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的监管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的监管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举报
开通vip

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的监管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分类号:F830.61 单位代码: 10335 密 级: 学 号: Z0749220142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中文论文题目: 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的监管问题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英文论文题目: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study of regulatory issues ...

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的监管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分类号:F830.61 单位代码: 10335 密 级: 学 号: Z0749220142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中文论文题目: 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的监管问题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英文论文题目: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study of regulatory issues — 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专业学位类别: 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领域: 公共管理 所在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study of regulatory issues ——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uthor’s signature: Supervisor’s signature: Thesis reviewer 1: Thesis reviewer 2: Thesis reviewer 3: Thesis reviewer 4: Thesis reviewer 5: Chair: (Committee of oral defence) Committeeman 1: Committeeman 2: Committeeman 3: Committeeman 4: Committeeman 5: Date of oral defence: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浙江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浙江大学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浙江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致 谢 虽然论文历经几番反复,我却料到致谢辞会一气呵成。因为这份硕士论文,实在包含了太多人投注的关心和热情。 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波折,本人才疏学浅,视域狭窄,又由于资料匮乏,思路难以理顺,几欲放弃,在导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终于坚持下来。经历了阵痛的煎熬,更觉得这份喜悦和骄傲来之不易。除了欣喜,心中更多的还是感恩,此时此刻,我无法拒绝发自内心极其朴素的感谢,感谢所有使我的今天成为可能的人们,老师、同学、朋友,还有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论文的最终完成。 首先,向我的研究生导师金雪军教授致以最高的敬意和最深的谢意。不仅因为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孜孜不倦的启迪和教导,更因为近两年的师徒生活中,老师严谨的学术作风和认真的生活态度,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生逢良师,何其幸也。 感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别是MPA中心那么多教授我知识、帮助我顺利完成学业的老师们,他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给我深深启迪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感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没有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上给我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我很难安心、顺利地完成我的学业。 感谢07级MPA西部班的所有同学们,和他们在一起求学的时光是充实和愉悦的。 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们,你们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审阅论文,为我指点迷津, 谢谢你们。尤其是教授,对我的指导让我受益菲浅。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你们永远是我坚强的后盾。 摘 要 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监管才培养方式的滞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的矛盾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不主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就没有出路。因此,加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里面最重要一环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探索,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其中以与用人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产学合作教育为契合点,优化人才培养途径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产学一体化也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本文将针对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总结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和借鉴,发现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探析其原因,并根据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以笔者所在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切入点,在总结和分析学院培养层次、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订单”教育管理中办班形式的的创新研究尝试着找出一条在我国比较现实可行的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农信社监管 产学合作教育 办班形式 Abstract Enhanc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way is the 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way that must be taken,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s also a big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social developing trends,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 taking the efficienc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 in our count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sising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way . taking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exploring and coming up with a more realistic and viable method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vocational training road, the author also studied for their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the cooperation. Based on analyzing other aspects such as the training leve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eam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put a focus research on new class patterns with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s.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develop ou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s Class patterns 目 次 致谢 ……………………………………………………………………………… Ⅰ 摘要 ……………………………………………………………………………… Ⅱ 目次 1 导论 ……………………………………………………………………………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 1.2 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3 1.3 农村信用社监管必要性分析……………………………………………………4 1.4 国内外合作金融机构监管现状综述……………………………………………5 1.5 研究框架 ………………………………………………………………………6 2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7 2.1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成就……………………………………………8 2.2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 3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监管体系……………………………………………………10 3.1国外人才培养方式的成功之处…………………………………………………10 3.2 国内人才培养的典型方式及存在的不足……………………………………12 3.3 问题的根源 ……………………………………………………………………17 4 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20 4.1 合理的培养层次 ……………………………………………………………20 4.2 课程的建设 ……………………………………………………………………22 4.2.1 项目课程改革和开发的特点 ………………………………………………22 4.2.2 项目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 23 4.2.3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愿景和文化 …………………………………………25 4.3 与行业合作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26 4.3.1 理论教学体系及内容的改革 ………………………………………………26 4.3.2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26 4.3.3 将“双证制”纳入教学体系…………………………………………………28 4.4 教学环境 ………………………………………………………………………28 4.5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 …………………………………………29 4.5.1 确立提高、充实、引进三结合原则 ………………………………………30 4.5.2 以职业化、硕士化、双师化为目标 ………………………………………30 4.5.3 建立健全评优机制、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31 5 在创新办班形式中寻求人才培养方式的突破…………………………………32 5.1 从订单式培养到银领学院的跨越 …………………………………………32 5.2 从优秀到卓越 ……………………………………………………………39 6结论 ……………………………………………………………………………43 参考文献 …………………………………………………………………………47 作者简历 …………………………………………………………………………50 1 导论 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一点已为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所证明。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势必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切必将要求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结构随之作出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使得社会职业岗位的总体结构发生变化。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总结出的经验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将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学术型的拔尖人才和一般劳动者占少数,大量的是具有一定知识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刘国钦等,2007)。生产和管理中科技含量的提高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就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办学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温家宝总理也在2005年11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数量、质量、层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对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形成自身的特色方面仍需要做许多艰巨的工作。由于各方面的欠缺,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社会的认可度低,这从一个方面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在高职人才培养方式方面找到一条十分成熟与完善的解决之道。一般看来,与用人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产学结合为契合点,优化人才培养途径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管理,让其提早介入院校运行,使人才培养早定位,早落实。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机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办学机制上确保行业、院校紧密合作,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设计人才培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行“订单教育”,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在目前我国产业重心升级、经济模式转换时期,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高职教育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提高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难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矛盾。而“订单教育” 紧紧围绕社会和企业的订单要求安排运作,建立灵活的专业设置机制,在学生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和企业签订了“订单”,使学生提前锁定了毕业就业风险,可以使学生安心地完成学业,练就过硬的岗位技能,锁定职业的同时,避免了寻求工作之苦。尽管国内高职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教学体系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如何有效的实施和完善“订单”教育管理,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三方共赢,提升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却是一个很少被人提起而又需要得到突破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放眼全世界,目前在高职领域,有三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一是如李建奇在所著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一书中所介绍的采用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德国“双元制”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特征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与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养。职业学院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半时间用于理论学习,一半时间用于实践教学,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一毕业就能适应岗位需求,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二是如王毅等著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一书中谈到的以加拿大为主要代表国家的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或岗位能力),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订能力分解表、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三是如田静等在《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一文中涉及的澳大利亚的CBET(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政府牵头,行业参与,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结合职业证书要求开发课程和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培养局,建立职业教育国家框架体系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上述几个国家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方式虽然各有其产生背景与存在条件,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世界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彼得•J•弗兰克斯对现存的各种产学合作教育方式做了以下几点概括:(1)这是一种应用型学习;(2)这种应用型学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3)制定一个合作教育计划,结合工作场所的学习,使之成为一种更为完整的教育; (4)通过合作教育计划,建立起大学与社会更为密切的联系; (5)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本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再来看国内对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产学合作的目标来展开的。