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举报
开通vip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民族语文》2 007 年第 5 期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 蓝 庆 元 「提要」壮语的颜色词涉及黑 、 白 、 红 、 黄 、 绿 、 蓝 、 紫、 灰八种颜色 , 黑 、 白 、 红 、 黄和绿几种颜色的说法在壮语方言里较为一致 , 来源比较简单 , 蓝 、 紫和灰的说法 则差异较大 , 来源复杂 。 颜色词用来描写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色彩性状 , 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 壮语诸方言有相当于汉语黑 、 白、 红 、 黄 、 绿 、 蓝、 紫 、 灰八种颜色的词 。 下面试对这 些词的词源进行考证 。 本文...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民族语文》2 007 年第 5 期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 蓝 庆 元 「提要」壮语的颜色词涉及黑 、 白 、 红 、 黄 、 绿 、 蓝 、 紫、 灰八种颜色 , 黑 、 白 、 红 、 黄和绿几种颜色的说法在壮语方言里较为一致 , 来源比较简单 , 蓝 、 紫和灰的说法 则差异较大 , 来源复杂 。 颜色词用来描写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色彩性状 , 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 壮语诸方言有相当于汉语黑 、 白、 红 、 黄 、 绿 、 蓝、 紫 、 灰八种颜色的词 。 下面试对这 些词的词源进行考证 。 本文的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拟音均采用潘悟云教授的系统 。 本文的语料来源 : 壮语方言材料来自张均如等的 《壮语方言研究》, 其他侗台语材料来自 梁敏 、 张均如的 《侗台语族概论》, 苗瑶语材料来自王辅世 、 毛宗武的 《苗瑶语古音构拟》, 藏缅语材料来源于藏缅语语音和词汇编写组的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编写组》和黄布凡先生主 编的 《藏缅语族语言词汇》。 壮语方言中的 “ 黑色 ” 有dam ‘、 fo :矿 、 m ei 3等形式 , 以d am , 为普遍 , fo 扩分布较窄 , m ei 3仅发现于丘北一个点上 。 1 . 壮语方言d a m ’及其同源词的分布 d a m ‘及其变体的分布情况 : 宁明、 龙州 、 靖西 、 广南侬 、 崇左 、 上思 、 砚山侬 、 环江 、 横县 、 武鸣和平果说d a m l , 大 新 dam , ’, 文马上面 , , 融安 、 连LIJ lam ‘, 柳江 、 宜山 、 河池 、 都安 、 钦州 、 岂北 、 隆安、 扶绥 ~ , , 岂南~ , ’ , 龙胜 r am , , 上林 、 来宾 、 贵港?n am , 。 其他侗台语中如 : 泰语 d注m Z , 西傣 、 普标语 d田n l , 通什黎d a m 3 , 保定黎do m 3 , 德傣 、 拉伽语 、 临高lam , , 四把松佬 、 佯横?n am , , 侗北n o m , , 侗南 、 锦语 、 东门松佬n am , 。 梁敏 、 张均如先生把侗台语的 “黑 ” 构拟为 * ?n di o m , 吴安其先生构拟为* q 一d am 。 侗台语的这一形式和汉语的 “黯 ” “默 ” “黯 ” 有关系 。 “黯 ” , 《说文》: “桑甚之黑也 。 ” 《诗经》: “翩彼飞鹃 , 集于伴林 , 食我桑潍 。 ” 《淮南子》: “ 问著师曰 : ‘白素何如 ? ’ 曰 : ‘编然 。 ’ 曰 : ‘黑何若 ? ’ 曰 : ‘滩然 。 ’ 援白黑而示之 , 则 本文是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标准壮语声学参数数据库研究 ” ( 103 64 (X) 2) 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项 目 ( 2 (X)7 04 ro 1 49) 的阶段性成果 。 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 E 一研究院对本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研究提供了资助 , 特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感谢。 