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原题库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题库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举报
开通vip

马原题库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认为 ( )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思想(...

马原题库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认为 ( )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思想( ) A.正确肯定了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 B.根本忽视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C.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属于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3.“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 ) A.英雄史观 B.唯心史观 C.唯物史观 D.宿命论 4.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是因为(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5.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表明( )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作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7.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8.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这说明( ) A.信息社会改变了生产力的内容和性质,从而改变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由虚拟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C.在信息社会中,网络信息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D.网络信息关系影响并推动社会发展,但并不能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9.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这段话表明( )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性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D.生产关系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10.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指的是( )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经济关系的总和 D.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下列关于上层建筑的说法,属于意识形态形式的是( ) A.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B.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C.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 D.国家政权机构、地方组织机构 12.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 A.民族利益 B.民族交往 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 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 13.“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这表明( )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B.生产工具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C.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由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决定 D.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 14.列宁指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这句话揭示了( ) A.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性 B.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C.人民群众不会永远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5.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B.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 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6.“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革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都要归功于改革 17.20世纪初以来,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技术的进步对民主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揭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新的一页,网络成为领导干部汲取民意的新渠道、服务群众的新平台。马克思曾经指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表明(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推动社会政治革命 18.“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他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换句话说,这些活动之所以必然得到悲惨的结局,是因为作为它们的基础的思想是这样一种观念:它必须满足于对自己的表面了解,因而也就是指望博得群众的喝彩”,这种观点( ) A.意识到了群众的盲目性与不可控性B.是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是科学历史观D.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9.德国唯心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兄弟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这种观点产生的认识根源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少数人从事精神活动 B.出于阶级偏见,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 C.他们停留于历史的表面,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D.剥削阶级独断专行,可以为所欲为的主宰历史 20.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指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这两者( ) A.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 B.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重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作用 C.前者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不具有积极意义 D.思想实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统治人民,后者是服务人民 2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两句话表明(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22.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的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23.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 A.自然环境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24.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25.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 27.生产关系是一种( )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 B.思想关系 C.血缘关系 D.经济区域关系 28.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句是不正确的?( )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C.在阶级社会中,善与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同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9.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30.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是( )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 31.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类型 C.国家 D.军队 32.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 A.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3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34.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的分 配方 学校职工宿舍分配方案某公司股权分配方案中药治疗痤疮学校教师宿舍分配方案医生绩效二次分配方案 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资本的组织形式 3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3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37.“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8.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3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D.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40.“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41.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 42.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43.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4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 A.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B.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C.先进文化的不同 D.文明水平的不同 4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劳动发展史 4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顺序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47.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决定于( )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8.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发展科学技术 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9.“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B.改革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 C.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惟一途径 D.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 5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科技革命对人类的灾难负责 D.科技革命会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5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 A.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5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个观点是( ) A.唯物史观 B.英雄史观 C.二元论历史观 D.不可知论的观点 53.“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这种观点是( ) A.历史唯心主义的 B.历史唯物主义的 C.历史人本主义的 D.历史自然主义的 54.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5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56.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57.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58.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 )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59.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60.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6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63.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4.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65.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6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 A.两者相互并存 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67.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 A.人们的社会心理 B.前人留下的学说 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人类的社会实践 68.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 A.客观反映 B.真实反映 C.社会反映 D.主观反映 69.“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7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7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72.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 ) A.人类的智慧 B.人类的文化 C.人类的思想 D.先进文化 73.生产力是指( )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74.生产资料包括(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一切劳动产品 7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7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 A.生产工具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77.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78.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 ) 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79.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 ) A.需要的生产能力 B.重大的生产能力 C.新型的生产能力 D.实际的生产能力 80.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 ) 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81.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82.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是( )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 83.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这是( )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 84.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分配和交换 85.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 A.生产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8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 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87.“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 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88.“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 )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89.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 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9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9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 A.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B.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C.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D.