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四记叙文阅读专题12记叙文阅读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四记叙文阅读专题12记叙文阅读课件

举报
开通vip

中考语文总复习四记叙文阅读专题12记叙文阅读课件专题十二 记叙文阅读 文体知识清单 记叙文基本知识 概念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说,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背影》一文:时间——1917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回家为祖母奔丧、到南京与父亲分别、父亲到车站送别;结果——怀念父亲 文体知识清单 记 叙 线 索 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

中考语文总复习四记叙文阅读专题12记叙文阅读课件
专题十二 记叙文阅读 文体知识清单 记叙文基本知识 概念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说,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背影》一文:时间——1917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回家为祖母奔丧、到南京与父亲分别、父亲到车站送别;结果——怀念父亲 文体知识清单 记 叙 线 索 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郑振铎《猫》以“猫”为线索组织文章 事线  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再现了“我”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人物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镇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地点线索  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标题“从……到”就能看出,本文是以地点变换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文体知识清单 记 叙 线 索 时间线索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情感线索  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如《紫藤萝瀑布》按赏花、惜花、思花的感情变化来结构全篇  注:有时一篇文章会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明线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感情 文体知识清单 记叙顺序 顺叙  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如《藤野先生》 倒叙 特点  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作用: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例析  如《回忆我的母亲》运用倒叙手法,第l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下文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文体知识清单 记叙顺序 插叙 特点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作用: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例析  如《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文体知识清单 记叙顺序 补叙 特点  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例析  如《智取生辰纲》叙述在黄泥冈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文体知识清单 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  叙事主人公是“我”;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主人公是“你”;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叙事主人公是“他(们)”“它(们)”或人物姓名;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文体知识清单 写作手法 修辞方法  [详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 表达 方式 记叙  是指作者在文章中,不加修饰地把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有大致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描写  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详见“描写的表达方式”表格] 抒情  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以此来打动读者;另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直接将感情表达出来 文体知识清单 写作手法 表达 方式 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记叙的人物、事情等加以评述,或表达看法,或评价得失,或分析影响,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 说明  主要是解说性状,在记叙文中运用较少。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总结:记叙文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叙述)和描写,但常常辅助以议论和抒情,有时会有说明。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后,第5段以说明的方式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除此之外,还有夹叙夹议,如《回忆我的母亲》第2~13段以记叙为主,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 表现手法 [详见“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表格] 文体知识清单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修辞方法 作用 举例分析 比喻  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体会  《紫藤萝瀑布》中“瀑布”一词用比喻修辞方法,既写出了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了生命长河的伟大 拟人  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生动有趣  《济南的冬天》中“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中“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文体知识清单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修辞方法 作用 举例分析 反复  多次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心情的急切 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皇帝的新装》中“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夸大了皇帝换衣服的频率,生动有力地突出了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皇帝骄奢淫逸的本性 文体知识清单 修辞方法 作用 举例分析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更有气魄  《繁星》中的“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阿里山纪行》中“潭无鱼鳖,林无鸟兽”运用对偶,读起来自然和谐悦耳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大自然的启示》中,在解释鲸的流线型体型时用了设问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 文体知识清单 描写的表达方式 人物 描写 肖像描写  通过对神态、容貌、姿态、服饰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  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  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侧面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  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来刻画人物形象及其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文体知识清单 描写的表达方式 侧面 描写  是相对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方法而言的。是指不直接呈现所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要描写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分为以人衬人和以景(物)衬人  《孔乙己》中,对于孔乙己的身世和被打折腿的情节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的: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文体知识清单 描写的表达方式 环境 描写 自然环 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社会环 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写出当时社会的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设下铺垫 景物描写  是指对自然环境中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体知识清单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对比 特点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事、物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物象等进行对比 作用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举例  《范进中举》中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文体知识清单 衬托 特点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举例  《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文体知识清单 设置 悬念 特点  设置疑团,不作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 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举例  《驿路梨花》一文,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三个悬念:我和“老余”在深山发现茅屋,“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是第一重悬念;茅屋主人不是瑶族老人,那“主人家是谁”是第二重悬念;小姑娘出场之后,引出第三重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盖房子呢”。