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脉法寻踪-大熊猫古脉法寻踪之三

古脉法寻踪-大熊猫古脉法寻踪之三

举报
开通vip

古脉法寻踪-大熊猫古脉法寻踪之三古脉法寻踪之三 第三讲:续讲四季之常脉夏洪秋毛冬石 一、四季脉之夏洪 1、洪脉的特点 《内经》讲四季应该出现的正常脉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上次我们把弦脉的脉形做了比较详细地论述。今天我们说夏季脉-洪脉。在古脉法上,尤其是《内经》上,洪脉是狭义的季节脉,代表心脉,《内经》又称之为钩脉。我找人请教过,钩脉的钩是指古人的一种腰带或腰带上的挂钩,这种钩是在古代比较有地位的人才佩戴的。钩通常是由玉或者铜做成的一个凸起的东西。因为钩是腰带上的挂钩或本身是腰带的一种,所以戴它的人需要每天经常触摸它。触摸的感觉是比较圆...

古脉法寻踪-大熊猫古脉法寻踪之三
古脉法寻踪之三 第三讲:续讲四季之常脉夏洪秋毛冬石 一、四季脉之夏洪 1、洪脉的特点 《内经》讲四季应该出现的正常脉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上次我们把弦脉的脉形做了比较详细地论述。今天我们说夏季脉-洪脉。在古脉法上,尤其是《内经》上,洪脉是狭义的季节脉,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心脉,《内经》又称之为钩脉。我找人请教过,钩脉的钩是指古人的一种腰带或腰带上的挂钩,这种钩是在古代比较有地位的人才佩戴的。钩通常是由玉或者铜做成的一个凸起的东西。因为钩是腰带上的挂钩或本身是腰带的一种,所以戴它的人需要每天经常触摸它。触摸的感觉是比较圆滑,比较大的。我们知道中医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比类取象。形容洪脉就像用手指触摸钩的感觉一样,所以叫钩脉。 但是在后世脉法中,把洪脉叫做钩脉是很少见的。在后世脉法中,夏季脉就称为洪脉,不称为钩脉了。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实际是后世脉法的一种提法,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在《黄帝内经》、《伤寒》、《难经》上有时把洪脉称为大脉。比较典型的象《内经》上“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这个“大”是指洪脉讲的。还有的时候,“洪”和“大”会放在一起用,这种情况也比较多。《内经》上讲“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就是“洪”和“大”放在一起用的。我们知道《伤寒》脉法就是阴阳脉法,他把浮、数、动、大、滑称为阳脉,沉、弦、涩、弱、微称为阴脉。在《伤寒》上“洪”和“大”有时是交替使用的。在《伤寒》上讲阳明症时,白虎汤症很重要的依据是脉的洪大,白虎汤症就是四大症: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在古脉法上洪脉大脉钩脉都指的是一种脉。 在《熊猫戏说脉》上,我说过这样的话:王叔和的《脉经》最杰出的贡献就是把脉名脉形给规范化了。这个规范化是指什么呢?因为象《内经》上提到许多脉我们都没办法解释的,例如喘脉筋脉横革脉等。王叔和在《脉经》上首先规定了脉名,然后规定了脉形。这是王叔和在脉学上作出的杰出贡献。洪脉的脉形是什么?古脉法上也有形容,后世脉法形容的比较多。我们选比较有代表性的说一下,象《外科精义》上说“洪脉其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同时又形容“如洪水之波浪涌起,浮沉取之有力,其中微曲如环如钩,钩即洪也”。后世脉法大都基本上宗他这种说法。《内经》上的说法后世用的不是太多,《内经》上对洪脉最原始的解释是“来盛去衰”,他指的是来的比较有劲,洪脉首先是脉体的宽大,宽大的同时还是比较有劲。我总结洪脉的条件只有脉体的宽大一个条件。因为洪脉的宽大往往和细脉(古代叫做小脉)是成对出现的,洪脉和细脉是相比较而言的。 2、后世脉法对洪脉的不同看法 但是在后世脉法的许多医学著作上,对于洪脉的描述又搀杂的许多其他的东西。例如,《内经》的《素问》上说:“来盛去衰”,怎么理解“去衰”?脉搏来的时候是一个接着一个,来的时候肯定是盛的,不管是什么脉形去的时候肯定是衰的,不只是洪脉。我们对《内经》上的“来盛去衰”应该理解为是一种修辞的作用。它是衬托洪脉来的时候比较饱满、比较宽大、如波涛汹涌一样的。