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2021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举报
开通vip

2021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每课教学反思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5.声音的强与弱6.声音的高与低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8.制作我的小乐器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2.呼吸与健康生活3.测量肺活量4.一天的食物5.食物中的营养6.营养要均衡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2.用气球驱动小车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4.弹簧测力计5.运...

2021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教科版四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上册科学每课教学反思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5.声音的强与弱6.声音的高与低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8.制作我的小乐器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2.呼吸与健康生活3.测量肺活量4.一天的食物5.食物中的营养6.营养要均衡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2.用气球驱动小车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4.弹簧测力计5.运动与摩擦力6.运动的小车7.设计制作小车(一)8.设计制作小车(二)声音1.听听声音本课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需要系统的学习,来具体的了解关于声音的知识,本课围绕两个活动展开:“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让学生在感知我们周围的声音的过程中,对声音产生一些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映出了一些问题:1.本课的教学不难,关键在于让学生细心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课前,准备好了小暗箱,暗箱里放着一些物体,然后让学生听声音辨别物体,这个环节虽然用小蜜蜂扩大了一些声音,但收音效果不好,学生的纪律也是个问题,纪律不好,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就不是很好,很多坐在后面的学生听不见声音,于是改成收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音频文件(有单独收集的声音,有在大街上录制的嘈杂的声音),通过简单的小比赛形式,你能听见哪些声音,单独出现的声音学生能很快判断出来,对于混合的声音,每个学生听到的就不同,通过不断的补充完善,原来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就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听声不难,难在描述,我提的问题是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可能问题太过于宽泛,一些学生是没有听懂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会说这些声音的发声物体不同,还有每种声音听起来都不一样等等回答,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那就意识到我可能提问方式有问题,再改,顺势引导,那我们能判断出来这些声音的发声物体不同,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个时候学生会说出一些声音的特点,再出示一些描述声音的科学词汇,用这些科学词汇来对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2.声音分类,教参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在这里,会有学生提及,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也有学生按照其他标准分类,在这里有个疑问❓是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还是只能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3.关于我知道的声音知识和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这个时候,学生会有一些简单的认识,这些认识有可能是不够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不用急于讲解和纠正。会有懂的学生提出质疑,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观点,可以确定错误的就改正,不能确定的也不用在意,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来就要在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中得到解决。所以,这个时候的记录表要组织学生用起来,在后面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把新学习的知识补充上去,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有力证据。如果有一些问题本单元没有涉及,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学习。以上便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和一些疑问,希望和老师们共同探讨。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研员顾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教师在上课前,首先需解读教材,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所教内容在整个科学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的要求,把握各知识间的承接。如:声音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世界的部分,与光、电、热、磁一样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后解读声音这一概念,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等。再次分析学生,思考本课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在这节课中,应教会学生归纳与反证的能力,如:在让学生描述振动式一种什么样的运动时,可通过比较摆动、晃动、振动的运动特点归纳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思考是否所有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时,可将正在发声的物体(锣、)停止振动,看看是否还有声音,从而反证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结论更具说服力,起到完全归纳概念的作用。做好以上准备,最后才是制定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对于本课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课题导入部分,设计得不够巧妙,感觉只是为了导入而加上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导入是为了本课的教学而做准备的。