首页 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

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

举报
开通vip

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2009年4月 外国语文 Apr.,2009 第25卷第2期 ForeignLa guageandLiterature V01.25No.2竺!!!!!苎皂!!!!!!!!!!!!!!!!!皇!!!!!!!!!!!!!!!!!!!!!!鼍!!!!!!!!皇霉!!!!!!!!!!II!竺霉 皇 苎 苎 !!!!!!穹 皇 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 蒋勇军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提要:认知诗学的研究与发展体现西方文艺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向,顺应了其发展潮流。本文探讨 了认知诗学的...

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
2009年4月 外国语文 Apr.,2009 第25卷第2期 ForeignLa guageandLiterature V01.25No.2竺!!!!!苎皂!!!!!!!!!!!!!!!!!皇!!!!!!!!!!!!!!!!!!!!!!鼍!!!!!!!!皇霉!!!!!!!!!!II!竺霉 皇 苎 苎 !!!!!!穹 皇 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 蒋勇军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提要:认知诗学的研究与发展体现西方文艺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向,顺应了其发展潮流。本文探讨 了认知诗学的定义;分析了认知诗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和认知叙事学的关系;并尝试对认知诗学作全景武 的描述,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标志、特征及意义进行梳理和分析,希冀勾画出认知诗学的发 展全貌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认知诗学;全景;演进;现状;前景 中圈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09)02—0023—05 OntheDevelopment,CurrentState,a dProspectsofCognitivePoetics JL4NCYong-jun Abstract:TheresearchaboutCognitivePoeticsembodiesthturnofwesternliterarytheoryfromobjectivismtohu anism andimplieswithitstrend.ThisessayttemptstoexplorethdefinitionofC gnitivePoetic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 CognitivePoeticsandCognitiveL nguistics,CognitiveStylis csandCognitiveNarratology,andthenpresentapanoramic viewabouttheresearchonCognitivePoeticsbymean8ofdividingthewholeprocessintothreephaseswhosembel,traits andsignificanceareanalysedrespectively,hopingtos wthewholeandtheperspectivesofthresearchonCognitivePoet- ics. Keywords:CognitivePoetics;panorama;development;currentstate;perspectives 认知诗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文学研究的认知转 向,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ReuvenTsur教授是认知诗学研 究的先驱。1983年,他提出“认知诗学”,1992年出版了其 早期认知诗学研究的成果集《走向认知诗学理论》,这本著 作也被公认为认知诗学研究的发轫之作。虽然认知诗学研 究在上个世纪末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响应,但是它的诞 生和发展为文学研究,特别对文学文本阅读研究提供了一 种新的视角。随着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等认 知科学的迅猛发展,认知诗学研究也获得了新的理论动力, “正迅猛地发展其研究的主要方面⋯⋯正在走向光明的晨 曦”(Stockwefi,2002a:11)。然而,由于认知诗学是一门跨 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诗学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认知诗学是文学批评理论,有些人认为它应属 于认知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有些人则认为它应属于文体学 的研究范畴。本文首先探析不同学者对认知诗学的界定,然 后从共时的层面探究认知诗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廓清 认知诗学的研究范式,彰显其研究特征;接着根据认知诗学 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特征,把认知诗学的发展大体划分为四 个阶段,分析各阶段标志、特征及对认知诗学发展的意义,尝 试对认知诗学的发展做全景式的探析;最后,展望认知诗学 的发展态势。 一、认知诗学的界定 Tsur(1983,1992,2002,2008a)认为“认知诗学”是一种 文学批评理论。是使用认知科学提供的工具,探究人类的信 息处理过程如何影响和制约诗歌的语言与形式,为文学文 本结构与所感知效果之间的关系做出系统的解释。