后世脉法根据“来盛去衰”解释为“来时虽盛去悠悠” (《濒湖脉学》)。其中“去悠悠”是多余的,脉去时悠然自得又和常脉相混淆了,这是一种说法。还有《诊家枢要》上说“浮而有力为洪”,他把浮作为一个条件,这个应该也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平取是洪脉和沉取是洪脉的。这种现象在临床上经常见到。按照他“浮而有力为洪”的定义的话,象脉体宽大而且沉的,就不应该叫作洪脉了,显然这种定义“浮而有力为洪”是不对的。所以他把浮作为洪脉的一个条件,这应该也是不对的。 说到这个洪脉,前一个多星期接诊了一个病人,五十几岁的女性,她的感觉就是疲乏,食欲不好,得病的时间也不太长,只有三个多月吧,好象是从去年冬天才开始得的,到我这儿开始给她诊脉,她就出现一个洪脉,是一个沉洪的脉。那么我们知道现在这个季节应该是从冬季的沉脉向春季弦脉转换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现在已经春天了,还应该有冬天的沉相,还应该有春天的微弦之相。这个人出现的是一个沉,还有一个洪。出现这个洪脉怎么解释?洪脉为心脉,那么正常的季节应该是出现春脉,春脉是弦脉。出现洪脉呢,按照古代脉法的解释,它叫做是生阳,因为讲脉法是讲一个生阳和一个死阴嘛。生阳是指的什么呢?现在是春季,如果出现夏天的脉,木生火,属于生阳。但是这种生阳怎么解释?不到夏天出现夏天的脉?那么这种脉就是一个病脉了。那么这种病脉摸着它,沉取是有胃、有神、有根的脉,它肯定不是一个决死生的脉,它只是一个诊病的脉,这时出现一个洪脉,也就是说她是有那种内热的,这种内热,把两手的寸关尺给她诊完以后,当时我没有跟她说什么,给她开了三剂中药,其中用到栀子、知母、生石膏。她三副药吃完了以后,在第二次复诊的时候,再给她摸脉,还是仍然有这种洪脉,但是她出现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在左关的部位浮、中取是洪脉,重取这种洪脉突然变得很细小了。在第二次复诊的时候,我跟她还没讲什么,我就跟陪她的女儿说:“带她去查个血糖吧。”她就问我:“怎么血糖高吗?”“第一次没摸到,应该是血糖高,赶快去查一次吧。”好象是昨天吧,病人过来的,她拿着血糖化验值是8.5。那么像这个人所出现的洪脉,它本身不带浮脉的性质,它是洪脉和沉脉相兼的,但是还相兼着其它的脉相。对这个洪脉兼浮的条件,有好多的脉学著作上面都是搀杂着这个条件的。比如说这个《千金方》《诊家枢要》《医学入门》《诊家直诀》等等,这些著作都把浮作为一个条件。在接触这些著作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下。我的理解洪脉就应该是脉体的宽大,没有其他任何条件。既没有浮沉这种位置的关系,也没有迟数这种快慢的关系,也没有虚实这种脉特别有劲儿和特别没劲儿的关系。 3、洪脉和其他脉的鉴别 在这个时候,洪脉应该和实脉和芤脉相区别。我们知道实脉它属于沉脉的一种。它条件一个是沉,一个是特别有劲儿。属于那种在手指底下按着的感觉是特别特别有劲儿的。这种有劲儿的程度相当于我们按竹筷子的感觉,接近于这种感觉。或者说,我们按咱们人身上的部位上说,用手指去按着额头,去感受的这种实脉的有劲儿,这种比较硬,感觉这个程度。 虚脉是就是一个脉体的散漫,个特别没劲儿的,这个应该和洪脉好鉴别的。可能和洪相鉴别困难的是革脉。因为我们介绍芤脉的时候是两边有,中间空。我记得提示的是现在的季节找个小葱,现在小葱已经上市了,找个小葱取下一段来,用手指体会体会按小葱的感觉。体会那种中空,“两边有,中间空”的感觉,体会这种感觉。这是芤脉,但是芤脉的脉体也比较宽大。这种中空的感觉应该是比较明显的。还有一种不太好鉴别的是和革脉的相鉴别。因为革脉的脉体也是比较宽大,但是它中间不是空的,中间相当于是有一个平台。形容这种感觉就好象手指按在绷紧的鼓皮一样,是革脉。革脉它因为脉体也宽大,和洪脉脉体宽大做一下鉴别吧。洪脉大概也就这么些吧,因为后世脉法著作特别多,各家对它形容上是不尽一致的。还有别的著作上对洪脉提出别的条件,今天在这儿咱们就不再说了。因为我个人总结的这个东西,洪脉就是一个脉体宽大,它不搀杂其他任何条件,就是一个宽大。像这个形容洪脉的脉形和脉势的“满指滔滔”、“涛汹涌”像这些都是一种形容。就记住这一点,洪脉就是一个脉体的宽大,它不搀杂其他任何条件。应该说洪脉算是好掌握的东西。 二、四季脉之秋毛 1、解释:“春脉之浮,如鱼之游在波” 下面我们继续说秋季的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毛脉和浮脉。讲浮脉的时候,先解答一下上次讲春季脉弦脉的时候一个朋友的提问,我一直没有给答复。