34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不处焉 。 ” “黯 ” 的上古音 *汕 . lu u r 。? 。 “默 ” , 《广韵》: “黑也 , 都感切 。 ” 潘岳 《藉田赋》: “青坛蔚其岳立兮 , 翠幕默以云布 。 ” 李善注 : “魏文帝 《愁霖赋》曰 : ‘玄云默其四塞 。 ’ 默 , 黑貌也 。 ” “默 ” 的上古音* k. l u 切m ? 。 侗台语d a m l 、 汉语 “黯” “默 ” “黯 ” 与南岛语有关 : 他加禄语 iti m 、 布兰语 n t田卫 、 印度尼西亚语hit axn 、 卑南语?u 中巾m 、 莫图语k o r e m a 。 吴安其先生把原始南岛语的 “黑 ” 构拟为 * qu 中m 。 汉语 “滩 ” “默 ” “黯 ” 、 侗台语的d am l “黑 ” 很有可能是南岛语底层词 , 读音的差异也 许和不同的古南岛语底层及古汉语的不同方言有关 。 2 . 壮语的fo :矿与汉语的对应词 壮语的fo 淤这一形式主要分布在以下语言点 : 田林 、 凌乐 、 广南沙 、 南丹 、 东兰 。 fo: 矿汉语中记为 “黝 ” 。 黝 , 通潘切 。 《篇海类编》: “黝 , 黑色也。 ” 侗台语的唇齿音多数 来源于双唇塞音 。 田东d a m , 、 fo :矿两种说法都有 。 3 · m e i 3的来源 丘北的me i 3来源于 “锅底灰 ” 。 壮语方言把 “锅底灰 ” 叫做me i 3 。 汉语情况与此类似 。 汉 语 “黑 ” 从甲骨文金文看的形式看指烟熏之色 。 二 白 “白色 ” 在壮语方言中有h a 卫 l 、 p毗, o两种形式 , h 忿u l分布范围要比p吐, 0广 。 1 . 壮语方言h a 沮 ,及其同源词的分布 说ha 澎的地方有田东 、 田林 、 凌乐、 广南沙 、 柳江 、 宜山 、 环江 、 河池 、 南丹 、 东兰 、 横县 、 都安 、 上林 、 平果 、 来宾 、 贵港 、 融安 、 连山 、 邑北 、 龙胜 。 说kh a 卫 I的有靖西 、 广 南侬 、 砚山侬 ; 说劝a.’’u 2的有德保 、 文马 土 。 说Ya 沮 , 的有丘北 。 这一形式还出现在侗台语族壮傣语支其他语言以及黎语支语言中 : 泰语 、 老挝 、 保定黎语 、 通什黎语幼a澎 , 西双版纳傣语 、 傣拉xa 澎 , 布依fia 澎 , 加茂 黎kh o u ‘。 梁敏 、 张均如先生把侗台语原始形式构拟为*x au 。 潘悟云先生 ( 19 95 ) 把原始侗台语的 形式拟为g u ? 。 但是从泰语等语言来看 , 应拟为 * k r u ? 。 这样才能解释送气音的来历 。 而以下 苗瑶语的材料也支持这一构拟 。 苗瑶语 “ 白色 ” : 养旬u ’、 吉卫卿。’、 先进 tol en , 、 石门tol 即‘、 青岩p lau ‘、 高坡少 ’、 宗脚。’a 、 复员q l o a 、 枫香tJs , 、 七百弄南 , 、 瑶里fo 记 、 文界幻 , 、 长洞kl au , 、 多祝kj 。, 。 王辅世 、 毛宗武把苗瑶语的原始形式构拟为* ql o u 。 侗台语和苗瑶语的的读法与汉语 “ 皓 ” “编 ” 等有关系 : 皓 , 意义为 “明亮 , 白貌 ” 。 《诗经》: “ 月出皓兮 , 佼人恻兮 。 ” 《列子》: “火烷之布……出火 而振之 , 皓然疑乎雪 。 ” 皓的上古音* g u u ? 。 编 , 意义是 “细 白的生绢 ” 。 《说文》: “编 , 鲜色也 。 从系 , 高声 。 ” 《汉书 · 食货志》: “乘坚 策肥 , 履丝曳编 。 ” 颜师古注 : “编 , 皓素也 , 增之精白者也 。 ” “编 ” 的上古音*k oo w ? 。 《民族语文》20 07 年第 5 期 2 . 壮语方言汉借词 “ 白” p呱 , 。的分布壮语方言中的 “ 白” p毗 , 0分布在如下语言点 : 隆安pul 澎。、 扶绥p诚 , “、 大新p腼 :护 、宁明p腼犷 、 崇左p i犷 、 岂南砂:k , o 、 上思p y :k , o 、 钦州讨:k ‘o , 。 武鸣 、 龙州两地两种说法都有 : 武鸣说h娜 ,和Pi 。砂 、 龙州说比a: ul 和p h。:k 7 。 这一形式普遍存在于侗水语支语言及部分壮傣语支语言中: 四把伙佬p a :k ‘、 东门松佬p a / 、侗北p犷、 侗南p砍‘o 、 拉伽语p i e k ’0 、 锦p u :k s 、 佯横p w a :k , “、 ’ 临高语 fi aks 、 武定傣语p h。扩 、 绿春傣语p hA Y g 、 德傣phAk l ’、 西傣p ha 扩 、 诗洞标语p iakz Z 。 “白” , 在甲骨文中虽 己出现 , 早期有鲜白义 , 与后来的白义还不完全一样 。缅文th 明 2 Pr ak’ ,’( 古 ) 明显 , 鲜明 ” (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19 9 0 ) , 可能与汉语早期的 “白” 有关 。 “ 白” 的上古音 * br a ak , 《切韵》时代变为b y ak 。 