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

举报
开通vip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 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目录 一、课题提出...............................................................4 (一)调查背景...........................................................4 (二)研究意义................................................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 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目录 一、课题提出...............................................................4 (一)调查背景...........................................................4 (二)研究意义...........................................................4 (三)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4 二、中国茶文化.............................................................5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6 (二)中国茶文化的特征...................................................10 1.历史悠久.........................................................11 2.内涵丰富.........................................................11 3.民族特色.........................................................12 4.地域差异.........................................................12 5.国际影响.........................................................12 (三)中国茶文化的社会作用................................................13 (四)中国茶文化与礼仪....................................................13 三、泉州茶文化现状.........................................................14 (一)福建茶文化的概况.....................................................14 (二)泉州茶文化概况......................................................15 1.泉州茶文化的发展情况..............................................15 2.泉州茶文化与台湾茶文化的联系与差异................................15 3.近年来泉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16 (三)安溪茶文化发展现状..................................................16 1.安溪铁观音概况....................................................16 2.安溪当前茶文化发展情况............................................21 3.安溪发展茶文化与其他地区的优势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27 4.安溪当前茶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28 5.安溪茶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建议......................................29 四、泉州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0 (一)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的意义.........................................30 (二)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30 1.社会参与度不高.....................................................31 2.企业重利润、轻文化.................................................31 3.相关研究机构的作用效果不大.........................................31 4.茶文化的传承缺乏规划...............................................31 5.未能充分发挥历史与地缘优势.........................................31 (三)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的主体及建议.....................................32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的冲击不断加强。闽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茶产业基地,泉州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好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去思考的问题。泉州市作为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安溪茶更是名扬中外。从安溪茶文化入手,分析当前茶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对于进一步传承中华茶文化有巨大的作用。目前泉州市政府对茶文化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曾将“安溪茶文化研究”列入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之一。2OO8 年 10 月 “全国农运会” 在泉州市举办举办之时 ,泉州市政府也借此机会大力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 ,宣传茶文化。 中共泉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体 ( 扩大) 会议更是提出 “要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扎实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泉州茶文化的研究指明了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 关键字:茶文化 铁观音 传承 发展 参考文献: 陈祖椝、朱自振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农业出版社 1981年 余悦 《中国茶韵》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姚国坤、朱红缨、姚作为 《饮茶习俗》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 元.