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隐易玄2医基易玄2

医隐易玄2医基易玄2

举报
开通vip

医隐易玄2医基易玄2神游 易玄医理篇第一 紫极曰:医道者,养生修道之人续命之用也,道未成前,命不可弃,故有医之成,顺天地四时续命之法,后解万民疾病痛苦之用。 紫极曰:太易者,阴阳二分法,太玄者,阴阳冲三分法。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者太极,二者太易,三者太玄。易玄者,宇宙象数基本之道,命曰道基。解易玄之妙,谓之神游,以易玄之行,谓之仙梦,本门之医术,即以易玄为基,窥宇宙太极,返朴归真之道。 紫极曰:医道有上古下古之别,上古医道,为道者而设,顺阴阳四时之终始,沉浮于生长之门,不治已病治未病。下古医道,为医病而设,...

医隐易玄2医基易玄2
神游 易玄医理篇第一 紫极曰:医道者,养生修道之人续命之用也,道未成前,命不可弃,故有医之成,顺天地四时续命之法,后解万民疾病痛苦之用。 紫极曰:太易者,阴阳二分法,太玄者,阴阳冲三分法。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者太极,二者太易,三者太玄。易玄者,宇宙象数基本之道,命曰道基。解易玄之妙,谓之神游,以易玄之行,谓之仙梦,本门之医术,即以易玄为基,窥宇宙太极,返朴归真之道。 紫极曰:医道有上古下古之别,上古医道,为道者而设,顺阴阳四时之终始,沉浮于生长之门,不治已病治未病。下古医道,为医病而设,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治已病而解百姓之疾,下古医道分德、术两部,无德者医之贼,无术者医之屠,德术兼备,方可为医,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以成,救其以败。《内经》者,集医道之大成者,处上古之末,下古之初,言修道之法,含医病之术。 紫极曰:宇宙易玄之生成有三理,谓之太极三论,曰太极相似,太极相对,太极平衡,太极不以个人之意识而存在,独立而不改,易理也。因人而识之,玄理也。故太极从易,因人而论之,三相论从玄。 小子问曰:何谓相似? 紫极曰:宇宙之生成有法则,欲识得宇宙太极,首明天心,天心为器,器者,生化之宇,器散而分之。器者可大可小,大为天下,小为毫芥。器者,象数模型最小之质,命曰基,又曰太极体。若以此太极体为象,则此内之数亦为小太极体,谓之器。以人而论,人为器,以肝脏而论,肝脏为器。而肝脏在人身体之中,大器可含小器。诸所以为之器,即天心。宇宙以此天心为阴,层层外延,以至于无穷之大。器可并列而为,亦可相含于内,亦可共用相交。 紫极曰:天心已现,则太极而成,不同天心,太极之性亦不同。辟如以沙漠之沙粒,与海中之沙粒各为太极体,以此二者所处之天心不同,则宇宙太极即亦异。海中之粒太极之外,层层海水,沙漠之粒太极之外,热浪淘淘,其二者虽同为沙,性亦异也。 紫极曰:万物生而有命者,其以器为天心而行生化,器内为生化之宇,器外为太极宇宙之大宇。命之生谓之化,命之极谓之变,以器为变化之宙。试以人为生命而明之。人之初生,因父精母血二神相搏,先天阴神相合而成,及其生后,肺食天以天,胃食地以味,以生以化。以人体而观之,肺中之囊,胃肠之管,皆为人体之外,天气饮食需经肺胃之选择,方可进入人体之宇中。其所择也,性之近者方可入之,故肺出废气,肠出糟粕,而体内生化之余不相近之物,经汗溺排出,留则为病。 紫极曰:万物皆如是,草木之属,吸食日精月华地之水营,而化为生化之质,人食草木,择其性近者而入,其远者而出。体若不择其类而入之,则排异反应出,如刺之入身,化脓而出。一物一太极,天心一宇宙,不同天心而宇宙不同,天心相近者,宇宙比邻而重合多,鳞之性天心在水,羽之性翔之在天,皆宇宙比邻而相似。天心之个体者独一无二,故太极相似之论,肖已者唯自已,其次父母,再次人类,再次动物,再次生物,直推于宇宙之极,层层宇宙太极而相似。此本乎天者亲天,本乎地者亲地。 小子曰:相似吾以明,愿闻太极相对论。 紫极曰:天心以明,宇宙已知,化变之时,有生有余,饮食入胃,蒸化为精,余当糟粕,以排体外,精与糟粕,本一太极,分作两体,是为相对。 紫极曰:阴之与阳,男之与女,化时定性,择物充体,而其质异,凸之与凹,虽作异形,相合成一,而化太极,分分合合,数之与数,亦为相对。 紫极曰:太极相对之论,太极一体可化二,二可相合成太极。 小子曰:太极相似,纵面而成,层层相似,太极相对,横面而分,阴之与阳,是为相对。阴阳之对,成一太极,太极平衡之论否。 紫极曰:然!太极平衡,可纵可横,以天心为中,而成平衡之势。不平则动,终归平衡,而化为静。故极寒之地,以生极热之药,极高之地,气候反寒,毒物所出之地,百步之内必有解毒之药。阴之与阳,男之与女,亦平衡而定。邪并于左,而右欲平衡为不适,不适为病,故右病而治于左,以求平衡之势。阴之与阳,不平欲动,阴与之阳,本自平衡,今动而不平,必势持不动,论在持势法要篇中。人之中心,先天在脐,以任督为经,带脉为纬,脐为天心,故有左右平衡,上下平衡,前后平衡,对称平衡之法。此太极平衡之论,医之常用。 紫极曰:今之所谓全息论比拟太极相似论,相对论比拟太极相对论,控制论比拟太极平衡论。别类以太极相对论,诊察以太极相似论,治疗以太极平衡论。医之所用极广大也。援物比类皆相似论,动静阴阳皆相对论,灸刺汤药皆平衡论, 精气神玄篇第二 小子曰:吾常闻师引经之论,两精相搏谓之神,又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吾微明之,此论所谓精者,先天初生人之候,今人身三宝,精气神,当何谓之。 紫极曰:精气神,当作象数理,象数理,吾于道基之中已讲,象即是数,数即是象,理是象数的存在状成。精即是神,神即是精,而气即是精神的存在状态。所谓状态者,即阴之阳。两精相搏,其存在之状态,即两精之结构含所有之信息,此信息为神。神之与神相搏,所存之状态,含所有之信息,即为精。精之与神所存在之状态,即为气。以动态阴阳强分之,精之为静为阴,神之为动为阳,以静态阴阳强分之,精为形体为阳,神为意识为阴。 紫极曰: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未生之时,太极未成也,为无极之态。无极有物乎焉无物乎。因形体未曾生,此太极体未成,为无物。而组成此太极体之质已备于他之太极,为有物。辟如人之生成,男精女血,各为男女太极之有形之质,而未曾和合成人之前质,于此人而言,此人未生,为无物,无极之时,于男女而言,为太极之有形精血。及精血相合,即经中所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两神者,为此子之神,父母之精。及合成形,便为此子之精。此精复生复化而成众精,众精相搏而成此子之神,此子所产生殖之精,又为所生之神,如果精精神神,本同是物,无有差别,因所用之状态差异而名相不同。我是谁,谁是我,精神为何,象数之论也。 小子曰:先生所论精神,已明矣!然内经之论气之广大也!动则言气,无所不在,气当作何物而论。 紫极曰:欲识内经之气,先辩精神阴阳,前言精静神动,精形神意,静态阴阳为体,动态阴阳为用。精体为质,其用为静,神体为意,其用为动。气为精神存在之状态,故气有动静阴阳之状态,常与精神相连,命曰精气,神气。精作质时,精气为体,辟如水气,谷气,精气,真气等以名之。精之动时,曰卫气,营气。形体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者,曰阳气,之里者曰阴气。外质伤于身体时,曰邪气。五脏六腑之用时,曰肝气,肾气,胃气等。神之静时曰神气,神之动时,曰喜气,悲气。经论其疾,多在形体,其生理之用,亦在形体,故内经之气,多为精气。 紫极曰:精之与气,言精静而气动,气本为精,无本质差异。其在经中者为经气,在脉中者为营气,行脉外者为卫气。气之所释于诸气通论篇中。今当明于精之与神,本为一物,本无一物,穷之又穷,以至于炁,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宇宙太极之中,无不是炁,亦无所炁。宇宙为天心本神所化生,宇宙万物众精相搏而成本神,本神即宇宙万物之精之存在,本神与宇宙之精,孰先孰后,无以而分,此论于仙梦之中。先师所传,医道通于仙道,识得宇宙本源,仙梦有基,仙道有迹。 诸气通论篇第三 紫极曰:气为精神存在之状态,宇宙之间,无非气统,人身小太极,气宇而贯之。宇宙之基谓炁,宇宙化变皆由气,气无所不在。 小子问曰:何谓阴气,何谓阳气? 紫极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在阳者阳气,在阴者阴气,中者冲气。所谓阳气者,阳部之物所存在之状态也。在天者而降,此为阴成形,谓之气流,在地者阳化气而升,此谓气腾。地气之升也,谓初气,天气之降也,谓中气。本天者为天气,位地者为地气,天地相合,谓之气交。 小子问曰:五运六气,四时之气何如? 紫极曰:五运者,木气,火气,土气,金气,水气,以甲已之年,土运统之,乙庚之年,金运统之,丙辛之年,水运统之,丁壬之年,木运统之,戊癸之年,火运统之。气之太过,乘其所胜,谓之气淫,气之不足,所不胜乘之,谓之气迫。 紫极曰:六气者,风气,寒气,暑气,湿气,燥气,火气。六气以亥巳之年厥阴司天,子年之岁少阴司天,丑未之岁太阴司天,寅申之年少阳司天,卯酉之年阳明司天,辰戌之年太阳司天。六气自大寒之日起于厥阴,终于太阳,此为主气。司天为三之气,在泉为终之气,此为客气,司天在泉之侧,谓之间气。五运六气相合为运气。其风寒暑湿燥火者,本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者,标气,互取者中气。 紫极曰:年之四时,以分春气,夏气,秋气,冬气,春之温气,夏之热气,秋之凉气,冬之寒气。 紫极曰:年之四时,谓之四气,五运谓之五气,六气谓之六气。合为四时五运六气。万物所禀先天不同,由化而变,自生到死,此为气数。物生而化,谓之气化,物极而变,谓之气变。 小子问曰:其与人身何如,各分何气。 紫极曰:人之初生,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谓先天精气。精气生化,两精相搏,谓之神气。化生人体,而成五脏,分为肾气,肝气,心气,脾气,肺气。五脏所合,肺合皮毛之气,心合脉气,脾合肉气,肝合筋气,肾合骨气。精之积为人,精之动为气,此相合为形气。肝藏魂气,肺藏魄气,心藏神气,肾藏志气,脾 藏意气。在脏者脏气,在腑者腑气,六腑之气,分为胃气,胆气,大肠气,小肠气,膀胱气,三焦气。 紫极曰:先天生成,后天所养,呼吸在肺,空中大气,水谷入口,谓之水谷之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合为气味。其自先天精气所化而来,谓之元气。所生于天,并谷气充身者,谓之真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者,谓之宗气。