Stock. well(2002a,2007a)认为“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的阅读”, 就是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是“对 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Semino认为认知诗学结合了文本处 理的心智活动对语言选择、文本结构的深入分析和文本理 解过程的表达;Spolsky认为认知诗学不仅包括从读者角度 的理解,也包括作者的创造性和文化历史知识,是“反理想 主义、反柏拉图的”(Freeman,2006:405—406);Freeman (1993)认为,阅读中分析过程本身仅仅是一种工具,没有固 有的意识形态差异,“认知诗学”不是文学批评理论,而是 “研究制约文学反应和诗歌结构的认知过程,为文学感知提 供理论认知基础”(Freeman,2006)。由此可见,目前的认知 诗学研究是借用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相关的认知理论解 读文学文本,探讨心智活动在阅读中的作用。是~种以文本 为导向的阅读模式。Gavins和Steen(2003:5)认为有两种 认知诗学研究,一种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种 与认知科学的发展联系紧密。前一种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 23 万方数据 外国语文 2009年第2期 称为狭义认知诗学;后一种以广义认知科学为基础,称为广 义认知诗学(刘立华、刘世生,2.006:77)。这是依据认知工 具范围的大小划分的,然而他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 究目的一样。即以文本为导向,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关注制约 文本与阅读效果的信息处理过程或心智运作机制。 我们认为,既然认知诗学是运用认知科学的成果研究 诗学(Tsur,1992:1),是一种认知框架下的新文艺理论,那 么它就不仅仅关注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和探讨阅读理解的 心智运作或认知机制,还应该探讨诗学的基本理论,如文学 概念、性质、原理、功能及价值等等,因为诗学是对看作自律 主体的文学的性质和实践所作的描述,是关于文学的概念、 原理或系统(迈纳,2004:3)。而且,StockweU(2002a, 2007a)也认为“诗学”含有“理论”或“系统”之意。因而,从 广义上而言,认知诗学不是文学阅读的方式,也不是简单地 等同于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而是运用认知科学构建的一种 全新的“诗学”理论,批评或读者的接受模式只是认知诗学 所探讨的一个侧面而已。 二、认知诗学与相关研究的关系 认知诗学由于自身缺乏理论构建和学科知识(Stock- well,2002a),又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和认知叙事学联 系紧密,因此常被错置于这三个研究领域中。下面我们根据 认知诗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特征,分析它与认知 语言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之间的关系,廓清他们之间 的差异,为认知诗学的学科理论构建提供参考。 在美国,人们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待认知诗学,认为 认知诗学是直接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语篇意义。他们 认为,从本质上而言,对文学的体验而言就是对语言的体验, 研究文学就是研究语言,而研究语言就是研究心智(Turner, 1991),因此认知诗学研究就是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的运 用,属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认知诗学研究者们对此并 不赞同。他们认为认知语言学探讨语言与认知机制的关系, 而认知诗学不是分析文学语言的认知机制,而是从认知语 言学中借用人类的一些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阐释文学文本, 获取文学语言的概念意义,并结合文本结构或文学语境,达 到对文本的理解。概念意义只是理解的一部分,其中还包括 情感、审美、评价等非概念意义。Tsur(2002:314)指出,认知 诗学与认知语言学大不相同,语言是概念化的,诗歌中的情 感、审美等因素是非概念化的,是言说不了的(unspeakable); 认知诗学主要探讨如何用概念性的语言理解文本中的非概 念化的因素,如何运用认知理论获得对文本结构的感知效 果(2008a,2008b)。认知诗学属于文学研究,具有文学性 质,如果仅把文学文本看作认知机制分析的材料,探讨阅读 过程中的概念意义,那就不是认知诗学研究(Stockwell, 2002a、2007a、2007b)。 在美国以外,认知诗学通过文体学发展起来,两者的联 系最为紧密(Stockwell,2002a、2007/1),这就容易使人认为 24 认知诗学隶属于文体学。Semino和Culpeper(2002:x)也指 出“认知诗学”和“认知文体学”有很大程度的重合,两个术 语也时而交替使用,因为他们都关注文本阅读,特别是在 “探讨读者对文学文体的认知时,‘认知诗学’与‘认知文体 学’难以区分”(申丹,2009:1)。然而,两者并非等同 (Stockwell。2002a、2007a;Semino&Culpeper,2002)。尽管 他们都关注文本语言,但是文体学是在非文化语境中使用 语言学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框架,对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进 行非评价性描述;而认知诗学是在文学语境中运用人们的 基本的认知能力从阅读、阐释、审美和评价等多方面对文学 文本进行理解,包括文学语言和作者的意图;况且,“诗学’ 一词比‘文体’一词可以有更广的涵盖面”(申丹,2009:1)。 可见,认知诗学不属于文体学的范畴,反倒涵盖了文体学的 研究范畴。 