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系列教材建设

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系列教材建设

举报
开通vip

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系列教材建设附件2: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系列教材建设          主持人 : 南志刚    主持单位: 宁波大学文学院           通讯地址: 宁波市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文学院          邮政编码: 3...

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系列教材建设
附件2: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系列教材建设          主持人 : 南志刚    主持单位: 宁波大学文学院           通讯地址: 宁波市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文学院          邮政编码: 315211    联系电话: 0574-87600618          传 真: 0574-87600618          电子邮箱: zhigangnan@126.com          合作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负责人: 龚缨晏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负责人: 王孝坤 宁波工程学院 负责人: 吴廷玉  负责人:      负责人: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二○○四年二月制 一、简表 项 目 简 况 项目名称 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系列教材建设 项目类别 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 是否招标项目 否 起止年月 项 目 主 持 人 姓名 南志刚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1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教授/副院长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博士/中国 所在学校 学校名称 宁波大学 邮政编码 315211 电话 87600618 通讯地址 宁波市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文学院 主要教学 工作简历 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在单位 2006-2007(1) 文学概论1 中教061, 中教062 54+40 宁波大学 2006-2007(2) 旅游美学 03旅管 36 宁波大学 2007-2008(1) 美学 人文04(地教)人文04(思政) 36 宁波大学 2007-2008(1) 文学通论 法政文史大类 460人 宁波大学 2007-2008(2) 文学概论 中文升本07 54 宁波大学 2007-2008(2) 《水浒传》解读 全校选修生 56 宁波大学 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 时间 项目名称 获奖情况 2001.5—2007.5 中外文学比较史(1949-2000)子课题“叙事学与当代先锋小说” 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子课题 2002.7 浙江现代文学地理图景研究 浙江省社科联项目 2006.8 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6.8 20世纪上半期浙东与浙西文学比较研究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 2006.9 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宁波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 2007.3 宁波现代作家研究 宁波市社科规划课题 2007.7 基于师生双主体的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以传统文史专业为中心的考察 宁波大学研究生教育重大课题 2007.12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实验班 宁波市文化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课题 2007.1 地方综合性大学传统中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宁波大学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08.1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宁波大学教学创新一等奖 项 目 主 持 单 位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 13 12 1 2 7 4 3 主要成员 不含主持人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李亮伟 男 1957.2 教授 宁波大学 实践实训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王志凯 男 1970.8 讲师 宁波大学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赵树功 男 1968.2 教授 宁波大学 文学通论主编 刘亚斌 男 1976.9 副教授 宁波大学 文学通论2 刘华 男 1964.12 副教授 宁波大学 文学通论3 王苹 女 1963.8 教授 宁波大学 汉语通论主编 都兴宙 男 1957.10 教授 宁波大学 汉语通论2 聂仁发 男 1968.5 副教授 宁波大学 汉语通论3 李小红 男 1970.4 副教授 宁波大学 中外文明史主编 张伟 男 1962.11 教授 宁波大学 中外文明史1 陈君静 男 1963.9 教授 宁波大学 中外文明史2 周莉萍 女 1972.6 副教授 宁波大学 中外文明史3 刘恒武 男 1970.1 副教授 宁波大学 中外文明史4 项 目 合 作 单 位 主 要 成 员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 3 3 1 2 3 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龚缨晏 男 1962.8 教授 宁波理工学院 创新课程体系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吴廷玉 男 1956.10 教授 宁波工程学院 实践教学体系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王孝坤 男 1958.7 教授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教学体系 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2.1【项目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不断进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经过进一步整合,更加合理有效,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今年来教育部进一步提出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质量工程,走内涵提升的道路。本课题正是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贯彻宁波大学“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理念,在学科大平台教育的背景下,深化文史专业改革,实行通识教育,构建大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突出意义: 1. 本课题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建设,特别是通过设置创新学分和实践技能学分,构建文史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课程,并积极探索适应该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专业)内涵,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基础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具有积极的意义; 2.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法政文史大学科平台文史专业课程体系,在宁波市高等院校推广改革成果,为宁波市高等院校提供新的文史专业通识教育教材,对于推动宁波市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完善宁波市高等院校大专业(大学科)平台教育,具有直接的建设意义; 3.