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弟子规》讲解-杨淑芬

《弟子规》讲解-杨淑芬

举报
开通vip

《弟子规》讲解-杨淑芬《弟子规》讲解 杨淑芬老师讲解 郑重推荐: 家有儿女,如何教育,难倒一群父母。 《《弟子规》是传统童蒙养正的重要经典,也是当今儿女教育和胎教的最好教材,是当今道德崩溃礼乐缺失时代的治病良药,重要性可以参看本书收录的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总理忧国忧民,弟子规有答案》。 现在各个学校也在推广《弟子规》,但是欠缺一本合适的讲解 杨淑芬老师讲解的《弟子规》讲稿分量不是很大,大约有A4纸100多面,但是讲解鞭辟入里,切合时代,很多引申出来的有关做人做事的内容,或许我们做父母的可能都还没听过,我们要感到惭愧和改过。 建议父母和即将...

《弟子规》讲解-杨淑芬
《弟子规》讲解 杨淑芬老师讲解 郑重推荐: 家有儿女,如何教育,难倒一群父母。 《《弟子规》是传统童蒙养正的重要经典,也是当今儿女教育和胎教的最好教材,是当今道德崩溃礼乐缺失时代的治病良药,重要性可以参看本书收录的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总理忧国忧民,弟子规有答案》。 现在各个学校也在推广《弟子规》,但是欠缺一本合适的讲解 杨淑芬老师讲解的《弟子规》讲稿分量不是很大,大约有A4纸100多面,但是讲解鞭辟入里,切合时代,很多引申出来的有关做人做事的内容,或许我们做父母的可能都还没听过,我们要感到惭愧和改过。 建议父母和即将做父母的未婚 已婚男女,未成年子女都来认真阅读学习这篇讲稿。 建议此书可以打印出来,放在床头,方便翻阅,父母和子女共同学习,父母弄懂弄通,最好要身行示范。 对于较小的孩子,建议只要求背诵弟子规,不要理解,父母做个好样子。 对于已经有阅读能力的,建议可以打印这篇讲稿出来让孩子阅读,并且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共同学习,共同去做,会更有效果,家庭更加和谐幸福,子女会更加受教。 这个讲解在网上都可以买到对应的讲座光碟。 《弟子规》和讲解里面的内容如何入到子女的心中,需要父母的身行示范和善巧引导,需要耐心和用心,需要父母的重视,比如子女不爱阅读,你就可以陪她阅读嘛,或者吃饭时,播放事先选择的讲解片段嘛,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育不是硬灌,讲究因材施教,讲究机会教育,讲究方法和善巧,最可贵的就是身行事范、熏陶和潜移默化,教育子女最要紧的是父母首先要明理。 当今时代是言论自由的时代,也是言论不负责任的时代,网上妖言横行,奇形怪状的谬论充斥当今,哗众取宠、蛊惑人心、妖言惑众的多,真正的治病良药却乏人问津,是以哀叹。祈各位父母都能具有慧眼,慧眼明照,去伪存真,去邪存正,找到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和教材,都能把子女教育培养成贤孝的社会栋梁之才,利家利国。 更多子女教育的文章可以到我的博客去看,我也会陆续收录更多更好的文章。 我的博客 梅林书香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eilinshuxiang 编者 冯毅 TOC \o "1-3" \h \z \u 《弟子规》讲解 5 【弟子规】 6 【总叙】 6 【弟子规。圣人训。】 7 【首孝弟。次谨信。】 7 【泛爱众。】 8 【而亲仁。】 9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 【入则孝】 10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10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1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13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4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16 【物虽小。勿私藏。】 17 【茍私藏。亲心伤。】 17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17 【身有伤。贻亲忧。】 18 【德有伤。贻亲羞。】 19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20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21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21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23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24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25 【出则弟】 26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27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28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29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30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30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31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32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33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34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34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35 【谨】 36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36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38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38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39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41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42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43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44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46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48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49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49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51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53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54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55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57 【信】 58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58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59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60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61 【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 62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64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65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66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67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68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69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70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72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73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73 【泛爱众。】 