熊沐清(2008:300)认为认知诗学与认知叙事学联系紧 密,但也不相同,认知叙事学研究叙事文本,探讨认知在叙事 基本要素中的功能与机制,也无意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 认知诗学的研究对象涵盖面更宽泛,并意图构建自身的文 学研究理论。 认知语言学为认知诗学提供了理论依靠,而认知叙事 、认知文体学扩展了认知诗学的研究领域,使“认知诗学 涵盖了所有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文本”(Freeman,2006)。因 此,认知诗学尽管在方法论或研究对象上与认知语言学、认 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有某种程度的重合,然而自身的研究 目的和研究范式决定了认知诗学是一种新的文艺理论,独 立于其他认知学科,并与认知文体学和认知叙事学同属于 认知文学研究。 三、认知诗学的发展阶段 认知诗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f-I新兴学科。 Freeman(2006:405)认为认知诗学有四个不同的研究派别 (strand):第一个流派是Tsur的认知诗学,他借鉴心理学、神 经解剖学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描述研究诗歌理论和方法 论;第二个流派是Tabakowska(1993)运用I.angacker(1987, 1991)的认知语法理论研究诗歌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第三个流派主要源于 Lackoff和Turner(1989)合著的MorethanCoolReason:A 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他们主要是运用Fauconnier和 Turner(1994,2002)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诗歌隐喻;第四个 流派运用认知科学跨学科的方法研究文学。与认知有关。我 们认为,Freeman的这种划分缺乏统一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导致了四个 流派区分不清。第四个流派涵盖了前三个流派,第二和第三 个学派实属同一流派,都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来探讨 文学,只是一个是用于翻译,一个是用于语篇的理解。‘况且, 他忽略了StockweU(2002a)所倡导的认知诗学研究。因此。 他对认知诗学的全貌的勾画不够完整,其流派划分的界线 也不够清晰。 按照认知诗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大致把认知诗学划分 万方数据 外国语文 2009年第2期 为三个发展阶段。这样划分有利于我们清楚认知诗学的发 展脉络,把握认知诗学的发展态势和全貌。第一个阶段是 Tsur提出的认知诗学,以Toward口TheoryofCognitivePoetics (1992)为标志。这一阶段的认知诗学建立在分析哲学基础 之上,接续了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读者接受理论和捷 克及法国结构主义的研究,运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研究的 新成果,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相关语言学 (特别是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等多学科中吸取营养,对 诗歌进行综合性的视角研究。主要从语音层(thesoundstra- turnofpoetry)、意义单位层(theunits-of-meaningstratum)、世 界层(theworldstratum)、概念调控(regulativeconcepts)、定 位和非定位诗歌(poetryoforientation&disorientation)、意识 变幻的诗歌(poetryofalteredstatesofconsciousness)和批评 家与批评(criticsandcriticism)等方面探讨诗歌欣赏过程中 处理信息的心智工具,阐释读者细微的知觉机制,发现编码 和解码信息处理过程中制约和影响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机 制,以探讨文本结构和所感知效果之间的关系,为系统探讨 审美效果和非审美元素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认知理论和模 型。Tsur在接受Brandbum访谈时指出,诗歌理解没有真假 之分,只有合理与否;而与传统的文艺理论相比,认知诗学更 能合理处理文本结构和感知效果之间的关系。故此,认知诗 学常常被看作分析诗歌的一种方法或技巧,还没上升到学 科层面的高度。后来,Tsur在接受Bradbum采访时也承认 他提出的认知诗学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一种方式,仍是一种 批评理论。这一阶段的认知诗学研究反驳了当时流行的两 种看法:一是分析批评破坏了诗性经验;二是诗歌的感知效 果完全是主观的,不能做系统调查。它开启了运用认知科学 理论对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阅读的研究,促进了文学理论 和方法论的发展,确立了认知诗学的发展基调。 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发展,这一个阶段还有另一支 发展潮流,以认知语言学家如Lakoff、Turner和认知心理学 家Gibbs为代表,以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 PoeticMetaphor(1_akoff&Turner。1989)为标志,运用认知语 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中的日常认知机制理解文学作品。 IJakofl"&Turner(1989)认为诗歌阅读所使用的概念隐喻与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系统是一致的,RuizdeMendoza m6fI眩和PefiaCervel(2005:35)甚至认为Lakoff和Turner 最早把认知语言学理论用于认知诗学研究。这一阶段的认 知诗学研究关注心智的诗性特征,强调文学阅读的心智活 动与日常心智活动是一致的,强调对心智活动进行认知分 析。