王祯撰 缪启愉、缪桂龙译注 《农书译注》齐鲁出版社 潘宝明 《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年 庄坚毅 《中国旅游文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年 《中国茶文化》 外文出版社 2010年 朱自振、沈冬梅、增勤 《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年 沈添土 《做好QS认证工作,促进安溪茶产业健康发展》载于《中国茶叶加工》2007年第一期 何融融(泉州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弘扬茶文化精神,发展泉州茶产业》 安溪县委宣传部 《安溪.打造中国大茶都》 载于《福建日报》 一、课题提出 (一)调查背景 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闽南地 区更是我国重要的茶产地,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盛产各类茶叶。闽南地区多名茶,其中以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最负盛名。以安溪铁观音为载体的“工夫茶艺”更是号称世界三大茶道之一,其茶艺之精,茶道之盛堪称华夏的千年瑰宝。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饮食文化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人们在享受咖啡的醇香与可乐的刺激时,似乎忽略了我们土生土长的佳饮——茶。在日本与韩国大肆标榜各自的茶文化时,我们的茶文化却日渐趋冷。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如何在国际化潮流中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继承与弘扬中华茶文化传统,发挥茶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增进两岸传统文化交流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次研究所要讨论的重点。 (二)研究意义 泉州茶文化的保护对促进两岸同胞进一步的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泉州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对泉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容忽视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 文件、集体组织。 二、中国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着中华民族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茶文化的表现及存在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有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则有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 饮茶在中国古代本是老百姓们休闲,养神,怡情的活动,然而饮茶却远远超出了物质的需要,成为一种理想追求。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茶文化与“儒、释、道”三家的精神相融合,内涵丰富,影响巨大。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仅是为了鉴别茶的优劣,也有荡涤情思,神游物外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香茶,择雅静之处,细啜慢饮,则可怡情养性,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只怕是“神仙临,亦不让茶”啊。中国茶文化倡导的“清和敬美,韵高致静”已成为中国茶人最高的精神追求。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雅志,已成为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 “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宫廷和社会,深入至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宗教、医学等各个领域。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食用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域自然条件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清·周蔼联《竺国游记》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巴蜀人日常饮食偏辛辣,常饮茶,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长期的服用导致茶的药用价值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茶由药物转化为日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产生了,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但“茶”字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而出现的。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们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师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茶圣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中国的茶艺由此产生。陆羽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可说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以后又出现大量的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又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从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宋代茶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茶叶还被当作特产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皇帝对茶事的兴趣也颇高,宋太祖赵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庭中设立专门的茶事机关。