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

举报
开通vip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  2004 年 9 月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Sep. 2004    第 41 卷第 5 期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141 No15   [收稿日期 ] 2004201204 [作者简介 ] 顾宁 (1955 —) , 女 , 江苏吴县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 从事妇女史研究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 (1840 —1949 年) 顾 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 北京 ...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
 2004 年 9 月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Sep. 2004    第 41 卷第 5 期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141 No15   [收稿日期 ] 2004201204 [作者简介 ] 顾宁 (1955 —) , 女 , 江苏吴县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 从事妇女史研究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 (1840 —1949 年) 顾 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 北京  100006) [摘  要 ] 从 1840 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 ,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变 革。与此同时 , 提倡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会运动和思潮带动了兴女学、女学纳入教育体制、教会办女校和女子留 学等社会实践。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奋斗 ,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然而从受教育的总的状况看 , 到 1949 年新中国 建立前夕 , 90 %的中国妇女仍是文盲。因而 , 将解决妇女教育方面的艰巨任务留给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关键词 ] 近现代中国 ; 男女平等 ; 倡女学 ; 教会女校 ; 女子留学 [中图分类号 ] G77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29162 (2004) 0520064206   1840 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列强的强迫下 , 中国 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 根据《南京条 约》,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 5 个口岸分别成为通 商口岸。西方传教士在洋枪洋炮的蔽护下 , 开始在中国大 肆进行传教和办学等活动。中国这个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 工业经济为核心的古老农业国家和封建社会 , 在外国资本 的冲击下 , 开始发生变化。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资本 主义萌芽的出现也开始发生动摇。近代中国社会进入一个 大动荡时期。随着西方科学文化和社会思潮被介绍到中国 , “天赋人权”和男女平等的思想也逐渐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 封建主义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乾坤定位”、“阴 阳定性”的等级伦理观发出了挑战。 一、近代中国各类社会变革运动与倡女学 (1840 —1919 年) (一) 太平天国与妇女教育 近代中国爆发得最早的妇女解放运动要算是洪秀全 (1814 —1864) 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他在创立“拜上 帝会”时 , 提出“天下多男人 , 尽是兄弟之辈 ; 天下多女 人 , 尽是姊妹之群”的男女平等思想。在他制订的《天朝 田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这一革命纲领中 , 提出“凡分田 , 照人口 , 不 论男妇 , 算其家口多寡 , 人多则多分 , 人寡则分寡 , 难以 九等。”①这便规定了在土地分配上 , 女人同男人享有同等的 经济权利。另外还提出“有田同耕 , 有饭同食 , 有衣同穿 , 有钱同使 , 无处不均匀 , 无人不饱暖”②的平等思想。使女 人第一次在社会上与男人可以平等相处 , 没有尊卑、贵贱 之分。在军事上 , 对男将和女将授予同等的权利。在参政 方面 , 一改中国历史上女人不能做官的旧制度 , 为女官设 置朝内、军中和职同三类。共有各种女官 6584 人。③在教育 方面 , 也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 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在 婚姻问题上 , 废除了买卖婚姻。与此同时 , 禁止娼妓 , 反 对残害妇女身心的缠足和买卖奴婢。