小说三次设置悬念,使得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文体知识清单 虚实 结合 特点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  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涵丰富 举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既有对“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自己对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文体知识清单 托物言志 特点  通过叙写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志向、精神、品格、思想等 作用  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举例  《白杨礼赞》一文,作者描写白杨树,颂扬了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人民、战士,讴歌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 借景抒情 特点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作用  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 举例  《春》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体知识清单 抑扬 欲扬 先抑 特点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 作用  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举例  《阿长与<山海经>》中一开始写的是阿长种种让人“讨厌”甚至“憎恶”的行为,这是“抑”;随后写到阿长的好处,尤其是给“我”买来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表现了阿长乐于助人的品质,结尾抒发“我”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这是“扬” 欲抑 先扬 特点  指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可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 作用  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举例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作“欲抑先扬” 文体知识清单 烘托 特点  烘云托月,通过描绘周边事物,使中心事物鲜明突出,起到众星捧月的效果 作用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举例  如《白杨礼赞》第2段,写高原上的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了一种“不平凡”的氛围 文体知识清单 象征 特点  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种意义是作者借这一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是抽象的 作用  将作者想说而不愿意直说的或不能直抒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  《白杨礼赞》第7、8段,借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象征西北军民的顽强精神 文体知识清单 伏笔 特点  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  伏笔的作用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 举例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文体知识清单 前后照应 特点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举例  《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形象的感人 铺垫 特点  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不见;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  铺垫是为了衬托。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举例  《皇帝的新装》中第1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做了铺垫 考点技法突破 第1讲 概括要点、鉴赏语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段落作用 真题体验 [2018·天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片片蝶衣生 镯 耳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彩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徙,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 【考点一】 概括内容,筛选要点 1.依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蓝蝴蝶花的特点。(4分) 【答案】花瓣娇小不起眼;蓝色的花容让人惊艳;花瓣成对绽开,如起舞的蝴蝶;散发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提取、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蓝蝴蝶花的特点”,且明确了答题范围即“第②③段”。细读这两段,先找到具体描写蓝蝴蝶花的句子,然后,或提取关键词或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归纳。如第②段的“花瓣娇小并不起眼”直接描述其特点,直接摘引即可。第③段中,“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等语句都是对蓝蝴蝶花的描绘,将这些句子简洁概括即为答案。 【考点二】 赏析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蓝蝴蝶花清婉美丽的花容,表达了作者对蓝蝴蝶花浓浓的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语句的能力。由“静守一处”“着一身微蓝的薄衫”可判定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蝴蝶花以人的情态;又由“宛若一群蝴蝶仙子”可判断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的美丽。再由“惹人怜惜”,可分析出语句含有对蓝蝴蝶花的怜爱、珍惜之情。 【考点三】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C项) 【考点四】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E项)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在鼓浪屿游走时,作者因邂逅美丽的蓝蝴蝶花,内心由焦躁不安变得欣然。 B.在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 C.第⑥段中,作者用三角梅、曼陀罗、合欢、月季与蓝蝴蝶花做对比,突出了蓝蝴蝶花的雍容华贵。 D.第⑦段描写蓝蝴蝶花不俗不媚,在淡然的幽香中静默绽放,是为了表达对即使生长在乡野间,依然知足惜福、一身正气之人的赞赏。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蓝蝴蝶花美丽却安于平凡的惋惜之情。 【答案】C E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其中包含对文意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的考查。C项“雍容华贵”的表述有误,蓝蝴蝶花是娇小并不起眼的;E项“惋惜之情”是有误的,作者表达了对美丽的蓝蝴蝶花不俗不媚、一身正气的美好品质的赞赏和追求。 【考点五】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表达了对美丽的蓝蝴蝶花不俗不媚、一身正气的美好品质的赞赏和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章重点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①将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②将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③结尾段含蓄蕴藉或表现作者的情感。最后一段由两句话构成,其中的“通往码头的行人”照应了文章开头“挨挨挤挤的游客们……”,即照应开头。“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为抒情句子,总结了全文,蓝蝴蝶花给予作者启迪与影响,即蓝蝴蝶花虽娇小平凡却尽情绽放,成为作者永远的追求,表达作者对蓝蝴蝶花的赞美与欣赏之情。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综上,分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概括作用即可。 考点1 概括内容,筛选要点 ·角度一 把握文章内容,提取概括关键信息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依据文章的内容,概括……的特点  2.小说分为两个部分写……,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特点”“概括”“梳理”“补充”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审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把握题干要求是概括文中主要事物(事件)或人物的特点还是次要人物(事物)或部分事件的特点  2.