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举报
开通vip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文� 史 � 哲 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11年第 3期(总第324期) No�3, 2011( Serial No. 324)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何 中 华 摘 � 要: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对自己所处时代或历史上的社会变迁作出不同评价 ,它们可被归结 为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分野。这二者并非相对主义的关系, 究竟何者具有合法性,取决于时代的性质和 要求。历史与道德双重尺度植根于理性与价值的分裂, 最终源自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文� 史 � 哲 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11年第 3期(总第324期) No�3, 2011( Serial No. 324)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何 中 华 摘 � 要: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对自己所处时代或历史上的社会变迁作出不同评价 ,它们可被归结 为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分野。这二者并非相对主义的关系, 究竟何者具有合法性,取决于时代的性质和 要求。历史与道德双重尺度植根于理性与价值的分裂, 最终源自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构成的人类学 本体论悖论这一原初基础。前现代社会主道德尺度优先, 现代社会主历史尺度优先,马克思意义上的后现 代社会则主双重尺度的统一,即二者对立的超越。它逻辑地完成于马克思的哲学建构,历史地完成于人的 实践所创造的� 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 亦即�历史的全部运动 。 关键词:社会变迁; 历史尺度;道德尺度; 理性;价值; 二律背反 一、问题的提出 让我们从晚清以来中国社会遭遇的困境谈起, 因为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时期的中国,以其 特别显豁的方式浓缩并折射着历史的冲突和纠葛。 擅长�以小见大 的黄仁宇,在其!上海, Shanghai, � � ! ∀ ∀一文中举过两个例子:一是�阮玲 玉一方面引入电影明星不羁之生活,一方面又恐惧传统道德之#人言可畏∃ 。是以上海像一个大瓷盆 内置酵素使之长期酝酿, 也像一个试管内新旧因素掺和,相互发生作用 %。一是�驶行市街之电车由 私人公司主持。车上有#章程∃ ,刊载于玻璃框内,文称乘客不得引入脏废腥臭物品,结尾则称#违者 严惩不贷∃ ,至此则又效仿中国官僚体制之作风与口语。总之则不能前后连贯, 上下一体 &。黄仁宇 以旧上海为例, 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二元特征, 我们从中不难体味到历史进步意 义上的变迁同道德传统之间的�蒙太奇 式的奇异组合。 黄宗智从另一角度揭示了近代中国存在的�悖论现象 , 即�那些被现有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信念认定有此无 彼的对立现象在事实上的同时出现 ∋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商品化蓬勃发展与小农生产停留于糊口 水平两个现象的同时发生 (。此外还包括�分散的自然经济与整合的市场 、�没有公民权利发展的 公共领域扩张 、�没有自由主义的规范主义法制 、�中国革命中的结构与抉择 等)。对于这种悖论 现象,黄宗智试图把它解释成以往的历史学叙事框架失效的表现, 其实把它理解为新旧时代交替所 不可避免的矛盾事实可能更具有真实性。 费孝通则从社会学视野刻画了中国经济的二元性, 即�传统经济背景 同� 新的动力 之间的紧 � 作者简介:何中华,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济南 250100)。 % � [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第 295页。 & � [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第 295页。 ∋ �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第 421页。 (�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第 423页。 ) � 参见[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第 430页及以下各页。 张。他写道: �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真正过程,既不是从西方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直接转渡的过程, 也不仅是传 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目前形势中所发生的问题是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虽任何 一方面的低估都将曲解真实的情况。 费孝通以他所考察的江南一村庄为个案, 指出: �对我们观察的 这个村庄的经济问题,只有在考虑到两方面的情况时才能有所理解: 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工业的发展, 生丝价格下跌, 另一方面是以传统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副业在家庭经济预算中的重要性。 % 在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悖论的困扰, 这是常见现象。庄子曰: �朝菌 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 ∗逍遥游∀)如果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没有什么变迁,就不会有新旧 不相侔带来的困惑 , , , 即使有冲突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 , , , 从而不会有分裂造成的痛苦 和焦虑。然而在大变革时代, 人们就不得不领受二元性导致的无所适从。上述种种二元性现象, 既 非人们的主观想象, 亦非人们看待方式不当的结果,而是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那么, 这些冲突 意味着什么呢? 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 表面看来,它们不过是传统与现代在此消彼长的交替过程 中出现的短暂并存状态, 本质上却是历史同道德之间博弈关系的直接或间接体现。物质利益、经济、 科学、法等等,同精神价值、道义、伦理、传统信仰等等, 两个方面的遭遇、碰撞、较量, 构成社会大变革 时代的一幅基本图景。 