总之 , 使妇女第一次 有机会走出闺房 , 同男人一起投身到社会变革大潮之中 , 使太平天国内部妇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在中国历史上 , 一场农民运动可以做到这些确实是很难得 的。但是正因为它是一场农民运动 , 而农民革命自身存在 的局限性 , 使其革命仍带有一定的封建主义的色彩。比如 在废除封建的等级制的时候 , 又设立了新的等级制和特权。 太平军的将领可按等级实行多妻制 , “妇女的级位愈高愈 尊 , 受束缚也愈严愈紧。”④男主外 , 女主内 , 男女授受不亲 的思想和作法仍有所体现。太平天国运动虽说使妇女地位 有所提高 , 但是没有从根本上与封建的伦理道德观一刀两 断。女性的解放意识还不是妇女内心自发地产生的 , 女性 还不具有社会行为中完整的人格 (即伦理、心理和法律上 的自然人格和社会人格) 而存在。但这场运动的进步意义 是不可否认的。 (二) 戊戌变法与妇女教育 继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 近代中国又爆发了由民族资产 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 (1898 年) 。戊戌维新运动 的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崇西方的“天赋人权”思 想 , 主张向西方学习 , 提倡男女平等。梁启超在《变法通 议》中写了《论女学》一章 , 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妇女所 处的低下地位。他说 , “蒙养之本 , 必自母教始 ; 母教之 本 , 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⑤此 外 , 他还认为 , 教育妇女可以“兴国智民”。国家中男性只 占人口的一半 , 光有男子学校还不行 , 要办女学 , 使人口 中的另一半也聪明起来 , “才能达到保国 , 保种 , 保教的目 的。”⑥但是他还认为 , 教育女子的目的是“相夫教子”, 做 贤妻良母。从这一点看 , 光提倡女学还不能彻底抛掉封建 道德观的桎梏。 康有为在其《大同书》的《去形界保独立》中说 : “吾 今有一件事为过去无量数女子呼弥天之冤 , 吾今有一大愿 为同时八万万女子拯沉溺之苦 , 吾今有一大欲为未来无量 46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数不可思议女子致之平等大同自立之乐焉。”⑦呼吁要为女子 鸣不平。他根据“天赋人权”和“自然人性”的理论 , 论 证了男女之间没有本质差别 , 妇女应与男子享受同等权利。 “人者天所生也 , 有是身体即有其权力 , 侵权者谓之侵天 权 , 让权者谓之失天职。男与女虽异形 , 其为天民而共受 天权也 ; 人之男身 , 既知天与人权所在而求与闻国政 , 亦 何抑女子攘其权哉 , 女子亦何得听男子独擅其权而不任其 天职哉 !” 维新派在倡女学、倡女权的同时 , 还反对妇女缠足。 康有为曾于 1883 年和 1895 年先后两次在广东南海创办不缠 足会。与此同时 , 在 1883 年还以身作则 , 在自己的家中坚 持不为其大女儿康同薇缠足。1895 年他还同其弟康广仁在 奥中共创不缠足会。康有为办的不缠足会虽然比 1875 年在 厦门办的戒缠足会晚 20 年 , 但这毕竟是对旧的封建道德和 社会习俗的一次有力的反击。康有为还曾上书光绪皇帝 《请禁妇女裹足摺》, 致使皇帝下发各省禁止妇女缠足的谕 旨。⑧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 1897 年在上海办不缠足会。同年 7 月梁启超执笔《试辩不缠足会简明章程》。此外谭嗣同还 为在湖南创办的不缠足会写了《湖南不缠足会嫁娶章程》。 维新运动的一大特点是在反缠足和兴女学活动中 , 一 小批与维新派人士有密切关系的妇女也投身到维新运动之 中 , 而且在反对封建礼教的某些方面 , 比维新派们有过之 而无不及。她们利用“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的 报纸 ———《女学报》”这块阵地 , 向旧的礼教发起了猛攻。 她们在文章中提倡男女平等 (康同薇《女学利弊说》) ; 主 张女子学习知识 , 从而报国 (卢翠《女子爱国说》) ; 提出 “天下兴亡 , 女子亦有责焉”的口号 (刘纫兰《劝兴女学 启》) ; 要求参政和婚姻自主。⑨维新运动虽然与太平天国运 动相比 , 在领导人身份上有所不同 , 在对封建礼教的冲击 上有所深入 , 但由于其历史局限性 , 对儒学的伦理道德观 批得还不彻底。 (三) 辛亥革命与妇女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 孙中山 (1866 —1925) 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 制上千年的统治 , 使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孙中山 1912 年 5 月 6 日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演说中 , 对 教育女子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评价。他说 : “教育既兴 , 然后 男女可望平权。”他把妇女受教育与男女平等联系在一起。 他还对办师范给予肯定 , 并指出 : “中国人数四万万人 , 此 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然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 , 必倚 重师范。此师范学校宜急办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⑩ 二、办女学的社会实践 (1840 —1911 年)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女学以不同形式发展起来。 而教育也在推动社会变革、改变妇女地位方面起到了不可 估量的作用。1840 年至 1919 年五四运动前的中国女学有以 下几个特点 : (一) 中国人自办女学 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是经正女塾 (也称中 国女学堂) , 于 1898 年 5 月 31 日 (作者注 : 也有史料称该 校于 6 月 1 日开学) 在上海开学。