早在2003年8月,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李志宏就指出:要“大力推进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强调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密切结合,推行“订单式”的培养。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国内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方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平台+模块化菜单”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金华职业学院的“五位一体”方式等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式。 1.3 研究方法 本文希望通过对高职办学特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和育人方式,找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为例,在研究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思路与观点方面作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本文的研究方法从对“人才培养方式”等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开始,在谈人才培养方式之前,我们先应弄清一个概念:究竟何为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这个问题,早在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就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实质上是从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来给“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定义。而对于其中的最核心的培养方式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包括了培养层次、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本文主要在分析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在总结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方式典型经验的同时, 分析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探析其原因。以笔者所在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子,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利用图、表等形式针对其在产学合作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阐述,并找出其遇到的问题,找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从人才培养方式内涵所包括的多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在创新办班形式中寻找人才培养方式的突破。 1.4 研究框架 本文将针对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总结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和借鉴,发现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探析其原因。并根据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以笔者所在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切入点,在总结和分析学院培养层次、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订单”教育管理中办班形式的的创新研究尝试着找出一条在我国比较现实可行的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研究框架结构如图所示:图1.1 图1.1 研究框架结构 2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史,大学的功能因为不同时代的要求而有所拓展,但是其核心功能——人才培养始终没有变。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大学是因为培养人才而存在的。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是要花极大的力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而如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便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学校当然也包括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也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其他高等学校一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评价尺度。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职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职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职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职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高职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得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2.2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就归纳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的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意见》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宗旨、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问题均作了切实明确的规定,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同时也在制度层面上阐明了对不符合以上高职专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同时,按照高等教育界的泰斗潘懋元先生的表述,“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这里如果加以引申的话,即可表述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再从教育自身的规律看,社会主义高职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表述,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必须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社会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必须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必须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使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析 从199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和学术型高等教育并不适合推广开来,而真正适合作为大众化教育或全民教育的当数高等职业教育(石伟平,2006)。2007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860万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2007年上升至23%。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也为进人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同时,我国的高职人才教育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3.1 国外人才培养方式的成功之处 在探讨我国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是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方式发展起来的,本文在做研究的时候有必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人才培养方式加以描述,理清其源流。 一谈起国外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数人会首推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方式。所谓"双元"是指"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二者结合在一起;实践性的职业培训或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直接进行,或在专门的培训车间进行,而专业理论内容则由职业学校传授(黄长著,2006)。德国的“双元制”方式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国家出台法律保证其实施。其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高级职业人员,教学或课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在两个学习阶段均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陶潜毅,孙中义,2006)。当前,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引进“双元制”的做法已发展为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叠加式,即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继进行;二是一体式方式,即理论和实践培训平行进行;三是交叉型方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交叉进行。 在德国“双元制”方式下,培训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即实训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实训教师由企业选派,对学员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理论课教师由职业学校提供对学员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企业培训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及培训大纲进行;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则完全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大纲(李建奇,2006)。 “双元制”人才培养方式中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双元”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整体的培养目标上,合二为一;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一分为二,表现出明显“双元”属性。“双元制”的培养方式,被德国人自称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另外,以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方式也在西方很多国家流行。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或称岗位职责)。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织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CBE 是英语(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的缩写,直译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一般译作“能力本位教学方式”,是一种适用于高、中等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教学形式(田静,刘福军,杨锐英, 2007)。CBE方式的特点是: (1)以岗位(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2)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3) 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4)教学的灵活性和管理的科学性。CBE的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是指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 CBE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狭义地指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至少包括:知识,即设计与本职业、本岗位密切相关的知识领域;技能、技巧,即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即动机、动力、经验,是一个情感领域、活动领域;反馈,即如何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评估的量化指标领域。CBE人才培养方式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学习计划;二是学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他接受教育前已经明确,并与之详细交底,使师生做到心中有数;三是传授系统个性化,即根据每个学生的层次确定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时间安排等,做到因人而异;四是使用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包括知识、技能、行为意识等在内的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目前还有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对国内高职教育影响较大,就是澳大利亚的TAFE人才培养方式。TAFE是指技术与继续教育,她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做法是: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依据经国家培训局批准的能力标准或培训包,按照能力标准或培训包开发课程,开发的课程经认证和注册,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按照能力标准或评估包所规定的评估指南对学生培训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准备就业的国家资格证书。 从以上分析来看,可以发现各个国家在高职教育发展上有很多共性,又有根据本国国情发展起来的特性。其共性表现在:一是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二是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重点来抓;三是高职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充分发挥行业及企业在高职教育及培训中的作用。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对完善我国的高职体系有积极的作用。 (一)政府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作好宏观规划和管理 目前,我国正在落实中央关于加大省级政府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统筹权的决策,各级政府应切实搞好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并加大投入力度。在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国家应该对学校设置确定标准,规范名称,并加强对学校的评估。改变过去单一的行政管理方法,运用信息发布等各种间接手段督促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引导社会对学校的选择。在充分发挥行业、企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的同时,各级政府应拿出必要的财力,保障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高职教育机构也应给予必要的资助。我国《职业教育法》已实施几年,发展高职的政策也已明确,但是法律法规还不具体,政策措施也还不到位,执行落实也非常不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及法律法规的保障与监督最为重要。 (二)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借鉴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方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围绕能力培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并从各环节上予以保证。专业的设置要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定应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修改。在培养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另外,要搞好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引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 (三)“产学研”三者结合,共同培养实用型的高职教育人才 目前,我国不少高职已将“产学研”合作列为教学的基本途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学脱节、学非所用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学校应该敞开校门,走向社会,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尝试与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训过程。