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

举报
开通vip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 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 —莆田 江 口平原的例证郑振满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区域研究中 , 前人 已 经提出了若干不同的分析概念与理论模式 , 如 “祭祀圈” 、 “市集区 ” 、 “宗族 ” 、 “乡族 ” 、 “乡 绅 ”等理论 ,都是学者耳熟能详的 。 以往的研 究成果表明 , 这些理论对于探讨中国区域社 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 用和解释能力 。 因此 , 在具体的社区研究中 , 可以把这些理论作为基本的参照 系 , 并使之 得以检验和发展 。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莆田江 口平原 的神庙 系...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
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 —莆田 江 口平原的例证郑振满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区域研究中 , 前人 已 经提出了若干不同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概念与理论模式 , 如 “祭祀圈” 、 “市集区 ” 、 “宗族 ” 、 “乡族 ” 、 “乡 绅 ”等理论 ,都是学者耳熟能详的 。 以往的研 究成果表明 , 这些理论对于探讨中国区域社 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 用和解释能力 。 因此 , 在具体的社区研究中 , 可以把这些理论作为基本的参照 系 , 并使之 得以检验和发展 。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莆田江 口平原 的神庙 系统和祭典组织 , 发掘 “祭祀圈 ”理论的潜在 意义 。这一理论最初由 日本学者冈田谦提 出 , 在台湾史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 的运用 , 已 经发展为解释台湾区域社会文化史的一种主 要理论模式 。台湾学者一般认为 , “祭祀圈”是 指特定地域范 围内的公众祭祀组织 , 因而亦 可定义为以神明崇拜为标志的地域性社会组 织 。 这种地域组织通常以聚落或村落为基本 单位 , 逐渐向超村落区域扩展 。 ¹ 由于此类研 究主要局限于台湾史领域 , 有不少学者把 “祭 祀圈 ”视为台湾汉族移民社 会的特有历史产 物 , 甚至认为这 “表示台湾民间社会的自主性 发展 , 完全是老百姓的 自发性组织 , 与官方的 行政官僚体制无关 ” 。 º 然而 , 在大陆传统社 会的区域研究中 , 我们同样可 以发现此类地 域组织的普遍存在 , 其社会性质也未必 “完全 是老百姓的自发性组织 ” 。 例如 , 陈春声对于 樟林社神崇拜与火帝巡游的研究» 、刘志伟 对于沙湾北帝祭祀的研究¼ 、罗一星对于佛 山祖庙祭典的研究½ 、刘永华对于适 中盂兰 盆 会 的研 究¾ , 都为我 们提 供 了有 关 “祭 祀 圈 ”的新范例 。 这表明 , 只有把 “祭祀圈”置于 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 , 才有可能 阐明其 社会性质与历史成 因 . 莆田江 口平原位于福建中部沿海 , 濒临 兴化湾 , 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河 口冲积平原 。 自北宋以降 , 当地居民不断围海造田 , 兴修水 利 , 把江 口平原开发为名闻遐迩的鱼米之乡 , 同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传统 。 宋 元明清时期 , 这里共设有三个里一级的政区 , 至今仍分属于若干不同的乡镇 。然而 , 由于江 口平原长期处于同一水利系统—南安破灌区之内 , 当地居民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 力 , 因而历来被视为统一 的社 区 , 俗称 “九里 洋 ” 。 为了有助于说明江 口历史上 的生态 环 境 , 本文拟先对水利设施与社区发展略作概 述 , 再依次考察不同层次 的神庙系统与祭典 ¹ 主要参见 : 许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组织》, 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 织— 彰化平原聚 落发展模式的探讨 》, 均刊于《民族学 研究所集刊 》第 3 6 期 , 1 9 7 5 年 , 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 的地 方 组织 》, 刊于《民族研究所集刊 》第 62 期 , 1 9 8 7 年 , 以及下引论文 。 º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抑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 》, 载《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 》第 3 辑 , 19 8 8 年 。 » 陈春声 、陈文惠《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 山 国王 的 研究 》, 载 《中国 历史社会发展探 奥》, 辽宁人 民出版社 , 1 , 9 4 年 , 陈春声《从 <游火 帝歌 ) 看清代樟林社会 》. 载《潮学 研 究 》第 1 期 , 1 9 93 年 。 ¼ 刘 志伟《沙清的北帝祭祀》, 未刊稿 。 ½ 罗一星《佛山祖庙与佛山传统社会 》, 载《中国历史 社会发 展探奥》, 辽宁人 民出版社 , 1 9 9 4 年 。 ¾ 刘永华《文化传统的创造与社 区的变迁—关于龙岩适中兰 盆胜会的考察 》, 载《中国社会经 济史 研究》1 , 9 4 年第 3 期 。 组织 , 最后是对有关理论间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简要讨论 。由 于前人曾对 “祭祀圈”的概念作过若干不同的 定义 , 本文在具体论述过 程中不拟套用这一 概念 ,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 本文所依据的资料 , 是 由笔者与加拿大 麦吉尔大学 丁荷生 ( K e n n e t h D e a n ) 教授共 同收集的 , 有关论点的形成也得益于长期的 合作研究 。 ¹ 当然 , 行文如有不妥之处 , 概由 本人负责 。 谨此说明 , 并致谢忱 。 一 、水利设施与社区的发展 江口平原靠 山面海 , 东 、西 、北三面 皆为 山地丘陵 ,地势自北 向南倾斜 , 延伸入海 。 根 据地质钻探资料 , 江 口平原在近二 、三千年间 呈上升趋势 , 平原中部约有 1 . “ 米厚的河流 冲积层 ,其下为海积淤泥层 , 已高于海平面近 2 . 4 米 。 º 在江 口 平原的东北部边缘 , 有北荻 芦溪与蒜溪交汇入海 , 但 由于丘陵 台地 的阻 隔 , 溪流未能 自然进入平原腹地 。 因此 , 江口 平原的农业用水 , 主要依赖于人工营造的水 利灌溉系统 。 在宋代以前 , 江 口一带水源十分贫乏 , 居 民只能在山间丘陵地带耕作 。 北宋太平兴国 二年 ( 9 7 7 年 ) , 清源军节度 使陈洪进始 于此 地兴修水利 , 在远离江 口 的北裁芦溪下游拦 溪 筑 破 , 沿 山开 圳 , 引水 灌溉 “海 滨斥 卤之 地 ” , 受益面积可达百顷 。 » 北宋后期 , “重修 于蔡端明学士 , 增石于方三使庭实 ” 。 ¼ 然而 , 这一时期的水利设施尚不完备 , 只是 “于上流 叠拳石遏水 ” , 以致 “盛雨暴涨 , 旁穴四 出 , 浩 漫不知纪极 ” 。 ½ 据说 , 在蔡襄奏复莆 田五塘 以 备旱时 , 江 口平源 尚存 “圣寿 ” 、 “西 冲 ”二 塘 , 可见当时“水利未洽 ” 。 ¾ 南宋绍兴十五年 ( 1 1 4 5 年 ) , 莆 田县承 王康 功应 当地 居 民之 请 , 重修南安阪水利设施 。 “命工凿大石 , 去拳 叠 , 因旧规而瓮之 。 ……补够宜漏 , 枝分吠洽 , 造二斗门于下游 , 视时之上下而开闭之 。凡灌 田二万亩 。 ”¿ 此次重修 , 不仅扩大 了南安 破 的受益面积 , 而且使江 口平原成为旱涝保收 一 3 4 一 的乐土 , “暴涨稽天而苗不腐 , 亢阳烁石而土 不焦 ;农无怨磋 , 田无下岁 ” 。 À 根据宋代地方志的有关记述 , 南安破原 名 “南湾破 ” , 分为上 、下洋二 破 , “上破深一 丈 , 阔一丈五尺 , 为圳一 , 长一千一百丈 , 跨待 贤 、永丰二里 , 灌田四十顷 ;下破深一丈二尺 , 阔一丈 , 为圳二 , 长一千二百丈 , 跨永丰 、望 江 、待贤三里 , 灌田六十顷 ” 。Á 准此 , 则当时 的上 、下洋二破实为相对独立的二大水利系 统 , 江 口平原可能尚未形成统一的社区 。清人 陈池养在《莆田水利志》中 , 对此表示质疑 。他 认为 , 在同一水源上 同时创设二破 , 似无 必 要 , 亦与地势不合 , “疑所称上 、下二破即上 、 下二圳也 。……想立破时山址多余地 , 于破 口 即分二圳 ,后溪道渐逼 , 不得不合为一圳 ” 。O 即使如此 , 当时的“上 、下二圳 ”也是相对独立 的水利系统 , 除修破之外不必有其他协作关 系 。 明正统七年 ( 14 4 2 年) , 莆 田知县刘砒应 当地 “誉民黄大三秀等 ”之请 , 对南安阪水利 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改建 , 将原来的上 、下二破 ( 或二圳 )合而为一 , “破口作圳以引水 , 修坛 (原注 : 徊是水徊 袱处 )以止水 、洞头作上 、下 二 沟 , 复 于 下 沟 作 活 , 分 二 小 沟 , 溉 各 里 田 ” 。 0 此次改建之后 , 南安 阪水利系统 已趋 于定型 , 江口平原始以 “九里洋 ”著称于世 。 在江 口 民间 , 对 “九里洋”之名 的由来有 一传说 , 可以映证明代江 口社区关系的发展 。 据说 , 明成化年间 , 太常寺卿黄本清主持重修 南安 破水利设施 , 在计算工程所需石料时打 错了算盘 , 多进一位 , 结果在备料时多买了九 千多块基石 。工程结束后 , 遂用剩下的基石铺 ¹ 此 项合作研究始自于 1 9 8 7 年 , 1 9 9 1 年至 1 9 , 2 年 间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 “华南社会文化史研究”计 划的资助 , 该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由陈其南博士主持 , 谨此致谢 . º 《江 口镇志》页 19 一20 , 华艺出版社 , 1 99 1 年 。 » 《八闽通志》卷 二四 , <食货 · 水利 · 兴化府 》。 ¼ 0 (明 )陈中《重修南安破记 》, 见 于弘治《兴化府 志 》卷三十 . ½ ¿ À (宋 )黄公度《南安破记 》, 见于《莆田水利志》 卷八 。 ¾ Á O 《莆田水利志》卷三 . 了一条长九里的石板路 , 从江 口平原北端的 江 口街直通南端的石庭桥头店 。 此路宽敞平 整 , 纵贯江 口平原中部 , 从明代起即为福建沿 海骚道的必由之路 , “九里洋 ”之名亦 因此不 径而走 。 黄本清为江 口 石庭村人 , 后人讥其 “打错一只铺九里 ” , 对他的筑路之举颇有微 词 。 ¹ 然而 , 这一筑路工程得以完成 , 无疑有 助于加强社区内部的联系 , 强化了当地居 民 的认同感 。 明中叶以后 , 南安破水利系统历经重修 , 受益范围不断扩大 , 逐渐形成了“顶洋 ” 、 “内 棣 ” 、 “外棣 ”三大开发带 , 大致说来 , “顶洋”开 发 于北宋时期 , “内棣 ”开发于南宋 时期 , 而 “外棣’侧开发于明清之际 。