74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74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75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76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76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77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79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81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83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83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86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87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88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90 【势服人,心不然。】 91 【理服人,方无言。】 91 【亲仁】 92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92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93 【能亲任。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93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94 【余力学文】 95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95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96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96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97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99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100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102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103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104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105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105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106 【命自我作。福自我求。】 107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107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108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109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110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111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111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113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116 《弟子规》原文 118 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理忧国忧民 《弟子规》有答案 122 《弟子规》讲解 杨淑芬老师 宣讲   大家好!在还没有讲《弟子规》之前,我想我们先应该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什么观念?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我们再看世界的动态,我们也可以从最近这种局势的发展,深深感受到世界的灾难一天比一天的严重,许多有志之士也莫不为这样的时代潮流在担心着。我们也深信,如果再不好好挽救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恐怕岌岌可危了。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它的动乱,我们可以说源于家庭不健全。我们如何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该要从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所以在今天当中,我们为什么要来讲《弟子规》?也就是这个原由。    《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    所以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他们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里头有那么多的诱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挡不住外头的诱惑。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么省悟之心?有那种忧患意识,如何把自己的子女从家里、从根本做起。每一个做家长的,他们能如此做,更进一步,做家长的也学习《弟子规》,你就可以以身作则做很好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范,让子女来效法,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从孝悌来入门,今天就开始为大家讲解《弟子规》。请看课本:    【弟子规】    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请看课文:    【总叙】    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看到总纲领,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    《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从“学而篇”里头所摘录的一章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一章所摘录出来,也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头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我们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之后,我们也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内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请看第一条:    【弟子规。圣人训。】    我们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篇》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他们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此地所讲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他就说到:    【首孝弟。次谨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们要明了要从‘孝弟’着手。我们都晓得,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我们就要照顾父母,我们就要孝顺父母。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在当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传,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传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我们都晓得,兄弟姊妹都是从父母而出。