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ICM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ICM

举报
开通vip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ICM ●语言学 ○语言研究的认知维度 编者按 :从人的认知维度研究人的存在方式 ———语言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 ,学界面临的现实 任务是 ,在继续引进、批判国外理论的同时 ,结合汉语和中国人的体验特点 ,建构中国人自己的认知语言 学 ;从认知切入 ,通过语言现象分析、诠释 ,揭示语言的存在方式。本期刊发的《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 和言外 ICM》(张辉 )、《谎言运算机制初探 》(章丽霞、杨舒 )、《行走在第三条道路上的隐喻研究 ———计 算隐喻学刍议 》(刘乃实 )分别将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和计算语言学结合...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ICM
●语言学 ○语言研究的认知维度 编者按 :从人的认知维度研究人的存在方式 ———语言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 ,学界面临的现实 任务是 ,在继续引进、批判国外理论的同时 ,结合汉语和中国人的体验特点 ,建构中国人自己的认知语言 学 ;从认知切入 ,通过语言现象分析、诠释 ,揭示语言的存在方式。本期刊发的《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 和言外 ICM》(张辉 )、《谎言运算机制初探 》(章丽霞、杨舒 )、《行走在第三条道路上的隐喻研究 ———计 算隐喻学刍议 》(刘乃实 )分别将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和计算语言学结合起来 ,进行跨学科研究 ;《认知 理解的实质 》(杜福兴 )、《试论成语中的意象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征 》(蒋澄生、梁锦祥 )则分别以认知理解和成语中的意 象表征为对象展开深入研究。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 ICM3 张 辉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南京 210039) 提  要 :本文在分析 Panther和 Thornburg转喻场境推理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把语用参数有机地融入该模式中 去 ,使转喻场境变成涵盖范围更大的言外 ICM. 本文认为这种范围更广的言外 ICM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可以更有效地区 分一些具有细微差别的间接言语行为。本文运用言外 ICM中的语用参数对汉语中关于威胁、乞求、恳求和命令等言语 行为进行详细地分析、阐释和区分 ,试图找出这些言语行为之间的异同。笔者认为 ,对言外 ICM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认 知语言学对场境和转喻语用推理模式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 :言外 ICM;语用参数 ;言语行为 ;转喻场境 中图分类号 : H0 - 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0100 (2007) 04 - 0032 - 7 From M etonym ic Scenar io to Pragma tic Param eters and Illocutionary ICM Zhang Hui ( PLA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9, China) Based upon th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 ragmatic inferencing model of metonym ic scenario in Cognitive L inguistics, the paper p roposes that p ragmatic parameter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metonym ic scenario, making it a wider and more comp rehensive illocutionary ICM.