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V1.135业报差别经_合刊_印刷用_正式版

V1.135业报差别经_合刊_印刷用_正式版

举报
开通vip

V1.135业报差别经_合刊_印刷用_正式版ěrshímànshūshìlìfǎwánɡzǐchénɡfówēishéncónɡzuòérqǐpiān 读佛经须知(选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阅经:至于阅经,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

V1.135业报差别经_合刊_印刷用_正式版
ěrshímànshūshìlìfǎwánɡzǐchénɡfówēishéncónɡzuòérqǐpiān 读佛经须知(选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阅经:至于阅经,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 阅经之态度: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囋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 诵经与听经: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阅经与研究义理之分别与时宜: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之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能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 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皈敬颂(三遍)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业报差别经 隋洋川郡守瞿昙法智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力提邪子首迦长者言 我当为汝说善恶业报差别法门 汝当谛听 善思念之 时首迦言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首迦 一切众生 系属于业 依止于业 随自业转 以是因缘 有上中下差别不同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小威势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下族姓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邪智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畜生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饿鬼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人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欲界天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色界天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无色界天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边地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中国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尽地狱寿。或有业能令众生半地狱寿 或有业能令众生暂入即出 或有业作而不集。或有业集而不作 或有业亦作亦集 或有业不作不集 或有业能令众生初乐后苦 或有业能令众生初苦后乐 或有业能令众生初苦后苦 或有业能令众生初乐后乐 或有业能令众生贫而乐施 或有业能令众生富而悭贪 或有业能令众生富而能施 或有业能令众生贫而悭贪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身乐而心不乐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心乐而身不乐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俱乐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二俱不乐 或有业能令众生寿命虽尽而业不尽 或有业能令众生其业虽尽而命不尽 或有业能令众生业命俱尽 或有业能令众生业之与命二俱不尽 而能断除一切烦恼 或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 形容殊妙 眼目端严 肤体光泽 人所乐见 或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 形容丑陋 肤体麤涩 人不喜见 或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 身口臭秽 诸根残缺 或有众生 习行世间十不善业 得外恶报 或有众生 习行世间十种善业 得外胜报 若有众生 礼佛塔庙 得十种功德 奉施宝盖 得十种功德 奉施缯幡 得十种功德 奉施钟铃 得十种功德 奉施衣服 得十种功德 奉施器皿 得十种功德 奉施饮食 得十种功德 奉施靴履 得十种功德 奉施香华 得十种功德 奉施灯明 得十种功德 恭敬合掌 得十种功德 是名略说诸业差别法门 佛告首迦 有十种业 能令众生得短命报 何等为十 一者自行杀生 二者劝他令杀 三者赞叹杀法 四者见杀随喜 五者于所怨憎之人 欲令丧灭 六者见怨灭已 心生欢喜 七者坏他胎藏 八者教人毁坏 九者建立天寺 屠杀众生 十者战斗 自作教人 互相残害 以是十业 得短命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长命报 何等为十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 心生欢喜 五者见被杀者 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 安慰其心 七者见恐怖者 施与无畏 八者见诸患苦 起慈愍心 九者见诸急难 起大悲心 十者以诸饮食 惠施众生 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多病报 何等为十 一者好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令打 三者赞叹打法 四者见打欢喜 五者恼乱父母 令心忧恼 六者恼乱贤圣 七者见怨病苦 心大欢喜 八者见怨病愈 心生不乐 九者于怨病所 与非治药 十者宿食因缘未消 而复更啖 以是十业 得多病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少病报 何等为十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人不令鞭杖 三者赞叹不鞭打法 四者见不打者 心生欢喜 五者供养自己父母及诸病人 六者见贤圣有病患者 瞻视供养 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 八者见病苦者 施与良药 亦劝他施 九者于病苦众生 起慈愍心 十者于诸饮食 能自节量 以是十业 得少病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丑陋报 何等为十 一者好行忿怒 二者好怀嫌恨。三者诳惑于他 四者恼乱众生 五者于父母所 无爱敬心 六者于贤圣所 不生恭敬 七者侵夺贤圣资生及诸田业 八者于佛塔庙之所 断灭灯明 九者见丑陋者 毁訾轻贱 十者习诸恶行 以是十业 得丑陋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端正报 何等为十 一者不瞋 二者施衣 三者爱敬父母尊长 四者尊重贤圣道德 五者恒常涂饰佛塔精舍 六者清净泥涂堂宇 七者平治僧伽蓝地 八者扫洒佛塔 九者见丑陋者 不生轻贱。