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6期

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6期

举报
开通vip

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6期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South China Research Resource Station Newsletter 目錄 田野考察筆記 蘿崗考察散記 •黃海妍 文獻的搜集與解讀 廣州陳氏書院《正座西三龕》排位圖介紹 •何慕華 清代內蒙古歸化城副都統衙門檔案及其史料價值 •田宓 黔西北彜文獻中所見之彜族譜系 •溫春來 從一份郵局檔案看淪陷前後潮汕地區的社會秩序 •張慧梅 活動消息 ISSN: 1608-5515 36 二零零四年七月十五日 第三十六期 《歷史人類學學刊》 徵稿...

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6期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South China Research Resource Station Newsletter 目錄 田野考察筆記 蘿崗考察散記 •黃海妍 文獻的搜集與解讀 廣州陳氏書院《正座西三龕》排位圖介紹 •何慕華 清代內蒙古歸化城副都統衙門檔案及其史料價值 •田宓 黔西北彜文獻中所見之彜族譜系 •溫春來 從一份郵局檔案看淪陷前後潮汕地區的社會秩序 •張慧梅 活動消息 ISSN: 1608-5515 36 二零零四年七月十五日 第三十六期 《歷史人類學學刊》 徵稿啟事 1. 《歷史人類學學刊》由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 究中心聯合主辦。 2. 本刊發表具有人類學視角的歷史研究和注重歷史深度的人類學研究論文。 3. 本刊為半年刊,定期在每年四月及十月在香港出版。 4. 本刊實行匿名評審制,所有發表之論文均須經兩名或以上評審人審閱通過。 文稿中請勿出現任何顯示作者身份之文字。 5. 本刊發表論文稿件一般不超過三萬字。書評稿件不超過三千字。 6. 來稿請注明中、英文篇名、作者中、英文姓名、所屬院校機構、職稱、通訊 地址、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等聯絡資料,並附中英文摘要各約300字及中 英文關鍵詞各5個。 7. 來稿以打印稿為準,同時敬希作者盡量通過電子郵件提供文本格式之電腦文 件。 8. 本刊不設稿酬,來稿一經採用刊登,論文作者將獲贈該期學刊5本,書評作 者則獲贈兩本。 9. 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10. 作者投稿前,請自留底稿。投稿後一般會在兩個月內接到有關稿件處理的通 知。為免郵誤,作者在發出稿件兩個月後如未接獲通知,請向編輯部查詢。 11. 本刊編輯部設在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聯繫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如下: 郵政地址:中國 廣東省 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歷史人類學學刊》編輯部 郵政編碼:510275 電子郵件:hsslzw@zsu.edu.cn 電話:86-20-84110305 傳真:86-20-84113308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 第1頁   蘿崗位於廣州市東郊,距廣州市3 0公里。 這首《蘿崗鍾姓村鄉歌》將蘿崗地區第一大姓鍾 姓所分佈的30餘條村落的名字及其方位以說唱的 形式羅列出來,至今仍然在蘿崗的鍾姓老人中傳 唱。從中我們雖然不能確切知道蘿崗各鍾姓村落 的具體地理位置,但可以看出鍾姓在蘿崗地區分 佈極廣,而且在蘿崗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   我對蘿崗鍾姓村落的興趣源於華南研究年會 在2003年組織的一次學術參觀活動,當時我們參 觀了蘿崗玉岩書院、鍾氏大宗祠、玉岩墓和一條 鍾姓村落  水西村,之後我又訪問了蘿崗(主 要是水西村和附近的兩條村落)幾次,發現那裏 還能看到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鄉村社會的許多痕 跡,對其興趣日濃。   2003年12月22日,我們一行四、五十人在蘿 崗街道辦事處(蘿崗街現在歸廣州市經濟開發區 管轄)的熱情幫助下來到了蘿崗。我們參觀的第 一站是玉岩書院。根據《蘿崗鎮志》的記載,玉 岩書院最早由蘿崗鍾姓的始祖,宋宣議郎鍾遂和 構築,原名種德庵,其子鍾玉岩(宋朝議大夫) 和宋右相崔與之少年時代曾在此讀書。後鍾玉岩 辭官歸里,將種德庵擴建,再築餘慶堂、漱玉台 等,名為蘿坑精舍,作為講學的場所。鍾玉岩逝 蘿崗考察散記 黃海妍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蘿崗鍾姓許多村,逕子松山又石園, 塘山村圍到山下,隔崗山貝路相聯, 柏羅坎過塘頭約,南寧里上菊坊園, 孟田崗頭朝陽里,坑村坑圍正同源, 龍田馬坑青紫約,松柏崗近竹篙園, 羅坑對面饅頭嶺,大宗祠繞村團團, 元貝水西村鄉近,綫坑石橋路相沿, 華圃石潭鳳崗嶺,鄧園轉過即龍旋, 荷村善家相隔遠,火村上嶺崗頭園。 三十餘村鍾姓族,宋朝開創永流傳。1 世後,其子鍾仕紳塑其父遺像在精舍中供奉,並 將蘿坑精舍更名為玉岩書院。元代鍾玉岩曾孫鍾 子還曾修飾玉岩遺像,並增建候仙、招隱兩亭, 在此組織詩社。