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对应的关键内容,仔细审读内容,整合相关信息进行作答 【答题思路】 (1)根据题干中的要求,把握关键的人物、事物或事件。 (2)围绕文中对相关人物、事物或事件的描述,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其表现的人物、事物或事件的特点,同时注意文中对比或照应的内容。 (3)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通顺的语句进行描述,然后再根据要求,对语句进行精简,选择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题 模板 个人简介word模板免费下载关于员工迟到处罚通告模板康奈尔office模板下载康奈尔 笔记本 模板 下载软件方案模板免费下载 】 (1)……的特点分别是……。 (2)……具有……特点。 ·角度二 概括变化或表现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依据故事情节变化,将人物态度变化补充完整  2.文中……情节表现……,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  3.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的 辨别 标志  1.题干中有“情节”“变化”“前后”“表现”等字眼  2.题干中有“依据”“补充”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根据题目要求,把握题干中要求的是根据全文内容进行梳理还是根据部分关键情节进行概括  2.根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同时要注意前后文之间的照应,把握“变化”“表现”等要点 【答题思路】 (1)明确题目要求。认真研读题目,了解具体要求。 (2)筛选主要信息。明确题目要求之后,要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确定答题区间后需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 (3)整理合并要点。整合主要信息时,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意思。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根据题目要求整理合并要点。 (4)准确简明表达。根据题目要求,提取关键词语或句子构建完整的判断或陈述,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答题模板】 (1)文中……这一情节,表现了……。 (2)前文中……的表现为……,后文的表现为……。 考点2 赏析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解句子……的含义  3.结合全文,谈谈/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含义”“理解”“谈谈”“说说”“分析”等字眼 ·角度一 揣摩字词句的含义 【审题指导】 审题 要点  1.审清题意,明确题干要求从哪种角度理解字词或句子含义  2.结合题干提示,找到词语或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在理解句子含义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第二,要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要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方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  3.进行具体阐述时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 【答题步骤】 (1)解释字词的含义: 首先,要清楚字词本身的含义。 其次,要看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或方法,如修辞方法、词义的转移、词义的引申等。 再次,结合文章内容或语言环境,以及用词方式,来解释加点词的真正含义。 最后,要根据其作用于何人何事来释义,以便使其针对性更强。 (2)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解释句子的本义。视情况而定,灵活解释。 然后,联系文章中心。一般都需要回答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对其深层含义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最后,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语境义。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答题模板】 (1)解释字词的含义:本义+引申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句子的本义+凸显中心(突出/深化主题)。 ·角度二 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  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品味”“妙处”“作用”“表达效果”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阅读题干,在原文中找到该词语,确定答题区域  2.联系文章内容,分析词语在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用简洁的语言,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答题思路】 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需要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 (1)情感性作用。指表达喜好、热爱、赞美、思念、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2)结构性作用。这类词语一般是连词或表达情感转变的名词。在全篇(或某段)中起照应、过渡、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生动性作用。指词语(主要为动词、形容词)细致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 (4)主题性作用。指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暗含了怎样的主旨。 (5)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作用,形象性包括色彩性、音乐性等。 【答题模板】 ……一词,形象(贴切、准确、具体、含蓄)地写出了……(根据词句表意内容),表现(表达或抒发)了……品格(精神或情感)。 ·角度三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从(修辞/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请从画线句中任选其一,做简要赏析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角度”“修辞”“赏析”“表达效果”“妙处”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审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把握题干要求是任选角度赏析,还是从描写、词语运用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2.抓住句中最能够代表或凸显句子表达效果的词语或短语,结合相关的作用进行分析解读  3.注意句子的赏析离不开作者的情感,在分析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同时还可以从句式的角度、句子所蕴含的哲理角度进行考虑 【答题思路】 赏析句子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赏析: (1)从描写角度赏析: ①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描写人、事的词句凸显了人物(事件)……的特征,使描写更生动,具有真实感,为人物或情节的变化做铺垫。描写景物的词句可以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从词语运用角度进行赏析: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等重要信息。 ①时间词:写出了……时间上的紧迫,表达了…… ②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③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理。 ④数词:准确、具体地描绘了……对象。 (3)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辨别技巧。然后了解它们的一般作用,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题模板】 (1)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物)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或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表达了对……的……情感。 (2)……具有……特点。 (3)……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4)运用……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3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本文先写……后写……,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中……句子怎么样?为什么  3.文中……情节能否删去?说说原因  4.……(人物)……(怎么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目的”“情节”“作用”“原因”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仔细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看题干中是否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或者给出具体的提示性句子  2.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常见的有对比、做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  3.若是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根据该表现手法的特点及题干要求作答即可。