这一女塾是在维新派人 士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下 , 由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等 人创办的。校址设在上海城南别墅里。后来又另设分校一 个。但学校仅存在两年左右便关闭了。然而 , 经正女塾的 创办 , 是值得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大书一笔的。因为在此 之前 , 中国的女子教育是家庭教育 , 社会上没有专为女性 开设的学校。此校的开办 , 打破了旧的教育制度的规范 , 使中国女子教育正式走向社会。 经正女塾的教学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女子学习的内容 , 所开四门课中 , 有中文、西文、医学和女红。中文内容仍 保留了《女孝经》和《女四书》。而教学的宗旨仍是培养贤 妻良母式的女子。这说明 , 办学虽是走向社会了 , 但还没 能达到在教育内容上男女平等。但经正女塾毕竟是中国人 自办女学的首例 , 其历史作用还是不可磨灭的。 自经正女塾之后 , 在这一时期 , 中国人自办的学堂还 有吴怀疚办的上海务女女学 (1902 年) (作者注 : 有史料称 该校建于 1898 年) 、女医师张竹君在广州办的育贤女学 (1899 年) 、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学 (1902 年 冬) 、张謇在南通州创办的女子师范 (1902 年) 等。到 1919 年前 , 本世纪各省建的第一所小学有λϖ : 省份 学堂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资料出处 京  师 北京豫教女学堂 1905. 8 沈均、服部宇之吉等 《顺天时报》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 直  隶 天津民立第一女子小学堂 1904. 5 张止峰、毛绍权、张少辅等 《警钟日报》1904 年 3 月 20 日 奉  天 淑慎女学堂 1905 陈嘉乐之母 《东方杂志》第二年 (1905) 第十二期 黑龙江 幼女学堂 1907 林传甲夫妇 《东方杂志》第四年 (1907) 第七期 山  东 山东女学堂 1904. 4 王伯安 《警钟日报》1904 年 4 月 4 日 山  西 山西女学堂 1907 冯济川 《东方杂志》第四年 (1907) 第二期 河  南 兰仪官立女子小学堂 1906 舒树基等 《河南官报》 陕  西 雅阁女校 1908 年前 阎培索夫妇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大事记述》第 140 页 江  宁 旅宁第一女学校 1904 沈凤楼、张通典、沈婉庆等 《女子师范学堂十周年纪念刊》 江  苏 苏州兰陵女学 1901 徐江兰陵 《吴县志》卷二十八 安  徽 竞化女学堂 1906 张振埙等 《东方杂志》第三年 (1906) 第五期 浙  江 杭州女学堂 1904 高白淑夫人 《东方杂志》第一年 (1904) 第一期 江  西 九江民立女学校 1904 徐廷兰、蔡懋星 《女子世界》第九期 湖  北 不缠足会附设第一幼女学堂 1905. 3 端方等 《东方杂志》第二年 (1905) 第二、六期 湖  南 湖南第一女学堂 1904 龙绂瑞等 《警钟日报》1904 年 10 月 8 日 四  川 铜梁县女学堂 1903 年秋 黄德润等 《东方杂志》第一年 (1904) 第五期 广  东 私立公益女学 1902 马励芸、杜清持、张竹君等 《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第 74 页 广  西 容县龙胆女学 1904 不详 《东方杂志》第二年 (1905) 第九期 贵  州 贵阳达德女学校 1904 黄齐声等 《贵州教育志通讯》第二期 福  建 福州乌石山女塾 1905 陈 阉夫人等 《女子世界》第二年 (1905) 第二期 56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另外 , 从下面的表格中 , 也可以看到全国在 1907 年女 学堂的分布情况和学生人数 :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全国女子学堂统计表 λω 所在地区 学堂处数 职员人数 教员人数 学生人数 京  师 12 22 59 661 直  隶 121 127 168 2523 奉  天 12 17 60 694 吉  林 0 黑龙江 2 1 4 90 山  东 1 5 6 54 山  西 5 7 15 149 陕  西 10 10 20 154 河  南 3 4 4 84 江  宁 24 61 99 803 江  苏 72 197 545 3395 安  徽 2 8 12 86 浙  江 32 64 138 995 江  西 6 15 13 115 湖  北 ? 12 21 477 湖  南 7 13 36 412 四  川 70 ? 157 2246 广  东 6 22 39 391 广  西 17 9 26 589 云  南 18 19 34 1027 贵  州 5 5 24 267 福  建 3 4 21 244 甘  肃 0 新  疆 0   从上述统计数字中虽然难以分辨出哪些是公立学校 , 哪些是民办私立学校 ,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 即自 19 世纪以 来 , 仅 20 来年间 , 女校已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发展起来 了。1906 年时 , 全国受中等学校教育的女生有 8005 人 , 受 初等教育的有 164719 人。λξ 1909 年时 , 全国有女小学生 14054 人 , 与男小学生之比是 150∶1。五四运动以前 , 由政 府设立的女子中学有 9 所 , 学生 622 人。1916 到 1917 年年 度 , 在师范学校就读的女学生有近 5800 人 , 职业学校女生 有 1866 人。λψ (二) 女学纳入教育体制 1840 年到 1919 年间 , 教育体制几经改革 , 社会化的妇 女教育及办女学也是几经周折才逐渐被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的。