此外,在提问时存在问“假问题”,给学生设置“回答圈套”的现象,如: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此类提问意义不大。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脉络性不够明晰,如:让学生想办法使锣、鼓、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实验中,没有提醒学生带着目的做实验,边做边思,使得教学目的体现得较模糊。另外,教师可以在此实验中“由扶到放”的让学生思考物体发声的原因。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要不断去完善自身的学科素养,去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案例。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四上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了“听听不同物体传播过来的声音”和“设计一个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等两个活动研究声音的传播。前一个活动是在预设情景下的探究;后一个活动是用器材自主设计一个实验进行的探究。我在设计时对教材作了一些补充和调整,主要有三个地方:一是把教材最后的真空实验改成对比实验用来导入并为解决“声音的传播离不来物体”这一难点埋下伏笔;二是增加了“研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的对比实验;三是把“听听诊器”这个活动放到拓展活动里。整个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主要有以下特点:1、预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演示对比实验,提出“为什么一个烧瓶中的小铃声能听到,而另一个却听不到?”来引入新课,促使学生“愿问其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点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加强直观,丰富感知。“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认识化解在分组实验和学具操作中,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并形成表象,理解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讨论、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3、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那么对声音的接受和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在学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基础上,共同学习传递完整知识体系,整个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一、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实验。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让学生感知声波对阳碍物的影响状况。在这个实验中纸屏上吊的塑料泡沫小球起凸起纸屏振动的作用。学生懂得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整过运程作用。
二、在教学耳的构造时,重点从听觉产生的过程到人耳的基本构造。通过实物模型耳的展示,让学生形象描绘出听觉产生的过程,特别指出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相同。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耳朵。这里还有一个细节*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懂得耳的构造每个部件具的特定功能。如;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三、对噪音知识的传授分别是;什么是噪音?(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生活中有哪些噪音?(建筑.工地的杂音、火车的汽笛、机器的轰鸣等)身处嘈杂环境我们要怎样对待呢?(戴好耳塞,捂住耳朵,离开噪音区。)
抓住以上三点细节*的教学,学生能掌握耳的构造及听到声音的原理。为下节课《不同的声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时,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简单地选取两种对比材料,教师进行演示再加说明就算解决问题,如分别敲大鼓,大鼓声音强、小鼓的声音弱,就算学生知道了声音的强弱。这样对声音的认识过程是达不到本课在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充分摆弄研究,并对发现的事实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以两种具体物体发出声音的不一样进行比较。教师要善于把多个学生对多个物体声音的比较加以归纳整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音色也各不相同。一些学生往往认为音调就是响度大,音调低不是响度小,这可能与日常说话中常用"高"、"低"来表示声音大小有关。如"高声大叫、""低声细语"的"高"、"低",实际指的是响度。可以告诉学生∶日常用语中涉及声音时的"高"、"低",有时指响度,有时指音调,要注意分辨,不要一听见"高"就认为"响"。音调和响度不是一回事,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对于学生描述中所讲的"声音尖、粗",可直接告诉学生较为科学的说法是"声音高、低"。应紧扣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并强调减噪声最终目标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以此为线索来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途径,也可以爱过实验加以验证。实验可用玩具电动机做振动源,把旋转的电动机放在桌子上会产生较大的声音。将电动机用软泡沫塑料垫起,减少桌面的振动,噪声明显减弱(在发声体处减弱噪声)。将电动机置于空制罐头盒上,盒用软泡沫塑料垫上,使空盒成为声源,用软泡沫塑料挡在电动机与学生之间,噪音明显减弱(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 
6.声音的高与低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比较清晰,对音高的研究并且围绕着2个实验进行∶一个是敲铝板琴辩识声音的高低,学生通过听一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初步分辨出声音有高低之分,同时观察到铝板长,敲打后听到的声音比较低,铝板越短,敲打后听到的声音就越高。接着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声音了分辨,掌握了分辨高音和低音,再通过举例子,加深认识。第二个是尺子产生高低音的秘密。先让学生阅读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方法,再看老师的演示,接着进行了实验,并做好记录,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了结论。我指导学生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尺子不同的长度,描述声音高低的变化;观察伸出长短不同的尺子的振动状况有什么不同,并同发出的声音联系起来,初步建立物体振动得速度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的概念。最后总结延伸,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来解读生活中的信息,同时用学过的知识,利用身边的物品创造美妙音乐。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声音,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整体比较完整和流畅,思路也车较清晰。不讨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反思总结如下∶1.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储。我往往想的是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预设之中。
