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诗经_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_诗经_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举报
开通vip

_诗经_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X=5诗经6研究> 5诗经6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夏 传 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王国维综合利用当时新发现的各种文字对5诗经6作了广泛的考释,而且提出/ 二重证据法0理论, 起了奠基者的作用。20 世纪考古发现的许多新材料,如甲骨卜辞、敦煌卷子、金文和平山三器、鲁诗石经和鲁 诗镜、吐鲁番5毛诗6残卷、阜阳汉简5诗经6、郭店楚简、战国楚竹书等,必将对诗经学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5诗经6出土文献;二重证据法;古籍整理 中图分类号: I 207122 文献标识码:...

_诗经_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X=5诗经6研究> 5诗经6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夏 传 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王国维综合利用当时新发现的各种文字对5诗经6作了广泛的考释,而且提出/ 二重证据法0理论, 起了奠基者的作用。20 世纪考古发现的许多新材料,如甲骨卜辞、敦煌卷子、金文和平山三器、鲁诗石经和鲁 诗镜、吐鲁番5毛诗6残卷、阜阳汉简5诗经6、郭店楚简、战国楚竹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等,必将对诗经学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5诗经6出土文献;二重证据法;古籍整理 中图分类号: I 207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O5587( 2005)01O0066O10 一、王国维和二重证据法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大学讲演5最近二三十 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6时说: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有孔 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学家之学;有 赵宋古器出, 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 学。 , , 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 问者,固不自今日始矣。自汉以来,中国学问 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 冢书;三为今日殷虚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 域各处之汉晋木简, 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 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 此四者之一已足当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 星发现之金石书籍, 于学术之大有关系者,尚 不予焉。故今日之时代可谓之/ 发见时代0, 自来未有能比者也。[1] 王国维氏在这里提出利用出土文物资料的重要意 义,并且分别说明了当时新发见的殷墟卜辞、敦煌 卷子、各处简牍、大内书籍档册、国内少数民族遗 文这五项新发见的大致情况。在5古史新证6一文 中,他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0: 吾辈生于今日,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 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 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 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 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得为之。[2] 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地下新材料是甲骨文、金 文和新发现的简牍、卷子。他的/二重证据法0为 一代学人所接受, 陈寅恪5陈垣敦煌劫余录序6 亦说: 一代之学术, 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新材料, 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 之新潮流。 , , 此古文学术史之通义, 非闭 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3] 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出现, 20世纪在学术研 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学者,许多人都注意将出土 文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史学和传统文献学以及古 典文学研究,并取得突出的成绩。 王国维本人将甲骨卜辞、敦煌汉简和写本、钟 鼎和器物铭文、石经和碑刻、封泥、大内书册等文 字记载都曾应用于他的史学研究, 如通过卜辞明 确了殷代的世次, 改正了过去的讹传;被称为/抉 发了三千年来所久被埋没的秘密, 我们要说殷虚 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 的开山0 [ 4]。