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 其中包括有关初等 教育的《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 有关中等教育的 《中等学堂章程》和有关高等教育的《高等学堂章程》、《京 师大学堂章程》, 此外还有《考选入学章程》等 , 统称《钦 定学堂章程》。当时社会上虽然已有私办女学 , 但在新的学 制中 , 只字未提女学之事。可见当时女学是不入流的 , 不 属于国家教育体制之内的。 1904 年 1 月 13 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和荣 庆制订的《奏定学堂章程》, 也称“癸卯学制”。此学制也 包括中、小及高等学堂章程 , 此外还增加了一些有关实业 学堂、师范类学堂的章程。而女子教育问题仅在有关蒙养 院教育的章程中涉及 , 并且阐明“以家庭教育来包括女 学”λζ 。这实际上仍把女子教育排除在正规教育之外。 1905年清政府宣布自次年开始废除科举 , 成立学部 , 但仍未谈及女子教育的地位问题。女子教育被正式纳入教 育体制是 1907 年。是年学部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 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在形势所迫下 , 面对已 经问世的众多女学堂 , 学部不得不将女子教育写入章程 , 承认社会上办的女学的存在 , 把妇女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系 统之中。即便如此 , 男女教育还是不平等的。比如男女师 范教育是分校制 ; 而且男生的学习年限长于女生的学习年 限。“女子教育 , 仅至师范为止”。λ{ 辛亥革命以后 , 由于孙中山重视女子教育和主张女子 教育的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 , 对旧的教育体制进行了 改革。临时政府于 1912 年 1 月 19 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 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 规定初等小学 男女可同校 ; 国民小学课程中 , 女生比男生多修一门缝纫 课 ; 女子高等小学设家事课。1912 年 9 月“壬子学制”公 布。次年又颁布一些新规定 , 两次颁布的法令合称为“壬 子癸丑学制”。这次公布的法令中包括有关女子中学的法令 (在此之前 , 仅有有关女子小学和师范的法令 , 虽然当时师 范仅相当于中等教育水平) 。 (三) 教会办女学 外国教会在中国内地办女学的开端要算是英国东方妇 女教育促进会女传教士亚尔德西 (Aldersey) 女士在宁波建 的宁波女塾了。宁波女塾上的课程有 : 国文、算术、缝纫、 刺绣、英文和圣经。到 1860 年 , 教会在五个通商口岸办的 女子学堂已达 11 所。λ|教会办女学的形式不仅有小学 , 而且 还有大学 , 如 : 1905 年在北京创办的北京协和女子大学 ; 1907 年在福建创办的华南女子大学 (后改称华南女子文理 学院) 和金陵女子大学 (1931 年改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 根据统计 , 1902 年时 , 教会在华学校中女生数目是 4373 人 , 分布在书院 (96 人) 、天道院 (543 人) 、高中等学 堂 (3509 人) 、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学堂 (96 人) 、医学院 (33 人) 和小孩 察物学堂 (97 人) 中 , 但受初等蒙学教育的女童数目不 详。λ}仅仅五年之后 , 到 1907 年 , “仅天主教会在我国江南 地区就设立了 697 所女校 , 在校学生达 15300 人。λ∼教会学校 中开的课程大都有《圣经》、英文、中国传统儒学的《四 书》和《五经》、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家事课等。办学目的是 为教会培养神职人员。此外培养这些女子在作母亲后 , 教 育下一代也皈依宗教。不能不承认 , 教会办女学 , 在我国 近代史上开了女学的先河 , 这也是令人遗憾的。 在倡办女学过程中 , 教会学校极力反对中国传统文化 中摧残女性的缠足习俗 , 不许缠足女子入学。在开设外语 和西方科学知识课的过程中 , 为中国女子了解外部世界打 开了一个窗口。从某种角度看 , 教会开办女学在客观上起 了推动中国女学建立的作用。如在中国人自办第一所女学 堂经正学堂的筹备过程中 , 曾有教会学校代表参加讨论 , 协助制订教学章程。此外 , 教会学校培养的学生中不少成 为中国出国留学生的成员。 (四) 女子留学 1869 年出生在宁波的金雅妹 (1864 —1934) 随传教士赴 美受幼儿启蒙教育 , 当年五岁。1881 年她再次赴美 , 考入 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学习 , 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留学 生。此后又有福州的柯金英 (1866 —1929) 于 1884 年赴美 学医。1892 年 , 江西九江的康爱德 (1873 —1931) 和湖北黄 梅的石美玉 (1873 —?) 赴美密歇根大学学医。赴美官费女 子留学始于 1907 年 , 学生是由江苏考选的。1914 年清华大 学开始考选女子赴美留学 , 所用款项为庚子赔款 , 所送 10 名女生为唐玉瑞、张端珍、王瑞娴、林旬、李凤麟、韩美 英、杨毓英、汤蔼林、周淑英和陈衡哲。 1919年以前 , 女子留学最引人注目的是去日本留学。 与赴美留学不同之处在于 , 赴日女子先是以伴读身份去 , 然后才开始学习的。伴读学习最早出现在 1899 年 , 当时年 仅 9 岁的夏循兰 (浙江人) 就读于华族学校。µυ 1904 年秋瑾 66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等自费留日。官费女子留日始于 1905 年 , 是年湖南派遣 20 名女生赴日。据 1916 年统计 , 有 43 人作为官费生赴日。她 们分别来自福建、山东、江西、湖南、云南、浙江、广东、 直隶、陕西、四川、江苏、吉林、湖北和安徽。