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都概说_一_

中国古都概说_一_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都概说_一_ 映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年第 期 · 历史地理研究 · 摹载暮颧簿噜摹荞盲斌盲摹磁盲�一�饰翻中匆才 残晚。如咖才 姚咖∀枷晓。谓 残吹妇‘七沁抢。才 偏。布心如即才 姚# 曰知该 史 念 海 本文为作者正在撰著的《中国古都学》的第 ∃ 章 % 作者在这里初步提出 “古都” 和 ‘中国 古 都学 ” 的定义 。 古都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古都是凡作为王朝或政权的都城都包 括在 内% 狭义的古都只是指作为重点保护和研究对象的都城而言 % 文中具体论证了广义的古都 &∋ 处 , 狭...

中国古都概说_一_
映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年第 期 · 历史地理研究 · 摹载暮颧簿噜摹荞盲斌盲摹磁盲�一�饰翻中匆才 残晚。如咖才 姚咖∀枷晓。谓 残吹妇‘七沁抢。才 偏。布心如即才 姚# 曰知该 史 念 海 本文为作者正在撰著的《中国古都学》的第 ∃ 章 % 作者在这里初步提出 “古都” 和 ‘中国 古 都学 ” 的定义 。 古都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古都是凡作为王朝或政权的都城都包 括在 内% 狭义的古都只是指作为重点保护和研究对象的都城而言 % 文中具体论证了广义的古都 &∋ 处 , 狭义的古都() 处 % 还涉及了中国古都学会对于 ‘ 一七大古都’ 名称的决定 % 并论述了研究中国古都 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作者史念海 , ! ∗ 年生 , 本校教授 , 唐史研究所所长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 壹 中国古都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中国古都学是研究我国古都的形成 、发展 、萧条或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科 学 % 这些都城在演变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 中国古都学不仅研究这些古都演变的过程 和现象 , 而且研究其中演变的规律 % 这些规律可能不只一条两条 , 甚或可以多到若干条 % 在 这若干条规律之中 , 有总的规律 , 还有更多的次要的规律 % 研究出这些演变的规律 , 就可为 当前重建现代 城 市 作 参考 % 忽略往事的殷鉴 , 重建现代城市时就不能不受到相应的影响 % 现代城市的建立在并世各国已经是相当普遍的 。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 作为现代的 中国的城市 却不能不具有 中 国 的 特色。 这就不能不在某些方面 吸取前代的优异的成就 , 因此 , 历史上 都城演变规律的探索是应该得到重视的 % 简言之 , 研 究历史上的都城 , 不是发思古之幽情 , 而是为 了当前建设的需求 。 历史上的都城 , 都是其当世相应的政权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 。 既是政治中心 , 就反映相 应的政权统治区域各种不同的面貌 , 这是和一般城市是不尽相 同的 。 它不仅有它 的 自然 基 础 , 还有更多的社会因素 。 构成一个都城 , 是和它的地理形势有关 。 都城附近的地形 , 及其 附近的河流和物产 , 都息息相关 , 是选择都城时所不可忽视的 。任何王朝或政权建立都城后都 期望长治久安 , 军事设施是必要的 % 军事设施 自然是离不开相关的地势的 。 军事设施只是建 设都城的一个方面 。 其他方面也不是都和这些自然基础毫无关系的 % 能够作为都城 , 经济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 。都城为相应的政权的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 , 也 就成 了人 口荟萃的所在 %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王朝 , 长安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都城 , 一 些人称道说 , 长安有百万人家 , 显然是过于夸大 。不过长安人 口的稠密确是当时举世所少有的 。 其他都城虽不能都和长安相媲美 , 在相应的统治区域中 , 人 口都是 比较多的 % 如何来养活这样 多的人口 + 是任何政权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有 的都城附近土地肥沃 , 有的都城却不一定就是如 此 。 都城附近的农业生产不能解决都城的粮食问题 , 就必须仰给于外地的供给 , 如何供给 + 却也是一个问题 。 粮食的供给诚然引起选择都城时的注意 , 其他经济方而同样是不可忽略的 % 人口的集中也带来另一个问题 , 历史上若干政权的统治地区并非都是单一的民族 。 由于 政权的强大 。 也可招致域外的族类聚居到都城之内 。 如何和谐聚居在都城中的民族关系 , 不 使之发生矛盾 , 是会受致相应政权的注意的 。 不仅民族关系 , 相应的政权的统治区域如果相 当广大 , 地方势力的强弱也会在古都城中得到反映 , 说不定一些星星之火会酿成一场灾难 % 作为都城 , 都是有一定的规模的 。历史上的所有都城 , 难得都是相同的 。就是同一地方而 为不同政权建立的都城 , 前后就不能都是一样的 。 长安曾经作过十几个王朝或政权的都城 % 汉唐两代在这些王朝或政权中 , 历年最为悠久 。 这两代的都城都以长安为名 , 并 非 就 在 一 地 。 汉长安城一名斗城 , 因为其城垣弯弯曲曲和夭 % ,的北斗和南斗相仿佛 , 汉长安城北濒渭 水 , 城垣濒河筑成 , 就不能一线笔直 。 现在这里的渭水已经改趋北岸 , 并且侵蚀了北岸许多 土地 , 离南岸甚远 , 当时城垣和河流的关系 , 就不易显示出来 。 