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举报
开通vip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第勰卷第2期2004年3月 V01.28。No.2IVlareh2004 2 人口研究 P00ulalionResearch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蔡 日方 【内容摘要】本文援引国际经验,把人口转变引致的不同人口年龄特征阶段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 个额外源泉,或人口红利;论证了通过高储蓄率、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低抚养比,中国人口转变对改革 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了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趋势,由此提出最大化促进就业是维持人口对 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关键。...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第勰卷第2期2004年3月 V01.28。No.2IVlareh2004 2 人口研究 P00ulalionResearch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蔡 日方 【内容摘要】本文援引国际经验,把人口转变引致的不同人口年龄特征阶段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 个额外源泉,或人口红利;论证了通过高储蓄率、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低抚养比,中国人口转变对改革 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了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趋势,由此提出最大化促进就业是维持人口对 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关键。 关键词:人口转变;人口红利;趋同;增长可持续性 【作者简介】蔡日方,1956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 员。北京:100732 1 引言 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要在人均收入水平上赶超发达国家或地区,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 是一个达到经济增长及其结果趋同的努力(BarroandSala—i—Martin,1995)。也就是说,只有起点低 的国家或地区以比起点高的国家或地区更快的速度实现人均收入的增长,才能实现与后者发展水平 上的趋同。例如,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就需要保持目前 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缩小地区差距,就要使西部地区以高 于全国平均的速度增长。 在资本报酬递减的假设下,新古典增长理论预言趋同的过程是一个经济规律(Solow,1956)。但各 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这种趋同是有条件的,即只有落后地区具备了发达地区相同的增长条件时, 趋同才可能发生。因此,人们可以看到的只是一种“有条件趋同”,而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绝对趋 同”。经过经济学家从理论上推论并在经验上进行了检验的所谓趋同条件多达几十项,包括初始条 件、人力资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环境、资源禀赋、开放度等等(Sala—i—Martin,1996)。换句话说,寻找类似的趋同条 件变量,成为在经验上解释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的人均收入差距原因的主要学术动机。相应地, 寻找改变趋同条件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创造实现趋同的条件,成为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人口因素是否是一个具有显著意义的趋同条件,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究竟具有怎样关系 的理论争论相关。长期以来,不同的人口与增长关系理论模型支配着学者们和政策制定人对人口增 长的看法,从而导致不同的政策取向。虽然旷日持久的理论和政策争论没有结果,但人口增长与经济 增长之间关系的事实,却经常与其中一种理论观点产生矛盾(Hodgson,1988)。综述在这个问题上面的 研究结果,使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口因素不啻一个经济增长条件,但是,第一,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方向是不确定的;第二,它的影响不是独立的,往往与其它增长条件一道发挥作用,产生一种或正面、 或负面的增强效果(Kelley,1988)。但是,这些研究通常把人口变化视为稳态的过程,仅仅关注人口数 量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而忽略了人口转变过程中年龄结构变化的作用。 通常,在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 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从而形成年龄结构变化 万方数据 2期 蔡日方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3 的3个阶段。这3个阶段分别具有高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高老年抚养比的特征 (Williamson,1997)。如图1所示,在死亡率下降与出生率下降之间的时滞期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处 于上升,需要抚养的少儿人口比率相应提高。再经过一个时间差,当婴儿潮一代逐渐长大成人,劳动 年龄人口的比率依次上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率趋于降低,随后逐渐开始人 口老龄化。由此形成3个年龄结构阶段。 出 生 窒 减 死 亡 窒 //^\、. 劳动年龄 / \人口比重 }一\—W人口自然增长L 时间 图1人口转变与年龄结构变化 劳 动 住 龄 人 口 比 盎 不同年龄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经济行为,因而,处于不同的年龄结构阶段,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不 尽相同的影响。一般来说,在人口的较大比例由少年儿童或老人组成的情况下,社会负担率较高,生 产性较低,对经济增长不利。而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情况下,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也高,则 有利于经济增长。在后一种情况下,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为经济增长贡献一个具有促进作用的“人 口红利”(Bloometa1.,2002)。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恰好处于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阶段上,并且 能够对这种人口红利加以充分利用,经济增长就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源泉,创造经济增长奇迹。但 是,进入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阶段也好,或者处在这样的阶段而实际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 济增长,都不是自然而然的,而需要具备和创造一系列条件,如公共卫生事业的实质进步、有效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政策、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有助于形成灵活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对外开放和提高储蓄水 平的经济政策(Bloometa1.,2002)。 