明嘉靖壬辰年(1532),玉岩書 院再度重修。現在玉岩書院大門扁額上題的就是 嘉靖年款。   玉岩書院座落在蘿峰山麓,主要以餘慶樓和 玉岩殿為主。與玉岩書院相連的是觀音殿、蘿峰 寺、天尊堂和文昌廟,在稍遠一點則有金花廟。 在「玉岩書院」匾額上還有「餘慶」兩字,明宗 室衡陽王的題字。在玉岩殿內供奉有鍾玉岩的塑 像,1984年由廣州郊區文化局重塑,塑像旁立有 鍾玉岩的牌位。在玉岩殿內還懸掛有方獻夫的題 字「萬代崇瞻」。在玉岩殿的旁邊,是觀音殿, 門口有一塊牌子寫道:「鍾氏後人除供奉玉岩先 祖外,又專建蘿峰寺,供奉觀音和天尊……」, 殿內香火頗旺。從觀音殿出來,有一個亭子,上 面掛有一匾額,題有「山高水長」4字,落款是 「嘉靖甲辰年仲春吉日 湛若水題 十四世孫 湛宴重書」2。在「山高水長」亭前有不少大石 頭,石頭上有裂縫,當中有溪水流出,這些裂縫 應該是由溪水常年累月沖刷出來的,說明這些大 石頭的年代非常久遠,石頭的縫隙有不少香火的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第2頁 痕跡,顯然,現在還有人在拜祭。其中有一塊石 頭上題刻「漱玉」二字,據《蘿崗鎮志》記載, 這塊石頭叫「三品石」,「漱玉」二字是清道光 二十二年(1842)二月,蘿崗鄉紳鍾逢慶邀請當 時廣東知名人士張維屏、黃培芳、黃玉階等遊覽 蘿峰寺時題刻。   在大石頭的旁邊,有一座文昌廟,香火甚 盛。我們同去的一位學者說,文昌廟的風水甚 好。後來我到水西村調查時,當地的老人們說, 蘿崗鍾姓流傳著一個關於文昌廟風水的故事:據 說明代理學大師湛若水與蘿崗八世祖鍾華(號荔 圃)都看中了文昌廟的風水,後來湛若水爭不過 鍾華,黯然離開了蘿崗。   在蘿峰山腳處還有一座金花廟,供奉金花 夫人,香火也很旺。金花夫人塑像下貼有不少紅 紙,寫有「契男某某」、「契女某某」,看來還 有不少人信奉金花夫人。   離開玉岩書院,我們又來到了蘿峰饅頭山 麓,那裏並排有三間祠堂,右邊一間是鍾氏大 宗祠(圖一),供奉二世祖鍾玉岩(圖二);中間一 間是誥封將軍祠,供奉鍾氏七世祖元德(排行第 二);左邊一間為鍾氏六宗祠,供奉鍾氏七世祖 元福(排行第六)。據《蘿崗鎮志》記載,鍾氏 大宗祠於明弘治十一年(1 4 9 8)竣工,明嘉靖 三十九年(1560)擴建,清康熙年間重修,稱為 「思成堂」,道光十五年至二十年(1835-1840) 又再重修。3   這三間祠堂被用作蘿峰小學已有幾十年, 其中以鍾氏大宗祠的保存最為完整,還能見到 建築的格局和形制,為三進建築物,前有四柱、 石階,瓦脊彎曲作「龍舟」狀,即所謂的「龍船 脊」,是典型的家廟式祠堂。在首進左側牆壁上 有一方碑刻《重修祖祠集請後江西會碑記》(見 附錄1),由鄉紳鍾逢慶於道光庚子年(道光二十 年,1840)撰寫,碑文中提到道光年間鍾逢慶主 持編修蘿峰族譜暨修整各墳墓,之後由於經費不 足,鍾逢慶又主持以「請會」的形式在整個蘿崗 地區鍾姓村落募集得經費500多兩,用於重修祖祠 (即鍾氏大宗祠)。《蘿崗鍾氏族譜》(舊譜) 卷三中也有鍾逢慶作的《江西會記》(嘉慶已巳 年﹝嘉慶十四年,1809﹞作),可惜新譜沒有將 其收入,不知具體內容。   在鍾氏大宗祠背後的饅頭山半山腰上(走 路只需5分鐘),有一個在清道光八年(1828) 修建的墓群,分別修有蘿崗鍾姓二世祖(即鍾玉 岩)、三世祖和六世祖的墓,非常壯觀。其中以 玉岩墓最引人注目,墓碑上刻有南宋名相崔與之 撰寫的墓誌銘(見附錄2),並經過明代十世孫鍾 金和清代十七世孫鍾獅兩次重書,可見鍾氏後人 對崔與之所撰墓誌銘的重視。站在鍾氏墓地上眺 望四周的景色,視野非常開闊,極目遠望,還可 隱約見到黃埔港的點點帆影。學者們都讚歎:又 是一塊風水寶地!   從饅頭山下來,我們驅車前往一條鍾姓村落   水西村。水西村的古祠堂、民居保留得相對 完整,現在還不同程度地保存有大大小小的祠堂 11座,我們第一次去的時候,看的主要是十世昆 山祖祠(現已用作水西村幼兒園,見圖三)、遠 亭家塾(寶善堂,現為水西村老人院)和十六世 潤峰祖祠(已荒廢)。昆山祖祠大概建於明代後 期,供奉的是鍾金(主山祖)的弟弟鍾玉(昆山 祖),祠堂為三進建築,保留得相當完整,門口 兩側的石包台、一對石鼓,以及博古瓦脊還完好 無缺。   遠亭家塾首進建築有一個比較少見的閣樓, 亭上可以見到街上的景色。家塾裏頭西面牆上鑲 嵌有5方碑刻  《鍾逢慶家傳》(見附錄3)。 鍾逢慶此人我們在玉岩書院、鍾氏大宗祠和《蘿 崗鍾氏族譜》中都見到有他的名字,原來是水 西村人。《鍾逢慶家傳》由賜進士出身、奉直大 夫陳其錕撰寫,提到鍾逢慶為道光壬辰科(道 光十二年,1832)舉人,官至翰林院典簿。鍾逢 慶曾負笈省城廣州讀書,受到越華書院和粵秀書 院主講的器重。之後,鍾逢慶又於道光二十五年 (1845)在蘿崗組織東平社學,並在鄉下主持建 祖祠、置嘗產、修族譜、修築橋樑道路、調解鄉 人糾紛、設立義倉等事宜,獲吏部稱「善治邑」 而調省城準備委任。從這篇《鍾逢慶家傳》可知 鍾逢慶當是清嘉慶、道光年間活躍於蘿崗的極有 勢力的鄉紳。聯想起之前在鍾氏大宗祠和族譜中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 第3頁 看到的東西,可知蘿崗地區鍾姓村落在清嘉慶、 道光年間的一系列修譜、修墓、置嘗產等維繫族 群、張揚宗族禮儀的活動,都與鍾逢慶有關。與 我們一同去的麥哲維(Steven Mile)專門研究廣州 學海堂,他看到這篇家傳時非常興奮,他說家傳 的作者陳其錕是在廣州、在學海堂十分活躍的士 大夫,他原來以為學海堂只是城市士大夫活動的 地方,與鄉下的紳士沒有什麽來往,但在這裏見 到了城市士大夫與番禺鄉下士人來往的證據。   潤峰祖祠只剩下中路建築,其特別之處在 於中間有一個拜亭,雙簷八柱,至今仍然十分完 整。   之後我又去了水西村幾次。第一次獨自去 水西村時,認識了鍾氏的第二十四傳孫威叔   鍾海威先生。威叔熱心編寫水西村的歷史,他 希望我可以和他合作,他提供資料給我寫,我自 然是一口應承。