起恭敬心 十者见端正者 晓悟宿因 知福德感 以是十业 得端正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少威势报 何等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 起嫉妒心。二者见他得利 心生恼热 三者见他失利 其心欢喜 四者见他得好名誉。起嫉恶心 五者若见他失名誉 心大忻悦 六者退菩提心 毁佛形像。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 无心奉侍 八者唯劝人修习少威德业 九者障他修行大威德业 十者见少威德者 心生轻贱 以是十业 得少威势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 何等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 心无嫉妒。二者见他得利 心生欢喜 三者见他失利 起怜愍心 四者见他得好名誉。心生忻悦 五者见失名誉 助怀忧恼 六者发菩提心 造佛形像 奉施宝盖 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 恭敬奉迎 八者劝人弃舍少威德业 九者劝人修行大威德业 十者见无威德 不生轻贱 以是十业 得大威势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下族姓报 何等为十 一者不知敬父 二者不知敬母。三者不知敬沙门 四者不知敬婆罗门 五者于诸师友尊长 而不敬仰。六者于诸师长 不奉迎供养 七者见诸尊长 不迎逆请坐 八者于父母所。不遵教诲 九者于贤圣所 亦不受教 十者轻懱下族 以是十业 得下族姓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 何等为十 一者善知敬父 二者善知敬母。三者善知敬沙门 四者善知敬婆罗门 五者敬护尊长 六者奉迎师长。七者见诸尊长 迎逆请坐 八者于父母所 敬受教诲 九者于贤圣所 尊敬受教 十者不轻下族 以是十业 得上族姓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 何等为十 一者自行偷盗 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 四者见盗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 减撤生业 六者于贤圣所 侵夺资财 七者见他得利 心不欢喜 八者障他得利 为作留难 九者见他行施 无随喜心 十者见世饥馑 心不怜愍 而生欢喜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 何等为十 一者自离偷盗 二者劝他不盗。三者赞叹不盗 四者见他不盗 心生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 供奉生业。六者于诸贤圣尊长 给施所须 七者见他得利 心生欢喜 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九者见乐施者 心生悦欣 十者若见世饥馑时 心生怜愍。以是十业 得多资生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邪智报 何等为十 一者不能咨问智慧大德沙门及婆罗门 二者显说恶法 三者不能受持修习正法 四者赞非定法以为定法 五者吝法不说 六者亲近邪智 七者远离正智 八者赞叹邪见法行。九者弃舍正见 十者若见愚痴恶人 轻贱毁訾 以是十业 得邪智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正智报 何等为十 一者善能咨问智慧聪黠沙门及婆罗门 二者显说善法 三者闻持弘护正法 四者见说定法 叹言善哉。五者乐说真正法要 六者亲近正智慧人 七者守摄护持正法 八者精勤修习多闻 九者远离邪见恶人 十者见痴恶人 不生轻贱 以是十业。得正智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地狱报 何等为十 一者身行重恶业 二者口行重恶业。三者意行重恶业 四者起于断见 五者起于常见 六者起无因见 七者起无作见 八者起于无见见 九者起于边见 十者不知恩报 以是十业。得地狱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畜生报 何等为十 一者身行中恶业 二者口行中恶业。三者意行中恶业 四者从贪烦恼 起诸恶业 五者从瞋烦恼 起诸恶业 六者从痴烦恼 起诸恶业 七者毁骂众生 八者恼害众生 九者施不净物 十者行于邪淫 以是十业 得畜生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饿鬼报 何等为十 一者身行轻恶业 二者口行轻恶业 三者意行轻恶业 四者起于多贪 五者起于恶贪 六者嫉妒 七者邪见 八者悭吝爱著资生 即便命终 九者病困因饥而亡 十者恼逼枯渴而死 以是十业 得饿鬼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 何等为十 一者身行微恶业 二者口行微恶业 三者意行微恶业 四者憍慢 五者我慢 六者增上慢 七者大慢。八者邪慢 九者慢慢 十者回诸善根 向修罗趣 以是十业 得阿修罗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人趣报 何等为十 一者不杀 二者不盗 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 五者不绮语 六者不两舌 七者不恶口 八者不贪 九者不瞋 十者不邪见 于十善业 缺漏不全 以是十业 得人趣报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欲天报 所谓胜妙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色天报 所谓修行有漏十善 与定相应 复有四业 能令众生得无色天报 一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等 入于空处定 二者过一切空处定 入识处定 三者过一切识处定 入无所有处定。四者过无所有处定 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以是四业 得无色天报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 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 以增上心 殷重布施 以此善业 发愿回向 即得往生 是名决定报业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 若业非是增上勇猛心作 更不修习 又不发愿回向受生 是名不定报业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边地报 若业于佛法僧净持戒人及大众所 不生增上勇猛心施 以此善根 愿生边地 以是愿故 即生边地 受净不净报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中国报者 若作业时 于佛法僧清净持戒梵行人边及大众所 起于殷重增上布施 以是善根 决定发愿求生中国 还得值佛。及闻正法 受于上妙清净果报 复有业能令众生尽地狱寿 若有众生 造地狱业已 无惭无愧 而不厌离。心无怖畏 反生欢喜 又不忏悔 而复更造重增恶业 如提婆达多等。以是业故 尽地狱寿 复有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 至半而夭 不尽其寿 若有众生 造地狱业。积集成已 后生怖畏 惭愧厌离 忏悔弃舍 非增上心 以是业故 堕于地狱 后追悔故 地狱半夭 不尽其寿 复有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 暂入即出 若有众生 造地狱业 作已怖畏。起增上信 生惭愧心 厌恶弃舍 殷重忏悔 更不重造 如阿阇世王杀父等罪 暂入地狱 即得解脱 于是世尊 即说偈言 若人造重罪 作已深自责 忏悔更不造 能拔根本业 复有业作而不集 若有众生 身口意等 造诸恶业 造已怖畏 惭愧远离。