本文介绍国际上通过人口转变,利用人口红利达成高速经济增长的事例,结合中国人口转变和经 济增长的实践,探讨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同时,在观察到人口结构转折将会进一步发生,从而可供利 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时间并不长的情况下,本文还提出充分就业是利用机遇、保持经济持续增 长的关键这一命题。 2充足劳动力供给创造的增长绩效 如图2所示,在一个标准的索洛一斯旺(Solow,1956;Swan,1956)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一个经济存在 着所有变量都以一种不变的速率增长的状态,即处于其增长的稳态(steadystate)中。在图中,横轴表 示资本一劳动比,反映的是储蓄或投资水平;纵轴表示产出一劳动比,反映的是产出或生产率水平以 及技术构成。每个工人的总产出作为资本一劳动比的函数,用f(k)表示;为了在人口增长的情况下 保持不变的资本一劳动比率而进行投资的要求用,zJ}表示,其中n是一个外生的劳动力增长率;sf(k) 表示按照储蓄率S进行的投资。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一个经济存在着稳定的平衡增长的解的含义 是,无论最初的资本一劳动比如何,最终都将收敛于每个工人储蓄率与劳动力增长所需要的资本装备 水平相等的点,即保持资本一劳动比不变的这一点上。反映在图中,就是旷(k)与以两条曲线相交点 上的资本一劳动比k。这时,每个工人的产出按照在人口(劳动力)外生增长条件下,为保持不变的资 万方数据 4 人口研究 勰卷 本一劳动比率而进行投资(即图中的kA),以及工人消费(即图中的酗)两种用途间进行分配①。一个 经济的稳态决定了其常规的增长速度,即无论一个经济最初处于资本一劳动比k左边的任何位置,在 以后的长期增长中,都会有一个向资本~劳动比k移动的回归过程。换句话说,如果不改变一个经济 的稳态,持续的更快增长速度就不会实现。 瓷本.劳动比(^=Wt.) 图2稳态的决定与改变 然而,不同性质的经济具有不同的 经济稳态,或者说一个经济可以通过改 变一系列条件而改变稳态。索洛最初观 察到的决定不同经济具有不同稳态水平 的因素包括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 (Mankiw,RomerandWeil,1992)。服从 于本文的目的,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人口 结构因素在改变稳态中的作用。 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更具生产 性,即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很高,同时具备 两个条件:第一,有良好的机制得以诱致 出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相对应的高储 蓄;第二,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之间 具有适当的可替代性,则该经济有机会 改变其稳态,获得以更高的速度增长的条件。如图2所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人口转变的结果而 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阶段上时,由于储蓄率提高,资本一劳动比率从后点移动到点k.。由于同 时可以有要素替代即在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条件下以劳动替代资本的情况发生,因此可以保持以 水平不变,新的投资则提高到slft(k1),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应提高到.厂1(后1)。这时,一个可以达到 更高增长速度的稳态就形成了。从图中看,在c点和C,点分别画出的与厂(k)和厂1(k1)的切线表明 新的稳态下的增长率高于原来的稳态增长率,即v】>v,并且0,,和0_y1分别为前后两种稳态的产出水 平。由此可以从理论上判定,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的确通过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为经济增长带来潜 在的人口红利。经济学家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绩效所进行的比较研究,实际检验 了人口转变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这种作用的显著性不尽相同。下面,我 们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几点重要的研究及其结论。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以下称东噩经济)创造的所谓东亚奇迹,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 后赶超发达国家的成功事例。而研究表明,这一奇迹的实现,在非常显著的程度上可以归结于人口转 变(BloomandWilliamson,1997;Williamson,1997)。东亚经济的人口转变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 代,在大约1970年以前,当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高少儿抚养比阶段时,其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人均收入 水平很低。估计当时东亚经济的稳态人均GDP增长率大约为2%。随着人口转变的深化,年龄结构 进入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阶段,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都有利于经济增长。在1970~1995年期间,东亚 经济实现了年平均6.1%的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其稳态增长率4.1个百分点。根据估算,其间人口 转变的因素贡献了1.5~2.0个百分点(Williamson,1997)。因此,在整个东亚的高速增长中,人口转变 因素的贡献为1/4~1/3(1.5或2.0除以6.1);而在东亚奇迹(超出稳态增长率的部分即4.1个百分 点)中,人口转变因素的贡献更高达1/3~1/2(1.5或2.0除以4.1)。 经济史学家在考察西方经济增长历史时,同样发现了人口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绩效的证据。利用 ① 有关“稳态”的详细解释,可参阅海韦尔·琼斯(1994)和Sala—i—Martin(1996)。 万方数据 2期 蔡防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5 欧洲和北美17个国家在1870~1913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和人口结构数据进行分析,威廉森(William.son, 1997)得出的结论是,把各国数据加权平均计算,新大陆的人均GDP增长率比旧大陆高o.47个百分 点。这个增长率差别的绝大部分(大约为90%~100%)可以归结为新大陆在人口结构方面的优势,即 主要通过具有年龄选择特点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相对提高了新大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在一些更为 具体的事例中,这个结论也是比较具有说服力的。如美国高于法国人均GDP增长的0.3个百分点,完 全可以被年龄优势给予解释。而意大利在赶超英国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存在着人口结构上面的劣势, 本可以取得比超过0.3个百分点更好的绩效。 3中国人口转变产生的人口红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即已开始。这一人口转变的初期表现为死亡率 的大幅度下降。1950年中国的死亡率高达18%e,出生率更高,为37‰,因而人El自然增长率也处于较 高水平,达到19%。。此后,除1960年这一特殊年份外,死亡率持续降低,而出生率的下降则十分缓慢, 导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960年代达到最高点。