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术史论教材中的概念_叙述方式与问题意识

美术史论教材中的概念_叙述方式与问题意识

举报
开通vip

美术史论教材中的概念_叙述方式与问题意识 37 回顾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地区美术史学的发展 , 一个重要的现象是 ,编写通史性的美术史教材成为 50 年 代以来最主要的美术史撰述形式。在提交给“20 世纪中 国美术史学研讨会”的论文中 ,已有学者指出 ,编写教材 是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 ,而通史之所以受欢迎 ,根本原因 在于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宏观的阐释。实际上 , 这 也是自 50 年代起各种文科教材所共同扮演的角色 ,其作 用和影响是 50 年来的学术史回顾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当然 , 在这种回顾中不应抹煞这类以“通古今之变” 为主旨的通史...

美术史论教材中的概念_叙述方式与问题意识
37 回顾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地区美术史学的发展 , 一个重要的现象是 ,编写通史性的美术史教材成为 50 年 代以来最主要的美术史撰述形式。在提交给“20 世纪中 国美术史学研讨会”的论文中 ,已有学者指出 ,编写教材 是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 ,而通史之所以受欢迎 ,根本原因 在于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宏观的阐释。实际上 , 这 也是自 50 年代起各种文科教材所共同扮演的角色 ,其作 用和影响是 50 年来的学术史回顾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当然 , 在这种回顾中不应抹煞这类以“通古今之变” 为主旨的通史写作 , 它们在改变以往以经验性描述和个 人鉴赏方法为主体的美术史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 要作用 , 同时也不应否定它们对于培养当时社会所急需 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史研究人才所起到的重大作用。问题 在于 , 我们在回顾中更应该重视的是伴随着这种研究体 系的确立 , 出现了长期统治着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庸俗社 会学倾向和陈陈相因、了无生气的惰性氛围 ,导致这门学 科距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学术劳动越来越远。值得深思 的是 , 尽管在 80 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拨乱反正、开拓进 取的新局面 ,但是反而在一些学生的作业、论文中仍然充 斥着虚假、宏大的叙事话语与陈腐的观念。这种情况与 美术史教材变革的明显滞后有紧密的联系。 以曾经流行和目前仍在使用的几种美术史论教材为 研究对象 ,从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与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 分析 ,有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知识积累问题 ,美术 史论知识的积累、拓展、更新应如何在教材中体现出来 ? 二、价值观念与问题意识 ,如何使一部教科书既能传授知 识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术自由和独立的精神 ,培养发 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研究意识 ? 我在 20 世纪中国美术史 学研讨会上的发言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谈。 某些术语概念的使用是首先要重新研究的问题。在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基本的术语概念 ,如“形式”、“内容”、 “真实”、“摹仿”、“创作性”、“中国美术”、“封建社会美 术”、“现实主义艺术”等等 , 需要重新审视其定义和使用 语境 ,作出必要的限制和修正。 本来 ,过去的美术史论著中的“以论带史”以至“以论 代史”的意识形态干预学术的模式主要是通过一整套貌 似充满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来建立的 , 这就是所谓加强思 想理论水平的话语权力在学术空间中的存在形态。如过 去有的论者把美术史的基本性质简单地归结为“现实主 义艺术之发生发展及其与非现实主义之矛盾斗争而又终 归胜利的演变史”是一种主观臆造的“内在辩证法则”,这 种非学术的意识形态话语要求人们在钦定的理论思维中 接受关于美术史的知识状貌与“发展规律”。当这套话语 从整体上已经分崩离析之后 , 残存的碎片就肩负起话语 权威的最后使命 , 延续着意识形态在学术中的整合功 能。这种碎片就是许多基本的概念。 即以“中国美术”这个被认为最简单的概念为例 , 应 该向学生讲明白的是“中国”这个概念在时空上的复杂 性。在明清以前 ,“中国”并不代表一个国家 ,而只是一个 地域的和文化 (主要是汉族文化) 的概念 , 有时又是王朝 法统的同义词 (参见葛剑雄著《泱泱中华》“历史上的中 国”一节) 。因此 ,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言 ,我们应该使学生 对“中国”概念下的民族差异、时代差异、地区差异等复杂 因素有深刻的认识。然而 ,在目前常见的“中国”概念下 , 我们培养的是对宏大而笼统的话语体系的熟习与臣服 , 使学生别无选择地认同“大一统”的种族文化观念 , 无法 从学术上真正思考文化发展中的独立、分割等研究课题 ; 但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 ,我们却又使其熟习 于在“中国”概念下奢言独立、自足 ,讳言传播、交流。 又比如 ,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过去按照人类发 展史的五阶段论为人文历史科学的各种分支门类立下了 不可动摇的天条。无论文学史或是美术史、音乐史全部被 纳入一种统一的发展模式之中 ,在各个门类中出现了“历 史分期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热闹的“争鸣”。在 美术史论教材中的概念、叙述方式 与问题意识 李公明 美术史学专题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8 美术研究 2001 年第 1 期总第 101 期 美术通史著作中 ,还出现了把“封建社会美术”根据社会 历史的发展而分为前、中、后、晚期进行论述的模式。