提问用的是《内经》上的一句话:“春脉之浮,如鱼之游在波。”在上次我们说春弦、夏洪是已经成立的,对于《内经》也好,《伤寒》也好,理解它们在那个年代的著作的时候我们应该灵活地看待。不能单纯地抠一个字,以至于曲解整个的意思。实际上“春脉之浮,如鱼之游在波。”把整句的意思串起来和整段的文章去看吧,它是形容春脉的弦带有很轻虚的性质。因为这个春天是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才刚刚开始生,刚刚开始长,就好象小儿一样是那种稚阴稚阳的,是那种比较娇嫩的。春季带着弦相,因为正常的季节脉是要有胃气的,是微弦的。如果说弦太多就是病,如果说是纯弦的就是肝的死脉。它形容春脉之弦如鱼在波。它形容弦脉的性质就是这种轻虚以滑,那种浮就好象鱼在水中游动一样。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有没有人观察过,就是到夏天的时候站在水边上看那种小鱼儿,尤其是那种白条儿,在水面上跑的时候,它的头是在水下藏着的,它跑过去以后,在水面上有它过的水纹儿。实际这句话形容这个弦脉,“春脉之浮,如鱼之游在波。”这个浮,不是指浮脉的浮,它是对于春季弦脉这种正常脉势的形容。 2、秋脉的特点 现在说秋季的浮脉。浮脉和毛脉在《内经》上是并存的,或者也是相互取代的。在形容季节脉的时候,秋毛用的还是比较多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毛”用的比较多,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的就不多了。像《内经》上说:“秋脉如浮,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这是季节脉和肺的死脉的不同。依据《内经》的这个解释,后世脉法上有许多像“如水飘木”,“如雾之浮”“如风吹毛”等对浮脉的形象性的解释。后世脉法讲浮脉的时候,他们都喜欢用对比的方式。洪(大)脉和小脉对比,浮脉和沉脉对比,迟脉和数脉对比,滑脉和涩脉对比。浮脉和沉脉应该说就是一个部位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浮脉就是在表,下手轻轻触摸就能摸到。沉脉就是位置比较深。后世脉法的许多著作基本上都遵循王叔和的《脉经》上面提出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观点。像《外科精义》,《查病指南》等等几十家,都遵循这个观点。应该说“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个形容是非常恰当的。《难经》上提出“脉在肉上行”,这个就不太好理解。《素问》的《脉要精微论》上,他提出“在皮”。如果我们理解《内经》《难经》的原意的话,不能在字面上抠,“在皮”只是描述它的位置是在表面的,比较表浅的。后世的医书尽管用词的形容不一样,基本上都承认王叔和所提出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观点。像这些描述“浮泛其上,轻取即得”,“其相轻手乃得”,“下指即显浮相”基本上还是这个意思。可能是古人在写书的时候不好意思重复前人的语言,故意在文字上做一下变通。对于浮脉的定义上没有太太的分歧。“如水飘木”,“如鱼飘游”,“如雾之浮”,“如风吹毛”等对浮脉客观的修饰和形容。 3、浮脉和无根脉的鉴别 因为讲到浮脉这个位置比较表浅,在诊脉的时候,特别需要和无根脉作出鉴别。浮脉的“按之不足”说明它还是有的。而那种无根脉,我记得好像在《熊猫戏说脉》上,形容这个无根脉就好像我们下一个高台阶,一步就迈空了,底下什么都没有。而像这个浮脉“按之不足”是慢慢地逐渐地往下走,没有突然中空或中断的感觉。这个鉴别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假定说把一个浮脉诊断出无根脉,那纯粹就闹笑话了。一个帖子上发的:一个孕妇告这个门诊部,这个孕妇都快要生小孩了,找了好几个门诊部,还都是很有名气的中医。这个孕脉都没有诊出来,诊人家水肿什么的。我回帖子说是在说笑话吧,因为作为一个中医这不可能的事,不用说是国家级的教授,就说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用心的观察,有几年的临床经验的人诊孕脉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我们在诊浮脉的时候,绝对不要诊成无根脉。无根脉的手指下的感觉是开始按着有,稍微用点儿劲儿,再往下按一点儿,突然就没有了。