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宋代的诗学辨体理论

论宋代的诗学辨体理论

举报
开通vip

论宋代的诗学辨体理论 一 宋代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发展 时期,突出表现在对各文体尤其是诗文与诗词之 间的文体形态界限,以及不同体式规范背后审美 风格差异的重视与探讨。尊体与破体之争贯穿于 整个宋代诗学批评的始终,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 史意义。宋代诗文体制的辨析与论争的核心是对 文体形态规范界限的重视与探讨,诗学辨体理论 在两宋有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历程。 在北宋,主张严守文体规范的尊体论者与主 张突破诗文体式规范的破体论者之间的争论相 当激烈。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沈括存中、 吕惠卿吉父、王存正仲、李常...

论宋代的诗学辨体理论
一 宋代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发展 时期,突出表现在对各文体尤其是诗文与诗词之 间的文体形态界限,以及不同体式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背后审美 风格差异的重视与探讨。尊体与破体之争贯穿于 整个宋代诗学批评的始终,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 史意义。宋代诗文体制的辨析与论争的核心是对 文体形态规范界限的重视与探讨,诗学辨体理论 在两宋有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历程。 在北宋,主张严守文体规范的尊体论者与主 张突破诗文体式规范的破体论者之间的争论相 当激烈。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沈括存中、 吕惠卿吉父、王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同在馆 下谈诗。存中曰:‘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尔,虽健 美富赡,然格不近诗。’吉父曰:‘诗当如是,我谓 诗人从来未有如退之者。’正仲是存中,公择是吉 父,四人交相诘难,久而不决。”同僚好友间关于 韩诗评价的争论,涉及到宋代诗学辨体批评中最 敏感的诗文体制辨析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黄庭 坚、陈师道等人在创作上颇多“以文为诗”的“出 位之思”,但他们在诗学批评上却强调诗文体性 之辨,要求文学创作应该遵循特定的文体特征与 规范,也就是“当行本色”,对杜、韩以来的突破诗 文体式规范的创作表示不满。明代诗学批评动辄 批判苏、黄以文为诗,却不知被奉为经典的严羽 《沧浪诗话》对宋人以文为诗的批判其实正发端 于黄庭坚。《后山诗话》载黄庭坚语称:“杜之诗 法,韩之文法也。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 诗为文,故不工尔。”陈师道也说:“退之以文为 诗,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 色。” 本色派严格要求保持诗体的纯粹性,刻意将 诗与散文区别开来,与李清照作《词论》强调“词 别是一家”,反对苏轼等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颇 为一致,这种对诗文体制界限的强调是宋代诗学 辨体理论深入发展的产物,在防范中唐以来勃兴 的散文文体对于诗体的侵入的确有见微知著的 意义。宋代诗文批评中强调文体审美风格规范的 尊体意识,是明清诗学辨体理论的最重要的学术 渊源。明代诗学辨体批评在充分继承了宋代对诗 文体制差异的辨析后,转而对宋人以文为诗的倾 向严厉抨击,诚有入室操戈之感。惟独景仰严羽 而忽视甚至故意抹杀宋代诗学辨体理论的发展 成就及其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是明代诗学 批评中门户习气的表现,带来了很大的理论漏 洞,招致了后来清代诗学批评家的非议。直到郭 绍虞先生的《沧浪诗话校释》的出现,才真正理清 宋代诗学辨体理论的发展流变以及《沧浪诗话》 的学术渊源。 !"#$%&’()! 邓新跃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 !""#$") 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在对诗文与诗词之间的文体形态界限, 以及不同体式规范背后的不同审美风格的差异的重视与探讨。本文拟从诗体形态批评的角度入手,为宋 代诗学批评理论尤其是的诗学体式与风格批评理论理清发展的线索,探索宋代诗学辨体理论批评的演 变发展历程、特征、成就及其基本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宋以前古代诗学批评中诗歌体制与风格辨 析理论的梳理与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关键词:宋代诗学;诗文体制;形态批评;诗学辨体理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在南宋,强化诗体特征,辨析诗文体制差异 的诗学辨体批评进一步发展。