随后人口动态格局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由于196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其他因素的作用,使得人 口出生率自1970年代开始逐渐降低。19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计 划生育政策在城乡全面严格执行,进一步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相应下降, 以致1998年以后自然增长率降低到1%。以下。 在人口转变的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即首先是少儿年龄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劳 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并且在很长时期里,老年化程度的提高并不严重。例如,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 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0~14岁)比例从36.3%降低到22.9%,劳动年 龄人口(15。64岁)比重从59.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15(65岁及以上)比重从4.4%上升到7.0% (国务院人El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1)。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 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陛。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少儿抚养比以及总体抚养 比的迅速下降,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个特征(见图3)。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负担较轻的条 件下,产生了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即所谓人口红利。 图3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变化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来源:抚养比数字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相应年 份。没有数字提供的年份系估计数;储蓄率数字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中国 统计年鉴》相应年份。 第一,在具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这一潜在人口优势的条件下,劳动的参与率和就业率均保持在 较高水平上,就意味着一个人日结构产生的充足劳动力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在1978~2002年期 间,经济活动人口逐年增加,其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即劳动参与率也达到很高,保持在70%~86% 的水平,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同时,经济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增长,虽然就业的部门结构和所有制 万方数据 6 人口研究 28卷 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总量保持持续的增长。图4显示了1978年以来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 口的增长,以及劳动参与率的常态水平。由于劳动力资源禀赋上的优势,以及总体就业机会的增加, 使得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获得了充足的劳动供给。中国经济中生产要素具有较大的可替代性①,因 此,改革期间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迅速,得以大规模吸纳就业,从而把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转化为中国 经济的比较优势。 图4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和劳动参与率 注:劳动参与率为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劳动年龄人口系 根据图3资料来源中数据估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 第二,经济活动人口比例高且就业率较高,使得社会储蓄总量大,经济活动中的剩余总量也大。 这帮助中国在这一期间达到了很高的储蓄率。用每年固定资产形成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 示,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改革期间储蓄率始终在30%以上,1993年最高时达到44%(见图3)。一方 面,这得益于改革开放24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在促进就业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的人 均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整体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减轻了社会的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的生产性, 人口红利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此外,人口优势蕴涵的高储蓄率的实现,还有赖于市场化改革为储蓄 和投资创造逐渐改善的环境和机制。 判断由于人口转变产生的潜在人口红利是否为经济增长所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加以利用, 需要使用长期的经济增长数据、人口数据和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绩效的变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Bloom andWilliamson,1997)。不过,我们也可以利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理解这种人口与经 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978~1998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分析(蔡日方等,1999),我们观 察到,在此期间实现的年平均9.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物质资本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8%,劳动 力数量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4%,人力资本因素的贡献份额为24%,劳动力部门转移,即劳动力从生产 率低的部门(农业)向生产率高的部门(非农产业)流动过程对增长的贡献率为21%,余下的未解释部 分,可以看作是其他体制改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世界银行(1998,第8页)的一项类似研 究表明,物质资本对改革期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劳动力数量的贡献份额为17%,劳动力转移 贡献了16%,而一个较大的未解释部分为30%。 在上述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中,物质资本与总体抚养比低所体现的人口红利,从而具有很高储蓄 ① 工资与就业变化之间显著的负偏相关关系,即工资每上升l%相应减少就业水平0.71%,即是一个证明。见蔡哮 等(2001)。 