宋徽宗皇帝赵舍还亲著《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亲自写茶书的皇帝。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兴旺,但茶艺却日渐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洁深邃的本质。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散叶茶迅速发展,茶类品种日益丰富,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饮茶法。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等茶具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书画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清朝茶叶出口时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产量迅速增加,从1949的年产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在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在湖洲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澳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要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不胜枚举。它们都以茶为载体,促进经济贸易和茶文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成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它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精神特质。 (二)、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1.历史悠久 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物物交换的货品,扩大了使用范围。武王伐纣时,茶叶已作为贡品供王室贵族饮用。战国,据先秦《诗经》总集记载,茶叶的使用已有一定规模。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流行茶礼,提倡客来敬茶。“人家不可一日无茶”,茶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娱乐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明代,留下了大量文人的茶诗、书画。清代,曲艺进入茶馆,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同时茶叶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茶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历史上的茶文化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彩,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 2.内涵丰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的茶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使茶文化的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文化的核心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的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已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所瞩目。 3.民族特色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各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的结合,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特色。 4.地域差异   各地不同的风光物貌,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中国地域辽阔,茶类品种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的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茶文化。一些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5)国际影响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将每年5月24日定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共同推动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中国茶文化的社会作用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作用更加突出,包括: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等。 (四)中国茶文化的礼仪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向来重视礼节。《桓温列传》、《世说新语》、《晋中兴书》的记载均表明:晋时江南一带敬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待客礼仪。宋时茶仪已成礼制,明清时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礼仪也十分有讲究。 有客来访时,要先征求客人的意见,选用最合客人口味的茶和最佳茶具来招待。以水煮茶时,可将第一遍冲泡的茶水淋在茶托盘上,使茶的香气自然散发,营造一种宁静香馨的氛围。以茶敬客时,可以对不同茶叶进行适当的拼配,丰富茶叶的味道,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来调节口味和增加意趣。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剩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保证茶水浓度基本一致,水温适宜。 三、泉州茶文化现状 (一)、福建茶文化的概况 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是我国产茶的重要地区,而且盛产名茶。各种名茶各具特色,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蜚声中外。单在乌龙茶中就有久负盛名的铁观音、大红袍、本山、梅占、佛手、黄金桂、白芽奇兰等等。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武夷山的茶山、茶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已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了乌龙茶制茶工艺,茶叶贸易逐渐兴盛。