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_1978_2008_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_1978_2008_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_1978_2008_ 收稿日期 : 2008 - 12 - 03 基金项目 : 本文为 2008年浙江省社联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 课题编号 : 08B18;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资助项目研究 成果之一 , 项目编号 : J50405; 并列入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① 温端政、周荐 : 《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 》, 书海出版社 , 1999年 , 第 32~34页。 ② 刘锡诚 《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06年 12月 ) 分时段对 20世纪国内的民俗学研 究作了详细的评述 , 展现了民俗学...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_1978_2008_
收稿日期 : 2008 - 12 - 03 基金项目 : 本文为 2008年浙江省社联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成果之一 , 课题编号 : 08B18;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资助项目研究 成果之一 , 项目编号 : J50405; 并列入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① 温端政、周荐 : 《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 》, 书海出版社 , 1999年 , 第 32~34页。 ② 刘锡诚 《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06年 12月 ) 分时段对 20世纪国内的民俗学研 究作了详细的评述 , 展现了民俗学领域的丰硕成果 , 再现歌谣研究的进展、消长 , 着重介绍了在歌谣运动不同时期的 代表人物的思想 , 例如周作人、刘半农、白启明、钟敬文、顾颉刚、朱自清等 , 展示他们对歌谣收集、整理、研究等 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书后按年份罗列民俗学方面取得的成果 , 其中不乏歌谣、谚语的论著、文章 , 便于读者总览目前 已取得的民俗学领域关于谣谚研究的成果。 ③ 徐建新 《民歌与国学 ———民国早期 〈歌谣运动 〉的回顾与思考 》 (巴蜀书社 , 2006年 7月 ) 论述了 20世纪初 这场轰轰烈烈的歌谣运动的来龙去脉 , 展示了当时活跃在歌谣研究前沿的各界人士 , 引起的学术争论 , 政界学界的不 同立场 , 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各方面问题 , 是了解这场歌谣学运动的系统论著。另外他还有相关的研究论文 , 如 《采歌 集谣与寻求新知 ———民国时期 “歌谣运动 ”对民间资源的利用和背离 》 (《民族艺术研究 》2004年第 6期 ) 和 《“民 ” 的发现与 “歌 ”的采集 ———民国时期歌谣研究的历史回顾 》 (项楚主编 : 《中国俗文化研究 》, 巴蜀书社 , 2004年 ) 等 , 主要考察了民国时期歌谣运动中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等级的看法等问题。除此之外 , 关于此问题研究较早的著作有 洪长泰的 《到民间去 ———1918年 ~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3年 )。另外上海 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姚涵的硕士学位论文 《“歌谣 ”与五四新文学的生成 ———以 〈歌谣 〉周刊为核心 》以研究 《歌谣 》周刊为主 , 并对这场以 “歌谣 ”为主的民间文化、文学运动作了评析。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 (1978~2008) 赵瑶丹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金华  321004) 中国古代的歌谣谚语源远流长 , 并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广泛运用。虽说古代学者早已经注意古 谣谚的搜集和整理 , 在宋代出现了谣谚专集 , 但总体处于不自觉的朦胧状态 , 主要表现在 : 重资料辑 录而轻理论探讨 ; 重考源轻释义 ; 重典籍而轻口语①。谣谚在漫长的古代 , 总体而言是在语言学的探 讨范围内徘徊 , 在清代考据之风的影响下语源考释又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古代 , 对于谣谚与社会历史 的关系 , 与各阶层民众社会生活、生存状态的联系 , 对谣谚产生的社会之源的关注 , 很少有学者论 及 , 即便有也是零星的、偶发的。可以说 , 中国古代对谣谚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 关于中国歌谣俗语的研究史 , 可以说要从 20世纪初的民俗学热②切入 , 而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序 幕则是以歌谣研究③为发端的。解放后 , 学界对于歌谣谚语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开展谚语的选编、诠 释、寻源、集锦等工作。尽管学术界关注民俗学的意识很早就已形成 , 但真正形成风气还是在 20世 纪 80年代 ,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开展 , 促使存世谚语的普查、采集及编纂工作取得 了空前的进展。近三十年来 , 社会发展带动社会科学各领域蓬勃发展 , 新学科的理论推动着学界对人 801 类社会各历史时期文化现象作出新阐释 , 促成古代谣谚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新成果。这三十年的谣谚① 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呈现出史无前例的新面貌 , 构成谣谚史研究的新篇章。这一领域已经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 因此 , 本文尝试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 以期能让古代谣谚研究得到 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一、古代谣谚的整理、赏析及综合性研究 近年来 , 学界关于歌谣、谚语的研究专著亦有不少 , 新版、再版的论著屡见不鲜。