先天为元气,元气并谷气为真气,真气并空中之大气为宗气。 紫极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血之动力,谓之气,合为血气。气之与血,本为一物,以速行而量少者为气,速缓而量多者为血。壅遏营气,无所令避,是谓脉,脉之所过,是谓气脉,脉中所行,是谓脉气。气脉肉筋骨五脏六腑相搏而成神,是谓经,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之线路,常与骨脉筋皮肉相顺。经之气行,是谓经气。经气在表,脉之所浮者,谓之络,络中之气,谓之络气,其络在表者,谓之阳络,在里者谓之阴络。 紫极曰:受水谷之气,泌糟粕,蒸津液,化为水谷之精微,以奉生身者,为营气。营气泌其津液,上注于肺脉,变化而赤,是谓血。营气独行于脉中。营气蒸化,出其慓疾之悍气,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为卫气。卫气行于脉外。卫气者,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气在人身之中者,统称中气。 紫极曰:手太阴脉之在手,以此可候阴气,谓之气口。气所聚集运行之处,谓之气街。经脉之所行,汇聚之处,谓之气府。其于结节之处所汇集而旋涡状,谓之气穴,人体三十六十五穴,上到络穴,下至经穴,气出入之门户,谓之气门。 小子曰:师之所示,豁然开朗,自先天之元气至气穴所在,一目了然。敢问人之病,从何而生,从何而去。 紫极曰:人身之生者,皆生于正气,使人之病者,通称邪气。邪气有自内生者,有自外生者,外之气,不使人病者,命曰平气,六气之过为淫气,淫者过也。人之正气者,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命名清气浊气。清者降于下,浊者升于上,此为气逆,命曰逆气。清浊不分,升降不宜,谓之乱气。邪气之甚者,谓之气实,正气之虚者,谓之气虚。急而致病者,谓之暴气。气反者,谓厥气,风寒湿合而成病,谓痹气。气之不畅,谓气壅,壅之极,则气满。气之出,谓气泄,泄之极,则气竭。刺下有知,谓气至,气至则正复。令人所生者,为生气,致人死地者,谓死气。 紫极曰:人生而为精,精用为神,精神之状态为气。故万物者,皆可以气命其名。此诸气之论也。 常人五通篇第四 小子问曰:师之诊候,常以五通为辩,所谓五通者,饮食通、大小便通、休息通、体力通、阳气通。虽吾知通之有五,然不能明其意,愿师解惑。 紫极曰:五通之候,与病之标本缓急之治,子明乎。 小子曰:师所传援,病之有急治者,有缓治者,有治于标者,有治于本者。以大小不通中满及不足者,先治之,无此四者,当治其本。其中以大小不利中满者急治之,不足者则缓治。所谓五通之候者, 一)、饮食通:不偏食,有良好的嗅觉、味觉及食觉。口润不渴,亦可及时补充水分。 二)、休息通:休息每日在七八个小时左右,午时有一小时的午睡时间,夜有梦但不多,睡眠深。醒后精力充沛。 三)、大小便通:大小便正常,每日晨起有一次大便,不干不稀,通畅,五分钟可解决问题。小便清,无泡沫,无杂质。小便与饮水量成正比。 四)、体力通:体力充沛,能够胜任一般劳动,不感到疲劳,过重体力劳动,半小时左右能休息过来 五)、阳气通:身体温暧,手足温暧,身不畏寒,无上火现象,有正常的性能力。男人晨起有阴茎自然勃起,女子晨起乳头自然坚挺。 紫极曰:然,五通之标准,乃常人之候,逐条语于汝而析之。饮食入胃,脾为胃行其津液,饥而不欲食,胃气不降,不饥而可食,脾不运化,食后则中满。所谓饮食通者,本在脾胃。此脾胃之候也。 紫极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则觉,行于阴则睏,此卫气之行也,卫气入于阴因于五脏之通利,五脏不通利,心肾不相交,则心火极于上,肾水极于下,而卫气不得入,故人不瞑。所谓休息通者,本在心肾相交,此心肾之候也。 紫极曰:肝主生发疏泄,肺为降逆收敛,凡人身之所出所行,皆因为肝,凡所入所敛,皆因为肺。肺气壅塞则小水气癃,肝不疏泄则大便不通。故所谓大小便通者,本在肝肺,此肝肺之候也。此三条,五脏所候之全。 紫极曰:标本缓急而治,急则治其标,凡大小不通及中满者先治之,候在脾胃及肝肺,因而可知缓急之治。其不得休息者,在于经络不通,心肾不相交,调之心肾,通利经络,而眠自足。未尝有见饮食美,休息足,大小便通利而身体病甚者也。此三条通利,则有病易愈,调之在虚实,三条未通利,先医于此,医者,治未病者也,三者通,五脏未伤之候,未病之辩也。 紫极曰:人之使外,则为体力,人之使内,则为阳气。使外者有力,使内者精足,此二条精力之辩也。脾主四末与肌肉,脾足者有力。肾为五脏之藏精气,开窍于下二阴,肾足者精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体力阳气,以候先后天之本。无力者养在气血,开其生化之源,无精者养在精神,厚积而薄发。 小子问曰:五项通利,而人病者何?五项不足,而人病伤寒者当何医治。 紫极曰:视其虚实,五项通利而人病,卒伤于六淫也,伤寒之法医治之。五项见不足,有表证者,先治其表,以本为体,急去其邪,邪去养正。内伤之养,则先治通利,五项通而人自愈。故可知,五项者,五脏先后天之本也。 阴阳盛虚篇第五 小子问曰:经论阳盛则外热,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盛则内寒,此何谓也。 紫极曰:此阴阳盛虚之寒热也。经论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人身亦然,表为阳,里为阴,人神居于中。所谓人神者,两精相搏谓之神,人身皆是精,亦全是人神。眼耳鼻舌身,能视能闻能嗅能食能觉,以知色声香味触,人神相搏而在心,其发为意以知法,此识神也。 紫极曰:经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者在内,其主藏精,又主阳化气,精在体内以升降。阳者在外,司卫外而固形体,其主卫固,又主阴成形,与外宇之出入之界。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人身,神机生化之宇,有生化则有热,此谓之生化之热。人身常温也,非常热也,生化之热,由表阳玄府之开合而外释,调节体内之温,持系常温。 紫极曰:阳盛者,玄府之闭,固之甚也。阳虚者,玄府之开,卫不守也。阴盛者,藏精之甚也,阳化弱也。阴虚者,起亟之甚,相火不位也。故可知阳盛之时,因玄府之闭,热不得外出,而聚于表,则为外热。阳虚之时,玄府不闭,热气外泄,则为外寒。阴盛之时,精藏而不阳化,热气不生,故内寒。阴虚之时,起亟太过,相火不藏,故内热。 紫极曰:阴之与阳,相对相成,平衡而动。阳气平而阴盛,则内寒而不温,玄府紧闭,欲向火而热,以增热气,久则阳盛,玄府闭而不开,虽至夏而汗不出,以求平衡维系常温。阳气平而阴虚,则相火不位内热生,生则热外迫,聚之于阳,玄府开而汗出以泄热,久则阳虚而不固,玄府开而不闭,精气外流。阴气平,则阳遇热而开,遇寒而闭,其气自平,此即所谓阴为之主,阳予之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可知阴盛之人,久则阴阳俱盛,阴虚之人,久则阴阳俱虚。俱虚之时,精亏之极,死之属。 小子问曰:常人遇寒,玄府紧闭而生外热,体烫如汤,而仍瑟瑟发抖,恶风恶寒,此何故也。 紫极曰:人身常温也,高于常温则为热,低于常温则为寒,此所谓外热外寒也。恶风恶寒,瑟瑟发抖,此人神所感知,非体之寒热也。常人冒寒,寒入皮肤,阳为卫外,紧而为固,玄府闭而不出,而寒邪已入。人神者,以能觉而能御也,以平衡人身。外之冒寒,人神觉知,玄府即闭,闭则而内热生,散之于阳,以御寒气,外热已出而寒未去,人神仍觉之以寒,故恶风恶寒,而玄府仍闭,热来复聚,以御寒邪。 紫极曰:人神之能觉,阴也,人神之能御,阳也,觉者,觉人身之变化,御者,御人身之阳气,觉者为受,御者为授,人神之授者,唯身之阳气。寒自外来,人神觉之,以御卫气,卫司玄府开阖,即闭玄府,不使热出。人神无力使寒邪外出也,此为受也,授之于卫气,可使玄府闭阖以使阳盛而外热, 紫极曰:人身之六经,本为一经,自表而里,分做六经,表者太阳,次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此象数之论。寒邪犯于表,人神授于卫气以闭阖玄府,复授于太阳之经,使太阳之精起亟而阳化,生化热增,散之于阳,以抗寒邪。热之聚集,可使寒气得温,至寒之不存之时,人神觉之,始不恶寒,人神觉热,授于卫气,以开玄府,而汗自出,脉静身凉,病得而愈。 紫极曰:若寒气盛,若复感于寒,太阳之精起亟阳化之热不足使寒变温,人神仍觉有寒,则受卫气司闭阖玄府不变,复授于阳明之经,使阳明之精起亟而气化,阳明之府,多气多血,阳化热多,以抗寒邪,直至人神不觉有寒,玄府方开。启至阳明之经,因阳热化多,起亟之势不得立复,则传至阳明之时,阳化速也,转寒为热病,故伤寒至阳明化热之时而为终。 紫极曰:若寒气与太阳生化之热平衡,则阳明不动,虽多日病仍在太阳。此即传经化热之理也。若太阳阳明精气皆不足,人神则授于少阳,伤寒传经至少阳,少阳之地,表里之间。其表者,起亟多于藏精,其里者,藏精多于起亟。人神授于少阳,若藏精多于起亟,则少阳不出,此为寒胜,若起亟多于藏精,此为热胜,故传至少阳,寒热往来。人神授于三阴之时,变证多矣,详解于玉函之中。 小子曰:师以阴阳盛虚而言伤寒传变之理,古今未曾所见,然伤寒论中,以传至阳明化热不复传也,今始明矣!经论之中阴阳盛虚与师之所传有异,其因于何? 紫极曰:此象变数亦变耳,今释经论阴阳盛虚。 经论阳虚则外寒,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此中之阳为卫气,上焦在里,若外寒气盛,则为阳气不足,谓之阳虚,阳虚则上焦不通,生化之热不得补给,卫气不能温皮肤分肉,寒气独存,则为寒栗。 经论阴虚生内热,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此劳倦伤气,使气内浮,而为阴虚化热于内,而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内外不交,所化之热不得外出,故曰胃气热,热在其内,而为内热。 经论阳盛生外热,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此言玄府闭阖,卫气为生化之热,不得外越,故外热。 经论阴盛生内寒,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此言寒气盛于内,为阴盛,则为中寒。 紫极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起亟者,即阳化气,人身之生化之热也,卫气起于下焦,由上焦而出,温于皮肤腠理之中。