万方数据 2期 蔡防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7 率相关;劳动力数量则直接就是高比例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果;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非 农产业,也得益于农村具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从而具有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的势能;人力资本是对人 的投资,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以社会具有一个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为前提的。可见,20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达到的高速增长成就,得到了有利的人口结构的保障。 4充分就业是持续高速增长的保障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低生育阶段,标志着中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 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随着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 口年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 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953年为4.4%,1964年为3.6%,1982年为4.9%,1990年为5.6%,2000 年上升到7.0%(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1)。按照定义,中国 目前已处于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人口生育水平和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自然会影响到未来的人口动态,从而对中国享受人口年龄 结构优势的时问长度设定了较早的时限。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最新预测(见图5),本世纪中 叶之前的人口动态有3个转折点:第一,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从2006年开始进入稳定期,而 从2010年起趋予下降;第二,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从2011年即趋于稳定,2022年以后则大幅度减 少;第三,总人口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为14.39亿,随后绝对减少。这个预测表明,中国人口总量 增长和结构的转折点,比大多数人所预期的要来得更早。相应地,人口转变形成人口年龄结构3个阶 段的交替也较早来临,有利的人口结构将会提前发生变化。 奏量蚕奏蚕量詈i蓍善誊蛩蚕誊詈萤§蚕鸯蚕墓ii善|薹孚 预测年份 图5中国人口与年龄结构预测 注:人口预测系按照总和生育率为1.8的假设进行的。 资料来源:预测数字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王广州提供。 人口转变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一事实,固然提前为中国提供了利用人VI红利加速经济增长的 机会,但同时少儿抚养比下降与老年抚养比上升之间的间隔也很短,使得总体抚养比,即少儿人口(0 一14岁)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占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只在相对短暂的时期内处于 较低的水平上,即在本世纪只会再继续一个较短的下降,最低点为2013年的38.8%,随后将以老年抚 养比提高为特征大幅度回升(见图6)。其结果是社会总体养老负担迅速加重。到2017年,老年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在少儿抚养比仍然高达26.4%的情况下,老年抚养比超过14%。虽然 老龄化的人El结构并不必然阻碍经济增长,但这种变化毕竟意味着经济增长可资利用的人口红利,即 经济增长的一个额外优势将逐渐弱化乃至最终消失。 因此,在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式微及至消失殆尽之前,只争朝夕地利用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 用,意味着对劳动力资源的更加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然而,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压力很大,产 万方数据 8 人口研究 勰卷 生一种不利于获取人口红利的倾向。具体表现为:(1)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镇下岗和失业现象 日严重化;(2)仍然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向非农产业转移;(3)每年有数百万到上千万新增劳动 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就业机会不充足的条件下,这种就业压力便转化为失业率的逐年上升。例如, 定义比较狭窄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0年以前3.1%的水平,提高到2001年的3.6%,2002年的 4.0%,2003年进一步上升为4.3%。而根据一项在5个城市的调查①,2002年平均失业率已经提高到 13.2%。同时,许多长期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年龄人口因丧失信心而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劳动参与 率下降。从图4可以看到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这个整体趋势。在5个城市调查的全部劳动力中,劳动 参与率只有55%。而45~54岁年龄组的男性就业率已经下降到80%以下,女性则下降到40%左右。 一旦超过50岁,男女就业率都进而下降到很低的水平。 图6中国人口抚养比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王广州提供的数据计算。 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实际上是一个赶超或趋同目标。一方面,要实现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位次的大幅度提升,要求中国整体经济以快于世界平均速度增长,特别是 以快于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任务是缩小地区差距,要求经 济上落后的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实现经济增长。因此,更快速度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赶超或趋同的要求, 意味着创造条件以改变原来的经济稳态。前面的论述表明,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稳态的一个重要因 素。过去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而这个人口因素一旦变得越来越不具有优势,则 会对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和储蓄率等方面造成负面的影响,把中国经济增长的稳态向较低的水平上 回拉,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延误赶超或趋同过程。 然而,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人口转变,并且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这一事实表明,第 一,人口转变过程是可以通过理性的政策手段加以引导的。因此,稳妥而适度地调整人口政策,有利 于防止人口老龄化过速发展,保持人口结构优势,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人口保障。第二,人 口红利的利用是有条件的,需要与其他促进其效果发挥的因素和机制相配合。