追溯古代谣谚 俗语的收集、考释的历程 , 搜集和整理的集大成之作要属清代杜文澜辑录的 《古谣谚 》, 通行本于 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之后经多次再版 , 其简本的中英文对照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②推行 , 为中国古代谣谚的英译提供了有力的参考。继 《古谣谚 》之后 , 由温端政、王树山、沈慧云等主持 编写的六卷本 《古今俗语集成 》③ 对古今文献中的俗语作了比较全面的辑录 , 该书的第一、二卷分别 收录经史和子集的俗语 , 补充了不少 《古谣谚 》未收录的内容。而张守常教授主持的 《中国近世谣 谚 》④ , 则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 《古谣谚 》的续编和补编。《二十五史谣谚通检 》则是将分散在二十 五史中的部分谣谚辑出 , 并作了一定的阐释⑤。高殿石的 《中国历代童谣辑注 》收集了上古至民国历 代童谣 1000余首⑥。 对谣谚俗语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集中在八十年代以后。朱自清的 《中国歌谣 》⑦ 是五四以来研究 我国民间文学较早的一部专著 , 2004年重新印刷。该书从歌谣的释名、起源与发展入手 , 正本清源 , 梳理歌谣发展的历史 , 确立歌谣的分类、结构 , 研究其修辞。以民众的歌唱为对象 , 用国学的传统做 背景 , 采纳了民国以来 “歌谣运动 ”的若干材料 , 同时也兼顾西方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同人的诸多新 说 , 可以说是晚清以来歌谣研究由 “运动 ”到 “国学 ”的集大成之作。张紫晨的 《歌谣小史 》⑧ , 时 间跨度自上古至新中国 , 分章节叙述了历代歌谣 , 试图揭示歌谣史的基本面貌 , 虽然名为 “小史 ”, 但其作为拓荒性的探索具有一定价值。何群的 《民谣语 》⑨,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民谣 , 对民谣 的 “口耳相传 ”的传播形式、功能、艺术风采等都作了简要介绍 , 主要根据内容分类展开论述 , 围 绕民谣的一些基本特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 其中关于民谣语与文人文学关系的阐述颇有见地。 除了学术专著之外 , 也出了不少浅显易懂的赏析性成果 , 有助于对古代谣谚的阅读、认识和普 901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 (1978~200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值得说明的是 , 历史上有许多谣谚由于种种原因而与其后的一些史事发生某种程度的巧合 , 因而被人们看作 是灵验的谶言 , 常称为 “谣谶 ”。还有许多文人诗也被附会成是预示人物命运、事件进展的谶言 , 故称为 “诗谶 ”。 进行谣谚与社会历史研究 , 势必涉及到对谶言 (语 )、谶纬这一神秘文化现象的探讨 , 古人对 “谣 ”、“谚 ”、“俗语 ” 甚至 “谶 ”的内涵并未严格区分 , 具体运用时常以此代彼 , 本文选材时取谣、谚的内涵和外延 , 统称为谣谚研究。 网址为 : http: / / etext. lib. virginia. edu /chinese /guyao / , 只译 《古谣谚 》中的谣谚而未录前后的引文和背 景、出处等相关资料。 温端政、王树山、沈慧云等 : 《古今俗语集成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1989年。 张守常 : 《中国近世谣谚 》, 北京出版社 , 1998年。赵世瑜曾为此书撰写题为 《谣谚与新史学 ———张守常 〈中国近世谣谚 〉读后 》的书评 , 发表在 《历史研究 》2002年第 5期 , 同时兼而论及了谣谚与史学研究的关系 , 呼吁 重视谣谚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地位 , 扩充史料 , 促进史学研究。 相关的书评有 : 周征松 : 《谣谚入史史增辉 ———读 〈二十五史谣谚通检 〉》, 《运城学院学报 》1987年第 3期 ; 柴继光 : 《〈二十五史谣谚通检 〉介绍 》, 《晋阳学刊 》1988年第 1期。 高殿石 : 《中国历代童谣辑注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1990年。 朱自清 : 《中国歌谣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4年 8月重印。 张紫晨 : 《歌谣小史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81年 12月。 何群 : 《民谣语 》, 新华出版社 , 1998年。 及。陈鼎如、赖征海的 《古代民谣注析》① 则对辑录的 400余首民谣加以注析 , 化朦胧为晓畅 , 并进 行评点式的艺术分析 , 便于读者欣赏。雷群明、王龙娣的 《中国古代童谣赏析 》② 一书 , 选取了 80 多首较有代表性和有意义的童谣作了思想、艺术方面的赏析。同类著作还有叶桂刚、王贵元主编的 《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 》③, 朱世英、戴月俊、章劲峰编著的 《民间歌谣精华评析 》④ , 徐华编著的 《赤裸的性灵 ———中国古代民歌民谣 》⑤ 等 , 基本都是选取各历史时期的部分歌谣作出赏析性的评析 , 其中也穿插了编著者对古代谣谚的理论评述。 进入 21世纪 , 对古代谣谚的研究趋于区域性和系统性 , 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随着区域史研究 的兴起 , 古代谣谚的研究成果也呈现出区域性倾向。朱秋枫的 《浙江歌谣源流史 》⑥ 通过对先秦越 歌、楚歌、吴歌的比较研究 , 提出了先秦时期同时受古楚民歌、楚辞影响的 “吴歈越吟 ”为浙江民 歌之源的论点 , 并就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古歌的纵向比较和当今浙江民歌之不同地方特色的概要陈述 , 认定浙江民歌源流间有其明显的轨迹可循 , 文中所指歌谣很大程度上是对谣谚的论述 , 是对谣谚进行 区域性研究的较成功尝试。吕肖奂的 《中国古代民谣研究 》⑦ 将古代民谣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 从民 俗学、谶纬学、政治历史学、民间文学等几个角度分章节对民谣展开探讨 , 是一部既有理论探讨 , 又 是针对以反映民众心声为主的民谣作出分类和分期整理的专著。 随着新兴学科的发展 , 古代谣谚也引起了哲学、政治学、舆论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新 闻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 , 谣谚被纳入了新的研究系统而呈现新的研究风貌。比如陈新汉的 《民众评 价论 》⑧ 一书从哲学的角度将民谣纳入他所建构的评价论体系来考察 , 他认为民谣是民众评价活动的 艺术形式 , 并列专章作了详细评析 , 其中包括对不少古代谣谚的阐释。高宁的 《浅议 “童谣 ”问题 的哲学民众评价论本质 》, 《哲学民众评价论视域下浅议 “灰色童谣 ”问题 》, 《试议 “古代童谣 ”的 哲学民众评价主体 》⑨ 等文也是从哲学民众评价论的角度对古代童谣的本质、内容、评价主体等作出 的论述。从哲学的角度对童谣进行考察 , 这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 , 有助于谣谚研究的理论提升。 