此阶段的理论著作主要以Readingm融:TheStudyof English讥theAgeofCognitiveSc-ience(Turner,1991),The LiteraryMind:TheOr培/rt$ofLatigu蛆geandThought(Turner, 1996)和ThePoetioofMind:FigurativeThought,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Gibbs,1994)为代表,论述日常认知机制 与文学文本意义理解的关系。正如Turner(1991:4)所言, “文学源于语言,语言源于日常生活,文学研究必依附于对 语言的研究,而对语言的研究必须对日常心智的研究。”这 一阶段的认知诗学研究为精确分析文学文本提供了认知工 具,使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更密切地接合,为认知诗学发展奠 定了认知理论基础,然而却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仅把 文学文本当作论述认知机制的材料(data),忽略了文学本身 所具有的文学特征,把认知诗学看作是认知语言学的派生。 由于受到人文主义转向的影响,更受到第二代认知科 学发展的推进,文学理论研究者也运用认知理论研究文学 语言,关注文学文本阅读与心智活动的关系,认知诗学步入 了第二阶段的发展。这一阶段的认知诗学研究以Cognit妇 striiai6:languagea dCognitioninTextAnalysis(Semino& Culpeper,2002)为标志,以Freeman、Semino和Culpeper为代 表。Freeman(2002)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探讨诗 歌文本结构与内容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具有象似性,进而 提出“诗歌象似性”(poeticiconicity);Semino(2002:95— 122)在RogerFowler对“心智风格”(Illindstyle)的研究基础 之上,运用图式、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两类心智风格在 文本特征上的体现。这一阶段的认知诗学运用认知语言学 理论研究文学文本,由于侧重文本特征的分析,故而常被纳 入文体学的研究范畴。此阶段的认知诗学研究不仅运用了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也融入了文学本身的特征,进一步 接合了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是认知诗学第一阶段的接续 发展。 第三阶段的认知诗学研究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 理学的基础上,以Stockwell为代表,以CognitivePoet cs:An Introduction(Stoekwell,20028)和CognitivePoetics讯Practice (Gavim&Steen,2003)姊妹篇为标志。这一阶段的认知诗 学明确提出以文学文本的阅读为研究目的,强调对特定语 境下的文学文本作信息处理分析,运用图形一背景、脚本图 式、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原型理论、认知语法、心智 空间、隐喻、寓指等认知方式探讨如何精确解读文学文本,达 到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同时,强调文学阅读的体验性、互动性 和文学语境性。受到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Stockwell(2007a:137—138)认为认知诗学有三个重要原 则:意义的体验性;概念化的原型效应特征和文本阅读中语 言与语言表达的自然性、变化性与普遍性特征。此阶段的认 知诗学研究以阐释学为基础,强调了文本意义,特别是概念 意义的解读过程。Miall(2006)和Tsur(2008a,2008c)对此 提出了批评。Miall(2006)指出Stockwell太在意意义(mesJl. ing),忽视了情感(feeling);Tsur(2008a,2008c)则进一步对 Stockwen用于阅读分析的概念工具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仅仅 只是换了标签而已。然而,并非Stockwell没有关注文学文 本的情感、审美等非概念意义的理解,他早在《认知诗学导 论》(Steekwell,20028.)最后一章中指出情感、审美等也是认 知诗学的研究方向,后来更深入探讨了审美阅读的文本肌 理(Stockwell,2007a),并进一步指出“情感和移情是目前认 知诗学的重要领域”(2007b);同时他也承认自己提出的认 25 万方数据 外国语文 2009年第2期 知诗学“看似给旧瓶换上新标签而已,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新标签会促使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Stockwell, 2002a:6)。因此,此阶段的认知诗学研究运用了新理论,从 新的角度拓宽了认知诗学的研究范围,明确了认知诗学的 研究目的和方法论,提出创建认知诗学理论的宏伟目标。它 是对以往语言学与文学结合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是语 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熊沐清,2008),是建立自己的理 论体系和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的认知诗学是诗歌欣赏的一种分 析方法或技巧,主要用于解决文本结构和所感知效果之间 的关系,关注阅读理解(interpretation)、强调感知(feeling)和 感知效果(perceivedeffect),并认为诗性语言不同于日常语 言(Tsur,2008e);随着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和认知 心理学的发展,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认知诗学主要探讨 文学阅读中的认知机制,关注文本解读(reading),强调意义 和概念的生成,并认为文学心智活动就是13常心智活动,文 学能力也是人们的日常认知能力。 