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0年总目录-分类索引

30年总目录-分类索引

举报
开通vip

30年总目录-分类索引《〈语言教学与研究〉三十年总目录》(1979-2009) 分类索引 一 通论 二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三 语言习得研究 四 语言测试研究 五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六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七 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八 汉语言文字研究 1.汉语语音研究 2.汉语词汇研究 3.汉语语法研究 4.汉语修辞研究 5.汉语方言研究 6.汉字研究 九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十 社会语言学研究 十一 语言与文化研究 十二 书评 十三 语言学家评介 ...

30年总目录-分类索引
《〈语言教学与研究〉三十年总目录》(1979-2009) 分类索引 一 通论 二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三 语言习得研究 四 语言测试研究 五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六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七 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八 汉语言文字研究 1.汉语语音研究 2.汉语 词汇 英语3500词汇语境记忆pets3考试词汇二年级反义词和近义词初中词汇词汇大全考研英语二高频词汇表 研究 3.汉语语法研究 4.汉语修辞研究 5.汉语方言研究 6.汉字研究 九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十 社会语言学研究 十一 语言与文化研究 十二 书评 十三 语言学家评介 十四 讲话和纪念文章 十五 其他 一 通论 汉语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蒋绍愚 1989.2 语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徐通锵 1989.2 当前国内外语言研究的趋向 胡明扬 1989.3 战后国际拉丁化的新浪潮 周有光 1991.1 三论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伍铁平 1991.3 古籍今译与“信、达、雅” 张清常 1993.4 汉译取字用词漫品 张德鑫 1994.2 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 冯胜利 1994.3 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 姚小平 1995.1 关于汉藏语分类的思考 戴庆厦 1997.4 漫谈古籍书名的翻译 徐超 1998.2 景颇语的结构助词“的” 戴庆厦 1998.4 对21世纪语言研究的几点想法 曹志耘 2000.1 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崔希亮 2002.5 汉藏民族语言声调的分合类型 黄行 2005.5 “复辅声”说的一些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丁启阵 2006.5 二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美国汉语教学和汉语研究概况 常宝儒 1979.1 四声连读与“辨调代表字”——教学笔记 胡炳忠 1979.1 外国进修生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徐缦华、王继志 1979.1 汉语词汇教学琐谈 张维 1979.1 教学小札 李忆民 1979.2 对日本留学生的翻译课教学 荀春生 1979.2 课堂教学的“死”与“活” 杨俊萱 1979.2 我听着别扭(bieniu) 俞敏 1979.2 外国留学生在方位词使用上的几个问题 李清华 1980.1 汉字图表教学法浅谈 王学作 1980.1 日本汉语教学与研究之一瞥 常宝儒 1980.2 文选课的词语教学 李玉敬、孙瑞珍 1980.2 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汉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 施光亨 1980.2 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现代汉语的动态范畴 房玉清 1980.3 在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实践性 刘镰力 1980.3 通过对比帮助说西班牙语的学生掌握汉语语序 朱一之 1980.3 四十年代以来在美国所用的汉语汉文教材 黄伯飞 1980.4 关于教美国学生翻译课的几个问题 芶锡泉 1980.4 美国汉语教学综述 理查德·T·汤姆逊 1980.4 对外国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 李景蕙、程美珍、刘英林 1980.4 美国的语言教学法——兼谈汉语教学 黎天睦 1980.4 语言学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李英哲 1980.4 对外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 李又安 1980.4 试谈高年级文选课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李玉敬、孙瑞珍 1980.4 关于汉语虚词教学 陆俭明 1980.4 文学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王靖宇 1980.4 美国汉语研究的意图及目标 王及耳 1980.4 析字教学法 王学作 1980.4 对外国进修生进行中国文学教学的几个问题 吴欢章 1980.4 成年人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问题 徐缦华 1980.4 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教学概况 张道一 1980.4 谈谈基础汉语的词汇教学 狄运昌 1981.1 汉语教员所应具备的语音基本功 赵金铭、李明 1981.1 一次课外教学活动——外国留学生与《茶馆》剧组座谈 李扬 1981.2 汉语教学在美国推行之近况及其它 苏张之炳 1981.2(原文为丙) 外国人短期汉语教学浅谈 徐缦华 1981.2 关于短期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赵金铭、杨俊萱 1981.2 “读、看、听、说、写”教法初探 张锐 1981.2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常宝儒 1981.3 关于外国人《文言阅读课》的教学 金德厚 1981.3 丰富的课外活动 良好的学习形式 柯苗 1981.3 试论语言资源的开发——兼论汉语面向世界问题 邱质朴 1981.3 程序教学简介 盛炎 1981.3 《文选》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吴叔平 1981.3 试析“洋腔洋调”问题 张朋朋、徐鲁民 1981.3 赵树理的语言与泛读教学 张孝忠 1981.3 谈“交流” 陈灼 1981.4 日本《中国语》杂志介绍 刘山 1981.4 “听说法”评介 吕必松 1981.4 关于基础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操练 施光亨 1981.4 西德的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 赵永新 1981.4 谈谈汉语《文选》课教学 刘镰力、陈灼、宋绍周、张淑梅 1982.1 巴基斯坦的汉语教学 Lu.,Sh. 1982.1 浅谈对斯瓦希利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 周换琴、佟慧君 1982.1 关于年、月、日、星期 龚桐 1982.2 音位学在语音教学中的作用 李明 1982.2 汉字教学体会点滴 李清华 1982.2 试谈《文选》课的交际训练 李忆民 1982.2 意大利的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 阎德早、邓崇谟 1982.2 汉语教学在开罗 Yang,Wang 1982.2 基础汉语教学和“数”——关于听力训练 李德津 1982.3 老舍语言分析课的教学重点与方法 李杨 1982.3 词组的结构与语法教学杨石泉、宋希仲 1982.3 浅谈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的写作课教学 杨建昌 1982.3 新中国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三十二年 张道一 1982.3 比利时汉语教学琐记 张德鑫 1982.3 试谈“留学生翻译课”教学 朱庆祥 1982.3 法国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 胡书经 1982.4 虚词研究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田万湘、许德楠 1982.4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 徐扬 1982.4 听力教学初探 杨惠元 1982.4 参观物、访问人 龚桐 1983.1 在基础汉语阶段进行语段训练好 洪材章 1983.1 日本NHK电视、广播“中国语讲座”介绍 刘山 1983.1 留学生词汇教学举例 毛修敬 1983.1 谈如何增强口语教学的真实感 石佩雯 1983.1 从留学生的语病看汉语助动词的特点和用法 王晓钧 1983.1 墨西哥学院的汉语教学 朱一之 1983.1 法国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历史(简述) 胡书经 1983.2 浅谈短期汉语教学 卢晓逸、张亚军 1983.2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吕必松 1983.2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把语言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轨道 孙瑞珍、吴叔平 1983.2 外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施光亨 1983.2 通过汉外对比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阎德早、邓崇谟 1983.2 送气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之地位及其识记问题 陈亚川 1983.3 如何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是”字句教学 张月池、杜同惠 1983.3 基础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韵问题 胡炳忠 1983.3 《红旗谱》的比喻、摹拟和俗语——教学札记 李玉敬 1983.3 怎样教好“新闻听读”课 何子铨 1984.1 澳大利亚汉语教学近况 李戚继兰 1984.1 从对外汉语教学谈汉语拼音的分词连写 杨惠元 1984.1 浅谈写作课教学 祝秉耀 1984.1 字素拼合法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李文治、岳维善、张永亮 1984.2 对罗马尼亚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琐谈 任远 1984.2 看了学生的“虽然”句以后 谭敬训 1984.2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万志敏、温洁、王颖、佟慧君 1984.2 教日本人学汉语 胡裕树、何伟渔 1984.3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现代汉语教学 柯彼德 1984.3 谈谈为外国留学生改写中国文学名著的问题 刘镰力 1984.3 漫谈语言教学法的研究 吕必松 1984.3 美国《中国语文教师学会学报》 1983年目录 鲁健骥(译) 1984.3 伦敦现代语言学院的中文专业 熊文华 1984.3 话语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杨石泉 1984.3 留学生汉语教学语法二题——兼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作者商榷 陈亚川、郑懿德 1984.4 对科技汉语听力课教学的认识 郭金鼓 1984.4 文科进修班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李更新 1984.4 日本1980年发表的汉语研究部分论文篇目 刘青然(辑译) 1984.4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梅立崇、田士琪、韩红、刘新丽、周翠琳 1984.4 阅读教学浅谈 张树昌、杨俊萱 1984.4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三次汉语教学讨论会简况 程棠 1985.1 日本1981年发表的汉语研究部分论文目录 刘青然(辑译) 1985.1 从对外汉语教学观点看所谓汉语的“连锁复句” 史存直 1985.1 “热”和“暖和”“冷”和“凉快”——教学笔记之一 徐家桢 1985.1 美国汉语教学印象 杨石泉 1985.1 关于预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史世庆、吴勇毅 1985.2 用声类和韵类汉字教学汉字字音 叶楚强 1985.2 谈汉语课程与科技课程的同步结合 洪材章 1985.3 词语教学中的病句分析和批改 汪宗虎 1985.3 EFL与CFL 王晓钧 1985.3 简化对外汉语音系教学的可能和依据 赵金铭 1985.3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 赵金铭 1985.4 谈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从《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工作中看到和想到的 朱一之 1985.4 学习汉语也并不难 陈贤纯 1986.1 写作课教学中的语法问题及其他 韩淑芳 1986.1 外国留学生中级阶段的写作课教学 李清华 1986.1 非语言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熊文华 1986.1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课 张静贤 1986.1 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 常敬宇 1986.2 哈玛托娃副教授谈苏联的汉语研究和教学 李忆民、刘道尊 1986.2(原文刘导尊) 普通话轻声教学刍议 米青 1986.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阎德早、佟慧君 1986.2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朱荔 1986.2 中外师生谈汉语教学 李景蕙等 1986.3 谈谈现代汉语的语音教学 马学良 1986.3 汉语教学中的汉字问题 雅·沃哈拉 1986.3 一本英文版的古汉语著作——《古汉语语法四论》 张志毅 1986.3 怎样进行短期汉语班的教学 朱道明 1986.3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评估 韩孝平 1986.4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吕必松 1986.4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学作品的修辞分析问题 姜德梧 1987.1 基础汉语还是分技能设课好——记留学生三系一次座谈会 詹怡、李晓光 1987.1 文言作为外语教学刍议 章纪孝 1987.1 谈谈语音教学 华超、林春 1987.2 谈科技汉语的听力理解 李清华 1987.2 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 李珠、王建勤 1987.2 谈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设疑问题 杨俊萱、梅立崇 1987.2 谈句型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运用 王德佩 1987.2 灵活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浅谈 来思平 1987.3 赵元任先生对汉语教学的贡献 盛炎 1987.3 语义学上的一次小探索 徐家桢 1987.3 短期汉语班开设报刊语言课的尝试 朱子仪 1987.3 基础汉语的词汇教学 胡炳忠 1987.4 词汇规范和对外汉语教学 李行健 1987.4 文化与报刊语言教学 于丛扬 1987.4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 赵金铭 1987.4 录相带在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功用及应用 马静恒 1988.2 关于强化教学法的几个问题 肖增智 1988.2 短训班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程序”教学设想 孙秋秋 1988.3 关于华语语法教学问题 吴英成 1988.3 幽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杨俊萱 1988.3 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吕必松 1988.4 有关速读的几个问题 王华明 1988.4 欧洲第一个汉语研究中心——古老而年轻的那不勒斯东方大学 武柏索 1988.4 高级汉语口语课的新尝试 周继圣 1988.4 美国中文教师学会 1988年年会简况 何宝章 1989.1 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发展趋势与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盛炎 1989.1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赵金铭 1989.1 词的理解、记忆和保持 常宝儒 1989.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为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而作 胡裕树、郑国雄 1989.2 语音学习机制和语音教学原则 史有为 1989.2 基础汉语精读课教学方法略述 王德佩 1989.3 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 张亚军 1989.3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吕必松 1989.4 日本汉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王顺洪 1989.4 异读和异读教学 张拱贵 1989.4 汉俄语中某些判断句的逻辑意义和交际形式的比较 陈国亭 1990.1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鲁健骥 1990.1 中国文化介绍的取向 李铭建 1990.2 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 刘社会 1990.2 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 吕必松 1990.2 一万和更大的数字——怎样教授汉语大数字 米凯乐著,薛红译 1990.2 初级汉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王秀云 1990.2 日本人可以很快学会汉语吗?——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李行健、折敷濑兴 1990.3(原文为李行建) 对外汉语翻译教学的理论指导与具体实践 孙慧双 1990.3 把语言教学研究引向深入 杨庆华 1990.3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 陈亚川 1990.4 中高级汉语教学呼唤“航标” 施光亨 1990.4 《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记者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 1990.4 关于对外汉语方言教学的几个问题 贺巍 1991.1 漫谈日本的中国语教学 侯精一 1991.1 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兼评常宝儒的《汉语语言心理学》 盛炎 1991.1 论听和说 杨惠元 1991.1 论汉语信息处理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 张普 1991.1 课堂教学技巧略说 杨寄洲、崔永华 1991.2 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探讨 刘英林 1991.2 再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吕必松 1991.2 高级阶段汉语教学散论 王晓澎、倪明亮 1991.2 近十几年来日本的汉语教科书 王顺洪 1991.3 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张占一、毕继万 1991.4 会诵法和对话教学 王清源 1991.4 说“话头” 李芳杰 1992.1 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孟子敏 1992.1 说话课的地位及其训练方法 张国辉 1992.1 《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一书在法国获得成功的启示 张朋朋 1992.1 汉外语音对比与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有关论文述评 张英宇 1992.1 捷克斯洛伐克的汉语教学 董树人 1992.2 是用“上”还是用“里” 高桥弥守彦 1992.2 对外国人用汉语表达时出现的几个问题的探究 王魁京 1992.2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举要 张德鑫 1992.2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陈光磊 1992.3 关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程棠 1992.3 中文文献阅读课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 厉振仪 1992.3 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观念 周思源 1992.3 中高级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评述 李杨 1992.4 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 谢世涯、苏启祯 1992.4 语言能力相差悬殊的双方实现交际的可能性 郭金鼓 1993.1 美国基础汉语教学评介 刘珣 1993.1 关于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吕必松 1993.1 从汉语“把”字句看语言分类规律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靳洪刚 1993.2 从实践中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向 李文生 1993.2 状态补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鲁健骥 1993.2 听力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关于备课与上课 杨惠元 1993.2 聊天与交际 陈贤纯 1993.3 课堂教学的内向和外向——试论中级汉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交际化 李忆民 1993.3 谈谈汉字教学 刘又辛 1993.