宋抵的 《社会反三和弦 ———民族、民俗与中国政治 》λυ 一书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民俗与政治的诸多问 题 , 其中一章论述了童谣与政治的关系。在刘建明的 《社会舆论原理 》λϖ 中 , 他将民谣作为一种自古 就存在的舆论形式来考察民心向背。从舆论学的角度 , 运用新的理论思维和逻辑体系来观照中国古代 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 进一步提升了古代谣谚的文化价值。 古代谣谚被纳入多学科的视野 , 将成为谣谚研究的新动力和新方向。随着这一趋势的推进 , 不但 有助于古代谣谚研究的拓展 , 同时对相关学科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011 社会科学评论  2009年第 1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λϖ 陈鼎如、赖征海 : 《古代民谣注析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1985年。雷群明、王龙娣 : 《中国古代童谣赏析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1988年。2003年 3月 ,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 ,改名为 《中国古代童谣 》。叶桂刚、王贵元 : 《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1993年。朱世英、戴月俊、章劲峰 : 《民间歌谣精华评析 》, 解放军出版社 , 2003年。徐华编著 : 《赤裸的性灵 ———中国古代民歌民谣 》, 天地出版社 , 2006年。朱秋枫 : 《浙江歌谣源流史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2004年。吕肖奂 : 《中国古代民谣研究 》, 巴蜀书社 , 2006年。陈新汉 : 《民众评价论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4年。另外有他的 《关于民谣的哲学思考 》刊于 《唯实 》2003年第 8期。高宁 : 《浅议 “童谣 ”问题的哲学民众评价论本质 》, 《消费导刊 》2007年第 4期 ; 《哲学民众评价论视域下浅议 “灰色童谣 ”问题 》, 《科教文汇 》 (下旬刊 ) 2007年第 7期 ; 《试议 “古代童谣 ”的哲学民众评价主体 》, 《现代商业 》2007年第 14期。宋抵 : 《社会反三和弦 ———民族、民俗与中国政治 》, 吉林教育出版社 , 1993年。刘建明 : 《社会舆论原理 》, 华夏出版社 , 2002年。 二、谣谚研究的几个方面 近年来古代谣谚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倾向 , 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拓展。本文主要从童 谣、谶谣、谶纬 , 文史典籍中的谣谚现象 , 谣谚与社会历史研究以及谣谚与其他文体的关系等几方面 来梳理近年来学界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 ) 童谣研究 在古代童谣研究中 , 现代童谣与古代童谣的概念常常相混。现代童谣一般只在儿童中流唱 , 其语 言简洁、流畅 , 它反映着儿童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古代童谣则主要不是为了满足陶冶儿童性情的 需要 , 它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歌谣 , 但又包括一小部分现代意义上的童谣。古代谣谚常以童谣 (儿歌 ) 的形式出现 , 不光借儿童之口传唱 , 社会各阶层都吟咏。部分学者在论文中注意到了这种区分 , 但有 的是有意识的 , 有的是无意识的。蒋立甫的 《漫谈我国古代儿歌 》① 指出古代儿歌以童谣的形式出 现 , 且谈到我国 20世纪初的那场歌谣学运动 , 指出童谣研究应确立去伪存真、辨识真伪的意识 , 该 文从内容的角度将儿歌分为关于社会问题、知识教育和游戏三方面 , 进行了分析列举 , 不过意识形态 的色彩较浓。车锡伦的 《被作为神学附庸的中国古代儿歌 ———古代儿歌研究之一 》② 主要指出了古代 儿歌 (即童谣 ) 本质被神学歪曲以至于限制了儿歌的搜集整理工作 , 而且有些是为政治目的编造的 , 从而影响对儿歌本身的研究工作。石云霄的 《散存在古籍中的童谣分类及其社会价值 》③ 按内容将中 国古代童谣分为史事童谣、讽喻时政童谣、启发智能童谣、宗教民俗童谣、叙事童谣、娱乐游戏童 谣、练习语言机制童谣。周书云的 《童谣巫术论 》④ 指出童谣具有巫术色彩 , 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 : 对自然现象的禳解 , 对动植物的褒贬 ,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注 , 对儿童的呵护 , 在形式上主要表现 为 : 以语言作为巫术手段 , 寓巫术于游戏之中 , 与仪式歌关系密切。而童谣巫术色彩的成因与集体无 意识、儿童思维特征、被人有意添加有关 , 从而影响童谣的内容与形式。王瑾的 《中国古代童谣 论 》⑤ 对我国古代部分童谣依附政治 , 宣扬迷信、用词艰涩、不讲用韵等远离儿童本性表现的原因作 了有益的探讨。孙波的 《中国古代童谣论 》⑥ 指出明代以前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童谣 , 且多带有政治 色彩 , 明代之后非政治性童谣在数量上的骤增 , 这中间就有以前的非政治性童谣的不断累积的原因 , 而并非是一夜之间的突变。 大部分的研究者将古代童谣作为政治歌谣来研究。童谣虽然被蒙着一层浓厚的神秘面纱 , 但始终 能窥见其背后的时代内容。新友的 《古代童谣的战斗性 ———献给 “六一 ”》⑦ 选择古代童谣中的几 首 , 分析其鲜明的政治色彩。陈秀娟的 《童谣与五行 ———兼论东汉政治历史 》⑧ 指出五行志家利用童 谣作为占卜 , 因此在正史中保存了不少谶语式的童谣 , 五行志收入童谣的开端为两汉 , 并为历代史书 所继承 , 为历代统治者所关注。谢采筏的 《从梦幻的现实到现实的梦幻 ———童谣 “荧惑说 ”新探 》⑨ 111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 (1978~200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蒋立甫 : 《漫谈我国古代儿歌 》, 《江淮论坛 》1980年第 5期。 车锡伦 : 《被作为神学附庸的中国古代儿歌 ———古代儿歌研究之一 》, 《扬州大学学报 》1983年第 3期。 石云霄 : 《散存在古籍中的童谣分类及其社会价值 》,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7年第 3期。 周书云 : 《童谣巫术论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年第 3期。 王瑾 : 《中国古代童谣论 》,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 1期。 孙波 : 《中国古代童谣论 》, 《语文学刊 》2005年第 2期。 新友 : 《古代童谣的战斗性 ———献给 “六一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1979年第 2期。 陈秀娟 : 《童谣与五行 ———兼论东汉政治历史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1994年第 6期。