二、历史与道德双重评价及其合法性限度 在任何时候,人们对于历史上或者他们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变迁和演进,都有可能作出某种评 价,这些评价甚至可以完全不同以至于冲突, 其中的差别归结到最后其实就是历史和道德的考量之 分野。历史评价仅仅关注�是否 、�能否 的问题, 而不涉及�应否 的问题,亦即局限于实然的范围和 经验可能性的领域, 它诉诸因果必然性的揭示得以成立,所以必须借助于理性才能实现。与历史评 价不同,道德评价则仅仅囿于�应否 的问题, 属于应然的领域,它体现着价值预设。 西汉桓宽撰写的!盐铁论∀,记述了当时发生的一场代表历史进步与代表道德信条两种势力之间 的大争论。贤良文学认为�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内怀窥窬而心不怍, 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 ; 而�上 古至治,民朴而贵本 ( !盐铁论 ∗力耕∀)。因此,他们主张�导民以德 , 反对�示民以利 (!盐铁论 ∗ 本议∀) ,而�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 ( !盐铁论∗错币∀)。这显然是无视历史的进步要求,而提 倡复古倒退,所谓�崇礼仪,退财利, 复往古之道 ( !盐铁论∗利议∀) ,所谓�反之于古,而辅成仁义也 (!盐铁论 ∗国病∀)。这一立场,仅仅着眼于道德尺度来评价社会的变迁,并提出按照道德至上原则 规范未来。与此截然相反,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大夫、丞相史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道尧舜之德无益 于治, ++夫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世 (!盐铁论 ∗遵道∀)。他们认为,儒者华而不实,拙于事功, 不 能济世安邦。虽然他们并未自觉意识到历史尺度的优先性考虑, 但其政策主张却在客观上能够带来 历史的进步。上述两种意见的冲突,其背后隐藏着的依然不外是道德与历史双重评价的紧张。 晚清以降, �二元化 现象体现在人的不同选择和偏好上,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 一是郭嵩焘和刘 锡鸿,二是张君劢和丁文江。 清朝政府使英大臣郭嵩焘及其副使刘锡鸿, 对于英国状况的观察和评价出现严重分歧,是饶有 趣味的一件事。令人诧异的是,面对相同的环境和对象, 郭嵩焘和刘锡鸿各自得出的结论竟然大相 径庭,以至于南辕北辙。刘锡鸿在!英轺日记∀中认为, 西方所谓电学、热学、天文学、气学、光学、力 学、化学之类的学问, �皆英人所谓实学, 其于中国圣人之教, 则以为空谈无用 ; 而�圣人之教, 仁义而 已 。故�彼之实学, 皆杂技之小者 &。在他看来,此类所谓� 实学 不过是些雕虫小技、奇技淫巧罢 57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 & 费孝通:!江村经济 , , , 中国农民的生活∀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第 20页。 钱钟书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第 250页。 了。他进一步评论道: �外洋以富为富,中国以不贪得为富;外洋以强为强, 中国以不好胜为强。++ 究其禁奇技以防乱萌, 揭仁义以立制本, 道固万世而不可易。彼之以为无用者, 殆无用之大用也 夫。 %应当说,刘锡鸿把中西文化之异趣看得十分透彻。这种差异的背后,隐含着功利与道义之间的 背反和冲突。对技术的贬低,同样是基于对道德的崇尚。他说: �夫农田之以机器, 可为人节劳,亦可 使人习逸者也; 可为富民省雇耕之费,亦可使贫民失衣食之资者也。人逸,则多欲而易为恶;失衣者, 亦易为恶。 总之, �机器之用, 教之逸乐, 而耗其财也。人之精神,不用诸此, 则用诸彼。故圣王常勤 其民,而不使逸 &。技术装置固然能够让人省功省力,但也恰恰因此使人好逸恶劳、心灵堕落,其代 价是道德上的。因此,追求道德优先性的中国文化是不能容忍技术发展的。这种对于技术所必然带 来的消极道德后果的担忧,乃是近代国人将西方坚船利炮称之为�奇技淫巧 的重要原因。我们分明 在此类贬义称谓中看到了几分!庄子 ∗天地∀记载的关于技术所作的道德本位的判断 , , , 对所谓�机 械 、�机事 、�机心 的讥讽 , , , 的影子。 郭嵩焘在�泰西 特别是英国又�发现 了什么呢? 根据其日记略举数端:一是中学务虚,西学务 实。�中国学问流传三千余年, 圣人立身行己、治民治国之方,备具于书, 此所以崇尚至今。计数地球 四大洲,讲求实在学问,无有能及泰西各国者。 ∋二是西方技术更具有效率。�因询问农田机器几种? 答云百余种。问不应如是之多,曰:英国于农事颇勤心,如犁田一项, 机器已多至数种。孟子所谓深 耕,盖常至二三尺外,力省功多。每得善法,辄更制之。 (三是西方人自由。�英国立法最广大,一切 不禁。 )四是君主立宪制度。�推原其(指英国 , , , 引者注)立国本末, 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 巴立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 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 迭 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敝。++中国秦汉以来两千余年适得其反,能辨此者鲜矣! −五是西方 的实证科学发达。�西洋博物之学, 穷极推求,诚不易及也。 .六是西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治优越于中国德治。�圣人 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德者,专于己者也,故其责天下常宽。西洋治民以法。法 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其责望常迫。其法日修,即中国之受患亦日棘,殆将有穷于 自立之势矣。 /以上各条, 无一不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和现代性的外在表现。郭嵩焘为奠定�富强之 基 , 寻求�治国之要 ,最终落脚于�仿照西法 。所谓�西法 已不复是在民族差异的意义上成立, 而 是在时代维度上成立。显然, 郭嵩焘着眼于历史变迁之大势,而非道德的考量。 如果说刘锡鸿的观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正统,郭嵩焘的观点则无疑属于受到西方文化洗礼 而形成的异端。它们一个出于道德关怀,一个出于历史诉求。 1918年 12月,张君劢和丁文江同随梁启超游欧,但他们的观感和议论竟截然不同, 以至于两人 分别成为几年后爆发的那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 对垒双方的主帅,此亦十分耐人寻味之事。张君 劢看到了科学的局限性, 认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 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 决非科学所能为力 0。张 君劢主张�科学之所重者,厥在因果律之必然性 ��� ,而�真心理之必无因果 �� ,故�不尽因于物质 ��!。 58 文史哲∗ 2011 年第 3 期 % & ∋ ( ) − . / 0 ��� �� ��! 钱钟书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第 252页。 钱钟书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第 260页。 钱钟书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第 98页。 