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发展的基础。针对我国当前高职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具体从4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已有的师资进行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二是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资深技术员等;三是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四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深化改革,办出高职特色 借鉴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我国的高职应具有以下特色:确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实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改革; 建立内外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 实施“双证书”的培养制度;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开辟联合共建的合作格局。 3.2 国内人才培养的典型方式及存在的不足 作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领军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式一直以来就受到普遍的关注,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或“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建设理念是“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我们就把专业办到哪里”;他们的课程建设理念是“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是“教授手上要有油”,等等。这些都反映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 浙江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现代高职教育宁波方式。现代高职教育的宁波方式是指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指向,区域特色鲜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方式。“三位合一”是指把产学研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三方联动”是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有机结合,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在育人过程中,学院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重现场体验,重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学合作育人方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07)。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顺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秉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信息技术为特色,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的办学理念, 探索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 基础平台模块化菜单”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基础平台模块化菜单人才培养方式, 具体而言,是每一专业的教学计划都有一个统一的基础平台其中包括基础课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 每一专业都有若干个专业岗位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菜单。其具备如下一些特点: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技能训练的针对性。校企合作的易操作性(史国栋,眭碧霞,赵佩华,2006)。 在“基础平台+模块化菜单”人才培养方式中, 具体的组织实施是教学组织前一年半以校内培养为主, 完成基础平台中全部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以及规定的第一、二层次的技能训练。接下来的一年半以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为主, 学生在校完成基础平台学习后, 一种情况是学生本人可以选择模块学习, 学习模块知识一年, 而后的半年进行毕业实习另一种情况是根据学生本人自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审查的原则, 经三方认可后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 按企业选定的模块或按企业修正后的模块进行教学, 第三层次的技能训练在企业实施, 总时间为一年半, 学生在此期间还需完成自己在企业实践中的毕业设计课题。实行“基础平台+模块化菜单”人才培养方式的学生学制仍按三年计算, 但毕业证书须在完成全部学业后发放, 发放后即正式参加工作, 聘任职务, 直接上岗, 不再安排见习期。在企业实习期间, 为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 接受单位对预分配到本单位的学生, 尽量集中安排技术水平高的岗位现场实习, 同时安排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具有技师以上职称的技术干部作为实习指导老师, 与学院教师一起为学生制定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学校教师定期到现场巡视指导, 与现场指导教师一起督促学生的实习情况。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办学机制和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提出了“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办学方式。“ 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开创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新路子。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学校、企业、研究机构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互补,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缩短了学校、学生与社会、企业的距离,有助于掌握市场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动向;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纪律观念、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实现劳动育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的技术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招生与就业也不再仅是学校招生就业处的工作。在了解了招生就业与学校生存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招生就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全体教职人员都参与了招生就业的一系列工作。大家在共创和谐校园,努力树立学校形象的同时,纷纷下到各所生源学校去积极宣传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详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疑问。招生直接影响到就业,反过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也会影响到招生工作的开展。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关心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尤其是毕业班的班主任和指导毕业设计的专业课老师。他们积极为毕业生们查询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单位,帮助毕业生们走上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将“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这五位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张莹,2006)。 和国外的人才培养方式相比,根据上述几个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上至少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很多国内的高职还把高职看作是低层次的本专科院校。同时,还没真正意识到制定科学、适用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技术路线”。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由教育专家、教师和企业专家、技术管理人员共同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 在知识结构上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 在能力结构上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 岗位群) 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专业课程教育。而科学、适用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 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要打破普通本科“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格局, 而按模块来设计课程, 特别注意与普通高等教育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上的差异性。具体包括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操作技能模块和综合素质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围绕一个核心技能来展开,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 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 构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教学模式, 倡导“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校内教学与校外现场教学”双向互动、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 逐步形成“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实践, 在快乐中成长”的办学理念。( 3) 将职业技能标准和考核要求与专业培养方案融为一体, 避免“两张皮”,为实施“双证制”制度打下基础。( 4) 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开设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 逐步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选择1- 2 门实行“双语教学”; 同时明确通过技能大赛、科研论文、 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就业的调研报告XX公司人才现状调研报告XX村综治维稳工作的调研报告干部职工思想状况调研报告 等可获得创新学分,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目前国内的许多高职院校在这几个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2)未能有效构建多维、互动的实践教学平台, 而这方面恰恰是体现应用技术教育办学特色核心的关键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取决于实践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进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因此, 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 成为融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而国内的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仅仅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停留在实践教学课时应该占多少比例的问题上,而真正理想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基于素质、创新、实践、应用的能力培养, 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合格”考核制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构建一个多维、互动的应用技术教育实践教学平台, 形成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也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做得不够完善和健全的地方。 (3)“双证制”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实施“双证制”制度是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 “我国实行学历文凭和国家职业资格并重制度。”这就要求包括高职在内的职业教育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 必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即所谓“双证制”制度。我国的职业证书体系,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以及技师、高级技师五种, 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 劳动保障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按规定办理和核发。高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 应该引入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 并逐步实现国际认证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书”教学模式。因此,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 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或行业准入培训标准纳入教学内容, 制定每个高职专业职业技能岗位标准、鉴定规范和试题库,编写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培训教学大纲, 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 同时向劳动职业鉴定部门申请在校内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基地, 将职业资格鉴定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学生毕业“双证书”,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开展“双证书”制度。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教师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造就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应用技术教育的关键。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除能胜任理论教学外,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 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型“一体化”教师, 也就是所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 教师队伍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企业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双师型”教师在职称上是既要有教育系列职称, 又要有其他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应用技术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双师”数量上的提高,未能提升其内在价值。 (5)“订单式”培养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缺乏统一管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 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 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应用技术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与企业的合作更多的是校企合作教育, 使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企业资源整合与优化, 实现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 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从人才培养模式角度看, 校企合作, 实行“订单式”培养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订单式”培养,即共同招生, 定向培养。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就业的一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但如何有效的实施和完善“订单”教育管理,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三方共赢,提升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和完善的一个问题。 综合以上的分析,国内外几种比较典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基本上也是建立在政府引导下的产学合作教育基础上的,比如:人才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人才培养方式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实行“一凭多证”式教育,多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等等,但都还没有将以“订单式”培养为主要突破口的以顶岗实习为主内容的工学结合方式以一种制度或组织化的形式加以固定和完善。 