杨万里也认为,诗 歌自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非散文所能取代,其 《黄侍御集序》称:“诗非文比也。必诗人为之,如 攻玉者必得玉工焉,使攻金之工代之琢,则窳矣。 而或者挟其深博之学,雄隽之文,于是隐括其伟 辞以为诗,五七其句读而平上其音节,夫岂非诗 哉,⋯⋯谁敢违之乎?” 杨万里认为诗歌并不仅是“五七其句读而平 上其音节”,以学问道理辅之以平仄音节,只能成 为押韵之文而非诗。区别于文,诗的本质特征是 “感物”、“触兴”,即主客体双方的情景交融:“其 文大抵平淡夷易,不为追琢,不立崖险,要归于适 用,而非!非浮也。至其诗皆感物而发,触兴而 作,使古今百家,景物万象,皆不能役我而役于 我。”(《应斋杂著序》)出身于江西诗派的杨万里 转而推崇晚唐诗,目的是以晚唐诗的含蓄隽永来 疗救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弊病,所以他在宋代 诗人中贬抑苏、黄而师法王安石,因为王安石所 承继的晚唐诗风,在宋诗中最能继承《诗经·国 风》以来的古典现实主义传统与情景交融的表现 手法。“受业初参且半山,终须投换晚唐间。《国 风》此去无多子,关捩挑来只等闲。”(《答徐子材 谈绝句》)一诗最能体现后期杨万里的诗学取向。 在严羽之前,南宋诗学辨体批评的代表人物 是被称为江湖诗派理论代言人的刘克庄。刘克庄 批评宋代“以文为诗”的创作习气是颇为严格的: “迨本朝则文人多而诗人少。三百年间,虽人各有 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才力, 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 偶韵者尔,非诗也。”(《序竹溪诗》)尤其是理学思 维的渗透使宋诗“非诗”的特征更加明显,相对于 陆游、杨万里等大诗人对理学的逐步皈依,刘克 庄对理学盛行背景下诗体的衰微非常痛惜:“近 世理学兴而诗律坏。”(《序林子显诗》)“近世贵理 学而贱诗,间有篇咏,率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耳。”(《跋恕斋诗存稿》) 二 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并不仅仅局限于诗文体 制差异,而更着眼于不同体式规范背后的不同审 美风格的差异。与宋代诗文辨体与破体之争同步 发展的是关于唐宋诗不同审美风格取向之争,而 不同风格取向的背后思考的是宋诗发展的路径 问题。诗学辨体理论在宋代绝不仅仅是文学史问 题,而是诗歌创作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选择。 宋诗从梅尧臣、苏舜钦起自辟蹊径,至黄庭 坚、陈师道别树风格,有意与唐诗立异的追求弥 漫了整个北宋诗歌的发展历程,显示了宋代诗人 尊体的理论自觉性。对于苏、黄诗风的流弊抨击 最为严厉的是张戒。张戒认为,从《风》、《骚》到 汉、魏诗,再到李、杜,到苏、黄,是一个每况愈下 的发展过程。苏、黄诗的散文化、议论化,不仅违 背了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而从根本上背离 了诗体的本质。《岁寒堂诗话》批评宋诗专以文字 为诗,讲究用事押韵以为奇,伤害到诗歌本真,影 响到诗体的纯粹性,甚至危言耸听地揭示“苏、黄 习气”是当前宋诗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完 全摆脱了“苏、黄习气”,才有可能走出诗歌创作 面临的误区。他说:“《国风》、《离骚》固不论,自 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 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瞻以议论作 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 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段师教康昆仑琵琶, 且遣不近乐器十余年,忘其故态。学诗亦然。苏、 黄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唐人声律习气净 尽,始可以论六朝诗;六朝镌刻之习气净尽,始可 以论曹、刘、李、杜诗。” 严羽批评宋诗“本朝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 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 也。”(《沧浪诗话·诗辨》)并非真如他本人所称是 “凿破自家田地”所得,而只是对黄庭坚、陈师道、 张戒、刘克庄诗学辨体理论的继承。受其影响,明 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 ! 引郑善夫语批评杜甫 以文为诗:“长篇沈著顿挫,指事陈情,有根节骨 格,此老杜独擅之能,唐人皆出其下,然诗正不以 此为贵,但可以为难而已。宋人学之,往往以文为 诗,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清人毛先舒批评 韩愈以文为诗:“昌黎《琴操》,以文为诗,非绝诣, 昔人尝赏之过当,未为知音。