因此,在人口优势逐渐 丧失的同时,保持这些有利于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有助于使人 口因素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包括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建立和完善一 个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等。 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最大化利用,取决于经济中是否实现了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固然 是充分就业的前提,但充分就业本身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源泉。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 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 ① 本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于2001年年底进行的,并于2002年下半年进行了补充调查。 被调查的5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武汉、沈阳、福州和西安。 万方数据 2期 蔡防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9 迹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转变阶段的变化,人口结构的优势趋于减弱。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资源利 用率越高,越有利于延缓这个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保持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储蓄率高的发展优势。而 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就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因此,确定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不仅不会 淡化加快经济增长的目标,反而会使经济增长目标更加有保障,更有利于保持持续、高速、协调和健康 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l Barro,RobertJ.andX.Sala—i—Martin.(1995)EconomicGrowth,NewYork:McGraw—Hill 2 Bloom,DavidandJeffreyWilliamson.(1997)DemographicTransitionsandEconomicMiraclesinEmergingAsia,NBERWorking PaperSeries,WorkingPaper6268 3 Bloom,DavidE.,DavidCanning,andJaypeeSevilla.(2002)TheDemographicDividend:ANewPerspectiveontheEconomic ConsequencesofPopulationChange,RAND 4 Hodgson,Dennis.(1988)OrthodoxyandRevisionisminAmericanDemography。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V01.14. No.4,pp.541—569 5 Kelley,Mien.(1988)EconomicConsequencesofPopulationChangeintheThirdWorld,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V01. 26,pp.1685—1728 6 Mankiw,G.N.,D.Romer,&D.Weil.(1992)AContributiontotheEmpiricsofEconomicGrowth,QuarterlyJournalof Economics107,2(May):407—437 7 Sala—i—Martin,X.X.(1996)TheClassicalApproachtoConvergenceAnalysis,TheEconomicJournal,106(July),1019— 1036 8 Solow,RobertM.(1956)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70,1(February): 65~94 9 Swan,TmvorW.(1956)EconomicGrowthandCapitalAccumulation,EconomicRecord,32(November):334—36. 10 Williamson,Jeffrey(1997)Growth,DistributionandDemography:SomeLessonsfromHistory,NBERWoddngPaperSeries, WorkingPaper6244 11蔡防,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1991;10 12蔡防,王美艳,王德文.就业形势和展望:形成中的劳动力市场分析.栽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编.中国经济前景 分析——2001年春季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 13国务院人1:2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13'与社会科技司.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l 14海韦尔·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5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D即砷尊即峋cTransltion,PopulationDividend,aridSmtaiaa砌tyofECOllOnlJcGrowth:MjnimI咖EmploymentAsASource ofEconOlX'icGrowth Byreviewingintemationalexperiences,thispaperexplainshowagestructurecharacteristicsinducedbydemographictransitionSel'ves asaSOUl℃eofeconomicgrowth;revealshowthefavoredpopulationstructurecharacterizedbyhishsavingrate,sufiqcientlaborsupply, andlowdependenceratiocontributestotherapidgrowthduringthereformperiod;predictsadiminishingpopulationdividendinthe yearstocome;thendiscussespolicyimplications,suggestingaminimumemploymentstrate斟totakeadvantageofpotentialpopulation dividend. KeyWords:DemographicTransition,PopulationDividend,Convergence,SustainabilityofGrowth Cai凡孵isdirectorandprofessor,InstituteofPopulationandIzlbolllEconomies,ChineseAcademyofSoda/Sc/ences. (责任编辑:宋严收稿日期:2004一01) 万方数据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 何促进经济增长 作者: 蔡昉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刊名: 人口研究 英文刊名: POPUL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2004,28(2) 被引用次数: 76次 参考文献(15条) 1.Barro, Robert J.X. Sala- I - Martin Economic Growth 1995 2.Bloom.David.Jeffrey Williamson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1997 3.Bloom.David E.David Canning.Jaypee