今经论设之以上焦不通,内热因劳伤阴虚,内寒以厥寒阴盛,外热以阳盛玄府不通,外寒以阳虚寒气独留。师传阴阳盛虚,以阴藏精起亟,阳卫外为固而论之。师传论因人身,经论以邪气而明。象数异也。 卫气营血篇第六 小子问曰:师已传诸气通论,知卫气营血本为一物,水谷精气所化生,愿独明于此。 紫极曰:人体之十二经,非为实体,乃皮脉肉筋骨相搏而成,详论于龙脉经穴篇中。而营气独行于脉中。水谷入胃,先期而腐,变化为糜,入于小肠,此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者君主之官,内藏君火,下行于小肠,小肠之热同等于心。腐化之糜于小肠蒸化,泌出精微,入于脉中,散精于肝,此脉即今之所谓肝静脉也。糟粕与水送入大肠,大肠环小肠一周,水气蒸化,而为津液。谷之精入肝之后,复于肝中蒸化,其精气藏于五脏,其浊气为营,合于津液,上注脉中,归之于心,此时脉中仍不命名为血,故曰浊气归心,脉中之水谷精微,以奉生身者,为营气。 紫极曰:浊气归心,上注于肺脉,渗与孙脉,津液合调,与肺中空中大气之精相和合,变化而赤,此时方谓之血。血和而肺中之孙络先满溢,注于络脉,络脉皆盈,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复归于心中,因息而行。经言络脉之盈而注于经脉,无动力之推,因盈而行。归于心后,阴阳已张,因息而行,为心脏动力推动而行之。 紫极曰:血自心脉而出,由大脉而分,层层而布,达于络脉,以至孙络,孙络者,今之所谓毛细血管也。血于经脉中,其脉管粗,血量大而行缓,称之为血,布于络脉之时,其脉管细,血量少而行速,此称之为气,故气之与血,异名则类。血于孙络之中,藏之与府,营气与大气相搏蒸化,而化卫气,以温分肉,泽皮肤,肥腠理,司天阖,故卫行于脉外。 紫极曰:孙络之血盈,复聚于络脉,汇于经脉,注之于心,此时盈满而注,无动力之使。自孙络之后,血赤亦浊,复称之为浊气,而后浊气归心,上注于肺脉,复变化而赤谓之血。故营气者,独行于脉遂,而脉中所行,赤者为血气,暗者为浊气。十二经脉之中,手三阴足三阳所行为血气,手三阳足三阴所行为浊气。 小子问曰:经中所论,刺络出血,此血为何。 紫极曰:脉中所行,以营专遂,营以质而分,分为血与浊气,此与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意同,其与邪气相搏,皆以血而名之,故经中所谓邪与气并,邪与血并,皆并于营。所谓卫气营血者,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上注肺之络脉而盈,行于身之孙络为血。自身之孙络复上注肺之络脉为浊气。气之与血,异名同类,血与浊气,异质同类。血为天地之精合。 阴阳经络篇第七 小子问曰:经脉可见乎。 紫极曰:经脉十二,伏行于分肉间,深不可见,可见者,唯手太阴出于腕部之经。诸脉之浮而可见者,皆络脉也。络脉为阳,经脉为阴。 小子问曰:络脉皆浮而可见乎。 紫极曰:浮而可见者,阳络,不可见者,阴络。经脉之布,极于孙络,孙络之布,人身皆在。故在表者,阳络,在里者,阴络。故阳络可见,阴络不可见。五脏之中,募原之内,皆有阴络。此象数不同,故络分阴阳。 小子问曰:久病入络,络于何地。 紫极曰:经脉脉管粗,邪不得聚,络脉脉管细,邪易于聚。邪气中于皮毛,聚于孙络,汇于络脉,此络脉,皆阳络也,其在表,易伤于邪气,邪自阳络汇聚于经中而入里,复从经中出于阴络之中,得之于寒,则血凝泣而不行,阴络结而不散,此谓久病入络。阳络为始,阴络为终。 小子问曰:经有阴阳乎。 紫极曰:有,经有十二,手足各有三阴三阳。阳经在外,阴经在里,相对络脉,全在于里。手三阳自手至头,足三阳自头至足,足三阴自足至胸,手三阴自胸至手。以内外之次,足三阴最里,其次足三阳,其次手三阴,其次手三阳。以上肢之肌肤薄于下下肢之肌肤故。故刺手经以浅,刺足经以深,经论以手近而足远以浅深刺之。手之阴阳,受气之近,气之来疾,刺深不过二分,留一呼。次之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次之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次之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次之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次之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最远五脏六腑之海,足阳明,刺六分,留十呼。 小子曰:足三阳相对足三阴在表,而其刺深于阴经,何故。 紫极曰:足三阴在股内,三阳在外,股内肤薄,其气血易出,故刺之当浅。足阳明之经脉,五脏六腑之海,其脉大,多气多血而壮热,不深刺则邪不散,不留针则邪不泻。卫气营血篇以示汝,手三阴足三阳之经脉为血,手三阳足三阴之经脉为浊气,血则正气盛,浊则正气衰,邪并于血则深,并于浊则浅,故刺手三阴足三阳,较手三阳足三阴之经脉为深。 紫极曰:故可知心与肺,经脉之终始,肺朝百脉而出,浊气归心而入,经脉在里而为阴,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所终者为毛脉,孙络也,络脉为阳,孙络无处不在,其可见者为阳络,不可见者为阴络。故百脉之所始于肺,而终于孙络。孙络盈,注于络脉,络脉注于经,浊气归于心,故孙络为始,归心为终。心之浊气,上注于肺脉,变化而赤而为血,复出肺,朝于百脉。如是如环无端,不知所极。 龙脉经穴篇第八 小子问曰:经络实质为何?夫十二经络,国人穷人财之力而究之,未得见经络何在。经络当为何质? 紫极曰:求经络之实质,无异于缘木求鱼,此不学无术之举,经论中言之甚明,求无求处,不可得见,亦非无有。 紫极曰:人身唯精也,外有四肢头颅,内有胸腹之腔,五脏六腑居内,外合皮脉肉筋骨。皮脉肉筋骨相搏,其中有神,此神即为经络。所谓两精相搏谓之神,神为精之空间结构所含之信息,精为本体,神为运用。辟如人之有力,欲求力之质无处可寻,而可外现于力拔山兮。今所谓去寻求经络实质,乃劳民伤财之事,终于一场空。 小子问曰:经络不可见否。 紫极曰:经络不可得见,所见者唯经之形,不可见经之神,故经络以分骨节,经筋,经脉,皮部,分肉而言之。皮部之经脉可见者,谓之络脉,因其为脉部,故可得见。经之所行,顺于骨度脉管筋肉,其相搏而成也。 紫极曰:经络以之可类风水之龙脉所处,风水龙脉所行,必顺于山川大地,其为相搏而成之神,其转弯之处,必有旋涡所生,此旋涡者,乃风水宝地,即穴位也,与人身之穴同类,人身之穴,亦结于骨节脉管所行之处。其上为络穴,下为经穴。龙脉不可寻其迹,必借山川而审察之。经络亦不可寻其迹,必借皮脉肉筋骨而度之。 小子曰:余吾闻人身三百六十五穴,以应周天之数,愿闻穴位之形成。 紫极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脉之所汇处,络脉也,筋骨所汇处,节之交,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谿谷三十六十五会,上应三十六十五络脉,此穴位之所在也,络脉之渗灌诸谿谷之会节之交间。经脉十二,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手太阴无所隐而独见。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为络会。三十六十五穴,其在皮脉之中为络会,在分肉间为谿谷之会,在筋骨间为节之交会,自表而里,而成一穴,分作三部三地人。 紫极曰:经之所行,脉为之主,其筋骨肉皮,以为地势,脉流于其中。人身之皮肉筋骨,所成为势,此为静,阴阳气场固定,脉穿行其中,此为动,动则阴阳气场随脉行感应,故脉气为决,气场随脉管内血气所流波动。诸脉皆行,其行有迟速,脉管有大小,诸脉所成之气场叠加,其气最强势处相连为经。故经气之所行必依脉行为道,然非脉之独主,同一脉,可相连诸经,同一经,亦分布诸脉。 紫极曰:经遂以定,因气场所加而成,手足各形成三阴三阳之经,内连于脏腑,外出于四末。经气所行,遇谿谷之会,节之交,其气湍转,汇聚于此,而为气穴,刺气穴行补泻之法,可使经气速者可缓,迟者可加,气有余可出,气不足可追,以平为期。然经之所过之处,皆有其气,唯气穴汇聚耳,非气穴之处,因于外伤,或有留邪,或因体质,皆可致经气行之有变,此即以痛为俞,阿是之穴。故穴位不止三百六十五,无处不是穴,亦无处是穴。其在刺之法,不在刺之位,此刺道也。 小子问曰:邪伤皮毛,留于孙络,孙络满而溢于络脉,注于经脉,其脉者以脉管相通,脉管所行而非一经,经者所辖亦非同脉之行,其所病者在经,何故。 紫极曰:经为脉行之气场所加人身之势而成,其所行之道,非为一脉一肉一筋一骨之所主。其行为气场,而无其质,人身之质与经络气场,相感而动。邪伤皮毛,留于孙络,孙络满而溢于络脉,因于邪并,其邪者,六淫之气,加之于脉,而使气变,气变则经变,经变则场变,质场感应,层层而变,场变质应,质变场应,如是前行,行之在经,而非在脉,此为传变。刺其经穴,或补或泻,平其气场,人身亦平。故可知,感邪之初,病在气场,人身之质本无病耳,气场平而人身平,刺之应,效如桴鼓。久病之后,场异而质变,此为积聚,变有形之病体,此所谓病已成,辟犹渴而穿井,不亦晚乎。 故上工治未病,上工治已病,治已病者,半生半死。 风火四气篇第九 小子问曰: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过则为淫,谓之六淫,六淫加身,人即感邪而病。然常闻先生止言四气,何也。 紫极曰:宇宙太极之大道,无非气形两端,亦可称作为物质与运动。其物质应形,运动应气。无脱离物质单独存在之运动,亦无不运动之物质。即无气之形,亦无形之气,气之与形,相合为物。故老君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经言人身常温也,非常热也,师传曰,人身常润也,非常湿也。万物之性,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得润则泽,得湿则滞。其寒之与热,为物之性,其为气,主运动。其燥之与温,为物之质,其为形,主物质。过温则热,不足则寒,过润则湿,不足则燥。常人者,温润之体也。此止言四,寒热湿燥也。 紫极曰:四气之明,物之性质毕也。万物皆动,其动者,欲太极平衡也,寒之胜热,则寒动,热之胜寒,则热动,湿之胜燥,则湿动,燥之胜湿,则燥动。凡动者,皆谓之风,四动之有,风之而化而生所成也。凡物动,皆称之为风,四气必借风而可行,风性善行而数变,其加于人身病之所由也,故伤于四气,谓之外风,经气内动,谓之内风。凡物者有器,为生化之宇,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四气郁于外,而内气不得出,郁则化火。人身有化生之热,地内有地热,若郁而不出则为火,万物皆如是。故六气者,止有四气,其四气之动为风,四气之郁为火。师传署名:风火论。 