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such an illocutionary ICM has more exp lanatory power and can more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some subtle types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Threatening, pegging, request and order in Chinese, etc. are analysed and distinguished with p ragmatic parameters within an illocutionary ICM.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research into illocutionary ICM expands the studies of metonym ic scenario and p ragmatic inferencing in Cognitive L inguistics. Key words: illocutionary ICM; p ragmatic parameters; speech acts; metonym ic scenario; metonymy   1 引言 在言语行为研究中 ,学者们大部分的精力都 用于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语用学研究的共 识是 ,确定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需要听话人作出一 23 2007年第 4期 总第 137期          外语学刊 FORE 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7, No. 4 Serial No. 137 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 ”(06BYY0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定的语用推理。其分歧在于语用推理的基础是什 么。一些学者们认为 ,确认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 在字面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 Grice 1989, Searle 1979) ; 而有些学者则认为 ,不需要字面义作为基 础 ,非字面义可以直接起作用 ( Gibbs 1994) ; 还有 一些学者认为 ,即使是字面义也需要依赖一些推 理策略 ( Sperber &W ilson 1995)。近几年来 ,在认 知语言学研究框架中 , Panther 和 Thornburg (1998)采用场境 ( scenario)分析和转喻相结合的 方法研究间接言语行为。根据这一观点 ,转喻场 境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转喻地代替整个转喻 场境或转喻场境的核心成分。 (张辉 周平 2002) 他们的观点虽然具有一定吸引力 ,但从整体上讲 有些把问题简单化了 ,须要改进和完善。本文先 分析 Panther和 Thornburg转喻场境的优点和缺 点 , 并在此基础上把各种语用参数有机地融入转 喻场境推理模式 ,使转喻场境变成言外 ICM. 我 们认为这种范围更广的言外 ICM 具有更强的解 释力 ,可以更有效地区分一些具有细微差别的言 语行为 ,可以增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框架中的语 用推理模式的解释力。 2 Panther和 Thornburg的转喻场境语用推 理模式 2. 1转喻场境语用推理模式的优点 转喻场境推理模式把一些转喻过程所涉及的 “认知域 ”看作场境 ,它试图把间接言语行为解释 为言外转喻 ( illocutionary metonymy) (张辉 孙明 智 2005)。 Panther等学者用场境概念描述言外 范畴 ( illocutionary categories)。在他们的模式中 , 通过使言语行为场境某一成分代替整个场境或场 境的核心部分而产生间接言语行为 ,请看下面的 场境 ( Thornburg & Panther 1997) : ( 1)场境“前 ” 部分 (BEFORE) :听话人能做 A ,说话人想要听话 人做 A; (2)场境“核心 ”部分 (CORE) :说话人使 听话人有义务做 A; ( 3) 场境“结果 ”部分 (RE2 SULT) :听话人有义务做 A; (4) 场境“后 ”部分 : 听话人将做 A. 根据 Panther和 Thornburg的观 点 ,这一场境的不同部分可以代替整个言外范畴 或场境。 与传统语用推理解释相比 ,转喻场境推理模 式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一定优越性。 ( 1)转喻场 境推理模式比较满意地解释了这样一个事实 :听 话人通常毫不费力地理解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 , 尽管这一解释以推理过程为基础 ,而且相当耗时。 (2)传统的推理理论无法系统描写言外行为理解 中所涉及的推理图式和其认知理据。在 Thorn2 burg 和 Panther ( 1997 ) , Panther 和 Thornburg (1998)两篇论文中 ,他们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推理 理论的缺陷。