2.评价语言空泛,态度不明朗,缺乏针对、指导性。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实验结果的得出,而实验工具和材料则景影响着实验的效果。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从教学目标上分析∶老师的整节课非常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四维目标,通过各小组同学团结协作、自主探究、通过探究把本节课的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从浮于表面到自我消化再到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刚开始教师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潜在的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思路,打下坚实基础玩是孩子的天性,由学生演奏一段音乐为切入点,让孩子们的思想高度集中,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然后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规律。本节课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为了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提供了详细的记录单,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谆谆诱导,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汇报时,从个人到小组再汇集全部,人人都参与。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老师用非常有趣的游戏来明确本节课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期间还不断的加深学生的印象。后面学生在探究过程的完美表现是离不开的。用学生慕强的想法来展现本节课探究的主角,聚焦的非常到位,再到后面明确任务,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实际应用,老师的环节把握非常紧凑,非常的流畅。很好的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解决了学生不能清楚的观察到演示实验的问题。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教学基本非常的扎实,很好的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问题和规律。但是汇报环节,有一些语言,是学生没有讲到点上的,表述不是很明确的时候,老师可以再递一把梯子,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不要就自己总,结。还有的是老师的话有一些是重复的,可以再精简一下。从教学效果、课程理念上分析教学效果很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大胆发言,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8.制作我的小乐器制作我的小乐器的内容综合了科学与音乐知识的一堂课。学生需要利用前期学习到的发声原理,以及弦乐器声音高低产生原因等的知识,再辅以技术与工程内容,完成一个小乐器。在制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选择制作吹奏类乐器,比如使用吸管或者试管,经过实验,我发现两者的效果都很不错,特别是试管加水的方法,用同样大小的力气吹奏,试管的声音明显更大。但是,我发现个别学生制作的弹奏乐器效果不明显,声音非常小,而且调整音阶时难度大,很多同学最后都未能调出5个音阶,以失败告终。现阶段我的思考是,1.增大弦与纸面的距离;2.改变橡皮筋的固定方法,将整根橡皮筋剪开,用螺丝固定,使用像吉他等乐器的固定方式,便于调整弦的松紧。以上是我现阶段的思考,还请老师们指导。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课教学的实践性很鲜明,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真正的教育者总是教人去创造生活而不是制造生活”。《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在“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呼吸意味着生命存在”这一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猜想、实验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过程,理解呼吸的意义,并通过查阅资料、测肺活量等实践活动,讨论了解呼吸系统的有关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多项亲历活动中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价值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要任务之一。(2)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说:“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主观努力获得发展。”学生的技能是不能简单地、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得,只能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唱好主角,培养学生主动发展。2.呼吸与健康生活我的感悟1.教学设计的理念没有最好,只有适不适合学生。教师引导的到不到位。2.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支撑框架,不是课堂的全部。有效的对话是用问题激起一个一个的讨论话题;开启下一个话题前有对上一个话题的总结。3.“探究现象”的教学设计理念,但更需要教师以问题串等当时给予脚手架,学生能够较容易发现现象,但一下子抛出问题,学生会因为太难而直接放弃。4.学困生的课堂表现是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在五年级《光的反射》一课上,一个学困生居然认真听讲,还举手发言,而且都说得很准确。课后问原因,他说,这节课,他听得懂。“听得懂”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听懂,才会有回应,才会有思考,才谈得上深度参与。所以,当一个班出现了纪律问题,我会先找教学设计的原因。5.给自己一个初级课堂目标:学困生能认真听课,举手发言。3.测量肺活量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生活》,已经了解了人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肺活量》,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对肺活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在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活动中,学生轮流使用器材,应该再强调一下要将前面的同学呼出的气体放完再进行自己的测量,这是有所缺陷的地方,以后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提醒。