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福建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泉州茶文化概况 1.泉州茶文化的发展情况 泉州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宋元时期泉州茶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蜚声中外。安溪县、永春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目前,安溪境内保存的良种就有60 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茶农的制茶水平和对茶的了解都十分深入,安溪也被人称为“茶师摇篮”。安溪茶叶生产历史之久、产量之多、制作之巧、质量之高,成为全国之最。安溪茶文化最出名的当属“工夫茶艺”,号称世界三大茶道之一,丝毫不逊色于日本茶道与韩国茶道。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泉州区域茶文化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浓郁茶乡特色的茶文化(茶歌、茶诗、茶舞、茶艺、茶餐等) 和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泉州经济新的增长点。茶文化已经成为泉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对茶文化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曾将“安溪茶文化研究”列入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之一。泉州市政府也借助各种机会大力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 ,宣传茶文化。包括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茶文化节”;在闽台缘博物馆开设闽台茶史,并从安溪搬来整套的传统乌龙茶制茶工具;连续举办多届“斗茶”比赛,吸引了很多老百姓对茶文化的关注。 2.泉州茶文化与台湾茶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台湾开始有较正式的茶叶产制始于十七世纪,清嘉庆末年(1810年),泉州安溪人井连侯携茶苗至深坑土库种植,并逐渐拓植至邻近的丘陵地,随后茶种与技术也在台湾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泉州茶文化的发展有近千年的历史,而台湾发展茶叶的历史仅有200年,岛民普遍饮茶的历史也仅有数十年。但近年来,台湾兴起茶文化热,对大陆特别是闽粤港澳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泉州地区茶文化日益被商业化所取代。 3.近年来泉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泉台在茶叶科技、经济、茶文化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目前,仅在安溪就有40余家台资企业,总投资超过2亿元。 2007年11月17日在泉州市举办了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台办、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会、台湾省农会、台湾茶协会共同参与的“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旨在促进海峡两岸及全国各产区茶产业、茶科技、茶贸易、茶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010年12月19日,在安溪举办了“首届闽台茶乡交流大会”,闽台两地茶乡代表在安溪达成了《闽台茶乡共同宣言》,共同弘扬“有机、健康、原产地”这一茶产业发展主题,力求把“闽台茶乡交流”发展成两岸交流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部分,把中华茶推广成世界茶。 (三)安溪茶文化发展现状 1、安溪铁观音概况 安溪铁观音素有“乌龙茶王”之誉,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是一种半发酵茶,茶叶乌润,暗绿,条形卷曲而油润;内质馥郁清香,滋味浓而不涩、纯而不淡,回味余甘,有一种天然的浓郁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对铁观音的最准确、简洁的表述,应该是“不冷不热20斤”。红茶性热,绿茶性凉,铁观音属半发酵茶,不冷不热,其性温和,四季咸宜。 安溪正式产茶始于1725,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在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还是农家均已产茶。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安溪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畅销海外。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5—18度,无霜期260—324天,年降雨量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8%以上,有“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谚。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PH值4.5—5.6,土层深厚,特别适宜茶树生长。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   铁观音问世后,迅速传播到周边的虎邱、大坪、龙涓、芦田、尚卿、长坑等乡镇。因其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竞相仿制。到明代产茶兴盛,明嘉靖《安溪县志》有载“茶,龙涓、崇信(今龙涓、西坪、芦田)出者多”。“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清初,安溪茶业迅速发展,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这些品种的发现,使得安溪茶业步入了鼎盛发展阶段。清代名僧释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代时已有溪茶生产。安溪茶农还创制了乌龙茶,铁观音即属于乌龙茶,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我国传统制茶工艺的又一重大革新,安溪乌龙茶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超群的品质备受青睐。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台湾木栅区。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县和广东等省。这一时期,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铁观音等优质名茶声誉日增。 清末,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诗人连横在《剑花室诗集》中,曾以“茶”为题做诗22首,其之七为:“ 安溪竞说铁观音,露叶疑传紫竹林。一种清芬忘不得,参禅同证木樨心。” 安溪茶最为著名的“四大名旦”是铁观音、黄金桂、本山和毛蟹。