《石鼓歌》全以文法 为诗,大乖风雅。”!都是从唐宋诗风转变的角度, 否定杜、韩开启的“以文为诗”的宋调。二论“从诗 体本色立论,以为诗主叙事及议论,尚理重学,直 致欠蕴籍,皆非诗之本色。此论以唐诗观为根本, 论宋代的诗学辨体理论 "#" 《江淮论坛》!""# 年第 $ 期 所谓本色,即以符合唐诗尤其是盛唐为本色,沿 魏晋以后在文学自觉中建立起的缘情绮靡以至 重风骨辞采等诗学意识,不使诗道乖离。这种自 古而下的考察心理体现了宋人对开拓诗歌创作 疆域的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故沈括和吕惠卿的争论,实为后世 唐、宋诗之争的滥觞。”! 然而黄庭坚、陈师道与张戒、刘克庄、严羽的 辨体批评却有明显的差异,黄、陈论诗宗杜、韩, 但却以“诗文各有体”来指责其不工,暗含对同样 突破体式规范的苏轼的不满,欲为宋诗的发展确 定异化的底线,而张、刘、严则是在宋诗规范确定 成型后,对末流所显现的弊端的质疑与否定,隐 含着反江西诗派的意味,虽有严尚盛唐、刘主晚 唐的差异,但都是对既定的宋诗规范的反拨。只 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严厉抨击黄、陈的严羽 在反对“以文为诗”上竟然完全继承了黄、陈的论 调。对杜、韩以及苏轼诗文体制规范的论争,是宋 代诗学辨体批评深入发展的产物,也是宋诗发展 的现实路径的思考,对《沧浪诗话》的出现,对明 代尊唐抑宋诗学倾向的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对杜诗与唐诗的审美风格差异的辨析是宋 代诗学辨体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如江西诗派宗 杜、韩,为矫江西诗学之弊,宋末“四灵”与江湖诗 人转而宗唐人,叶适在论述宋代诗学宗尚转型时 就曾明确用杜诗与唐诗对举,突出二者的不同风 格特征:“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 唐人之学,而江西诗派章焉⋯⋯以夫汗漫广莫, 徒枵然从之而不足以充其所求,曾不如!鸣吻 决,出毫芒之奇,可以运转而无极也。”"但“四灵” 及江湖诗人所崇尚的为贾岛、姚合以及许浑、唐 彦谦等晚唐诗人,创作上追求以清巧之辞寓末世 衰飒之感,与明代诗学批评宗奉盛唐迥然有别。 但叶适对杜诗与盛唐诗风格体制差异的认识,与 严羽的“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开了明代 诗学辨体理论严辨杜诗与盛唐诗的先声。如果说 宋人在严厉批评苏、黄的同时,对宋代诗风的始 作俑者杜甫还有所顾忌与回护的话,明代诗学批 评对杜甫及其流弊的批评则是非常犀利的。明代 有数位诗学批评家敏锐地认识到,杜诗只是唐诗 中的一格,而且与气象高华、风神俊逸的盛唐诗 歌在格调上有明显的差异。杜诗不能作为盛唐诗 风的真正代表,更不能说是集唐代诗歌的大成, 而只能说是盛唐诗风中的变调。这种对杜诗冷峻 的审视,是对韩愈、元稹、白居易、秦观以来杜诗 “集大成”说的消解,把杜甫从诗圣的崇高地位拉 了下来,打破了中唐以来数百年间对杜甫的偶像 化。 三 相对于唐代诗学辨体理论相对滞后于诗歌 创作的状况,宋代诗学辨体理论无论在广度还是 深度上都有新的拓展,诗学辨体理论对创作的影 响力明显强化,显示了古代诗学批评的理论总结 期的来临。 首先,诗词辨体批评被提上了日程,对作为 新兴抒情文体的词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理性 的认识。与李清照对“以诗为词”的坚拒相辅相成 的是,南宋诗学辨体批评中已经出现了对词的风 格体制对诗的渗入的防范,如:“晚唐诗失之太 巧,只务外华,而气弱格卑,流为词体耳。”#刘克 庄词创作师法苏、辛,可其词学批评却对宋人掉 书袋的习气深为不满,他说:“近岁放翁,稼轩,一 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便 是一癖。”沈义父论词体:“词之作难于诗,盖音律 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 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 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 意。”(《乐府指迷》)沈义父论词宗主清真而不满 稼轩,他认为只能以唐宋诗入词,不宜用经史语 入词。对于诗、词不同审美风格与创作要求的探 讨已经深入到了用词遣句的程度,体现了宋代诗 学批评的发展。 其次,宋代诗学辨体批评还出现了在古体诗 内部对不同诗体风格特征的辨析,宋吴曾《能改 斋漫录》卷 $" 引《西清诗话》就曾对当时诗歌创 作中歌、行、谣、曲体制的淆乱不满:“近人昧此 (按:指歌、行、吟、谣之别),作歌而为行,制谣而 为曲者多矣。虽有名章秀句,苦不得体,如人眉目 娟好,而颠倒位置,可乎?”这种对诗体差异的辨 析虽然不很深入,可是开了明清古体诗诗学辨体 理论的先河,相对于唐人在乐府诗领域内批评明 显滞后于创作的现象,有了很大的进步。 再次,宋代诗学辨体理论特别注重于对时代 创作风格的整体把握。杨万里在概论江西诗派总 $%! 体风格时,强调“以味不以形”,即对整个创作群 体整体风格倾向的把握,而不拘泥于细微末节, 他说:“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 人非皆江西,而诗云江西者何也?系之者也。系之 者何也?以味不以形也。⋯⋯高子勉不似二谢,二 谢不似三洪,三洪不似徐师川,徐师川不似陈后 山,而况似山谷乎?