论及两汉童谣的还有 王子今的 《略论两汉童谣 》, 载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 3期。 谢采筏 : 《从梦幻的现实到现实的梦幻 ———童谣 “荧惑说 ”新探 》, 《浙江师大学报 》1994年第 6期。 分析了 “荧惑说 ”生成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因由。江庆柏的 《试谈古代童谣 》① 则从基本思想倾向、 产生的基础、形式特点几方面分析了古代童谣。韩克善的 《试论中国古代童谣的艺术手法 》② 指出古 代童谣在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艺术创作手法已臻成熟完善 , 修辞、点染、虚实、动静、曲直、烘 托等艺术手法运用丰富娴熟 , 极具艺术表现力。 王成荣的 《童谣 : 口述历史的意义 》③ 和高艳华的 《“童谣 ”与 “口述档案 ”》④ 指出了馆藏档 案不注重将 “童谣 ”这类 “口述档案 ”纳入的缺憾。两篇非专业研究人员的小文章 , 虽然谈论的是 现代童谣问题 , 但提出了将童谣作为档案的问题 , 肯定了童谣的社会史料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舒大清的博士论文 《中国古代童谣的发生及理性精神 》则是较系统地讨论了童谣 发生之初的形态 , 以较重的笔墨揭示童谣中蕴含的理性精神 , 展示其从神秘到理性的发展轨迹。另外 他公开发表的 《论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消长规律 》⑤ 一文是其论文的一部分。台湾学者龚显宗的 《魏 晋南北朝童谣研析 》⑥ 主要是从文法、修辞等角度对这一时期的童谣作了分析和梳理 , 以魏晋南北朝 的童谣为例 , 对了解中国古代歌谣的修辞和创作特点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作出了贡献。舒大清的 《谣与童谣的文 字学和文献学考源 》⑦ 一文经考证认为 , 谣实际上是 “繇 ”字的通假 , 而 “繇 ”则是一种系辞 , 一 种判词 , 因此童谣就是一种判词 , 只是这种判词是通过儿童之口传播 , 用于预言未来政治的走向 , 文 中还给童谣下了定义 , 从词源上界定谣和童谣的本质。 (二 ) 谶谣、谶纬研究⑧ 谶谣文化是我国古代神秘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既包含对政治的预见 , 又有随意的附会 ; 既有大众的价值取向 , 又有政治的有意操作 ; 既体现社会的焦点问题 , 又富含天命观色彩。从 20世 纪 90年代以来 , 涌现了不少论著。钟肇鹏的 《谶纬论略 》⑨ 探讨了谶纬的起源、形成 , 研究谶纬的 发展、兴替、流变、内容及影响 , 对谶纬之学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另外还有丁鼎、杨洪权的 《神秘的预言 : 中国古代谶言研究 》λυ 和谢贵安的 《中国谶谣文化研究 》λϖ 。两部论著以中国历史上的 谶谣现象为研究对象 , 在辑录大量谶谣的基础上 , 予以证伪和批判 , 围绕谶谣的历史流变 , 分析了造 谶者的方法和心术 , 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栾保群的 《历史上的谣 与谶 》λω , 虽然书名将谣与谶并列 , 实则主要以通俗的手法探讨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谣。 另外还有李中华的 《纬书与汉代文化 》 (新华出版社 ) 和王步贵的 《神秘文化———谶纬文化新探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都于 1993年出版 , 以及王利器的 《截纬五论 》和吕宗力的 《纬书与西汉今 211 社会科学评论  2009年第 1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λϖλω 江庆柏 : 《试谈古代童谣 》, 《南京师大学报 》1986年第 1期。韩克善 : 《试论中国古代童谣的艺术手法 》, 《文教资料 》2008年第 3期。王成荣 : 《童谣 : 口述历史的意义 》, 《上海档案 》2007年第 1期。高艳华 : 《“童谣 ”与 “口述档案 ”》, 《广东档案 》2007年第 3期。舒大清 : 《论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消长规律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 2期。龚显宗 : 《魏晋南北朝童谣研析 》, 国语日报出版社 , 1995年。舒大清 : 《谣与童谣的文字学和文献学考源 》, 《湖北社会科学 》2008年第 10期。陈槃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 就发表了 《谶纬释名 》、《谶纬溯源 》等文章 , 参见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十一册、第十六册、第二十一册。与此同时 , 还有周予同的 《纬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 》刊于 《安徽大学学报 》1933年第 2期。钟肇鹏 : 《谶纬论略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1年。丁鼎、杨洪权 : 《神秘的预言 : 中国古代谶言研究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1993年 10月。该书出版后引起学界的关注 , 相关的书评有 : 山曼 : 《〈神秘的预言 〉出版 》, 《民俗研究 》1994年第 2期 ; 文武 : 《评 〈神秘的预言 ———中国古代谶言研究 〉》, 《东方论坛 》1994年第 3期 ; 马天云 : 《以历史阐释 “数术 ”文化的新探索 ———〈神秘的预言———中国古代谶言研究 〉评价 》, 《新闻出版交流 》1995年第 2期。谢贵安 : 《中国谶谣文化研究 》, 海南出版社 , 1998年。栾保群 : 《历史上的谣与谶 》, 中国档案出版社 , 2006年。 文经学 》, 两文皆收入日本学者安居香山所编的 《谶纬思想 の综合的研究 》一书中。台湾学者在谶纬 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 专著有黄复山的 《东汉谶纬学新探 》、萧登福的 《谶纬与道教 》、郑均 的 《谶纬考述 》① 等 , 论文有殷善培 《谶纬思想研究 》、周玟慧 《谶纬韵谱 》、赵雅博 《谶纬中的思 想 》等。这些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任蜜林的 《百年来中国谶纬学的研究与反思 》对 1905年至 2005年的谶纬学研究作了回顾性的研究 , 按时段展示了百年中国谶纬学研究史。 从 1985年至 2007年国内对谶文化的研究论文有 50余篇 , 而且成果集中于 2000年以后。在众多 的成果中 , 对两汉的谶纬研究较集中 , 主要围绕谶纬在两汉兴起的原因、演变、表现以及与政治、经 学、训诂学、文学等几方面的关系展开 , 同时还涉及东汉的社会思潮研究。刘志光、王素莉的 《论 汉代谶纬神学的起源 》②, 黄开国的 《论谶纬神学的产生 》③, 王清淮的 《两汉谶纬透视 》④, 陈其泰的 《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 》⑤ 等论文基本围绕谶纬的产生与演变史展开。