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胡明扬 1993.4 欧美学生阅读中国古典诗文应注意的问题 蒋绍愚 1993.4 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 赵金铭 1993.4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汉语的结构模式 胡炳忠 1994.1 试论运用功能法教“把”字句 张宁、刘明臣 1994.1 预测原理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张犁 1994.1 重视海外学者的汉语研究 胡明扬 1994.2 中级汉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李绍林 1994.2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任远 1994.2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体学问题 盛炎 1994.2 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 赵金铭 1994.2 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王碧霞、李宁、种国胜、徐叶青 1994.3 从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看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 张斌 1994.3 语言社会化过程与初级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周明朗 1994.3 培养目标和科研重点浅见 程棠 1994.4 从学科文献角度看北京语言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齐沛 1994.4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1995.1 完整语言教学的探讨 胡希明 1995.2 汉语速成教学的几个问题 马箭飞 1995.3 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 王韫佳 1995.3 关于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 吕必松 1995.4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补语系统 吕文华 1995.4 高级口语的自我表达训练 彭瑞情 1995.4 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高年级语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郑懿德 1995.4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和定量问题刍议 林国立 1996.1 阅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刘颂浩、林欢 1996.1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崔希亮 1996.2 略论汉语速成教学的设计 崔永华 1996.2 报刊课的教学设想与安排 侯敏、王秀清 1996.2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程棠 1996.3 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杨惠元 1996.3 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 朱志平 1996.3 谈对欧美留学生的字词教学 陈绂 1996.4 话语分析理论与语段听力教学 齐燕荣 1996.4 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 林国立 1997.1 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石定果 1997.1 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 孟子敏 1997.2 中级汉语课的口头成段表达训练 王世生 1997.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周思源 1997.2 有声作业与听力教学 浮根成 1997.3 谈对日本学生的初级汉语语音教学 何平 1997.3 会话教学的要素及其相关实践 史有为 1997.3 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万艺玲 1997.3 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 崔永华 1997.4 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 方晓华 1997.4 集合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彭志平、万志敏 1997.4 阳平的协同发音与外国人学习阳平 王韫佳 1997.4 语言迁移、句型结构重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 周明朗 1997.4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毕继万 1998.1 字词直通 字词同步——关于基础汉语阶段字词问题的思考 李芳杰 1998.1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 石定果、万业馨 1998.1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方法论问题 崔永华 1998.2 1998-200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1998.2 对外古汉语教学初探——以“也”及其相关句型为例 俞志强、柯蔚南 1998.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 陆庆和 1998.2 语段教学回顾与展望 张宝林 1998.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道”与“器” 高一虹 1998.3 口误与对外汉语实况教学 孟国 1998.3 香港语文教学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汉语 石定栩 1998.3 语流教学初探 蒋以亮 1998.4 规范和发展对外汉语学历教育的三点构想 孙晖、张筱平 1998.4 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对汉字教学的启迪 吴世雄 1998.4 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对外汉语教学观 周思源 1998.4 扩展式教学法初探 姜丽萍 1999.1 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 刘珣 1999.1 对外汉语专业教育中语言知识课的定位问题 孙德金 1999.1 论速成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 杨惠元 1999.2 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吕文华 1999.3 初级阶段汉语教学四题 王钟华 1999.3 对外汉字教学改革探索 赵明德 1999.3 句型主体论 李芳杰 1999.4 二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章的定量分析 孙德金 1999.4 汉字字符分工与部件教学 万业馨 1999.4 方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张振兴 1999.4 逻辑推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晓亮 2000.1 迈向21世纪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刘珣 2000.1 试析对澳门公务员普通话教学的特点 甘宗铭 2000.2 谈谈对外汉语表达语法的教学问题 卢福波 2000.2 汉语速成教学的时间观 翟艳 2000.2 “不”、“没(有)”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关于“不”、“没(有)”的意义和用法的探讨 白荃 2000.3 委婉表达法的语用功能与对外汉语教学 常敬宇 2000.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陆俭明 2000.3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法项目的排序问题 杨寄洲 2000.3 谈反问句教学 赵雷 2000.3 声调教学改革初探 关键 2000.4 日本留学生对汉语部分称谓的适应与认同 郭风岚、松原恭子 2000.4 “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教学法试说 陶炼 2000.4 欧美留学生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模式分析 丁安琪 2001.1 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 万业馨 2001.1 记忆原理对汉字听写训练的启示 王静 2001.1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刘晓雨 2001.2 改进中级阅读教材的设想 徐霄鹰 2001.2 从教学法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语料编写 李海燕 2001.4 汉语称谓教学探讨 周健 2001.4 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谭汝为 2001.5 古汉语教学中名物化的英译问题 俞志强、South Coblin 2001.5 对外汉语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李世之 2001.6 配价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邵菁 2002.1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感培养的原则 赵春利、 杨才英 2002.1 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高顺全 2002.2 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 汤志祥 2002.2 “网上北语”汉语教学问题自动答疑库的设计与应用 赵冬梅 2002.3 谈对外汉语副词教学中的语境利用 周利芳 2002.3 含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宗世海 2002.3 任务式大纲与汉语交际任务 马箭飞 2002.4 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 朱志平 2002.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与设计 李开 2002.5 韩国语中的汉源词汇与对韩汉语教学 王庆云 2002.5 手势在语音教学中的作用 张园 2002.6 论“精讲活练” 彭小川 2003.1 特殊目的汉语教学实践引发的思考 王若江 2003.1 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杨惠元 2003.1 书面语语法及教学的相对独立性 冯胜利 2003.2 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 王路江 2003.2 回顾与展望:美国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述评 柯传仁、沈禾玲 2003.3 如何体现“变化”——关于句尾“了” 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接口 谭春健 2003.3 关于实况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孟 国 2003.4 第二语言研究的效度 钱旭菁 2003.4 对外汉语教学写作课初探 陈贤纯 2003.5 篇章语言学与语段、语篇口语教学 郭颖雯 2003.5 朗读教学与语感构建 王玲玲 2003.5 关于第一堂汉语课的语言模式创建 张航 2003.5 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丁启阵 2003.6 民俗文化对日本留学生高级汉语学习的影响 黎敏 2003.6 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 李晓琪 2004.1 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 马箭飞 2004.1 课堂词汇输入探微 卜佳晖 2004.2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孙雁雁 2004.2 监控训练在速成汉语中高级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毛悦、任丽丽 2004.3 声调性质作用的再认识与声调教学 王汉卫 2004.3 试论课堂教学研究 杨惠元 2004.3 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 梁彦民 2004.4 对外汉语教学评估偏差分析及纠偏对策 刘德联、李海燕 2004.5 语气副词“竟”及其教学 聂丹 2004.5 工具的工具:词典的易懂与易得——关于对外汉语学习单语词典 雷华、史有为 2004.6 香港国际学校华裔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化个案研究 黄婉芬、梁长城 2005.1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录资料的编撰及应用价值 吕玉兰、张若莹 2005.1 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 陈珺、周小兵 2005.2 读者反应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褚江波 2005.2 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 李如龙、吴茗 2005.2 以问题为导向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刍议 崔永华 2005.3 部件位置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加工中的作用 冯丽萍、卢华岩、徐彩华 2005.3 “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取与排序研究 李英、邓小宁 2005.3 请求句中“V”、“V一下”与“VV”的语用差异 卢福波、吴莹 2005.4 基于“需要分析”的特殊目标汉语教学设计 王静 2005.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 徐越 2005.5 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孟国 2005.6 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硏究 张晓曼 2005.6 新加坡社会语言土壤下的华语文学习——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华语文问题探讨 陈桂月 2006.1 语法不教什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两个原则问题 孙德金 2006.1 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新说文解字”评述 李香平 2006.2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刘连娣 2006.2 开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研究 陆俭明、王黎 2006.2 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 金婷 2006.3 汉语声调特征教学探讨 王安红 2006.3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谓词句法属性统计研究 邢红兵、张文坚、江诗鹏 2006.3 商务汉语教学需求分析 张黎 2006.3 “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的建立与基于数据库的汉字教学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课题组 2006.4 海外华人学生汉语心理词典的特点与成因 王魁京 2006.4 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语言点的安排——以“了”为例 高顺全 2006.5 经贸汉语综合课的定位 沈庶英 2006.5 专职对外汉语教师对课堂活动看法的调查——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系列调查之一 丁安琪 2006.6 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 李计伟 2006.6 小组活动的任务形式和设计方式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瑞烽 2007.1 声调教学新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喻江 2007.1 论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张熙昌 2007.2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标准试说 赵金铭 2007.2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 李泉 2007.3 语言类型研究与汉语教学 徐丹 2007.3 对外汉语教材的创新 王尧美 2007.