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象数解读:太极-八卦-序卦 》(吉 华)

《 象数解读:太极-八卦-序卦 》(吉 华)

举报
开通vip

《 象数解读:太极-八卦-序卦 》(吉 华)《谁还能说〈周易〉读不懂、没读懂?》系列论文(之二):《 象数解读:太极-八卦-序卦 》(吉 华) 《谁还能说〈周易〉读不懂、没读懂?》系列论文(之二):《 象数解读:太极-八卦-序卦 》(吉 华) 内容摘要:      本文以《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二进制数理”为解读方法,通过对《系辞传》“《易》有太极…”章的综合分析,说明了由太极而八卦是在回答“夫易何为者也”,所谓八个三爻卦的“二二生成”模式是人们的一个误解;由此而论述了象、数、易三者概念及其内在关系,指出《易》是古人认识事物、阐释事理的一种“象数思维方式”。...

《 象数解读:太极-八卦-序卦 》(吉 华)
《谁还能说〈周易〉读不懂、没读懂?》系列论文(之二):《 象数解读:太极-八卦-序卦 》(吉 华) 《谁还能说〈周易〉读不懂、没读懂?》系列论文(之二):《 象数解读:太极-八卦-序卦 》(吉 华) 内容摘要:      本文以《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二进制数理”为解读方法,通过对《系辞传》“《易》有太极…”章的综合分析,说明了由太极而八卦是在回答“夫易何为者也”,所谓八个三爻卦的“二二生成”模式是人们的一个误解;由此而论述了象、数、易三者概念及其内在关系,指出《易》是古人认识事物、阐释事理的一种“象数思维方式”。同时,通过对《说卦传》所列各类“八卦”的象数解读,讨论了三爻卦象“类象释义”的基本方法和“卦名卦序”的产生方式;说明了“先天八卦”之二进制数序是《周易》卦名排列与卦爻系辞的“成卦之序”,而“后天八卦”则是以“四时八方”之卦义为卦序的“用卦之序”。 关键词:周易 象数 太极 八卦 卦序                 引  言 《周易》未解而热,表面看是对“太极、八卦、卦序”等焦点问题争论不休,深层看是不知“卦爻辞”何以言义,实质是不明《周易》何以为《周易》的“背后因素”。于是“太极”之神圣、“八卦”之神秘、“卦序”之纷繁,使人们解易不易、欲说还休,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周易》的解读与研究。 笔者在拙文《〈周易〉内涵的象数理论体系》(系列论文之一)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周易》内涵的象数理论体系,本文拟以《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原理,从象数解读的角度探讨太极、八卦及其序卦问题,以期对太极、八卦及其卦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教。 一、“太极·八卦”生成说: 《系辞传》第十二章云:“《易》有太圾,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人们把这“太极”理解为“混沌之始”等各种形上之义,将“四象”看成是太阳太阴与少阳少阴的阴阳变化组合,把“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看成是二的倍数递增,由于所生之“八个卦”又恰好可为“先天八卦”的数序,于是人们便津津乐道为“太极-八卦生成模式”。然而,这个“生成模式”之说,《说卦传》里没有,《卦爻辞》又不用,只是见于后世易人的著说中,于是人们对此也有一些疑虑,但在搞不清《周易》原本象数原理的情况下,也找不到其他更恰当的解读方法。 著名易学家邓球柏先生在《白话帛书周易》一书中,对“《易》有大恒,是生两檥,两檥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解析为“《易》卜用大恒版进行起卦,大恒版分为两片,两片各有正反两面合而为四码,四码定出生成八卦”。换言之,由于帛书《周易》与传本《周易》在文字上有所不同,所以《系辞传》关于“《易》有太极…”之文辞还是可有不同理解的,至少这“大恒”不是“混沌之始”的抽象概念,这“四马”也不再是阴阳太少的组合思辩。 那么,《系辞传》关于“《易》有太极…”到底应该怎样解读呢? 基于笔者完全弄懂了《周易》象数的“解读方式”,故而可以明白地告诉大家:《周易》所有经传文辞都是按照“先天八卦”的二进制数理来叙述的,不过不是人们所熟习的“二二生成”的二倍乘数递增运用,而是倚循二进制序数的“进退方式”以象叙数。 《系辞传》第十二章关于“《易》有太极…”的论述,从全章来看是要回答“何为易”的问题。传文在阐述了“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和乾辟(开)坤阖(闭)之后,才言到“《易》有太极…”一段,以此说明《易》中乾坤“开闭变化”的阴阳特性与“八卦卦式”(即三爻易卦)内涵吉凶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并非言其“八个卦”的生成方式。