唐长安城遵隋时之 旧 , 移到 龙首原下 , 原下地势平坦 , 城池显得整齐 , 只是南北略长 , 成为一个长方形 。 明代继元之后 , 迁都北京 。 明代有意改变元代大都的规模 。 明代北京的北城垣远较元代大都为内缩 , 而南城 垣不仅向外推出 , 还增添 了外城 。 其他都城也莫不显出各 自的特色 。 城垣如此 , 城 内也殊不 同 。 街道的布局和宫殿官署的设置 , 以及市窿的分布和居民地区的划分 , 都因时 因 地 而 不 同 。 隋唐长安城中南北和东西十二条主要街道 , 划分相当整齐 , 远处高望仿佛是一具棋盘 。 城中又划分一百多个坊 , 各坊 自有坊垣和坊门 , 这在现在看来 , 仿佛是不可思议的 。 但在当 时这样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却是难得的构思 。 坊是达官贵人和一般平民聚居的处所 , 市窿却是 另 外 设 立 的 。 当时称为东市和西市 , 也是和后世不相同的 。 由于特设了坊里 , 官署和宫殿 自不容夹杂 于诸坊之间 , 因而又有了皇城和宫城 。 既然历史上所有的都城在建立的规模上都各 自有其特 色 , 就应对这样的特色进行研究和探索 。 许多特色之中应有共性存在 , 研究和探索 出共性 , 就可进一步得 出其中的一些规律 。 任何一个都城都是不能与世隔绝单独存在的 。 它必须和其他各地有所往来 。 都城是一个 政权所统治区域的中枢所在地 , 这个政权统治整个区域 , 就不能不讲究交通的设施 。 都城因 而就成为交通网的中心 % 秦始皇由都城咸阳向全国各重要地区修筑驰道 , 遂使咸阳成为向外 辐射的交通网的中心 。 宋代都城开封 由于仆河的经过和惠民河 、 蔡河 、 广济河由这里始凿 , 因而成为 以水路向外辐射的交通网的中心 。 咸阳和开封分别成为水陆两种向外辐射的交通网 的中心 , 在历史上许多都城中实为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 也还有不少的政权努力使它的都城 达到这一境界 。 也还有一些政权由于若干具体的因素在这方面努力有所欠缺 , 产 生 若 干 影 响 , 甚而使这样的政权难 以长久稳定下去 。 然而更需要注意的 , 则是社会的因素 。 聚居在都城的人 口在相应政权存在时 , 是相当稠 密的 。 这许多人 口是相当复杂的 。 作为政权组织的骨干 , 是会有不 少的贵族和官吏 , 为了保 护都城的安全并使政权能够长期存在下去 , 更少不了驻屯兵士 。 但最多的当是一般的居民 。 其中有手工业者和商人 % 也可能有不同民族的居 民和国外来的侨民 , 这些不同的人群的生活 和活动 , 是能够增加都城的风采的 % 在相应的政权看来 , 如何统治这些人 口 , 使社会能够长 久稳定下去 , 却是要费尽很多精力的 。 由于都城中居住若相当可观数 目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 促进 了都城经济的发展 , 手工业者 制成丰富多采的产品 , 商人的憋迁有无 , 都能具有促进都城经济发展的效力。 远在棉花的种 子和种植技术尚未传入中土以前 , 衣著原料 自唯丝麻是赖 , 而丝的质量更在麻上 。 黄河流域 曾经长期为著名丝织品的产地 。 汉代齐鲁的丝织品更为世人所称道 。 齐地的冰纹为一时的名 产 , 定陶 �今山东定陶县 �和亢父 �今山东济宁县东南 �的嫌也被视为珍品 , 其时三辅白素 的市价还要在亢父的嫌以上 。 三辅为长安周围的京兆尹 、 左冯诩和右扶风 , 包括现在陕西关 中各地 。 白素出产在这些地方 , 当然也包括都城长安在内 。南宋都城杭州 , 团行颇受人重视 。 这是当地手工业者的组织 , 而碾玉作就居于首位 。 契丹都城临演府 , 其遗址在今内蒙古东部 西拉木伦河畔 。 现在这里还是宜于游牧的草原 。 可是在契丹时 , 临演府城内竟已有续锦诸工 作者 % 历史上许多都城都各有其手工业产 品 , 非独这里所提到者为然 。 论都市经济者是不宜 稍事忽略的 。 对于历史上都城的经济来说 , 更为重要的则是农业 。 这关系到都城内的军精民 食 , 农业社会的政权是不会放松这一环节的 。 汉唐两代皆都于关中 。 关中土地肥 沃 , 最宜于 农耕的种植 。汉唐两代莫不重视关中的农田水利 。农 田水利受到讲究 , 农产品 自会多有增加 % 都城固然是相应的政权所统治的区域的政治中心 , 也应是这一区域的文化中心 , 都城是 人才荟萃的地方 , 文化就会得到发展 。 各个政权不同 , 各个都城的文化因之也互相差别 , 各 有风采 。 这种人为的作用也是免不了有某些互相仿佛甚至一致的地方 。 任何政权为 了能够取 得经久的统治力量 , 都注意于培养它们 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 所采取的培养人才的方式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各 有不同 , 都会使都城中的文化有所发展 。 都城中都有宫殿和官署 , 因而就可能促进有关建筑 艺术的进步 。 艺术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 不会囿于如建筑艺术这一部分 。 举凡绘画 ,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写等都 包括在内 , 唐玄宗精于音乐 , 长安 中就有许多名家 。 宋代开封城内的京瓦伎艺 , 不以风雨寒 暑有所改变 , 诸棚看人 , 日 日如是 , 也是少见的盛况 。 论都城的文化还应涉及到宗教方面 , 东晋南朝 以建康为都 , 城中寺院竟多至 四百八十 , 其他都城可能不易与之媲美 。 北魏洛阳亦 多寺院 , 杨街之还为之特别撰著一部 《洛阳伽蓝记 》, 书中所记一些寺塔的 建 筑 , 堪 称 奇 观 。 历史上一些政权不仅创建 了都城 , 为了更适于统治 , 往往设法利用 自然环境 , 甚至加以 改造 , 汉唐两代皆以长安为都 , 为了供应都城中的军精民食 , 除过在都城附近兴修水利 , 发 展农业 , 还都积极开凿运河 , 使通往关东的嘈粮运道得以不受阻隔 。 北宋都于开封 , 就是充 分利用沛河的水道 , 运输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粮食 。 运粮过后 , 它还利用汁河水流在开封附 近淤 田种稻 。 虽然种植的范围不是很广 , 这种改造都城附近 自然环境的精神是可以称道的 。 历史上的都城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在相关的政权倾覆和灭亡后 , 就难免趋于萧条或 毁灭 。 