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宾式离合词带宾语问题 范妍南 2007.5 基于语料库的商务汉语学习词典的编写设想 季瑾 2007.5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形式与意义 孙德金 2007.5 针对初中级欧美汉语学习者的短期口语课堂教学思考 王静 2007.5 中级阶段汉语语法教学中功能类意识的构建 王俊毅 2007.6 《外国人汉语过程写作》的编写理念 杨俐 2007.6 对外汉语教学最低量基础词汇试探 史有为 2008.1 汉语国际推广的语言标准建设与竞争策略 王建勤 2008.1 系统化、程序化的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 吴琳 2008.1 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方法 卢福波 2008.2 对外汉语语法知识课教学的新模式 张宝林 2008.3 新加坡华文课堂的教师提问与师生互动 张东波、赵守辉、刘永兵 2008.3 建立任务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系统的思考 赵雷 2008.3 留学生高级班汉字课汉字知识教学与教材编写研究 李香平 2008.4 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亓文香 2008.4 汉语词汇在长时记忆中的贮存模式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王骏 2008.4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趣味性的几点认识 刘颂浩 2008.5 形声字的理想分类初探 种一凡 2008.5 内隐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视野 郭睿 2008.6 可读性公式的内涵及研究范式——兼议对外汉语可读性公式的研究任务 王蕾 2008.6 关于外向型汉语词典释义问题的思考 赵新、刘若云 2009.1 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编后 孙德金 2009.2 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吴伟平 2009.2 隐性课程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张红蕴 2009.2 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策略探索 宋益丹 2009.3 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 徐彩华 2009.3 “汉语写作入门”教学模式刍议 张宝林 2009.3 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建设新思维 赵菁 2009.3 三 语言习得研究 论古代汉语教学 王力 1980.4 怎样学好汉语 邢公畹 1981.2 二十世纪国外历史比较语言学进展简介 伍铁平 1983.1 佐伊基教授谈当代语言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方立 1984.1 有关现代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李家树 1984.3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鲁健骥 1984.3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鲁健骥 1987.4 错误分析、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 Jack C.Richards著,孙德坤译 1990.1、1990.2 学生华文作文的偏误与其学习策略关系的初探性研究 吴英成 1990.2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语法错误举例 刘坚 1991.2 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 孙德坤 1993.2 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普遍原理 Past M.Lightbown,陶炼译 1991.3 习得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比较 温晓虹 1992.3 第二语言习得中课堂教学的作用 刘润清 1993.1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鲁健骥 1994.1 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关关系 王建勤 1994.4 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 陈满华 1995.3 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感知结构分析 王珊 1997.1 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 赵立江 1997.2 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意义 江新 1998.3 偏误成因的思维分析 李大忠 1999.2 对9名日本学生误读现象的分析 刘颂浩 1999.2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 钱旭菁 1999.2 成人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感与听力理解成绩的关系 余心乐 1999.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 江新 2000.1 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王建勤 2000.2 汉语学习的基本数学模式及其应用 张美霞 2001.1 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错误类型小析 陈慧 2001.2 中介语中动词句的配价偏误分析 方绪军 2001.4 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江新、赵果 2001.4 外国留学生规则字偏误分析——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 高立群 2001.5 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分析 丁安琪、沈兰 2001.6 韩国、日本学生感知汉语普通话高元音的初步考察 王韫佳 2001.6 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对策 陈若凡 2002.1 国外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宋刚 2002.1 留学生汉语焦虑感与成绩相关分析及教学对策 张莉、王飙 2002.1 影响听懂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曹慧 2002.2 叹词习得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刘蕾 2002.2 外国人语法偏误句子的等级序列 赵金铭 2002.2 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 鹿士义 2002.3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法“空缺” 戴庆厦、关辛秋 2002.5 生词重现率对欧美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柳燕梅 2002.5 外国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情况考察 孙德金 2002.6 论“把”字句运用中的回避现象及“把”字句的难点 刘颂浩 2003.2 从汉字识别谈汉字与汉字认知的综合研究 万业馨 2003.2 儿童最初词汇的习得及其词义分析 杜映 2003.3 避免学习能力僵化的对策析略 蓝小玲 2003.3 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间关系的研究 江新 2003.6 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调查 倪传斌、王志刚、王际平、姜孟 2004.4 第二语言习得难度的预测及教学策略 朱永平 2004.4 一个基于连通主义的二语习得认知过程模型 王薇 2004.5 汉语语素义在留学生词义获得中的作用 郭胜春 2004.6 外国学生“除了”句式使用情况的考察 肖奚强 2005.2 投入因素对欧美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孙晓明 2005.3 声旁语音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学习中的作用 郝美玲、舒华 2005.4 留学生形声字形旁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 李蕊 2005.4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塞音和塞擦音实验研究 林奕高、王功平 2005.4 试析中介语中跟“不”相关的偏误 袁毓林 2005.6 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 施家炜 2006.1 外国学生汉语字词学习的影响因素——兼论《汉语水平大纲》字词的选择与分级 江新、赵果、黄慧英、柳燕梅、王又民 2006.2 汉语能愿动词语际迁移偏误生成原因初探 赖鹏 2006.5 基于UG的二语习得研究:优势、欠缺及走势 刘春燕 2006.5 欧美韩日学生汉字认读与书写习得研究 吴门吉、高定国、肖晓云、章睿健 2006.6 英语课堂焦虑对大学生口语表达的影响 成艳萍、何奇光、韩晓立 2007.1 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学习需求分析 倪传斌 2007.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疑问句早期习得的个案研究 丁雪欢 2007.2 留学生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统计分析 刘春梅 2007.3 国内外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孙晓明 2007.4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 王茂林 2007.4 留学生汉字形误识别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徐彩华、刘芳、冯丽萍 2007.4 从普遍语法到认知科学——语言迁移研究的视角转换 尹洪山 2007.5 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 陶健敏 2007.6 笔画数与结构方式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 刘丽萍 2008.1 从母语儿童识字看对外汉字教学 崔永华 2008.2 明末西方人学习中文的理念和方法探析 高永安 2008.2 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任务承载含量实证分析 何静 2008.2 留学生汉语使用焦虑与归因的相关性研究 张晓路 2008.2 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认知—动机”模型 何清强 2008.3 非汉字圈学生汉语词汇的提取与书写过程 安然、邹艳 2008.4 日本学生汉语元音习得的实验研究 温宝莹 2008.4 部件特征与结构类型对留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 郝美玲、范慧琴 2008.5 印尼留学生汉语声母感知实验研究 王功平 2008.5 边听边记能力训练可行性实验研究 蒋以亮 2008.6 文化视觉下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实证研究 彭剑娥 2008.6 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及其研究方法 张博 2008.6 声符对于形声字意义认知的效应—— DSICP学生声符与形声字意义认知自主联结测查报告 李俊红 2009.1 留学生汉字习得的相关因素研究 王骏 2009.1 在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调查及建议 孙乐芩、冯江平、林莉、黄筱杉 2009.1 汉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模式与第二语言习得 祖晓梅 2009.1 外国留学生多义副词“就”的习得考察 黄露阳 2009.2 汉字教学中部件策略训练效果的研究 柳燕梅 2009. 不同文化距离下的态度与习得水平调查研究 闻亭 2009.3 外国学生兼语句习得研究 周文华 2009.3 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陈满华 2009.4 二语习得研究语言学视角的理论思考——形式—形态分离与句法—形态映射 戴曼纯、康悦 2009.4 基于语料库的不同认知风格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学习需求分析 吴思娜、刘芳芳 2009.4 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与发展 谢谜 2009.4 知觉训练和日本留学生汉语辅音送气/不送气特征的习得张林军 2009.4 四 语言测试研究 试谈汉语水平测试 刘珣 1983.4 外国留学生二年级文选课测试之一二 陶宗侃 1984.3 两次汉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相关系数及其计算中的数值处理 卢湘鸿、傅建仁 1989.1 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基本模式 刘英林 1989.1 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读后 程棠 1989.3 HSK分数体系的由来与演变 刘英林(执笔) 1990.1 对《语法等级大纲》(试行)的几点意见 吕文华 1992.3 有关汉语水平考试的几点意见 陈满华 1993.2 介绍一种中文口语能力考试——OPI 柯传仁、柳明 1993.2 IELTS考试的客观性及存在问题初探 陈卫东 1993.3 汉语水平考试汉字大纲所收2905个汉字分析结果 朱一之 1993.3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 刘镰力、李明、宋绍周 1994.1 关于报考硕士生的中文考试 王清源 1994.1 中高级汉语教学语法等级大纲的研制与思考 孙瑞珍 1995.2 口语能力测试的另一种途径——汉语模拟面试之研制及其修改 江锡群 1995.3 制订《中级汉语课程词汇大纲》的原则及理论思考 陈灼 1995.4 语言测试研究的进展、问题与思考 张宝钧 1996.2 英语教学中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训练的研究 高翔、杨寅 1996.4 BHK的设计原则与题型 刘镰力 1997.1 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如何建立结构效度 陈宏 1997.2 《语法等级大纲》的编制与定位 刘英林、李明 1997.4 B级证书获得者作文中的杂糅现象分析 杨翼 1998.1 对语言测试反作用于教学的再认识 张宝钧 1998.2 BFT:理论与实践 方立、柴万里 1998.3 关于结构效度 张凯 1998.4 关于HSK(初中等)长度适当性的研究 谢小庆、李航 1999.1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词汇量问题 李清华 1999.1 诊断性测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杨翼 2001.2 HSK(自适应)命题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设想 任筱萌 2001.3 语言听力理解能力的认知结构与测试 朱正才、范开泰 2001.3 PSC单字试题中语素字对测试目标的影响 简启贤 2002.4 中国境内外HSK成绩公平性的分析 任杰 2002.5 简论计算机自适应语言测试的工作机制 张宝钧 2003.3 汉语水平口试信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柴省三 2003.4 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概念 黄大勇 2004.2 语言能力自我评价的效度研究 王佶旻 2005.5 HSK甲级单双音同义动词部分不可替换的类型探析 季瑾 2005.5 留学生HSK成绩“跛脚”现象分析 李玉军 2006.2 略谈对外汉语成绩考试的改进 崔颂人 2006.4 HSK(高等)题库参数体系研究 杨翼 2006.4 HSK(初中等)效度研究报告 王小玲 2006.6 语言测试各环节真实性概述 周胜 2006.6 关于简化分班测试的实验研究 任春艳 2007.6 五国留学生“跛脚”现象之对比分析 李玉军 2008.4 对外汉语口语成绩测试新模式之探索 许希阳 2008.4 五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李培元、赵淑华、刘山、邵佩珍、来思平 1980.4 中国语言教材编纂工作上的需要 苏张之炳 1980.4(原文为丙) 外国人短期汉语进修教材介绍 张亚军、卢晓逸 1981.2 《现代汉语文选》选材浅谈 袁李来 1981.3 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刘珣、邓恩明、刘社会 1982.4 语言教材要有趣 邓恩明 1983.2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李更新、程相文、谭敬训、刘希明、王碧霞 1983.4 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 张占一 1984.3 以“个别教学”原则编写汉语教材的一次尝试——菲力浦·康多《汉语》漫评 何子铨 1985.1 基础汉语教材纵横谈 任远 1985.2 口语教材的语域风格问题 张宁志 1985.3 基础汉语教学课型设计和教材编定的新尝试 吕必松 1985.4 关于外国留学生科技汉语教学体制和教材问题 杜厚文 1986.4 评基础汉语“系列教材” 任远 1987.1 汉语教材中语法项目的选择和编排 吕文华 1987.3 关于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问题 马欣华 1987.4 试论中级汉语教学——兼析《中级汉语教程》 李忆民 1988.2 小小说进课堂的启示——谈中、高级阶段汉语教材的编写 吴叔平 1988.2 编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要重视汉语的特点——《交际汉语一百课》代序 张志公 1988.3 谈语言对比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于树华 1989.4 《标准汉语》教材设计的交际性原则和单元教学法 温洁 1990.3 阅读技能训练——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一种模式 吴晓露 1991.1 对外汉语教学论教材建设门外谈——兼评盛炎近著《语言教学原理》 俞约法、戚雨村 1991.3 大学理科教材语言现象探析 褚福章 1991.4 教授成人学习中文的教材与教学法 胡希明 1991.4 声像汉语句型及练习——视听说合一的新型教材 马静恒 1993.1 论语言文化教材中的文化体现问题 吴晓露 1993.4 新一代基础汉语教材编写理论与编写实践 任远 1995.2 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 赵淑华、刘社会、胡翔 1995.2 电视汉语教学片的原理和设计——兼说《你好,北京》 张德鑫 1995.3 教材编写的一种蓝图——关于以巴蜀文化为内容的中高级汉语阅读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方法 王文虎 1995.4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初步设想——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推荐教材问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杨庆华 1995.4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 李泉、黄政澄、赵燕琬、马燕华 1996.2 论《汉语普通话教程》的总体设计 程相文 1996.3 《汉语普通话教程》简介 程相文 1997.3 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规范化 杨德峰 1997.3 论《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的练习设计 杨惠元 1997.3 关于编写对外汉字教材的思考 张静贤 1998.2 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 赵金铭 1998.3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 胡明扬 1999.1 论阅读教材的趣味性 刘颂浩 2000.3 试论基础表述的组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徐昌火 2001.4 教材中词性标注的针对性原则 王弘宇 2001.5 对外汉语教材再评述 齐沛 2003.1 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 杨寄洲 2003.