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适应地方综合大学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实际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在全国地方性综合大学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2.2【现状分析】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传统文史专业面临严峻挑战,按照严格的文史专业知识谱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全国高等教育文史专业的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原来的理工科院校,利用丰富的办学资源,逐渐想综合性方向发展,纷纷开办文史专业(特别是中文专业),并沿用工科的思路培养文史专业人才,它们注重实用性,强化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方法,对传统文史专业产生很大的冲击作用,迫使传统文史专业进行全方位改革。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浙江省建设和谐省份,宁波市建设文化大市,对宁波市高等院校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宁波市政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要求高等院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建设文化大市、教育强市、品牌之都的战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迅速适应地方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传统文史专业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以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新型人才。总之,遭遇严峻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传统文史专业当前的处境。 全国高等院校传统文史专业都在摸索改革的路径和方向,也提出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通识教育方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文史专业进行了艰苦而可贵的探索,提出了相应的方案。这些方案,对于我们来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全国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普遍雄厚,招生资源是地方性大学无可比拟的,他们提出的方案,适合名校战略,而未必适应地方综合大学和高职高等院校的文史专业。我们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提出适合自己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方案。 其二,文史专业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还在摸索阶段,名校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吸收其合理成分,改变其不够完善之处;如文学通论课程和教材建设,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一些三本学校都开设该课程,并编辑了相应的教材,我们发现,这些教材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缩写本或翻版,还是讲中国文学史,而没有体现通论的性质和作用,没有真正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文史专业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陶冶作用。 之所以出现上述不足,有中国教育布局和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原因,也有对新的时代语境中文史专业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缺乏课程体系的宏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等原因。我们认为,首先要建立倒逼机制,要根据新的社会要求重新进行专业定位,设计专业方向,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没标,深刻认识通识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才能科学建立文史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1【具体改革内容】 · 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倒逼机制”,根据宁波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大市建设、教育强市建设和品牌之都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 贯彻“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完善大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文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校开设出45——50门通识教育课程,侧重于文史经典解读,为法政文史学科平台教育开设3——5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侧重于文史专业基础知识和中华人文精神的培养。 · 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根据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要求,重新设计文史专业的课程结构,建立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为全国地方综合大学和高职高等院校的文史专业探索一条新路。 · 建立文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课时学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文史专家和地方文史研究人员,建立一支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队伍,把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彻底改变“眼高手低”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应用能力。 · 建构文史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设置创新技能学分,结合学科竞赛、学生科研、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文学创作等具体项目,为每个同学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编写3部体现通识教育和学科平台教育的课程教材,具体为“文学通论”、“汉语通论”、“中外文明史”等,为地方综合大学文史专业和高职高等院校文史专业教育提供新型教材,并将这三门课程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争取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三本教材大纲如下: 文学通论 一、课程基本情况 周学时:3 总学时:54 学时分配:讲课48 实践训练:6 课程类别:法政文史学科平台通论课 适用专业:法政文史类一年级新生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文学通论》是一门法政文史类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它通过对中华文学民族精神的提炼,以相近的民族精神内涵为一单元,在简要理解民族文学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古今文学文本的解读,打通中国古今文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概貌和价值取向,学习中国古今优秀作家乐观向上,爱国为民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诗意情怀,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追求有诗意有价值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方法 1、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 2、 根据学生基础,针对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怎学文本。