余江的 《谶纬 与两汉经学 》⑥ 指出在谶纬的形成及盛行过程中 , 与经学之间发生了互相吸收、互相利用的关系 , 一 方面谶纬通过神化经典、神化孔子以达到提高自身地位的目的 ; 另一方面 , 经学又有意无意地借助于 谶纬为政治服务。该文还指出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实际上都不排斥谶纬 , 谶还成了缓和二者 间矛盾的调停者和平定经学异说的最高标准。李建国的 《谶纬与经学训诂 》⑦ 在分析谶纬的由来和发 展、内容及字词诠释的基础上指出古文经学家引谶纬缘饰经义不但保存和发展了经学训诂 , 而且保存 了丰富的文化史料 , 认为图谶除了供社会学家研究当时的世态人情 , 供历史学家研究阶级斗争的成因 以外 , 别无可取 , 纬书则不然 , 不能与图谶一概而论。张俊峰的 《谶纬与东汉社会思潮略议 》⑧ 指出 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 , 其产生、盛行与衰落与两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状况密不可分 , 而作 为一种社会思潮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汉时期政治和思想的走向 , 并最终造成了东汉经学的衰落 , 谶纬的兴衰 , 反映出东汉时期政治主宰学术的特点 , 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汉时期学术思想 活力的丧失。向晋卫的 《论汉代的谶纬之学 》⑨ 指出谶纬的产生有两方面的条件 : 汉代经学的发展与 特点是谶纬的思想文化基础 , 而儒家以及儒生在汉代的社会地位则是谶纬产生的社会条件。汉人对谶 纬的批判出发点大致有学术思想与意识形态两个方面 , 而谶纬的消亡则是经学与儒生社会地位衰落的 必然结果。王焕然的 《谶纬的流行及其对汉赋的影响 》λυ 指出谶纬在东汉极为盛行 , 在东汉赋尤其在 京都赋中占有重要位置 , 强化了赋的政教功能、同时增添了赋的奇异功能。唐明贵的 《试论 〈论语 谶 〉的内容及其价值 》λϖ 指出 《论语谶 》是汉代谶纬依附于经典的产物 , 其中包括一部分谶语对于 我们了解汉代的风俗、迷信和社会思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孙曙光的 《谶纬与汉代政治的神秘性 》λω , 311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 (1978~200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λϖλω 黄复山 : 《东汉谶纬学新探 》, 台湾学生书局 , 2000年 ; 萧登福 : 《谶纬与道教 》, 文津出版社 , 2000年 ; 郑均 : 《谶纬考述 》, 文史哲出版社 , 2000年。刘志光、王素莉 : 《论汉代谶纬神学的起源 》, 《石油大学学报 》1985年第 4期。黄开国 : 《论谶纬神学的产生 》, 《江西社会科学 》1992年第 3期。王清淮 : 《两汉谶纬透视 》, 《辽宁大学学报 》1992年第 6期。陈其泰 : 《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 》, 刊于 《孔子研究 》1993年第 4期和 《中国哲学史 》1994年第 1期。余江 : 《谶纬与两汉经学 》, 《天府新论 》2002年第 1期。李建国 : 《谶纬与经学训诂 》, 《河北师院学报 》1996年第 3期。张俊峰 : 《谶纬与东汉社会思潮略议 》, 《河北学刊 》2001年第 3期。向晋卫 : 《论汉代的谶纬之学 》, 《广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 5期。王焕然 : 《谶纬的流行及其对汉赋的影响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汉文版 ) 2002年第 5期。汉代谶纬盛行 ,但也有人发出了反对的声音 , 如樊羽丁的 《敢于反对图谶的张衡 》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4年第 6期 ) 一文就论述这一问题。唐明贵 : 《试论 〈论语谶 〉的内容及其价值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5年第 2期。孙曙光 : 《谶纬与汉代政治的神秘性 》, 《社会科学战线 》1998年第 2期。 孙家洲的 《汉代 “应验 ”谶言例释 》① , 张小锋的 《“公孙病已立 ”谶言的出现与昭帝统治局势 》② 基本都是以谶为对象为载体评论社会政治。 谶纬与佛、道教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关系。严耀中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卜谶 言与佛教 》③ 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卜、谶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 指出佛教传入初期就将秘谶带入中 国 , 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越来越受禁绝的谶纬 , 在提高影响面的过程中促使了自身的发展并逐步实现 中国化。杨洪权、邱跃南、周世熊的 《浅谈佛教药谶的组方特点和意义 》④ 则是从医学的角度探讨了 佛教药谶的内容和价值。方诗铭的 《“汉祚复兴 ”的谶记与原始道教 ———晋南北朝刘根、刘渊的起义 起兵及其他 》⑤ 认为晋南北朝时 “汉柞复兴 ”或刘氏 “系 (继 ) 统先基 ”的遗记与原始道教有关 , 并与 “李弘应出”的谶记联系在一起 , 从西晋末年开始的以 “汉祚复兴 ”为号召的起义或起兵 , 如 刘尼、刘根、刘举、刘灵助 ,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匈奴族刘渊的反晋起兵 , 皆为原始道教所发动 , 从而 揭示了来自于道教的谶记与系列军事政治事件的关系。 在古代 , 图谶、天文探究权、解释权属于官府专有 , 他人不允许染指 , 否则就是犯罪 , 到唐代被 纳入法典并作出了系统的规定。江润南的 《〈唐律 〉对利用图谶进行颠覆犯罪的打击 》⑥ 则分析了 《唐律 》中对此类犯罪行为的处罚规定主要根据犯罪行为的主观故意、涉及对象、参与人数、影响范 围作划分 , 指出在具体司法实际中 , 此类犯罪案例最终的审判结果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司法状况以及 司法官个人的素质 , 都有很大关系 , 一般而言在政治相对清明时期 , 此类案件一般还能依法科断 , 武 氏朝以后 , 此类案件的审理往往有从重过严的倾向。 关于宋代的谶纬研究集中于宋太祖对谶的利用与禁绝。杨洪权、丁鼎的 《漫议后周 “都点检 ” 之职与 “点检作天子 ”之谶 ———兼与顾吉辰先生商榷 》⑦ 认为后周末年流传的 “点检作天子 ”谶言 的产生是当时有识之士鉴于张永德所任的殿前都点检之职位高权重 , 对帝位形成了潜在的威胁 , 因而 以谶言的形式向周世宗提出警示 , 而并非赵匡胤集团一手策划、炮制的代周篡权的重大政治阴谋 , 也 不是导致后周颠覆、赵匡胤上台的真正原因。李功的 《宋太祖智禁谶书 》⑧ 以短小的篇幅指出宋太祖 巧妙地采取以紊乱视听的手段达到对谶书的不禁之禁的效果。刘长东的 《宋太祖受禅的佛教谶言与 宋初政教关系的重建 》⑨ 指出谶言对太祖奉佛态度与政策 , 以及对宋初政教关系的重建亦尝起过特殊 的作用。 