已经倾覆和灭亡的政权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 甚至没有必要重复提及 。 但趋于萧条或毁 灭的古都却不宜听其继续萧条或毁灭 。 这些已经萧条或毁灭 的古都在可能的条件下 , 似应 设 法恢复 , 就是一时不能恢复 , 保存它的遗址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的 。 唐代高 昌国的古都 , 已渺 无人烟 , 仅断垣残壁掩映于荒烟蔓草中 。 虽说是断垣残壁 , 当时街巷布局还清晰可见 , 甚至 人家居室也可依稀辨其堂奥 , 因而吸引游人 , 前往参观者络绎于途 。 高昌古都远在新疆维吾 尔 自治区吐鲁番县 , 犹且如此 ,其在 内地者当有更多的影响 。有些古都不仅未臻于萧条 , 而且 得到 了发展 , 正在形成为现代都市 。 因为是由古都演变而成的现代都市 , 就和新建的现代都 市有所不同 。 如何保护并加以利用古都的旧迹 , 是应 该引起注意的 % 有关这些问题 , 都是中 国古都学所应该探素和研究的 。 由此可见 , 对于历史上的都城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方面是很多的 。 这些问题涉及到历史 、 地理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 交通 、 水利 、 建筑 、 艺术 、 考古 、 历史地理等各门学科 % 涉及到这些学科 , 却并不是这些学科里面某一学科所可能单独能够解决的 , 因而它们并不能 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中国古都学 。 也可以说中国古都学是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一门新的学科 % 这 门新的学科将发挥 出它应有的作用 , 在当前国家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 回过头来 , 还应该提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 。 就是怎么样的都城才能成为我们作为研究对 象的古都+ 古都的定义应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 自广义言之 , 作为一个独立的王朝或政权 , 不受 外来的控制 , 其都城已成为政治中心 , 就皆应视为古都 % 但由于作为保护和研究的对象 , 就 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 , 因而还应有狭义的定义 % 这是说 , 古都不仅是独立的王朝或政权的 都城 , 抑且还应该具有较为长久的而不是过分短促的年代 , 其遗址的现在地理位置应是确切 的而不是推测的臆定 , 还应是距现在有关的城市较近 , 而不是相离很远的废墟 。 所谓独立的王朝或政权 , 乃是这个王朝或政权的建立不隶属于其他的王朝或政权 , 对于 所据有的疆土有绝对统治的权力 % 这样的王朝或政权 , 不论其所统治疆土的大小 , 统治年代 的久暂 , 它的都城在现在看来 , 都应视为广义的古都 。 也还有些王朝或政权 , 建立之后名义上 曾受到其他王朝或政权的册封或允许 , 却没有受 到实际的控制 , 则它所建立的都城 , 也应视作古都 。 唐宋之间 , 梁 、 唐 、 晋 、 汉 、 周五代相 继在中原建立王朝 , 另外的十国中如吴越 、 南平等皆多次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 , 但中原王朝 对它们并未能多所控制 , 则它们的都城 , 就应视作古都 。 与此相仿佛的还有战国七雄和夹杂其 间的一些小国 。 战国七雄的历史都相当悠久 , 直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 −. 年 � 韩 、 赵 、 魏三家列为诸侯时起 , 周王朝对它们才失去最后控制 。 以它们的都城作为古都亦应从周 威烈王二十三年算起 , 其前亦犹如齐晋一样 , 只能算是周王室的封国诸侯 。 周边地区的一些政权大都受中原王朝的控制 。 这样的控制大率都属于名义上的控制 % 即 令超过这样的限度 , 中原王朝也都未能视之同于内地的郡县 。 这样政权建立的都城 , 同样应 视作古都。 作为古都是应该有其具体的年代的 , 这样年代计算方法应和史家记载帝王改 元 有 所 不 同 % 帝王改易年号 , 并非都由其年的正月开始 , 可是史家记载却都由其年正月算起 。 为了便 于记载 , 这样的方法原是可取的 , 历来也都没有异议 。 至于建都的年代 , 还是应 如 实 的 计 算 。 虽建都的终止期不在岁末 ,这一年还应计算入建都的年代之中 。同样建都的开始时 , 不在 岁首 , 这一年也应计算入建都的年代之中 。 某一王朝或政权 , 往往有迁都之举 。 其迁都的一 年 , 既可计算入前一都城的年代中 , 也应计算入后一都城的年代 中。 这样的建都年代 和相应 的王朝或政权统治年代不尽相同 , 一般是有所增加 , 而不是或有减少 , 不过这在计算建都的 年代时 , 还是比较合理的 。 我国古都为数相 当繁多 , 历年久暂各有不同 。 其悠久者在千年以上 , 而短暂的往往竟在 十载之下 , 甚至只有几个月 。 这样暂短 的历程 , 自不易对之有若何建树 % 若无所建树 , 不过 与普遍城市相等 , 自用不着特加保护 , 更不值得为之多费时日 , 枉事钻研 % 不过有的王朝或 政权 , 历年虽亦短暂 , 却是继续承袭其前朝的旧统 , 在论述其所在都城的具体年代时 , 仍可 一并讨入 。 有些都城由于 自然条件或其他因素的变迁 , 其所在的地理位置 , 竟已不为当时或后世所 洞 晓 % 虽经学人考核 , 亦不易具体确定 , 甚而所谓考核 , 往往近于推测 , 这种推测的臆定 , 将使治丝愈紊 , 本来面 目更加模糊难定 。 对于这样的所谓都城 , 只好暂舍不论 , 敬侠来哲 。 也还有些都城 , 由于人事或 自然的原因 , 已经残毁 , 成为废墟 , 其附近又无现代城市 , 则 将无 由加 以保护 , 这样的废墟 , 似不应列入古都之中 , 与其他相提并论 。 贰 中国古都的数目及其年代 “共和 ” 以前传说及见于文献记载的古都 中国纪元始 自西周时的 “共和 ” , 在此以前 , 一些王朝或政权的都城就已频见于文献记载 , 其中亦有若干传说 , 为后世所习知 % 作为都城的具体年代虽往往难于稽考 , 然研究古都却不能 舍 之不加闻问 , 故略事论述 , 以见一斑 。