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古为用,强调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四、大纲 导言:中华文学民族精神通论 第一单元:艺术中的道德持守、现实关怀 第一章 温柔敦厚:一种不激烈、中和的艺术手段和含蓄的、与人为善的规劝诉求; 第二章 劝惩教化:以人伦社会的道德为信条,追求有关风化; 第三章 风雅传统:从《诗经》到汉乐府到新乐府等延续不断的现实批判精神; 第二单元:生命姿态与艺术的融合,艺术化生命的追寻与艺术表现 第四章 闲逸情怀:以隐逸人格为垂范诱发的文人对闲适的向往、歌颂与设计, 以遣兴娱情为表现; 第五章 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传统,表现为自然和人以生命的姿态交流,并赋予艺术以生命源泉; 第6章 田园皈依:对土地田园的带有终极色彩的向往, 以田园为象征意义的回归意识; 第三单元: “情”的本源性坚守与“真”作为价值性追求 第七章 发愤著书:以不平则鸣为代表,具有对自我郁结强烈的发泄特征; 第八章 文如其人:这是中国文学最倡导的人格与艺术统一的期待; 第四单元 公正理想世界与人生及其获得手段的艺术畅想 第九章 侠义恩仇: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民族个性体现; 第十章 善恶因果:融会于民族的现实人生,并成为叙事文学的主题与结构方式; 第十一章 团团圆圆:大团圆现象和以“圆”为艺术审美范畴; 第五单元 反思多灾多难民族历史,对美丽家国的爱恋与报效。 第十二章 忧患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精神。 第十三章 家国之思:对故国、对民族的挚爱,以爱国主义为其核心。 五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精神 徐复观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中国文学论丛 钱穆,中华书局2002年 宗白华全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汉语通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周学时:2 总学时:34 学时分配:讲课34 课程类别:通论课 适用专业:法政文史类一年级新生 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汉语通论》是一门法政文史类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它既讲授汉语的基础知识,也讲授与汉语应用有关的知识。研究汉语的历史及其形成,研究古今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义、语法的性质、特点等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汉语规范化、汉字整理、汉语教学、汉语调查、汉语修辞等有关汉语应用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1、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 2、 根据学生基础,针对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用语言规律指导语言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的要素及构成有较清楚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言现象能够“别同异,辨正误”,并通过“别同异、辨正误”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提高、增强。 基本要求: 1、语言学是一门形式科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的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和分析语言问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语言科学性质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为以后科学地认识语言,学习语言打下基础。 2、教学中要详细讲解汉语的结构、特点、构成要素等,使学生对古今汉语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水平。 3、教学中要改变以往讲授重视基本理论,轻视实际应用的做法。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了解到汉语应用的种种问题后,能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运用中进一步提高对汉语的学习、研究能力。 五、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 汉语的性质与特点(4学时) 1、语言与汉语 2、汉语的性质 3、汉语的特点 第二讲 汉语发展概况(2学时) 1、汉语分期的依据 2、汉语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三讲 汉字的起源与构造(2学时) 1、汉字的性质、作用 2、汉字的起源 3、汉字的构造及其分类 第四讲 汉字形体的演变(2学时) 1、汉字形体发展的脉络 2、古文字与今文字 3、现代汉字 第五讲 古汉语音韵概说(2学时) 1、古音不同于今音 2、反切与韵书 3、音韵系统的发展 第六讲 古汉语词汇与词义(2学时) 1、古汉语的单音词与复音词 2、古汉语的同义词 3、词义的发展演变 第七讲 古汉语语法特点(2学时) 1、古汉语特殊语序 2、古汉语词类活用 3、常用虚词例释 第八讲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2学时) 1、什么是共同语 2、口语和书面语 3、共同语的形成 第九讲 现代汉语方言(2学时) 1、方言与共同语 2、现代汉语方言分区 3、方言差异 第十讲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2学时) 1、声韵调 2、音节结构 3、语音规范 第十一讲 现代汉语语义(2学时) 1、义项 2、义素 3、语义场 第十二讲 现代汉语词汇(2学时) 1、词的构造 2、词汇构成 3、词典与字典 第十三讲 现代汉语词类(2学时) 1、词类划分的依据 2、实词及其特点 3、虚词及其用法 第十四讲 现代汉语句法(2学时) 1、句型 2、句类 3、常用句式 第十五讲 现代汉语修辞(4学时) 1、什么是修辞 2、修辞方法 3、修辞原则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汉语通论》,马景伦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主要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1993。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7。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 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符淮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汉语语义学,贾彦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外文明史》教材编写大纲 本教材的编写,旨在使学生理解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了解中外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相关基本知识,熟悉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在比较中提高思辨能力,扩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修养,更好地认识、把握、适应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作实践、世界交往打好基础。 