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

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

举报
开通vip

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年第2期 口 《那儿》评论专辑 曹征路访谈 :关 于《那JL) 本刊特约记者 你的小说《那儿》在《当代》杂志2004年 第5期发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被认为是 2004年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请问你最初是怎 么想到要写这样一部作品的,有没有故事或 人物的原型,如果有,请问在形成文艺作品 时,你是如何处理“原型”的? 我写小说一般没有原型。写小说是表达 我个人对时代生活的理解和感慨。因为这篇 小说是写实的,特别是有些细节本身就是真 实的,所以容易引起误会。其实我对自己有...

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年第2期 口 《那儿》评论专辑 曹征路访谈 :关 于《那JL) 本刊特约记者 你的小说《那儿》在《当代》杂志2004年 第5期发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被认为是 2004年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请问你最初是怎 么想到要写这样一部作品的,有没有故事或 人物的原型,如果有,请问在形成文艺作品 时,你是如何处理“原型”的? 我写小说一般没有原型。写小说是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 我个人对时代生活的理解和感慨。因为这篇 小说是写实的,特别是有些细节本身就是真 实的,所以容易引起误会。其实我对自己有 一个定位,就是真实地记录下我能感受到的 时代变迁。我是个拙人,能做到这一点就不 错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可能就要虚 构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只不过使用的手法是 现实主义的。说到底,所谓文学也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今日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最触目惊 心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就是私有化。或者叫 改制,或者叫转型,或者叫国企改革,叫什么 都行,反正都是一个意思:老子死了赶紧分 家。这个分家还不能公平分,谁嘴巴大谁拳 头硬谁就多分。他占了便宜还不准你有意 见,有意见就叫“仇富”,就叫“民粹主义”,就 叫不“善待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当然,八 亿农民和几千万产业工人是不算在“有贡 献”之列的。这个私有化过程不管你赞成不 赞成,事实上已经发生并且愈演愈烈。有趣 的是,几乎所有的媒体对此都在装聋作哑。 这就是话语权的问题。本来,一个学者持什 么观点,站在哪个立场说话都是正常的事。 每个利益集团都应该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管 道。但咱们的情况有点特殊,农民和工人没 有。农民和工人没有自己的团体组织,没钱 召开“高峰论坛”,他们只能通过“上访”“告 状”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更多的时候只 能发发牢骚、骂骂娘。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有 一句话叫做:真想拿大嘴巴抽孙子! 2003年,我同时写了两个中篇,抒写了 “人”正经历着的历史变迁,和这个社会背景 下不同族类的精神生态、心灵诉求。一篇发 在《人民文学》2003年第10期,叫《谁落人圈 套》,另一篇就是《那儿》。由于种种原因《那 儿》今年9月《当代》才发出来。在《圈套》 里,我写了一个女经济学家,聪明美丽,春风 得意,样样成功。她是有话语权的,她说的 “起吊机经济”、“公平来自认同感”、“知识分 17 万方数据 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 子不是良知分子”、“赦免”等等说词都是主 流话语的直接引用。我知道今日中国的某些 学术已经买办化娟妓化了。我知道又有一批 优秀人物被套了进去。我知道了就不能不 说。在《ARJL》里,我写了一个劳动模范出身 的工会主席,他是没有话语权的,只会干活不 会当官,却把自己对工人的承诺看得比天大。 当然,他无力改变工人的命运,最后只能消灭 自己。