不过远古传说的都城仍不应与三代 的都城等量齐观 。 �一 � 远古传说的都城 我国历史悠久 , 都城见于记载 , 为时甚早 。 春秋时人论前代故事 , 多所涉及 。 《左传 》 昭公十八年 , 鲁大夫梓慎曾谓宋 、 卫 、 陈 、 郑将有大火 % 而这四国都是往古城都的所在地 % 这是说 , 宋为大辰之虚 , 陈为大埠之 虚 , 郑为祝融之虚 , 卫为撷项之虚 。 过 了 一 年 , 宋 、 卫 、 陈 、 郑果然都发生了火灾 , 梓慎还登上大庭氏之库来隙望 。 所谓大捧之虚 , 也就 是伏羲 氏的都城 , 而大庭氏之库则为神农氏的都城 。这应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两个都城 。 《水经 · 渠注 》/ “ 陈城 , 故陈国也 , 伏羲神农并都之 , 城东北三十许里犹有羲城实之 ” 。所谓大庭氏之 库则在鲁国都城之中 , 是神农氏的都城有陈国和鲁国两处 。 《史记 · 五帝本纪 �� 记述黄帝的居处 , 谓 “ 邑于琢鹿之阿 , 迁徙往来无常处 , 以师兵为 营卫 ” 。 既云无常处 , 显示尚无固定的都城 。 所谓琢鹿之阿 , 后世以汉上 谷郡当之 , 并谓其 地有崖尤城 , 黄帝祠 。夕。 黄帝祠自是后世的建筑。 黄帝既曾与蛋尤相争战 , 何以其都城的所 在尚有以童尤为名的城池+ 《五帝本纪 》还说 / “黄帝居轩辕之丘” 。 《山海经 》谓 “轩辕 之丘在穷山之际西射之南 ” , 实际所在 , 仍难确指 。 春秋时人虽能举 出伏羲和神农的 旧虚 , 而于黄帝却少有道及 , 可见 当时已难于稽考 % 春秋时人于伏羲和神农旧虚之外 , 还指出了少昊和撷项的旧虚 。颧项之虚即梓慎所说的卫 国 。 卫国都淮阳 % 淮 阳为撷项之虚所在地 , 据说其地尚有撷项家 、0 一 。 少昊之虚在鲁国 , 周初 � 《水经 · 澡水注 》 � ‘琢水出琢鹿山 。 · · , ⋯东北流 , 通琢鹿县故城南 ⋯⋯黄帝与童尤战于琢鹿 之野 , 而 邑于琢鹿之阿 , 即于是也 。 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 , 水导源县之东泉 。 《魏土地记 》日 � ‘下洛城东南六 十里有琢鹿城 , 城东一里有阪泉 , 泉上有黄帝祠 ’ 《晋太康地记 》日 � ‘阪泉 , 亦地名也 。 泉 水 东 北 流 , 与蛋尤泉合 , 水出童尤城 , 城无东面 《魏土地记》称 � ‘啄鹿城东南六里有蛋尤城 ’ ” ! 《左 传》昭公十七年杜注 杜佑 《通典 》卷 ∀# ∃ 《州郡八 》谓 � “棘城 , 撷项之虚 , 在 % 柳 城 & 郡城东南百七十 里 口 唐柳城郡在今辽宁朝阳市 黄帝的传说仅止于泳鹿 , 颇项之虚何得远在唐 柳 城 郡 ∋ 杜 说 当非 是 。 ( 《史记 》卷 ∀ 《五帝本纪 · 吏解 》引 《皇览 》, 以其地封伯禽为鲁公 、, 。少昊为所谓东夷之君 , 而撷项则在黄帝以下所谓五帝数内 % 帝誉亦五 帝之一 , 晋人皇甫谧谓 / “帝誉作都于毫 ” 。哪道元以之引于 《水经 · 谷水注》中 , 则当在今河 南僵师县 。 五帝之中尚有尧舜二君 。 尧舜都城所在 , 说者甚多 % ��左传 》吴公子季札观乐 , 闻奏唐诗 , 因说 / “思深哉 1 其有陶唐氏之遗 民乎” �互 + 故 《汉书 · 地理志 》河东郡平阳县 注引应劲说 , 谓为尧都所在 。 平阳县今为山西临汾市 。 或谓尧都晋阳 , 亦有谓在唐县和永安 者 ( , 并无古籍可据 , 纯属附会之辞 。 至于舜都 , 则以蒲坂于义为长 � 。 《尚书 》所谓 “鳌 降二女于妨呐 ” 的妨呐及舜所耕的历山 , 皆在其近旁 份 。 % 二 & 夏代都城 自伏羲 氏至于尧舜 , 其都城虽皆见于文献记载 , 仍多属于传说 , 尚有待于考核 。 然有一点 不容漠视 , 盖创始者多 , 因袭者实甚匙 。 自大禹肇建夏朝 , 世代相传 , 都城所在 应 少 有 改 移 ,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 据 《史记 · 夏本纪 》所载 , 禹之后传世十六王 , 前后迁都亦有十余 次 , 可谓是相当频繁的 。 论夏代的都城当自禹之父稣始 。 稣为有 虞 氏 的 崇 伯 ) 。 崇 即篙 山∗ , 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 。 禹的都城据说就有数处 , 其中有安邑+ 、 平阳和晋阳 , 安邑 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 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县西 。 晋阳 , 旧说多谓即汉太原郡所属晋阳县 , 其 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济 。 然安 邑附近就有晋阳 , 在今山西省旧解虞县西北 , 禹之所都当 在此处 , 这和 《左传 》定公四年所说 � “ 命以唐浩 , 而封于夏虚 ” , 是相符合的 禹的都城 还有阳城和阳翟两地的说法 。 阳城之说见于 《古本竹书纪年 》− , 可见战国之时已有此说 � ! 《左传》定公 四 年 , 襄 公 二 十 九年 。 ( 《诗 · 唐谱 · 注疏 》 顾炎武于 《日知录 》卷./ 《晋 都 》疑唐叔所封的晋阳 。 而 唐叔所封论者多 以为即尧的故虚 。 《吕思勉读史札记 》甲恢 《唐虞夏都邑一 》 说 � ‘顾亭 林 《 日 知 录 》谓 晋 之 始 见 《春秋》 , 其都在翼 。 霍 山以北 , 自悼公后始开县 邑 , 因疑自唐 叔之封以至侯滑之灭 , 并在于翼。 今案 � 古代郡 邑迁徙不恒 , 春秋以前孰能详录 ∋ 以左 氏之无文 , 疑 若世 本 》之所纪 , 非也 。 然谓霍山以北 , 自悼公之后始开 , 以此驳尧都永安 、 晋阳诸说则甚当 凡开拓 , 必先 肥 沃之区 , 而后瘩薄之地 。 河汾下流固较霍山以北为肥沃 况有夏之居尚在河洛 , 安得唐时开拓 已及永安 、 晋阳乎 ∋ ” 吕说甚是 , 足 以破俗说的讹误 。 0 《水经 · 河水注 》� “蒲坂 , 皇甫谧 日 � 舜所都也。 或 言蒲坂 , 或言平阳及潘 者 一也 。 ” 《水经 · 漫 水 注 》 � “协阳关水⋯ ⋯北通潘县故城 ⋯ ⋯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 》曰 � ‘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 , 城 西三里有历山 , 山上有虞舜庙 。 ” 按 � 《史 记 · 五 帝 本纪 》 � “ 尧崩 , 三年丧毕 , % 舜 & 让丹朱 , 天下归舜 。 ” 是舜未承 尧都之证 以潘为舜都城 , 于史无稽 殆 因其地有历 山 , 而外错附会 。 这种说法和皇甫谧以尧都在中山唐县相似 , 同样是难于稽考的 1 《水 经 · 河水注》。 历山所在 , 说者甚多 。 娜亭于此注 中引周处 《风土记 》并加以评论 , 即其一例 周处 《风土 记 》说 � “旧说舜葬上虞 又记 云 � 刹卜于历山 。 而始宁 、 刻二县界上舜所讲 田于山下多作树 。 昊越之间名作 为柄 , 故 日历 山。 ” 哪亭因而驳斥说 � “周处此志为不近情 。 传疑则可 , 证实非矣 。 安可假木异名 , 附 山 殊称∋ 强 引大舜 , 即比宁壤 , 更为失志记 之本休 , 差实录之常 经矣 历山劝呐 , 言是则安 , 于彼 乖 矣 ” ) 《国语 · 周语下 》。 � 《汉书》卷/∃ 《地理志上 》。 + , 《诗 · 唐谱 · 注 疏 》 2 汉 太 原 郡 晋阳县 , 晋悼公后始开拓设县 。 旧说尧都于其地 己为不经 。 前引吕思勉之说 , 已历历指出 禹 时 情况 并未多所改变 , 何能亦在其地建都 ∋ + 《史记 》卷33 《魏世家 · 正 义》引《括地志 》 2 《汉 书》 卷/∃ 上 《地理志上 · 注 》、 《续汉 书 · 郡国志 · 注 》及 《礼记 · 绷衣 · 正 义 》皆引 之 《礼记 · 正义 》引 作 “咸阳 ” , 据阮元校勘记引齐召南说改 以阳翟为禹都 , 见于 《汉书 · 地理志 》� 周武王灭封之后 , 曾经指出 � “ 自洛油 延 于 伊 油 居易毋固 , 其有夏之居 ” ! 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 , 阳翟在今河南禹县 , 皆居颖水 上游 , 距伊洛之间亦非过远 , 故徐广说 � “夏居河南 , 初在阳城 , 后居阳翟” 内 。 禹之后 , 启居黄台之丘 厂 , 在今河南郑州市和密县之间 。 太康居于斟寻兮 , 最后的莱 亦居之 ∗ 就是逐太康而代夏政的后弈 , 也 以斟寻为都 个 斟寻在今河南巩 县 西 南 , 其 后 , 相居帝丘 2 , 又居斟灌爪 , 帝丘在今河南淮 阳县西南 补 , 斟灌则在今河南清丰县南) , 夏后相之后 , 帝杆在原 , 又迁于老丘卞 4 原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 , 老 丘 在 今 河 南 旧 陈 留 � 《汉书 》卷/∃ 上 《地理志》 � ·阳翟 , 夏禹国二 《注 》 � “应韵 日 � ‘夏禹都也 ’ 臣琐日 � ‘《世 本》 � 禹都阳城 。 《汲郡古文 》亦云 � 居之 。 不居阳翟也 , 师古日 � ‘阳翟本禹所受封也 应 、 玻之说 , 皆 非二 ” 师古所谓受封之说 , 盖出自《水经注 》。 《颖水注 》 � ·颖水东 通阳翟 县故城北 , 夏禹始封于此为夏 国二 金鹦 《夏都考 》因谓 � “ 《汉志 》千很师 日殷汤所都 , 于朝歌日封所都 , 于故侯国皆日国 今阳祖不 日 夏禹所都而曰夏禹国 , 可知 禹不都阳翟矣, % 《汉书补注 》引& 今按 � 金鹦之说殊有胶柱鼓瑟之嫌 朝歌为封 都虽见于一些记载 , 然 《古本竹书纪年》却以为盘庚 以后并未迁 都 似不能 因此而 以为班固撰 《地理志》 就有这样的体例的 ! 《周书 · 度邑篇》。 ( 《史记 》卷 3 《周本纪 · 集解 》引徐广说 0 《穆 天子传 》 1 丁山 � 《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 《历史语言研 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一分册 ) 《汉书》卷/ ∃上 《地理志上 · 注》、 《水经 · 巨洋水注 》、 《史记》卷/ 《夏本纪 · 正义》、 《史记》卷3 《周本纪 · 正义》皆引《古本竹书纪年 》 , ∗ 《汉书》卷/∃ 上 《地理志上 · 注》、 % 水经 · 巨洋水注》、 《史记 》卷/ 《夏本纪 · 正义》、 《史记 》卷3 《周本纪 · 正 义 》皆引《古本竹书纪年 》。 《战国策》卷// 《魏策一 》� “吴起对魏武侯 日 � 夏莱之国 , 左天门之阴 , 而右天茄之阳 , 庐皋在其北 , 伊 洛出其南二 《史记》卷“ 《吴起传 》则改作 � “夏莱之居 , 左河济, 右泰华 , 伊阂在其南 , 羊肠在其北二 根据这样的 说法 , 斟寻正在其间 《书 · 汤誓 · 注 》� 继都安邑” 。 以吴起之言相参证 , 似有不符之处 % 国语 · 周 语上 》� ‘阳处父 日 � ‘伊洛竭而夏亡 ‘ ” 。 如架已迁都安邑 , 伊洛虽竭亦不应莱受其咎 《吕思勉读史札 记 》甲恢 % 夏都考 》� ‘夏迁 阳城之后 , 盖未尝更反河东 , 故粱时仍在阳城 ” 按吴起之说 , 莱之都 , 伊 洛出其南” , 或 “伊网在其南 , 阳城在伊洛之 南 , 更在伊阅之南 , 不能谓莱都仍在阳城也 。 + 《汉 书》卷/∃ 上 《地理志 · 注 》、 《水经 · 巨洋水注 》、 % 史记 》卷 / 《夏本纪 · 正义 》、 《史记 》卷 3 《周本纪 · 正义 》皆引 《古本竹书纪年 》。 , 《左传》昭 公二十三年杜注 。 2 《左传 》值公三十一年 � ‘卫 迁于帝丘 。 卜日三百年 卫成公梦康叔日 � ‘相夺予享’ 公命祀相 , 宁武子不可 , 日 � ‘鬼 神非其族类 , 不欲其祀 。祀 、曾阵何事 ∋ 相之不享于此 , 久矣 5 非卫之罪 也 。” 据此 , 则帝丘本为相都 《太平御览 》卷∃/ 《皇王部》引《纪年 》说 � “帝相即位 , 处商丘 ” 又引 《帝王世 纪 》说 � “帝相一名相安 , 自太康已来 , 夏政凌迟 , 为界所逼 , 乃徙商丘 , 依同姓诸侯斟灌 、 斟寻 氏。 ” 王 应麟 《通鉴地理通释 》卷3因谓 ‘今按商 丘当作帝丘 , 盖 《世 纪 》之误 ” 。 6 《水经 · 巨洋水注 》引《古本竹书纪年》。 2 《汉书 》卷/∃ 上 《地理志上 》 2 《水经 · 河水注 》� “浮水故读又东通卫国县故城南 。 古斟观 应韵 日 � ‘夏有观 息 , 即此城也 , ” 《巨洋水注》又说 � “尧水又东北逸东西寿光二城间 应助日 � ‘寿光县有灌亭 ’ 杜 预 日 � ‘在县东南 , 斟灌国也’ 。 ” 邮亭于 《巨洋水注 》又引薛墩 《汉书集注 》云 � ‘按汲郡古文 , 相居斟 灌 , 东郡灌是也 ’ 对于这些不尽相同的说法 , 哪 亭又说 � “纵遗文沿被 , 亭郭有传 , 未可 以彼有灌目 , 谓专此为非 , 舍此寻名 , 而专彼为是 以上推传 , 应氏之据亦可按矣 ” 这显然是在调停其 间 以实际按 之 , 寿光距夏人诸都皆显得过远 , 距帝丘稍近 所谓东郡灌 , 在今河南清丰县南 , 其地在 程阳附近 , 故帝 相得以就近居之 。 − 《太平御览》卷 ∃/ 《皇王 部》引《古本竹书纪年 》 县由 。 撒甲居西河 ! 春秋时期 , 西河泛指两个地区的黄河 � 一在今山陕两省之间 , 一在今 河南淮阳县西 。 夏时黄河下游的河道流经的地区尚难具知 , 然夏代诸都城除帝丘与斟灌外 率皆散布于今渔关以东 , 黄河南北两侧 且自帝抒以后 , 至于撤甲 , 中间再未迁都 。 撒甲上 距帝抒虽已数世 , 若论都城的沿革 , 则撤 甲固当上承帝抒的老丘 。 老丘位于帝丘的西南 , 其 所徙的都城当不至于在帝丘附近黄河以东 , 撒甲之后为孔甲 , ‘ 帝皋实继孔甲之位 , 是撤甲与 帝皋之间 , 相差仅有一世 , 年代当不至于很久 。 帝皋之墓在靖山 , 即所 谓 靖 山 二 陵的 南 陵。 。 古代坟墓多近于所居之地 。 准是而言 , 撤甲的都城疑在今山陕两省间的黄河南段的东 部 , 也许就在蜻山的左近 。 % 三 & 殷商都城 商之先祖为契 , 由契至汤曾经八次迁都 , 汤 以后还有五次 , 论其颇繁的程度 , 当不下于 夏代 。 《书 · 撒征 》后附亡书序说 � “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 。 汤始居毫 , 从先王居 ” 司马迁 撰《殷本纪 》, 即引用其文 , 可知当是信史 《书传 》说 � “契父帝誉都 毫 , 汤 自商 丘迁 焉 , 故 日从先王居 。 ” 金履样谓契非誉子 , 是对此说有疑 姑置此说不论 , 而论其与毫的关 系 。 帝誉居毫 , 乃出于晋人皇甫谧之说 , 以今河南恨师县当之 。 然皇甫谧却又说 � “梁国谷 熟为南毫 , 汤所都也 。 ” 0晋谷熟县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 , 两说相去甚远 。按 � 古地以毫为名 者甚多 , 而汤所都之毫 , 论者亦颇不一辞 , 以王国维所说最居胜义 1 其说上宗臣珊 。 《汉 书 · 地理志 》山阳郡薄县注 引臣珊日 � “ 汤所都” 。 这个薄县即皇甫谧所谓的北毫 其地在 今山东曹县南 。 王国维承臣珊之说 , 以此为汤都 , 并举三证 以作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 其一是以春秋时宋之 毫为证 , 宋之毫即汉时山阳郡的薄县 这本是宋的宗邑 , 自足证其为汤之所都 此薄县厉西 汉至于魏晋 。 晋时县治虽废 , 而尚有毫城 , 若南毫 、 西毫不独古籍无征 , 即汉以后亦不见有 毫名 。 其二是以汤之邻国为证 。 汤时邻国葛为最著。 葛在今宁陵县 , 与山阳薄县相距最近 。 其三是 以汤之经略北方为证 , 汤所伐 国 , 韦、 顾 、 昆吾 、 夏莱皆在北方 , 故汤 自商丘徙于在 薄县之毫 , 以疆理北方 。 《汉书 , 地理志 》河南郡堰师 , 尸乡 , 殷汤所都。 这就是皇甫谧所说的帝誉作都于毫的 地方 。 近年来考古学者在这里进行发掘 , 显露出城池的遗迹 , 还发现许多珍贵的文物 根据 《汉书 · 地理志 》的记载 , 认为这就是殷汤的都城 。 从考古学说来 , 这是能够讲得通的 不 过在文献记载上还有些是难于说得过去的 。 皇甫谧固曾说过 , 这里是帝誉的都城 , 可是他却 以为这里并不是汤的都城 。 他说 � “学者咸 以为毫在河洛之间 , 今河南惬师西二十里有尸乡 亭是也 谧考之事实 , 失其正也 。 孟子称汤居毫 , 与葛为邻 。 案 � 《地理志 》, 葛今梁国宁 陵之葛乡是 也。 汤地七十里耳 。 葛伯不祀 , 汤使毫众为之耕 。 有童子晌食 , 葛伯夺而杀之 。 《古文仲地之浩 》日 � ‘汤征自葛始 ’ 。 计宁陵去惬师八百里 , 而使毫众为 耕 , 有 童 子晌 食 , 非其理 岂 。 今梁国有二毫 , 南毫在谷熟之地 , 北毫在蒙地 , 非很师也 ” 涵皇甫谧这一 � 杨守敬 《春秋地理图 》 ! %% 太平御览》卷3 《天 部 》、 又卷∃/ 《皇王部 》及 《山海经 · 海外东 经 · 注 》皆引 《古本竹书纪年 》。 ( 《左传 》傅公三十二年 。 0 《史记》卷. 《殷本纪 · 集解 》引。 1 《观堂集双、 》卷∀/ 《说毫 》。 ) 《诗 · 玄鸟 · 正义 》引 。皇甫谧此言虽有一定道理 , 但似还稍差一间 。 王 国维 《说笼 》一户7 说 � “孟子言 汤居毫 , 与葛为邻。皇甫谧 、孟康 、 司马彪 、杜预 、那道元均以宁陵县之葛乡为 葛伯国。 谧且谓堰师去宁吱八百余里 , 不能使民为之耕 , 以证汤之所都当为谷熟之南毫, 然 谷 熟 之 去 宁 陵 , 虽较之 派师为近 , 中间尚隔二百余里 。 若蒙县西北 之薄 , 与宁陵东北之葛乡 , 地正相接 , ∀ 8 段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以僵师为汤都是不易解释这个问题的 % 不仅此也 。汤与续同时 , 是荡 荡灭夏社的 % 夏莱都于斟寻 ,在今河南巩县西南 。今巩县与僵师壤地相连接 , 尸 乡之毫与斟寻近 在咫尺之间 。汤与夏莱的年厉皆不可知 。然汤在灭夏之前 , 已频繁用兵 , 正如《孟子》所说 / “ �汤 �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 、 % 《帝王世纪 》也 说 / “�成汤 �凡二十七征 , 而德施于诸侯 ” �矛。这样颇 繁的征战绝非短短数年所可告成的 , 可见其灭夏以前 , 两相对峙已久 。况且夏架也非弱者 , 他曾 远征过眠山 , 并取得胜利 、二 。如果汤都确在惬师的尸乡 , 则两雄并立于咫尺之间 , 而 能 相互对 峙至十数年或数十年之久 , 殆亦不可思议的事情 。近人亦有以郑州市所发现的商城遗址即汤 所都的毫 , 此说与以堰师的商城为汤都的毫之说 , 同样有难于解释之处 。因此两地 均距在今 河南宁陵县之葛甚远 , 与《孟子 》所说的 “ 汤居毫 , 与葛为邻 ”之说不合 , 似不易成为确论 % 由契至汤的八迁 , 由于 《古本竹书纪年 》未有记载 , 故说者间有不同 , 甚至难于尽得其 地 。 不过 《世本 》、 《左传 》等书偶尔有所涉及 , 细加钩沈 , 还可略得仿佛 。 汤 时 虽 有 八 迁 , 除毫之外 , 实际只有六都 , 盖其间也有先后同居一地的 。 