钱钟书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第 101页。 钱钟书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第 120页。 钱钟书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第 142�143页。 钱钟书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第 165页。 钱钟书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第 190页。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 38页。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 90页。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 75页。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 77页。 他据此认为�欲以因果律概括一切,则于人生现象中,如忏悔, 如爱,如责任心,如牺牲精神之属于道 德方面者, 无法以解释之 %。为了标举精神价值的优先,张君劢将管子的名言颠倒为�知礼节而后衣 食足, 知荣辱而后仓廪实 &。与此完全不同,丁文江针锋相对地提出: �惟有科学方法,在自然界内小 试其技,已经有伟大的成果,所以我们要求把他的势力范围, 推广扩充,使他做人类宗教性的明灯: 使 人类不但有求真的诚心而且有求真的工具,不但有为善的意向而且有为善的技能! ∋因此, 他强调的 是�科学的万能,科学的普遍, 科学的贯通 (。 表面看来, �科玄论战 争论的是科学的人生观是否可能的问题, 实则是拿怎样的视野去看待社 会及其变迁才恰当: 历史的还是道德的? 它最终归宗为中国社会选择怎样的道路。因此,在科玄关 系问题上,丁文江同张君劢的对立折射着历史与道德的冲突。丁文江的科学独断立场, 必然派生出 进化论历史观,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建构提供理由;张君劢为人生观保留地盘,把它归结为道德领域, 诉诸对文化建构的审视, 捍卫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科学万能论之成立,乃基于对于必然性逻辑的 迷信,它确立的是历史尺度的合法性; 道德至上主义之成立,则依赖于道德价值优先性的预设,它确 立的是道德尺度的合法性。 晚清社会所塑造的特定历史情境,既是文化的选择, 同时更是历史的选择。究竟什么尺度占优 势地位,什么尺度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归根到底取决于时代的诉求。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文 中指出: �半野蛮人坚持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自私自利的原则与之对抗。 �在这场决斗中, 陈腐世 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 , , , 这真是任何诗人想 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 1839年 8 月 2 日, 林则徐等在!拟颁英国国王照会稿∀中指 出:英国�通商已久, 众夷良莠不齐, 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毒流各省者。似此但知利己,不顾 害人,乃天理所不容, 人情所共愤 −。�夷人未必有心为害, 而贪利之极, 不顾害人, 试问天良安 在? .显然, 林则徐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考量中英鸦片贸易的。毫无疑问,无论从民族意识还是从民 族利益抑或民族感情而言,这种考量方式都有其足够的正当性。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这种贸易的道 德方面 /,并援引英国人马丁的话说: �不是吗,#奴隶贸易∃ 比起#鸦片贸易∃ 来,都要算是仁慈的 云 云0。马克思甚至用了诸如�极端不义的战争 、�海盗式战争 、�海盗式的敌对行动 、�海盗式的侵 略 ���之类的字眼来刻画英国对华贸易。 然而,从历史评价的角度看待西方对东方的征服, 就会形成相反的结论。由西方传入的进化论 观念, 构成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学理依据。按照进化论逻辑,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 国家所显示的, 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 。于是,在中国就出现了鲁迅所说的那种情形: 晚清以降, 国 人�见中国式微,则虽一石一华,亦加轻薄,于是吹索抉剔, 以动物学之 定理 三点共线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证明勾股定理共线定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 断神龙为必无 ��!。从历 史评价的立场出发, 马克思认为,西方资本和商品通过战争手段向东方的输出, 客观上�在亚洲造成 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 ��∀。因为�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 59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 & ∋ ( ) − . / 0 ��� �� ��! ��∀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 93页。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 119页。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 205页。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 5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16页。 朱维铮、龙应台编著:!维新旧梦录 , , , 戊戌前百年的� 自改革 运动∀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第 88页。 朱维铮、龙应台编著:!维新旧梦录 , , , 戊戌前百年的� 自改革 运动∀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第 8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13�71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1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04、740、744、75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 8页。 !鲁迅全集∀第 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第 3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65页。 