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9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 A.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道德标准 B.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生产力标准 C.彻底否定了以生产力标准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D.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93.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94.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 A.生产要素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物质要素的总和 D.生产关系的总和 95.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 A.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体制 D.基本政治体制 96.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经济体制是( ) 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C.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经济调控的具体实现形式 97.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 ) A.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B.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 C.一定的生产基础之上 D.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98.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是( ) A.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B.两者相互制约的关系 C.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D.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影响制约前者 99.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B.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C.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 D.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100.国家的实质是( )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 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 D.阶级统治的工具 101.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以税收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 102.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征收赋税,后者不征收赋税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10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 A.前者作用于后者,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B.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也决定前者 C.前者服务于后者,后者也服务于前者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 10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105.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106.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10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 A.是能动而积极的 B.是能动的,又是消极的 C.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D.是无法判别的 10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 ) A.国家制度的性质 B.社会制度的性质 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D.经济体制的性质 10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 ) A.为了保护国家的物质利益 B.为了保护人们的既得利益 C.为了保护国家的既得利益 D.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110.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 A.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 B.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1.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 A.一直性 B.一致性 C.唯一性 D.统一性 112.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 A.不可认识性 B.杂乱性 C.无规律性 D.多样性 113.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 ) A.相互排斥的 B.相互矛盾的 C.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 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114.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 ) A.合目的性的过程 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 C.合规律性的过程 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115.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 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领导人的决定性 D.领导人的选择性 116.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 A.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B.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D.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 )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18.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 119.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 )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C.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D.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 120.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 ) 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C.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12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22.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 ) A.现实的生产力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 D.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 123.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24.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 A.人及其活动 B.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 C.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 D.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125.人类的本质活动是( ) A.生活 B.生存 C.发展 D.劳动 126.人的现实本质是(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12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 ) 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12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2.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提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说明( )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 B.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必须从整体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自然历史的变迁永远为人类所主宰 3.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作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句话表明( )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4.“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5.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下列关于资本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的直接表现形态是物 B.资本的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 C.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 D.存在资本,这个社会的性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6.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是( ) A.他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 B.他没有认识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C.他否认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D.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 7.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社会形态总是超社会、超历史的 D.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8.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有人提出:“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有保证了的、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抹杀了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了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了历史观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了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9.“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这句话揭示了( ) A.社会历史发展充满偶然性,无法控制 B.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 C.发现规律就定能支配规律 D.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类具有选择性 10.爱因斯坦说“人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的奋斗目标;关心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这一思想揭示了( ) A.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的重要性 B.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就能解决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 C.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 D.因为科学的价值由人来决定,因此解决一系列“全球问题”不能依赖科学 11.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12.马克思指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意味着( ) A.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革命因素 B.社会历史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的 C.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力 D.科学技术具有多方位的社会功能 13.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各自从不同的维度探讨过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内涵是( ) A.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孤立的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14.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句话揭示了历史( ) A.是由千百万人共同创造的 B.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依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C.历史人物起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D.离开了每个人的作用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15.江泽民同志在谈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长期执政的党丧失政权的教训时精辟地总结,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这一思想( ) A.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B.坚持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主张的根本观点 C.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主张正确的群众观点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 16.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在其《历史的观念》著作中指出:“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发现了那种思想也就是理解了那种思想”,因此,“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 ) A.肯定了思想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B.否定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否定了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创造的历史 D.否定了社会历史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7.列宁曾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表明( ) A.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B.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特殊性 C.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没有一般规律性D.社会形态的更替有着严格顺序性,不可跨越 18.马克思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因为( ) A.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B.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C.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 D.革命能够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近年来,我国干旱、雪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部分地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是,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挥下,全力支援灾区开展救灾工作并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及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0.“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表明( ) A.社会历史发展是偶然性的结果 B.社会历史发展是由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C.每个人都会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印记 D.社会历史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21.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政局十分不稳定。路易•波拿巴把自己打扮成秩序的象征和救星,伪装同情劳动人民,凭借他的许诺和拿破仑一世的威望,他在1842年的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总统。他朝思暮想恢复帝业,多次组织活动,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路易•波拿巴的评价是“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角色”,这种说法表明( ) A.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B.路易•波拿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 C.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的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 D.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 2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23.