二等字的介音经历了以下的变化* cr 一 > C Y一> C i 一> ci 一 , 北方汉语这个变化只出现于软愕音 , 如 “ 家 ” *衬aa> ky a> ki a> ki a> t ; ia , 但是在南方许多 汉语方言中 , 唇音也出现这种演变 。 如广西伶话 “爬b ia , 埋而 a , 八p ia ”; 浙江遂昌方言 “ 烹 phi 明 , 拍phi a? , 百Pi a? ” ; 浦江方言 “麻ha a ” (潘悟云 2 0 0 0 ) 。 壮语的这些形式正反映汉语 “ 白” 的这种变化 。 壮语 phtn :k 、 Pi :k 的实际读音是p m :。k , Pi :欲 , 带有一个后滑音。 , 在有些 壮语方言中这个。很开 , 如武鸣壮语接近于。 (李方桂 19 53) , 这就是壮语用 i:D 去对译汉语阳 韵字的道理 。 p ul :。k对应于 “ 白” 的p yak 阶段 , Pi 二k对应于 “ 白” 在西南汉语中的Pi ak 。 大新 p腼:k 7 、 宁明p腼:妒以及傣语诸方言的送气成分则是由br 一的复辅音的第二音素演变而来 。 三 红 “红色 ” 在壮语方言中有di 习’、 h明“两种形式 。 1 . 壮语固有词d句’及其同源词的分布 壮语固有词d句’主要出现在下列语言点 : 宁明山刃’、 龙州 d e刃 ’、 靖西d e :。’、 广南 侬de :。‘ , 大新 d e :。“, 德保 d e :。2 , 文马二山、, , 砚 山侬di 明 , , 田东 、 田林 、 凌乐广南沙 、 丘北 、 柳江 、 宜山 、 环江 、 河池 、 南丹 、 东兰d句, , 崇 左山习’, 钦州 l a习4 , 融安 、 连山l匀’, 隆安、 扶绥吻 ’, 龙胜ri 习’。这一形式在侗台语里很普遍 , 如 : 黎语de 才 , 布依di 。‘, 老挝 ds :。‘’, 泰语ds 才 , 版纳 d叨 ’, 锦语 、 莫语 !明 , , 傣拉l e 。, , l启高11。’, 琼山l句”, 德宏l钩6 , 标语ly :。, 。 苗瑶语以下形式的 “红色 ” 大约有相同来源 。 先进 la ‘, 青岩 、 枫香l e n ‘, 巴哼l e习3 3 , 石门坎l i e ‘ , 七百弄l叨 ‘, 高坡l。, , 瑶里 lD , , 宗地 l毋in ’a , 复员? len ‘a 。 王辅世 、 毛宗武先生把苗瑶语的 “红 ” 构拟为 *? le n , 但七百弄和巴哼语的形式说明应该 是 * ?l灼 O 南亚语中莽语的 “红 ” d a 习3 ’有可能是从西双版纳傣语借入 。 吴安其先生把原始南岛语 “红 ” 的形式构拟为 * m a 一d ar 明 。 以上语言 “红 ”的形式与汉语的 “频 ” 有对应关系 。 “硕 ” 《广韵》作 “额 ” , 彻母清韵 , 折合成上古音为* th e 习, 因为它又作 “起 ” , 《说文》: “赤 色也 , 《诗》曰 : ‘鱿鱼把尾”, , 段注 : 叹周南 · 汝坟》文 , 今 《诗》作频 。 ” 可见 , “叔” 是 “板 ” 的更早形式 。 “耙 ” 从 “里 ” 得声 , “ 里 ” 中古见母青韵 , 折合成上古音为 * kl ee 习。 根 3 6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据潘悟云 ( 20 00 ) 的构拟 , 从软聘音得声的th 一有仙一 l一的来源 , 所以 “顽 ” 的上古音当为 *比 一le 习> th e 习> 中古小企习, *比一 l e习的词根为l e习, k 一为前置辅音 。 上文侗台语与苗瑶语中的le 习 之类形式 , 与汉语 * l e 习的关系甚明。 在东亚语言中 , 1一往往会发生塞化 , 变作d 一 , 所以侗台语 中有许多语言又读作d e 习之类的形式 。 景颇语 “ 红 ” 是啊 e 3 3或khj 叨 3 , , 可与汉语的 “赦 ” *比 · l叨比较 。 ¹ 黄树先先生 ( 2 003 ) 将汉语的 “赦 ” ’比· l e 习与缅语的幻肚a 习3 “ 红彤彤 , 大红 ” 进行比较 , 认为缅语汕r明 3的a 元音来自于 e 。 2 . 壮语汉借词 “红 ” 汉语借词 “红 ” 在壮语方言中有h叨2和 l叨 2两种形式 。 说h叨“的地方有横县 、 都安 、 上 林 。 1叨“只出现在岂宁北部 。 h叨 2和 fo犷都借 自汉语的 “红 ” , 借入时间有先后 。 《楚辞》: “红壁沙版 , 玄玉梁些 。 ” 王逸注 : “红 , 赤白色 。 ” 《说文》: “红 , 帛赤白色 。 ” 段玉裁注 : “按 : 此今人所谓粉红 、 桃红也 。 ” 红 , 上古音* 91 0 叨 , 中古音fi 明 。 邑宁北部1叨 2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痕迹 , 其余地方的形式 h 。了为中古形式 。 另外一些壮语方言峋 ‘和h o犷两种说法都有 , 比如 :武鸣 、 平果、 来宾、 贵港这些地方说向’也说hoD Z , 誉南说吻 ’l 、 hoD Z , 上思说 d叨’、 hou Z 。 