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 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 如果不能, 那么, 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 它 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 现代社会的吊诡,也体现在历史与道德的双重评价方面。马克思早在!哲学的贫困∀中就已指 出: �在现代社会中, 在以个人交换为基础的工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丛生的根源, 同时又是 进步的原因。 &这种�反讽 意味隐含着历史与道德双重尺度的分野:一方面是� 灾难丛生 (道德评 价) ,另一方面却是�进步 (历史评价)。马克思后来进一步指出: �在我们这个时代, 每一种事物好像 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譬如, �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 然而却引起了 饥饿和过度疲劳 ∋。�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 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 慧的生命, 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因此, 马克思总结道: �技术的胜利, 似乎是以道德的 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所有这些,究其实, 都既是现代社会的客观矛盾,又是从历史和道德不同方面 加以评价的结果。 对构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内容的英国�圈地运动 , 马克思同样持双重评价: 一方面认为 �圈地运动 是一场� 15世纪最后 30多年开始的、几乎在整个 16 世纪(但是最后几十年除外)继续进 行的农业革命 −;另一方面又认为�掠夺教会地产, 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 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 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 , , , 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 式的方法 .。 在传统社会,道德尺度及其评价无疑在总体上占主导地位;在现代社会则相反, 历史尺度及其评 价在总体上占优先地位。 古代思想家在总体上倾向于坚持精神的至上性,主张超越肉体存在的羁绊,以达到心灵的拯救。 在中国,儒、道、释三家在总体取向上均主张对于人的肉体存在的超越, 从而拯救人的精神存在。例 如孔子强调�杀身成仁 ; 孟子强调�舍生取义 ; 老子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 ( !老子 ∗第十三章∀) ;庄子亦说�生人之累 �死则无此 ; 佛家则倡� 解脱 。当然, 中国古代也有 享乐主义,杨朱学派即主张�贵生 、�重己 , 提出�丰屋、美服、厚味、姣色, 有此四者, 何求于外 , 故 �人之生也,奚为哉, 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 !列子 ∗杨朱∀)。但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并不占主 流。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只有摆脱肉体的羁绊,才能获得真理。据柏拉图对话录!斐 多篇∀记载,苏格拉底说: �灵魂在什么时候获得真理? 每当它在身体的帮助下想要对某事物进行考 察,身体显然就会把它引向歧途。 /在此意义上, �只有在我们死去以后,我们才能获得我们心中想要 得到的智慧 0。他甚至为此而渴望�死亡 , 认为学习哲学就是� 练习 死亡。在形而上学宰制的时 代,人们在文化取向上一般是以超越人的经验存在作为终极旨归和最高诉求, 所以表征为精神至上 性地位的确立。当然,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是倡导享乐主义的主要代表,而伊壁鸠鲁进一步把享乐主 义体系化。后者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避苦趋乐, 人的幸福或最大的善就在于�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 的无纷扰 。但应该说这一流派,也不是西方古代伦理学的主流。 中国传统社会素来是�以农立国 、�以德治国 , 强调德治仁政。重农抑商、崇本息末,是中国历 60 文史哲∗ 2011 年第 3 期 % & ∋ ( ) − . / 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6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年,第 10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7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7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7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 811�81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 801页。 !柏拉图全集∀第 1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 62页。 !柏拉图全集∀第 1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 64页。 代王朝的基本国策。农业与道德之间存在着某种发生学联系。因为农耕社会强化人的血缘关系, 血 缘关系的稳定又反过来支持农耕社会, 而调节人们彼此之间血缘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 就是伦理道 德。所以,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本位主义的,带有浓厚的泛道德色彩。正如黄仁宇以晚明为例所指 出的, �总而言之,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 而且可以代替行政 % , 以至于�施政的要诀, 仍不外以抽象的方针为主,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 &。另外, �归根结底, 技术问题仍与道德问题 不可分离 ∋。因为�技术上的争端, 一经发展, 就可以升级扩大而成道德问题, 胜利者及失败者也就 相应地被认为至善或极恶 (。在这样的历史 文化语境中,人们无法想象价值中立状态的可能性。 黄仁宇提出的所谓�大历史 观, 一改中国传统的道德史观立场, �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 ( technical interpr etat ion of history) ) ,其实不过是现代性要求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 这是在�数 目字上管理 的技术观点移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加以审视和解释的结果。