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考研教育学论述题

考试考研教育学论述题

举报
开通vip

考试考研教育学论述题论述题 第一章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世纪中叶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

考试考研教育学论述题
论述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第一章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世纪中叶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两种教育相互隔离,二战以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型”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试评价方法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特点。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 (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奴隶则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2)道统性。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一,实质上要服从于治人之道。 (3)专制性。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4)象征性。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5)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3.近代教育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 教育系统。 (2)教育的世俗化。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教育的目标、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3)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器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 并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4.简单比较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在“自然教育”思想上的不同点? 答:他们都强调“自然教育”,但到具体的内容与方式又有所不同,表现在:(1)夸美纽斯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一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的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 (2)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所理解的自然,是指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世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强调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3)康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察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然察赋。 (4)裴斯泰洛齐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教育试验,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5.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2)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3)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4)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维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经历,谈谈孔子教学思想理念对自己的启发,可以结合孔子言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要求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观点。 6.《学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并谈谈其中的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其具体教育思想体现在: (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教育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4)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结合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来谈谈《学记》中的教师观、教育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对我们教育改革的启示。 7.凯洛夫《教育学》的优缺点是什么,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在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加以改进和灵活运用。 答: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最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优点: (1)重视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授予学生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 (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缺点: (1)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 (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 (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4)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论述如何在坚持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精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形势的变化,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更好的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8.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并试举一两个具体的事例,谈谈杜威教育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答: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①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 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 ③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进或改造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⑤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维,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砾性批判。 ②反对灌输,主张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主张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得出结论,得到发展。 ③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谈谈杜威某些观点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启发或者给予的思索。 论述题 第二章 1.论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 制度决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影响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教学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可以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2.论述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随之出现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学校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发展更新,也大大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水平。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承担着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其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 3.谈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表现为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具体地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 ①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②科学技术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③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4.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试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答: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 (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急剧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2)教学形式个别化。 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进行学习。例如,现在的远程教育、各种网校的发展建设都体现了教学形式个别化。 (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这为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例如,现在的各种特色学校的出现和各种特长班的举办,强调办出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特长。 (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便利人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经济”,依靠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日益发达,美国微软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世界各知名公司都设置研发机构,吸引高技术人才,提高创新能力,从而赢得市场。 5.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 (1)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传递人类文化特别是人类文化精华的重要手段或工具。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和深入,文化的承传就越来越依靠系统的教育。 (2)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①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和对教育方式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较高的文化要素。②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文化只有经过教育的整理,才易于被年青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6.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对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影响? 答: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有三个方面需要明显改变:认知上有重传统与权威的价值取向,人事上有重功名的取向,道德上有重“忠孝”的取向。 (1)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在教育价值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在教育质量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和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做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结果造成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学生观的影响。“忠孝”、“服从”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第 三章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是有决定性的意义。 (3)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2.概括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实践要求。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人的身心的不同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要抓住发展关键期。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点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 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 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 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方面。互补性要求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 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性特征,对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3.试论述教育者如何利用环境使个体健康发展。 答: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教育者需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4.怎样理解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从个体活动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有老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要接受检查。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学校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有意识地去规范学校的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学校教育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与表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因为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每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5.试论述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促进作用。 答:教育使得人离动物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得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得人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在人类历史上,人的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发现和认识的,直到资本主义早期才开始听到关于人的价值的呼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更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2)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但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但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和谐,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6.简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1)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2)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第四章 1.分析教育目的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1)教育目的对于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3)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但教育目的既受教育价值的支配,也与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2.试论教育目的的层次。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育目的的层次性,即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与培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3.试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健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教育目的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故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地的教育目的是不尽相同的。 (3)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 4.概括新中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的基本精神。 新中国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既反映了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同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 (1)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体力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3)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5.论述体、智、德、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1)“五育”中的每一育中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面和具体内容上。也就是说,“五育”各自任务的实现在对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上,有相通之处。同时,“五育”之间还存在着互为目的和手的关系。 (2)从实践角度看,“五育”各自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关联性。任何一活动的参与者都需付出自己的身心力量,而活动也对参与者身心产生多方面的响。“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 透的特征。 (3)在“五育”中,体育是基础,德育、智育、美育处于同一个层次上,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人作为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教育。 (4)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第 五章 1.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条件。 答:(1)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教师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 (2)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一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社会 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过分强调教育某一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其他功能,_实际上是削弱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功能。 