在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的有( ) A.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B.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D.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2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D.实践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 25.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 26.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 A.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C.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被人们所驾驭 27.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C.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盲目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28.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是( ) A.建构社会存在B.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 C.控制社会活动D.调节社会活动 29.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3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 A.它是生产资料的谋取方式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更替 32.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 A.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去 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34.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有确定规范的系统的社会意识包括( ) A.意识的诸形式 B.思想 C.国家政治 D.科学 35.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36.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的表明,国家是( ) A.一个阶级概念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7.国家的职能可以分为( ) A.社会职能B.政治职能C.对外职能D.对内职能 38.国家的对外职能表现为( ) A.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D.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39.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D.道德思想 40.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 A.劳动发展的历史 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 D.物质资料生产者活动的历史 41.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42.社会存在包括( ) A.生产方式B.人口 C.地理环境D.生产关系 43.社会的基本关系是指( ) A.生产关系B.经济关系C.交往关系D.物质利益关系 44.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是( ) A.从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B.从形成机制看,社会规律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C.从起作用的方式看,社会规律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D.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45.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 A.是否与它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能否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D.是否能帮助它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46.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 ) A.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B.判断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C.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D.判断思想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4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 )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 C.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 D.决定着社会意识结构 48.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B.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的新用途 C.它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D.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49.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直接改变生产方式 C.直接改变生活方式 D.直接改变政治结构 50.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 ) A.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 C.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D.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51.“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无论哪能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2.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53.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群众的一切意见都要遵从 C.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原理 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原理 5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 A.相信群众的观点 B.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C.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55.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B.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摆脱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 D.人们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历史选择,通过不同的具体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6.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 ) A.人类社会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7.“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C.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D.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58.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看法的错误在于( ) A.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 B.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不变的,而不是变化的 C.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神赐的,而不是人自身形成的 D.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59.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 ) A.考查人们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C.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发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0.“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规律性的唯意志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6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他们是( ) A.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 D.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相同的 6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 A.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D.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它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 63.“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64.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 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C.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明确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6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 D.生产关系性质 E.生产力水平 6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E.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67.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 )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 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6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 ) A.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的作用要通过社会的生产才能表现出来 D.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 E.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 69.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 A.两者成正比例 B.两者成反比例 C.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人口数量适度则促进社会发展 E.人口数量不适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70.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A.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资料谋得的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71.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 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 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7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各项反映两者区别的有( ) 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B.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C.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 D.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E.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73.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这说明( ) A.社会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B.社会心理关系到人们对某一社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 C.社会心理是影响群众情绪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 D.社会心理是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E.社会心理决定群众的感情、习惯和信念 7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 )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75.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要发生相应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7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的制约而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 7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 ) A.实体性因素 B.主体性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客体性因素 E.社会关系性因素 78.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 )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 B.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志 D.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E.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79.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 ) A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所有 B.人们对消费的不同需要 C.人们创造财富的多少 D.国家政权在一定时期发布的政策 E.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80.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后的发展方向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 8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E.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82.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 E.观念上层建筑 83.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A.前者是后者的保证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后者属于观念范畴,前者属于政治范畴 8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 ( )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E.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85.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E.经济基础随着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86.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个表述中,“一定要适合”的含义是指( ) 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调整或变革 B.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状况 C.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 E.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一切具体细节 87.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决定于( ) A.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C.人民群众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D.领导层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愿 E.领导层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8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 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B.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C.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D.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E.规定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涉及社会基本领域 89.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 ) A.生产力结构 B.物质结构 C.经济结构 D.政治结构 E.观念结构 90.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在社会矛盾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C.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9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 A.