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举报
开通vip

(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 DZ×××—2005 —————————————————————————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Specification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Landslide Stabilization (征求意见稿) 2005-10-1发布 2005-10-1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前言 为了对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

(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DZ×××—2005 —————————————————————————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Specification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Landslide Stabilization (征求意见稿) 2005-10-1发布 2005-10-1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前言 为了对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滑坡勘查技术标准和较为成熟的方法技术,并结 合市政与工程建设,自然地质景观保护等编写而成。 本规范将滑坡勘查作为动态过程,并将监测作为组成内容,强调采用信息反 馈法进行全过程勘查,共分九章,包括总则、引用标准及术语、基本规定、滑坡 分类及危害分级、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设计阶段勘查、施工阶段勘查、主要勘 查方法、滑坡物理力学试验及稳态分析等内容。 本规范可适用于崩塌防治工程勘查。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现提出征求意见稿,将 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单位的意见,修改完善。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开军、彭轩明、赵松江、张茂省、 郑万模、郭建强、黎力、刘安云、孙党生、陈红旗、杨旭东、魏兴丽。 2005年 4月25日 目录 1 总则..............................................................1 2 引用标准及术语....................................................2 2.1 引用标准..........................................................................................................2 2.2 术语..................................................................................................................2 3 基本规定..........................................................4 4 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6 4.1滑坡类型划分...................................................................................................6 4.2 崩塌类型划分..................................................................................................7 4.3危害对象确定及等级.......................................................................................7 5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8 5.1 一般规定..........................................................................................................8 5.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8 5.3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9 5.4 崩塌工程地质调绘........................................................................................10 5.5 勘探和测试....................................................................................................12 5.6 施工条件调绘................................................................................................13 5.7 监测................................................................................................................13 5.8 勘查报告........................................................................................................14 6 设计阶段勘查.....................................................15 6.1 一般规定........................................................................................................15 6.2 工程地质测绘................................................................................................15 6.3 勘探和测试....................................................................................................16 6.4 监测................................................................................................................17 6.5 勘查报告和图件............................................................................................18 7 施工阶段勘查.....................................................19 7.1 一般规定........................................................................................................19 7.2 开挖露头测绘与钻孔勘探............................................................................19 7.3 监测................................................................................................................20 7.4 补充工程地质勘查........................................................................................20 7.5 竣工地质报告................................................................................................21 8 主要勘查方法.....................................................22 8.1地面测绘.........................................................................................................22 8.2 勘探线(剖面)布设....................................................................................25 8.3 钻探................................................................................................................26 8.4 井探、硐探和槽探........................................................................................29 8.5地球物理勘探.................................................................................................32 8.6 监测................................................................................................................32 9 滑坡物理力学试验与稳态分析.......................................34 9.1 一般规定........................................................................................................34 9.2 物理力学试验................................................................................................34 9.3 滑坡滑带参数反演........................................................................................36 9.4 滑坡稳定性评价............................................................................................36 9.5 崩塌稳定性评价............................................................................................37 附录一:国际斜坡运动分类...........................................39 附录二: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公式...............................40 附录三:库(江)水位变化岸段地下水位推测方法.........................44 附录四: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46 附录五:物探测试方法与适用范围简表.................................47 附录六:滑坡监测适用方法技术简表...................................54 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56 1 总则 1.0.1为提高滑坡勘查技术水平,统一技术标准,确保防治工程安全可靠、经济 合理、技术可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自然滑坡防治工程的勘查,也可用于水利、铁道、交通、城 建等行业的滑坡勘查。 1.0.3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针对性强,应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及时 分析掌握滑坡信息,结合滑坡危险区工程建设和地质条件,根据工程所处阶段, 科学合理地布置有效工作量。 1.0.4 滑坡勘查应注意采用安全可靠技术手段,严禁诱使滑坡体稳定性降低,勘 查中发现与前期地质结论不符的重大地质变更应及时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业主单位。 1.0.5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除应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 准的规定。 1.0.6 本规范中除特别注明外,可适用于崩塌防治工程勘查。 1 2 引用标准及术语 2.1 引用标准 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50287-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T 50266—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DZ 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0240—200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2.2 术语 2.2.1 滑坡(landslide): 泛指地质体沿外倾地质弱面向下滑移或剪出的重力破坏。 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可指一种重力 地质作用的结果。 2.2.2 崩塌(fall): 指地质体从高陡坡呈自由落体加速崩落。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 覆现象。本规范的崩塌包括了危岩体、错落体、崩塌堆积体。 2.2.3 危岩(dangerous rockmass): 指被多组不连续结构面切割分离,稳定性差,可 能以倾倒、坠落或塌滑等形式崩塌的地质体。 2.2.3 调查(survey):指在收集已有资料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以目测为主不含 比例尺的方式,提出地质认识。 2.2.4 调绘(surveying and compiling):在调查基础上,对重点地表地质现象进行已 仪器为主的测量,提出相应的图件和报告。 2.2.5 测绘(surveying and mapping):对滑坡工作区地面地形、地貌、地质等按设 定比例尺进行的仪器测量和地质编录,投入相当的地面剥土等简单工程,提出专 门的报告和图件。 2.2.6 勘探(exploration):对滑坡工作区地面下按设定比例尺进行的钻探、竖井、 2 平硐、探槽,以及物探等工程,探明滑坡体地面下的分布、结构、成因、物理力 学性质等,提出专门的报告和图件。 2.2.7 勘查(investigation):通过调查、调绘、测绘、勘探等手段,对滑坡工作区 进行的地质工作,提出综合的报告和图件。 2.2.8 重大地质变更(major geologic recognition change):勘查出与前期地质结论明 显不符的地质现象,或地质过程,防治工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必须进行较大修改、补充或调整。 