这两个都是悲剧人物,如果对照起来 看,就能明白我的焦虑不是无缘无故。我是 个写小说的,我不得不以悲天悯人的心情来 思考这些历史现象,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这 些人物。我承认,自己是属于那种没有腐败 机会而痛恨腐败的人,是吃不着葡萄的狐狸, 是妒忌,是弱智,是瞎操心,是自不量力。可 我的悲哀却是多数中国人的悲哀,咱们说说 总是无妨的。 我当然是赞成改革的,也赞成国营企业 改革,但我知道并非所有的改革都具有天然 的正当性。那种少数人获益却让多数人承担 成本的改革,那种巧取豪夺式改革,那种黑社 会流氓式改革,我无论如何也无法赞同。 一个人,哪怕他再普通,再弱智,再低能, 都有生存的权力,劳动的权力,追求幸福的权 力。“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是几代 人唱了很多年的歌词,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 个词的准确含义恐怕很难说清楚。他们热泪 盈眶地唱着它的时候,是把它当作幸福的彼 岸来想象的。为了“那儿”,他们什么样的苦 难什么样的煎熬都可以忍受,因为“那儿”一 定会实现,“那儿”一定会来到。有人会说 “那儿”早就被宣布为乌托邦了。但宣布了 就不能再想想吗?乌托邦本身并没有错,更 不是罪过。物产极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 迫,人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不好吗?何 况老百姓心目中的乌托邦,不过是今天比昨 天好过,明天比今天更有盼头,都是些基本的 生存条件。他们要求不高,“那儿”不过是一 18 顿热乎饭,不过是一间温暖的屋子,是孩子的 学费,是老人的医药费,错了吗?当“那儿” 渐行渐远的时候,"ARJL”被权贵们弃若敝履 的时候,他们愤怒一下都不可以吗? 这篇小说发表前后,学界围绕国企改革 掀起了“郎咸平风波”,请问郎咸平对国企改 革的看法对你是否有影响?你觉得一个作家 应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思想、社会问题的讨论? 写这篇小说时还不知有郎咸平的事情, 小说是2003年暑假写的,写完已经过春节 了。寄给《当代》半个月就有了答复,当时说 第3期发,后来因种种原因,到第5期才发出 来。《当代》非常不容易。 郎咸平的事情被媒体炒作好像是5月 份,当时我还是很受鼓舞的,尽管我不赞成他 开的药方。改革初期我就是在国营企业工作 的,至今还有不少同学、战友在那里苦熬,感 同身受的东西比郎要多一些,对国营企业的 问题也算比较了解。郎的财务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方法和结 论是对的,但他对中国的国情缺乏认识。他 不明白没有民主监督的权力才是造成国有资 产流失的真正根源。所以他要回到权威体制 的想法我也不赞成。 思想学术界90年代以来对改革路径的 讨论,其实早就预见到了这样的“分家”必然 带来公共资源的流失。如果说影响,自由主 义和新左派的争论对我影响大一些,通过别 人的争论,我也在清理自己这些年的思想困 惑。这样我就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了:我认为 文学是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部分,一个作家倘 若对社会进步不感兴趣对人类苦难无动于 衷,是可耻的。只不过作家的参与方式是文 学的、情感的、审美的,是别一种认识世界的 方法而已。 在评价这篇小说时,有的研究者使用了 “新‘左翼文艺”,或“左翼文学传统的复苏” 万方数据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年第2期 这样的字句,请问你对这样的说法有什么看 法,你对“左冀文学”有什么看法? 为一种文学现象命名,是学术研究的需 要。因为这样才能展开研究者的思想及其理 论框架。我自己也写过一些理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字,我能 理解。在30年代,左翼代表着中国的进步力 量,但从文学的角度看“左翼文学”只能是文 学史上的一个题材现象或者写作姿态,本身 并不是一种艺术风格。研究者这样评论《那 儿》当然是一种接续文学史的眼光。从另外 的角度来研究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如果能从 审美理想的角度来为作家作品分类也许更容 易接受一些。 我个人是主张“没有主义”的,我也不受 主义的约束。我知道在今日的文坛上有不少 聪明人是打着旗帜走路的,也确实迅速取得 了成功。但这种冲批评家冲评奖而去的写 作,究竟有多少价值我很怀疑。我今年55 了,早就该乐天知命了,能保持创造力的时日 不多,必须把时间留给自己。 