铁观音因其功效而闻名海内外,被视为乌龙茶中的极品,且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韵长、醇厚甘鲜、品格超凡而驰名中外。2010年在面向世界的上海世博会舞台上,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茶的最好代表向进入联合国馆的世界各国嘉宾献上第一份浓浓的淳香,“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一时传为佳话。2011年安溪铁观音又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非遗节” 新中国成立后,安溪茶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特别是其生产了乌龙茶中的珍品铁观音,奠定了安溪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在安溪人不懈的努力下,茶业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安溪县支柱产业和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声名鹊起,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家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观音铁韵,韵味深长。其超凡之品质,永续之发展,毋庸置疑。 安溪铁观音的功效 铁观音具有提神的功效,可以使人精神焕发,可通血脂,有一定的减肥作用。同时铁观音具有促进消化的功能,因此喝铁观音前最好吃一些小食,如饼干和糖果等,不宜空腹饮用。 铁观音的冲泡技巧 铁观音属乌龙茶,性温,用白瓷杯冲泡最能泡出它的清雅之气。最宜是8g的瓷杯搭配8g的茶叶,但决不能用玻璃杯,否则会影响其品质。除了茶具,不同茶叶对水温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铁观音最好用达到100°的沸水才能把铁观音的色、香、味发挥到极致。至于泡铁观音茶的动作也是颇有讲究的:先把一包茶叶放在大的白瓷杯上,再倒上刚烧开的沸水,盖上瓷杯盖,静候30秒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不时转动瓷杯盖)。接着将大杯茶水倒在白瓷茶壶里,最后再把瓷壶中的茶水倒回瓷杯里。这是第一泡,第一泡的作用是洗茶,因此倒回瓷杯的茶水不宜饮用,可将其铺洒在茶托上,让香气自然散在室内。将茶壶中的茶叶取出,重复上述流程,即可品尝到甘甜清新的茶了。 铁观音的口感 铁观音在白瓷杯中呈金黄色,瓷杯中有少许杂质,而且铁观音的茶质越好,瓷杯上的杂质越少。细细呷上一口,起先会感到较重的苦味与涩味,但同时也有一种淡淡的清香。铁观音一般可以泡八泡(包括第一泡的洗茶)。其中第三、四泡的茶水口感最好,可品到茶中的滑润之感,虽然清香稍稍变淡,但回味感更强烈。第五、六、七泡,茶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淡,但口感也别有风味,未必较之前逊色。 铁观音的形状、包装与保存 一般铁观音的茶叶呈卷曲状卷成一团。由于炒制过程中失去水份,泡制过程中铁观音的茶叶会逐渐舒展开来,展现其原来的面貌。舒展开的茶叶呈清绿色,约半个姆指大小。同时舒展后的茶叶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即将它卷起后茶叶会自然展开。铁观音一般采用真空包装,从而隔绝空气、水份,以保持其新鲜和延长其保质期。但铁观音本身具有一个特点——吸气性,它比较容易吸收其它气味,如:香水、花香等。所以,最适合存放铁观音的地方是冰箱。一般铁观音可以保存18个月,但建议在三、四个月内使用完毕为佳。因为长时间存放铁观音的香味会渐渐消失,之后只能用于熟茶的制作。 好的茶叶采自比较嫩的叶片,老的叶片较为苦涩,更不滑润。好的茶叶一般经过加工,会除去带涩味的叶杆,保留颜色较为清绿的嫩叶。而颜色较深甚至有些发黄的老茶叶具有脆性,容易在泡制过程中破碎,变成泡沫。茶叶的包装主要是用纸盒或铁罐,一般较贵的茶叶用铁罐,而较便宜的茶叶用纸盒,不过两种包装都比较大方、隆重。 茶树对于生长条件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生长在山上的茶叶比田里的茶叶好,海拔高的茶叶也比海拔低的茶叶好。因此,安溪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产的铁观音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安溪也被誉为“茶都”,享誉全球。 2、安溪当前茶文化发展情况 (1)发展产业   茶产业是安溪县的支柱产业,凭借铁观音的优产地优势安溪县由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为国家百强县。安溪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80万人从事涉茶行业。2006年,安溪创下县级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茶叶总产值、受益人口、茶农平均收入、茶产业配套程度等多项全国茶界第一。在茶产业的带动下,2008年安溪全县生产总值239.15亿元,工业总产值360.52亿元,财政总收入18.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18元,经济实力位居福建省十强第十位,经济发展位于福建省十佳第一位。2009年,安溪县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 安溪茶产业发展情况(2006—2010) 项目 年份 茶园面积(万亩) 茶叶总产量(万吨) 涉茶总产值(亿元) 2006 50 4.5 45 2007 45 5 50 2008 60 6 65 2009 60 6 73 2010 61 6.3 81 数据来源:安溪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www.fjax.gov.cn) 安溪县农民年收入构成(2004-2009) 数据来源:安溪茶协会 安溪县积极引导企业发展,竭尽全力扶持了一批保质量,重信誉的茶叶企业。目前,已出现“安溪铁观音”“凤山”、“八马”、“华福”、“祥华”、“三和”、“日春”等一批茶叶企业知名品牌。 (2)打造品牌 安溪县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经济的同时,也注重打造“铁观音”的品牌效应。1998年8月“安溪铁观音”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历经7年,“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终于于2005年12月29日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也是全国证明商标中第一个涉茶驰名商标。2005年6月底,“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惟一代表参加在意大利帕尔玛举行的“全球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2005年11月,“安溪铁观音”再次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惟一代表,在“战略性利用商标促进经济暨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第99届广交会期间,在外商最喜欢的中国品牌评选中,安溪铁观音名列第三,并成为外商最喜欢的惟一中国农产品品牌。2006年10月16日至20日,安溪铁观音作为福建省惟一的特色农产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交会。