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入行论思考题答案

入行论思考题答案

举报
开通vip

入行论思考题答案入行论思考题答案第1节课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答:五部大论是戒律方面(功德光律师)的《戒律本论》,俱舍方面(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中观方面(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般若方面(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因明方面(法称论师)的《释量论》。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答:自己发挥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答: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而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

入行论思考题答案
入行论思 考题 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金融学机考题库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朝花夕拾考题答案excel基本考题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第1节课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答:五部大论是戒律方面(功德光律师)的《戒律本论》,俱舍方面(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中观方面(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般若方面(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因明方面(法称论师)的《释量论》。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安排答:自己发挥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答: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而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出版,故从108个注疏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非常重视。藏传佛教有103函《甘珠尔》、250多函《丹珠尔》,各派大德所造的论典也不计其数;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着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在千经万论中,各大教派(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院一致公认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尤其是噶当派,尊崇本论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答: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第2节课5、名词解释:闻法四想答:把上师作医王想,佛法作妙药想,自己作病人想,认真修学、精进修持作治病想。这是《华严经》中强调的闻法四想。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答: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有所体会,必须依靠自己的修行,想方设法在相续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使自己真正受益。否则就像《华严经》中三个比喻:第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再好听,自己一点也听不到,学而不修就是这样;第二,就像船夫,经常载人渡海,自己却在大海里丧命,不会受用佛法的人就这样;第三,说糖如何如何甜,但一点也不品尝,不去修持佛法,口头上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答: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面目狰狞可怕的阎罗卒一步一步向我们逼来。如果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没有。一定要在相续中种下佛法的善根,也即所谓的“种下金刚菩提种子”,否则,没有下功夫禅修,一辈子就算讲得再好、说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还是永远跟着习气走,自己的心始终不会有改变,大乘佛法也不会对我们真正有利益。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有可能全都忘光了。所以,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强迫的要求,一定要及早修学。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答: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听法为了损害别人,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是不善的发心。既没有为众生,也没有为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就是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等的发心是:想获得世间的一些快乐、长寿、健康、发财、名利等利益,不为解脱之因,称为世间的发心,也就是下士道。中等发心是:不管别的众生,只是自己要获得解脱,这是中士道的心态,虽出世间但不是最高的解脱。最好的是上士道的发心,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成就圆满的佛果。我们大乘修行者,应该发这种最上等的菩提心,通过听受释迦牟尼佛的殊胜甘露妙法,依靠佛法来让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怜的众生,全部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哪怕在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答: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专注、杂有烦恼(妄念杂话、心不在焉)。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持。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答:名声、地位、财富在人世间来说,尚且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那些眼光短浅、学问平常、心胸不够宽广的人,才认为这些最有意义。学佛的人都知道:人世间不过是六道之一,上面还有二十八层天;而六道之外更有他方净土,比最高天还要殊胜无数万倍。只要我们稍加努力,这些地方都可以去,仅仅停留在世间的财色名位上,实在是愚蠢至极。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也听闻了佛法,这就世间最有价值的事情,如果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心。用这颗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心,来修学佛法,一生就脱离六道轮回,这才是最最有意义的!第3节课(原书缺第13题)11、名词解释:教法.证法、善说海、随福德分善根.随解脱分善根答:教法是从理论上说,指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乃至听懂一句法义;证法是以实修为主,指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乃至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根。“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所以无着菩萨把《入行论》的注释命名为《善说海》。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为世间利乐而修,只能获得一点人天福报,善根变成了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发心不圆满,声闻、缘觉欲求自己永脱轮回获得寂灭的善根,善根成为解脱之因,叫做随解脱分善根。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答:《华严经》云:“欲求导师慧,究竟最胜道,甚深一切智,无上解脱王,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又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律藏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罗汉师父与新度沙弥同行,师在前,沙弥在后背负行李。罗汉忽然观见弟子发大乘菩提心,愿于未来度苦海众生;遂接过衣物,令沙弥前行,己在后行。可见,虽为凡夫小儿,一发菩提心,四果罗汉也尊重服侍。《大般涅盘经》喻:“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圹野守护导者。”《华严经》喻: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不管修禅、修净、修中观、修大圆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能以这种心态时时摄持,哪怕只是听一堂课,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是不会耗尽的;如果仅仅为了名食财色等人天福报,则来生仍然堕落。14、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答:世间上的学校为了灌输知识,尚且制定了一套强迫机制来约束学生,佛法就更不待言了。如果佛教徒仅是为自己的快乐、享受生活,不听课没压力恐怕好一点;但是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使自相续与佛法相应,每天都应该有一些佛法的压力。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没有压力就不能增进。不同的地方是发心和目的:世间学习的发的是超越他人之心,目的无非是吃穿住行;学佛应发菩提心,目的是获得解脱。为了学习和实修结合,除了既定的学习之外,每天加诵忏悔经咒,顶礼诸佛菩萨,依经论指导而学修。学修之前先发利益众生之心;结束后回向众生安乐。