之後,威叔熱心地帶我去了不少 地方,介紹我認識了一群熱心保留水西村的古建 築、保留水西村歷史的七、八十歲老人。老人們 對於各自是哪一房的後代、每一間祠堂是哪一房 的祖祠皆掌握得清清楚楚。他們將水西村的世 系源流原原本本地告訴我,並說,水西村絕大部 分的村民姓鍾,其中大部分是蘿崗三房的後代, 有一小部分是二房的後裔。所謂三房,指的是七 世祖元廣(排行第三)的後代,二房即元德的後 裔。元廣的其中一子西翠來到了水西村做私塾先 生,之後就在水西村生活下去,繁衍後代。前文 提到的鍾金(第十世),就是西翠公的兒子。     老 人 們 告 訴 我 , 水 西 村 最 「 架 勢 」 ( 最 威風)的祖先就是十世鍾金、十九世鍾逢慶和 二十一世鍾鎮藩。他們說,鍾金曾中進士,做過 廣西融縣知縣和雲南御史。我後來查《蘿崗鍾氏 族譜》卷一〈家訓〉,收有鍾金《十世舉立族長 房長原呈》,當中鍾金自稱「廣州府番禺縣鹿步 都邏崗堡第一圖軍籍廣西融縣知縣鍾金」。   至於鍾逢慶,老人們說,鍾逢慶的祖輩靠 種果樹發家,至鍾逢慶,其房派寶善堂在其經營 下成為蘿崗首富,富甲一方,以致鍾家「男不趁 墟、女不下廚」。可惜,鍾逢慶的子孫不爭氣, 很快家道中落。老人們歎息,都是因為鍾逢慶下 葬的墳地風水不好,後來鍾逢慶的屍骨只能「寄 塔」。   鍾鎮藩則是第二十一世孫,老人們說,他是 武舉人,曾任佛山市長。老人們還拿出他們珍藏 的鍾鎮藩及其夫人的大幅畫像,由於保存得好, 畫像的色彩仍然很鮮豔。   老人們還自豪地告訴我,水西村村民幾百年 來都得到「流米龍神」的庇護,至今仍然喝「流 米泉」的水。他們帶我來到村後的流米古井,井 水果然清澈,井邊鋪有水管通往村裏,井前立有 一塊石碑,上刻「流米勝跡 生旺龍泉之神」幾個 大字,石碑前插有許多香燭。老人們說,「流米 龍神」很多人拜,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全村的 人都要來上香祈福。他們還跟我講了一個神話故 事,說村後的山叫神仙山,神仙山上原來住有一 個仙人、一個童子。流米泉原來真有白米流出, 每天流出的白米僅夠神仙和童子兩人一天食用, 童子每天下山來取米。有一天,童子想偷懶,一 次取兩天的米,他用竹子捅一下泉眼,希望它多 流出一天的米,結果泉眼再也不流米,而流出沙 子。講完故事後,老人們又興致勃勃地帶我爬 上了神仙山。山上巨石嶙峋,老人們指點說那是 神仙床、神仙枕、神仙鼓。在我到水西村調查期 間,有一位村民在神仙山上抓蛇時,發現了兩件 新石器時代的雙肩石斧,顯然,這一帶早就有人 類活動。   在與老人們的交談中,我提到我到過玉岩 墓,那裏風水很好。老人們大多不以為然,說玉 岩公父母的墓(他們稱「孖墳」)風水更好,那 裏還有皇帝的聖旨。他們提到其風水和聖旨時, 自豪之情溢於言表,並堅持一定要帶我去看看。 我當然不會錯過,於是我們一起來到了嶺頭村。 與玉岩墓的墓群不同,孖墳只是鍾玉岩父親鍾遂 和與母親黃氏的墓,但墓的形制與玉岩墓一樣。 所謂聖旨,實際上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鍾玉 岩奏請皇帝為其父母所頒的誥命。和玉岩墓同 期,孖墳也是道光年間修建,在鍾遂和的墓碑上 也刻有崔與之撰寫的墓誌銘(見附錄4),同樣經 過鍾金和鍾獅兩次重書。從墓碑上看到,道光五 年(1825),蘿崗從十八世到二十三世孫參與了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第4頁 修墓,鍾逢慶是其中之一;玉岩母的墓誌銘由鍾 逢慶撰寫,又一次印證鍾逢慶在道光年間是蘿崗 地區宗族活動的主持者。   從孖墳下來,老人們說,崔與之和玉岩公 是好朋友,還結拜為兄弟,建議我到增城崔與之 的祠堂和墓地看看。於是我們又驅車前往十幾公 里外的增城市中新鎮崔屋村,那裏有一間「崔太 師祠」,共三進,首進瓦脊也為「龍船脊」,第 二、第三進在1994年曾經重修,第三進裏供奉有 崔與之的塑像。所謂崔與之墓,整修成現代墓地 的模樣,其形制與我們在珠江三角洲常見的墓地 完全不同。   去完孖墳的第二天,老人們帶著我去了水 西村附近的元貝村和長龍村,看那兩條村裏的 玉虛宮。玉虛宮裏供奉的是北帝,老人們說,以 前水西村也有玉虛宮,還有張王爺廟(管「擇日 子」),可惜兩間廟都在破「四舊」時毀掉了。 每年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水西會」,水西 村和元貝村以及另一條村綫坑村共同做會4,輪流 抬北帝出來遊神5,當天會舞獅,請戲班演戲,家 家都包粽子,有時附近甚至遠至從化的鍾姓兄弟 都會來。做會的資金從各村的嘗產中出,演戲則 採用招標形式,中標者負責搭戲臺,請戲班,然 後賣票收回資金。重陽節期間,村民們除了做會 外,還要掃墓、到祠堂拜太公分豬肉,村中的耆 老還會到鍾氏大宗祠祭祖。   我跟著老人們到達元貝村玉虛宮時,認識 了元貝村的鍾潤桂,潤桂叔拿出了他珍藏的《九 世竹泉祖族譜》(可惜他只允許我複印前面幾 頁),從族譜看到,元貝村鍾姓是蘿崗六房(即 排行第六的七世祖元福)的後代。潤桂叔說,元 貝村和水西村關係密切,以前元貝村有一半的地 都是寶善堂的。但元貝村和水西村因為爭奪水 源,發生過幾次械鬥,又是對頭(水西村的老人 們也向我證實了這一點)。   元貝村玉虛宮還保留得相當完整,門口有 副對聯:「德昭元貝約 靈接武當山」。廟內供 奉有北帝、洪聖王、玄壇,還供奉有宋三司馬、 金花夫人、文昌帝,香火很旺。在東面牆上鑲嵌 有六方碑刻,保留得相當完整,碑刻的內容分別 是《元貝村禁約》(乾隆五十年,1785)、《重 建上帝祖廟碑記》(乾隆五十六年,1 7 9 0)、 《重建元貝鄉上帝爺廟碑記》(嘉慶十八年, 1 8 1 3)、《嚴禁風水樹條例》(道光十八年, 1838)、《重建玉虛宮添建文武殿碑記》(道光 二十七年,1847)。   從元貝村玉虛宮出來,我們又去了長龍村 的玉虛宮。長龍村跟水西村的淵源更深。根據長 龍村村民給我看的一份《長龍村鍾姓世系圖》, 長龍村鍾姓的始遷祖為十五世鍾兆龍,他原來居 住在水西村,也是十世祖鍾金的後裔。