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新高考书稿必修2(修订)专题八(修订)

浙江新高考书稿必修2(修订)专题八(修订)

举报
开通vip

浙江新高考书稿必修2(修订)专题八(修订)专题八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习串讲】 一、本专题课程标准内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本专题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知道古...

浙江新高考书稿必修2(修订)专题八(修订)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八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习串讲】 一、本专题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内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本专题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道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济;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工官”和“匠户”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工商业的管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本专题学习提要: 农业的生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抵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四、本专题学习建议 1.要注意课前准备。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中国古代政治的变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为什么古代中国制度越到后来越是精密,特别是官僚行政制度,这显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日渐多元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受到精耕细作农业文化的影响。因此,要尽可能与必修一第1专题联系,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与地位。要划出结构图,如在学手工业这块内容中,把其技术的时步罗列出来,再以从人力到自然力的能源变迁划成结构图。要读好本书的概念,像对精耕细作、重农抑商都有新的解释,还有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雇佣关系不能和资本主义萌芽划上等号。目前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过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这个问题不必过多学习考虑。 2.要树立正确观念。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如小农经济作为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式,要明确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能因其与西方经济比较体现出来的不足而否定小农经济曾起过的历史作用。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对重农抑商等政策的评价。又如要从整个农业发展史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的生产技术演变,需要对在那个时代的突破充分肯定,对长时间没有质的飞跃要做分析,即有两点要引起充分的重视:(1)生产技术的改进是建立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是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可是在牛耕技术之后,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并没有出现重大的技术突破。另外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3.要善于思考联系。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总体目标来把握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手工业和商业的解释中也充分注意了这一点。要注重古代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互为背景分析问题,探究古代中国历史续时性和共时性发展的结合点。如我国的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的阶段特征的形成与前述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两方面因素的作用有关,而且与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甚至文化的综合影响分不开。 4.要把握世界大势。不同于古代希腊的海洋文明,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在此基础上带动中华古文明全面繁荣,如在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就是世界领先,需要注意的是手工业部门众多,长期领先于世界。西方以希腊、意大利为中心形成了繁荣的地中海商贸区,并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东方有着简单的联系。但在14-15世纪,由于发展条件上的差距,如新航路的开辟等,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却在明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特别是海禁政策影响下,导致了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当然,不能把西方简单地等同于东方,马克思也只考察过希腊文明,所以我们对“重农抑商”的概念进行了重构,认为中国根本没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 5.注意与现实联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不仅论述了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而且提出了改革完善土地制度的基本思路。 五、本专题核心概念 1.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与耕作方式(1)耕作技术有一个从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的转变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已形成;②便于中耕的曲柄锄等工具的应有,开始出现了精耕技术;③精耕技术的出现,促使中国亩产量逐渐提高(由于地力和时代的差距,亩产量差距非常大),推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④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特点,这是古代中国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也正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2)耕作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形式。①商鞅变法时实行编户制度以户收税,强令成年男子分户;②曲辕犁的出现则增强了劳动者个体独立操作的能力。(3)在农业发展阶段上,南方晚于北方,西方迟于东方。①不同于北方的旱地栽培中的中耕技术,南方精耕细作的关键是育秧移载技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派农业技术人员支援非洲,传授的即为此技术),直到曲辕犁与翻车的发明,实现了水田耕作和排水干田后,而此时的北方早已形成精耕细作技术体系。②推行“垄作”和中耕是北方精耕细作的重要环节,而在欧洲实现一直要到17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 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经济最主要的形式,是一种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然经济。①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而产生。②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我国主要采取实物和货币地租形式(欧洲主要是劳役地租形式),这就使农民更多关心亩产量,力求有更多和剩余产品,因此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劳作也更精细、辛苦。③小农经济非常脆弱,抵御风险的能 力非常低下,于是希望有自己的代表加以保护,皇权也由此产生,一旦遇到灾荒疾疫形成流民状态,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因之酝酿。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又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④现代化都需要一个小农经济快速发展过程,都需要农业的支撑,在中国,由于皇帝、官僚统治下的赋税量过大,特别是高度强化的政治体制,制约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 3.