深自悔责 更不重造 是名作而不集 复有业集而不作 若有众生 自不作业 以恶心故 劝人行恶 是名集而不作 复有业亦作亦集 若有众生 造诸业已 心无改悔 而复数造 亦劝他人。是名亦作亦集 复有业不作不集 若有众生 自不造业 亦不教他 无记业等 是名不作不集 复有业初乐后苦 若有众生 为人所劝 欢喜行施 施心不坚 后还追悔。以是因缘 生在人间 先虽富乐 后还贫苦 是名先乐后苦 复有业初苦后乐 若有众生 为人劝导 俛仰少施 施已欢喜 心无吝悔。以是因缘 生在人间 初时贫苦 后还富乐 是名初苦后乐 复有业初苦后苦 若有众生 离善知识 无人劝导 乃至不能少行惠施。以是因缘 生在人间 初时贫苦 后亦贫苦 复有业初乐后乐 若有众生 近善知识 劝令行施 便生欢喜 坚修施业。以是因缘 生在人间 初时富乐 后亦富乐 复有业贫而乐施 若有众生 先曾行施 不遇福田 流转生死 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 果报微劣 随得随尽 以习施故 虽处贫穷 而乐行施 复有业富而悭贪 若有众生 未曾布施 遇善知识 暂行一施 值良福田。以田胜故 资生具足 先不习故 虽富而悭 复有业富而能施 若有众生 值善知识 多修施业 遇良福田 以是因缘。巨富饶财 而能行施 复有业贫而悭贪 若有众生 离善知识 无人劝导 不能行施 以是因缘。生在贫穷 而复悭贪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身乐而心不乐 如有福凡夫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心乐而身不乐 如无福罗汉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俱乐 如有福罗汉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俱不乐 如无福凡夫 复有业能令众生命尽而业不尽 若有众生 从地狱死 还生地狱 畜生饿鬼 乃至人天阿修罗等 亦复如是 是名命尽而业不尽 复有业能令众生业尽而命不尽 若有众生 乐尽受苦 苦尽受乐等 是名业尽而命不尽 复有业能令众生业命俱尽 若有众生 从地狱灭 生于畜生 及以饿鬼。乃至人天阿修罗等 是名业命俱尽 复有业能令众生业命俱不尽 若有众生 尽诸烦恼 所谓须陀洹 斯陀含。阿那含 阿罗汉等 是名业命俱不尽 复有业能令众生 虽生恶道 形容殊妙 眼目端严 肤体光泽 人所乐见 若有众生 因欲烦恼起破戒业 以是因缘 虽生恶道 身体鲜洁 毛色姝妍 肤体光泽 人所乐见 复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 形容丑陋 肤体麤涩 人不喜见 若有众生。从瞋烦恼起破戒业 以是因缘 生于恶道 形容丑陋 肤体麤涩 人不喜见 复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 身口臭秽 诸根残缺 若有众生 从痴烦恼起破戒业 以是因缘 生于恶道 身口臭秽 诸根残缺 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 得外恶报 何等为十 若有众生 于十不善业 多修习故 感诸外物 悉不具足 一者其杀生业故 令诸外报 大地碱卤 药草无力 二者以盗业故 感外霜雹螽蝗虫等 令世饥馑 三者邪淫业故 感恶风雨 及诸尘埃 四者妄语业故 感生外物 皆悉臭秽 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 高下不平 山陵塠阜 株杌丘坑 六者恶口业故 感生外报 瓦石沙砾 麤涩恶物 不可触近 七者绮语业故 感生外报 令草木稠林 枝条棘刺 八者以贪业故 感生外报 令诸苗稼子实微细 九者以瞋业故。感生外报 令诸树木果实苦涩 十者以邪见业故 感生外报 苗稼不实收获尠少 以是十业 得外恶报 复有十业 得外胜报 若有众生 修十善业 与上相违 当知即获十外胜报 若有众生 恭敬礼拜诸佛塔庙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得妙色好声。二者有所发吐言辞 人皆信伏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 皆来亲附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 奉施宝盖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处世犹如伞盖 覆护众生 二者身心安隐 离诸热恼 三者一切世间敬重 无敢轻慢 四者有大威势 五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大威德者 以为眷属 六者恒作转轮圣王 七者劝导恒为上首 修习善业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 奉施缯幡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处世犹如宝幢 国王大臣 亲友知识 恭敬供养 二者豪富自在 具大财宝 三者善名流布 遍至诸方 四者形貌端严 寿命长远 五者常于生处 施行坚固 六者有大名称 七者有大威德 八者生在上族 九者身坏命终 生于天上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缯幡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 奉施钟铃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得梵音声 二者有大名闻 三者自识宿命 四者所有出言 人皆敬受 五者常有宝盖 以自庄严 六者有妙璎珞 以为服饰 七者面貌端严 见者欢喜 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钟铃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 奉施衣服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面目端严 二者肌肤细滑 三者尘垢不著 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 五者微妙卧具 覆盖其身。六者具惭愧服 七者见者爱敬 八者具大财宝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器皿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处世如器 二者得善法津泽 三者离诸渴爱 四者若渴思水 流泉涌出 五者终不生于饿鬼道中。六者得天妙器 七者远离恶友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器皿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 奉施饮食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得命 二者得色 三者得力 四者获得安无碍辩 五者得无所畏 六者无诸懈怠 为众敬仰 七者众人爱乐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 奉施靴履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具足妙乘 二者足下安平 三者足趺柔软 四者远涉轻捷勦健 五者身无疲极 六者所行之处。