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3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3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举报
开通vip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3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自 主 梳 理 区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串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4.隋唐: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3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自 主 梳 理 区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串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4.隋唐: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城镇商业繁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商业活动。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草市”更加普遍。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城市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扬州、成都也成为繁荣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之说。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深化拓展]——————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的发展 [思维升华] 柜坊与飞钱对商业的促进作用 (1)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2)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轻巧识记] 古代“市”“坊”的发展演变 [辨析比较] “市”“草市”“夜市”“晓市”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从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2)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3)商品买卖的场所“市”随着商业的发展不断冲破一些限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随着商业的繁荣,不同朝代出现了一些商业大都会。 考点二 古代的经济政策 ————————[知识串记]———————— 一、土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 (1)通过分封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2)由庶民和奴隶劳作,遭受剥削和奴役。 3.春秋时期:私田大量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受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自此,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重农抑商” 1.商周时期:国家曾支持商业的发展。后来,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这一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西汉初年: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4.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表现 (1)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防止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明太祖实行“海禁”。 (2)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明清统治者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深化拓展]———————— [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易误辨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自封。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闭关锁国”不等同于“海禁”。前者是限制海外贸易,后者是禁绝中国人海外贸易和限制外商贸易。 (3)“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轻巧识记] 三种主要经济政策的关系 [特别提醒] 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 (1)明初实行“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而是积极鼓励外国来华与明政府进行官方贸易。 (2)清初的“海禁”,基本上是闭关锁国,清政府甚至认为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易错辨析] “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对内禁止出海通商,对外限制外商入内,并不是完全禁绝对外贸易,“十三行”即是特许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2)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3)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着近代前夜的危机。 [跟进自测·夯基固本] 1.(2017·湖南省十三校高三联考)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解析:根据题目中,举了两个人物“鲁国大夫臧文仲”“子贡”因从事商业被认为是“不仁”,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开始出现从事商业的人并日趋活跃,故A项正确;“鲁国大夫臧文仲”不属于儒家学派,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春秋时期对商人歧视的措施,仅仅停留在指责,故社会地位不高不确定,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7·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三市高三调研测试)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其标识内,候宫中擎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  ) A.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 B.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 C.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 D.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与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中“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不符,故A项错误;官府直接监管,与材料中“其标识内……即任百姓营造”不符,故B项错误;因为“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所以才有“京城四面……先立标识……其标识内……即任百姓营造”,这表明商业活动不受坊市限制,故C项正确;“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与材料中“当时东京城市”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7·湖南省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考)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交子”。根据题目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故A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目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4.(2017·揭阳市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有位学者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购买大量的外国商品导致白银外流 C.放弃“海禁”政策,重视海外贸易 D.实际上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在朝贡贸易网之外还可以获得大量的商品,根据所学知识,此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正确;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坚持“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C项错误;中国在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参与全球化是被迫的,不可能主导全球化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7·山东省菏泽市高三模拟考试)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 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严密,故A项错误;材料与豪门世族地位的日益攀升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故C项错误;从六朝的诗歌中只涉及富商到唐代除了涉及富商也涉及中小商人,体现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7·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解析: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故B项错误;“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有条件的限制,故C项错误;明朝商品经济是繁荣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合 作 探 究 区 史料研习·主题发散 主题一 “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徽商与晋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且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变化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学会读史] (1)史料一说明唐代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2)史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史料三“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婚姻观念的转变。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 提示:①市坊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②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 (2)根据史料三说明婚恋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提示:①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②原因: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b.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c.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二、古代中国的“城”和“市” 史料一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史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古代“城”与“市”是什么关系?这一时期城市的职能是什么? 提示:①当时的城和市是分开的,“市”只是商品交换的场所。②周至唐代城市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处于严格限制阶段。 (2)根据史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气象。 提示:①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②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城市发展呈现的规律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格局 功能 唐代及其以前 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 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 宋元时期 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 (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 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②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及晓市、夜市出现。 ③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④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主题二 “农本意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产物,可以分为“重农”与“抑商”两方面,“农本商末”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与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交往方面的延续和体现,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下日益衰落。 [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史料一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学会读史] (1)史料一中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2)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3)史料三中“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皆贼”主要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 [史料应用]  (1)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提示: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①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②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③自然经济的影响;④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论归纳]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不同点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不同点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同点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创 新 开 放 区 体验高考·全面提能 一、实战高考真题——找规律 真题试做 1.(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A 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一般都崇拜其生存地区的对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宋代东南沿海的民间崇拜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答案水落石出。 2.(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B 迁都并不是都城位置的简单变化,这一举措势必需将大量人口、物资由南方迁往北方,这在客观上会对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3.(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  何谓“交子”?“交子”有何作用?带着这两个问题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选项,答案唾手可得。 4.(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A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根据出超的表现筛选答案,轻松易得。 5.(2013·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D  宋代“不抑兼并”的后果是什么?必然是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土地兼并的结果又是什么?是租佃关系盛行;佃户的来源是什么?如此分析,答案便显露而出。 6.(2013·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D  贸易,简而言之就是区域间互通有无,商人跋涉千里进行贸易,其目的是获得丰厚的利润,利益的驱使促使贸易繁荣,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商业利益? 7.(2012·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  联系现在社会上的热词“土豪”,我们不难理解“豪族”的意思。“豪族”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大规模购买田宅会带来什么影响?汉武帝的种种措施都直指“豪族”,目的是什么?如此分析,答案即可明确。 8.(2012·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B  数据比较要“慧眼识变化”。从“变化”中可以看出农业人口的大幅减少和从事工商业人数的增加,如此一“看”,答案立刻“浮出水面”。 9.(2011·全国卷)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 图片中最大的一处不同是黄河流域使用实物货币,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使用铸币。这是不同区域社会环境导致的。 二、演练仿真模拟——明趋势 (一)对主干知识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的综合考查 1.(2017·天津市河东区高三考试)陈直《三辅黄图》载:“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这里的“市”是指(  ) 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B.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解析:材料大意是:长安有九处市,方圆不过二百六十六步,道路的西边有六处,道路的东边有三处。市镇的面积更大,材料提到的是市不是镇,故A项错误;长安是都城,不是民间集市,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庙会和夜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意思,长安的市被规整地分到道路的两边,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7·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高三调研考试)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  ) 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 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 解析:明中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突破了集市贸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江南地区出现大量的市镇交易正是其表现,故A项正确;封建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市镇贸易的涌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外在表现,故C项错误;生活观念材料未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创设新情境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3.(2017·乌鲁木齐地区高三诊断性测验)《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  ) 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解析:根据材料“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结合所学可知,指“重农抑商”政策,为了维护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故A项正确;抑商的最初目的也是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不符,而不是刻意维护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完善市场管理制度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限制商人服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7·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三市高三调研测试4)下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解析: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倭寇侵扰,与材料中“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不符,没有涉及广东省广州,故B项错误;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治罪”表明是限制中国商人,而不是限制外国商人,故C项错误;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D项正确。 答案:D (三)以“能力立意”多维考查重农抑商下的商业发展 5.(2017·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解析:从“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可知政府贩卖商品,是与商贾争利,体现了抑商政策,故C项正确。 答案:C 6.(2017·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 A. “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解析:从材料中“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草市”的发展不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故A项错误;“草市”出现于隋唐时期,“开始”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唐代州县以下不得设市到宋代“草市”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可知“草市”经历了由违法到合法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草市”是宋代基层税收单位,没有体现出“草市”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故D项错误。 答案:C
本文档为【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3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资源文库
从事幼儿保育多年。
格式:ppt
大小:14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1-25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