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古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是“国有”(国者,一家一姓之国也,家天下也)和“私有”并存,而且“国有”高于“私有”,因为“朕即国家”,只要皇帝命令,任何人的土地都可被全部没收,财产全部充公。(不同于今天我们惩处贪官要分清合法收入和违法所得)。所以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私有制(如经常出现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强中体现出来的缺乏私有产权保障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如经常出现强制农民种桑树等侵犯农民自主经营权等。“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抄家”现象显然与古代中国这这一传统惯性有关)。(2)均田制、屯田制都属于“国有制”,均田制一般在大规模农民战争后建立的王朝初年实行,朝廷把一些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农民既要国家交纳财富又要入则为民出则为兵。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贵族地主的吞并,这一制度往往半途而废。(3)土地兼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由所有权和劳动者的分离所造成。土地兼并势必带来土地和人口的隐报,进而影响政府的运转。所以许多王朝(宋代比较特殊)都反对土地兼并,许多改革也由此着眼。 4.水利工程与王朝的兴衰。中国具有大河文明的特点,水治则国兴,水患则国亡,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汉唐之治、康乾盛世的出现显然与黄河的成功治理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秦国的崛起就与水利密切相关,冷兵器时代要富国强兵,惟有水利兴,农业兴,以农立国,水利与牛耕密切结合成就了秦王扫六合。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韩国,想出“使水工郑国间秦作注溉渠,令费人工,不东伐”的“疲秦计”,计划以10万民夫,10年时间拖累秦国。阴谋泄露后,郑国仍受重用,后建成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秦国第二大粮仓,加上都江堰灌区的成都平原这一秦国第一大粮仓,成为秦国得以高飞的两只翅膀:养活秦国60万军队,并横扫天下。而其他六国,水利工程尽付厥如。另外,涉及都江堰时尽量和世界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学习灌溉工具时尽可能和精耕细作联系起来。 5.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自给自足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特别是明清以后,由于人地矛盾尖锐,精耕细作更深入,使得农民更加要依靠手工业来弥补日常生活所需和应付租税,手工业与农业结合更深。(2)分布的格局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除了受资源、交通限制较大的矿冶业外,历史上发达的手工业区都分布于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地带。因为精耕细作的农业不但能为手工业提供原料,而且有条件将农业富余人口转化为手工业者。前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农业经济中心南移后,手工业中心也开始向长江中下游流域集中。(3)古代手工业发展受政府工商业政策制约很大。在“工商为末”思想的支配下,民间手工业无论如何发展都摆脱不了官府的掌控。一方面是对手工业品的需求一般都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官营工业提供;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也没有给手工业以较大的独立发展的机会。(4)就阶段性而言,宋代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高峰。不但许多手工业部门达到领先于世界的水平,而且还是手工业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时期(如四大发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经营模式多元,产品种类繁多”、“ 工艺先进,产品精美”、“ 走向世界,影响深远”在宋代多有体现。(5)从地域性而言,明中叶后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市镇为中心的工业区:如苏州地区的丝织、景德镇的瓷器等。 6.古代中国的商业。(1)发展的原因:①生产力的提高引起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生产技术的限制,个体生产者不可能真正自给自足;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由于自然资源的差异,出现了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等不同的经济类型,促使了交换的发展;③人们消费需要上升。(2)表现:①商业空间不断扩大,突出反映在“市”的发展,如由城市向农村扩展;如时间上的延伸等;②商业组织出现商业行会和“商帮”组织;③商品构成由奢侈品向日用品发展;④商业管理突出政府作用,同时也出现了金融服务方式; 7.古代中国的城市。(1)古代中国,如明清时代,大部分人的消费水平很低,商品市场的繁荣,大城市的出现与人民生活不构成紧密联系,是朝廷消费所造成的,国家军事和行政消费占主导。(2)这与国家强大的官营手工业和官营商业连在一起的,城市主要是政治而非商业功能。(3)在西方国家,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生产功能,具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方向。 8.重农抑商政策。(1)以农业为本的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古代封建统治者都重农抑商:在社会价值上,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强化本末意识;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在制度方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2)总体上农业是基础,“重农”的目的主要在于耕战。对于“抑商”则要具体分析:①抑商重要目的是将商业的利益集中于国家之手。所以它体现在重官商、抑私商,重商业。徽商与晋商都是红顶商人即可证明。②抑商的另一目的是保障粮食安全。所以它防止中小商贩人数过多,遏止农民经商。这在人地矛盾尖锐的古代中国是有道理的。(3)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地位。但统治者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私有人工商业发展,其结果必然打乱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 9.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明朝初年朱元璋下诏“寸板不许下海”是锁国政策的开端,后代统治者继续遵循,是因为它既有统治者害怕商品经济发展威胁皇权专制统治的原因,也有抵御外来势力干扰的考虑,还有天朝上国文化心理的影响。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时期,采取锁国政策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中国因此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典例精讲】 【例1】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解析:中国古代耕作技术有一个从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的转变过程。而牛耕的进步,劳动者个体独立操作的能力的加强,是其核心环节。我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纺织原料的变化是最基本的一条线索。而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讲,中国古代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比西方早多少年,而是在于其传播及对世界文明进步造成的影响。这是我们学习西方人定议的所谓“四大发明”的关键点。由此看来,本题牢牢切准了文明演进的主干知识。就本题而言,一是要注意是反向型选择题,二是明确C项有两个问题存在,一方面是时间不准确,应当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另外从题干和价值看,不应当定位传入“阿拉伯”就结束,应当有“再传入欧洲”的意识。本题还告诉我们,模块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答案为C。 【例2】古时浙江金华一带有一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回家翻地块”,此谚语反映了当时 A.主张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B.对统治者的普遍不满情绪 C.商品经济兴盛的社会现状 D.战乱不断的恶劣生活环境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以及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B、C、D三项并不能材料中反映出,尽管也有可能属于农本思想提出的原因。答案为A。 