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举报
开通vip

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南平市关工委家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3(课件稿) 范阳善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编)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学习讨论。今天我们学习讨论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智优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要点,青少年好胜和社交恐惧心理调适。 (一)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一个话题: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一、一般人际关系的涵义、构成及其特点。 1、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们从出生那天起,每天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最初是母亲,然后是家人、伙伴、同学、朋...

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南平市关工委家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3(课件稿) 范阳善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编)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学习讨论。今天我们学习讨论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智优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要点,青少年好胜和社交恐惧心理调适。 (一)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一个话题: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一、一般人际关系的涵义、构成及其特点。 1、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们从出生那天起,每天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最初是母亲,然后是家人、伙伴、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并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个体间相互认识、相互好恶、相互亲疏的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要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顺应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融洽程度。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探索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生,青少年如此,成人也是如此。 2、人际关系的心理构成 人际关系在心理上的相互作用有三个方面的构成成分: 一是认知成分。主要指人与人交往中彼此能够正确地感知与理解对方,并形成对对方整体的综合看法与观点。这是人际交往中形成协调、融洽、和谐的良好关系的认识基础。相反,彼此产生一些错觉、偏见与误解,则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是情感成分。主要指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人与人之间如果互相欣赏、情投意合、和谐融洽,则会产生欢快、舒畅、热情、亲近、关心、依赖的情感。反之,若互相抵触、格格不入,甚至对撞、反抗、纠缠、争吵,彼此间就会产生冷漠、嫉妒、怨恨、猜疑、厌烦等内心体验,这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与不和谐。 三是行为成分。主要是指一个人对对方认知的态度、情感的体验必须通过其外部的言行、举止动作来表现。这些言行举止在交往过程中,对人际关系发生直接作用,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互相配合、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除了认知与情感因素外,还体现在行动的一致性上。 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可、相互理解、情感融洽、行动协调,这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志。 3、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分为四类: 一是公共距离。这是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其范围约为3.6~4.5m。 二是社交距离。这是彼此认识的人们的交往距离。通常的正式社交活动、社交谈判,人们都会保持这种距离,其范围约为1.2~2.1m。 三是个人距离。这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接受大量体语信息,其范围约为0.45~0.75m。 四是亲密距离。这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的使用只限于个人环境。在有些国家,由于礼仪或习俗的需要人们也会在公共场合有亲密行为。 4、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般来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 一是定向阶段。包括注意、选择交往对象,与交往对象进行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二是情感探索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情感联系,此阶段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彼此都还仍然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 三是情感交流阶段。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是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双方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沟通与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5、人际意见沟通的特点 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是人际意见沟通。人际意见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经由联络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和思想意见等,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言语交流是主要形式。人际意见沟通的最重要形式是通过书面或者口头的言语进行交流,此外还辅助非言语如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 (2)有情感互动。人际意见交流不仅是信息、消息的交流,也是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的交流。