这六个都城为蕃 、 孤石 、 商 、 商丘 、 相土的东都和邺 。 蕃在今山东滕县境 。 袱石据说是在今河北省宁晋 、 隆尧两县间 % 商 和商丘可能本为一地 , 在今河南商丘县 。 相土的东都乃在泰山之下 。 相土本居商丘 , 其东都 当在商丘之东 。 邺则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南 。 。 汤以后至于盘庚的五次迁都 , 见于 《尚书序 �� 的有三次。 即仲丁迁于嚣 , 河宜 甲居相 , 祖乙绝于耿 。 司马迁采其说入 《殷本纪 》, 惟 “祖乙纪于耿 ” 作 “迁于邢” 。 《古本竹书纪 年 》亦记仲丁迁嚣 , 河直甲居相事 % 其于祖 乙仅云 即位 , 而未及其他 。 《纪年 》于此之外还 有所补宜 , 即开 甲 � 《殷本纪 》作沃甲 � 、 祖丁 皆居于庇 , 而南庚迁于奄 。 。嚣之所在 , 李顺 谓在陈留浚仪县 , 皇甫谧谓或云河南敖仑是 ! 浚仪县为今河南开封市 , 敖仑当在今河南郑 州市西北 今考古发掘 , 于郑州市发现商代都城遗址 , 论者谓即仲丁所迁之敖 , 是可信的 河宜甲所居之相 , 今在河南内黄县东南公 。 祖乙所迁之耿 , 《史记 · 索隐 &9 以河东皮氏县耿 乡当之 。 皮氏县今为山西河津县 。 皮氏县远在西僻 , 距殷商诸都皆甚远 , 且耿乡亦 不 近 河 畔 , 如何能受到河绝的影响 ∋ 《殷本纪 》作邢 。 当以邢为是 。 《左传 》宣 六 年 , “赤 狄 伐 � ‘孟子 · 滕文公下》。 ! 《太平御览 》卷∃/ 《皇王部 》引 ( % 太平御览 》卷 ∀.: 《皇亲部 》 引《古本竹书纪年 》 0 《书 · 汤誓》 � ‘伊尹相汤伐荣 , 升自腼 , 遂与荣战于鸣条之野 ’ 《正义 》� ‘郑玄云 � 鸣条 , 南夷也 。 《孟子 》云 � 舜卒于鸣条 , 东夷之地 。或云 � 陈留平丘县 , 今有鸣条亭 , 是也 。 平丘县在今河南封丘县东 如毫在汉魏时的薄县 , 则鸣条正在由薄至斟寻的途中 汤既起兵西 征 , 莱 亦 东 向抗拒 , 故得战于鸣条 皇甫谧谓鸣条在安邑 这是承安邑为荣都而言的 以安邑为柴都 , 与吴起所说夏莱 之居不符 , 亦与 《古本竹书纪年 》的记载不合 , 故鸣条亦不得在安邑 )邹衡 � 《郑州商城 即 汤 都 毫 说 》, 《文物 》∀; # ∃年第/期 。 ) 《观堂集林 》卷 ∀/ 《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 》、 《说 商 》 丁 山� 《由 三代都邑论 其民族文化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 : 本第 ∀ 分册 ∗ 《太平御览 》卷∃. 《皇王部 》 引 《尚书 · 盘庚上 》� “先王有服 , 格谨天命 , 兹犹不常宁 , 不常厥邑 , 于 今 五 邦 ’ 《传 》� ‘汤 迁 毫 , 仲丁迁嚣 , 河宜 甲居相 , 祖乙居耿 , 我往居毫 , 凡五徙国都 ” 《释文 》� “马氏日 � ‘五邦谓商丘 , 毫 、 嚣 、 相 、 耿也 ’ ” 盘庚以前五次迁都 , 《尚书 · 序 》既已引举三都 , 《古本竹书纪年》又益以二都 , 史文厉历可征 , 无烦再作其他解释 + 《尚书序 · 正义 》 , 《史记 》卷 .《殷 本 纪 · 正 义 》引 《括地志 》� 故股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 , 即河直甲所筑都之 , 故名殷城也 ” 陈梦家 《殷墟 卜辞综 述 》第 ∃ 章 《方国地理 》以 《唯水注 》所说汉沛邵的相县当之 。 此说虽出于 《元和郡县图志 》, 然不如 《括 地志 》之说于义为长。 普 , 围怀及邢丘 ” 。 杜预谓邢丘在河 内平皋县 , 以今地按之 , 当在河南省温县东北 % 其地近 河 , 所谓绝于邢 , 即指此而言 。 开甲和祖2 ‘所居之庇 , 在今山东省旧鱼台县 , 南庚所迁的 奄则在今山东省曲阜县 一 。 盘庚迁都为殷商一代大事 , 盘庚为了迁都 , 还特别作了三篇 《盘庚 》, 昭告臣民 % 《书 序 》称 “盘庚五迁 , 将治毫殷 ” 。 中篇还说 了一句 / “惟涉河 以民迁 ” 。 《传 》释这句文义 说 / “为此南渡河之法用民迁 ” 。 《史记 · 殷本纪 》记载此事 , 则说 / “ 盘庚之时 , 殷已都 河北 , 盘庚渡河南 , 复居成汤之故居 。 乃五迁无定处 。 ” 接着又说 / “乃遂涉河南治毫 ” 。 《殷本纪 》记盘庚以前迁都事 , 仅止于 “祖乙迁于邢 ” 。邢在河北 。 如祖 乙以后再未迁都 , 盘 庚由河北南迁 , 是合乎常理的 。 可是 《古本竹书纪年 》又载有开甲迁庇 , 南庚迁奄事 。 庇 、 奄 皆在河南 。庇 、 奄既皆在河南 , 何以盘庚 又要渡河南迁 + 检诸《古本竹书纪年 》佚文 , 所说 竟与《殷本纪 》大异 。 诸家所引 《纪年 》, 文句间有不同处 。 今不惮烦琐 , 逐一列举 , 以明 究竟 。 《尚书 · 祖 乙书序 · 正义 》引《极家古文 》/ “盘庚 自奄迁 于 殷 。 ” 《水 经 · 疽 水 注 》引 《竹书纪年 》/ “盘庚即位 , 自奄迁于北蒙 , 日殷 。 ” 《太平 御 览 · 皇 王 部 》引《纪 年 》/ “盘庚旬 自奄迁于北蒙 , 日殷 。 ” 炙史记 · 项羽 本 纪 · 集 解 》、 《尚 书 · 盘庚 · 正 义 》、 《通鉴外纪 》所引皆谓盘庚所迁的殷在邺南.− 里 。 《史记 · 项羽本纪 · 索隐 》引文则 谓殷虚南去邺州.− 里 。 战国时 , 尚无邺州之名 , 此州字当系衍文 % 《史记 · 殷本纪 · 正义 》 弓1文又谓殷虚南去邺功里 。所引的文句虽间有差异 , 然盘庚 自奄迁殷 , 而殷又在邺南.− 里或)− 里处 。可见 《殷本纪 》所说 , 盘庚渡河南 , 复成汤之故居 , 并非实录 。 不过 《殷本纪 》之误也 并非偶然 。 《盘庚 》中篇所说的 “惟涉河以民迁 ” , 这本来没有南或北的意思 。 如谓当时由 奄迁殷 , 自然也是要 “涉河 ” 的 。 可是 《书传 》却说是 “为此南渡河之法用民徙 ” 。 这恐怕 不是 《盘庚 》篇的本意了 。 《盘庚 》篇开端曾说过 / “盘庚五迁 , 将治毫殷 。 ” 毫殷连言 , 自然会使人联想到成汤故居的毫 。 其实这个毫字应是伪文 。 王国维就曾指 出 / “ 毫 殷 二 字 未见古籍 。 《商颂 》言 / ‘宅殷土茫茫 卜 。 《周书 · 召浩 》言 / ‘宅新邑’ 。宅殷连言 , 于义 为长 。 且殷之于毫 , 截然二也 。 ” 、盘庚所都应在河北 , 自经殷虚发掘 , 这些歧义 自是不应 再存在的了 。 