与此相适应 , 居民 聚落也 日益向沿海棣田地带推进 。 据宋代地 方 志记 载 , 江 口 一 带 “人 烟 稠 密 , 环 山 以 居 ” º 。 可见当时的居民点主要分布于靠山的 “顶洋 ”地带 。至明代中叶 , 沿海棣田地带 已有 不 少村落 。 明弘治十六年 ( 1 5 0 3 年 )刊行的 《兴 化府志》, 记录 了南安破灌区内的大小十 七村 , 其中分布于 “顶洋”地带的共有六村 ,而 分布于棣田地带的共有十一村» 。 这些村落 一般是沿各大沟渠呈线状分布 , 每一村落都 隶属于特定 的水利 灌溉系统 。 清道光 三年 ( 1 8 2 3 年 )议 立 的《南 安 破善后 章程 》记载 : “南安破圳经观后村 ,分上 、下两瓣 :上瓣为上 沟 , 得水四尺 , 内加深靴瓣 , 溉前王 、丰美 、下 肖三 甲田 , 又石览 , 溉江 口并新丰棣 、欧棣 、李 棣田 ; 下瓣分中 、下二沟 , 中沟溉上林 、上方 、 石庭 、浦城 、东施 、西刘 、佘埔 、 田头 、后郭 田 , 下沟溉昊墩 、东蔡 、下盾 、沟上 四 甲并囊 山寺 及澄墩 、下墩 、外棣 田 ; 又下瓣未分中 、下沟之 先 , 另有七寸涵 , 溉江 口 甲及何棣 、卓棣 田 。以 上各分各水 , 如有阻塞侵凌 , 准就近呈投迎仙 司拿解讯究 。 ” ¼ 这种枝分派别的水利灌溉系 统 , 既把江 口平原联成有机的整体 ,又使 同一 沟系的村落休戚与共 , 这就势必形成 超村落 的社区组织 。 在南安破灌 区内 , 为了统一管理及维护 水利设施 , 历代都有相应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组织 。清光 绪十年 ( 18 8 4 年) 的《南 安破善后章程 》记载 : “南安破向设公正 、副正各一人 , 十五 甲各举 能干一人 。 遇修破时 , 其甲经营田若干亩 , 应 配亩捐钱若干千贯 , 责成各甲能干按户查收 , 不得推隐 。圳道淤积泥水 , 向由各甲民夫按段 分修 。至破头挑掘沙石水工 , 旧例视每甲田额 若干 , 派出民夫多少 , 均责成各能干就 甲内匀 派供役 , 不得推赖 。 如何甲能干身故 , 即由该 甲内怜者公举接充 , 毋许互推 , 致误公事 。 ”½ 这里的所谓 “能干 ” , 亦称“甲首 ” , 是由各村选 派的管理水利设施的代表 。 由“能干 ”或 “甲 首 ”组成的水利组织 , 一般只负责南安破水利 设施 的日常管理及维修 , 如遇大规模的修破 工程或水利纠纷 , 则必须 由士绅和看老出面 解决 。 因此 , 在南安破水利组织之上 ,还有更 高一级的权威机构 。 清雍正五年 ( 1 7 2 7 年 ) , 兴化知府沈起元在《修南安阪记》中指出 : “旧 例 , 江口十五乡各举一甲首 , 亩岁出谷一斤备 修筑 。 甲首侵牟 , 致废公事 。 是役也 , 监生佘 廷梁 、生员李国璋 、吏员李廷秀董其 事 。 ” ¾ 在 当时 , 设立修破董事可能只是权宜之计 , 而事 后则演变为常设机构 , 俗称 “董事会 ” 。这种由 士绅和着老组成的 “董事会 ” , 既是南安 破灌 区的权威机构 , 也是社 区组织的有机组成部 分 。 清代后期 , 南安阪灌区内共有“大小二十 九村 ” , 其中属待贤里者十一村 , 属 永丰里者 十五村 , 属望江里者三村 。 ¿ 由于里甲体制与 沟渠系统的双重制约 , 在这些村落之间形成 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 兹依据《莆田水利志》的 有关 记载 À , 对清末南 安阪灌 区的社 区关系 ¹ 《福莆仙东岳观志 》(油 印本 ) , 东岳观董事会 , 1 9 8 4 年。 º » 弘治《兴化府志》卷九《里 图考 》。 ¼ 《莆田水利志》卷 六 。 ½ 此碑尚存江东来寺水利会内 . ¾ 《莆 田水利志》卷八 。 ¿ 《莆田水利志》卷三 . À 《莆 田水利志》卷三 、卷 六 。 一 3 5 一 略作分析 , 列为下表 : 域域域 待贤里里 永丰里里 望江里里上上 沟沟 观后 、游陇 、山头 、前王 、上魁 (烧灰 ))) 东田 、邦尾 (丰美) 、下肖、上蔡 、上方方方 石石览 、七寸涵涵 江 口 、港下 、度国头头头头 中中 沟沟沟 上林 、上方 、石房 、浦城 、东施 、西刘 、、 田头 、佘埔 、后郭郭 东东东东蔡 、西蔡蔡蔡 下下 沟沟 沟上 、新墩 、陈墩 、下墩 、吴墩 、下盾盾 游墩 、东蔡、新屠屠屠 如上表所示 , 可以把南安破灌区的村际 关系分为 四种不同类型 : 一是 同一里甲不同 沟系 ;二是同一沟系不同里甲 ;三是既同沟系 又同甲里 ; 四是不同沟系也不同里甲 。一般说 来 , 在既同沟系又同里甲的村落之间 , 可能形 成较为稳定的长期协作关系 , 因而也有可能 形成相对独立的村落集团 。明清时期 , 这些村 落集团大多建立了相应的神庙系统与祭典组 织 , 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二 、社区权力中心的建构 江口 历史上的社 区权力中心 , 是受到 “九 里洋 ”居民共同信奉的中心庙宇—东岳观和东来寺 。 这种 以宗教形式建构的社 区权力 中心 , 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 对社区生活实 行了有效的控制 。 江口东岳观主祀东岳注生大帝 , 其香火 据说始 自于宋代 。民间传说 , 北宋杨家将率部 入闽平蛮十八洞 , 途 经江 口 , 宿于一 土地庙 中 , 开拔时遗留一符袋 , 即为泰山神东岳帝君 之香火 。乡人得而供之 , 默祷有应 , 灵感日著 , 后遂改土地庙为东岳观 。 不过 , 根据乾隆《莆 田县志》的有关记载 , 江 口东岳观始建于元至 元二年 ( 1 3 3 6 年 ) , “后把 , 遗址寝没 ” 。 明万历 三十七年 ( 1 6 0 9 年 ) , 由莆 田 知县何南金 “查 复重建 ” 。 ¹ 明万历 、崇祯年间 , 兴化府同知汪 愁功和礼部 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曾楚卿 , 曾分别题赠 “岱宗天 府 ” 、 “东皇司命 ”匾 º 。 清 嘉庆十二年 ( 1 8 0 7 一 3 6 一 年 ) , 因东岳观“历年既久 , 殿房摧残 ” , 由曾任 知县的乡绅庄允治等倡捐重修 . À 清同治元 年 ( 1 8 6 2 年 ) , 东狱观曾受到往 来官兵的驻 扰 , 兴化知府应 当地士绅 、省老之请 , 出示立 碑严禁 。 ¼ 民国初年 , 又因“历年久远 ,栋宇颓 坏 ” , 由清末御史江春霖倡议重修 , 其弟江春 澎“首捐巨金为之倡” , 其子江祖筵又“多方劝 募 , 以竟先志 ” . ½ 由此可见 , 江口东岳观虽始 建于元 , 却是 自明末以后逐渐复兴的 。明以后 东岳观的修建与管理 , 得到了当地官府与士 绅阶层的积极支持 , 因而颇具有官方的色彩 。 士绅 阶层在参与修建东岳观的过程中 , 总是试图使之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 。 清嘉庆 十六年 ( 1 8 1 1 年 ) 的《重修东 岳观碑 》宣称 : “崇祀东岳圣帝 , 职掌注生 , 有求必应 , 士民所 瞻仰而惊惶者 。 故入庙而善心生 , 恶心敢 , 实 大有功名教也 。 ”民国十一年 ( 1 9 2 2 年 )的《重 修锦江东岳观碑》, 对东岳观在江 口社区生活 中的作用有如下说明 : 泰山 屹立海表 , 为五岳宗 , 历代帝王祀 崇封禅 , 南茅北泰 , 玉检金泥 , 典至隆也 。闲 虽濒海 , 神之灵感实式凭禹 。锦江立观始于 ¹ 乾隆《甫田县志 》卷四 。 º 参见《江 口镇志 》页 1 2 1 。 » 清书庆十六年《重修东岳观碑》, 此碑尚存 。 ¼ 清同治元年《兴化府为文昌东岳行宫示禁碑》, 此 碑尚存。 ½ 民国十一年《重修锦江东岳观碑 》, 此碑尚存。 有元 , 迄今五百余载 , 香火之 盛 甲于全 莆 。 其所以御灾样志 , 追 福斯民于冥冥中者 , 不 可徉述 。 至于排难解纷 , 彩善痒恶 , 其威权 实足辅地方官吏之所不 及 。每 问十数载 , 举 神以巡行境内 , 一邑之人并肩军迹 , 奔走偕 来 , 以格恭将事 。 谓非神之盛德及人 , 鸟能 若此邓 ? 在这里 , 东岳观被视为社区权力的象征 , 宗教 与政治的关系昭然若揭 。 此次重修东岳观之 前 , 江口平原曾经历了旷日持久的 “乌白旗械 斗 ”0 , 当时由江春霖等乡绅 出面调停 , 据说 用的就是东岳观的“令旗 ” 。 º 在江口东岳观的大门内 , 迎面悬挂着“先 问心”的金字牌 匾 , 还有一个八尺宽 的大算 盘 。这是因为 , 东岳观的董事经常在此调解民 间争端 , “先问心 ”的牌 匾意在告诫人们言行 必须“问心无愧 ” , 而大算盘则暗示 “人算不如 天算 ” 。 在东岳观的前殿 , 排列着十殿阎王及 其部属的塑像 , 气氛阴森可怖 。凡是来东岳观 打官司者 , 必须先在神像前赌咒发誓 , 然后才 可以向董事们申诉 。 为了维护东岳注生大帝 的“威权” , 其神殿一般是不对香客开放的 , 乡 民只能在大门外的护卫神曹将军塑像前祭 拜 。 据说 , 曹将军原是平俊名将戚继光的部 下 , 于明嘉靖年间入 闽平俊 , 身负重伤 , 在江 口东岳观不治而死 , 遂为此观守护神 , 有求必 应 , 灵异非常 。因此 , 在普通乡民的心 目中 , 对 “帝爷 ”多存畏惧之心 , 对 “曹爷 ”则有敬爱之 情 。 每逢 “曹爷 ”诞辰 , 都有不少 乡民前来还 愿 , 其盛况远非 “帝爷 ”诞辰可比 。 每年由东岳观主持的乡、规模祭典仪式 , 主要是农历三月二十八 日的“帝爷诞 ”庆典与 四月十五 日的 “曹爷诞 ”庆典 。同时 , 江 口平原 的居 民都要来此进供祭品 , 当地的道士也要 集中起做道场 , 俗称 “师公会 ” 。更有民间为还 愿而捐献的莆仙戏和木偶戏 ,往往 日夜连场 , 数十日不断 。 1 9 3 2 年以前 , 东岳观的 “帝爷 ” 和“曹爷 ”还要不定期出巡 » , 即所谓“举神以 巡行境内 ” 。 这种大规模的巡游 , 大约每隔十 年一次 , 每次历时三至五天 , 境内各村都要派 出仪仗队助威 , 总人数可达数万之聚 。 因此 , 仅管最后一次巡游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 了 , 当地着老仍是记忆犹新 。 每当我们间及当地 最有特色的宗教 民俗活动 , 他们总是以此为 例 。 江 口 东岳虽然号称道观 , 但在平时并无 道士住观 , 只有几位香公负责清扫及照管香 烛 。观内的一切重要事务及仪式活动 , 都是由 当地士绅及着老组成的董事会主持 。 按照惯 例 , 东岳观的董事必须由“九里洋 ”内的十五 个主要村落选派 , 每村一人 , 总数不得超过十 五人 。 如果上一任董事去世或因故退出董事 会 , 也只能由所在村落派人顶缺 。这种较为稳 定而又拥有深厚权力基础的董事会 , 具有很 高的办事效率 , 有效地维护了社区传统的存 续 。 清末至民国年间 , 东岳观 的董事会除了 “排难解纷 ”及主持各种祭典仪式 , 还 曾经主 管南安破水利系统 , 创办书院 、小学 、育婴堂 、 孤老院 、义家等文教及慈善事业 。每年农历十 二月二十五 日 , 东岳观董事会还要举办一次 大规模 的施舍 活动 , 把善男 信女捐献的钱 、 粮 、物发放给当地的贫困户和远道而来的乞 丐 、孤老等人 . ¼ 这一时期的东岳观 , 实际上 已经演变为一种综合性的社区服务机构 。 座落于江 口镇西郊的东来寺 , 曾经是东 岳观的附属设施 。 据说 , 东来寺之所以得名 , 就是由于“董其事者 , 多来自东岳观 ” ½ 。 这一 说法未必可信 , 但却反映 了二者在社 区历史 上的主从关系 。还有人谈到 , 由于东岳观靠近 交通要道 , 人多嘈杂 , 董事们不耐其烦 , 经常 ¹ 《莆田县志 · 乌白旗械斗 》‘草稿 ) , 莆田县志编辑 委 员会 , 1 , 6 4 年 。 º ‘福莆仙东岳观志》(油 印本 )东岳观董事会 , 1 9 8 4 年 。 » 据调查 , 东岳观曾于民 国六 年 、十六年 、二十二年 举行大巡游 , 用因抗战爆发而终止 。 ¼ 《福莆仙东岳观志 》(油印本) , 东岳观董事会 , 1 9 8 4 年 。 ½ 《江 口镇 志》页 13 3 , 华艺出版社 , 1 9 9 1 年 。 一 3 7 一 到较为僻静的东来寺议事 , 久而久之也就反 客为主 。 因此 , 东来寺与东岳观的董事会 , 其 实都是同一批人 。 这些可能都是较为晚近的 情况 , 尚不足以说明东来寺的早期历史 。据了 解 , 在东来寺的早期住持中 , 有来自莆 田名刹 广化寺及梅峰寺的僧人 , 可能该寺最初 曾隶 属于某些大寺 , 后来才逐步 由东岳观接管 。 