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史

古代中国文明史

举报
开通vip

古代中国文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文明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第二部分专题历史第三部分考题演练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一、原始社会公天下二、奴隶社会1、夏朝——形成——“家天下”局面的开始2、商朝——发展——青铜制造业与甲骨文3、西周——鼎盛——分封制与宗法制、井田制4、春秋——瓦解——诸侯争霸、井解、百家争鸣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三、封建社会1、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1)变法运动;走向统一(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百家争鸣(4)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三、封建社会2、秦汉——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1)“大一统”...

古代中国文明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文明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第二部分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历史第三部分考题演练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一、原始社会公天下二、奴隶社会1、夏朝——形成——“家天下”局面的开始2、商朝——发展——青铜制造业与甲骨文3、西周——鼎盛——分封制与宗法制、井田制4、春秋——瓦解——诸侯争霸、井解、百家争鸣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三、封建社会1、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1)变法运动;走向统一(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百家争鸣(4)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三、封建社会2、秦汉——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1)“大一统”(2)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3)由多元走向单一(儒家成为正统)(4)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初步形成(5)开辟了中西交往的新纪元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三、封建社会3、六朝——封建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1)国家出现大分裂,后走向统一;士族兴盛(2)江南地区的开发(3)佛教的兴盛(4)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三、封建社会4、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1)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体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完善(2)封建经济的繁荣(3)儒学陷入困境;中华文化圈初步形成(4)边疆各族大发展(5)对外开放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三、封建社会5、宋元——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并走向顶峰(1)国家再次陷入分裂,后走向统一(2)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海外贸易发达(3)理学的形成,传统科技发明出现一个高峰(4)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崛起,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第三次高潮(5)继续对外开放,并出现对外扩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三、封建社会1、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1)变法运动;走向统一(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百家争鸣(4)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三、封建社会6、明清——封建社会的衰落(1)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日趋腐朽(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心学的形成,后来出现了对传统的挑战(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5)对外由开放走向闭关,并出现反侵略斗争第二部分古代中国专题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题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专题五古代中国文化成就专题六古代中国杰出政治家与思想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1、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启即位,标志着“家天下”局面的形成2、分封制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建亲戚,以屏周室”。3、宗法制按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联系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制政治统治保证贵族特权利益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权利土地与人口,世袭统治权;义务:交给贡赋、提供力役和军赋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特点以姬姓为主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贵族特权,凝聚家族联系一、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制政治统治保证贵族特权利益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权利土地与人口,世袭统治权;义务:交给贡赋、提供力役和军赋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特点以姬姓为主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贵族特权,凝聚家族联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纽带,都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二、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背景:国家统一,封建自然经济,法家思想【2】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演变:萌芽——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强化——衰亡【4】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5】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形成;消极:暴政,落后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1】世官制——先秦: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2】军功授爵制——秦朝:按军功授于官位【3】察举制——汉代:由官史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举荐,考试后中央任用九品中正制【4】科举制——隋唐直至明清: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史@选官标准的变化血缘——军功——德与才——门第——学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如何评价科举制度?