不为荆棘瓦砾损坏其足 七者得神通力 八者具诸给使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靴履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 奉施香华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处世净妙如华 二者身无臭秽 三者福香戒香 遍诸方所 四者随所生处 鼻根不坏 五者超胜世间 为众归仰 六者身常清净香洁 七者爱乐正法 受持读诵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 奉施灯明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照世如灯 二者随所生处 肉眼不坏 三者人中得于天眼 四者于诸善恶之法 智慧明了 五者随处除灭大闇 六者得智慧明 七者流转世间 常不入于黑暗之处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 恭敬合掌 得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 一者得胜福报 二者生于上族 三者得胜妙色 四者得胜妙声 五者得胜妙盖 六者得胜妙辩 七者得胜妙信 八者得胜妙戒 九者得胜妙多闻 十者得胜妙智 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尔时世尊 说此法已 首迦长者 于如来所 得净信心 尔时首迦 头面礼佛 作如是言 我今请佛 往舍婆提城 到我父所力提长者家 愿令我父及一切众生 长夜安乐 尔时世尊 为利益故 嘿然受请 尔时首迦 闻佛所说 心大欢喜 顶礼而退 (乾隆大藏经·第五十八册) 忏悔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回向偈(一)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求现生福慧好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回向偈(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难字注音 p2 爇 ruò p3 瞿qú昙tán 祇qí树给jǐ 邪yē: “邪”在人名中与“耶”通借) p4悭qiān p5靴xuē履lǚ 麤cū 同粗 缯zēng幡fān p7啖dàn 訾zī p8忻xīn p10馑jǐn p11黠xiá p12憍jiāo 绮qǐ p14阇shé p15俛miǎn仰yǎng p17洹huán p18姝shū妍yán 秽huì 碱jiǎn卤lǔ 雹báo螽zhōng p19塠duī(古同“堆”)阜fù 株zhū杌wù 棘jí刺cì 涅niè槃pán p21垢gòu p22趺fū 勦jiǎo p23闇àn(同“暗”) 佛说十善业道经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娑竭罗龙宫 与八千大比丘众 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 世尊告龙王言 一切众生 心想异故 造业亦异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龙王 汝见此会及大海中 形色种类 各别不耶 如是一切 靡不由心 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而心无色 不可见取 但是虚妄 诸法集起 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虽各随业 所现不同 而实于中 无有作者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自性如幻 智者知已 应修善业 以是所生蕴处界等 皆悉端正 见者无厌 龙王。汝观佛身 从百千亿福德所生 诸相庄严 光明显曜 蔽诸大众 设无量亿自在梵王 悉不复现 其有瞻仰如来身者 岂不目眩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 妙色严净 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 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 形色粗鄙 或大或小 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 是故随业 各自受报 汝今常应如是修学 亦令众生了达因果 修习善业 汝当于此 正见不动 勿复堕在断常见中 于诸福田 欢喜敬养 是故汝等 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 当知菩萨有一法 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何等为一 谓于昼夜 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是即能令诸恶永断 善法圆满 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言善法者 谓人天身 声闻菩提 独觉菩提 无上菩提 皆依此法以为根 本不得成就 故名善法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 谓能永离杀生 偷盗 邪行 妄语 两舌 恶口 绮语 贪欲 瞋恚 邪见 龙王 若离杀生 即得成就十离恼法 何等为十 一于诸众生 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 起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 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 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时 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 若离偷盗 即得十种可保信法 何等为十 一资财盈积 王贼水火及非爱子 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 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时 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 若离邪行 即得四种智所赞法 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顺 二永离諠掉 三世所称叹 四妻莫能侵 是为四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时 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 若离妄语 即得八种天所赞法 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 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 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 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 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 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 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 无能制伏 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时 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 若离两舌 即得五种不可坏法 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 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 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 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 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 不诳惑故 是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 得正眷属 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 若离恶口 即得成就八种净业 何等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 四言词美妙 五言可承领 六言则信用 七言无可讥 八言尽爱乐。