若是没有给出,则需要根据提示性的句子进行判断 【答题思路】 (1)首先,分析句子使用的具体的表现手法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着手:    ①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铺垫、衬托、照应、抑扬、对比等技巧,都讲究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妙处。 ②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看提示句特点,全文是否结构严谨;看是否有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2)结合常见表现手法的判断方法及作用作答。详见“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表格。 【答题模板】 该情节/该内容通过描写/叙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主旨,深化主题)。 考点4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文中画线的语句(议论/说明)能否删去?为什么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表达方式”“议论”“记叙”“描写”“说明”“作用”“效果”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仔细审题,弄清题干中涉及的答题区域  2.确定答题区域所牵涉的表达方式,并理解各种常见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  3.根据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 【答题思路】   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见“记叙文基本知识”表格。 【答题模板】 ……通过……描写(说明/议论)……表现/表达/抒发了……品质/精神/情感。 考点5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语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小说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首段/最后一段”“内容”“结构”“作用”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提到的重点段落,明确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2.根据题干要求或从结构,或从内容方面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具体说明,则两方面都要涉及  3.根据相应位置的段落作用(开头、中间段、结尾)并分析该段落运用的写作手法,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或好处 【答题思路】 结构上:开头,交代缘由(背景);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设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中间,过渡(或承上启下);设伏笔;照应开头;标明文章思路;收束前文;引起下文;使上下文连贯,情节完整。结尾,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引起联想;总结上文。 内容上:①点明中心(主旨);暗示文章的主旨;升华(深化)主题;画龙点睛;丰富文章内容。 ②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③揭示文章脉络,推动情节发展。 ④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余味无穷、意味深长。 【答题模板】 (1)语段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 (2)语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内容,引起了下文……内容。 (3)语段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表达了……的思想感情(赞赏和追求/喜爱/钦慕)。 针对训练 具体内容见Word版资源“专题(十二) 针对训练 第1讲” 第2讲 概括情节、描写方法、分析形象、叙述人称 真题体验 [2018·河南改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9分)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哎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上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的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考点六】 概述故事情节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分) 【答案】①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②女儿五年级时,“我”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因为同学的嘲笑,女儿恨“我”没出息,开始讨厌“我”吹笛。③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视台记者拍到,上了电视节目。“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④女儿的儿子上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主要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概括四件事情的时候,注意依据时间顺序和女儿的心理变化进行。注意题干要求从父亲的角度进行概括,所以父亲应是叙述人“我”。作答时,应该注意人称的转换。 【考点七】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4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运用正面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一般可以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本句首先能确认的是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如”,比喻词,这是正面展现,直接把悠扬笛声比作小河的流水声,其次写到了大人们和孩子们的表现,从听众的陶醉写出父亲笛声的优美,属于侧面描写,有衬托的作用。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4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答案】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父亲的心理:①为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 【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把握能力。答题时应首先明确该句出自文末,即多年后女儿为老父亲买笛子的事情;“赶紧”“挤出笑”说明女儿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这个样子,已经明白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和委屈,而父亲似问似答则是父亲欣慰心理的表现。 【答案】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父亲的心理:①为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 【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把握能力。答题时应首先明确该句出自文末,即多年后女儿为老父亲买笛子的事情;“赶紧”“挤出笑”说明女儿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这个样子,已经明白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和委屈,而父亲似问似答则是父亲欣慰心理的表现。 【考点八】 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合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作用的理解能力。母亲相对于父亲属于次要人物,要注意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组织答案。母亲的言语行为,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设置了悬念,母亲的言行(特别是最后揭开父亲残疾原因)推动了全文情节发展。而母亲的行为与父亲的沉默形成了对比,展现了父亲的伟大。结尾处“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九】 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5.[改编] 选文使用了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用第三人称“她”来叙述故事情节,能比较完整地展现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更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对叙述人称作用的理解能力。在记叙文中,有三种人称叙述,而本文中的“她”是贯穿文章的中心人物,很明显是采用了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角色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常用“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叙述。而文中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一便利,在文中表现了不同场景中人物不同的动作、心理状态。因此,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6 概括故事情节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文章中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依据文章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将空缺的情节补全 辨别 标志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哪几件事”等字眼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补充”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审清题意,看题目是要求整体概括还是局部概括,是简要概括还是概括分析,是从心理感受概括还是从性格形成概括  2.