2007年6月26日—29日,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邀请,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参加北京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以其特有的香韵和独具魅力的茶文化深深吸引了与会嘉宾。2008年获“2008年度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被外商评为最熟悉和最喜爱的惟一农产品品牌,入选“福建省十大名片”。 (3)改善环境 安溪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过度种植加上不合理的化肥施用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有机质缺乏、微量元素不平衡,益虫被杀,生态环境恶化。针对这一问题安溪县政府提出要科学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让茶树回归到原始天然的生长状态,建立“茶——林——绿肥”的绿色基本生产模式。仅2006年,就出动宣传车100多部次,分发《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宣传提纲》10万份,印发安溪农业专栏5期10000份,接待咨询服务近百件,实际建设生态茶园35882亩,其中有21个乡镇建成示范片7211亩;种树366400株,存活率52.7%;梯壁留草、种草16797亩;种植绿肥480亩;建设蓄水池7724平方米。2005至2010年全县已完成20万亩的目标建设任务。 (4)注入文化 走进安溪即可感受浓郁的茶文化氛围,茶文化博览厅、茶史厅、《中华茶韵》“铁观音”摄影大赛作品展、书法展、万壶馆让人叹为观止、连赞不已。安溪县把茶文化作为产业来经营,积极开展茶文化的宣传交流活动,建立茶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中国茶都茶文化博览馆”来系统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安溪茶文化。在茶都沿大龙湖还建设了“茶都茶文化长廊”收集镌刻历代茶诗、茶词600多首。建设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生态观光茶园、铁观音发源地遗址等茶文化旅游景点,推出休闲度假、古迹旅游、茶都观光和茶园生态探幽等茶文化旅游路线。积极向文化部申报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从1988年开始安溪县连续举办乌龙茶“铁观音”杯全国征歌大奖赛,又先后到全国各地举办“茶王赛”。2000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首届和第二届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第六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2005年6月、11月,2006年11月以及2007年6月、10月,安溪县先后组织涉茶部门有关人士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等中央、省、市10多家媒体的特派记者,联合组成考察交流采风团,举行“安溪铁观音神州行”活动。进行考察交流采风,举办不同主题的茶事宣传活动,被社会各界誉为“创新之旅”、“成功之旅”、“难忘之旅”、“执政为民之旅”,是“安溪茶事活动的新长征”。 2006年8月,安溪县提出“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兴茶理念。2006年11月举办了“中华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高峰论坛”;2007年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2007年底先后规划建设北部湾铁观音茶文化博览园和海峡两岸(安溪)现代茶业合作示范基地。 安溪县还创编了“安溪茶艺”,组建安溪茶文化艺术团,并到国内城市及日本、韩国、科威特、埃及等地演出,累计表演1000多场次。出版了《铁观音》、《中国安溪茶叶宝典》、《铁观音的王国》等涉茶书籍,拍摄了《婀娜公主》、《铁观音传奇》、《铁爷茶馆》等影视作品。 (5)提高质量 安溪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在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指标上下功夫。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农药市场整顿力度,加大适用农药推广力度,开展“茶叶质量卫生宣传月活动”。建立电子监管追溯平台,保证茶叶来源清楚。2005年,顺应国际绿色饮品消费潮流,提出“绿色品牌诚信文化”发展思路,促进安溪茶叶质量的提高。2006年发起了“茶业万人培训工程”。这是安溪千年茶叶发展史上第一次特大规模的茶业人员培训,使安溪几乎所有涉茶人员,都能对茶树栽培、茶叶初加工、茶叶精加工、茶叶营销、茶叶宣传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6)建设茶都 安溪县围绕推动安溪茶产业的提升、发展,学习借鉴了法国葡萄酒庄园的生产经营模式,开通了茶叶网上销售电子商务平台——“茶多网”。 安溪县同时也在大力实施安溪铁观音产品产地确认和专用权使用许可制度,加大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授权使用工作力度,并与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快茶食品、茶饮料等系列产品的开发,成立铁观音研究院,抓紧茶叶生物科技、韵和茶叶科技、天福茶叶等项目建设,建设铁观音茶文化公园。 依托中国茶都发展平台,安溪茶叶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内市场,已形成了福建市场、广东市场、长江流域市场和北方市场四大区域,安溪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的茶庄、茶店、茶行、茶艺馆达3万多家,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5%提高到8%左右。外销市场,已经形成以日本、东南亚为主,俄罗斯、欧美为辅的外销市场,产品销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1.2万吨,每年为国家创汇4000多万美元。 围绕建设中国大茶都,安溪县正在策划一个“北部湾铁观音文化博览园”的项目,建设集商住、会展、销售、旅游、休闲、文化、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范围包括茶都、特产城、大龙湖、圆潭半岛、茶叶公园、凤山森林公园,面积达16平方公里,主要以茶叶为主题,以生态为基础,以山水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茶叶交易、涉茶产品展销、茶文化展示、茶叶历史挖掘为主线,在安溪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包装、物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大产业格局,将安溪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茶都、旅游茶都、商贸茶都、休闲茶都、科技茶都。  安溪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房地产、茶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茶都正在东南崛起,走向世界。 4.安溪发展茶文化与其他地区的优势分析 (1)地域优势 安溪县位于浙闽丘陵地区,海拔较高,同时位于晋江源头,境内 多山,常年雾气缭绕。这里年平均气温15-18度,光照适宜,无霜期 260-324天,年降水量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8%以上。