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万里学院文学理论浙江万里学院文学理论童氏教材教案习题

浙江万里学院文学理论浙江万里学院文学理论童氏教材教案习题

举报
开通vip

浙江万里学院文学理论浙江万里学院文学理论童氏教材教案习题习题配备: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名词解释 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填空练习: 1.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 )( )( )。 2.文学理论以( )为研究对象,以( )为部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 )、( )、( )的科学。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 )( )( )( ...

浙江万里学院文学理论浙江万里学院文学理论童氏教材教案习题
习题配备: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名词解释 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填空练习: 1.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 )( )( )。 2.文学理论以( )为研究对象,以( )为部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 )、( )、( )的科学。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 )( )( )( )( )( )( )。 四、选择 1. 文艺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          ) A文学理论B文学史C文学批评D文学批评史E文学理论史F文艺学 2.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        ) A文学哲学B文学社会学C文学心理学D文学符号学E文学价值学F文学信息学G文学文化学 五、简答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习题配备: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 二、简答题 1.试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怎样的?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哪些问题? 习题配备: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一、名词解释 生活活动、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本体论、文学起源的劳动说、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二、填空 1.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 )( )( )( )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必须首先满足吃、穿、住的基本需要,然后才能从事科学、艺术等高级的活动,实际上也就是指明了人的存在具有( )的一面。 3.       我们把( )的活动称为生活活动。 4.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 )活动。 5.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 )的统一。 6.       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 ),有( ),有( ),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 7.       所谓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要( ) 8.       马克思将人的生活活动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 )和( ) 9.       ( )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10.    精神活动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包括( )( )( )( )等 11.    用理论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包括( )( )( )等( )曾指出: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12.    用宗教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宗教性或幻想性的,如( )、( )、( )等 13.    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如( )、( )等。 14.    而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如( ),( ) 15.    从各种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作进一步考察,还可以把精神活动分为( )的精神活动和( )的精神活动。 16.    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包括( )、社会科学的某些门类如( )、( )等。 17.    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是( )。 18.    英国人类学家( )是巫术仪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 19.    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源于( ) 20.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 ) 21.    斯宾塞提出了“( )”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的见解。 22.    文学活动在发生学上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活动( )。 23.    ( )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4.    ( )构成了原始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25.    艺术起源的代表说法有( )( )( )( ) 26.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起源于( ) 27.    黑格尔认为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本源的( )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 28.    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 )活动是推动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29.    影响文学发展的社会因素除了经济以外还有上层建筑中的( )( )( )( )。 30.    影响文学发展的直接因素是( )、( )、( )、( ) 在终极意义上应该说是( )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但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 )相互影响制约文学发展。 三、辨析题: 1.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2.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3. 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意味着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 4. 人的生活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都是改造自然的活动。 5. 文学起源于劳动。 6. 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是巫术仪式。 7. 宗教与巫术都相信超自然的力量,所以是一个问题 8. 文学本质上就是游戏。 9. 劳动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条件。 10. 理念运动的不同阶段就有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它。 11. 文学发展的原因是因为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 12. 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的经济活动,是推动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13. 文学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14. 文学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15. 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16. 文学活动是包括一系列活动的有机整体。 17. 精神活动有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之分。 18. 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与经济基础没有必然联系。 19. 经济是文学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20.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一样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选择题     1.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       ) A世界B作者C创作D作品E读者F欣赏     2.读者的接受是(     ) A被动地感知作品B 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作品C 读者具有主观能动性D 创造性活动     3.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是(     ) A 改造自然,使自然人化B 自发的生命活动 C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D 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E 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4.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是(     ) A 物质实践活动 B 精神活动C 物质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D 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活动     5.人的生活活动与动物生命活动区别在于(       ) A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创造性,动物没有创造性B 动物的生命活动是自发的本能的C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动物的活动只合规律性,没有目的性     6.人的精神活动的具体形式分为(       ) A 用理论方式掌握世界的哲学、自然科学B 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的道德伦理C 用审美方式掌握世界的美学D 用宗教方式掌握世界的宗教E 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文学、音乐、绘画等     7. 按照马克思观点,文学掌握世界的方式属于(     ) A 理论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B 宗教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C 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D 用实践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E 用审美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     8. 文学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      ) A互相依存,相互渗透B 相互作用,有机联系C 各自独立,互不相关D 各有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性     9. 在文学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中,(    )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 A 世界B 作者C 读者D 作品     10.  在文学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中,(     )是文学生产的主体 A 世界B 作家C 作品D 读者     11. 关于文学原始发生诸种学说包括(         ) A巫术仪式发生论B 宗教发生论C 游戏发生论D 圣人创立论E 心灵表现论F 潜意识欲望论G 劳动说     12.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      ) A 康德B 斯宾塞C 谷鲁斯D 弗雷泽E 弗洛伊德     13.  巫术仪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格罗塞B 斯宾塞C 弗雷泽D 柏拉图     14. 潜意本能识欲望的理论是由(     )提出的。 A 格罗塞B 康德C 谷鲁斯D 弗洛伊德     15. 文学起源于劳动表现在(ABCD)等方面 A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C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D 文学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E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16. 《弹歌》中"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内容说明了文艺起源于(    ) A 狩猎B 劳动C 巫术D 宗教E 精神F 游戏     17. 早期的文艺是(     )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A 诗歌、戏剧、舞蹈B 诗歌、绘画、舞蹈C 诗歌、音乐、舞蹈D 音乐、舞蹈、劳动     18. 劳动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马克思B 高尔基C 鲁迅D 普列汉诺夫     19. 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游戏B 模仿C 巫术D 宗教E 劳动     20. 关于文学发展问题在文学史上有多种解释,它们是(     ) A 理念B 经济C 劳动D 社会风气E 循环规     21. 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是指文学发展同(    )的不平衡。 A 经济发展B 政治发展C 生产力发展D 社会一般发展     22. 提出文学发展是理念运动的产物的理论家是(    ) A柏拉图B 歌德C 黑格尔D 康德     23. 在文学发展的某些时候,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这说明了(      ) A 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无关B 文学发展有独立于经济发展的方面C 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关系D 经济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24. 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     ) A 各自独立无关B 不平衡的C 平衡的D 既有不平衡关系又有平衡关系     25.在文学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的"合力"中,起着终极作用的是(    ) A 政治B 宗教C 哲学D 道德E 经济     26. 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      )制约文学的发展 A 政治B 哲学C 宗教D 道德E 经济     27. 文学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关系表现在(     ) A 某些文艺形式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B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是成正比的。C 文学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曲线上摆动     28. 下列各组合要素都是非意识形态的有(     ) A 政治、法律、数学、天文学B 道德、宗教、哲学、逻辑学C 逻辑学、语言学、哲学、文学D 逻辑学、语言学、数学、生物学E 语言学、数学、生物学、天文学     29.    意识形态诸要素中离经济基础较近可以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有(      ) A 政治B 法律C 哲学D 道德E 宗教F 文学     30. 意识形态包括(      ) A政治 B 哲学C 宗教D 文学E 自然科学F 社会科学     31. 文学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    ) A 直接的B 间接的C 紧密的D 有距离的E 无关的   五、简答题 1.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进行论析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活动是一个整体? 2.文学活动在人类的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3.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5.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文学活动与人类生活活动的有机联系的问题 6.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   六、论述题 1.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2.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习题配备: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一、名词解释 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话语、话语含蕴、文学 二、填空 1.       