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学二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心理学二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举报
开通vip

心理学二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第一章 概论 · 第二章 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 第三章 应激与应激障碍 ·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 第五章 智力障碍 · 第六章 人格障碍 · 第七章 神经症、癔症、抑郁症 · 第八章 行为障碍 · 第九章 心身疾病 · 第十章 临床常见的病人心理问题 · 第十一章 心理咨询 · 第十二章 临床心理咨询 · 第十三章 危机干预 第一章 概 论 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目的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 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 一、 ...

心理学二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 第一章 概论 · 第二章 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 第三章 应激与应激障碍 ·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 第五章 智力障碍 · 第六章 人格障碍 · 第七章 神经症、癔症、抑郁症 · 第八章 行为障碍 · 第九章 心身疾病 · 第十章 临床常见的病人心理问题 · 第十一章 心理咨询 · 第十二章 临床心理咨询 · 第十三章 危机干预 第一章 概 论 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目的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 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 一、 临床心理学的定义 · 1935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PA) 临床心理学分会给临床心理学下了一个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心理测评、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理解,并通过对个体的身心诊断、生活史了解以及对个体生活状况的观察、分析,以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 · 199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又提出一个新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等,以及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 · 20世纪60年代,日本心理学会(JPA)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下的定义: · 临床心理学是综合心理学和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特殊的个体(心理不适应的人或心理障碍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苦恼的本质的理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一门学问。 · 因此,他们把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活动称为“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 1988年,日本学者田中富士夫下的定义: · 临床心理学概括地说是对心理不健康或有行为问题的来访者进行心理援助,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向健康方向引导,这种引导需要运用心理学和各种相关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整合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心理适应为中心,并以心理援助为特征;通过缓解适应不良,提高能力水平和缓解情绪不安,以促进人类的社会适应、心理调节和个体发展。 · ①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②以心理测评和诊断、心理咨询和治疗为中心③以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的援助为目标,以达到帮助适应困难的个体调整心态,矫正不良行为,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 · 二、临床心理学的性质: 发展性 教育性 社会性 · 发展性——始终强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 以往:注重心理诊疗,服务对象主要是心理异常者,此种心理治疗具有浓厚的精神医学色彩。 · 后来;心理援助(assistance),危机介入(intervention),引导(guide)或促进(improvement)等概念引入,反映临床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 20世纪40年代前的临床心理学主要以心理测评活动为主,是对个人的适应问题进行指导(direction)、助言(suggesstion)、和劝告(recommendation)式的咨询。 ·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能够为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建设性的教育、援助作用。 · 教育性—— 社会性—— · 临床(clinical)起源于希腊语klinikos,“医生在患者的病床边进行医学的照料”。 · 今天,“临床”不仅仅是“床边医学诊疗”的概念了。不仅限于医疗临床了。 · “家庭心理临床” “教育临床” “地域临床” · 三、临床心理学的目的: 运用心理学的技术、知识、成果,以及与心理学相关的科学理论对有心理适应问题的人进行援助、咨询和治疗。—— 最终使人们的心理恢复健康的状态。 · 四、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以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为主。涵盖了人的整个一生——包括 · 婴幼儿:自闭症;阿斯贝鲁症候群(天才白痴症候群);微细脑损伤等。 · 学龄期儿童:弱智,学习困难,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等。 · 青少年期:青春期危机症候群,考试焦虑,同一性丧失,神经症或精神病等。 · 成人期:职业压力,结婚不适,酒精中毒,性异常等, · 老年人:心理保健,身心功能衰退,自杀等。 · 五、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 包括健康心理学、人生各时期心理问题的评估、干预及预防,以及社区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重点: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以及心理治疗与干预 · 目前,国际上临床心理学家的研究活动与关心的课题有了很大的变化—— · ①研究重心从幼儿、儿童的不适应和发展障碍转向成人的不适应和精神障碍 · ②从单纯重视对智力缺陷的心理测评转向更加重视对人格异常或不适应的心理测评,并开发出各种临床测评量表 · ③从对心理异常、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为主的临床活动,转向实际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临床案例的分析研究。 · 六、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建立过程:理论与实践 · 理论过程:第一阶段:心理学先驱霍尔、卡特尔、威特曼学成归来回到美国。 · 霍尔¡ª¡ª188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兴趣是对儿童心理的研究。 · 卡特尔¡ª¡ª是霍尔的学生,1883年师从冯特,是获得德国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美国人。1890年首先提出了¡°心理测验¡±这一术语。并制定出第一套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到了的测验方法。 · 比纳和西蒙¡ª¡ª1905年应法国教育部的要求,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测定智力的测验量表。 · 推孟¡ª¡ª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讲比纳-西蒙量表修订成斯坦福-比纳量表,第一次使用智商(IQ)概念,即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率。 · 皮尔斯¡ª¡ª20世纪初,《一颗失而复得的心》,此后,美国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心理卫生活动。 · 威特曼——1896年,临床心理学先驱在美国宾夕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诊所。初步确立了临床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诊断与治疗。 · 1907年——第一本临床心理学杂志《临床心理》问世。 · 1908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始招收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 · 第二阶段:二战期间 第三阶段:二战之后的蓬勃发展。 · 实践过程:1、心理辅导与心理援助2、心理测评和心理诊断3、心理顾问指导活动4、心理学的社会实践活动 · 5、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活动 · 七、临床心理学发展应注意的问题:1、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2、临床心理学是一门人际关系的学问 · 3、临床心理学技术性很强 第二章 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 一、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概念:是采用定性或定量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资格、社会适应能力等行为特性进行整体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的过程。 · 2、作用:①心理诊断的主要手段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重要依据③心理护理的重要依据④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⑤精神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⑥临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 3、常用方法:①调查法②观察法③会谈法④作品分析法⑤测验法 · 4、基本程序:①明确心理评估的目的②了解被评估者的主要问题③了解被评估者的关键事件④做出评估结论 · 5、对评估者的要求:①具备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②具备敏捷的观察能力 ③具备自我认识能力 ④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 二、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ing) · 定义:是指对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即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对行为活动和心理特征,依据特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或根据一定的心理学法则给人的行为分派数字。 · 心理测验是临床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 · 行为样本:是指在对某一心理特征进行测验时仅选择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一组行为,该组行为是从全体行为中经过筛选,并精心设计出来的,而不是所有的相关行为。 · 测验的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的条件和程序、计分方法和对分数解释的一致性,目的是保证被试者之间测验结果可以进行比较,减少无关因素的影响,使测验结果准确和客观。包括由专业人员编制测验条目;测验实施的条件和程序统一(测验时间相同,测验环境相同、测验主试相同,有标准统一的指导语。)测验计分方法一致;测验结果解释统一;具备有代表性的常模。 · 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的区别:心理评估指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对整体心理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心理测验则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常采用有严格标准化和信效度较好的测量工具。 · 2、常模和标准分(1)常模(norm)———指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解释心理测验的基础。 · 1)常模分数——是依据常模样本(团体)的测验结果,由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律转换出来的有参照点和等值单位的一种分数形式(标准分数)。2)常模团体——是指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3)常模三种形式: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ⅳ标准分数常模——也称参照常模,是通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在该测验中实际地操作而建立的。 · 标准化的形式有很多,其共同点都是基于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理论(Z分数)衍化而来。 · (2)Z分数及其转化形式:1)z分数-----是正态分布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数学性质是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z分数是一种等距量表,可以进行四则运算。通过z分数,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是线性转换。Z分数的基本数学公式为: · X-M · Z=———— · SD 2)T分数——是指以50为中值,以10为标准差的一种Z分数换算方式。T分数使用非常广泛,通常用在人格测验上,如MMPI、EPQ和主题统觉测验。T=50+10*Z · ⅲ离差智商:是指以100为中值,以15为标准差的z分数换算。主要用于韦氏智力量表的标准分换算上。 IQ=100+15*Z · 3、信度:定义——又称为可靠性,是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即在不同时刻使用同一测验,或使用两项等值测验,或在其他测验条件下对同样的人实施两次(或部分)测验所获得分数的一致性。 · 种类:重测信度(稳定系数)、复本信度(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科隆巴赫)、评分者信度 · 4、效度:定义——又称为有效性,用于检验所编制的测验测量了什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测验的编制目的。 · 种类: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准则关联效度)。 三、 心理测验的临床应用:(一)、选择恰当的测验工具(二)、正确分析测验结果:1、熟悉和运用各种分析测验结果的方法2、综合分析心理测验结果3、动态看待心理测验结果4、清楚影响测验实施和计分的因素(1)、测验者与受测者之间的协调关系(2)、测验者对受测者操作水平的期望(3)、测验焦虑(4)、测验者对受测者的态度 · (三)、临床心理测验的功能:1、心理和精神障碍的辅助诊断2、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探讨心理-社会应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4、评估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护理的效果5、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素材 第二节 智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概述 二、比纳量表 三、韦氏智力量表 四、瑞文测验 三、 智力测验概述:(一)什么是智力测验 (二)智力年龄、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三)正确认识IQ (一)什么是智力测验: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就是对表现个体智力水平的行为样组进行测量,给个体的智力行为一个确定的数值。 属于心理测验的一种,其目的在于测量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力游戏、动脑筋联系、智力娱乐 (二)智力年龄、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1、智力年龄(mental age,MA)智力年龄简称智龄,就是指智力达到某一年龄水平。 是比纳于1908 年在比纳-西蒙质量表中提出的用于表示智力测验结果的一个概念。例如:一个6岁儿童,通过了全部6岁组测题,4道7岁组测题,3道8岁组测题和2道9岁组测题,其智龄计算为:智龄=6岁+4*2给月+3*2个月+2*2个月=6岁+18个月=7岁6个月 2、比率智商(ratio intelligence quotient,RIQ)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率,表示一个儿童在智力发展上同其他儿童相比时的相对数量。它能够表示一个被试者的智力发展速度或是聪明程度。 · 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在1916年修订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成斯坦福-比纳量表成,提出把该商数乘上100,则小数化为整数,首次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来表示智力水平高低。这就是比率智商:IQ=MA/CA×100例如:前面例子 (3、离差智商:比率智商比智龄进步,但仍有局限性,韦克斯勒在编制韦氏儿童量表时放弃了比率智商计算的概念。前面已经提过此计算方法。 (3) 正确认识IQ :1、测验有误差 2、IQ分数是一个范围 3、预测功能的局限性 二、比纳量表 (一)、比纳-西蒙量表(二)、斯坦福-比纳量表(三)、中国比纳测验 (一)、比纳-西蒙量表: 此量表在现代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最早出现的科学智力测验。 · 1904年准备——1905年问世:30道题组成的量表(3-11)。主要测量儿童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 · 1908年第一次修订(题目增加道59道,引入智力年龄的概念,适用于3-13岁儿童)——1911年第二次修订(增加成人组题目,题目总数调整为54个。) · 区分正常与低能儿童,对普通和优秀儿童进行分类。 (2) 斯坦福-比纳量表: 1916年,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对比纳-西蒙智力量表进行修订,称为第一版“斯坦福-比纳”量表。(共90道题目,其中39 个是新加入的。)提供了标准化施测程序和科学的计分方法,并引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 · 1916年---1937年推孟与莫瑞又进行修订,即第二版“斯坦福-比纳量表”(题目增到129项,由L和M两个等值量表构成。适用于2岁至成人。)---1960年,进行第三次修订,(将L和M两型合并,题目为142个,并引入离差智商的概念) · 1985年桑代克、哈根和沙特勒针对第三版的问题进行了重大修订。修订后的第四版“斯坦福-比纳量表”具有如下特点: · 1、涵盖更广泛认知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测试内容2、依据智力结构理论编制测验3、测验的组织与实施方面的变革 · 4、采用多重积分方式 (三)中国比纳测验 1922年,中国陆志伟引进斯坦福-比纳量表 1924年,南京发表《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江浙地区 1936年,陆志伟与吴天敏对中国比纳-西蒙量表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适用范围扩大到北方。1981年,吴天敏再次修订中国比纳-西蒙量表 3、 韦氏智力量表:(一)韦氏智力量表概述(二)各分测验的主要内容(三)韦氏量表在中国的修订(四)评价 · (一)韦氏智力量表概述(二)各分测验的主要内容:1、常识2、填图3、数字广度4、图片排列5、词汇6、木块图 · 7、算数8、拼图9、理解10、数字符号11、类同12、迷津13、几何图形14、动物房子和动物下蛋15、语句背诵 (三)韦氏量表在中国的修订:1、中国版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2、中国版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3、中国版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4、中国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四)评价 韦氏量表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智力量表。1、没有采用年龄量表分类的方法,而采用项目分类测验,每个分测验可以单独计分,也可以合并计算,从而能够评估智力的各个侧面,综合后所得的分数就是一般智力水平。2、韦氏量表还引入标准分数和离差智商的概念3、韦氏量表测验智力的范围广,可知道不同能力状况。4、韦氏量表的缺陷是三套量表难度衔接不太理想,难以用于追踪测量。 4、 瑞文测验:又称为瑞文渐进方阵,是由英国心理学家raven创制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 · 优点:测验内容固定、主要测验G因素,非语言和跨文化。共包括:标准型、彩色型、高级型渐进方阵三套测验。 · 标准型瑞文测验(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SPM)是瑞文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 · 1947年,Raven编制出适合低龄儿童的彩色型(Color Progressive Matrices,CPM ),以及适用于高智力水平的高级型(Advance Progressive Matrices,APM) · 中国修订:1987年,张厚粲完成标准渐进方阵的修订。1989年,李丹,陈国鹏,天津医科大学王栋完成彩色型和标准型的合并本联合型瑞文测验中国修订版的城市、成人和农村三个常模的制定工作。1996年,王栋再次修订联合型瑞文测验。 联合型瑞文测验:6个单元组成,前三个是彩色图形,后三个是黑白图形每个单元含有12个测图。 第三节 人格测验 1、 人格测验概述二、艾森克人格测验 三、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四、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五、主题统觉测验 · 震颤恐惧心理的诱因 案例:晓兰今年23岁,已经是某大学经济学院四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的学生了。这几年的大学是怎么读过来的。令人不可思议:她足足有两年没有敢进教室,书几乎全是在宿舍里自己读的,有时抄同学的笔记,有时则靠同学给她做的录音。尽管这样,她的成绩是绝对优秀的。如今,要去公司实习,她再也无法回避。因为没有实习分数就不能毕业,这是明确的规定。不得已,晓兰咬咬牙走进了心理医生的诊室。 · 情况是这样的,从她入学不久,便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就是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在颤抖,这种颤抖不仅使自己烦躁不安,而且使其他同学也坐不住板凳。她始终觉得从自身的肌肉中发出的微弱颤动,有如电波一样感染到她的邻桌同学,然后再通过该同学依次地传通全班同学,结果导致课堂上无声的骚动,甚至连站在前面的老师也受这种微波的冲击。每当此时,她窥视左右、前后,那些同学无不对她横眉冷视,一个个从表情上、行动上、乃至一笑一颦、一皱鼻子、一抬腿,都表示对她的 · 抗议。晓兰紧张极了,于是只好躲在教室的一角,战战兢兢地听课。她常常问及与她坐在一起的同学:是不是感到颤动?当同学回答否时,她便以为这位同学是不好意思揭穿,免其尴尬。周围环境越静,她自身颤抖的体验越强,只有当她进入迪斯科舞厅时,她才有少许的安宁,但即便在这种狂欢的时刻,她也认为,任何一个人的舞动节奏都是和她肌肉的抽动节律相关的。她勉强坚持学习了三个,就再也无法进教室和任何一个公共场合里去。同学们都知道她有怪脾气,但由于她为人厚道,什么事都是谦让,宁肯自己委屈,所以同宿舍的同学也都愿意为她办点儿力所能及的事,但几乎无一人知道她是个严重的心理病患者。 · 在现时的大学生群体里,患有社交障碍的人约占百分之二三,在每三个社交障碍者中,就会有一个达到恐怖症的程度。这些患者明知自己不该怕,可就是无法控制,一般都承认有心理障碍。通常,心理医生治疗心理病,特别是社交恐怖症,往往以行为疗法为首选,且有相当的效,但也确有某些顽固的社交恐怖症,必须通过分析领悟疗法才能复原。而震颤恐怖、做贼恐怖则常需进行心理分析疗法。     第三章 应激与应激障碍 · 应激的基本理论 · 应激的一般心理和行为反应 · 应激障碍的反应 · 应激的生理反应 · 应激和应激障碍产生的影响因素 · 应激障碍的应对与预防 第一节 应激的基本理论 · 应激的概念——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或者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 应激(stres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tringeer”,在古法语和中古英语中,它以“stresse” “straisse”形式出现,含有困苦和逆境的意思。在物理学上指“应力”、 “张力”。在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 H借用应激概念概括机体在环境不利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精神紧张、高温、寒冷、放射性等)下出现的某些非特异性反应,将应激引入生物医学范围使用。 · 二、应激的模型(一)应激的刺激模型:观点是将应激作为自变量或刺激物。该模型将应激看成是需要个体做出适应变化的各种环境刺激如天灾等。它在研究中往往把应激看成自变量,重点分析什么样的环境刺激可使人产生紧张反应。试图寻求刺激和紧张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数量关系。 · (二)应激的反应模型:该模型将应激看成是个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即因变量。 · (三)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型:该模型将应激视为个体与刺激交互作用的中间状态。 第二节应激的一般心理和行为反应 · 一、认知和情绪反应(一)认知能力的改变:1、感知觉功能的降低2、回忆和提3、思维迟钝4、视觉运动反应时延 (二)情绪的改变:1、焦虑反应2、恐惧反应3、抑郁反应4、愤怒反应 · 二、意志行为改变:1、逃避与回避行为2、退化与依赖行为3、敌对与攻击4、失助与自怜5、物质滥用6、冷漠7、病态固执 第三节 应激障碍的反应 · 一、急性焦虑反应 二、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三、过度换气综合症 四、急性应激反应:1、以意识障碍占优势者 2、以精神运动障碍占优势 五、创伤后应激性反应 六、适应障碍1、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 2、焦虑心境的适应障碍3、混合性情绪的适应障碍4、品行异常的适应障碍5、情绪和品行混合的适应障碍6、躯体主诉的适应障碍7、工作抑制的适应障碍 8、退缩的适应障碍 七、反应性精神病 第四节 应激的生理反应 · 一、应激的生理反应 · 二、应激的心身中介调节机制 · (一)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 (二)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 (三)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第五节 应激和应激障碍产生的影响因素 · 一、应激源 · 应激源(stressor)——是导致应激或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 · 也就是引起机体生理失调的原因,或者是外因或刺激称作应激源。与此相对应的是:机体失去平衡的状态称为应激。 · 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应激源: · 1、应激性生活事件 · 2、自然和社会性灾害 · 3、日常生活的困扰 · 4、职业性应激源 第五节 应激和应激障碍产生的影响因素 · 二、神经类型和人格特征 · 三、认知评价和归因模式 · 四、应付和防御方式 · 五、社会支持水平 · 六、其他因素 第六节 应激障碍的应对与预防 · 一、应激障碍的反对 · 1、心理咨询 · 2、心理治疗 · 3、危机干预 · 4、社会支持 · 二、应激障碍的预防 · 1、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事件 · 2、培养健康的人格 · 3、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 · 4、提高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 5、增强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 一、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与水平 ·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 三、不同群体的心理卫生 · 四、社区心理卫生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与水平 · 一、健康与亚健康 ·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水平 · 三、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及标准 · 一、健康与亚健康 · (一)健康的概念 · (二)亚健康 · (一)健康的概念 · 我国《辞海》对健康的解释: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 · 1989年,该组织又做了新的补充: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二)亚健康 · 1、概念——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也是一类此等健康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 · 2、亚健康的形成原因 · (1)生理心理失衡 · (2)营养不良 · (3)噪音污染 · (4)空气污染 · (5)不良的生活方式 · 3、亚健康的表现特征 · 临床上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 · 心理上表现:精神不振、心烦意乱、郁郁寡欢、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焦虑、紧张、易受刺激 · 生理上表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出汗、腰酸腿痛、皮肤干燥 4、摆脱“亚健康”的措施 · (1)调整心态 · (2)均衡营养 · (3)保障睡眠 · (4)劳逸结合 ·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水平 ·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 (二)心理功能的等级 ·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 表现: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生活效率高。 · 普遍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 含义:一是心理功能正常,没有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并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 三、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及标准 · (一)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 · (二)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 (一)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 · 1、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 · (1)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而不是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孤独自处。 · (2)在工作中能发挥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对取得的成绩有价值感,乐于工作、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 · 2、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和谐性 · (1)思维活动,正常的思维应该具有实际应用和可行性 · (2)情绪和意志行为,健康的情绪发生与发展有明确的原因。 · 3、人格的稳定性 · 4、社会功能 · (1)职业功能 · (2)生活自理能力 · (3)人际关系 · (4)业余时间的利用 · (二)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 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 ·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 2、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 (1)智力正常 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 (2)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时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另外,情绪的变化应该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 · (3)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表现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上。 · (4)行为协调 指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主要表现在意识与行为一致,言行一致。 · (5)人际关系适应 个人能正确对待、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 (6)行为反应适度 指对刺激有相应的的反应,不过敏,不迟钝。 · (7)心理活动符合年龄标准 指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活动特点与年龄的心理特征基本是相符合的。 · (8)“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相符 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 3、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根据下列标准进行划分 · (1)有无心理症状,如焦虑、强迫、抑郁等。 · (2)有无有价值的心理品质,如幸福感、和谐、自尊感、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 (3)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判断,如果是过于极端的心理特质,往往是不健康的。 · (4)依据社会或文化的标准,如果是被目前社会或文化环境接受的行为则是健康的。 第二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 一、胎儿的发展及教育 · 二、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 三、儿童期的心理卫生 · 四、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 · 五、中年期的 心理卫生 · 六、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胎儿的发展及教育 · (一)胎儿的发展 · 根据日本20世纪90年代报道,用B超系统观察胎儿各月龄的发展情况得知: · 当母亲发觉自己怀孕时,胎儿已经有脊髓,并开始原始的蠕动。 · 孕两个月时,胎儿在羊水中进行游泳样运动,并已经有皮肤感觉。 · 孕三个月时,会吸吮自己的手指及碰到嘴的手臂或脐带。 · 孕四个月时,胎儿可以听到宫外的声音,遇到突然的巨响还会吃惊。 · 孕五个月时,记忆功能开始发展,能记住母亲的声音并对熟悉的声音产生安全感。 · 孕六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能在羊水中嗅到母亲的气味并记住在脑中。还能用脚使劲踢宫壁,引起羊水摇晃,以刺激胎儿的皮肤及脑的发育。 · 孕七个月时,胎儿能用舌头舔自己的手,并开始发育视觉。开始具有发生功能,可以通过母亲的活动用脑感觉昼夜的周期。此时,胎儿会对宫外的声音产生喜欢或讨厌的行为反应。 · 孕八个月时,胎儿能辨出音调的高低强弱并对此有敏感反应。如遇到子宫收缩或外界压迫时,胎儿会踢子宫壁进行反抗。能感知母亲的高兴、激动、不安和悲伤,并做出不同的反应。 · (二)常用的胎教方法 · 1、音乐胎教 · (1)选择合适的时间 · (2)选择合适的乐曲 · (3)正确的操作措施 · 2、言语胎教 · 3、运动胎教 · 光照胎教(因为胎儿的视觉功能发育较晚些,并需要生后几年才能逐渐成熟。因此一般可以在孕28周后,胎儿醒觉时用电筒贴腹壁进行一明一灭的照射,但时间要短些。当胎儿醒觉(胎动)时,用手电筒的微光一闪一灭地照射孕妇腹部,以训练胎儿昼夜节律,即夜间睡眠,白天觉醒的规律,从2分钟起,随月龄增加逐渐加至5分钟。这可促进胎儿视觉功能及脑的健康发育。) 漂浮胎教(对于母亲工作忙或比较紧张的情况,漂浮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用适合孕母良好感觉的水温、内加增加浮力降低紧张度的无机盐或中药剂。这样既能使胎儿感受到浮力(这类感受有可能降低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又可缓解孕晚期母亲的心身过度负重感及心理的紧张与焦虑。) · 图画胎教(指的是孕母经常看美丽、生动的图画,如可爱的娃娃照片、小动物、风景、花鸟、艺术作品等,并仔细给胎儿“讲述”这图画,藉此通过孕母的美学欣赏,对胎儿进行美的熏陶,据说这样可以使孩子生得聪明漂亮,是传统的美学胎教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藉此保持母亲的良好、愉快的情绪,并使孩子的情绪发展健康。 )、 · 外语胎教(有人调查后认为,孕期在非母语环境中或孕母常讲两种以上语言,孩子生后往往学习外语也没有什么障碍。因此主张在言语胎教时,可以让胎儿听听外语胎教磁带。这点也有争议。另一些学者认为,那可能影响对母语的接受,导致孩子的紧张和混乱,以至哪种语言都掌握不好。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证实。) · 科学的胎教。 二、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 习惯上把0~3岁称为婴儿期,4~6岁称为幼儿期。婴幼儿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 · (一)婴幼儿期的发展特征 · 脑的发育与体重的增加最明显。 · (二)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 1、婴儿期心理卫生 · (1)设置有丰富刺激物的生活环境 · (2)爱抚 · (3)训练和教育 · (4)注意情绪和性格的培养 · 2、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 (1)培养良好的习惯 · (2)注重行为和仍恶的塑造 · (3)培养认识能力 三、儿童期的心理卫生 · 儿童期指6~12岁,是小学阶段,也称为学龄期。此期心理发展迅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转折点。 · (一)儿童期的心理特点 · 智力发展最快时期,主导活动为学习。萌生自我意识。 · 也是意志发展的一个最佳时期。 · (二)儿童期的心理卫生 · 1、尽早为儿童提供社会生活 · 2、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 3、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 4、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 · 青少年期指11~35岁这一时期。其中少年期11~15岁,青年初期15~18岁,青年中晚期19~35岁左右。一般把少年期和青年期有合称为“青春期”。 · (一)青春期一般心理特点 · (二)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 (三)青年中、晚期的心理卫生 · (一)青春期一般心理特点 · 1、心理的内部稳定状态差 · 2、敏感但批判力不足 · 3、好胜但韧性差 · 4、自控力差 · 5、涉世不深 · (二)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 1、加强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正确引导 · (1)学会协调人际关系 · (2)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 (3)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依赖于独立的关系 · (4)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2、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 3、积极开展性健康教育 · (三)青年中、晚期的心理卫生 · 1、个体身心的自我保健 · 2、角色转换及其角色适应 · 3、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五、中年期的 心理卫生 ·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提出关于划分年龄期的标准,中年期一般指45~59岁的人群。我国传统认为在35岁左右就进入中年期。 · (一)中年期的心理特点 · 1、心理素质稳定 · 2、智力处于最佳状态 · 3、自我意识明确 · 4、紧张状态 · (二)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 1、社会应重视中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 · 2、加强身心自我保健 · 3、丰富业余生活 · 4、重视心理咨询 六、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 1、认知方面 · 2、自我意识方面 · 3、意志方面 · (二)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 1、继续追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 2、要充分认识各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心理状态 · 3、正确对待繁衍生息的自然规律 · 4、积极参加适当的运动 · 5、积极参加社会交往 第三节 不同群体的心理卫生 · 群体——是指在同一规范与目标指引下,以特定方式组合在一起,协同活动且互相制约的一群人。 · 一、家庭心理卫生 · 二、教师的心理卫生 · 三、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 四、军人的心理卫生 · 五、飞行员、航天员的心理卫生 · 一、家庭心理卫生 · 1、使每个家庭成员充分了解家庭的功能。 · 2、合理分配家庭资源。 · 3、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 4、成员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 · 二、教师的心理卫生 · 1、制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 2、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 3、修身养性,追求人生价值。 · 4、正视自己,调节自我意识。 · 首先:教师应对自我有个正确的认识。 · 其次:在对自身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自觉调节自我对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积极性,养成自我调控的迫切意愿。 · 再次:要养成自我调节的经常性。 · 三、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 1、建立心理档案。 · 2、合理安排生活。 · 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 4、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训练。 · 5、武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 四、军人的心理卫生 · 1、加强军人的心理选拔工作。 · 2、加强维护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 · 3、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 4、开展必要的心理训练。 · 五、飞行员、航天员的心理卫生 · 1、加强人员的选拔和训练。 · 2、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水平。 · 4、开展心理,缓解心理压力。 第四节 社区心理卫生 · 一、社区心理卫生的起源于发展 · 二、社区心理卫生的定义及目的 · 三、社区心理卫生的工作特性 · 四、社区心理卫生的工作范畴 · 五、社区心理卫生的服务机构 · 一、社区心理卫生的起源于发展 · 社区心理卫生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对精神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密切相关,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的一门专业,主要是源自近代精神医学的理论。 · 迄今为止,美国仍是世界心理卫生先进的国家。 · 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于1940年,到了1946年,颁布国家心理卫生法,1949年成立了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会,这对后来的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推动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 · 在我国,尽管未普遍采用“社区‘这一名词,但无论城市和农村实际已经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式。我国当代的心理卫生运动发起于20世纪30年代,但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在我国只有40余年的历史, · 二、社区心理卫生的定义及目的 · 社区心理卫生(community mental bealth)是心理卫生的一环,它是以社区和基层保健机构为基地,利用精神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公共卫生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社区内居民提供多元化及合乎人性的心理卫生服务,主要内容有:教育、预防、治疗、康复及宣传等服务。 · 其目的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内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和促进社区范围内人群的心理健康,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进而提高社区生活的品质。社区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指人力、物力、财力等;无形资源有同情心、参与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 三、社区心理卫生的工作特性 · 1、工作的实施不局限于医疗机构内。 · 2、需要所在社区群体的支持及多部门的协调。 · 3、服务对象以社区全体居民为主。 · 4、主动积极的医疗服务。 · 5、具有预防的使命。 · 四、社区心理卫生的工作范畴 · (一)初级预防 · 1、开展心理卫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2、为不同年龄层的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 3、环境卫生服务。 · 4、主动为高危人群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 · 五、社区心理卫生的服务机构 · (一)建立各级心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 (二)大、中城市建立市-区-街道精神病防治的三级保健网。 · (三)农村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心理疾病保健网。 · (四)厂矿心理卫生保健站。 · (五)学校心理卫生咨询站。 第五章 智力障碍 · 一 认知过程障碍 · 二 智力与智力障碍概述 · 三 常见智力障碍心理特点 · 四 智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第一节 认知过程障碍 · 一感知觉障碍 · 二记忆障碍 · 三思维障碍 · 四情感障碍 · 五意志障碍 感知觉障碍 · 有关周围神经和(或)中枢神经病变造成的生理性障碍外,还有因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障碍。我们这里仅介绍的是心理性感知障碍。 · (一)感知觉障碍——(sense disorder)主要指感觉强度上的变化,如感觉过敏、减弱、消失和异常感觉。 · 可见于正常人,如情绪紧张时或除了由于处于催眠状态下可发生感觉迟钝。 · (二)错觉(illusion)是对事物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 病理性错觉可分为:视性错觉、听性错觉、触错觉、味错觉、嗅错觉等。 · (三)幻觉(hallucination)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却感到它的存在,如无人在场时却听到有人在讲话,或者看到某人在窗外。 · 病理性幻觉是常见的知觉障碍,病人信以为实,不听他人劝告。 · 幻觉按照不同的感受器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触以及内脏和本体感觉器的幻觉等。 二 记忆障碍 · 记忆障碍——对于有意识记的材料经过极大努力仍不能保持,或病理性的记忆增强,成为记忆障碍(memory disorder) · 记忆障碍在精神疾患尤其是脑器质性疾患病人中较为常见,是一种心理异常现象。因此,记忆障碍成为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记忆障碍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 · (一)记忆增强和记忆减退 · 作为变态的记忆增强——是指人处在病理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曾经遗忘了很久的以前的经验或根本记不起来的事情,都能回忆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 如:系统妄想的精神分裂症病人 · 记忆减退——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的识记、保持、记忆或再认这几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人或比本人患病之前有程度不同的减退。 · (二)再认错误 · 再认错误(recognition error)——是记忆减退的一种特殊形式。 · 如:旧事如新症; 似曾相识症 · (三)遗忘症 · 遗忘(forgetting)是指对于识记的事物不能回忆,或不能回忆的有时还能再认。如果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则称为完全性遗忘。 · 遗忘症——如果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这称为遗忘症。 · 遗忘症实际上是一种记忆丧失而非记忆减退。 · 根据所波及的时间阶段,可把 遗忘症划分为: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 · 顺行性遗忘——是指病人对于受伤或发病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而且在意识恢复以后,如果大脑已蒙受了严重的损害,则继续表现识记的严重困难,甚至一过即忘。 · 逆行性遗忘——是指病人对于疾病或受伤以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 · (四)记忆错误和记忆虚构 · 记忆错误和记忆虚构主要表现在回忆和再认阶段 · 记忆错误——是指病人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件,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实的。 · 虚构症——是指病人在回忆中把过去从未发生过而纯属幻想的事情,当做亲身经历,坚信确有其事。 三 思维障碍 · 思维障碍 (1)思维表达障碍 - 联想障碍﹙思维奔逸 思维迟缓 思维贫乏﹚ · (2)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强迫观念(妄想、强迫观念) · 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的量增多和转变快速。 · 常见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躁狂状态 · 思维迟钝——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特点是,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 · 思维贫乏——主要特点是,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询问往往无明确应答性反应,或者仅简单回答“不知道”、“没有什么”。可见于器质性痴呆症状。 · 想(delusion)——其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和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病人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 如有夸大妄想的病人;有被害妄想的病人。 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 · 强迫观念(imperative idea)——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多次重复出现于病人的思想中,并伴有主观的被迫感和痛苦感。 · 如:有强迫性疑虑的病人。 四、情感障碍 · (一)情感活动增强 · 1、情感高涨:躁郁性精神病躁狂状态的一个典型症状 · 2、情感欣快 · 3、易激惹:常见于癔病、神经衰弱、躁狂状态、躯体性疾病、器质性精神病 · (二)抑郁、恐惧和焦虑 · 1、抑郁:见于各种抑郁症。如更年期抑郁症 · 2、恐惧:多见于强迫性神经症以及精神分裂症早期 · 3、焦虑:多见于焦虑状态和更年期焦虑症。 · (三)情感淡漠与衰退 · 1、情感淡漠:多见于神经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中具有特征性意义的症状。 · 2、情感衰退:多见于器质性痴呆状态和晚期精神分裂症 · (四)情感、情绪错乱 · 1、情感倒错: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尤其是青春型病人中更为多见。 · 2、表情倒错: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的一个特点是,病人想入非非,明显脱离现实。病人认为自己聪明、漂亮,出身于名门,有非凡的才能,将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有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能拯救全人类。女病人则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美丽的公主”,将会有“白马王子”向她求婚。为此,病人整天沉迷于虚幻的幸福之中,时而“咯咯”地痴笑。他们的想法大都荒谬离奇,破碎零乱而不固定,内容时时改变,如同白日做梦。因而,有人用“白日梦”来形容这种情况。 五、意志障碍 · 1、意志增强:指病人的意志有病态的顽固性。常见于妄想狂以及某些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病人的症状活动阶段。 · 2、意志减弱:指病人由于神经系统机能脆弱以及心情焦躁、情感脆弱,因此缺乏坚持性,特别不能忍受委屈和挫折,容易灰心丧气。常见于躁郁症的躁狂状态。 · 3、意志缺乏:表现为病人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外界环境及其变化缺乏任何感情反应,生活的需要和欲望显著减退或消失,缺乏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多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或痴呆状态。 第二节 智力与智力障碍概述 · 一、智力的界定 · 从传统意义上讲,智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能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稳定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等五个基本因素。 · 20世纪20年代,学者的意见: · 1、智力是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 2、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 · 3、智力是学习的潜能 · 二、智力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 · (一)智力的发展规律 · 智力作为大脑的一种机能,同世界上其他生命现象一样,具有一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智力按照一定内在规律而发展变化。 · 从幼儿园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官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车间成熟起来,人的智力也随之日益发展。其中,从出生至5岁的智力发展最快,变化也最大;从5岁到15岁智力继续增长,并逐渐得到巩固。 ·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人的智力一般到30岁才能达到高峰,青春期后发展得比较缓慢。50岁以前智力始终保持较高水平,50岁以后一般人的智力开始逐渐下降,越接近老年,下降的速度越快。 · (二)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 2、 后天环境与教育(1)早期教育(2)家庭教育(3)学校教育(4)社会教育 3、 实践活动 4、 非智力因素 · 三、智力障碍的界定与分类 · 历史上,智力分类:“不慧”、“童昏”、“白痴”或“痴愚” · 19世纪以来,外国学者:低能、痴呆、愚笨、智力不足、智力缺陷、智力发育不全等。这些是个体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常态者的现象。 · 智力障碍的界定: · 1、前苏联学者——由于大脑器官损伤而引起的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叫做智力障碍。 · 美国学者——智商低于平均数的两个标准差以下,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适应行为异常者叫智力障碍。 · IQ低于70 ,同时伴有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IQ是平均数100,标准差15,低于平均数两个标准差即为70). · 智力障碍——是指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损害或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所表现出的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 · 分类 智力发育迟滞: · 痴呆 · 智力发育迟滞: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胎儿或婴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较低的阶段。 · 痴呆:是在大脑发育成熟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称为~。 四、智力障碍的流行病学 · 美国600万左右,占3%。前苏联1%~3%、英国4%. · 我国男病人多于女病人。智力残疾为1040万,占总人口1%左右。 · 五、智力障碍的病因 · 按智力障碍发生的阶段分类,我国学者:产前因素、产程因素、产后因素、原因不明。 · 按病因性质分类: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母体本身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 世界卫生组织将智力障碍病分为十大类(1)感染和中毒;(2)外伤和其他物理因素;(3)代谢障碍和营养障碍;(4)产后的大脑疾病;(5)原因不明的产前因素或疾病;(6)染色体异常;(7)未成熟儿;(8)重性精神障碍;(9)社会-心理因素;(10)原因未明。 · 还有的将病因归结为:出生前造成的先天性原因和出生后造成的后天性原因两类,认为两者的比例大致为作比二,并按发生阶段列出具体病因。 (一)遗传 据我国的研究,遗传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家庭性,占25.52%;另一种是代谢性疾患。 · (二)染色体异常 · 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增多、减少、或者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镶嵌等结构上的改变,均可智力障碍。 · 染色体异常有许多种类型,如先天愚型、猫叫综合征等。 · 染色体异常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据对千古愚的研究,其原因也是包括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在环境的因素方面;一是高龄产妇;二是孕期不良的环境影响,如X线照射、病毒感染、化学物质中毒等等。在遗传方面,是母体与胎儿间不利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 · 胎儿期的不良影响 · 1、感染 · 2、中毒 · 3、放射线照射 · 4、母亲本身因素。 · 5、母体和胎儿血型不适合。 · (四)出生时的不良影响 · 1、未成熟儿 · 2、脑外伤 · 3、脐带缠颈。 · (5)儿童期的不良影响 · 1、脑炎 · 2、脑外伤 · 3、感染 · 4、营养障碍 · 5、社会-文化因素 · 6、患大脑进行性疾病 · (六)痴呆的病因 · 1、脑变性疾病 · 2、脑血管性疾病 · 3、脑外伤 · 4、感染 · 5、肿瘤 · 6、脑积水 · 7、中毒、缺氧和代谢障碍。 第三节 常见智力障碍的心理特点 · 一、智力发育迟滞的分级与心理特点 · (一)智力发育迟滞的分级 ·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智力发育迟滞可分为五级(表5-2) · 1、轻度 2、中度 3、重度 4、极重度 5、边缘状态 · (二)智力发育迟滞的心理特点 · 1、感知觉方面。 · 2、记忆方面 · 3、思维方面  · 4、情感方面 · 5、行为方面  · 二、痴呆 · 1、记忆和定向障碍:“忘前失后”;记忆障碍加重,可出现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多见于患者迁居后 · 2、思维和判断障碍: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不能概括事物的特征。有时出现失语、失认、失用等皮层功能障碍,令患者描画一个立方体图形时,只能画一个平面,甚至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线条。 · 3、情感、性格及行为改变 (1)、情感障碍(抑郁是老年期痴呆的前驱症状、幻觉、妄想见于中期;焦虑、激越和坐卧不宁见于后期;躁狂痴呆的躁狂症;淡漠和退缩) · (2)、性格行为的改变 · 4、智能减退(皮质高级功能障碍) 第四节 智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智力障碍的诊断 (一)智力评估 1、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智力年龄(MA) 比率智商=——————-----. ×100 实际年龄(CA) 大多数人的平均智商是90~110;超过110属于高智能,80~90,属于迟钝; 70~80,属于临界状态;70以下是智力迟滞。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15*(X-M) 离差智商=------------------ ×100 SD X为被试在测验中所得分数,M是平均数,SD为标准差。这一离差智商假定,每一年龄组的平均智商为100IQ,标准差为15IQ。当测验对象的IQ为90~109时,表示中等智力;高于110,属于聪明、高智、超高智;80~89,属于迟钝,70~79属于临界状态;70以下就属于智力缺陷范围 3、格赛尔发育量表 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于1940年发表。适用于测量4个星期的新生儿到3岁婴儿的智力,测量内容分别是运动、适应行为、语言能力、个人——社会交往四个方面的情况。分别在4个星期、16个星期、28个星期、40个星期、52个星期、18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时进行测量。此量表共63个项目 4、贝利量表 全称为贝利婴儿发育量表,于1933年贝利发表的,适用于2个月到30个月的婴幼儿。此量表共244个项目,有三个分量表:智能量表——着重测量适应性行为、语言能力和探究活动;163个项目;运动量表——属于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项目;81个项目;婴幼儿行为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其中有每个月龄婴幼儿个性特征发育的记录。 5、丹佛发育筛选测验 美国弗兰肯堡和多兹共同制定的,发表于1967年,适用于出生到6岁的儿童,共105个项目。分别测量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和个人—社会行为四个方面的行为。筛,把被试分为正常、可疑和异常三类,可疑对象在使用其他智力量表进行诊断性检查,以便最后确定其智力是否正常及智力迟滞的等级。 · 二、智力障碍的治疗原则1、教育2、心理辅导3、行为治疗4、及时转介 第六章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精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s) 第一节 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发展 · 一、生物学因素 · 有研究表明,遗传在人格障碍原因上有较重要意义。 · 假设脑电图及生化方面的差异;假设与内分泌激素有关;还有根据染色体畸变47XYY的人出现供给行为;也有根据边缘系统对人的情绪行为有重要有影响。但须进一步证实。 · 二、心理因素 · 近代心理学和临床精神病学的研究和观察证明心理环境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 三、社会-文化因素 · 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人格障碍的温床。 · 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着作用,只是在每一个具体病例中所占地位的主次或轻重略有不同而已。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 · 一、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 早期的流行病学资料(Lewis,1974),应用索引调查法所得的人格障碍患病率,农村男性为9%~11%。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所的结果表明,反社会型人格终生患病率为2.6%。 · Christiansen(1974年)对大样本双生儿犯罪一致率进行研究,发现一致率为6.9%,大学生中反社会人格患病率为4.6%。 · 自杀未遂人群中人格障碍患病率高于一般人口。 · 影响人格障碍患病率的因素很多,还包括移民(移居)、性别、社会阶层、城市化、种族、年龄等。 · 二、人格障碍的分类 · 目前有两种:一种是纯粹描述性的,如意志薄弱和攻击性;一种是描述与病因结合的,其目的是将不正常人格的标记与部分类似的精神病加以联系,如分裂型人格不仅有行为古怪和情绪冷漠等与精神分裂症相似的症状,而且两者可能具有共同的病原基础。 ·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将人格障碍分为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冲动型(攻击型)、表演型(癔症型)、强迫型、焦虑型、依赖型以及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诊断 · 一、人格障碍的诊断原则 ·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判断人格是否异常: · 1、经验性原则 · 2、社会适应性原则 · 3、症状和病因学诊断原则 · 4、统计学和心理测量的原则 · 5、其他诊断原则 · 二、人格障碍诊断的理论模式 · 1、医学模式 · 2、心理动力学模式 · 3、行为模式 · 4、人本主义心理学模式 · 5、社会文化模式 · 6、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 三、心理测验与心理诊断 · (一)心理测验 · 1、MMPI多项人格测验:可疑表明人格障碍患者的疑病、人格障碍、偏执、癔病、精神分裂症量表得分均高,偏离正常。 · 2、EPQ个性测验:提示此类患者神经质、精神质,外倾性分数高。 · 3、SCL-90症状自评量表:提示患者的敌意、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二)心理诊断依据 在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与诊断标准)中,人格障碍有明确的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 1、症状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一项: (1)认知(感知,即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当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2、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3、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二年。 4、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类型 ·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所划分的 · 偏执型人格障碍 · 分裂样人格障碍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冲动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 · 表演型(癔病型)人格障碍 · 强迫型人格障碍 · 焦虑型人格障碍 · 依赖型人格障碍 · 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以明显的的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偏执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走极端。在精神病学中应用这一名词,一般是作为具有妄想信念来解释,最多指的四被害的信念。此外,还较多应用于病理性嫉妒信念。此类患者有过分自我援引倾向,如对现实的或想象的耻辱特别敏感多疑。 · 1、主要表现 · (1)敏感多疑,患者往往把别人无意的甚至是友好的行为表现,误解为怀有敌意或轻蔑,或者没有足够根据即猜疑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 (2)有一种将周围事件解释为具有某种“阴谋”的不符合事实的先占观念。 · (3)极端地自信、自负,自尊心很强。 · (4)固执己见,常常是认为只有自己似乎是最正确的,听不得不同意见,不相信反面证据。 · (5)记恨,对拒绝、侮辱、伤害他的人不能宽容,久久耿耿于怀,并将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人。 · (6)个性很强,主观性强,工作能力强,它们好与人争辩,并固执地追求个人的利益或权利,不相信别人,很难用事实或说理来改变他们的认识或想法。 · (7)易于产生病理嫉妒信念 · 2、病因、过程和预后 · 以自我防御机制的外射作用说明偏执现象。有人提出此型患者是基于对耻辱或羞怯的恐惧基础上,为了回避耻辱,患者采取斥责别人做了错事进行防御。有人假设儿童早期受到了双亲不良待遇,患者认同于双亲并将愤怒外射于别人。对此型缺乏长期追踪报道,有些患者可延续终生。精神分裂症病前人格特征可见此类型的人。 · 3、诊断标准: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 4、鉴别诊断 · 此型不存在妄想,可与偏执型精神病加以区别;它也缺乏长时期反社会行为,藉此可区别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型也无自我伤害行为,也无不稳定特征,可以与边缘型加以鉴别。 · 5、治疗 · 医生尊重患者,信赖、保持诚挚的态度,争取患者主动配合是十分必要的。医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并以他们接受的态度,与患者探讨和商量某种可行的干预措施和方法,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和合作。 · 案例: ·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 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类人格障碍。男性略多于女性。 · 1、主要表现 · (1)反常的、奇异的某些外表和行为,如与文化背景不相宜的行为或不符合习俗或目的不够明确的行为。 · (2)患者内向,过分沉溺于个人想像或内省,情感贫乏,对周围人对亲属都表现冷漠,对别人对他的赞扬或批评都不关心。 · (3)面部表情冷漠,缺乏强烈的、鲜明的情感体验。 · (4)独来独往,习惯于单独活动,无亲密朋友或知己,只在工作或生活中必须接触时才与人交往。与周围人难以建立信赖的亲密的人际关系。 · 2、病因、过程和预后 · 研究结果指出儿童少年阶段缺乏温暖家庭环境在病因上有重要意义,曾在前瞻性研究中得到证明。本型似乎并不是延续一生,有多大比率最终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尚无定论。 · 3、诊断标准 ·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2)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 ①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乏知心朋友,过分沉溺于幻想和内省; · ②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 · ③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 ④缺乏愉快感 · ⑤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 ⑥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 ⑦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 · 4、治疗 · 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治疗目标是要纠正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与周围环境的分离性。一般采用以下方法:一是社交训练法,旨在纠正孤独不合群性。二是兴趣培养法,旨在帮助患者客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 · 病例: ·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在以前有人称为悖德狂(moral insanity),强调的是此种人有明显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曾被人称为无情型变态人格,强调的是此型患者冷酷无情。国外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般泛称人格障碍指的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或称之为社会性变态(sociopathy),目前普遍接受的看法是把狭义的人格障碍专指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1、主要表现 · ①儿童少年期有某种情节轻微的反社会行为,如反复说谎、偷窃、反复违反家规、校纪,参与或挑起斗殴等,或曾受学校惩罚或开除等。 · ②以后有不符合行为准则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破坏公共财物、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的行为。 · ③被社区或公安机构强制性教育或劳教、拘留,或刑罚。 · ④缺乏责任心、义务感,不承担责任和义务,如经常旷工,长久待业或多次无计划地变换职业,对妻儿不予照顾或抚养,对家庭漠不关心。 · ⑤对挫折耐受性低,易激惹,轻微刺激即可引起暴力或攻击行为,行为具有某种冲动性。 · ⑥缺乏内疚感,不能由经历中哦个的失败或从惩罚中吸取教训,而且易于责怪别人。 · ⑦过早性活动 · 此型患者并非在儿童期及青春期总是存在品行障碍,但是如果存在,则更进一步支持本诊断。 · 2、病因、过程和预后 · 多数作者认为家庭环境在病因探讨中起主要作用。此型人格障碍可能在8岁前后即出现反社会行为,一般在15岁以前业已明显,一旦确诊一般来讲即难以缓解。对预后,不同作者评价不尽相同,一般估计是在19岁到21 岁阶段此类行为逐渐减少或消失。据国外某一纵向研究结果表明:约有70%的此型患者在25~30岁左右消失反社会行为。另外一作者研究患者在30年以后追踪观察有近1/3有较大进步,有12%反社会行为消失。 · 3、诊断标准 ·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 ②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 ③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 ④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赡养子女或父母 · ⑤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 ⑥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 ⑦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 ⑧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 ⑨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特别是从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 (2)在18岁前有品德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三项: · ①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 ②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 ③习惯性吸烟、喝酒; · ④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 ⑤反复偷窃; · ⑥经常逃学; · ⑦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 ⑧过早发生性活动; · ⑨多次参与破坏公物活动; · ⑩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 ⑾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 · ⑿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 4、鉴别诊断:应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加以区别,首先本型反社会行为发生早,如果晚发,有明显病程即不应考虑本型的诊断。边缘另有其不稳定性特征而且有自我操作或自杀行为,这是与本型有所区别的。值得注意的是此两型是可以并存在于一个患者。 · 5、治疗:本型患者原因和表现涉及生物-心理-社会许多因素,它们是许多因素的一种复杂的综合表现。预防、干预和治疗必须从全社会着眼,采取综合治疗方针政策。由全局岀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防治结合,统筹安排,才能发挥良好的实际效果。 · 案例:略 · 四、冲动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 · 冲动型人格障碍(impulse-ridden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性人格障碍(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 1、主要表现 ·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 (2)性格上常表现出外向攻击、鲁莽和主动性。 ·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是无意识的。 ·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责或罪恶感。 ·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倾向。 · 2、病因、过程和预后 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通道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和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在心理上,有些患者可能会特别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敢、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患者常常会因自己身体善、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并以冲动、好斗作为补偿方式。此外,不良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也会使年轻人产生性行为。 · 3、诊断标准 ·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2)以情感爆发和明显的冲动行为作为主要表现,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 ①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特别在冲动行为受阻或受到批评时; · ②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 ③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 · ④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 ⑤不稳定的和反复无常的心境; · ⑥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包括性欲望)的紊乱和不确定; · ⑦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稳定,时常导致情感危机; · ⑧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 4、鉴别诊断 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与前面提到的反社会样人格障碍相类似,但又有区别。一身说来,主动攻击型人格呈现较为持久的攻击言行,缺乏自控能力,以对他人攻击冲动为主要表现;反社会样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对他人和社会的反抗言行,具有屡教难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简而言之,主动攻击型人格的行为以自控能力低下为特点,而反社会样人格障碍则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特征。 · 5、治疗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 · (2)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主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 · (3)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其正确对待挫折。 · (4)运用行为治疗的系统脱敏技术,帮助患者行为的冲动性。 · 五、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 · 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nic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hysterical personality disorder)。它是以高度情感性和以夸张的行为吸引注意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 · 1、主要表现 · (1)过分情感性。即自我戏剧化和过分夸张的情绪表达。患者整个精神活动都渲染着十分浓厚的情绪色彩,而且情感反应鲜明、强烈和迅速变化,使周围的人感到患者表现是过分夸张的,似乎是表演性的,故意惹人注意的。 · (2)情感肤浅、易变、极不稳定,往往由一种情绪状态转变为另外一种情绪,甚至与原来相反的情绪状态。情绪还易与由羡慕、崇拜转到敌对,由顺从转到对抗。患者的推理也是易变的,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思维活动也受情绪很大的影响,如认为某人好即把该人完美无缺,但是可能由于一点小事引起患者的不满,又把该人一无是处。 · (3)暗示性高。感情上的好恶决定了暗示性,如感情是正性的,即易于接受这样的暗示,是负性的,就难于接受暗示。 · (4)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需要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如不能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即感到很不痛快,患者还愿意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他们在外表上、行为上表现得过分吸引人关注,希望等到人们的赞扬,有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招摇过市或者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 (5)自我中心倾向。患者沉溺于自我,只考虑自己,少考虑别人或不顾及别人。不只是常常夸耀自己的才能、智慧,而且有时还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意志或需要,如不如意进往往立即给别人以难堪或表示强烈不满。 · (6)丰富动人的思想。患者思考或香常常掺杂以丰富的想像,讲话时夸大其词,有时甚至把假想的事情和事实掺杂在一起难以区别,从而可能给人一种似乎在说谎的印象。这就是所谓的病理性谎言(pseudologia)。 · (7)患者还寻求刺激或激动,渴求新奇和愿意活动。患者常发脾气,情绪易 伤害,还易于产生故意自我伤害或自杀企图或行为。 · (8)人际关系差,患者是自负的、任性的、自我放纵的,常想支配或操纵别人,又常是喜怒无常的,难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常常触怒周围人,遭到周围人的厌烦或引起反感。 · 2、病因、过程、预后 癔症型人格障碍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身囃车早期家庭教育有着,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随年龄增长可逐渐改善。 · 3、诊断标准 ·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2)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文笔地,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 ①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 · ②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 ③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 ④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 ⑤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 · ⑥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 ⑦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 · 4、鉴别诊断 应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加以区别。此患者以高度情感性、暗示性强为特点,而边缘型以心境、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等不稳定性等特点而加以区别。 · 5、预防、治疗 在儿童时期及早予以下面教育的引导。根据某些性格特征如富于同情心和热情,鼓励支持患者有益的社会或公益活动。对易激惹、兴奋性暂时增强或失眠患者可酌情对症给予抗焦虑剂或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 六、强迫型人格障碍 ·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以普遍的过分的焦虑不安,疑虑重重,过分担忧恐惧和苛求完美、拘泥细节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 · 1、主要表现 · (1)过分的疑虑。患者经常焦虑不安和顾虑,如预期着可能发生不幸或恶运降临,无端发生的变故、意外而疑虑万端,惶惶不可终日。 · (2)对事物苛求十全十美,拘泥事情的细节和必须按部就班地遵循某种特定程序、规则或模式安排鼾事物,非这样办不可,否则就焦躁不安难以耐受,往往沉溺某种职责呀首先规范的苛求上而难以自拔。 · (3)平时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往往避免或推迟决定。 · (4)不合理地支持要别人严格地服从或按照患者的方式做事,否则感到极不愉快。 · (5)平时对自己过分严格要求,表现过分拘谨、刻板、无业余爱好,缺少友谊交往,缺乏愉快和满足体验,而较易于内疚或悔恨自己。 · (6)往往有不安全感,常反复思虑、反复核查本人的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核对后果,唯恐出现疏漏或差错。 · 2、过程和预后 此型患者发展可有不同变化,一般难以预计。但患者常常产生各种方式的强迫症状,还常见伴发抑郁状态、焦虑状态或恐怖症表现。 · 3、诊断标准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以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二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性人格障碍,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1)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2)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做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3)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4)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5)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6)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7)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 4、鉴别诊断 患者有时与偏执型或者分裂型人格障碍并存于同一患者,应予区别。- · 5、治疗 个体和集体治疗以及行为疗法对此型患者都有较好效果。