3.3 问题的根源 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人才培养方式探索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或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我认为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其次,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第三,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引发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这种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了真正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不愿办高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借办高职之机提升办学层次、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愿读高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读不起高职的困境。高职教育无论在经费投入上还是在政策上,均未得到应有的关照。在资金的投入上,国家把资金主要投入到普通高等教育,而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却很少,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其根本得不到任何资金投入。因此,高职教育只能处于维持阶段,而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投入硬件建设。企业尽管是高职教育的受益者,但却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和他们密不可分的联系,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在招生政策上,高职院校的招生在最后一批录取。由于这几年普通高校大面积扩招,因而留给高职院校的生源很少,许多高职院校根本招不满计划招生的数量,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数还不到计划指标数的30%。高职生源的数量、质量不容乐观,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第四,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第五,对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被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范围。 同时,高职院校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高职的办学观念还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框框,从教育理念上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体培养目标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以知识的应用为重点。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滞后,如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这个问题上,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时分配上,理论课还是占大部分,很多名义上的实训课程和工学交替也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学生交一篇实训报告或调查报告就算完事,缺乏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体系,同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重课内和校内教育,轻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学生实习期短,实习效果差等,这都影响了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的实现。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须保证他们既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又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个大问题,国内的很多高职业院校是从以前的中专等学校升格而来的,应该说,老中专一般师资队伍数量充足,能满足教学工作开展的教师数量要求,但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学历问题,高等学校对教师学历有基本要求,硕士化是一个大方向,学士+研究生主干课程是一个起码要求,而中专升格后的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虽强,但“学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起码条件可能达不到,但也不能大面积对此进行调整,更何况,发展高职之时,也是大规模扩招之时,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矛盾十分突出。二是教师科研习惯和科研能力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本身能否按照高教系列教师的要求如期取得或晋升职称的问题,更关系到,这些教师是否克服传统中专的“填鸭式”、“满堂灌”和“低信息量”的教学方式问题,也关系到这些老师能否将社会改革和发展前沿信息引入课堂,解决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更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问题。三是教师的实践能力问题,很多老师缺乏第一线的工作经历,这对以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而言,的确是个比较严峻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而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再者,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缺少广泛的、有效的、紧密的合作,重学不重产。这与高职院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极不吻合。高职教育封闭的办学体制使产教、校企间的联合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供与求严重脱节,且与普通高等教育完全分隔,不可逾越。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坚持自己的特色,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其发展才会有生命力。现代社会,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金字塔型的,对于占据金字塔主要部分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分,主要依据劳动中的智力成分,前者偏重掌握理论技术、创造技能;后者偏重掌握经验技术、动作技能。根据上述培养目标以及高职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在目前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偏见的状况下,除了政府的重视、政策的倾斜和财政上的投入外,练好高职院校的内功才是关键的一点。 4 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在总结了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经验,特别是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和借鉴,发现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也分析了相关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就以笔者所在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切入点,在总结和分析学院培养层次、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方式的内涵基础上,来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是如何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一所由国家级重点中专升格筹建建设起来的高职院校,学院从2000年6月开始筹建,2002年1月正式建院。2006年,学院在研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整改时,提出了全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精心打造活力金院、特色金院、品牌金院的行动口号,确立了“建示范性院校,办第一流高职,创有特色品牌”的目标,同年12月,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在专业建设、产学合作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目前学院正朝着建设第一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4.1 合理的培养层次 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特点是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很大。 1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由108万左右快速增长到566万,给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权威部门分析,今后五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为1000万左右。按照目前我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就业结构,新增就业岗位中传统意义上的“白领”岗位比例约为25%,即每年250万左右的规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使毕业生就业水平得到同步提高,证明了自身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数量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更在于其培养“一线人才”的目标定位,每年560万以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会如何?就业形势可能会远比目前更加严峻。从这个 意义上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可持续性,正是建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线人才”目标定位在前几年已经基本解决了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至今仍不能完全适应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也 就是说,培养方式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真正从传统学术教育的“压缩饼干”模式中走出来,必须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方式的“路径依赖”,切实按照“一线人才”的要求,采用“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应表现为以下方面:学校必须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方向,主要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和确定培养需求,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努力做到“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见习、实习和顶岗工作;与此同时,必须把校内仿真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好,这毕竟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比较现实的实践育人之路,如果能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开发组织和企业实体,则效果会更好,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行业办学或行业协会办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对人才的类型, 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与区分的标准。如果用横坐标表示知识与技术的类别、纵坐标表示掌握知识与技术的程度, 每个人的能力结构在坐标系上是一条有一定水平宽度、在不同地方有不同高度的曲线。能力结构曲线与横坐标构成的面积, 表征每个人综合能力的大小。给出能力结构的这一模型,有利于按能力结构的特征解读人才类型。如果一个人的能力结构曲线窄而凸起, 表征其在某一专门领域具备专门知识、技术和技能, 称之为专才, 或纵向型人才; 曲线宽而平坦, 表征其具备许多领域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称为通才或横向型人才。显而易见, 专才与通才是相对而言的, 这有两层含义: 第一,如果缩小领域范围, 我们认为的专才, 就是在特定领域类的通才; 而扩大范围, 通才也就成为更大领域内的专才。第二, 即使范围不变, 也必定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各类人才, 专中有通,通中有专。若在专才的基础上, 使其曲线凸起的部分变得更宽,或者在其临近区域出现新的凸起, 使专与通之间存在较大的交集, 则称其为一专多能人才。可见一专多能人才, 首先是有深厚专业基础的专才; 其次, 他又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的通才(王瑾,2007) 确定培养目标的重要办法是调查清楚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这一方法既可以使得专业定位更加清晰和准确,更有利于区分高职与中职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更加准确定位高职的目的。考虑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性,工作岗位确定要以多数学生就业后3—5年内能达到的“预期岗位”为标准。在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了致力于打造“现代银行柜员的高地、农村金融人才的重地、一线商务人才的要地”的人才培养层次目标。 而制定科学、适用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李定清,2006)。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正是从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方式等不同内涵出发,对人才培养方的制定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设计,为人才培养层次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4.2 课程的建设 "课程"作为一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人们一般认为,"课程"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总体改革设计方案,它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根据各种客观要求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案和文件。这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课程概念。也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方式就是课程模式(王毅,卢崇高,季跃东,2005)。所以通过课程整合,明确界定每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并精心组织和设计每次授课的训练目标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综合分析了整体优化课程设计、切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深化工学结合改革、促进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难点,选择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多元课程改革为路径,优化了课程开发流程,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成果,推动了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在课程这一微观层面的深入。2008年,学院共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门教指委重点建设课程,成效显著。 4.2.1 项目课程改革和开发的特点 根据财经类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与难点,同时按照高职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能体现“高级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基层复合性等”四个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考证、职业岗位和订单培养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学院选择了以项目课程为主要路径,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开发,并基本体现了项目课程的以下特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 以课证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组织教学的整体性课程改革,使之成为了撬动学院整体教学改革的重要杠杆。如图4.1 图4.1项目课程改革和开发的特点 4.2.2 项目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在实践中,与工科类院校课程开发重视工作过程的系统分解相比,学院注重依据财经类岗位所面向的服务人群与业务种类来重构课程体系,并基于具体的业务流程整合了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课程设计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之的适切性,突出了财经类从业人员“人际沟通”与“开拓创新”两大基本能力要求,实现了课程设计的整体优化。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将银行业务分为个人储蓄、现金出纳、客户经理等5类岗位,重新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会计专业的“会计要素核算”课程,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布局涉及到的会计六大要素涵盖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重新优化了课程内容。在推进项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门课程还辅以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情景剧、案例集、策划方案等新型教学内容形式层出不穷,在有效营造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同时,提高了项目课程改革的效果,丰富了项目课程的形式。 