除此以外 , 论述其他各历史时期谶讳与政治形势的论文不多 , 前秦的 1篇 , 北魏的 1篇 , 隋代的 411 社会科学评论  2009年第 1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孙家洲 : 《汉代 “应验 ”谶言例释 》,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 2期。 张小锋 : 《“公孙病已立 ”谶言的出现与昭帝统治局势 》, 《中国史研究 》2001年第 1期。 严耀中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卜谶言与佛教 》, 《史林 》2000年第 4期。 杨洪权、邱跃南、周世熊 : 《浅谈佛教药谶的组方特点和意义 》, 《甘肃中医 》1998年第 6期。 方诗铭 : 《“汉祚复兴 ”的谶记与原始道教 ———晋南北朝刘根、刘渊的起义起兵及其他 》, 《史林 》1996年第 3期。 江润南 : 《〈唐律 〉对利用图谶进行颠覆犯罪的打击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5年第 3期。 杨洪权、丁鼎 : 《漫议后周 “都点检 ”之职与 “点检作天子 ”之谶 ———兼与顾吉辰先生商榷 》, 《烟台大学学 报 》1997年第 4期。 李功 : 《宋太祖智禁谶书 》, 《思维与智慧 》1995年第 3期。 刘长东 : 《宋太祖受禅的佛教谶言与宋初政教关系的重建 》, 《四川大学学报 》2002年第 6期。 2篇 , 太平天国时期的 1篇①。从总体论述谶谣和谶纬文化的论文有 10余篇②。 谶纬学研究已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 无论是总体把握还是对细节问题的探讨都有所深入 , 值得注意 的是还引起了法制史研究者的关注。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 , 谶纬与道教及佛教的关系问题 , 谶纬的 源流问题 , 谶纬与当时社会、经学等关系问题 , 谶纬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虽然都有学者作了论述 , 但 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三 ) 文史典籍与谣谚研究 在文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中的谶应和诗谶现象研究。冯溢华的 《浅谈周密笔记中的 “变怪谶应之谈 ”》③ 主要就周密的 《齐东野语 》和 《癸辛杂识 》中所记载的鬼怪谶应来看南宋后期 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思潮 , 从这些奇谲诡怪、荒诞不经的篇目中展示那个特定时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心 理趋向及对仕途的汲汲追求以及在社会的巨变下惶惑不安而无所适从的心态。邹志勇的 《诗谶与宋 代诗歌阐释、创作心态的关系 》④ 及 《宋代诗谶的思想渊源及诗学阐释背景 》⑤ 指出宋人笔记诗话中 大量记述诗谶 , 从诗谶阐释诗意的现象则是与宋人共同的思想意识、诗学观念紧密相关的 , 认为这是 宋代史学观念深化 , 儒家 “天命 ”思想与传统诗学 “以意逆志 ”说共同作用 , 宋人以气象论诗论人 之风的深化结果。另外周婷婷的 《宋学昌盛时代的谶纬学研究 》⑥ 指出宋学排斥谶纬 , 随着宋学的兴 盛 , 经学、纬学彻底分家 , 谶纬之学显然大势已去。但就是在这样一种学术主流中 , 民间对谶纬之术 的研习不绝如缕、学者们也开始致力于谶纬文献的整理工作 , 这说明谶纬这类非主流传统文化的思想 效力一直存在。林冠夫的 《诗谶与文人命数 》⑦ 一文指出中国古代将人的命运和遭遇与文人诗作和书 法所预示的气数相联系的现象。周睿的 《谶言诗的精神分析学阐释 》一文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法 , 而 《与五代史料相关的谶言诗的文本类型与文化阐释 》⑧ 一文则从文化学角度对谶言诗作出剖 析 , 这样为谶言诗的解读带来极大的阐释空间与全新的理念。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 , 谶谣体现的天命思想对小说创作起到渲染气氛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 谶谣常作 为小说情节推进的伏线和悬念 , 并在表现人物性格命运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水浒传 》和 《三国演 511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 (1978~200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崔明德 : 《试析前秦谶言的产生及其应验 》, 《烟台大学学报 》1997年第 2期 ; 刘长旭 : 《巫筮图谶与北魏前 期的政治斗争 》, 《许昌师专学报 》2001年第 4期 ; 叶荻 : 《隋代大力禁绝谶纬之书 》, 《出版发行研究 》1989年第 5 期 ; 李勤德 : 《隋代的禁纬和焚纬 》, 《郑州大学学报 》1986年第 2期 ; 董丛林 :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 》, 《安徽史学 》2003年第 1期。 例如 : 刘萍 : 《汉民族生活中的谶文化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 1期 ; 政厦 : 《谶纬和图谶是什么 书 ?》, 《历史教学 》1989年第 4期 ; 莫绵镗 : 《漫谈对联中的 “谶语 ”》, 《民间对联故事 》1998年第 2期 ; 郑先兴 : 《论谶纬 》, 《南都学刊 》1991年第 3期 ; 晃福林 : 《周太史谶语考 》, 《史学月刊 》1993年第 6期 ; 史平 : 《以历史阐 释 “数术 ”文化的新探索 》, 《烟台大学学报 》1994年第 2期 ; 谢贵安 : 《谶谣 : 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 》, 《社会学家 茶座 》总第 7辑 , 2004年第 2辑 , 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04年 8月 , 又 《律师文摘 》2005年第 2辑转载 ; 吕肖 奂 : 《谶谣简论 》, 项楚主编 : 《中国俗文化研究 》, 成都 : 巴蜀书社 , 2004年 , 第 38~45页 ; 林国平 : 《灵籤渊源 考 》, 《东南学术 》2006年第 2期 ; 万瑞林 : 《说谶 》, 《科学与无神论 》2007年第 1期 ; 石全 : 《“谶谣文化 ”在中 国 》, 《中华合作时报 》2001年 ; 李梅训、庄大钧 : 《谶纬文献的禁毁和辑佚 》, 《山东大学学报 》2002年第 1期 ; 胡 学彦 : 《话说 “谶语 ”》, 《贵州文史丛刊 》2002年第 2期。 冯溢华 : 《浅谈周密笔记中的 “变怪谶应之谈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 2期。 邹志勇 : 《诗谶与宋代诗歌阐释、创作心态的关系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 1期。 邹志勇 : 《宋代诗谶的思想渊源及诗学阐释背景 》, 《山西师大学报 》2007年第 3期。 周婷婷 : 《宋学昌盛时代的谶纬学研究 》,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 7期。 