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时 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 若离绮语 即得成就三种决定 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 如实答问 三定于人天 威德最胜 无有虚妄 是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时 得如来诸所授记 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 若离贪欲 即得成就五种自在 何等为五 一三业自在 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 一切怨贼不夺故 三福德自在 随心所欲 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 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物 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是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时 三界特尊 皆共敬养。 复次龙王 若离瞋恚 即得八种喜悦心法 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 二无瞋恚心 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 五得圣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 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 众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 速生梵世 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时 得佛无碍心 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 若离邪见 即得成就十功德法 何等为十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 宁殒身命 终不作恶 三惟归依佛 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 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五常生人天 不更恶道 六无量福慧 转转增胜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 八不起身见 舍诸恶业 九住无碍见 十不堕诸难 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后成佛时 速证一切佛法 成就自在神通 尔时 世尊复告龙王言 若有菩萨 依此善业 于修道时 能离杀害 而行施故,常富财宝 无能侵夺 长寿无夭 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离不与取 而行施故。常富财宝 无能侵夺 最胜无比 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离非梵行 而行施故 常富财宝 无能侵夺 其家贞顺 母及妻子 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离虚诳语 而行施故 常富财宝 无能侵夺 离众毁谤 摄持正法 如其誓愿 所作必果 离离间语 而行施故 常富财宝 无能侵夺 眷属和睦 同一志乐 恒无乖诤 离粗恶语 而行施故 常富财宝 无能侵夺 一切众会 欢喜归依 言皆信受 无违拒者 离无义语 而行施故 常富财宝 无能侵夺 言不虚设 人皆敬受 能善方便 断诸疑惑 离贪求心 而行施故 常富财宝 无能侵夺 一切所有 悉以惠舍 信解坚固 具大威力 离忿怒心 而行施故 常富财宝 无能侵夺 速自成就 无碍心智 诸根严好 见皆敬爱 离邪倒心 而行施故 常富财宝 无能侵夺 恒生正见敬信之家 见佛闻法 供养众僧 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 行十善业 以施庄严 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 举要言之 行十善道 以戒庄严故 能生一切佛法义利 满足大愿 忍辱庄严故 得佛圆音 具众相好 精进庄严故 能破魔怨 入佛法藏 定庄严故 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慧庄严故 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慈庄严故 于诸众生 不起恼害 悲庄严故 愍诸众生 常不厌舍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 心无嫌嫉 舍庄严故 于顺违境 无爱恚心 四摄庄严故 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念处庄严故 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正勤庄严故 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 成一切善法 神足庄严故 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五根庄严故 深信坚固 精勤匪懈 常无迷妄 寂然调顺 断诸烦恼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 无能坏者 觉支庄严故 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正道庄严故 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正庄严故 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观庄严故 能如实知 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 速得成满 为无为乐 龙王 当知此十善业 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 皆得圆满 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龙王 譬如一切城邑聚落 皆依大地而得安住 一切药草卉木丛林 亦皆依地而得生长 此十善道 亦复如是 一切人天 依之而立 一切声闻独觉菩提 诸菩萨行 一切佛法 咸共依此十善大地 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 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乾隆大藏经·第六十七册)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长阿含善生经别译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佛在王舍国鸡山中 时有长者子 名尸迦罗越 早起严头 洗浴著文衣 东向四拜 南向四拜 西向四拜 北向四拜 仰向四拜 向地四拜 佛入国分卫遥见之 往到其家问之 何为六向拜 此应何法 尸迦罗越言 父在时教我六向拜。不知何应 今父丧亡 不敢于后违之 佛言 父教汝使六向拜 不以身拜 尸迦罗越便长跪言 愿佛为我解此六向拜意 佛言 听之内着心中 其有长者黠人能持四戒不犯者 今世为人所敬 后世生天上 一者不杀诸群生 二者不盗。三者不爱他人妇女 四者不妄言两舌 心欲贪婬恚怒愚痴自制勿听 不能制此四意者 恶名日闻 如月尽时光明稍冥 能自制恶意者 如月初生其光稍明。