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小抄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小抄

举报
开通vip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小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小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人力资本理论。信息技术——网络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商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帮助少年起飞"——初中教育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谊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分类: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功能,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机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根据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 高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教案高中英语研修观课报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第三、根据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对本学科的要求,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教学的概念: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知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的定义及基本要求: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管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预言直观。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实践、设备、挑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课的类型:1、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2、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教师上好课应符合的要求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守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巧、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宜;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班级授课制的定义及优缺点: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意义〔作用: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的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的结构及矛盾: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与要求: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班级的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行政组织。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主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内容及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①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②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①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②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相邻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个体组织自己的冬季、能力、XX极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里自我的过程。认知方式的差异:场依存与场独立、沉思型与冲动型、辅合型与发散型。❤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其教育含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任何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首先说明,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正确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事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事,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接受学习的定义:接受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学习动机的概念: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需要的概念: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干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定义: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问题情境定义: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线:最佳的动机极其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正迁移、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性化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的概念: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鉴的相互干扰、阻碍;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也成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同性化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节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定势的概念: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措施: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知识的定义: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知识学习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知识直观的类型: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语言直观。❤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知识概括的类型:1、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他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2、理性概括,实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2、正确运用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以往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以往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2、有效运用记忆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3、进行组块化编码。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阻止,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4、适当过度学习。再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技能的概念: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定义: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心智技能的定义: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的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的种类: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二、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2、学习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4、社会资源利用策略。复述策略的含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的含义: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元认知的概念与结构: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其结构包括1、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2、对人物的认识;3、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资源管理策略包括: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怎样正确运用资源管理策略中学习时间的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动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问题的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的定义: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的概念: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是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思维的概念及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怎样提高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1、依从。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2、认同。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热点;3、内化。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外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有效方法有说服法、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心理健康的定义: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里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小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2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zxiang
多年工作经验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建设工程
上传时间:2022-01-29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