国家政权在各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 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相互转移 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D.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E.对现存社会结构的局部改变 92.事实雄辩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 ) A.发展中国 B.发展社会主义 C.发展马克思主义 D.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E.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3.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 A.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的相关活动 D.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的知识 E.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现象的知识 94.科技革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C.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 E.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 95.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 A.具有两重性 B.受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 C.受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D.可以造福于人类 E.也可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96.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者都 ( ) A.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B.用个别人的思想动机来解释社会历史 C.主张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 D.主张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 E.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97.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有( ) A.停留于历史现象表面的认识根源 B.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历史根源 C.剥削阶级思想家出于阶级偏见的阶级根源 D.人的认识能力有限的认识根源 E.社会历史很复杂因而不易认识的认识根源 98.所谓现实的人,是指( ) A.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状态中的人 B.不是处在某种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C.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D.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 E.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99.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观点告诉我们( ) A.人不仅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 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C.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E.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100.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是( ) A.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B.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手 C.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和性质 D.并不停留在一般地承认“人”创造历史这一观点上 E.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观点划清界限 101.人民群众( ) A.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B.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多数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 D.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E.不能包含剥削阶级 10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B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C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E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10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E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104.群众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 A.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前提 B.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民群众能不断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制约 D.人民群众最终摆脱历史的制约 E.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社会历史条件 10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 )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E.一切听从群众的观点 106.党的群众路线是( )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在党的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 C.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路线 E.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107.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它认为( ) A.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B.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C.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D.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E.个人的作用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才是积极的 108.既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作用。这种观点是( ) A.坚持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B.说明对群众作用的肯定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D.把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调和起来 E.说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是等同的 三、辨析题 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5.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6.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7.经济基础即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8政体决定国体。 9.“全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 10.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11.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12.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3.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14.时势造英雄。 15.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16.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经济决定论 17.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1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9.社会意识形式就是该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20.唯心史观主要缺陷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性 2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2.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3.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杠。 2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26.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7.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8.社会意识一定依赖于社会存在。 29.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0.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31.劳动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3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论断中所说的“人们”指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3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3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3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的。 36.如果意识或精神没有独立性,精神文明便无法传承。 37.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客观规律与主体自觉活动的统一过程。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生产力?它有哪些基本要素? 2、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论的根源。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什么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5、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论基础。 6、简述在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8、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9、什么是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13、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1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15、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6、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17、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8、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9、结合中国改革的实际说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0、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用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的重要性。 五、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二) 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2 技术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建成,第一次使高效率的全球劳动分工成为可能。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马来西亚的锡、印度的黄麻、罗得西亚和刚果的铜、俄国的锰、西非的棕榈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埃及的棉花,等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场。这种全球性的经济一体化把1860年到1913年之间的世界工业生产提高了5倍,把1851年到1913年之间的世界贸易提高了11倍。 ——参见[美]斯塔夫里亚诺斯(L.Stavrianos)《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过程》 材料3 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增强。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世界经济展望》 材料4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摘自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参见《人民日报》,1998-11-1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材料2,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根据材料3、材料4,分析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三) 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问题的材料: 材料1: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参见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谈谈你对材料2中恩格斯关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的理解。 (3)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五) 下面是我党领导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材料1: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 材料2: 邓小平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3: 江泽民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干部队伍和群众队伍的凝聚力,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参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材料4: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要坚持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职责。 ——参见《人民日报》,2003.12.08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运用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的原理,说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2)说明在目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七) 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八) 以下是关于群众的材料: 材料1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第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三,就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材料2 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3 胡锦涛在“三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材料3的共同点是什么?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九)材料: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 (2)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十) 材料1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亩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大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不重视,废钢铁废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材料2 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人均自然资源还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口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必须大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1,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2) 根据材料2,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3)综合材料1.2,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 (十一) 材料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making animal》,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材料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梗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业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以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本文档为【马原题库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232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6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