故而传文将这一章的论述最后小结为:“《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释言之,此之所言的“四象”,也就是指的“八卦”,假如把它解释为阴阳太少的组合方式,则是无可“示”其“吉凶”之“辞”的,因为“八卦而小成”之易卦,才可形成阳爻动行过程中的吉凶状态。 关于“太极”。“太极”一词,在先秦文献中除《系辞传》“《易》有太极…”外,还有《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此之“太极”、“六极”,既是指方位,“太极”言方位之高,“六极”言方位之低;又是指演“道”载体(即易卦)之两极,六爻易卦之上爻位为“太极”,底爻位为“六极”,易卦中的阳爻是从上至下爻动数进的。《说文》释“极:栋也”,指房屋之中栋,引伸为顶点;“太”通大,阳为大,阴为小。因此,所谓“太极”是言易卦中阳爻居上爻位之最高地位,是以二进制序数“一(001)”所形成的卦象而言的。 《说文》释“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言其二进制序数“一(001)”之初始,于演绎“道”之易卦便是一阳起于上爻位,这上位阳爻按二进制数理爻动数进,由于阳进阴退,将造成天地间的阴阳二象,这阴阳二象的交替变化又将转化成万千事物。《礼记·礼运》篇也云:“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说文》释“礼:履也”,即履之进也。是言“礼”之义是本于易卦之阳爻“大一”的数进之理,由纯“一(001)”之进而分出天地阴阳之“二(010)”,变化而为四(100)时、鬼神之万事万物。 由此可见,《系辞传》关于“《易》有太极…”的论述,与《庄子·大宗师》关于“道”之两极的言论,与《说文》对序数“一(001)”的解释,以及《礼记·礼运》对礼本于“大一(001)”的说明,有其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倚着二进制数理在述说同一个问题。“太极”一词升格为形上之义,是易人学子援易著学的引伸,而其原始之义是指“易卦”上爻位之阳爻,或二进制序数之“一(001)”。 关于“两仪”。《说文》云“仪:度也”,又云“度,法制也”。“两仪”者,于易卦是喻指“两个”具有倚循数理之“法度”而爻动数进的阳爻,也就是指序数三(011)所形成的卦象。言“两”不言“二”,是特指序数三(011)里的上、中爻位的“两个”阳爻,而序数二(010)里只有一个阳爻。那么,为何不言及序数“二(010)”呢?是因其被一个“生”字省略了。要知道,二进制序数的实数动进是按照“进退方式”进行的,阳爻从序数一(001)进到序数二(010)时形成了一阳陷于两阴之中的状态,此时序数二(010)的阴中之阳是不能再往前动进的,因为身后有阴爻而呈阳力不足之虚,只能止而等待、退而回蓄一个阳爻于上爻位,才可从上爻位开始以二阳并行形式再往前动进,但这已是序数三(011)之“两仪”了。“生”是动词,这里是着眼于阳爻之动进来叙辞的,故越过了序数二(010)向后蓄积阳数的过程,而直接跃进于序数三(011)去叙述两阳并进之势。 关于“四象”与“八卦”。“四象”之“四”,指二进制数的序数之四(100),言其前面的序数三(011)之两个(仪)阳爻从第一、第二爻(数)位,按照二进制数理并进巽入,冲入第三(底)爻位,由于阳进阴退,从而形成序数四(100)的一个阳爻跨过两个阴爻而入于底爻位之状态,正所谓“丢三落四、颠三倒四”之变化。这个“变化”使二进制序数从二位数(011)变成了三位数(100)。《系辞传》云“《易》者,象也”,故“四象”之“象”乃指易卦之“象”、《易》之“卦象”。“象”与“卦”相连,则“四象”是以其序数四(100)之“数”代指三爻卦(100)之“象”,是“四象(100)”的爻位状态构成了一个三爻卦象,并非指有四个什么象也。“八卦”者,也非指有八个什么卦,而是指“八卦”之“卦式”,三爻卦象实际上就是一个“八卦卦式”的易象。这“四象=卦象=八卦”的解读方式,是“数-卦-象”之间的一个视角转换问题,故而使用了一个“生”字来表述。犹如说“半斤与八两相等”一样,是10进制与16进制的概念转换问题。 传本《系辞传》之“太极”,在帛本里为“大恒”。《说文》“恒: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古文恒从月”。《诗·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毛传》“恒,弦也”。弦本弓上之物,可拔动其来回振荡,故“月之恒”便是月缺月圆之来回动象。于易卦乃指阳爻处阴爻之下为月缺之象,阳爻退蓄升上犹月盈之圆,月缺月圆犹似阳爻动进回蓄、上下往复。阳爻回蓄是一种停顿,延长了阳爻向前动进的时间,有长久之象,故《说文》训恒为常;后世之“恒”从心从舟,似着眼于阳爻动进回蓄犹如施舟划行之象。简言之:恒之月缺月圆是喻阳爻动进与回蓄之义。因此,“太极”是言阳爻居于上爻位有动下(进)之势,而“大恒”则是言易卦“大”之阳爻有动进与回蓄之功,言虽有异,其义相同。