2.2.9 信息法(information-based method):根据监测或施工揭露等获得信息,及时 深化对滑坡体的认识,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 2.2.10 可行性论证阶段(feasibility process):对滑坡防治的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技 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比选研究。含规划立项阶段。 2.2.11 设计阶段(design process):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可合并 为一个设计阶段。对可行性论证阶段推荐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试验,提出具体工 程实现步骤和有关工程参数,进行结构设计,和大样图设计,提出施工技术、施 工组织和安全措施要求,编制工程施工图件及说明,进行工程预算。 2.2.12 施工阶段(construction process):根据设计图实施滑坡防治工程。 2.2.13 应急治理(emergency case):滑坡变形加剧,将形成灾害,必须及时进行紧 急加固,或滑坡已下滑成灾,但滑坡堆积体仍会进一步形成新的灾害,或滑坡周 缘受牵引仍继续滑落,必须进行紧急处置。 3 3 基本规定 3.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分为可行性论证、设计、施工期间三阶段,对于规模小, 结构简单,工期要求短,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勘察阶段,简化勘查内容。 3.2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可合并阶段,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勘查成果应能满足设计阶 段要求,必要时可通过施工勘查弥补不足。 3.2 滑坡和崩塌防治工程勘查是动态过程,应将监测作为勘查的组成内容,采用 信息法进行全过程勘查,及时反馈滑坡地质信息与业主单位,并分阶段提出勘查 报告。 3.3各阶段的勘查任务应依据任务书或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要求确定。任务书或合同须明确防治 阶段、工作目的、技术指标和勘查要求。业主与勘查单位应进行现场交底。 要求。 3.4 在开展勘查之前,须充分收集和分析滑坡区的地质资料,开展野外踏勘,了 解滑坡体性状和工作条件、地质地理条件,编制相应的勘查设计报告,并报业主。 3.5勘查设计报告应包括:勘查目的、工程概况和勘查阶段;勘查区地理位置及 交通、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及前人工作程度;勘查内容、方法、工作量及工程布 置图;进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及完成日期;经费概(预)算等。 3.6 各阶段滑坡勘查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并应满足下列要求(表 3.6): 1、当滑坡长度或宽度≥1000m,比例尺宜≤1:1000; 2、当滑坡长度或宽度 ≥ 500m且≤1000m,比例尺宜为 1:500~1000; 3、当滑坡长度或宽度≤500m,比例尺宜≥1:500 表 3.6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建议 滑坡长或宽度 (m) 平面测绘比例尺剖面图比例尺 ≤500 1:500~1:100 1:500~1:100 500~1000 1:1000~1:250 1:1000~1:250 ≥1000 1:2500~1:500 1:2000~1:500 4 3.7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的各项野外工作均应尽进行现场验收,钻孔岩芯、山地工 程关键部位在验收通过前应保留完整。原始资料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应及时 整理和综合分析。 3.8应急治理是滑坡防治的特殊阶段,其勘查可参照本规范的规定,选择高效、 快速的手段,合理判断滑坡体分布、结构、变形滑移趋势,并采用反演法,结合 现场实际,推荐滑坡(带)物理力学参数。 5 4 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 4.1滑坡类型划分 滑坡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形式等主要因素,可按表 4.1.1进行分类。 (2)根据滑坡体厚度、运移形式、成因、稳定程度、形成年代和规模等其 它因素,可按表 4.1.2进行分类。 表 4.1.1 滑坡物质和结构因素分类 类型亚类特征描述 滑坡堆积体滑坡由前期滑坡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崩塌堆积体滑坡由前期崩塌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崩滑堆积体滑坡由前期崩滑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堆积层(土质)滑坡黄土滑坡由黄土构成,大多发生在黄土体中,或沿下伏基岩滑动。 粘土滑坡由具有特殊性质的粘土构成。如昔格达组、成都粘土等 残坡积层滑坡由基岩风化壳、残坡积土等构成,浅表层滑动。 人工弃土滑坡由人工开挖堆填弃渣构成,次生滑坡。 近水平层状滑坡由基岩构成。沿缓倾岩层或裂隙滑动,滑动面倾角≤10o. 岩质 滑坡 顺层滑坡由层状岩石构成。沿顺坡岩层或裂隙面滑动。 切层滑坡由基岩构成。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常沿倾向坡山外的一组软弱面滑 动。 逆层滑坡 由基岩构成。沿倾向坡外的一组软弱面滑动,岩层倾向山内,滑动面与 岩层层面相切。 变形体 危岩体由基岩构成。受多组软弱面控制,存在潜在滑动面,已发生局部啦。 堆积层变形体由堆积体构成。以蠕滑变形为主,滑动面不明显。 表 4.1.2 滑坡其它因素分类 有关因素名称类别特征说明 浅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 10m以内。 滑体厚度中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 10~25m之间。 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超过 25m。 运移形式 推移式滑坡 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 物分布的斜坡地段。 牵引式滑坡 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 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 发生 原因 工程滑坡 由于施工开挖山体或建筑物加载引起滑坡。还可细分为: 1.工程新滑坡:由于开挖山体或建筑物加载所形成的滑坡; 2.工程复活古滑坡:久已存在的滑坡,由于“斩腰切脚”引起复活的滑坡。 自然滑坡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按其发生的相对时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 现今稳定程度 活滑坡 发生后仍继续活动的滑坡。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 出等变形迹象。 死滑坡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老建筑。 现代滑坡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 发生年代老滑坡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古滑坡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的滑坡,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小型滑坡<10×104m3 滑体 体积 中型滑坡 10×104m3~100×104m3 大型滑坡 100×104m3~1,000×104m3 特大型滑坡 1,000×104m3~10,000×104m3 巨型滑坡>10,000×104m3 6 4.2 崩塌类型划分 (1)应按照表 4.2.1的规定划分崩塌规模等级。 (2)按表 4.2.2的要求判断和划分崩塌的机理类型。 表 4.2.1崩塌规模等级 灾害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体积 V(104m3) V≥100 100>V≥10 10>V≥1 V<1 表 4.2.2 崩塌形成机理分类及特征 类型岩性结构面地形受力状态起始运动形式 倾倒式崩塌 黄土、直立或陡 倾坡内的岩层 多为垂直节理、陡倾 坡内~直立层面 峡谷、直立岸 坡、悬崖 主要受倾覆 力矩作用 倾倒 滑移式崩塌 多为软硬相间 的岩层 有倾向临空面的结 构面 陡坡通常大 于 55° 滑移面主要 受剪切力 滑移、坠落 鼓胀式崩塌 黄土、粘土、坚 硬岩层下伏软 弱岩层 上部垂直节理,下部 为近水平的结构面 陡坡 下部软岩受 垂直挤压 滑移、倾倒 拉裂式崩塌 多见于软硬相 间的岩层 多为风化裂隙和重 力拉张裂隙 上部突出的 悬崖 拉张坠落 错断式崩塌坚硬岩层、黄土 垂直裂隙发育,通常 无倾向临空面的结 构面 大于 45°的 陡坡 自重引起的 剪切力 下错、坠落 4.3危害对象确定及等级 4.3.1应根据滑坡和崩塌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有县城、村镇、主要居 民点、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等。 4.3.2应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按表 4.3.1划分危害等级。 表 4.3.1 危害对象等级划分 危害等级一级二级三级 危 害 对 象 城镇 威胁人数>100人,直接 经济损失>500万元 威胁人数 10—100人,直接 经济损失 100—500万元 威胁人数<10人,直接经 济损失<100万元 交通干线 一、二级铁路 ,高速公路 及省级以上公路 三级铁路,县级公路铁路支线,乡村公路 大江大河 大型以上水库, 重大水 利水电工程 中型水库,省级重要水利水 电工程 小型水库, 县级水利水电 工程 矿山能源矿山,如煤矿非金属矿山,如建筑材料金属矿山,稀有、稀土矿 7 5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 5.1 一般规定 5.1.1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是滑坡防治工程勘查的关键阶段,应提交对滑坡及防 治定论的勘查报告,要求基本了解滑坡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初步查明滑坡的岩(土) 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分析滑 坡成因,进行稳定性评价,满足制定防治工程方案的地质要求。 5.1.2 勘查应结合防治方案可行性论证进行,采用互动反馈方式,合理确定滑坡 物理力学指标,判定滑坡稳态,提出防治工程建议方案。 5.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5.2.1 以资料收集为主,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包括:斜坡形态、 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 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5.2.2以资料收集为主,了解区域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 接触关系。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 以及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 5.2.3以资料收集为主,了解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区域地应 力资料,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 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5.2.4 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 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灾害的关系。 5.2.5 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 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滑坡稳定 性的影响。 8 5.2.6调查了解区域工程岩组,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 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灾害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调查统计结 构面产状、密度、规模,确定结构面分布与组合特征及其与滑坡崩塌灾害的关系。 5.2.7 了解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经济开发区、工矿区、 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滑坡灾害的关系。 5.2.8 充分收集水文、气象资料。应掌握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 降雨季节、勘查区沟谷最大流量、气温等。 5.3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 5.3.1 测绘范围应包括后缘壁至前缘剪出口,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以及滑坡 滑坡可能扰动的外围影响区。 5.3.2当采用排水工程进行滑坡防治,应对其外围可能布置地面排水沟或地下廊 道洞口等防治工程的地区,进行地面测绘。 5.3.3 当滑坡的滑动危及剪出口下部建筑物或河流等重要地物,应测绘控制性纵 向剖面。 5.3.4地形地貌测绘应包括:宏观地形地貌(地面坡度与相对高差、沟谷与平台、 鼓丘与洼地、阶地及堆积体、河道及冲淤等)和微观地形地貌(滑坡后壁的位置、 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 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裂 缝方向、长度、宽度、力学性质等)。 5.3.5 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应包括:周边地层、滑床岩体结构;岩体 结构与产状,或堆积体成因及岩性;软硬岩组合与分布、层间错动、风化与卸荷 带;粘性土膨胀性、黄土柱状节理;滑带(面)层位及岩性。 5.3.6 滑坡裂缝测绘应包括:地面裂缝分布、长度、宽度、形状、力学性质及组 合型态;并应对建筑物开裂、鼓胀或压缩变形进行测绘,现场作出与滑坡关系判 断。 9 5.3.7 应调查滑坡体植被类型(草、灌、乔等)及持水特性;马刀树和醉汉林分布 部位;池塘与稻田分布及水体特征、坡耕地、果园分布及灌渠。 5.3.8 应调查测绘滑坡区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开挖切脚或斩腰、道路与车载、 民居与给排水、堡坎和晒坝、工程弃渣及堆载、采矿或爆破、人防工程或窑洞。 5.3.9 初步查明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分布、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 通情况。