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发展的三种形态 程相文 2004.1 对汉语教材练习设计的考察与思考 周健、唐玲 2004.4 从学习者的视角谈高级精读教材编写 肖路 2005.1 强化教学:提高效率之路——《汉语强化教程》的编写与实验 陈贤纯 2005.6 六 外语教学与研究 法语动词虚拟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周明、何鸣 1979.1 浅谈科技生英语短训班的句型教学 许才德、方立 1979.2 日本把日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王武军 1980.1 科技法语教学点滴 张世鉴 1980.1 对等词观念害人不浅 金 堤 1980.3 浅谈科技英语语体 许才德、方立 1981.1 法语翻译中的选词问题 汪宗虎 1981.1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浅谈 陆增璞 1981.2 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谈教材设计 外英 1981.2 美国国务院制定的外语技能分级标准 鲁健骥、盛炎(译) 1982.2 英语语调的修辞作用 吕炳洪 1982.3 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教学改革探索 李爽秋 1982.4 苏联俄语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刘道尊、王德佩 1983.1 外语快速阅读教学在非语言专业高校中的重要性 王静(译) 1983.2 俄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心理原则 肖增智、陈清(译) 1983.3 高年级法语翻译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孙慧双 1983.3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谈一位美国专家的来信 付克 1983.4 法语的推广和对外教学 李忆民 1983.4 文学教材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桑德拉·莫凯、胡怀年(译) 1984.1 听力教学札记 张祖圻 1984.2 简析《ALD》第三版所做的修改 韦会 1984.3 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黎天睦 1985.1 浅谈外语学习能力的培养 李汉英 1985.1 苏联语言国情教学概述 闵嗣华 1986.2 在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形成的澳大利亚英语 陆增璞 1986.4 关于俄语词汇的计量研究 常宝儒 1987.1 外语教学与心理学 赵贤州 1987.1 苏联的对外俄语教学 付克 1987.3 英法语对比分析与法语教学 黄英佛 1988.1 对过去英语教学的思考 邹贵新 1988.1 英语强化教学听力训练的几个问题 许勤秋 1988.2 在俄语强化教学中贯彻交际法原则 高奇梅 1990.1 关于柬埔寨语的语系归属问题 李艾 1990.1 语言教学中的翻译问题 刘和平(译) 1990.3 外语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胡明扬 1990.4 短期外语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原则——以对出国留学预备人员的外语培训为例 沈明德 1991.2 钱钟书论翻译 陆文虎 1992.1 谈谈中国人学习意大利语时由母语带来的学习障碍 张全森 1992.2 毕业考试评估与课程设置论证——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八七级教学情况分析 陆增璞 1992.4 苏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评介 俞约法 1993.3 强化外语教学的测试特点 李新建 1994.2 借鉴国外“学术目的英语”(EAP)教学经验提高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的语言适应能力 李亚宾 1994.2 文化冲突在外语课堂中的反映——谈建立教学的全球性观念 林汝昌 1994.3 论我国高等学校文史哲外语类计算机应用课的设置 卢湘鸿 1994.1 美国文化多元及其对语言和外语教学的影响 屠蓓 1994.4 日本运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概况 谢谋 1994.4 美国文化多元及其对语言和外语教学的影响(续) 屠蓓 1995.1 让科技外语走进外语专业教学的课堂 尹桂芹 1995.3 目标管理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瞿杰 1996.1 西方语法教学的新趋向 王培光 1996.3 译事杂谈:理解与对应 朱文俊 1996.3 达·交际翻译·读者 吕炳洪 1996.4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问题 周淑清 1999.1 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探究——“语言教育学”论引发的思考 夏纪梅 1999.4 英语阅读教学的功能性和时效性 李晓利 2004.6 七 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汉英主谓被动关系句比较 陆锦林 1979.1 汉英后加法构词比较 万惠洲 1979.1 汉英成语、谚语的翻译与比较 张开信 1979.1 英汉名词修饰作用的比较 吕炳洪 1979.2 汉英名词对译 熊文华 1979.2 汉语与英语中表示趋向的动词短语比较 邱质朴 1980.1 谈汉语的“都”和英语的all 赵永新 1980.1 法汉语被动句比较 金绍志 1980.2 汉英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 熊文华、朱文俊 1980.2 英汉疑问代词的对比研究 赵世开 1980.2 汉语人称代词活用的法译问题——兼与《鲁迅短篇小说选》的译者商榷 毛意忠 1980.3 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 朱川 1981.2, 1981.4 时间状语和时间补语——汉法比较 程棠、于树华 1982.1 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一) 胡壮麟 1982.1 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二) 胡壮麟 1982.2 谈谈英汉对比在语法教学上的运用 陈安民 1982.3 谈谈汉语和法语表示时间的方法 程棠 1982.4 汉语的“和”与英语的“and” 赵永新 1983:1 汉日名量词琐谈 郑懿德、高桥由纪子 1983.1 汉法对译时常见的主语转换现象 马河清 1983.2 英汉定语、状语的位置和翻译 苑锡群 1983.2 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方梦之 1983.4 法汉句子成分强调法对比 金绍志 1983.4 英语一种特殊条件句与汉语“越…越…”句 林书武 1983.4 “A11”与都 王还 1983.4 汉英被动句式的比较 熊文华 1983.4 汉语和西班牙语的疑问句 朱一之 1983.4 汉语“更”和日语“もつと” 章纪孝、水野义道 1984.1 汉语的状语与“得”的补语和英语的状语 王还 1984.4 汉法疑问句对比 王钟华 1984.4 “不”和“没(有)”用法举例——兼与英语“not”和“no”的对比 张孝忠 1984.4 汉英句子成分省略比较 赵永新 1984.4 汉法主语、谓语、宾语省略的对比研究 毛意忠 1985.1 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 沈家煊 1985.1 汉英构词法的比较与教学 万惠洲 1985.2 汉德语中“已经”和“了”的比较与教学 皮尔兹、张亚军 1985.2 动词、动词结构、主谓结构作定语与法语的相应表达形式 于淑华 1985.2 汉日被动句式的异同 康玉华 1985.3 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 王还 1986.1 汉语的“什么”和法语的“que” 王钟华 1986.1 汉俄构词后缀比较 余云霞 1986.1 谈谈英语和汉语比较方式的异同 赵永新 1986.1 汉日语中比较句的异同 靳卫卫 1986.2 and和而 周时挺 1986.2 英语情态助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的比较 纪猗馨 1986.3 “洋腔洋调”探源——汉英音位系统对比研究 金定元 1986.4 中美学生汉语塞音时值对比分析 石锋、廖荣容 1986.4 就比较级和系统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给王还教授的一封信 伍铁平 1987.1 日中汉字的异同及简化问题 芝田稔,荀春生(译述) 1987.1 俄语和汉语中多项描写性状语的表达方式 武树元 1987.3 浅谈日语被动句的汉译 能势良子 1988.1 定语(le complement determinatif)——汉法对比 马河清 1988.1 汉语称数法教学一得——兼谈汉英称数法比较 王金柱 1988.2 汉语和英语单复数表达手段的比较 熊文华 1988.2 从汉英句型对比看自然语言的普遍性 廖雅章 1988.3 汉英祈使句的比较 赵永新 1988.3 翻译中的歧义问题 熊文华 1989.4 汉语和俄语前缀构词对比 余云霞 1990.1 英汉时地状语语序的一致性 金立鑫 1990.2 汉语的补语概念在意大利语中的表现 赵秀英 1991.4 外向型汉外词典的编纂 翁仲福 1992.3 谈谈英汉习语对译过程中的适度性 汪宏 1993.1 汉语和英语的完成态 胡明扬 1995.1 试谈文化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沈叙伦 1995.1 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 余维 1995.4 英语(N→)V第五类与汉语摹状动词比较 张培成 1995.2 中日常用汉字笔顺的小考察 曹先擢 1996.2 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 潘文国 1996.2 汉语和英语中的借词 熊文华 1996.2 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 潘文国 1996.3 日汉亲属称谓的语用情景对比研究 方经民 2001.2 汉、英、日语连词语序对比研究及其语言类型学意义 周刚 2001.5 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 杨元刚、张安德 2002.4 英语轭式搭配和汉语拈连在修辞特点上的相似 尤五力 2002.5 二十年来中国的汉日语言对比研究 王顺洪 2003.1 日汉对应成语对比研究 郑丽芸 2004.3 延伸句的跨语言对比 陆镜光 2004.6 突显理论与汉英时体范畴的类型学差异 尚新 2004.6 “NP+(状)+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 殷树林 2006.1 英汉语中N+N复合名词的图式解读 胡爱萍、吴静 2006.2 英汉结果补语结构中补语形容词的差异 彭国珍 2007.3 英汉篇章信息结构的认知对比研究 郭纯洁、刘芳 2007.5 中英促销信函体裁对比研究 尚智慧 2009.2 八 汉语言文字研究 1.汉语语音研究 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线 徐世荣 1979.1 汉语里的节奏问题 陈建民 1979.2 关于三个上声连读变调问题的商榷 卢甲文 1979.2 “儿化”浅谈 李明 1980.1 北京话的轻声问题 高玉振 1980.2 四种句子的语调变化 石佩雯 1980.2 汉语拼音表 陈之昌 1980.3 反切异文在音韵发展研究中的作用 黄典诚 1981.1 关于轻声的一些问题 王志武、黄佩文 1981.2 语调和语义 石佩雯 1981.3 在变调方面的一个小问题 京诺拉,温洁(译) 1981.4 双音词的音量分析 徐世荣 1982.2 “么洞拐”原来是“107” 何新 1982.4 从日语声调拟测中国唐朝时代四声调值 金田一春彦,林璋译 1983.2 关于轻声语素前的上声变调问题 李明 1983.2 汉语普通话的语法重音 高桥洋 1984.1 也谈三个上声连读变调的问题 子月 1984.4 现代汉语[i][(][(]的音位问题 哈平安 1985.1 三声三字组的变调规律 胡炳忠 1985.1 也谈上声三字组的变调规律 陆致极 1986.1 从Syllabic consonant谈起 钟梫 1986.1 现代汉语语音琐谈──声韵组合的命名、规范和频率 施光亨 1986.3 汉语口语中叹词的熔合现象 徐世荣 1989.2 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 冯蒸 1989.3 声调对声韵母的影响 李如龙 1990.1 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 林茂灿、颜景助 1990.3 北京话部分儿化韵读音调查 孙德金 1991.4 谈谈现代汉语声调教学 杜秦还 1992.1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 贺阳、劲松 1992.2 北京话人称代词鼻韵尾的来历 徐世荣 1993.3 试谈实验语音学与语言教学研究的关系 韩祝祥 1994.4 汉语语音递增输出实验 柯传仁 1995.2 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读音考察 李明 1996.1 “尖团音”概念订误 罗福腾 1996.1 轻声的本质特征 刘娟 1997.1 普通话不规则字音产生的原因 刘太杰、张玉来 1998.1 关于上声字的一类特殊变调 丁启阵 2000.3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音变的初步考察 李小梅 2001.1 从现代汉字字音看现代汉语语音的几个特点 易洪川 2001.5 现代汉语音节的数量与构成分布 卢偓 2001.6 北京话古清入字归调历史及成因考察 高晓虹 2003.4 社会因素与北京话清入字的今调类 张世方 2004.5 汉语的几种同音删略现象 司富珍 2005.2 北京话“一个”弱化的原因 吴永焕 2005.2 论普通话“-儿”缀的语音形式 张树铮 2005.3 二百年来北京话清入字归调的变化 黄晓东 2006.3 《语言自迩集》中的入声字读音 高晓虹、刘淑学 2006.6 谈谈音类和音值问题 钱曾怡 2007.1 汉语中训读的性质、原因及其影响 刘新中 2007.2 现代汉语节奏支点初探 刘现强 2007.3 北京话韵母o uo e ie ye溯源 高晓虹、刘淑学 2008.1 80年代北京日常口语中轻声音节的变异 周晨萌 2008.2 汉语无标记类感叹句语调研究 陈虎 2008.2 语气词韵律特征研究综述 张彦 2008.2 《李氏音鉴》音系中“博盘满粉”四母字的介音 陈雪竹 2008.3 2.汉语词汇研究 汉语构词的特点和方法 葛信益 1979.2 谈“就” 马欣华、常敬宇 1980.2(重出) 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刘士勤(执笔),陈荣德、傅忆芳 1980.2(九重出) 近义词辨析选登:重复、反复 佟慧君 1980.3 关于词的感情色彩的几个问题 徐志民 1980.3 说“似的” 蔡日英 1981.1 近义词辨析选登:平常 普通 一般 刘淑娥 1981.1 近义词辨析选登:朝、向、往 梅立崇 1981.3 说单音词与语素在构形上的同一性 许德楠 1981.4 汉语成语及其特性 余云霞(译述) 1982.1 科学术语的构成方法 杜厚文 1982.2 某些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刘钢 1982.2 如何辨析同素反序词 佟慧君 1982.2 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类型 谢文庆 1982.2 建国以来汉语词汇的变化及其原因 王还 1982.3 古汉语词汇教学初探 宫兆平 1982.4 汉语惯用语简说 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 1982.4 《暴风骤雨》中俗语的运用 李振杰 1982.4 现代汉语词的语义域 常敬宇 1983.2 晋中话“嵌l词”与北京话对应词的比较 董树人 1983.2 汉语医学词构词法 杨靖轩 1983.2 词义的义素分析 王振昆、曹静 1983.3 数词紧缩语 王书贵 1983.4 同音异形异义词的区别 傅力 1984.1 惯用语例释选登 徐宗才、应俊玲 1984.1 拟声词的形象色彩 耿二岭 1984.2 关于“她”字的商榷 刘又辛、鲍延毅 1984.3 词语释义管见 马挺生 1984.3 胡同与水井 张清常 1984.4 现代汉语词汇统计问题的初步研究 常宝儒 1985.1 论系词“是”的产生 敖镜浩 1985.2 同素词简论 常敬宇 1985.2 颜色词的构成 刘钧杰 1985.2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特点 谢文庆 1985.2 谈专名泛化 王绍新 1985.3 从“汉语”名称论汉语词汇史研究 郭良夫 1985.4 释胡同 张清常 1985.4 异形词的规范可与多音字的精简相结合 陈亚川 1986.1 谈汉语的“正反词” 张德鑫 1986.1 一个正在复苏的词儿“先生” 鲍延毅 1986.2 浅谈禁忌词语与委婉词语 傅惟慈、沈叙伦 1986.2 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 郭德荫 1986.2 “细前日”和“外后日” 李新梯 1986.2 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 伍铁平 1986.2 口语里的“得”和“得了” 孟琮 1986.3 偏正式合成词的一个小类与主谓式合成词的区别 傅力 1986.4 从结构上看成语的扩展用法 倪宝元 1987.1 近十年汉语中新词新义的产生 李振杰 1987.2 “从新”与“重新” 汪树福 1987.2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关系 谢文庆 1987.2 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 刘淑娥、赵静贞 1987.3 谈汉语复合词内部的语义构成 王绍新 1987.3 关于汉语双音节同形异义词语的问题 张清常 1987.4 试论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 梅立崇 1988.2 通过工具书掌握汉语词性 张志毅 1988.2 《红楼梦》中含双项数词的四字语 傅希孟 1988.3 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 张旺熹 1988.3 不同华人社区词语差异浅论 张维耿 1988.4 试论大型语文词典的义项详备原则 洪笃仁 1989.1 成语的套用 倪宝元 1989.1 不同语言的味觉词和温度词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切分——语言类型学研究 伍铁平 1989.1 口语习用语略析 常玉钟 1989.2 “房子”和“屋子”的区别 李绍林 1989.3 “她”字的创造历史 凌远征 1989.4 台湾新词语管窥 李振杰 1990.1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 刘又辛 1990.3 汉语同形词语音轻重及词义、词性的变迁 张巨龄 1990.3 词的理据 张志毅 1990.3 汉语新词结构方式试析 王海棻 1990.4 说“喳儿”和“茬儿” 石毓智 1991.1 “打”雅 俞敏 1991.1 汉语的颜色词 张清常 1991.3 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 杨靖轩、刘爱兰 1991.4 一种误解被借的词原义的现象——兼论“胡同”与蒙古水井的关系 张清常 1991.4 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 常敬宇 1992.4 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 肖正芳、李薇 1992.4 1992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 语用所 1992.4 论词语的意味 刘叔新 1993.1 也谈“扎啤” 姚德怀 1993.2 再说惯用语 张清常 1993.2 定义的表达法 杜厚文 1993.3 表示“明天”和“昨天”的词的类型学研究 伍铁平 1993.4 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 周荐 1993.4 汉语外来词二例 朱庆之 1994.1 谈谈新词词典编写中有关收词的几个问题 董树人 1994.3 1993年出现的汉语新词语 语用所 1994.3 试论新词语与规范化 姚汉铭 1995.1 汉语义素运动造词 凌云 1995.4 1994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 语用所 1995.4 义素分析之我见 刘桂芳 1996.1 轻声“里”属什么单位的问题 刘叔新 1996.1 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用的一点看法 葛西劝、葛素表 1996.2 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变动 陈光磊 1997.2 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 王宁 1997.4 三部词书的动词释义粗析 万艺玲 1998.1 汉语词汇学教学初探 谢米纳斯 1998.1 惯用语新论 周荐 1998.1 我国的辞典编纂事业述略 林杏光 1998.2 谈《新华字典》中的复音词 金欣欣 1998.3 词义的综合形态和分析形态 陈月明 1999.1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凌云 1999.2 构造缩略语的方法和原则 殷志平 1999.2 义素分析略说 张万有 2001.1 单双音节同义方位词补说 谢红华 2001.2 《红楼梦》词汇与现代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 王绍新 2002.3 四字格成语的音韵对称与认知 刘振前、邢梅萍 2003.3 汉语词汇的“借用”和“移用”及其深层社会意义 汤志祥 2003.5 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 曹炜 2003.6 常用双音释词词量及提取方法 苏新春、孙茂松 2003.6 关于“非典”的词汇学思考 祝敏鸿 2004.5 汉语色彩范畴的表达方式 李红印 2004.6 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 莫彭龄 2004.6 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 杨建国 2004.6 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应用 沈怀兴 2004.3 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 张博 2004.4 复合词的格关系 朱彦 2004.5 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功能配置及竞争 丁崇明 2005.1 “桥”、“梁”的兴替过程及原因 丁喜霞 2005.1 创造新词的心路历程 鲁国尧 2005.1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 徐时仪 2005.2 “口”、“嘴”辨析 张薇 2005.2 论词汇单位及其长度 周荐 2006.1 现代汉语拟声词系统得静态描写 凌云 2006.6 反义类比构词中的语义不对应及其成因 张博 2007.1 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基本特征探析 李慧 2007.2 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 李永 2007.6 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 苏向丽 2008.5 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 应学凤 2009.3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的差异及认知模式 吴颖 2009.4 3.