人类意见、信息的含义既丰富又复杂,信息交流加深了情感沟通和互动。 (3)受心理制约。人际意见沟通中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双方需要彼此了解信息交流的动机和意图;需要彼此理解交流信息的含义;需要有相互交流的愿望。而信息交流的结果又会影响和改变人的心理和行为。 (4)沟通可能遇到障碍。这种障碍不仅是传播信息通道上的失真或编码、译码上的错误;也包括人所特有的心理障碍,如知识、经验、态度、观点、个性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看法和理解也可能不同。 (5)沟通有类型差异。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人际意见沟通也可以划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自我克制型,不肯轻易流露感情;二是自我防守型,善于保护自己,较敏感,一旦接受他人信息立即反馈;三是自我暴露型,性格外露,不善伪装,也易接受外界信息,反馈程度差;四是自我谈判型,是较稳重的中间类型;五是自我实现型,反应灵敏,积极主动,反馈程度高。 二、青少年人际关系的意义、类型和人际交往特点 1、学校中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儿童和青少年主要在学校活动,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这些交往与关系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及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影响教育的成效。 一是学校内人际关系的状况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学校内人际关系状况如何,对于良好集体的形成与巩固以及个人品德和个性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健康、融洽、友爱、团结与温暖的环境,有使集体成员强烈体验到集体的安全感、温暖感与责任感,容易顺从集体的态度与价值情绪,并掌握待人处事的适当行为方式。相反,紧张、涣散、冷漠、互相嫉恶、缺乏爱与关怀的心理环境,会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误解与隔阂或对抗,形成认识上、情感上的各种障碍,导致消沉、嫉妒、憎恶、厌烦、攻击等行为,严重影响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二是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们通过正常交往形成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 三是学校内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个体的社会化,首先是在家庭继而是在学校、社会交往中逐步实现的。学校生活为个体实现社会化提供了重要途径。学生在交往中逐渐掌握了各种能力与技能,适应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这就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并很快适应现代社会的各种方式,提供了基础。 四是人际交往是正确认识自我的主要手段。人际交往是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主要手段。随着青年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期学生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努力寻求“理想中的我”的差距,不断塑造新的“自我”形象,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正是通过与别人的交往中,以别人为镜子,把自己形象反射出来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是自我认识的参照点,别人对你是肯定、尊重、喜欢还是否定、怠慢、厌恶,这都是正确认识自我的尺度。这一都必须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 2、学校中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是社会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缩影。总体上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生活上的交往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三是教师之间、教师与教职工之间在学校工作中的关系;四是教职工与学校领导之间在学校工作中的关系。 上述关系中,学校中最现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具体有以下几种关系: (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关系。体现着教学、朋友甚至亲属关系。据有关学者调研,因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学习老师教的课的孩子,小学达30%、初中达45%、高中达20%,可见师生关系多么重要。但不同年龄的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有所不同。 小学生和初中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初中生与教师的关系较为密切,他们尊敬教师,而且尊敬中还带有畏惧。初中阶段师生间的交往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学生表现很好,经常得到老师表扬,师生关系密切;二是学生调皮,不断犯错误,经常被老师叫去训导,进行个别教育,这部分学生与老师的接触也比较频繁。三是学习和纪律不好不坏的学生与老师的接触,相对就可能比较少。四是总体上,初中生与老师的关系比高中生更为密切。 高中生对老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弱。一是由于自我独立意识相对增强,比较顾及自尊与面子,高中生有些思想、看法也不愿意轻易暴露,有问题也不愿意征询老师,而可能通过别的途径(如自找资料、上网查询等)去寻找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所以高中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初中生相对削弱。学校经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争先恐后地抡答;而到了高中阶段,则恰恰相反,不愿意抢答,这与成年人有点相似。二是人们往往认为高中生独立性增强了,人格逐渐成熟了,自制能力提高了,以为对高中生的关心与教育可以放松了。事实上,高中阶段的师生更需要加强沟通。尤其是老师应该主动、平等、朋友式地接触学生,与他们交心、交流思想感情,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同学关系。进入中学,小学阶段的旧朋友可能逐渐疏远,新的朋友关系开始形成。 初中阶段的同学关系较为密切。一是初中学生的朋友关系多是在经常接触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初中学生的同学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地域因素(老乡)、熟悉因素(小学曾经同学)、近距离因素(同校、同路、同社区等)以及长辈影响(父母之间关系较为亲近)等。二是对班干部的态度较为积极。初中阶段能被选为班干部的同学一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能力较强;是同学对班干部也带有敬畏心理,比较愿意服从班干部的领导,关系较为密切。 高中阶段的同学关系可能发生微妙变化。一是交友基础发生变化。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以熟悉、老乡关系为基础,高中生交友则以交流思想感情为基础,往往以志趣是否相投、个性是否相同或互补、思想能否沟通、对事物的看法是否一致等作为交友前提。