王国维的古史研究有些虽不是直接 X 收稿日期:2004O09O17 作者简介:夏传才( 1924O) ,男,安徽亳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5诗经6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先秦文学研究。 2005 年 1 月 第 28 卷 第 1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 ion) Jan. 2005 Vol. 28 No. 1 研究5诗经6,但有相当的关联,其5殷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论6可 为研究5雅6、5颂6的参考;他在文中曾引5常棣6、 5楚茨6、5行苇6与礼制比照。其5毛公鼎考释序6 一文就古文字研究的作用提出: 本之5诗6、5书6, 明求其文之义例;考之 古音, 以通其义之假借;参之彝器, 以验其文 字之变化, 由此而之彼, 即甲以推乙, 则于字 之不释,义之不可通者,必间有获焉。然后阙 其不可知者,以俟后之君子。[ 5] 这条理论以后被现代学者广泛运用于5诗经6 训诂考释。他在5周代金石文韵读序6中谈论清代 朴学家分古韵为二十二部及音分阴阳二类,对此 甚加赞赏,并补证说: 余更搜其见金石刻者得四十余篇, 其时 代则自宋周以迄战国之初, 其国别如杞、邾、 委、徐、许等。并出5国风6十五之外, 然求其 用韵,与三百篇无乎不合 , , [ 6] 从这段文字,我们知道了清人在音韵学上的重大 成就, 也进一步确信5诗经6的韵文是经过统一修 订的,它代表了先秦古汉语的音韵。王氏直接研 究5诗经6所撰写的5说商颂6、5说周颂6以及考释 5大武6乐章, 都在诗经学领域有重大发明。如论 断5商颂6为春秋宋人所作, 5大武6乐章散见5周 颂6, 都成为现代诗经学研讨近百年的热门课题。 既然是研究,尤其是开创性的研究,其所作的 论断就不可能完全准确无误, 有待于后人继续研 讨订正。王国维在5北伯鼎跋6文中说: /北0盖古之邶国也。古来说邶国者, 虽 以为在殷之北, 然皆于朝歌左右求之。今则 殷之故虚得于洹水, 5大且6、5大父6、5大兄6 三戈出于清苑,则邶之故地自不得不更于其 北求之。余谓邶即燕, 庸阝即鲁也。邶之为 燕,可以北伯器出土之地证之。邶既远在殷 北,则庸阝亦不当求之殷境内。余谓庸阝与奄声 相近,奄地在鲁。 , , 然皆有目无诗, , , 后 人以卫诗独多, 遂分隶之于邶庸阝。[7] 这一段历史地理考证, 对现代诗经学和历史地理 学都有很大影响。其一,陆侃如、冯沅君5中国诗 史6据王氏考证的原来的邶庸阝/有目无辞0说, 断 定5邶6、5庸阝6、5卫6皆为5卫风6,加上二5南6另为 一体, 称十五5国风6为十一5国风6 [8] ;其二,拙稿 认为5邶6风乐调不能限于朝歌附近, 当在今豫北 冀南一带地区,清苑即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邶 国故地达于此,故5诗经6中有燕赵之声;其三, 历 史地理学界认为/北0即/邶0并无确证, /邶即燕0、 / 庸阝即鲁0的说法不确。这些都待继续研讨。 王国维的重要贡献, 不在于他众多的考释是 否每条考释都准确无误,他毕竟是综合运用甲骨 文、金文、石鼓文、古代简册来考释古史和古籍训 释的先行者。清人也曾经利用金文考释5诗经6的 名物制度和词语训释, 王国维则综合利用新发现 的各种古文字进行了广泛的考释, 而且提出二重 证据法的理论,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从而改变了 中国现代学术建构, 开辟了古史研究的新时代。 二、本世纪的考古新发现 20世纪与5诗经6有关的考古新发现, 广义来 说,有关商周的考古发现都对5诗经6研究有参考 价值, 有助于了解5诗经6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有关 名物制度;我们这里谈的,则是与5诗经6直接相关 的考古发现。过去的重要发现有孔壁藏书,汲冢 文字、鲁诗石经以及若干重要彝器的铭文;现代的 发现,主要有甲骨卜辞、敦煌藏本、平山三器、鲁诗 镜、鲁诗残石、阜阳汉简、西域残本、郭店楚简、战 国楚竹书等,兹将大致情况简述于下。 ( 1)甲骨卜辞 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 1899年,在安阳小屯 村殷墟出土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 在本世纪 初已大批流失国外, 经中国学者刘鹗5铁云藏龟6、 罗振玉5殷虚书契6(正续编)、明义士5殷虚卜辞6、 孙诒让5契文举例6等一批学者的初步研究,到罗 振玉5增订殷虚书契考释6, 已考释 571字。王国 维开始利用甲骨文字材料研究商史, 完成了史学 中划时代的殷商先公先王考释。从 1928 年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在傅斯年领导下继续殷墟科学发掘, 得到更多 的甲骨文字。20 世纪 30年代初董作宾5大龟四 版考释6提出并建立了甲骨学学科,许多学者运用 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殷商史,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 的新天地。 1949年建国以后, 除安阳殷墟以外, 又在郑 州、洛阳、山西洪洞、北京等地陆续发现甲骨文片, 尤其 1973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最多,现西周甲 骨已出土二百多片。至今共得商周两代甲骨文字 67夏传才 5诗经6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4, 500多个,其中辨识2, 000个(包括尚有争议的一 部分) ,有 1978 ) 1982 年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中 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5甲骨文合集6(郭沫若 主编) , 录 80 年来所得殷墟出土甲骨拓本、摹本、 照片共41, 956片,主要研究者有唐兰、于省吾、胡 厚宣、陈梦家、王宇信以及港台学者李孝定、严一 萍、饶宗颐和日本学者贝冢茂树、岛邦男等人。甲 骨学是 20世纪兴起的新学科,目前对甲骨文的辨 识约近半数,将它们应用于古史和文献研究, 有极 为广阔的天地。 胡厚宣5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6说: /中国 古典之学,如所谓经史子书,因为古今词句语法的 不同,和几千年辗转传抄的错误, 有很多的地方, 我们已经难懂, 惟有甲骨文,尚据以比勘。