目前,学院各主要专业课程均已根据课程特点与项目课程要求进行了课程考核内容的创新与考核形式的改革。从考核内容上来看,不再以概念化知识的识记与单纯的技能操作为主,而是重点考核知识与技能在工作情景下的应用,如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房地产经纪”课程直接采用了来自行业的大量案例,考核学生在不同客户与环境下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同角度的出色分析都可以得到好评;从考核形式来看,一是考核的时间不再机械地划分为期中或期末,而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完成一个项目即进行考核,以确切地了解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情况,二是考核的方法的多元化,策划方案或调研报告撰写、流程设计、现场面试、销售业绩评估等均可以成为考核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财经类高职院校对学生“人际沟通”与“开拓创新”能力的强调。 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工作项目与情境中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得出优化的行动方法,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在行动中的研究,以促进学习职业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同时,教师(应是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也应该不断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反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与内容的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指导学生如何在行动中开展研究,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最新行业动态,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以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所以,在行动中研究既是教法,也是学法,是高职院校实现教学相长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师生既成为行动者,也成为研究者,在行动中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掌握行动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也是高职课程教学区别于中职业课程教学与普通本科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 基于上述理解,在推进项目课程改革的同时,学院便推进了教学方法改革,要求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在业务流程、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优化与创新。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营销技术》课程,设计了调研分析、营销策划、产品推销、综合组织等数个难度渐次提升的工作项目,学生从中不断分析营销工作的难点、要点,寻找突破点,逐步胜任了这几个难度渐次提升的工作项目,并在最后的综合组织这一工作项目中,圆满地组织策划了有数千人参加的“青春·运动·以武会友”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大型互动型晚会,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工作适应能力与发展潜力。而在这过程中,包括行业兼职教师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了全程跟踪指导,主讲教师以项目经理的身份记录了详细完整的课程教学日志,结合学生的工作项目学习与完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工作方案,与学生一起创造并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悄然完成了教师身份由课程控制者(主导者)向教学设计者、问题提出者、情景营造者、经验总结者的转化。同时,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在共同的备课与学生指导过程中促进了相互学习,使项目课程改革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形成了可观的教研与科研(技术开发)成果。 项目课程改革的难点不仅在于课程这一微观层面的局部改革,而且还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整体性改革的要求,即要通过项目课程改革形成稳定的课程组织体系,包括课程教材、教法在内的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等在内的系统建设,形成涵盖教学内容与教法、学生与学习过程、教师与教学过程及教学环境等要素在内的高职院校课程组织体系,而其实现途径便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校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社会与行业、企业的人力、环境与工作要求,做到学校即社会。 4.2.3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愿景与文化 结合学院近几年的项目课程开发实践,我们发现,无论是工科类高职院校通常选择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还是财经类高职院校通常选择的项目课程开发,都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强调“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改革方式,其差异主要是由两类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主要工作对象的差异(财经类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客户,即人;而工科类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机器,即物,而倘若在产销一体化模式下,这两类工作对象甚至可能是衔接的,是从业人员均需要面对的)造成的,其主要诉求也均是为了培养相较中职学生而言具备从事更为复杂工作能力与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的高职学生,在本质上是与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是一致的。基于此,我们就可进一步勾勒出财经类高职院校乃至所有高职院校课程愿景与课程文化。 课程不仅是一种个体的生长促进力量,是一项教学系统工程,还应是一种交流与对话,一种携同发展的共同体。各高职院校应该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加强交流与合作,一起建设具备较高借鉴价值的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 尽管不同的高职院校都展示着各自的课程文化,但只有当这些文化拥有相对统一的视角时,才能形成经得起社会与行业检验的现实的课程文化。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计与内容上的具有相对较高的一致性,因而更为容易形成一种统一的课程文化,这可能也是精品课程与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潜在命题,是推动课程乃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同时,高职院校间也应该倡导课程文化乃至院校文化对话,共同构建属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文化与院校文化,使之成为寻找并确立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重要内容,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3 与行业合作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4.3.1 理论教学体系及内容的改革 按常规,我们一般可以把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四类。 学院在教学体系中保证原有公共课、基础课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了外语、计算机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量外资金融机构及其它外企将会很快进入国内市场,学习、借鉴国外公司先进的营销模式、管理方法是提高国内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之金融机构国际性强,因此掌握外语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之一。 同时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学会利用网络收集所需资料信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是打工者应具备的一门基本技能;专业课是学生立足之本,为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按照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组织,坚持宽口往、厚基础、重实践,按需要的原则,在对市场人才需求中长期预测基础上,每年对下年度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保险实务专业为例,目前根据保险业务部门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时增加了《国际保险学》、《保险法规》、《保险中介》、《保险专业英语》等实务性课程。并且做到根据保险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在学生就业后及时跟踪反馈,对课程进行调整。 4.3.2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取决于实践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进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因此, 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 成为融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李定清,2006)。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需要学生不但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还要在动手能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张晓春,王长顺,2007)。 如起源于50 年代的德国“模拟公司”,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体位移外,其它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商务记录,商务程序、方式,成本和利润核算等均遵循现实商务界通行的规则进行设计和操作。由此可见,“商贸模拟公司”是一种费用低廉的商务实践教学模式,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人为创设的模拟仿真的开放式商务活动环境(李雷,2008)。2007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引入了“商贸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并取得了教好的效果,实践证明, “商贸模拟公司”能够有效地解决职业院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 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学先进经验的同时,学院积极倡导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入手,以掌握方法论和创造性思维为主线,以知识、概念和理论为基石,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设有关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企业环境,提高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特色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要注重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性的模拟情景和背景资料,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并亲自进行全环节的模拟操作。再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在学生模拟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的模拟资料为案例,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面对自己操作的结果自己找问题,这比教师单纯地指出问题更能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在实践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这更能使学生得到实际训练,更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定岗工作。 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密切关联的是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要义是为学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学生的受益面是关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是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市场化,附带的功能是带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改革。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为学生集中进行教学实习的基地,通常通过各种关系或者是科技服务等唤起企业的合作热情,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二是成为顶岗实习的基地,比如在学生第6学期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学校利用与用人单位合作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机会,与他们建立联系并长期保持接触,最终成为安排个别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能安排1个学生顶岗实习和能安排几十个学生教学实习一样,都是十分有用的校外实训基地。 4.3.3 将“双证制”纳入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实质上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使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满足职业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果将实行“双证书”制度仅仅理解为帮助学生多获得一本职业资格证书,把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完全寄托在证书本身,就容易进入为考证而考证和“证书越多越好”的误区,而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上来,容易产生另外一种应试教育。一方面实施“双证书”制度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职业资格考试是对劳动者完成特定职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水平进行的测量与认证,其直接为用人单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市场的需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实施“双证书”制度为契机,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造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高职院校要通过推行“双证书”制度来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拓展专业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课证融合教学改革是推进“双证书”制度实施的重要手段,“双证书”制度的实施要强调教学的实践导向,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而不能单纯以获取证书为教学目的。课证融合教学改革就是根据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造,把课程目标从将学生导向知识体系转变为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从而实现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目标。经过努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这两年学生的双证率保持在了90%以上。 4.4 教学环境 对于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来说,“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育人环境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高职教育要服务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而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育人环境,则更强调在高职教育中应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在高职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方法上必须体现应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必须致力于营造系统、完整和科学的能力培养大环境。培养平台是人才培养的硬件,而育人环境是人才培养的软件,培养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的高低,良好的培养环境能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生知识的有效积累及身心的茁壮成长。对职业教育而言,育人环境贵在真实,真实的生产及科研环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真实的工作岗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工作氛围和实在的工作压力,并可以强化实际岗位的技能训练,从而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田锋社, 2007)。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目前已建设了14个校内仿真实验室,其中有两个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场所的建设和使用都大大推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一个好的学校除了有科学、合理的理论、实践教学环境外,还应该重视隐性教学环境的建立。