其积极意义在于凸显了中国 社会的历史局限,但它也存在着自身弱点, 即对中国社会缺乏同情的了解,这就像席文对� 近代科学 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这个问题所作的类比 , , , �张三的名字为什么不是李四 , , , 它变成了 一个假问题−。就中国社会的伦理本位主义传统本身而言, 技术观点及其体现的历史尺度不能不具 有外在性。 与这种关于历史的技术解释不同,浪漫主义体现的是一种德性眼光。浪漫主义对理性的不信 任,源于它对世界的物化和机械化命运的抵制 , , , 因为在理性的视野中, �世界 不过是作为对象的 �已成 之�物 , 因而是�死 的、是敌视生命的。为了摆脱这种命运,浪漫主义立志捍卫人的自由和灵 性。在浪漫主义语境中, 诗意化本身昭示着一种理想状态,从而指向目的性和至善, 它本然地以道德 理想国为其终极旨归。对无限的渴望,使浪漫主义超越�现有 的羁绊而追求�应有 。伯林甚至因康 德为信仰保留地盘以便捍卫道德,而把他也称作�浪漫主义之父 .。我们不应忘记,卢梭同康德的思 想史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前者对道德优先性的强调给后者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带来的深刻 启迪。当海德格尔说现代技术的拯救之道在于技术的艺术化时, 人们自然地会联想到浪漫主义。作 为现代性之反题的存在主义, 同浪漫主义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对技 术之未来出路的艺术化设想, 都无不体现着浪漫主义的旨趣。难怪伯林说�存在主义是浪漫主义的 真正继承人 。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浪漫主义�使存在主义成为可能 /。挥洒一种无根的道德激情, 是浪漫主义的拿手戏,同时也是它的致命局限。由于缺乏一个历史主义的维度,马克思认为浪漫主 义�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进程 0。 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安排的道德谴责可谓淋漓尽致, 然而却不能不沦为�爱的呓 语 。它之所以成为一首道德感伤主义的挽歌,就在于忽视了历史本身的成熟。这是造成它的道德 感伤的历史原因。当然, 这一缺陷不能过多地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本身来负责, 因为它在根本上是历 史造成的结果。正如恩格斯在批评空想社会主义时所说的: �不成熟的理论, 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 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野,除了理论上的成 熟与否之外,更重要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在历史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就试图实现它的道德诉求,而唯 61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 & ∋ ( ) − . / 0 ���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第 51页。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第 52页。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第 51页。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第 67页。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第 262页。 参见!席文教授的一封来信∀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第 1期。 参见[英]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 ,吕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年,第 73页。 [英]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 ,吕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年,第 13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年,第 49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724页。 物史观却把道德诉求建立在历史基础之上。这是一个具有本质意义的原则区别。 既然历史和道德分别体现了人类所固有的两种可能的视野, 就无法遏制人们拿其中的一种去审 视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由于这二者总是存在着某种紧张,人们到底喜欢其中的哪种视野, 往往取 决于传统、时代、知识、信念、个人的偏好等等变量。就个人而言,究竟持怎样的视野, 无疑是自由选 择的问题; 但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来说,则存在着超乎个人选择之上的客观规定性。所以,不能把历史 评价和道德评价完全归结为一种相对的关系或相对主义的问题。究竟在何种情况下坚持历史评价 的优先性,又在何种情况下坚持道德评价的优先性,并非�怎么都行 ,从而缺乏客观判准。 如果说历史评价有利于矫正道德感伤主义的苍白无力和道德本位主义的凌空蹈虚,那么道德评 价则有利于矫正历史宿命论对于人间苦难的冷漠无情和机械决定论宰制下的无所作为,从而使人保 持一种对人间苦难的悲悯之心和对人间冷暖的足够敏感。只有在历史成熟到使道德诉求具有真实 性的时候, 道德评价才是正当的;否则,就难以避免浪漫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曾经陷入过的误区。历 史评价也不能超越道德维度的约束,而沦为纯粹因果必然性的演绎或经验归纳基础上的实证揭示; 否则,就无法凸显人类史区别于自然史的特质,从而陷入历史宿命论的泥淖。无论是历史评价还是 道德评价无疑都是必要的,问题仅仅在于,它们在看到各自必要性的同时,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 盲区。两种评价各自的合法性本身就是历史的,而不是超时代的、永恒的。马克思的运思方式强调 历史地思,在考察历史与道德双重评价的问题上, 同样要求人们揭示并把握这种关系的历史条件。 总之,历史评价的合法性限度在于,当社会 文化的历史必要性尚未丧失时, 对它的批判就是缺 乏正当性的;同时,倘若脱离历史的道德诉求,就将面临陷入历史宿命论的危险。道德评价的合法性 限度在于,当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时,它仅仅具有某种情感的意义, 但不具有真实性, 从而缺乏一种现 实力量;同时,倘若脱离道德的历史诉求,也将面临陷入道德感伤主义的危险。就此而言,历史评价 和道德评价彼此相互构成对方的边际条件。 三、历史与道德双重尺度的冲突及其原因 历史与道德双重尺度之间的博弈、悖谬和选择,必然造成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命运,此乃千古不 易之理。从思想史上看, 不难发现思想家们对人类社会演进会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 这种不同甚至 发生在同一思想家在看待同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说,一切历史诠释在这一古老而常新的逻辑面 前,要么提供某种支持,要么就黯然失色。 