当然,“大恒”比“太极”更符合古人作《易》时的原意,而“太极”比“大恒”更符合后来儒家统《易》时注重阳爻积极进取的精神。 传本《系辞传》之“两仪(儀)”,在帛本里为“两檥”,“儀”与“檥”字形相似音相同。《说文》云“檥:干(幹)也”,又云“干(幹):筑墙耑木也”。这筑墙之端木,喻其易卦里的既可动进又可回蓄之阳爻,阳爻向下动进而生阳、向上蓄阳后又将再次向下送阳,犹如端木之一上一下地筑墙,一片土墙犹似一个卦象。因此,“仪(儀)”与“檥”之字义有所不同,“仪(儀)”言阳爻向前动进之“法度”、趋势,“檥”以其形象比喻阳爻动进与回蓄之功用,但其实质是一致的,此乃古《易》流传中的文字变异、用词进步。 传本《系辞传》之“四象”,在帛本里为“四马”。“马”喻阳爻,“四马”指阳爻之“马”动进于二进制序数“四(100)”的第三爻位上,非指有四匹什么马。“马”与“象”,一是代指阳爻本身,一是喻其阳爻动进之状态,二者角度不同言有异,但问题相同义也同。当然,“四马”比“四象”更原始、直朴,而“四象”比“四马”的用词概念更抽象,其学更精进。 因此,传本《系辞传》“《易》有太极…”是言:《易》是叙述阳爻从易卦的上爻位往下(前)动进,由于阳进阴退、动进回蓄,一个阳爻之动会变成两个阳爻之进;而一旦阳爻入于第三爻位,形成三爻卦象之“八卦卦式”,便完成了阳爻动进与回蓄、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小周期;这样以来,阳爻动进过程中的吉凶状况也就显现出来了,而这吉凶之路则是阳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大业。 如果单看《系辞传》关于“《易》有太极…”的片言只语,似乎也可简单地理解为二倍乘数的递增模式,即“八个三爻卦”的生成方式,但从整个《系辞传》的前后文义来看,都与《卦爻辞》的二进制数理叙辞方式是一致的。事实上,《系辞传》自始至终都是按照二进制序数的“进退方式”在阐述义理。因此,《系辞传》关于“《易》有太极…”的论述,不是在叙述“太极-八卦生成模式”,而是在阐述三爻易卦的运行方式。这个“运行方式”,就单个卦象而言,是“八卦卦式”的象数变化方式;就全体易卦的爻动数进而言,是阳爻倚循二进制序数的进退曲折轨道,积极进取的自强不息奋斗过程。由此言之,“太极-八卦生成模式”之说与三爻易卦的“运行方式”之观,虽缘于“思维方式”的一念之差,却形成了解《易》时的南辕北辙。 至此,关于《系辞传》“《易》有太极…”的文辞是“太极-八卦生成模式”的说法,是否应该就此打住了? 二、“八卦”象数《易》之性:   “八卦”是怎样来的,这是易学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人们之所以误解“太极-八卦生成说”,其中一个关健因素在于没有搞清楚“八卦”里的象数关系,因而混淆了“八卦卦式”与“八个卦象”之间的概念区别,其实质是不知“何为易”。《系辞传》关于“《易》有太极…”的论述,是对“夫《易》何为者也”的回答,虽是“八卦而小成”,但已知微见著,一滴水照见太阳,一个卦象可窥《易》之全貌。也就是说,“八卦”之象数关系,实质是《易》之象数本性问题。 《易》乃象数之学,《周易》文辞是借助“卦象形式”由象而类万物阴阳之情,又由数而生万物阴阳之理,再象数相推而演绎出或占卜或义理的结果,这是《周易》文辞本身的三段式逻辑形式,即古人所谓的“象-数-理(占)”。因此,所谓《易》,是指借助“卦象模式”运作的、以“类象形式”表达的、以“数理方式”推演的或占卜取向或义理取向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是古人认识事物、阐释事理的一种“象数思维方式”。这种“象数思维方式”,在“概念”使用、“推理”形式等各方面都与一般的逻辑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这种“象数思维方式”,来自远古的“易文化”积淀,经过诸子“百家争鸣”和国家“独尊儒术”,演绎了中华民族以“述道论德”为中心内容的人文精神。 何为“象”?《系辞传》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裁)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也就是说,《易》可直接被看作为“象”,这“象”是“像”其物宜之象,也是易卦之象。有了这“卦象”,“彖”可裁成一卦之义,“爻”可仿效数理之动;有了这卦爻之动,吉凶悔吝便由然而生了。“卦象”者何?“卦”是《易》之符号形象,是“数”之表现形式,“象”是言“数”之方式;“卦象”者,数理推演之工具也。但“易与天地准”,故而“象”之内涵也宏大丰富,涵盖万千世界,于此也可从“象”之“产生方式”将“象”划分为两个方面三大层次。 两个方面是指静态之象与动态之象,三大层次是指静态的万物自然之象和静态的卦爻符号之象,以及动态的爻动情态之象。《系辞传上》第八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此言自然万物之象,诸如“八卦”之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系辞传下》第二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此言卦爻符号之象,诸如单爻易象、三爻卦象、六爻卦象。