绪论 上篇 世界文明史 第一讲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第一节 古埃及文明 一、尼罗河的赠礼 二、社会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三、金字塔的建造及其象征意义 4、 古埃及的知识和文化 第二节 古代西亚及小亚细亚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文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二、西伯莱人的宗教 第三节 古代印度文化 一、印度河城市文明 二、佛教的产生 三、古印度文化 第二讲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 第一节 希腊古典文明 一、爱琴文明——希腊文明的源头 二、荷马史诗时代 3、 城邦制与奴隶制民主制 4、 古希腊的思想家 5、 文学与艺术成就 六、希腊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二节 古代罗马文明 一、罗马奴隶制的兴衰 二、罗马法 三、基督教的产生 四、建筑和雕塑艺术 五、罗马对于西方文明的影响 第三讲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 第一节 基督教神学氛围下的中世纪西欧 一、封建时代西欧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经院哲学 三、骑士文化 四、学校教育 五、教堂建筑及其艺术 六、基督教异端思潮 第二节 拜占庭文明 一、拜占庭帝国 二、反对崇拜偶像运动 三、基督教会的分裂 四、拜占庭时期的文化成果 第三节 阿拉伯文化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的兴起 二、阿拉伯文化 三、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第四讲 现代西方文明的萌发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兴起与资本主义萌芽 一、城市的兴起 二、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 地理大发现与西欧的扩张 一、地理大发现前的美洲文化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三、西方在全球范围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 文化与思想解放运动 一、文艺复兴运动 二、宗教改革 三、启蒙运动 第四节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一、科学革命 二、工业革命 代结语:20世纪——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下篇 中华文明史 第一讲 中华文明史概论 第一节 释“中国” 第2节 释“中华民族”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 第四节 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地位 第五节 中华文明史的分期 第二讲 中华文明史的发生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孕生 一、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二、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 三、从“公天下”到“私天下” 第二节 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一、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二、殷墟与甲骨文 三、“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四、解读西周“封建” 第三节 诸子百家及其学术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二、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三、诸子学说对于后世的影响 第三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 第一节 中华大一统政治文明的建构 一、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 二、大一统政治制度的确立 三、大一统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 四、简评 第二节 大一统精神文明的建构 一、秦汉大一统统治思想的探索 二、汉代儒学的发展 三、礼文化的完善 第三节 宏阔的文化精神 第四节 乱世中的文明多元走向 一、一元文明的裂变及其影响 二、胡汉文明的碰撞及其影响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 第一节 完备的制度文明 一、三省六部制的创建及其发展 二、行省制的创立及其意义 三、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四、《唐律》 第二节 传统农业的新发展与商业革命 一、传统农业的新发展 二、城市的繁荣与商业革命 三、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变迁 第三节 辉煌的思想文化成就 一、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理学 二、灿烂的文艺天地 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第四节 文明的交流与辐射 一、京杭大运河与文明重心的南移 二、域内各族文明的大交流 三、中华文明圈的形成 第五讲 中华文明的嬗变 第一节 天朝大国文明的余辉 一、郑和下西洋及其历史局限 二、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夭折 三、“康雍乾盛世”的幻象 四、古典文明成就的总结及其创新的失去 第二节 中西文明的易位 一、世界文明格局的大变动 二、从开放走向封闭 三、中西文明的大碰撞 四、鸦片战争的炮声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近代转型 一、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运动 二、模仿西方制度的改良和革命运动 三、吸纳西方文化精神的新文化启蒙运动 四、走在文明转型的路上 3.1.2【改革目标】 以优势专业、重点学科为载体,以特色办学模式为支撑,以教学资源整合为纽带,以行业、产业、企业的需要为导向,全面构建文史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把“菜单式”培养与培训、本科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为宁波建设文化大市和创新城市提供“顶天立地”的人才。 · 以优势专业、重点学科为载体,搭建服务地方平台:该项目参与单位目前已经拥有一批优势专业、重点学科,为培养文史专业创新性应用型文化服务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办项目研究和实践应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专业和学科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整合和调整相关院校专业和学科的力量,共同构建文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人文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平台。 · 以特色办学模式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倒逼机制”,转变办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构建文化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体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宁波市文化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建设,构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文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尤其是同时教育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文化服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在全国地方性综合大学和高职高等院校具有示范意义。 · 以行业、产业、企业的需要为导向,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学校根据行业、产业、企业需要培养急需应用人才,提供文化服务;行业、产业、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提供项目和资金,从而形成产学研互动、校企双赢的良性机制;新建一批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和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 建设一批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提升专业层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该课题研究,将参与各院校文史专业、文史类课程,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将宁波大学历史学专业(专门史)、汉语言文学专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广告学专业、宁波工程学院文秘专业等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省或市级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在《文学通论》《汉语通论》《中外文明史》3门课程中,至少把两门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并争取省市级精品课程。 · 编写系列教材,打造一支队伍:通过本项目研究,编写适应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史专业系列教材,首批编写《文学通论》《汉语通论》《中外文明史》,三本教材在全国地方综合大学和高职高等院校的同时教育中,具有推广价值和普适性;并通过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打造一支适应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师队伍。 · 3.1.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倒逼机制,即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 构建文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实训计划,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文史专业大学生实践实训教育基地; · 构建文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和培养体系,设置创新创业训练课目,以完善的制度和高效的机构,扶持、引导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 · 参照国内外文史专业教材编写体例和编写方法,创新适应通识教育和大专业教育要求的教材编写理念和编写体例,已扩展阅读、超级连结、纵深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3.2.1【实施方案、实施方法】 · 本课题采用多校合作制,用宁波大学文学院担任主持单位,浙江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参与。 · 宁波大学负责构建专业大类教育基础上的地方综合大学文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制定适应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通史教育课程设置计划,完善适应一本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和实践实训计划,并主持编写《文学通论》、《汉语通论》、《中外文明史》等系列教材。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首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制定适应本校学生发展实际的文学专业实践实训计划、创新创业计划,修订文史专业通识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三校一起制定适应高职高等院校学生实际的大学生实践实训计划和创新创业计划,并与宁波大学制定的相应计划融会合并成为一份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 该项目研究的初步成果,首先在参与课题的四所学校进行试用,各参与学校要有专人负责(学院院长或分院院长)组织该项目的研究和成果实施,其中宁波大学负责人为南志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负责人为龚缨晏,宁波工程学院负责人为吴廷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为王孝坤。四所院校负责人定期聚会,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实施情况。 · 各参与院校角五版(或教务处)应由教务秘书及时跟踪该项目试点实施的情况,通过学生成绩分析、学生座谈会、老师座谈会等方式,征求师生意见,并与学校督导经常联系,虚心听取建议,及时修订方案,不断完善。 3.2.2【该项目具体实施计划】 · 2009.1——2009.12 制定出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包括 1 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课程结构方案; 2 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创新技能学分设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项目细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办法; 3 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实践实训计划及其实施办法; 4 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学专业类通识教育课程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5 收集《文学通论》、《汉语通论》、《中外文明史》资料。 · 20010.1——2010.12 进行文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试点,其中包括: 1 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试点; 2 文史专业类通识教育课程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试点; 3 文史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 4 文史专业实践实训计划试点; 5 完成《文学通论》、《汉语通论》、《中外文明史》教材编写。 3.2.3【可行性分析】 · 该项目依托宁波市文化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宁波市每年向该基地投入100万元,用于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有雄厚的启动资金和后续资金。宁波大学作为该基地的主持单位,其余三所院校均为该基地的参与单位,经常在一起研讨教学改革和科研发展,又长期合作的经验和合作精神,可以保障该项目在工作供应的基础上顺利启动并运行。 · 该项目课题组主持单位负责人为文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各参与单位负责人均为学院院长或分院院长,分管各院校的教学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学院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并保障项目研究初步成果试点的成功。 · 该项目课题组人员组成合理,其人员构成分为四个层次:①分管教学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包括个学院教务办主任、教务秘书;②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播学、秘书学、新闻学等专业的负责人(系主任);③文学专业各课程群负责人;④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人教师。其中,高级职称占93.75%,博士后、博士占56. 6%,是一支高学历高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改研究队伍。 · 近年来,参与的四所院校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大实践实训课程比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都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大幅提高,参与学校有人文素质教育中心、非编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新闻采编实验室、实用技能培训中心等,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共享,保证实验实训教学。 · 该项目课题组用于开展研究的硬件设施齐备,各参与单位都有相应的办公设备,参与课题的教师,都拥有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复印机、打印机、录音笔、照相机、录像机若干,完全可以满足该项目研究。 · 近年来,参与四所院校都非常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与地方中小学、企事业单位、教育和文化管理部门共建了50多个实验基地,可以保障学生实习和进行创新创业训练。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3.3.1【预期成果形式】 · 基于大专业教育的文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果体系。