15、“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答:如果我们是佛菩萨,这是多劫以前,早已发过的大愿,无数生以来,已经在屡行实践我们的愿力了。如果我们仅仅是凡夫众生,为众生也就是为自己。我们生活在众生中,众生本就是相依而生,没有了众生,生存的环境就没有了,这世界就不再存在,我们还为谁而活。即便非修行人,也无形中在为众生而活;我们修行人把心念转过来,是刻意的为众生而活。16、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答:真正的佛教是具相善知识传授佛法后,自己精进如理如法修持,对所闻法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在自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对佛法的意义一直思维。寺院大、居士多、法会隆重,若不能给众生带来利益,或者不能在自己的相续中有一丝证法的影子,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不是真正的兴盛。佛法的兴盛与建筑、人数、法会等形式上的内容关系不大,外在的形式是为内在的需要服务的,寺院建得再大,不传讲佛法,就没有教法;不设法令信士生起菩提心、实实在在的修行,就没有证法。而教法和证法都没有,不能算作佛法兴盛。17、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答:佛陀和上师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下是慈悲心在体现,因为三世诸佛都是因此而获得解脱,证得佛果的。佛菩萨以自己的经验之谈,来处处提示我们,并想尽一切方便摄持我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出离三界,这才是学佛的最根本的、真正的目的。所以,这种要求是绝对合理的。18、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答:无论什么众生,仅听闻圣尊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会遣除心里的痛苦、困惑、烦恼等,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众生感受痛苦时,如果一心持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寻声救苦,加持这些众生全部获得解脱。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也见不到诸佛菩萨的圣像。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加持不可思议,如果我们看到一些众生非常可怜,或者马上就要死了,为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传到他的耳旁,此后他就不会再堕恶趣了,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凡夫名字不具此功用。19、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答:《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第4节课20、经论命名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答:依本论,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六十正理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以“地点”而取,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在汉传佛教中,经论立题的方式以人、法、喻三缘,分为七种:1),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2)单法立题,如《大般涅盘经》;3)单喻立题,如《金刚经》;4)人法立题,如《阿难问事佛吉凶经》;5)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6)人喻立题,如《大佛顶首楞严经》;7)具足立题,人、法、喻同时具足,如《大方广佛华严经》。21、给经论取名有何必要答: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佛陀通过给事物取不同的名字,让众生能够了知一切万法。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就了解了大概的意思;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等。22、菩萨以何原因称为“勇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答:由于菩萨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如此勇猛的含识,故称为勇识。我们学佛,首先要学菩萨,因为成佛的次第中,菩萨是必经之路。因此我们也要发菩提心,发大愿王,生生世世度化众生,勇猛不退。不能停留在人天福报上,要作一个勇识。23、论名用梵语的必要是什么答: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梵语,因为贤劫千佛全部以印度人的身份出家获得成就,都是以梵语来转法轮,因此梵语的加持和功德相当大。第二、来源清净,印度造论要经过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进行研讨、辩论,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第三、忆念译师们的恩德,佛在印度成道,以梵语转法轮,如果没有译师,我们要学习和精通梵语,才能学佛,所以我们应当从内心对译师有感恩之情。24、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可靠答:印度当时造论是非常严谨的一件大事,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印度当年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真正的佛教论典若能通过严格的考核检验才可以出版,那对整个佛教界才有一定的利益。所以,当年印度传下来论着,价值是无上的,因为这是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的。25、为了辨明三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定这样规定的理由是什么答: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26、对于整部论的内容,阿阇黎善天与那波瓦尊者是如何归纳的答: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那波瓦尊者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三部分可包括此论。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在论典当中比较明显,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最后一颂感恩。第5节课27、名词解释:善逝答:善逝是佛的十号之一。证悟了一切所证,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断除了烦恼障,善妙庄严的逝去。善妙圆满断证功德,趋至最胜安乐之地,入殊胜处不退而逝,故称善逝。28、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答: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要知道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的科判清清楚楚。第三,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它的要义,对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29、“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答:法身,表面上看是法报化三身之一,但此处有另一种解释:梵语“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解释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教法和证法,也就是法宝。30、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答: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观察修是指将我们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的相续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闻思本身就是一种修行。31、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王子的比喻加以说明。答:出生佛子的四种因是:信心、证悟般若空性、禅乐、大悲心。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一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没有信心,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禅乐指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对众生的大悲心: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32、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顶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答: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但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有了证悟或是一定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倘若上师示现了无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甚至上师的家畜等等。经中说:得人身难,闻佛法难。这二难我们都得到了,这是佛陀和上师的传承和教导,我们不应该忘记,而和佛陀及上师相关的一切,都会使我们怀念衪们的恩情,顶礼就是自然的事情了。33、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答:四大圣地指佛陀出生、成道、转法轮和涅盘的地方。佛在经中说:我涅盘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
本文档为【入行论思考题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黄红霞
本人自上班以来对工作兢兢业业,曾获得县劳动模范,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09-20
浏览量: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