在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十八世纪以前,文学通常被作为一般文化形态,即( )文学看待的。 2.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 )中。 3.       狭义文学在中国大致完成于( )时期,在西方完成于( )世纪。 4.       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性质是( )。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性质是( )。 5.       文学普遍性在于,它是( )意识形态;特殊性于,它是( )意识形态。 6.       社会结构,这里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 )。包括( )( )( )( )( )( )。 7.       社会结构由两基本层次构成:( )和( ) 8.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 )和( ),而是( )和( )。 9.       文学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这表明文学具有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同时,文学呈现出特殊审美风貌,这表明文学具有( )意识形态性质。 10.    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包括( )( )( )( )( )( )。 11.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 )( )( )( )( )。 12.    文学话语的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 ),文学话语的社会性集中表现在,它或隐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 )( )( )和( )的利益。 13.    文学往往成为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愿望、理想的表达,这使得文学具有( )性 14.    阶级性在文学中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有的表现得( )( );而有的表露得( )( );抒情诗、山水诗、田园诗,由于抒发情趣( )。 15.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指( )的根本性质。 16.    文学社会生活的反映,( )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17.    受动性反映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文学反映( )世界,二是文学反映( )世界。 18.    文学反映的能动性,指文学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 )性质。 19.    文学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的根本的原因在于( )。 20.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 )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 )性话语活动。 21.    文学的( )性质是其普遍性质,而文学的( )性质才是其特殊性质。 22.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看,它既是( ),也是( ) 23.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 ) 24.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为,文学既是( )也是 ( )。 25.    文学直接地是感性的,但在深层又是( )的。 26.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 )的,也是( )的。 27.    文学的审意识形态性是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 )与( )、 ( )与( )、( )与( )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28.    文学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文学具有( )与( )双重性质。 29.    文学的审美特殊性在于,文学对现实抱有( )目的,采取( )方式,表现主体( )。 30.    清代( )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 31.    在文学艺术领域,“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 )的状况。 32.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本文修辞形态中即:( )和( ) 33.    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 ),含混偏重的是阐 上的( )。“小”中蓄“大”、“一”中生“多” 34.    文学是显现在( )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5.    狭义文学是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 )( )和( )等 36.    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 )性质的概括。 37.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 )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38.    话语含蕴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包含(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 )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 )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三、辨析题: 1.文学属于意识形态话语,所以任何话语都是意识形态。2.文学作为话语是个人话语行为。 3.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 4.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看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5.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无功利的。 6.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功利性的。 7.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 8.文学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理性。 9.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它既是形象的,又是概念理性的。 10.文学由于以艺术形象形态存在,所以必然带有直觉性。 11. 文学以艺术形象的特有方式存在,所以是非理性的。 12.文学是情感的,所以文学中没有理智认识因素。 13.诗以蕴藉为主。 14.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和含混的。 四、选择题 1. 文学作为话语,包括以下要素(     ) A 说话人B 受话人C、沟通D本文E、语言系统F、语境G、言语 2. 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具有(     ) A时代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差异性E人民性 3. 文学作为话语是(      ) A社会性话语活动B单纯的个人话语活动C是社会的产物D审美意识形态E是对现实的反映F具有阶级性话语的性质 4. 文学话语阶级性的复杂性表现有(      ) A直接、明显B隐晦、淡薄C没有阶级性D很难发现明显的踪迹 5.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      ) A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B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C是对现实的反映的产物D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6.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      ) A受动性反映B能动性反映C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 7. (    )是社会生活的唯一源泉 A客观理念B主观心灵C社会生活D文学遗产 8. 文学反映的能动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文学是人学B人的主体能动性C人的创造性、自觉性 9.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     ) A纯客观的反映B原生态的摹写C零度反映D有选择有改造的反映E反映外部世界,也反映作家的精神 10.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看,它是(      ) A功利性的B无功利的C 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D 直接是无功利的E 间接是有功利的F 无功利性是功利的手段 11.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其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的关系是(     ) A是对立的B是统一的C无功利性是实现功利性的手段D无关的 12.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方式上看,它是(    ) A形象的B概念的C理性的D非理性的E直觉的F既是形象的又是概念的G既是直觉的也是理性的 13. 文学以艺术形象的特殊方式存在,所以是(    ) A直觉的B非理性的C理性的 14. 文学的理性表现在(     )中 A创作B欣赏C形象本身D批评 15.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态度上看它是( ) A情感的B认识的C 既是情感的,又是认识的 16. 文学是审美的,因此文学中的情感是(   ) A生理情感B伦理情感C审美情感D理智情感E道德情感 17. 以下论述强调话语含蕴的有(     ) A “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B “诗须得言外意,其中含蕴无穷。C 社会小说,愈含蓄愈有味。D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E 酝藉吞吐,言短意长。F 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18. 话语蕴藉指的是文学作为话语(      ) A.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B.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低,气韵天成。C.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D.蕴含多重复杂意义。E.言尽旨远,意在言外。 19. 诗以蕴藉为主,意思是(     ) A.蕴藉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B.蕴藉是评价诗成就的重要标准。C.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无限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D.文学作品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20. 徐悲鸿绘画中的马是(      ) A.具有客观真实性的马。B.生物学中的马。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马。D.象征人类精神的马。E.具有深刻寓意的马。F. 具有审美价值的马。 21. 李商隐《锦瑟》一诗在阅读中产生了多种读法,这就是文学话语蕴藉中的(    ) A.含蓄。B.含混。 22. 含蓄与含混的不同在于(     ) A.含蓄强调小中见大。B.含蓄强调以有限表现无限。C.含混也强调小中见大。D.含混偏重以一生多。E、含蓄突出表现方面。F. 含混偏重阐释方面。G.含蓄偏重阐释方面的以一生多。 五、简答题 1.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六、论述题 1.什么是话语含蕴?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2.结合具体作品谈文学话语的含蓄与含混。 习题配备: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名词解释 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人民性 二、填空 1.( )意识形态性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根本的社会属性。 2.( )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具有的( )、( )、( )的特点。 4.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绝不应是单调划一的,而应是( )、 ( )和( )的统一。 5.( )、( ),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 6. ( )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有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的群众,——任何其他生产物也是一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并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7.  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方式,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 )和( )的发展上。 8. 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不是全盘继承,而是( )。 9. 批判继承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应坚持( )的标准。 10.    文学中的人民性,主要是看作品( ),( )。 11.( )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提出和论述了文学的世界性问题。 12.( )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名”的方针。 1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就应以马克思主义的( )方法去全面整理民族文化遗产。 三、辨析题 1.世界文学的形成,将取消民族文学。 2.要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就学必须继承中外文学优秀遗产。 3.社会主义文学是新的性质的文学,所以建设它必须把过去的文学遗产一概扫荡干净。 4.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学就要把过去的文学遗产全部拿来。 5.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杜甫、鲁迅都是过去的文学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学已毫无意义。 四、选择题 1. 对待民族文学遗产错误态度是(  ) A.全盘继承。B.全盘抛弃。C.批判的继承。D.只能继承形式。E.吸收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2.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 ) A.世界文学排斥民族文学。B.形成了世界性就取消了民族性。C.既有区别又相联系。D.世界文学的形成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为基础。E.世界文学的形成促进各民族文学的发展。 五、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 3.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有什么意义?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习题配备: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一、名词解释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对象、文学创造的主体 二、填空 1.       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一方面( ),另一方面( )。 2.       文艺理论史上人们对文学的反映对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 )、( )等。 3.       所谓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 )和( )的总和。 4.       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文艺理论史上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或有( )、( )、( )等。 5.       在物质生活活动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 )的关系。 6.       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 ) 7.       ( )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 8.       ( )( )( )( )( )( )和( )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9.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 )为前提和基础的。 10.    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 )性。 11.    ( )和( )是人类两种基本的生产方式。 12.    精神生产根源于人的( )需要。 13.    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 )关系 14.    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 )。 15.    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因而马克思称之为“( )” 16.    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因此文学产品是审美意识的( ) 17.    文学创造与其它艺术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 )意识形态的生产。 