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固然是重要的和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 个性的发展。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普通 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 (3)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 比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次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2.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 答:(1)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有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的发展,也有知识水平、心智能力的发展;既有精神素质的发展,也有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了某种单一的目标,而忽视甚至抑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2)学生的发展是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本质意义是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之中,能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学校应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 (3)学生的发展,不仅指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是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对所教学科逻辑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求能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要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成为只是更好地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3.怎样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入小学到初中毕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上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的、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因为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但从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论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有较之于学生的明显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②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没有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老师,学会自主学习、判断和选择。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①学生的人格是独立的。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改革传统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则是“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现代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要看到学生是处在未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互动的。从教学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②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第 六章 1.简要分析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总体来说,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课程的内部因素也制约着课程的发展。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特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状况等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续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学校教育必须将人类已有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发展成果纳入学校课程。也就是说,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如何,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是直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课程除要符合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之外,还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试分析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理论得失。 答: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各执一端,相互对立,是两种截然相反或者说针锋相对的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学科中心论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 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 3.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及其优缺点有哪些? 答: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1)分科设置; (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 (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 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 (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课程的缺点: (1)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2)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3)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001年6月,我国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课程计划的变化有哪些? 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我国的课程计划是小学、中学(初中和高中)分段编写的。1986年之后,高中课程计划单独编写,小学及初中(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则统一编写。 (2)设置了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3)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5.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对确定知识的正确表达;思想性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基础性是教科书不同于其他任何书籍的基本特点。当然,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一般要求包含以下两项要求:①以学科逻辑系统为主,力求照顾到学生心理特点;②直线排列和逻辑排列相结合。 (5)教科书编写要兼顾同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以保证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6.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基本理念是: ①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读、写、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 ②信息素养的养成。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儿童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另一热点。 ③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在这方面,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此外,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需的。课程改革也强调跨文化意识。 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各国课程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 ⑤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儿童经验、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发展学生个性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具体体现为以下特点: ①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②强调加强基础。围绕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和基本学习能力,要求加强基础。对学科的知识加以精选,使其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要求课程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③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④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便于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 ⑤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⑥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7.‘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基础教育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还开设了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同时,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空间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改变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状况,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第七章 1.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教学的本质的探讨形成了哪些不同的观点? 答: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 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这一观点既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又 在事实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将教学作为文化传承过程,认为 个体如何掌握人类总体文明成果,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主体能动反映世界、改 造自身的过程。 二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间、 学生间的交往,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对话和理解的活动,是一种师生共享知识、精 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 三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这种观点将教学的本质看成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生 活形式,以培养完满人格为目标,引导人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价值 和意义。 2.教学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 的主要作用是: (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教学,作为一种专门组织起来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活动,能简捷地将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因此,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①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②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3.试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卜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发生变化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的现代水平。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4.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教育性?- 答:(1)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无 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同时,综合学科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对人类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被动接受、机械一模仿只会使学生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只有当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 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形成或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正是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追求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结合的人格的养成。 5.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能力提供了户阔的领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中才能资展认识能力。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认识能力具有普遍迁移的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_事 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6.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表现在: (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对学生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 (2)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7.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答:(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2)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3)教师要善于体验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产生积极体验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4)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8.试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区别。 答: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区别如下: (1)接受式学习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而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2)接受式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探究式学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 (3)接受式学习是认识的科学性写、灭文性的统一;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为主题。 (4)接受式学习中学生认识活动具有指导性、可控性;探究式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 (5)接受式学习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中关注探究性认识 过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9.论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 答:在我国,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 以上原则反映和解决的矛盾各有侧重,但在教学实践中都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0.在教学中怎样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答: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 (1)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反映客观规律和当代最新科学成就,传授科学正确的知识、规范和技能技巧,培养健康、积极的情感,教学方法要遵循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的表述正确,引用的事实可靠,论证要严谨。结合教材,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及验证理论的科学方法。 (2)教学的思想性。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教师从科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性出发,将其中蕴涵的世界观、方法枪~、历史观、价值观、情感、伦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因素挖掘出来,要有意识地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自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以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 11.用教学原则的有关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答: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即把握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12.怎样才能既面向学生大多数,又能区别对待? 答:这需要贯彻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13.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答:学生主动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排除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不利因素。 (1)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系。 (2)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层分类指导和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3)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 参与学习,既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群体性,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并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 14.科学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应体现出对哪些问题的关注? 答:(1)选择性学习。 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上较强的选择性。一是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二是具有捕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三是对大量信息能根据自己的需屡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改造。 (2)参与性学习。