四 黄 壮语的 “黄色 ” 有he m ”、 1川刃’两种形式 , he :n ”是壮语固有词 , 分布较广 , lul 刃’只分布 于壮语南部方言 。 1 . 壮语方言中的ILll 刃 ’及其同源词分布 分布区域及形式 : 钦州 、 上思 ly: 习’、 岂南抽才、 隆安1啊‘、 扶绥 、 宁明1训习’、 崇左h才、龙州坛习’、 大新ts 呵 ’、 文马土1句’。 这一形式广泛存在于侗台语族壮傣语支其他语言和黎语支语言中: 临高 、 琼山1叼 , , 泰语 、 老挝语仙的 ’, 傣拉lj侧‘ , 西双版纳傣语 、 德宏傣语1。才, 黎语 z e :习l 。 “黄 ” 的汉语上古音为* g w a a 习< * g w l啊 。 “黄 ”在格曼橙语中说匆旧3 ’ld明3S , 应该是个汉语借词 。其中格曼橙语灿3 ’IOu习3 5中的拓叮3 ’ 是前置辅音 , ld明3 5是词根 。 在东亚语言的历史比较中 , 经常会出现 A 语言中的前置辅音十主要音节 , B 语言中则带 复辅音的音节 , C 语言中可能只剩下一个词根声母 , 甚至剩下前置辅音作声母 。 如格曼橙语 “三 ” 恤3 ’s翻卫5 3对应于藏文的g~ , 上古汉语则是 som 。本例中的格曼橙语拓旧3 ’ld啊35 与低语的si gr 叨对应就是这种例子 。 “黄 ” 在仙岛语说灿习3 5 、 布朗语询钩35 , 都是傣语借词 。 圣一旬一都说明前面一定还有一 个失落了的清的前置辅音 , 所 以会影响到1一的清化 。 侗台语的1一属于原始语的词根声母 , 依据 ¹ 景颇语材料由戴庆厦先生提供。 《民族语文》 200 7 年第 5 期 一条很常见的音变律 l一> lj 一>j 一>z 一 , 会出现傣拉语的lj啊’、 黎语的ze 刃’。 汉语的 “ 黄 ” 为 * g叹啊>* gw啊> 中古fiw 叨 。 2 . 壮语固有词he :n 3及其变体 壮语固有词h e :n 3有变体h 。:n 3 、 x e :n 3 、 j e 沮3 、 j ian 3等 。 he 沮3分布在武鸣 、 横县 、 誉北 、 平果 、 田东 、 凌乐 、 广南沙 、 柳江 、 宜山 、 环江 、 融安 、 龙胜 、 河池 、 南丹 、 东兰 、 都安 、 连山 、 德保 、 靖西、 广南侬 , h o n 3分布在田林 , j ian 3分布 在丘北 , j e: 记分布在上林 、 来宾、 贵港 , xe :n 3分布在砚山侬 。 侗台语中还有布钩en 3 , 拉枷hi 子 。 五 绿 壮语方言的 “绿 ” 主要有he :u ’、 ts h句’和 lo k g三种说法 , he :u ’是壮语固有词 , 分布范围涵 盖壮语绝大部分方言点 , 其余两种形式只在少数语言点出现 。 1 . 壮语固有词he :ul 及其变体 h e 卫’在不同的方言中分别读作幼e 似 , 、 劝i似2 、 t ; h i u ’、 娜h i e u ’、 j e :u ‘、 j i a u ’、 t s h柑2 。 宁明、 崇左 、 上思 、 田东 、 田林 、 凌乐 、 广南沙 、 柳江 、 宜山 、 环江 、 河池 、 南丹 、 东 兰 、 横县 、 都安 、 武鸣、 平果 、 钦州 、 融安 、 连山 、 岂北 、 扶绥 、 龙胜等地说he :ul 。 上林 、 来宾、 贵港等地询 e澎 。丘北询 iau ‘。龙州 、 靖西 、大新说幼e: u ’, 德保说油10 2 , 广南侬说娜hi eu ‘, 砚山侬说t‘h i u , (又说10护 ) 。 文马 土说t s h刊 2 。 这一形式广泛存在于侗台语中: 加茂黎语幼e 沮’, 保定黎语比i: u ’, 布依10 2 , 佯懂l u “ , 拉伽筒au2 , 泰语5 1’枷a 。‘, 武定傣语 、 绿春傣语s i u ‘, 侗南 s u ‘l , 西傣 、 德傣x e u 3 , 。 这些形式也许与汉语的 “黝 ” * q厂l丘w有关 : 《说文)): “黝 , 微青黑色 。 从黑 , 幼声 。 《尔 雅》曰 : ‘地谓之黝 。 ” , 段玉裁注 : “谓微青之黑也 , 微轻于浅矣 。 ” 《礼记》“编拔幽衡 ” 唐孔 颖达疏引孙炎注 《尔雅》云 : “黝 , 青黑 。 ” 2 . 壮语方言中的汉语借词 “青 ” ts h句‘的分布 这一说法出现在隆安 , 在誉南演变为ts h句”, 借自汉语的 “青 ’, 。 《诗经 · 小雅 · 苔之华》: “曹之华 , 其叶青青 。 ” 《释名 . 释采帛》: “青 , 生也 。 象物生 时色也 。 ” 从分布范围来看 , ts 峋 ’只出现在隆安和岂宁南部 , 分布范围很小 , 不可能是原始侗台语遗留下来的 。 从声调对应看 , 也不是现代汉语借词 。 那就只能是中古以后从汉语借入 。 青 , 中古音ts h叨 , 主元音与隆安 、 岂宁南部的壮语有差异 , 因此可 以排除从中原汉语借入的可能 性 。 隆安和岂宁现在通行的汉语方言是粤方言 , 那么会不会是从粤方言借入的呢 ? 从读音上 看 , 南宁市区粤方言和南宁平话 “青 ” 都读t sh 叨 5 5 , 与隆安和岂宁这两个地方壮语的读音韵 母上有差异 , 因此也可以排除 。 从历史上看 , 中古以后广西的权威汉语方言是平话 , 由此我 们估计是从古平话借入的 。 