據老人們 說,鍾兆龍非常頑皮,因為做錯了事,被其父親 趕出水西村,流落到長龍村,並住了下來。老人 們還說,兆龍祖實際已被水西村「出族」,但他 的母親惦念兒子,常常偷偷送食物給他,所以長 龍村的鍾姓村民只拜太婆,不拜太公,他們說, 到現在也不知道太公(兆龍父親)的墓在哪裏。   長龍村的玉虛宮已經很破敗,也沒有供奉 神靈。但在其門額上仍然可看到「玉虛宮」三 個字,由鍾踏梅於民國十年(1921)題寫,據說 鍾踏梅是蘿崗塘頭村人,是郭沫若的好朋友。在 玉虛宮裏面東側牆上,鑲嵌有兩方碑刻,碑文仍 然很清楚,分別是《鼎建真武帝廟碑記》(乾隆 四十二年,1777)和《重修玉虛宮碑記》(嘉慶 十二年,1807)。   從《蘿崗鍾姓村鄉歌》,我知道蘿崗地區還 有很多條村落要去訪問和調查,可惜我現在忙於 應付工作上的各種雜務,不知什麽時候才有一段 比較完整的時間,讓我可以回到蘿崗,好好尋訪 她的過去。 註釋: 1 這首《蘿崗鍾姓村鄉歌》是我在蘿崗水西村調查 時,水西村的老人們唱給我聽的。 2 在我後來找到的一本新編《蘿崗鍾氏族譜》 (1998)中,收錄了一些鍾氏舊譜,但由於收錄 不全,找不到鍾湛宴其人,也不知十四世是什麽 時候。但《鍾氏族譜》中有一位十五世孫鍾三槐 于康熙壬申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錄有〈鍾 氏家訓敘〉,由此推斷鍾湛宴大約是清順治到康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 第5頁 熙時人。 3 見廣州市白雲區蘿崗鎮人民政府修編,《蘿崗鎮 志》(廣州:廣州市白雲區蘿崗鎮人民政府, 2001),頁175。《蘿崗鍾氏族譜》中有《蘿崗 鍾氏族譜目錄》,其中卷一〈家訓〉內,原收有 《九世建祠堂題銀疏》(弘治庚戌)和《九世撥 祠堂祭田記》(弘治戊午),但新譜沒有收入這 兩篇文字,只能從其題目推知祠堂是明弘治庚戌 年即弘治三年(1490)由九世組籌建,明弘治戊 午年即弘治十一年(1498)鍾氏九世祖有撥祠堂 祭田的舉措,大概此時祠堂已經建成。 4 據《蘿崗鎮志•大事記》記載:清道光二十七年 (1847),由水西、元貝、線坑三村倡議,聯合 五十三約、百餘村莊,組織長平社學,維和地方 治安。水西村的老人們也說,以前水西、元貝、 線坑三條村是一個約,關係密切。 5 老人們說,北帝誕本來是農曆三月初三日,以前 三月初三日是蘿峰寺一帶村落做會,三月初九日 是水西會,後來因為三月雨水多,天氣不好,就 分別改為九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日做會了。但是現 在各村除了還保留重陽節包粽子的習俗外,已不 再做會了。 附錄1: 重修祖祠集請後江西會碑記 祖祠修自康熙丙寅迄今百三十年簷瓦漸傾垣牆漸缺顧舊制微嫌狹窄而重建必廣規模我思成堂 嘉慶己巳請江西會三股至道光癸未充滿遂將餘銀修整蘿峰族譜暨各墳墓次第告成已惟祖祠經 費尤鉅非再加籌度不克舉道光乙未春分日父老咸集祖祠議請後江西會三股酌收前會之半足以 圖功爰偕玉亭禮門活川緣鄉勸請共得五百零七份每份充銀一兩即於是冬開收遞年春秋分日充 出連充四年停一年議每年兩季辦東外祖將銀六十兩先出與會分核收自庚子秋分始至於充足而 止今祖祠平基建廓而大悉用磚石堅固宏廠視昔規模有加皆此會之功也僉曰何泐石於廟中以為有 孝思者勸理會敕公舉十三位三陽七觀仕超貞煥孟昌亞溪華魁海光接中慶長明光上玄朝英皆能重 理而勤慎而提撕總管則予與玉亭禮門活川寶永肩一心以底而成也故舉其完事而記之重建祖祠 恭舉十三位士珍屢昌閏集賴煥毓枝廣川景輝嶽楨接中振堂登雲德華國昭現在勤敏任事因並記此 道光二十年庚子孟冬十九傳逢慶謹志 附錄2: 宋朝議大夫鍾玉岩暨元配黃夫人墓誌銘 公諱啓初字聖德號玉岩行四予恒稱為玉岩四兄者也先本汴梁人宋初高祖鍾軾仕為廣東防禦使因家番 禺之鬱峒傳四世兄之考宣議郎克應公始遷邏岡居焉四兄非生於邏岡而長於邏岡者予少時叨承宣議公 提攜訓誨俾與四兄同學同遊皆在邏岡也四兄年則長於予學問文章則倍于予而成進士獨後於予其殆大 器而晚成者乎娶南海陳村黃彥宗季女有林下風屢勸四兄勿廢舉子業四兄年三十四始出為諸生五十舉 於鄉聯捷甲科進士初調徽州府判以廉敏稱繼遷武昌府同知愛民如子能設法除屬邑虎患尋改戶部度支 判敕進內直起居郎榮贈考妣如己身及妻封典越二年福建參議時日本國屢以巨艦逼處廈門為寇不止四 兄以中孚之信行諭禍福遂懾威去居民賴安上嘉乃績詔令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朝議大夫而四兄已告老 南歸矣時予在蜀郵劄回賀並送以黃峒嶺及郁峒姜田三處佳城少酬世好之誼四兄業改葬考妣于黃峒嶺 而命予作志後年餘予辭歸在道聞四兄子仕紳劄至始知四兄終於寶慶元年二月十日距生於紹興二十五 年五月二十日享壽七十有一四嫂黃夫人終於嘉定十六年十月十八日距生於紹興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五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第6頁 日享壽六十有六合葬於土名饅頭山且云先大夫生時見是山有靈龜之兆卜為壽基因從遺命葬云予思四 兄夫婦生稱合德死亦同穴宜也男子二長仕紳為邑諸生次仕縉無祿女子二長歸新會熊元敘次歸南海沙 坑村周賢孫男一名汝賢椒聊之衍漸蕃矣。