林冠夫 : 《诗谶与文人命数 》, 《艺术评论 》2005年第 1期。 周睿 : 《谶言诗的精神分析学阐释 》, 《四川戏剧 》2007年第 3期 ; 周睿 : 《与五代史料相关的谶言诗的文本 类型与文化阐释 》, 《社会科学家 》2005年第 6期。 义 》多用谶言的方式来结构情节 , 论述 《水浒传 》中的俗语和谶语现象的论文有 3篇① , 关于 《三国 演义 》中的谣谚现象研究论文不下于 6篇 , 都是九十年代后的成果②。《红楼梦 》的谶言系统不同于 《三国演义》的细节性 , 而类似于 《水浒传 》的结构性 , 在谶言制作上 , 《红楼梦 》更重视艺术的加 工与创造。关于 《红楼梦 》运用谶谣的表现艺术的研究成果较多。魏家骏的 《〈红楼梦 〉和中国古代 谶言文化 》③ 指出 《红楼梦 》的故事情节是由两个谶言系统构建起来的 , 一是关于人物命运的谶言系 统 ; 二是关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关系的谶言系统 , 其制作方法与中国谶言文化中常见的图谶 与诗谶是一致的。宋莉华的 《〈红楼梦 〉中的谶应 》④, 向彪的 《试论 〈红楼梦 〉中的谶谣表现艺 术 》⑤ , 程若旦的 《〈红楼梦 〉谶语艺术魅力探源 ———兼议对红楼谶应持的态度 》⑥ 等论文基本都是围 绕谶在 《红楼梦 》叙事结构、艺术表现中的运用问题。杜景华的 《〈红楼梦 〉里的运命图谶 》⑦ 是从 总体上论述书中对人物命运图谶的巧妙应用从而使其达到完美的艺术构思 , 而张永鑫的 《且说元春 ———元春谶诗臆说 》⑧ , 冯军的 《论香菱 ———兼论曹雪芹的反谶语选择 》⑨ , 曾米鲁、曾日红的 《冷月 葬花魂 ———谈 〈葬花辞 〉中林黛玉一生命运的 “诗谶式 ”写照 》λυ , 则具体论述了曹雪芹对三位女性 命运的诗谶设置。郭妍的 《〈金瓶梅 〉与 〈红楼梦 〉谶语探析 》λϖ 通过对比分析 《金瓶梅 》与 《红楼 梦 》中谶语的异同 , 探讨其间共同的价值所在 , 以及 《红楼梦 》在 《金瓶梅 》谶语基础上体现出的 继承与发展。 吴承学的 《论谣谶与诗谶 》λω , 张庆民的 《中古小说中的谶谣研究 》λξ , 万润保的 《谶谣与明清小 说 》λψ 归纳了明清小说中儿童、隐士、僧道、铭文和石刻等几种主要的谶谣传播渠道 , 谶语、图谶、 诗谶、梦谶、求签和扶乩等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明清小说还大量运用俚语俗谚 , 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对 《西游记 》中的俗语现象进行研究的 611 社会科学评论  2009年第 1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λϖλωλξλψ 邢东田 : 《〈水浒传 〉谶言初探 》, 《世界宗教研究 》1999年第 3期 ; 翟建波 : 《〈水浒传 〉民俗类俗语析释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 4期 ; 李维 : 《先兆预测 : 〈水浒传 〉的神秘文化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 5期。 主要论文 : 王泽君 : 《〈三国演义 〉歌赋谣谚运用初探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 6期 ; 顾鸣塘 : 《〈三国志通俗演义 〉谣谚成语经纬谈 》, 《海南大学学报 》1991年第 1期 ; 别廷峰 : 《谈 〈三国演义 〉里的童谣 》,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94年第 3期 ; 熊笃 : 《〈三国演义 〉与谶纬神学 》, 《明清小说研究 》2001年第 4期 ; 张婷婷 : 《论 〈三国演义 〉中的童谣及其小说功能 》,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 2期 ; 王科 : 《〈三国演义 〉中童谣 价值取向及其成因研究 》, 《电影文学 》2007年第 8期。 魏家骏 : 《〈红楼梦 〉和中国古代谶言文化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 1期。 宋莉华 : 《〈红楼梦 〉中的谶应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 4期。 向彪 : 《试论 〈红楼梦 〉中的谶谣表现艺术 》, 《船山学刊 》2002年第 2期。 程若旦 : 《〈红楼梦 〉谶语艺术魅力探源 ———兼议对红楼谶应持的态度 》, 《南都学坛 》2004年第 5期。 杜景华 : 《〈红楼梦 〉里的运命图谶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2年第 4期。 张永鑫 : 《且说元春 ———元春谶诗臆说 》,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 2期。 冯军 : 《论香菱 ———兼论曹雪芹的反谶语选择 》,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 3期。 曾米鲁、曾日红 : 《冷月葬花魂 ———谈 〈葬花辞 〉中林黛玉一生命运的 “诗谶式 ”写照 》, 《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报 》2005年第 1期。 郭妍 : 《〈金瓶梅 〉与 〈红楼梦 〉谶语探析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 2期。 吴承学 : 《论谣谶与诗谶 》, 《文学评论 》1996年第 2期。 张庆民 : 《中古小说中的谶谣研究 》, 《济南大学学报 》2003年第 3期。 万润保 : 《谶谣与明清小说 》, 《明清小说研究 》1999年第 4期。 论文有 2篇① , 而李布青编著的 《金瓶梅俚语俗谚 》② 一书则主要评析了 《金瓶梅 》中的俚语俗谚。 在正史类著作编撰中也常引谣谚 , 因各历史时期史官不同的认识态度致使各史书对谣谚的采引程 度不同 , 因而有专门针对史书中的谣谚现象所作的研究。关于 《史记 》的谣谚问题的有 3篇③ , 《左 传 》的有 4篇④ , 关于 《后汉书 》《战国策 》的各 1篇⑤, 基本都是讨论特定典籍中谣谚在当时的社 会中所发挥的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 , 侧重于政治功能的探讨。从这一角度观察 , 此类论文其实是在讨 论正史中的谣谚现象的同时 , 展示了谣谚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斗争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 ) 谣谚与社会历史研究 谣谚总是和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紧密相联 , 作为一种一直存在的历史文化形态在各时代则呈现 不同的时代内容。开展对不同时代谣谚的研究有助于断代史的研究。近年来 , 无论谶谣盛行的汉代还 是到古代社会末期的明清 , 各时段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谢贵安的 《中国谣谚文化 ———谣谚与 古代社会 》一书于 1994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 该书从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谣谚 , 对谣谚的定义和形式 , 谣谚与古代社会 (政治、文化、生活、地理等方面 ) 的关系 , 谣谚的传播、 社会功能和历史演变等作了分析 , 可谓是一部富有开创意义的论著。