这 些理论体系与虚假的问题争鸣在新时期虽然已有渐趋式 微之势 , 但其关于社会性质的划分的概念依旧统治着人 们对于鲜活的历史事实的认识。直到今天 , 不少学生在 作业和考试中仍然喜欢一遇到皇家宫廷美术的题目就大 谈“封建主义美术”如何腐朽没落 ,一见到《清明上河图》 必谈“劳动人民”如何伟大、“现实主义艺术”如何高超 ,而 对于历史的具体事实的讲述却含糊不清 , 对于书画作品 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的存在状况懵然无知。 这些对于概念术语的生搬硬套、并且以此代替对于 历史客观知识的真实掌握的现象 , 正是与教科书对这些 概念的传授、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虚假的、空泛的意识 形态概念对学术的侵蚀一日不清除 , 学生就永远会通过 教材这条重要的渠道而受毒害。因此 , 我认为对于教材 编写的研究应首先从术语概念开始进行清理的工作。 知识的叙述、传授是教材的首要目的 ,知识积累的老 化与更新当然是目前流行教材急待解决的问题。在最近 出版的一些教材类读物中 ,虽然也比较注意介绍 90 年代 以来某些与美术史发展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考古发掘材 料 , 但是对于美术史研究本身的科研成果的吸取与介绍 则仍是极为欠缺的。在这方面比较可喜的新进展是笔者 最近才见到的《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薛永年主 编、邵彦编著 , 2000 ,北京) ,这本教材在广泛吸收直至 90 年代末的美术史界研究成果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 一 扫前此所见种种面孔崭新而内里却是知识严重老化的面 貌。 但是 , 相对来说解决知识老化与更新的问题还不是 太困难。真正困难的是知识叙述的框架与独立见解的问 题。当年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教科书中以夏曾佑的《中学 历史教科书》为最好 ,因为“作者以公羊今文家的眼光评 论历史 ,有独特见解”,而“有些课本内容 ,辗转抄来 ,涉及 的范围也很有限。”(见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1997 ,上海)此论于今仍切中时弊。 在美术理论教材中 , 比较突出的是沿用传统的美学 概论加社会学 (主要还是意识形态教条) 的框架 ,造型艺 术本身的特质与框架相当弱化。而且更缺少阐释学、符 号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视野 ,难以真正帮助 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广延性和复杂性作深入的思考。笔者 在会上举出近年来文学理论领域中出现的一本比较好的 教材《文学理论要略》(童庆炳主编 , 1995 ,北京) ,该书前 言说 ∶“这里既采用了传统的哲学、社会学的视角 ,也采 用了心理学、符号学、语言学、阐释学等多种视角 ,从而形 成了‘一元多视角’的研究方法。文学是一个复杂的、广延 性很强的事物 ,我们相信多视角的研究 ,才能达到对文学 的系统的深入的把握 ,也才能真正揭示文学的规律。”这 种教材编写方法对于美术理论教材的编写应有所启发。 其实 ,即使是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美国学者 A ·豪塞 尔的《艺术史的哲学》已足以值得我们参考。 在中国美术史教材中 , 最为常见的是历史背景 + 画 家介绍 + 作品介绍成了千篇一律的叙述模式 , 找不到美 术史知识与社会历史知识的真实联系 ,无限丰富、生动的 历史被分离成一堆各自孤立地存在的标签。在这里有一 个长期形成的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习惯的估计问题 , 编 写教材的人总是认为只有这种叙事模式才是学生所能够 接受的。通过这种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在阅读西方学者撰 写的美术史著作时往往会感到很吃力 , 阅读能力与研究 能力的低下是显然易见的。 与叙事模式紧密相关的是在知识叙述中所使用的语 言、叙述风格等 ,这里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更为 直接的 ,他们为了应付考试所背熟的就是这些语句。在美 术史教材中很常见的是 , 主观的评述不时取代了客观描 述 , 而且这种主观评述根本没有表现出理论分析的逻辑 性和价值判断 ,而只是一种陈陈相因的套语 ,比如 ,“真实 生动地 ⋯⋯”、“深刻地揭示了 ⋯⋯”、“抒发了对 ⋯⋯的情 感”等等 ,这种随处可见的套语彻底地使学生对于研究的 对象逐渐失去了真实感。更可怕的是 ,有些老师在改卷时 对这些话语不但无所质疑 , 而且以之作为评分的标准答 案。 说到底 , 现行教材的最大症结还在于它本身缺乏关 于研究对象的问题意识 , 因而难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而 进入研究状态。书中所列的所谓的思考题 ,其实只是一堆 名词概念和段落大意的汇编 , 是帮助学生背教材的一种 方式 ,根本就达不到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的目的。以中国 美术史教材为例 , 本身就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 , 学生 无法从中看到和思考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的关系 , 空间 感的非真实性也部分来自于一些基本的概念 (如前述“中 国”的界定与使用) ;又比如历史进化论、历史决定论的浓 重阴影一直笼罩在这片领域上 , 而且是以“发展”的话语 出现 , 学生无法摆脱抽象理论体系的干扰而对历史进程 的真实性获得真切的感知和体认。 文化传承、学术兴衰的大势 ,往往在教科书问题中也 可窥见一斑。社会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 ,却需要我们 就美术史论教材中的诸多问题予以重新检讨并尽可能地 给出当代学人的解答。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系主任、教授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美术史论教材中的概念_叙述方式与问题意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561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06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