那么,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之间何以会发生紧张甚至悖谬呢? 其根据究竟是什么? 更广义地 说,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的根源何在? 这种背反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从历史上观察, 然后 再给以逻辑上的解释。 让我们看看晚清以来东西方冲突在历史与道德及其关系层面上的意味。无论是在个体意识层 面,还是在族类意识层面,中国人都以德性作为自我与他者之分野的最后的和最高的标志或判准。 中华民族的自我认知,有一种自觉的道德维度。晚清学者易鼐认为, �夷狄不以地而以人。风俗不 善,无礼无义,乃曰夷狄。是故中国而类乎夷狄, 则降而夷狄之; 夷狄而合乎中国,则进而中国之 %。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民族 首先是一个道德含义的概念, 它既非地域学的, 亦非人种学的, 而是道德 哲学的。这深刻地反映出国人自我意识的文化类型和偏好。!礼记∀就有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 狄 的说法,它体现着道德上的自圣情结。这一自我意识倾向,决定了中国人在文化上把道德尺度置 于优先地位。这种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所塑造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部道德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反身性取向至为明显, 这一取向必然导致道德意识的觉醒。孟子说: �人必自 62 文史哲∗ 2011 年第 3 期 % !湘学新报∀第 35册,转引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第 378页。 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 ∗离娄上∀)这是从否定方面 说的,从肯定方面说则是�仁者无敌 ( !孟子∗梁惠王上∀)。就此而言, �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 !孟 子∗公孙丑上∀)。�仁者无敌 之说源于孔子, 因为孔子说过: �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 敌。 (!孟子∗离娄上∀)孟子重申: �国君好仁, 天下无敌焉。 ( !孟子 ∗尽心下∀)在他看来,若施行仁 政, �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 天吏也。然而不王者, 未 之有也 ( !孟子 ∗公孙丑上∀)。因此,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德性 何以是�力量 ? 在儒家看 来,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孟子 ∗公孙丑上∀)。而且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孟子∗公孙丑下∀)。是故,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 血之流杵也 ( !孟子 ∗尽心下∀)。例如, 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亡的原因时, 就把它归咎于道 德的贫弱,指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同样地, 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家把明亡的原因 归咎于道德失范, �他们抱着传统的假设, 认为只是因为国内的混乱才会有外来的入侵, 他们企图找 到道德沦丧的原因, 他们感到就是因为道德的沦丧才给#夷狄∃ 入侵者打开了大门 %。这种反身性的 检讨姿态本身就含有道德的意味, 它体现着文化视野上的民族性立场和道德视野上的价值性立场。 这种对于失败原因的检讨, 最为引人注目者有二:一是反身性的姿态,二是道德的眼光,而这两者又 有联系。这些都体现着传统儒学的一贯态度,让人不由地想起孟子的那段有名的教诲: �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 !孟子 ∗离娄上∀)在某种意义上,鼓吹�经世致用 的实学之崛起, 就是这种拯救道德的一场历史性的努力。应该承认,这种道德眼光同辜鸿铭极其相似。中国传统社 会的德治传统, 表现为政治与道德的同构和合一, 它构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基本逻辑。正像费正清和 赖肖尔已经指出的那样, �民众正义的愤慨是政治的最终公断 &。显然, 政治的合法性, 最终依赖于 道德正当性,而民意则是道德上正当与否的基础。 这样一个民族在晚清遭遇的又是什么呢? 晚清的中国�失败 了, 但以传统中国人眼光视之, 却 �失败 得像烈士就义一样惨烈和悲壮, 虽败犹荣。就像烈士付出了生命, 却证成了道德人格。若以 实力较量衡之, 国人惨败;但以道德考量,却无比悲壮。以传统文化的道德眼光视之,晚清中国的�失 败 ,何尝不是孔子所谓的�杀身成仁 和孟子所谓的�舍生而取义 。例如义和团对于外侮的抵抗更 着眼于气节而非实力,这是由道德优先性的判断(如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决定的。因此, 它在军事上的失败, 不能被简单地归咎于愚昧无知,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民族文化性格 上的偏好。中国与西方在近代的相遇,其悲剧性在于, 原本乃两种无法比较的尺度之间的博弈,其结 果也就不具有某种绝对的性质。严格地说,只有在可比较的层面上的博弈, �失败 的措辞才能成立, 从而才有意义。两个原本就不具有可比性的力量之间的冲突, 无论结果怎样, 都不应以胜负成败论 之。东西方文化,一方是单凭道德感支撑的信念, 另一方是凭借理性精神支持的坚船利炮。这就好 比有这样两个人相遇,一个只论是非不计成败,另一个只计成败不论是非,其交往的结果实际上已经 被先行地注定了。 然而, �历史不是单纯依照道德感情向前发展的 ∋。就此而言,黄仁宇的�大历史 观及其代表的 方法论有其足够的正当性。对于晚清的中国来说, �炮艇和纺织机是常常带着他(它)们的哲学一起 进来的 (。这再次说明,文化是体用不二的, �中体西用 不过是一相情愿而已。在文化上, 西方的坚 船利炮本身就是进化论的产物,它以器物形式反过来进一步证明了进化论的效力,也为人们在认同 西方现代文化观念方面提供了支持。就像佩雷菲特所追问的: � #进步∃ 这个概念(它对于追求道德优 63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 & ∋ (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233页。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390页。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 , , , 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第 89页。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年,第 182页。 