味焉而已矣。⋯⋯江西之诗, 世俗之作,知味者当能别之矣。”!江西诗派学杜 较李梦阳、李攀龙等学人学杜,其成功之处就在 于先从选格、立意入手,而避免了对句法、字词的 简单的程式化模拟,这种整体把握正是陈师道、 陈与义、陆游、杨万里等人学杜成就高于李梦阳、 李攀龙的根本原因。 此外,宋代诗学辨体批评的发展中在一个长 期遭人忽视的地方,那就是作为诗学批评文献形 态的诗话的出现与完善。将先宋诗学家的著作如 钟嵘《诗品》、孟!《本事诗》,张为《诗人主客图》 等都纳入诗话的范围,只是后人为了论述的方便 而作出的安排。正式以“诗话”名篇始自欧阳修的 《六一诗话》,其创作目的只是为了“以资闲谈”, 至两宋之间便蔚为大观。诗话文体在宋代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出现了分门制类、以类相从的诗话总 集,如规模宏大的《诗话总龟》(阮阅编)与《苕溪 渔隐丛话》(胡仔编),其次表现在由“辨句法,备 古今,记盛唐,录异事,正讹误”的《许彦周诗话》 (许"编)向体系严密、思辨色彩浓厚的纯粹的诗 学理论著作如《沧浪诗话》的递进,第三表现在由 杜甫首创随着宋人以议论入诗而兴盛起来的论 诗诗。 可是由于思想文化背景的制约与文学思想 自身演变发展的局限,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也存在 着明显的不足与局限,诗学辨体理论在宋代远未 获得一致的承认,发展还相当不充分,有待于明 清诗学辨体理论实现新的突破,主要原因有三: 一,突破文体规范即“破体”的创作在当时已 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且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客 观上制约了诗学辨体理论的发展。例如不太恪守 词体规范的东坡词在当时大大地拓展了词的表 现空间,大大地提高了词的影响力。对杜、韩的 “以文为诗”与“以诗为文”的突破文体规范的创 作也有不同的评价,如陈善就对黄庭坚对杜文韩 诗的批评有不同的看法:“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 文,世传以为戏,然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 文,亦相生法也。文中有诗,则语句精确;诗中有 文,则词调流畅。”(《扪虱新话》)推崇杜诗集大成 的秦观从根本上否定杜文的艺术成就,他说:“杜 子美长于歌诗,而无韵者几不可读。”而刘克庄则 不同意道:“李、杜是甚气魄,岂但工于有韵及古 体乎?”(《后村诗话》)自黄庭坚、陈师道提出诗文 分体各具艺术特征,诗文创作应该追求本色后, 对宋诗中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攻讦之声四起,而 宋末的刘辰翁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对以文 入诗与以诗为文应该区别对待,以文入诗能拓展 中晚唐以来诗的表现范围,从而开辟出宋诗发展 的道路,而以诗为文则会制约文的发展,所以韩、 苏诗的成就远过于杜文。宋诗之弊是不善学诗者 “递相祖述”之弊,而非以文为诗之弊,宋代诗人 诗的成就还不如文人诗,立论颇为独到,他说: “文人兼诗,诗不兼文也。杜虽诗翁,散语可见。惟 韩、苏倾竭变化,如雷霆河汉,可惊可快,必无复 可憾者,盖以其文人之诗也。”(《赵仲仁诗序》)这 种对以文入诗创作倾向的肯定,在宋、元以来几 为空谷足音,在明代诗学尊体意识泛滥的背景下 更是被完全唾弃,要到清代沈德潜、叶燮等才得 到重视并有深入的论述。 二,受道学的盛行与宋型文化的理性思维的 高涨的影响,宋代诗学辨体理论未能完全突破道 德教化的范畴,诗学辨体理论未能取得独立的存 在意义。宋代文学批评往往以道为根本,以文为 道之载体,以诗为文之余绪,而不甚着重于诗文 体制风格异同的辨析。其论仿自杜甫的“文章一 小技”与韩愈的“余事作诗人”,由重道轻文衍生 而来的重文轻诗的论调,在宋代文学家中成了老 生常谈。如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称文同: “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 末。”晁补之《海陵集序》曰:“文学,古人之余事, 至于诗,又文学之余事”。朱熹对于文道合一的明 确论述在宋代道学家的文论中无疑具有典范意 义,他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 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 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今东坡之言曰:‘吾所 谓文,必与道俱。’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 时,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此是它大病处。”" 三,传统的杂文学观念的 (下转第 !"页) 论宋代的诗学辨体理论 "#$ (上接第 !"# 页)盛行也制约了宋代诗学辨体理 论的发展。诗学辨体批评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明确 的文体意识的基础之上,而与重道轻文的文化背 景相适应的只能是杂文学的观念。