予歸里後向墓一酻情不自己因為志而並銘之曰牛峰高衛邏 洞深盤環以藥勒對以朝寇陰陽大會碩人之寬瓜瓞綿綿松柏丸丸 紹定元年二月寶謨閣學士新除提舉南京鴻慶宮南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二百戶賜紫金魚袋年家眷同學 弟崔與之頓首拜撰 明賜進士出身雲南道御史奉直大夫十世孫金敬書 乾隆丁巳進士任河南靈寶縣知縣十七世孫獅重書 附錄3: 鍾逢慶家傳 敕授文林郎壬辰科舉人翰林院典簿欽加內閣中書銜鍾君家傳 君諱逢慶字光聖號景雲賁隅人世居鹿步司蘿崗鄉兄弟二人次逢熙蚤逝少失恃庶母葉氏鞠之如己出君克 盡子職不異所生年二十補博士弟子□秋賦屢躓負笈會垣劉謝兩太史時主講越華粵秀深器重之桂林陳運 史殿譔嘗語人品格醇粹髦而好學鍾子異人也年五十八舉於鄉禮闈報罷就職翰林院典簿道光乙巳東平社 學工蕆保奏欽加內閣中書銜君性恬淡不慕榮利然能任事擔荷以力凡建祖祠置嘗產修族譜區畫井井不遺 纖細杜梁道路陊靡必修有鬻產與君者歿無嗣還其眷屬所親為之後鄉人構訟得君一言而解或訿毀之亦弗 與校其直諒如此嘗于村南創別業一區顏曰習靜山房栽花蒔竹桐陰荔雨幾榻修然浩去塵粃儻所謂定於巳 無待於外者耶會義倉綜理□人區仁圃吏部謂子曰聞有鍾君者繕治邑慮經緯不苟必欲得人而理茲其選也 予心韙之亟舉以告當事檄調來省方資委任不數年而君已沈屙不起矣著有蘿峰文稿習靜山房詩鈔藏於家 歿之明年其子長齡等遵遺命葬瓦窯山未醜之原以予素交悉其生平梗槩故為論次之云贊曰予嘗聞蘿崗岩 洞幽遂梅花萬本花時香聞數里意必有絕俗之士嘯詠其中欲往從之而卒莫由至也及予與君完交每歲暮還 鄉輒以梅花見貽曾幾何時遽歸道山並一支之贈不可復得矣悲夫 賜進士出身覃恩誥授奉直大夫禮部儀制司主事兼精膳司事愚弟陳其錕拜譔並書 附錄4: 鍾遂和墓誌銘 公諱遂和字克應蘿崗鍾姓始祖也由從化遷居番禺蘿崗囿以衍族馬仕宋曆官戶部司判宣議郎以子貴詔 贈起居郎晉贈朝議大夫生於崇甯丙戌三月初七日終於淳熙乙巳十月十六日享壽八十配恭人黃氏同公 合葬此山土名黃崗嶺又名孖墳坐午向子兼丙壬之原 肩頭挺秀 黃崗含光 氣蟠龍虎 靈萃陰陽 留待厚德 梁孟同嶽 一杯之土 五世其昌 樵蘇有禁 松柏蒼蒼 宋煥章閣直閣學士朝請大夫年家眷侄崔與之頓首拜撰 明賜進士出身雲南道御史奉直大夫十世孫金敬書 乾隆丁巳進士任河南靈寶縣知縣十七世孫獅重書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 第7頁 圖一、鍾氏大宗祠 圖二、二世祖鍾玉岩像 圖三、十世昆山祖祠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第8頁   座落於廣州市中山七路的陳氏書院俗稱陳家 祠,為清末廣東省陳姓族人捐資建造的合族祠。 最近,筆者有幸在陳氏書院資料室發現了一張 繪於光緒癸巳年(1893)冬的陳氏書院《正座西 三龕》排位圖。這張圖,填補了陳氏書院有關神 龕神主牌位排列方面的資料缺乏的空白,讓我們 得以瞭解陳氏書院後座神龕分佈排列、神主牌位 總列數及捐資入主興建陳氏書院的縣份等詳細情 況,對於研究清代廣州城中大量存在的與陳氏書 院同一類型的合族祠提供了較為重要資料。現將 這份排位圖全文介紹如下。   《正座西三龕》排位圖為印刷品,長52.2cm, 寬64.7cm。雖有少損修補,幸無缺,字迹清晰, 整體保存尚算完整,圖上繪的是陳氏書院正座西 三龕的神位排列(圖一)。與其一起的還有兩張入 主陳氏書院神位的收銀單據(圖二、圖三),兩入 主收銀單為影印件,長26.7cm,寬12.2cm,分別 是光緒十八年(1892)十月初九日和光緒十九年 (1 8 9 3)八月十五日由「昌源號經手收發」的 收銀單據,上有說明:「攜此單到連元街陳氏 建祠公所掛號,仍憑此單換小簿永遠領胙。」 廣州陳氏書院《正座西三龕》排位圖介紹 何慕華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這「昌源號」是當時陳氏建祠公所委託代理收費 的銀鋪號,相當於今日的銀行代繳費服務一般。 在入主單右上角用毛筆寫著正座西第三龕第幾級 幾號。應是攜單到陳氏建祠公所掛號後入冊安排 的座號。按其標注的座號在排位圖上均能找得到 入主單上的名字和縣份。這三張資料夾在一本民 國二十二年香港印刷的詩文集中,此詩文集封面 和第一、二頁已缺,內裏有損,但已經精心托裱 加以封面重新裝訂。細看內容得知,此書是移居 香港的臺山陳氏第廿三世符祥、康祥之父陳任國 及母鄺氏八秩開二雙壽之慶,蒙親友賜詩文鼎禮 道賀,深為感謝,特將詩文刊印留記,以示永遠 不忘。據悉此書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熱心人士 捐贈給我館的,可惜當年接收這些資料的人已去 世,其詳情已無從得知。從圖中的修補及書頁的 另加裝裱,當知是後人妥善收藏才得以幸存的。   陳氏書院《正座西三龕》排位圖中間繪的 是正座西三龕入主神位的明細排位圖,入主者均 在座號下標有名字和縣份,並在圖兩則有文字說 明。現將文字全抄錄於下: 例子:部份原圖 編者按:原圖可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為右方,共有8列,每列8行;第二部份應為左方,共有11 列,每列8行,此兩部份是說明陳氏書院共有各府州縣主位總數,每行其下的數目字表示共有主位 的數目,例如潮州府九縣共主位391,即主位總數為391位。至於中央的部份則說明第三龕各主位的 位置。每行上部的數字為其位置,中央為名諱,下部則為其縣屬。此部份共有21列,每列57行,最 中央為第一行,其右方為雙數行,左方為單數行,由中央向兩旁依次遞增,在此貼附部份原圖作例 子,以供參考。每列的兩側的最外兩行只有數目,並沒有名諱,表示是空置的。原圖附於文末以供 參考。 