通读文章,理清情节(事件),集中阅读关键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如果是整体概括要依托线索的贯串作用,理清记叙文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 【答题思路】 (1)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题干中出现“哪些”“哪几件”表明记叙的事件不止一件,出现“主要”“一件”等表明记叙了一件事,若是已经给出部分内容则需根据提示词进行概括。 (2)阅读全文,进行分析,确定作答要点。 ①若记叙的事件不止一件,则需将内容初步分层(分层时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来分,还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来分),看具体讲了几件事。 ②若记叙了一件事,要迅速浏览全文,找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同时注意抓抒情句、议论句。 ③若给出部分内容,则需根据所给内容,定作答区域,在文中画出内容要点。 (3)提取要点,简要概括。事件不止一件的,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归纳,分条整理出来;记叙一件事的,将六要素整合概括即可;给出部分内容的,模仿已给情节句式按照“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概括即可。 【答题模板】 (1)多个事件:人物+事件(多个事件的主语一致)。 (2)概括一件事:谁(何时何地)干了……,结果……。或:……(事物)怎样(抒发了……感情)。 考点7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角度一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结合语境,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  2.选文第……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析文章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辨别 标志  1.题干中有“心理”“描写方法”“作用”等字眼  2.题干中有“分析”“揣摩”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审清题意,看题目是要求直接辨别描写方法,还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揣摩人物的心理等  2.根据题意找到相应的语句,通过关键词分析,并结合相应的描写方法的作用作答 【考点攻略】   (1)一般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题,解答时需要联系描写方法的特点及作用,然后再联系具体内容作答。 描写 方法 特点 作用 神态 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突显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心理 描写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描写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描写 方法 特点 作用 动作 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描写  侧面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 外貌 描写  对人的身材、容貌、衣服、打扮以及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进行描写  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语言 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鲜活   (2)对于开放性 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doc幼小衔接 数学试题 下载云南高中历年会考数学试题下载N4真题下载党史题库下载 ,如描写人物的外貌,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是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就需要在弄清试题要求的基础上,紧贴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作答。要合情合理,写出符合人物特点的外貌特征或符合人物身份以及当时情境的心理活动。 【答题模板】 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或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表达了对……的……情感。 ·角度二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文中画线句(景物描写句)有何作用  2.分析画线句(景物描写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下面的句子是如何描写……请简要赏析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描写”“品析”“分析”“表达”“效果”“作用”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审清题意,看题目中限定的语句出现在文中的位置  2.根据题干的提示及自己的理解分析,确定其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审题 要点  3.分析其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然后再结合语句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 (1)环境描写一般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有: ①交代时令(季节)、地点。 ②渲染某种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表现人物心情。 ⑤推动情节发展。 ⑥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现实。 ②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对环境描写进行赏析时,还要注意描写的角度。描写角度不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答题模板】 (1)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2)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的背景,表现了……现实,揭示了……。 (3)正面(侧面)描写,句子通过……,写出了……,表现了……。 考点8 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文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形象特征  3.文中……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4.文中的……形象,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形象”“特点/特征”“分析”“概括”“作用”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审题干,看要求。题干要求是写出人物的形象,还是要写出人物塑造的作用  2.从文中找出人物相关的言行举止,并且留意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  3.对照体现这些性格特点的情节简要概述即可 【答题思路】 (1)分析人物形象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理情节。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看人物所作所为、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 ②看描写。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这些描述人物言谈举止、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波动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 ③找评价。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进而辨析“真伪”,合理利用他人衬托的语句或情节。 ④析背景。把人物形象放置到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中去,分析人物命运和性格形成的根源,从而做出合理的概括判断。 ⑤多拓展。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发展性。 (2)人物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他们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而次要人物的作用是: ①牵线搭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对主要人物起对比陪衬作用。 ③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的作用。 ④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主旨的作用。 【答题模板】 (1)……的形象特征是……。 (2)……的形象与主人公……形成对比,表现了……,突出了……。 考点9 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本文采用第……人称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2.本文以……的视角写人,其表达作用是怎样的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人称”“叙述”“视角”“作用”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是对人称的辨析还是对其作用的分析  2.结合叙述人称的特点,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联系人称叙述的作用作答即可 【答题思路】 在记叙文中,有三种人称叙述,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用得较少。三种人称的特点及作用详见“记叙文基本知识”表格。 【答题模板】 文章采用了第……人称进行叙述,这样……。 针对训练 具体内容见Word版资源“专题(十二) 针对训练 第2讲 ” 第3讲 理清思路、把握标题、补写内容 真题体验 [2018·荆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来。 当我听见她说“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我的,他却刹下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走吧。