四、认知诗学的发展前景 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还处在发展时期, 自身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术语有待发展,Stockwell(2002a)也 希望他的理论及观点能够引起学者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 的作用;同时,他也意识到在认知诗学研究中如何把认知科 学众多的观点、方法整合起来,目前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多 伦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Oathy(2003)认为认知诗学可以 朝“三条道路”发展,即“语篇与世界的关系”,“认知诗学与 个体、特别是与情感的关系”和“文学的作用”(刘立华、刘世 生,2006)。然而,Oatley(2003:161—173)所谈论的“三条 道路”聚焦于人类的内心世界,关注文学文本的读写,因此 Gavins&Steen(2003:161)认为,Oafley是从“认知心理学” 而不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认知诗学的发展前景。正 如前文所述,目前的认知诗学研究是在文本阅读或理解这 一前提下探讨心智活动对文学阅读所起的作用,运用认知 工具解读文本,以获取准确的理解为目的。然而,认知诗学 集中研究文学文本阅读的心智活动的研究方式也影响了其 研究的广度,虽然它也涉及到文学起源、本质、功用等文学的 基本理论问题,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述,尚未彰显认知诗学 与经典诗学对上述问题的异同,对诗学应有的创作论、人物 论和体裁论等涉及较少,更未发展自身的文学概念、原理或 系统(熊沐清,2008:305)。 认知诗学是认知科学与诗学的结合,是从认知的角度 探讨“诗学”理论,构建并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是认知诗学 研究应该树立的宏伟目标,因而探讨心智活动对文本阅读 或理解的运作方式和作用仪仅是一方面。我们认为认知诗 学发展应紧紧抓住“认知”和“诗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理论 深入探究创作论、人物论、体裁论和文本肌理,结合审美、情 感和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探讨,扩展阅读理论范畴意义上的 26 认知诗学研究内容,深化研究的理论深度。同时,运用认知 科学的新成果系统、深入探讨认知诗学的文学性质、原理和 功能等基本文学理论,构建比较完善的认知诗学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系统探讨认知诗学的认知功用价值观。虽然传统 的诗学理论也提到文学的娱乐、审美、评价和教育功能,而且 目前的认知诗学研究也提到文学的作用,如Stockwell (2002a)谈到文学的娱乐功能,Oatley(2003)更认为探讨文 学的作用是认知诗学发展前景的“三条道路”之一,他也仅 仅提到文学的娱乐和教育功能两方面。他们虽都谈到文学 的在某些认知方面的功能,但未深入探讨文学是如何对认 知或认知能力产生影响,如思维风格、移情、叙述等文学活动 对认知的作用;另外,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对文学的 体验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语言的体验,Todorov(1981:xi) 认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发现肯定与文学研究密切联系, 语言学的发现可以促进文学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也可使语 言学有更新的发现,由此可见,探讨认知诗学也可促进语言 学的研究与发展。 五、结语 虽然认知诗学的研究重心在各阶段有所差异,但是他 们都以文学阅读为研究目的,是“阐释学的一种形式” (Stockwell,2002b)。目前的认知诗学研究运用认知理论研 究文学文本的意义及其理解,包括概念意义和非概念意义, 情感、移情和审美等,关注文本结构和文学语境,强调通过探 讨心智运作机制和认知方式来阐释文学文本,而对文学自 身特征,如文类、人物视角和情感、审美等因素对文学阅读的 作用等未作探讨或研究不深,也很少涉及文学本身的基本 概念、性质等文论命题。然而,认知诗学作为认知科学与诗 学褶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认知科学探讨文学理论及文 本分析的深入发展,从“诗学”本义上而言是一种新的文艺 理论。因此,作为一种新的“诗学”理论,认知诗学不仅“是 对文学阅读和分析的彻底的革新”(Stockwell,2002a:6),为 文学阅读提供新的分析方法,也应是对文学理论的革新,为 文学研究尽可能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分析工具。 致谢:衷心感谢导师熊沐清教授对我在研究生学习期 间的悉心教导和对此文的指导。如文中有不妥之处,本人愿 承担全部责任。 参考文献: [1]Bmdbum,B.“InterviewwithR u enTsur”.Literature, Cognition&theBrain.Online:http://www2.bc.edu/一 rieharad/lcb/fea/tsurin/tsurmain.htrnJ [2]Freeman,D.ReadingtheLanguageIts lf[J].LggRgIMZg@ andLiterature,1993(2):129—134. [3]Freeman,M.TheBodyintheWord:ACognitiveAp- 万方数据 外国语文 2009年第2期 proaehtotheShapeofaPoeticText[c]//Cognitivestyl s— tics:LanguageandCognitioninTextAnalysis.ElenaSem· inoandJonathanCulpeper.