小子问曰:师论风火四气在外者为六气,其于人体内者何。 紫极曰:夫常人者,人身常温润也,经气之行缓,谓之胃气,生化之热维系体之常温,卫玄府以开阖。若病者,则或病于热,或病于寒,或因于湿,或因于燥,或动于风,或郁为火。六淫在人身不可见,见则为病。 小子曰:六气风寒暑湿燥,以应五行金木水火土,然火有二,人身如是,经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何为君相二火。 紫极曰:君火者,人身司常温之热气,相火者,人身之体阳气化也。以五脏论之,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其藏精与起亟平衡,则相火安于其位,若起亟多于藏精,则阳化气速,此为相火不藏,若藏精多于起亟,则为相火不足。相火者,生化本体之能力也。相火生化,其热外释,而周于身,玄府司开阖,高于常温之时,玄府开,而热出体外,低于常温之时,玄府紧闭,而维系体之常温。此生化热之在体者,君火也。故人身为体,相火为用,相火为本,君火为标,君火为维系体之常温,故君火以明,藏精与起亟平衡,故相火以位。 紫极曰:肾为五脏六腑藏精气,其气为冬,其主收藏,以安相火,相火不位以乱动,则冬不藏精也,故相火安于肾中,升发在肝,极于心,此中肾肝心,皆象数之体,非五脏形体,详解于五脏象数篇中。心为十二官之主,其气为夏,其主炎上,以明君火,以温人身。故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小子问曰:见火而清火愈炙,见寒而温体愈寒,此何故也。 紫极曰:君火以明,其热散于身,而维系体之常温,以体内之热由脉血之行而循环之故。相火不位,则精阳化气速,起亟多于藏精,内热之生多,脉血循环热不得及时而出,则循胸腹冲喉,此为火也,非为热,治以收敛,主藏精气,则相火平而火熄。若用以苦寒而清,则徒泄其热而内寒,人神之觉内热不足,不足以维系体之常温,授之以五脏加速起亟而阳化,以弥内热不足。且热得苦寒清之,脉血而泣不行,所生化相火之热不得及时由脉管而出,热冲胸腹更甚,故以苦寒清泄其火,初得安,而药尽热更甚。此见火而清火愈炙也。 紫极曰:卫司玄府之开阖,玄府因阳虚而不闭,则常开而热散,人神觉之为寒,当实其表阳,使玄府闭而热聚,温则起。若以大热之药起于内,使阳热生,传之于表则热开玄府更甚,热泄更速,热泄则玄府不闭,则愈寒。故以大辛大热之药温其里,徒伤其精,初得温,而热泄尽复愈寒。此见寒而温体愈寒之理也。皆以君相二火为用。此风火论中之论火热不同之谓也。 五脏象数篇第十 紫极曰:五脏者,有形体,有象数,形体五脏乃五脏之体,象数五脏乃五脏之用。以人身为象,五脏为数,则人身皆为五数也。 小子问曰:人身之体,以五脏象数分之,其形体五脏为何。 紫极曰:人身之体,分为外内,外四肢头项,内有胸腹之腔,腔内有五脏六腑,五脏者,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六腑者,胆合肝,小肠合心,胃合脾,大肠合肺,膀胱合肾。其外者,自表而里,分为皮,脉,肉,筋,骨。以肺主皮毛,心主脉,脾主肉,肝主筋,肾主骨。其于人身胸腹之腔中,肺在上,心居其次,脾居中,肝次之,肾居最下。而皮毛在表,脉次之,肉居中,筋次之,骨为最里。人体之形体,五脏象数皆可约之。 小子曰:五脏象数之质为体,愿闻象数之用。 紫极曰:五行者,木主生发,火主长气,土主运化,金主收敛,水主收藏。其在上者肺,以主收敛,心居其次,火气由金收敛而降交于水中。肾居最下,肝在其上,以主生发,水气由木升发而交于火中,如是水火既济而成,如环无端以循环,其所主者,脾胃在中,以司运化。故太极之体,凡表者属金,以收敛不使气泄而物坏,此卫气而为固也。凡在里者属木,以升发而化生也。火从金下,水居木里,凡火者,皆生长自已,凡水者,则嗣传宗。万物皆如是。树皮为表,木心为里,故牡桂主生发,菌桂主收敛,此物性之同,详解于人皇易玄之中。 紫极曰:一物一太极,人身虽为一太极体,然太极体之中亦有太极无穷,各太极皆具五行象数之体用,凡生者皆属肝,凡长者皆属心,凡化者皆属脾,凡收者皆属肺,凡藏者皆属肾。经论肾为五脏藏精,非五脏肾之体也,乃五脏之中所藏之性,皆属于肾。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藏为肺,主内敛,藏后之精为肾,起亟为肝,主升发,起后之热属心。五脏象数之用,经论多矣广矣,非五脏之形,实五脏之性情也。 小子曰:吾明相火以位矣!夫相火者,太极体自我生化之功能也,相火以位,乃肝肺平衡以待,藏精与起亟等同,相安于肾中,火入于心内,此即师之所言,相火安于肾,起于肝,极于心。相火不位,有余与不足,有余者,相火不藏,不足者,阴盛内寒。治之有余,以用肺敛,治之不足,以用肝升。 紫极曰:然!相火以位,虽肝肺之平衡,然人身,精者也,起亟之热足使君火以明,则肺微大于肝为顺,此厚积薄发之理,精之藏也。如是积精累气,人可寿比日月。人迎脉口以候君火,以人迎微大于脉口为顺,则阳气旺盛,精力充沛。两尺以候相火,以左微大于右为顺,此积精之厚,生发有源。右尺大于左,则相火不守位,脉口大于人迎,则阳气不足,其所治异也!君火之治,内以苦寒而泄,外用辛凉而发,相火之治,以酸苦以敛,甘温补精。 通木调候篇第十一 小子问曰:先生所谓通木调候,何谓也。 紫极曰:五脏之象数,木者为肝,其主者升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肺主气,肺属金,其主收敛。其体内之升降因于肝肺,通调升降之法,谓之通木调候。此其意一也。肺主气,其气通于天,肝主血,血气通于地,通木调候之法,使人顺天地而生,此其意二也。春气通于肝,为一年之始,其气为升,体内变化之初。肺通大气,其主治节,节者,节气也,肺顺天而治节之谓,其治内者,以肝为重,其治外者,以肺为重,此其意三也。 紫极曰:此三条,一为升降通调之法,凡有所病,必有不通,通则不病,升降之法,通调经络,气机畅而病得愈。二为养气血之法,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肝主其营,肺主其卫,卫营用,此为养生,而身体复。三为伤寒杂病之治法,治杂病首重在肝,伤寒首重于肺,肝气和而体泰,肺气和则卫固。 小子曰:愿闻先生详解之。 紫极曰:升极而降,降者谓天,降极而升,升者谓地,天地相因,万物化生。其天地者,体也,在人为心肾。升者,阳化气,降者阴成形,阳化阴成者,用也,在人为肝肺。天地以通为用,故以通木调候以助流通经气,辅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此杂病之治法。若不重流通,补则为壅,泻则伤形。饮食入胃,散精于肝,其肝者藏血,其血者阴,其用为升,升者为阳。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于心脉,而行呼吸,肺主气,气者为阳,其用为降,降者为阴。地气之精先散于肝,天气之精先入于肺,故调其升降,而气血自养,体用兼治,病疾自去。 紫极曰:血中藏营,奉而生身,气合生卫,卫外为固。肺主皮毛,卫司玄府开阖,玄府助呼吸五分有一,故伤寒之表闭而人气喘者,呼吸不足之故也。伤寒者,伤于太阳膀胱寒水之经,其在毛皮,内合于肺,故治伤寒之初起者,治肺开表为主,而所重者在阴,精不足者,不可以泄之以汗。杂病者,伤其内脏,其所不营,肝中藏血,血中之精化为营,故治杂病者,治肝养荣为主,而所重者在阳,气不足者,血不得养。故肝之与肺,和合为用。 小子问曰:伤寒杂病之治,独取肝肺可乎?其心之与肾,藏其精神,可不重乎?然脾胃,后天之本,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可不重乎? 紫极曰:治者行其术,心肾精神归,其治之始在调肝与肺,其治之终,精神归于肾与心。然脾胃者,饮食之所入,化生之源泉,得后天之本,首当其重,虽重视脾胃之所在,必在于气血之流畅,经络之疏通。脾胃为本,肝肺其用,心肾其终,此之谓也。其所治之法,通木调候之谓者也。 升降出入篇第十二 小子曰:经论器者,生化之宇,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之以为器,亦当行升降出入,愿先生以明人身升降出入之法度。 紫极曰:生降出入,首定太极体,太极体为器。人身,太极体也,其心为阴,其表为阳。所谓心者,人有三心,精心于七节之傍,气心于两肺之间,神心于泥丸之宫。精心升降在五脏,气心升降在人体,神心升降在感知。今以太极体人身而论升降,其在气心,十二官之主。人身之中,自心辐射而至表为升,自表返回为降,非上下为升降。出人身之外,为出,入人身之内,为入。 小子曰:升降在人身,其主于营卫,营行脉中,卫气脉外,脉中为气血,脉外为津液,此气血津液,可周身而运行者也,先生所论甚多,吾以明之,愿闻人身之内外以何界之。 紫极曰:人身之内外所界有三,其一者,表之外,即混沌人体之皮毛所界,凡内者皆人身之内,凡外者皆人身之外。其二者,含其一,复含自口至魄门之肠胃管道,肺中之气囊。肺中之气囊接天气,取其精者而入于内,其浊气出于外。肠胃之管道接地气,水谷之精微入于内,糟粕自魄门而出。其三者,含其二,复含膀胱、女子胞、胆腑。 紫极曰:人身之生命,推陈致新以存活,其致新之路有三,皮毛辅其呼吸,此其一,肺食天之精气,此其二,胃纳水谷之精微,此其三。其所食者,乃天地之精气也。以天地之精养人身之精,则人有命可活。而人身内外所界之三,皆可推陈出其浊气。表可吐其浊气与汗,肺之气囊可出浊气,自口者可出痰饮,魄门者以出糟粕,膀胱者以出尿液,女子胞以出经,胆腑以出胆汁。 紫极曰:人居天地之间,呼吸精气,新及时可致,陈及时可推,则生命之力盛,若新不可致,则人死,陈不能推,则人病。故人绝食,七日而死,呼吸止,死于一瞬,陈气不推,病之益甚。其治人身之病者,养其精以致新补正,去其邪以推陈泄之。治病者,推陈而致新也。观其所病,精不足者,养之以正,致新多于推陈,邪之实者,去之以浊,推陈多于致新,此治病之大法度。 小子曰:今日听闻内外之界定,乃前所未曾得闻,令细子耳目一新,先生以推陈而讲出之法。 紫极曰:其在表者,以汗之,其在上者,引而越之,以吐之,其在肺者,以平之。其在肠胃者,以下之。其在胆府者,以和之,其在膀胱者,以利之,其在女子胞者,以通之。男女之别推陈之法,只在女子胞,男精无通法,以厚积为顺,女子之所以较男子无力者,经信而数下之,男子之所以生须者,其浊气无处可去,顺冲脉而上化作胡须。女子经信数下,推陈之力较男子为多,故女子柔而寿,男子刚而暴亡。 神机气立篇第十三 小子问曰:经云: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又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何谓神机,何谓气立。 紫极曰:根于中,体之内也,气在体内升降之运行。根于外,体之外也,气与体外出入之交换。气机在体内升降运行,命曰神机。气机与体外出入交换,命曰气立。