µϖ 女子留学的意义在于 : 冲破了几千年封建传统的牢笼 , 妇女可以与男子并肩在社会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 说明女性 教育在中国已有一定的基础 ; 为现代中国的社会运动 , 特 别是女权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 , 如秋瑾等 ; 使女性开阔了 眼界 , 冲破了世俗 , 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 在西学 东渐和东学西渐中 , 起到了媒体的作用。 三、现代中国的妇女教育运动、思想及实践 (1919 —1949 年) 1919 到 1949 年 , 中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 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拉开了新的一幕。新 文化运动也成为妇女解放和在就学问题上争取男女平等权 利的一个契机。女子参政、女子投入社会运动、女子争取 更多的平等权力从而实现女性作为社会人的价值成为这一 时期一大特点。 (一) 五四运动与妇女解放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 明确地提出了“民主”和 “科学”的口号。主张反对封建的旧的道德观念和忠孝节义 的伦理纲常 ; 反对孔子儒家学说提倡的等级观念 , 提倡新 的道德观 ; 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以及北 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一运动宣告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 而 妇女也第一次投身于广泛的社会运动之中 , 融于反封建反 帝的民主运动之中 , 使妇女解放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运动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五四运动这一思想解放运动中 , 知识女性是最先投 入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女生于 5 月 7 日和协和女 医校、协和女子大学、尚义师范女校、贝满女校、培华女 校、笃志女校等 10 余所学校的代表组成了北京女学界联合 会 , 起草并通过了《告全国女界书》、《北京女校致巴黎和 会各国代表电》等。与此同时天津、上海等地女校学生也 组织起来 , 声讨卖国贼 , 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五四运动 之后 , 妇女要求平权、参政、参与经济生活的女权运动又 重新开始。 在这一时期 ,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文学家、思想家也 支持女性解放的呐喊。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 , 批评了 几千年强加在妇女头上的“节烈”思想并对节烈女子与国 家命运间的关系提出疑问。他认为 , 从政的全部都是男人 , 国家治理得不成样子 , 与排除在政界之外的女子毫无关系。 他认为旧的道德观全是男人造出的 ,“而上当的是女人”。µω 1916 年开始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也极力主张妇女 解放 , 主张女子学习。他率先于 1920 年允许 9 位女生入北 大旁听 , 在大学首开女禁。这一做法影响了不少大学 , 男 女在大学同校标志着女性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此外 , 他还提倡从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全面塑造女性的人格。 (二) 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成为无产 阶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起就十分重 视妇女地位的提高。1922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 会所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中指出 : “⋯⋯全国所 有的妇女 , 都还拘囚在封建的礼教束缚之中 , 过娼妓似的 生活 , 至于得不到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的权利 , 乃是全国 各阶级妇女的普遍境遇。”党“目前为妇女奋斗的是 : (一) 帮助妇女们获得普遍选举权及一切政治上的权利与自由 ; (二) 保护女工及童工的利益 ; (三) 打破旧社会一切礼教 习俗的束缚。”µξ在代表大会宣言中还指出要“改良教育制 度 , 实行教育普及”和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 , 女子在 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 , 一律享有平等权利。µψ 在次年 6 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妇女运动决 议案》中提出“男女教育平等”、“打破奴隶女子的旧礼教” 等口号。µζ1931 年 11 月 7 日 , 中央苏区还通过了《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确认了不分男女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的原则。µ{ 四、现代中国办女学的社会实践 (一) 共产党所在地区的妇女教育 1922 年 , 共产党在上海创办了平民女校 , 招收进步青 年男女、女工和无生活来源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妇女 , 另外 还有一些党员的亲属。