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隐性教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仿真的实训场所,一场知识讲座,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一场激烈的比赛或辩论,都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宽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其人格不断完善。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先后成立了货币博览馆中心、金苑华尔街项目、金融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园区等职业素质养成基地,并开设“诚信讲学堂”等一系列的讲座,使同学们课余多姿多彩的活动有了很好的载体。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虚拟空间与虚拟 社会,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习惯了数字化生活的年轻人,这已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深刻变化——开放办学既意味着合作育人,也意味着自主学习的,而产学合作教育改革中的许多工作任务的完成,亦需要学生能通过现代化手段,从多个渠道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目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已经启用了多个在线管理平台,包括教学管理平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等。 4.5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 从大众化推进到现在,我国大规模的高职发展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许多学校从实际出发,进行了科学的实践,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其做法大致可归纳为: 4.5.1 确立提高、充实、引进三结合原则 首先,保护现有教职工的基本利益,致力于现有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要通过资助、奖励、脱产进修等形式推动其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大学化认识的提高,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获得并学会从事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资格和条件。与此同时,要适应办学规模扩大、专业门类增加的需要充实教师队伍,主要从应届硕士毕业生和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业务骨干中进行。为了推动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给学院发展产业“鲶鱼效应”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这里还有一个聘用兼职教师的问题, 学院充分地根据高教园区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积极通过互聘、特聘、共享和兼职、客座等方式,达到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目的,把他们也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多快好省。同时,学院也化大力气,用大投入,筑大系统,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如博士教授等。实践证明,这种三结合的形式达到了既提高师资队伍,又平衡多方关系的目的,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表示的话,就是既引进了女婿,又保护提高了儿子。 4.5.2 以职业化、硕士化、双师化为目标 职业化、硕士化、双师化是升格建院初期根据学校教师大多为行员、本科毕业生等特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增强教师的敬业爱岗意识,提高中青年教师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的基本办学需要,同时,又使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师能够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的能力,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和能力素质,为此,学校争取集中办班,全额报销学费,奖励成绩优异者等途径,采用限时、错时机制,推动了目标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收到了较好效果。这里重点谈谈双师的问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除能胜任理论教学外,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 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型“一体化”教师, 也就是所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 教师队伍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企业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双师型”教师在职称上是既要有教师系列职称, 又要有其他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应用技术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李定清, 2006)。“双师型”教师的确认,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办法,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规定如下: ——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 ——既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中级以上的专业职称。 ——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这一标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目前的双师比例达到80%以上。这些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的各工作岗位进行实践,使自己更系统地掌握了行业的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在企业学到了最鲜活、最先进的技术和职业教育理念,促进了自身的观念转变、知识更新,回校后普遍成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过硬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4.5.3 建立健全评优机制、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这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过程中,根据阶段性特征主要采用正面教育和鼓励为主的方法,而不仅在学校内实行教学、科研、教改、育人等项目制,进行评优和奖励,而且用教师节结合评价奖励的方法,鼓励教师上进争优,弘扬正气,不仅在校内设立若干奖项,而且通过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会并会同金融机构设立奖教金的办法,进一步鼓励和奖励教师爱岗就业、尚德就业,不断提高就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建立和谐育人团队。 正因为这样,这几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事业发展很快,学院荣誉众多,这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 5 在创新办班形式中寻求人才培养方式的突破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就明确了高职高专的任务,即培养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高等应用人才。所谓零过渡,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熟悉岗位、理解岗位,具有较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与之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要有敬业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良心、职业习惯和必要的职业技能,学生一旦毕业即可上岗顶用(周建松,2006)。而在不同年级段实行顶岗实习无疑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5.1 从“订单式”培养到银领学院的跨越 从国外有些国家的做法来看,顶岗实习渗透进了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如英国现代学徒制,他们的做法是:整个学徒期一般持续4-5年,第一年学徒到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训练中心进行脱产学习,在以后的几年中,培训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学徒可利用企业学习日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带薪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也可以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些“阶段性间断脱产学习”的部分时间制课程。学徒只要完成了整个学徒训练计划,并顺利通过相关考核,就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上海教育杂志社. 2007)。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国内大部分院校,将顶岗实习放在最后一年,即“3+1”的人才培养方式, 本科学生在校4年期间, 前3个学年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 最后1个学年在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卢新国,2008)。而对高职院校而言,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无疑也是一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举措,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三赢”。 从学校角度而言,提高了办学质量,增强了社会影响力。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示范专业建设、专业结构调整、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充分挖掘并利用社会和行业的教育资源,弥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为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为其就业铺平了道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既服务了地方经济,又扩大了社会影响。 从用人单位来看,首先,可以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通过“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状况,提前向学校“预订”并量身打造学生,从而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其次,省却了岗前培训在时间及经费方面的投入。“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将岗前培训工作放到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从而节约培训成本。再次,“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协议的形式进行,使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得到了保证。企业最讲究实际,你能够给我带来利益,给我节约人员培训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我们的合作才能够长久,才是可持续的。企业和学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可以提前一年介入到学校的教学中来,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学生毕业以后就可以直接顶岗工作了。目前商业银行培训一名熟练的银行行员平均培训成本在一万元以上,以50人规模的班级人数为例,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直接节约培训成本50万元左右。 最后,从学生方面看,可以使学生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免去了寻找工作的艰辛,更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在解除了工作上的后顾之忧以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避免和减少了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教学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但伴随着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订单人才培养数量的急剧增加,在订单人才培养上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被逐步地暴露出来。 第一,学生管理问题。金融企业订单人才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学生管理方面首先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果由各个系部单独管理,由于订单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没有办法实施。如果由金融系统一管理,加上金融系原有的学生规模, 超出了一个系部的管理幅度,增大了金融系学生管理难度,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的局面。 第二,教学管理问题。订单班级教学计划要根据行业的要求随时进行动态调整,由于行业教师的特殊性之作在,决定了其授课过程及管理与学校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行业教师授课在时间的选择上,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行业兼职教师授课管理力度,加强对行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培训,统一协调学校教学和行业之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第三,系部之间协调问题。订单班级学生涉及到学院各个系部,在学生管理、学生违纪处理、教学管理、学生党建、奖学金评定等方面都需要各个系部之间的统一协调,加大了管理难度。 第四,行业联络问题。随着订单规模的扩大,需要随时和金融企业进行日常教学、订岗实习、学生就业等工作进行协调与安排,这些工作系部或者学校的职能部门完成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强订单班级管理,加大与金融企业共同进行订单人才培养的力度,不断提高订单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于2007年成立了银领学院,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和金融机构一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创新。 银领学院作为学校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务委员会主任由学院院长担任,院务委员会成员由学院领导、各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学院相关系部负责人组成。银领学院院长由学院院长兼任,副院长由商业银行行长和学校中层干部共同担任;在组织架构上,银领学院除了相关专业教研室以外,所属的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为浙江省地方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事业发展研究平台,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需求进行研究,银领学院则在上述两个平台的基础上,进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实现了事业发展研究、人才培养需求研究和高素质金融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方面,授课教师主要由行业兼职教师、银领学院自身的教师和相关系部教师组成;在学生管理方面,银领学院构建了行业兼职教师、银领学院教师以及德育教师三方育人,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银领学院成立了党总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组织发展等工作。 在银领人才的具体培养方式上,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至四学期,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校内学习为主,接受专业教育,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技能;在第四学期,具体到每年的4月12日(意指“是要你”)召开订单人才培养信息发布会,向用人单位发布人才培养信息;5月12日(意指“我要你”)各金融机构进入学校,学院大二的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为了切实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合作企业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充分的学生数量,并保证入选学生的稳定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对此,学院一方面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种类,在招聘之前,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动员,介绍企业的情况,希望更多同学参加招聘选拔,主动了解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对学生进行诚信履约教育,要求学生客观冷静,与家长联系沟通,综合权衡就业的专业、待遇、城市、生活成本、未来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不盲目、不冲动,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在公司录用名单公布后,给学生一个斟酌期,在5月23日(学校爱生日,意指“我爱生”)各金融机构和学院、学生签订订单,学院对金融机构选拔出来的学生单独组班,以金融机构名称命名,并根据行业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后进来的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将处于劣势地位。三个时间点的选择,不仅仅是办学者的良好愿望,更主要是从制度层面规范订单企业和学校的产学合作关系。银领学院着手建设订单培养系统,对第三年进入订单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订单培养系统,把企业的用人竞争提前,形成了行业企业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运行机制。