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我都觉得啰唆了,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说完,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承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他说纸条上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人好好的,要它做什么。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等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一边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逼着我妈找出那个写着手机号的纸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索起来。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苍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为那人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犯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的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伛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未等我开口询问,母亲急慌着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儿,一直脱不开身…… 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话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做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瘸一拐地走向书桌,准备给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考点十】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行文线索 1.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3分) (1)冷淡 (2)     (3)      (4)     (5)纠结  【答案】焦急 埋怨(抱怨) 愤怒(生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提示,阅读相应的文章内容,可知中间的三处心理变化对应的事件为:妈妈住院后,“我”焦急地寻找“好人”留下的字条;找到字条后,因为电话打不通,抱怨妈妈放走那个人;“我”认为那个人是故意留下假的电话号码来欺骗母亲,对此非常气愤。提取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4分) (1)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2)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伛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 【答案】(1)运用反衬(或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在母亲车祸后,既心疼母亲,又愤怒被人欺骗的郁闷心情。 (2)通过肖像(或外貌)描写,表现大叔生活困难,处境不如意,暗示他诚信、善良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第(1)句,联系上文可知,母亲被撞伤住院花费了不少钱,按照撞人者留下的电话号码,却打不通电话,所以“我”感到心情沮丧,气愤。母亲因为放走了撞人者,给“我”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感到自己愧对家人。母亲的心理更增加了“我”对撞人者的气愤,所以,“我”的心情变得更糟,文章为了突出这种心情,用天气进行衬托。第(2)句话描写了大叔的头发花白、脊背伛偻等外貌特征,从外貌上看,大叔年纪很大,生活艰难,经济拮据,但他能主动上门承担责任,可见其精神品质高尚,同时,通过这一举动,引出下文对他本人被撞经历的补写。突出其能以己推人,诚实、善良的品德。 【考点十一】 标题的含义与妙处 3.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标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线索作用,纸条贯穿全文,由“失号码条”到“得号码条”,最后“打欠条”,使文章结构连贯,一步步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刻画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两张纸条的展示,揭示了大叔诚信、善良的性格。④深化文章主题,大叔作为车祸的受害者,反而始终坚守诚信的美德,发人深省。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文章以“两张纸条”作为标题,能够引发读者对两张纸条内容的猜测和联想,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这两张纸条一个是“电话号码条”一个是“欠条”。前文围绕着第一张纸条来写,后文大叔登门看望,引出第二张纸条,两张纸条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通过把“手机号码条”留给被撞者,写出大叔的诚实与善良,通过“欠条”看出大叔勇于担责和诚信的品质。文章结尾通过写大叔被车撞后,肇事者逃跑,从侧面突出了大叔推己及人的品质,即使自己暂时没有能力承担巨额的医疗费,但也要写下欠条,日后偿还,写出大叔不推卸责任,坚守诚信的美德。 【考点十二】 根据上下文补写内容 4.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请做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示例一:不会。结尾处既点出了大叔同样是车祸受害者、生活十分困难的事实,也通过“有意无意”这一神态描写,暗示了“我”态度的变化。“我”放弃让大叔还钱情节的补充,更能表现出对善良、诚信美德的褒扬。(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会。从全文来看,“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十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情节中也有母亲说的“一人摊一半”的暗示,而且“我”的态度一直比较恶劣。通过要求“还钱”这一结尾的补充,更能流露出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日益沦丧的忧虑与反思。(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开放阅读能力,为主观性试题。回答“会”与“不会”都可以。但要写清楚理由。(1)如果回答“不会”,可以从对大叔的外貌描写推测出他的经济状况不佳,无力偿还这笔钱,可见“还钱”是不符合实际的角度分析。“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写出“我”对大叔由“恨”到“同情”的心理转变,随着“我”心理的转变,也不会让大叔还钱。同时从文章主题来看,这样做更能表现出对诚信美德这种社会正能量的肯定,突出了文章的主题。(2)回答“会”。可以从“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看出这笔医药费对“我”家来说很多,“我”家无力承担,而且,文中母亲说“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我”自始至终对大叔没有好的说话语气与态度的角度分析。通过要求“还钱”,通过写“我”的自私冷漠,写出对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的忧虑。 考点10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行文线索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这一物品)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  3.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4.……在文中反复出现,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辨别 标志  1.题干中有“文章结构”“行文线索”“思路”等字眼  2.题干直接要求按照文章先后顺序填写相关信息 审题 要点  1.审清题意,看题目是要求分析行文思路还是要求寻找文章线索  2.结合题干要求,把握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或句子,并重点关注贯穿文章始终的物件或某种情感 【答题思路】 (1)分析行文思路的方法有: ①抓住时间标志。 ②抓住地点转移。 ③抓住情节转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起因—经过—结果)。 ④抓住描写的不同对象或内容。 ⑤抓住描写角度的变化。 ⑥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 (2)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既是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如果全文始终围绕标题来写,标题用语贯穿文章始终,那么,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 ②有些文章会始终围绕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写,如《紫藤萝瀑布》,“紫藤萝”便是文章的线索。 ③有些文章,往往以作者的视线或游人的行踪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有些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或安排材料的,这类文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 ⑤有些文章始终围绕着某一矛盾来写,这个矛盾就是文章的线索。 ⑥寻找感情线索。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其中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感情为线索。 考点11 标题的含义与妙处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3.请给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标题”“拟写”“恰当”“作用”“含义”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审清题意,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是理解题目的含义,辨析题目的作用还是拟写标题  2.精读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要故事情节及主旨,在此基础上理解题目的含义,并结合题目本身的特点辨析其作用,或结合文章内容拟写标题 【答题思路】 (1)分析标题的妙处或理解标题,一般要在对文章整体内容把握的基础上,从内容的含义和作用两方面分析。