18.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乖……”这段话出自《乐记》中的( ) 19.    含混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 ),令读者回味无穷。 20.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表达上的( )。 21.    造型艺术以( )( )为符号,塑造艺术形象。 22.    表演艺术以( )( )( )( )为符号塑造艺术形象。 23.    文学以( )为符号塑造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又称为( )艺术。 24.    文学创造就是以( )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25.    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 ) 26.    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创造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 ) 27.    在西方最初坚持客体自然说的古希腊人是( )( )( ) 28.    文学创造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的客体即( )。 29.    “诗言志”中的“志”主要指人的( )但也包含着( )。 30.    文学创造的客体即“原始意象”说认为,人类一切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都是“集体无意识”,即(“ ”)的呈现。 31.    “原始意象”,按荣格的解 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 )”。 32.    ( )指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33.    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差异首先在于:前者是整体的社会生活,后者是( )或( )的社会生活。 34.    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 )的体验。 35.    在西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摹仿者”的模仿说理论家有( )( )( )( )。 36.    弗洛伊德提出艺术是“( )”的转换形式。 37.    荣格提出艺术是“( )无意识”的象征。同时,明确地将艺术家称作“( )”。( )有一句名言:“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38.    文学创造的主体指的就是( )这种特殊的生产者。 39.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 ) 40.    马克思指出的:“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 )社会存在物” 三、辨析题 1.       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实际客体。 2.       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3.       文学生产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 4.       文学创造的客体对象就是人的物质生活或物质世界。 5.       客观的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6.       作家一旦被书商所雇用,以赚钱为目的,他就丧失了主体性,就不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了。 7.       别林斯基说"人们只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 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时所使用的方法。 8.       文学创造性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所以不能反映生活丑。 9.       文学创造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10.    文学创造主体就是纯粹的自我,个人。 11.    任何生活现象都有审美价值。 12.    艺术生产得“真正自由的劳动”。 13.    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实际客体。 14.    文学创造是审美创造,因此是非理性的情感活动。 15.    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一样都是一种理智的活动。 四、选择题 1. 人类两种基本生产方式( ) A.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B.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C.艺术生产与文学生产。 2. 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       ) A.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基础。B.精神生产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被物质生产决定。C.精神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同步。D.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产生反作用。E.精神生产有相对独立性。 3. 文学生产区别于其它精神生产的特征在于( ) A.文学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精神掌握。B.文学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劳动。C.文学生产与世界的关系是精神关系。D.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4. 各种艺术生产所凭借的"艺术符号"并不相同,即( ) A.造型艺术以线条、色彩为符号。B.表演艺术以音响、节奏、旋律和人体动作为符号。C.语言艺术以语言为符号。D.综合艺术运用语言和线条色彩为符号进行生产。 5. 文学创造同对象的关系是( ) A.精神关系。B.审美关系。C.物质关系。E.思想关系。 6. 关于文学创造正确的说法是(    ) A.文学创造是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B.文学作品是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C.文学创造与对象的关系是审关系。D.文学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形态。E.文学以语言为符号工具塑造艺术形象。F .文学创造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 7. 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正确的说法是( )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B.客观世界的观念。C. 人的心灵。D.人的情感。E.原始意象。 F. 人的本能欲望。G.社会生活。H.客观生活。 8. 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指(     ) A .物质生活。B.客观世界。C.精神生活。D.自然界。E.社会心理。F.人生体验。G.主观心灵。H. 思想感情。 9. ( )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A.思想感情。B.潜意识。C.社会生活。D.自然界。E.集体无意识。F.主观心灵。 10. 关于文学对象正确的说法是( ) A.文学只能写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的美的生活。B.文学可以直接展示生活丑。C.生活中丑本身不具有审美价值,不能成为文学的现实客体。D.丑的生活经过审美提炼和转化,可以为文学的客体对象。 11.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是(        ) A.客观自然物。B.融合了作家审美体验的梅。C.情感化了的梅。D.表现诗人心灵感受的梅。 12. 以下各论述属于文学客体对象情感说的有(      ) A.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B.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C.文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D.诗言志。E.诗的本质专在抒情。F.艺术摹仿自然。G.诗是有意味的形式。 13. 主张主体即“摹仿者”的有(    )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康德。D.德谟克里特。E.柏拉图。F.苏珊·朗格。G.赫拉克利特。 14.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     ) A.具体的社会人。B.具有社会性的"单个人"。C.超个体的普遍的集体人。D.纯粹的"自我"个人。E.具有社会性的具体的个别人。 15. 关于文学创造主体有种种不同的解,其中正确的是(   ) A.主体即摹仿者。B.主体即集体人。C.主体即"象征者"D.主体即特殊的艺术生产者。E.主体即"移情者"。 16. 文学创造中的灵感现象是(      ) A.偶然突发、无迹可寻。B.作家认识的飞跃。C.特定神精联系的突然构通。D.产生在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E.异常敏锐、集中、紧张的创造性思维现象。 17. "集体无意识"的理论代表者是(   ) A.海德格尔。B.苏珊·朗格。C.弗洛依德。D.荣格。 五、简答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它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话语?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六、论述题 1.的人认为文学创造是纯粹的个人形为,与社会无关,针对当前创作中的这种私人化倾向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实例谈谈文学话语的含蓄、多义、模糊性特征问题 习题配备: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一、名词解释 材料、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直觉、灵感、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即兴、推敲、 二、填空 1.       ( )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 2.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 )、最( )、也是最( )的阶段。 3.       联想是由( )想到( )的心理过程。 4.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 )的心理现象,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 )和( ) 5.       灵感的发虽然是偶然的,但却是( )的结果。 6.       ( )是文学创造的最后阶段。 7.       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不同。文学创造材料不是独立于手产者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 ) 8.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9.       材料获取途径有如下方式:从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看,分为( )、( );从渠道上皇,分为( )、( ) 10.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的一股内在(动力)。 11.    创作动机可分为( )、( )、( )、( )、( )、( )、( )、( )等多种类型。 12.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包括( )与( )、( )与( )、( )与( )、( )与( )、( )与( )等内容。 13.    常见的回忆方式有:( )、( )、( )等。 14.    想象的类型有( )和( ),后者又分为( )、( ) 15.    联想的规律有三:( )、( )、( ) 16.    灵感的外在特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 )。其特点是( )和( ) 17.    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作出的直接了解和认知。 18.    意识对无意识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第二,( )。 19.    突出有两种途径:其一( );其二( ) 20.    变形方法有:( )和( );( );( );( );( )等。 21.    技巧运用则应注意如下原则:1、( );2、( ) 22.    ( )与( )既是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又是作品定型的两种手段。 三、辨析题 1. 文学创造材料是储备在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因此它来源于作家的主观内心。 2.灵感的产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3.灵感是诗人受到神赐的真理而陷入的一种迷乱状态。 4.直觉是不需要推理过程而达到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的直接揭示。 5.在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作品与作家意图的冲突是普遍规律。 四、选择题 1. 文学创作是( ) A.私人化行为。B.社会活动。C.纯粹个人的事情。D.作家与社会的对话。 2. 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是(      ) A.不可忽视的。B.无什么作用。C.主要的作用。D.次要的作用。E.大量的。F .内在辅助作用。 3. 关于艺术灵感的形成正确的说法有( ) A.天赋神授。B.天赋才能。C.长期积累,偶然得之。D.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艺术 思索的产物。E.无意得之。 4. 联想可以分为(    ) A.接近联想。B.类似联想。C.对比联想。 5. 理智与情感在文学创造中的关系是(       ) A.互相对立不相融。B.互相促进。C.两者都不可缺少。D.两者共同对创作起作用。 6. 文学创造的陌生化指的是( ) A.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来创造生活。B.作家驰聘想象力,以违反常规的方式创造意象。C.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以陌生化的眼光来描写。D.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作第一次看见,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五、简答题 1.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及其来源是什么?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有什么作用?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有何意义? 六、论述题 1.试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2.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的最初意图是想攻击革命民主主义者格拉诺夫斯基、别林斯基等人,但具体写作中却情不自禁地升起对俄国旧贵族的仇恨。于是应该赞美的人物却成了“一半像魔鬼”的形象。请运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来阐述这一写作现象。 习题配备:第八章 文学创造原则 一、名词解释 艺术真实、艺术概括、情感把握、形式创造、艺术形式 二、填空 1.       文学创造作为认识、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活动,因而具有“(真实性)”的要求。 2.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与表现具有( )和( )。 3.       艺术真实成为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即(诗艺)的诗真实。 4.       艺术真实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认识反映生活的( )、( )、( )和( )。所谓艺术形式包括两层次,一是内容的( ),二是由话语材料与各种文学表现手法组成的体现内容及其内在结构的( ) 5.       艺术形式就是( )与( )的统一。 6.       艺术形式的创造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 )、( ) 7.       ( )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 8.       ( )说: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 9.       艺术真实反映客体世界的( )性与( )性,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 10.    艺术概括,是以对( )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的。 11.    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 )介入和把握。 12.    “类化性”主张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 )那里。 13.    强调文学应描绘( ),是“类型化”与艺术概括互相区别根本特征。 14.    自然主义出现在( )后半叶,人表人物是法国作家( )和( )。 15.    艺术概括的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 )二是( ) 16.    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不同,认识是对事物( )的真实反映,而情感则是基于人的需要、态度、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 )评价。 17.    文学创造虽然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但又不是脱离认识的单纯的情感情绪的表现,而是( )和( )的统一,( )和( )的统一,( )和( )的统一。 18.    ( )评价巴尔扎克时提出了“诗意的裁判”这一概念。 19.    所谓诚挚性,是指对社会生活的“裁判”出自( )而不是假意。 20.    文学对社会生活实行主体性“裁判”的情感态度,不仅应该真挚,而且需要( )和( ) 21.    能否以高尚美好的情感把握生活,最终取决于( )的人格。 22.    情与境:( )是内在的,( )是外在的。 23.    ( )认为思想感情“应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4.    文学作品中包括( )和( )。 25.    哲理是潜藏于文学作品深处的( ) 26.    文学作品中的“理”总是与“( )”交融在一起。 27.    对待艺术形式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念和理论:一种是重( )而轻( )。另一种是重( )而轻( )。 28.    形式主义包括:俄国( ),捷克与法国的( )和英美 ( )等。 29.    从( )出发,把( )形式化——或者说让它渗透或消失在形式之中,是实现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必由之路。 30.    在文学作品中,内容居( )于的地位,形式对内容具有( )。 31.    文学的艺术形式除了对内容起塑造作用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 )。 32.    “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 )。 33.    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在诗歌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它的( )、 ( )、( )等等。 三、辨析题 1.       艺术真实就是作家不带任何主观倾向的模写生活的原生态。 2.       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 3.       艺术的真实是虚假的真,所以艺术可以任意虚构。 4.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曹操。 5.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6.       鲁迅说:"艺术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7.       艺术的真实是诗艺的真实。 8.       艺术的"假中见真"是有条件的,虚假的艺术形象必须符合客体事理的逻辑或主体情感的逻辑。 9.       艺术概括的规律只适应从外部去观察和描写社会生活的创作。 10.    "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乃是"艺术的真正生命。" 11.    艺术概括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机械的摹写。 12.    艺术概括的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13.    在文学创造中没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介入与把握,就不能产生艺术概括性 14.    艺术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 15.    艺术作品在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 16.    文学创造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17.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 18.    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 19.    学者研究公羊时"用不着想象自己也是一头公羊"而文学家则不然,"他虽慷慨,却必须想象自己是个吝啬鬼” 20.    无真情也不会有真文学。 21.    如何以美好的情感把握生活是文学创造的一个大问题。 22.    能否以高尚美好的感情把握生活最终取决于创作主体的人格。 23.    文学作品中的"理"与"情"是交融互渗的。 24.    文学作品中的情与境两者一表一里,融为一体。 25.    文学创造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必须从内容出发,因此艺术形式的创造无足轻重。 26.    能够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在于其“文学性”即它的艺术形式,而与作品的内容无关。 27.    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28.    在文学创造中,作家既要从内容出发创造形式,又要高度重视形式的能动作用和独立的审美价值。 29.    各种艺术形式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四、选择题 1. 艺术真实是( ) A.主观的真实。B.客观的真实。C.既有主观的真实又有客观的真实。 2. “类型化”的特点是( ) A.强调个别、特殊。B.强调共性、普遍性。C.注重个性特征的具体描绘。D.离开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写走向抽象化。 3.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的特点是(     ) A.内蕴真实。B.主观的真实。C.虚假的真实。D. 诗艺的真实。 4. 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的特点是(      ) A.内蕴的真实。B.客观的真实。C.主观的真实。D.诗艺的真实。E.虚假的真实。 5. 郭沫若说:“蔡文姬就是我”,表明了艺术真实的(    )性。 A.客观性。B.主观性。C.诗艺性。D.虚假性。 6.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比(   ) A.生活真实更丰富、生动。B.艺术永远不如现实的美和伟大。C.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D.艺术真实比现实更理想更美。 7. 文学创造中的艺术概括是从(       ) A.一般出发。B.个别出发。C.以对特殊事物即有特征的事物的描述为途径。D.概念出发。 8. 艺术概括的过程中,创造主体是(      ) A.能动性地介入和把握客体对象。B.机械地描摹客体对象。C.对客体对象可以不作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D.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把握。 9. 艺术概括与“类型化”的关系是( ) A.相互对立。B.互补。C.貌合神离。D.相辅相成。 10. 艺术概括的要求适用于( ) A .现实主义创作。B.浪漫主义创作。C.现代主义创作。D.从外部去描写生活的创作。E.各种流派的创作。F.各种不同个性作家的创作。G.叙事作品的创作。 11. ( )是类型化理论的代表人物。 A.贺拉斯。B.亚里斯多德。C.布瓦洛。D.别林斯基。E.歌德。 12. “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A .左拉。B.龚古尔兄弟。C.巴尔扎克。D.华滋华斯。 13. 自然主义主张(   ) A.纯客观地再现生活事实。B.反对艺术概括。C.不“伪装来改扮真实”。D.用生物学的以点来描写社会生活。E.主体能动地介入描写现实。F.从个别出发选择、集中、加工、改造对象。 14. 自然主义与艺术概括的区别在于(   ) A.前者强调客观性,后者强调主观性。B.前者强调机械地指摹,后者强调选择集中、加工改造。C.前者强调不表现主体倾向,后者强调主观能动地介入。D.前者强调纯客观,后者强调主观地统一。 15. 艺术概括的具体方法包括( ) A.杂取合成法。B.原型提炼法。C.象征暗示法。 16. 情感的真与美、善的关系是( ) A.“善”与“美”的情感必定是真的。B.真的情感都是善的和美的。C.善的与美的情感不是真的。D .真的情感未必是善的和美的。 17. 以下论述强调创作体验的有( ) A.作家进入“精骛八极,心游万物”,物我两忘的状态。B.作家虽然慷慨却必须想象自已是个吝啬鬼。C.作家写丈夫,自己是丈夫,写妻子,想象自已是个妻子。D.举一反三,咀嚼滋味,玩味义理。 18. 在文学创造过程中认识与情感的关系是( ) A.脱离认识单纯表现情感。B.认识与评价相统一,理智与情感相统一。C.追求真理与价值取向相统一。D.两者水乳相融。E.可以表现没有情感的认识。 19. 情感过程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   ) A.对事物本体客观属性的真实反映。B.基于人的需要、态度、观念等对于事物的主观评价。C.对价值意义的切身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反映。D.表现人与事物之间的价值——评价关系,即意义关系。E.表现人与于物之间的认识——反映关系。 20. 文学作品中的情与境是( )关系。 A.情是内在的,境是外在的。二者一表一里。B.情的传达依赖于境的创造,境的创造必须表现情。C.寓情於境,借境表情,二者融合统一。D.情境二分互不相关。 21. 文学创作中情与理的关系( ) A.情与理交融互渗。B.情与理互不相涉。C.情与理互相促发。 22. 重形式轻内容的理论派别包括(         ) A.俄国形式主义。B.英美新批评。C.精神分析学派。D.法国结构主义。E.语言学派。 23. 关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消极被动地服从于内容。B.能够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全在它的艺术形式,与其内容无关。C.内容与艺术形式不可分割,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D.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形式具有积极能动作用。 24. 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应该从( )出发。 A.内容。B.形式。C.内容与形式二者。 25. 文学作品的形式美表现为( ) A.诗歌中的节奏美,韵律美,诗歌排列美。B.小说的结构美,曲折生动的情节美。C.散文的语言色彩美,声音美。D.抒情诗中的情感美。 五、简答题 1.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说艺术概括是在“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中实现的?怎样理解“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介入和把握的过程? 3.怎样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 4.阐述这种情感把握的诚挚性和高尚性原则。 5.什么是艺术形式?形式的创造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六、论述题 1.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出版后有的读者来信,问:“书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是不是杨沫自己”你认为这一问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有的人对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大明宫词》的改造、虚构提出了质疑,认为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也就没有了艺术的真实性?你如何看? 3.果戈理小说《外套》的素材,来自彼得堡官场的一件逸闻。一个穷困的小职员酷爱打鸟,靠节衣缩食,拼命做一些额外的零工,才攒钱买了一支猎枪。万万没有想到,刚一打猎,猎枪就被茂密的芦苇挂到水里去了。小职员懊恼万分,从此一病不起,直到靠了同事们的帮助,凑钱给他重新买了一支猎枪,才算救了他一命。就是这件趣事,成了果戈理写作《外套》的契机。不过,猎枪这一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被改成了外套这一生活必需品;猎枪失而复得,改成了外套得而复失;故事的结局,也由小职员的转危为安,该成了命丧黄泉。一个带有喜剧性的皆大欢喜的生活事件,经过果戈理的改造,成了因困顿而追求,由追求而幻灭的三部曲,从而对沙皇俄国的官场黑暗和小人物命运的卑微悲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请运用《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阐述果戈理的这一创作行为。 习题配备: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一、名词解释 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 二、填空 1.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 )、( )和( )三种类型。 2.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 )的方式再现( )的文学形态。 3.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 )的方式表现( )的文学形态。 4.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 )的方式寄寓( )的文学形态。 5.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和( )。 6.       文学作为生活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比较而言,理想型文学突出( ),而现实型文学突出( ) 7.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和( )。 8.       现实型文学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理想型文学则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 )色彩。 9.       现实文学以( )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 )( )( )的方法。 10.    现实型文学取材于( ),描写的多是现实中存在的( )人与事,而理想型文学塑造的多是作家理想中的( )。于是,( )、( )、( )、( )等等便成了理想型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11.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 )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和( )。 12.    象征型文学则重在( 寄寓某种意蕴)从而体现暗示性。 13.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 暗示)方法实现的。 14.    朦胧指词语含有( 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15.    象征型文学中的意象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的具体、个别的现实属性,不确指生活中某一真实事物,而是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 16.    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了( )某种深广的意义。以( )的方法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 17.    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型文学的源头是(《诗经》)。 18.    从理想型文学来看,( )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19.    文艺复兴文学面向世俗,面向现实,使神性世俗化,使基本倾向是(再现、摹仿现实 ) 20.    17世纪到18世纪末,( )文学思潮盛行 21.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 )。 22.    19世纪初,现实型的文学不断得到发展,到三四十年代,便形成了( )文学思潮。 23.    使现实型文学发展的到( )阶段。 24.    按照( )进行写作,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 25.    美国作家( )与法国诗人( )的理论与创作,为象征主义的兴起作了准备。 26.    象征主义接受了浪漫主义的( )( ),但反对浪漫主义的( )( )情感表现方式。 27.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 )世纪成为重要的文学思潮。高尔基的( )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28.    在中国革命的建设时期,我国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文学,在文学史上被称为( “ ” )。 29.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 )、( )、( )、( )、( )等文学流派,形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30.    现代主义文学不重视外在客观现实,而强调( )的现实、( )的现实、( )的现实、超现实。 31.    现代主义文学在作品中大量运用( )、( )、( )等表现手段,突出了( )和( )。 32.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 )、( )、( )。 33.    诗歌从内容方面可以分成( )与( )两类,从形式方面可以分成( )与( )等。 34.    诗的结构特征是:(跳跃性)。 35.    诗的凝炼性体现在用( )的艺术形象、( )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36.    诗歌是一种( 抒情 )文体。 37.    诗是最强调音乐性的。其音乐性体现在( )和( )两个方面。 38.    小说是一种侧重( 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39.    小说可以分为( )、( )、( )、( )与( )等。 40.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 )、( )。 41.    ( )文学比较注重情节,而其中( )的情节更为完整和复杂。 42.    剧本在语言使用方面侧重以( )语言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 43.    剧本可以分为( )、( )与( ),按场次划分,还可以分为( )与( )等。 44.    没有集中的( 矛盾冲突 ),就没有戏剧。 45.    剧本不允许作者出现,一般不能有( )的言语,中能靠( )的言语塑造形象。 46.    散文结构的特点是()。 47.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 )。 48.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 )、 ( )、( )、( )等等 49.    散文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 )、( )。 50.    散文的结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其中的“散”指的是散文( ),“神不散”,指( ) 51.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 )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 )、( )、( )。 三、辨析题 1.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逻辑,反对主观随意性。 2.       理想型文学突出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 3.       象征型文学偏重于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表现主体感受。 4.       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自身。 5.