开展必要的入渗试验,提供入渗系数。 5.4 崩塌工程地质调绘 5.4.1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表 5.4.1)。 5.4.2崩塌灾害野外调查须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的调查方法。 5.4.3应调查崩塌造成的灾害损失,分析预测崩塌可能造成灾害的影响范围,圈 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对象,预测损失程度。 5.4.4 崩塌灾害测绘的内容应包括崩塌区地形测绘和地质测绘两个方面。 (1)测绘平面图比例尺宜在 1:500—1:2000之间。 (2)测绘剖面图比例尺宜在 1:100—1:1000之间。对主要裂缝应专门进行更 大比例尺测绘和绘制素描图。 5.4.5 崩塌测绘内容应包括: (1)危岩体和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岩性特征和风化程度; (3)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裂缝和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 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 (4)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 5.4.6 崩塌勘探方法应以物探、剥土、探槽、探井等山地工程为主,可辅以适量 的钻探验证。 10 表 5.4.1 崩塌工程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调查对象调查要点 危岩体 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 (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 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 (崩滑 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 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 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 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 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 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 (底鼓、冒顶、片帮、鼓帮、 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 )、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 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 分析与预测。 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 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 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 最终堆积场地。 10、可能引起的灾害类型 (如涌浪,堰塞湖等 )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 析与预测。 崩塌堆积体 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 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 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 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11 5.5 勘探和测试 5.5.1 应初步查明滑坡体结构及各层滑动面(带)的位置,了解地下水水位、流向 和动态,采取岩土试样。 5.5.2工程布置可采用主—辅剖面法,并各不少于一条纵、横剖面。沿主滑方向 布置由钻探、井探与物探构成的主勘查线,在其两侧可布置 1—3条辅助勘查线。 主勘查线上的勘探点不得少于 3个。 5.5.3主勘查线上的勘探点间距 40~60m,辅勘查线上的勘探点间距不大于 80m。 每条勘查线上的勘查点不得少于 3个,主勘查线与辅勘查线间距 80~100m,滑坡 不同单元均应有主勘查线控制。勘探点之间用物探方法进行验证连接(表 3.4.3)。 表 5.5.1 勘探点线间距布置要求 纵勘探线间距(m)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辅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80~100 40~60 ≤80 5.5.4 勘探方法应采用钻探、井探或槽探相结合,并用物探沿剖面线进行探测验 证。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并进入滑床 3—5m,拟布设抗滑桩或锚 索部位的控制性钻孔进入滑床深度应达滑体厚度的 1/2,并不小于 5m。 5.5.5 对结构复杂的滑坡体,可采用平硐进行勘探,并绘制大比例尺的展示图, 进行照(录)像。应合理选择掘进和支护方式,严禁对滑坡产生过大扰动。 5.5.6 应采取滑带与滑体岩土试样,测试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在竖井、 探槽或平硐中,对滑带土应取原状土样。当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 含水量的扰动土样进行重塑样试验。 5.5.7 初步查明地下水基本特征,包括: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渗透性、 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主要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泉点、 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及动态情况。 5.5.8应结合钻孔和竖井进行地下水位动态观测,并分析地下水的流向、径流和 排泄条件、地下水渗透性等。 12 5.6 施工条件调绘 5.6.1 结合可能采取的滑坡防治工程技术,调绘施工场地、工地住房、工作道路 的地形地貌,并进行安全评估,测图范围及精度视现场情况酌定。 5.6.2 了解滑坡周围防治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分布,对沙、砂石、砾石、块石、 毛石等的质量和储量进行评估。天然骨料缺少或质量不符合工程要求,须对人工 料源进行初查。 5.6.3 了解滑坡周围水源分布,评价防治工程及生活用水需水量和水质,提出供 水建议。 5.7监测 5.7.1可行性阶段滑坡监测应初步了解滑坡变形特征,评估滑坡防治的紧迫性和 必要性,论证滑坡失稳模式及规模,并提出滑坡防治意见。 5.7.2 监测内容设定宜以地面变形和位错为主。对于明确受地下水动态控制的滑 坡,可开展地下水位监测。 5.7.3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沿滑坡纵横轴线分别布置一条监测断面,每断面监 测点不少于三个。在勘查区内存在 2处以上滑坡变形区情况下,应联合布置监测 网。 5.7.4对危害等级为二级以上的且地面变形明显的滑坡,应沿主滑方向布置不少 于一条的深部位移监测剖面,并与主勘探剖面向重合。 5.7.5 滑坡位移监测方法可采用大地测量法、测缝法等。地表水监测可利用水位 标尺、水位和流量自动记录仪、流量堰、量杯等;地下水监测可利用孔隙水压计、 渗压计等;滑坡体地下水水化学监测宜与一般水文地质观测方法相同 5.7.6监测工作应结合勘查情况,及时调整监测网的布置,监测点布设应充分配 合钻探、井槽探,主要监测点应可在设计阶段使用。 5.7.7 监测周期可为 3d~15d。滑坡变形加剧时,必须加密监测,其测次及周期视 13 具体情况而定。 5.7.8 监测资料分析应配合其他勘查成果,相互校核,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工作概况、监测方法及布网、监测资料分析、结论及建议。对确需防治的滑坡, 应提出防治工程设计建议。附图:监测网布置平面图、位移矢量图、位移和显著 地质环境动态的关系曲线图。 5.8 勘查报告 滑坡勘查报告正文应包括:序言、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滑坡工程地质和水文 地质条件、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带特征、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评价、推力 分析、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建议等。并提供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地球物理勘探 报告、钻孔柱状图、竖井和平硐展示图、岩 (土)体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下水动 态监测报告、滑坡变形监测报告等原始附件。 14 6 设计阶段勘查 6.1 一般规定 6.1.1 设计阶段勘查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阶段,可合称为设计阶段勘查。 应充分利用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勘查成果,结合防治方案,进行定点勘查和补充性 勘查。 6.1.2 设计阶段勘查应结合防治工程部署,重点查明滑坡岩(土)体结构、空间几 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工程设计需用的岩 (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 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满足工程设计图的地质要求。 6.2 工程地质测绘 6.2.1 根据可行性论证推荐的防治方案,开展工程部署区大比例尺测绘。 6.2.2 地面排水工程的测绘沿排水沟工程布置追索进行,包括:地形、坡度、岩 土体结构,以纵剖面图为主,比例尺宜为 1:100~1:500,并沿线在不同单元处 测绘横剖面图。地下排水工程应沿廊道工程布置追索进行,结合钻探、竖井、物 探等,绘制纵向工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为 1:100~500。对廊道口应提交进硐 工程地质立面图,比例尺以为 1:20~100。 6.2.3抗滑桩和锚固工程的测绘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包括地形、坡度、岩土体 结构的测绘。结合钻探、竖井和物探等,提交沿工程布置的地质剖面图,并可测 绘工程布置立面图(展示图),并提交沿工程区纵向的工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 为 1:200~1:500。 6.2.4挡墙工程的测绘应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包括地形、坡度、岩土体结构、 滑带的测绘,比例尺宜为 1:250~1:1000。并提交工程区纵向的工程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宜为 1:50~100。 6.2.5 刷方减载和回填压脚工程的测绘应提供工程区纵、横剖面图,包括地形、 15 坡度、岩土体结构等,剖面间距 50~100m,并对不同的单元或转折地段均要求有 剖面控制,比例尺宜为 1:100~1:1000。 6.3 勘探和测试 6.3.1 勘查线布置可采用主—辅剖面法,提供纵、横剖面图。主勘查线应由钻探 和井探构成,在其两侧可布置辅助勘查线。主勘查线上的勘探点间距 40~60m, 辅勘查线上的勘探点间距不大于 80m。每条勘查线上的勘查点不得少于 3个,主 勘查线与辅勘查线间距 40~60m,滑坡不同单元均应有主勘查线控制(表 6.3.1)。 表 6.3.1 勘探点线间距布置要求 纵勘探线间距(m)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辅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40~60 40~60 ≤80 6.3.2 勘探方法应采用钻探和井探相结合,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 并进入滑床 3—5m。主勘查线应布设控制性钻孔,并进入滑床深度应达滑体厚度 的 1/2。 6.3.3 对用其它手段难以查明滑带和滑坡体结构,并对滑坡的难以认识时,可采 用平硐进行勘探,并绘制大比例尺的展示图,进行照 (录)像。应合理选择掘进和 支护方式,严禁对滑坡产生过大扰动。 6.3.4 应采取滑带与滑体岩土试样,测试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在竖井、 探槽或平硐中,对滑带土应取原状土样。当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 含水量的扰动土样进行重塑样试验。 6.3.5 施工的钻孔应进行注(抽)水试验,并布设为地下水位动态观测孔,并延续 至工程竣工后。 4.3.6 采用地下廊道工程排水时,须进行注(抽)水试验,获取合理的水文地质参 数。采用地表排水工程,应对滑坡的不同排水单元进行降雨入渗系数试验。 6.3.7 滑坡滑床岩体强度条件复杂,采用锚固工程但参数难以进行类比时,应进 行现场原位拉拔试验,提供可靠的抗拉拔力和注浆参数。 16 6.3.8 滑坡体结构破碎,注浆量和注浆参数难以进行类比时,应进行现场注浆试 验,提供可靠的注浆参数。 6.4监测 6.4.1 对稳定性差,或施工期间扰动大的滑坡应建立监测系统。 6.4.2 对危害程度为一级的滑坡,应建立包括地表变形、裂缝位错,深部位移, 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变化的立体监测系统,监控滑坡整体变形。 6.4.3 对危害程度为二、三级的滑坡,宜建立以地表变形、裂缝位错和地下水位 变化为主的监测系统,监控滑坡沿主滑方向的变形。 6.4.4变形监测可以地表位移监测为主,深部位移为辅。地表位移监测包括: (1)绝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体表层的三维(X、Y、Z)位移量、位移方向 与位移速率。 (2)相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体重点变形部位、周边裂缝、崩滑带等点与点 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包括张开、闭合、错动、抬升、下沉等。 (3)地表倾斜监测。测定监测点的地面角度变化,得出地表倾斜变形的特征 与趋势。 6.4.5地下深部变形监测包括用钻孔测定不同深度的变形特征,并可确定滑带位 置,以及在平硐内对裂缝、滑带或特征地层位移的监测。 6.4.6地表水监测宜为与滑坡体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表水水位、流量、入渗率、 含沙量等动态变化,以及地表水冲蚀情况和冲蚀作用对滑坡体的影响。 6.4.7地下水监测宜包括钻孔、井、硐、坑、盲沟等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量、 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以及泉水的流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 6.4.8地应力观测可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滑坡 体内地应力状态及其变化。应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 形。 6.4.9监测点布设应充分配合钻探、井槽探,不宜专门设孔,主要监测点应可用 17 作施工阶段监测。