他们认为 ,言外范畴的知识是系统 地以“转喻场境 ”形式组织起来的。这些信息为 语言社区的所有成员共享 ,储存在我们的长期记 忆中。调用场境中的任何一条信息都足以激活或 指向其相应的整个转喻场境。这就是 Panther和 Thornburg的转喻场境推理模式吸引人的地方。 2. 2转喻场境语用推理模式的缺点 虽然转喻场境推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推 理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 ,但这一模式的涵盖面却 比较狭窄 ,有时无法解释一些较为常用的间接言 语行为。我们认为 , Panther和 Thornburg的研究 在以下三个方面须要进一步进行。 (1)英语使用 旁格情态助动词或否定情态助动词来区分其它类 型间接言语行为 ( Perez Hernandez & Ruiz de Men2 doza 2002)。 ( 2)一些言语行为作为某一言外范 畴的成员具有更高的类典型性。 ( 3)转喻场境推 理模式还须要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 ,如权势或社 会距离 ,以便更好地解释某些言语行为之间的细 微差别。如果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就必须拓展、 细化转喻场境 ,把转喻场境变为言外 ICM ,使其具 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强的解释力。 3  ICM的表征层次  言外 ICM和语用参数 Ruiz de Mendoza ( 2005, 2006)认为 ,为了进 一步提高 ICM的解释力 ,我们应该区分 ICM的不 同表征层次 ( levels of rep resentation)。首先 ,必须 区分低、高层次认知模式。低层次认知模式指非 类属的具体的语义结构。高层次认知模式都是些 类属的语义结构 ,其构建是在众多低层次认知模 式基础上得出的共同享有的结构。低层次认知模 式包括传统框架 (如“椅子 ”、“母亲 ”、“购买 ”等 框架 )、隐喻 (如“人是动物 ”,“问题是风景 ”)和 转喻 (如“乐器代表乐器演奏者 ”,“统治者代表军 队 ”)等。高层次认知模式包括一些更加抽象的 框架 (如因果、行为、感知、增益和损益 )、隐喻和 转喻。 为了更好地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言外 ICM的功能 ,应该在原 来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 ICM. Ruiz deMendo2 za (2005, 2006)认为 ,应当从三个方面对 ICM进 行细化。一是区分操作性的 ICM 和非操作性的 ICM. 后者包括命题和影像图式等 ,而前者包括隐 喻和转喻等。它们之所以是操作性的 ,是因为隐 喻和转喻利用一些非操作性的 ICM 进行能产性 33 2007年           张  辉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 ICM          第 4期 很强的认知操作 (Ruiz de Mendoza 2006)。二是 与表征的命题层次上的认知结构有关 ,这一点把 ICM区分为情景 ICM和非情景 ICM. 情景 ICM包 括像乘坐出租车等这样的场境 ,而非情景的 ICM 指物体、事件和行为关系等。三是在概念表征的 两个层次上进一步描述 ICM. 通过建立我们头脑 中百科知识之间凝固的和连贯的联系 ,构建概念 表征的低层次 ICM. 高层次 ICM的构建是通过建 立与低层次模式具有相同的结构进行的。例如 , 高层次的 ICM 具体表示类属的转喻 ( SPEC IF IC FOR GENER IC Metonymy)事实被人们操作性地 使用 ,从而从许多低层次的认知模式中得出高层 次的 ICM. 与之相反 ,类属代表具体的转喻 ( GE2 NER IC FOR SPEC IF IC Metonymy) ,是人们使用高 层次的结构 ,并将其应用于低层次的场境之中。 低层次和高层次的 ICM的区分在某种程度上是 相对的。 下面要讨论的语用参数实际上就是言外 ICM 组成部分之一。 4 言外 ICM和语用参数 Perez Hernandez和 Ruiz de Mendoza ( 2002) 认为 , Panther和 Thornburg的转喻场境语用推理 分析主要用于解释人们在实施请求时事件发生的 顺序以及人们在理解各种言语行为时为什么速度 会如此的迅捷 ,但他们忽视诸如选择性、礼貌、社 会权力以及增益和减益等语用和社会交际问题 , 因此他们的理论只能部分地描写言外范畴的特 征 ,而不能全面解释言外行为实施。我们把以上 提到的语用和社会交际因素称为语用参数 ,要解 释以上这些语用参数在场境中的作用 ,就必须扩 大场境知识的范围 ,使语用参数能够与高层次的 ICM的场境和转喻场境推理模式结合起来 ,形成 更大的知识结构。我们将这一知识结构称之为言 外 ICM. 在言外 ICM中 ,除了 Panther和 Thornburg的 转喻场境中的信息之外 ,还应该包括以下语用参 数。 (1)损益 /增益 : 一个行为所包括的对说话人 和听话人的利益的损失或增加。 ( 2)选择性 : 言 语行为所传达的供听话人选择做或不做的选择程 度。 (3)权力 :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权力关系。 (4)礼貌常规 : ( a) 如果对听话人来讲 ,很明显一 个特别的言语状态对说话人不利 ,而且如果听话 人有能力改变这一状态 ,那么听话人应该改变这 一状态 ; ( b)如果某一潜在言语状态明显对说话 人不利 ,那么人们就不会期待听话人把它说出来。 (5)施事类型 : 谓词表达的行为主体可以是说话 人、听话人或第三方。 (6)言语行为的时间 : 谓词 表现的行为可以发生在过去、现在或将来。 ( 7) 说话人的意愿程度 : 说话人希望谓词表达的言语 状态发生的程度有多大。 ( 8 )听话人意愿的程 度 : 听话人希望谓词表达的言语状态发生的程度 有多大。 (9)缓和的程度 : 言外语力软化的程度。 (10)社会距离的程度 : 在亲密程度的连续体上参 与者相对位置的远近 ( Perez Hernandez & Ruiz de Mendoza 2002, Perez Hernandez 2004)。 这 10种语用参数是言外 ICM的有机组成部 分。每个语用参数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互竞争 关系。语用参数的激活程度在不同语境中各不相 同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 5 语用参数与言语行为 在这一节 ,我们主要用概念语用参数分析和 区分威胁、命令、请求、邀请、乞求和提议 6种不同 但又密切相关的言语行为。从上文可见 , Panther 等人提出的转喻场境语用推理分析无法涵盖和有 效区分以上 6种言语行为 ,这正是在他们研究的 基础上提出涵盖面更广的言外 ICM 的原因。我 们在 Perez Hernandez(2004)对英语语料分析的基 础上 ,逐一用语用参数分析以上言语行为在汉语 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找出这些言语行为之间的异 同之处。 5. 1“威胁 ”言语行为 《现代汉语词典 》这样解释“威胁 ”一词 :用威 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威胁 ”作为一种言语行 为也具有类似的性质。例如 : ①焦亮情绪很激动 ,眼凶凶地盯着吴桐 ,说 : “你以为你是谁 ? 你什么也不是。我现在要告诉 你 ,新总会计师已经物色到了 ,你就要从泰达滚 蛋了。” 焦亮说 :“我还可以告诉你 ,事在人为 ,如果 你还想留在泰达 ,就要转变 ,这样别人才能帮你 说话。” 吴桐听出焦亮的意思 ,说 :“我不会死乞白赖 地留在泰达。”(尤凤伟《色 》) 在上例中 ,语用参数有以下特征。 ( 1 )施事 类型和行为时间 :典型的威胁话语有分别表示不 同状态的两个谓词。每个谓词有不同的施事类 型 ,属于现在或过去行为。第一个状态是 ,焦亮想 让吴桐同意他的决定 ,施事是说话人焦亮 ,时间是 现在。第二个状态是 ,吴桐改变立场 ,放弃自己的 决定 ,施事是听话人吴桐 ,时间也是现在。 (2)听 43 2007年           张  辉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 ICM          第 4期 话人意愿 :在“威胁 ”话语中 ,说话人要求听话人 为做某事付出一定代价 ,因此说话人所期望听话 人的意愿程度较低。焦亮威胁吴桐 ,要他改变立 场完全违背了后者的意愿。 ( 3)损益 /增益 :典型 的威胁对说话人是增益 ,对听话人却是损益。在 威胁言语行为中 ,说话人试图影响听话人的行为 , 使自己增益。说话人的假设是 ,这一威胁言语行 为包含对听话人的损益。说话人可以预想到听话 人潜在的抵制情绪 ,所以说话人试图通过告诉听 话人 ,如果他不照办 ,将导致更大的和不可避免的 损益 ,这也是威胁和其它请求等指令性言语行为 的不同之处 ,这一点从上例中看得很清楚。 ( 4) 说话人意愿 :由于威胁言语行为引起说话人增益 , 因此它表现出较高的说话人意愿。威胁言语行为 的说话人的意愿与乞求相似 ,但比命令、请求和建 议等言语行为的意愿程度要高一些。 ( 5)可选择 性 :虽然说话人给听话人提供了两种选择状态 (遵照焦亮的话去做就继续留在泰达 ,但日子不 会太好过。否则 ,就会离开泰达 ) ,但并没有增加 这一言语行为的可选择性。就增益 /损益的语用 参数而言 ,选择这两种状态对吴桐来讲都是损益 , 只是第二种状态比第一种损益的程度更高。在这 两种损益状态下作出选择导致较低的可选择性 , 因此威胁带有较高的强迫性。 ( 6)缓和程度 :由 于威胁言语行为的说话人的意愿程度较高和说话 人实施威胁的能力和权威 ,因此典型的威胁缺乏 缓和的程度。 ( 7)社会距离 :不管说话人的社会 距离的远或近 ,都可以实施威胁。但如果说话人 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很小 ,就可以增加缓和 的程度。请看下例。 ②见霍近溪毫无反应 ,陶莉萍抛出了“撒手 锏 ”:“那我们就离婚吧 ,明天好吗 ?”陶莉萍声音 更加沙哑 ,还带点动感情的味道。 “那就离婚吧。”霍近溪深深地吸口烟 ,咽了 下去。 “好吧 ,我不会赖着不和你离婚的 ,现在呢 , 反正都快要离婚了 ,我再陪你一个晚上吧 ⋯⋯” (余岱宗《无关声色 》) 可以看到 ,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 (虽然这种 关系此时有些紧张 )导致缓和语 (“明天好吗 ?”) 