在东来寺 中 , 建有大雄宝殿 、玉皇 阁、灵 显庙 、三教祠 、檀越祠 、德建祠等宗教设施 。大 雄宝殿奉祀释迎牟尼 , 玉皇阁奉祀玉皇大帝 , 灵显庙奉祀本地土神彭泰山 , 三教祠奉祀三 一教主林兆恩 , 檀越祠奉祀本寺历代植越主 , 德建祠奉祀历代修建南安破水利系统的功臣 及董事 。这些宗教设施的规模都不大 , 一般都 是一进深 、二至三开间的小庙 , 而且香火也相 当冷 清 , 只有被称为 “鬼头神尾 ”的彭泰山才 时常有香客光顾 。 与江口 平原的其他神庙相 比 , 东来寺可以说是一种缩微的寺庙群 , 其存 在意义只是象征性 的 , 并不用于大规模的祭 典仪式 。 关于东来寺 的创建年代 , 如今 已无从查 考 。 不过 , 依据清乾隆五十七年 ( 1 7 9 2 年 )的 《重建南安 破报功祠记 》¹ , 东来寺 中的德建 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 ( 17 9 1 年 ) 。 按 , 德 建祠即南安阪报功祠 , 实为当地水利组织的 办事处 , 俗称“水利会” 。东来寺作为江 口平原 的中心庙宇 , 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德建祠而 得以确立的 。有趣的是 ,在东来寺现存的有关 碑记 中 , 已把碑题改为《修 建东来寺南 安破 记》, 并把碑文中的“古来建报功祠于五里塘 ” 改为 “古来建德建祠于东来寺 ” 。 这显然是为 了强调东来寺 与南安破水利组织 的历史渊 源 , 试图以此抬高东来寺在江 口社 区生活 中 的地位 。而在实际上 , 南安阪报功祠原是相对 独立的 , 清中叶以前并不隶属于东来寺 。试见 下述记载 : 仁 口 南安阪 , 沐出获芦澳 , 肇绩于太傅 陈公洪进 , 继修于学士蔡公襄 , 增石 壮拙于 捕使方公廷实 。 … …景泰 问 , 太常黄公本清 一 3 8 一 留心要整 , 弗评辛勤 , 故其后 代荣登方伯 , 诚义举之美报也 。古来建报功祠于五里塘 , 地当孔道 , 戎马扰攘 , 由之倾坏 。 康熙 ‘丑 春 , 三里能干鸿集重建 。 几历二三纪 , 又经 修 葺。 时圳道复记 , 郡宁起元沈公转念 民 澳 , 举 贤能者黄其辜 , 且勒碑于祠 内 , 以 示 奖劝 。但贾薄工庸 , 飘摇风雨 , 椽瓦无存 , 致 前贤神像漏湿弗堪 , 良可慨也 。…… 兹黄事 黄孙景 、李名达 、 吴国耀 、许子辉 、李正年 、 李禹伯等 , 捐金倡建 , 复幕三里内殷实 乐 捐 , 合金五百有奇 。 度地于龙 山之 阳 , 依山 面流 , 天然明秀。 辛亥年二月起居 , 至十 一 月落成 。 º 如上所述 , 南安破报功祠原在江 口平原中部 的五里塘 , 清康熙二十四年 ( 1 6 8 5 年 )及雍正 年间曾二度修建 , 至乾隆五十六年 ( 1 7 9 1 年 ) 始迁建于东来寺内 , 从而使东来寺演变为南 安破水利系统的管理机构 。不过 , 依据清同治 七年 ( 1 8 68 年 )的《修筑南安阪长堤碑记》» , 当时的水利工程主要是由东岳观主持 , 可见 东来寺在此之前已 由东岳观 的董事会接管 , 南安破水利组织也就直接隶属于东岳观了 。 东来寺与东岳观南安破水利组织的相继 接管 , 可能导源于当时 日益激化的水利争端 。 清道光年间 , 兴化知府徐 滥在《南安 破记事 诗 》中记云 : “南安破水分荻芦 , 始于歧山及君 谋 。 其初灌溉仅百顷 , 均沾握泽能盈余 。 海荡 日开 田日广 , 始教涓滴成珍珠 。在昔刘候求治 理 , 二破合一真宏模 。 … …百有余年堤决裂 , 沈 、张相继营馒朽 。简拔佘 、李稗主进 , 阻扰汗 讼除泉徒 。 厚货诅肯饱奸蠢 , 神灵鉴延 昭天 诛 ! ” ¼ 这就是说 , 清雍正年间起用佘廷梁 、李 国璋 、李廷秀等人为修破董事 , 主要是为了弹 压阻扰修破的不法之徒 。 这一时期的水利争 端 , 集中表现为 “顶洋 ”与“外棣”之间的用水 ¹ 此碑尚存 , 另有拓本 。 º 此据原碑拓本 。 À 此碑尚存江口 东岳观内 。 ¼ 陈池 良《莆田水利 志》卷人 。 矛盾 。如云 : “酸水先溉 , 顶洋 、内棣 , 近海筑外 棣 , 埃顶洋溉足波及 。 近人心不古 ,遇旱堵塞 斗门 , 顶洋水流入田 , 外璨一任干涸 。”¹ 清中 叶以后 , 由于沿海壕田的不断增加 ,水源供应 日益紧张 , 不同沟系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 经常因此而引起械斗 . 清光绪十年 ( 1 8 8 4 年 ) 的《南安破善后章程》º 记载 : 一 、上圳之石觅系引水灌溉汉 口 、度 围 头 、后佘埔 、外新棣 、新丰棣 、欧棣 、率壤各 田 , 故旧设止水石遇流 , 使水 由觅头而入 。 祠 因该石被人移灭不见 , 得水无几 , 随起争 端 , 致将止 、下圳束水提岸掘坏 。 …… 一 、上 、 下圳 高低 悬殊 , 中问分界堤 岸 因被 削薄 , 漏穴甚多 , 致上圳 水渐趋下圳 , 水利不均 , 往往因此相争 , 酿成人命 。 … … 在上述情况下 , 为了协调不同沟系之间的利 益 , 缓和社区内部的矛盾 , 不仅需要具有强制 性的合法权力 , 更需要具有威摄力的教化工 具 。东岳观和东来寺正是为此而建构的 , 因而 也就取代了南安破报功祠 , 跃居社 区权力的 中心 。 在江口历史上 , 南安破报功祠与东来寺 、 东岳观 , 都可以视为社区整合的文化形式 。如 果说 , 南安破报功祠只是直接服务于当地水 利组织 , 东来寺与东岳观则具有更大的包容 性 。从东岳观 、东来寺与南安破报功祠的相互 继替中 , 我们可 以发现水利系统对于江 口 社 区生活的持久影响 , 也不难察觉社区权力结 构的微妙变化 。 三 、从里社向村庙的演变 江口 平原的每一村落 , 都有全村共同信 奉的村庙 , 这些村庙大多是由明代的里社演 变而来 。在 同一里社系统的村庙之间 ,存在着 逐级 “分香 ”的从属关系 ,形 成了多层次的祭 典组织 。考察从里社向村庙演变的历史过程 , 有助于探讨基层社会组织的变迁 。 明初规定 , 凡乡村各里都要立社坛一所 , “ 祀五土五谷之神 ” ;立厉坛 一所 , “祭无 祀鬼 神 ” 。 » 这种法定的里社祭祀制度 , 是与当时 的里 甲组织相适应的 , 其 目的在于维护里 甲 内部的社会秩序 。