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在滑坡范围内,沿滑坡纵横轴线分别布置 2~3条监测断面,每断面监测点不少于三个。 6.4.10监测工作应配合具体勘查情况,及时调整监测网的布置,主要监测点可用 作施工阶段监测。 6.4.11 监测周期分为正常监测和特殊监测。正常监测周期为 3d,特殊监测周期 必须加密监测,其测次及周期视具体情况而定。 6.5 勘查报告和图件 6.5.1 滑坡勘查报告正文应包括:序言、滑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 结构特征、滑带特征、滑坡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评价、推力分析等。并提供岩 (土) 体物理力学测试、原位岩石力学试验、设计参数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滑坡变 形监测等原始报告和附件。 6.5.2结合滑坡防治工程,应专门提交供设计图使用的工程地质图册,并以纸介 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包括:各防治单元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钻孔柱 状图、竖井和平硐展示图等图件。 18 7 施工阶段勘查 7.1 一般规定 6.1.1 施工阶段勘查包括防治工程实施期间,开挖和钻探所揭示的地质露头的地 质编录、重大地质问题变更的补充勘探和竣工后的地形地质状况测绘,并编制与 原地质报告的对比变化图,检验、更正前期地质资料及评价结论。 6.1.2 施工阶段勘查应采用信息反馈法,结合防治工程实施,及时编录分析地质 资料,将重大地质变更及时通知业主,情况紧急时应及时通知施工和设计单位, 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6.1.3施工阶段勘查应针对现场地质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施工方法的意见及处理 措施,保障防治工程的施工符合实际工程地质条件。 7.2 开挖露头测绘与钻孔勘探 7.2.1施工地质工作方法应采用观察、素描、实测、摄影、录像等手段编录和测 绘施工揭露的地质现象,对滑体、滑床、滑带、软弱岩层、破碎带及软弱结构面 宜进行复核性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可进行必要的变形监测或地下水观测。 7.2.2 根据施工设计图开挖最终形成的地质露头,应在工程实施前进行工程地质 测绘,提交平面图、剖面图、断面图或展示图,并进行照(摄)像。 7.2.3 开挖过程中间揭露的滑带土、擦痕等典型滑坡地质形迹应及时加以编录、 照(摄)像。 7.2.4 抗滑桩开挖的竖井在滑带处应进行工程地质编录,照(摄)像。并对主剖面 的竖井取滑带原状土样进行抗剪强度试验,验证原地质报告的结论。 7.2.5 宜抽取锚杆(索)钻孔总数的 15%,进行声波、井下电视等探测,结合钻进 判断,确定滑带位置和进行岩(土)体质量分带。当钻孔总数少于 20孔时,测试 孔不少于 3孔。 19 7.2.6 锚杆(索)钻孔和抗滑桩竖井等探测的滑带位置与原地质资料误差大于 3m 时,应及时修正滑坡地质剖面图和工程布置图,并指导工程设计变更。 7.2.7 在实施喷锚网工程和砌石工程前,应进行地质露头工程地质测绘,并进行 照(摄)像。 7.2.8 采用注浆等方法改性加固后的滑坡体,应沿主勘查线进行钻探取样,重新 评价地质体物理力学参数。 7.2.9 回填形成的堆积体,应沿主勘查线进行钻探取样,提供物理力学参数。 7.3 监测 7.3.1 在设计阶段监测系统基础上,针对防治工程,增设监测网点,掌握滑坡体 变形破坏过程,和施工效果。 7.3.2应沿主滑方向监测钻孔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变化,对地下排水工程应增 加辅助剖面地下水变化监测,提供排水效果数据。 7.3.3应采用测力计和多点位移计等进行预应力锚索监测,掌握预应力施加期间 和施加后滑坡体的变形过程。监测点数不少于锚索总数的 5%,或不少于 2处。 7.3.4 应采用压力盒等测定抗滑桩工程实施后滑坡体的推力变化。压力盒主要沿 滑坡主滑方向布置。 7.4 补充工程地质勘查 7.4.1 施工期间发现滑坡重大地质变更,应专门进行补充地质勘查,提交补充地 质报告。重大地质变更包括:发生局部变形加剧或滑动;滑坡岩 (土)体结构与原 报告差异大;滑动面埋深与原报告相差达 5m以上等。 7.4.2 补充工程地质勘查主要针对变更区进行,采用地面测绘、物探、山地工程 等查明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物质组成、结构特征、成因和稳定性,地下水存在状 态与活动方式、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应评估由于变更对滑坡整体稳定和局部 稳定的影响。 20 7.4.3勘察方法、工作量和进度应根据地质问题的复杂性、施工图设计阶段查明 深度和场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应利用各种施工开挖工作面观察和搜集地质情况。 7.4.4 当滑坡出现重大地质变更,应进行滑带抗剪强度校核,重新进行整体稳定 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对工程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变更提出建议。 7.4.5 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应根据工程实际存在的地质问题有针对性确定,正 文应包括:前言,施工情况及问题经过,新发现的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带特征,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变更区滑体稳定性评价和推力分析,变更后的滑坡整体稳定 性评价,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变更或补充设计建议等。 7.4.6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附件包括: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竖井和 平硐展示图,以及地球物理勘探报告、岩 (土)体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下水动态 监测报告、滑坡变形监测报告等原始材料。 7.5 竣工地质报告 7.5.1 竣工地质报告须对从可行性论证、设计到施工三阶段的地质问题进行全面 总结,对滑坡防治工程竣工后的地质条件进行现状评价,提交工程实施后滑坡的 岩(土)体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力学参数、应力状态和变形综合分析等, 并评述施工期间的重大地质变更及对滑坡的影响。 7.5.2正文应包括:前言,滑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结构特征,滑 带特征,施工期地质条件变化,重大地质问题的发现及变更,施工后物理力学参 数变化、滑坡整体稳定性评价。并提交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原位工程地质试 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等附件报告。 设计建议等,滑坡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评价,。 7.5.3根据工程实施后的现状,应提交主要单元和重大的地质变更区应提交相应 的工程地质图册,并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 面图、钻孔柱状图、竖井和平硐展示图等图件。 21 8 主要勘查方法 8.1 一般规定 8.1.1 勘查工作所选择的方法应目的明确、适用性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且 施工便捷经济。要充分利用前期已有勘查资料,加强地面地质综合分析工作,减 少勘探工作量的投入。 8.1.2 勘查方法的选用须论证对滑坡和崩塌的扰动程度。采用井探、硐探、槽探 等开挖量大的山地工程时,应进行专门的评估,并提出紧急情况处理预案。 8.1.3 可行性论证阶段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要勘查方法。应充分利用天然和人工 地质露头进行地质测绘,可布置适宜的勘探线,采取钻探、物探、槽井探等勘查 手段查明滑坡体地质条件。 8.1.4设计阶段应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成果上,针对需要进一步查明具体工程 设计部位的地质情况,以补充钻探、物探、井硐探等勘查方法为主,以工程地质 修测为辅。 8.1.5施工阶段勘查方法以工程揭露地质验证、编录、修测为主,局部需要工程 变更设计的部位可以考虑补充钻探、井探。 8.2地面测绘 8.2.1应充分收集已有地形图、遥感影像、水文气象、地质地貌等资料,应了解 滑坡的历史及记载前人工作程度,并应进行访问调查和线路踏勘,并对滑坡区地 质背景、构造轮廓、变形范围等有一个基本认识。 8.2.2 地形图成图规格应根据滑坡区范围、比例尺的要求,选择 A0、A1、A2、 A3等矩形分幅,以滑坡区范围完整的表达在一个分幅内为宜。 8.2.3 滑坡区测量坐标系统宜采用 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宜采用 1956年 黄海高程系。对联测困难的山区也可采用独立坐标系和假设高程。 22 8.2.4 地形图上需表示的内容除按《工程测量规范》中的相应规定及《 1:500、 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执行外,还应将滑坡区及周边影响区主要的水沟、 水坑、水塘、泉水、裂缝、塌陷坑、鼓丘、开裂房屋等与滑坡有关的水文点、微 地貌、地形变等表达在地形图上。重要地质现象不受比例尺限制,可用符号夸大 表示。 8.2.5 地形图精度,要求图上具有定位意义的独立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 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 0.5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图上 0.4mm。隐蔽 或施测困难地区,可放宽 1/2。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形或地物点上,图上 注记至 0.1米,其密度不少于每方格网 10-15个。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为 0.5 米,困难地形可放宽 50%。 8.2.6 工程地质测绘须采用定点法进行测绘,对于重要的地质现象如滑坡边界、 裂缝、软弱层(带)、剪出口等,应进行追索并沿线合理定点测绘。根据观测点 与观测点之间的联系,在野外实地勾绘连接观测点之间的地质界线草图,接图部 分的地质界线必须衔接吻合。 8.2.7 工程地质观测点的布置与测量点密度可以达到最佳调查测绘效果为准。对 于与滑坡有关的重要地质现象,应有足够的调查点控制,如滑坡边界点、软弱层 (带)点、滑坡地形变点、泉水等。图面上观测点间距以 2cm~5cm为宜。观测 点应分类编号,在实地用红漆或木桩标志,在野外手图上标出点号,在现场用专 用卡片详细记录。 8.2.8 工程地质观测点可分为:地质点(包括构成滑坡地质体的地层岩性、地貌、 地质构造、斜(岸)坡结构、裂隙统计等调查点);水文点(包括溪沟、井泉等 调查点);地形变点(包括滑坡后壁、侧界、剪出口的边界点;与滑坡有关的裂 缝、洼地、鼓丘等微地貌;滑带露头等调查点)。对重要观测点的定位应采用仪 器测量,一般观测点可采用半仪器定位。 8.2.9 滑坡全平面图测绘的宏观地形地貌,图上宽度大于 2mm的现象应按比例 描绘;滑坡微观地形地貌在图上宽度不足 2mm时,宜按特定图例标注,且应进 23 行更大比例尺的专门测绘,作为附图一并提交;地质界线图上误差不应超过 2mm;其它地段不应超过 5mm。 8.2.10 滑坡剖面图应与滑坡勘探线一致,采用与平面图等同或更大的比例尺,须 满足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的要求。每条剖面两端点、剖面控制点应埋 石,每一条剖面至少应有两个埋石点;与滑坡有关的水文点、微地貌、地形变等 应测在剖面图上,图上地形和地质测绘内容误差不得超过 1mm。剖面图应注明 名称、编号、比例尺、剖面实测方位等。 8.2.11 滑坡剖面图应提交能反映滑坡纵向和横向结构与发育分布特征的全剖面 图,以及用于工程设计的局部剖面图。局部剖面图比例尺宜大于 1:500。 8.2.12 钻孔等勘探点工程测量应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极坐标法测定;水平角、 垂直角、距离均测一测回;钻孔平面位置以封孔后标石中心或套管中心为准,高 程以套管口为准,并量取标石面或套管口至地面的高差。 8.2.13 重要地质观测点测量应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测量;水平角、 垂直角盘左测半测回,距离读数一次;在同一测站测定点数量超过 10个或观测 时间超过 1小时后,应重新整平仪器并重新归零。 8.2.14 在受表土覆盖影响的地段,如滑坡边界等地质界线和剪出口等滑坡形迹被 覆盖,或露头不清时,可采用剥土、槽探等手段进行人工揭露。以保证测绘精度 和查明主要地质问题。 8.2.15 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野外记录须分类采用统一的专门卡片记录观测点, 卡片编号与实地标示点号一致,且记录必须与野外草图相互吻合,图上表示的地 质现象,卡片上应有记录。 8.2.16 测量成果应包括:GPS E或相应等级以上控制点展点图、点之记、成果表、 图根控制点成果表;GPS E级以上控制点,四等水准观测、计算手薄;测量仪器 检验记录;数字地形图、铅笔原图及数字化光盘;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8.2.17 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成果应包括:野外测绘实际材料图;野外地质草图; 实测地层柱状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各类观测点的记录卡片;槽探素描图;地质 24 照片集;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作总结。 8.2.18 工程地质测绘外业工作结束,原始资料整理完成后,勘查单位应进行自 检并报勘查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应对原始资料数量和质量进行野外验收并出具验 收意见书,业主单位可派人参加验收。 8.3 勘探线(剖面)布设 8.3.1主勘探线应布设在主要变形(或潜在变形)的块体上,纵贯整个滑坡体, 宜与初步认定的滑动方向平行,其起点(滑坡后缘以上)要进入稳定岩(土)体 范围内 10~50m。 8.3.2主勘探线上所投入的工程量及点位布设,应尽量满足主剖面图绘制、试验 及稳定性评价的要求,宜投入槽探、钻探、井探、平(斜)洞,应保证控制性井 探、硐探工程的数量。 8.3.3主勘探剖面上投入的工程量和点位布设,应尽量兼顾到地下水观测和变形 长期监测的需要,以便充分利用勘探工程立即进行观测和监测。 8.3.4对于主要变形块体在两个以上、面积较大的滑坡或后缘出现两个弧顶的滑 坡,主勘探线不易少于布置两条。 8.3.5主勘探线上不宜少于 4个勘探点。其中,作稳定性分析的块体内至少有 3 个勘探点,后缘边界以外稳定岩(土)体上至少有 1个勘探点。 8.3.6对于大型规模以上的滑坡,纵勘探剖面上应尽可能反映每一个滑坡地貌要 素,诸如后缘陷落带、横向滑坡梁、纵向滑坡梁、滑坡平台、滑坡隆起带、次一 级滑坡等。滑坡横向勘查钻孔布设宜控制滑面横断面形态,从滑坡中轴线向两侧 可依据地质、地貌或物探资料进行布设。 8.3.7辅助勘探线一般平行主勘探线,分布在主勘探线两侧,线间距据勘查阶段 要求而定。在主勘探线以外有次级滑坡时,辅助勘探线应沿其中心布设,在需要 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尽量达到稳定性计算剖面和监测剖面的勘查要求。 