要求扩大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强化跨学科(学科大类课程)的教学,形成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实践实训类课时不得少于1/3,学分数不得少于1/4,并设置4个创新技能学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 文史专业学生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制定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训基地等,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文化部门高级管理人员或企事业单位的文史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实践实训课程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保证实践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 文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置文史专业学生创新既能学分4分,围绕挑战杯、学科竞赛、学生科研、文学创作、社会调查、校园文化活动等内容,制定完整的适应大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其实施办法,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鼓励学生承接地方社会文化研究项目(特别是社区文化服务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编写系列优秀教材:首批编写三部体现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特点的教材:《文学通论》《汉语通论》《中外文明史》,实现体例创新、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并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优秀教材。 · 打造一批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通过该课题研究,将参与各院校文史专业、文史类课程,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将宁波大学历史学专业(专门史)、汉语言文学专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广告学专业、宁波工程学院文秘专业等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省或市级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将《文学通论》《汉语通论》《中外文明史》3门课程中,至少两门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并争取省市级精品课程。 3.3.2【实施范围】 · 首先在宁波大学阳明学院、文学院、法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实施学科大类文史专业课程教育,并在宁波大学实施通识文史专业课程教育;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人文素质(非文史专业)文史类课程教育。 · 依托宁波市文化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浙江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基地,将新的文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广应用于宁波市所有高等院校的文史专业或人文素质类教育。 · 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以示范效应扩大影响,在全国地方综合大学文史专业和高职高等院校推广本课题研究成果。 3.3.3【受益学生数】 · 宁波大学阳明学院每年招收法政文史学科平台新生约450——500名,都要进入学科大类教育,本课题所设置的文史专业跨学科大类课程,主要针对这部分学生。 · 宁波大学文学院文史专业每年招收人文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升本学生近100名(历史学、历史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等专业,已经纳入法政文史专业学科大类)。 · 宁波大学2——4年级学生,在学校通识教育和全校公选课中选修文史专业类课程人数在350——550之间。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相关的文史专业和全校人文素质类教育体制下,每年受益学生人数1500人左右。 · 故本课题所构建的课程结构体系和相应的教材建设,每年受益学生人数在2400——2600之间,四年受益学生数上万人。如果在宁波市高校推广实施,受益学生数将扩大4-5倍。 4.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专业教育理念创新:该课题将文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放置在大专业教育(或学科大类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将通识教育、跨学科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方向选择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贯彻“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避免了江文史专业孤立起来、闭门造车进行专业改革。 · 专业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该课题依托宁波市文化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面向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调整专业教育方向,采取订单式培养、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式培养、对口式培养等新的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相结合,以培养适应地方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大市建设、教育强市建设和品牌之都建设所需求的应用性文史专业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同时注重培养所有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 ·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完善文史专业大学生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构建具有地方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色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培养学生迅速融入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 教材建设具有三大创新点:其一,编写基于大专业(学科大类)教育基础上的,既适应通识教育,又适应文史专业教育的《文学通论》《汉语通论》《中外文明史》教材,注重能力培养,以文本解读和实力分析为主体,避免空讲理论;其二,体现“通”的特点,避免将原来的专业知识压缩移植,而是将每门课程所涉及的文史专业知识打通,通过中国文学的民族精神、汉民族语言文化精神、中外文明进程中的人类智慧等为中心线索,贯通古今中外,以启迪智慧,培养情怀为主,以传授知识为辅;其三,体例创新:借鉴国内外超文本写作之优势,采用每章之前设置要点提示和问题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各章节内容又分为课堂讲授、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每章之后又设置拓展阅读、超级链接和纵深学习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改革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4.1.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 · 随着宁波大学贯彻“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实施通识教育体系,文史专业作为全校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构建相应的专业通识教育体系,承担着全校通识教育人文科学版块的重任,向全校开设出50门通识教育课程(第一批)。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专业方向模块进行了初步的调整,在2007级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近年来,宁波大学文学院主持或参与了“地方综合大学汉语中文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面向21世纪中文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实验班”、 “地方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模式创新研究” “大学生师范技能竞赛基地”“人文素质累课程群建设”等21向教学改革研究,这些项目的进行,为该项目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基础设施。