在父母,视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这个子女完全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气所生,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而且在兄弟姊妹当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的照顾。我们想一想谁跟我们最亲?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亲,又亲谁?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的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们想到现在的人谁都不服谁,谁都高喊自由的社会里头,人因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所以社会才会这么纷乱,家庭才会不合。家里的成员才几个人,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会怎么会安定?人与人相处怎么不会纷争?所以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谐。人人都能如此,社会哪有不安定的这种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泛爱众。】    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为什么?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为什么?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不断的再接再厉,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善知识。    【而亲仁。】    善知识我们只要能遇到,我们应该不要放弃,好好的跟他学习。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除此之外: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所应该做的,所应该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让时间空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的来充实自己。    “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如果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专业的,你还更要再进一步的提升,就要钻研你这个范围的领域上,要在你的这个职业,或者说你学术范围里头,还要更进一步去加强、去深入。如果你是个退休之人,我们也可以展开古籍,圣贤的典籍呈现在我们面前,就仿佛是老师一样,它教诲我们如何向圣人学习。如果是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们也可以翻阅古人的书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是放在电动玩具,或者看电视无益的节目,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被污染,我们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    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康熙皇帝他教诫他的子孙,他就提到人应该以劳,劳动的劳,勤劳的劳,人应当以劳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乐,如果以逸为一生的重点,以逸来讲,就会有灾祸。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他如此的教导我们,我们也应当要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空过时间?从《弟子规》里头,我们了解,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命运也会因此而重新过得非常得有意义。接下来我们看:    【入则孝】    第二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从第二条开始,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末学也曾经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也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嘛。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嘛”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我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的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看现代的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一个两个。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所以一个就是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一身的宠爱。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因为他在童年当中,在四、五年当中,从两、三岁到七、八岁,这一段不长的时间、不短的时间,他已经养成他很大、骄慢的这种态度,所以就很难及时的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们也晓得,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像在冬天,也曾经问过小朋友:会自己叠棉被的,请举手?几乎非常少,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叠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这么小,几乎一生出来他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难免就会反抗。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写功课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    我们也晓得,由这一点来看,我们知道从小有很多家长,他就不明白应该如何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也有很多人,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爱,就让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爱。什么都舍不得,这个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过去的人,从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时的赶快去做。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说非常的散漫。我们从很多学生的习惯,他们的习气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我们再往下看: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个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从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孩子有没有专心的听你讲。我们看现代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了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又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为什么?因为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他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礼貌。一个人在家里不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也可以说很难用虔敬之心去服从别人、去听从,或者长辈的话、长官所命令的话,可以说很难有那种诚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弟,要有这样的态度,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从小应该要怎么教他?