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全方位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6.       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7.       诗是长于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8.       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9.       散文的结构是自由灵活,形散神不散。 10.    小说是一种侧重故叙事的文学体裁。 11.    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 四、选择题 1. 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区别是( ) A.前者严格遵循客观逻辑,后者遵循情感逻辑。B.前者侧重客观现实的再现,后者侧重主观理想的表现。C.前者不表现主观情感态度,后者侧重情感评价的表现。D.前者以写实手法为主,后者多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E.两者都注重细节的真实。F.前者取材于现实生生活,后者常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 2. 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表现主观情感评价方面不同的是( ) A.前者不表现客观情感评价,后者表现主观情感评价。B.前的者主观情感评价融汇在客观再现的形象描绘中,后者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C.前者不以主观表现为主,后者侧重表现主观情感评价。 3. 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在艺术手法使用上各有特点,( ) A.前者使用写实手法,后者运用夸张变形。B.前者不使用夸张、虚构,后者运用幻想夸张虚构。C.前者使用夸张、幻想、虚构,后者运用写实方法。D.前者以写实为主,适当运用夸张,后者以幻想夸张形型为主。 4. 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题材内容不同( ) A.前者取材于现实,后者常取自于神话传说,民间传奇,历史故事。B.前者描写的是现实中存在的平凡的普通人物,后者多是理想中的英雄。C.前者追求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后者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大胆虚构,虚幻的形象。 5. 象征型文学为了暗示常使用什么( )方法 A.变形。B.夸张。C.象征。D.写实。 6. 象征型文学的意象是(   ) A.假定性。B.生活中存在的真实。C.虚幻的意象。 7. 相对于现实型文学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表现情感,象征型文学 测侧重在( ) A.寄寓某种意蕴。B.暗示。C.假定性文学。D.间接性表现。 8. 下列各组都是现代主义的有( ) A .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B.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 存在主义。C.表现主义、再现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D.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 9. 17—18世纪欧洲文学主潮是( )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自然主义E古典主义。 10. 文艺复兴文学基本倾向是( ) A.再现,摹仿现实。B.表现客观现实。C.暗示象征。 11. 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态,具体包括( ) A.时间上的跳跃。B.空间上的跳跃。C.时空上的跳跃。D.由客观动态向主观动态的跳跃。E.平行跳跃。F.对比跳跃。G.关联式跳跃。 12. 从诗歌的基本特征看,它是( )的文体。 A.叙事。B.抒情。C.叙事与抒情并主。 13. 剧本的语言特点是( ) A.剧本只能用人物的语言塑造形象,没有叙述人语言。B.剧本主要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叙述人语言只起辅助作用。C.剧本主要用叙述人语言塑造形象,而人物语言是次要的。 14. 散文的结构特点是( ) A. 高度集中。B.自由灵活。C.严瑾和谐统一。D.形散神聚。 15. 不同形式的作品适合于表现不同题材( ) A.比较完整的生活事件和人物形象适合入小说。B.含有强烈冲突的生活现象适合于入戏剧。C.强烈感情内容适合用诗歌来表现。D.散文题材广泛多样。 16.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 ) A.以真人真事为基础。B.不允许虚构。C.虚构的真实。D.新闻的真实。 17. 报告文学的特点是(  ) A.及时性。B.纪实性。C.想象性。D.文学性。E.虚构性。F.新闻性。 18. 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所以(  ) A .生活中任何真实的事实都可以写成报告文学。B.要求有所选择提炼地反映生活事实。C.必须选取反映时代脉博和社会精神的人物与事件。D.不是任何事都值得报告。 五、简答题 1.  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5.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六、论述题 1.从巴尔扎克和雨果关于建筑物的描写,看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  从里尔克的《豹》和杜甫的《孤雁》看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性与暗示性。 3.  梅特林克《青鸟》的象征性 1.       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习题配备: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形态和文学对象的理想形态 一、名词解释 典型、特征化、意境、意象 二、填空 1.       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即( )、( )和( )。 2.       三国时期的著名经学家( ),在对《周易》时行诠释时,则更为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 3.       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加登他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由表及里地分成五个层:( )、( )、( )、( )、( ) 4.       从总体上可以将本文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即( )( )( ) 5.       文学话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 )、( )、( )、( )等特点。 6.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 )和( ) 7.       所谓“自动化”话语,是指那些过分( )的语言。 8.       清代文论家( )明确地把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天地自然之象”,即物象,是自然存在的,不是人类构造出来的,是客观的;一种是“人心营构之象”。 9.       合情合理中的“合理”指的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这个“理”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 10.    合情合理中的“合情”, 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 ) 11.    在情与理不一致的情况下,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 12.    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 )的,不是直接的而是( )的。 13.    ( )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 14.    文学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层面:( )、( )、( ) 15.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 )和( ) 16.    典型基本上是(西方 )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17.    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 )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 18.    18世纪以后,典型理论开始由重视( )至重视( )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 19.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 )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    典型论传入我国,曾先后出过“( )”说、“( )”说、“( )”说、“( )”说和新时期以来出的“( )”说、“( )”说等等。 21.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 高级 )形态之一。 22.    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 );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在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 )。 23.    “( )原则”就成了文学典型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24.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 )、( )、( );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 )、( )、( )和( )造成的。 25.    ( 巴尔扎克 )说文学作品“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26.    新颖性就是典型塑造的( 独创性)。 27.    ( )认为,在真正的艺术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着。” 28.    ( )说:“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在,就象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面露面一样。” 29.    恩格斯也说:“我认为倾向应当从( )和( )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30.    ( )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1.    所谓“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 二是( ) 32.    典型常常是( )文学的至高的美追求。 33.    意境是( )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34.    ( )是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35.    ( )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 36.    晚唐( ),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 37.    清末( )的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38.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 )形态之一。 39.    ( )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40.    清人( )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41.    ( )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42.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 )”、“( )”、“( )”等。 43.    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要落实到对( )的描写上。 44.    虚境要通过( )来表现,实境要在( )的统摄下来加工。 45.    ( )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46.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 )、( )、( )、( )、( )、( )等多种因素。 47.    意境的( )的表现特征、( )的结构特征的、( )的审美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 48.    清朝(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4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两类,即( )、( )。 50.    中西文论中意象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 )( )( ) 51.    意象是( )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52.    “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此段论述出自( )。 53.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 ) 54.    意象本质上是“( )之象”, 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 55.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流形态是( )艺术。( )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56.    黑格尔对象征曾有过严格的界定,他说: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 ),其次是( )。 57.    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 ),其次是( )” 意义、意义的表现 58.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 )。 59.    “荒诞”的概念可以从两层面上来理解。其一是指( )的荒诞性,其二是指( )的荒诞性。 60.    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 )的直接参与。 61.    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 )为目的“表意之象”。 62.    审美意象的分类,从表意的方式这一角度着眼,可以分为( )和( )。 63.    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 )。 三、辨析题 1.       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不但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 2.       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 3.       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4.       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 5.       文学形象是假定性与真实的统一。 6.       文学与科学认识对象的基本方式都是概括,但两者概括方式不同。 7.       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8.       具备了历史内容、哲学意味的作品才是上乘之作。 9.       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着”。 10.    文学意象与典型、意境一样都是文学创造的至境。 11.    符合历史尺度的真实性,是典型的艺术魅力的第一位因素。 12.    符合历史尺度的真实性,历来是作家创作的最高追求。 13.    典型人物对典型环境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被动地被决定着。 14.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5.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16.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17.    真境逼 而神境生。 18.    韵味是诗美不可缺少的因素和意境的突出特征。 19.    无我之境不表现情感和倾向。 20.    意象本质上是表意之象。 21.    意象创作的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 22.    艺术思维是从具象到具象,始终离不开具象的思维。 四、选择题 1. 三国时期著名经学家( )在对《周易》进行给诠释时提出了“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A.曹丕。B.王弼。C.稽康。D.刘大槐。 2. 在西方率先明确以层次论观点探讨文学作品构成的是波兰现象学作家(    ) A .英加登。B.苏珊·朗格。C.科林武德。D.韦勒克。 3. 文学话语不同于普通话语,它是(     ) A.外指的。B.内指的。C.具有心理蕴含性。D.重指称功能的。E.主表现功能。F.具有阻拒性。G.自动化的。 4. 文学形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 A .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C.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D.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F.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 5. 文学形象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是(     ) A .直观。B.想象。C.非直观。D.直接的。F.间接的。 6. 合情合理中的“理”是指(      ) A .文学形象的客观规定性。B.生活的本质和规律。C.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D.理想。 7. 文学意蕴层面又包含多层次的丰富意蕴,具体是(     ) A .历史内容层。B.艺术形式层。C.哲学意味层。D.象征层。E.审美意蕴层。F.思想感情层。 8. 人类创造的达到最高审美理境界的艺术形象有(     ) A .文学典型。B.文学意境。C.文学意象。D.艺术形象。 9. 典型是在(   )中创立的概念。 