形容无根脉就好像我们下一个高台阶一样,一步迈空了就掉下去了。和这种有根的,我们说脉的时候,说胃、神、根,其实都可以统一的理解为浮取也有,中取也有,沉取也有。单说浮脉,是“举之有余”,不管是脉形,还是力度,我们叫它是正常的。但是你如果“按之不足”,你再往下按的时候,它可能出现一个弱,可能出现一个脉体的细,但它肯定是有的,它不会突然消失的。浮脉和无根脉作出鉴别“下指即显浮相,按之稍减而不空”,这个不空就是最根本的,就是有根。 4、对浮脉的不同看法 对于浮脉没有太大的分歧,也有的脉学著作上,像《查病指南》上讲:“以手按之虚散”,还有《古今医统》上面说:“浮有按无,无根之喻”。虚散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虚它不能构成浮脉的条件,散它也不能构成浮脉的条件。像我们说虚脉本身是散漫无边的,脉好像很大,但是边界摸不清楚的。“浮有按无,无根之喻”这个肯定是我们刚才说半天的和无根脉的区别,这个肯定是不对的。《四明心法》上的“轻按之满指,重按之依然,此伤风脉也” 。还有一个形容“轻按之满指,重按之则无,此阴虚也” 。他把阴虚和伤风,浮取和重取来对应,这应该是不合适的。因为阴虚和伤风不光是一个浮沉的关系,还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比如说这个伤风,“风伤卫,寒伤营”。风伤卫的脉是一个脉缓的条件;寒伤营,麻黄汤症,是一个脉紧的条件。那么这个缓紧的条件是必须具备的。以浮沉来区别是不是伤风,这个条件是不够的。“轻按之满指”就是比较典型的浮脉了。“重按之则无,此阴虚也” ,阴虚如果说是重按之则无,轻取满指的话,这是阴虚的非常极端的情况了,这是虚阳外越了,一个比较严重的证候了。有的脉学著作上说:“举之泛泛而流利”,浮脉兼有滑相,实际上如果加上这个条件的话,那么浮脉和滑脉本身就没法界定,他们之间没有办法区别了。对于浮脉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分歧,有的脉学书籍如果掺杂着其他的一些条件的话,假定我们接触到这些的脉学书籍的话,应该加以注意区分一下。这个浮脉就是一个位置的关系,它和沉脉作为一个纲领性的脉,应该特别熟悉的。浮脉只是表示脉体的位置浅表,没有其他任何别的(诸如力度、脉体的宽窄、节律、速率等)因素参与。只要找好浮脉,那沉脉也就掌握了。所谓知阴者知阳,知阳者知阴。《内经》在描述季节脉称沉脉为石脉,所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前人对沉脉的论述基本一致,大体宗《脉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与“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形成对比。在临床上,尤其是在《伤寒论》上六经辩证其中太阳证是占比例最大的, 在太阳证中脉浮是作为必需条件的,只要是太阳病, 脉浮是作为必需条件的。我们后世对于伤寒的研究是比较活跃的,通俗伤寒派、辩证伤寒派、经典伤寒派,还有以方类证研究伤寒的,还有六经气化研究伤寒的,他们在研究伤寒的过程中,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挥,但是他们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研究、弄懂伤寒的脉象。张仲景不管是在《伤寒》还是《金匮》,都是把病、证、脉放在一起的,一般伤寒的大家对于伤寒的脉像都不是很重视,其他的所谓的经方家,如最早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还有其他的一些,基本上都属于经方家,都不懂脉,基本上都是往证状上套,他们只在学术表示有不同的见解。这些经方家呢,准备好兜子在路边上等,守株待兔。我们中医讲的四诊辩证,即因人、因时、因地,根据病人去辩证,辨病机,然后再说怎么去治。 三、四季脉之冬石 1、历代脉学书籍对沉脉的描述 季节脉还有一个是沉脉,沉脉是冬季的脉,往往和“石”互用,或并用。后世的脉学著作普遍的认为这几个纲领性的脉必须要熟悉掌握的,指的是浮、沉、大、小、滑、涩、迟、数四对,这些都掌握了之后,其他的一些脉就可以用这几个脉作为依据,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了。古代脉法上对于春弦,夏洪,秋毛说得比较多,而在冬石,沉脉上说的就不多了。