有的朋友对这篇小说的艺术性提出了质 疑,主要是对故事、语言、细节等技术问题不太 满意,我认为这篇小说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鲜 明的人物塑造、“复调”笔法的运用,以及同构 性的“隐喻”上,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我也看到了这个质疑,本来非常希望能 谈得更深人一些,但很可惜没有见到。只好 我先谈点看法,也算引玉之砖: 先说一件往事。80年代我在一座城市 里做了十年文联主席,当年还是很想做一些 事情的。有一年办画展时一位作者给我写 信,说美术评选小组不公平,排斥像他这样有 艺术追求的画家。我大惊,立即找他来详谈。 他来后当场表演:以中草药为颜料,以吹了气 的避孕套为画笔,在水彩纸上又碾又推。他 说这是他的一种创造发明,画的是超印象主 义作品,一般人看不懂,他相信我能看懂。我 仔细看了,我真的很想看懂,但我真的看不 懂。于是我就召集美术评选小组的画家们来 看。他们说,这是不是一种追求不敢说,但这 幅画肯定不行,我们市比他画得好的人多得 是,总不能因为他的画法新鲜,就一定要展览 他的画吧?那以后用脚指头画画,用大便作 颜料你也给他挂出来?我于美术完全是个外 行,但我也知道不管用什么方法作画,最终还 是要落实在画的本身价值上。于是只好对那 位作者鼓励一番,肯定了他的艺术追求。这 件事至今还是一些画家朋友嘲讽我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他们说这个人连基本的构图透视能力都没 有,你还夸他有艺术追求! 但这事没完。过了一段日子,听说这位 作者愤而出走,到了北京美术馆门口摆地摊, 闹了一场风波后居然出名了。后来我们省城 的报纸还为他发了评论。再后来,听说他娶 了一位天津某大学的副教授做太太,当起了 专业画家。再再后来,又传说他离婚了,回到 了我们那个城市。现在他是自来水公司的管 道工,发誓永远不画画了。 我曾经以这个事情为素材写过一个短篇 小说《多味无笔拉力画》,我就是小说中那个 生怕别人说自己不懂而装懂、生怕别人说自 己不改革跟不上潮流的领导。我小说写得好 不好是另一回事,它引出的话题是:何为艺术 追求?艺术性究竟有没有客观标准? 我的看法是,有。就小说而言,经历了 80年代“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主义轰炸,90 年代以后“美女美男”的轮番表演,似乎已经 价值多元了,界限已经模糊了,出现认同危机 了,但这并不等于小说真失去评判标准了。 生动而真实的故事细节、鲜活而独特的人物 性格、蕴藉而深刻的情感寓意,是小说艺术永 远的生命力所在。所谓艺术,不过是作家为 表现对象找到了一个最佳角度和表达方式。 艺术性的高度取决于对表现对象的实现程 度。也就是说,艺术性如何要看效果的,而不 19 万方数据 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 是看使用了什么方法。小说无论形式怎样演 变,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感动了 读者。离开了情感的深刻与伟大,一切花样 翻新都于事无补。 具体到人物来说,就是对人物性格、行为 逻辑和内心世界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是否 丰富复杂,是否深刻有力等等。具体到故事 来说,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揭示了本质真 实,是否曲折有趣等等。《那儿》在故事层面 有没有明显的不合理?有没有硬伤?或者手 法拙劣,依靠巧合误会来推动情节?至于说 有人不喜欢这个故事,我想那是一定的。肯 定有很多知识分子不喜欢。具体到细节来 说,就是是否新鲜生动,是否独到传神,是否 具有时代特征等等。《那儿》有没有细节上 的错误?或者细节老套,尽人皆知?具体到 语言来说,就是是否符合特定环境需要,是否 符合特定人物身份,是否有个性特点等等。 我写小说基本倾向于作品中某个人物的语 言,写什么生活就用什么环境的语言。我喜 欢那种简单自然明快的语言,坦率地讲我不 喜欢那些华丽繁复的学生腔,好的小说语言 是来自生活本身而不是来自书本。 我们在讨论技术层面的问题时如果有点 针对性就好谈一些,笼统地说艺术性,好比鸡 同鸭讲,很难说清楚。就我自己的追求而言, 我在这篇小说的双线结构、叙述张力、跨文体 的交叉并用、象征隐喻的多处设置,语言的粗 砺性追求,以及意境的营造等方面还是下了 些功夫的。当然,艺无止境,不敢说怎么好, 及格还是有自信的。 与上一个问题相关,我认为有的朋友之所 以对这篇小说的艺术性提出质疑,与对“现实 主义”的偏见有关,也与80年代以来形成的 “形式创新”的焦虑与“纯文学”思潮有关,你如 何看待“现实主义”、“形式创新”与“纯文学”? 一部好小说应该有这样的特征:它的情 20 感指向既是它本身,又超越了它本身,在事象 之上有意蕴丰盈的想象空间。即它的自然性 质是由小说的题材赋予的(或者叫表层含 义),它的第二项含义是由作家赋予的(也叫 象征含义)。有了第二项审美活动,我们的 情感经验、社会经验和哲学意识才会去补充 和联想。在一些象征涵义较多的作品中,有 时象征涵义比较模糊,辨别真伪的关键就只 能是象征的喻体— 小说自足的形象体系。 