8.3.8辅助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一般应与主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位置相对应(或隔一 25 个勘探点相对应),使横向上构成垂直于勘探线的数条横贯崩滑体的横勘探剖面, 探查崩滑体的横向变化特征,形成控制整个崩滑体的勘探网。 8.3.9工程轴线勘探剖面布设应按防治工程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布设。对于实 行一次详勘的情况,应及时与设计方沟通配合,其点线应服从设计工程布置要求。 8.3.10勘探点的布设原则 (1)勘探点应布设在勘查对象的关键部位和治理工程设计部位,除反映地 质情况外,尽可能兼顾采样、现场试验和监测。 (2)勘探点的布设服从勘探线,尽量限制在勘探线的范围内。若由于地质 或其他重要原因必须偏离勘探线时,应尽可能控制在 10m范围之内。对于必须 查明的重大地质问题,可以单独投入勘探点而不受勘探线的限制。 8.4 钻探 8.4.1 钻探孔位布置必须在工程地质调查或测绘的基础上,沿确定的纵向或横向 勘探线布置,针对勘探线要查明的滑坡地质结构或问题确定具体孔位。应分地质 孔(控制孔和一般孔)、水文试验孔(抽水孔和观测孔)编制典型钻孔设计书以 指导钻探施工。 8.4.2 滑体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人工填土和不易塌孔的砂土应采用干 法钻进;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可采用冲洗法钻进;严重缩孔或塌孔时应采用跟管 或泥浆护壁;在滑带及其上下 5m以采用单动双管钻进技术为宜。钻孔斜度偏差 应控制在 2%之内。 8.4.3 钻进的回次及终孔孔径应以保证获得必要的地质资料为原则,根据岩土体 性质、钻进方法、钻具长度确定。终孔孔径技术孔不宜小于 110mm,签别孔不 宜小于 75mm。在滑带及其上下 5m ,回次进尺不得大于 0. 3m,并应及时检查岩 芯,确定滑动面位置。 8.4.4 孔深误差及分层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下列情况均需校正孔深:主要裂缝、软夹层、滑带、溶洞、断层、涌水 26 处、漏浆处、换径处、下管前和终孔时。 (2)终孔后按班报表测量孔深,孔深最大允许误差不得大于 1‰。在允许误差 范围内可不修正,超过误差范围要重新丈量孔深并及时修正报表。 (3)钻进深度和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5cm。 (4)应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使分层精度符合要求。 8.4.5 孔斜误差应符合:每钻进 50m后、换径后 3~5m内、出现孔径斜征兆时、 终孔后均应测量孔斜;顶角最大允许弯曲度,每百米孔深内不得超过 2度。 8.4.6 钻孔岩芯采取应符合: (1)不允许超管钻进。重点取芯地段(如破碎带、滑带、软夹层、断层等) 应限制回次进尺,每回次进尺不允许超过 0.3米,并提出专门的取芯和取样要求, 看钻地质员跟班取芯、取样、记录和封装。 (2)松散地层潜水位以上孔段,宜采用干钻;在砂层、卵砾石层、硬脆碎地 层和松散地层中以及滑带、重要层位和破碎带等应采用提高岩芯采取率的钻进及 取样工艺。 (3)长度超过 35cm残留岩芯,应进行打捞,残留岩芯取出后,可并入上一回 次进尺的岩芯中进行计算。 (4)岩芯采取率要求,滑体> 75%,滑床> 85%,滑带> 90%。同时应满足钻 孔设计书指定部位取样的要求。 8.4.7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应符合: (1)无冲洗液钻进时,孔中一旦发现水位,应停钻立即进行初见水位和稳定 水位的测定。每隔 10~15min测一次,三次水位相差小于 2cm时,可视为稳定 水位。 (2)清水钻进时,提钻后、下钻前各测一次动水位,间隔时间不小于 5min。 长时间停钻,每 4h测一次水位。 (3)准确记录漏水、涌水位置并测量漏水量、涌水量及水头高度。 (4)接近滑带并没打穿滑带时,必须停钻测一次滑坡体的稳定水位,测稳定 27 水位时应提水,观测其恢复水位,稳定时间应大于 2h。终孔时应测一次全孔稳 定水位。对于设计要求进行分层观测水位的钻孔,施工时应严格按分层观测水位 进行。 (5)观测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其它异常情况,如破碎、裂隙、裂缝、溶洞、缩 径、漏气、涌砂和水色改变等。 8.4.8 钻孔验收后对不需保留的钻孔必须进行封孔处理。土体中的钻孔一般用粘 土封孔,岩体中的钻孔宜用水泥沙浆封孔。 8.4.9 勘查报告验收前,各孔全部岩芯均要妥善保留。勘查报告验收后按业主要 求,对代表性钻孔及重要钻孔,应全孔保留岩芯,其它钻孔岩芯可分层缩样存留, 对有意义的岩芯,应揭片留样。 8.4.10 钻孔地质编录应符合: (1)钻孔地质编录必须在现场真实、及时和按钻进回次逐次记录,不得将若 干回次合并记录或事后追记。 (2)编录时要注意回次进尺和残留岩芯的分配,以免人为划错层位。 (3)在完整或较完整地段,可分层计算岩芯采取率;对于断层、破碎带、裂 缝、滑带和软夹层等,应单独计算。 (4)钻孔地质编录应按统一的表格记录。其内容一般包括日期、班次、回次 孔深(回次编号、起始孔深、回次进尺)、岩芯(长度、残留、采取率)、岩芯编 号、分层孔深及分层采取率、地质描述、标志面与轴心线夹角、标本取样号码位 置和长度、备注等。 (5)岩芯的地质描述应客观、准确、详细。滑带、软夹层、岩溶、裂缝等重 要地质现象应详细描述,并用素描及照片辅助说明。注意对滑带擦痕的观察与编 录;重视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和钻进异常记录和取样记录。 (6)岩芯照相要垂直向下照,除特殊部位特写镜头外,每岩芯箱照一张照片, 有标注孔深、岩性的岩芯标牌。 8.4.11 钻孔施工记录应符合: 28 (1)要求每班必须如实记录各工序及生产情况,不得追记、伪造。原始记录 均用钢笔填写。要求字迹清晰、整洁。记录员、班长、机长必须签名备查。 (2)每孔施工结束后原始报表必须及时整理成册,存档备查。 6.4.12 钻孔验收要求: (1)钻孔完工后勘查单位应及时组织自验,按设计书要求的孔径、孔深、孔 斜、取芯、取样、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地质编录、封孔等八项技术要求对钻孔进 行自验,自验合格后报监理单位现场验收,监理单位应出具钻孔验收意见书。 (2)对于未能取到滑带岩心的或水文地质观测未能满足要求的,应定为不合 格钻孔。对于不合格钻孔,应补做未达到要求的部分或者予以报废重新施工。 6.4.13 钻探成果应符合: (1)钻孔终孔后应及时进行钻孔资料整理并提交该孔钻探成果,包括钻孔综合 柱状图、钻孔地质小结、岩芯数码照片、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取样送样单等。 (2)钻孔综合柱状图:绘图比例尺以能清楚表示该孔的主要地质现象为准,一 般为 1:100~1:200。对于岩性简单或单一的大厚岩层,可以用缩减法断开表示; 柱状图图名处应标示:勘探线号、孔号、开孔日期、终孔日期、孔口座标、钻孔 倾角及方位。柱状图底部应标示责任签;柱状图包括下列栏目:回次进尺、换层 深度、层位、柱状图(包括地层岩性及地质符号、花纹、钻孔结构)、标志面与 轴心线夹角、岩芯描述、岩芯采取率、取样位置及编号、地下水位和备注等。 (3)钻孔地质小结:编写内容主要为钻孔周围地质概况、钻孔目的任务、孔位、 施工日期、施工方法、钻孔质量、钻进过程中的异常现象、主要地质现象和地质 成果分析及建议等。 8.5井探、硐探和槽探 8.5.1应沿滑坡主剖面采用钻探与井探相结合进行勘探。大型规模以上的滑坡竖 井勘探数量不得少于 2个;中型规模滑坡竖井勘探数量不得少于 1个。 8.5.2 竖井位置确定后,应编制典型探井设计书以指导挖掘施工,包括:目的、 29 类型、深度、结构、施工流程、地质要求、封井要求。 8.5.3 应根据地质测绘和露头剖面,合理推测探井地质柱状图,建立竖井结构理 想柱状图,包括探井断面形状、井径、深度、井壁支护方式。标识挖掘过程中可 能遇到的重要层位深度、岩性、断层、裂隙、裂缝破碎带、岩溶洞穴带、滑带、 软弱夹层、可能的地下水位、含水层、隔水层和可能的漏水部位。说明针对上述 情况,挖掘中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8.5.4 竖井矩型断面短边长宜大于 1.5m,圆断面竖井直径宜大于 1m。竖井开挖 应避免诱发滑坡滑动。 8.5.5硐探在滑坡勘查中属于大型勘探工程,由于施工相对复杂、工期较长、风 险大、造价高,应慎重使用。对结构与成因复杂,用其他方法难以定论,且危害 对象等级为一级的滑坡可用平硐进行勘探。 8.5.6硐探工程应布置在主勘探线上,洞纵轴线应与主勘探剖面方向基本一致, 宜布设于滑床稳定土层或基岩内,洞顶最高点距滑床面或基岩顶面不小于 3m。 有特别需要时也可在滑体内不同高程上布设。硐探工程轴线上应布置一定数量的 钻孔或探井并安排先施工,取得的地质资料用于指导探硐施工。平硐净断面高× 宽宜大于 1.8m×1.8m。 8.5.7 硐壁应进行临时支护或永久性支护以确保施工安全。硐探工程应综合利 用,如竣工后可作为滑坡排水隧洞、深部监测隧洞等。 8.5.8 硐探工程必须编制专门的设计书或在滑坡总体勘查设计中列入专门章节论 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包括: (1)硐探目的:说明探硐预期要查明的主要地质问题和各种试验意图及其必 要性。 (2)探硐的类型:平洞或斜洞。 (3)地质概况和施工分析:洞口及沿程洞室围岩类别、岩性、破碎情况、掘 进难易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的初步分析,评估施工难易程度、风险性和可行性。 (4)探硐深度:标明探硐设计深度,说明何种情况下探硐深度可以适当减少 30 或加深以及终止挖掘的条件。 (5)探硐结构:包括探硐轴线方向、断面形状尺寸、深度、坡度、洞壁支护 方式。根据地质测绘、钻探和地质露头剖面,合理推测探硐沿程地质剖面图,标 识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层位深度、岩性、断层、裂隙、裂缝破碎带、岩溶 洞穴带、滑带、软弱夹层、可能的地下水位、含水层、隔水层和可能的漏水部位。 说明针对上述情况,挖掘中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6)施工工艺设计:测量放线、挂口、掘进、出渣、排水、通风排烟、支护 等施工流程设计。选择适宜的挖掘、支护、抽排水等机械设备。 (7)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场地总体布置图,进度控制要求,施工顺序、运输 道路、照明线路等施工规划,主要材料、动力、施工设备和劳动力投入。施工安 全监控,包括掘进方法的限制(爆破能量)、洞室断面变形、地压、突水涌水、 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和防范预案。施工区生态、水环境保护措施。 (8)探硐地质要求:包括探硐轴线测量对中控制方法、取样和原位试验要求、 水文地质观测和试验要求,提出挖掘过程地质编录工作的要求。 (9)竣工后探硐处理:提出竣工探硐处理意见,如作为滑坡治理工程的一部 分、监测隧洞或废弃封洞等。 8.5.9 开挖掘进过程中及时记录掘进中遇到的现象,尤其是裂缝、滑带、出水点、 水量、顶底板变形情况(底鼓、片帮、下沉等)。每 5m宜作一掌子面素描图。 对于围岩失稳而必须支护的地段,应及早进行素描、拍照、录像、采样及埋设监 测仪器,必要时在支护段应预留窗口。 8.5.10 在滑坡体前缘、后缘、侧缘部位及勘探线上地质露头不清时,应布置必要 的槽探。 8.5.11 应及时进行竖井、平硐或探槽展示图和工程地质编录,特别注意软弱夹层、 破裂结构面、岩土结构面和滑动面(带) 的位置和特征的编录,并进行照(录)像。 应按要求配合进行滑动面(带) 力学抗剪强度的原位试验,同时在预定层位按要求 采取岩、土、水样。 31 8.5.12 勘探完成后的竖井不得裸露或直接废弃,可作为滑坡监测井或浇筑钢筋砼 形成抗滑桩。 8.5.13 竖井、平硐的安全施工与支护可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SL 166-96) 施行。 8.6地球物理勘探 8.6.1地球物理勘探可作为辅助勘查手段,不得单独以物探结果直接作为防治工 程设计依据。须与钻探、竖井、平硐和探槽相结合,合理推断勘探点之间的地质 界线及异常。 8.6.2地球物理勘探布线应与滑坡主要勘探线相叠合。当物探反映由重大异常时, 应补充钻探、竖井、平硐和探槽等予以验证。 8.6.3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用于探测滑坡范围、结构、埋深、形态变化;判断介 质异常体的存在,提供地球物理参数,并进行物理力学参数经验分析。 8.6.4当滑坡前缘位于水下时,须开展水上物探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布置 2~3 条 物探剖面,剖面测深应达滑动面以下 20m。 8.6.5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研究方法有效性,确定最佳的野 外观测系统和仪器工作参数。 8.6.6 地球物理勘探的常用方法及适用范围可参见附录五。 8.7 监测 8.7.1 滑坡监测包括:长期监测、施工安全监测和工程效果监测三部分。应及时 获取监测信息,作为滑坡勘查的重要内容。 8.7.2 对于一级滑坡防治工程,须建立地表与深部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监测网,并 与长期监测相结合;对于二级滑坡防治工程,在施工期间应建立安全监测和防治 效果监测点,同时,可建立以群测为主的长期监测点;对于三级滑坡防治工程, 可建立群测为主的简易长期监测点。 32 8.7.3 施工安全监测对滑坡体进行实时监控,以了解由于工程扰动等因素对滑坡 体的影响,并及时地指导工程实施、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等。 8.7.4 施工安全监测点应布置在滑坡体稳定性差,或工程扰动大的部位,力求形 成完整的剖面,采用多种手段互相验证和补充。 8.7.5 防治效果监测将结合施工安全和长期监测进行,以了解工程实施后,滑坡 体的变化特征,为工程的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8.7.6 防治效果监测时间长度不应小于一个水文年,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宜为 7~ 10天,在外界扰动较大时,如暴雨期间,应加密观测次数。 8.7.7 滑坡长期监测在防治工程竣工后,对滑坡体进行动态跟踪,了解滑坡体稳 定性变化特征。长期监测主要对Ⅰ级滑坡防治工程进行。 8.7.8 滑坡长期监测宜沿滑坡主剖面进行,监测点的布置少于施工安全监测和防 治效果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滑带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面变形监 测。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宜为 10~15天。动态变化较大时,可适当加密观测次数。 8.7.9 滑坡监测内容一般包括:地表大地变形监测、地表裂缝位错监测、地面倾 斜监测、建筑物变形监测、滑坡裂缝多点位移监测、滑坡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 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滑坡地应力监测等。 8.7.10 监测报告以时报、天报、旬报、月报、季报或年报等形式提交。 33 9 滑坡物理力学试验与稳态分析 9.1 一般规定 9.1.1 滑坡物理力学试验应在详细了解滑坡地质特征和变形演化过程的基础上进 行,应充分参考同类滑坡的物理力学试验结果。 9.1.2 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应依据试验成果,结合经验反演综合和类比 法考虑,推荐出合理的设计参数。 9.2 物理力学试验 9.2.1 滑坡物理力学试验应提供基本指标,包括:天然重度和饱和容重、密度、 土石比、孔隙比;天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塑限、液限;颗粒成份、矿物成份 及微观结构。中型规模以上的滑坡宜进行滑坡体各岩土层的大重度试验。 9.2.2 采用竖井、平硐、探槽勘探揭露的滑带应取原状土样进行试验,原状土样 尺寸不小于 200mm×200mm×200mm,土样不应少于 6件。当采用钻探等无法采 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作重塑土样试验。