Sevilla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Change 2002 4.Hodgson Dennis Orthodoxy and Revisionism in American Demography 1988(04) 5.Kelley.Allen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the Third World 1988 6.Mankiw G N.D.Romer.D.Weil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1992(02) 7.Sala- i- Martin X X 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 1996 8.Solow.Robert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1956(01) 9.Swan.Trevor W 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1956 10.Williamson.Jeffrey Growth, Distribution and Demography: Some Lessons from History 1997 11.蔡昉.王德文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 1991 12.蔡昉.王美艳.王德文 就业形势和展望:形成中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2001 1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司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2001 14.海韦尔·琼斯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 1994 15.世界银行 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 1998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 蔡昉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2004 本文介绍国际上通过人口转变、利用人口红利达成高速经济增长的事例,结合中国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的实践,探讨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同时,在 观察到人口结构转折将会进一步发生,从而可供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时间并不长的情况下,本文还提出充分就业是利用机遇、保持经济持续增 长的关键这一命题。 2.期刊论文 韦兰幸.张婧婧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流动性过剩"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3) 人口转变带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潜在的人口红利,但同时由于人口转变通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也 产生了影响,进而使我国的流动性剩过问题更加严峻. 3.会议论文 何景熙.李艾琳 西藏的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 2006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以人口发展为例,民主改革前的1952年,全区人口115万人,到2000年,人口增加 到256万;婴儿死亡率由1950年的430‰降到1999年的41.62‰;同期,西藏0岁时平均预期寿命由约36岁增加到2000年的66岁。本文介绍了1978~2002年 西藏人口转变特征,分析了西藏的人口红利与人口教育素质问题,并提出西藏教育发展与改革措施。 4.期刊论文 何景熙.李艾琳.HE Jing-xi.LI Ai-lin 西藏人口转变中的"人口红利"问题探讨——从人口发展态势看 西藏的机遇与挑战(下) -西藏研究2006,""(4) 文章以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未来30年西藏自治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作了预测.基于预测数据的分析显示,近年来随着妇女总和生 育率的下降,西藏正处在人口快速转变之中.本研究表明,2010~2030年间西藏将会出现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最大、社会总负担比最轻的"人口红利"期.为 此,西藏需以新的改革、发展思路迅速提高人口,特别是农牧区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人口向人力资源的转化.文章针对西藏当前教育性人力资源 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是:(1)通过人口的适度集中,提高西藏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2)面对未来25年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对西藏各地区的小 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校布局、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资源配置作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育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 5.期刊论文 何景熙.李艾琳.He Jing Xi.Li Ai Ling 西藏人口转变中的"人口红利"问题探讨——从人口发展态势 看西藏的机遇与挑战(上) -西藏研究2006,""(3) 文章以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未来30年西藏自治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作了预测.基于预测数据的分析显示,近年来随着妇女总和生 育率的下降,西藏正处在人口快速转变之中.本研究表明,2010~2030年间西藏将会出现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最大、社会总负担比最轻的"人口红利"期.为 此,西藏需以新的改革、发展思路迅速提高人口,特别是农牧区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人口向人力资源的转化.作者针对西藏当前教育性人力资源 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是:(1)通过人口的适度集中,提高西藏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2)面对未来25年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对西藏各地区的小 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校布局、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资源配置作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育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 6.期刊论文 朱洪.郭正模.ZHU Hong.GUO Zheng-mo 浅析中国人口红利及其兑现途径 -西北人口2007,28(2) 本文介绍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并通过对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负担系数变化的分析,说明人口转变使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享受人口红利,揭示了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趋势;通过分析我国自进入人口红利期以来的人口红利兑现状况,提出要最大化地兑现余下不多的人口红利,将 潜在的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需要实现就业充分、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7.