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Benjamins,2002. [4]Freeman,M.Thefallofthewallbetweenliterarystudies andlinguistics:Cognitivepoet cs[c]//Kristiansen,G.et a1.CognitiveLinguistics:CurrentApplicationsandFuture Perspectives.Berlin/NewYork:MoutondeCmyter, 2006. [5]Gavins,J.&G.Steen.CognitivePoeticsnPractice[C]. London&NewYork:Roufledge,2003. [6]Gibbs,R.ThePoeticsofMind:FigurativeThought,Lan- guageandUnderstanding[M].Cambridge:CUP,1994. [7]I.akoff,G&Tumer,勉MorethanCoolReason:AField GuidetOPoeticMetaphor[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9. [8]Langaeker,R.W.FoundationsofC gnitiveGrammarv01. ,: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7. [9]Langacker,R.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01. II:DescriptiveApplication[M].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1. [10]MiaU,D.S.1iteraryReading--Empirical&Theoretical Studies[M].NewYorkandBern:PeterLang,2006. [11]Oafley,K.Writingandreading:Thefutureofcognitivepo- efics[c]//Gavim,J.&G.Steen.CognitivePoeticsn Practice.London&NewYork:Roufledge,2003. [12]RuizdeMendozam硒ez,F.J.&PefiaC rvel,S.Cog- ,比it孵Linguistics:InternalDynamicsa dInterdisc咖linary Interaction[C].Berlin/NewYork:MoutondeGruyter, 2005. [13]Semino,E.&J.Culpeper.CognitiveStylistics:‰- glzageandCognitioninTextAnalysis[c].Amsterdam: JohnBenjamins,2002. [14]Stockwell,P.Cognitiveoetics:AnIntroduction[M]. London&NewYork:Routledge.2002a. [15]Stockwell,P.ASty isticsManifesto[c]//Csnbi,S.& G.Zerkowitz.TextualSecrets:TheMessageoftheMedi— urn.Budapest:Eotv08LorandUniversity,2002b:65— 75. [16]Stockwell,P.CognitiveoeticsandL eraryTheory[J】. JourndofLiteraryTheory,2007a(1):135—152. [17]Stoekwell,P.Texture·TowardsaCognitiveAestheticof Reading[M].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 200r7b. [18]Tsur,R.WhatisCognhivePoetics?[M].TelAviv:The KatzResearchInstituteforH brewLiterature,1983. 【19]Tsur,R.Toward口TheoryofCognitivePoetics[M].Am- sterdam:North·Holland,1992. [20]Tsur,R.Aspectsofcognitivepoetics.InCog itiveStylis- tics[c]//Semino,E.&J.Culpeper.Languageand CognitioninTextAnalysis.Amsterdam:JohnBenjamins, 2002. [21]Tsur,R.Towarda heoryofCognitivePoetics:Second, 觑Po以村andUpdatedEdition[M].BrightonandPort· land:SussexAcademicPress,2008a. [22]Tsur,R.CognitivePoeticsandSp akingtheUnspeakable [J].JournalofForeignLanguages,2008b,31(4):2— 20. [23]Tsur,R.DeixisinLiterature:Whatisn’tCognitivePoet— ies?[J].PragmaticsndCognition,2008c,16(1): 119—150. [24]Turner,M.ReadingMinds:TheStudyofEnglishinthe AgeofCognitiveSc ence[M].NewJersey:PrincetonUni- vemityPress,1991. [25]Turner,M.TheLiteraryMind:The0蟛鄹ofThought andLanguage[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19916. [26]厄尔·迈纳.比较诗学[M].王字根、守伟杰等,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7]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 践>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1):73— 77. [28]申丹.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个问题[J].外国语文, 2009(1):l一5. [29]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 学著作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0(4):299 —305. 收稿日期.'2009—02—24 作者简介:蒋勇军,男,四川费阳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_语言学理论及认知诗学研究。 