汉语语法研究 句末“了”是语气助词吗 陈贤纯 1979.1 虚词释例选登:给 田万湘 1979.1 从带“了”的病句谈起 王砚农 1979.1 “一”的变调规律同语法作用的关系 许德楠 1979.1 关于“是…的”句 赵淑华 1979.1 古代汉语中的系数结构 洪成玉 1979.2 虚词释例选登:在 黄文彦 1979.2 谈谈主谓谓语句 李珠 1979.2 从“天天”和“每天”所想到的 刘月华 1979.2 汉语结果补语的一些特点 王还 1979.2 评高名凯语言论中的“位”“素”理论 伍铁平 1979.2 可能补语“了”的使用范围 郭志良 1980.1 谈谈“正”“在”和“正在” 潘文娱 1980.1 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 宋玉柱 1980.1 “许多”“不少”“多少”词义、语法特点的分析和比较 王国璋 1980.1 “然”字小议 杨丽珠 1980.1 关于汉语语法体系分歧问题 张志公 1980.1 汉语体词的内涵 胡百华 1980.2 “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语法性质 陆俭明 1980.2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一) 吕必松 1980.2 谈“就” 马欣华、常敬宇 1980.2 浅谈重复 杨惠元 1980.2 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许德楠、董浩 1980.3 介绍《汉语口语语法》 金风 1980.3 谈词的虚实——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李培元、陆世光 1980.3 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 刘月华 1980.3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二) 吕必松 1980.3 古汉语“孰”“与”组成的选择比较问句——兼论一些译法 宋王珂 1980.3 再说说“在” 王还 1980.3 功能、意念、语言形式 钟式嵘 1980.3 我国三十年来的语法研究 李临定 1980.4 现代汉语中副词用法的三性问题 李珠 1980.4 “把”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 傅雨贤 1981.1 虚词释例选登:极 赖汉纲 1981.1 词组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 李裕德 1981.1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三) 吕必松 1981.1 代词“等”和“等等”的一些用法 杨淑璋 1981.1 修饰数量词的副词 马真 1981.1 关于“还”的对话 赵淑华 1981.1 “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 朱德熙 1981.1 谈动词的叠用 常敬宇 1981.2 虚词释例选登:绝 关立勋 1981.2 古代汉语的比较问句 王海芬 1981.2 两种类型多重复句的分析 张拱贵 1981.2 我们怎样处理“把”字 弗朗西斯·C·李、王德佩节译 1981.3 关于“有以”、“无以”的用法 洪成玉 1981.3 鲁迅小说《药》里的动词 金路 1981.3 纽带在哪里 杉村博文 1981.3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语法体系概述 谢晓安 1981.3 有关“句子成分”的几个问题——《新编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简介 张静 1981.3 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 房玉清 1981.4 谈谈语义在层次切分中的作用 侯学超、吴竞存 1981.4 伪定语和准定语 黄国营 1981.4 拟声词初探 邵敬敏 1981.4 谈“非…不…” 许维翰 1981.4 谈汉语的语素——并略介绍哈尔滨语法教学讨论会 张志公 1981.4 “谁”的用法浅析 赵静贞 1981.4 汉语数量词和否定词关系的探讨 李英哲、贾梅露(译) 1982.1 关于“又”和“再” 李文治 1982.1 状语与补语的比较 刘月华 1982.1 从汉语语序看分布理论 史存直 1982.1 “进行”的语法作用 宋王珂 1982.1 助动词“想”和“要”的区别 张维耿 1982.1 谈谈汉语多重修饰语的词序问题 周生亚 1982.1 关于后分句主语承前宾语而出现及省略问题 陈信春 1982.2 关于“多(么)”在感叹句中作状语的问题 程美珍 1982.2 古代汉语中的“有…者”句 楚永安 1982.2 虚词释例选登:大 孟凯 1982.2 关于AABB式重叠的问题 董树人 1982.3 “很”用法初探 赖汉纲 1982.3 言简意赅——汉语结构特点漫谈 李临定 1982.3 主谓谓语句 李子云 1982.3 谈结果补语的意义 吕文华 1982.3 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分化和变换的若干问题 邵敬敏 1982.3 不定量词“点儿”与“些”比较 宋孝才 1982.3 定心谓语存在句 宋玉柱 1982.3 也说“似的” 徐复岭 1982.3 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 胡裕树 1982.4 关于“是……的”结构的几个问题 吕必松 1982.4 汉语数词的习惯用法和感情色彩 王砚农 1982.4 汉语的词组(短语) 张志公 1982.4 古汉语“有”的代词用法 宋王珂 1983.1 复句和关联词句 王惟贤 1983.1 说“来、去” 徐静茜 1983.1 关于复句的几点分析(上) 张拱贵 1983.1 寒山诗语法初探(上) 钱学烈 1983.2 关于复句的几点分析(下) 张拱贵 1983.2 谈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 李清华 1983.3 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功能 李一平 1983.3 寒山诗语法初探(下) 1983.3 钱学烈 汉语句法分析问题——兼述句结构成分分析法 孙良明 1983.3 “所…者”和“所…的” 杨学军 1983.4 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 杉村博文 1983.4 是“省略—复句”,还是“共戴—单句”——兼谈单复句的区分标准 杨必胜 1983.4 比较句中的“更”和“还” 黄祥年 1984.1 汉语语法学发展的语言因素 林玉山 1984.1 “有以”、“无以”是多义的同形异构体——与洪成玉同志商榷 刘瑞明 1984.1 鲁迅对副词的选用 史锡尧 1984.1 与“象”有关的几个问题 宋玉柱 1984.1 “要不是p就q”句式及其修辞作用 邢福义 1984.1 试谈“A的A,B的B”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 奚博先 1984.1 动态助词“了”的用法 杨惠芬 1984.1 准量词“人”的探讨——从唐人小说的用例谈起 赵桂玲 1984.1 复指词组与复指成分 汪仁寿 1984.2 动词带宾语语法特点两例 王国璋 1984.2 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 吴洁敏 1984.2 语气词的妙用 吴振邦 1984.2 也论“要不是”和“要不” 俞鸣蒙 1984.2 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讨论 赵金铭 1984.2 上古无指代词“有” 朱声琦 1984.2 动词的宾语和结构的宾语 李临定 1984.3 指代性副词“相”的用法 解惠全 1984.3 说汉语的连锁复句——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 邢公畹 1984.3 “连…也/都…”句式试析 崔永华 1984.4 浅释“一…一…”结构 武柏索 1984.4 “A就A”格式试探 赵静贞 1984.4 略析一类表“省”或“费”的句子 胡树鲜 1985.1 关于时量补语的另外两种格式 贾颖 1985.1 现代汉语里的名作动用 竟成 1985.1 试谈两类“同位语”的区别 刘丹青 1985.1 就汉语的“连锁复句”问题答史存直先生 邢公畹 1985.1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名量词 赵建华 1985.1 “由”字句——兼及“被”字句 吕文华 1985.2 浅谈《儿女英雄传》中叠词的运用 傅希孟 1985.2 汉语里的对立格式 毛修敬 1985.2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邵敬敏、饶春红 1985.2 语气词的连用 丁恒顺 1985.3 现代汉语的一些同义语法形式 黄岳洲 1985.3 介词短语使用漫谈 李临定 1985.3 简缩与搭配 林祥楣 1985.3 “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 吕文华 1985.3 “稍微”和“多少” 马真 1985.3 副词“还”和“再”的区别 杨淑璋 1985.3 关于鲁迅作品中结构助词叠用的问题 杨亦鸣 1985.3 汉语简单句的语序与强调 赵振才 1985.3 关于名词活用作动词 蔡镜浩 1985.4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邓守信 1985.4 试谈“象”字的词性 李绍林 1985.4 “怎么”与“为什么” 刘月华 1985.4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 陆俭明 1985.4 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 邢福义 1985.4 “象”是介词、形容词吗 郁李 1985.4 方位词组与含有方位语素名词的划界问题 任宣知 1986.1 汉语动词的分类角度 申小龙 1986.1 现代汉语动词表示长时间的几种形式 宋王珂 1986.1 试论“过”与“了”的关系 张晓铃 1986.1 科技汉语中的长句试析 黄振英 1986.2 “很不—”补说 马真 1986.2 交接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 范晓 1986.3 意义的语法作用和语法场的立体模式 胡正微 1986.3 试谈词语搭配的形式和条件 马挺生 1986.3 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 冯志纯 1986.4 包装义动词及其有关句型 史有为 1986.4 谈“只见~”的“只” 毛修敬 1987:1 《骆驼祥子》多样化的句式及其表达效果 史锡尧 1987.1 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 薛凤生 1987.1 “又”的一种语法意义新解 陈月明 1987.2 关于表示总括全部的“都” 程美珍 1987.2 隐现句的谓语动词 崔建新 1987.2 有关“AABB”重叠式的几个问题 郭志良 1987.2 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 鲁川 1987.2 “了2”的探索 沈开木 1987.2 试论多指性动词 吴学先 1987.2 关于量词“棵”的出现时间 董树人 1987.3 汉语“左”“右”方位参照中的主观和客观——兼与游顺钊先生讨论 方经民 1987.3 关于修饰性临时量词 李延瑞 1987.3 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应用 马庆株 1987.3 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 刘淑娥、赵静贞 1987.3 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 陆俭明 1987.4 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 任海波 1987.4 现代汉语的特指性是非问 邢福义 1987.4 胡裕树谈怎样看待汉语语法的特点 陈光磊 1988.1 篇章中的论证结构 廖秋忠 1988.1 “已经”同“曾经”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陆丙甫 1988.1 状语的移动 倪宝元 1988.1 论汉语句子的心理视点 申小龙 1988.1 文言中的“之谓”和“谓之” 王积德 1988.1 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 王维成 1988.1 “来”和“以来” 吴洁敏 1988.1 连动式和递系式重合 薛红、叶研 1988.1 谈汉语常用词的搭配 张寿康 1988.1 副词“都”的语义及其对后面动词的限制作用 兰宾汉 1988.2 漫谈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运用 王学作、刘士勤 1988.2 语调是非问句 刘月华 1988.2 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 陆俭明 1988.2 相对形式的产生、发展与接受 史有为 1988.2 再谈谈“都” 王还 1988.2 关于复杂谓语的几个问题 吴延枚 1988.2 双宾同指与双宾异指 许德楠 1988.2 科技汉语中的长定语 杜厚文 1988.3 代词理解和称代类型 胡盛仑 1988.3 关于“个”的特殊用法 刘学敏 1988.3 语义谓语 王艾录 1988.3 不定量词“点”以及“一点”“有点”的用法 杨从洁 1988.3 “不A不B”结构浅析 蔡振生 1988.4 试论汉语语法学的发展趋势 林玉山 1988.4 “C不C”结构的造句功能 陶炼 1988.4 读《略析一类表“省”或“费”的句子》一文所想到的 王还 1988.4 也说“很不—” 周时挺 1988.4 “的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 古川裕 1989.1 “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 邵敬敏、赵秀凤 1989.1 北京口语里有“动名词” 俞敏 1989.1 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 张清常 1989.1 有关“呢”的两个问题 胡炳忠 1989.2 如何分析汉语句子 李临定 1989.2 十多年来现代汉语研究管见 陆俭明 1989.2 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 王绍新 1989.2 说量度形容词 陆俭明 1989.3 “只有…才…”和“只要…就…” 王还 1989.3 词类判别四要点 邢福义 1989.3 “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 郭春贵 1989.4 流水句初探 胡明扬、劲松 1989.4 述补结构的复杂性 陆俭明 1990.1 谓词性宾语补议 彭可君 1990.1 从汉代注释书论汉语介词的表义功能——兼谈否定介词结构的合理性 孙良明 1990.1 “差(一)点儿”和“差不多” 王还 1990.1 论潜量词的显量词化 王希杰 1990.1 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及其他 吴继光 1990.1 连动式中动态助词“了”的位置 赵淑华 1990.1 词汇扩散理论在语法变化里的应用──兼谈台湾官话“有”字句的句式变化 郑良伟 1990.1 省略、隐含、暗示 范开泰 1990.2 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兼谈“尽管”和“即使”“不管”的区别 冯志纯 1990.2 谈“弄” 金椿姬 1990.2 略谈X杠句法学 娄炳坤 1990.2 前项隐含的“又”字句 吴振国 1990.2 关系集合名词及其判断句 周国光 1990.2 汉语形容词分类的现状和问题 崔永华 1990.3 “N1+V得+N2+VP”句式歧义分析 肖奚强、张亚军 1990.3 副词“又”的语义及其网络系统 史锡尧 1990.4 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 文炼 1990.4 汉语的15个数词 张清常 1990.4 说专有名词前面的“一个” 崔应贤 1991.1 词义在句子中的衍射作用 黄振英 1991.1 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 陆俭明 1991.1 歧义分化方法探讨 邵敬敏 1991.1 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 戴耀晶 1991.2 “跟…一样”用法浅谈 李成才 1991.2 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 李晓琪 1991.2 浅谈汉语词序的篇章功能 胡明亮 1991.3 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究—— 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 华萍 1991.3 “的”字的分化 凌远征、嘉谟 1991.3 语义句法刍议——语言的结构基础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初探 徐通锵 1991.3 “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 张旺熹 1991.3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 廖秋忠 1991.4 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 王邱丕君、施建基 1991.4 回顾与展望——试谈80和90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徐枢 1991.4 谈80年代和90年代的句型研究 赵淑华 1991.4 官话和闽方言中的几个动词短语结构的比较研究 李英哲(著),赵宏(译) 1992.1 状态补语的语境背景及其他 鲁健骥 1992.1 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岳方遂(整理) 1992.1 漫谈汉语一些副词 王还 1992.1 介词“对于”的话语功能 王建勤 1992.1 “动+来+名”和“动+名+来”两种句式的比较 肖秀妹 1992.1 句法学与形态学的关系——接口语法纲要探索 方立 1992.2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吕叔湘 1992.2 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 屈承熹 1992.2 事物单位词的由来及使用 史锡尧 1992.2 “不”的否定意义 李瑛 1992.3 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 相原茂 1992.3 “老”字的称谓化作用 阎德早 1992.3 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 沈开木 1992.4 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起 王邱丕君、施建基 1992.4 接口语法:过去和现状 方立 1993.1 话题连贯和述题连贯 李晋荃 1993.1 说“怎么” 彭可君 1993.1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胡裕树、范晓 1993.2 “一M比一MA”格式试探 项开喜 1993.2 语法分析三个平面 范开泰 1993.3 复动“V得”句 范晓 1993.4 语法研究中的静态和动态 王希杰 1993.3 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 邢福义 1993.4 关于句子的功能分类 吴为章 1994.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立场和方法透视——《语言教学与研究》15年语法研究论文评述 崔希亮 1994.2 也谈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 梅立崇 1994.2 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 邵敬敏 1994.2 再论按结构层次关系分析,取消单复句划分 孙良明 1994.2 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 张伯江 1994.2 “差一点”句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 渡边丽玲 1994.3 论重复 韩荔华 1994.3 深化汉语的词法研究 胡裕树 1994.3 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 赵新 1994.3 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 储成志 1994.4 汉语完句成分试探 贺阳 1994.4 论词语搭配及其研究 林杏光 1994.4 数词有限制的数量结构 吴雅慧 1994.4 “常常”和“通常” 周小兵 1994.4 模糊语义定量分析 杜厚文 1995.1 “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 周换琴 1995.1 现代汉语时间表达中的“特指时段” 李向农 1995.2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 牛岛德次,周生亚译 1995.2 带宾形容词的统计分析 王启龙 1995.2 “Posi.有N”和“Posi.是N” 金立鑫 1995.3 “没完”和“不停” 史有为 1995.3 关于语序的几个问题——第五次语法学修辞学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朱景松 1995.3 答句的语义类型 朱晓亚 1995.3 谈汉语时间词 周小兵 1995.3 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 孙德金 1995.4 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 张国宪 1995.4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赵淑华、张宝林 1996.1 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沈阳 1996.1 论显句和潜句 王希杰 1996.1 叙述文中直接引语分析 徐赳赳 1996.1 从语义级差看现代汉语“被”字的使用 王静 1996.2 “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 徐燕青 1996.2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与作其它成分的比较 张爱民 1996.2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卫志强、黄月圆、何元健 1996.3 《牵手》歌词中的语法等三题 胡明扬 1996.3 “大主语隐含介词的主谓谓语句”再分析 李敏 1996.3 领属关系与双宾句分析 李宇明 1996.3 “仅…,就…”格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 王宏宇 1996.3 关于疑问句中的“呢” 金立鑫 1996.4 超单句偏误引发的几点思考 王绍新 1996.4 也谈“Posi.有N”和“Posi.