钻孔中采集 土样应使用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力压入法,土样样品直径不应小于 85mm,高度 不应小于 150mm,所采样品应及时蜡封。 9.2.3岩土体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取值时应根据滑坡所处变形滑动阶段及含水状 态分别选用峰值强度指标、残余强度指标(或两者之间的强度指标)以及天然强 度指标、饱和强度指标(或两者之间的强度指标)。 9.2.4当滑带土中粗颗粒含量较高时,其抗剪强度指标宜以现场大剪试验测试值 为主,并参考室内试验值确定。综合取值时应将室内快剪试验得出的内摩擦角乘 以 1.15~1.25的增大系数。 9.2.5 对滑坡体宜分类进行不同岩(土)体的室内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直剪试验与 压缩试验,确定 C、φ值,压缩模量及其它强度与变形指标。 34 9.2.6 岩(土)层每项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不得少于 6组。危害程度一级的中型规模 以上的滑坡应对其滑动面(带)进行不少于 2组的原位大型抗剪强度试验。 9.2.7可采用预钻式旁压试验直接测定滑坡堆积体的压缩模量、变形模量、固结 特征、孔隙压力、侧压系数、超固结比、承载力。 9.2.8 对有易溶或膨胀岩(土)分布的滑坡,应进行不少于 3组的滑带土易溶盐及 膨胀性试验。 9.2.9 当采用抗滑桩、锚索等依存滑床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在支挡工程布置部位 对滑床基岩不同岩组取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试验。钻孔岩芯样样品直径不应小于 85mm,高度不应小于 150mm。每种岩性的岩样不应少于 3组,每组岩样不应少 于 3件。 9.2.10 滑坡体大重度试验宜采用容积法,试坑体积不小于 500mm×500mm× 500mm,试坑体积可用充填标准沙或注水测试。 7.2.11 采用竖井、平硐、探坑、探槽勘探揭露的滑带宜进行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 可在天然含水状态,和人工浸水状态下进行剪切。并应对现场开挖及制样过程、 滑带形状、滑带土成份、力学性质进行详细测绘描述,并照(摄)像。 9.2.12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剪切面积不宜小于 2500cm2。最小边长不宜小于 50cm,试体高度不宜低于 25cm。取原状土样进行试验。每组试验试体的数量 不宜少于 5个。 9.2.13 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的推力方向应与滑体的滑动方向一致,着力点与剪切 面的距离,或剪切缝的宽度不宜大于剪切方向试体长度的 5%。 9.2.14 危害等级为一级且中型规模以上的滑坡应进行滑坡体的注(抽)水试验。按 水文地质注水及抽水试验规程进行 2 孔分段或全孔注(抽) 水试验,以获得滑坡 体渗透系数。注(抽) 水试验一般不得少于 2 组。 9.2.15对有滑坡及周围分布煤层、膏盐等富含等侵蚀性强的岩(土)体,应进行不 少于 3组地下水及地表水化学简分析及混凝土侵蚀性试验。当无法判定勘查区地 表水和地下水的腐蚀性时,也应采集水样进行腐蚀性评价,水样数量 3件。简分 35 析样为 500~1000ml,侵蚀性 CO2分析样为 250~500ml,作侵蚀性 CO2分析的水 样应加 2~3g大理石粉。 7.2.16 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应符合《原状样取样技术标准》 (J GJ 89 - 92) 的 要求;岩土试验应符合《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 GB/ T 50266 - 94) 及《土工试 验方法标准》( GB/ T50123 - 1999) 的要求。 9.3 滑坡滑带参数反演 9.3.1滑带抗剪强度参数可采用试验、经验数据类比与反演相结合的方法确定。 可给定粘聚力 C或内摩擦角φ,反求另一值。反演公式推荐为: FΣWi sinai . tgφΣWi cosαi C = (9.3-1) L FΣW sinα. CL φ= arctg( ) (9.3-2) W ∑ cosiiiiα 9.3.2一般条件下,稳定系数可根据下列情况确定: 滑坡处于整体暂时稳定~变形状态:F=1.05~1.00; 滑坡处于整体变形~滑动状态:F=1.00~0.95 9.3.3 对处于处于整体暂时稳定状态的滑坡可取峰值强度指标;对处于处于整体 滑动状态的滑坡的滑面可取残余强度指标;对处于变形阶段的滑面可在峰值强度 指标与残余强度指标之间取值;对处于变形阶段、滑动阶段或渐趋稳定阶段的滑 坡体内未存有过位移的潜在滑面可取滑体土峰值强度指标。 9.4 滑坡稳定性评价 9.4.1 勘察报告提供的滑坡稳定系数仅供设计参考,滑坡推力可按未考虑防治工 程时的稳定系数进行,不宜作为设计依据。 9.4.2滑坡稳定性评价应根据滑坡滑动面类型和物质成分选用恰当的方法,并可 参考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考虑。 9.4.3滑坡稳定性分析除应考虑沿已查明的滑面滑动外,还应分析沿其它可能的 36 滑面滑动,应分析从新的剪出口剪出的可能性。 9.4.4 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公式推荐如下: 1、堆积层(包括土质)滑坡。包括二种滑动面类型: (1)滑动面为折线形 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用费伦纽斯法(Fellenius)进行校 核。计算公式见附录二。 (2)滑动面为单一平面或圆弧形 用詹布法(Jabu)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用毕肖普法(Bishop)进行校核。 计算公式见附录二。 2、岩质滑坡 用平面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计算公式见附录二 9.4.5 地下水位以下范围内水压力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1、当滑坡体渗透系数大于 1×10-7m/s时,滑体取浮重度,计算渗透压力; 2、当滑坡体渗透系数小于或等于 1×10-7m/s时,滑体取饱和重度,不计渗 透压力; 3、对岩体完整或较完整、滑面缓倾、后缘有陡倾裂隙的岩质滑坡,尚应考 虑降雨下渗在后缘裂隙和滑面形成的静水压力。 9.4.6滑坡稳定状态应根据滑坡稳定系数按表 9.4.1确定: 表 9.4.1 滑坡稳定状态划分 滑坡稳定系数 F F<1.00 1.00≤F<1.05 1.05≤F<1.15 F≥1.15 滑坡稳定状态不稳定欠稳定基本稳定稳定 注:Fst为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 9.5 崩塌稳定性评价 9.5.1 崩塌稳定性评价较为复杂,宜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互相验证。并须考 37 虑暴雨时后部陡倾切割裂缝的静水压力和下部缓倾软垫面的地下水扬压力。 9.5.2 倾倒式崩塌的稳定性评价须按照抗倾覆模型进行,并以危岩体外部临空面 与下部软垫面交点作为作用支点。当下垫面倾角小于 25o,应进行抗滑稳定性计 算。 9.5.3 多组外倾结构面分离切割形成的崩滑型危岩体,可用赤平投影等方法按结 构面和临空面进行三维空间组合定性评价,当滑移矢量外倾时,即可判断为危岩 体,并应提出防治建议。可对结构面的形状、连通性、充填物及抗剪强度等取样 测试,并按极限平衡评价公式进行稳定性评价。 9.5.4 形状突出,后缘切割面已形成,虽未分离贯通但连通率大于 50%的地质体 应作为坠落式危岩体,并提出工程治理措施。稳定系数可按结构面未分离贯通岩 体的抗拉强度或抗剪断强度折减 50%与岩体自重之比确定。 9.5.5 崩塌稳定性评价等级可按表 9.5.1进行划分。 表 9.5.1 崩塌稳定程度等级划分表 崩塌类型不稳定欠稳定基本稳定稳定 坠落式 F<1.0 1.0≤F<1.5 1.5≤F<1.8 F≥1.8 倾倒式 F<1.0 1.0≤F<1.3 1.3≤F<1.5 F≥1.5 滑塌式 F<1.0 1.0≤F<1.2 1.2≤F<1.3 F≥1.3 38 附录一:国际斜坡运动分类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滑坡委员会目前普遍采用了瓦恩斯的斜坡移动分类作为 国际标准方案(表 f1.1)。瓦恩斯根据运动形式,将斜坡划分为六大类型,然后, 再根据物质种类细分为 22次级类型。瓦恩斯的分类完全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崩塌、 滑坡、泥石流三大类型,并可能出现复合型移动。在现场调查中,崩落和倾倒都 呈自由落体,可合并为一大类,统称崩塌。侧向扩展是由于上覆岩体在下部软层 的塑性变形或流变下,逐渐平移滑落和倾倒剥蚀后退,实质上还是一种滑动类型, 从稳定性评价上,可以概化为抗滑为主,兼有抗倾的模式,因此,可以划归为滑 动类型。 斜坡移动的简要分类(Varnes, 1978) 表 f1.1 移动型式 物质种类 (material) 岩质 工程土 (rock) 粗粒为主细粒为主 崩落 (fall) 岩石崩落 (rock fall) 碎屑崩落 (debris fall) 土崩落 (soil fall) 倾倒 (topple) 岩石倾倒 (rock topple) 碎屑倾倒 (debris topple) 土倾倒 (soil topple) 滑动 (slide) 旋转型 (rotational) 少数单元 (few units) 岩石旋转滑动 (rock slump) 碎屑旋转滑动 (debris slump) 土旋转滑动 (earth slump) 平移型 (translational) 岩石块体滑动 (block slide) 碎屑块体滑动 (debris slide) 土块体滑动 (slab slide) 多数单元 (many units) 岩石滑动 (rock slide) 碎屑滑坡 (debris slide) 土滑坡 (earth slide) 侧向扩展 (lateral spreading) 岩石扩展 (rock spread) 碎屑扩展 (debris spread) 土扩展 (earth spread) 流动 (flow) 岩石流(深部蠕动) (rock flow, or sackung) 泥石流 (debris flow) 泥流 (earth flow) 土蠕变(soil creep) 复合移动 (complex) 两个或以上主要滑动类型组合形式 39 40 附录二: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公式 1.堆积层(包括土质)滑坡 (1)滑动面为单一平面或圆弧形(图f2.1-1 ) a.滑坡稳定性计算 ( (sin cos ) ) (( (cos sin ) )tg ) Σ + + Σ . . . + = i i i Di i i i Wi Di i i i f W A T K W A N R C L α α α α φ (f2.1-1) 其中 孔隙水压力Wi W iW i N = γ h L ,即近似等于浸润面以下土体的面积iW i h L 乘以水的容重 W γ ; 渗透压力产生的平行滑面分力 sin cos( ) Di W iW i i i i T = γ h L β α . β (f2.1-2) 渗透压力产生的垂直滑面分力 sin sin( ) Di W iW i i i i R = γ h L β α . β (f2.1-3) 式中Wi——第i 条块的重量(kN/m); Ci——第i 条块内聚力(kPa); φi ——第i 条块内摩擦角 (°); Li——第i 条块滑面长度(m); αi ——第i 条块滑面倾角(°); βi ——第i 条块地下水流向(°);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Kf——稳定系数。 若假定有效应力 Ni = (1. rU )Wi cosα i (f2.1-4) 其中 U r 是孔隙压力比,可表示为: × 2 ≈ × × = 滑坡总面积 滑坡水下面积 滑体总体积滑体容重 滑体水下体积水的容重 rU (f2.1-5) 简化公式: ( (sin cos ) ) ( ((1 )cos sin ) ) ) Σ + + Σ . . . + = i i i Di i U i i Di i i i f W A T K W r A R tg C L α α α α φ (f2.1-6) Wi A Wi A RDi Di T 图f2.1-1 堆积层滑坡计算模型之一:瑞典条分法(圆弧型滑动面) 41 b.滑坡推力计算公式 对剪切而言: Hs=(Ks-Kf)×Σ(Ti ×cosαi) 对弯矩而言: Hm=(Ks-Kf)/Ks×Σ(Ti ×cosαi) 其中,Hs、Hm——推力(kN); Ks——设计的安全系数; Ti——条块重量在滑面切线方向的分力; (2)滑动面为折线形(图f2.1-2) a.滑坡稳定性计算: n n j i i i Di j n i i n n i n j i i U i i Di i i i j f W A T T W r A R tg C L R K + + + . . . + + = Σ Π Σ Π . = . = . = . = (( (sin cos ) ) ) ((( ((1 )cos sin ) ) ) ) 1 1 1 1 1 1 α α ψ α α φ ψ (f2.1-7) 其中 Rn = (Wn ((1. rU ) cosα n . Asinα n ) . RDn )tgφ n +Cn Ln Tn = (Wn (sinα n + Acosα n ) + TDn Π = ...... . = + + . 1 1 2 1 n j i ψ j ψ iψ i ψ i ψ n 式中 j ψ ——第i 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 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即 ψ j = cos(α i .α i+1 ) . sin(α i .α i+1 )tgφ i+1 其余注释同上。 Wi A Pi-1 Pi+1 R T Wi A Di Di 图f2.1-2 堆积层滑坡计算模型之二:传递系数法(折线型滑动面) b.滑坡推力 应按传递系数法计算,公式如下: Pi = Pi.1 × Ψ + Ks ×Ti . Ri (f2.1-8) 其中 下滑力 sin cos sin cos( ) i i i i W iW i i i i T =W α + A α +γ h L β α . β (f2.1-9) 抗滑力 Ri = (Wi (cosαi . Asinαi ) . NWi .γW hiW Li sin βi sin(αi .βi ))tgφi + Ci Li (f2.1-10) 传递系数 ψ= cos(α .α ) . sin(α .α )tgφ (f2.1-11) i.1 ii.1 ii 孔隙水压力 NWi =γW hiW Li (f2.1-12) 即近似等于浸润面以下土体的面积 hiW Li 乘以水的容重γ W; 渗透压力平行滑面的分力 T =γ hL sin β cos(α .β ) (f2.1-13) DiWiWi i ii 渗透压力垂直滑面的分力 R =γ hL sin β sin(α .β ) (f2.1-14) DiWiWi i ii 当采用孔隙压力比时,抗滑力 Ri可采用如下公式 R = (W ((1 . r )cosα. Asinα ) .γ hL )tgφ+ CL (f2.1-15) i i U i i WiWiiii 式中 rU是孔隙压力比。 2.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锚固力计算 (1)稳定性评价(图 f2.2-1) (W (cosα. Asinα) . V sinα. U )tgφ+ CL Kf = (f2.2-1) W (sinα+ Acosα) + V cosα 其中后缘裂缝静水压力 12 V =γ WH (f2.2-2) 2 沿滑面扬压力 1 U =γ W LH (f2.2-3) 2 其余注释同上。 Wi A 图 f2.2-1 岩质滑坡计算模型:极限平衡法 (2)岩质滑坡锚固力计算 根据极限平衡法进行计算,须考虑预应力沿滑面施加的抗滑力和垂直滑面施加的法向 阻滑力。稳定系数计算公式推荐如下(图 f2.2-2): Kf =(W (cosα. Asinα) .V sinα.U + T sin β )tgφ+ CL (f2.2-4) W (sinα+ Acosα) +V cosα. T cos β 42 Wi A T TsinβTcosβWi A T TsinβTcosβ 图 f2.2-2预应力锚索对滑坡作用示意图 其中后缘裂缝静水压力 12 V =γ WH (f2.2-5) 2 沿滑面扬压力 1 U =γ W LH (f2.2-6) 2 式中 θ——锚索(杆)倾角(°); β——锚索(杆)与滑坡面的夹角(°);与滑面倾角 (α),锚索倾角(θ) 之间的关系为:β=α+θ。 