【1】积极:(1)具有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具有一定有公正公平的合理性)(2)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有助于向学风气的形成和儒学的传播(3)被东亚各国所采用和西方国家所吸收,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2】消极:(1)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品德素质低下(2)官本位主义,读书只是为了做官(3)禁锢思想,抑制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四、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概况(1)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2)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司隶校尉(3)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刑狱的官员(5)元——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御史可纠察官吏(6)明——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员和平民(7)清——都察院集行政监察、司法监察和财政审计为一体。2、评价: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效能有限性一、概况1、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世代繁衍,构成华夏族的主干2、春秋战国,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3、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并开拓疆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4、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5、唐朝时,国力强盛,并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边疆各族大发展6、宋元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三次高潮7、清朝时,中央设理藩院,并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专题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概况二、意义1、有利于社会安定,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好地抵御外敌入侵2、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3、有利于保障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专题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农业【1】生产方式(1)生产力:生产工具:石器——金石并用——铁器耕作技术:刀耕火种——铁犁牛耕(耦、挽、曲)水利灌溉:都江堰、郑国渠、井渠、水车(2)生产关系:土地:原始社会——公有奴隶社会——国有制(周王所有)封建社会——私有(地主、农民)、国有专题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农业【1】生产方式【2】基本结构(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2)组织方式:男耕女织(3)生产特点:精耕细作【3】基本特点(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经营(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落后性:铁犁牛耕,精耕细作(4)脆弱性:天灾人祸,难以抗拒专题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农业【1】生产方式【2】基本结构【3】基本特点【4】相关因素(1)积极因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改进;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政府推行的重农政策;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农民的辛苦劳动;(2)消极因素:分散性、封闭性造成农耕技术长期未发生革命性的突破;天灾人祸专题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二、手工业【一】概况1、纺织业(1)原料:麻葛、丝、棉(2)演进:远古——商代——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2、冶金业(1)冶铜业:远古——商代——西周专题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二、手工业【一】概况1、纺织业2、冶金业(1)冶铜业:远古——商代——西周(2)冶铁业:@燃料:木炭——煤炭——煤@风力:自然风——人力——畜力——水力@演进:春秋晚期——战国——汉代——南北朝——宋代专题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二、手工业【一】概况1、纺织业2、冶金业3、陶瓷业(1)制陶业远古——唐代(2)制瓷业唐代:南青北白;越窑、邢窑;景德镇和大邑;长沙铜官窑宋代: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专题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二、手工业【一】概况1、纺织业2、冶金业3、陶瓷业【二】基本特点1、四种形式并存2、部门多种类齐3、技术世界领先4、远销海外各国5、源远流长专题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三、商业【一】“市”的发展1、概况:(1)战国:“市井”,许多诸侯国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2)秦朝:明码标价;当面收钱入器(3)汉代:专门管理机构;长安市有九处;“五都”(4)南北朝:草市(远离城镇、交通便利,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尉专题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三、商业【一】“市”的发展1、概况(5)唐代:草市进一步发展;夜市繁荣;商业都会(6)宋代:突破时间;不受直管;完备设施;商业街;交子(7)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商帮;工商业城镇的兴起【二】特点(1)“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经营附从地主经济;(2)官府垄断商业情形严重,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概况1、“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2)原因(3)表现(4)影响2、“海禁”政策(1)概念(2)原因(3)表现(4)影响二、商品经济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作用1、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并建立封建政权2、中期:商业税成为封建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3、晚期: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三、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1)市场(2)资金(3)技术(4)环境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背景——“礼崩乐坏”(2)概况——儒家、道家、法家、墨家(3)意义——思想解放;传统文化2、秦朝——“焚书坑儒”3、汉代——“独尊儒术”(1)背景(2)内容(3)影响4、宋代——理学(1)来源(2)内容(3)影响5、明代——心学6、明清之际——提倡个性,批判专制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1、过程(1)造纸术:西汉——东汉(2)指南针:战国——宋代(3)印刷术:隋唐——北宋——元代——明朝(4)火药:唐末——宋朝2、传播造纸术(8世纪之后)——指南针、火药(12、13世纪)——印刷术(14、15世纪)3、影响(1)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果,文明古国重要标志之一(2)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欧洲社会的进步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三、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成就@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1、汉字的起源远古(人面鱼网盆)——商代(甲骨文)2、书法的演变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中国画1、技法:工笔——写意2、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3、来源:民间画——宫廷画——文人画@京剧1、过程:乾隆——道光——同治、光绪2、地位: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1、历史演变春秋战国——秦朝——汉代——明代2、建筑原则就地取材,用险制塞,因各地的地形地势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因地制宜3、建筑风格与自然融为一体,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具有强大的美学魅力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4、文化内涵(1)建筑艺