对个体心理治疗,应加以强调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作为日常生活内容,安排于作息霎时间表中,长期坚持下去,特别是在思虑严重时或休假时期或某些强迫症状明显困扰时,越要随时采取体力活动,并适当加大其强度或频度,往往产生明显效果。要强调的是带着疾病的痛苦体力活动,思虑或痛苦越强烈,体力或体育性活动强度加强。这也是一种自我锻炼和控制的方式,形成习惯对改善性格某些弱点有一定积极作用。 · 病例(略) · 七、焦虑型人格障碍 · 焦虑型人格障碍(anxiety personality disorder),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以及自卑为特征,问题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被拒绝和受到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 以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除非得到保证被他人所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否则拒绝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惯于夸大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达到回避某种活动的程度,但无恐惧性回避;因“稳定”和“安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受到限制。 · 八、依赖型人格障碍 · 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以过分依赖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他们常常是在没有别人反复劝告和保证下便不能做出日常决定,一般是难以自己主动确定计划,把自己看成是没有能力的、笨拙的、缺乏自信心的。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应对逆境。当与亲密的人中断联系,或孤独时,患者即感到 失助或焦虑不安。顺从所依赖的人的需求,如䘫依赖配偶的不良待遇或“虐待”。 · 原因是多因素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因素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这与儿童早期在独立做某种事情时常受双亲的斥责或惩罚或受到过多的限制以致儿童某种自主性的行为模式可能从未建立有关。此型与边缘型、回避型、表演型、分裂型人格障碍可能并存。应用心理治疗、家庭疗法、行为疗法,如自信心训练疗法效果较好。 · 九、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 包括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抑郁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第十三章 危机干预 · 韩国当地时间07年2月10日早上八点钟,韩国女演员郑多彬(27岁,本名郑惠善)被发现在位于首尔江南区三星洞某别墅2层浴室中上吊自杀。最先发现她的遗体的是比她小5岁的男友李某,李某随即报警。 · 07年1月21日在仁川市西区麻田洞某公寓22楼U-Nee的家中,其姥姥李某(71岁)发现U-Nee在自己房间的门框上上吊身亡。李某说:“与家人一起去教堂后回家一看,发现外孙女已上吊身亡。她出演过《十七岁》《加速度》等剧中的角色。自杀前,她的第二张歌曲专辑刚刚出版发行。 · 曾出演《太极旗飘扬》、《火鸟》、《Hello,UFO》、《红字》等片的25岁韩国女星李恩珠05年2月22日午后13:10时被发现在家中上吊自杀。自杀原因归纳为一是为情所困,一是因拍入戏太深,患上抑郁症。她自杀的日子与曾扮演过的一个角色自杀的日子不谋而合。 · 去年11月才与搞笑艺人郑善姬结婚的演员安在焕(36岁)08年9月8日早上9点左右在首尔市卢园区某住宅区内被发现自杀身亡。初步推测原因为生意失败。 · 韩国知名街舞组合Last For One候补成员杨某于韩国时间08年8月16日晚在位于首尔江南区的宿舍内自杀身亡,年仅23岁。据悉,杨某是在宿舍内上吊自杀的。 · 韩国女星崔真实于08年10月2日凌晨6点15分(韩国时间)被发现在位于首尔束草的家中死亡,具体死亡原因还在调查之中,警方初步推测为自杀。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孩子的崔真实虽然外表坚强,但内心深处一直孤独无助,一年前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 就像患了传染病一样,韩国娱乐圈子里的明星一个接着一个自杀。韩影星为何自残?在演艺圈里,外界所定义的成功、风光、经济上的收入与艺人内心的幸福感常常不成正比。在那个环境中找不到自我,又渴望找到一点儿自我,是悲哀的。 · 艺人,从原先生活的背景中快速跳跃而出,在他们身后支撑的价值和文化系统突然改变,导致他们与目前新的文化和生活背景隔离,内心会感到一种孤独感。 如果患有抑郁症,事业虽然在上升阶段,可是压力会让她自身的资源无法具备足够的应付能力,导致她能量耗竭,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身体内的生化系统发生变化,会加重抑郁症本身,令她非常不开心,对生命、朋友产生不同的评价,重抑郁症患者就会有严重自杀倾向。 · 在中国观众心目中那么阳光明媚活得滋润的韩星怎么要自杀呢?普遍分析认为,韩星在生存上比中国明星更难。他们的从艺之路,一般从小就被公司包装,与中国明星先读书再从艺有所不同。中国明星一旦不走红了,还可以干点别的。而韩星因为从小走的就是一条路,因为竞争更激烈,一旦遇到压力,心理承受力就显得很弱。从以下自杀的明星来看,基本上属于心理压力过大而患上抑郁症所致。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25%的女性和10%的男性在一生的某个时刻都曾陷入抑郁症的麻烦。这其中,很多人通过适当调节渡过了难关,有的人则始终无法走出这个心魔的纠缠,大约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以自杀来结束生命。 · 其实在韩国,有关自杀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现代峨山总裁跳楼身亡、不满整容效果两名妇女服药自杀、前总统金泳三次子在接受调查中自杀未遂、92岁老人勒死患痴呆症的93岁妻子后自杀、一考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投江…… · 自杀频发冲击全社会 · 近来由汉江20多座大桥投江自杀的事例日趋增多,其中几座大桥被首尔市消防部门列为重点巡逻地段。龙山警察署则在盘浦、汉南、汉江大桥等3个自杀事故多发地分别安排了10名警察。但大宇建设前总经理南相国、全南前知事朴泰荣、坡州市前市长李准源等知名人士仍由此跳下自尽。龙山警察署负责人表示:“爬上栏杆跳入江中,前后仅需几秒钟。即使安排人员巡逻,如果达不到相当规模,对投江自杀事件也是防不胜防。” · 在过去26年,韩国从一个世界上自杀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变为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韩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韩国每10万人当中有24.7人自杀。 最近几年,韩国的自杀数字骤升,从2000年的6440人增长到2005年的12047人。韩国统计厅称,2005年韩国有1.2万人自杀身亡,自杀成为韩国人的第四大死因。韩国保健福利部表示,2006年韩国每45分钟就有一人自杀,日均有30余人自杀。更为严重的是,在20至30岁年龄层中,自杀居死亡原因第一位。 · 2月20日,就业门户网站Saramin调查显示,韩国每4名求职者中,就有一人因就业失败带来的压力等原因曾想过自杀。老年人的自杀率也非常高,从1999年以来,韩国每天平均有7名老人自杀。特别是男性老人的年均自杀人数为女性老人的两倍。  · 目前,韩国政府并没有多少自杀个案与互联网有关联的统计数据。但韩国社会学家金正晋曾经对1998年6月至2006年5月之间的191宗集体自杀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自杀者生前曾经在互联网聊天室与人达成自杀约定。  · 韩国还有数百个与自杀相关的网站,其中少数网站隐秘地招募结伴自杀者。2000年12月,有记载的第一起通过自杀网站相识后集体自杀的事件发生了。当时因信用卡债务和家境困难一直处于悲观情绪中的大学生车某(21岁)和金某(28岁),在江原道一家旅馆房内服毒自杀。此后陆续发生过十多起集体自杀事件,令整个社会震惊不已。 · 以自杀方式结束人生的韩国人,从90多岁老人到还不大懂事的小学生,涵盖了各个年龄层;从著名的现任高官、公司高层、明星等令人羡慕的公众人物,到生活穷困潦倒的失业者,身份差别巨大;原因有患抑郁症、失恋、遭到调查、困惑、忧虑、压力等等,从主观到客观五花八门;自杀方式和时机多种多样,常常令周遭骤不及防。 · 韩国自杀预防协会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从职业来看,无业者计划自杀的比率最高;按居住地区,大城市的人最多;按年龄,60多岁的人想自杀最多,而40多岁的人做自杀计划最多;按性别,女性比男性多;按婚姻状况,离婚和丧偶的人想自杀的多;按经济情况,上游阶层最多,其后依次为下游、中游阶层。  · 其中包括忧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家庭破裂、经济困境、劳动强度和竞争心理激烈等急剧的社会变化,是造成韩国自杀人数蹿升的主要原因。 悲壮,刘翔 ·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全面推动为受灾人群提供医学心理学方面的服务,帮助遇难、受害者家属和相关人员宣泄心中的悲伤,恢复心理平衡,开始新的生活。 ·   让应激对象“倒垃圾”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会执委赵国秋告诉记者,刚刚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人,情绪受到很大的刺激,起伏很大,会出现闯入、闪回等急性应激障碍。也就是说,受刺激方还在受到当时现场情景的刺激,不断回忆当时最恐怖的片断、做噩梦、工作效率降低、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例如,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或是像祥林嫂一样,见着谁给谁重复地讲,对生活失去信心,主观幸福感大打折扣,出现“人生如梦,就这一口气,还不如趁现在活着赶紧花钱”等消极念头。这种情况持续一个月以上,还不能消除,就会进入后应激障碍期,有时可能达到1年以上,比神经症还难治,吃药都不管用,晚上常做过去痛苦经历的梦,无法自拔。 ·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要让应激对象说出心里话,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感受、对自己的影响、生活信念的改变等真实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心理咨询师对他们想法中积极的一面要适时地加以肯定、支持,最后对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告诉他们今后该怎么调节自己的心理。 ·   赵国秋说,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还必须重视对抢险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他们面对一片狼藉的灾难现场、倒塌的房屋等,心灵所遭受的刺激可想而知。美国“9·11”就特别注意对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对提高效率、保护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作用很大。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抢险救灾的当然组成部分。 ·   每年影响两亿人 · 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发生火灾,造成323人死亡。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派人参加了抢救组,对伤亡者家属的心理危机进行了两个月的干预。从那时起,河北省张北地震的现场、我国南方水灾灾区、河南洛阳大火的废墟等灾害现场,都活跃着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不倦的身影。 ·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丛中告诉记者,心理危机干预已经频频出现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大家对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威胁到个体的生命、身体或是精神世界的完整,带来异乎寻常的痛苦人生遭遇被称为创伤性事件。这在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等事件中都有人遇到,而且每个受害者又会影响20~30人,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据统计,我国每年平均约有两亿人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 ·   关注心理卫生、干预心理危机,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丛中说,提起抢险救灾,人们往往忽略了心理救灾,事实上,心理伤害不会比肉体伤痛差多少。心理危机干预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远期造成的心理损害都明显减低。例如,张北地震心理危机干预,在受灾重但做得较好的村,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8%、震后9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率为l9.8%;而受灾较轻做得较差的村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12%、震后9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率为24.4%。 ·   在浙江省临海市云娜台风一个月后,曾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的一名小伙子,一家人都去世了,就剩了自己,但很快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投入到重建工作中;没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的一名女性,因丈夫被墙塌压死,一个月天天蜷缩在床上哭。 · 赵国秋说:心理承受能力好,性格类型坚强的人,如果灾难不是很大,恢复得会快一些;如果经历的灾难大,心理承受能力再强的人也会有影响的。而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弱、从小挫折教育不够、心理健康水平不好的人,轻微灾害也会很难受,出现“轻刺激重反应”。面对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帮助就好比下山,你的腿累得发抖,这时有人给你一个拐杖,这帮助是很重要的。 ·   有人说心理危机干预是有钱人的事情,对穷人来说,吃穿是第一位的。丛中说,在灾难面前,在失去亲人的痛苦面前,谁敢说穷人的心理伤痛比富人轻?丛中参与了北大山鹰社山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那一次,5名学生登山时不幸遇难。一位农村学生的母亲躺在招待所的床上,不吃不喝不说话好几天,在丛中等的劝慰下终于哭出了声,诉说孩子不容易“在我们这个家没享过一天福”,上大学后每年暑假都要外出打工挣下学期的费用。 · 心理医生最应该具备的就是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丛中在进行干预的时候经常会跟着对方的讲述而落泪,但他说,仅有落泪是不够的,实施救助的人一条腿在岸上,一条腿在水里,才能把两条腿都在水里的人救上岸。没有感情上的共鸣就无法理解他,而跟着号啕大哭也不行,所以心理医生“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既能置身其中又能度身其外,以情感拉近距离,以理智引导救助。 