气候温和 湿润,四季常青,有“四季无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谚。土 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和砖红壤,PH值在4.5-5.6之间,土层深厚,特 别适合茶树生长。因此,品质最好的铁观音只能产自得天独厚,青山 绿水的安溪。 (2)历史文化优势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 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泉州也有一千多年 的茶文化历史,在唐代已有茶叶出口,宋元时期就通过“海上丝绸之 路”蜚声中外,是福建乌龙茶的主产区。安溪在宋元时期,不论是寺 观还是农家均已产茶。自清乾隆年间(1725年),安溪人发现并培育 了铁观音,安溪人对铁观音的品种选育、茶树繁殖、茶叶制作的研究 就从未中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3)经济优势 安溪地处福建省泉、厦、漳金三角地带,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 沿,闽南三角洲的联合跨越式发展为安溪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件。安溪是我国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华侨、港澳台 胞400多万人,拥有大量的侨商投资资源,便于安溪茶产业的外向型 发展和茶文化的外向传播。 4、安溪当前茶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安溪铁观音的发展起步较晚(起于95年),且近几年发展过于 迅速导致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不协调。 (2)各大茶商、茶企片面追求利益,只注重上市,以至于安溪铁观 音的发展趋向于商业化,忽视了茶的文化价值。 (3)目前茶的价格相对昂贵,普通老百姓无法真正享用,因而铁观 音并没有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只是在社会的上层很普遍。 且与高端服务相挂钩,没有真正体现出大众化。 安溪铁观音毛茶单价和成本分析表(2001-2010) 项目 年份 毛茶单价(元) 鲜叶单价(元) 每亩人工成本(元) 每亩农药成本(元) 2001 260 22 612 300 2002 340 32 714 320 2003 480 44 816 350 2004 440 40 816 400 2005 420 38 1024 430 2006 440 36 1224 420 2007 340 30 1224 400 2008 300 24 1530 380 2009 220 16 1632 390 2010 240 20 1734 410 数据来源:采访茶农 (4)各地区多习惯饮当地茶叶,安溪铁观音在他省的影响远不如在 本地的影响大,存在着地区封闭性,难以将铁观音的茶文化辐 射到全国。 (5)安溪铁观音未能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台湾茶文化交流较少, 且目前所举办的活动多注重产业经济发展,忽视文化交流。 (6)安溪铁观音的绿色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尚有待提高,绝大多数茶叶农药残留过 多,导致国外的绿色壁垒成为安溪茶叶出口的最大障碍。许多 出口的茶企纷纷放弃国外市场转而开拓国内市场,导致国外市 场狭小,出口日益减少,阻碍了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的国际化传 播。 (7)由于铁观音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的提高,许多安溪人凡放弃原 有种植的作物改而种茶。导致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改造成茶 田。此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地表植被,造成经济发展与 生态保护的不平衡。 5、安溪茶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建议 (1)积极开展茶乡之旅、茶艺展、茶歌、茶诗、茶联赛等茶文化活 动,发展茶艺术品、特色茶具、茶影视文学等茶文化产业,推 动铁观音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协调共同发展。 (2)做好安溪铁观音品牌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引导企业在发展茶叶 生产的同时注重文化内涵,可适当增加茶艺展示、以茶会友、 特色茶具销售等茶文化环节,提高企业文化氛围,提高服务质 量和水平。 (3)加快推进铁观音的产业化、集约化生产,选育良种、科学种植, 提高单产、推广使用先进设备。使铁观音既能满足上层人士品 饮的需要,也能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求。从而使铁观音文化能 够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4)继续开展“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等活动,加大铁观音品牌与文 化的宣传力度,在各地区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展示活动,提高 铁观音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加强两岸茶文化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两岸茶道、茶艺、 茶诗词等交流与比赛活动。加强两岸茶文化的联系,相互借鉴, 共同推动两岸茶文化的发展。 (6)进一步巩固标准化生产体系,完善茶叶可溯源体系建设,确保 茶叶质量卫生安全。加强“QS”认证工作,使茶叶质量符合国 际标准。同时注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结合,发挥茶多网、 连锁店等载体作用,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7)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禁私毁山林种茶,建设生态茶园, 规范农药的使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四、泉州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的意义 泉州生态环境优越,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对台合作规模巨大,充分显示出“茶之乡、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韵”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有利于海峡两岸的深入交流,促进闽台茶业的多元化;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因此,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意义重大。 (二)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1.社会参与度不高。 由于历史上的茶饮就是贵族的奢侈品,因此对茶文化的了解的人 多局限于社会上层,普通老百姓了解茶文化的渠道有限,很难获得相 关知识。普通老百姓饮茶多为了消暑解渴,用水简单的冲泡即可,基 本不关注茶的文化价值。