此外 , 还在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 学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中招收女生 , 培养了一批妇女运 动积极分子。 另外 , 在苏区和解放区还根据本地情况 , 办了不同类 型的女子学校 , 比如苏区办的妇女训练班、“妇女职业改进 社” (鄂豫皖苏区) 和女子看护学校 (赣南苏区) 。1938 年 4 月抗日军政大学还专门办了女生大队。许多女性与男性一 起在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这类学校中学习。1939 年 7 月 20 日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建立 , 成为我党培养妇女运动 干部的重要机构。办学的方针是 : “以养成具有斗争理论的 基础 , 革命工作方法 , 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等抗 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µ| (作者注 : 也有称该校于 1937 年 7 月、1938 年成立的) 此外 , 一些地区还办了半日 校、冬学、识字班和民众学校。城市女子上工人补习学校、 业余技术补习班、工人大学和工人政治学校。 为了鼓励女子学习和已取得的成绩 , 陕甘宁边区还特 意为奖励上师范的女生公布了《陕甘宁边区升入师范学校 女生奖励办法》, 为她们提供“制服、膳宿、书籍、津贴”, 还“根据家庭情况每月发给奖学金 5 —10 元”。战时 , 女性 教育也没停止。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 , 1938 年夏到 1940 年 8 月间 , 各级妇女训练班办了 700 多期 , 有 11600 余名妇 女接受了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 (二) 民国政府的女子学校教育 在中华民国制订的有关教育的法规中 , 也提出“男女 教育机会平等”的思想 (1929 年 4 月国民政府公布的《中 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 , 在 1931 年通过的《训政 时期约法》第四十八条中规定“男女教育之机会一律平 等”。但从总体上看 , 教育的普及还很落后。比如 : 1929 年 时 , 全国学龄儿童为 4144 万多人 , 入学的仅有 710 万 , 失 学儿童达 3432 万多人。µ}如此大量的失学儿童中 , 虽然没有 具体区分出男女生失学比例 , 但可见初等教育之落后。而 女性则是首当其冲受到迫害的 , 因为传统的“女子无才便 是德”、“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还影响很深 , 女性就学数 量大大低于男性。另一组数字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数字 , 1931 年至 1935 年 , 全国女子受 初等教育毕业人数为 1361238 人 ; 1937 至 1945 年毕业人数 为 6480459 人。合计为在 14 年间有 7841697 人受初等教 育 , µ∼这在当时 2 亿 3000 多中国妇女中 , 比例是何等地小 啊 ! 此外 , 受中等教育的女性与受初等教育的女性的境遇 76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差不多。1919 年时 , 全国公立女子学校仅 9 所。1922 年全 国女子中学生人数达 3249 名 , 占全体中学生数的 3114 %。 据 1929 年的统计 , 全国女中学生有 33073 名。1931 年达到 56851 名 , 占全体中学生数的 14194 %。νυ 在高等学校就学的 女生人数也有限 , 下面两张表格就很能说明问题 : 1922 年各大学校招收女生人数表νϖ 学校性质 学校名称 人  数 学校性质 学校名称 人  数 国  立 北京大学 11 省  立 武昌外国女专 7 国  立 北京师范大学 15 省  立 广州法语专门 13 国  立 北京政法大学 7 省  立 云南东陆大学 8 国  立 北京农业大学 4 私  立 北京中国大学 14 国  立 北京女子高师 236 私  立 北京平民大学 12 国  立 北京工业专门 8 私  立 北京新华大学 4 国  立 北京医学专门 14 私  立 北京新华商专 9 国  立 北京美术专门 30 私  立 天津南开大学 23 国  立 南京东南大学 44 私  立 上海东方大学 4 国  立 上海商科大学 13 私  立 上海美术专门 52 国  立 武昌高等师范 19 私  立 上海中国公学 3 国  立 广东高等师范 13 私  立 江西豫章法专 6 省  立 天津河北大学 13 私  立 武昌中华大学 34 省  立 福建厦门大学 4 私  立 长沙自修大学 3 私  立 长沙达木法专 3 私  立 长沙群治法专 12 私  立 广州岭南大学 27 1928 年 —1929 年高等教育学校女生数 νω 学校性质 学校名称 人  数 学校性质 学校名称 人  数 国  立 中央大学 157 国  立 国立音乐院 18 国  立 中山大学 99 成都大学 55 国  立 北平大学女子学院 175 东北大学 71 国  立 北平大学医学院 91 山西大学 2 国  立 北平大学河北学校 38 河南中山大学 22 国  立 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 14 湖南大学 42 国  立 清华大学 13 安徽大学 5 国  立 交通大学 13 私  立 厦门大学 25 国  立 武汉大学 17 私  立 金陵大学 21 国  立 浙江大学 7 私  立 大同大学 62 国  立 暨南大学 45 私  立 复旦大学 47 国  立 同济大学 2 私  立 沪江大学 139 国  立 劳动大学 19 私  立 大厦大学 85 国  立 国立艺术院 38 私  立 燕京大学 114 私  立 南开大学 50   到 1949 年解放前两年 , 女性占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大 学生、专科生和专修生的比例分别为 1317 %、1717 %、 1716 %和 2114 %。