二是班干部与同学的关系变化。典型的变化是,一旦谁被选为班干部,有些同学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班干部与一般同学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不容易亲近。也有一些高中生不愿意担任班干部,主要原因是到了高中阶段,每个同学已具有自我独立意向,班干部很难指挥;同时面临高考,自己人也不愿意分散精力;受到社会上中庸思想的影响,不愿得罪人。三是高中生学业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同学间大都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友伴关系,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互相提防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往往感叹“知音难觅”。 (3)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初中生与家长的关系突出表现为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一是与童年时期相比,初中生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初中生开始逐渐脱离父母,对父母的话不再认为句句是真理,与父母的关系也渐渐淡薄了,新的朋友关系在生活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甚至超过父母与他们的关系。但大部分学生仍然能够与家长交流,他们往往会把学校的一些情况讲述给家长,与家长交换意见。二是独立与依附并存。一方面他们要求在认识上和感情上的独立,希望父母、家长要尊重他们。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完全独立,许多方面仍然要依赖父母,如思想上和经济上。 到了高中阶段,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可能出现新的紧张状态。一是时有冲突。高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更强了,他们常常从自我解放的角度,以批判的态度对父母进行观察分析,常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突出表现在强烈要求父母从思想上、感情上、心理上能以平等态度对待他们。但事实上,父母对待子女很少能够真正做到子女所期望的那种平等、朋友式的关系,这就导致一些高中生内心焦虑,产生抵触情绪。另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期望太高,而子女又无法完全依从父母的意志,父母便也会焦虑,这也产生了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和矛盾。当然这些冲突是可避免和解决的,关键要互相理解。二是评价体系发生变化。受友伴关系的影响,高中生已由一切依赖父母、教师的价值评判标准逐渐转向以友伴、同学的评判标准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高中青年的生活中心也逐渐以家庭为中心转移到以学校、以友伴为中心。这标志着中学生逐渐从依赖走向独立,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3、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是交往的迫切性与合群性。学生的人际关系往往表现为强烈的交友愿望,急于想尽快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还有交往的同龄合群性,建立了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老乡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 二是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与精神性。大学生交往的内容几乎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人领域,但他们更多的是以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寻求理想、鼓励支持为主要内容。 三是交往过程的矛盾性与困惑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急剧变化时期,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还不平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四交往的单纯性与平等性。由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相对成年人来说,比较单纯,彼此间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相互之间是平等关系,交往中都把自愿、平等、互助作为交往的前提条件,因此这种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要比社会上各种带有明显功利目的的关系较为单纯、稳定。 3、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主要心理障碍 一是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等。 二是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偏激心理、胆怯和紧张心理、嫉妒心理等。 三是个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因能力、气质、性格等特征及个性的差异而带来的交往误解、矛盾和冲突。 三、如何帮助孩子调适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1、帮助孩子了解和掌握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是积极主动、平等待人的原则。人际交往中,首先要认清交往的目的,调整认知结构,增强交往意识与交往能力。在交往中态度要热情诚恳、以礼待人、珍惜友情。但也不能无目的无选择地盲目交友。积极主动交往的前提应建立在有共同理想、信念、兴趣、志向与好学上进的思想基础上。平等待人是学生之间正常交往的基础,也是交往的首要原则。大家都是为了求知才走到一起来的,彼此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也无高低贵贱之分,交往中应平等相处,一视同仁,互相尊重。 二是心理相容,互补共进的原则。心理相容是指交往中彼此之间融洽相处的关系。只有心理相容,才能求同存异,使交友面扩大、完善与充实。互补共进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双方应有意识地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吸引,互相适应。在交往中既要认可易被人接受的性格,又要注意不同性格人的彼此顺应。 三是因人制宜、善于沟通的原则。要注意交往对象、交往关系的性质,因人制宜,有区别地采取恰当的交往方式方法。为增进友谊,在交往中善于沟通,经常接触。要及时反馈各种信息、思想、情感,加深了解,彼此建立心理联系。 四是真诚守信、善察知人的原则。真诚而守信,以诚相见,说真话,动真情,言必信,行必果,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互相了解、同情,建立信任感,进而实现交往目的。此外,还要帮助青少年学会善于分析观察,正确认识与理解别人。做一个有心人,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察其果,这才有益于正常的人际交往。 2、帮助孩子了解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是注意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交往可能是一般相识,也可能是由初识到深交的发展,但两者都必须经历相识这个阶段。