的使用 ,这就使威胁变的软弱 ,有时威胁也可以看 作建议。 (8)威胁通常要求说话人具有一定的权威 , 构成说话人有实施威胁的能力。缺乏权威只能使 威胁变为虚张声势。上例中 ,陶莉萍在家庭中气 指颐使的劲头已经消失 ,失去了权威 ,角色关系发 生变化 ,因此她的“撒手锏 ”已经不具有威胁作 用 ,只是虚张声势。 5. 2“邀请 ”言语行为 我们通过下例说明“邀请 ”言语行为语义参 数的特征。 ①席与立教授用女强人特有的豪爽声调祝贺 同事新年好 ,然后拍了拍霍近溪的肩膀 ,意味深长 道 :“近溪 ,有件事情恐怕要和你好好谈谈。明天 放假 ,你要没有什么事 ,到我那儿聊聊 ?” 霍近溪想探个究竟 ,当然答应了。 (余岱宗 《无关声色 》) 席与立与霍近溪是同事 ,前者是教授 , 比后 者地位高一些 ,两者之间有一定矛盾。这一典型 的邀请把听话人看作行为的施事 ,而且实施言语 行为的时间均是现在或者将来。 一般来讲 , Perez Hernandez (2004)指出邀请 言语行为具有指令性和承诺性两个方面。邀请通 常被看作使听话人实施某一行为的企图 ,而这一 行为应该假设为对听话人有利。“聊聊 ”这一行 为是说话人试图劝说听话人去做的事情 ,而且对 听话人应该有利。这意味着 ,在实施邀请时 ,说话 人在听话人的期待中已经设置一个预设 :完成这 一行为对你有利 ,否则不利。因此 ,邀请涉及礼貌 问题。根据语用参数的礼貌常规 ,生活在社会中 的人都尽量改变不利的和负面的状态和尽量不为 别人造成负面和不利的状态。如果说话人无法使 未来的状态成为现实 (如“过来聊聊 ”) ,他将使听 话人失望 ,造成不利于听话人的状态 ,违背礼貌常 规 ,因此邀请具有承诺性质。 就听话人的意愿和增益 /损益而言 ,上例显 示 ,在邀请言语行为中 ,说话人假设听话人的意愿 程度还是很高的。但有时也可以看到 ,说话人的 假设并没有考虑听话人的意愿。例如 : ②霍近溪 :“你心里有事。” 非烟道 :“是有事 ,老庄死了 ,还不是事 ? 我 真想到外面走走 ,闷得透不过气来。” 霍近溪 :“那就出去走走。” 非烟 :“到大金湖怎么样 ? 能不能一起去 ,两 天时间就可以了 ,你有课吗 ?” 霍近溪吃了一惊 ,他没有料到非烟会发出这 样的邀请 ,但他略一迟疑 ,就接受了诱惑 ,说自己 这两天没课。 (余岱宗《无关声色 》) 非烟并没有考虑听话人霍的意愿 ,霍心里是 矛盾的。就增益和损益而言 ,邀请包含对听话人 和说话人的增益。就可选择性而言 ,听话人拒绝 邀请的自由度很大。但从我们的分析中看到 ,听 53 2007年           张  辉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 ICM          第 4期 话人的可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受限制 ,这种受限 制的可选择性是由于邀请言语行为对听话人和说 话人都有增益。听话人拒绝邀请会使说话人损 益。听话人接受和拒绝邀请的可选择性受礼貌常 规和权势关系限制。同样 ,说话人的可选择性也 由礼貌常规和权威关系制约 ( Perez Hernandez 2004)。就缓和程度而言 ,由于邀请对说话人和 听话人都有利 ,因此缓和程度较低。缓和程度高 是对听话人有损益的那一类言语行为 (命令、请 求等 )的典型特征 ( Perez Hernandez 2004)。说话 人的意愿在邀请中都较高 ,但程度有差别 ,主要取 决于听话人实施行为的意愿程度、对说话人的增 益程度。权势关系和社会距离对邀请的影响不是 太大 ,主要因为邀请对听说双方都有增益。 5. 3“提议 ”言语行为 与邀请不同 ,提议是建议听话人做某件事情。 例如 : ①“你要不要洗澡 ,很方便的。”他 (姚征冬 ) 突发奇想地提议。 她 (厉言菁 )仅仅只是怔了一下 ,即刻就说 : “好的 ,让我也在你这里享受享受。” “我替你去放水。”他转身就往卫生间走。 (叶辛《华都 》) 由于第一句是姚征冬建议厉言菁去洗澡 ,第 二句是姚征冬本人主动提出做某事 ,所以提议的 施事类型可以是说话人也可以是听话人。当听话 人是施事时 ,说话人也致力于这一言语行为的实 施。从这一点来看 ,提议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各 自不同的行为 (说话人提议 ,听话人去做某事 )。 提议包含说话人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对听话人有 利。由于以上原因 ,提议的听话人的意愿应比较 高 ,因为至少说话人假设对听话人有增益 ,并愿意 去做所提议的事。 说话人的可选择性受礼貌常规制约 ,而听话 人接受和拒绝提议的自由却不受礼貌常规的制约 ( Perez Hernandez 2004)。由于听话人是这一言 语行为的受益者 ,所以他有足够的自由来决定说 话人是否实施这一言语行为。但如果忽视说话人 的提议是违背礼貌常规 ,也由于提议总是对听话 人有利 ,缓和程度无需太高 ;如果听话人比说话人 具有更高的权势或两者的社会距离较大 ,提议的 缓和程度也会增加。 5. 4“请求 ”和“命令 ”言语行为 Perez Hernandez和 Ruiz de Mendoza ( 2002: 264)指出 ,增益 /损益、可选择性和权势关系三个 语用参数是区分请求和命令言语行为的重要因 素。例如 : ①周朴园 : (不高兴地 )不。你最好现在喝了 它吧。 