在内经上,首先就肯定了冬天的脉为石脉,《素问》的《平人气象论》曰,“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这就肯定了冬天的脉为石脉,同样是在这一篇中,“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在《素问》的《玉机真藏论》上,“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内经》对石脉的描述当中,没有给出具体脉形的描述。在《素问》的《阴阳别论》中,“鼓阳至而绝曰石”,更让人对石脉(沉脉)摸不着头脑,“鼓阳至而绝”这句话对沉脉的解释应该是不通的。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平脉法》上这样说:“迟缓相搏名曰沉”,我认为这个沉不应该是沉脉,应该指的是脉证的性质,因为迟、缓应该指的是这个病的性质是在里在内的,我们知道迟脉一息四至曰缓,一息三至曰迟,假定迟缓相搏作为沉脉的条件的话,迟和缓如何相搏?而又如何成为沉脉呢?所以这个沉应该是指的脉的性质,而不是沉脉的脉形。王叔和的《脉经》确实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因为沉脉是和浮脉成对出现的,浮脉是“举之有余而按之不足”,对于沉脉,王叔和的解释为“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和浮脉的描述正好是相反的,其他后世几十部著作对沉脉的描述都遵循王叔和的这种说法。 但是也有一些医家对沉脉提出了一些其他条件,比如说《脉诀》上沉脉是摁之至骨的,《脉诀刊误》上说沉脉在肌肉之下,《频湖脉学》上重按之筋骨方得。还有很多医家对沉脉位置的描述,我对于这些医家的描述的总结是,不管他们怎么说,他们的用意是描述沉脉的位置是偏下的,靠下的,不一定说,非得是摁至筋骨乃得的,像这些医家,都认为沉脉是摁至筋骨乃得的,我觉得这些描述是太过了,如果沉脉都是摁至筋骨而得的话,那么伏脉去哪里找呢?其实这个摁至筋骨乃得是伏脉,伏脉位置是极端靠下,重按之筋骨方可应指的。 2、沉脉的指法 在沉脉的指法上讲,后世很多医学著作强调重按乃得,至少有二十几家脉诊著作是强调这个的。像《景岳全书》曰:“轻手不见,重取乃得”,《四明心法》说:“轻按之则无,重按之则有”。这些形容也都是形容浮脉位置的深浅,只不过是从指法的角度来形容,其实也是形容太过的。“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和“轻取不得,重取乃得”,本身产生矛盾,就是说一定要重取乃得的话就对沉脉的描述太过了,还是要遵循这个“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定要仔细体会这句话。浮脉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的“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这两个定义,虽然是说对于脉形的定义,我觉得除了强调这个位置浅深外他更多的强调的是脉势。在《熊猫细说脉》上说过,有一个“位数形势”,还有“上下来去至止”。脉势应该从“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和“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这两句话里面体会。其他的比如说《脉诀》的“寻之似有,举之全无”,这些说法根本就不对的。《崔氏脉诀》“隐隐约约微藐难寻”,就是把沉脉搞得玄玄乎乎的,没什么意义。像这个《脉诀》的缓,就是慢点,没其他意思,更不能作为沉脉的一个条件。古人对浮脉沉脉有一个比喻,就是“浮脉法天,沉脉法地”。浮象火焱上,沉脉象水润下,这些对于脉形的理解没有帮助,但是对于脉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在《内经》上面我们知道是三部九侯的,每一部的是浮中沉,即浮取、中取、沉取,三三得九。在《难经》上面则对三候不怎么感冒了,变成五侯,这个五侯应该对浮中沉是比较概括的,要变成五侯,也不好在浮中沉上再加什么东西。脉学著作《难经》在《五难》上有五级的分法:“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难经》所说的肺部,与皮毛相得,肺部也。按之至骨肾部也,肾部肺部就是一个指浮脉和沉脉,中取分成三个等级,实际上对于这个理解,我们一般是从浮取逐渐到沉取,然后再从沉取逐渐到浮取的过程中,我们的体会要更仔细一些,《难经》三菽之重、六菽之重,只是个概念性的东西,没有确切的指标,对于实际的诊脉当中,主要还要明白他的这个意思,操作上很难掌握就是一个位置。