相识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是人际知觉在起作用。虽然初次相识的印象是不全面不深刻的,但它直接影响人们是否继续深入交往下去。人际交往的这个认知特点提醒我们要重视交往初期阶段的“自我形象”,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要注意衣着整洁、大方,服饰打扮要与所处的社会角色及规范符合,还要注意初识交往中的言行与态度,举止得体,态度诚恳,使交往双方都留下深刻、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今后的深入交往建立良好的基础。 二是注意克服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以点概面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些优点或突出的品质与特征,带上感情色彩,不加分析地推断此人其他尚未获悉的品质与特征。这是人际知觉的错觉现象,它会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以至对人形成错误的态度与判断,容易造成以外表推断内在本质特殊性征,以外貌特征推断人的内在个性品质,从而误导人际交往。 三是注意改变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就是偏见,是指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而对某一类人持有固定不变的看法,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以至造成刻板印象,不愿与其交往或深交。 四是注意讲究交往的语言艺术。交往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与身体语言。语言最能直接表达双方的情感与意向。主要注意事项有(1)要善于倾听,这是以真诚想见、尊重他人的表现。(2)要在聆听中可伴随相应的面部表情的姿势变化,如点头、微笑、拍手或摇头、皱眉等。(3)要用语准确恰当,掌握与不同谈话对象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不同场合也应注意不同的问候与称呼。(4)要恰当的使用身体动态语言。与人交往,面部表情应专注,手势也应得当,身体姿势要优雅。 五是合理使用自我暴露的方法。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密性的方面展示给他人,包括情趣爱好、态度看法、自我概念、个人隐私等。在利用自我暴露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中,应注意把握诚恳、真实、共情、宽容等环节。 六是学会忍让与克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时要努力做到宽容大度,容人之过。当遇到别人的非议、诽谤或触犯自己尊严和利益时,不要斤斤计较个人恩怨与得失,要学会忍耐与克制,要以团结友好为重,泰然处之。生活中的小是小非,要善于妥协,能忍则忍。必要的容忍与克制并非丧失个性与自我,而是思想修养和襟怀坦荡的表现。 七是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各种影响,学校和社会上都可能出现一些不良青少年或成年人,欺负、侮辱甚至威胁、胁迫青少年的案例并不少见。要教给孩子必要的自我防范意识,学会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八是妥善指导孩子处理师生关系。(1)要教育孩子客观、全面地看待老师。老师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由于情绪、能力等原因,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作为学生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尊敬老师但不要过于苛求老师。(2)要教育孩子尊重老师,注意有礼貌地与老师沟通。孩子和老师发生矛盾,如果真是老师有什么错误,也要教育孩子可以在课后通过当面或写纸条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不要上课的时候站起来争辩,那样既不礼貌也耽误了上课时间。(3)家长不要冲动地介入和干涉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老师之间产生矛盾,开始可能也只是在家长面前发发牢骚,并没有想真的与老师对抗下去。如果家长轻易地较起真来,要在老师和孩子之间分出个谁是谁非,就可能会使孩子觉得找到了联盟,愈发大胆起来,跟老师越来越不合作。所以当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时,家长应该先了解清楚情况,让孩子理解老师管教的良苦用心。让孩子想一想是否自己也有责任,不要让孩子总觉得老师是故意为难自己。如果遇到确实是因为老师的责任而使孩子受委屈时,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与老师沟通的正确方法,也可以家长自己及时和老师沟通,千万别和孩子一起埋怨和指责老师,以免关系僵化。 九是指导孩子妥善处理同学关系。(1)让孩子们明白,不要在同学之间说三道四,说长论短,尤其是不要形成小圈子,妨碍大家的交往。(2)学会尊重每一位同学,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如不乱动别人的东西,不随意说别人的隐私,不挑逗其他人的友情等。(3)学着不斤斤计较,对同学和朋友无心所犯的一些错误,不妨多站在他的立场上去思考一下,这样,就会原谅自己的朋友和同学了,同时还可能因此得到更多的朋友。(4)正确对待和同学或朋友间的矛盾,要多做自我批评,主动和同学沟通,早日将矛盾化解。如果实在不能解决,也可请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 (二)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二个话题:智优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要点 一、智优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般地说,智优的儿童具有以下心理特点及表现: 1. 比同龄的孩子起步早。如比别的孩子更早学会微笑或自己坐起来,当大多数孩子还只会爬的时候,智优的儿童已经能扶着家具站起来甚至能迈步了,同时比别的孩子更早学说话等等。孩子早期的这些表现预示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和潜质。 2. 懂事而敏感。聪明的孩子通常比较敏感,例如妈妈不高兴了,爸爸发怒了等,他都能敏感地感觉到并会想法安慰。还懂得体贴人。 3. 幽默而开心。孩子可能会因为爸爸戴了副太阳眼镜很酷,或妈妈早上起床时匆忙间给孩子穿了两只不同的袜子,而令孩子笑得手舞足蹈,这些迹象表明孩子有很好的幽默感,会注意到身边一些不太协调的东西并感到好玩、好笑。 4. 惊人的记忆力和观察力。在许多同龄的孩子还没有任何记忆的表现的时候,智优的孩子居然记得他见过的一些人和事物。如妈妈今天穿的衣服和平时的不太一样,或换了新的发型,或平时满脸胡子的爸爸今天下巴看起来光溜溜的等,都被孩子捕捉到了并且有或惊讶或欢喜的表现。   5. 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尽管所有的孩子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但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只要大人一打岔,马上就会把刚才自己坚持想要知道到的东西抛在脑后。但是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则不然,当他们想要弄清楚那东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他会倾注全力。如当他看到爸爸妈妈用电脑的时候,他不是象征性地玩玩,而是一定要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抱着键盘敲打,还会一个劲地提问题。 