其有广狭二意,广义之言,凡物皆有神机与气立,物者,器也,生化之宇也,神机者,升降也,气立者,出入也,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狭义而言,指生物之动植,动物之神藏在心,植物之根藏于地,以根于中者为动物,根于外者为植物, 紫极曰:所谓神机,神之机也,化变之中,天机自动,天道自然。所谓气立者,因气而立,气者从外,顺天地四时之序。动植而以为神机气立,植物顺春夏四时之序,而有生长化收藏,花开叶落,年年如是。动物则因神机,而有生长壮老已,死去神离,代代轮回。经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动物者,其用神机,本为升降,而在出入。植物者,其用气立,本为出入,而在升降。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紫极曰:出入废,气机不能与体外出入交换,则体内升降自然不运行,故曰神机化灭。升降息,气机不能在体内进行升降运行,则与体外自然不出入交换,故曰气立孤危。升降出入,不能一刻相离,故曰: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是一个化变生死的过程,故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在体内气机生化运行,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故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植物具升降出入,非独具升降。动物亦具升降出入,非独具出入。 小子问曰:神机气立,其作器用,动物器用作神机,植物器用作气立,其作生化,神机升降,气立出入,吾已明矣!愿明万物之根。 紫极曰:万物之根,根于天心,宇宙万物,有形之体,不外三种,曰神机、气立、物化。神机者,以生长壮老已,气立者,以生长化收藏,物化者,以生成驻坏空。此三者,亦合乎两精相搏谓之神法则,久则生灵性。而以神机之神,为万物之灵。根在中者,为神机,根在外者,为气立,根在空者,为物化。器为生化之宇,神机之体者,其根在中,器毁而分之,神去而生化息,气立之体者,其根于外,器毁而分之,分之可再生,物化之体者,其根于空,器毁而分之,分之仍为物。此万物之根,生长之门。 论南北政篇第十四 小子曰:细子夜读《至真要》,帝问道于天师,论平人之脉,以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命曰平人。然阴在寸口有所不应者,其为何也。 紫极曰:寸口以候阴,人迎以候气。阴者为何,精之处也,阳者为何,动之居也。寸口自关分作二,以为寸尺,寸口之脉,乃手太阴之在腕者,人迎之脉,乃足阳明之在项者,人迎寸口脉等同,为脉中之气血均衡,平人之象,然以人迎微大于寸口为顺,此为阳气足。寸口脉乃十二经脉之独现象于阳,无所隐故,人迎脉乃足阳明之络在阳动而甚者。人迎一倍于寸口,其阳盛而阴弱,即经脉之血行之缓,络脉之气行之速倍,邪气并于表,其病在阳,寸口一倍人迎,其阴盛而阳弱,经脉之血行速,过于络脉之气行,邪气并于里,其病在阴。阳明者,多气多血之经脉,太阴者,多气少血之经脉,人迎为阳明之络现于项,寸口为太阴之经出于阳,其动之势大小齐等,则为无病,此人迎寸口脉诊之要理也。 紫极曰:寸口分作尺寸,以关为界,寸为阳,尺为阴,经脉所变现者,莫过于寸口之脉,故亦可以寸尺之脉诊以候阴阳病气所在。过关则微速,故寸脉微大于尺脉为顺,然必因四时之序,冬则尺当微大寸为顺。 小子曰:愿闻不应而平人者何。 紫极曰:人居于地,仰观于天,天象之星,影响人者有七,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七星之中,首其冲者为三星,即日月木星。日出于昼,月行于夜,木星为五星之最大,影响人气血最为明显,十二年绕地运行一周,故又称为岁星。日月昼夜穿梭,木星年以易位,故人迎寸口不应者,因木星引力所致。故天师曰,视岁南北,可知之也。此视岁者,视岁星之所在也。 小子问曰:岁之南北,以何定之。 紫极曰:考之天气起于子、地气起于丑、人气起于寅。南政者:阳也;北政者:阴也。子丑之时为天地未判之初,寅之时天地分矣!故寅至未为南政;申至丑为北政。如图:(一) 已 午 未 申 辰 酉 卯 戌 寅 丑 子 亥 南政之岁,寅至未年,少阴司天(午年),两寸不应。厥阴司天(巳年),右寸不应。太阴司天(未年),左寸不应。阳明司天(卯年),两尺不应。少阳司天(寅年),右尺不应。太阳司天(辰年),左尺不应。 北政之岁,申至丑年,少阴司天(子年),两尺不应。厥阴司天(亥年),右尺不应。太阴司天(丑年),左尺不应。阳明司天(酉年),两寸不应。少阳司天(申年),右寸不应。太阳司天(戌年),左寸不应。 紫极曰:故可知,子午卯酉四年为四正,其不应者在两寸两尺,寅巳申亥四年为四维,其不应在右寸右尺,辰未戌丑四年为四库,其不应在左寸左尺,亥至辰年,不应在尺,巳至戌年,不应在寸。 差数延时篇第十五 小子曰:地理之学,以夏至日最长,日至北回归线,春秋分日夜均平,日至赤道,冬至日最短,日至南回归线,而天气至寒至热之时,不在冬与夏至,而在其后。经以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以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而明言天气至寒至热之时,在二至后四十五日,此与天地之气同,愿闻其故。 紫极曰:此即差数延时也,势之行也。所谓势之行,论在持势法要篇中。今为汝而说差数延时。 紫极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为精之存在状态,其以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首当明了阴阳之特性。在外者为天,其为气,其好动,其质轻,在内者为地,其为形,其好静,其质重。气有动,形有量,阴阳之平衡,即气形动量之平衡也。所谓动量者,运动与质量之积数。阳之精,气动速而形轻,阴之精,气动缓而形重,其阴阳之精动量相同,方可立于平衡之态,阳精动量大,则阴成形而降于阴,降者谓天,阴精动量大,则阳化气而升于阳,升者谓地,辟如煮水,水量不变而加热,使水之气动变速,阴精之水动量增,必阳化为气而升于上。此不变之理也。 紫极曰:积气而为形,形散则为气,气之与形,实为一物,形之量少而动速者为气,气之量多而动缓者为形,形与气变,久则增气,此物性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辟如煮水化气,久则水干,全变作为气,气聚为雨,久则成涝,皆夭之因由。物变则为阳,物终则为阴,气增必由气变,此阴统于阳之理也。洛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之理以明之。 小子问曰:敢问洛书阴统于阳之理。 紫极曰:观洛书之数,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履。奇者阳,偶者阴。三天二地,一者左旋,乘三为三在左,复乘三为九上,复乘三为二十七,七在右,再复乘三见一又还至下。二者右旋,乘二为四在左上,复乘二为八在左下,复乘二为十六,在右下,复乘二见二又还至右上。地随天旋从左,则二乘三为六在右,复乘三为十八在左下,复乘三见四在左上,复乘三见二又还至右上。天不可随地转,地可随天转,若天随地右旋,则一者乘二初即入右上。故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地可随天道左旋,天不可随地道右旋。故天可统地,地不可统天。故阳可统阴,阴不可统阳。 紫极曰:阳行之而阴随之,夏至之时,日渐南巡,虽为阳最盛,而热随之,热气仍聚,故夏至后为至热之候,后四十五日为立秋,日至夏至秋分之间,热气聚厚而后续不足,故阴气始上,而阳气始下,天渐转凉。冬至之时,日渐北归,此时阴最盛,而寒随之,故冬至后为至寒之候,后四十五日为立春,寒气最不足后续,此时阳气始上,阴气始下,天渐变暖。此中之差数,即延时也。万物皆有此理,不止于此。耕耘与收获,必有差数而延时,治病亦如是,药汤入腹,差数延时之后,药力方起效果。此阴统于阳,阴随阳之故,果必于因后。 小子曰:吾明矣,差数延时也,乃因果之时差,然师言阴统于阳,其于医何若。 紫极曰:六气者实四气,四气以分气与形,其气者,寒与热,其形者,湿与燥,气者为阳,形者为阴,气可统形,形不可统气。故经中所云,阴阳之升降,必以寒暑彰其兆。寒暑以分四时,皆可有燥湿之形,故寒暑之阴阳升降,燥湿形可随之。此阳统阴也。故寒可兼燥,亦可兼湿,暑可兼燥,亦可兼湿。此一时之气可兼二形,非一形可兼二气,寒暑不同时也。阳可统阴,气可统形,人身之常温可统人身之常润。辛可发散,气行形随之,水亦外散,故辛可润之。 持势法要篇第十六 小子曰:愿闻持势法要。 紫极曰:持势者,物之惯性也,此宇宙之法则,万物皆欲维持其势,故命名曰持势法要。本乎天者亲天,本乎地者亲地,天者为阳,地者为阴,在阴者阳化气,其亲天者皆上,在阳者阴成形,其亲地者皆下之,此上下相招,阴阳往来之动也,阴阳相引之原理。太极体中阴阳二数,再单独成象,以阴阳各为一太极体,其在阴太极体中,精气阳化欲出,阴之太极必持其势,不欲其出,以维系原阴太极体不变,其出与不欲出,为相对阴阳,亦为阴阳相吸之理。阴系太极体此功能,名之曰持势。阳系太极体亦然。 紫极曰:宇宙星系不变,阴阳相吸与持势之平衡而成,其阴阳因相引而动,其因持势而不欲动,故宇宙基本运动法则为圆周之运行。因圆周之运行形成太极超圆之体,如是层层太极之总,便为今日所见之宇宙。故可知,宇宙一切法,皆起于阴阳。宇宙之平衡,在阴阳之相引与持势均衡。阴阳相引在同一太极体中,阴阳持势在两个太极体间。 小子问曰:阴阳者,异性也,阴之与阴,阳之与阳,同性也,吾曾听闻,异性相吸,亦听闻同性相感,吾不知其相吸否,相引否,愿师解惑。 紫极曰:本乎天者亲天,本乎地者亲地,即同性相感也,在阴者阳化气,在阳者阴成形,即异性相吸也。所谓同性相感者,其分在两个太极体间,所谓异性相吸者,在同一太极体内。辟如天地阴阳,以之为一个太极体,则阴阳相引,在地者阳化,在天者阴成。若以天地二数各为一太极体,则天太极招感地太极中所亲天者,地太极招感天太极中所亲地者。相引与相招,实为一理,而象数有异。辟如煮水,气所招者,为水面热行最速者,此与气相近,故相招。男女阴阳亦如是,其阴阳属性,使其相引,而其二人之性格,使其相招,因性格相近而相招,其内必有持势,相引与持势而相战,若相引大于持势,则相战最终合为一。因人本性难移,有持势大于相引者,相战磨合后而终分离。 小子问曰:持势法要之于医何如。 紫极曰:人身为一太极体,其内有五脏分五行,肝为木主生发,心为火主炎上,肺为金主收敛,肾为水主润下,脾为土主运化,如是五行相生,在同一太极体内,循环不休,此阴阳五行之相引运动。辛主散,酸主收,苦主坚,咸主软,甘主缓。肝味酸,心味苦,肺味辛,脾味甘,肾味咸。