责任编校:冯革 万方数据 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 作者: 蒋勇军, JIANG Yong-jun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刊名: 外国语文 英文刊名: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年,卷(期): 2009,25(2)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29条) 1.Bradburn B "Interview with Reuven Tsur".Literature,Cognition & the Brain 2.Freeman D Reading the Language Itself 1993(02) 3.Freeman M The Body in the Word: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Shape of a Poetic Text 2002 4.Freeman M The fall of the wall between literary studies and linguistics:Cognitive poetics 2006 5.Gavins J.G Steen 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 2003 6.Gibbs R The Poetics of Mind: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1994 7.Lakoff G.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1989 8.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Ⅰ: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1987 9.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Ⅱ:Descriptive Application 1991 10.Miall D S Literary Rending--Empirical & Theoretical Studies 2006 11.Oafley K Writingandreading:The future of cognitive poetics 2003 12.Ruiz de Mendoza Ibánz F J.Pena Cervel S Cognitive Linguistics: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2005 13.Semino E.J Culpeper Cognitive Stylistics: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t Analysis 2002 14.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2002 15.StockweU P A Stylistics Manifesto 2002 16.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2007(01) 17.Stockwell P Texture:Towards a Cognitive Aesthetics of Reading 2007 18.Tsur R What is Cognitive Poet/ca? 1983 19.Tsur R 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 1992 20.Tsur R Aspects of cognitive poetics.In Cognitive Stylistics 2002 21.Tsur R 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Second,Expanded and Updated Edition 2008 22.Tsur R Cognitive Poetics and Speaking the Unspeakable[期刊论文]-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08(04) 23.Tsar R Deixis in Literature:What isn't Cognitive Poetics? 2008(01) 24.Turner M Reading Minds:The Study of English in the Age of Cognitive Science 1991 25.Turner M The Literary Mind:The Origins of Thought and Language 1996 26.厄尔·迈纳.王字根.守伟杰 比较诗学 2004 27.刘立华.刘世生 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价[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01) 28.申丹 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个问题 2009(01) 29.熊沐清 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评述[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cwyxyxb200902005.aspx 授权使用:李建平(wfnchkdx),授权号:d48f64ed-52cd-48b3-9ce2-9df300a195f3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6日
本文档为【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2195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7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英语六级
上传时间:2010-09-16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