至十五日盛满时也 佛言 复有六事 钱财日耗减 一者喜饮酒 二者喜博掩 三者喜早卧晚起 四者喜请客 亦欲令人请之 五者喜与恶知识相随 六者憍慢轻人 犯上头四恶。复行是六事 妨其善行 亦不得忧治生 钱财日耗减 六向拜当何益乎 佛言 恶知识有四辈 一者内有怨心 外强为知识 二者于人前好言语 背后说言恶 三者有急时 于人前愁苦 背后欢喜 四者外如亲厚 内兴怨谋 善知识亦有四辈 一者外如怨家 内有厚意 二者于人前直谏 于外说人善 三者病瘦县官为甚怔忪忧解之 四者见人贫贱不弃捐 常念求方便欲富之 恶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难谏晓教之作善 故与恶者相随 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 故与嗜酒人相随 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 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 故与博掩子为厚 善知识亦有四辈 一者见人贫穷悴乏令治生 二者不与人诤计校。三者日往消息之 四者坐起常相念 善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为吏所捕 将归藏匿之 于后解决之 二者有病瘦 将归养视之 三者知识死亡 棺殓视之 四者知识已死 复念其家 善知识复有四辈 一者欲斗 止之 二者欲随恶知识 谏止之 三者不欲治生 劝令治生 四者不喜经道 教令信喜之 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 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 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 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佛言 择其善者从之 恶者远离之 我与善知识相随 自致成佛 佛言 东向拜者 谓子事父母 当有五事 一者当念治生 二者早起勅令奴婢。时作饭食 三者不益父母忧 四者当念父母恩 五者父母疾病 当恐惧求医师治之 父母视子亦有五事 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 二者当教计书疏 三者当教持经戒 四者当早与娶妇 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 南向拜者 诸弟子事师 当有五事 一者当敬叹之 二者当念其恩 三者所教随之 四者思念不厌 五者当从后称誉之 师教弟子亦有五事 一者当令疾知。二者当令胜他人弟子 三者欲令知不忘 四者诸疑难悉为解说之 五者欲令弟子智慧胜师 西向拜者 谓妇事夫 有五事 一者夫从外来 当起迎之 二者夫出不在 当炊蒸扫除待之 三者不得有婬心于外 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 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 五者夫休息善藏乃得卧 夫视妇亦有五事 一者出入当敬于妇 二者饭食之 以时节与衣被 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 四者家中所有多少 悉用付之 五者不得于外邪畜傅御 北向拜者 谓人亲属朋友 当有五事 一者见之作罪恶 私往于屏处 谏晓呵止之 二者小有急 当奔趣救护之 三者有私语 不得为他人说 四者当相敬歎 五者所有好物 当多少分与之 向地拜者 谓大夫视奴客婢使 亦有五事 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 二者病瘦当为呼医治之 三者不得妄挝捶之 四者有私财物 不得夺之 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 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 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 二者所当作自用心为之 三者当爱惜大夫物 不得弃捐乞丐人 四者大夫出入当送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 不得说其恶 向天拜者 谓人事沙门道士 当用五事 一者以善心向之 二者择好言与语。三者以身敬之 四者当恋慕之 五者沙门道士人中之雄 当恭敬承事问度世之事 沙门道士当以六憶视凡民 一者教之布施 不得自悭贪 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犯 三者教之忍辱 不得自恚怒 四者教之精进 不得自懈慢 五者教人一心 不得自放意 六者教人黠慧 不得自愚痴 沙门道士教人去恶为善。开示正道 恩大于父母 如是行之 为如汝父在时六向拜之教也 何忧不富乎 尸迦罗越即受五戒 作礼而去 佛说呗偈 鸡鸣当早起 被衣来下牀 澡漱令心净 两手奉华香 佛尊过诸天 鬼神不能当 低头绕塔寺 叉手礼十方 贤者不精进 譬如树无根 根断枝叶落 何时当复连 采华者日中 能有几时鲜 放心自纵意 命过复何言 人当虑非常 对来无有期 犯过不有觉 命过为自欺 今当入泥犁 何时有出期 贤者受佛语 持戒慎勿疑 佛如好华树 无不爱乐者 处处人民闻 一切皆欢喜 令我得佛时 愿使如法王 过度诸生死 无不解脱者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现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戒慎除恐畏 福德三界尊 鬼神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堕俗生世苦 今速如电光 老病死时至 对来无豪强 无亲可恃怙 无处可隐藏 天福尚有尽 人命岂久长 父母家室居 譬如寄客人 宿命寿以尽 舍故当受新 各追所作行 无际如车轮 起灭从罪福 生死十二因 现身游免乱 济育一切人 慈伤坠众邪 流没于深渊 勉进以六度 修行致自然 是故稽首礼 归命天中天 人身既难得 得人复嗜欲 贪婬于意识 痛想无厌足 豫种后世栽 欢喜诣地狱 六情幸完具 何为自困辱 一切能正心 三世神吉祥 不与八难贪 随行生十方 所生趣精进 六度为桥梁 广劝无极慧 一切蒙神光 (乾隆大藏经·第五十四册) 玉耶女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为诸四辈弟子说经 是时国中给孤独家为子娶妇 得长者女名曰玉耶 端正殊特 不以妇礼 轻慢公姑及以夫婿。给孤独长者夫妇议言 是妇不顺当云何教 若加杖捶非善法也 设不教诃其罪日增 长者议曰 惟佛能化 明旦严服往诣佛所 稽首礼足前白佛言 我为子娶妇得长者女 甚大憍慢不以妇礼 惟愿世尊 哀愍我等并诸弟子 明日劝请 到舍说经令心开解 佛即受请 长者欢喜礼佛而归 长者到舍广设调度严饰床座 明旦佛来到长者舍 长者欣庆请如来入舍 众坐已定 皆各礼佛却住一面 佛饭食讫并为说经 惟有玉耶憍慢不出 佛念愍之放大神力 变长者家皆化作水精色 内外相照无有障碍 玉耶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衣毛为竖战栗惶怖 即出礼佛却住一面 合掌低头默无所说 佛语玉耶 女人不以面貌端正 不顺夫婿非为端正 心端行正是为端正 女人身中有十恶事 不自觉知。何等十恶 一者讬生父母甚难养育 二者怀妊忧愁 三者初生父母不喜。四者养育无味 五者父母随逐不离时宜 六者处处畏人 七者常忧嫁之 八者生已父母离别 九者常畏夫婿 十者不得自在 是名十恶也 玉耶惶怖白佛言。世尊 愿佛教我妇人之礼 其事云何 佛语玉耶 妇事夫婿公姑大长 有五善三恶 何等五善 一者后卧早起美食先进 二者挝骂不得怀恚 三者一心向夫不得邪婬 四者愿夫长寿以身奉使 五者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 是为五善 何等三恶 一者轻慢夫婿不顺大长 美食自噉 未冥早卧日出不起。夫婿教诃瞋目怒应 二者见夫不欢心常败坏 念他男子好 三者愿夫早死更嫁 是为三恶 玉耶默然无言可答 佛语玉耶 世间下有七辈妇 为汝说之一心善听 一者母妇 二者妹妇 三者知识妇 四者妇妇 五者婢妇 六者怨家妇。七者夺命妇 汝今解不 玉耶答言 不及此义 佛言 善听吾今解之 何等母妇 爱念夫主如母爱子 昼夜长养不失时宜 心常怜念无有厌患 念夫如子。