如果我们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们可以讲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故事来诠释给他听,他不但爱听,从小他就建立了这些德育的观念。    ‘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尤其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的纠正,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等他事情一错再错,我们再来纠正他,已经太慢了。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从你的教诲。如果他有反抗的现象,你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专制的态度,在爱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权力,教导自己孩子的权力,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们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错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教育他,让他改过向善。也要观察小孩子,他在犯错之后,他会不会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没有顺从。所以从小我们对自己的子女,对家庭的每一个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来教育他们。如果这一条最基本的,我们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往后他就很难,将来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这种人格。为什么?犯错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教导?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管教,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的接纳。有很多学生会跟我反应,他说:妈妈很无理,她都这样严格的要求我。我就会告诉他:教不严,师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过,母之过。所以妈妈要你好,她才会严格教你;老师要你好,才会严加督促你。你能晓以大义,他才能知道,原来父母他严格的督促,完全出自于一片的慈悲之心。    所以,我们在教育子弟也要特别的谨慎,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让子女效法。家里如果还有长辈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时也能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诲,他们哪有不向你学习的?我们看完第二条之后,接下来我们看第三条: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则温’,什么意思?“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渐渐稍微长大的时候,对父母应该尽的这种孝心,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做?就是从关怀父母的起居开始。此地只有讲冬还有夏,春、秋也一样。因为冬天比较寒冷,夏天比较炎热,父母在照顾方面会比较费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并不是春、秋都不管。我们晓得年纪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对父母就要特别的照顾他,不要让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让他睡得安稳。现在藉着高科技的产品,我们有暖炉,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让父母睡得很舒爽,很凉爽,我们也可以借重冷气机、电风扇,可以让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适。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问早安。同时问完早安之后,还要关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稳?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这些都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还有孝敬的这一份心。“昏则定”;省,“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为什么?能看到子女每天来问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兴的!    做父母的,你能带领自己的子女来向长辈问候,爷爷奶奶看到孙子也过来,他当然会更为开心。我们知道老人家他年纪大了,往往比较孤寂,比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脸来面对长辈,面对父母,父母一定也会很高兴。但是我们再看看当今的环境,几乎老人很少跟子女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们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时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历史上陈昉这一家,他们有十几代统统居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温馨的场面。    但是社会的变迁,在现在父母他往往没有像以前那么幸福。所以为人子女者,我们没有办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他的生活情形,有空应该拨个电话问候父母。假日也应该携带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让父母得到高兴。回到家里,能为父母下厨做几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会吃得很高兴。即使他没有办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会觉得生活相当的幸福。    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们今人刚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问他,你起来了没?好不好?完全相反。这个实在没有办法想像,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想像,为什么时代会变成这样。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为什么不孝?从小我们就没有好好教他,所以长大他不孝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们也看见现代很多职业妇女,孩子一生出来就是褓母带,褓母带大了,上学。所以亲子关系,母亲的责任与古人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种亲子的互动很少;很少,子女对你没有亲切感。既然没有亲切感,他又如何来孝敬你?更何况从小又没有好好的教他,所以长大养成他不孝,那这个也真的是理所当然。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们今人看了,虽然我们也深觉现在的环境的确与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效法他们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关怀父母的精神不变,体贴父母的精神也不变。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顺了。我们再看: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里也讲到出门一定要跟双亲禀告。孔老夫子他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我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为人子女一出门就一定要向父母禀明到哪里,或者说到同学家,到哪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回来,都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个“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就是要固定。我们都晓得,子女长大以后都会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学,一旦我们如果在外面已经立业或者成家,我们也要让父母宽心。