标题的含义有:表层含义(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深层含义(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主旨)。 (2)标题的作用或妙处:结合内容,从内容、结构、主题、手法、目的等方面分析。具体有: ①概括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 ②奠定感情基调。 ③点明文章暗含的思想感情。 ④点明文章的行文线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等,这篇记叙文的标题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⑥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3)为文章拟写标题: ①要能体现文章标题的特点:简洁、醒目、形象鲜明、含蓄优美、概括性强及引发阅读兴趣等。 ②要充分考虑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③要紧贴文章的内容或主题。 ④选取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地点,作为线索的事物、景物、人物,乃至能体现文章主旨的短语、词句等做标题。 【答题步骤】   标题概括写出了文章的……表现了……写出了……。 考点12 根据上下文补写内容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2.请为文章补写一个总领全文的简短开头  3.在文章最后一段空白处,补写景物描写的句子,使之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补写”“补充”“理解”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根据题干要求,注意补写的内容要放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它主要涉及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对题干的分析,以及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及主旨情感进行补写 【答题步骤】 (1)结合题干要求,确定需要补写的位置、内容。 (2)回到原文,联系上下文语境根据要求进行补写。补写文章的开头,则要注意开头的作用,或总领前文或交代背景或引出事件等。补写中间的某些过渡性语段,则要注意语句在文章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补写描写则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若是补写心理描写,则需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把握人物内心情感,结合语境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补写。 ②若是补写景物描写,则需分析感情基调,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修饰语,进行补写。 ③若是补写语言描写,则需分清语言的发出者,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所处的环境及心态。 (3)补写完之后,可将所补写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符合语境、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 针对训练 具体内容见Word版资源“专题(十二) 针对训练 第3讲” 第4讲 整体理解、分析主旨、开放探究 真题体验 ③村人用惊羡的目光看着那辆每天被父亲擦得通明锃亮的单车,父亲荣耀得就像一个凯旋的将军。那时人们出村大多徒步,蜿蜒小路洒满汗水磨破鞋底,少有人能像父亲那样双轮滚滚,铃铛悠悠,来去如风。 ④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父亲对它宝爱如命,偶有村民来借,父亲掏出车钥匙后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车被借走后,父亲就跟丢了魂似的。那辆单车也是我们全家的福星,过年过节走亲戚它就成了绝对的功臣,父亲骑着它把母亲、妹妹、弟弟和我,往返辗转地载到大山里的姥姥家。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⑤我第一次学骑单车就骑的是父亲的永久牌单车。那时感觉车座比我的头还要高,现在我都不能想象当时是怎么样驾驭它的,那种双手紧抓龙头、右脚斜穿过黑色大三脚架吃力蹬车的姿势,跟舞台上的滑稽小丑无二。学骑之初,父亲为了避免我摔毁单车,天才般地在后座上横绑了一根粗木棍,摔倒后单车才免于噩运。 ⑥刚刚学会骑单车的那阵子,车瘾大得出奇,村头的水泥禾场就成了我们放学后的练车场。多少个风霜雨雪的日子,水泥禾场上,我和小伙伴们斜扭腰肢、猛蹬踏板,踩着单车兜圈追逐的欢乐身影,成了村里一道鲜活特异的风景。疯踩踏板,车轮飞转,耳畔风声呼呼,大树房屋极速飞旋,蓝天白云美得像首诗……渐渐地,我们的心不愿再囿于禾场了。 ⑦我头一回右脚跨过三脚架坐上车座的时候都已经11岁了,那辆已经衰老得不成形状的“永久”,在我上下起伏的蹬踏中歪歪斜斜地朝向那个季节的黄昏行进。那一天,我一鼓作气骑了很远,第一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我骑了很远很远,渠道边的田埂骑完了,池塘边的碎石子路骑完了,沿途栅栏的泥路骑完了……我在一条长年枯竭的小河边停了下来,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都没有。 ⑧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几乎是我这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考点十三】 整体文意理解 1.岁月轮转,那辆日渐失去了往昔锃亮光泽的永久牌单车曾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答案】父亲骑着它载着“我们”过年过节走亲戚;“我”用父亲的单车学骑车;单车是“我”每周一次回来唯一的交通工具和展示本领的道具。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叙述的自行车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部分,然后看自行车在生活中发挥了哪几个方面的作用,找出各自的起始位置。第③④两段写到自行车在生活中的作用,父亲骑着它载着“我们”过年过节走亲戚;第⑤~⑧段写“我”用父亲的单车学骑车;第⑨段写单车是“我”每周一次回来唯一的交通工具和展示本领的道具。根据以上分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1)萧条,破败的意思。(2)沧桑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意义的理解。题目中明确要求,理解加点词的语境义,因此,先要明确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语境义。(1)灰暗,本义是暗淡,不鲜明,是用来形容色彩的。这里用来形容“乡村”,那么应该是表现乡村的萧条、破败的。(2)锈迹斑斑,本义指铜铁等金属生锈形成了很多斑点。这里用来形容“岁月”,“岁月”如何“锈迹斑斑”?当然是自行车历经岁月的“沧桑”。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父亲的单车”比作“摇篮”,生动地体现了“我”坐在父亲单车上的舒适感受,充分表现了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这一圈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态,也写出了济南的地势,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第(1)题主要描写的是“我”坐在父亲的单车上的感受,从“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要着力分析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要突出的是什么。这里的比喻是对“我”的感受的具体描述,应该是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我”当时舒适的感受,表达了拥有单车的骄傲的感情。解答第(2)题时,首先要明确“小摇篮”是用来形容“这一圈小山”的,也就是要赏析这个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它的精妙首先要表现在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态,读者对济南的地势一下就清楚了。其次要深层次解读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对这一圈小山的情感,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 【考点十四】 分析文章主旨 4.请简要说说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情感。 (3分)   【答案】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对时光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以及对老旧单车的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答题需围绕主题与中心作答,需要我们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从全文来看,题目是“单车岁月”,单车贯穿全文,要能答出作者对单车的怀念之情。通过单车回忆出的那段岁月已经逝去,因此作者是带着无奈与惋惜之情的。同时,父亲是单车的主人,是逝去的那段岁月中的主要人物,因此还要答出作者对于父亲的回忆与思念之情。 【考点十五】 开放探究 5.明亮而寂静的夜晚,“我”和杜小康都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根据下面两段话,用简练的语言分别说说什么是“长大”。(2分) [甲]那一天,我一鼓作气骑了很远,第一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都没有。   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几乎是我这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乙]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曹文轩《孤独之旅》)   【答案】甲文:“长大”是独立,是对远方的期望,不害怕孤独。乙文:“长大”是直面孤独,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主旨的开放探究能力。题目以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两段材料都和“长大”有关。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分析出,两个文段中,人物都遭遇了怎样的环境。甲文中,“我”独自骑行,渴望远方,不恐惧,一点孤独都没有,这就是“我”的成长。乙文中,“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了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杜小康经历了暴风雨,想起了许多,“但他没有哭”,他的长大是在挫折中变得坚强了。 