T——预应力锚索锚固力(kN); 其余注释同上。 相应地,预应力锚固力为 KsW .W . CL T =ab (f2.2-7) sin βtgφ+ Ks cos β 其中 Wa =W (sinα+ Acosα ) + V cosα (f2.2-8) Wb =(W (cosα. Asinα ) .V sinα.U )tgφ (f2.2-9) 如果锁定锚固力低于设计锚固力的 50%时,可不考虑预应力锚索产生的法向阻滑力, 稳定系数计算公式简化如下: (W (cosα. Asinα) .V sinα.U )tgφ+ CL Kf = (f2.2-10) W (sinα+ Acosα) +V cosα. T cos β 相应地,预应力锚固力为 KsW .W . CL T =b (f2.2-11) K(a) S cos β 式中注释同第上。 43 附录三:库(江)水位变化岸段地下水位推测方法 1、当地表水体水位上升时,地下水位浸润 线可按下式计算(图 f3.1): 2 s'2 2 y = yp + s (h . hp ) (f3.1) 式中: yp —水位上升后的地表水位(从隔 水层顶面起算)(m); hp —水位上升前的地表水位(从隔水层顶 面起算)(m); s—水位上升前计算点至斜坡距离(m); 图 f3.1地表水位上升引起的地下水位浸润线变化s' —水位上升后计算点至斜坡距离(m); y—水位上升后计算点的地下水位(从隔水层顶面起算)(m); h—水位上升前计算点的地下水位(从隔水层顶面起算)(m)。 2、当地表水体水位下降时,如地表水体水位下降前地表水位与地下水位相同,地下水 位浸润线可按下式计算(图 f3.2): hx,t =h0,0 . (h0,0 . h0,t )F (λ) (f3.2) 2 x λ= 4at (f3.3) KM a = μ (f3.4) M =(h0,0 . h0,t )/2 (f3.5) 式中: h0,0——下降前的地表水位(从隔水 层顶面起算)(m); h0.t ——下降后的地表水位(从隔水层顶面起 算)(m); hx,t ——地表水位下降后计算点的地下水位 (从隔水层顶面起算)(m); F( λ)——地表水位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系数, 可查表 1; t——地表水位下降所经历的时间(s);图 f3.2 水位下降引起的地下水位浸润线变化 a——导水系数(m2/s); K——渗透系数(m/s); M——含水层厚度(m); 44 μ——给水度,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 10取值; X——水位下降后计算点到斜坡距离(m)。 表 f3.1 地表水位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系数 F(λ) λ F(λ) λ F(λ) λ F(λ) 0.03162 0.9643 0.2000 0.7731 1.0000 0.1573 0.0400 0.0016 0.2449 0.7291 1.1400 0.1069 0.0500 0.9436 0.2828 0.6892 1.265 0.0736 0.06325 0.9287 0.3162 0.6548 1.378 0.0513 0.07746 0.9128 0.4000 0.5716 1.483 0.0359 0.08944 0.8994 0.5000 0.4795 1.581 0.0254 0.10000 0.8875 0.6325 0.3711 1.643 0.0202 0.1265 0.8580 0.7746 0.2733 1.732 0.0143 0.1581 0.8232 0.8944 0.2059 1.789 0.0114 表 f3.2 不同岩性地下水渗透性表 土类渗透系数(m/s)孔隙率给水度 砾 2.4 0.371 0.354 粗砂 1.6 0.431 0.338 砂砾 7.6×10-3 0.327 0.251 砂砾 1.7×10-3 0.265 0.182 砂砾 7.2×10-4 0.335 0.161 中粗砂 4.8×10-4 0.394 0.180 砂砾 2.4×10-5 0.302 0.078 中细砂 d50=0.2mm 1.1×10-5~6.1×10-6 0.438~0.392 0.074~0.039 含碎石 5%的粉质粘土 8.33×10-7 0.35 0.0124 含碎石 10%的粉质粘土 1.62×10-6 0.35 0.0198 含碎石 25%的粉质粘土 9.26×10-6 0.35 0.0508 含碎石 35%的粉质粘土 1.88×10-3 0.35 0.0681 45 附录四: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 表 f4.1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 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堆积层滑坡填土滑坡破碎岩石滑坡岩体滑坡 滑 面 土 滑 坡 体 滑 坡 床 滑 面 土 滑 坡 体 滑 坡 床 滑 面 土 滑 坡 体 滑 坡 床 滑 面 土 滑 坡 体 滑 坡 床 滑 面 土 滑 坡 体 滑 坡 床 滑 面 土 滑 坡 体 滑 坡 床 天然含水量ωn + + ++++++± +++++ + + + + 天然密度ρ + + ++++++± +++++ + + + + 重度 Gs + + ++++++± +++++ + + + + 天然孔隙比 e + + +++++ ++++ + 饱和度 Sr + + +++++± ± ++++ ± + 塑限ωP + + +++++± ± ++++ ± + 液限ωL + + +++++± ± ++++ ± + 塑性指数 IP + + +++++± ± ++++ ± + 液性指数 IL + + +++++± ± ++++ ± + 颗粒分析 ± ± ± ± ± ± ± ± +++± ± ± 自由膨胀率 Kv ± ± ± + + 渗透 系数 垂直κv ± ± ± +± ± ± ± ± 水平κh ± ± + ± ± +± ± + ± 剪切 试验 快剪τq + + + +++± +± ± + ± + 固结快剪τcq + ± + + + + + 残余强度剪τr + ± +± + +± + + 浸水饱和剪τCH + + + + + 重合剪τOH + + + + + + + 压缩 试验 压缩系数αV + ± ± ± 压缩模量 Es + ± ± ± 原位 试验 旁压试验 ± ± ± ± ± ± ± ± ± 大面积剪切试验 ± ± ± ± ± ± ± ± ± 静力触探 ± ± ± ± 岩石抗 剪试验 干τc ± ± ± ± ± 湿τw ± ± ± ± ± 崩解性 ± ± ± ± ± ± ± ± ± ± ± ± 易溶盐含量 ± ± ± ± ± ± ± ± ± 矿物分析 ± ± ± ± ± ± ± 注:(1)“±”表示根据需要确定。本表所列项目均按照定测要求考虑。 (2)此表引自《铁道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01),p113。 46 附录五:物探测试方法与适用范围简表 表 f5.1滑坡勘探的地球物理方法选择表 方法名称解决问题应用条件经济、技术特点 电 法 自然电 位法 1.探测滑坡体地下水、流向,确定滑 坡体边界; 2.分析滑坡的活动性; 3.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 1.受地形、环境影响较小。 2.适合地下水位较浅地方 工作。 方法简便、资料直观。 成本低。 充电法 1.探测滑坡体地下水流速、流向; 2.监测滑坡体位移。 受地形、环境影响较小。方法简便,对一些特 殊问题,如地下水活 动,位移监测有显效。 成本低。 电阻率 剖面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 2.探测隐伏地下洞穴的位置、埋深, 判断充填状况; 3.探测拉张裂缝的位置、充填状况。 地形起伏小,要求场地宽 敞。 资料简单、直观,工 作效率高,以定性解 释为主。成本低。 电阻率 测深法 1.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2.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 3.探测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岩性接触 关系; 4.测定滑坡堆积体的厚度,确定堆积 床形态。 1.地形无剧烈变化; 2.电性变化大且地层倾角 较陡地区不宜。 方法简单、成熟,较 普及;资料直观,定 性定量解释方法均较 成熟。成本较低。 激发极 化法 1.测定地下水位埋深; 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含水 特征; 3.探测滑坡体软弱夹层或滑面埋深。 1.地形影响小,要求一定 工作场地; 2.适合岩性变化较小地工 作。 是研究岩石极化特征 的方法,可以提供一 些特殊信息,但机理 较复杂,需认真分析。 高密度 电阻率 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产状、 性质; 2.探测后缘拉张裂缝、前缘鼓胀裂缝 的位置、产状及充填状况; 3.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4.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 5.探测滑坡体地层结构,岩性接触关 系; 6.测定滑坡堆积体的厚度,确定堆积 床形态。 1.地形无剧烈变化,要求 有一定场地条件。 2.勘探深度一般较小, 〈60m。 兼具剖面、深测功能, 装置形式多样,分辩 率相对较高,质量可 靠,资料为二维结果, 信息丰富,便于整个 分析。定量解释能力 强。 成本较高。 电 磁 法 音频大 地电场 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 2.探测拉张裂缝的位置; 1.受地形、场地限制小; 2.天然场变影响较大时不 宜工作; 3.输电线、变压器附近不 宜工作。 仪器轻便,方法简单, 适合地形复杂区工 作,资料直观,以定 性解释为主,适于初 勘工作。成本低。 电磁感 应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 2.探测拉张裂缝的位置。 1.地形相对平坦; 2.强游散电流干扰区不宜 工作。 对低阻体较灵敏,方 法组合较多,可针对 不同地质体采用不同 方式探测,资料结果 较复杂,以定性解释 为主。成本低。 47 电 磁 法 甚低频 电磁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 2.探测拉张裂缝的位置。 1.有效勘探深度较小,一 般数十米; 2.受电力传输线干扰易形 成假异常。 被动源电磁法,较轻 便,受地形限制较小, 以定性解释为主。成 本低。 电磁测 深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产状、 性质; 2.探测滑坡体的地层结构,岩性接触 关系; 3.测定滑坡堆积体的厚度,堆积床的 形态。 1.适于地表岩性较均匀地 区; 2.电网密集、游散电流干 扰地区不宜工作。 工作简便,效率高, 勘探分辨率较高,受 地形限制小,但在山 区受静态影响严重。 成本适中。 瞬变电 磁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产 状、性质; 2.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3.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 4.探测滑坡体的地层结构,岩性接触 关系; 5.探测滑坡堆积体的厚度,确定堆积 床形态。 1.受地形、接地影响小; 2.电网密集、游散电流区 不宜工作; 静态影响和地形影响 较小,对低阻体反映 灵敏,工作方式灵活 多样。成本适中。 探地雷 达 1.探测隐伏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 2.探测拉张裂缝的位置、产状、性质; 3.探测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4.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 5. 测定滑动面的埋深,确定滑动面形 态; 6.探测滑坡体地层结构,岩性接触关 系; 7.探测滑坡体堆积体的厚度,确定堆 积床形态。 1.受地形、场地限制较小; 2.勘探深度较小,最大深 度 30~50m。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适用范围广。成本较 高。 浅层地 震 1.探测隐伏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 2.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3.测定滑动面的埋深,确定滑动面形 态; 4.探测滑坡体的地层结构,岩性接触 关系; 5.探测滑坡堆积体的厚度,确定堆积 床形态。 1.人工噪音大的地区施工 难度大; 2.要求一定范围的施工场 地。 对地层结构、空间位 置反映清晰,分辨率 高,精度高。成本高。 弹 性 波 法 瑞雷波 法 1.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2.探测滑坡堆积体的厚度,确定堆积 床形态。 1.受地形、场地条件限制 较小; 2.勘探深度较小,目前一 般在 30~50m左右。 适合于复杂地形条件 下工作,特别是对浅 部精细结构反映清 晰,分辨率高、工作 效率高。 资料直观。成本适中。 声波法 1.探测隐伏裂缝的延深、产状; 2.测定崩塌体岩石力学性质,确定岩 石完整程度; 3.探测破碎带、裂缝带,较弱地层的 位置、厚度; 4.检测防治工程质量,确定其强度、 均匀性,破坏情况。 1.钻孔测试需在下井管之 前进行; 2.干孔测试需要特殊的耦 合方式。 3.可对岩芯(样)进行测定 测试工作技术简单, 资料分析直观,效率 高,效果明显,并可 获得动力学参数。成 本适中。 层 析 成 像 电阻率 层析成 像 1.探明滑坡体地层结构,确定地层、 厚度、产状等; 2.探明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产 状; 3.探明拉张裂缝的位置、产状。 1充水(液)孔、孔内无套 管。 2.井-井探测有效距离小 于 120m; 3.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 小于 1。 属近源探测,准确性 较高,适合对重点部 位地质要素的详细了 解,资料结果比较直 观、精确。成本较高。 48 电磁波 层析成 像 1.探明滑坡体地层结构,确定地层厚 度、产状等; 2.探明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产 状; 3.探明拉张裂缝的位置、产状。 1.孔内无套管; 2.井-井探测有效距离一 般在 100m以内; 3.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 小于 1。 适合对重点部位地质 要素的勘探,资料准 确、直观。成本较高。 地震层 析成像 1.探明滑坡体的地层结构,确定地层 厚度、产状; 2.探明隐伏断层的位置、产状; 3.探明拉张裂缝的位置、产状。 1.钻孔的激发、接收条件 要尽可能一致; 2.可在井管孔中施工; 3.井-井探测距离小于 120 m; 4.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 小于 1。 适合对重点地质要素 的了解,资料准确、 直观。成本较高。 声波层 析成像 1.探明拉张裂缝的位置、产状; 2.探明滑动带、滑动面的形态、埋深。 1.受发射能量限制,井 -井 跨距一般较小,最大约 30~50m。 2.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 小于 1。 为无损检测工作,孔 内工作激发比较简 单,可测声波参数多, 信息量大。成本较高。 测 井 电阻率 测井 1.测定滑坡体地层结构,确定地层厚 度、埋深; 2.测定软弱地层、滑动带(面)的埋 深、厚度。 在充水(液)孔中测试。电极组合方式较多, 资料解译简单、成熟。 放射性 测井 1.探测滑坡体的密度特征,确定滑面 位置、埋深; 2.探测滑坡体软弱层、滑动带的埋深、 厚度。 1.干、充水(液)孔中测 试; 2.孔内无套管。 方法简单、资料直观。 参数测 井 1.探测滑坡体含水特征变化; 2.探测滑坡体孔隙度等特征。 1.干、充水(液)孔中测 试; 2.孔内无套管。 对地层微观结构灵 敏,可解决一些特殊 问题,如渗漏率、持 水性等。 井下电 视 1.了解孔内地层岩性、完整程度; 2.确定滑坡体滑动面、滑动带的位置、 埋深及特征; 3.监测钻孔的施工质量。 