银领学院通过三个时间点地制定,将企业的用人竞争前移,在校企合作上形成“赶集”效应,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新生入学后的第五学期,根据订单银行与学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准员工化教育。教学上,师资力量以订单企业为主,金融机构选派业务能手和业务骨干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学校教师负责学生学习组织和课后辅导等工作。学生根据不同订单银行的要求,在学校和银行交替进行学习、实训,教、学、做合一,教学空间延伸到银行,形成一种“大课堂”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掌握金融企业岗位业务技能,提高岗位工作操作能力,零距离地接受金融企业文化的熏陶。下面以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见表5.1 表5.1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 模块 类别 序号 课程(项目)名称 周学 时数 总学 时数 教学任务 承担单位 备注 银行 职业 技能 模块 01 商业银行服务礼仪 2 30 学院、农行 以农业银行礼仪服务规范标准要求 02 商业银行临柜业务技能【点钞(机点、手点)、中文输入、电脑传票、反假货币技术】 3 45 学院 考核要达到农行标准 小计 5 75 银行 个性 化培 养 模块 03 农行会计及其风险管理 2 30 农行 04 柜员业务操作规程 2 30 农行 05 业务营销与客户服务 3 45 农行 06 金融法规及风险防范 3 45 农行 07 理财基础知识及个人业务 3 45 农行 08 电子银行产品 2 30 农行 09 农行企业文化 1 12 农行 讲座形式 小计 16 237 商业银行 从业 人员资格认证模块 10 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公共基础) 3 45 学院 必修课 11 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个人理财) 2 30 学院 选修课,二选一(建议晚上开设) 12 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风险管理) 2 30 学院 小计 5 75 合计 26 387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由行业承担教学任务的课时占到了总课时的64.3%。 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系统不同部门的人才需求情况,将自己培养出来的订单班学生送到各家分支机构,进行顶岗实习,从事具体的银行工作业务。学生实习所在的分支机构同时也是其毕业以后的工作单位,每一位订单班级的学生都有一位师傅进行业务指导,一般情况下,学生和师傅共用一个工号进行工作,在一些人员非常紧张的银行营业网点,也有一些学生在师傅指导一段时间以后,就有了独立的工号,实现了身份的转换,由一名学生转化成为一名银行行员。 银领学院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订单培养为始点。银领学院的学生组成是从全校的二年级学生中,在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以金融企业命名独立组班,在三年级由银领学院统一培养。银领学院的学生全部是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培养的订单班级学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银领学院工作的始点。 第二,以开放办学为特征。兼包并蓄、开放办学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银领学院在办学上,紧密依托金融行业,充分发挥校友优势,整合集团资源,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开放式办学是银领学院的根本特征。 第三,以双师团队为依托。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对高职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银领学院在教师队伍组成上,以商业银行领导和业务骨干为核心,专业课程均由商业银行业务骨干完成,学院教师只负责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教学组织等工作任务,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使银领学院培养出来的业务素质高、学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 第四,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已经成为银领学院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态。银领学院学生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商业银行业务网点之间交替进行,在学院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到订单单位的营业网点进行具体的实训和实践活动,学生经过实训网点的实践活动,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到学校学习以后,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运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学校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由用人单位和学院共同完成,银领学院不同订单班级的学生毕业以后就成为相应商业银行的员工。(注:银领学院订单班级的命名都是以参与订单培养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命名,分成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与管理,每一个班级的教学计划都根据行业的不同要求而有所区别。)为了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的准员工,所有参与到银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银行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反复与学校推敲人才培养方案,选派最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对自己的订单班级学生进行授课,对订单班级的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和业务进行教育和培训,学校为行业提供教学组织和基础课的教学等工作,订单班级的学生培养已经不是学校单方工作,订单企业对订单人才的关注度甚至比学校还要高,用人单位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成为银领学院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 第六,以优质银领为目标。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优质人才。银领学院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将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为我国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或许有人会担心这种培养方式会影响学生成为一名通用型人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除去进银领学院的学生本身已是经过选拔过的优秀学生外,为加强订单班学生管理,提高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符合订单单位要求的职业化人才,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生文明行为守则》、《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生文明行为 实施细则 工程地质勘察监理实施细则公司办公室6S管理实施细则国家GSP实施细则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大体积混凝土实施细则 (试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学生管理规定(试行)》等规章制度,银领学院专门制定了学生职业化素质量化管理实施细则,该职业化素质量化管理细则主要包括职业化道德品行、职业化技能、职业化形象、职业化态度、职业化团队意识等五个方面。可以说涵盖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成为一名通用型人才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根据细则,为每位学生建立了职业化素质量化管理档案,每位学生职业化素质基础分100分;班主任可根据量化管理的内容和加分、扣分规则,对不符合职业化要求的学生进行扣分处理,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当分数在0分或低于0分时,启动退班程序。如对职业化形象的规定:重视自身形象,衣着、谈吐得体。男生留长发、女生戴不协调的饰品,首次发现进行批评教育,扣5分;以后若再发现,每次扣分加倍。着装不符合职业规范要求,穿拖鞋进校园、携带早点进教室、上课接听手机、上课时趴在桌子上睡觉等不文明行为,每次扣5分;以后若再次发现类似行为,扣分加倍;积极参加礼仪训练,努力塑造良好形象,打造个人魅力。对礼仪训练无故迟到或早退,每次扣5分,旷课每次扣10分。再次发生礼仪训练迟到、早退或旷课情况,扣分加倍。 当然,目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实施银领学院办班形式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是金融行业、企业发展对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巨大并且稳定的需求,一旦行业在组建订单班后,遇到宏观经济和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变相或直接的不安排学生就业,尤其是到临近学生毕业的时候提出这方面的要求,那么对学生而言,此时再另找工作,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很多机会。最为尴尬的是,校方对企业的类似这种行为似乎也没多大约束力。 但总体来讲,银领学院通过创新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使银领学院办学上还是具有了机制与制度化上的意义。银领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紧紧围绕熟练银行柜台业务操作的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定位,并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核心来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形成金融企业全程参与、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校企合作既体现在签订订单协议、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上,又体现在课程开发、“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安排和教学管理上。银领学院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环节,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顺利过渡。银领学院的从2007年成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订单企业从12家银行系统增加到15家,订单人数从850人提升到1000多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订单人数更是从示范性建设的50%跳跃式增长到90%。银领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学校、银行和学生的“三赢”,而学生则是最大的赢家,银领学院的办学模式真正体现了高职院校“以生为本,教书育人”的使命所在。 5.2 从优秀到卓越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办班形式方面的第二个有益探索,是卓越班的设立。 卓越班的设立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保险实务专业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是学院和中国人寿杭州分公司联合办学,共育职业人的一种尝试。为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浙江省保险事业和保险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与中国人寿杭州分公司就深化产学合作,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在2008年3月共同组建了卓越班,确立适合保险行业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和方案,探索实施“1.5+1.5”的“大课堂”教学方式。(即前3个学期年由甲方为主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后3个学期由甲方根据乙方要求,实行共同培养,岗位必需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的专门培养由行业提供师资完成,并提供适当数量的岗位让学生参与实践)。它的整体框架如图5.1 卓越班学员的选择一般从二年级(下)学生中选拔,因为二年级(下)学生已经基本完成大部分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课程安排相对比较宽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首批学员40人,来自学校的不同专业,其中80%的生源担任各级职务,20%为预备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以保险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育人才”的建设思路,探索教室、行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大课堂”模式,并进行了项目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根据产学合作和订单培养的需要重构课程建设内容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授课内容如“魔鬼一分钟”、“激情三分钟”、“模拟销售20分钟”、“40分钟早会经营”等项目,跳出了传统的书本局限,令学生耳目一新。 在日常管理方面。采取了学院与公司共管,具体工作专业负责的方式。保险实务专业承担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制度管理,公司提供师资配备和实习场所,双方各司其职,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各自的绩效考核。卓越班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引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日常运作机制与员工考核机制,同时引入早会、夕会等会报管理和活动量管理,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 卓越班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方面特别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宗旨深刻体现在卓越班的育人环节,无论是浙金院的“诚信”文化,还是中国人寿的“双成”理念(“成已为人,成人达已”),都是导师或主管对学员的考核标准之一。 同时,卓越班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积极践行“教室+行业+社会”的教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的学生最终面对的是职业市场的挑选,此法摈弃了传统教学中“纸上谈兵”的弊端,强调的就是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接轨、融合,使学生尽早了解并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充分开展行业授课、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学生参与实战型经营,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学完基础课程以后,二、三年级根据保险行业和社会需要,以专题培训为主,不设固定教室,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具体通过在校内着力建设寿险营销部、产险营销部2个融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行业培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切实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素质,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如2008年9月,卓越班就从新生报到之日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围绕学平险活动开展了宣传、投保等一系列相关业务的活动。目前全校80%以上在校生的学平险由卓越班的学生在实际经营。 合作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公司、学校和学生在利益分配方面的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公司在授课方面未能严格按照课表派员到校对学生进行培训,对行业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不能做到有效监控,由于上课进度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如行业教师的频繁变动使课程的教授缺乏整体和延续性,甚至有时候会让学生有一种学校和公司两头不管的尴尬感觉。 但总体而言,卓越班的办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经过近一年的培养,卓越班40名学员更加坚定了从业的信念,对保险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也明确了自身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职业性也明显提升,由于采取了保险公司新人培训的训练方法,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职业人的塑造。单从着装而言,卓越班40位学员统一白衬衣西装,佩戴学员证以及司徽,呈现出卓越班学员稳重、干练的精神状态,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卓越班的定位是为行业提供保险营销一线的从业人员和管理者,而营销员在刚进入保险营销岗位时,会遇到共同的难题:“如何开发陌生客户”。这也是卓越班学员们需要克服的难题。通过组训老师综合能力强化训练,学员们的语言沟通及处事应变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增强了学员走出课堂,走进市场的信心与能力。卓越班40位学员在原来的专业和班级中,表现都十分优秀,担任各级干部的不占少数。但是通过卓越班的系统训练提升了他们的能力,挖掘出他们的各项潜力。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卓越班的市场实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真实工作环境的身心体验,领会到了价值创造的快乐,成功地激发了他们投入工作与学习的内在动力。10%的学员在短短的几周时间里就做出了业绩,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6 结论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合理的培养层次目标定位、积极的项目课程改革和建设、与行业合作建立起来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优良的显性和隐性教学环境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师资队伍,都为“订单”教育管理中办班形式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银领学院的创立也好,卓越班的发展也罢,其落脚点都是为了使学生在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地更为有效。