A.西方叙事作品中。B.中国叙事作品中。C.中国抒情的。D.西方抒情作品。 10.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文学典型的( ) A.真实性。B.客观性。C.新颖性。D.诚挚性。 11. 文学典型的新颖性是指典型形象(      ) A.创新性。B.怪异性。C.不可重复性。D.独特性。 12. 文学典型的蕴藉性是指典型形象(       ) A.蕴藉含蓄,挖掘不尽。B.以少总多,万取一收。C.间接性不确定性。D.内含丰富,百读不厌。 13. 关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 A.典型环境是典型性格形成的基础。B.典型环境的内涵决定典型性格的内涵。C.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两者没有必然联系。D.典型人物影响并改变典型环境。E.典型性格对典型环境只能被动适应。 14.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     )形态。 A.高级。B.低级。C.一般形态。 15. 典型论在我国曾出现的说法有(      ) A.阶级典型说。B.类型说。C.共名说。D.个性出典型说。E.中介一特殊说。F.个性与共性统一说。G.本质说。 16. 典型常常是(     )文学的至高文学追求。 A.抒情。B.叙事。C.抒情与叙事。D.现实主义。E.现代主义。 17.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     ) A.情景交融。B.虚实相生。C.韵味无穷。D.形神统一。 18. 意境中情景交融的三种方式是(    ) A.景中藏情式。B.情中见景式。C.移情入景式。D.情景并茂式。E.寓虚於实式。 19. 意境中的实境是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     ) A.真境。B.事境。C.情境。D.物境。E.灵境。 20. 意境中的虚境是指(   ) A.神境。B.物境。C.灵境。D.情境。 21. 意境是(    )文学独创造的一个概念。 A.中国古代。B.西方古代。C.中国现代。D.西方现代。 22. 意境是(   )文学创造理想至境。 A.抒情。B.叙事。C.抒情与叙事。 23. 清代对意境理论作出深入系统探讨,被称为意境论的集大成者的是(    ) A.王夫之。B.王国维。C.叶燮。D.袁宏道。 24. 意境理论正式形成确立是在(   ) A.唐代。B.宋代。C.明清。D.魏晋。 25.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有多种别名,即 (ABCDEF) A.韵。B.情韵。C.滋味。D.兴趣。E.兴味。F.韵致。 26. 按照王国维提出的分类方法,创造了无我之境的诗句有(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C.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D.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E.弧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  ) A.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B.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中和之境。C.以境胜者,以意胜者。D.意与境浑。 28. 典型、意境与意象的本质区别在于(   ) A.典型以再现生活为目的,意境以抒情为目的,意象以表意为目的。B.典型以表意为目的,意境以再现生活为目的,意象以表意为目的。C.典型以抒情为目的,意境以表意为目的,意象以抒情为目的。 29. 下面的艺术形象(      )是象征意象。 A.《变形记》中的大甲虫。B.鲁迅笔下的阿Q。C.《老人与海》中的渔翁和大海。D.《骆驼祥子》中的祥子。E.艾略特笔下的“荒原”。F.王维诗中的雨后山林。 30.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流形态是(      ) A.再现艺术。B.意象艺术。C.表情艺术。D.表意性艺术。 31. 与典型、意境鼎足而立成为艺术至境的竟象是指(      ) A .心理意象。B.内心意象。C.冷化意象。D.观念意象及高形态的审美意象。E.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五、简答题 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3.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关于典型概念 5.关于艺术形象高级形态 6.关于意象的多种理解 7.关于典型、意境、意象之间的关系 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2.意象与意象主义作品分析 3.请用文学典型的理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习题配备: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一、名词解释 叙事学、情节、行动元与角色、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叙述频率、视角、叙述者的声音 二、填空 1.       叙事性作品便是以()为主的文学作品。 2.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 )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 3.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情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 ) 4.       “叙事”一词一般包括三方面的涵义:一是( ),二是( )、三是( )。 5.       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 )、( )、( )等等。 6.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就是()。 7.       情节是按照( )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8.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 ),其次是( ),前者我们称为( ),后者称为( )。 9.       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一个是( ),即阅读作品本文叙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另一个是( ),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10.    视角也称为( ),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 )。 11.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 12.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 )叙述。 13.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 )] 14.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即( )和( )。 15.    故事中人物声音,即发出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活动等( )的声音。 16.    作者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 ) 17.    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一方面在( ),另一方面在( )。 18.    由作者所设定的叙述接受者只是个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接受者即( )接受者。 三、辨析题 1.       叙述者就是作者。 2.       叙述者的声音就是故事中人物的声音。 四、选择题 1. 叙事作品的叙述视角有多种(     ) A .第三人称叙述。B.第一人称叙述。C.第二人称叙述。D、内在式焦点叙述E.无焦点叙述F、焦点变换 2. “叙事”一词一般包含三方面的涵义,即(     ) A.叙述内容。B.叙述节奏。C.叙述话语。D.叙述动作。E.叙述结构。 3. 叙述动作就是(     ) A.叙述行为本身。B.“讲故事”这个行为。C.叙述的对象。D.叙述话语本身。 4. 叙述者与作者的关系是(   ) A.叙述者就是作者。B.叙述者不等于作者。C.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叙述者就是作者。D.任何叙述方式的叙述中作者都不等于叙述者。 5. 叙述者的声音与人物的声音是(   ) A.同一的。B.矛盾的。C.无关的。D.有时是同一的有时是矛盾的。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1.  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2.  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 3.  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 4.  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六、论述题 1.  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2.  分析叙事作品《窦娥冤》的行动序列 3.  分析钱钟书(猫)、郁达夫(沉论)中叙述着声音的特点 习题配备: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一、名词解释 抒情、.抒情性作品、抒情话语、抒情话语的修辞、抒情角色、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声情并茂、情景交融、节奏、隐喻、象征 二、填空 1.       抒情性作品与( )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 )的文学作品类型。 2.       抒情偏于表现( ),叙事偏于( )。 3.       (别林斯基)说:“抒情诗歌主要是主观的、内在的诗歌,是诗人本人的表现。”而作事类文学是一种“客观的、外部的”文学。 4.       文学作品总具有情感表现的性质,所以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属性)。 5.       抒情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抒情诗)。 6.       在中国,( )、( )、( )、( )是抒情诗的主要文体。 7.       在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是“泄”,抒情也就是( ) 8.       抒情性作品是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来表现情感的。 9.       ( )和相应的( )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10.    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 )。 1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把改变了普通话语组合法则的抒情话语称为“( )” 12.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 )、( )和( ) 13.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说的是诗与画的( ) 14.    ( )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15.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是抒情作品中的情与景是( )关系。 16.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常见的几种有:( )、( )、( )、( )。 17.    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类型:( )、( )、( )。 18.    第一人称的抒情是( )的一种抒情方式。在这类抒情性作品中,“我”就是( ) 三、辨析题 1.       抒情性作品是偏重于作者主观感情表现的作品,所以没有叙事因素。 2.       抒情是一种纯粹的自我表现,所以不具有社会性。 3.       我国的不少戏曲文学剧本可以被看作是抒情作品。 4.       抒情总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 5.       超越时空的自由是抒情文学最根本的特性。 6.       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7.       文学抒情就是情感的渲泄。 8.       抒情内容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9.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10.    诗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而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 三、选择题 1. 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是(    ) A.抒情偏重于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B.叙事偏重于再现客观世界。C.叙事偏重于再现客观现实,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D.抒情偏重于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同时也有再现因素。E.抒情以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为主,不再现客观世界。 2. 在中国,(     )是抒情诗的主要文体。 A.诗。B.散文。C.赋。D.词。E.散曲。F.骈文。 3. 抒情的社会性表现在( ) A.作家是社会性存在。B.文学创造是一种社会性生产。C.抒情是一种社会交流。D.抒情主体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相联系。 4. 抒情反映区别于叙事反映的特殊性表现在(      ) A.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B.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C.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D.抒情反映具有社会性。 5. 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 A.抒情内容。B.抒情结构。C.抒情话语。D.抒情言话。 6. 抒情内容的特点是(    ) A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B.既是稍纵即逝,又复杂微妙。C.具有客观性、具体性。D.具有曚昽性、含混性。 7. 抒情话语区别于普通话语的特点是(      ) A.突出情感表现功能。B.突出再现功能。C.突出通讯功能。D.打破语言常规,造成陌生化效果。E.改变普通话语的组合法则,导致晦涩、难懂。 8. 在抒情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是( ) A.情是情,景为景,各自分开。B.情是景中情,景是情中景,二者交融互渗。C.写景意在言情,抒情融情入景,情与景谐。D.写景,为了再现客观形貌,抒情为表达主体内心,各不相关。 9. 抒情话语常见的修辞方式有(     ) A.伏笔与照应。B.比喻与象征。C.倒装和歧义。D.叙述与描写。E.夸张与对比。F.借代与用典。G.悬念与衬托。 五、简答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习题配备: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一、名词解释 文学风格、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 二、填空 1.       在我国,风格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汉魏,起初称为“( )”,但不是用来品文,而是用来品( ) 2.       刘勰的《文心雕龙》最先将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和批评,并写出专论风格的篇章是( ) 3.       在文学活动中,风格通常指( )。 4.       文学风格概念包括多种含义,具体有( )、( )、( )、( )等内容,而( ),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 5.       法国批评学家(布封)提出了著名的“风格即人”的观点。 6.       ( )曾说过,“文以气为主”。 7.       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应该是( )与对象、( )与形式的特定融合。 8.       理解风格的内涵,除应注意主客体关系外,还应注意作品( )的关系。 9.       歌德所说的:风格是“用来表明艺术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 )境界。” 10.    在文学风格所包含的几种因素中,( )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 )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了一篇专论——《体性》。“体”就是指的是( ),“性”就是指( )。 12.    名师成心,其异如面说明( )。 13.    ( )是表现风格的第一要素。 14.    ( )的创造是文学创造的中心工作和基本环节。 15.    风格具有( )、( )和( )的特点。 16.    ( )说:“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 17.    风格的形态,是作家创作个性表现在作品中的( )。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把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 )、( )、( )、( )、( )、( )、( )、( )。 19.    现代著名学者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所提出的四对八体:1、( );2、( );3、( );4、( )。 20.    ()是平淡风格的显著特点。 21.    文学风格有着特定的( )、( )和( )。而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一旦流派形成 ,还会有( )风格。 22.    ( )在民族风格中占有尤为重要的位置。 三、辨析题 1.       风格不过是外在形式的特征。 2.       “风格即人”。 3.       "文如其人"。 4.       任何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5.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 6.       完全模仿,重复别人的风格就等于没有风格。 7.       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 四、选择题 1. 关于文学风格与人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文如其人。B.风格即人。C.文格不等于人格,不能一味以文观人。D.文学风格即作家的精神个体性形式。 2. 