3 . 壮语方言中的汉语借词 “绿 ” lok g的分布 lo 护这一形式分布范围很窄 , 只出现在砚山侬和誉南两地 。 这一形式借自古汉语的 “绿 ” 。 绿 , 上古音 *b ·场k , 中古音 lj u o k 。 本义为 “青中带黄的颜色 ” 。 《说文》: “绿 , 帛青黄色 也 。 ” 《广韵》: “绿 , 青黄色 。 ” 《诗经》: “绿兮衣兮 , 绿衣黄里 。 ” 毛传 : “绿 , 间色 。 ” 孔颖达 3 8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疏 : “绿 , 苍黄之间色 。 ” “绿 ” 应该是较晚借入壮语的 , 因为从分布范围来说 , 这个词只出现在砚山侬 、 爵宁南 部两地 , 而这两个点同时还有另一种说法如砚山侬说t ; hi ul , 爵南说ts hi 。‘’。 汉语来母从r 一变成 l 一 , 是汉以后的事 , 三等介音的产生则是六朝以前的事 , 所以壮语的这个词的借入年代可能 在这之间 。 六 蓝 壮语的 “蓝 ” 有十来种说法 , 而且没有一种的分布超过壮语方言点的半数 。 1 . 汉语借词 “蓝 ” 汉语借词 “蓝 ” 主要有两种形式 : la 二 2和kj a m 4 。 la: m Z这一形式主要分布在宁明、 龙州 、 大新 、 崇左 、 上思 、 田东 、 南丹 、 平果 、 誉南 、 钦州 、 邑北 、 隆安 、 扶绥等地 。 kj a m 4及变体t ; a m 4 。 “蓝 ” 在笔者的家乡河池市白土乡说kj am 4 , 在 田林县说t 。翻4 , 前者 形式较为古老 。 这一形式也存在于其他侗台语中: 诗洞标语la: m Z , 临高语lam Z , 四把松佬s o m ’, 德傣 sD时 , 布依t ‘am 4 。 la 皿 2和kj am 4借自汉语的 “蓝 ” , 《说文》: “蓝 , 染青草也 ” , 原意为蓝草 , 用来染物 。 在东亚语言中 , 蓝靛的这个形式分布很广 , 包括藏缅 、 苗瑶 、 侗台各语、 南亚语 。 如藏 文的~ , 泰文的gr ~ , 低语七田叮 。 它们显然都与汉语的 “蓝 ” 有关 , “蓝 ” 的汉语上古音 为 * g. r~ r ~ 中古 lam 。 把蓝靛用作染料 , 当在纺织相当发达以后 , 所以不大可能是汉台 之间的同源词 。 侗台语中的kj a m 4及变体娜am 4 , 当借自上古汉语复辅音还没有消失的年代 。 而 lam 接近中古读音 , 汉语的来母 r 一变作l一是东汉以后的事 。 侗台语的中古层次借词中 , 1 、 2 调和汉语平声字对应 , 3 、 4 调和上声字对应 , 所以 , kj a m 4等形式与汉语的形式似乎对不上 。 实际上 , 汉语阳平字借到壮侗语里常常读 4 、 6 调 , 例如 , “瓶 ” 、 “勤 ” 等字在笔者家乡—河池市白土乡的壮语里分别说p句4和k耐 , 都是第 4调 , 这应该和读第 2 调的字分别属于不同层次 。 kj am斗、 t o a m产应是上古层次的借词 , l a知2是 中古前期的借词 。 苗瑶语的 “蓝靛草 ” 也应该借自汉语的 “蓝 ” , 王辅世 、 毛宗武把苗瑶语的 “蓝靛草 ” 构 拟为J IJ lo m 。 2 . 汉语借词 “碧 ” 及其分布 凌乐 、 都安 、 东兰等地把蓝色叫饰丁 。 这一形式借 自中古汉语的 “碧” 。 碧 , 原指一种玉 , 《说文》: “碧 , 石之青美者 。 ” 后来就用来指颜色 。 《广雅》: “碧 , 青也 。 ” 这是汉语 “碧 ” 得到颜色义以后才借到侗台语 , 且 “碧 ” , 上古音*P r a ak , 中古音pw欧 , 壮 语的形式与中古音更接近 。 3 . 汉语借词 “乌 ” 及其分布 武鸣以及周边的一些县把蓝色叫做 “乌 ” 。 其分布地点及形式如下 : 武鸣?o ’, 横县?ou 3 , 上林? ou l 。 乌 , 汉语原义为乌鸦 , 后来从它的颜色转义到黑色 , 现代的闽语 、 吴语等南方语言中还 39 《民族语文》20 0 7 年第 5 期 称黑色为乌 。 不过开始的时候 , 只是转义为黑色的动物 , 如 《史记》: “北方尽乌骊马 , 南方 尽骆马 。 ” 一些语言中蓝 、 黑归为一类 , 如汉语青既表蓝又表黑 , 壮族人也一样 。 从侗台语的韵母。、 o u 来看 , 应是中古时期的借词 。 “乌” 的中古音?u o 。 上林壮语有la: m Z 、 ?o ul 两种说法 。 4 . 丘北壮语的b犷 这一说法只出现于丘北 , 汉语的 “箱 ” 可能与之有关 。 蓓 : 《广韵》博陌切 , 入陌帮 , 中古音p yak 。 蓝的别名 。 《广韵》: “蓓 , 蓝之别名 。 ” 《集 韵》: “蓓 , 箔蓝 , 卿名 。 ” 丘北的b a 4 < b a :k , 其他地方的壮语里读长元音后+ ~ k尾的词在丘北壮语里一k 已经消失了 , 声调归入舒声调 。 例如 : 果子 晒 饿 外 绳子 做 武鸣 m a: 砂 Ya: 护 ?ji 。r Yo: ks 似澎 ku 。丫 丘北 m a s 时 饰川 5 6璐6 ‘a6 ku o 6 5 . 