有所谓 -新证. 之学,如所谓古史新证、古籍新证、群经新 证,诸子之新证等,都是根据甲骨金文等直接资料 以印合古书的例证。0[ 9]运用甲骨文研究5诗经6 的著名学者和名著, 除王国维、郭沫若, 现代学者 的5诗经6注释, 如前面举出的闻一多5诗经通义6、 陈子展5诗经直解6、高亨5诗经今注6等十多种注 本,大多注意利用已考释出的甲骨文资料。成就 最为突出,成果最为集中的著作, 当属于省吾5泽 螺居诗经新证6。学术界普遍认为,随着甲骨学的 进展,对甲骨文的辨识将逐渐增多和精确,必将引 起5诗经6训诂研究的新进展, 若干训释将有新的 突破性成绩。 ( 2)敦煌卷子 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 25公里鸡沙山东麓断 崖上,从北魏起,经历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 元诸朝代,相继开凿迤逦千米的多层石窟群, 今总 称莫高窟、西千佛洞。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一 位道士偶然发现一座藏经洞, 内藏经卷、文书、文 物4万多件; 1907 年再次发现 1 万余件, 这些都 被英国人斯因坦盗走。后来, 俄国人、法国人、日 本人、美国人相继来偷盗各洞窟珍贵的壁画、书 卷, 1944年国家才设立保护和研究机构。被外国 人劫掠后, 经卷写本只有一小部分保存在中国。 敦煌发现的书卷都是写本,俗称敦煌卷子,它的内 容十分丰富。由于大部卷子流失国外, 敦煌学成 为一门世界性的学术。 敦煌卷子中有大批5诗经6写本。据历年研考 所知,现藏于英国、俄国、日本的5诗经6卷子, 都是 5毛诗6残卷,大多是5故训传笺6, 也有白文和晋# 徐邈5毛诗音6残卷, 所录一部分经文有读者所加 的注音和注义,均与陆德明5经典释文6合,所以肯 定这些写本是六朝和初唐写本。这些残卷多在国 外,我国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只有在莫高窟寺后园 土地庙残壁中出土的5毛诗注6残文 13行,经苏莹 辉5六朝写本毛诗注残页校记6考证, /此本所写, 或系王肃著本,写卷抄于北魏时期0 [10]。 在一个世纪中研究敦煌5诗经6卷子的主要论 著有:罗振玉5敦煌古写本毛诗校记6,上虞罗氏石 印本, 1929年;姜亮夫5敦煌 ) 伟大的宝藏6,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潘重规5敦煌诗经卷 子研究论文集6, 新亚研究所, 1970 年版;王重民 5敦煌古籍叙录6,原作于 1935年,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苏莹辉5敦煌论集6,台湾学生书局, 1983年 版。主要论文有:刘诗孙5敦煌唐写本晋徐邈毛诗 音考6,5真知学报65卷 1期;周祖谟5唐本毛诗音 撰人考6, 作于 1942年,收入5问学集6, 中华书局, 1966年;王利器5跋敦煌唐写本刘炫毛诗述义6, 5文献67辑, 1985 年;黄瑞云5敦煌古写本诗经校 释札记6( 1 ) 3) , 见5敦煌研究61986 年 2 ) 3 期; 刘操南5敦煌本毛诗传笺校录疏证6, 见5敦煌研 究61990 年 1 期;伏俊连5敦煌诗经残卷叙录6, 5第二届诗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6第 361 ) 370页。 综合各家的校释评述,主要论点概括如下: ¹ 从写本内容可以确认, 这些卷子是六朝到 唐初的写本,真实地反映了约四百年间5诗经6流 传的大致情况:当时继续5毛诗6独传的局面, 以 5传6、5笺6为主, 六朝王肃、徐邈等诗说、隋#刘炫 诗说均久佚,从中略见一二,可作为那个时代5诗6 说的片断记录。 º 从5毛诗传笺6的这些写本,可以发现与今 本不同的大量异文。通行的今本是清代阮元校勘 本,阮元所依据的各种版本都在敦煌写本之后,敦 煌写本是阮元没有见到的, 当然不能据以校勘。 姜亮夫认为写本可以订正今本的伪误, 他说: /写 本与今本之差,一、二字间,关系经旨之巨,是研究 诗经的人所不可不知的, 清代的学者, 费极大之 力,欲更定一字而不可得, 现在写本中的异文,有 思不得其妙之处,仅就校勘来说,也已大可拱为珍 宝了。0他举5齐风#东方之日6为例, 今本序曰/刺 衰也0,敦煌写本则曰/刺襄公也0。姜氏说: /凡此 6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1 期 等处, 稍习5诗6及古代典制者, 皆知卷子之义, 大 胜今本。0所以将卷子对校今本,可以多有发现,或 发古义之沉潜,或证今本之讹误, 片玉零珠,弥足 珍贵。然写本中也有手抄写之误, 又不可不辨。 » 据写本所录晋#徐邈5毛诗音6,可与陆德明 5经典释文6对校, 尤其是写本在字行间所加的注 音,使我们具体地了解当时语音及语音记录情况, 对音韵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敦煌卷子原件虽多流失海外, 现多已摄卷回 国,文物出版社于 1981 ) 1984年出版5中国石窟# 莫高窟6。日本平凡社亦同时期出版。 ( 3)金文和平山三器 金文,又称钟鼎文, 指刻在各种铜器上的文 字。商周至秦汉先后出土大批乐器和礼器,乐器 以钟最多, 礼器以鼎最多, 尤其在礼器上刻有铭 文, 有的铭文很长,如著名的盂鼎铭文有数百字, 是一篇文章。宋代已经把出土的礼器著录和研 究,产生了金石学。20世纪在全国各地考古发掘 中,又陆续出土大批乐器和礼器。容庚5商周彝器 通考6(哈佛燕京学社 1941年出版)、郭沫若5两周金文辞 大系图录考释6 (科学出版社 1957 年出版 )均有著录。 唐兰5西周青铜器铭文史证6、日本白川静5金文通 释6, 都是专门研究铭文的著作。 清代学者戴震、马瑞辰等已经利用金文来研 究5诗经6词语, 在 20世纪前半期, 除前面已举出 的王国维, 还有杨树达、屈万里、龙宇纯以及闻一 多5诗经通义6、郭沫若5中国古代社会研究6等名 家名著, 都广泛地利用金文, 各有创获。林义光 5诗经通解6用钟鼎铭文考订5诗经6/文字孽生通 假之故,古书传写改易之迹0, 从而探究文意, 有不 少发明。下半个世纪, 成绩最突出的乃是于省吾 5泽螺居诗经新证6, 他综合利用古文字,所用的金 文比甲骨文要多。近若干年, 每一部经过认真研 究的5诗经6注释本, 都比照各种古文字考释词语。 1974 ) 1978年河北省文物部门在平山县原 中山国都城两处中山王墓 (墓的年代在公元前 310年左右) ,出土文物 19, 000余件,其中有中山 王 鼎壶和次子次虫壶, 二者共有铭文1, 101字, 还 有堪称艺术珍品的十五连盏铜灯, 合称/平山三 器0。