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让父母晓得,不要经常变换,让父母担心儿女在外头居无定所,好像到处漂泊流浪一样。所以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读书求学,或者经商做事,我们也要让父母知晓我们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们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之外,居住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要有规律。有规律的生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你不懂得节制,不晓得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生活不正常,也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心。这个也是为人子女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尤其在现在的社会里头,几乎子女长大之后,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会照顾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什么?人要懂得会照顾自己,你才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创业,你要做任何事情,你才有那种体力跟精神。    ‘业无变’,这个“业”,我们可以说事业、学业,或者说你的工作。我们晓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两个月,他就很想再换一个工作,这个都是不对的。学习任何的才艺,或者我们求学的过程,我们也要专注,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定心,不能一门深入,可以说将来一事无成。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法”的意思,就是一切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来;你没有这个忍的功夫,你就会经常变换。人无定,事业经常更换,父母当然也会为你操心,这个都是为人子女应该要避免的。    我们看到“冬则温,夏则凊”,一直到“居有常,业无变”,也告诉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应该要如何来孝养父母。从冬温夏凊、晨昏定省,它已经逐渐告诉我们,长大之后,你的方向应该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们日常生活起居,也应该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生活方面事业方面都应该懂得自己如何来安排规划,以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一位孝子。    今天时间已到,我们就讲到第三条,下一堂我们从第四条开始为大家讲解。谢谢!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中庸》里头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什么叫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这种独处的时候也要很谨慎。   孔子也说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再再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我们可以在公共场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我们也看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不自禁的东摸西摸,这些都是犯了事虽小他擅为的情形。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为什么?你去做了以后,有可能你闯了大祸。有一些人他非常的好奇,看到电铃,看到这个按铃,或者有按钮,他随便一按,结果就闯出了大祸,这都有可能。或者小朋友不晓得,在家里随便乱开瓦斯,或者电器的开关,这些也都非常的危险。所以从小在家里,为人父母的就要告诫小孩,凡是不能做的、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随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它、去摸它、去碰它,这些不但很危险,同时也是不礼貌的。   我们再看下一句,‘茍擅为,子道亏’。事情尽管是这么小,不能做。万一你去做,这个“茍”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子道亏”,就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们的人品,每一个人都希望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尚。为人父母的更期望他的子女都是很优秀的,不但品学都要兼优,课业要好,在他的品德方面,也是要非常优秀的。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同意,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去做了它,就会让父母感到难过,也有损我们为人子女的品德。我们再看底下:   【物虽小。勿私藏。】   这里也讲到凡是所有的物品,虽然很小,可能一颗糖果,但是不该你吃、不该你用的,你统统不可以私自把它藏匿,变成己有。这里也特别告诉我们,凡是不应该拿的,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应该都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经过同意之后,你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些也是有损我们品德的。所以:   【茍私藏。亲心伤。】   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来,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的占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重大的瑕疵。所以会让父母亲感到伤心难过,他会难过你为什么要犯这样的过失。因为小偷这种这个名,实在是很难听,犯这样的行为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所以为人子女的,从小我们在家里,凡事应该请示妈妈,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动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应该去碰它。哪些可以拿来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经过同意,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样做对品德就有很大的伤害。   尤其在学校或者没有人见到的地方,有东西很多,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为己有,这样也是不对的,这样还是犯了这种偷盗的行为。所以为人父母的,从小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子弟,经常要查看他们的书包,是不是有多出一些文具,或者多出一些用品。如果有发觉子弟他的书包里头,或者口袋当中,有不明来路的东西,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特别的注意,说不定小孩的手已经犯了不干净的行为。所以,从小我们在这些方面要特别的谨慎注意。请看第五条: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这一条也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关心体贴父母。我们都晓得有时候父母年纪大了,他所需求的,他不方便自己出去买,或者他不好意思开口,为人子女的这个时候应该要善察亲意。譬如说看到母亲什么东西比较缺乏,我们应该要主动的为她补充。母亲喜欢吃好吃的,喜欢吃她经常喜欢吃的食物,我们也应该要尽到孝心,经常满她的愿望,希望她能吃到她想要吃的。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可能胃口差一点,如果我们可以经常关心体贴他,双亲也一定会非常的高兴。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方式也来告诉自己的子女,将来他们长大,我们年纪大的时候,这些小孩他也会记住当时母亲(父母)是怎样来孝敬爷爷、奶奶的。   所以‘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他们的嗜好。“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所以母亲或者父亲或者长辈,他们有任何的需求,为人子女的应该要尽心尽力为他去准备。