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形式就是顶岗实习。 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其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尝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真实滋味,学会怎么处人、处事。因此,顶岗实习要求“真实的工作环境”,不是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还能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值得强调的是,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训练是顶岗实习的重要内容,热爱劳动是无论哪一代人都必须继承的美德。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顶岗实习存在着不少的困难。 顶岗实习的困难之一是企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岗位。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分散。很多学校将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结合起来,既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顶岗”,又能解决学生的就业。有的还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将毕业设计(论文)改成要求学生就自己顶岗实习单位的某一产品的生产或管理流程等作一详细调查和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评价和改进建议,从而将教学与顶岗实习结合在一起。 顶岗实习的困难之二是管理。首先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分散使管理的难度大大提高。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学校加大师资管理中的责任驱动和利益驱动双重管理力度,以及设计出一套精细的顶岗实习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与用人单位合作,严格过程管理。其次是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安全等问题。目前我国尚缺乏规范工学结合行为的相关法规,尽管如此,学校还是应在与用人单位感情联系的同时,熟悉已有政策法规,感情与法规双管齐下。 在这种现状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尤其是办班形式上的创新,至少凸现了三大价值:第一,破解了高职院校尤其是 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难题。银领学院订单班以及卓越班学生的准员工身份,使学生在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顶岗实习的时候不涉及到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核心机密泄漏以及管理上的问题,银行和保险公司将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准员工来看待,有效地破解了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难题。第二,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08届的学生中,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毕业生90%以上在商业银行业务一线工作,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工作环境好、起薪率高。第三,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优先聘用优质“银领”人才,节约了金融企业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 那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探索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的道路上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或者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取得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在那些地方具有其它学校可借鉴或具有推广性的地方?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主要遵循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办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校“以他方为中心”的办学行为以及争取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 二是组织结构的设计,即校企之间联系纽带的建立和校内组织结构的开放性构成,校企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等;通过校友会的召开继续得到行业一如既往的支持,充分发挥校友机制的作用,努力增进学院与校友的感情,不断深化“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方式。同时要切实做到以校友为纽带。首先,校友是学院品牌的主要缔造者与维护者。学院的前身浙江银行学校是全国重点中专,所培养的学生基本已经成为省内金融企业的骨干或领导,是学院品牌的主要缔造者。自学院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毕业生以其岗位工作上手快,企业忠诚度高、综合素质好等优点,在行业、企业中形成了良好口碑。在学院创示范与建示范过程中,校友总会与各地市校友分会纷纷以“‘行业、校友、集团’共同推进高水平示范性院校建设”为主题召开专题会议,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学院示范性建设。新老校友为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其次,校友是行业、企业资源的调动者与职教集团的倡导者。从资源筹集上来看,学院自成立以来,校友会通过各种途径,调动行业、企业向学院捐款近800万元,并参与了学院多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订单培养工作中,校友是重要推动者,多家银行订单班的开设,都是校友充当了校企合作的联系人;在职业集团的建设中,校友力量是促成各方,尤其是学院与集团内多家银行、企业之间形成共识与利益共同体,直至成立、壮大职教集团的重要倡导与协调力量。最后,校友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参与者。校友会不仅为母校新校区投资建造了“绍兴金融林”等11个文化和景观项目,积极营造环境育人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许多在工作岗位颇有建树的金融机构领导、专家乃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均多次回校讲课,积极投入了学院以“千名学生访校友、千名校友回课堂、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校友上讲坛、百名校友话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三是校企资源的共享,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共同制定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制度,如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和运用等。 四是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开放式运作,如校企双方不仅有由双方领导组成的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还有由第一线操作人员组成的学生实践、课程改革、技术革新等运作层面的合作小组,而且建立了规范的运作制度,有聘任、有待遇、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有例会、有记录、有效果,把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办学方式的改革落在实处,真实有效。比如结合行业动态,为满足企业需求,首先要使课程开发更同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为3年,然而对于金融、证券等行业、企业而言,3年间便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有的甚至会经历一个发展周期,这就对学院的课程开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订单培养的课程由行业、企业根据最新行业发展动态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与学院共同开发,切实解决了课程开发的同步问题。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08届的17个订单企业与学院共同开发了近百门课程,基金、证券、理财基础、银行产品营销等新兴金融服务业务都在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学生从事具体岗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探索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目前还仅仅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两张皮”,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职业及岗位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相当突出;二是水平不高,没有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融入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以及教学全过程;三是动力不足,院校和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深层次分析其原因,一是制度设计不健全,二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三是校企合作缺少吸引力,四是我省产业 技术层次较低,五是学校从事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比较弱。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进行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Alexandra Winter, John Wiseman and Bruce Muirhead; university-community engagement in Australia: practice, policy and public good [J].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Justice, 2006, Vol. 1(3): 211-230 [2]Allan Findlay, Russell King, Alexandra Stam and Enric Ruiz-Gelices. Ever Reluctant Europeans: The Changing Geographies of UK Students Studying and Working Abroad[J].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2006, Vol. 13(4): 291-368 [3]Deanna Kuhn. Education For Thinking [M]. Harvard Uniw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05, 178-199 [4]Education in Germany [DB/OL] http://en.wikipedia.org /wiki /Education _in _Germany [5]Eun-Young Rhee. Clothing and Textiles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 Perspectives for the Knowledge-Based Information Society[J]. 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 2008, Vol. 26(2): 191-200 [6]John D. Pulliam and James J.Van Patten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America [M]. Merrill Prentice Hall ,Ohio,2003,249-259 [7]Jonathan Lean, Jonathan Moizer, Michael Towler and Caroline Abbey. Simulations and games: Use and barriers in higher education [J]. 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Vol. 7(3): 227-242 [8]Julian G.Elliott,Neil R.Hufton, Wayne Willis and Leonid Illushin [M].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005,225-240 [9]Nigel Tubbs.Philosophy of the Teacher[M].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UK, 2005,141-149 [10]Saba Rasheed Ali and Ellen Hawley McWhirter. Rural Appalachian Youth’s Vocational/Educational PostsecondaryAspirations: Applying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006, Vol. 33(2): 87-111 [11]Steve Bartlett and Diana Burton.Education Studies [M].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2003,169-187 [12]W.Y. Leung, JamesKenny and Paul S.N.Lee. Global Trends i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M]. Hampton Press, New Jersey,2005,201-207 [13]高职院校的品牌战略[Z].http://www.cetvedu.cn/Article/news/200708 /5365.html [14]华文英.浅谈产学研合作的对策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36-239 [15]黄长著.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与实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社,2006.10,311-317 [16]李定清.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6):64-66 [17]李建奇.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13-35 [18]李雷.论高职经贸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报.2008,(1):93-94 [19]刘复欣,李芳.构建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2007,(4):109 [20]刘国钦,伍维根,彭健伯,李尚志,何永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152-157 [21]刘占山.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7.6,44-51 [22]卢新国.谈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会计.2008,(1):30-31 [23]彭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5,1-15 [24]上海教育杂志社.此岸•彼岸:28国教育改革进行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79-282 [25]石伟平. 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79-282 [26]史国栋,眭碧霞,赵佩华.创立“基础平台+模块化菜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2006,6:51-63 [27]陶潜毅,孙中义.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85-87 [28]田锋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7,(2):92-93 [29]田静,刘福军,杨锐英.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成人教育.2007,(4):94-96 [30]王瑾.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6):22-23 [31]王毅,卢崇高,季跃东.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5.11,93-120 [32]张晓春,王长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44-45 [33]张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4-225 [3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财经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7 [35]周建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办学理念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10,80-87 [36]朱向军等.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7,17-35 作者简历 谷孝刚,男,汉族, 1979年1月出生,河北唐山人,2002年6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学历。2002年7月进入四川省财政厅工作,目前为金融处主任科员。现为浙江大学07级MPA(公共管理硕士)西部班学员之一。 需要更多资讯,可以扫扫这个 � EMBED MSPhotoEd.3 ��� � EMBED MSPhotoEd.3 ��� � EMBED MSPhotoEd.3 ��� 导论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析 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在创新办班形式中寻求人才培养方式的突破 结论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 依据明确专业定位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 以课证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 课程改革 II _1036303621.bin _1036303699.bin
本文档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的监管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格式:doc
大小:92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9-01-22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