是为母妇 何等妹妇 承事夫婿尽其敬诚 如兄如弟同气分形 骨血至亲无有二情 尊之重之如妹事兄 是为妹妇 何等知识妇 奉事夫婿敬顺恳至。依依恋恋不能相远 私密之事常相告示 行无违失善事相教 使益明慧相亲相爱 欲令度世如善知识 是为知识妇 何等妇妇 供养大人竭情尽行无有一二 净修妇礼终不废阙 进不犯义退不失礼常和为贵 是名妇妇 何等婢妇。心常畏忌不敢自慢忠孝尽节 口不麤言身不放逸 以礼自防如民奉王 夫婿敬幸不得憍慢 若得杖捶敬承奉受 及见骂辱默然无辞 甘身苦乐无有二心。募修妇道不择衣食 事夫如事大家 是名婢妇 何等怨家妇 见夫不欢恒怀瞋恚 昼夜求愿欲得远离 虽为夫妇心常如寄 乱头勤卧无有畏避 不作生活养育儿子 身行婬荡不知羞耻 陷入罪法毁辱亲里 夫婿相憎咒欲令死 是名怨家妇 何等夺命妇 昼夜不眠毒心伺之 作何方便得远离之 欲与毒药恐人觉之 心外情通雇人害之 复遣傍夫伺而贼之 夫死更嫁适我愿之 是名夺命妇。佛语玉耶 其有善妇者当有显名 宗亲九族并蒙其荣 天龙鬼神拥护其形。使不枉横财宝日生 万分之后愿愿不违上生天上 宫殿浴池在所自然天人乐之 天上寿尽还生世间 常为富贵侯王子孙 端正姝好人所奉尊 其恶妇者当得恶名 今现在身不得安宁 数为鬼神在于家庭起病发祸 求及神明 会当归死不得长生 恶梦恐怖所愿不成 多逢灾横水火日惊 万分之后魂神受形 死入地狱饿鬼畜生 其身矬短咽如针钉 身卧铁床数千万劫 受罪毕讫还生恶家 贫穷裸露无丝无麻 孜孜急急共相鞭挝 从生至死无有荣华 作善得善作恶自遮 善恶如此非是虚也 佛语玉耶 此是七辈妇 汝用何行 玉耶流泪前白佛言 我本愚痴不顺夫尊 自今已后当如婢妇 尽我命寿不敢憍慢 即前长跪求受十戒三自归命 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婬佚。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恶口 七不绮语 八不嫉妒 九不瞋恚 十者信善得善 是名十戒 此优婆夷所行 佛说经竟 及诸弟子皆各欲还 给孤独长者眷属欢喜礼佛而退 玉耶长跪重白佛言 我本愚痴憍慢夫婿 今蒙世尊化导 我等令心开解 佛语玉耶 自今已后拥护汝家 玉耶言诺 受佛言教不敢有违。稽首礼足受退还归 (乾隆大藏经·第五十五册) 佛说布施经 宋西天三藏法师法天奉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 有三十七种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 当得离众嫉妒。人所崇敬 二依时施 得三业清净 四时安隐 三常行施 得身心适悦 无散乱失 四亲手施 得手指纤长 身相端正 五为他施 复得他人行大舍施 六依教施 心离取相 得无为福 七以妙色具施 得身色端严 众所爱乐。 八以上妙香具施 恒得栴檀之香 受用供养 九以上味施 得味中上味 充益支体 十如法尊重施 得安隐快乐 众人喜见 十一以广大心施 得无量广大之福 十二以美食施 得离饥馑 仓库盈溢 十三以浆饮施 得所往之处无诸饥渴 十四以衣服施 得上妙衣 庄严身相 十五以住处施 得田宅宽广 楼阁庄严 十六以卧具施 得生贵族 资具光洁 十七以象马车辇施 得四禅足 无拥妙用 十八以汤药施 得安隐快乐 无诸疾病 十九以经法施 得宿命等通 二十以华果施 得七觉支华 二十一以华鬘施 得脱贪瞋痴垢 二十二以香施 得离烦恼臭秽 二十三以伞盖施 得法自在 二十四以铃铎施 得言音美妙 二十五以音乐施 得梵音深妙 二十六以然灯施 得天眼清净 二十七以缯綵疋帛施 得解脱衣服 二十八以香水洒如来塔庙 二十九以香水浴如来身 三十以香油涂饰佛像 共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十一以香水施浴众僧 得富贵家生。少病安乐 三十二以慈心施 得颜貌和悦 无诸瞋恨 三十三以悲心施 得离杀害 三十四以喜心施 得无所畏 远离忧恼。 三十五以舍心施 得离罣碍 证寂灭乐。 三十六以种种施 得种种福 三十七以无住无相心施 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告诸苾刍 如是三十七种 智者所行微妙施行 汝今受持 尔时舍卫国王白佛言 世尊 我等云何而行布施 佛言 大王 若求胜妙福报而行施时 慈心不杀 离诸嫉妒 正见相应 远于不善。坚持禁戒 亲近善友 闭恶趣门 开生天路 自利利他 其心平等 若如是施。是真布施 是大福田 复次行施 随自心愿 获其报应 或以妙色名香 珍味。软触 亲手布施 得众人尊重 眷属圆满 富贵安乐之报 或以饮食布施 而得大力 或以酥油之灯布施 而得天眼。或以音乐布施 而得天耳 或以汤药布施 而得长寿 或以住处布施 而得楼阁田园 或以法说布施 而得甘露 佛言 大王 若以十善行施 复得十种报应 十善者 不杀生 不偷盗 不婬欲。不妄语 不绮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贪。不瞋 不痴 而得命不中夭 财无散失。眷属清洁 所言诚谛 离诸嫉妒 人所喜见 亲友和睦 不堕贫贱 颜貌端正。智慧相应 获报如是 佛言 大王 若以上妙乐饮食供养三宝。得五种利益 身相端严 气力增盛 寿命延长 快乐安隐 成就辩才 如是南赡部洲一切众生 父母 妻子 男女眷属 如上布施 随愿所求 无不圆满 说此法已 皆大欢喜 作礼而退 (乾隆大藏经·第五十九册) 佛说佛医经 吴沙门竺律炎共支越译 人身中本有四病 一者地 二者水 三者火 四者风 风增气起 火增热起 水增寒起 土增力盛 本从是四病 起四百四病 土属身 水属口 火属眼 风属耳 火少寒多目冥 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 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 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 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有风有寒 何以故春寒多 以万物皆生 为寒出 故寒多 何以故夏风多 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 故风多 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 故热多 何以故冬有风有寒 以万物终亡热去 故有风寒 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 何以故 风多故身放 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 何以故 寒多故身缩 春三月有寒 不得食麦豆 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 夏三月风 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 秋三月有热 不得食粳米醍醐 宜食细米麨蜜稻黍 冬三月有风寒 阳与阴合 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 有时卧风起有时灭 有时卧火起有时灭 有寒起有时灭 人得病有十因缘 一者久坐不饭 二者食无贷 三者忧愁 四者疲极 五者婬泆 六者瞋恚 七者忍大便 八者忍小便 九者制上风 十者制下风 从是十因缘生病 佛言 有九因缘 命未当尽为横尽 一不应饭为饭 二为不量饭 三为不习饭。四为不出生 五为止熟 六为不持戒 七为近恶知识 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 如是九因缘 人命为横尽 不应饭为饭 谓不可意饭 亦谓不随四时食 亦为已饭复饭 是为不应饭为饭。不量饭者 谓不知节度多食过足 是为不量饭者 不习饭者 谓不时食 若至他郡国 不知俗宜饭食未习 不稍稍饭 是为不习饭 不出生者 谓饭物未消复上饭 若服药吐下不尽便食来。是为不出生 止熟者 谓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 噫吐下风来时制 是为止熟 不持戒者 谓犯五戒 现世间盗 犯他人妇女者 便入县官 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 若饿死 或得脱外从怨家得首死。或惊怖忧愁死 是为不持戒。