倘若这形象体系是完整的,真实的,建立在生 活逻辑之上的,甚至是丰满感人的,那么我们 就有理由认为作家的象征指意是合理的、真 实的、甚至是伟大的。如果形象体系本身是 破碎的不成立的虚伪的,那么无论怎样吹嘘 都没用。所以文学观念的正确是个前提。 80年代一些学者提倡纯文学,主张心灵 叙事是对的,但90年代以后把它推到极端, 说文学担当了社会责任就不叫艺术则离谱 了。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小说是写给谁看的? 应该回到读者的内心还是回到作者的内心? 在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有一个明确 的界定,那就是私人性— 凡是与公共事务 有关的描写都不具有私人性,因而肯定也就 不具有艺术性。他们认为社会性事件的描述 是新闻报道的任务,小说不是干这个的,所以 现实主义手法落伍了。如果在文本中出现陈 述性语句更加证明它不艺术,这不是无知就 是偏见。 小说与其它文本合流是个世界趋势,将 来的小说也可能就是一种“读物”。小说使 用新闻体论文体法律文书甚至财务揖表都是 手段,只要能为目的服务,都可以用来增加艺 术表现力。典型的例子是获得普利策大奖的 小说《四封电报》,还有诗歌《一碗油炒饭》。 谁能证明这种简单的形式不是最好的形式? 其实持偏见的论者心目中没有读者,只关心 自己。这种粗陋的逻辑目前正在文坛流行。 它的粗陋就在于,它使艺术判断失去了客观 万方数据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年第2期 标准,解构别人的同时也就解构了自身,使自 己陷于可疑的地位。可惜这种与他人生活无 关的描写即使是艺术的(其中还有大量非艺 术),也很难获得普遍认同,于是就借助形式 翻新,借助主义,甚至借助国家意识形态。一 个没有能力写活人物的作家,一个没有能力 认识把握时代的作家,最希望模糊艺术标准, 因为画鬼比画人容易,随便涂抹几笔就可以 宣告这是超印象主义的鬼。 我并不认为现实主义是惟一的手法,我 自己也写过其他样式的小说。形式创新本来 就是文学创造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现在把它 夸大了,变成小说艺术的惟一标准,这就脱离 了常识。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正反面经验 都是有的:《风》的文学价值高于《雅》、 《颂》,大概是没有争议的,难道《小雅》在形 式上真的低于《风》吗?不是,而是古人很早 已经懂得“文附于质,辞达而已”。六朝骄文 中也有不少精彩之作,为什么唐宋的古文运 动要把骄四俪六当作攻击嘲讽的对象?因为 言之有物才是写文章的根本目的。人的情感 经验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倘若我们认为小 说应该表现人的心灵,那么这个心灵一定是 博大丰富的,可以包容整个世界。 另外,我认为文学是不可以太“纯”的, 太纯了就变成了玩意儿,变成了把式,作家就 成了匠人。离开了泥土和苍生,文学还有什 么意义? 我写小说时肯定没想这些问题,我只是 把他当作一个悲剧性英雄来塑造,一个具有 阳刚之美的真男人。回过头来想,在潜意识 里,可能我对当代小说的女性化小人化倾向 非常反感,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小舅是 个英雄,是个社会断裂时期为民请命敢于担 当的悲剧性人物,从准确的意义上说他倒真 是“社会主义新人”,但因社会主义一词已经 被滥用了,所以在小说里他连工人都代表不 了,反而被欺世盗名者质问身份,荒诞就是这 样出现的。于是这个英雄就与“主旋律文 学”里那种清官酷吏划清了界限;但他又不 是个日常琐碎生活压力的担当者,不是什么 “新好男人”,于是这个英雄就与“新写实文 学”的小人哲学划清了界限;而且他也不是 个高蹈深刻的思想者,不会整日假思玄想,这 就与“纯文学”里那种无病呻吟划清了界限。 小舅对苦难和错误的担当是实实在在的,比 那些背叛理想背叛工农背叛承诺的人不知高 多少倍。但他也不是完人,他的不觉悟是有 多处表现的,比如对那条狗,比如他自以为是 工人的代表,比如他的上访和对工会大楼的 看法等等。也正因为小舅是个实实在在的 人,所以“我”才有那么多的心灵之痛。小说 中“我”的心灵成长占了将近一半篇幅,目的 就在强化这个悲剧性英雄的时代特征,完成 我的审美理想。 我认为小说中的“我小舅”的形象可以 说是新时期的J‘社会主义新人”,在他身上体 现出来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精神、“大公无 私”的精神,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极度贫乏的, 但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中的“社会主 义新人”相比,在他的身上又看不到意识形 态的规约性,我认为这正是其可贵之处,也是 对当下“主旋律文学”与“纯文学”的超越,你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小说中对“小舅”技术比赛的描写,以及 “小舅”与杜月梅青年时期隐约爱情的描写, 给人一种阳光明媚的感觉,这正体现了工人 处于主人翁时代的色彩,而现在杜月梅成了 “霓虹灯下的哨兵”,为工人而奋斗的“小舅” 则被迫走上了绝路。