《系辞传上》第二章云:“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此言爻动情态之象,诸如爻动变化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变化趋势及状态。《说卦传》重在言静态之象,主要叙述自然万物与卦爻符号的象数关系;《系辞传》重在言动态之象,以卦爻符号演绎人事义理的是是非非。 自然之象拟诸其形容,卦爻之象以类其性情,情态之象以示其趋势;三象于《易》,相因而成,交相而用,是以“卦象”符号为中介,归类“万物”之性而演绎“天下”之理。像其物宜,拟诸形容,是《易》之类象手法;卦爻符号以其《易》之构建标志,搭建起象数思维方式的表达平台;而情态之象,则是《易》之运用情形,见仁见智,变化万千。这“易象内涵”之万物-符号-情态的三象类分,犹如“文化概念”之物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精神的三层架构,一层比一层抽象,一层都有一层的功用与意义。“象”由具象到抽象,这是“易卦”产生与形成、运用与发展的必然过程。 那么,何为“数”?《易》之“数”,当然非指一般的自然之数,而是指具有易理的“演绎之数”。但《系辞传》明确地、直接地所言之数主要是筮数,筮数是构卦之数,非为演卦之数。尽管《系辞传》言“《易》有太极…”,但也不是直接阐述这“演绎之数”,而是运用“演绎之数”在阐述易卦的运行过程。《说卦传》开篇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参天两地而倚数”,虽明言古人作《易》系参照天地这两个阴阳属性,倚循数理而演绎“八卦”易象涵义,但也仍然未言明其所“倚数”之为何。 正因为如此,造成了后人“重象轻数”、甚至“有象无数”的错觉。之所以如此,浅层次的原因是“象”为《易》的表现形态,古人是言“表”以述其“内”,言“象”以叙其“数”,未言数而数犹在。中层次的原因是方块汉字的特殊性使易辞具有语言上的二重性,从字面上看广涉自然社会各方面,但在字里行间却自始至终都在叙述二进制数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易》乃那个时代的“大众思维”,“百姓日用而不知”,《易传》虽言其这“思维”之“结果”,但未必直接端出这“结果”背后的“思维方式”。因此,往往一句易辞,在古人看来已经说得很清楚,但后人就是不知何以所云;尽管现在已经挖掘到不少考古易文,但人们对怎样解读《周易》卦爻辞仍然一筹莫展,这不是古人的错,是今人未得其法。 尽管如此,《周易》从“卦爻辞”到所有“易传”文辞处处都是倚数而言,言象言占言义都是数在建构。所谓“《易》者象也”,仅是言《易》由“象”表而已。应该进一步说,“象”是《易》之工具,“象”由“数”起、是“数”的表现形式,“数”才是《易》内在运行的核心规则。我们只要透过《周易》五花八门的文辞叙述,找到了、找准了这个“演绎之数”,《周易》所有的占断、义理之依据便大白于天下了,而这个“演绎之数”就是“二进制序数”。当然,也应该进一步说,古人作易不是直接套用二进制数中“二二生成”的二倍乘数结果,而是倚循二进制序数的“进退方式”来解卦系辞;这种“进退方式”,既推导了《卦爻辞》的“吉凶悔吝”判断,也演绎了《易传》的“社会人事义理”。其于占卜,是以阳爻数进符合数理规则而判为吉,违则凶;其于义理,是以阴阳爻之性引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君子品格,以阴阳相交引喻“一阴一阳之为道”的义理,以爻动轨迹引喻遵道而行、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等等。 “易以道阴阳”,说的是易卦中的单爻易象。“单爻易象”分阴分阳,概括万千事物于阴阳两种基本属性,便于应用二进制序数去演绎推理,故而单爻易象可视为《易》的“基本易象”;而“八卦”之“三爻卦象”便于以象表数,人们一见“八卦”的三爻卦象就知其卦数之爻动情形,故而三爻卦象是在单爻易象基础上的“引伸运用性易象”;至于“六爻卦象”则属于“综合应用性易象”。人们用《易》之时,既有用单爻易象去进行数理推演,又有用三爻卦象来表达爻动数理。《卦爻辞》和《小象》是运用单爻易象来叙述爻动变化情况,而《大象》《彖》便是用三爻卦象来叙述六爻卦体。因此,易象的运用既灵活又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象源于数,运用时又表达数的运行状态,这是象数相因的基本点。 总而言之,《易》之象数原理,是以象归类,倚数演绎,其本质属性是“归类以演绎”。因此,就“八卦”而论“八卦”,无论是论“八卦”之何种数,还是论“八卦”之万千象,都不是《易》之原有涵义。 三、《说卦》类象说卦义: 《说卦传》言“八卦”,既言八个三爻卦所关联组成的各类卦象,可曰之“组象”;也言八个三爻卦所各自形成的众多卦象,可曰之“散象”。