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2)装饰艺术:雕饰精美,精雕细刻(3)文学艺术: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5、历史作用军事防御——中外关系——边疆开发——民族关系——民族精神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秦始皇陵(1)结构:“事死如生”,三道围墙分为内、外城,由寝殿、地宫和陪葬墓构成(2)地位:开创了后世帝王厚葬之风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3)文物:高车与安车等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秦始皇陵2、秦陵兵马俑(1)结构:四个俑坑,右军、左军、指挥部和中军,组成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2)主要价值历史价值:研究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艺、科技等艺术价值: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实用价值: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1、建筑结构白宫、红宫、僧舍2、建筑特色红白色彩鲜明,层次高低错落有致,匀称和谐;呈现藏汉合璧风格;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3、主要价值(1)建筑艺术:藏汉合璧(2)历史文化:是藏汉两族友好往来的见证。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明清故宫1、基本结构(1)北京城有三重:紫禁城、皇城、京城(2)外朝与内廷2、建筑特色(1)严格对称、三进院落式、九五至尊(2)中轴线、前朝后寝、朝南(3)布局严谨、气势恢宏、装饰豪华、壮丽辉煌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明清故宫3、古宫三大殿建筑的地位与特色(1)组成: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2)地位: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代表着封建皇权的核心,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装饰最华丽。(3)特色: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4、内廷建筑的地位与特色(1)组成: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养心殿、御花园)(2)地位:皇帝及家眷的生活区(3)特色:严谨富丽、富有阴柔之美5、历史地位最大最完整、建筑艺术瑰宝;封建皇权主义的象征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1、历史演变(1)清乾隆工程开始,取名“清漪园”(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焚毁。(3)1888年开始重建,名为“颐和园”。“颐和”一词,即是供慈禧“颐养天年”之意。(4)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严重破坏(5)新中国迎来新生。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2、布局结构(1)基本原则: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如“借景”法等),依循自然山水,因地制宜地布局园林建筑。(2)主要构成:万寿山和昆明湖,所有建筑依循自然山水,因地制宜。(3)主要功能: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生活居住区:以乐寿堂为中心风景游览区:乐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3、建筑技艺(1)整体观感——多而不乱,广而不散(2)千步廊——世界上最长的彩绘长廊(3)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仿照杭州六和塔建造的,为古建筑的精品(4)智慧海——整座建筑不用枋梁承重,有“无梁殿”之称(5)苏州街和四大部洲在一起——把西藏式样的寺庙和江南水乡的临水街市浓缩在一个风景区里(6)谐趣园——大园包小园的造园手法。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4、建筑风格融多种建筑风格为一体(1)北方四合院风格——政治活动区和生活居住区的主要建筑,都建成封闭的院落,再用游廊连缀在一起(2)江南私家园林风格——昆明湖、苏州街、谐趣园(3)藏式寺庙风格——四大部洲(4)西洋风格——石舫5、历史地位:(1)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2)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多而不乱,广而不散,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1、历史演变(1)西周周宣王——修筑土城;(2)北魏——作为县治所在地;(3)明初——扩建,将土墙改为砖墙。2、布局结构中轴对称,方正端庄。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古民居建筑特点以建于清朝的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其建筑既符合北方汉民族地区传统的建筑模式,又有当地鲜明的特色。其特点如下:(1)文化内涵上反映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中国传统礼制观念;(2)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3)“日”、“目”字结构的平面布局与封闭内聚的院落空间,既华丽大气,又安全舒适;(4)“外雄内秀”的整体形态。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4、“日升昌”票号@背景:(1)平遥商业的繁荣(地域范围广、本地商业盛)(2)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过程:清道光初年(1823年),雷履泰创立。@功能:存款、放贷和汇兑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4、“日升昌”票号@文化内涵:(1)布局上沿中轴线左右对称,有平遥古城中商号店铺前店后宅的格局的典型体现;(2)独特的个性特征:富丽堂皇,墙高宅深,重门坚固,具有“汇通天下”的气派。(3)作为中国第一家票号,具有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4)在经营理念上,坚持诚信不欺的经营作风。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4、“日升昌”票号@历史意义:(1)是最早的票号,带来了票号业的发展(2)结束了现银票运局面,开辟了金融业发展的新纪元(3)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和近代工业的兴起(4)减轻政府压力,方便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村落1、环境条件(1)地理环境:皖南典型的山区,相对封闭独立(2)经济基础:徽商崛起(3)文化内涵:“贾而好儒,贾儒结合”(4)理论基础:“风水理论”2、主要特点(1)枕山环水,风水理论(2)聚族而居,宗法观念(3)形制规整,雕刻精致(4)贾而好儒,尊儒重教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村落4、重要价值(1)历史价值:徽商历史的见证,徽州文化的浓缩(2)科学价值:巧夺天工的村落水系(3)艺术价值: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和风格“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建之精,文化内涵之深”(4)文化价值:具有浓郁文化气息有别于农事生产的村落代表;(5)旅游价值:保持了完整的古村落原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专题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昆曲1、历史演变(1)顾坚改进南曲演唱,形成“昆腔”(元末明初)(2)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3)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为昆曲(4)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5)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节奏缓慢、剧本冗长、脱离实际,文学性、戏剧性不够,乾隆末年,优势地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专题六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功:(1)灭六国,统一中国背景:必然性(客观)与偶然性(主观)的统一过程:远交近攻,先弱后强意义:“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多元一体。(2)建立集权国家并巩固统一
本文档为【古代中国文明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飞哥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初中数学
上传时间:2021-08-24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