23 世 華 禺番 21 晦 叔 禺番 19 觀 孫 禺番 17 應 才 水三 15 錦 江 德順 13 義 涵 山香 11 克 施 城增 9 世 平 禺番 7 雄 義 山鶴 5 禮 德順 3 南 村 海澄 1 宋 文 江 水三 2 朝 舉 安新 4 鵬 圖 城增 6 國 獻 城增 8 守 仁 禺番 10 仲 廣 海南 12 澤 遠 德順 14 元 禮 海南 16 白 山 海南 18 學 賔 莞東 20 彥 約 禺番 22 宏 叔 禺番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 第9頁 (編者按:第一列) 廣東省城西門外連元街陳 氏書院各府州縣主位總列 正座正中第一龕共座位1290 正座東第二龕共座位1187 正座西第三龕共座位1187 正座東第四龕共座位1128 正座西第五龕共座位1128 東旁座中第六龕共座位1105 (編者按:第二列) 西旁座中第七龕共座位1105 東旁座東第八龕共座位845 西旁座東第九龕共座位859 東旁座西第十龕共座位845 西旁座西第十一龕共座位859 合共收捐銀正座主位2915 合共收捐銀旁座主位2047 合共收捐銀廂座主位137 (編者按:第三列) 共董事捐銀正座主位506 共董事捐銀旁座主位740 共抵還董事正座主位201 共抵還董事旁座主位192 倡建各紳士正座主位51 倡建各紳士未報正座29 倡建各紳士旁座主位19 酬勞各值理正座主位47 (編者按:第四列) 酬勞各值理旁座主位13 總共正座旁座現安主6171 除現安主位外尚有餘5339 廣州府十四縣共主位4372 肇慶府十三縣共主位714 潮洲府九縣共主位391 高州府六縣共主位169 陽江廳共報得主位110 編者按:第五列) 惠州府十縣共主位98 韶州府六縣共主位83 羅定州二縣共主位77 嘉慶州四縣共主位67 廉州三縣共主位38 瓊州府十三縣共主位20 雷州府三縣共主位3 連州二縣共主位20 (編者按:第六列) 南雄州一縣共主位未報 赤溪廳共現安主6 柳州府共主位廣西2 新寧縣1277 南海縣771 新會縣712 番禺縣400 順德縣224  增城縣206 東莞縣197 香山縣190 清遠縣105 三水縣91 (編者按:第七列) 新安縣82 龍門縣17 開平縣181 新興縣56 恩平縣52 高明縣27 陽春縣24 陽江縣111 (編者按:第八列) 花縣69 從化縣31 高要縣138 鶴山縣101 四會縣55 廣寧縣28 封川縣26 德慶州24 第一部份 (原文為直寫,為方便排版,現改為橫排)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第10頁 (編者按:第一列) 澄海縣106 海陽縣84 揭陽縣20 大埔縣10 豐順縣4 化州縣33 電白縣29 吳川縣11 (編者按:第二列) 普寧縣88 潮陽縣53 僥平縣18 惠來縣7 石城縣50 茂名縣29 信宜縣17 歸善縣25 (編者按:第三列) 和平縣15 河源縣11 連平縣6 龍川縣4 永安縣1 翁源縣19 羅定州33 西寧縣11 (編者按:第四列) 博羅縣14 海豐縣10 長寧縣10 陸豐縣2 英德縣53 曲江縣11 東安縣33 嘉應州23 (編者按:第五列) 興寧縣18 長樂縣10 合浦縣20 欽州3 瓊山縣5 萬州1 海康縣2 陽山13 (編者按:第六列) 鎮平縣15 平遠縣1 靈山縣15 崖州9 文昌縣5 遂溪縣1 連州7 赤溪廳6 (編者按:第七列) 柳州府2 樂昌縣未有 乳源縣未有 徐聞縣未有 澄邁縣未有 定安縣未有 樂會縣未有 感恩縣未有 (編者按:第八列) 開建縣未有 仁化縣未有 儋州未有 南雄州未有 臨高縣未有 會同縣未冇 陵水縣未有 昌化縣未有 第二部份 (原文為直寫,為方便排版,現改為橫排)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 第11頁 (編者按:第九列) 現正座主3749 現旁座主2285 現廂座主137 正第一龕1170 正第二龕1113 正第三龕1113 正第四龕152 正第五龕201 (編者按:第十列) 東第六龕1071 西第七龕1071 東第八龕143 西第九龕未 東第十龕未 西第十一龕137 以上共十一龕 總計座位12510 正座西第三龕 第一級  1宋文汪(三水)  2朝舉(新安) 3南村(澄海) 4鵬圖(增城)  5禮(順德)  6國獻(增城)  7雄義(鶴山)  8守仁(番禺)  9世平(番禺) 10仲廣(南海) 11克施(增城) 12澤遠(順德) 13義涵(香山)  (編者按:第十一列) 現各龕之主先分朝代後論昭穆其昭穆相同 者則以開報交 銀日分次位凡一概疍戶義男等概不准與列 是圖謹按照收 冊挨次位但誠恐各房間有昭穆不合經已繪 圖張掛俾衆稽 查以便更調惟仍恐遠處未及周知今再將此 圖發印付呈如 各房有位次錯置不合昭穆者可即攜號單到 東齋內報明更 正便是倘遲延不報一經泐石是為定式毋得 更調各龕座次 尚餘吉位如有入主者祈請早日開報遲恐不 及謹此佈聞 光緒癸巳年季冬陳氏書院啓  裔孫棨熙 照南氏繪並誌 第三部份(編者按:括號為編者所加,以方便閱讀,原名諱為直排,現改為橫排。每級神主以中央 為第一列,現為方便閱讀,改為順序排列 ) 14元禮(南海)  15錦江(順德)  16白山(南海)  17應才(三水)  18學賔(東莞)  19觀孫(番禺)  20彥約(番禺)  21晦叔(番禺)  22宏叔(番禺)  23世華(番禺)  24世寧(番禺)  25世清(番禺)  26世昌(番禺)  27世盛(番禺)  28千六(潮陽)  29道公(番禺) 30子和(番禺) 31南鎮(番禺)  32心德(龍門)  33貴明(番禺)  34貴成(番禺)  35道真(南海)  36月橋(東莞)  37隆隱(南海)  38若飛(南海)  39秉剛(南海)  40止菴(南海)  41紹康(番禺)  42蕃昌(南海)  43昭顯(番禺)  44尚謨(南海)  45宗(南海)  46元善(南海)  47澤元(高要)  48念九(南海)  49文通(番禺)  50良山(南海)  51嘉永(鶴山) 52宋一諤(增城)  53宋東五(新會)  54     55     56    57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第12頁 第二級      58宋廣聲(番禺)  59東昇(順德)  60廣譽(番禺)  61靜軒(順德)  62應祥(新會)  63隆桂(南海)  64光先(南海)  65肖文(高要)  66省軒(順德)  67富登(順德)  68遺慶(番禺) 69賢齋(普寧)  70濟川(海澄)  71韶鳳(新安)  72慶隆(南海)  73闢東(澄海)  74槐庭(順德)  75夢震(增城)  76晏(東莞)  77大震(增城)  78敦實(東莞)  79水村(南海)  80希聖(新寧)  81康泉(順德)  