4.一天的食物要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但以不方便将各种各样的食物搬到课堂上来,像这样没有实物可供观察的科学课,真有些难上。加上我校又是寄宿制。我选择了星期天让学生回忆这天所吃的食物,并作好记录,让每个学生有事做。再通过小组合作,分组竞赛。学生在20多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几乎每个学生都十分投入,我也尽力为课堂营造愉悦氛围,使学生乐于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而且,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适量的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对学生的给食物分类的标准完善与否进行评析时,我过于力求体现科学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作为科学教师,必须十分清楚,哪种方法是属于学生的经验水平,哪种方法是我们希望学生去接近的科学方法。我想,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基础,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无法承载太多的目标。通过这节课,学生对食物的注意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零乱的记录到分类记录,汇报,学生得到了一些简单的记录统计方法,获得了应有的发展。课后,我感觉到:学生对食物的研究也有兴趣了,这正是老师期待的结果,因为这种兴趣为后边的探究注入了新的活力。5.食物中的营养1、师生角色的转变本节课,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食物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探究的欲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才是课堂的灵魂。2、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准备了食物的图片,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图片替代了文字,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3、调整教学方式在教学“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这个环节中,”我改变了教材的记录方式,而是采用的标签的方式让学生根据食物营养标签给一天的食物进行分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写字的速度很慢,而且学生统计的食物卡片也很多,如果按教材的方式进行会很耽误时间的,我这样做一个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调动学生给食物分类的兴趣。4、实验教学的扶与放本节课的两个实验虽然比较简单,但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演示文稿介绍实验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实验中我进行个别指导。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操作的技能比较熟练,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浓。本节课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师的板书过于密集,不利于学生观看;给一天的食物进行分类时,学生用时比较长;对于水的作用,应该更明确一些;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到位。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如何培养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营养要均衡1、在本课的备课环节中,我发现前面两课《一天的食物》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都是
为本课做准备。"一天中的食物种类"和"食物带来的丰富营养成分",都在说明人的基本饮
食结构以及营养成分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但文些活z还不能够解释—个问题·"既然
人体需要丰富的食物和营养,我们怎样吃才能获得必要的营养成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
需要学生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因此在备课中,我把本课分成两个活动,一是读懂"膳食营养宝塔图"的含义,这是学生活动的基础;二是关于"我们的
膳食营养原则",让学生的活动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2、本课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几个活动是逐步递进关系。通过把学生已有认识与科学的认识进行比较,不断地去修正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以此促进孩子科学饮食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理性促进习惯的养成,体现了科学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宗旨。
3、理性是科学学科的特点,严谨是科学课堂的特色。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理性这个特点。摆事实,了解学生原有的饮食习惯;讲道理,通过对食物宝塔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科学饮食的依据;促习惯,通过原有的饮食方式和科学的饮食方式相对比,引发学生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这是当时听课的老师对我的一个评价,也是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的方面。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体验知道舌头、唾液、牙齿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教学难点是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主要安排了两个教学活动∶一是观察牙列模型,了解牙齿的形状及分布;二是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口腔作为消化器官之—,其内部也存在--个有系统的结构,这对于学生建立系统化的认识是有帮助的,并且形成"口腔对食物初步消化作用"的直观认识。懂得口腔里唾液、牙齿、舌头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让食物在口腔里被捣烂、磨碎,为顺利下咽进入下一-道消化程序打好基础。为了突出开齿的重要性,在观察牙齿环节中安排了两个活动,分别为画牙齿和通过学生吃--根果丹皮,说出各类牙齿的作用。通过画牙齿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牙齿的形状排列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吃食物,学生认识到牙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切碎、研磨食物,不同牙齿在消化的不同