浮脉的位置偏上,沉脉的位置偏下,其他的没有任何条件的参与,到这里四季的正常脉像基本上就讲完了。 四、四季脉小结 我在古脉法正常的四季脉当中,安排了好多后世脉法对脉形的定义,然后根据古脉法和后世脉法众多前辈们的说法,我把自己总结的感受到的弦脉浮脉洪脉沉脉的条件,他们的条件是什么,我都明白的简单的说出来,比如浮沉就是位置,即浅、下,洪就是大,弦脉的条件有三个,《熊猫细说脉》中,对于脉形的描述,有的一句话,有的比较详细,都有不同的叙述,根据前贤们的经验,加上我自己总结的,用咱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因为古人喜欢取类比像的,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不是很好明白的。不过在帖子上我对每一种脉形我都打出来了。在讲季节脉的时候,上次说过,我们不同的人所处环境不一样,目前近况也不一样,我们接触到的脉学著作也不一样。有一些著作的,往往有些叙述是不正确的,有些该说的还要说,比如我刚才说过的芤脉,黄元御对芤脉的叙述肯定是不正确的,黄应该是没见过芤脉,他完全是自己猜得,发挥的,他所形容的为浮取有,中取没有,沉取又有,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古人讲得芤脉是两边有,中间无,我们在看这些著作的时候,多参考一下其他的著作。脉学是非常困难的,不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是不行的。有人问,学完阴阳再学脉是不是应该更容易些,其实不光是学脉,就是学中医的任何东西,因为阴阳,精气,五行这三大哲学基础是中医的基础,中医运用的是整体观作为指导。用藏象辩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辩证去看待一个人的,这些基本的哲学基础如果不稳固地话,今天讲得比较浅显,好理解。下次讲阴阳五行,决死生之脉时,必须要精通的,如果不精通的话,听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好像明白又不明白,三大哲学基础是中医的哲学基础,像这些哲学基础必须相当熟悉,如果不熟悉,不光是脉,其它中医医理上,辨证上面,组方方面都看不明白。 我们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例如网站上有人介绍用生姜治疗肩周炎的办法,听起来是不错的方子,生姜有温中散寒作用,肩周炎又叫五十肩中医称为痹症,因为风寒湿导致的肩周炎的话,用生姜是个不错的方子。如果说这个方子放在哪里都能用,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呢,首先从辩证的角度讲,人五十肝气始衰,肝为血之海,人的五十肩和血虚有一定的关系,这个血虚就是血痹,这个痹证象寒痹,血痹,肾痹。肩周炎,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相当一部分是是痹症,痹症的人大部分是血虚的,我们知道血汗同源,用大量生姜温中散寒的话会进一步加重血虚。从辩证的角度讲,血虚用生姜是不对的。从阴阳的角度讲,我们讲的四季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尤其冬季大量用生姜是原则性错误,原因是冬天主藏的,千万不要逆冬气,冬天主藏,《内经》强调,冬天要藏起来,春天才能生,夏天才能长,生姜长时间用就逆冬气了。冬吃萝卜夏吃姜,所以冬天用姜就大错特错了,有其病用其药是没错的,冬天那种发散的药象附子肉桂就不能用了吗?不是,但是我们应该掌握是,《内经》上讲:“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指的是用药不要太过,不管是什么季节,有什么病用什么药是对的,中病即止,剩下的就调养。脉法非常难学,《脉经》的王叔和就说,“心中了了,指下难名”,这就给后人学脉学找了借口,这个难字就是说应该还是可以掌握的,还要看机遇和悟性吧。
本文档为【古脉法寻踪-大熊猫古脉法寻踪之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151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5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1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