铭文记明中山王世系及有关史实,是研究中 山国历史的重要史料,详见5文物61979年 1期所 载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发掘报告和李学勤5平山墓 葬群与中山国文化6、5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 干问题6(5考古学报61979年 1期和 2 期)。铭文中多次 引用5诗经6和其他儒家经典的文句, 反映儒家敬 祖重祀、孝慈仁义等观念。 据李学勤考证, 孔子弟子子夏(卜商)传5诗6 于曾申,曾申传李克; 5汉书#艺文志6著录有/ 5李 克本篇6自注: /子夏弟子, 为魏侯相。0据钱穆5先 秦诸子系年6:李克生卒年约为公元前 435 ) 前 395年, 在魏国统治中山国时任中山国相。由此 可知, 这是子夏传下来的5诗经6, 流传在中山国, 刻为铭文,亦可见统治者对5诗经6的重视。 ( 4)鲁诗石经和鲁诗镜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 175 年) ,在都城洛 阳太学立石经,据5隋书#经籍志6, 记有5诗6六卷, 毁于汉末董卓兵燹。宋代有残字出土, 所存不足 200字,经验证是5鲁诗6。后来收集的残石逐渐 增加,这些残文,在清代兴盛的三家5诗6辑佚工作 中起了很大作用。20世纪初, 罗振玉将残字作了 摹本, 20年代马衡等又据拓本复原碑图。自 1962 年起,中国文物部门对洛阳故城(在今偃师县佃庄 乡)长期进行考古发掘,在原太学遗址辟雍附近陆 续发现和收集石经残石和碑趺, 同时注意到一石 两面的刻字行款,在研究和复原石经的碑数、排列 次序、位置和校勘经文等方面,有了一些新认识。 经近年研考, 5鲁诗6残石有5六月6、5黄鸟6、5我行 其野6、5斯干6、5终南山6、5十月之交6、5小明6、 5生民6等诗。 这方面研究的意义有二:一是5诗经6的异文 研究, 二是可以检验清代三家5诗6辑佚工作的得 失。不过, 近年研究这个专题的极少。5鲁诗6残 石详情,可参考马衡5汉石经集存6(科学出版社 1957 年版)、许景元5新出熹平石经尚书残石考略6(5考古 学报61981年 3期)。 1978 年在湖北武汉地区发现一面东汉的铜 镜,它的背面, 沿顺时针方向刻有一圈铭文,中间 是画像。画像中间是东王公像、西王母像,四方是 青龙、朱雀、玄武、白虎像。四周铭文是5诗经#卫 风#硕人6诗,从/石(硕)人姬姬(其颀)0到/河水洋 洋,北流0止。经考证,刻文是5鲁诗6,所以这面镜 称为/鲁诗镜0。 /鲁诗镜0所录5硕人6篇末章 (缺末尾五句 半) , 共 22句半,出现异文 27个、缺字 6个。有些 69夏传才 5诗经6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异文, 显然是刻写者写错的, 如/石人0和/ 硕人0、 /纨凄0和/柔荑0、/会师0和/瓠犀0等等。有的则 是异文,如/说0和/税0、/毋0和/无0。通过鲁诗镜 不但可以了解5鲁诗6和5毛诗6字句的同异,也可 了解5诗经6在东汉流传的一些情况, 也可参阅罗 福颐5汉鲁诗镜考释6(5文物61980年 5期)。 日本石川三佐男5中国后汉鲁诗镜所含的意 义6 [ 11]认为鲁诗镜的画像与其他汉墓画像一样是 有寓意的,这面殉葬镜,与北魏墓漆棺棺盖上的画 像(东王父、西王母)极相似,而5硕人6篇是歌颂河 水神的,画面与铭文互相配合,以死者魂魄成仙为 主题。铭文采录不完整, 则与明器崇尚残缺有关, 所以对铭文的诗句不能作诠释学的解释。对石川 的解释,有些文物专家并不认同,但新的研究论文 还没有出现。 笔者认为, 鲁诗镜至少向我们说明了两点:第 一, 5诗经6在社会上较普遍地流传,被雕刻在明器 上,但是督造者、雕刻者并不懂得诗文, 不然不会 抄录得错字连篇;第二,作为铭文的诗句与画像相 配,既有装饰的意味,也有迷信的因素, 这些都与 诗的本义无关。这会使我们想到汉人把5诗6与谶 纬神学相结合的那一段历史。 ( 5)吐鲁番5毛诗6残卷 1930年在吐鲁番雅尔湖旧城发掘时得5诗 经6残纸一页,有5毛诗#简兮6校记。虞万里据此 撰有5吐鲁番雅尔湖旧城出土3毛诗4残纸考释6 ( 5孔子研究61983年 1期)。 1959年至 1979年间, 国家文物部门在新疆 吐鲁番地区考古发掘,从晋、唐时代的古墓葬中发 现许多文书资料。这些文书资料即 1981年起由 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的5吐鲁番文书6, 其中第 1 册有古写本5毛诗关雎序6,据同墓纪年文书, 应为 公元 399 ) 423年的遗物。第 2册有5诗经6残卷, 计有5周南#关雎序6、5郑风#缁衣6和5小雅6之5湛 露6、5彤弓6、5菁菁者莪6、5六月6等,其中5小雅6 残卷 5纸 72行,尚可复原,卷后题署/义熙0年号, 即 氏高昌年号, 时为公元 510 ) 525年, 距今一 千四百多年。胡平生撰有5吐鲁番出土义熙写本 毛诗郑笺小雅残卷的复原与考证6一文[12] , 他在 整理过程中,将残卷与今本5毛诗郑笺6对读, 辶多录 原文 少年中国说原文俱舍论原文大医精诚原文注音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归藏易原文 , 补出残缺文字, 经他考证研究, 作出以下 结论: 第一, 吐鲁番写本是我们目前所见的最早的 经传合一的古写本, 比敦煌的唐写本早几百年,也 比熹平石经(白文)残文留下的文字多, 向我们展 示了公元 6世纪人们所读5诗经6传本的面貌。它 在吐鲁番高昌旧址出土,也说明儒经在当时传授 区域之广。 第二, 它保存5诗经6古写本的抄写形式。经 和传相合始自东汉, 这个写本已经传合一;其格式 是: 5诗序6与经文用大字书写, 占一行, 注文用小 字书写,占半行。这种形式一直延续下来。抄写 连贯而下,只在二诗之间打一个较大的勾识,亦无 句读。 第三, 今本5六月6有长序,序下有传注,写本 无。整理者认为,长序与序下传注二者见解不同: 序的意思是宣王遣人北征,注的意思是宣王自征; 古本无此注较为合理,这个注是后人所加, 与5毛 诗6无关。写本短缺5湛露6序下注文,还能推测出 古写本的传注文字少于今本。这有两种可能,一 是抄写者的疏漏,二是今本有后人的增添。上举 5六月6序下无注,今本的注就是后人增添的。 第四,古写本与今本对勘,整理者录出写本误 释、未释、漏释、可释的异文 23个。古写本文字的 又一个特点是/也0字夺衍数量最多, 在有无两可 之间,语助词的/也0就省略了。聂鸿音近撰5西夏 译3诗4考6一文[ 13] , 从西夏文典籍中辑录西夏人 翻译的5诗经6文句进行考察。译例中约半数存在 不同程度的误解, 反映出西夏国高级知识分子对 汉文学经典的理解水乎尚属平平, 但是它也反映 了汉文学经典已为处于西北地区的党项民族所接 受、所重视。 义熙写本出土于吐鲁番, 墓主令狐孝忠是当 地贵族, 5诗经6在西北多民族之中流传,也是在贵 族的范围之中。