阶段承担着不同的工作,要保护好开齿,这样有利干消化。有利干健康。再利用多烘体图片感受蛀牙的形成,体会保健知识;播放录像,进行如何正确刷牙的教育。观察
体验活动时间安排宽松,给学生留有仔细回味的余地。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不强,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精练,特别是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活跃气氛。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提高。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首先我在课程开始就以学生感兴趣的说说你的旅行路线并联系到我们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由于学生对旅行的体验颇多,所以,兴趣一下子到了高潮。很多学生很自然的想到要了解事物在体内的运动行程,这样就引到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中,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本科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很多四年级学生对人体的消化器官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人体消化器官呢,先让学生说说,并出示图片让他们感官知识与直观认识想挂钩。虽然吃东西是每个人每天要做好几遍的工作,但是一般人在吃的时候只是享受食物,谁都不会去想消化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我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并自己动手绘制消化系统图。
把正确的旅行图展示给大家,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差异,可以和同学之间将刚才有争议和有共同意见的地方找出来共同研讨,加深理解。看完静态的旅行图外,为了加深理解和印象,还多媒体出示了动态的食物形成路线,会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感觉这部分课堂语言衔接的不是很好,有待学习。由于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所以在绘制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这个教学环节上花了较大的功夫。通过小组合作根据生活经验绘制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找出差异,再看动态食物行程,各小组进行自我修正,再绘制正确旅行图,最后找出先后画的旅行图之间的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消化过程。这看似繁琐的过程实际上学生对本课知识重点的消化和内化。在黑板上板贴大肠、小肠。出现了错误,实属不应该。下次就会注意到了,有些小紧张了。由于认识各器官的功能和特点是比较难的内容,且不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这部分主要是结合视频录像和教师配合文字内容讲述介绍为主,学生只需适当了解。
再次认识巩固消化器官的功能。学生结合前部分播放的录像,很容易就理解了。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后,让知识指导生活,通过对饮食行为习惯的辨析,了解饮食习惯,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合理饮食。
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小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到的力”为主要线索,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些活动。本节课对应的核心概念是“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本节课实验探究内容为改变垫圈的数量,探究小车速度快慢的影响,这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因为学生不做实验也知道结果。但是实验过程中的分工,配合等小组合作的要求很高,对实验影响很大。一、单元整体教学这单元研究多种方式为小车提供动力,若单课时去看,很容易看成一节课一个动力,彼此割裂。若从单元整体角度去看,可以考虑在单元第一节课提出一个任务,造一个具有什么作用的小车,在研究不同动力给让小车动起来的过程,发现动力的局限,比如重力需要一个深的洞等,不断改进动力方式,也体现了小车项目的发明改进历程。所以我这个单元在第一课中提出了一个单元项目式任务:双12快递太多,想设计一辆解放双手的可以自己运动的运货小车。二、科学建模在项目式任务中,建模的过程很重要,可以帮学生在真实情境与模拟实验之间建立联系。本节课的小车模拟的是现实中设计的小车,而小车上的重物模拟的是老师买的快递。在建模结束后,学生实验过程中都会考虑要放重物(运快递的任务),不能太快(不能损坏快递)等。为科学有效的实验做好铺垫,也为这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埋下伏笔。三、让小车动起来在出示小车模型后,第一个任务是让小车动起来,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小车动起来,小结这些方法都是给小车提供动力。在学生演示用垫圈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后,分析这里是什么提供动力。学生很容易想到是重力,但是重力方向向下,小车的运动方向是向前的,“力是如何传递的呢?”我这个问题问的很不好,学生回答分为两个层次:1.通过绳子传递的。2.在竖直的绳子上,力是向下的,不断传上去,在水平的方向不断向左传递,直到小车,重力通过这样的路线传递作用到小车其实学生的思路是清楚的,因为我问题中“传递“,这个词的误导,学生的箭头表示了传递,而不是我原本预设中的力的”方向“,若问题换一种方式询问:”拉力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会去分析重力与拉力的关系,再关注到不同位置上的绳子上”力的方向“,可能可以避免力传递的误区。四、让小车动得快一些在垫圈演示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小车动得很慢,从而提出第二个任务:让小车动的快一些。若直接让学生开始想办法,做实验,学生肯定知道越多垫圈运动越快,这个实验就是一个验证实验,没有太大的探究价值。所以我对任务目标进行细化:让小车3秒内到达终点。这样学生虽然知道多加垫圈,但是具体加多少个垫圈才能让小车3秒内完成,他们不知道,这个转换为探究实验。在这里,若5个垫圈和6个垫圈都可以达到目标,从节约材料的角度来分析则5个垫圈合适。我觉得在上课过程中,我这个点的落实,虽然学生能过理解,但是太过于牵强。现在反思起来,若让学生寻找能2.5秒让小车到达终点的任务挑战,寻找最合适的垫圈个数,这个任务会更加真实和具有探究性。五、实验结束后的讨本节课的时间严重不够,课本内容中各种各样的车的动力分析,组装小车等环节都舍弃的情况下,实验结束,还剩2分钟的时间。只是简单讲了讲实验分析和结论,模型的缺点分析。原来预设的“为什么要一定数量的垫圈才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垫圈重力和小车重力的对比,为后面摩擦力内容做铺垫“等内容都没有时间呈现和落实。有点可惜。35分钟的教学时间对于科学课真是一个大挑战。2.用气球驱动小车老师课堂上特别注重学生的感受与探究体验,先让学生自己玩小车探索小车是怎么跑起来的,跑的方向和气体喷出的反向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玩小车的体验不难从中得到答案。接着进一步探究如何能使小车跑得更远,气体的多少,喷嘴的粗细对小车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探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沉浸在探究的乐趣中,这种探究状态是我们科学课上一直所追求的。