盘庚迁殷之后 , 又有一些有关迁都的记载 , 涉及到武丁 、 庚丁和武乙三帝 。 据说武丁 曾经 ‘ 自河祖毫 ” , 更具体地说是到沫邑 , 而沫邑就是朝歌城 匀 。武丁的 自河祖毫 , 是为了 “三 年默以思道 ’ 。 这是说武丁在毫亮阁了三年 , 与迁都无关 。 既然是 自河祖毫 , 就是说武丁的 � 《观堂集林 》卷 ∀/ 《说耿 》 陈梦家 《殷虚 卜辞综述 》第 ∃ 章 《方国地理 》说 � ‘平皋临大河平夷 之处 , 实与邢之名 压不 合 , 而纪于耿之 说实本此而来 。 ” 按 � 上古之时 , 黄河下游平原地区有丘很多 近 河 之地也是 有丘的 。 不 仅平皋有丘 , 淮阳也近河 , 同样也有丘 。 顺项之虚的帝丘 , 曾经作为卫国都城的楚 丘 , 就都在准阳 。 由平呆渡河而东 , 汉 时犹有陈留郡所属的封丘县和平丘县 。 迄今封丘仍为河南省一个县 名 陈梦家因此而谓邢 应在今清 化镇一带 。 清化镇今为河南博爱县 。 其地距黄河较远 , 不可能遇到河纪 。 拙著 《由地理 的因素试 探远 占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 》亦以博爱县为邢丘所在地 , 看来是有问 题的。 《左传 分嘻公二十 四 年 , 邢 与华 、 9车等皆为周公之 &散。 杜注 , 邢在广平襄国县 。 或 以此邢国即为邢 丘所在 ·邢国距黄河远 , 是和 当时情况不相符合的 ! 丁山 � 《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 》, 《历 史潜 言研究所集刊 》第 : 本第 ∀ 分册 。 关于庇的所在地 , 有人说在今山东省邪城县西北 , 也有人说在今山东省 费县西北 , 还有 人说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南 ( 《观堂集林 》卷悦 《说殷 》 0 《国语 · 楚语上 》 1 《水经 · 淇水 注 》 《史 记 》卷 3 《周本纪 · 正义 》引 《括地志 》 都城本来在河北 , 因为亮阁才渡河而南 。 其所迁的朝歌城就在今河南淇县 , 距殷并非很远, 与殷同在河西 , 如何能说 自河祖毫 + 其后庚丁时 , 殷徙河北 。庚 一 之子为武乙 , 史称其 “复 去毫徙河北” 二 。 庚丁 、 武 乙父子二人相继在位 , 怎么能都去迁都 , 而且都是迁到河北+ 武 乙迁都说者较多 , 庚丁迁都只有 《史记 · 三代世表 》记载 , 可能是武乙的误文 。 武乙迁都也 是迁往朝歌 , 与武丁相同之 , 所差异的只是武 乙的迁都为渡河北迁的 。 前后三帝陆续都在迁 都 , 而所迁的却是一个地方 , 其间可脂匙丫所伪误的 。 《古本竹书纪年 》另有不同的记载 。 据说 / “ 自盘庚徙殷 , 至封之灭 , 七百七十三年 , 更不徙都 。 封时稍大其邑 , 南距朝歌 , 北据邯郸及沙丘 , 皆为离宫别馆 。 ” 2 所谓朝歌的都 城 , 可能就是当时的离宫别馆所形成的 。 武乙为封父 。 封之灭亡是由于牧野之战的失败 。 牧 野在朝歌的南郊 。 牧野战后 , 封 自焚于鹿台 。 鹿台亦当在朝歌 , 故周武王因之能斩封首 。 朝 歌之被作为封都 , 也许是因此而起的 。 �四 � 早周及周初的都城 《史记 · 周本纪 分载周的先世 , 始于后翟 。 后程封于都 。 都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 其 后公刘徙幽 % 幽在今陕西省彬县东 。 《诗 · 大雅 · 公刘 》美公刘的选择新居 , 谓其 “ 于幽斯 馆 ” 。 在这里开始有了京的名称 , 即所谓 “ 乃靓于京 ” 。 《诗笺 》释京 , 谓是绝高的地方 , 大众所宜居的处所 。 因为有 了京 , 因而也就有了京师之野 。 就在这京师之野安置了随从迁徙 众民 。 公刘在幽虽然作过宫室 , 但主要还是经营农业 , 说不上有更大的规模 。 到了古公宜父 才又徙居岐山之下 , 开始有周的名号 。 《诗 · 大雅 · 绵 》篇称道大王在岐下作宗庙 , 立皋门 和应门 , 而且还立了称为家土的大社 % 《史记 · 周本纪 》所说 “古公乃贬戎狄之俗 , 而营筑 城郭室屋 , 而 邑别居之 , 作五官有司 ” , 就是指此而言 。 《诗 · 大雅 · 皇矣 》称颂文王 。 诗中说 / “ 度其鲜原 , 居岐之阳 , 在渭 之 将 , 万 邦 之 方 , 下 民之王 。 ” 《笺 》云 / “ 乃始谋善原广平之地 , 亦在岐山之南 , 居渭之侧 % ” 这里并 非丰 , 故 《笺 》言 “后竟徙都于丰” 。 《疏 》云 / “太 王初迁 , 己在岐山 , 故言亦在岐山之 阳 , 是去旧都不远也 % 《周书 》称文王在程 , 作 《程痛 》、 《程典 》/ 皇甫谧云 , 文王徙宅 于程 , 盖谓此也 。 《笺 》嫌此即是丰 , 故云后竟徙都于丰 。 知此非丰者 , 以此居岐之阳 , 丰 则岐之东南三百里耳 ” 。 程于汉时建为安陵县廖 。 安陵县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里 。 文王后来在伐崇之后 , 建立了丰 匆 , 武王继之 ,建都于镐 沈 。 丰在今陕西户县东北 , 镐在 今西安市西南 , 相距并非很远 。 当前考古工作者正在这里从事发掘 , 两座都城的遗迹将会于 最近期间公诸于世 。 《世本 》说 / “魏王徙于犬丘 。 ” 《汉书 · 地理志 》/ “右扶风槐里 , 周日犬丘 , 赘王 都之 。 ” 其说与 《世本 》同 。犬丘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 − 里 。皇甫谧对此有异议 , 他说 / “镐 在长安南二十里 。 然则犬丘与镐相近 , 有离宫在焉 , 潞王暂居之 , 非迁 都 也 。 ” 《吕 思 勉 读史札记 》甲峡 《西周皆都丰镐 》谓 / “ 携王时 , 丰镐实 曾沦陷 , 故暂迁犬丘 。 ” 其实爵王 � ! 《史记 》卷 ∀. 《三代世表 》, 卷 .《殷 本纪 》。 纪 》。 0 《史记 》卷 . 《殷 本纪 · 正义 》引 《括 地志 》。 ( 《史记 分份3 《周 本纪 · 正义 》引《帝 王 世 这段
本文档为【中国古都概说_一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300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02
浏览量: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