明弘治年间编纂的《兴化府 志》,对 “祭里社礼”与 “祭乡厉礼 ”有详细的说 明 , 兹摘引如下 : 祭里社礼 : 每里立坛一所 (其制坐南 向 北 ) , 祀五土五授之神 , 其牲用一羊 、一 泵 , 酒 、果 、香 、烛 、纸随用 。每岁轮一户为会首 , 遇春 、秋二社 , ……就行会饮礼 。会中 , 令一 人先读誓词 (名 “抑强扶弱之誓 ”), 其词曰 : “凡我同里之人 , 各守礼法 , 毋恃力凌弱 , 违 者先共制之 , 然后经官 。 或贫无可赡 , 周给 其家 , 三年不立 , 不使与会 。其婚姻 、丧葬有 之 , 随力相助 。如不从众及犯奸盗 、诈伪、一 切非为之人 , 并不许入会 。 ”读誓词毕 , 长幼 以次就坐 , 尽欢而退 。 务在恭敬神明 , 和睦 乡里 , 以厚风俗 。 ¼ 祭乡厉礼 : 凡各乡村 , 每里立坛一所 , 祭无祀鬼神 。 每岁三祭 , 日期与府厉同 , 祭 物 、牲 、酒随乡俗置办 。 轮当会首 , 如里社 仪 。 … …祭 毕会饮 、读誓等仪 , 与祭里社 同 。 ½ 如上所述 , 在每年五次的祭社与祭厉仪式 中 , 里 甲成员都要轮流主祭 , 并举行 “会饮 ” 、 “读 誓 ”等仪式 , 以达到 “抑强扶弱 ” 、 “和睦乡里 ” 之 目的 。这种里社祭礼的维持 , 必须以里甲成 员的相对均衡为前提 , 凡不能 自立或不守礼 法之人 , 皆不得参加有关活动 。 因此 , 一旦里 甲内部出现两极分化 , 此类祭典也就难以正 常举行 。 明中叶前后 ,里甲组织趋于解体 , 里社祭 礼也 日益废弛 。弘治《兴化府志》的编者指出 : “乡社礼久废 , 为政君子宜督民行之 。 ”¾ 而在 述及每年上元节的 “乡社祈年 ”习俗时 , 又有 如下记载 : ¹ 《莆田水利志》卷 六 。 º 此碑尚存江 口东来寺水利会 内 . » 《洪武礼制 》卷七 。 ¼ ½ ¾ 弘治《兴 化府志 》卷二一《礼乐志 》。 各社会首于月半前后 , 集聚作祈年砍 及弃社主烧晚 , 鼓 乐导前 , 张灯照路 , 无一 家不 到者 。 莆水南方氏 、 徐氏 、邱氏 , 筑坛 为社 , 春秋 致祭 , 不 逐 里巷 遨嬉 , 其礼 可 取 。 ¹ 这里 的所谓 “社主 ” , 实为神像 , 因而 必有神 庙 , 不同于 “筑坛为社 ”的规制 。 明正德年间 , 莆田知县雷应龙 “力毁 淫祠 ”一千七百余所 , 其中即有以 “社 ”为名的神庙 。 如涵江龙港的 新有社 , 原在应毁之列 , 因社中存有文天祥题 写的匾额 , 遂得以幸免 。 º 延及清代 , 社坛 、厉 坛已极为罕见 。 乾隆《莆田县志》记云 : “里社 坛 , 本以祀土 、谷之神 , 今皆建屋 , 亲 祀他神 。 惟连江上余 、待贤里前黄仍坛 ;东厢龙坡 、兴 泰英惠 、通应 、左厢长寿 、延寿里黄巷 、太平六 社 , 虽建屋尚立土 、谷神主 , 春秋集社聚祭毕 , 读浩 、 律 、 誓 约 , 然后 会 饮 , 犹 有 古 之 遗风 焉 。 ’, » 同书又云 : “各里乡厉坛 , 洪武 间奉例 建置不一 ,今俱废 . ”¼ 由于厉坛是为 “祭无祀 鬼神 ”而设的 , 因而一旦社坛演变 “杂祀他神 ” 的神庙 , 厉坛 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 可以说 , 在后世的神庙祭典中 , 祭社与祭厉 已 经合而 为一了 。 在里社演变为神庙之后 , 一般仍 会保留 原有的社 名 , 而 以 “各里所祀之神抵 , 别其名 为宫 、庙 ” ½ 。 因此 , 这些神庙往往既有庙名又 有社名 。 在江 口平原 , 凡属社 、庙并存的村落 称为 “境 ” , 意指某一社 、庙的管辖范围 , 亦即 绕境巡游的“境 ” 。在这里 , “社”与“庙 ”都是构 成 “境 ”的必要条件 , 只有 已经建庙立社 的聚 落才可以举行独立的绕境巡游仪式 。 换句话 说 , 有庙 无 社 或哺 社 无 庙 , 都 不成 其 为一 “境 ” 。 例如 ,江 口镇的下后度村 , 据说自明代 开村时 已建了一座 主祀玄天上帝的新兴殿 , 但由于至今尚未立社 , 因而历来都不是独立 的一 “境 ” , 每年都必须参加孝义村佑圣观的 绕境巡游 。 相反 , 江 口刘井村的崇清观 内 , 设 有梯云 、麟 振二社 , 据说原来各有不 同的社 庙 , 后来其中一座毁弃了 , 二庙合而为一 , 因 一 4 0 一 而也只算一“境” 。此类例子还可以举 出许多 , 兹不赘述 。 在 “境 ”的形 成过程中 , “社”的创立具有 决定性的意义 。这是因为 , 村社是由里社直接 派生 出来的 , 一般只有开村年代较早的村落 才有可能 自立一 “社 ” 。据调查 ,江 口历史上共 有五座“祖社 ” , 即前王村的尧山社 、前会村的 兴贤社 、前面村的嘉兴社 、石庭村的福兴社及 下肖村的礼兴社 。 这五座“祖社”可能都是明 初设立的里社 , 其中三座在待贤里地境内 ,二 座在永丰里境内 。按 , 明代莆 田的里甲组织较 为特殊 , 于每里之下又分若干图 , “ 以一百一 十户为图 , 十户为里长 , 一百户分为甲首以隶 之 ” 。 ¾ 因此 , 这里的“图 ”实际上相当于一般 以一百一十户为限的 “里 ” . 另据弘治《兴化府 志》记载 , 待贤里 “管内人户厘为三图 ” , 永丰 里 “管内人户厘为二图” , 即二里之内共设五 图 。 ¿ 可以推测 , 明初各图皆立一 “里社 ” , 因 而江 口平原共有五座“祖社” 。明中叶前后 ,莆 田各地的里图屡经裁并 , 永丰 、待贤二里皆仅 存一图 , 而五座“祖社 ”却存而不废 , 并逐渐演 变为“杂祀他神 ”的 “祖庙 ” , 江 口 民间称之为 “七境总宫 ” 。以这些“七境总宫 ”为中心 , 形成 了号称 “七境 ”的五大村落集团 , 即扛口七境 、 石庭七境 、沟上七境 、丰美七境及亮山七境 。 明清之际 , 由于里 甲的解体与聚落的分 化 , 在 “祖社 ”及 “祖庙 ”之下又派生出许多新 的村社及村庙 。在田野调查中 , 可以依据各村 建庙 、立社的大致年代 , 追寻从里社向村庙演 变的历史轨迹 。例如 ,江 口七境所属各村的社 庙修建概况如下 : 孝义村佑圣观 、灵兴社 , 始 建于明 , 清雍正年间重修 ;港下村福海堂 、宁 江社 , 明万兴八年 ( 1 5 8 0 年 )改福海庵而成 , 清乾隆年间重修 , 度围头村清达堂 、龙兴社 , ¹ 弘治《兴化府志 》卷一五《风俗志》。 º 乾隆《莆田县志 》卷 四《建里》. À 乾隆《莆田县志》卷三《建置 》. ½ 乾隆《仙游县志》卷一二《建置志》。 ¾ ¿ 弘 治《兴化府志》卷九《里图考》。 清康熙六十年 ( 17 2 1 年 )改庵 堂而成 , 乾隆至 嘉庆年间二度重修 ;刘 井村崇清观 、梯云社 、 麟振社 , 创建于清乾隆年 间 ;新井村凰池宫 、 龙津北社 , 始建于明 , 清乾隆年间重建 ;后墩 村炉台宫 、龙津社 , 始建年代不明 , 但因龙津 北社派分于此 , 故当 创建于明 ;前会村妙应 宫 、兴春社 , 始建年代不明 , 清同治二年 ( 1 8 6 3 年 )重修 。大致说来 , 江 口七境的社 、庙大多建 于明代 , 至清中叶已基本定型 。 清中叶以前 , 有些村落集团可能尚未最 后形成 , 因而清后期仍在创立新社 。如丰美七 境的下列社 、庙 : 中宅村北垣宫 、重兴社 , 创建 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 1 7 5 9 年 ) ; 东 田村武 当 殿 、 民安社 , 创建于清嘉庆十六年 ( 1 8 1 1 年 ) ; 井头村北极殿 、礼兴东社 , 创建于清同治七年 ( 1 8 68 年 ) 。 上述三村 皆为丰美七境之一 , 可 见该村落集团迟至清后期才基本定型 。 又如 石庭七境中的下列社 、庙 : 东施村北极殿 、齐 兴 社 , 创建于清乾隆元年 ( 1 72 3 年 ) ;西刘村 新灵宫 、福兴西社 , 创建于清 乾隆年间 ;界 下 村北辰堂 、连江社 , 创建于清同治元年 ( 1 8 6 2 年 ) . 按 , 界下村的社 、庙派分于东蔡村的紫霞 堂 、振江社 , 据说当初立此 一境 , 是为了替代 已经失传的“临江境 ” 。这说明 ,清后期石庭七 境的发展尚不稳定 。 在聚落发展速度较快 的沟上七境 中 , 一 社多庙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 , 前面村的广仁 庙和嘉兴殿 , 皆设嘉兴社 , 而村中另有一座奉 祀社公社妈及 四海龙王的嘉兴社 , 据说即为 原来的“祖社 ” 。 此外 , 游墩村的极乐堂 、顶墩 村的广惠宫 、下墩村的灵显庙 , 皆设集福社 ; 后枯村的威显庙 、李膺村的威显殿 、新墩村的 福惠堂 、 田中央村的永福堂 , 皆设新兴社 。 这 些同社不同庙的村落 , 虽然可在各自的村内 举行绕境巡游 , 但在沟上七境中却只能合为 一“境 ” 。这是因为 , 沟上七境位于沿海棣田地 带 , 明代 已形成各大主要村落 , 并分别建庙立 社 , 组成七 “境 ” 。因此 , 明以后形成的新聚落 , 只能在原有的 “境 ”内自立 门户 , 谋求相对独 立的发展 . 实际上 , 沟上七境中还有一些较迟 形成的村落 ,始终未能自立村社 , 至今仍是有 庙无社 。 如新店有隆佑堂 、蔗车村有威显堂 、 后煌埔村有金山宫 , 但皆未能自立一主 , 因而 也从未举行独立的绕境巡游仪式 , 每年元宵 都必须参加外村的绕境巡游 。 亮山七境位于江 口平原开发最早的 “顶 洋 ”地带 , 明清时期反而 日趋衰微 。据调查 , 兔 山七境中有二境 已经灭绝 , 仅存前王 、石灰 、 游陇 、山头 、石狮五境 。 这五境的社庙大多规 制简陋 、破漏不堪 , 有的甚至至今只称社而不 称庙 (请参见下文附表 ) 。不过 , 从前王村尚存 的“七境总宫 ”尧山社中 , 仍可了解这一村落 集团的原有组成形式 。 尧山社除了主祀社公 社妈之外 , 另有陪神张公 圣君 、都天元帅 、温 公元帅 、康公元帅 、刘公元帅 、 田公元帅 、金大 将军 。 据说 , 当初七境分别建庙立社时 , 就是 从这七位陪神中各分去一神 。此后 , 每年元宵 绕境巡游之际 , 这七位陪神皆回总宫 , 结伴出 巡 , 而平时则分镇各境 , 其神诞庆典亦 由各境 自理 。由于尧山七境的下属社 、庙大多来历不 明 , 这一村落集团的形成年代难以推断 , 但也 并非毫无踪迹可寻 . 位于南安破畔的石狮村 凤来宫 , 据说是明代 由尧 山社 的田公元帅分 灵而建的 , 初名 “安泰社 ” , 而后灵异 日著 . , 遂 定名为 “凤来宫” 。 按 , “尧 ”字倒写即为“凤 ” , 故 “凤来宫 ”之名颇有深意 , 即表明此庙与鬼 山社的渊源关系 , 又暗寓 “后来居上 ”之义 。假 如这一传说可信 , 亮山七境当形成于明代 。 如上所述 , 从里社向村庙的演变 , 直接表 现为各村分别建庙立社的历史过程 , 这一过 程具有逐级 “分香 ”的性质 。 在聚落发展较快 的 “七境 ”集团中 , 可能形成四种不同层次的 神庙 : 一是以 “祖社尸或 “祖庙 ”为标志的 “七境 总宫 ” ; 二是 以 “社庙合一 ”为标志的原生村 庙 ;三是 以“数庙合社 ”为标志的次生村庙 ; 四 是 以“有庙无社”为标志的再次生村庙 。 与此 相适应 , 这些神庙的祭典组织也具有逐级“进 香 ”的性质 。 例如 , 沟上七境中的蔗车村威显 一 4 1 一 堂 , 原 由后枯村威显庙派分而来 , 因而必须参 加威显庙的祭典组织 ;威 显庙李膺村的威显 殿 、新墩村的福 惠堂及 田中央村的永福堂 , 都 是由新兴社派分而来 , 因而这些村庙必须合 为一 “境 ” , 组成共同的祭典组织 ;新兴社原由 嘉兴社派分出来 , 因而必须参加嘉兴社即“七 境总宫 ”的祭典组织 。这种层层相因的祭典组 织 , 可以图示如下 : 应当指出 , 在 “七境 ”集团形成之后 , 经由 “分香 ”和 “进香 ”而建立的社区关系 , 取代了 里甲内部的行政隶属关系 , 从而也就 实现 了 从里甲组织 向社区组织的有机转变 。 更为重 要的是 , 在各村分别建庙立社的过程中 , 以村 落为基础 的祭典组织得到了普遍的发展 , 这 就势必导致基层社会结构的全面改组 。因此 , 当我们论及神庙系统的演变 , 应当特别关注 村庙祭典组织的发展 。 四 、村庙祭典的组织形式 江 口平原的村庙祭典仪式 , 主要是每年 元宵节前后的绕境巡游和各级神抵的诞辰庆 典 。 此外 , 还有为培养新一代神童而举行的 “关戒 ”和 “预修 ”仪式 , 每村数十年才组织一 次 , 每次为期数十天 . ¹ 在这些祭典仪式 , 传 统的社区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为我 们提 一 4 2 一 供了考察村内社会结构的良好时机 。近年来 , 我们在江 口平原参观了上百场的村庙祭典 , 对祭典组织及仪式过程作了初步的了解 。 