课后各位科学老师与教材主编、专家的研讨是令我们感触最深的,每位老师对这节课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印象最深的是对于这节课侧重点理解,有的老师疑惑这节课的侧重点到底是放在物质领域还是技术与工程领域。是让学生重点认识反冲力以及相关知识还是探究小车哪些装置的改变会使小车跑得更远。老师把侧重点放在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让学生探究哪些因素能使小车跑得更远,对教材内容进行一些改动,对于反冲力这些概念性的知识一笔带过。教材的主编以及专家对干这点也给了我们很多实用的建议,教材上内容比较多,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教材内容我们有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理解,但教学时有一个基本的准则那就是以生为本,我们教的学生处于一种怎样的认知水平,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恰当地处理教材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认真考量的。教材想给学生什么,我们又想给学生什么,我们对教材的处理是不是合适的取决于是不是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对这节课例的观摩与研讨收获颇丰,同时也有很多感触。以前只是招教考试考过,书上见过"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但其实更多的知识停留在了解层面并不知道具体地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去改进整合并创新教材。这节课例各位老师以及教材主编、专家的研讨使自己深切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在教学中的真实应用,也希望自己能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尝试,切实践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将教材中所安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橡皮筋的力量是怎样产生的?直接呈现在了学生眼前。为帮助学生感悟什么是弹力?橡皮筋为什么具有弹力?对本课试验重新进行设计,不直接进行小车试验,而是通过感受橡皮筋的具体力量变化并同时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变化来发现什么是弹力?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具体方法如下:每位学生分发一根橡皮筋,拉开橡皮筋,感受橡皮筋上的力量变化,并同时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变化。还原橡皮筋,感受橡皮筋的力量变化,并同时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拉开橡皮筋时,可以感受到橡皮筋上的力量越来越大,同时发现,橡皮筋的形状变化越来越大。还原时,橡皮筋上力量越来越小,同时形状变化越来越小。通过反复感受,学生将橡皮筋的力量大小与形状变化大小相互联系,发现,当橡皮筋发生形状变化时就拥有了力量,并且,形状变化越大力量越大。反之,橡皮筋没有发生形状变化时就没有力量出现。由此让学生推测并归纳什么是弹力?既当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时产生的要恢复原状的力叫做弹力。至此,弹力的本质让学生掌握,教学也顺势进入下一环节,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弹力,那么如何使用弹力呢?我们该如何用弹力驱动小车?又如何让小车行驶的更远呢?对于这两个问题,完全可以依靠学生自己智慧独立完成,教师只需一旁加以适当引导。如此设计,与教材设计完全相反,教材设计是由表面想象(橡皮筋带动小车)——本质原因(橡皮筋为什么可以带动小车?什么是弹力?)的流程,而本人则改为本质原因(什么是弹力?)——表面现象(橡皮筋可以带动小车,如何让小车行驶的更远?)。在本人看来,课堂教学中应直指本课主要目标,在主要目标达成后,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自由探究或巩固知识点,因此,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弹力及相关知识,而小车试验则是附属与主要知识点的探究活动,本人在课堂上先将主要目标——弹力,加以解决,附属活动——小车试验则交给学生自由完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弹力,那么弹力的具体运用,以及可能出现的相关现象,他们完全可以独立解决。4.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小,本课安排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他们对力的认识规律的,将为后续力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弹簧测力计》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第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测、后测量实际的物体,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其中,我校实验室有3种规格的弹簧测力计,分别是1N、2.5N和5N。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个别小组由于没有了解透彻不同规格所对应的刻度标识,导致读数出现较大误差,并且没有进行估测,导致出现了学生测量重力超过弹簧测力计最大刻度值的物体。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生粗心以及老师没有反复强调测量注意事项产生的。学生在课堂上由于情绪激动,对实验过于渴望,从而没有认真倾听操作要求,导致实验探究失败。老师也应该强调纪律,稳抓学生的注意力,反复强调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才能准确流畅。5.运动与摩擦力我教学了《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课堂上学生与老师配合得较好,学生发言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得到了体现,是一堂自我感觉比较成功的科学探究课。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1、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中我首先出示新旧鞋子图片,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摩擦的现象时,我让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来回拖动,让手在空中拖动,回忆手在水中拖动来感知摩擦力。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强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各种物体(盒子的重量、表面光滑程度不同)运动时的摩擦力。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首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导学生梳理整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也可能与运动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还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再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两个主要内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摩擦力大小与运动物体本身的重量的关系。