82斯道(南海)  83原孚(南海)  84子寬(南海)  85壽山(南海)  86才廣(東莞)  87石溪(東莞)  88鏡湖(東莞)  89子震(龍門)  90升之(南海)  91贊治(南海)  92鎮南(南海)  93宗禮(南海)  94羅賢(南海)  95雷震(寧新)  96禧讓(三水)  97鍾山(興寧)  98思泉(吳川)  99安世(川吳)  100桂發(南海)  101魯翁(海陽)  102梅魁(番禺)  103彝秉(順德)  104崑玉(順德)  105從奇(番禺)  106太元(番禺)  107宋嘉詔(南海)  108宋康運(新安)  109元秀玉(普寧)  110元肖堂(南海)  111     112     113    114 第三級  115元茂才(南海)  116雪菴(南海)  117哲夫(河源)  118嗣(番禺)  119彥煇(新安)  120居仁(南海)  121崇義(南海)  122雙溪(南海)  123光有(普寧)  124煒菴(東莞)  125恕軒(順德)  126東齋(吳川)  127學遯(新會)  128天從(番禺)  129自得(順德)  130瀛澹(澄海)  131景麟(增城)   132文禮(番禺)  133體仁(增城)  134樸齋(三水)  135元康(新寧)  136筠軒(新會)  137六和(順德)  138原禎(香山)  139四美(南海)  140德安(南海)  141惠菴(新會)  142兆祥(增城)  143月峝(番禺)  144鳴喬(新會)  145元宗澤(三水)  146元尚智(三水)  147明左山(順德)  148明胐堂(南海)  149葵軒(南海)  150紹英(南海)  151可南(新會)  152慈舟(新會)  153節菴(增城)  154聚龍(南海)  155靜屏(增城)  156巨球(增城)  157察(香山)  158南所(香山)  159仁甫(新會)  160雲巖(增城)  161悅來(增城)  162台山(高明)  163宗興(東莞)  164愛仁(南海)  165祖賸(要高)  166明松澗(番禺)  167明文直(新寧)  168     169     170    171     第四級  172明義甫(新會)  173禮甫(新會)  174智甫(新會)  175南園(東莞)  176定菴(東莞)  177序軒(東莞)  178里正(香山)  179昌茂(新寧)  180千三郎(大浦)  181驥川(順德)  182誠齋(順德)  183祖全(東莞)  184槎溪(番禺)  185康真(番禺)  186瑄(番禺)  187逵祖(番禺)  188秀昌(番禺)  189茂清(番禺)  190宥雄(番禺)  191紹興(新興)  192玄信(新寧)  193元福(新寧)  194世顯(南海)  195天元(新興)  196逸靜(新寧)  197振東(南海)  198如玉(清遠)  199心田(南海)  200順湖(番禺)  201茂甫(順德)  202樂閒(南海)  203尚積(南海)  204壯奇(增城)  205賽寶(南海)  206信甫(新會)  207良裕(增城)  208逸昂(新寧)  209玄偉(新寧)  210玄佑(新寧)  211佛顯(南海)  212季穀(四會)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 第13頁 213元斐(番禺)  214尚一(高要)  215象台(新安)  216洞崖(開平)  217前峰(開平)  218汝昶(鶴山)  219我韞(鶴山)  220輝垣(鶴山)  221信所(東莞)  222仰泉(東莞)  223明觀佐(新寧) 224明碧溪(新會) 225     226     227    228     第五級  229明發寶(新會)  230懷素(新會)  231喬山(番禺)  232復新(新寧)  233士長(新會)  234蓮菴(順德)  235一溪(番禺)  236喬所(番禺)  237宗宇(東莞)  238自然(新寧)  239碧霄(南海)  240保中(四會)  241帝錫(新寧)  242長卿(番禺)  243元庇(高要)  244友松(三水) 245端峰(三水)  246梅軒(香山)  247鶴松(香山)  248崇久(普寧)  249能謙(普寧)  250東籬(普寧)  251開清(普寧)  252平坡(普寧)  253如日(新會)  254流芳(開平)  255世孚(新寧)  256居易(新寧)  257存道(新會)  258懋軒(香山)  259益衷(新寧)  260宗裔(開平)  261樂靜(三水)  262昂稹(新安)  263覽秀(東莞)  264月懷(新會)  265儀庭(順德)  266南釗(順德)  267東庄(順德)  268淡圃(順德)  269東皐(新寧)  270永昌(順德)  271善齋(東莞)  272琴軒(東莞)  273梅軒(東莞)  274西庄(東莞)  275晚趣(東莞)  276念八郎(合浦)  277公相(高要)  278徽五(茂名)  279積堅(番禺)  280明遯菴(新會)  281明如石(新會)  282     283     284    285     第六級  286明文象(新會)  287遯舟(新會)  288益三(陽山)  289仲達(陽江)  290善(番禺)  291誠齋(澄海)  292碧湖(香山)  293孔茂(新寧)  294務連(香山)  295泉樂(東莞)  296遍宇(香山)  297明世(新寧)  298悅民(新寧)  299時秀(新寧)  300朝賔(新寧)  301環翠(新會)  302連山(新會)  303三銘(歸善)  304嵩霞(順德)  305普堂(龍門)  306霽月(新會)  307泳川(順德)  308翫蘭(順德)  309裕中(香山)  310梧山(香山)  311畊樂(東莞)  312前埜(東莞)  313仰亭(東莞)  314桂軒(東莞)  315□□(南海)  