《说卦传》所举“组象”有:三爻基本卦象、远取近取卦象、四时方位卦象、乾坤六子卦象。 关于三爻卦象命名的一组类象。《说卦传》将三爻卦象命名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卦,如果按二进制序数排列这八个卦,则是地(000)、山(001)、水(010)、风(011)、雷(100)、火(101)、泽(110)、天(111)。山(001),表示数一起于上爻位,有山高之象;水(010),表示前卦之数一动入于两阴之中,有水陷之象,有所谓“大一生水”;风(011),表示二阳爻从上并进入下,犹风从天上刮向地面;雷(100),表示前卦二阳爻并进巽入于底爻位后,振动于地而弹蓄于上,响彻云霄;火(101),表示二阳爻光明于外,底爻向上回蓄,上爻向下动进,两面夹击,使之通体光明,似干木(阴爻)之燃烧而火红转阳;泽(110),表示二阳爻居底即将回蓄于上并转化上爻阴为阳,犹沼泽之地,水阴在上,地阳在下,当水蒸发之后,地阳必显于上。至于地(000)与天(111),主要是从阴阳属性而言,天上日月星为明亮之物,故为纯阳之卦,地下水土木皆不发光,故为纯阴之卦。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大自然之象,因其是《说卦传》命名的一组卦象,故而是三爻卦象的基本易象。我们可以从这“八卦”象名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以象叙数”的“说卦方式”中,窥探出作为三爻卦象的“八卦”由来之一端,深刻领会其既是像其物宜、拟诸形容,又是象中有数、数以象表的三爻卦象之义。                                                          关于“远取诸物”的一组类象。《说卦传》第八章云:“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所谓“乾(111)为马”:乾为纯阳之卦,马之性善奔,喻其阳爻的自强不息之进。所谓“坤(000)为牛”:坤为纯阴之卦,牛之性温顺,喻其阴爻的顺从纳阳之命。所谓“震(100)为龙”:龙之性善动,能入水飞天,喻震之底阳回蓄于上。所谓“巽(011)为鸡”:巽之二阳并进入于下爻位,似鸡向下啄食之象。所谓“坎(010)为豕”:坎之一阳陷于二阴之中,犹豕猪吃食时嘴入槽中。所谓“离(101)为雉”:雉为“野鸡”、“火鸡”,羽毛华丽,善走不能飞,喻离之上位阳爻只能走入中爻阴位之中,也喻离卦二阳在外之亮丽色彩。所谓“艮(100)为狗”:狗之性喜独处,狗吠之时其头由上往下放平,喻艮卦上爻一阳独进中爻位。所谓“兑(110)为羊”:羊之性喜抬头细叫,喻兑之二阳爻向上回蓄是“劝说”上位阴爻转化为阳爻。 关于“近取诸身”的一组类象。《说卦传》第九章云:“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所谓“乾(111)为首”:乾之阳性主动,有领头之象,故喻为人之首。所谓“坤(000)为腹”:坤阴纳阳犹果腹,其性柔弱恰似腹之软。所谓“震(100)为足”:震卦之底阳振动回蓄,喻为人之底足抬步行走。所谓“巽(011)为股”:巽卦二阳并进动下,喻为人之殿部坐入于下。所谓“坎(010)为耳”:坎卦一阳入于二阴之中,喻人耳之听话功能。所谓“离(101)为目”:离卦二阳合围一阴,犹人之上下眼皮遮盖眼珠。所谓“艮(001)为手”:人抬一手,犹艮卦上位独阳;两手相背相别,也似六爻艮卦九四、上九之两阳爻。所谓“兑(110)为口”:兑卦二阳回头蓄阳,喻人之劝说口功。 关于“散象”。所谓“散象”,是言其八个三爻卦各自形成的“像其物宜”之象,或爻动数进之象,以探讨三爻易卦涵盖大千世界的广泛性。对于乾坤两卦以阴阳之性说之,如“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其余“六子”卦是以卦像爻数言之,如“震为作足”,“作”为起,言其震(100)卦之底阳爻向上起足回蓄阳爻,这是以“爻动数进”言象。又如“巽为木”,言其巽(011)卦二阳犹树干显于地上,一阴犹树根隐埋于地下,这是以“像其物宜”言象。再如“坎为心病”,言其坎(010)卦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二阴之心中有其阳爻困陷之病忧,这是以“阳动情态”言象。还有如“离为电”、“艮为小石”、“兑为巫”等等,或是“像其物宜”之象,或是爻动数进之象。《说卦传》所言“散象”甚多,其中一些“散象”可依一定条件组合为一系列的“组象”,但众多易象无可组合,故而各自为“象”,散落在各卦之中。易学史上也将“散象”曰之“广象”,意其这些单独的、独立的卦象多而广。“散象”之义不在各卦之间的象数关系,而在各卦数理的单独运用,似以说明三爻卦象与阴阳单爻易象都具有广泛性。 关于卦义。《说卦传》既类象以名,又赋名以义。如第四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所谓“雷(100)以动之”,是以雷鸣而震天动地,言其阳爻动入于底爻位后而又将振蓄于上的趋势。所谓“风(011)以散之”,是以风吹而消散,言其上、中两阳爻并进巽入底爻位,阳进阴退,两阳爻转阴而散失掉的情态。