考点13 整体文意理解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请问两个人物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3.从……角度上来看,……和……本质上是什么矛盾  4.纵观全文,孩子们最期待的是什么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内容”“全文”“什么”“原因”“条件”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根据题干要求,仔细分析题干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确定答题区域,精读最能够直接解答问题的部分,把握其主要内容,针对题干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答题思路】 (1)先读题,再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内容,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根据题干要求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把握其表明的中心意思,对于涉及整篇文章的考题,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对于原因或条件类的考题,要注意分条罗列,条理明晰地把答案写出来,然后把答案代入文章中,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及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进行验证。 考点14 分析文章主旨 ·角度一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请简要说说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情感  2.细读……段,说说作者对……有怎样的感情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情感/感情”“寄寓”“表达”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答题区域,如果题干中有提示性的词语,则需要特别注意  2.如果要求细读部分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时需结合全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分析验证 【答题步骤】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再次,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有时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答题模板】   文章(语段)表达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角度二 主旨探究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结合文章内容/文章第……段,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说,本文的主旨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主旨”“道理”“理解”“理由”“分析”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仔细审题,分清楚题干要求是直接要求解答主旨,还是对主旨的理解、探究  2.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的类型。如写人类文章的主旨一般体现在标题、开头或结尾段中;记事类文章议论抒情语句一般就是主旨;托物言志类文章要找到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再根据作者好恶归纳主旨;写景抒情类文章主要看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由此即可概括出主旨,然后如果题干要求分析原因,再结合相关语段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答题思路】 (1)巧妙抓标题。判断标题是否揭示主旨应观察以下几点:①若标题在文中多次出现,且文章记叙的内容都是围绕标题进行的,那标题内容一般就是文章的主旨;②通过标题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方向,进而也可以得到文章的主旨。 (2)捕捉关键句。记叙文中表达主旨或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一般在篇末,所以需要抓住文章结尾的抒情句或者议论句,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表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分析综合归纳。大多数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综合归纳了。先整体把握各个语段大意,抓住陈述或评论的对象,再从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关系等角度划分层次,分清其详与略、正与反、映衬与主体关系,而后将各段要点进行综合归纳,便得到了文章的主旨。 (4)赏析人物形象。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主旨往往是通过具体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的,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理应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也就是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方面分析,归纳文章主旨。 【答题模板】   文章通过写……,表现了……,抒发了/表达了……。 考点15 开放探究 【审题指导】 常见 题型  1.你对文章中……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2.从文中的……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3.请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感受  4.请结合生活实际对文章中人物的行为/形象进行评价  5.根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的理解 辨别 标志  题干中有“看法”“感受”“感悟”等字眼 审题 要点  1.认真研读题干,注意这个表述题是从哪个方面来谈感悟或体验  2.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答题思路】 解答这种题时,要求在把握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理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仔细审题。如“结合主题谈启示或感受”一定要明确结合主题进行谈论,“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最动人的情节内容和情感”,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出文中蕴含的思想意义。 (2)善于提炼。如“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找出具有思想意义的语句,并能够提炼出来。 (3)合情合理。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要有一定的创意,并且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要能自圆其说。 (4)表述流畅。如“结合主人公的经历,谈看法或感受”可使用“我觉得”“我认为”的句式,口吻谦和。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结合文中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举例说明。启示、感悟题一般用“总分”式结构进行回答。先用“我认为……”,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或感悟;然后分点说明,从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2018·达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单车岁月 ①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②我的单车情结,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改革开放不久,父亲就成了我们村第一个拥有单车的人,当年他凭着外汇券(身在台湾的爷爷所寄)从武汉购买并亲自骑回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单车,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⑨开始到镇上读书,七八公里,一周一来回,单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展示本领的道具。在女孩子面前双手脱把;把双脚搁到龙头上;或者把屁股坐到后座上去,像只大蛤蟆;或者在脱把的时候,撮着嘴巴悠闲地吹口哨,吹《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花心》……来回的路上,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骑着单车。 ⑩岁月轮转,回望旧时月色,那时我们的心清澈如水,没有混浊不堪的世俗。我们经常骑车滞留在路过的仙鹤桥上,各自把单车往桥栏上一靠,就凭栏观看河岸戴着斗笠专心垂钓的人们,那种悠然,那种心安理得,令人心生无限神往。也许半天并没有鱼儿咬钩,也许一个下午钓不到几条小鱼,但他们依然握着鱼竿,不急不躁,静心垂钓。我常常会被垂钓人的那种坦然感染,我感觉到他们钓的其实就是一种心平气和。 到县城上高中后我开始住读,少有机会骑单车;父亲罹患心脏病以后,不敢骑也骑不动单车了。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毛本栋 《人民周刊》2017年第11期) 2.理解下列加点词的语境义。(2分) (1)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2)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3.试对“摇篮”做简要赏析。(4分) (1)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本文档为【中考语文总复习四记叙文阅读专题12记叙文阅读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Sky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13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3-30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