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三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整理

高三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整理

举报
开通vip

高三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整理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1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1 (即《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

高三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整理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1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1 (即《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答案:1-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5-9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10-11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12-15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16-19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20通"如":好像,如同.21-23通"尔",你,你的. 二,何 1,君何以知燕王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客何为者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10,作计何不量! 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5,吾何爱一牛 16,徐公何能及君也 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19,今日之事何如 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2,何乃太区区! 23,万钟于我何加焉! 24,何其衰也! 25,如太行,王屋何 26,其如土石何 答案:1-3什么.4-7哪里.8-10多么.11-14为什么.15,16怎么.17何:通"呵",喝问.18-20"何如"怎么样,怎样.21"何意"岂料,哪里料到.22"何乃"怎么能.23"何加"有什么益处.24'何其"多么.25,26"如……何"译为"对……怎么样". 三,乎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壮士,能复饮乎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2,无以,则王乎 答案:1-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4-7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8,9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11-13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14-19同"于",对,于.20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21-22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四,乃 1,乃入见. 2,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良乃入,具告沛公.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7,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8,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9,今君乃亡赵走燕. 10,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1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8,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9,作计乃尔立. 2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1-4于是,5,6才,这才.7-10却.11-14是,就是,原来是.15-17竟然.18,19这样.20你,你的. 五,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既其出.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0,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1,其孰能讥之乎 1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3,其为死君乎 14,怀其璧.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6,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17,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3,则齐国其庶几乎 2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5,其若是,孰能御之 答案:1-3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4-6其中,其中的.7-9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们""我(的)","自己(的)."10-1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14-1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17,18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19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件事"之类的词.20,21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22,2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24,2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4,不出,火且尽.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旦夕且死. 7,吾攻赵,旦暮且下. 8,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9,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0,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11,且矫诏纷出. 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3,且使遽告于郑. 14,且秦强而赵弱. 15,且相如素贱人. 1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7,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9,示赵弱且怯也. 20,磐石方且厚. 21,四体康且直. 2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24,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2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答案:1-3暂且,姑且.4-7将,将要.8-13而且,并且.14-17况且,再说.18尚且,还.19-22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23-24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25"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七,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4,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形若土狗.呆若木鸡. 8,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9,若无罪而就死地. 10,其若是,孰有御之. 11,若毒之乎 1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13,若何为生我家 14,若入前为寿. 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答案:1-4如果,假如.5-10像,好像.11-15你(的),你们(的).16此,如此,这样. 八,所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某所,而母立于兹.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失其所与,不知. 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9,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10,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1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1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13,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9,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0,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1,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22,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答案:1-4处所,地方.5-9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10-11"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12-15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16-18"所谓"所说的.19-22"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竟为秦所灭. 3,为仲卿母所遣.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夫子何命焉为 6,何辞为 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且在邦域之中,何以伐为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1,慎勿为妇死.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15,为击破沛公军.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公为我献之. 18,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资一欢. 1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22,君为我呼入. 23,为君翻作《琵琶行》. 24,臣请为王言乐. 25,为长者折技. 26,为之奈何 27,不足为外人道也. 2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1,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32,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3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答案:1-4介词"被".5-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10指心理活动.11-13为了.14--25给,替. 26-29对,向.30-32因为. 33在,当 十,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复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5,且焉置土石 6,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则牛羊何择焉 10,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11,今其室十无一焉. 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3,悲予志焉. 14,则牛羊何择焉 1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16,谨食之,时而献焉. 1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8,犹且从师而问焉. 19,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答案:1-4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5,疑问代词"哪里" 6-8疑问副词,译为"哪里,怎么" 9-14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15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16-19相当于代词"之". 十一、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8、余闻之也久。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0、是说也,人常疑之。 1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3、此不知人之祸也。 14、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5、叫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8、其业有不精……岂他人之过也? 1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毋从俱死也。 21、难道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2、穷予生之光阴以疗也哉? 23、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1-3用在句末,表示判定语气4-7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8-10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11、1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13-1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17、18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19、20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21-23(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 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不赂者以赂者丧。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忽魂悸以魄动。 6、樊哙侧其盾以撞。然而哑忍以行。 7、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8、遂自投汨罗以死。 9、各各竦立以听。 10、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1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12、属予作文以记之。 13、请立太子为王,以尽秦看。 14、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5、以乱易整,不武。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8、皆以美于徐公。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0、以勇气闻于诸侯。 2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23、策之不以其道。 24、今以实校之。 25、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26、贵以近知远。 27、固以怪之矣。 28、日以尽矣。 29、无以,则王乎? 30、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仲春,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31、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32、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进西岳为黄冠。 3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尽。 34、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5、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3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37、人人自以为必死。 38、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39、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41、铸以为金人十二 答案:1-3由于,由于。4、5连词,表并列。6-8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往。9-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11-1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14-16介词,可译为把,拿,用。17、18以为,以为。19-22凭,靠。23、24按照、依据。25、26是介词“根据”。27、28通“已”,已经。29通“已”,止。30-33译为介词“在”。34-36“以为”即“以之为”,译为“把......当作”或“把.....作为”。37-39是“以为”,与今同。40-41是译为“把......制成” 十二、因 1.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2.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3.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4.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7.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8.沿袭。例:因遗策。 9.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十三、于 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12.复合结构的用法 (1)“于是”: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 是,吾父死于是。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2)“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3)“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十四、与 1.作虚词用 (1)解释为:和、跟、同。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例句略。 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例句略。 2008-1-8 20:05 回复 古龙进化论 0位粉丝 8楼 十五.则 1.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2.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及日中则如盘盂。③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 则为枳。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⑧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 闻。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5.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③不然,则其所疏远。 6.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例:①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②不依公道则爱钞。 8.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0.复合结构的用法 (1)“则是”: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2)“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十六.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②若 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⑤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 也。⑥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⑨客何为者?(者:指人)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 叶时采。(者:指物,药)(11)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12)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陈胜者,阳城人也。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③而安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2008-1-8 20:05 回复 古龙进化论 0位粉丝 9楼 十七.之 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 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 蟋蟀。)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2.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诸将请所之。④辍耕之垄 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 项指后一个之“之”。) 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 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本文档为【高三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540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6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1-02-02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