第十三章 危机干预 · 危机与危机干预的概念及特征 · 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 危机干预的模式 · 危机干预者应具备的特征 · 危机干预技术与步骤 第一节 危机与危机干预的概念及特征 · 危机与危机干预的概念 · 危机的特征 · 危机的发展阶段 · 危机与危机干预的概念 · 危机(crisis)——就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 什么样的事件是危机? · 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 ·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 · 3)当事人或患者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 · 危机干预(intervene)——是指危机干预者对当事人的短期帮助的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又可称为情绪急救(emotion first aid) · 危机与危机干预的区别? · 危机是一种心理状态;危机干预是一门心理学技术,它是在一般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经逐渐成为心理治疗家、心理咨询师、精神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健康工作者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 · 二、危机的特征 · 1、危机既是一种危险又是一种机遇 · 个体对危机做出反应的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在理想的情况下,当事人能够自己有效地应对危机,并从中获得经验,促进个体的发展。危机过后,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使自己变得自信并富有同情心。第二种情况是,当事人虽然能够渡过危机,但只是将有害的后果排除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外,因为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危机的不良后果还会不时地表现出看来。第三种情况是,当事人在危机开始时心理就崩溃了,如果不对他们提供立即的、强有力的帮助,他们就会停滞不前或陷入泥潭之中。 · 2、表现复杂涉及广泛 · 3、提供成长和变化的机会 · 4、缺乏迅速万能的解决办法 · 5、选择的必要性 · 6、普遍性与特殊性 · 三、危机的发展阶段 · (一)Tyhurst的划分 · 1、作用阶段 适用于 · 2、退却阶段 遭受灾难、亲人 · 3、创伤后阶段 故去、自己患病 · (二)Caplan的划分 · 四个阶段: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 亚诺希克(Janosik)将危机理论概括为三个不同的水平: · 基本危机理论; · 扩展危机理论, · 应用危机理论 · 生态系统理论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基本危机理论; · 林德曼为专业和半专业的危机干预人员提供了一种对危机的新的理解。 · 对象:因亲人死亡所导致的悲哀性危机 · 他认为悲哀的行为是正常的,“正常”的行为包括: · ①时常想起故去的亲人 · ②认同于故去的亲人 · ③内疚和歉意 · ④对自身躯体的关注 · 林德曼否认了把求助者的反应作为异常或者病态进行治疗的流行观点。他关心的是悲哀反应的即时解决。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基本危机理论 · 卡普兰认为危机是一种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生活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且用常规的行为无法克服。阻碍的来源既可以是发展性的,又可以是境遇性的。 · 林德曼和卡普兰在对创伤进行危机干预时,都采用了平衡/失衡模式。 林德曼将这一模式分为如下四期: ①紊乱的平衡 ②短期治疗或悲哀反应起作用 ③求助者试图解决问题或悲哀反应 ④恢复平衡状况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基本危机理论 · 卡普兰将林德曼的概念和分期应用于所有的发展性和境遇性事件,并将危机干预扩展到去除那些在危机开始促发心理创伤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 · 针对人类面对创伤性事件变现的普遍反应,林德曼和卡普兰的工作为咨询中使用危机干预策略和短期心理治疗起了推动的作用。在他们的带领下,基本危机理论将焦点集中于帮助危机中人认识和矫正因创伤性事件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扩展危机理论 · 扩展危机理论的发展是因为完全是基于心理分析理论的基本危机理论没有适当地考虑使一个事件成为危机的社会、环境和境遇因素。 · 随着危机理论和干预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在个体发展、社会、心理、环境和境遇等决定因素的联合作用影响下,任何人都可能出现暂时的病理症状。,因此,扩展危机理论不仅从心理分析理论,而且从一般系统理论、适应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中吸取有用的成分。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扩展危机理论 · 扩展危机理论的重要观点: · 1、心理分析理论:帮助求助者理解其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 2、系统理论:及主要基于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 · 3、适应理论:适应不良行为、消极的思想和损害性的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的作用,危机干预就是将旧的懦弱的行为变为新的自强的行为。 · 4、人际关系理论:最终目的将自我评价的权利交回自己的手中。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应用危机理论 · 不拉默提出,应用危机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 ①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 · ②境遇性危机:指当出现罕见或者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具有随机的、突然的、震撼性的、强烈的和灾难性的。 · ③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生态系统理论 · 1、电子媒介的发展: · 2、系统的相互依赖 · 3、一种宏观系统的方法 · 自然灾害总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对人类发起突然袭击,让我们付出血的代价。地震这只狰狞的野兽,一旦张开血盆大口,总会有成千上万的生灵遭到涂炭。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四层楼24个班级的学生大多被埋在废墟下面,操场上已排放了50多具师生的遗体,已逃生的孩子就站在不远的帐篷外面…… · 13日一大早读到这样的消息,我一直哽咽着,眼睛里蓄满了泪水。是的,亲人遽然离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或白发人送黑发人,或失去双亲从此孤苦无助;朝夕相处的同学生死两隔;致伤致残的人们人生至此发生根本逆转——他们将何以接纳猝临的灾难,怎样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如何去从容应对未来被改变的人生命运,尤其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又怎样摆脱黑暗的阴影,走出心理的重大危机?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物质的救援,身体的医治,政府的温暖,还需要亲情的抚慰,压力的疏解,心理的干预。 第三节 危机干预的模式 · 贝尔金等提出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 · 一、平衡模式 · 二、认知模式 · 三、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 一、平衡模式 · 也称为平衡/失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 目的:帮助当时人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 最适用于早期干预。 · 二、认知模式 ·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 · 原则: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的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 适用于危机稳定下来并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求助者。 · 三、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 目的:与求助者合作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 第四节 危机干预者应具备的特征 · (一)丰富的生活经验 · (二)熟练的专业技巧 · 1、专心致志 2、准确地倾听并做出合适的反应 · 3、在治疗中思维、情感和行动方面保持一致 · 4、稳定和支持的技巧 5、分析、综合和诊断的基本能力 · 6、基本的评估和转诊技巧 7、探索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镇静的情绪 · (四)创造性与灵活性 · (五)充沛的精力 · (六)心理反应迅速 · (七)其他特征 第五节 危机干预技术与步骤 · 一、危机干预的技术应用 · (一)危机干预的适应症 · (二)危机状态的评估:内容与要求 · 1、危机评估的内容 · (1)危机水平的评估 · (2)临床表现的评定:情绪、认知、行为、躯体症状方面 · (3)家庭和社区的评定 · 2、危机评估的要求 · (1)危机评估与危机干预是紧密相关的 · (2)危机评估必须尽快完成 · (3)评估的关键是明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不是做人格分析(4)()(4)既往经历或童年期创伤体验不是重点,仅作参考,强调“此时此地(here and now)” · (5)帮助是建立在医患双方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双方互相尊重和理解 · (6)评估须考虑到有关生活方式、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当事者的影响 · (三)危机干预的技术: · 1、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技术 · (1)消除内外部的“噪音”(或干扰)以免影响双方诚恳沟通和表达能力 · (2)避免矛盾的信息交流 · (3)避免给予过多的保证 · (4)避免应用难懂的专业性或技术性言语,多用通俗易懂的言语交谈 · (5)具备必要的自信,利用可能的机会改善患者的自我内省、自我感知。 · 2、支持技术 · 3、干预技术 · 干预的基本策略: · ①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支持 · ②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当事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 ③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他人的情感、建立自信 · ④给予希望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 · ⑤培养兴趣,鼓励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交活动 · ⑥注意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帮助当事者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思考和行动:①明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②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③罗列并澄清各种可能方法的利弊及可能性 · ④选择最可取的方法(即做出决定) · ⑤考虑并计划具体的完成步骤或方案 · ⑥付诸实践并验证结果 · ⑦小结和评价问题解决的结果 · 危机干预工作者的职能是: · ①帮助当事者正视危机 · ②帮助当事者正视可能应对和处理的方式 · ③帮助当事者获得新的信息或知识 · ④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必要帮助 · ⑤帮助当事者回避一些应激性境遇 · ⑥避免给予不恰当的保证 · ⑦敦促当事者接受帮助和治疗 · 二、危机干预的步骤:1、问题或危机的评估2、制定治疗性干预计划3、治疗性干预4、危机的解决和随访 · 肉体的伤很快愈合了,心理的重创却并未离去。心理危机干预好比一根拐杖,成功的心理干预,不是抹去灾害的这段记忆,而是把记忆置于受害者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如同下山时腿累得发抖,这根拐杖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 据介绍,由于各类自然灾害,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每年平均约有两亿国人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关注心理卫生、干预心理危机,既是公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正常选择,也体现一个国家人文关怀和文明的程度。在西方国家,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抢险救灾的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9 11事件后美国有超过1000个专家团队在从事心理干预,对提高效率、保护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作用巨大。所喜的是,2002年4月17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将受灾人群列为重点人群,提出到2010年,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中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 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精神科医生全国目前仅有不到15000名,其中掌握危机干预专业知识的还不足1/3。台风桑美袭击浙江苍南,造成225万人受灾,仅派出31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网络特别是社区网络,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在空白地带。用法律形式规定心理危机干预与医疗救助、疾病预防控制、物质救灾同步开展的《精神卫生法》也尚未出台。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为生还者提供规范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应当是一件须臾不可或缺的救助。我们真诚地期待着,心理工作者能够大有作为。
本文档为【心理学二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210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0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