所谓“雨(010)以润之”,是以雨入而湿润,言其坎卦中位阳爻陷于上下两阴爻之中,正被阴爻含润的状态。所谓“日(101)以烜之”,是以太阳有照晒之功,言其底阳向上回蓄、上阳向下动进,两阳包烤、照晒一阴之情形。所谓“艮(0010001)以止之”,是以艮之止义源于六爻卦象,言其艮卦之九四阳爻不可直进于下而止之,止而向上回蓄了上九阳爻的情形。所谓“兑(110)以说之”,是以兑说通假,言其兑卦两阳爻回蓄、劝说上六阴转阳之趋势。所谓“乾(111)以君之”,是以乾卦为纯阳之卦,言其阳爻具有君子之性。所谓“坤(000)以藏之”,是以坤卦为纯阴之卦,言其阴爻有纳阳之功,故有藏纳之性。 《说卦传》第七章又云:“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说卦传》第六章也云:动乎雷,桡乎风,燥乎火,说乎泽,润乎水,终始乎艮。如果我们仔细一点,便可看出《说卦传》言卦义,既以三爻卦言之,也以六爻卦言之,两种爻卦不同的卦象可言其相同的卦义,相同的卦名之下,也有不同的卦义解释。由此而言,这“卦象-卦名-卦义”之间应有其某种内在的关系。从形式上看,卦义是对卦名的阐释,这是传统说《易》的一贯观点;但从实质看,卦义是对卦数的阐释,因为卦名本身也是卦数的说意。卦象、卦名、卦义的内在关系是:卦数产生卦象,卦象产生卦名,卦名产生卦义;反之,卦义既可理解为卦名之义,也可理解为卦数之义。就通常而言,是以三爻为象、六爻为卦,而主要以六爻卦名取义;三爻卦与六爻卦,其爻动数理有一致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取义时经卦主要以相同的一面取义,别卦兼顾两方面取义。总之,这“卦象”的爻动数进是“卦名”与“卦义”由来的根本原因。 关于“两两相耦”的释卦方式。《说卦传》第三章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这是将阴阳爻性相反相对的两卦“两两相耦”地并列叙说,相耦两卦关系紧密,形成“八卦”相错的排列阵式。由于一卦之义,以其爻动数理定之,卦义反映着卦象的阴阳变动情形,故而卦象上的阴阳爻象相反相对,也便于从卦名的排列上探讨其卦义的相反相对。“八卦”以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卦名两两排列,将天地间的几大自然之象排列的整齐有序,有利于把握这“八卦”的八大基本易象的卦义。尽管这种“相耦”卦义仍然以卦数爻动为依据,但毕竟“相耦”两卦之义相互关联呼应,无疑为准确地、系统地探讨卦义又提供了一个参考坐标。因此,“两两相耦”与“耦耦相对”也不失为探讨卦义的又一个方法。 四、卦性相分说卦序:   《说卦传》以象叙数,自然涉及到卦象的先后排列顺序,后世易人由于不识易卦的二进制数理,又困惑于《序卦传》所定之“序”,于是企求从《说卦传》中寻找卦序的蛛丝蚂迹。就一般而言,认为《说卦传》有三种“排列卦序”的方式,一是“两两相耦”,一是“乾坤六子”,一是“四季方位”。对此,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关于“两两相耦”的排卦方式。“两两相耦”本是《说卦传》利用卦象的阴阳相反来连解相对卦义的说卦方法,因为两卦相连,似也可看成是一种最简单的排卦方式。不过,“相耦”两卦虽有其阴阳相反卦义相对的象数关系,但并无先后次序的排列,不相藕的卦与卦之间更无卦序关联,故“两两相耦”的排列与八卦卦序和64卦卦序并无关系。《周易》的《杂卦传》就是按照 “两两相耦”规则来专门探讨卦象相反与卦义相对的各卦卦义的,但也仅此而已,并未言及卦序问题。 然而,《序卦传》利用“两两相耦”的释卦方法,以其“非覆即变”的方式将64卦串联起来,既“覆”之以“两两相耦”,又“变”之以“文义相串”,于是世传《周易》本便有了一个“非覆即变”的卦序。不过,《序卦传》是煞费苦心、巧言设义,虽未按二进制序数排卦,但却是用二进制数理在阐释卦义,并以各卦卦名的编排来叙述二进制序数动进回蓄之道。在语言形式上,以“必有所…,故受之以…”和“物不可以终…,故受之以…”的基本句式,来映示易卦中阳爻动进与回蓄的两种运行方式;在卦义内容上,先论天地自然之道,后论社会人文之理,最后用既济、未济前后排卦作结,似以推天道而论人事之法,借助二进制序数一往直前的矢向趋势,展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无限前程。 关于“乾坤六子”的排卦方式。《说卦传》第十章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是所谓“乾坤六子说”,其卦序为乾坤之下有长中少之男女六子。 所谓“震(100)一索而得男”,是言按照二进制数理爻动数进,阳爻一旦入于底爻位,便形成第一个固定而不再变动的阳爻,卦爻辞之“爻题”称之为“初爻”,于此“谓之长男”。这是从二进制数理的阳爻动进结果言之,犹如水注入杯中,先入底之水为初、为长,之后来到杯(卦)中的水(阳爻)为后,顺次名之中、少之序。至于长中少女的名次,则是从与阳爻相反相对的角度言其阴爻的排列顺序,也可以说是借用“两两相耦”排卦方法来确立阴卦长中少之序。 “乾坤六子”也是《说卦传》叙述的一组三爻卦象,是用六爻卦之卦名叙述三爻卦之阴阳变化情况。虽然“乾坤六子”也两两相耦,但从男女角度说卦排序,将卦象分为阴卦和阳卦,从注重三爻卦象中的爻动数进情况,到注重划分三爻卦象之阴阳卦性,这是对“两两相耦”解卦的进一步发展。虽然“两两相耦”的说卦方法旨在阐释两卦卦义,不是在言“八卦”卦序,但“乾坤六子说”运用“两两相耦”分阴分阳,排列“八卦”次序,却有着序卦的意义。“两两相耦”与“乾坤六子”是《说卦传》释象解卦的基本方法,“乾坤六子”运用“两两相耦”类象排卦別性,实质还是运用二进制数理来释义排序。虽然《周易》解卦释义的核心方法是二进制数理,但在叙述方式上,《说卦传》说卦释义主要是“两两相耦”方法,排卦列序主要是“乾坤六子”方式。人们由于不知“乾坤六子”的成卦原因是二进制数理,仅把它看成是普通的一组三爻卦象,并未看重“乾坤六子说”的序卦作用。 关于“四时方位”的排卦方式。《说卦传》第五章云:“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嚮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所谓“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说文》“东:动也,从日在木中”。言三爻卦震(100)之底阳爻向上回蓄,将爻时内的所有阴爻(万物)一步一步地转化为阳爻。震为振动,“动”为“东”。震卦将阳爻从阴爻下面振而蓄起,犹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下升起,故言震为“东方之卦”。 所谓“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说文》“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南方阳光充足而草木茂盛,为阳之象。言三爻卦巽(011)之上、中两阳爻并列整齐地巽入下爻位。巽之二阳并进,是阳爻动入阴爻位而转其阴为阳,是巽动而生阳。“东”为动,“南”为阳;“东南”者,动(东)而生阳(南)也。故言巽为“东南之卦”。 所谓“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嚮明而治,盖取诸此也”:言离(101)卦上下爻皆阳,阳在外而光明;离卦上阳动入中爻阴位而与下位阳爻相见,喻之“万物皆相见”,离之光明卦体喻为“南方之卦”,“南”喻阳。“圣人”喻阳爻,指上位阳爻,“天下”指上位阳爻以下爻位。离之上位阳爻“圣人”向着下位的“南面”阳爻方向而入听于中位阴爻,并转其阴为阳,是阳爻向着南方光明目标前进而治理阴爻。因此,离为南方卦之义取于此。 所谓“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言坤(000)为纯阴卦,阴之用为纳阳,纳而生阳(即阴转阳),故坤阴有养育万物生长之地象;(所以)人们耕劳力役于坤地,是喻阳爻动入于阴爻位中。未言坤为西南卦,但阴主纳阳,阳入阴而转其阴为阳,阴爻有由“西”阴而“南”阳之象,故坤为“西南之卦”。 所谓“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言兑(110)之为说,与“正秋”万物成熟之“熟”音同而义通,所以将说话之言语喻为兑卦。兑之卦即是二阳劝说回蓄之义。未言兑秋为西方卦,可释为西乃日落之方,似果收之时,故秋映西,兑为“西方之卦”。 所谓“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说文》“北:苝也,从二人相背”。言乾(111)为纯阳之卦,阳之性主动好战,但阳爻战而动入于阴爻位后,原阳爻会由阳转阴、背弃阳爻,“西”为阴,“北”为背,故乾为“西北之卦”。乾之西北卦义,内涵阴阳相博之义,即阴阳相交而转化之义。 所谓“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言三爻卦坎(010)之一阳陷于阴水之中,阳爻不可直进于前,其唯一而正确的方法是向后“背”而回蓄,“北”为背,故坎为“正北方之卦”。阳爻回蓄需自力劳作,故也为劳卦。阳爻回蓄,乃阴爻(万物)归嫁阳爻,所以说阳爻自力回蓄劳作是坎卦。“万物”喻阴爻。 所谓“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此以六爻卦象之兼山论艮(001 001)卦。言艮之下体卦九三阳爻不能动进六二爻位,故动而背行回蓄阳爻得上九,动而背即东而北,故为“东北之卦也”。艮之下体卦九三阳爻不可直进,有阳爻成为终结之象,艮之上体卦上九阳爻呈动进六五爻位趋势,为阳爻成始进之义。从数理言,艮卦既是原上体卦一个八卦周期的终结,又是新的上体卦周期之开始,故而“成终”也“成始”。 这里对“八卦”的叙述,仅有“兑”卦明言其属“秋”,其余七卦皆未明言其“四时”归属。可据以上《说卦》文辞推论为:“震”为东方之卦,是喻阳爻从底爻位向上回蓄,有大地回春转暖之象,故为“春”;“离”为南方之卦,两阳光明于外而似“夏”;“坎”为正北方之卦,阳陷阴中,有“冬”藏之象。 