如果你现在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学生,父母最喜欢的无非是你的功课要很好,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努力去做;应该学的,也应该努力去学习。我想父母在你幼小的时候,一定最希望你能在功课上好好的努力,这个时候你也应该要尽心尽力在你的课业上努力,让父母得到欢喜。   ‘亲所恶,谨为去’。这个“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谨”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的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去除掉。譬如说父母他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父母见到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为人子女也应该赶快把它改正过来,自己应该要赶快改正过来,让父母能得到欢心。   这个“恶”,它还有其他的解释,譬如说父母不想见到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要帮他支开。所以这个好跟恶,完完全全要看子女平常与父母相处的时候,我们要仔细的去观察父母心里所想要的。如果你能体贴父母,他一定能得到宽心。我们再看下一句:   【身有伤。贻亲忧。】   ‘伤’就是身体有受伤,或者有病痛,我们都可以称为“伤”。‘贻亲忧’,“贻”就是遗留,会让父母留着牵肠挂肚,“忧”就是挂心。我们想一想,从小到大,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或者病痛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他们会忧心,忧心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没有办法好转。我们能有这样体会父母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的那一份心情,我们就懂得知道要爱护、照顾自己的身体,免得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子女长大之后,我们在外面结交朋友,更要特别的小心。结交不好的朋友,如果有不好的习惯,也会让父母伤心。为什么?如果年长之后,你在外面,这个伤,如果你不懂得处理你的感情,你因为心情不好,你受到创伤,父母也会为我们担忧。所以一个人从小到大,可以说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们,所以我们也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这样才是孝顺的表现。如果不懂得照顾自己,长大之后还让父母操心,那也是不应该。   如果我们现在年纪很小,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衣食,自己的穿着。冬天、夏天添加衣服,减少衣服,我们都要特别的注意。还有我们的饮食习惯也要特别注意,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子女都要特别的注意,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德有伤。贻亲羞。】   这一句是父母他们最大的期望,无非将来小孩在社会上能有成就。不但有成就,也希望所有的子弟都能成圣成贤,那是父母最期望不过了。假使我们不能做到如此,反而还有品德上面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为什么?从小我们在父母这么辛苦养育之下,才能养育长大。我们如果不懂得珍爱自己,没有报恩的心不打紧,还让我们的品德有瑕疵。这个品德有瑕疵,就是什么?譬如说在外面跟同学打架,就是你品德有瑕疵;在外面逗留,晚上不回家,也是你品德有瑕疵。为什么?那么晚了还在外面游荡,肯定没有好事;年纪轻轻就跟人喝酒,这也不是好事,这些都是品德有瑕疵。或者赌博、打电动,输了很多钱,这些都是品德上有很严重的瑕疵。所徒留的只有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而已。   《诗经?蓼莪篇》里头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里就在赞叹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确是非常的辛苦。我们有今天健全的身体,我们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种种我们想一想,哪一样不是父母恩赐给我们的?所以我们想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要想到饮水思源,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一定要想到父母,看他们年纪大了,我们有能力应该要尽到子女的孝道,在品德上面更不应该有瑕疵让父母蒙羞。古人讲到孝顺这个最高的境界,他能光耀门楣。如果今天我们不能光耀门楣,起码我们都应该要做一个好人,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品德有缺陷,徒让父母伤心,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再看底下: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这里也提到了,双亲从小就这么爱护我,我孝顺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之事,怎么可以不孝!如果我今天不孝我的父母,将来我的后代,同理也是不会孝敬我,想想人可不能像人家所说的“衣冠禽兽”。人为什么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肯定他一定会孝养他的父母。   ‘亲憎我,孝方贤’。“憎”就是讨厌。即使双亲不喜欢我,讨厌我,我还能克尽子女的孝道,这个“孝”才称为贤。“贤”叫圆满的意思。历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顺的这些故事,我们都听过虞舜,他的父母对他不好,可是他还能顺亲意,顺母意。即使后母对他相当的不好,甚至都要害他,但是舜他都能顺从,逆来顺受,最后感化他的父母。这一则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跟父母亲的因缘,这个缘分没有那么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办法让父母能改变。为人子女,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至诚可以感通。一个人如果发自内心真诚的孝心,肯定可以感动父母的。所以,最后这里也提到了,父母亲这么爱我,我们同样用父母亲爱我们的心,我们也能来爱我们的父母。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分年龄老少,不分大小,我们都可以做到的。   在历史上,有一个叫陆绩的小朋友,他有一次跟他的父亲去作客,小小的年纪才六岁,主人招待他吃了橘子。他看到主人还有剩余,所以就把这个橘子藏了两个,放在他的口袋里头,放在这个袖子里头。回家的时候,拜别了主人,跪拜礼谢主人,这个橘子就掉下来。主人就问他说,笑他说:你这么贪吃!可是这个小朋友就跟主人讲:因为我母亲她很喜欢吃这样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时候,他就拿了两个,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吃。虽然这是不好的行为,但是他的出发点,他就想到母亲。因为他想到妈妈平常对他的爱护,现在看到妈妈喜欢吃的东西,他没有忘记母亲,所以他就顺手多带了两个,放在这个袖子里头。由此可知,孝顺不分贫贱,不分年龄,只要你懂得让父母高兴,你能体贴父母。你平常对父母,能让父母得到欢喜,你就是孝顺。   “亲憎我,孝方贤”,虽然有一点困难,但是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这么动人的故事,他也一再的来说明,人本性还都是善良的。即使父母对我有不善之处,只要我们肯用心,肯定可以感化父母对我们这个态度的转变。所以孝顺不是困难,孝顺也不是挂在嘴里,一定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则,请看第六条: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这里就讲到在家里,假使父母亲有过失、有不对,为人子女基于尽孝,我们也要劝父母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在劝勉父母的时候,这个“谏”就是劝谏。在劝谏父母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的神情,我们的表态,是不是很尊重?是不是很客气?是不是我们的脸色也和颜悦色这样来劝勉?这个“过”,‘亲有过’,这个过的意思就是有过失,或者有不当的这种行为。谏就是劝勉的意思,劝解的意思。   “使”就是使他能更正,或者能及时停止。我们晓得,这种事情相当难为。可是我们看到也有一些不是的父母,譬如说染上恶习,好饮酒,或者沉迷赌博,这些为人子女的要来劝解、劝谏,也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的举止。古人说,如果劝勉三次之后,这里就有讲: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就讲到,如果我们和颜悦色的劝谏,劝谏父母让他及时能更改,或者能停止。万一父母不能接受,‘谏不入’,不入就是不能接受。‘悦复谏’,我们可以委婉的再劝谏。