作家“所言之物,可以饰为,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 )所言。 A.杨雄B.钱钟书C.李贽D.刘勰 3. 文学风格与作家作品的关系(       ) A.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B.每一部作品都有独特风格。C.并非每一部作品都是有风格的。D.风格是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E.风格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4. 对于文学风格的本质,正确的说法是(   ) A.文学风格是作品外在形式方面的特征。B.文学风格是文学语言、写作技巧、方法因素的综合表现。C.文学风格是作家精神个体性的形式。D.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的表现。E.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物定融合。 5. 刘勰说:“贾谊性情俊发,以致风格清新,司马相如性情傲诞,以至风格浮侈……”这段话的意思是(   ) A .作家的个性对作品风格有制约和影响。B.文学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的主体气质性情都有着内在的关系。C.作家的性情是形成文学风格的内在动因。D.作家个性是形成 文学风格的唯一因素。 6. 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条件有(      ) A.先天的天赋和气质。B.后天的社会条件。C.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D.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因素。E.作家的创作道路,生活经验。F.作家世界观,艺术观。 7. 话语情境表现文学风格主要是通过(     )来表现。 A.语词的运用。B.体裁的选择。C.结构的安排。D.形象的创造。E.主题的提炼。F.环境的描写。 8. 文学风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所以(    ) A.文学风格形成之后,就再也不会变化了。B.在一个较长时间性内保持不变。C.不可能一成不变。D.随着作家各方面条件的变化,也要发生变化。 9. 文学风格具有(     ) A.时代性。B.地域性。C.民族性。D.流派风格。E.阶级性。 10. 文学风格类型常见的有四对八种(     ) A.简约与繁丰。B.典雅与远奥。C.刚建与柔婉。D.新奇与轻靡。E.平淡与绚烂。F.谨严与疏放。 五、简答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2.试述作家创作个性对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3.简述话语情境对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4.风格有哪些特性? 5.风格有哪些基本形态? 6.从作家生活的时代环境看,文学风格还具有哪些特性? 六、论述题 1.试析苏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不同风格。 习题配备: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名词解释 文学消费、文学传播及大众传播媒介、文化市场、消费心理、高雅文学、大众文学、文化工业、文学接受、文学的认识属性、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的文化属性 二、填空 1.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形成了一种()。 2. ( )所讲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是:1、( )2、( )。 3.  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 ) 4.  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 )” 5. 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 6. 文学消费具有( )和( )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 )范围内的活动。 7. 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另一方面,为获得这种享受,消费者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因而文学消费兼具( )和( )二重性。 三、辨析题 1.文学生产创造欣赏者。 2.文学消费是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3.文学消费既具有一般商品消费的性质,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的消费。 4.文学消费就是文学接受活动。 5.文学的审美价值规定了文学阅读者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 6.文学接受的客体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统一。 7.文学的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属性是相互联系统一的。 8.文学的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属性是相互联系统一的,因此在一部作品中它们总是平衡存在的。 四、选择题 1.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的关系是(   ) A.文学生产决定文学消费。B.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C.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无关。D.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是辨证统一关系。 2. 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表现为(    ) A .文学产品的价值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B.文学消费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C.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了对象。D.文学消费是文学生产的出发点和动力。 3.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是(      ) A.文学消费既是一般的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B.文学消费具有商业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二重性。C.文学消费具有话语的效益与社会效益二重性。D.文学既是意识形态,又是审美意识形态。 4. 文学消费是特殊的精神消费,根据是(   ) A.文学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B.文学消费具有二重属性。C.优秀作品具有永久的魅力为历代消费者所共享。D.文学消费是一种文化传播与接受,具有再创造的性质。E.文学消费是美的消费,具有审享受的性质。F.文学消费不遵循一般商品消费的等价交换原则。 5. 文学消费和接受(     ) A.具有意识形态性。B.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消费。C.与意识形态无关。D.实质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再生产和消费。 6. 文学的认识属性主要有(    ) A.认识自然。B.认识社会。C.认识人生。D.认识自我。 7. 文学审美价值来源于(     ) A .作品中渗透的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B.文学作品的美的形式。C.文学作品描写的客观生活。D.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 8. 文学作品的文化阐 释 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     ) A.认识属性。B.审美属性。C.民风民俗。D.社会学价值。E.历史学价值。 F.政治学价值。G.哲学价值。H.宗教价值。 9. 文学的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属性是(      )关系。 A.有机统一。B.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C.各自孤立,截然分开。D.互不相关,不平衡。 10. 文学接受的主体是(     )的统一。 A.认识者。B.审美者。C.娱乐者。D.阐释者。E.审美属性 五、简答题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5.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与联系? 7.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是什么? 8.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并无必然联系 9.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出版业的复杂性 10.文学创作与金钱的关系 六、论述题 1.下列作家的“宏论”涉及到了文学理论的哪些问题?请运用本学期所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阐发这些问题。 名作家莫言、余华、阿来不久前应邀到清华大学演讲,就当前文学的状态各发“宏论”: 莫言说,就写作来说,现在已经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了:出现了美女作家的写作,然后出现了中学生的写作,去年出现小学生的写作,上个月出现了幼儿园三岁小孩的写作。估计明年就是胎儿的写作了。进一步我估计可能会出现宠物的写作。还有当红主持人的写作。你说人家写的不好?不对。人家一发行就是100多万。我们这些抱残守缺的所谓严肃作家拼命调动所有的宣传媒体和机器大加鼓噪,甚至让我们去作秀,也顶多卖10万册不到。我觉得这两年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网络写作必将全民化。 阿来说,我个人达不到雅俗共赏,我就瞄准了能喜欢我的作品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消费时代,我自己是充满信心的。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中国文学或者说是我本人的文学,让我吃饱,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还不会吃得太差。 余华说,我与格非1987年就小有名气了,那时我们被称为先锋派。但我的书卖得好是前几年的时候。现在的个人写作完全把内分泌和内心弄混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小说才是写内心的,他们的内心宽广,隔了那么久的时间,我们再读他们的作品,依然感同身受。内心的力量是要传达给你,而内分泌的力量是要把你拉下水。 2.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运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分别阐发它们各自揭示了什么文学理论现象,并请综合这两个现象作出简要的评论。 材料一: 余华:读者决定作家   谈论当下的文学离不开余华这个名字,他的小说不仅在文学圈内备受推崇,而且拥有广泛的读者,并受到影视界大腕儿们的特殊关注。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销售量相当可观。数年前张艺谋曾把《活着》搬上银幕。如今余华正潜心写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另有消息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版权已被韩国人买下,计划由姜文执导。日前,余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纵谈他的小说创作。 记者:您的小说基本都是10万到15万字的小长篇,从来不见您写砖头厚的书,这是一种有意的追求? 余华:应该说直到1995年我写《许三观卖血记》,还觉得长篇小说是写得越长越好,那时我个人的阅读还没有出现那么大的变化。我是作家,但我也是一个读者,除了经典作品,我自己都不愿去读大部头的书了,如果自己写得太长就过分了。今天能够轻松地掏钱买书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很忙的,像我这样一个作家很容易让人怀疑写那么长的书读了会不会上当。今天的文学需要的是高度集中的故事、更加凝练的叙述。 记者:您力图将小说锻炼得"瘦"一些,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的?您认为今天的读者已经没有耐心了。 余华:有些作家误以为是作家创造了读者,其实相反,是读者创造了作家。19世纪的文学大多数是臃肿的,像巴尔扎克、狄更斯,都为报章写连载小说,这与当时读者的趣味吻合,他们的风格是被读者逼出来的。而今天的读者要求作家写得简洁干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阅读趣味必然发生变化。重要的是---首先我自己都没了耐心,怎么去要求读者有耐心? 记者:但是您在阅读经典时显示了非凡的耐心,您曾经为《读书》撰写了一系列漂亮的批评文章,是您重读经典的体验。如此重视作为一个读者的身份,是否这与您的写作密切相关? 余华: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很费劲的小说,写的是《世事如烟》之类的作品,那时马原说我"把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写得很不好看"。现在我发现,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看不下去,我喜欢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比如不久前我重读的《静静的顿河》,感觉与从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阅读上变得懒惰了,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也不见得就轻松、通俗。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为什么我们会对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写作时了解应该如何让读者去阅读,这种心理或有意、或无意。在《读书》上发表的文章是我十多年阅读写作生涯的总结,帮助我弄清了很多含混的东西,对我写眼前的长篇有很大的好处。不过我不会再把这样的随笔当做今后主要的工作,我要等年纪大了再写,它们带给我的乐趣真不亚于写小说。现在我得趁着精力还够,拼命写小说。 记者:您是否也追求小说的故事性、情节性? 余华: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每一时期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最初我不会写人物心理,到了《现实一种》我明白了,无须直接写心理,只要去写人物在环境中的状态,这是福克纳给我的遗产。然后我一度害怕写对话,让对话符合人物是个难题,写到《许三观卖血记》,我知道写对话已经没问题了。现在我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把小说写得更吸引人。我们有些作家觉得非写成《尤利西斯》才叫纯文学,我认为吸引人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作品原有的力量,好读不等于轻浮。我们的纯文学作家自己让路给通俗文学作家,使他们的地盘越来越大。我觉得,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不矛盾,再过50年,我们会拥有既有力量又吸引人的作品。 记者:这几年许多作家成为公众人物,靠的是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您如何理解作家和影视改编之间的关系? 余华:对我而言,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只是一个收入的延伸。不过,影视对小说确实能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原先不知道你的读者,看了电影、电视可能就来买你的书,就关注你的作品。读者的认同是重要的。但我最大的成就感还是来自写作过程本身,那种激动、满足,那叫得意…… 材料二: 文学市场化及文学青年的命运 当下文学市场化使文学期刊处境尴尬,也主宰着许多文学期刊不得不改变初衷,不再成为文学青年尤其是初涉写作的文学青年练笔的阵地。 人们看不清“纯文学刊物”的“纯正”文学趣味、“纯正”文学立场和“纯正”美学追求———泛文学写作已被广泛接受认可。 由于许多热心的文学青年一开始写作便盯着泛文学报刊版块,他们一开始便受到一种“非纯正”影响。 当下文学市场的“春秋烽烟”虽未造成“诸侯争霸”局面,却已让那些视文学为各色“敲门砖”的人士却步三分。尽管从事文学工作并非皆在“市场”操练,然文学创作渐渐步入“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许多文学刊物,不管发行数万,还是发行几千,还是仅能售出百把册,都在“市场无情”的声浪中站在“市场”外隔岸观火。在“市场”计划的边缘中,这些文学刊物披着计划经济的余泽,念着市场经济的“经”,为文学事业忧心如焚。其从业人员从组稿到刊物的版式设计,想了许多点子,征求了许多意见,目的无非是想使刊物能增加发行数量。因了文学建设的需要,因了文学市场的培育之艰难,这些刊物无法也不能在文坛消失。 然而,生存的非市场化并非意味着发展的非市场化。各省市所办的文学刊物在“日子不好过”的叹息声中仍把日子一天天地“过”掉。在“生存”问题不忧的情况下,他们要发展就必须“忧”市场“忧”买方了。这样对作品的取舍、对作家的选择、对文体的处理,就不能不依赖市场之需求了。 当下文学市场化使文学期刊处境尴尬,也主宰着许多文学期刊不得不改变初衷,不再成为文学青年尤其是初涉写作的文学青年练笔的阵地。为了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争取更多的读者,文学刊物不能不把组稿的重点放在名家身上,因为名家稿首先为期刊赢得了潜在的读者市场。同时,文学期刊为了扩大发行,不能不适应读者的需要,而刊发一些非文学或文学含量甚低的泛文学作品,这势必削弱了对文学新人的“培养”与“扶植”。 在文学的娱乐消闲功能得到极大张扬的大语境下,文学之“纯”已淡化。而刊发泛文学写作文本的刊物,当然远远大于硕果仅存的“纯文学刊物”,许多社会生活类杂志为了吸引读者,也刊发了不少泛文学写作文本,各级报纸虽一再减少文学版面,但单就报刊整体而言,泛文学写作文本刊发的阵地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因为各种生活休闲类版面刊载着大量的散文随笔。遗憾的是,所有这些载体,选择泛文学写作文本的最初动因,多是为了迎合读者趣味,而这些“趣味”文学成分甚少,有的甚至仅是“感官趣味”。 由于许多文学青年一开始写作便盯着这些版块,因了发表的冲动,不得不去揣摸这些文章的口气和行文方式,强颜幽默式的叙述,哗众取宠式的议论,煽情作秀式的行文,充斥在他们的笔下。这使许多热心文学写作的青年一开始便受到一种“非纯正”影响,于耳濡目染之中,败坏了自己的文学趣味与文化品位。在这些青年中,很可能产生高产的“自由撰稿人”,却很难将其“业绩”与“文化贡献”结合在一处。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既然谈市场,则必然要谈市场运作规则,文学市场当不例外。倘怀着“文学贡献”之热衷而坚守自己的品位与趣味,再去调整自己与市场的关系,自可获得一种生机。倘一开始便迎合市场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发表率”以“增加收入”,这样的文学青年的命运着实堪忧。 同样是面对文学市场,可以出现精品,亦可以因文学垃圾一时“洛阳纸贵”。所以相对于过去,目前文学青年要保持高品位追求,首先得经受物质利益诱惑的考验。