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进行了“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加强应用文体训练”、 “确立新的质量观,构建大学加师范模式”、 “媒介整合趋势下的传播基础教育变革”、“电脑广告设计系列课件及教材”等省市级教研课题33项,对各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1.2【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 该项目参与单位近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励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励或创新教学成果奖励17项。出版教学教改著作、教材13部,发表教学改革论文58篇,其中一级核心期刊(包括人大复印资料)6篇。 · 近年来,各参与院校通过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通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初见成效,宁波大学文学院重点抓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已经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成为校际重点专业和宁波市重点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史学史、专门史等课程为宁波大学优秀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为宁波大学优秀课程群,今年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理论、写作、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建设成为宁波大学优秀课程。同时,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被宁波大学列为重点一级学科,专门史是浙江省重点学科(B),汉语言文字学为市级重点学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文学等学科为宁波大学重点学科。 · 通过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训练,文学院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大幅度提高,殳学超在校期间已经出版《今生十年》和《作家那些事》两部长篇小说;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专业的张力在浙江报业集团实习期间,在《浙江日报》等省级报刊发表新闻稿140余篇,并通过层层选拔,就业于浙江报业集团;王柳锋等同学,在校期间,坚持诗歌写作,在全国诗歌类刊物上发表诗歌并出版诗集;赵子剑等四名同学,作为学校辩论队的主力选手,参加首届全国侨资大学辩论赛,获得冠军,为学校争得荣誉;文学院话剧社,是学校的品牌社团,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反映宁波帮题材的话剧《风雨半生路》,在校内外演出多场,获得社会好评;文学院学生暑期社会调查小分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弱势群体,多次赴贵州、云南和浙江省偏远山区进行社会调查,他们完成的宁波市文史专业人才需求报告、农民工子弟上学难问题报告等,受到宁波市相关部门的重视,为建设宁波市文化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科研方面,许多同学参与教师的课题,专门史专业学生参与由历史系老师主持的鄞州区廉政文化建设和杭州下沙开发区区志等大型项目,3年来,学生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近70名同学申请到校级或院级学生科研项目,其中有三篇论文获得宁波大学学生科研优秀奖。 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4.2.1【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 宁波大学从2008级开始,将全校69个专业分成12个学科大类,实行学科大类招生,贯彻“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成立了“阳明学院”,提倡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 宁波大学积极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文史专业向全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第一批(人文科学类)课程50门,受到学校主管部门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 在法政文史学科平台建设中,文史专业受到学校高度重视,特别鼓励文史专业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专业改革,尤其对历史专业,学校采取了保护政策,在招生录取、专业分流、社会培训、课程设置、工作量计算、教师教学业绩考评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 · 宁波大学对文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大力支持,在全校开展的宁波帮宣传工程中,文史专业教师和学生话剧社被委以重任。 4.2.2【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宁波大学和参与的三所学院,都大力支持该项目研究,对项目经费实行1:1配套,并在硬件设施、环境营造和教师工作量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通过项目工作量进行补贴),保证教师研究本课题的时间。 4.2.3【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 文史专业是传统长线专业,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规范严格的指示谱系和知识传授方式。我们应该对现代文史专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找到规律和问题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深入进行文史专业教育史研究,更新教育观念,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当前语境种文史专业的出路,找准改革的方向,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结构体系。 · 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文史专业人才需求日新月异,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建立倒逼机制,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进行专业改革,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进行扎实全面的社会调查,以宁波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文史专业的人才需求为中心,深入各地进行普查,对社会需求进行定制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增设地方文化课程群。 · 全国高校的文史专业都在进行改革,必有一些有益经验和先进做法,我们需要借它山之石,推进本课题研究的深入。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采取会议讨论、走访交流、请进专家等方式,也可以与其他地方高校合作,共同开展研究。 ·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新课题,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创新教学项目,是本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从思维科学角度深入研究创新思维的特殊性和培养途径,围绕学科竞赛、挑战杯等,从地方社会需求和专业实际出发,设置出创新项目,制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3.