吕新雨在一篇分析《铁 西区》的文章中,曾指出“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已走到了黄昏”,请问你对当下工人的地位 怎么看? 在我国说“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也许只 21 万方数据 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 是一个幻觉,所以小舅的扰争才具有深刻的 悲剧基础。曾经有过的阳光明媚的空气也是 稀薄的,只是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真诚地 迷失在概念里。在当下,工人作为一个阶级 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只是分散的雇佣劳动者。 一段时间以来,国营企业和工人只是作为社 会的稳定器存在着,他们的作用相当于西方 国家的中产阶级对社会的作用。只是现在连 这个作用有些人也不想要了。这个问题太 大,我就不展开说了。 小说中对“义狗”罗蒂的描写让人感到 温暖、动心,为小说增添了一抹亮色,但如果 仅从小舅与工人这条线索来说,罗蒂的故事 也不是非写不可,完全可以独立出来另写一 篇小说,我们认为它的命运与“小舅”的命运 具有“同构性”,是一种隐喻,不知你有没有 其他的考虑? 显然这是我构思的核心部分。“同构 性”不仅是个命运的隐喻象征,而且在技术 上是我展开思想感情的要件,如果把狗的故 事剔除,则完全陷人了工厂事件的叙述,那在 艺术上就会失败,在思想深度上也会平庸,人 物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丰满。你想,小舅是 亲手处理罗蒂的,但他自己并不认为这是错 误的,这本身就是隐喻。有了这条线索就出 现三个方向的情感空间:一是引出他与世俗 人情的抗争,二是引出他的性格特征描写,三 是烘托他的精神高度。这些效果都是在艺术 上追求情感冲击力所需要的。 于这个小说的创作谈的标题是“是逃避,也 是抗争”,请问你更认同于“小舅”还是更认 同于“我”?因为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是前 者,而创作谈中体现出来的则是后者,那么你 是否也经历了类似于小说中“我”的一种精 神转变? 你看得很尖锐,在我的心里确实是“众 声喧哗”。当然,是不是巴赫金说的那种“复 调”不知道。选择这样的叙事角度就是想表 现时代的复杂性。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总体 上是得益群体,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立场,他们 对底层人民的苦痛是很难感同身受的,至多 也就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已。这就是叙述者 的起点,由这里开始,他走向人间。起初这样 写就是为了产生间离效应,使叙述更客观。 写着写着,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被愤怒左 右了,主观情绪开始加人,我控制不了自己。 作为作者,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在这个时代应 该说相当不错,生活中的我是很容易满足的。 可我是在写小说,我不能不按照人物的逻辑 叙述下去,这大概就是你说的精神转变吧,我 确实转变了。小舅是我审美理想的体现,包 括那条狗也让我激动不已,我向往那种有情 有义、有尊严的、高傲的生活。可是在现实中 我们往往不得不苟且,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小说中是以“我”的视角去写的,在“我” 的嘲笑、扰像与转变中,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 的内在矛盾与选择,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 《祝福》、《孔乙己》等小说的视角,曾把这些 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相互间离称为鲁迅式 的“复调小说”,请问你为何选择这样的视 角,是想表达知识分子的复杂态度吗?你关 22 小说《那儿》可以说写的是“小舅的故 事”,这让我想到了王安忆90年代初的《叔 叔的故事》,在她的小说中,写了对老一代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失望,以及新一代知 识分子的迷惘。