砚广土语的t a u 6 这一说法只出现在砚广土语区内: 广南侬 、 砚山侬 、 广南沙说tau “ , 文马土山沪 。 t a u 6可与汉语的 “耀 ” 对应 。 耀 , 徒到切 。 义为 “绿色 , 青中带黄的颜色 。 ” 《广韵》: “耀 。 不青不黄 。 ” 《玉篇》: “耀 , 绿也 。 ” 《集韵》: “耀 , 色在青黄间曰耀 。 ” 6 . 柳江的hu , n am , 柳江壮语中 , hu , 是灰色 , ~ , 是黑色 。 柳江壮族人认为蓝色是 比黑色浅 、 比灰色深的 一种颜色 。 7 . 来源不明的说法 蓝色在壮语方言中除了以上说法外 , 还有一些形式我们暂时还无法找到来源 : ( 1) 广南沙的山m产 广南沙如前所说除了饭u 6这种形式外 , 还说d a m 4 。 ( 2 ) 宜 JJJ 等地的k e 争’“ 分布区域 : 宜山 、 德保 、 靖西 。 (3) 桂北土语和红水河土语的mo 刃‘ 分布在桂北土语区的环江 、 河池 、 龙胜 、 融安以及红水河土语区的来宾 、 贵港等地 。 ( 4 ) 东兰的n o :n 6 蓝色在东兰除了 p丁外 , 还说n o n 6 。 七 紫 壮语的 “紫 ” 有协3 、 ?o ul 、 k川2 、 k a m s 、 n 以矿等形式 , k am s分布较广 , 其余形式只分布 在少数几个语言点。 1 . 汉语借词 “紫 ” 协3及其分布 这一形式分布在以下语言点 : 田林 、 凌乐傲3 , 田东说傲3 (又说n 。矿 ) , 上思 t s o: 尹 (又 说比翻呼) , 靖西 、 德保说ts ei 3 (又说啊am 3 ) 。 4 0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就目前所见材料 , 抓3这一形式只分布于上述地点 , 侗台语其他语言很少有类似说法 。 这 一形式借 自中古汉语的 “紫 ” 。 上思的ts o: 尹与汉语的中古音形式距离较远 , 实际上是上思壮语 自身演变的结果 , 田林 、 凌乐读i 、 靖西 、 德保读ei 的词 , 在上思都演变为o w , 比较以下材料 : 田林 凌乐 上思 靖西 德保 年 p i , p i , p o :y , p e i , p e i‘ 四 015 e i s 句 :犷 e e i s e e i s 棋 体12 娜12 劝。:尹 k e iZ ke i Z 以上例子中 , “四 ” “棋 ” 是汉语借词 。 2 . 汉语借词 “乌 ” ? o u , 紫色在来宾 、 贵港 、 龙胜说?o 记 , 河池wu , , 融安?u , 。 这一形式借自汉语的 “乌 ” 。 汉语的 “乌” 是 “ 黑色 ” 的意思 , 这些地区的壮族人对紫 、 蓝和黑区分不是很清楚 , 汉 语早期对黑 、 蓝两色也不太区分 , 如 “青” 在 “青丝 ” 中表示黑色 , 在 “青天 ” 中表示蓝色 。 3 . k山2及其变体汕y Z 颜色本身是抽象的 , 人们往往难以察觉和记住其特征 。 因此壮族人往往借助物质直接命 名他们看到的颜色 , 使之由抽象变为具体 , 而且也使详尽的颜色得到区分 , 这也是从颜色给 予人的感官经历到符号概念形成的过程 。 部分壮语方言正是以 “茄子 ” 的颜色指代紫色 , 下面是这些点 “茄子 ” 和 “紫色 ” 的形 式 : 上林 柳江 宜山 钦州 茄子 1吐g k u 产 lujk gk 川2 lak gk田2 比y Z紫色 ho 犷km Z 拓叮2 o ak 7 lak gk 斑2 幼尹邻砂 “茄子 ” 一词 , 上林 、 柳江的lm k g和宜 山lak g是壮语名词词头 。 “紫色 ” 一词 , 上林的第 一个音节h叨 2是 “红 ” , 前后两个音节是表示 “茄红色 ” ; 宜山eakv l a k gk luZ 的e ak 7是 “颜色 ” , 合起来表示 “茄子的颜色 ” ; 钦州的比y Z ; ek g连语序都是汉语的 , 为汉语的 “茄色 ” 。 茄子 , 又名 “紫瓜 ” 。 原产东南亚和印度 , 约于汉代落户岭南等地 。 茄 , 《切韵》列入歌三 , 带主元音a 。 壮语的 “茄子 ” 拓叮2更是后高化的结果 , 时间更晚 。 4 . 汉语借词 “钳 ” k 田卫5及其分布 壮语许多方言点把紫色叫做k 别叮5以及各种变体 : 环江k am Z , 宁明 、 龙州 、 广南沙 、 丘北k a m s , 大新kam “, 扶绥幼am 3 , 崇左比翻4 , 平果 kj 耐 , 南丹 、 东兰 、 都安kj am , , 横县kl am’ , 隆安kl am , , 广南。 、 砚山献 ; am s 。其他侗台语也有类似读法 : 德傣k a m s , 佯横协m 3 , 布依娜am s , 侗南?如5 , 伙佬语s o m ’, 伙佬四把 s am , 。 这一形式可与汉语的 “给 ” 比较 。 汉语的 “钳 ” 是指 “红青 , 微带红的黑色 ” 。 《论语》: “君子不以纷撅饰 。 ” 集解 : “纷瞰 紫玄之类 。 ” 《说文》: “绪 , 帛深青扬赤色 。 ” 段玉裁注 : “给 , 《释名》曰 : ‘给 , 含也 , 青而 含赤色也 。 , 按 : 此今之天青 , 亦谓之红青 。 ” 给 , 上古音 * ko 0 Ins , 或kl oo m s , 中古音b m 。 5 . 田东的no 淤 这一形式只出现于田东 , 来源不明 。 4 l 《民族语文》200 7 年第 5 期 八 灰 “灰色 ” 的 “灰” 源于 “火灰 ” 的 “灰” 。 灰色是一种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颜色 。 1 . 壮语诸方言m o: 习’及其同源词分布 m o: 习’这一说法相当广泛 , 具体分布在崇左 、 田东、 凌乐 、 宜山 、 河池 、 东兰 、 横县 、 都 安 、 上林 、 武鸣 、 平果 、 岂南 、 誉北 、 隆安 、 扶绥这些地方 , 上思韵母稍有变化 , 说咖才。 应与 “蒙 ” 有关 。 《庄子》: “谓之蔽蒙之民 。 ” 成玄英疏 : “蒙 , 暗也 。 ” 《书》: “ 曰蒙 , 恒 风若 。 ” 蔡沈集传 : “蒙 , 阴暗也 。 ” 蒙 , 中古音m u 习。 2 . 左江土语和德靖土语的m o: k 7 灰色在德靖土语的德保和靖西说m o: 护 , 左江土语的龙州 、 大新说m o 犷 , 宁明说mu 犷 。 壮语的这一形式应该与壮语的 “雾气 ” 有关系 。 雾气是温度下降时 , 空气中所含的水蒸 气凝结而浮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 , 常使人视野模糊不清 , 这就是雾 。 灰色介于白色和黑色之 间 , 较暗 , 视觉上与 “雾气 ” 颇为接近 。 3 . 汉语借词 “乌 ” ? o u , 只出现在两个语言点 : 环江?o ul , 柳江hu ‘。 这个词可能与汉语的 “乌 ” 相关 。 4 . 现代汉语借词 “灰 ” fa 护 “灰色 ” 在融安 、 连山说fu :i ‘, 钦州说fu :is , 当是借自现代粤语方言的 “灰 ” 。 例如南宁 市区的粤语 “灰 ” 读 fu 护5 、 廉州粤语读 fu 严 。 从声调来看 , 汉语阴平字中古借词在壮语中应 该读第 1 调 , 但是钦州却读第 3 调 , 显然是现代层次了 。 而龙胜有 fa i s和m o: n ’两种说法 , fai s 的a 是个短元音 , 实际音值应该是几护。 龙胜的fai s为 桂林官话借词 , 比较桂林话 “灰 ” 几产 。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声调 。 如果是中古汉语借词 , “灰 ” 是晓母平声字 , 壮语的声调应该是第 1 调 , 而龙胜壮语读第 5 调 , 是现代借词无疑 。 5 . 源于壮语 “草木灰 ” 的 tau “ 分布在南丹 、 龙胜 、 融安 、 连山 、 钦州等地 。 该词源于壮语的 “草木灰 ” 。 以上方言点的壮语 “草木灰 ” 和 “灰色 ” 同形 , 都说加旧6 。 6 . 暂时无法找到来源的形式 ( l) ~ 5及分布地点 。 分布地点及读音如下 : 广南侬 、 砚山侬 、 广南沙 、 丘北m an s , 文马土湘矿 , 龙胜m。:nl (又 读 ) , 田林m 。:矿 (又读 ) 。 ( 2) 为uI 犷 , 只出现在来宾。 ( 3 ) ?习u :13 , 只出现于贵港 。 九 结 语 相当于汉语某一颜色的词在壮语方言中常常有多种说法 。 某种颜色的说法在壮语方言中 形式越少 , 越一致 , 说明壮族人对该种颜色的分辨越清楚 , 也说明这种颜色是壮族先 民最早 能分辨的颜色 。 由此可以看出 , 壮族人对黑色 、 白色 、 红色 、 黄色和绿色这五种颜色的分辨 是较为清晰的 , 而蓝色 、 紫色和灰色三种颜色的分辨则相对模糊 。 4 2 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 与汉语有关系的颜色词中 , 有一小部分是上古层次的 , 其中有些可能是南岛语底层词 , 如 “潍 ’, , 同源词 , 如 “赦 ”、 “皓 ” 等 , 而大部分是中古以后从汉语里借入的 , 是接触的结果 。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 《缅汉词典》, 商务印书馆 , 1990 年 。 陈建初 : 《试论汉语颜色词 (赤义类 ) 的同源分化》, 《古汉语研究》 19 98 年第 3 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 广西人民出版社 , 19 98 年 。 黄布凡主编 : 《藏缅语族语言词汇》,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19 92 年 。 黄树先 : 《汉缅语比较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 00 3 年。 金理新 : 《汉藏核心词辨正}}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报告 , 200 7 年。 