5汉书6记载:西汉时西域各国贵 族子弟多来长安学习汉文化, 西域各族有5诗经6 流传,乃至用他们的民族文字翻译, 是正常的事。 由于中亚、西亚古国衰亡, 西域各族变迁演化,许 多历史已被大风沙掩埋。开创于汉代、繁荣于唐 代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运河, 这些发掘,只 是在久被掩没的长河中为我们提供一丝确实的信 息。新旧5唐书6记载, 通过丝绸之路, 中国与中 东、罗马已有经济和文化交流,波斯人多有通汉学 者。唐建中二年(公元 781年)立有大秦景教流行 7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1 期 中国碑, 大秦即罗马, 碑的撰写者景净是叙利亚 人,他在碑文中引用5诗经6诗句二三十处。这是 又一条确实的信息,足见5诗经6经过西域外传有 悠久的历史。 ( 6)阜阳汉简5诗经6 1977年发掘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发现 一批5诗经6残简,阜阳汉简整理组发表5阜阳双古 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演示文稿6(5文物6 1988 年 8期 ) 作了详细的报道,其中整理出一百多枚简片, 包括 今本5诗经6中5国风6近 60篇诗和5小雅6的5鹿 鸣6、5伐木6等篇, 但无一篇完整, 有的仅存篇名; 原简每诗有篇题和字数, 某一国风后有尾题。经 过几年整理,已将全部原简照片和释文编录成册, 附整理者胡平生、韩自强的研究论文, 合为5阜阳 汉简诗经研究6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 1988 年出版。 5阜阳汉简诗经6(以下简称5阜诗6)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5诗经6古本。墓主人夏侯灶是西汉第二 代汝阴侯,殁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 165年) ,所 以5阜诗6的时代在公元前 165 年之前, 是前二世 纪产物。整理者胡平生的5阜阳汉简诗经研究6论 文,对其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5阜诗6公布后又有 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来研究, 总括起来有以下 认识: ¹ 5阜诗6不同于5毛诗6, 也不同于5鲁6、 5齐6、5韩6三家诗,证明5汉志6所说汉初传5诗6多 家,是对的;它又不属于5汉志6所说的六家(5汉 志6又加后氏传、孙氏传二家) ,而是另一家。有人 认为它可能是5汉书#楚元王传6所说的/元王诗0, 与5鲁诗6同一系统。盖楚元王刘交父子曾与5鲁 诗6创始人申培一同受学于荀子的学生浮丘伯,后 又与申培为君臣,故5元王诗6可以说是5鲁诗6系 统的一个别支。也有人认为它是楚国的传本,是 楚灵王时期大约公元前 540 ) 前 529年之间抄写 的传本,此说又往前提了三百多年。这些看法,目 前尚无定论。 º 从5阜诗6文本来看,5阜诗6有诗序,可以确 证除5毛6、5鲁6、5齐6、5韩6及班固所说的5后氏 传6、5孙氏传6, 各种5诗经6传本都有序。5阜诗6 的序虽然与今传5毛诗序6有差异, 但体例和基本 意思还是接近的,加上三家5诗6序的大意也与5毛 诗6序大同小异,因而可以相信它们有一个相同的 来源,即来自相同师门的传授;也可以知道5诗经6 在战国流传时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诗序;所谓5诗 序6是汉人卫宏所作之说, 是不足凭信的,先秦时 已经有序传了下来。 » 5阜诗6中有近百处异文, 对它的异文研究 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有汉字字体演变史的研 究价值;一方面是这些异文的考释可以同样运用 于其他古籍;三是运用于5诗经6的文本释读,有助 于了解某些诗句的变化并求得更接近真实的理 解,有的异文似乎胜于今义。这些都需要作进一 步的考释。异文研究将会给5诗经6诠释学增添新 内容,改善5诗经6诠释。5阜诗6的研究内容和研 究价值不止以上一些,尚待继续研究。 ( 7)郭店楚简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 804枚 竹简,该墓下葬年代约在公元前 4世纪中期至前 3世纪初。这些竹简内容丰富,包含以儒、道两家 为主的多种古籍, 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很大的轰 动,曾举行多次专门研讨的学术会议。这批楚简 已经整理,题名5郭店楚墓竹简6,由文物出版社于 1998年出版。 郭店楚简与5诗经6直接有关的有以下 6篇: 5缁衣6、5五行6、5性自命6、5六德6、5语丛一6、5语 丛二6,其内容或引5诗6证说, 或论述诗意及其功 用。廖名春5郭店楚简与诗经6 [ 14]作了如下的概 括和评述,摘其大意如下: ¹ 5缁衣6篇的引5诗6 郭店楚简5缁衣6篇共引诗 23条,都属以5诗6 证说。其中 19 条是一章一引的, 引文前称 /诗 云0,第 19章所引 1条例外, 有两章各引两条共 4 条,引文前称/大雅云0或/小雅曰0,比较5礼记#缁 衣6篇的混称现象, 显示了体例上有一定的规律 性;楚简5缁衣6篇所征引5诗6、5书6的序,也较5礼 记#缁衣6的征引有规律性, 其以5诗6证说的组合 也较为合理;二者所引的逸诗不同, 以楚简本为 优;二者引的5诗6,个别章节有繁简之别,亦有文 意有别的异文。就5缁衣6篇而言, 楚简的文本较 5礼记#缁衣6时间早, 更接近原貌, 5礼记6的5缁 衣6许多方面不如楚简本, 就引5诗6而言, 5礼记# 缁衣6篇的引文依据5毛诗6,而楚简5缁衣6则依据 战国时传本,所以通过异文考释可以启发新义。 º5五行6篇用5诗6论5诗6 71夏传才 5诗经6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楚简本5五行6篇分 28章,其中有 7章用5诗6 论5诗6,尤以第 4、9两章较有意义。廖文将它与 帛书5五行6篇比较, 亦见帛书本有后人所加文句。 楚简本不但引5诗6证言, 而且还活用5诗6文论事, 廖文举出几处予以论证, 说明楚简本5五行6篇用 5诗6对我们理解诗意及其义理有所启发, 如5草 虫6、5燕燕6等诗。又,本篇中多处将/止0作/之0, 可见/之0是本字。于省吾在本简出土前的考释是 正确的。 »5性自命出6、5六德6、5语丛6论5诗6 5性自命出6第 15 ) 16简说: /诗、书、礼、乐, 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 也;礼乐, 有为举之也。