是N” 张济卿 1996.4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 张谊生 1996.4 “有”字句的后续成分 张豫峰、范晓 1996.4 析“不A不B” 周小兵 1996.4 不表可能的“动de形”结构及de的性质 李立成 1997.1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李泉 1997.1 “动+结果宾语”及其相关句式 谭景春 1997.1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 张谊生 1997.1 V前受事结构的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曹秀玲 1997.2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赵淑华、刘社会、胡翔 1997.2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动态类型 沈阳 1997.2 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素 张赪 1997.2 汉语处所价语的初步考察 陈昌来 1997.3 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考察 孙德金 1997.3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吴继光 1997.3 析ABAC式四字语 赵永新 1997.3 语法的定性、定位、定量研究 郑定欧 1997.3 说“还是” 胡孝斌 1997.4 词组的研究 马庆株 1997.4 汉语口语里的一种施事宾语句 易洪川 1997.4 动宾组合带时量词语的句式 周小兵 1997.4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 金立鑫 1998.1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刘丹青、徐烈炯 1998.1 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 杨惠芬 1998.1 论副词“在”和“正”的语义特征 郭风岚998.2 语义叠架原因论析 施春宏 1998.2 “时间”与“时候” 王小莘、张舸 1998.2 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张谊生 1998.2 “一量VP”的语法、语义特点 李宇明 1998.3 关联副词“却”试析 梅立崇 1998.3 现代汉语置放动词配价研究 徐峰 1998.3 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 史金生、胡晓萍 1998.4 现代汉语主宾可互易句的考察 李敏 1998.4 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朱晓亚、范晓 1999.1 作为篇章连接成分的“相反” 刘伟 1999.1 “太+形/动”与“了” 刘元满 1999.1 述宾复合词的语法特点 施茂枝 1999.1 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徐建华、刘富华 1999.2 “这是……”和“这个是……” 陆俭明 1999.2 说“个” 赵日新 1999.2 “X归X,Y归Y”格式浅议 郑贵友 1999.2 自指的“的”字短语 李立成 1999.3 再说“跟……一样”及其相关句式 李向农 1999.3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 刘勋宁 1999.3 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徐建华、刘富华 1999.3 相似性的“N1似的N2”格式——兼谈比喻的典型性问题 储泽祥 1999.4 主题化结构 方立、纪凌云 1999.4 与汉语话题有关的几个问题——与徐烈炯、刘丹青二位先生商榷 高顺全 1999.4 副词“反正”的语义语用分析 李宏 1999.4 叙述文中名词回指分析 徐赳赳、Jonathan J.Webster 1999.4 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 崔希亮 2000.1 “写毛笔”与韵律促发的动词并入 冯胜利 2000.1 歧义现象的演绎分析——以一组层次构造歧义的系统性分析为例 施春宏 2000.1 迎接新世纪:语法研究的百年反思 史有为 2000.1 说“偷”和“抢” 沈家煊 2000.1 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 邢红兵 2000.1 汉语的“序量组合”与“基量组合” 金有景(遗作) 2000.2 试论小句补语句 王灿龙 2000.2 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与研究策略 王洪君 2000.2 “吃食堂”的认知考察 王占华 2000.2 并列式词语在构词中的自补自注功能 许德楠 2000.2 “要不(要不然)”的篇章连接功能 陈若君 2000.3 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 戴耀晶 2000.3 “跟”字的语义指向及其认知解释——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之间的认知转换 古川裕 2000.3 古本《老乞大》的语助词“有” 李泰洙 2000.3 量词与数词、名词的扭结 李宇明 2000.3 “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 王伟丽、邵敬敏 2000.3 “X儿”的书写形式问题 郭展 2000.4 汉语“反词同指”现象探析 李申 2000.4 现代汉语的反复体 钱乃荣 2000.4 现代汉语“V一V”式和“VV”式的来源 张赪 2000.4 汉语句子实义切分的宏观原则与主位的确定 郑贵友 2000.4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 石毓智 2001.1 “个别性”与动词后量成分和名词的语序 王静 2001.1 也说“动得”与后续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徐丽华 2001.1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及再分类 韩玉国 2001.2 “连”字句续貂 洪波 2001.2 “把……给V”句式中助词“给”的使用条件和表达功能 王彦杰 2001.2 近代汉语语法札记二则 曹小云 2001.3 语言认知心理对“差点儿DJ”结构的影响 董为光 2001.3 关于“这是……”和“这个是……”用法差异的认知解释 范伟 2001.3 真性问与假性问:明清汉语选择问句的功能考察 傅惠钧 2001.3 “多+V”和“V+多” 黄晓红 2001.3 由“到”义动词“上/下”构成的动宾组合 卢华岩 2001.3 试论汉语句子的主述结构 吴中伟 2001.3 语段的语义中心的获取及表现形式 张宝林 2001.3 “把”字句的位移图式 张旺熹 2001.3 也谈“这是……”和“这个是……” 宗守云 2001.3 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 陈前瑞 2001.4 动宾式离合词配价的再认识 饶勤 2001.4 “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 吴春仙 2001.4 现代汉语的“-头” 徐越 2001.4 也论易位句的特点 杨德峰 2001.5 80年代以来的汉语语序研究 刘鑫民 2001.5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分类考察 王俊毅 2001.5 《醒世姻缘传》含“放着”句式的分析 冯春田 2001.6 浅谈汉语宾语的语义类别问题 高云莉、方琰 2001.6 “WP呢?”问句疑问功能的成因试析 李大勤 2001.6 “字本位”理论与汉语的能指投射原则 孟华 2001.6 现代汉语列举助词探微 张谊生 2001.6 形容词带程度补语结构的分析 赵日新 2001.6 “底”由方位词向结构助词的转化 储泽祥 2002.1 词的使动用法的新动向 胡正微 2002.1 词义研究与汉语的“语法—语义结构” 苏宝荣 2002.1 释“合情合理”与“偏听偏信”的对立 周国光 2002.1 表比较的“有”字句浅析 刘苏乔 2002.2 汉语的标句词“的”及相关的句法问题 司富珍 2002.2 汉语特殊疑问词的非疑问句用法研究 伍雅清 2002.2 试谈汉语“都”的定义问题 高明乐 2002.3 句子的停延和句法结构的关系 周明强 2002.3 形容词能动意义的确定和提取 朱景松 2002.3 汉语的“语位” 鲁川 2002.4 正确对待外来理论——谈对“时间顺序原则”的评价及运用 孙良明、金敬华 2002.4 “N的V”结构中V的性质 王冬梅 2002.4 谈“之”、“的”互补 徐阳春 2002.4 关系动词的鉴定标准 张宝林 2002.4 “V1着V1着……V2……”句式语法语义分析 侯友兰、徐阳春 2002.5 数量词在多层定名结构中的位置 唐翠菊 2002.5 能性述补结构琐议 吴福祥 2002.5 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 郑杰 2002.5 “离合”说析疑 沈怀兴 2002.6 试论“巴不得”与“恨不得” 张先亮、唐善生 2002.6 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齐沪扬 2003.1 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之间的语态变换 古川裕 2003.2 “S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金立鑫 2003.2 词语和视点 王希杰 2003.2 带受事成分的不及物动词的考察 陈昌来、胡建锋 2003.3 多义范畴理解的语义互参模式 于海涛 2003.4 准形态词“一”和现代汉语的瞬时体 陈光 2003.5 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语法评介 方立、吴平 2003.5 “宁可”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 邵敬敏、周有斌 2003.5 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 杨平 2003.5 《现代汉语置放动词配价研究》补议 张宝胜 2003.5 结构主义与现代汉语修辞学 赵毅 2003.5 物体量表达的认知语义基础 李先银 2003.6 说“通过” 卢英顺 2003.6 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P”句式 周一民 2003.6 加强处置/被动语势的助词“给” 李炜 2004.1 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 税昌锡 2004.1 现代汉语中无标记转指的认知阐释 王海峰 2004.1 结构助词“的”与指示代词“这/那”的语法共性 曾美燕 2004.1 现代汉语中的助动词“有没有” 董秀芳 2004.2 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 史佩信 2004.2 “ V 向……”和“ V 往……” 方绪军 2004.2 叙事语篇中 NP 省略的语篇条件与难度级差 田然 2004.2 试论“ + ”式短语 宛新政 2004.2 现代汉语静态话题链的句法组织原则 王静 2004.2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的动趋式研究述评 杨德峰 2004.2 试论汉语通指的表达方式 高顺全 2004.3 论动词的内部构造对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制约 李晋霞 2004.3 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 刘润清、刘正光 2004.3 “ X +前后 / 左右 / 上下”的分析 张豫峰 2004.3 句法推导中的语序确定机制 戴曼纯 2004.4 汉语存现句及相关并列紧缩结构的认知功能语法分析 胡文泽 2004.4 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研究 刘顺 2004.4 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 曹宏 2004.5 支配“书”类受事的“看”和“读” 陈青松 2004.5 处所角色宾语的判定及其典型性问题 储泽祥 2004.6 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 吴恩锋 2004.6 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 陈前瑞 2005.1 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范围及其语义功能分类 彭宣维 2005.1 也论汉语“为”和“被”字被动式的形成机制 张延俊 2005.1 “太P”短语和程度常态 郑天刚 2005.2 句末语气助词“也”的意义及其流变 孟子敏 2005.3 动—名结构歧义的产生与消除 石定栩 2005.3 从及物性角度看汉语无定主语句 唐翠菊 2005.3 四字格“××AA”的历时演变 肖贤彬 2005.3 《红楼梦》中的并列连词 张亚茹 2005.3 从两种词表看名、动、形兼类的处理 安华林 2005.4 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 刘丹青 2005.4 维纳斯句型——近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把”字句 许光烈 2005.4 汉语单复句区分问题的理论困惑与解决策略 张雪涛、唐爱华 2005.4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傀儡主语“他” 董秀芳 2005.5 汉语真假复合词 何元建、王玲玲 2005.5 名词作状语及其相关特征分析 刘慧清 2005.5 汉语口语中表肯定、否定的话段衔接成分 周利芳 2005.5 作为话语标记语的“不是” 刘丽艳 2005.6 “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 邵敬敏、吴立红 2005.6 论汉语N+N结构里中心词的位置 王军 2005.6 “字本位”和语言研究 徐通锵 2005.6 虚指的通指义和极向性 蒋勇 2006.1 “接受”和“施予”——也谈被动句的不同类别 陆庆和 2006.1 动词AABB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动词的特点 孙宜志 2006.1 聚焦式“是”字句的句法、语义特点 张和友 2006.1 “制止”与“防止”:“别+VP”格式的句式语义 项开喜 2006.2 现代汉语动态话题链的组织规律 王静 2006.2 从限止到转折的历程 邓云华、石毓智 2006.3 “字本位”理论的哲学思考 潘文国 2006.3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 宛新政 2006.3 递进层级句式的关联与易位 姚双云 2006.3 性质、状态和变化 张国宪 2006.3 “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 白丽芳 2006.4 论“一直以来” 胡勇 2006.4 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 施春宏 2006.4 “有的是”源流探略 王建军 2006.4 名词动用与兼类词的界线 胡安顺 2006.5 名词化的“没的”和“有的” 李立成 2006.5 指称黏合的条件及其相关的语法问题 王灿龙 2006.5 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的历时演变 杨万兵 2006.5 动补结构“V+个+明白”的语义分析 张明辉 2006.5 时间的两种相对切分方式和“着”的语法意义 陈立民 2006.6 关于是非问句的几点思考 彭小川 2006.6 “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 徐时仪 2006.6 “进”类趋向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探析 卢英顺 2007.1 “会”与非现实性 王晓凌 2007.1 语气助词“便是”的语法化及相关结构研究 雷冬平 2007.2 旁指代词的数量意义及其小类的划分 彭爽、金晓艳 2007.2 研究汉语单复句划分应当明了的问题 孙良明 2007.2 体界面假设与汉语运动事件结构 张达球 2007.2 从句尾“了”到词尾“了”——《祖堂集》《三朝北盟会编》中“了”用法的发展 陈前瑞、张华 2007.3 现代汉语“有着”句的考察与分析 刘顺、潘文 2007.3 反复问句中的附加语 彭家法 2007.3 语气助词“呗”的情态解释 徐晶凝 2007.3 阎连科作品中的重叠形式探析——兼谈语言表达形式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蔡淑美、施春宏 2007.4 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 宋文辉 2007.4 副词“难道”的形成 孙菊芬 2007.4 “不”和“没(有)”的认知语义分析 王欣 2007.4 表示动量的“遍”和“次” 张建、谢晓明 2007.4 离合字组与音节变动 周上之 2007.4 “轻易”的语义及用法分析 白荃、岑玉珍 2007.5 “了1”、“了2”语法意义辨疑 陈小红 2007.5 副词“刚”的语义参数模式和语义发展脉络 胡建刚 2007.5 句末助词“着呢”补谈 李文山 2007.5 一价动词与其行动元语义关系再论 刘富华、祝东平 2007.5 特指问句的语义所指依存限制 张连文 2007.5 再谈“兼语式” 成镇权 2007.6 “VV着”格式的初步考察 贺卫国 2007.6 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再认识 李敏 2007.6 与介词“把”“给”相关的错位结构的动态解析 刘伟 2007.6 论“应该”的两种情态与体的同现限制 彭利贞、刘翼斌 2007.6 对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表轻微程度的重新审视 陈光 2008.1 固化的“一条龙”及其使用情况考察 储泽祥、金鑫 2008.1 比较句和比拟句试析 于立昌、夏群 2008.1 连词“完了”来源新解——兼谈“完了”与“然后”的异同 余光武、满在江 2008.1 当代汉语摹状式“X状”探微 张谊生 2008.1 列举助词“等”及相关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研究 朱军 2008.1 “NP+的+VP”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 李云靖 2008.2 语言的层面与“字本位”的不同层面 王洪君 2008.3 说“别说” 王健 2008.2 “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认知模式 徐靖 2008.2 当代北京口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与功能 郭风岚 2008.3 双及物结构句式选择的制约因素研究 何晓炜 2008.3 “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 邵敬敏、周娟 2008.3 说带虚指“他”的双及物式 王晓凌 2008.3 受事主语句的生成理据 王家年 2008.3 现代汉语反问句应答系统考察 殷树林 2008.3 汉语复合词的论元结构 邓思颖 2008.4 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共同作用——谈VV 的句法性质 胡孝斌 2008.4 试论行为类型、情状类型及其与体的关系 金立鑫 2008.4 语法结构之间的功能交叉——论处置、工具、双宾、比拟、充当等结构的共性 石毓智 2008.4 汉语受事前置句结构的演变及对比研究 张赪、荣晶 2008.4 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单数化的类型意义 陈玉洁 2008.5 冗余否定的语用条件——以“差一点+(没)V、小心+(别)V”为例 侯国金 2008.5 “V+趋”二字词及其句法语义特质考察 刘贤俊 2008.5 “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 姚占龙 2008.5 名名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多样性的认知理据 黄洁 2008.6 复句关系词语离析度考察 刘云 2008.6 话语后置的认知基础及其功能分析 席建国、张静燕 2008.6 也谈“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 曾传禄 2008.6 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个”和“那个” 刘丽艳 2009.1 处置式带补语的历时发展 刘子瑜 2009.1 “再说”的语法化 罗耀华、牛利 2009.1 数词的逻辑意义与语用意义 吴庄、戴悉心 2009.1 焦点敏感算子“只”的量级用法和非量级用法 殷何辉 2009.1 北京话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探析 李咸菊 2009.2 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语法化——以“S是AV的O”句式为例 龙海平、肖小平 2009.2 “足足”的小三角查析 宋晖 2009.2 对话语境与副词“可”的交互主观性 张旺熹、李慧敏 2009.2 “还NP呢”构式分析 郑娟曼 2009.2 “吧”的意义、功能再议 周士宏 2009.2 “着”与“正”、“在”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 陈忠 2009.3 谓词性AABB加叠的语义分析 李艳华 2009.3 影响领属结构歧义解读的语义辖域因素 司富珍 2009.3 “哭湿”类动结式的衍生过程及其词汇化 帅志嵩 2009.3 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 王治敏 2009.3 句尾“来”体貌用法的演变 陈前瑞、王继红 2009.4 从认知图式看“再”的语义演变 李秉震 2009.4 事件终结性的语言表达 林巧莉、韩景泉 2009.4 形容词、动词重叠对语义认知的影响 王贤钏、张积家 2009.4 4.汉语修辞研究 老舍语言学习笔记 孙钧政 1979.1 谈《子夜》的语言 姜德梧 1980.1 论语体 王德春 1980.1 汉语的简说法 朱 星 1980.2 试论鲁迅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 古远清、高进贤 1980.3 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 杜厚文 1981.2 关于《汉语的简说法》的通信 章锡良、朱星 1981.4 《孔乙己》的语言分析 葛信益 1983.1 炼词及其他——谈《骆驼祥子》的语言 冒寿福 1983.3 关于同音现象运用的问题 姚宝元 1983.3 修辞教学漫谈 张弓 1983.3 篇章修辞方式刍议 张寿康 1983.4 口语和书面语 杨俊萱 1984.1 试论鲁迅小说的比喻 孙云、王桂华 1984.3 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 滕吉海、文斌 1984.4 修辞、逻辑与重音 乌坤明 1985.1 论《史记》修辞之偶疏 郑子瑜 1985.1 试谈《荷花淀》的语言特色 王志芳 1985.2 从科学和学科体系上看修辞语法的分合 吴士文 1985.3 “对顶”修辞方法刍议 史荣光 1985.4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句式 詹开第 1985.4 王力先生的修辞理论及其运用 张炼强 1988.4 论“冰心体”语言 杨昌江 1986.3 一个类义熟语群的综合分析 谭学纯、朱玲 1986.4 从表达上看谐音 杨庆蕙 1986.4 “一语双叙”应纳入汉语修辞格 陈华 1987.1 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 邵敬敏 1987.3 老舍文学语言理论阐述 孙钧政 1988.1 《正红旗下》的口语特色 王建华 1988.2 我国古代戏曲修辞论的奇葩——金圣叹的评点修辞 宗廷虎 1988.3 论修辞学的对象 王希杰 1988.4 关于“无标点文字”和它的修辞作用 田懋勤 1989.1 试论台湾修辞学的发展 宗廷虎 1989.4 语言指纹与作家风格 孙钧政 1990.1 关于修辞理论问题 张寿康 1990.3 类比格初探 李郁章 1991.1 度·隔·情——关于文学语言问题的思考 孙钧政 1991.2 谈谈四字语的修辞作用 王化鹏 1993.4 试论“通感生义”——从“闻”字说起 王锳 1997.4 与拈连格有关的词语超常搭配 刘静敏 1998.3 文艺语体和文艺作品教学中的语体训练 黄岳洲、陈本源 1998.4 《马氏文通》的修辞学意义 周远富 1998.4 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 卢英顺 2001.1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超常语言形式及其语用价值 岳立静、黄永红 2004.3 5.