李方桂 : 《武鸣土语》, 中国科学院 , 1953 年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 5 年 。 梁敏、 张均如 : 《侗台语族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 年 。 刘丹青: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序列》, ((4 匕京师范大学学报》 19 90 年第 3 期 。 龙 丹 : 《汉语 “颜色类 ” 核心词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00 5 年。 潘悟云 : 《对华澳语系假说的若干支持材料》, JO u r n a 1 0 f C址吐se lin g u is t i c s mo no gr 叩h ~ s n 皿曲er 8, 199 5 年 。 潘悟云 : 《汉语历史音韵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X洲) 年 。 潘悟云 :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 (潘悟云卷 )))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0 2 年 。 乔秋颖 : 《古代汉语色彩词的特点》,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3 期 。 王辅世、 毛宗武: 《苗瑶语古音构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 95 年 。 吴安其 : 《汉藏语同源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2 00 2 年 。 徐朝华 : 《析 “青 ” 作为颜色词的内涵及其演变》, 《南开学报》 1988 年第 6 期 。 徐朝华 : 《上古汉语颜色词简论》, 《语言研究论丛 8))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1999 年 。 姚小平 : 《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 88 年第 1 期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编写组 :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编写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1 年 。 张均如、 梁敏、 欧阳觉亚 、 郑贻青、 李旭练 、 谢建酞 : 《壮语方言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 19 99 年。 张永言 : 《上古汉语的 “五色之名”》, 《语文学论集》, 语文出版社 , 199 8 年 。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p er fo e u s e s on the o rgi n o f t h e e o l o r te n n s b lac k , w hi te , re d , y e l l o w , g r e e n , b l u e , P u rp l e , an d g r a y i n di ffe re n t Zh u an g di al ec t s . A m o n g the m , b lu e , P u rp l e , an d gr a y di ffe r g r e ati y fro m o n e di al e e t t o an o th e r , an d in d i c ate s a r a t h er e o m P ll e ate d o ri gin s . ( 通信地址 : 10( X)8 1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200 23 4 上海 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 E 一研究院 5 106 65 广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 )
本文档为【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329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7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4-11
浏览量: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