古人告诉我们,如果劝谏三次之后,我们这个时候可能会觉得很难过,很伤心。在这个时候,说不定我们第四次劝谏的时候,就会‘号泣随’,就会觉得很伤心、很难过,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我这样的建议?所以这个时候难免会伤心、会落泪,“号泣随”,就会跟着下来,眼泪鼻涕,讲到伤心之处,难免会掉下来。   如果这样父母还不能接纳,‘挞无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恼羞成怒,或者他不愿意听到我们这样劝他,即使被打了,也不应该有所怨恨。在此地,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一个人如果发怒的时候,往往他手出的力量非常的大,所以没有办法节制。因此,假使有被打的时候,我们也要衡量当时的情景,应该要躲避的时候,我们也要赶快离开现场。   像历史上很有名的曾子,因为有一次他的父亲觉得他有过失,于是当时就拿着手上的杖,就是一根木头,就打他。结果一打,大概是打中要害,曾子就昏迷。孔老夫子针对这一件事情,他就说是曾子的错。为什么?你昏迷了,万一你死了,你不是害了父亲杀人的罪名吗?所以我们在此地,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到。   历史上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唐太宗,当他年纪很轻的时候,他随着父亲李渊到处平定,当时因为天下很乱,所以他就陪着父亲一起打仗。在当时父亲有一个决策,就是连夜拔营要攻打另外一个地方。他的儿子唐太宗,当时还没有当皇帝,儿子李世民就跟父亲说:这样做的话,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可能后面有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得到胜利,可能后面又被围剿,反而不利我军。当时唐高祖(也就是他的父亲),他不采纳。三次之后,他不采纳。   眼见明天父亲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唐太宗就在这个帐篷外面嚎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很伤心?他知道父亲这个举动是错误的,从整个局势来看,唐太宗已经看出他相当的危险。后来他的父亲李渊,在这个帷幕里头,在帐篷里头,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哭声,而且哭得非常的伤心,所以他就走出去看。看了之后,他才晓得他的儿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问他是什么原因。唐太宗这个时候就做最后一次的,就跟父亲劝解,说他为什么哭泣的原因。他希望能阻止父亲的这一项军事行动,但是父亲不能采纳,他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就在那里唉声叹气。他的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他所分析的道理又这么的中肯,又这么有道理,所以父亲就及时停止这项军事行动。后来唐高祖跟他儿子太宗,就终于平定各地的这些贼寇,所以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由此可知,当我们对父母有所劝解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要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不能用义正辞严,这种脸色很凝重,或者好像是很有正义,然后那种脸色好像是以大来说服小,这样是完全不对的。所以晚辈如何用和颜悦色的声音,还有委婉的神情来告诉长辈,来为他们建议、分析。千万不可以以大人的这种角色,用训勉的话这样来对待父母,父母肯定不能接受。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或者朋友的规过,每一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尊重我们。最先的接触一定是看到你的脸色,如果你的脸色很难看,表情非常的严肃,而且是一派指责的言语,或者这种态度,肯定没有办法让对方接受。更何况此地所讲的是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当然我们如果碰到这种事情,为人子女的应该要三思,而且也要掌握时机。时机的掌握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时机不对,我们所说的话不但别人不能接受,父母更不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所以在这一条里头,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我们读到这一条,也更应该警诫自己,经常也要反省自己有无过失。有不良的习惯,我们也应该要及时赶快把它改正;不能一时戒掉,我们也应该要慢慢的来戒除,这样才能做好榜样让子女效法。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七条: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第七条就是告诉我们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怎么样来侍奉汤药。我们晓得在过去,这个药几乎都是水药,刚煮起来的汤药一定非常的烫。我们要端给父母吃、端给长辈吃的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是不是太高了,太高了唯恐烫到父母。所以在古者,他往往会倒一点点,然后喝喝看,这个一瓢,一小瓢试试看,它是不是温度太高,或者太低。所以古人对父母的侍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昼夜侍,不离床’。昼就是白天,夜晚侍候在旁,不离开床边。为什么要做到这样?我们晓得父母养我们,这样的恩德非常大。我们想想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当我们会走路,他怕我们跌倒;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半夜不晓得要看我们几次,摸了我们的额头,一摸再摸,怕我们发烧。随时随地都在关心我们,体贴我们。这个时候父母年纪已经大了,他们生病了,身体不好了,正是我们回馈的时候,所以说‘药先尝’,应该的。“昼夜侍,不离床”,也是应当的。   我们现在医药发达,现在父母吃药就方便多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要按时让父母服药。这个时间我们要经常注意,不可以服错药,就是照顾的时候不可以服错药,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尤其病情危急的时候,更应该守在床边,稍微的闪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恶化。所以在照顾年老的父母,这个时候为人子女应该要很细心很仔细的来服侍。能让父母在晚年的时候,得到好好的照料,不但是父母他所期望的,同时为人子女有这样的机会为父母尽孝,我们也应该要好好的珍惜这一段因缘,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奉侍自己的双亲。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如果不幸父母走完了人生最终点站之后,这时候如果办丧事,我们也要特别的一定要尽孝,尽到为人子女所应该尽的这些礼节。礼节,不在于铺张,不在于浪费。如果父母有信仰,我们应该要用他所信仰、他所期待的这个丧事来为他办理。佛教徒有佛教徒的这种仪规,基督教、天主教也有他们不同的弥撒祷告,我们在送走父母最后的这个丧事,我们也要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敬与追思。   所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尤其古人他们都有守丧三年的这种美德。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因为在过去,父母养育子女,他们哺乳都有三年,为人子女在父母过世守丧三年,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以前,经常孝子就会在坟墓的旁边筑一个围庐,就在那里居住。   历史上有很有名的王裒泣墓。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裒的人,他的母亲生前很怕打雷。母亲过世的时候,他就在庐墓旁边筑一个小屋,就在那里居住。每一次碰到风雨交加又是打雷的时候,王裒他都会跑去墓前,跟母亲呼叫着说:妈妈!你不要难过,你不要害怕,你的儿子就在这里。他经常在碰到打雷的时候,下雨的时候,他就会在墓前安慰自己的母亲。   由此可知,每一个人他都有孝心,只是我们在现在这个时候,现在这样的大时代环境潮流里头,很少人提到孝道。但是当我们看到古人他们尽孝的表现,我们也会深深的感受到,的确父母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我们看到听到王裒这样的故事,也可以给后人很大的启发,真的是值得我们效法
本文档为【《弟子规》讲解-杨淑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438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1-06-27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