汉语方言研究 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 陈亚川 1987.4 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略 姚佑春 1988.4 “方言”的涵义 鲁国尧 1992.1 语文教学和方言调查研究 李如龙 1997.2 汉语方言里表示动作次序的后置词 曹志耘 1998.4 论汉语方音异读 李如龙 1999.1 从汉语方言看汉语声调的发展 钱曾怡 2000.2 老枝新芽: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展望 曹志耘 2002.3 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刘勋宁 2003.4 从周边方言看北京话儿化韵的形成和发展 张世方 2003.4 贺登崧和汉语方言地理学 石汝杰 2003.6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詹伯慧 2004.2 矫枉过正在语音变化中的作用 岩田礼、苏晓青 2004.5 汉语军话概述 黄晓东 2007.3 《汉语方言地图集》前言 曹志耘 2008.2 6.汉字研究 当前文字改革的几个问题 周有光 1980.4 汉字究竟有多少 雨兹 1981.1 汉字形音义关系种种 顾越 1981.2 六书说、简体字与汉字教学 陈亚川 1982.1 音义关系在汉语汉字中的特殊组合 张清常 1989.4 繁简汉字文本转换初探 陈亚川 1994.3 现代形声字形符意义的分析 施正宇 1994.4 分化字的类型研究 张希峰 1995.1 文字处理与语文规范 陈亚川 1995.2 试论汉语中的谐音字 李世之 1995.2 汉字的结构对称特点及其识别加工机制 陈传锋、董小玉 2003.4 二十世纪汉字字形结构研究 张晓明 2004.5 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 李如龙 2009.4 九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刘士勤(执笔),陈荣德、傅忆芳 1980.2 文体学与语言实践 李龙植 1981.2 男女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卫志强 1983.3 华语(普通话、国语)与北京话 陈重瑜 1985.4 受话人的言语反应 陈建民 1986.2 标点符号推行小史 凌远征 1986.3 话语分析说略 陈平 1987.3 模糊语言琐谈 王玉鼎 1988.1 什么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殷焕先,何平(执笔) 1988.3 汉语的国际地位 周有光 1989.2 语言教学中的翻译问题 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 1990.3 语境与语言教学 西槇光正 1990.4 汉语教材注音拼写法问题 陈亚川 1991.1 试论现代汉语行为方式的几个问题 O.郭特立波 1991.1 北京话化入普通话的轨迹——老舍作品语言研究的新途径之一 张清常 1992.4 语用频率效应刍议 邹韶华 1993.2 应用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 桂诗春 1994.3 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 俞约法 1994.3 报道性标题与称名性标题 尹世超 1995.2 预设与阅读理解 刘颂浩 1995.3 语境与语言运用 尤爱莉 1995.4 汉语构词基本字的统计分析 张凯 1997.1 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能力”的界定问题 戴曼纯 1997.2 多元文化社会中语言规划理论的研究 邓晓华 1997.3 港澳回归对广东推普工作的影响 林伦伦 1997.3 儿童问句理解的群案与个案的比较研究 李宇明、陈前瑞 1997.4 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 王希杰 1998.1 角色语言常量分析 李岗 1998.3 《现代汉语词典》若干词条释义商兑 董树人 1998.4 二十世纪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 于根元 1998.4 关于语感与流通度的思考 张普 1999.2 再论语言规范与语言应用 詹伯慧 1999.3 笔顺规范化问题研究 易洪川 1999.3 消极心态与话语设计 杜永道 1999.3 从自动句法分析角度看汉语词类问题 陈小荷 1999.3 语言教学中的语感因素 王培光 1999.3 读者构系与华语文本阅读理解 吴英成、梁荣源 1999.3 语感管窥 王尚文 1999.4 语言直觉的方法论意义 戴曼纯 2000.2 语义范畴判断中语音作用的实验研究 高立群 2000.2 会话省略中的焦点控制及句法语义影响 杜道流 2000.4 计算机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身势情态语符号探析 曲彦斌 2000.4 语言批评的嬗变及存在的问题 施春宏 2001.5 第二语言课堂焦虑对香港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影响 鄢秀、王培光 2001.6 从言语奢化现象看语言环境公平问题 黄知常 2002.1 中国音韵学和语音学在汉语言语合成中的应用 吴宗济 2002.1 华语词典应用与编纂的落差 吴英成 2002.3 论仿拟辞格的语用理据 徐国珍 2002.3 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 张维佳 2002.4 语言潜显理论价值初探 夏中华 2002.5 语言研究的科学化 徐大明 2003.1 清末文字改革家论语言统一 李宇明 2003.2 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 邹嘉彦、游汝杰 2003.2 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 郭熙 2003.3 论历时中包含有共时与共时中包含有历时 张普、石定果 2003.3 谈“中外是非”,论“古今通塞”——古汉语教学对象分类及其相关的教学法意义 张洪明、宋晨清 2005.1 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 钱乃荣 2005.2 词典编纂“规范观”的更新 沈家煊 2005.3 关于语言规划 邢福义 2005.3 语言教育: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 谭学纯 2005.5 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 曹志耘 2006.1 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 戴庆厦 2006.2 语言多样性与汉语词典编纂 薄守生、邓春琴 2006.6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 胡壮麟 2007.1 语用象似论 侯国金 2007.2 汉语拼音隔音、标调新探 李小凡 2007.2 人际功能与“人家”所指的扩张 闫亚平 2007.2 顺应—关联连续体下的语境及语义动态性分析 尹丕安 2007.2 试析“老百姓”一词的语用模糊性 黄明明 2007.3 现代汉语中的军事隐喻研究 刘宇红、余晓梅 2007.3 论全球化环境下华语的规范问题 周清海 2007.4 “互文”型手机短信及其语篇特征探析 郑庆君 2007.5 略论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类型 郭龙生 2007.6 汉语简称的初步考察 杨建国 2007.6 “场”的正音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王临惠 2007.6 比喻义释义模式及其认知理据——兼谈词义教学和词典编纂中的比喻义处理 谭学纯、肖莉 2008.1 名词隐喻的计算研究及识别实验 王治敏 2008.2 《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讨论综述 杨文波 2008.5 美国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东辉 2008.5 汉语拼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中o的拼合与音值 陈宏 2008.6 “格杀勿论”误用义的调查分析 冉启斌 2008.6 论语言保存 曹志耘 2009.1 论感和论感培养 ——兼论语感和论感的关系 施春宏 2009.1 米道斯拼音方案对威妥玛拼音方案的影响 王为民 2009.2 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 刘云、李晋霞 2009.3 《论语》之论语 李宇明 2009.4 从“埋单”到“买单”:粤语模因在普通话中的复制 林秋茗 2009.4 十 社会语言学研究 台湾社会语言学史五十年述评 张振兴 1988.2 重视语言的得体性——中国古人的言语准则之一 董明 1991.1 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 崔希亮 1992.2 反问句的交际作用 刘松江 1993.2 华人社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调查 施种谋 1994.1 谈双语—多语现象 田惠刚 1994.1 对百名华裔学生语言文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吴建玲 1996.4 言语交际中的歧解现象 张黎 1996.4 再论语言生活调查 陈章太 1999.3 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 潘之欣、张迈曾 2001.2 北京地名中部分通名的儿化情况 彭宗平 2002.1 论性别话语模式 杨永忠 2002.2 约翰·甘柏兹的学术思想 徐大明 2002.4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称呼使用的调查 晏小萍 2002.4 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本刊记者 2002.6 略论我国新时期的语言变异 陈章太 2002.6 中国社会语言学大有可为——在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曹志耘 2002.6 Re-thinking Literacy from a Social Perspective Jenny Cook Gumperz 2002.6 简妮·甘柏兹教授谈读写文化 张倩 翻译整理 2002.6 关于培养社会语言学专业人才的几点思考 祝琬瑾 2002.6 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 高海洋 翻译整理 2003.1 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约翰·甘柏兹 2003.1 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研究 汪平 2003.1 《雷雨》剧中男女强化词使用的调查 苗林 2003.3 刑事法庭调查中的填表式问句初探 高华 2003.4 “非典”一词心理意义的跨地区比较 高一虹、颜静兰、陈向一、夏纪梅、郭赛华 2003.6 汉语会话相邻对中的无言语对应现象 苏静、路佳 2003.6 乒乓球现场直播的解说站位 沈三山 2004.1 年轻人日常会话中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调查 张倩 2005.4 关于汉语中使用字母词的语言态度的调查 邹玉华、马广斌、刘红、韩志湘 2005.4 20世纪80年代北京口语儿化词的使用情况 周晨萌 2005.5 日本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轨迹 真田信治 著,胡士云 译 2005.6 北京话认知称谓名词特点及其社会成因 解正明 2005.6 香港与内地判决书法律语言的比较研究 王培光 2006.2 从奥克兰华人日常对话看语码转换和母语保持 于善江 2006.4 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 郭风岚 2006.5 “同志”一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方传余 2007.1 合作原则在大学生话语交际中的应用 金立、金燕 2007.1 道歉行为的话语模式与语用特点分析 李军 2007.1 北京地区双语公共标识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理论方法篇 杨永林、程绍霖、刘春霞 2007.3 话元—话对—话位及相关问题 李治平 2007.4 商贩称呼语的调查分析报告 刘永厚 2007.5 汉语口语交谈中的沉默现象 匡小荣 2007.6 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 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 2008.1 汉语礼貌语言使用的性别与年龄差异研究 段成钢 2008.3 汉语回谢语类型与使用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王春辉 2008.4 语言的变异性与言语社区的一致性——北方话鼻韵尾变异的定量分析 徐大明 2008.5 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汉双语态度调查 邬美丽 2008.6 自发口语叙事语篇中量词使用的实证研究 曾维秀、李甦 2008.6 中国大学生自我介绍之问卷调查分析 何恒幸 2009.3 十一 语言与文化研究 中国古人的名和字 郑懿德 1980.1 身动学刍议 金定元 1982.4 称呼语及其使用 遆永顺 1985.2 意义、信息和文化背景 金定元 1985.2 叫卖语言初探 陈章太 1985.3 浅谈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合称问题 遆永顺 1986.2 谐音与文化 赵金铭 1987.1 北京话j组声母的前化现象 曹志耘 1987.3 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 黄南松 1988.4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 赵贤州 1989.1 语言与文化 朱文俊 1990.2、1990.3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张占一 1990.3 从“十三点”说起——数字吉凶象征的中外不同文化审美因素窥探 张德鑫 1991.4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 赵贤州 1992.3 交际文化琐谈 张占一 1992.4 交往与文化及其它 杨国章 1993.2 胡同借自蒙古语水井答疑 张清常 1994.3 语言的人文性——“语言哲学对话”选载之一 于根元等 1997.1 北京街巷名称问题零拾 张清常 1997.1 也谈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李燕姝 1997.2 谈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曹志耘 1997.3 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 胡士云 1997.3 略论语言与民俗的双向研究 曲彦斌 1997.3 浑沌学与语言研究 张公瑾 1997.3 亲属称谓等级称与封建领主等级制 周庆生 1997.3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陈建民 1997.4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毕继万 1998.4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道”与“器” 高一虹 1998.4 汉语诗歌要求押韵 张清常(遗作) 1998.4 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 陈松岑 1999.1 汉语民间秘密语语源探析 曲彦斌 1999.4 Kramsch的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 陈申 2000.1 关于濒危语言问题 孙宏开 2001.1 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 曹志耘 2001.1 绰号的社会语用分析 侯广旭 2001.3 “我”、“我们”的使用与个人性格 田海龙 2001.4 北京话语讳探析 郭沈青 2001.5 民间秘密语理据试析 刘瑞明 2002.2 二十世纪汉字文化研究评述 章琼 2002.2 “洋”词“中”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语用价值 王崇义 2002.3 “网络语汇”的组合理据分析 刘钦明 2002.6 动物文化词语褒贬色彩的文化心理成因——以汉语“狗”族语汇为例 周元琳 2006.2 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 郭熙 2007.4 十二 书评 《区分句型的一个尝试》读后(上) 李陆 1979.1 《区分句型的一个尝试》读后(下) 李陆 1979.2 《中国语法丛书》序 朱德熙 1982.4 《标准汉语》评介 盛炎、张占一 1983.4 一本有特色的古汉语教材《文言入门》读后 鲁健骥 1984.1 评《实用汉语课本》 徐志民 1984.3 《中国报刊新词语》序言 安岗 1984.4 所谓“黎派”语法诸书的评介 黎锦熙 1984.4 《简明汉英词典》简评 黎天睦 1984.4 《现代汉语语法》简介 王振礼 1984.4 读林著《汉语语法学史》 任学良 1985.1 重印《新著国语文法》序 张拱贵、廖序东 1985.3 《多音多义字小字典》序 张寿康 1986.2 评介《ZQ拼音法》──兼评《巴拉吉氏华语拼音法》 钟梫 1987.2 一门新的学科在中国兴起——喜读刘焕辉《言语交际学》 吴士文 1987.2 一部有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词汇的工具书——《实用解字组词词典》 方人 1987.4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读后 张清常 1988.2 读王还《门外偶得集》书后 朱德熙 1988.2 一字多音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多音字汇览》序 徐世荣 1988.3 苏联普通语言学教材建设沿革——兼评柯杜霍夫的《普通语言学》 俞约法 1988.4 词汇动态研究和教学词典编纂——《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特色 李忆民 1989.3 《汉语语法学史稿》序 胡裕树 1990.2 《汉语谚语词典》序 周祖谟 1990.2 北京土语的全貌展示——评介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 宋炎 1990.3 街巷胡同名儿里有大学问——读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 于根元 1990.4 北京话韵律特征的多角度研究——读《语音探索集稿》 石锋 1991.2 论同义词的研究——《同义词语的研究》序 邢公畹 1991.2 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 邵敬敏 1991.4 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 石锋、李泉 1992.3 文化视角——《文本·文化·接受》简介 吕炳洪 1993.1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瞻望——读《中国敦煌学史》 杨木 1993.