316松岡(澄海)  317宗輔 (新寧)  318喜善(開平)  319連城(南海)  320五江(番禺)  321澤林(香山)  322桂林(順德)  323斗樞(順德)  324金壽(南海)  325國光(東莞)  326靖齋(三水)  327滿公(高要)  328本卿(龍門)  329帝憲(新寧)  330望洋(新會)  331捷魁(新寧)  332南叟(順德)  333翰宇(順德)  334尚偉(加應)  335桂庭(順德)  336梅菴(新會)  337明渭溪(新會)  338來祿(東莞)  339     340     341    342     第七級  343明希廣(新寧)  344象溪(新興)  345雲山(番禺)  346雲霖(番禺)  347忍齋(新會)  348悅平(新會)  349春山(新寧)  350真相(番禺)  351滿後(番禺)  352雲岑(新會)  353聽潮(新寧)  354觀瀾(順德)  355述(順德)  356遇春(順德)  357古岡(新寧)  358五昌(羅定)  359帝銘(化州)  360萼樓(番禺)  361業隆(順德)  362右崧(南海)  363明菴(番禺)  364碧崖(香山)  365鳳陽(香山)  366繼孔(新寧)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三十六期 2004.7.15第14頁 367渾樸(新會)  368敬修(河源)  369懷山(新會)  370子亮(新寧)  371孟仁(新寧)  372雨溪(增城)  373一龍(高要)  374仲榮(鶴山)  375莊徽(新寧)  376昌甫(封川)  377昌蕃(新寧)  378松岩(新寧)  379友興(南海)  380癸日(香山)  381南泉(新會)  382東里(順德)  383遯菴(新會)  384南灣(新會)  385若蓮(新會)  386子瑞(番禺)  387朝顯(清遠)  388宗德(清遠)  389裔繁(遠清)  390靜齋(番禺)  391璜溪(東莞)  392文高(東莞)  393鐵山(東莞)  394明蘭軒(東莞)  395恒積(番禺)  396     397     398     399     第八級  400明繼述(興寧)  401棘卿(四會)  402後溪(東莞)  403雋俗(新安)  404寅軒(河源)  405東谷(順德)  406開貴(新會)  407俊長(南海)  408寶峰(番禺)  409明舸艫(新會)  410洞逸(開平)  411清玉吾(新會)  412雨洲(開平)  413大獲(新寧)  414清秀英(新寧)  415鎮國(新寧)  416碧亭(新寧)  417敬濃(新寧)  418全材(新寧)  419尚義(新寧)  420基霦(新寧)  421虛堂(新寧)  422瑞圃(南海)  423純尊(新寧)  424崇杓(新會)  425仁山(新寧)  426溥泉(新會)  427儀(新會)  428寬五(新會)  429翊廷(新寧)  430淩宵(新會)  431聖謀(新會)  432協最(東莞)  433崇澤(新寧)  434良傅(新寧)  435良羣(新寧)  436義漢(新會)  437瑞高(番禺)  438竹友(新寧)  439祖滿(新會)  440熊健(新寧)  441毓藏(新寧)  442仰聖(新會)  443蓉初(新會)  444秀岩(增城)  445勉庭(增城)  446仰明(順德)  447才華(新會)  448靜齋(新會)  449叶臣(新會)  450珠光(新會)  451清溫遠(順德)  452連玉(新安)  453     454     455    456     第九級  457清位仁(新安)  458翹萃(新安)  459舜臣(順德)  460潤寬(南海)  461遠廷(三水)  462博石(南海)  463悅賢(番禺)  464浩波(東莞)  465大材(東莞)  466煥然(南海)  467際和(長樂)  468覺民(新會)  469厚臣(新寧)  470玉堂(東莞)  471玉階(東莞)  472建和(南海)  473淑遠(海陽)  474荐瑞(海陽)  475鵬南(新安)  476奕隆(番禺)  477汝舟(番禺)  478和亭(新會)  479穗石(南海)  480宇良(新寧)  481良琪(新會)  482富學(新會)  483乃侃(順德)  484□大(順德)  485以顯(新會)  486雲軒(南海)  487用亭(南海)  488國擎(番禺)  489華進(新寧)  490大和(新寧)  491業巧(新寧)  492業爵(新寧)  493仕賢(鶴山)  494永通(東莞)  495書岩(南海)  496地山(南海)  497竹亭(南海)  498壯庭(南海)  499樟林(四會)  500濟楫(增城)  501玉生(東莞)  502昌勝(南海)  503賁賢(新寧)  504昆良(南海)  505景和(南海)  506炬和(南海)  507燦棠(新安)  508清藹如(新會)  509吉儔(增城)  510     511     512    513     第十級  514清虛谷(東莞)  515弼廷(四會)  516南山(四會)  517章□(恩平)  518承宏(恩平)  519俞鄰(恩平)  520敬典(增城)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
本文档为【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6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901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2-20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