目前饮茶多局限在中老年人,年轻人普遍对 饮茶的兴趣不高,茶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2.企业重利润轻文化。 随着茶叶生产、销售利润的逐年提高,茶企的数量急剧增加,然 而各大企业纷纷以利益为导向,片面追求高利润,忽视了茶的文化价 值,茶文化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3.相关研究机构的作用效果不大。 泉州当地虽已有泉州茶文化研究会,泉州茶协会等相关研究机构, 但据彭老师表示,协会内部缺乏凝聚力和责任感,很多活动流于形式, 由本该进行的课题讨论与研究变成了聚餐聊天。茶协会并没有真正发 挥出应有的作用,很难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也无法起到引导茶文化发 展的作用 4.茶文化的传承缺乏规划。 泉州对茶文化的保护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建立切实有效的保护方 案,缺乏长远的规划,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处于“走一步算一步” 的阶段。很多活动仅开展了一届就再未出现过,缺乏连续性,且活动 后续的跟踪工作不到位,多数活动在开展之时很盛大,活动结束后却 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 5.未能充分发挥历史与地缘优势。 泉台茶文化一脉相承,闽台茶缘同根同祖,安溪又拥有驰名世界的茶叶品牌,珍贵的茶树品种资源、悠久深厚的茶文化及几十万技能型茶农,两岸茶业界优势互补,共同弘扬茶文化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但目前泉州与台湾的茶交流多局限于产业与经济,对共同的茶文化交流较少,未能充分利用优势。 (三)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的主体及建议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 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因此,泉州茶文化 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社 会的共同参与作用,学校的教育继承作用,科研机构的学术理论支撑 作用和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政-社-学-研-企”五个主体 的有机结合。 他们的具体功能为: 1.政府主导: 泉州市政府应把茶文化看作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更多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茶文化。 (1)制定长远的规划。对茶文化风俗、茶文化景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与保护;加强对茶文化人才的培养与保护;建立健全泉州茶文化资料数据库;切实做好泉州茶文化的宣传与交流,用闽南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大环境来促进泉州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加强规范管理。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来保护茶文化,使泉州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茶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传统风貌,防止过度的商业化使茶文化变质,防止其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3)开展展示交流活动。政府应多组织泉州的茶艺术团到全国各地进行展演,宣传泉州茶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积极开展与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发挥泉台茶文化祖源优势,加强两岸茶文化的交流。缔结闽台茶乡联盟,开展台湾茶文化寻根活动,扩大茶文化在泉台两地的影响。继续开展原有的茶文化活动,增强活动的连续性,有始有终。同时做好活动的后续工作,让活动的影响能较长时间的保留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防止“虎头蛇尾”的情况出现。 (4)引导支持企业。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鼓励企业拓宽经营范围,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丰富茶产业内涵。鼓励企业对外出口,在国外市场上扩大泉州茶文化的影响力。 2.社会参与 泉州作为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优势,培养市民对茶文化的爱好与参与。 3.学校培养 面对21世纪新的文化格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变得至关重要,因此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其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目前泉州师院已经开设“中国茶艺”这一专业,各大高校可以以开设选修课、成立社团、讲座交流的形式普及茶文化知识。两岸高校可以加强茶文化人才的交流与互访,增进两岸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与交融,共同丰富与发展中华茶文化。 4.科研支撑 在泉州当地已有泉州茶文化研究会,泉州茶协会等相关研究机构,但据彭老师表示,当前茶协会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协会内部缺乏凝聚力和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其科研作用,对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最新研究成果加以利用,促进茶文化科学有序发展。建立共同的闽台茶文化资源数据库,积极开展茶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传承与保护中华优秀茶文化。 5.企业示范 企业应转变经营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避免过于追求利益而忽视了茶的文化价值;延长除产业生产与销售之外的其他产业链,如茶艺、茶文化旅游等,丰富茶叶的文化内涵;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以文化扩大影响,打响品牌。 政府 科研机构 企业 学校 社会 - 22 - _1234567890.xls Chart1 4763.79 2048 0.43 6434.74 4370.39 0.679 7118.25 5053.78 0.71 7818.18 4300 0.55 农民人均纯收入 茶叶收入 所占百分比 年人均纯收入(元) Sheet1 农民人均纯收入 茶叶收入 所占百分比 2004 4763.79 2048 43% 2007 6434.74 4370.39 67.90% 2008 7118.25 5053.78 71% 2009 7818.18 4300 55% 若要调整图表数据区域的大小,请拖拽区域的右下角。
本文档为【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9-23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