1.干孔、清水孔; 2.孔内无套管。 信息量大、直观,能 提供彩色井壁图像, 利于分析。成本适中。 氡气法 1.探测隐伏断层的位置; 2.研究滑坡体的活动性; 3.初步划分滑坡体的范围。 1.受地形、场地、环境的 限制小; 2.测点尽可能避开近期的 人工扰动地段。 方法简便,限制少, 适于普查工作。成本 低。 放 射 性 及 其 它 方 法 汞气测 量 1.探测隐伏断层的位置、分布; 2.研究滑坡体的活动性。 1.受地形、场地、环境的 限制小; 2.取样点避免近期的人工 扰动。 方法简便,资料直观, 效率高,适于普查工 作。成本低。 微重力 测量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 2.探测滑坡体的厚度、边界形态等; 3.研究滑坡体的应力场分布情况。 1.要求精确的测地工作; 2.不受场地、环境限制, 在坑道、平洞中可开展工 作。 测量条件简单,资料 分析难度较大,适合 于在某些特殊环境下 的工作。成本高。 测温法 研究滑坡体的活动性。 1.地表条件比较单一地 区; 2.测温深度要一致。 方法简单,适于初勘 工作。 49 表 f5.2滑坡勘查地球物理方法优化组合表 方法 工作阶段 初步勘查详细勘查专项勘查 直流电法 自然电位法 ※※ ※ ※ 充电法 ※ ※ ※※ 电阻率剖面法 ※※ ※※ ※ 电阻率测深法 ※※ ※※ ※※ 激发激化法 ※※ ※※ ※ 高密度电阻率法 ※ ※※※ ※※※ 电磁法 音频大地电场法 ※※ ※ ※ 电磁剖面法 ※※ ※ ※ 甚低频电磁法 ※※ ※※ ※ 电磁测深法 ※ ※※ ※ 瞬变电磁法 ※※ ※※※ ※ 探地雷达 ※ ※※※ ※※ 弹性波法 浅层地震法 ※ ※※※ ※※ 瑞雷波法 ※※ ※※※ ※※ 声波法 ※ ※※※ ※※※ 层析成像法 电阻率层析成像 ※ ※※ ※※ 电磁波层析成像 ※ ※※ ※※※ 地震层析成像 ※ ※※ ※※※ 声波层析成像 ※ ※※ ※※ 测井 电阻率测井 ※ ※※ ※※ 放射姓测井 ※ ※※ ※※ 参数测井 ※ ※ ※ 井下电视 ※ ※ ※※ 放射性及其他 氡气法 ※※ ※ ※※ 汞气测量法 ※ ※ ※※ 微重力测量 ※※ ※ ※ 测温法 ※※ ※ ※※ 注:※可用方法;※※常用方法;※※※优选方法。 50 表 f5.3 崩塌勘查的地球物理方法选择表 方法名称解决问题应用条件经济、技术特点 电 法 电阻 率剖 面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 2.探测隐伏地下洞穴的位置、埋深,判断充 填状况; 3.探测拉张裂缝的位置、充填状况。 地形起伏小,要求场地宽 敞。 资料简单、直观, 工作效率高,以定 性解释为主。成本 低。 电阻 率测 深法 1.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2.探测隐伏破碎带的位置; 3.探测隐伏洞穴的位置、埋深; 4.探测塌陷区地层结构,岩性接触关系。 1.地形无剧烈变化; 2.电性变化大且地层倾角 较陡地区不宜。 方法简单、成熟, 较普及;资料直观, 定性定量解释方法 均较成熟。成本较 低。 高密 度电 阻率 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产状、性质; 2.探测隐伏地下洞穴的位置、形态、埋深, 判断充填物性质; 3.探测隐伏裂缝的位置、产状、延伸及充填 状况; 4.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5.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 6.探测崩塌体的地层结构,岩性接触关系; 7.测定崩塌堆积体的厚度,确定堆积床形态。 1.地形无剧烈变化,要求有 一定场地条件。 2.勘探深度一般较小, 〈60m。 兼具剖面、深测功 能,装置形式多样, 分辩率相对较高, 质量可靠,资料为 二维结果,信息丰 富,便于整个分析。 定量解释能力强。 成本较高。 电 磁 法 音频 大地 电场 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 2.探测隐伏裂缝的位置、连通情况; 3.探测岩性接触带位置; 4.探测隐伏洞穴的位置。 1.受地形、场地限制小; 2.天然场变影响较大时不 宜工作; 3.输电线、变压器附近不宜 工作。 仪器轻便,方法简 单,适合地形复杂 区工作,资料直观, 以定性解释为主, 适于初勘工作。 成本低。 电磁 感应 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 2.探测隐伏裂缝的位置、连通情况; 3.探测岩性接触带的位置; 4.探测隐伏洞穴的位置、大致埋深及充填性 质。 1.地形相对平坦; 2.强游散电流干扰区不宜 工作。 对低阻体较灵敏, 方法组合较多,可 针对不同地质体采 用不同方式探测, 资料结果较复杂, 以定性解释为主。 成本低。 甚低 频电 磁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 2.探测隐伏裂缝的位置、连通情况; 3.探测岩性接触带的位置; 4.探测隐伏洞穴的位置、判断充填性质。 1.有效勘探深度较小,一般 数十米; 2.受电力传输线干扰易形 成假异常。 被动源电磁法,较 轻便,受地形限制 较小,以定性解释 为主。成本低。 电磁 测深 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位置、产状、性质; 2.探测隐伏地下洞穴的位置、形态及充填物 性质; 3.探测崩塌体的地层结构,岩性接触关系; 4.探测崩塌堆积体的厚度,堆积床形态。 1.适于地表岩性较均匀地 区; 2.电网密集、游散电流干扰 地区不宜工作。 工作简便,效率高, 勘探分辨率较高, 受地形限制小,但 在山区受静态影响 严重。成本适中。 瞬变 电磁 法 1.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产状、性 质; 2.探测隐伏地下洞穴的位置、形态及充填物 性质; 3.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4.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 5.探测崩塌体的地层结构,岩性接触关系; 6.探测崩塌堆积体的厚度、堆积床形态。。 1.受地形、接地影响小; 2.电网密集、游散电流区不 宜工作; 静态影响和地形影 响较小,对低阻体 反映灵敏,工作方 式灵活多样。成本 适中。 51 探地 雷达 1.探测隐伏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 2.探测隐伏地下洞穴的位置、形态; 3.探测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4划分基岩风化带,确定其厚度; 5.探测裂缝的位置、产状; 6.探测崩塌体的地层结构,,岩性接触关系; 7.探测崩塌堆积体的厚度、堆积床形态。 1.受地形、场地限制较小; 2.勘探深度较小,最大深度 30~50m。 具有较高的分辨 率,适用范围广。 成本较高。 弹性 波法 浅层 地震 法 1.探测隐伏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 2.探测隐伏地下洞穴的位置、形态; 3.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4探测崩塌体的地层结构,岩性接触关系; 5.探测崩塌堆积体的厚度、堆积床形 1.人工噪音大的地区施工 难度大; 2.要求一定范围的施工场 地。 对地层结构、空间 位置反映清晰,分 辨率高,精度高。 成本高。 瑞雷 波法 1.探测隐伏裂缝的位置、产状; 2.探测隐伏地下洞穴的位置、形态; 3.测定覆盖层厚度,确定基岩面形态; 4.探测崩塌堆积体的厚度、堆积床形态。 1.受地形、场地条件限制较 小; 2.勘探深度较小,目前一般 在 30~50m左右。 适合于复杂地形条 件下工作,特别是 对浅部精细结构反 映清晰,分辨率高、 工作效率高。 资料直观。成本适 中。 声波 法 1.探测隐伏裂缝的延深、产状; 2.测定崩塌体岩石力学性质,确定岩石完整 程度; 3.探测破碎带、裂缝带,较弱地层的位置、 厚度; 4.检测防治工程质量,确定其强度、均匀性, 破坏情况。 1.钻孔测试需在下井管之 前进行; 2.干孔测试需要特殊的耦 合方式。 3.可对岩芯(样)进行测定 测试工作技术简 单,资料分析直观, 效率高,效果明显, 并可获得动力学参 数。成本适中。 电阻 率层 析成 像 1.探明崩塌体地层结构,确定地层厚度、产 状; 2.探明隐伏洞穴的位置、空间形态、充填性 质; 3.探明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产状; 4.探明隐伏裂缝的位置、产状。 1充水(液)孔、孔内无套管。 2.井-井探测有效距离小于 120m; 3.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 小于 1。 属近源探测,准确 性较高,适合对重 点部位地质要素的 详细了解,资料结 果比较直观、精确。 成本较高。 层析 电磁 波层 析成 像 1.探明崩塌体地层结构,确定地层厚度、产 状; 2.探明隐伏洞穴的位置、空间形态、充填性 质; 3.探明隐伏裂缝的位置、产状; 4.探明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产状。 1.孔内无套管; 2.井-井探测有效距离一般 在 100m以内; 3.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 小于 1。 适合对重点部位地 质要素的勘探,资 料准确、直观。成 本较高。 成像 地震 层析 成像 1.探明崩塌体地层结构,确定地层厚度、产 状; 2.探明隐伏洞穴的位置、空间形态; 3.探明隐伏断层的位置、产状; 4.探明隐伏裂缝的位置、产状。 1.钻孔的激发、接收条件要 尽可能一致; 2.可在井管孔中施工; 3.井-井探测距离小于 120 m; 4.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 小于 1。 适合对重点地质要 素的了解,资料准 确、直观。成本较 高。 声波 层析 成像 1.探明隐伏裂缝的位置、产状; 2.探明隐伏洞穴的位置、空间形态; 3.探明崩塌体的力学性质、完整程度。 1.受发射能量限制,井 -井 跨距一般较小,最大约 30~50m。 2.剖面与孔深比一般要求 小于 1。 为无损检测工作, 孔内工作激发比较 简单,可测声波参 数多,信息量大。 成本较高。 测井 井下 电视 1.了解钻孔内岩石破碎带的发育特征、状况; 2.了解钻孔内洞穴的位置、形状及发育特征; 3.确定钻孔的施工质量。 1.干孔、清水孔; 2.孔内无套管。 信息量大、直观, 能提供彩色井壁图 像,利于分析。成 本适中。 52 放射 性及 其它 方法 氡气 法 1.探测隐伏裂缝的位置、分布; 2.探测隐伏断层的位置、分布。 1.受地形、场地、环境的限 制小; 2.测点尽可能避开近期的 人工扰动地段。 方法简便,限制少, 适于普查工作。成 本低。 汞气 测量 法 1.探测隐伏裂缝的位置、分布; 2.探测隐伏断层的位置、分布。 1.受地形、场地、环境的限 制小; 2.取样点避免近期的人工 扰动。 方法简便,资料直 观,效率高,适于 普查工作。成本低。 微重 力测 量 1.探测隐伏洞穴的位置、埋深; 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 1.要求精确的测地工作; 2.不受场地、环境限制,在 坑道、平洞中可开展工作。 测量条件简单,资 料分析难度较大, 适合于在某些特殊 环境下的工作。成 本高。 表 f5.4 崩塌勘查地球物理方法优化组合表 工作阶段 方法选择 方法 初步勘查详细勘查专项勘查 电法 电阻率剖面法 ※※ ※※ ※ 电阻率测深法 ※ ※※ ※ 高密度电阻率法 ※ ※※※ ※※ 电磁 法 音频大地电场法 ※※※ ※※ ※ 电磁感应法 ※ ※※ ※ 甚低频电磁法 ※※ ※※ ※ 电磁测深法 ※ ※ ※ 瞬变电磁法 ※ ※※ ※※ 探地雷达 ※ ※※ ※※ 弹性 波法 浅层地震波法 ※※ ※※※ ※※ 瑞雷波法 ※ ※※※ ※※ 声波法 ※ ※※※ ※※※ 层析 成像 电阻率层析成像 ※ ※※ ※ 电磁波层析成像 ※ ※ ※※※ 地震层析成像 ※※ ※※※ 声波层析成像 ※ ※※ ※※ 测井井下电视 ※※ ※※ 放射 性及 其它 氡气法 ※※ ※ ※ 汞气测量法 ※※ ※ ※ 微重力测量 ※ ※ ※ 注: ※可用方法※※常用方法 ※※※优选方法 53 附录六:滑坡监测适用方法技术简表 表 f6.1滑坡监测适用方法技术简表 监测 内容 主要监测 方法 主要监测仪器监测方法的特点适用性评价 大地测量 法(三角 交会法、 经纬仪 水准仪 测距仪 投入快、精度高、监控面广、 直观、安全;便于确定滑坡位 移方向及变形速率。 适用不同变形阶段的位移监 测,受地形通视和气候条件 影响,不能连续观测。 几何水准 法、测距 法、视准 线法) 全站式速测仪、电子 经纬仪等 精度高、速度快、自动化程度 高、易操作、省人力,可跟踪 自动连续观测,监测信息量大。 适用不同变形阶段的位移监 测,受地形通视条件的限制。 外 近景摄影 法 陆摄经纬仪等 监测信息量大、省人力、投入 快、安全,但精度相对较低。 主要适用于变形速率较大的 滑坡水平位移及危岩陡壁裂 缝变化监测,受气候条件影 响较大。 观 变 GPS法 GPS接收机 精度高、投入快,易操作,可 全天候观测,不受地形通视条 件限制,目前成本较高,发展 前景可观。 适用于滑坡体不同变形阶段 地表三维位移监测。 形 测缝法 (人工测 缝法、自 动测缝 法、遥测 法) 钢卷尺、游标卡尺、 裂缝量测仪、伸缩自 记仪、测缝计、位移 计、激光测距仪等 人工、自记测缝法投入快、精 度高、测程可调、方法简易直 观、资料可靠;遥测法自动程 度高,全天候观测,安全、速 度快、自动采集、存储,打印 和显示观测值,远距离传输, 精度相对低,一般仪器易出故 障,长期稳定性差,资料需要 用其它监测方法校核后使用。 人工、自记测缝法适用于裂 缝两侧岩土体张开、闭合、 位错、升降变化的监测;遥 测法适用于加速变形阶段及 施工安全的监测,后者受气 候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测斜法倾斜仪 具有测量范围大、精度高( 10 角秒)、温度系数低、操作简单、 测量效率高等优点。 很适合用于高边坡,高挡墙 等因开挖及沉降引起的旋转 变形监测。 地 下 深 部 变 测斜法 (钻孔测 斜法、竖 井测斜 法) 钻孔倾斜仪,多点倒 锤仪等 精度高、效果好,易遥测、易 保护,受外界因素干扰少,资 料可靠;测程有限,成本较高, 投入慢。 主要适用于滑坡体变形初 期,在钻孔、竖井内测定没 滑体内不同深度的变形特征 及滑带位置。 形 测缝法 (竖井) 多点位移计、井壁位 移计、位错计等 精度较高、易保护、投入慢、 成本高,仪器、传感器易受地 下水浸湿、锈蚀。 一般用于监测竖井同内多层 堆积特这间的相对位移。目 前多因仪器性能、量程所限, 主要适用于初期变形阶段, 即;小变形,低速率,观测 时间相对短的监测。 重锤法 重狸、极坐标盘、坐 标仪、水平位错计等 精度高、易保护、监测直观、 可靠;电测方便,量测仪器便 于携带,但受潮湿强酸碱 适用于平硐内上部危岩相对 下部稳定岩体的水平剪切位 移监测。 54 测缝法 (硐室) 单向、双向、三向测 缝计、位移计、伸长 仪等。 于携带,但受潮湿、强酸、碱、 锈蚀等影响。 适用于平硐内危岩裂缝的三 维(X、Y、Z三方向)监测 和危岩体界面裂缝沿硐轴方 位移的监测。 适用于岩质边坡后期变形阶 段的监测,危岩加固跟踪安 全监测,为预报岩石的破坏 提供依据。 物理 与化 学场 地音量测 法 声发射仪 地音探测仪 测岩土体 应力 锚索测力计、锚杆拉 力计、岩(土)体压 力盒 可连续观测,监测住自丰富, 灵敏度高,省人力;测定的岩 石微破裂声发射信号比位移信 息超前 3—7日。 适用于岩质边坡后期变形阶 段的监测,危岩加固跟踪安 全监测,为预报岩石的破坏 提供依据。 地下 水动 态 地下水动 态 水位自动记录仪 主要适用于监测岩质滑坡体内不同部位的应力变化,分析、判 断崩滑体变形情况。 测孔隙水 压 孔隙水压计 钻孔渗压计 适用于滑坡体不同变形阶段的监测,其成果可做基础资料使 用。 测泉流量三角堰、量杯等 测河水位水位标尺等 诱发 因素 测降水量雨量计、雨量报警器 55 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 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 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56
本文档为【(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01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4KB
软件:Word
页数:91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8-09-07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