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一块基石——评《华语教学讲习》 杨石泉 1993.2 读《汉语新词新义词典》 于根元 1993.2 中国的理论语言学——评《中国理论语言学史》 眸子 1993.3 喜读《语境研究论文集》 徐思益 1993.3 《现代汉语进修教程(听力篇)》的特色 黄祖英 1994.3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认识的深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读后 张旺熹 1994.3 立足汉语事实,着力理论探讨——《邢福义自选集》读后 眸子 1994.4 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 邵敬敏 1995.1 动词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 邢欣 1995.2 文学名著的赏析与语言研究——《红楼梦的语言》序 张清常 1995.2 对外汉语[er][i]两音位的教学及[er]音史问题——评李思敬《汉语“儿”[er]音史研究》 邢公畹 1995.3 从描写、解释走向应用研究——读龚千炎《语言文字探究》 张旺熹 1995.4 评《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吴世雄 1996.1 评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 岳方遂 1996.1 儿童语言研究的新进展——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评介 李向农 1996.2 喜读《语文学习新论》 黄岳洲 1996.3 借鉴与创新——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邵敬敏、任志萍 1996.3 探索·研究·深化——张志公与《汉语辞章学论集》 王本华 1996.4 《〈红楼梦〉四字格词典》序 张清常 1996.4 《汉语层次分析录》序 邢福义 1997.2 《语言与文化论丛》序 杨庆华 1997.2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专业及其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序 杨庆华 1998.1 更上一层楼——评《汉语集稿》(二) 邵敬敏 1998.3 评《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 李杨 1998.2 “望文生义”的语言心理和汉语音译外来词 卢卓群 1998.4 举杯劝斜阳,望崦嵫而勿迫——序绍新《课余丛稿》 何九盈 1999.3 体词及其次类的划分——读《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 邢福义、曾常年 1999.4 汉字教学与学习的新思路——评《多媒体汉字字典》 赵金铭 2000.4 关于《应用汉语词典》的一段对话 鲁国尧 2000.4 十三 语言学家评介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罗常培 陈亚川 1979.1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王力 施光亨 1979.2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吕叔湘 吕必松 1980.1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黎锦熙 赵金铭 1980.2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陈望道 董树人 1980.3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唐兰 王绍新 1981.1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高名凯 刘月华 1981.2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陆志韦 李明 1981.3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胡愈之 郑懿德 1981.4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姜亮夫 施光亨 1982.1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傅懋勣 刘月华 1982.2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严学宭 陈亚川 1982.3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陈梦家 王绍新 1982.4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汪怡 李明 1983.1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容庚 赖汉纲 1983.2 我的语言自传 赵元任 1983.4 赵元任先生所指引的 张清常 1993.1 他的功业在书上也在人们心中——纪念朱德熙先生逝世一周年 施光亨 1993.3 深切怀念周祖谟老师 王绍新 1996.1 忆吕叔湘先生指导我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段往事 刘坚 1998.2 深切怀念张清常先生 赵金铭 1998.2 深切怀念吕叔湘先生 朱一之 1998.2 十四 讲话和纪念文章 为加快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年轻学科的发展而奋斗——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吕必松 1983.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陈章太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葛信益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明扬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李荣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林焘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吕必松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吕叔湘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王力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伍铁平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俞敏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张寿康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张志公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周有光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朱一之 1984.3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的讲话 吕叔湘 1985.4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的讲话 王力 1985.4 开拓语言研究的新天地——为《语言教学与研究》而作 任学良 1986.1 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举行的庆祝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的招待会上的讲话 何东昌 1987.4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吕必松 1987.4 在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吕叔湘 1987.4 在国家教委举行的庆祝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的招待会上的讲话 周谷城 1987.4 《语言教学与研究》10年 陈亚川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贺巍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明扬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林焘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陆俭明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吕必松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还 1989.3 三点希望——祝《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 伍铁平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许嘉璐 1989.3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祝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 詹伯慧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张清常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张寿康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朱德熙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周有光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周祖谟 1989.3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吕必松 1990.4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滕藤 1990.4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杨庆华 1990.4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朱德熙 1990.4 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在北京语言学院学科建设规划会上的报告 李更新 1993.1 努力使刊物更具特色、更有分量——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5周年 陈亚川 1994.4 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吕必松 1993.4 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为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举行的招待会上的祝酒词 韦钰 1993.4 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杨庆华 1993.4 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朱开轩 1993.4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吕必松 1995.1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杨庆华 1995.1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重发) 吕叔湘 1998.2 光荣与梦想 曹志耘 1999.2 十五 其他 发刊词 1979.1 给一位青年同志的信 吕叔湘 1980.1 短期汉语学习班要抓紧语音教学 1981.2 中国语言(语文)学会、研究会简介 陈亚川 1981.3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章程 1983.3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会成员名单 1983.3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在北京语言学院正式成立 1983.3 著名作家丁玲来我院作报告 李杨 1984.2 谈《汉英逆引词典》的特点和用途 1984.2 陈可淼 北京语言学院举行第三届科学报告会 1985.1 永远怀念杰出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 1986.3 对外科技汉语教学研讨会纪要 1986.4 学府文苑 良师益友 李忆民 1986.4 零起点一年制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总体设计 1986.4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古都西安举行 张孝忠 1986.4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 1987.2 参加国际俄协大会有感 林宝煊 1987.3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大会纪要 1987.4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章程 1987.4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988.3 1988-199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 1988.3 中国气派·北京气派·青年气派 史有为 1991.2 北京语言学院第二届青年科研报告会述评 陈贤纯 1991.3 语法研究座谈会纪要 陈亚川(执笔) 1991.3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纪要 1992.4 中国语言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记要 张旺熹 1994.1 我的语言学研究工作和博士生培养上的困难 邢公畹 1994.3 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研讨会记要 陈满华(执笔) 1995.1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7年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论文情况的调查统计 杨建国、李清华 1996.3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 杨建国、李清华 1996.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理论方法研讨会侧记 龙岩 1997.1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纪要 孙德金 1997.1 第30届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会议侧记 龙岩 1997.3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逝世 1998.1 语言学国际会议消息 徐娟 1998.3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设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 北语研究生处 1998.4 国际闽、粤方言研讨会相继在香港举行本刊记者 1999.3 第四次应用语言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 1999.4 第二届全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2000.1 第五届现代语言学高级研讨班开始报名 2000.1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第八届评奖工作顺利完成 2000.1 “香港普通话水平考试(PSK)”在港通过专家审定 2000.1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语言学研究所成立 2000.2 《汉语普通话教程》光盘版即将面世 2000.2 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0.3 我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0.4 《现代中国语研究》在日本创刊 2000.4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William Labov等将来华讲学 2001.1 第三届现代汉语词汇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2001.1 第五届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召开 2001.1 21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2001.2 《现代汉语通论》出版并将举办高级研讨班 2001.2 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2001.3 汉语方言和民族语“动词体貌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01.4 《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2001.5 2001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讨论会在湖北召开 2001.5 第三届普通话教育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2001.5 《中国语文研究》半年刊在香港出版 2001.5 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01.6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语言研究所成立 2001.6 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研讨会在台北召开 2002.1 外交人员汉语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02.1 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征集 2002.1 语文现代化与汉语拼音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02.1 语言研究所召开专家咨询座谈会 2002.1 第二届《现代汉语通论》教材教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2002.2 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2002.2 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 2002.3 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2002.3 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第九届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2002.3 《中国语文研究》总第12、13期要目 2002.3 热烈庆祝北京语言大学建校四十周年 2002.5 2002年中文教学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2.5 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在上海举行 2002.5 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在扬州举行 2002.5 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昌举行 2002.5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1届年会在名古屋举行 2002.5 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掠影 2002.6 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教授逝世 2002.1 两岸青年汉语方言考察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3.1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新著介绍 200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濒危语言问题专家会议 禹岩 2003.4 周有光先生建议提倡“基础华文” 2003.4 著名语言学家李荣教授逝世 2003.1 《中国语文研究》总第12-15期要目 2003.2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总第5-8期要目 2003.3 《语言教学与研究》论文被引用率排名全国第三 2003.6 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 2004.1 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 2004.1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届评奖揭晓 2004.1 本刊主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4.4 2004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 2004.5 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国际学术会议在新加坡举行 2004.5 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4.6 著名语言学家陈建民先生逝世 2004.6 从松山到大阪——致经民兄 2004.6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简介 2005.1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简介 2005.2 第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2006.1 《语言教学与研究》在同类核心期刊中排名全国第二 2006.1 本刊开通“稿件处理结果查询系统(试运行)” 2006.1 “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2006.4 第五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2006.5 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7.1 著名语言学家林焘先生逝世 2007.1 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逝世 2007.1 “中国语言普查”工作务虚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2007.4 第六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2008.4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6次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 2008.4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启动 2008.6 《汉语方言地图集》出版 2009.1 《语言教学与研究》在同类核心期刊中排名全国第三 2009.3
本文档为【30年总目录-分类索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841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4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7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