文学作品的重复、抄袭、模仿、品位低劣化,使许多文学青年一开始就失却了对文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崇高感———也许这正是一类时尚———使自己成为一个缺乏文学趣味和文化品格的人。所有这些,均影响着当代文学青年的文化选择,影响着现时代文学青年的文学命运。 我以为,在文学日益市场化的今天,青年人要想献身于文学,应首先找一个谋生的饭碗,使自己的衣食生存得到保证,然后再来细心研习文学。那些什么都写并以此谋生的“自由撰稿人”,一开始就不是为“文学”而写作,当下青年人要投身文学写作,是决不能以他们作为楷模。当衣食得以保证并有一份职业,再来遍阅文学经典,然后从经典中走出来,立志写出超越经典、于人类文学文化事业有所贡献的文本,当是当下文学青年的正路。当然倘在市场规则下先赚笔钱,再来百业不理,专心打磨文学,亦不失一条好路,只是这样的幸运仅只个别人才有。 习题配备: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名词解释 期待视野、接受心境、隐含的读者、正误与反误、.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二、填空 1.       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 )、( )与( )这样三个层次。 2.       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 )、( )和( )( )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构成了期待视野。 3.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分为( )与( )这样两大类型。 4.       从基本特征上盾,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 )、( )与( )这样三种情况。 5.       “虚静”一语,本源于( )家,最早见之于( )。原文主要是指一种( 、 )的人生态度。 6.       文学作品完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之为“第一本文” 7.       “第二本文”是在“第一本文”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 )的结果。 8.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 )、去( )。 9.       南北朝时的( ),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 10.    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 )特征,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11.    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是文学阅读过程中(差异性)的特征。 12.    在具体的阅读现象中,误解中可分为“( )”和“( )”两种情况。 13.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常呈现出( )与( )两种情况。 14.    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顺向相应又有( )。 15.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 )阶段的一个标志。 16.    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人价值得以实现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 ( )的又一表现,净化一语,最早见之于( )的《政治学》。 17.    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指出:“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揭示了文学接受活动所具有的( )作用。 18.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 ),实质上,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 19.    领悟是文学接受的活动的( )境界。 20.    人们形容美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或说读完某种作品“余味无穷”等,讲的都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 )效果。 三、辨析题 1.       阅读心境对阅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心情抑郁者不可能进入欣赏的境界中去。 2.       艺术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部本文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本文”。 3.       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4.       隐含的读者其实就是现实的读者。 5.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6.       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7.       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会因读者个性化的期待视野而产生自由变异。 8.       文学接受中的误解会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甚至践踏。 9.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义、价值是完全一致的。 10.    真正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往往是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 11.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鸣是判定一部作品价值高低的唯一尺度。 12.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净化实质是文学作品所实现的人格提升。 四、选择题 1. 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有( ) 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模仿动机。D.受教动机。E.批评动机。F.渲泻动机。G.借鉴动机。H.娱乐动机。 2. 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是(    ) A.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藏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B.隐含的读者就是现实的读者。C.二者并不能完全对应。D.隐含的读者不可能限定读者的范围,不能排斥作者期待之外的读者介入。 3. “第一本文”与“第二本文”的关系是(     ) A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B.后者是前者的再创造。C.二者无关系。D.前者限定后者的生成。E.后者限定前者的生成。 4. 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是由( )提出来的。 A.伊瑟尔B.英加登C.加达默尔D.海德格尔 5. 阐述了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的说法有(     ) A.中国的“兴味”说。B.中国言志说。C.钟嵘的“滋味”说。D.英加登的“填空”说。E.加达默尔的“对话”说。F.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说。G.诗歌的缘情说。 6. 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有的读者怀疑作者是借阿Q影射自己,在泻私愤,这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      ) A .正解。B.误解。C.正误。D.反误。 7. 文学接受高潮中共鸣产生的主体条件是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      ) A.思想观念相通。B.情感经验相似。C.思想感情完全相同。D.意志与原望相近。E.历史境况与生活经验相类。 8. 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与作品价值的关系是(   ) A.共鸣是判定作品价值高度的重要尺度。B.共鸣是判定作品价值的唯一尺度。C.共鸣与作品价值无关。D.共鸣作为作品价值的标志是复杂的。 9.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净化实质是(     ) A.对读者人格的提升。B.使读者开阔眼界。C.使读者维持心理平衡。D.是文学发挥教育作用的独特方式。E.使读者情绪得以渲泻。 10. 文学接受活动进入高潮的标志是(    ) A.净化。B.共鸣。C.领悟。D.渲泄。E.延留。 11. 描述文学作品阅读后延留特征的以下说法有(       ) A.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C.余味无穷。D.含蓄蕴藉。E.读《红楼梦》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 五、简答题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9.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10.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12.谈谈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六、论述题 1.导演冯小宁在谈到他的《紫日》放映时,一些学生看到日本鬼子杀害中国老百姓时不禁哈哈大笑,他只觉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请分析这一文学接受的特殊现象。 2.结合实例谈谈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变异 习题配备: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一、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文学批评形态、文体批评 二、填空 1. 人类的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 )、( )、( ) 2. (文学作品的创造)是文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3.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 )、( )、( )。 4.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 5. 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 6.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基本关系是:鉴赏是批评的( ),批评是鉴赏的( )、( )。 7.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说是由( )和( )决定的。 8.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有( )、( )、( )、( )、( )。 9.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伦理批评)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10.伦理批评的价值尺度主要是一定的(道德)准则。 11.伦理批评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 )、( ) 12.( )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13.西方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奠基人是生活于17至18世纪的意大利法学家和历史哲学家( )。 14. 狄德罗、斯达尔夫人、圣.。佩韦和丹纳,都是(社会历史 )批评的著名代表人物。 15.丹纳提出的影响深远的决定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的“三因素”说是:( )、( )、( ) 16.中国文学批评中较为普遍而共同使用的术语诸如滋味、妙悟、空灵、神韵等是作为( )批评的术语而使用的。 17.审美批评的基本特点是( )、( )、( )。 18.心理批评又有( )、( )、( )多种。 19.语言批评的诸多批评流派包括( )、( )、( ) ( )等。 20.批评文体的多种形式有( )( )( )( ) ( )( )( )( )等等。 21.( )观点和( )观点曾被恩格斯称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22.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更具操作性的具体标准是( )和( )。 23.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 )正误高低的尺度。 24.( )所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25.( )曾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三、辨析题 1.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活动。 2.文学批评应该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3.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4.诗与应用文的区别在于句子的排列方式。 5.文学是形象的,所以它完全不依赖理性。 6.艺术的职责不是摹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7.那些能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家,都是处于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旁观”位置的人。 8.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9.文学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四、选择题 1.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 ) 文学思潮。B.文学史。C.文学批评自身。D.文学作品。E.一切文学现象。 2. 文学批评的对象是(     ) 文学思潮。B.文学流派。C.文学史。D.文学创造。E.文学作品。F.文学理论。G.文学批评自身。 3.文学批评的对象是(   ) 文学思潮。B.文学流派。C.文学风格。D.文学作品。E.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文学理论。 4.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关系是(     )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制约与反作用关系。C.层次间的分工协调关系。 5.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造的关系是(     ) 文学批评制约和影响文学创造的发展趋势。B.二者没有内在关系。C.文学创造也促使一定的文学批评的成熟,变化、更新和完善。D.文学创造是批评的前提和目标。E.文学批评推动文学创造总体上繁荣、发展和进步。 6. 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关系是(      ) A .鉴赏是批评的基础。B.批评指导鉴赏。C.批评提高鉴赏。D.二者不存在内在联系。 7. 文学批评作为一门学科或科学,具有(      ) 倾向性。B.现实针对性。C.实践性。D.论争性。E.社会性。F.应用性。 8. 历史上出现的主要批评形态有(      ) 论理批评。B.社会历史批评。C.审美批评。D.心理批评。E.语言批评。F.形式主义批评。G.道德批评。H.文化批评。 9. 中国古代术语中属于美学批评的有(       ) 滋味B.妙悟C.空灵D.品味E.神韵F.顿悟 10. 西方文论中属于形式批评的术语有(      ) 反讽B.张力C.隐喻D.完形E.象征F.陌生化 11. 在西方属于语言批评的流派有(     ) 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象征主义。D.精神分析。E.结构主义。F.实证批评。 12. 批评文体具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        ) 论文B.诗话C.点评D.杂文E.评传F.对话G.散文H.随笔J.序跋 13. 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是由(    )提出 马克思B.恩格斯C.海德格尔D.列宁 14.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的具体内涵是(    ) 真实性。B.倾向性。C.独特性。D.民族性。E.情感性。 15. 文学批评艺术标准的具本内涵是(      ) 文体评价。B.艺术形象评价。C.作品内涵评价。D.意蕴评价。 16. 评价作品的艺术形象主要看其(    ) 鲜明性B.生动性C.具体性D.概括性E.独特性F.形象性 17.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是(     )提出来的。 鲁迅B.高尔基C.毛泽东 18.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   )提出来的 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19. 批评家的职责大致可以归纳为(   ) 引导文学创造的健康发展。B.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平。C.引导读者的接受和消费。D.促使批评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20. 在文学批评过程中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是( ) A .互相尊重、平等相待。B.批评家高于作家,作家应无条件地服从批评家。C.批评家应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帮助作家。D.作家为了体现创作个性无需顾及批评家的态度。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评价性质? 2.比较两种批评形态并论述其不同特点。 3.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总原则 4.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5.文学批评家应有怎样的态度和素养?它对实现文学批评的职责有什么关系? 六、论述题: 1.马克思认为,音乐造就具有音乐感的耳朵,绘画生产出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请根据所学过的文学理论对这段话进行评析。
本文档为【浙江万里学院文学理论浙江万里学院文学理论童氏教材教案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8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6KB
软件:Word
页数:61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