另外 , 从总体上论述中国古代谣 谚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文章亦不少⑥ , 论述的角度基本都是从谣谚承载的社会历史内容切入 , 在分 析中提炼谣谚的认识价值、史料价值 , 探讨在古代社会中发挥的舆论功能。 如果从谣谚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 , 除了政治内容之外 , 谣谚还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贺兵的 《由谣谚所见的民间伦理观念 》⑦ 指出谣谚所映射出的民间伦理观念具有多元复合的特点 , 所 传达的伦理观念 , 既有与官方正统教化伦理高度一致的一面 , 同时也不乏异质的声音 , 并指出谣谚以 711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 (1978~200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田同旭 : 《论 〈西游记 〉中俗语谚言 》, 《运城学院学报 》2004年第 4期 ; 张爱卿、秦建文 : 《〈西游记 〉中 的俗语研究 》,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 5期。 李布青 : 《金瓶梅俚语俗谚 》, 杭州 : 宝文堂书店 , 1988年 10月。翟建波的 《〈金瓶梅俚语俗谚 〉疑义浅析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 4期 ) 对该书中部分俚语俗谚的评点作了辨析 , 并指出对俗语的界定也有不够准确 之处。 张乃鉴 : 《〈史记 〉中的格言、民谣与谚语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 2期 ; 陈才训 : 《〈史 记 〉歌谣谚功能浅论 》,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2年第 5期 ; 高志明 : 《论 〈史记 〉的民间语体色彩 》, 《中南民族大 学学报 》2007年第 3期。 参见 : 陈鹏程、牟永福 : 《试论 〈左传 〉歌谣的政治功能 》, 《兰州学刊 》1996年第 4期 ; 周玉波 : 《〈左传 〉 引用谣谚现象略说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 4期 ; 王宁宁 : 《试论 〈左传 〉中的民谣、民谚 》, 《衡水师专 学报 》2002年第 3期 ; 胡萍 : 《〈左传 〉谣谚的语言特点 》, 《黄山学院学报 》2007年第 1期。 参见 : 宋抵 : 《〈后汉书五行志 〉中的童谣与东汉政治 》, 《北华大学学报 》1987年第 2期 ; 陈英立 : 《〈战国 策 〉谚语俗语浅考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 4期 ; 陈鹏程 : 《试论 〈国语 〉中歌谣谚语的政治功 能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08年第 4期。 列举如下 : 赴璧仁 : 《简论我国古代民谣 》, 《惠州学院学报 》1982年第 1期 ; 廖以厚 : 《古代民谣散论 》, 《抚州师专学报 》1992年第 4期 ; 范瑞婷 : 《民间谣谚中破除迷信的智慧 》,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 3 期 ; 谢贵安 : 《古代政治民谣及其社会舆论功能 》,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 1期 ; 赵世瑜 : 《从历代谣谚窥见 中国历史 》, 《北京日报 》2004年 8月 5日 ; 吕肖奂 : 《古代民谣的怨刺艺术 》, 《江西社会科学 》2004第 2期 ; 郭灿 辉 : 《中古民谣的政治指向性 》, 《社科纵横 》2005年第 5期 ; 张玉霞 : 《中国古代的舆论与政治 》, 《新闻爱好者 》 (上半月 ) 2006年第 12期 ; 李晓瑞 : 《政治谣谚 : 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舆论形态 》 (同时刊发于 《理论与思考 》 2007年第 2期 , 《新闻爱好者 》2007年第 2期 ) ; 张宇、张凯、查岚 : 《从时政歌谈人民的预见性 》, 《洛阳大学学报 》 1999年第 1期 ; 朱丹 : 《民谣是 “长了翅膀 ”的下层舆论 》《新闻爱好者 》 (上半月 ) 2006年第 6期 ; 李传军 : 《试论 中国古代歌谣的性质及其与社会风俗的关系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 1期 ; 李纯明、李岸 : 《观察社会 历史变迁的另一只眼 ———民谣的价值论略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 5期。武汉大学金苹苹的硕士论 文 《试论中国古代谣谚的社会功能 》则是从总体上进行了概括论述。 贺兵 : 《由谣谚所见的民间伦理观念 》, 《南京师大学报 》2006年第 5期。 有限认同、阳奉阴违、分庭抗礼的姿态构成了对正统教化伦理的反对性回应。另外也有借谣谚俗语分 析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婚姻观念的① , 阐述女性文化的② , 展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③, 反映古代教 育与科举状况的④ , 考证文物古迹的⑤ , 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可谓包罗万象。 如果按谣谚涉及的历史时段来观察 , 各时期谣谚研究的成果不一 , 深入程度也不同。谣谚俗语伴 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发展 , 成为映证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张胜琳的 《楚谣谚歌诀散论 》⑥ 指出 谣谚歌诀反映出的楚人楚事既可与正史所载相映记 , 又可补正史之缺 , 是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资 料。金永平的 《吴越诗歌谣谚刍议 》⑦ 论述了春秋战国时吴越诗歌谣谚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谣谚兴盛的两汉时期成果较多 , 关注的学者来自于不同的学科 , 以致其理论研究也较深入。吕宗 力的 《汉代的流言与讹言 》⑧ 是对秦汉时代流言、讹言的考察 (因其性质类似于谣谚故也列入 ) , 该 文认为对此类信息的 “历史真实性 ”及其与特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更完整的解读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_1978_2008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575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7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1-24
浏览量: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