学位论文 樊勇 中国“人口红利”存续的论证 2009 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即人口因素会对经济增长的形态、方式和速度产生影响,同时经济增长的结果也会影响人口增长的 速度和人口转变过程。中国利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用一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实现了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 亡、低增长”的人口历史过程。在人口转变的规律上,我国利用强制的人口政策加快实现了这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人口因素为社会经 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人口快速转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至今还受到不同的质疑,人口快速转变所导致的后果也成为研究的主要方 向。本文在我国人口快速转变的基础上,研究人口快速转变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论证快速人口转变所产生的“人口红利 ”的存在条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发展的具体过程,说明“人口红利”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以各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为角度,探讨是 否存在第二次“人口红利”可能性,进一步说明“人口红利”实现和延长的不同途径和决定因素,从而使得人口发展起到保持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增 长的重要作用。 8.期刊论文 穆光宗.MU Guang-zong 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6)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预测,中国人口转变既带来了人口红利,也带来了人口负债和人口风险.研究集中讨论了伴随人口转变而来的人口发展风险问题,概 括了人口转变的六大特点以及人口发展的九大风险.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一个人口学意义的风险社会正不依 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在形成和发展中.1996年,中国成为人口转变意义上的风险社会,2016年后将演变为高风险社会.但和谐社会拒绝不安全的人口转变.成 功的人口转变需要坚守计划生育的底线伦理和重建坚强有力的家庭结构."城乡统开二胎"是值得尊重的"底线生育权",是规避人口发展风险的重要政策选 择. 9.期刊论文 徐莹 论中国人口转变及发展机遇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9) 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错综复杂,目前对人口转变所处阶段仍有不同观点,但不可否认中国的人口转变有其特殊性: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转变是一 个快速的过程且低生育率带有外生性.中国的人口转变问题在给我国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人口红利. 10.期刊论文 自涛涛.路晓丽.王文明.ZI Tao-tao.LU Xiao-li.WANG Wen-ming 人口红利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 利用江苏省"五普"数据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考察了江苏省人口转变的过程及人口红利水平.借助2001-2005年江苏省各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均 GDP增长率为因变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从业人口比例等指标为自变量, 分析了人口红利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红利 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相对于资本的作用而言,其影响较弱. 引证文献(74条) 1.杨艳霞 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 2010(2) 2.闫文娟.曹培慎 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陕西省1978-2007年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西安财经 学院学报 2010(2) 3.于晓华.赵国庆 中国农业增长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经济学 2009(4) 4.张宗坪.张士强 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探索——兼论"绿色人口红利"调整模型[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 2009(5) 5.付晨光 对我国人口红利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期刊论文]-甘肃农业 2009(7) 6.唐平 中国扩大就业的财政政策——基于结构性就业分析[期刊论文]-经济体制改革 2009(3) 7.苏春红.刘小勇 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分析[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 8.范凯 人口红利: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以中国的人口红利及其兑现为例[期刊论文]-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1) 9.朱涛 从"人口红利"消逝的预警谈我国的人口政策[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9(3) 10.朱涛 从"人口红利"消逝的预警谈我国的人口政策[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9(3) 11.吕冰洋.禹奎 我国税收负担的走势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期刊论文]-财贸经济 2009(3) 12.周祝平 经济发展阶段、生育转变与劳动力供给[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9(2) 13.钟水映.李魁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9(2) 14.于晓华.赵国庆 中国农业增长研究述评[期刊论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4) 15.钟水映.李魁 中国人口红利评价[期刊论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2) 16.车士义 人口红利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9(2) 17.刘元春.孙立 "人口红利说":四大误区[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9(1) 18.唐力 论人口红利效应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25) 19.张亚鹏.尹文耀 中国省级层面人口教育视窗聚类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8(5) 20.张祺.王桂新 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原因探讨——以广东省和上海市的比较为例[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 2008(5) 21.