二、智优儿童家庭教育要点 1、家长要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潜力与才能,正确全面地评估儿童; 2、从儿童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等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开发儿童智力、发展儿童特长; 3、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4、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对待儿童的荣誉。 (三)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三个话题:青少年好胜心理和社交恐惧症的调适。 关于青少年好胜心理 1、什么是青少年的好胜心理? 好胜心理是指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过分急切地甚至是采用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获取胜利、或者是通过打击排挤别人的方式来谋取荣誉而产生的一种不健康心理。 现在是竞争的社会,竞争心理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但竞争心理有善意竞争心理和恶意竞争心理之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下取得胜利,就是善意竞争。相反,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甚至加害打击竞争对手等手段而参与竞争,就是一种恶性竞争心理。 恶性竞争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在有害的。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容易走极端,使人在长期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对于维持社会的公正和个人品德的塑造都非常不利。 2、青少年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好胜心理? (1)正确看待竞争输赢。有竞争就会有成功和失败,现代竞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促进共同进步。赢要赢得光荣,输要输得体面。学校的各种竞赛,更主要是利用竞争心理,鼓励青少年奋发学习。竞争应该是在共同的目标下,开发友好的、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互相推动的竞争。 (2)保持健康的竞争心态。在竞争过程中,青少年应该抱着充分展示自我、重在参与的心态去参加竞赛。只要自己尽了全力,就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或者抱怨。要取得竞争的胜利,就要做好遇到困难、经受挫折、遭受失败的种种考验,对一个有志者来说,失败常常是成功的先导,能经受失败的考验,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3)按自身能力设定目标。在制定竞争目标时,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要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 3、父母应该如何面对有好胜地心理的青少年?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意识。要让孩子正确认识竞争和学习的关系,竞争只是学习的手段,不是最终结局。要意识到学习是最主要的,竞争是次要的。但必须面对竞争,竞争能够带来机遇和挑战,竞争能够使人居安思危。竞争的同时要自信,要在任何时候都坚定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充满进步的信心。 (2)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设定恰当的目标。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不要脱离实际。要培养孩子与人为善的心理,有包容的胸怀,教育孩子不以超越他人为人生目标,而以学习他人为前进中的拐杖,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达到人生更高的发展层次。 (3)帮助孩子树立合作的观念。当代社会虽充满竞争,但更多的是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竞争能够使人进步,但人更需要通过合作求得进步。 关于社交恐惧症 1、什么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是指有些人内心渴望同他人交往,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在实际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时却又充满害怕和恐惧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不敢见人,遇到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而且往往有泛化表现,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2、社交恐惧的原因。分为两类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的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以至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时,也会旧病发作,心生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学到这种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的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 3、社交恐惧症的调适 (1)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中逐渐去掉羞怯和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的人。 (2)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要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3)注意学习一点社交知识。有社交恐惧的青少年要尽可能学习一点有关人际交往的社交知识和技巧,以及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基本知识,这对消除社交恐惧心理是有益的。 (5)系统脱敏法。做法是先用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使行为失常的人减少以至消除焦虑不安的反应,最后达到矫正失常行为的目的。具体可引导有社交恐惧的青少年先与家人多接触,再与亲朋好友接触,然后与一般熟人接触,最后与陌生人接触,逐步地引导脱敏,并通过奖励、表扬使其巩固。相信经过努力社交恐惧是可以改变和消除的。 下节课预告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讨论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青少年盗窃与自虐心理问题调适。欢迎家长朋友们参与学习讨论。 这一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档为【如何帮助孩子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021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5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9-02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