以五脏各分五太极,为小太极体时,则肝升而肝不欲其升,心炎而心不欲其炎,五脏皆持势而不欲变。因肝为升发,酸主收敛,故酸味先入肝。肺主收敛,而辛主发散,故辛先入肺。心主炎上,火上中空,苦主坚内,故苦味先入心。肾主润下,下则坚实,咸主软坚,故咸先入肾。脾主运化,运化则速,甘味主缓,故甘先入脾。此皆持势之故也。在人身太极体中,补肝用辛,泻肝用酸,补者顺其势,泻者持其势,对肝而方,补者用酸,泻者用辛,此大小太极体不同,其用不同也,五脏如是皆同理。 紫极曰:故可知,调理人身,以顺势为补,调其五脏,以持势为补。如是乃用药之法度。不但人身,宇宙万物皆然。 小子曰:万物持势若何。 紫极曰:电之所发,为金属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金属欲持其势,必产生电流,形成相反之磁场与原磁场相抗衡,此即电流之产生。钢球之生产,以钢水滴入水中,钢水持势,欲维护其自身温度不变,必减少与外界之接触面积,达到传热最小,同体积中,唯球形面积最小,故钢水持势变成钢球。宇宙万物生成于宇宙太极中,必守太极之法则,万物如是。人身治病之理,必用其持势法要,五脏之生克,详论于五脏生克篇中,以持势论生克。 十一经论篇第十七 小子问曰:经络十二以分手足,各三阴三阳,而马王堆汉墓出土有足臂十一经灸经,与阴阳十一灸经,经有十二,焉十一乎。 紫极曰:十二经脉与十一经脉,汝道来。 小子曰:十二经者: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太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臂十一脉:足泰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阳脉,足泰阳阴脉,足少阴脉,足帣阴脉,臂泰阴脉,臂少阴脉,臂泰阳脉,臂少阳脉,臂阳明脉。 阴阳十一脉:钜阳眽,少阳眽,阳明眽,肩眽,耳眽,齿眽,大阴眽,厥阴眽,少阴眽,臂钜阴眽,臂少阴眽。 紫极曰:足臂十一经中,泰阳者,太阳也。帣阴者,厥也。阴阳十一经中,钜者,巨也,太阳也,肩脉,手太阳也,齿脉,手阳明也,耳脉,手少阳也。其中足臂十一经,足经六,臂经五。阴阳十一经中,足经亦六,臂经五。此二者较内经之脉,唯无手厥阴之脉也。欲知经有十一,焉或十二,当识得三焦之性。 小子问曰:何谓三焦。 紫极曰:三焦者,孤之腑也。考人身之体,以五行象数而分之,内有五脏六腑,外有皮毛,脉,分肉,筋,骨。五脏五腑互为表里,余之一腑为孤之腑也,此腑为何,三焦是也。虽外有皮脉肉筋骨,此中仍有一膜在,不历属此五者,此膜亦孤之腑也,三焦也。三焦为人体之大腔子,腔内之膜原,皆三焦之腑,四体之膜理,皆三焦之外现,膜原以分上中下,以上中下三焦而命名之。 紫极曰:经言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七节者,两肾之间也,其有小心,小心之膜原,即三焦经之起源。两肺之间有心脏,心脏之膜原,即心包也。三焦与心包,皆为腔内之膜原,为膜原中两极点。三焦在腔内北极,心包在腔内南极,二极之相引,大心与小心相交,即心肾之相交。心包代心行事,三焦代小心行事,所谓心者,小心为精之本,大心为气之本,此二心之不同也。 紫极曰:足少阴肾也足太阳膀胱互为表里,手少阴心与手太阳小肠互为表里。三焦之经为阳,其为足太阳之所别,心包之经为阴,其为手少阴之所别,此二经相络为用,互为表里,实交通心肾所用,皆太阳少阴之所发。三焦心包同质,皆腔内之膜原,其本为一经,上下相贯。故十一经以三焦统二经,为孤之腑,大腑也,其大腔内含五脏五腑,外膜连四肢百骸,其膜为水火之道路,三焦代相火行事,心包代君火行事。 小子曰:今师言三焦之事,乃千古未所听闻,十一缘何变作十二。 紫极曰:人体十二经者,本为一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分之,可以十一,亦可为十二,推之可十,数之可百,经之离合之时,分作六经亦可,此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然十一之所变十二者,使三焦一亦为二,心包自三焦中化出,此为象数模型对称所需,至此十二经之学问,亦为实用易用,然三焦之理隐于其中。师曰:心包三焦本一物,十二经络亦十一,中有水火通两极,心肾相交之道路。 附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释文 足 足泰(太)阳温(脉):出外踝窭(娄)中,上贯膊(),出于();枝之下(胂);其直者贯臀,夹(挟)脊,出项,上于豆(脰);枝颜下,之耳;其直者贯目内渍(眦),之鼻。 其病:病足小指废,膞()痛,()(挛),脽痛,产寺(痔),要(腰)痛,夹(挟)脊痛,□痛,项痛,手痛,颜寒,产聋,目痛,(鼽)(衄),数瘨(癫)疾。‧诸病此物者,皆久(灸)泰(太)阳(脉)。 ●足少阳(脉):出于踝前,枝于骨间,上贯膝外兼(廉),出于股外兼(廉),出胁;枝之肩薄(髆);其直者贯腋,出于项、耳,出(枕),出目外渍(眦)。 其病:病足小指次指废:胻外兼(廉)痛,胻寒,膝外兼(廉)痛,股外兼(廉)痛,脾(髀)外兼(廉)痛,胁痛,头颈痛,产马,缺盆痛,(),聋,(枕)痛,耳前痛,目外渍(眦)痛,胁外穜(肿)。‧诸病此物者,皆久(灸)少阳(脉)。 ●足阳明(脉):循胻中,上贯膝中,出股,夹(挟)少腹,上出乳内兼(廉),出膉(嗌),夹(挟)口,以上之鼻。 其病:病足中指废,胻痛,膝中穜(肿),腹穜(肿),乳内兼(廉)痛,□外穜(肿),頯痛,(鼽)(衄),数癫,热汗出,脞()瘦(搔),颜寒。‧诸病此物者,皆久(灸)阳明(脉)。 ●足少阴(脉):出内踝窭(娄)中,上贯膊(),入(),出股,入腹,循脊内上兼(廉),出肝,入胠,(系)舌本。 其病:病足热,膞()内痛,股内痛,腹街、脊内兼(廉)痛,肝痛,心痛,烦心,洇□□□□舌辂(坼)□旦(瘅)尚(上)气□□数(喝),牧牧(默默)耆(嗜)以欬(咳)。‧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足少阴温(脉)。 ●足泰(太)阳阴(脉):出大指内兼(廉)骨蔡(际),出内踝上兼(廉),循胻内兼(廉),上膝内兼(廉),出股内兼(廉)。 其病:病足大指废,胻内兼(廉)痛,股内痛,腹痛,腹张(胀),复□,不耆(嗜)食,善意(噫),心烦,善肘()。‧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足泰(太)阴(脉)。 ●足帣(厥)阴(脉):循大指间,以上出胻内兼(廉),上踝八寸,交泰(太)阴(脉),循股内,上入脞间。 其病:病脞()瘦(搔),多弱(溺),耆(嗜)饮,足柎(胕)穜(肿),疾畀(痹)。‧诸病此物者,皆久(灸)帣(厥)阴温(脉)。 皆有此五病者,有(又)烦心,死。三阴之病乱,不过十日死。循(脉)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温〈(脉)〉绝如食顷,不过三日死。烦心,有(又)腹张(胀),死。不得,有(又)烦心,死。唐(溏)泄恒出,死。三阴病杂以阳病,可治。阳病北(背)如流汤,死。阳病折骨绝筋而无阴病,不死。 根据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页177注14,以下修订省称《考释》;张家山《脉书》省称《脉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释文 臂 臂泰(太)阴(脉):循筋上兼(廉),以奏(走)臑内,出夜(腋)内兼(廉),之心。 ●其病:心痛,心烦而意(噫)。‧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泰(太)阴(脉)。 ●臂少阴(脉):循筋下兼(廉),出臑内下兼(廉),出夜(腋),奏(凑)胁。 ●其病:胁痛。‧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少阴(脉)。 ●臂泰(太)阳(脉):出小指,循骨下兼(廉),出臑下兼(廉),出肩外兼(廉),出项□□□目外渍(眦)。 其病:臂外兼(廉)痛。‧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泰(太)阳(脉)。 ●臂少阳(脉):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兼(廉),奏(凑)耳。 其病:产聋,颊痛。‧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少阳之(脉)。 ●臂阳明(脉):出中指间,循骨上兼(廉),出臑外廉上,奏(凑)(枕),之口。 其病:病齿痛,□□□□。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阳明(脉)。 ●上足(脉)六、手(脉)五。 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释文 钜阳眽(脉) 钜阳眽(脉):潼(踵)外踝娄中,出中,上穿(臀),出猒(厌)中,夹(挟)脊,出于项,□头角,下颜,夹(挟)(齃),(系)目内廉。是动则病:潼(肿),头痛,□□□□脊痛,要(腰)以(似)折,脾(髀)不可以运,腘如结,如裂,此为踝蹶(厥),是钜阳眽(脉)主治。其所产病:头痛,耳聋,项痛,耳强,疟,北(背)痛,要(腰)痛,尻痛,(痔),()痛,痛,足小指痹,为十二病。 少阳眽(脉) 少阳眽(脉):(系)于外踝之前廉,上出鱼股之外,出上,出目前。是动则病:心与胁痛,不可以反稷(侧),甚则无膏,足外反,此为阳蹶(厥),是少阳眽(脉)主治。其所产病:□□□头颈痛,胁痛,疟,汗出,节尽痛,脾(髀)外廉痛,□痛,鱼股痛,膝外廉痛,振寒,足中指踝〈痹〉,为十二病。(及温)。 阳明眽(脉) 阳明眽(脉):(系)于骭骨外廉,循骭而上,穿膑,出鱼股之外廉,上,穿乳,穿颊,出目外廉,环颜□。是动则病:洒洒病寒,喜龙〈伸〉,娄(数)吹(欠),颜黑,病穜(肿),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心肠〈荡〉,欲独闭户牖而处,病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此为骭蹶(厥),是阳明眽(脉)主治。其所产病:颜痛,鼻(鼽),领〈颔〉颈痛,乳痛,心与胠痛,腹外穜(肿),阳(肠)痛,膝跳,付(跗)□□,为十病。 肩眽(脉) 肩眽(脉):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廉,出臂外,腕上,乘手北(背)。是动则病:嗌痛,颔穜(肿),不可以顾,肩以(似)脱,臑以(似)折,是肩眽(脉)主治。