先和泛道德主义的文化来说是不需要的甚至是多余的 , , , 引者注) , , , 当时还未称为#发展∃ , , , 是 否用武力、诡计、甚至诱惑来强加给那些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的人们呢? 孔夫子没有读过亚 当∗斯密的书。 %的确,孔子无法想象利己动机至上的人格怎么可以主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生 存?!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中西文化的遭遇归根到底不过是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冲突的表现形式 罢了。 再让我们看看西方的情形。从历史上看,农业同道德主义之间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系。这种原罪 般的关系, 不仅因为农业文明对于血缘关系的维系,使人们必然选择伦理调节的方式, 而且因为农业 劳作有利于人的敦厚德性的修养。按照皮朗的说法, �从社会统计学的观点说来, 中世纪社会,本质 上是农业社会, 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格茨也指出: �中世纪的社会无疑是农民的文化。 ∋由此可 以解释西方中世纪得基督教之助强调道德至上的社会基础。 然而,从历史尺度看,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它在近代西方的广泛 社会化,为现代化奠定了历史基础,从而引发了现代商业精神同基督教传统的冲突。皮朗说: �仇视 商业的教会是反对商业发展的。 (教会对商业的排斥,往往并非出于利益上的打算,而是担心商业活 动对于基督教道德的腐蚀和解构。因为�当时教会的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与营利精神(即商业精神) 不能相 容 )。依据皮朗的描述, �在整个中世纪, 这种道德矛盾从未消失。教会自始至终认为商业利润是得 救的障碍。与农业文明完全相适应的教会的禁欲观念,促使教会永远怀疑社会变革, 而这些变革又 是它所无法阻止而不得不服从的, 不过教会却从不曾公开同社会变革妥协。教会对利息的禁止, 对 以后几世纪中的经济生活影响极大。它阻止商人去安然自得地发财致富,并且使商业经营与宗教教 规不能调和 −。因此,商业在各地引起了道德矛盾。这是那个时代面临的问题。托尼也指出: �在中 世纪思想家看来,把获取经济利益的欲望看作一种永恒而重要的力量,把它作为和其他自然力一样 不可避免、不言而喻的事实来接受, 以这样一个假设作为建立社会科学的基础, 如同把人类好斗或性 本能之类的必然属性的放纵作为社会哲学的前提一样不合理性、不合道德。 .因为�基督教哲学的核 心是, 要确认道德原则高于经济欲望 /。基督教坚信�追求更多的财富不是进取, 而是贪婪,而贪婪 是一种弥天大罪 0。 现代性对传统社会及其价值预设的颠覆,更深刻的在于其学理上的解构。把自然逻辑引入人类 事务,这不仅取决于自然科学本身的成熟及其扩张, 同时取决于市民社会同�丛林法则 之间的内在 一致性。人类社会现象适用于拿自然科学所把握的自然律来解释,只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 到了 18 世纪,在西方政治学领域, �一个关于人类事务法则的全新概念引进来了, 那就是自然法则。 霍布斯( T homas Hobbes)的几何学偏向,休谟( David H ume)、哈特利( David H ar tley )、凯奈和爱尔 维修( Helvetius)对社会中的牛顿定律的渴望,仅仅是隐喻性的:他们极欲在社会里发现像万有引力 定律之于自然界一样的法则 ���。博德同样认为, �处于牛顿万有引力的观点之内,他们精心想出的主 张为: 由于各种各样的利益、各种各样的个人利己主义的吸引,能够产生一种新的社会和谐 �� 。利己 64 文史哲∗ 2011 年第 3 期 % & ∋ ( ) − . / 0 ��� �� [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 , , 两个世界的撞击∀,王国卿等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3年,第 17页。 [比]亨利∗ 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4年,第 53页。 [德]汉斯�维尔纳∗ 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 ,王亚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年,第 147页。 [比]亨利∗ 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4年,第 25页。 [比]亨利∗ 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4年,第 25页。 [比]亨利∗ 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4年,第 26页。 [英]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赵月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第 32�33页。 [英]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赵月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第 172页。 [英]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赵月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第 33页。 [英]卡尔∗ 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冯钢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 98页。 [法]米歇尔∗ 博德:!资本主义史( 1500�1980)∀ ,吴艾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6年,第 81页。 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说到底不过是牛顿力学和达尔文生物学世界中的一种拟化形式罢了。自然 逻辑的尺度一经纳入社会领域,人类事务所固有的道德属性,就不可避免地被客观中立的理性衡准 遮蔽掉了。如此一来,一切都沦为一个仅仅考量�能否 而非�应否 的纯粹技术性的问题了。于是, 道德判断势必从人的视野层面上丧失其合法性,从而变得多余。 譬如,如何看待�贫困 现象? 一种看法是把贫困了解为对穷人的懒惰的惩罚, 因此它不过是一 种自然的正常秩序的结果而已;另一种看法则是把贫困了解为不合理的制度安排的产物, 因此它是 一种应该摆脱的现象,最终导向制度重建的结论。前者显然是保守的,是替现存秩序作辩护的,其基 本逻辑来自自然法则的社会学运用,它从来不去怀疑现状的正当性, 把�现存的 等同于�合理的 。 从道德上说, 它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 从学理上说, 它缺乏对现存秩序的怀疑能力和批判精神;从意 识形态上说,它是某种既得利益者诉求的反映。按照当年边沁的逻辑, �贫困就是社会的自然选择 ( Nature surviving ) ;它的肉体惩罚就是饥饿 %。当市民社会同国家发生分裂之后, � 经济社会以截 然不同的面貌在政治国家之外出现了 , �人的生物本性在这里成为社会的既定基础, 而这个社会的 秩序并非政治性的 &。由此决定了马尔萨斯之类的学者所代表的那种理论取向,无非是市民社会摆 脱政治国家而获得某种独立性这一历史事实在反思的或意识形态的层面上的反映而已。