0 (5语丛一6 ) 38、39 简又称: /诗, 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0楚简对/诗言志0的论 说早于5庄子6、5荀子6之所论,而且它已经把/诗 言志0说发展到/诗会古今之志0,而这一扩展/志0 之时空的观点,后儒并未予以充分注意。楚简中 论5诗6,还赋予5诗6以儒家价值理念。5语丛二6 第48、49简说: /思无疆, 思无期, 思无怠,思无不 由义者也。0饶宗颐以为是/摘自5鲁颂6 , , 断章 取义以说5诗60 [15]。其所谓/无疆、无期、无怠0的 含义是无穷无尽,归结于一个/义0字,也就是把孔 子所论的/思无邪0的内容,说得更加具体和丰富。 5六德6篇第 23 ) 25简将5诗6的义理说得更清楚: /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六者各行 其职而讪夸无由作也。观诸5诗6、5书6则亦在 矣0。楚简称这/六德0,即/智、信、圣、仁、义、忠0, 所以5诗6不是一般的/言志0之作,而是/六德0的 载体,5诗6的儒家思想内涵十分明显。 廖文结论说:从/郭店楚简与5诗经6有关的记 载, , , 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战国时期人们引5诗6 用5诗6的真实情况,更可以考察先秦儒家对5诗6 义及其社会功能的认识, 因此还会获得对5诗经6 一些篇章本旨的新解0。 杨朝明5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6[ 16]认为: /郭 店楚简中的5缁衣6、5性自命出6、5六德6等篇属于 子思学派,从楚简论5诗6的材料,我们可以考察思 孟之儒对5诗6义及其社会功能的认识, 也不难发 现他们继承了孔子5诗6论的特征。0 ( 8)战国楚竹书 1994年上海博物院为抢救国家重要文物,从 香港市场购进大批战国时期楚国竹简, 以后续有 购进。前两次购进入藏的楚简共一千二百余支、 三万五千余字, 内容十分丰富, 价值十分重大。 1999年消息公布后,在国内外引起极为热烈的反 响,称这批竹简为/国之重宝0,它们的发现和研究 将改写中国学术史的部分章节。这批竹简现统称 5战国楚竹书6。楚竹书中有 31 枚5诗论6约 980 字,内容都是孔子论5诗6的记录,整理者马承源定 名为5孔子诗论6, 认为它将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术界为此举行了多次重要学 术会议,集思广益,展开研讨。 这批竹简的时代在战国中期, 5诗论6自然是 战国中期以前流传的简本,文中屡用/孔子曰0,当 为孔子弟子、再传弟子或孔门弟子所记。但有人 认为这些5诗论6的作者应解读为卜子(卜商亦即 子夏) ,不应解读为孔子。是/孔子诗论0还是/卜 子诗论0,尚无定论;目前简称5诗论6。也有人认 为,这些5诗论6类似序,以称为/孔子5诗6序0较为 适当,这个问题亦无定论。经过许多专家研释, 5诗论6的竹简已全部整理和释读, 并公开发表,连 同初期的研究论文, 并见5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 究6一书(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年出版) ,供继续 研究。据初步释读和众多专家研讨, 明确了以下 几点认识: ¹ 5诗论6分四组: /讼0、/大夏0、/小夏0、/邦 风0。按: /讼0即/ 颂0, /夏0通/雅0, /邦风0即/国 风0, 所以其体制同于今本分5颂6、5大雅6、5小 雅6、5国风6四类。整理者还排列了/诗序0、/综 论0两个部分 (关于简序的排列, 学术界仍有讨 论) ,篇名和文句字词亦多与今本不同, 呈现了战 国中期前一阶段5诗6的大致面貌, 让我们知道今 本5诗经6并非儒家初传时的原貌;从楚竹书5诗 论6到5阜诗6、三家5诗6,再到5毛诗6,它的篇次、 篇名、字句经过多次变动,我们现读的5诗经6不是 孔子教授学生的原本。即就5毛诗6而言,在5毛诗 正义6之前, 传本也有不同,所以才有唐初统一五 经文字义疏之举。不过,它的体制, 篇目、说诗方 法和贯穿的思想,仍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长期流 传过程中由传抄、加工或文字变化造成一些差异, 不能否定它是由孔子传授下来的儒家经典。 º5诗论6中的序文, 说明了5诗序6是早已存 在的,从5诗论6阐发的理论来看,它们的基本思想 体现了孔子的诗教思想和儒家的根本教义, 序 7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1 期 5诗6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也正如孔子断章取义、触类旁通以附 会礼义,这和5毛诗序6也是基本一致的。5诗论6 中确实有先秦传5诗6者的5诗6说;不论5诗论6出 自孔子或出自子夏, 子夏5诗6学亦亲自受自孔子, 是孔门第二代传5诗6大师,5诗6是由他传下来的, 所以古人说子夏作5诗序6,有一定道理。今本5毛 诗序6中有子夏的序, 或也有来自孔子的序。郑 玄、陆疏、5文选6等都说子夏作5序6、汉初的毛公 根据传授加以记录, 毛公和以后的汉儒又将战国 后期至汉代的5诗6说再加补充而已。 » 从5诗论6所见的材料, 可以联系到/孔子删 诗0问题。5文汇报6的报道说:5诗论6的发现否定 了孔子删诗之说。有几位学者不同意传媒公开报 道的这个论断, 认为这些材料不能作出这样的证 明,而且恰恰相反,它们证明孔子当时见到的诗确 实比今本5诗6三百要多得多, 孔子对5诗6进行过 重要的整理和论述。 ¼ 楚竹书中有 7支简记录了 40种诗曲篇名 和诗曲演奏吟唱的音标, 用两个字组成:一是/声0 名,有宫、商、征、羽;一是/音0名,有穆、和、许等 9 个。说明当时楚国郢都的音乐已达到较为成熟和 规范的水平,音乐学界认为这是中国音乐学史上 十分珍贵的材料。不过, 这 7 支简不在5诗论6之 内,所记录的 40种诗曲, 也不在5诗6三百之内,而 是楚国所收集的地方乐歌。这个材料可以供我们 作为研究5诗经6歌诗和声韵的参考。孔子曾经为 三百篇正乐,用于弦歌,那时当然也有比较成熟和 规范的音乐记录方法。 战国楚竹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不止以上几 点。这项研究目前只是开始, 而且是在 21世纪才 开始。 正如王国维在 20世纪初期所说,新材料的发 现会开拓新的学术研究,推动旧学术的改造和发 展。20世纪考古发现的许多新材料, 必将对5诗 经6学产生重大影响。可惜, 20 世纪在这方面研 究的专著和论文都不多。 三、古籍整理和研究 现代诗经学是传统诗经学的继续、革新和发 展。