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由学生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实验计划。本课中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在学生设计实验前,先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让孩子们认识实验桌上面的实验材料钩码、测力计、有钩子的盒子、砂纸等,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和身边的材料来设计实验、制定探究计划。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两个实验教学先扶再放,第一个对比实验指导细致些,第二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完成。6.运动的小车教学《小车的运动》,实验环节效果不好,主要是实验前的指向性不强,比如没有让学生明确改变钩码的个数其实是在改变拉力,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由于昨天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反思。今天这节课效果就非常好。在实验之前,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更快呢”。学生很容易答到:“增加拉力”。我接着追问:“你打算如何增加拉力呢?”学生说:“可以用使劲大小的方式”。我再问:“我们好控制使劲大小吗,这样科学吗?”在学生摇头的时候,我说:“我们请钩码来替我们拉”。当钩码拿出来时,学生恍然大悟。然后,我再问:“我们带计时器是干什么的?在实验过程中,什么条件不变,什么条件变,为什么?”当这些问题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做到人人都清楚以后,再进行小组实验。效果很好。这就是反思的作用吧。另外注意,让学生实验前明确实验的目的,以防实验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实验前都是提出猜想,实验就是验证猜想,结论大多是把猜想的问号,变成句号而已,可是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往往总结不出结论,如果问学生做这个实验目的是什么时,学生却不知所云,所以说实验的目的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不能让学生忘记了为什么实验,不能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争取在下节课中强化这个环节。通过再教《小车的运动》,我体会到了,反思的最大作用就是查找不足,促进二次教学。7.设计制作小车(一)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的小车与其受到的动力、摩擦力的关系,知道根据需要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认识到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些能量可以不同的形式来储存。本节课将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这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归纳和总结,又是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对工程设计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对许多事物充满着好奇,也十分热衷去制作一些新奇的物品,这都是开展设计的有利基础。但要把想象变为实际的作品,要面对的困难是很多的,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去设计能“做得到”的产品,还要让他们能持续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开展有始有终的实践活动。明确问题板块首先让学生明白了本堂课的任务: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1米远。同时让学生明确了制作小车的三点要求:1.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2.用橡皮筋或气球做动力;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也让学生了解了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制定方案板块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通过观察学生知道小车的结构包括车架、车身、车轴、轮子,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第二个活动是通过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并绘制设计图。其中学生在认识小车的结构的结构中,对于车轴与轮子的设计学生参考了之前的实验器材小车,经过讨论得出应该将车轴与轮子固定在一起,不能有松动,便于后期使用橡皮筋的弹力带动小车前行;使用反冲力设计原理的小组则发现喷嘴的外形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小车前行的距离长度,尽量少弯折,喷嘴的固定也是非常重要的。8.设计制作小车(二)通过真实的活动情景“科技节”工程设计挑战赛“设计制作小车”,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激发学生的热情,第一节课的任务是完成设计,比赛有一定限制:①用橡皮筋或气球作为动力;②用指定材料;③需要在20min内完成设计;④需要运输两颗钩码1米远,在这个环节,先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结构,这个环节不难,对于车轴或者车架这些陌生词汇可适当讲解,接下来绘制三视图是比较难的,上几个班下来,简单的指导绘制方法,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最后我在网上寻找了一种叉车的设计图:有多视角、尺寸及文字标识。有相应的参照,比直接说,更让学生明白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后面还发现,将评价标准前置,出来的设计图效果远比在后面说评价标准要好得多,这样小组在设计时,就会时刻对照评价标准来设计,有一个引导作用。其他优秀老师的小车制作评价表设计制作小车的评价标准制定很重要,我最开始制定的标准不够完善也导致了前面上课的一部分班级,可能在设计制作上走了一些弯路,存在着一些评价标准模糊的现象,后面在一篇公众号里发现了一位优秀老师制定的评价标准,很细致到位,于是就借用了这位老师的评价标准。最后的制作环节,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都运用的气球作为动力,少部分用的橡皮筋,因为要固定橡皮筋难度不小,制作过程还会发现很多奇妙的想法:用吸管固定车轴、利用纸盒的瓦楞纸缝隙固定车轴还有用吸管做喷嘴等等,出于想要每个组的学生都有汇报展示的机会,最后又增加一个课时交流展示分享,分享环节出现的问题就是四年级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从哪方面进行分享,也不够详细,所以在汇报前可相应指导,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享,例如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讲解组装过程以及组内分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等等。
本文档为【2021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7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2-10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