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 4.3.1【教学改革】 重点建设专业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负责人 部门 等级 立项时间 参与人员 ZDZYx200501 汉语言文学 重点建设专业 李亮伟 文学院 校级 2005年 南志刚、都兴宙、赵树功、 王苹、周春英、聂仁发、杨德煜、胡泽球、王志凯   汉语言文学 重点建设专业 李亮伟 文学院 市级 2007年 李亮伟,周志锋,南志刚,宋闻兵,赵树功 教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负责人 部门 等级 立项时间 参与人员 JYXMx200137 文科强化班培养目标和模式研究 教学研究项目 陈君静 文学院 2001年校教研课题 2002  陈君静、南志刚、李亮伟 JYXMx2003022 反客为主式教学在大学语文、人文素质类课程中的应用 教学研究项目 赵树功 文学院 2003年校教研课题 2003 张葵阳、王志凯 JYXMx200531 《大学生口才与交际教程》多媒体课件的研发与制作 教学研究项目 王苹 文学院 2005年校教研课题 2005 林雪明,傅明善,王苹 JYXMx200606 地方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模式创新研究 教学研究项目 伍鹏 文学院 06年校教研课题 2007 陈君静、南志刚、周娟、苏勇军 Jd060634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教学研究项目 伍 鹏 文学院 市基地课题 2007.3 陈君静、李亮伟、李小红 获奖情况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获奖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参加教师 KJPBzj200001 陶渊明作品选读 李亮伟 浙江省第三届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奖 一等奖 2000 张杰  KTJXYXJx200116 文学传播学 南志刚 宁波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 三等奖 2001  湖泽球  Jd070701 地方综合性大学传统中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周志锋、南志刚 宁波大学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07.1 李亮伟、宋闻兵  JYXMx200606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伍鹏 宁波大学教学创新成果奖 一等奖 2008 南志刚、陈君静、周娟 课程建设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级别 核准经费 立项时间 参与人员 YXKCx200509 语言学课程群 都兴宙 校级 2万  2005 都兴宙、周志锋、赵则玲、王苹、郑文华 YXKCx200307 人文素质课程群 张伟 校级 2万  2003 张伟、陈君静、钱茂伟、李小红 4.3.1【科研项目】 主持人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编号 时间 赵树功 “寄”的审美空间——对一个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文化考察 国家社科后期项目 06FZW003 2006.6-2008.6 刘亚斌 文化霸权的观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8CZW008 2008.06-2010.12 赵树功 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 省哲社规划课题 N05WX11 2005.6-2007.6 李小红 中国古代后期社会中的巫觋研究 省哲社规划课题 NQ05LS02 2005.6-2007.6 南志刚 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 省哲社规划课题 06GWX14YBG 2006.8-2007.6 赵树功 浙江文学理论批评史 省哲社规划课题 06WZT083 2006.12-2008.05 刘恒武 良渚文化综合研究 省哲社规划课题 06WZT024G 2006.12-2007.09 王苹 普通话网络学习系统与水平测试研究 教育厅项目 20051684 2005.7-2007.7 刘恒武 环杭州湾地区史前文化变迁研究 教育厅项目 20051681 2005.7-2007.6 南志刚 20世纪上半期浙东与浙西文学比较研究 教育厅项目 20061625 2006.7-2008.6 刘华 徐訏诗歌研究 教育厅项目 20071004 2007.7-2010.1 刘恒武 宁绍地区与杭嘉地区史前文化比较研究 省社联项目 05N102 2005.7-2007.7 王苹 宁波方言中与数量成分共现的动词重叠研究 省社联项目 07N49 2007.08-2009.06 刘华 地域视界与先锋意识--新时期浙江小说叙事研究 省社联项目 05B69. 2005.7-2007.6 刘恒武 宁波-舟山-乍浦组合港形成的历史考察 省科技厅钱江人才计划 QJC0602005 2006.12-2008.12 赵树功 论“寄”-对一个古典美学范畴的考察 省151人才 2007948 2007.1-2008.4 李小红 中国廉政思想史研究 市社科规划 G06-A14 2006.5-2007.6 张伟 浙东思想家研究 市浙东文化基地 06JDZ01N 2007.1-2008.2 南志刚 现代宁波文学家研究 市浙东文化基地 06JDZ03N 2007.03-2008.03 张如安 北宋宁波文化史 市浙东文化基地 06JDZ04N 2007.3-2007.10 刘恒武 宁波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中心 市浙东文化基地 06JDZ06N 2007.2-2008.2 陈君静 浙东海洋文化资源的发掘及其开发利用 市浙东文化基地 06JDZ07N 2007.1-2008.1 李小红 宋代四明史氏家族与东钱湖开发研究 市浙东文化基地 06JDZ09N 2007.2-2008.2 李亮伟 浙东历代山水旅游文学研究 市社科基地项目 07JDZ04N 2008.2-2009.12 张如安 宁波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索引 市社科基地项目 07JDZ03N 2008.2-2008.12 张如安 宁波古代科技史 市社联项目 J05-C10 2005.01-2006.12 陈君静 "美籍华人学者的中国史研究"与"浙东海洋文化资源发掘" 市教育局高校名师 2007888 2007.11-2009.07 陈君静 "美籍华人学者的中国学研究"与"浙东沿海垦殖史研究” 市4321人才 2008055 2007.12-2010.12 刘华 诗与思的变奏—徐 四十年代诗歌研究 校科研基金 XY0600025 2006.9-2007.8 周莉萍 明代浙江海外交通研究 校科研基金 XK0605008 2007.01-2007.12 刘华 论二三十年代浙东乡土作家的先锋意识和文化选择 校科研基金 XK0605007 2007.1-2007.12 王苹 汉语修辞与文化 校科研基金 XK0605005 2007.1-2007.12 李小红 浙东文化名人系列研究 校科研基金 XK0706008 2008.1-2008.12 刘亚斌 文化霸权理论研究 校科研基金 XR0605042 2006.09-2007.09 李小红 白云庄文化公园文化景观建设方案 中共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党工委 H06058. 2006.3-2006.6 李小红 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共宁波市江北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H06087. 2006.5-2006.8 李小红 合作编修《杭州经济技术开区志》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H07158. 2007.7-2008.12 李小红 宁波市江北区财政局办公大楼廉政文化陈列布展方案 宁波市江北区财政局 H07199. 2007.9-2008.4 五、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 金额(元) 下拨经费+配套经费 合计 60000 购买资料、调查研究、会议、差旅 1.资料费 15000 购买相关研究资料和文史专业参考书 2.调研费 10000 调查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和全国专业改革情况 3.会议费 15000 举行一次小型会议 4.差旅费 10000 主要用于课题组主要成员走访学者,请进学者 5.通信费 3000 主要用于交流通信 6.电脑耗材费 3000 用于电脑耗材 7.机动经费 4000 用于管理和机动 六、主持人所在学校意见 同意申报,并1:1配套经费。 公 章 学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七、教育厅专家组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八、教育厅审批意见 (盖章) 主管部门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本文档为【基于专业大类教育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系列教材建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386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