革新和发展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没有 对传统的吸收、融化和批判, 便没有革新和发展。 从 20世纪 20年代后期开始, 学者们便提出对全 部国学遗产进行整理和研究, 因长达 12年的全国 性战争而拖延。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全面清理文 化遗产的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做了不少工作,又因过/左0思潮的 干扰而中断, 80年代以后才全面恢复。 古籍整理研究包括古籍(善本)重印、校勘、标 点、辨伪、辑佚、汇编, 以及具有工具性质的索引、 目录、题解汇辑等。至于名著研究,当然也属于古 籍研究范畴,这一部分已归入5诗经6学史历代名 著研究,本文不再赘述。 ( 1)古籍重印和点校 5诗经6现存古籍 600 种, 分散各处, 不易搜 齐;而且古籍大都是木版刊刻,线装分册装订,卷 帙繁多, 一部书几十册之多,加上无标点句读,阅 读很不方便。从 30 年代起, 开始重印5诗经6古 籍,至 20世纪末,据初步统计,重印的5诗经6古籍 有汉代 4 种、六朝 2种、唐代 4种、宋代 14种、元 明 13种、清代 66种,共 103种[17] ;其中有几种重 复,故实际重印约 90余种。 这里要提出 30年代的重印工作,商务印书馆 的5丛书集成初编6贡献较大,计有 30多种,而且 所重印的多是有重要学术价值却流布不广的著 作。重印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用铅字重新排印, 一般有断句但无标点;一种是将稀有版本影印。 因此它所重印的书,能够选用较好的版本。下半 个世纪,主要由中华书局和古籍出版社重印,依然 是这两种方式,不过重排的书,已经大多有校勘和 标点了。 古籍校勘和标点很重要, 如附有集释则更利 于阅读,现将校点本录于后; 5韩诗外传集释6, 许维 校释, 中华书局 1980年版;唐#陆德明5经典释文#毛诗释文6, 黄 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5毛诗正义6(附 校勘记) , 黄侃句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5十三经注疏6本;宋#王柏5诗疑6, 顾颉刚校点,中 华书局 1955年版;清#姚际恒5诗经通论6,顾颉刚 标点, 中华书局 1955年版;清#崔述5读风偶识6, 顾颉刚编订,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清#方玉 润5诗经原始6,李先耕点校,中华书局 1986年版; 清#王夫之5诗广传6,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 1964 年版;清#王夫之5诗经稗疏6(附考异叶韵辨)岳麓 书社 1992年版;清#戴震5戴氏诗经学6,清华大学 出版社 1995年版;清#戴震5毛郑诗考证6、5杲溪 73夏传才 5诗经6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诗经补注6,见5戴震全书6第一,黄山书社 1997年 版;清#陈奂5诗毛氏传疏6,中华书局5十三经清人 注疏丛书6本, 1989年版;清#马瑞辰5毛诗传笺通 释6,陈全生点校, 同上;清#王先谦5诗三家义集 疏6, 吴格点校, 同上;清#魏源5诗古微6,何慎怡点 校,岳麓书社 1989年版;清#牟应震5毛诗质疑6, 袁梅校点, 齐鲁书社 1991 年版; 5清人诗说四种6 (戴震5毛郑诗考证6、段玉裁5诗经小学6、焦循5毛 诗补疏6, 陈乔枞5毛诗郑笺改字说6) , 晏炎吾等 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清#胡承珙 5毛诗后笺6,郭全芝校点,黄山书社 1999年版;日 #冈元凤5毛诗品物图考6, 王承略点校, 山东画报 出版社 2002年版。 ( 2)辑佚辑录、目录索引 20世纪诗经学的辑佚成果有宋#郑樵5诗辨 妄6附周孚5非诗辨妄6, 顾颉刚辑点, 北平朴社 1933年出版;宋#王安石5诗义钩沉6, 丘汉生辑 校,中华书局 1982年出版。清人的辑佚著述5玉 函山房辑佚书6、5黄氏佚书考6(5汉学堂经解6)辑 汉魏六朝隋唐散佚5诗6说, 分别在 50年代、80年 代影印出版。原5古今图书集成6之5理学汇编#经 籍典#诗经部6辑有较多诗经学散佚资料,清#陈梦 雷辑纂、蒋延锡校订, 1983年由中华书局、巴蜀书 社辑印。 摘录各处散见的资料汇编成册,有多种, 成绩 较为突出的有两种:张树波5国风集说6 (上、下)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出版;蔡守湘、江风5历代 诗话论诗经楚辞6, 武汉出版社 1991年出版。辑 录5国风6题旨的还有两种,但以张树波所辑较全 和适合应用。新发现的古籍并已整理重印的,据 知有以下 4种:徐光启5诗经传稿6, 20 世纪 30年 代在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发现,摄卷影印收5徐光 启全集6;牟庭5诗切6附其子牟房5雪泯屋遗书目 录#诗切6,原著写于清#嘉庆二十一年, 原为抄本, 齐鲁书社 1983年影印,全五册;吴敬梓5文木山房 诗说6, 1999年在上海图书馆书库发现, 经周延良 笺证,齐鲁书社 2002年出版。高侪鹤5诗经图谱 慧解6,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1年出版。 散见于一些著述或专论所附录的目录或索 引,共有 22篇, 大多简略不全;而编录成书的有: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5毛诗注疏引书引得6 ( 1937年)、南京图书馆馆藏5诗经6刊本及研究论 著篇目( 1954 年)、5上海图书馆诗经概说与读物 要目6( 1937年)、5首都图书馆馆藏诗经刻本及其 有关论述篇目6( 1958年)、5诗经索引6(书目文献 出版社 1987年版)等, 但以下列二书比较切合实 用:叶绍钧5十三经索引6诗经部分, 开明书店 1934年、中华书店 1983年出版;寇淑慧5二十世 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6,学苑出版社 2000年出版。 ( 3)5诗经要籍集成6 1993年中国5诗经6学会组织专家学者 28人 编纂大型5诗经6文献集成5诗经要籍集成6,收录 现存5诗经6文献要籍 141种, 上起于汉,下迄民国 前期,为所收要籍撰写提要 133则,又附5诗经6著 作存目及存目提要 260种, 清代及民国著作辑目 229种。现存5诗经6学著作基本尽备大观于此。 