周繁漪 : (忽然 )四风 ,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 (忽然厉声地 )喝了它 ,不要任性 ,当 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繁漪 : (声颤 )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 ,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繁漪 : (恳求地 )哦 ,留着我晚上喝不成吗 ? (曹禺《雷雨 》)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言语行为从请求到命令 的变化。增益 /损益、可选择性和权势关系会发生 一些微妙的变化。就增益 /损益来讲 ,两者都是对 听话人有损益的而对说话人有增益。不管是请求 “你最好现在喝了它 ”还是命令“喝了它 ”,对听话 人来讲都是有所损益的或不愿意的。应该说 ,命 令言语行为对听话人的损益有时更大一些。请求 和命令在可选择性上差异很大 ,前者具有较高的 可选择性 ,因而更礼貌 ,例如“你最好现在喝了它 吧 ”。而后者可选择性较低 ,因而缺少礼貌。就 权势关系而言 ,在请求的言语行为中 ,说话人和听 话人之间的权势关系不是太重要 ,而在命令言语 行为中 ,说话人一般比听话人更具有权势。 5. 5“乞求 ”言语行为 “请求 ”和“乞求 ”是相似的两类言语行为 ,其 区别在于说话人所要实施行为的愿意程度不同。 说话人更加愿意实施乞求言语行为 ( Perez Her2 nandez 2004)。例如 : ①“罗小暖问我在哪里 ,他说晚上约了几个 朋友一起吃饭。老师你一起去吧 ?” “我不熟悉你们的朋友 ,还是不去吧。” “去吧 ,去吧 ,见了面不就熟悉了 ,他们有的 是诗人 ⋯⋯他们可都听说过老师的名字呢 ! 都说 你好呀。去吧 ,老师 ,一起去吧。”(余岱宗《无关 声色 》)。 “乞求 ”的语言特点是说话人反复使用一些 语言成分 ,如“去吧 ,去吧 ,一起去吧 ”,可以看作 承认听话人的权势 ,催生完成说话人意向行为的 意愿。说话人降低自身的重要性 ,增加听话人的 重要性 ,因此礼貌程度增加。反复使用祈使句 ,说 明说话人实施言语行为的愿望比较强烈。说话人 愿望的高低是区分乞求和请求的重要语用参数。 通过描写以上 6种言语行为 ,可以看到它们 的细微差别都与言外 ICM中的语用参数有着直 接或间接的关系。语用参数的改变影响着该言外 范畴所包含的指令性和承诺性的特征 ,从而改变 63 2007年           张  辉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 ICM          第 4期 该言语行为的性质。Perez Hernandez ( 2004) 指 出 ,以上 6种言语行为形成了承诺性和指令性言 语行为的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上 ,一端是典型 的指令性言语行为 (如命令和请求 ) ,另一端是典 型的承诺性言语行为 (例如邀请 )。在连续体的 中间是威胁、提议、乞求等言语行为。一些言语行 为 (如威胁等 )更靠近指令性言语行为一端 ,而另 一些言语行为 (如邀请等 )则更靠近承诺言语行 为一端。提议则处在连续体的中间。从 4的分析 来看 ,威胁的言外 ICM 的指令性特征比乞求、邀 请和提议更多 ,也更明显。而邀请、提议的言外 ICM则包含更多和更明显的承诺性言语行为特 征。 ( Perez Hernandez 2004) 典型的指令性言语行为一般把听话人作为言 语行为的施事 ,而承诺性言语行为则把说话人作 为施事 ( Perez Hernandez 2003)。威胁、邀请和提 议三种言语行为包含两个施事 (说话人和听话 人 ) ,但这三种言语行为在指令和承诺言语行为 两端的偏重却不同。通过我们对威胁的分析 ,可 以看到 ,这一言语行为的主要特征是说话人欲望 很高 ,让听话人实施对说话人有增益的行为。听 话人作为施事的指令性特征比说话人作为施事的 承诺性特征具有更大关联。有时 ,一些威胁甚至 没有明显的承诺性特征 ,而有时承诺特征 (说话 人作为施事的特征 )则明晰地表达出来 ,这一特 征的出现也仅仅作为一个强制性的手段 ,目的是 使听话人实施这一将来言语行为。 就邀请和提议而言 ,两者的施事类型具有明 显的差别。邀请和提议都需要说话人和听话人的 共同参与 ,以促成将来事态的发生。从上文的分 析来看 ,邀请需要听话人的主动参与 ,而提议则需 要说话人的主动参与和听话人的被动参与 ,听话 人只是接受和拒绝说话人的提议。从指令 /承诺 性的言语行为连续体看 ,邀请言语行为更接近指 令性言语行为范畴 ,而提议言语行为则更接近连 续体的另一端 :承诺性言语行为范畴 ( Perez Her2 nandez 2004)。 Perez和 Ruiz de Mendoza ( 2002)指出 ,各种 指令性和承诺性言语行为都是转喻地利用了增益 和损益这一语用参数的某一方面。Ruiz de Men2 doza (2005, 2006)在 Leech ( 1983)的增益和损益 语用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增益和损 益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他认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言表达上 使用增益和损益语用参数的不同方面 ,从而产生 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下面是 Ruiz de Mendoza (2006)提出的增益和损益的 11个不同的方面。 (1)如果对 A表明某一状态对 B是损益的 ,并且 如果 A有能力改变这一状态 ,那么 A 应该这样 做。 (2)如果对 A表明某一潜在状态对 B是损益 的 ,那么人们不期待 A促其实现。 (3)如果对 A 表明某一潜在状态对 B是增益的 ,那么人们期待 A促其实现。 (4)如果对 A表明 ,对 B没有标明 某一潜在状态被看作对 A增益 ,那么人们期待 A 向 B表明这一点。 (5)如果对 A表明 ,对 B没有 表明某一潜在状态对 A增益 ,那么人们期待 A向 B表明这一点。 (6)如果对 A表明某一状态对 B 是增益的 ,并 B已经促其实现 , A应为此感到高兴 并向 B表明这一心情。 (7)如果对 B表明 A为 B 增益已经改变某一状态 ,那么 B应该感激 A的行 为 ,并向 B表明这一心情。 (8)如果向 A表明 A 并没有按照增益和损益语用参数的 ( 1 )、( 2 )、 (3)方面行事 , A应该对由此造成的情境感到后 悔 ,并向 B表明这一心情。 (9)如果向 B表明 , A 没有按照增益和损益语用参数的 ( 1 )、( 2 )、( 3 ) 方面行事 ,并且 A已经向 B表明了其后悔心情 , B 应该原谅 A ,并把这一心情向 A表明。 (10)如果 向 A和 B表明某一状态对 B是损益的 ,但 A没有 能力为使 B增益而改变它 , A仍然对这一状态的 损益表示同情 ,并向 B表明这一心情。 (11)如果 对 A表明 , A对其增益的某一状态负责 ,对这一 状态感到骄傲 ,并向 B表明这一心情。 根据增益和损益的 11个语用参数 ,可以大体 区分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命令 ”和“请求 ”都 利用了增益和损益语用参数 (1)和 ( 2)。“劝告 ” 利用 (5)。“提议 ”和“承诺 ”利用 (3)。“警告 ”利 用 (2) ,等等。当然 ,一个言语行为的类型不是由 一个语用参数决定的 ,一般情况下几个语用参数 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言语行为的类型。 就可选择性语用参数而言 ,典型的指令性言 语行为对听话人来说没有选择的可能 ,他必须服 从说话人的命令。 ( Perez Hernandez & Ruiz de Mendoza 2002)。在请求的言语行为中 ,听话人的 可选择性由礼貌常规制约。 由于威胁等言语行为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施事 类型 ,因此我们必须考察这两种施事在实施言语 行为时可选择性程度的大小。在威胁言语行为 中 ,听话人的可选择性由说话人的权势制约 ,而说 话人的可选择性则完全不受限制。可见 ,威胁具 有典型的指令性言语行为的特征。 Perez Hernandez (2004) 指出 ,在邀请言语行 为中说话人的可选择性受礼貌常规的制约 :说话 人引起听话人对未来增益状态的期待 ,然后又拒 73 2007年           张  辉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 ICM          第 4期 绝尽力帮助实现这一状态 ,这一行为违背礼貌常 规 ,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发生。同样 ,听话人的可 选择性也受礼貌常规制约。邀请不仅对听话人有 增益而且对说话人也有所增益 ,因此拒绝邀请会 使说话人陷入不利和尴尬境地 ,会违背礼貌常规。 因此 ,就可选择性的语用参数而言 ,邀请是处于指 令 /承诺性连续体的中间地带 ,既不靠近指令性言 语行为一端 ,也不靠近承诺性言语行为一端。 提议更靠近承诺言语行为 ,因为听话人的可 选择性没有任何制约 (听话人可以自由地接受或 拒绝提议 ,因为他是受提议影响的唯一的一个 人 )。我们认为 ,就可选择性语用参数而言 ,威胁 更靠近指令性言语行为 ,提议更靠近承诺性言语 行为 ,而邀请则处于承诺性言语行为的极端位置 ( Perez Hernandez 2004)。 6 结论 Panther和 Thornburg的研究虽然可以解决传 统语用学的一些问题 (张辉 周平 2002) ,但无法 涵盖和区分一些基本言语行为。Ruiz de Mendoza 等学者在 Panther和 Thornburg提出的转喻场境推 理模式的基础上添加 10种语用参数 ,并把这些参 数与场景和转喻场境推理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 形成涵盖面更广和解释力更强的言外 ICM. 与英语使用情况类似 ,语用参数的变化可以 改变一些相似的言语行为 ,把它们更有效地区分 开来。命令和邀请是指令 /承诺言语行为连续体 上的两极 ,命令是典型的指令性言语行为而邀请 则是典型承诺性言语行为。威胁等言语行为的指 令性特征是主要的 ,更靠近指令性言语行为。提 议等的承诺性特征则是主要的 ,更靠近承诺性言 语行为。请求、乞求和提议处于这一连续体的中 间地带。通过语用参数不同组合 ,它们多少具有 指令和承诺言语行为的特征。 参考文献 张  辉 周  平. 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 [ J ]. 