休谟在!论 商业∀一文中甚至直言不讳地说: �人总是要靠牺牲别人才能得到自己的满足。 ∋这的确极其坦率地 把商品经济的零和博弈关系说出来了, 这样的判断尽管出现于达尔文进化论诞生之前, 但只要正视 商品经济的生物学逻辑,就不可能不得出相似的结论而无所谓早晚。赫胥黎早在 19世纪末就已清 醒地说过: �对伦理上最好的东西(即所谓善或美德)的实践包括一种行为的途径,这种行为的途径在 各方面都是同在宇宙生存斗争中导致成功的那种行径对立的。 (他甚至强调�猿与虎的生存斗争方 法 同�健全的伦理原则 是�不可调和 的)。布坎南也指出: �经济学家试图只根据效率来评价市场 而忽视伦理问题,而伦理学家(以及规范的政治理论家)的特点则是(在从根本上思考了有关效率的 考虑之后)蔑视效率考虑而集中思考对市场的道德评价。 −作为经济与伦理冲突在意识形态修辞上 的反映,这种冲突不过是历史与道德冲突的一种表征形式罢了。 总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历史都告诉我们,历史进步总是不得不以弱化以至于牺牲道德为代 价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援引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中的观点并对其作出肯定评价,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以历史尺度考量之,道德上不能容忍 的�恶 ,却是历史得以完成自身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但它在历史上不可避免地表现为同道 德的尖锐对立。 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冲突, 源自理性与价值之间的二律背反关系。作为两种判断形式或视 野,理性与价值之间存在着互斥互盲的关系。理性判断是针对实然的事实世界,它在性质上是价值 无涉的;价值判断则基于应然的理想世界,它在性质上是与事实无关的。由�是 无法推出�应当 , 反 之亦然。理性是�知道 ( know )的问题,而价值则是�相信 ( believ e)的问题, 二者完全分属于不同的 领域。这一点, 早在休谟那里就已经被提示出来了。众所周知,休谟在!人性论∀中明确提出了�是 与�应当 的经典划界,他说: �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或伪 /, 而道德准则�不能由理性得来 , 因为 65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 & ∋ ( ) − . / [英]卡尔∗ 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冯钢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 101页。 [英]卡尔∗ 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冯钢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 100页。 [英]休谟:!休谟经济论文选∀ ,陈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年,第 6页。 [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本书翻译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1年,第 57页。 [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本书翻译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1年,第 37页。 [美] A ∗ 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 ,廖申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第 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237页。 [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 498页。 �道德规则并不是我们理性的结论 % , �因此道德上的善恶区别并不是理性的产物。理性是完全不活 动的, 永不能成为像良心或道德感那样的一个活动原则的源泉 &。从哲学史谱系看, 休谟实则从两 方面启示了康德:一是休谟的不可知论立场打破了康德的�独断论迷梦 , 导致了后者发生的那场�哥 白尼式革命 ;二是休谟对于�是 与�应当 的划界,深刻地影响了康德对自然律与道德律的区分。 理性与价值的关系, 其背后的根据在于自然律同道德律的分野。自然律对于人的自由意志的拒 斥,使其无法充当道德的理由,反而会遮蔽道德的根据。必然性领域不具有道德的性质。理性的独 断化潜在着一种危险,即为人们逃避道德责任提供借口。因为责任意味着选择,无选择自由的人无 法充当责任主体。这也正是我们何以不能追究一个人在其丧失自主能力时所作所为的法律和道德 责任的原因。倘若一切都是必然的,人也就丧失任何选择的可能,从而意志自由荡然无存。因此, 决 定论无法解释并合理地说明人的意志自由的存在及其意义。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提及一个类似 于�布里丹驴子 的例子: �一位非常饥渴, 而且饥与渴的程度相等的人,由于他站在一个离食物和饮 料等距离的地方,因而必然会呆在那里。 ∋既然决定论使人丧失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无法容忍人 的意志的存在, 就不能不陷入宿命论的泥淖。从历史上看, 它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例如�纳粹 现象 的出现。正如罗素所说的: �过分肯定必然性,是当今世界上许多最坏的事情的根源, 而且这正 是历史的沉思所应当给我们纠正的东西。 (马尔库塞同样认为: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追求中, �良心被 具体化,被事物的普遍必然性所剥夺。在这种普遍的必然性中,负罪感已无地盘 )。波普尔也指出: 一旦把�应当 (价值判断)还原和归结为�是 (事实判断) ,那么人们就可以把自己行为后果的道德责 任要么推给上帝,要么推给自然,抑或推给历史本身−。莫里斯曾指出过人们逃避责任的三种可能的 借口,即非理性主义、决定论、罪恶,其中就包括决定论的信念。他说: �决定论的片面真理足够使自 由意志这个丑角唱的赞歌,即人能够做到在任何时候他想做的事情,停止下来。 .这曲�赞歌 的终 止,就意味着道德赖以成立的前提的颠覆。 自然律是无法违背的。说� 因为违背了某某规律, 受到了惩罚 , 似乎自然律可以违反, 其实不 然。这样说仅仅意味着自然律所决定的后果并不符合人们的主观预期, 而非自然律被�违反 了。与 自然律不同,道德律在一定意义上类似于人工规则,其唯一特点是可违反性。可以说, 规则正是为了 人们违反它而准备的。波普尔在谈到人工规则时说: �如果它是有意义的, 那么它是可以被违反的; 如果它不能被违反, 那么它就是多余的,没有意义的。 /耐人寻味的是, !老子∗第五十七章∀曰: �法 令滋彰,盗贼多有
本文档为【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646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7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6-16
浏览量: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