5集成6所收录的著述,编排以时代为序,兼顾 各家各派的代表作。所撰提要,包括作者简介、概 述所属流派、本书基本内容、文献价值、版本流传 递嬗等情况。 所收 141种要籍,据现有条件,选择较好的底 本影印,以保持其原貌,这部分提要略详。存目提 要 260则,其中汉唐 13则、宋代 20则、元代 9则、 明代 96则、清代 120则、民国 8则,内容较略, 并 编制了目录附于书前。5清代及民国著作辑目6著 录清代著述 212种、民国著述 12 种, 另收朝鲜汉 文著述 5种。 5集成6于 2003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同时出 版了5诗经要籍提要6一书。 参考文献: [ 1]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 [ A] . 王国维学术 经典集[ C]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7. [ 2] 王国维.古史新证[ A] . 王国维学术经典集[ C] .江西人民出 版社, 1997. [ 3]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 A] .金明馆丛稿二编[ C] . 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4] 郭沫若.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A] .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第二卷) [ C]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 5] 王国维.毛公鼎考释[ A] .王国维学术经典集[ C] .江西人民 出版社, 1997. [6] 王国维.周代金石文韵读序[ A] .王国维学术经典集[ C] . 江 西人民出版社, 1997. 7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1 期 [ 7] 王国维.北伯鼎跋[ A] .观堂集林 (卷十五) [ C] .江西人民出 版社, 1997. [ 8] 陆侃如, 冯沅君. 中国诗史 [ 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 9]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1. [ 10] 苏莹辉.六朝写本毛诗注残页校记[ J] .孔孟学报, 1983, ( 3) . [ 11] 石川三佐男.中国鲁诗镜所含的意义[A] .第二届诗经国际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 12] 胡平生.吐鲁番出土义熙写本毛诗郑笺小雅残卷的复原与 考证[ A]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6. [ 13] 聂鸿音.西夏译5诗6考[ J] .文学遗产, 2003, ( 4) . [14] 廖名春.郭店楚简与诗经[ C] .文学前沿 (第二辑) [ A] . 北 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5] 廖名春,饶宗颐.诗言志再辨 ) ) ) 以郭店楚简资料为中心 [ A] .武汉大学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1999. [ 16] 杨朝明.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 A] .诗经研究丛刊(第二辑) [ C]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 [17] 寇淑慧.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 M ] .北京:学苑出版 社, 2001. [责任编辑 傅丽英]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XIA Chuan2cai (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 ebei 050091, China) Abstr act: Upon the observat ions of the extensively unearthed relics, Wang Guowei makes his duality at test ing reconst ruct ions in relat ion to The Book of Songs, marking the cornerstone role in the field.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intends to confirm that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of ancient prose writings either on tortoise bones or on bronze widely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over the his2 torical t imes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o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Key Words: unearthed literature in relation to TheBook of Songs; decay; duality attest ing reconstruc2 t ions; archaeological study 75夏传才 5诗经6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
本文档为【_诗经_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42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9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17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