从以上解读可知,《说卦传》用六爻卦名所述说的“四时方位”之义,仍然是在运用二进制数理进行解读,这“四时”、“八方”之词仍然是一种服从于象数规则的说卦文辞,“四时方位”之卦仍然是一组三爻易卦,只是其卦义与众不同,可视为一组特殊卦象。《说卦传》在叙述“四时方位”的时候,不是运用三爻卦象,而是使用六爻卦名,这解读对象的变化本身就说明重点不是在叙象,而是在述义。《说卦传》所谓的“四时八方”,原本是说这些六爻卦名可解读出“四时八方”之义,并未说“四时八方”是“八卦”之卦序,人们反过来将“四时八方”卦义所形成的循环图序,看作是“八卦”序卦之次序。因此,所谓“后天八卦”之序,实质上是以卦名释义为序的主观排列之序,非为易卦象数自身的客观自然之序。 这里有一个何为“卦序”的问题。简单地说,所谓“卦序”,是指能按一定“依据”或“规则”解卦或用卦的一种排卦方式。从“卦序”生成来看,“卦序”可包括成卦之序和用卦之序。所谓“成卦之序”是指以象数为依据的解卦排序,是《周易》卦爻辞解卦系辞的“自然”之序,客观性强。所谓“用卦之序”是为着一定功用目的而排卦用易,主观性强。“用卦之序”既可以象数为用,如“乾坤六子”说,帛书《周易》卦序;又可以卦义为用,如“四时方位”说和《序卦传》之序。所谓“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是说明“成卦之序”是根本的、基础性的卦序,而“用卦之序”是变动的卦序,可随着用易目标的不同而改变卦序、另择卦序。当然,从“卦序”的内容来看,也可将“卦序”分为象数之序和义理之序。“象数之序”以象数为依据序卦,“义理之序”以义理为依据序卦。 《周易》卦爻辞是按照二进制序数的“进退方式”规则解卦系辞,其间众多的“数字”文辞,如“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等,也包括“爻题”从初至上的说辞,都是以二进制序数为依据的,故而《周易》卦爻辞的“卦序”是按二进制序数排列的,这是《周易》的“成卦之序”,即所谓“先天卦序”。 由于卦名是卦数、卦义的表述,因而《周易》64卦的卦名设置也反映出阳爻倚循二进制序数“进退方式”的爻动数进,或者说卦名之义是在叙述二进制序数的进退轨迹之道。第一卦剥(000 001),言其上九阳动爻从上往下剥进,此乃数起于一;第二卦比(000 010),言其前卦剥之上九剥进而比入、隐藏于二阴之中;第三卦观(000 011),言其前卦九五阳动爻回头蓄阳,故而形成本卦上九、九五两阳爻观察(欲进)六四爻位之势。长此以往,阳爻沿着二进制序数的进退之道爻动数进,当阳爻数进于三、四两个中爻位时,名之以小过(001 100);当阳爻数进于二、三、四、五这四个中爻位时,再名之以大过(011 110)。过者,阳爻路过阴爻位也。当阳爻初入于底爻位时,名之曰复(100 000),言其阳爻从此一心一意地回复蓄阳。当阳爻占领下体卦三个爻位时,名之曰泰(111 000)。《序卦传》云“履(110 111)而泰,然后安”。阳爻自泰安稳下体卦三爻位后,经大畜(111 001)、大壮(111 100)、大有(111 101)而至五阳“夬 (111 110)” 其一阴,最后达到乾(111 111)卦六爻皆阳的“大圆满”结局,完成易卦阳爻爻动数进之历史使命。显而易见,从剥(000 001)经复(100 000)至乾(111 111)的卦名次序设置,是在描述阳爻按照二进制序数爻动数进。 至此,关于纷繁复杂的“卦序”之争,是否应该水落石出了?                             结 束 语 《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方法是倚数类象,是以二进制序数的进退方式为其核心演绎规则,《系辞传》关于“《易》有太极…”的文辞是在回答“夫《易》何为者也”及其《易》的运行方式,并非是在叙述所谓太极八卦的“二二生成”模式。《易》之本性是类象以演绎,以数类象、以象表数,象数相因而认识事物、阐释事理。因而《易》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象数思维方式”,是演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说卦传》所列各类“八卦”都是倚数类象地以数定义、以义为名,“两两相耦”是《说卦传》说卦释义的基本形式,“乾坤六子”是《说卦传》排列“八卦”的基本方式,但《周易》64卦的卦名排序或卦爻辞的序卦是二进制数序,是先天卦序的“成卦之序”,“后天八卦”图序,是由于不能正面解读《周易》演卦数理,而反过来将八个三爻卦象解读出的“四时八方”之卦义视为“八卦”之卦序,是以义为序的“用卦之序”。
本文档为【《 象数解读:太极-八卦-序卦 》(吉 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98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1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1-05-07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