其所产病:领〈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 耳眽(脉) 耳眽(脉):起于手北(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辉辉,嗌穜(肿),是耳眽(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齿眽(脉) 齿眽(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夹(挟)鼻。是动则病:齿痛,朏()穜(肿),是齿眽(脉)主治。其所产病:齿痛,朏()穜(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 大(太)阴眽(脉) 大(太)阴眽(脉):是胃眽(脉)(也)。彼(被)胃,出鱼股阴下廉,上廉,出内踝之上廉。是动则病:上当走心,使复(腹)张(胀),善噫,食欲欧(呕),得后与气则怢(快)然衰,是钜(太)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心烦,死;心痛与复(腹)张(胀),死;不能食,不能,强吹(欠),三者同则死;唐(溏)泄,死;水与闭同则死,为十病。 厥阴眽(脉) 厥阴眽(脉):(系)于足大指菆(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五寸而出大(太)阴之后,上出鱼股内廉,触少腹,大渍(眦)旁。是动则病:丈夫隤()山(疝),妇人则少腹穜(肿),要(腰)痛不可以卬(仰),甚则嗌干,面疵,是厥阴眽(脉)主治。 其所产病:热中,降(癃),隤(),扁(偏)山(疝),□□五病有而心烦,死,勿治(也)。有阳眽(脉)与之俱病,可治(也)。 少阴眽(脉) 少阴眽(脉):(系)于内(踝)外廉,穿,出()中央,上穿脊之□廉,(系)于肾,夹(挟)舌本。是动则病:(喝)(喝)如喘,坐而起则目瞙()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善怒,心肠〈惕〉,恐人将捕之,不欲食,面黭(黯)若(灺)色,欬则有血,此为骨蹶(厥),是少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口热舌柝(坼),嗌干,上气,饐(噎),嗌中痛,瘅,耆(嗜),欬,音(瘖),为十病。少阴之眽(脉),久(灸)则强食产肉,缓带,皮(被)发,大丈(杖),重履而步,久(灸)几息则病已矣。 臂钜阴眽(脉) 臂钜阴眽(脉):在于手掌中,出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滂滂(彭彭)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蹶(厥),是臂钜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胸)痛,(脘)痛,心痛,四末痛,(瘕),为五病。 臂少阴眽(脉) 臂少阴眽(脉):起于臂两骨之间之间,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痛,益(嗌)渴欲饮,此为臂蹶(厥),是臂少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胁痛,为一病。 十三体窍篇第十八 小子问曰:人之生于天地间,必应之于天,合乎于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者七,下窍者二,此二七之数,合为九窍。愿师解此九窍。 紫极曰:上窍者七,耳目鼻口以应之,下窍者二,前后二阴以应之。上窍者,皆清阳之所注,下窍者,皆浊阴之所行,此本乎天者亲,本乎地者亲地。清阳注于目则能视,注于耳则能听,注于鼻则能嗅,注于口则能味。饮食入胃,水谷之精微纳于内,糟粕出后阴,膀胱之气,浊液出前阴,然人身止然九窍乎? 小子曰:愿闻师说。 紫极曰:人身八万四千毛孔,皆其窍也,此窍谓之玄府,以排汗液,辅行呼吸。毛孔除外,人体当有十三窍。元窍一,暗窍三,明窍九,以合一三九之数,九为老阳,其性变,其显于外,故以九窍之明于外。 小子问曰:元一暗三明九,愿闻师说其数。 紫极曰:小子已知人生天地,必合乎数,然不知合于何数,吾今为汝言之。一者,洛书之北水方,三者,东方木,九者南方火,九则变,数穷也,穷于其中,以生阴,九变作七在西方以行清阳,二为浊阴之始。故可知,一者元窍,先天之本也,三者暗窍,生生不息者,九者明窍,显于外也,七者清阳之所注也,二者浊阴之所行也。今观九窍,目二鼻孔二耳二,其居于上,口一前后阴各一,其居于下,恰合于地天泰卦。气者为阳,其用阴数,形者为阴,其用阳数,目耳鼻,其清气之出入,故其有二,口与前后阴,其浊形之出入,故其各一。 小子曰:目耳鼻口前后阴,此谓九窍,吾视而可知,察已可得,然元一暗三之窍居于何处。 紫极曰:人身胎始,居于胞宫,此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胎之始化,其由先天一窍而生之,此窍者,脐窍也,及其生,坎带脱离,脐窍始闭。此脐者,元窍也,为人身太极中心之点,其内连先天肾炁,背对七节之傍小心,易龙图之中宫一六之水,元一之窍也,先天之本也。暗三者,精门一,乳孔二。其前阴之内,分作两窍,一窍精之所出,一窍溺之所行,男子窍小,所现若一,女子窍大,两窍分离,所谓九窍之前阴者,精溺之门户也。乳孔者在上,左右各一,五脏之精汇聚于精房,开窍于乳孔,精房者,俗称乳房,其下行相连于精宫,男子应日为阳,精日日而下,故乳房不显而精宫常满,女子为阴应月为期,其精应月而大下,故乳房饱满而精宫常亏,此所以男子易动性伤精而女子淡然少伤之然也。暗三者,生育以养后代也,故其数应三,生化不息。 小子曰:人身其妙也,故曰人身难道,男女之有别乎。 紫极曰:形有异,而实无差别。其异者,异于暗三之窍,然其理无所差别。五脏之精汇聚于双乳,女子乳藏精,男子精日下,故女子乳起而男子乳平,暗窍则相同。其精房之下连于精宫,无所异也。精宫之化生精气,以营生殖之精,生殖之精所产之地,谓之精室,男在囊中,女在腹内,其数为二,精室外连精窍,其所行之道,男子分行聚于精窍,女子之道中途连二为一,化作女子胞,即胞宫也,胞宫外连生殖之门户。前阴其形虽异,然其理亦一也。此男女之异同。 小子曰:人身十三窍,其在人身难合乎数,细子不解其意,愿师明其数理。 紫极曰:宇宙之生化,合乎老君之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君之道,无极为0,太极为1,0+1=1,此道生一,1+1=2,此一生二,2+1=3,此二生三,三后必继生化,3+2=5,5+3=8,8+5=13、、、,如是以至于万物。其象数模型即为无极,太极,二仪,三才,五行,八卦,其在人身者,八数之外,即为13窍,13窍之后为背脊21节,如是如是,化生无穷尽,不可尽言。不但人如是,植物之生亦以此数排序,凡所能化生,皆以此道之序而生之。 小子曰:十三窍吾明矣,逆推于前,一二三五八以应何。 紫极曰:辟如骨之所生,大臂骨一,小臂骨二,腕骨三,指骨五,股骨一,胫骨二,足踝骨三,趾骨五。此四肢生至五穷于数,故人有五指五趾也。八应八卦,其形为圆,故人祖窍之内,鼻之腔有八个窦室,头骨八块,牙一侧八个,环周三十二齿,内外合为六十四卦。人体十三窍,左右肋骨各合太极之胸骨计十三,背脊二十一节,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其小心者,人身太极之心也,其为一,以生藏精之肾二,上交于隔上之心肺则为三,精气分藏于五脏,其脏器者,肺二心二肾二脾肝各一计八脏器,五脏者七,合太极一心而为八,故脏形止于八。其小心者一,生肾者二,大心者一,生肺者二,神心者一,生脑者二,所谓神心者,左右半脑之中之心也,今所谓松果体之处也。其肺名为一,生右肺二页,左肺三页。皆合乎此道也。 小子曰:妙妙,人体真是妙不可言,然肝之与脾不合数,何故也。 紫极曰:人身者,左右对称也,其为一者居中,为二者分于两侧,故双目双耳两鼻窍,皆中轴之两侧也,口与前后阴在中也,三心在中,而肾肺脑居两侧也,四肢左右对称也。人身之内,唯肝与脾不合对称,肝居于右,脾居于左。人身之对称者,平衡之体也,不对称者,欲求平衡之势所在也,故有对称,有不对称,有合乎数,有不合乎数。不合乎数者易动,合乎数者易虚。自自然然,以求平衡之势也。 胃之五窍篇第十九 紫极曰:人体十三窍,吾已讲解,今再于汝讲胃之五窍。 小子曰:五窍者,吾以知之,自口而至魄门,其为一管道,内有五门,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也,经曰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然细子不明其所用,今师言及此,幸事也。 紫极曰:然,五谷水饮之所入,自口至会厌,入咽,咽者,吞也,中有机关,食时而胃管开,以挡呼吸之气道,不使水谷之入于肺,吞则气道闭,食道开而入于胃。水谷过于咽,入于食道,长尺六,下连于胃,胃粗而管细,食至于贲门,直喷而下也。水谷入于胃中,胃热而腐化以成糜,其糜顺胃下管幽门而出,幽门者,偷偷而溜也。糜过幽门,入于小肠,小肠之长,回运而转,命曰回肠,肠之热,同于心脏,其蒸化水谷,泌水谷之精微纳于内,而至阑门,阑门者,拦阻也,阻未泌尽之水谷,水谷之精微泌尽而成糟粕,入于广肠,广者大也,大肠环小肠一周,泌其津液,其糟粕而自魄门而出,魄者地也,糟粕出而归于地。 小子曰:师言胃之五窍,其咽贲幽魄,皆自然而行,而阑门者,拦也,阻未泌尽水谷精微糟粕,夫糟粕至此,有未泌尽其精微者,复返归小肠之泌乎。 紫极曰:否。糟粕至回肠之末,注于广肠,虽有未泌尽其水谷之精微者,亦过阑门,阑门之过,谓之盲肠,有一阑尾,居大小肠相连之处盲肠之端。小肠小而大肠大,小肠之连接大肠处,不在其端,盲肠者似曲囊,其大而广,其端者,即阑尾之所居地,阑尾之状,细小之管,状若蚯蚓,紧附盲肠之尾而可摆动。糟粕过阑门,注于广肠,其在盲肠之内泄入阑尾,阑尾摆动,以验糟粕中是否存有未尽之水谷精微,若验之有水谷精微,以告人神,人神则增小肠之温,蒸化小肠之中水谷,以增泌其精微之气,若验之皆是糟粕,则告之人神,小肠之温适可。所谓阑尾之用也,小肠之温调节之机关。阑尾摆动,挤出糟粕,复纳新物,时时验之。若阑尾摆动不足,内含未尽水谷精微之糟粕不得及时排出,则糟粕于阑尾内腐化成痈,此肠痈之病也。故阑门者,拦水谷精微之门也。 小子若然顿悟,曰:西医科技之发达,因不识气化之妙,以为阑尾无所用途,此怡笑于天下也。 五脏生克篇第二十 紫极曰:五脏生成于易龙转河图之象数模型,肺上肾下,左脾右肝,中央心。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心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其应象肝为木,肺为金,心为火,脾为土,肾为水。 小子问曰:内伤之疾,五脏传变生克,有道乎? 紫极曰:道之在天下,无处不在。