而在《那儿》中,工人领袖 “小舅”则“启蒙”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使 “我”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从《叔叔的故事》 到《那儿》,是否可以看作10多年来知识分 子精神选择上的一个转变?在这一转变中, 如果说“叔叔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90年代 初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溃败,那么“那儿”则让 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这一 万方数据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年第2期 转变是由“工人阶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产生的,这有些类似于从“文学革命”到“革 命文学”的转变,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这个问题坦白地说,确实在我思考的范 围之内。《那儿》是“小舅”的故事,更是 “我”的故事。从篇幅上说也是对半开。我 之所以建议你们注意“背叛与承担”的主题, 也是这个意思。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溃败是 从90代初开始的,新启蒙的挫败,后现代主 义的进人,使知识分子整体上开始了一个科 层化过程。有的去做官,有的去经商,有的退 回书斋从事更加专业的活动。但在精神上, 犬儒主义占了上风。90年代后半段这个倾 向更加明显。比如这期间海外归来的和国内 新毕业的博士,不论到哪个机关学校,最起劲 的一件事,就是钻营行政职位,占领经费资 源,对所学专业的环境并不在意。他们的动 机非常直接,并不讳言把实惠看得最重要。 这个现象我认为与个人的品质无关,而与时 代的文化氛围,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关系极 大。这种溃败也同时在孕育着新生,我是相 信这一点的。所谓物极必反,相反相成,今天 的中国好像再一次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知识分子有没有可能实现“文学革命”到“革 命文学”的转变?我认为有的。因为今天的 工农已经在给知识分子上课了。我们系里一 位古典文学博士看了《那儿》后对我说,我早 就要爆炸了。他说的“爆炸”可能就是时代气 氛的压抑。但这个气氛不仅仅是“工人阶级” 重新进人人们的视野产生的,而且还有农民阶 级,还有市民阶级中的边缘群体。这位博士就 出身农民家庭。我认为中国人的历史观正在 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不是哪本教科书或 传媒“导向”出来的,而是中国人在生活中直 接的经验积累。比如看电视剧,说到“太平盛 世”,就会有人问,“这是谁的盛世?跟老百姓 有没有关系?”中国人已经意识到,那种少数人 的辉煌,开疆拓土,称王称霸的盛世,与咱们老 百姓没有关系。换句话说,对一个时代一个政 策的评价,已经不再看少数人满意不满意了, 而要以多数人是否受惠多数人是否乐意为标 准。而这正是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历史观。 有这样的基础,知识分子出现精神上的积极转 变是自然而然的事。口 书 ·讯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本书作者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通过透视全球化的种种迹象,讨论了 在全球化争论中的全球化论者和反全球化论者的主要立场的竞争性判断和反驳相关 的治理问题、文化问题、经济模式和全球伦理。作者考察了全球化大争论中提出的政 治生活的中心问题,即由谁来统治,根据谁的利益来统治,为了什么目的统治,用什么 手段统治?他们的结论为21世纪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议程— 世界主义社会民主 的全球盟约。 ‘ 屯洛尹;心护分么侣么佗之佗》巴,乙,乙佗劝令‘公乙分、二卜5‘心笼闷洲分‘公乙‘之产砂丘勺乙二卜乙佗心勺乙公么全息气之;通‘冷宝,y,乙‘乙 ?? 、?。? ?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18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2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18
浏览量: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