外国语 , 2002 (4). 张  辉 孙明智.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 [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5 (3). Gibbs, R. W. The Poetics of M ind: Figura tive Thought, Lan2 guage and U nderstanding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Grice, P. S tudies in the W ay of W ords [M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anther, K2W & Thornburg, L. A Cognitive A pproach to In2 ferencing in Conversation [ J ].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30). Perez Hernandez L. & F. Ruiz de Mendoza. Grounding, Se2 m antic M otiva tion and Conceptua l In teraction in Ind irect Speech A cts[ J ].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2 (34). Perez Hernandez, L. The ICM s of Requesting[A ]. In Pro2 ceed ings of the XX I A ED EAN In ternationa l Congress, Se2 ville[ C ]. 1999. Perez Hernandez, L. The Speech A ct Categories [ J ].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2004 (19). Ruiz de Mendoza, F. L. L ingu istic Interpretation and Cogni2 tion [A ]. In Elena Croitoru, Daniel Tuchel and M ichae2 la Praisler ( eds. ). Cultural M atrix R eloaded. The 7 th In ternational RSEAS Conference[ C ]. Bucarest: D idacti2 ca Si Pedagogica, 2006. Ruiz de Mendoza, F. J. & A. Baicchi. Illocutionary Con2 structions: Cognitive Motivation and L inguistic Realiza2 tion [ A ]. A paper presen ted a t the N inth In 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gn itive L ingu istics [ C ]. Seoul. South Korea, 2005. Searle, J. A Taxonomy of Illocutionary Acts [ A ]. In J. Searle ( ed. ) . Expression and M eaning: S tud 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 cts [ C ]. CUP, 1979. Sperber, D. & W ilson, D. Relevance: Comm unica tion and Cognition [M ]. Oxford: Basil B lackwell, 1995. Thornburg, L. & K2W. Panther. Speech act metonym ies [ A ]. In W. L iebert, G. Redekker & L. W augh, ( ed. ). D iscourse and Perspective in Cognitive L inguistics [ C ]. Am sterdam: John Benjam ins Publishing Compa2 ny, 1997. 收稿日期 : 2007 - 02 - 14 【责任编辑  王松鹤 】 83 2007年           张  辉  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 ICM          第 4期
本文档为【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ICM】,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009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1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1-10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