这种诗文一体 的杂文学观念,在唐、宋二代非常盛行,即使在毕 生致力于诗歌创作的陆游也不例外。陆游对宋诗 散文化倾向不很敏感,很少强调诗文体制差异, 甚至更多地采用广义的“文”与“文章”来泛指诗 文,如《宋都曹屡寄诗且督和作此示之》云:“天未 丧斯文,杜老乃独出”,《答卷虞任检法见赠》云: “文章须要到屈宋”,又《感兴》云:“文章无所秘, 赋予均功名。⋯⋯离堆太史公,青莲老先生。”以 上诗中的“文”与“文章”都是泛称,包括诗、文、辞 赋诸体。在宋代文学批评中俯拾即是的重道轻文 的论调,在明初的宋濂、方孝孺以及主要作为理 学家的薛!、陈献章以及唐宋派的唐顺之、王慎 中的文学理论中时有出现,可在明代主流诗学批 评中一直不占重要地位。相对于宋代诗学批评, 明代诗学批评的整体的文化背景确实起了很大 的变化。对于诗文所承载的道统的相对搁置,对 于文体形态本身的回归,是明代诗学辨体理论取 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宋代诗学辨体理论 未能突破的理论局限。 !毛先舒《诗辨坻》,《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年版。 "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岳麓书社 !"#$ 年版。 #叶适《徐斯远文集序》,《水心文集》卷 !%。 $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后村题跋》卷 %。 %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诚斋集》卷 &"。 &朱熹《朱子语类》卷 !$"。 (责任编辑 许劲松) !!!!!!!!!!!!!!!!!!!!!!!!!!!!!!!!!!!!!!!!!!! #$ 现代型诉讼。现代型诉讼是一种围绕着离散性利益、扩散性利益、集团性利益,当事人之间缺乏 对等性,并在诉讼领域内带有强烈的公益性色彩的纷争。首先,现代型诉讼采职权探知主义。在传统型 民事诉讼运作机制下,基于辩论主义原则和对抗式诉讼的程序要求,当事人没有提供对自己主张、举证 不利证据的义务。因为在简单的“一对一”的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或侵权案件中,双方对于各自证据收集和控制都不存 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在现代型纠纷中,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对消费者实施的损害问题,证据在双方当事 入之间的分布是极为偏颇的,这时若是加害一方(大企业、医院等)只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隐藏对 自己不利的证据,基于这种证据作出的判决的正当性与否就很成问题。职权探知主义有利于保护弱势 群体的利益。’其次,当事人放弃或承诺请求无效。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由于现代型诉讼具有强烈 的公益色彩,当事人在认为接受不利的判决已成定局时,为了避免败诉引起的波及效力之目的,而放弃 或承诺诉讼请求的行为应属无效。( 上述三种诉讼类型都是因为涉及到公共利益、公序良俗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而在贯彻意思自治 理念上受到限制。由此可以看出,如同在民法中,民事诉讼中贯彻意思自治理念也要受到诚实信用原则 的约束,当事人不可以滥用意思自治而危害公共利益以及公序良俗。 !江平、张红礼《市场经济和意思自治》《法学研究》!""$ 年第 ’ 期,第 %! 页。 "白绿铉《论现代民事诉讼的基本法理———对我国民事诉讼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改革的浅见》《中外法学》!""" 年第 ! 期,第 ()*(% 页。 #梁忠前《民主政治宪法特征论要:对法治实践问题的宪法政理论反思》《江苏社会科学》%))) 年第 $ 期,第 !) 页。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法学评论》!""# 年第 + 期,第 #’ 页。 %杨寅《从对峙走向合作:公私法关系的新境遇》《政治与法律》%))$ 年第 ! 期,第 % 页。 &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景汉朝《中国司法改革策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陈刚、林剑锋《论现代型诉讼对传统民事诉讼理论的冲击》《云南法学》%))) 年第 ( 期,第 ’( 页。 (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法律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责任编辑 庆跃先) 意思自治理念在民事诉讼中的贯彻及其限度 %!
本文档为【论宋代的诗学辨体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442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28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