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的主动参与,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学生主体参与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二是整体推进与个别化的关系;三是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3)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 (4)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活动能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学习,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5.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合作学习? 答: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 第二,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第三,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基础。 第四,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 第五,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表现在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小组研讨的超越性,则体现在作为学习的共同体所表现出的独创性、创猎性。 第 八章 1.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怎样实施?有何要求? 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缺点是:花费时间较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还需要有逻辑较为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 基本步骤和过程是: (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 (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探究课题。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来正确选择探究的问题。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提出假设,并经过多次尝试才能解决。 (2)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情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仪器和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外,还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教师只有在必要时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一般要从半独立探究逐步过渡到独立探究,从对单一问题的探究到复杂问题的探究,从参与局部的探究过渡到全过程的探究。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现代教学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 (3)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 (4)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5)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 (6)教师本身的素养,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等。 3.试论合作学习。 答: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约、竞争的和不相干的。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 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各小组分担课题,然后全班汇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 (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将在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不再拉后腿; (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在合作学习中,取消常模参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将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各测验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与原属合作小组团体部分挂钩,优生组第一名与差生组第一名均为各自原来的小组赢得相同的积分点数。这种各人在原来起点进行合理竞争、公平评价其贡献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 (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别指定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操作员、计算员、报告员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能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彼此协调。 4.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班级教学? 答:我国目前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教学,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起着主导作用。 (1)基本特征:所谓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其具有下列基本特点: 第一,以“班”为人员单位;第二,以“课时”为单位;第三,以“课”为活动单位。 (2)班级教学的优: ①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②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体中学习,能实现师生互动,从而增加信息来源和教育影响源; 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班级教学的局限性: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④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⑥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5.试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答: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要上好课,课前教师必须备课,学生也要作相应的准备或预习;为了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还应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此外,还必须适时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以推动和改进教学工作。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教师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上课前,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为上课作一定的准备。它包括:复习有关知识,收集有关素材,阅读指定的参考书,对教材进行预习。 (2)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而言,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 (3)布置课外作业。布置课外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作业内容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 第二,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的照搬; 第三,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 第四,作业应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和帮助 (4)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工作、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下一个课题或单元备课的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6.何谓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贯彻教学评价的原则? 答: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教学问题。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 (4)检验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 教学评价的原则有: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 (2)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整体性原则 贯彻整体性原则,一是要评价标准全面;二是把握主次,分清轻重;三是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 (4)指导性原则 贯彻指导性原则,一是要明确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信息反馈及时;三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四是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发扬优势、克服不足。 论述题 九 1.简析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答:从联系来说: 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从区别来说: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 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2.简述活动和交往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答:(1)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 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3)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为什么说教学是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 答:(1)教学不仅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 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种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2)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4.联系实际谈一谈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做到: (1)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都不相同,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对他的德育教育要从知、情、意、行不同方面入手。在实际德育教育中,如果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式德育教育,学生从内心更加不接受、不认可道德教育,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教师做德育工作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能没有逆反心理,心悦诚服地接受。 (2)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道德教育,但学生一出校门受社会不良影响,立刻就把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化为乌有。所以德育教育必须社会方方面面力量要一致,坚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保住德育教育成果。 (3)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当集体中有学生犯了错误,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这个学生,同时也要用这个学生所犯的错误来教育集体,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心世界进行不同的教育。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如对初一学生和高三学生进行德育的重点、方法就不尽相同。 5.联系实际谈一谈德育的开放性。 答:(1)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2)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 (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往,二是向国际社会 开放。 (4)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 (5)由于德育是开放性的,在我们德育中要敢于借鉴古代、当代,特别是现代西方在陶冶人品德方面一些优秀的做法,拿来为我所用。同时在德育内容上,要注意联系时代,联系当代社会实际、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教育。 6.论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答:(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他认为在德育工作中要首先尊重儿童,善于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2)集体教育的思想。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3)劳动教育思想。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他重视劳动对于体力、智力发展的意义,强调劳动教育应和生产教育相结合。 (4)纪律教育的思想。马卡连柯的纪律教育是与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的,他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同时,教育谈话和教育者以身作则是最主要的方法,同时要正确使用惩罚和奖励。 7.论述涂尔干的德育思想。 答:(1)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他认为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的作用。他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首先是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其次是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再次是奖惩结合,切忌体罚;最后是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8.论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在他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专论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因素。 (1)道德价值论。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 (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认为个人善和社会善是紧密相连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认为“德行之数目无穷”,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培养宗教感情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道德教育就采用适合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 9.阐述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班杜拉提倡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 (1)关于模仿学习,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2)关于抗拒诱惑,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具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 (3)关于言行一致,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品德形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0.阐述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 答:柯尔伯格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 (1)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 首先是前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 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其次是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三阶段,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最后是后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他依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观点。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反对把学生单纯当作装“德性的口袋”,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装填、灌输道德概念。 第十章 1.为什么要组建班集体? 答:这是由学校班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建设和发展学生班级集体,并使之成为教育的主体,将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 第一,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集体建设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班级集体建设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作为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本场所,良好班级既能发挥群体的规范和实现群体意志的作用,同时又为班级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学会交往合作,学会做人之道。 第三,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班级集体中,有共同的目标、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权利和义务。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订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如何管理班级? 答:(1)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与班级组织管理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 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展开的。这里的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在班集体层次上,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措施。 (2)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和班级组织管理 第一,建立班级常规制度,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一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 第二,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 第四,班主任应及时把握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 3.怎样开展好课外活动? 答:(1)活动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安排好每一次活动。(2)活动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3)充分发展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为了充分体现课外活动自主性特点,首先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一般倾向,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其次教师要注意指导方式,处理好课外活动中特殊的师生关系。最后,活动小组应有一些大家讨论制定的简明、合理、可行的制度。 (4)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PAGE 7
本文档为【考试考研教育学论述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04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6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8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