另从 1931 年至 1947 年全国高等教育学校 中女生所占的百分比可了解得更为深切 νξ : 年  度 女学生人数 占学生总数百分比 学生总人数 其中男学生人数 1931 5180 1117 % 44167 38987 1932 5161 1211 % 42710 37549 1933 5899 1317 % 42936 37037 1934 6272 1510 % 41768 35496 1935 6378 1515 % 41128 34750 1936 6375 1512 % 41922 35547 1937 5352 1712 % 31188 25836 1938 6648 1814 % 36180 29532 1939 7834 1716 % 44422 36588 1940 10200 1915 % 52376 42176 1941 11774 1918 % 59457 47683 1942 12273 1911 % 64097 51824 1943 13701 1816 % 73699 59968 1944 14843 1818 % 78909 64066 1945 15861 1910 % 83498 67637 1946 23645 1813 % 129336 105691 1947 27604 1718 % 155036 127432   此外 , 民国时期设立了女子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这类 专科教育机构。1928 年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通过了 《推行平民女子职业教育案》, 鼓励女子参与职业教育。次 年女子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为 7003 名 , 仅为 10 年前的 3 倍 多。可见女子职业教育发展之慢。而到 1949 年 , 全国女子 高等师范学校仅存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和在重庆的国立女子 师范两校了。νψ (三) 教会女校 这一阶段的教会女子教育又有所发展 , 仅以江苏为例 , 20 年代初教会办的女校如下表νζ : 教会名称 女校数 女生数 教会名称 女校数 女生数 监 理 会 5 640 公 理 会 1 140 圣 公 会 3 111 南浸信会 2 275 北长老会 2 211 伦 敦 会 1 41 美以美会 2 200 女青年会 1 31 南长老会 1 104 各派合办 1 35 基 督 会 1 145 不   明 1 60 贵 格 会 1 75 合   计 22 2068   而根据另一统计 , 1922 年度 , 基督教会学校数和女学 生数分别为ν{ : 初小学校 5637 所 女   生 48350 人 高   小 962 所 女   生 9409 人 中   学 297 所 女   生 2569 人 师   范 48 所 女   生 262 人 86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专门学校 16 所 女   生 159 人 圣经学校 100 所 女   生 1635 人   总计 7382 所 (包括幼稚园、聋哑孤儿学校) , 共 62970 人。而天主教当时有女校 2615 所 , 学生 53283 人。20 年代 中期 , 虽然有从洋人手中“收回教育”的运动 , 但是对教 会学校的接管还是在 1949 年以后。 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 一大部分走上了革命的道 路 , 完全违背了教会学校办学的初衷。此外教会学校的学 生 , 还成为留学生的中坚。 (四) 女子留学热潮 这一时期的女留学生有多种渠道 , 如有自费留学的 , 有用庚子赔款留学的 , 还有公费留学的。留学所去的国家 和地域也比较广。这一时期赴欧洲留学很具特色 , 有去英 国的。1912 年 11 月底 , 在北京留法预备学校第一期毕业的 广东女士郑毓秀、章明保乘火车途径西伯利亚赴法留学。 湖南还专门成立了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 , 帮助知识女性出 国深造。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中 , 也不乏女性人才。 1919 年 12 月 25 日蔡畅、向警予和葛建豪 (蔡和森之母) 乘 盎特莱蓬号赴法。张玉良也是在此后不久到法国学习绘画 的。此外 ,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选派不少女生到苏联留学 , 其中中国共产党派往苏联学习的有向警予、蔡畅、王兰英、 贺子珍、赵一曼等。这些人后来成为共产党的妇女干部。 在 1850 到 1949 年间 , 中国留学美国的人数也不少 , 达到 18400 人。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说明在这一阶段有多少留美 女生 , 但是从另一个数据说 , 1902 到 1953 年间在美国注册 的中国女留学生有 3692 人 , 占留美学生总数的 18 %。因 此 , 可以说留学美国的中国女性是有一定比例的。ν| 总之 , 在 20 世纪的前半个时期 , 女性的觉悟有所提 高 , 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入学的人数也比前一阶段多。但 从受教育的总的状况看 , 90 %的女性还处于文盲状态 , 因 为 1949 年前在各类学校中女性比例最高时仅占初等、中等 及高等教育受教育人数的 2515 %、20 %和 1718 %。ν} 因而 , 将解决女性教育方面的艰巨任务留给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注  释 ] ① 中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史组、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教 研室《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 (清代近代部分) (上 册) , 中华书局 , 1972 年 , 第 238 页。 ②③④⑨λψ λ|  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 中国妇女 出版社 , 1990 年 , 第 45 页 , 第 55 页 , 第 67 页 , 第 100 —106 页 , 第 235 页 , 第 393 页 , 第 117 页。 ⑤λϖ λωλ∼ µϖ νυ νψ 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 福建教 育出版社 , 1992 年 , 第 3 页 , 第 30 —31 页 , 第 22 页 , 第 134 页 , 第 113 页 , 第 105 页 , 第 106 —107 页 , 第 111 页。 ⑥⑦µ| νϖ ν{  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军《中国女子教育 史》, 武汉出版社 , 1993 年 , 第 224 页 , 第 219 页 , 第 404 页 , 第 326 页 , 第 377 页。 ⑧ 夏晓虹《清末的不缠足与女学堂》, 《中国文化》, 1995 年 7 月 , 第 220 页。 ⑩λ}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中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7 年 , 第 128 —129 页 , 第 79 页。λξ λ{  董广川《中国女子教育史略》, 《河南大学文学院季 刊》二期 , 1930 年 9 月 , 第 133 页 , 第 129 页。λζ  王定华、田玉敏《中外教育史》,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 , 1991 年版 , 第 197 页。 µυ  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 中国和平出版社 , 1995 年 , 第 62 页。µω 《鲁迅全集》 (第一卷)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6 年 , 第 243 页。µξ µζ  《二大”和“三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5 年 , 第 84 页 , 第 186 页 , 第 183 —184 页。µψ 胡华主编 , 戴逸、彦奇编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参 考资料》, 商务出版社 , 1951 年 , 第 69 页。µ{  闵家胤《阴柔与阳刚的变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5 年 , 第 363 页。µ}  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 (现代分卷) , 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 , 1994 年 , 第 228 页 , 第 267 页。µ∼ νξ ν}  韦钰《中国妇女教育》,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5 年 , 第 14 页 , 第 15 —16 页 , 第 23 页。νω 根据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军《中国女子教育史》第 367 页材料自制表。νζ  材料来源于黄新宪《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福建教育出 版社 , 1992 年 , 第 143 页。ν|  转引自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 中国和平出版 社 , 1995 年 , 第 271 页。 Social Changes in Modern Times of China and Women Education Practice GU Ning (World History Institute ,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Beijing , 100006 , PRC) [Abstract ] From 1840 to 1949 , China in modern times experienced the social upheaval and great changes. Meanwhile , social movements and thoughts advocating womenpis liberation and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gave impetus to setting up the schools for female , bringing the female schools into education system , churches establishing schools , and women studying abroad and other social practice. Women struggled for almost a century , and their social status improved a lot . However , educating women became the tough task for new China. [ Key words ] China in modern times ;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 setting up schools for female ; female schools set up by churches ; women studying abroad (责任编辑   王明丽 Þ校对   维佳) 96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档为【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290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02
浏览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