姜涛 人口转变的经济增长效应研宄新进展:一个综述[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8(6) 22.李本庆.吴苏朋 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8(29) 23.陈璋.赵灿.陈家华 关于未来中国劳动力是否短缺的一个证明[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5) 24.许非.陈琰 快速人口转变后的中国长期经济增长——从预期寿命、人力资本投资角度考察[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8(4) 25.姚世宏 "人口红利"论辨析[期刊论文]-民族论坛 2008(6) 26.陈友华 人口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期刊论文]-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4) 27.袁富华 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理论、历史与前景[期刊论文]-开放导报 2008(2) 28.李蕾.郑长德 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珠江经济 2008(4) 29.穆光宗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3) 30.王红梅 充分兑现人口红利的途径与措施[期刊论文]-晋阳学刊 2008(3) 31.张祺.王桂新 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之实证研究[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8(2) 32.杨光辉 论深圳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期刊论文]-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2) 33.薛峰 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预测和分析[期刊论文]-人口学刊 2008(2) 34.刘伟 刘易斯拐点的再认识[期刊论文]-理论月刊 2008(2) 35.王海燕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经济学动态 2008(2) 36.王红梅 充分兑现人口红利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8(1) 37.王红梅 充分兑现人口红利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期刊论文]-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7(6) 38.余国合.吴巧生 中国人口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39.郑长德 中国各地区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7(6) 40.吴建国.喻萍 人口、经济发展与四川的机遇——一个"人口红利"的视角[期刊论文]-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 2007(6) 41.张思锋.樊晓燕 循环经济:从发展理念到建设模式[期刊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42.王红梅 充分兑现人口红利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期刊论文]-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07(4) 43.王丰 人口红利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7(6) 44.王红梅 充分兑现人口红利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7(10) 45.周祝平 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与经济增长[期刊论文]-中国图书评论 2007(9) 46.辛立国.易茂安 就业、失业与劳动力市场退出——来自资源型城市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9) 47.自涛涛.路晓丽.王文明 人口红利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期刊论文]-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3) 48.李杨 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的机遇抑或挑战[期刊论文]-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7(1) 49.戴卫东.董丛文 商业护理保险在中国的前景分析——兼论中国未来老年生活护理制度模式[期刊论文]-学术交流 2007(4) 50.朱洪.郭正模 浅析中国人口红利及其兑现途径[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7(2) 51.周炯.韩占兵 我国高储蓄率决定因子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 52.杨达 潜隐性"拐点"现象与城乡协调发展新需求——赣南90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江西 社会科学 2007(4) 53.赵丙奇 利用保险机制化解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困局的思路[期刊论文]-经济体制改革 2007(2) 54.田艳波 从"奥肯定律失灵"看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问题[期刊论文]-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7) 55.尹文耀.李芬.姚引妹 再论中国生育政策的系统模拟与比较选择——兼论现行生育政策再稳定15年[期刊论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6) 56.任强.游允中.黄荣清.刘国恩.陈佳鹏 我国人口死亡、健康与医疗体制改革[期刊论文]-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6) 57.李通屏.李建民 中国人口转变与消费制度变迁[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6(1) 58.宋健 红利期还在继续,老龄化已然加深--亦喜亦忧的2005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6(3) 59.李建新 也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兼答李小平先生[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6(1) 60.王金营.蔺丽莉 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期刊论文]-人口学刊 2006(4) 61.陈泽华.袁友文 "人口红利"期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探讨[期刊论文]-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 62.贺俊.刘庭.毕功兵 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与人口政策[期刊论文]-江淮论坛 2006(5) 63.郭秀云 区域人口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64.赵灿 从劳动供给的角度看人口转变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6 65.孙文慧 人口城市化的城乡年龄结构和就业差别效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档为【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9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1-03-23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