近恶知识者 谓他人作恶便来及人 何以故 不离恶知识故 恶人不计当坐之 是为近恶知识 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者 谓晨暮行 亦有魍魉诤斗者 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 若入他家舍 妄视不可视 妄听不可听 妄犯不可犯不可念 是为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 为可避不避者 谓弊牛马狡狗蚖蛇虫 水火坑穽 犇车驰马 拔刀醉人恶人 亦馀若干 是为可避不避 如是九因缘 人命未尽为尽 黠人当识是 当避是 已避得两福 一者得长寿。乃得闻道好语 亦得久行道 佛言 有四饭 一为子饭 二为三百矛斫饭 三为皮革虫生出饭 四为灾饭 子饭者 谓人贪味食肉时 便自校计念 是肉皆我前世时 父母兄弟妻子亲属。亦从是不得脱生死 已得是意便止贪 是为子饭 三百矛斫饭者 谓饭随味念复念其殃 无有数能不念味便得脱 又矛斫人为亡身 已生念复念有若干受苦。为三百矛斫饭 皮革虫生出饭者 谓人念味 亦一切万物忧家中事 便穿人意。意作万端为出去 是为皮革虫生饭 灾饭者 谓一生死行皆为灾饭 如火烧万物 人所行皆当来脑身 剧火烧万物故言灾 所以言饭者 谓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饭也 人食肉譬如食其子 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 不可数 亦有六因缘 不得食肉 一者莫自杀 二者莫教杀 三者莫与杀同心 四者见杀 五者闻杀 六者疑为我故杀 无是六意得食肉 不食者有六疑 人能不食肉者 得不惊怖福 佛言 食多有五罪 一者多睡眠 二者多病 三者多婬 四者不能讽诵经 五者多著世间 何以故 人贪婬人知色味 瞋恚知横至味 痴人知饭食味 律经说。人贪味 味复味复生不得美味 佛言 一食者为欲断生死 亦堕贪不能行道 为得天眼自知所从来生去至何所 人不念死 多食 常念妇人 皆堕百四十恶 中夭皆用饭故 犯十恶后生便失人形 堕畜生中 既得作人 饥渴血出 瞋恚傍生 于爱内生于贪 佛说有大福 自饥以饭与人 令人得命 是为大福 后生饶饮食 乏瞋恚 亦无所施亦不得 但意恣贪婬 亦无所施 但得意恣 非我所有 一钱以上 不得取故 作贪欲空自苦作罪 道人不有忧愁 忧随怒愁随贪 我辈有死岁 有死月 有死日。有死时 亦不知亦不畏 亦不行道 亦不持戒 东走西走 忧铜忧铁 忧田宅奴婢 但益人恼增人苦 为种畜生习 佛言 人治生 譬如蜂作蜜 采取众华 勤苦积日已成 人便攻取去 唐自苦不得自给 人求是念是忧有忧无 饥渴勤苦 合聚财物 未死忧五家分 或水火盗贼县官病痛 多不如意 已死他人得之 身当得其罪 毒痛不可言 五分者 一者火分 二者水分 三者盗贼分 四者县官分 五者贫昆弟分 何为无忧所 有人不计是五分 忧苦剧不弃 是忧苦有万端 结在腹中 离道远法 人法生价。作得利不当喜 不得利亦不当忧 是皆前世宿命所致 人有贪 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财物 亦不能猛自用之 亦不随人去 但益人结 但有苦恼 但种后世缘因 缘因如火 如火无所不烧 我辈不觉 是点不敢妄采 知为增苦种罪 (乾隆大藏经·第一百零七册) 吉祥经 出自南传巴利文《尼帕塔经》古达卡巴达 释迦教下惭愧比丘 智渡 据陈培德直译汉文、并参照北高峰墙上吉祥经经文对照整理 缘起: 能使生命充满快乐的“吉祥”到底包含什么含义,人们讨论不休,也引起天界神众普遍关注,争论十二年未能达成一致,(最后这一问题)递到了(欲界)“众神之王”帝释天面前,帝释天建议天神们去向佛陀请教;于是,佛陀为之开示了三十八种带来快乐的真实含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精舍,时已午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胡跪合掌,以偈请佛曰: 渴望幸福神与人,推敲思虑吉祥义, 十年又二未得果,祈请开示最吉祥。 世尊告曰: 不交愚痴人,亲近明智者,礼敬有德士,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地,善行尽力为,身心乐康健,是为最吉祥。 博学工巧精,禁戒严律己,言辞人愉悦,是为最吉祥。 赡养父母亲,摄护妻与子,事业正无害,是为最吉祥。 宽厚又正直,关怀众亲友,不损公益业,是为最吉祥。 不怀邪恶意,远离酒毒品,言行无瑕疪,是为最吉祥。 谦让与恭敬,知足并感恩,适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随顺,亲近众沙门,及时释疑网,是为最古祥。 摈弃诸恶习,领悟八正道,实证解脱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摇,清净无忧恼,安心于圣道,是为最吉祥。 依此而行持,所到无不利,时时皆得乐,是为最吉祥。 佛说是经已,闻者欢喜赞叹,信受奉行。 赞僧功德经 敦煌本--佚集人名 阿含经中略集出,叹大福田诸僧宝;大梵天王及帝释,以大梵音赞僧宝。 如地坚牢诸神等,赞叹一切僧宝众;我末法中出家人,常住僧宝常住僧。 僧宝僧共兴佛法,志求菩提微妙果;於浊苦恶世界中,常在如来清洁众。 僧中或有求四果,或以证果在僧中;此等八辈诸上人,和合僧中常不断。 或有头陀常乞食,或有山间乐寂静;乃至於微细戒中,不犯如来严命教。 或有深广学智慧,或有息虑习诸禅;并诸集在僧众中,犹如百川归大海。 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善心僧中施掬水,获福多於大海量;微尘尚可有算期,僧中施宝无有尽。 若人当来求远离,越於生死贫穷河;应当速疾志诚心,於僧宝中树因果。 於此最妙良福田,若有种植功德子;当来收获无边畔,犹如云中含大雨。 施者不筹量度者,平等奉施无二心;是人方可能堪任,受人天中胜妙果。 无量功德具庄严,大悲世尊弟子众;凡人肉眼难分别,犹如灰覆於火上。 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 或有外现具威仪,或示未能舍其欲;外相人观谓凡夫,不妨内即是其圣。 肉如四种奄罗果,生熟难分不可别;如来弟子亦如是,有戒无戒亦难辨。 是故殷勤劝诸人,不听毁骂僧宝众;若欲不沈沦苦海,常当敬重植良田。 常欲人中受乐者,亦当供养比丘僧;勿以凡夫下劣心,分别如来弟子众。 若有清信士女等,能於十念生信心;平等供养比丘僧,是人获得无量报。 若於僧中起邪见,当来定堕三恶道;世尊亲自以梵音,金口弘宣诚不妄。 宁以利刀割其舌,或以捻杵碎其身;不应一念瞋恚心,谤毁如来净僧众。 宁以吞大热铁丸,宁使口中出猛焰;不应戏论以一言,毁骂出家清净众。 宁以利刃自屠割,残害肢节毁肌肤;不应戏笑调凡愚,何况打骂比丘众? 宁以自手挑两目,宁於多劫受盲生;其於习行离欲人,不应恶眼而瞻视。 宁毁精舍及制多,宁焚七宝舍利塔;勿於僧中出恶言,诽谤如来清净众。 毁塔之人自堕落,经无量劫受诸苦;好说众僧短长者,自堕亦引无量众。 是故智者善思量,勿於僧中起轻慢;善自防护口业非,莫谈此持彼犯戒。 若一恶言毁沙门,当堕泥犁受极苦;从地狱出得人身,即招聋盲喑哑报。 世间多有愚劣人,谈说僧尼诸过恶;因兹堕落恶道中,永劫沈沦没苦海。 大悲世尊礼大众,尊敬和合大德僧;诸佛尚自致殷勤,何况凡夫轻慢众? 世间多有信心人,崇重世尊弟子者;闻说三宝短长时,怨於僧中起邪见。 因此退败诸善人,毁坏如来清净众;不见贤劫千世尊,是故智者应思忖。 昔有俱迦离比丘,以一恶言骂僧众;犹落钵头磨地狱,舌被犁耕数万段。 亦有迦叶佛弟子,谤毁无量世间人;承斯恶业舍残形,还受耕舌地狱苦。 沙门怀忿毁诸人,尚招无量口业报;何况无戒白衣人,骂僧那免堕恶道? 是故智人不应骂,乃至草木砖瓦等;况毁清净出家人,习行离欲善法者? 纵使欲火炽烧心,玷污尸罗清净戒;不久速能自忏除,还入如来圣众位。 如人暂迷失其道,有目还能寻本路;比丘虽犯世尊禁,虽然暂犯还能灭。 如人平地蹶脚时,有足还能而速起;比丘虽暂缺尸罗,虽犯不久还能补。 犹如世间金宝器,虽破其价一种贵;木器纵然全不漏,不可比於破宝器。 破禁比丘虽无戒,初心出家功
本文档为【V1.135业报差别经_合刊_印刷用_正式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408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6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4-17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