在 此着重分析村庙祭典的组织形式 , 探讨血缘 关系与地缘关系在社区发展中的互动过程 。 在江 口的村庙中 , 大多同时供奉着各种 不同等级的神抵 。 其中有些是全村共同信奉 的主祀神 , 有些是某一角落信奉的角落神 , 还 有不少无人问津的普通陪神 。 区分这三种神 明的主要标志 , 在于神诞庆典的不同组织形 式 。 一般说来 , 主祀神诞辰的庆典仪式 , 由村 庙董事或头人 、福首统一组织 , 其有关费用由 全体村民分摊 ; 角落神诞辰的庆典仪式 , 由各 角落 自行组织 , 其有关费用也在角落 内分摊 。 至于普通陪神的诞辰 , 一般不举办庆典仪式 , 只是临时添设几样供品而已 。 在元宵绕境巡 游时 , 除了坐镇本庙的社公社妈之外 , 主祀神 和角落神通常都会出巡 , 而普通陪神则不参 加巡游 。试以孝义村佑圣观的祭典组织为例 , 对此略作说明 。 孝义村现有人 口近四千 , 分属于七社 (角 落 ) , 各社 1 9 8 9 年户 口数如下 , 陈社 , 1 73 户 , 9 8 2 人 ; 下街社 , 6 3 户 , 3 9 0 人 ; 东社 , 4 1 户 , 21 8 人 ; 李社 , 18 4 户 , 9 89 人 ; 观前社 , “ 户 , 3 5 5 人 ; 荔社 , 30 户 , 14 6 人 ; 后 度社 , 57 户 , 2 82 人 。 º 以上各社都有特定的崇拜对象 , 每 年分别为本社崇拜对象举办神诞庆典 。 陈社 奉祀太尉和康元帅 , 农历五月十八 日和七月 七 日举行庆典 ;下街社奉祀金大将军 , 二月十 三 日举行庆典 ;东社奉祀张公圣君 (文 )和齐 天大圣 , 二月二十五 日和七月二十三 日举行 庆典 ;李社奉祀马元帅 , 九月二十八日举行庆 典 ;观前社奉祀都天元帅 , 九月十三 日举行庆 典 ;荔社奉 祀 田公元帅 , 四月十八 日举行庆 ¹ 参见拙文 : G r o u p i n i t i a t io n 。 n d e x o r e i o t i c d a n e e i n t h e X i n g h u a r e g io n . K e n 讹t h 仅a n a n d Z h e n g Zh c n m a n . 载 《中国摊戏 · 摊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集》, 《民俗曲艺 》第 85 期 , 19 9 3 年 . º 此据佑圣观 1 9 8 9 年元宵收款清单 。 典 ;后度社奉祀张公圣君 (武 ) , 七月二十三 日 举行庆典 。各社的神诞庆典 , 一般都是由本社 推举若干名 “头人”主持 , 其 经费都是 由本社 各户按丁 口摊派 。 此外 , 每年元宵节前数日 , 各社都要抬出本社角落神 , 轮流举行绕境巡 游 , 其经费一般也是按 丁 口 摊 派 , 也有少数 “福首 ”自愿捐资 。 李社与东社于正月十二 日 巡游 , 陈社和荔社于正月十三 日巡游 , 观前社 与后度社于正月十四 日巡游 , 下街社于正 月 十五 日巡游 。元宵节之后 , 佑圣观主神玄天上 帝 、王中军和各社角落神择 日“总出游 ” , 具体 日期要在前 “ 卜答 ”而定 , 一般都是选在正 月 二十至二十五 日之间 。此外 . 全村还分别为玄 天上帝 、王中军 、顺天圣母及社公社妈举行神 诞庆典 。 “总出游 ”和主祀神的神诞庆典仪式 , 由佑圣观董事会主持 , 其经费大多来 自私人 捐款 , 如有不足则按全村人 口摊派 。在这些不 同的祭典仪式中 , 村 内各角落之 间既相互合 作 , 又彼此竞争 , 每年都有新花样出现 , 从而 使社 区传统不断地得到延续和更新 。 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江 口村庙祭典的不 同组织形式 , 兹将部分村社 、庙的主要崇拜对 象列为下表 : 村村名名 庙名名 社名名 主祀神神 角落神神 孝孝义义 佑圣观观 灵兴社社 玄天 上帝 、 王中军 、顺天 圣母 、社公社社 1 . 陈公太尉 、康公元帅 ; 2 齐天大圣 、、 妈妈妈妈妈妈 张 公圣君 . 3 . 五显灵官 ; 4 . 田公元帅 ... 55555555555 . 都天元帅 ; 6 . 张公圣君 ( 武 ) , 7 . 金金 大大大大大大将军 。。 刘刘井井 崇清观观 梯云社 、麟振社社 玄天上帝 、朱公元帅 、齐天大圣 、二社社 1 . 都天元帅 . 2 . 马灵官 . 3 . 陈灵官 , 4... 公公公公公妈妈 朱灵官 , 5 . 韩灵官 ; 6 . 张公圣君 ... 前前会会 妙应宫宫 兴春社社 一殿真君 、 田公元帅 、社公社妈妈妈 度度围头头 清达堂堂 龙兴社社 齐天大圣 (文 ) 、协天大帝 、社公社妈妈 1 . 司 马圣王 ; 2 . 武按圣王 , 3 . 北斗中中 天天天天天天大圣 ; 4 . 齐天大圣 (武 ))) 港港下下 福海堂堂 宁江社社 慈济真君 、天上圣母 、社公社妈妈 . 都天元帅 . 2 . 张公圣君 ; 3 . 刘公元元 帅帅帅帅帅帅 . 4 . 伽罗大圣 ; 5 . 肖公圣侯侯 后后墩墩 炉台宫宫 龙津社社 五显灵官 、天上圣母 、观音大士 、社公公 1 . 周广平王 , 2 . 郑圣侯 ; 3 . 吴都统 , 4... 社社社社社妈妈 金统领 ; 5 . 伽罗大圣 ; 6 . 田公元帅帅 新新井井 凤 池宫宫 龙津北社社 五显灵官 、意山大帝 、金大将军 、社公公公 社社社社社妈妈妈 后后枯枯 威显庙庙 新兴社社 天上圣母 、广 泽尊王 , 四海龙王 、社公公 1 . 司 马圣 王 、陈舍人 ; 2 . 武按圣王 、金金 社社社社社妈妈 . 将军 、郑都统 ; 3 . 北斗中天大圣 .刘太太 保保保保保保 , 4 . 田公元帅 . 灵牙中军 . 5 . 陈圣侯侯 李李盾盾 威显殿殿 新兴社社 社公社妈妈 1 . 田公元帅 . 2 . 青 山王公 、 3 . 邱将军 、、 刘刘刘刘刘刘太保 , 4 . 北斗中天大圣 、 四海龙王王 郊郊 顶顶 福兴
本文档为【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7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8-28
浏览量: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