五脏之病变相传,亦有道也。夫一脏之病,或虚或实,而他脏未病之时,以为平脏。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此传变之道,所谓克者,乘之谓也。气之顺势而行,此谓相生,气有余则传之过速,隔一而至,此谓克,不足则所不胜之气传之速,此亦为克,乘者,不当至而至也。肝气生心,若肝气有余,过心而至于脾,此为不当至而当,肝克脾也。肝气不足,肺气不当至肝而至之,此肺之克肝也。 小子曰:五脏虚实之治,其道若何? 紫极曰:一脏之病,或虚或实,实为邪气实,虚为正气虚,而四脏不病者,其治之道,不可虚不病之脏,此理当常守,不得有误。人身之平衡也,化生之常人为平衡,病久亦可行成平衡,不可虚无病之脏,即平衡之时,五脏之均,化生以平之道。若虚其不病之脏,亦可达于病态平衡,化生之道常偏乖。 紫极曰:夫五脏虚实之法,有隔一,隔二,隔三,隔四,本脏之治法不同,皆可达成平衡之势,择其有加者以为法要,即治五脏之理也。 小子曰:愿闻之。 紫极曰:以肝病之为例而明之,演示五治之法。肝本脏之病,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此谓本脏之治。肝病补心,火旺则克金,金不制木则木旺,此肝虚之治法,肝病泻心,火衰而不制金,金胜克木,木气不行而虚,此治肝实之法。心为肝之子,此所谓隔一之治也。肝病补脾,脾旺而制水,水弱不克火,火旺则克金,金虚不制木,木自旺,此肝虚之治法,肝病泻脾,土虚不制水,水旺克火,火不制金,金旺则克木,此肝实之法。脾为心之子,此所谓隔二之治。肝病补肺,则金旺而克木,此治肝实之法,肝病泻肺,金衰不克木,此治肝虚之法。肺为脾之子,此所谓隔三之治。肝病补肾,水旺则克火,火不制金,金旺则克木,此肝实之治法,肝病泻肾,水弱不克火,火旺制金,金衰不克木,此肝虚之治法。肾为肺之子,此所谓隔四之治。五脏之治,补泻二法医其五脏,故有本脏,隔一,隔二,隔三,隔四之治,实虚不同而补泻各异。 小子问曰:师之所言,补泻五脏之法,皆用其克,缘何不用其生,辟如师言肝病补肾,以治肝实,而肾本生木,与师所言反意,此木岂不犯虚虚实实之戒。 紫极曰:生则气顺,克则气暴,气平顺四生相生之序,气暴则传,补泻五脏之气而虚实,其气不平,当传其所胜,非传所生。吾前已言,欲达人身之平衡,不可虚其无病之脏,故五治之补法,当为正法,即本脏之虚而补之,隔一之虚补之子,隔二之虚补其所胜,隔三之实补其所不胜,隔四之实补其母。然本脏之病,直治其脏则气暴,循环而治则气柔,实证治之可急去,其用可气暴,虚证治之当缓图,其用当气柔,故五脏虚证之治法,当用隔二之治,五脏实证之治法,可用隔三之治法。然隔三之治,补其所不胜,即泻本脏之实,理一也。故曰,见肝虚之病,首当实土,见肝实之病,首要补肺,补肺即泄肝也。 小子曰:五脏当何补泻。 紫极曰:顺势为补,持势为泻。补肝用辛,泻用酸,补心用咸,泻用苦,补脾用甘,泻用苦,补肺用酸,泻用辛,补肾用苦,泻用咸。其隔三之治,补肺用酸,乃本脏之治泻肝用酸同理也。故仲圣杂病之治虚,见肝之病,首当实脾,余脏如是,此其理也。 热温疫疬篇第二十一 小子问曰:观今之医学,张口细菌,动辄消炎,于万民于水火之中,愿师明详此中左右。 紫极曰:六气者风寒暑温燥火,而实有四气,寒热燥湿。人身之常温也,其温所生,非从外来,乃体之化生之热而维系常温。夫人之病高于常温者,外相皆为热,而所生热之理异也。热病之法要,传经化热,伏气变温,疬气为疫。 紫极曰:考人之身,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精之起亟,就阳化气,生化之热即起。阳气之卫固,守生化之热为常温,内热高于常温之时,则玄府开而热泄,低于常温之时,则玄府紧闭而守热不出,以维系。若伤于寒,而卫气闭,玄府不得正常开而阖起,则生化之热不得外泄,故人身发热,医此者,解表开其玄府泄其热即可。此传经化热之谓也,君火以明而主之。 紫极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藏精起亟收放平衡,则阳化之热及时补充身体之常温而无热。若阴之起亟功能亢进,即不守精而阳化为热,生化之热所生之太过,足以使热起,此即为火也。故曰相火以位,不可乱也。阴不藏精而起亟太过,因冬不藏精之故,故曰,冬不藏精,春必温病。亦有因冬伤于寒而不即病,伤寒之后,寒闭玄府,使热内蕴,挠动相火,使体内环境改变,阴起亟亢时,至春玄府开而病温,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紫极曰:传经化热,病在于阳,君火之主,生化之热不得出之故。伏气变温,病在于阴,相火之主,阴之起亟功能亢奋之故。相火为生热之源,君火为常温之系,相火当守位,君火以温身。热之与温,其病相似,而所治各异,热病治在阳开其表,温病治在阴而藏其精。此皆生理功能之变化,非所谓病菌之致也。今见热而杀菌,本无菌可杀,人死半矣。 小子曰:今医之谓细菌而发热,乃师所言疬气否? 紫极曰:传经化热,伏气为火,然六气者,正气也,过则为六淫,其不正者,谓四时不正之气,所生为疬气,其所病者,为疫,其外证者,有发热,有未发热,必有所苦。其发热与热火有异,所治用解毒之法。四时不正气,辟如夏之大寒,民所病如一,证状相似,远近咸同,此疫也。疫之所分,有自鼻而疫染于天时,有自口疫染于饮食,有接触疫染于皮肤。所谓自口鼻与皮肤,乃人身与外之所入有三之地界,此致新之路,已解讲于升降出入篇中。此疫之外来者也。人之久病,必蕴而成毒,此毒自人身之界而外出,可疫染于他人,此久病蕴疬也。故可知,疫之为病,其所入有三界,此疫染之疬,其因他病病久而蕴毒,此久病化疬也。疫疬之治,可解毒清热之治也。 左右阴阳篇第二十二 小子问曰:上为阳,下为阴,吾以明之,左为阳,右为阴,因何是说,愿师详解。 紫极曰:圣人居明堂,面南而立,左者东方,右者西方,故左阳右阴。 小子曰:若圣人面北而立,岂非左者西方,右者东方,左阴右阳否。 紫极曰:此阴阳象数应象而来。阴阳之法则根基于“中为阴”,推之以外者为阳,内者为阴,此三维空间超圆之体。此超圆体内抽象出一维空间,则为上下,以中为阴法则,上为外,下为内,故上为阳,下为阴。抽象出二维空间,则为上下左右,上下阴阳已定,欲明左右阴阳,当分解超圆太极体内之阴阳构成。 紫极曰:天地阴阳为超圆太极体,今谓三维空间,中含天文阴阳与地理阴阳。地理阴阳以东西南北分,为地平面二维空间,加天之上下,而为天地六合,而成太极体天地阴阳。天文阴阳亦为二维空间,以日行之轨而成平面,分之以子卯午酉,加之地理南北二极,亦为天地六合。天文空间与地理空间相交,人居于中,明堂之内。日初出现于地平,地理阴阳谓之东方,天文阴阳在卯。日没落入于地平,地理谓之西方,天文在酉。天文正午之候,日丽于上,立于当空之上极,天文正子之时,日晦于下,隐于地平之正下。阴阳出自于中华文明,必应象于中华之地理,中华居地理之北,正午之时,日偏地理之南,此南之极,谓之南极,相对而为北极。故以日出于地理之东,天文之卯,日落于地理之西,天文之酉,日正于地理之南,天文之午,日没于地理之北,天文之子。此乃天文地理阴阳二维空间之象数模型也。以卯、东为阳,相对酉、西为阴,午、南为阳,相对子、北为阴。 紫极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必应天地阴阳象数模型,天地为父母。人不以东南西北分,亦不以子卯午酉分,而谓之前后上下左右,以为人身六合。前者腹也,后者背也,上者头也,下者尻也,左右各命其名相。人以背为阳,腹为阴,头为阳,尻为阴,若能定左右之阴阳,可解小子之惑也。 紫极曰:人以背为阳居上,腹为阴居下,头为阳朝南,尻为阴坐此,则左为卯东,右为酉西,故左为阳,右为阴也。 小子曰:师语予明,然仍不甚解,若以头为阳居上,尻为阴立下,背为阳朝南,腹为阴向北,则即圣人面北而立,岂非左者西方,右者东方。 紫极曰:小子知其一,未知其二,不明上下,亦不识两极。地理阴阳分东西南北,加天文上下而为六合,天文阴阳有子卯午酉,加地理两极而为六合。人身之应象,何为上下,何为两极?若以头尻为上下,则前后左右为东西南北,若以头尻为两极,则腹背左右为子卯午酉。所谓三才者,天地之外,唯人万物之灵也,因其直立而行头尻立于子午上下,复可平卧而息头尻以为南北两极,故人可合天文地理阴阳之成气,混沌昼夜作息为太极。万物之有形,除人之外未曾有也。 紫极曰:考动物之体,其行卧皆背之向天,腹之朝地,此背腹上下定也,而头可转向于四面,故可行走于地理八方。而植物不同,其头皆向之于天,根之入于九泉,头向已定,只可生长于四围,不能行走于八方。人之所以万物之灵者,头或可朝于天,或可转八方,而为五虫之裸虫,故以背为阳居上,腹为阴居下,头为阳南极,尻为阴北极,故左右阴阳定,左者为阳,右者为阴。 紫极曰:阴阳男女相合之时,腹接为一,背皆于外,而头尻相合,此混沌太极之象,外者为背,内者为腹,外者为阳,内者为阴,头尻为阴阳太极体之两极,此他物所不能及也,亦人为万物之灵相,此双修之法之理,和合阴阳混沌太极之道。 紫极曰:左者阳也,其象为卯,少阳之始,其气升发,右者阴也,其象为酉,少阴之初,其气降敛,阳气并于上,则人右耳目不若左聪明也。阴气并于下,故人左手足不若右之便也。 小子曰:师道左右阴阳显,吾明矣。人之诊脉,二人相向,经以左寸为心,左关为肝,右寸为肺,右关为脾,因二人相向,此左右之别,工之左右乎,病之左右乎?吾观洛书,以左三右七,河图为三八合木居左,四九合金居右,此河图三八之数,洛书三数,当观者之左,河图四九,河书七数,为观者之右。诊脉之时,所谓左右,以工乎,以病乎?又以左为阳,右为阴,左为血,右为气,又以血为阴,气为阳,何者为阴,何者当阳? 紫极曰:河出图,洛出书,龙马出河,背之负图,神龟出洛,甲上见数,所观之河洛之图,皆在于背,故左三者,神龟之左,四九者,龙马之右,与所观者同其左右。古脉之诊,以左诊左,以右诊右,向背于一侧,今之诊不同,二人相向,以左诊右,以右诊左。脉诊之难,于气相应,左以候左,右以候右,可以万全,以左候右,以右候左,必有所失。故病之左必与工之左同侧,右必同右。左者心肝,右者肺脾,心肝主血,肺脾为气,故左血右气,此气血者,静态阴阳之质也。血者为阴,气者为阳,在阴者阳化气,在阳者阴成形,阳化气者升,阴成形者降,故左为阳化,右为阴成。人身左右阴阳,其气卯酉,地理东西,动态之地,故左为阳,右为阴。阳化之气升于上,阴成之气并于下,人身之耳目聪明之别,手足动作之便,此明征也。 小子曰:此医道之不传也久也,诊不依古圣度,故有今疑之错也,错而不识,以之为道,流转无穷,医道晦暗,谢先生示医之理,显圣之道!
本文档为【医隐易玄2医基易玄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74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7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9-05
浏览量: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