【例3】公元前1年,汉哀帝一次就赠匈奴“衣三百七十袭,锦绣缯帛三万匹,絮三万斤”;有钱的平民也“穿衣戏弄”,甚至豪富人家的犬马也“衣文绣”。上述材料表明 A.南方成为丝织业重心 B.当时西汉丝织业发达 C.丝织品不断大量外销 D.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题干中的 材料。题干材料既不是针对丝织业重心的转移而言,又没 有体现出对外贸易的特点,故排除A、C;我国人民掌握 养蚕缫丝技术是在新石器时代,故答案为B。 【例4】右图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 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以及手工业 发展情况。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元代开 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徽商最早出现于明中期,故选D。 【例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本题表面上考核材料信息的汲取能力(第②③),实际上涉及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第①④)。农业税的消长不但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还取决于国家的赋税政策。实际上,此时的宋朝,经过王安石变法,农业生产是有所发展的。故①不可选。宋朝重视商业是不争的事实,但重视商业与否定重农抑商政策是两回事,所谓重农抑商的“抑商”主要还是指抑制从商人员过多和抑制私商两个角度。说重农抑商政策不再实施既不能从材料中反映推论出,更不符合宋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的事实。故④不可选。答案为C。 【例6】下面是一组摘自明代典籍的材料: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剩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摘自《胶滨语录》 材料三 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摘自《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四 明末李自成起义明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后期哪一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三对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分别是什么解决方法?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材料四表达了农民阶级怎样的经济要求?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及引发的相对问题。注重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只要有一定的古代土地制度知识的积累及正确阅读材料,则可较易解答。 答案:(1)土地兼并。(2)一种是借鉴先代均田制加以改良,一种是夺取地主土地。区别:就手段而言,一是改良,一是暴力;就目的而言,一是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一是打破旧秩序。(3)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土地的要示(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 【例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 单位:钱 项目 数量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赋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役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 开支 食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衣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何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 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解析:(1)计算西汉年收支情况时应留意备注中关于役的注析,分为亲身服役和以钱代役两种情况,因此计算方式也分为两种方式。(2)从以上计算结果看,无论哪一种方式,农民都不敷支出;西汉的农民要想维持生计的,就必须做到开源节流,把“耕”与“织”联系在一起。(3)从赋役征收的情况看:算赋和口赋征收的是货币,还可以钱代役,这样促使了农产品大量的流入市场成为商品,从而促进了商业繁荣。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商业繁荣并非由市场形成(可以参看第28题,对古代城市的繁荣有新的解释)。(4)首先需明确西汉的商业繁荣的原因和明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雇佣关系的出现” 从而定论。(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除了“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否还有其它说法,已超出高中生能力,暂且按课本说法定论,有兴趣的可继续探究,这对历史学习还是有好处的。) 答案:(1)①以钱代役收支: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 ②: 亲身服役收支:8500-283―406―4918―2732―300=-139 (2)从问题(1)计算结果看,西汉农民年收支为负增长,故采用耕织结合形式,主要为了:①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夜织可一定程度解决全家穿衣问题,并节省穿衣开支。②换取粮食。把夜织的织物换取一定粮食,以补不足。③将夜织织物销售,缴纳各种货币形式的税赋、开支。总之为基本维持生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西汉农民以至于后世小农家庭,都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从材料可知,西汉赋役以上交实物和货币为主,为求得更多实物和货币:①小农积极开荒、精耕细作,希能收获更多,这为西汉商业繁荣提供了原料和商品。②耕织经济形式下的部分农产品不得走向市场,以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了西汉商业繁荣。③耕织经济形式下的部分手工织物,也得以进入市场,这也推动了西汉商业繁荣。 (4)不成立。理由:①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而西汉的商业繁荣受限于重农抑商国策下,未能萌发出资本主义的幼芽。②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在手工业上要出现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而西汉时期依然是耕织结合,生产中未出现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③资本主义萌芽要以扩大再生产为发展动力,而西汉的商业繁荣主要是为了缴纳赋税和维持基本生活,并未能起到扩大再生产的作用。④资本主义萌芽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标,而西汉的商业繁荣和耕织经济形式仍是以缴纳赋税和维持小农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的。 总之,西汉商业繁荣并不能说明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能力训练】 1.农业革命发生以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其主要的表现是 A.人类采集食物的范围扩大 B.人类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C.人类开始适应了自然环境 D.自然已无法满足人类需要 2.下面从左向右的三幅历史图片反映了 骨耜 井田 铁犁 A.精耕细作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确立 C.经营方式的改变 D.生产技术的进步 3.下列对右图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铁农具开始使用的事实 B.使用的曲辕犁可控制犁地深浅 C.反映的耕作方式在汉代已出现 D.表明农耕技术实现革命性发展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现状 B.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C.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交换不发达 5.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中原王朝采取“用险制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A.联络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6.“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先后有3000多万华北穷苦百姓相继踏上关东大地。华北地区人民向关东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关外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统治者鼓励垦荒 B.华北地区经过长期开发,水土流失,土地贫瘠,民不聊生 C.华北各省人多地少,兵灾匪祸频繁 D.清朝灭亡后,关内满族害怕汉族报复,大部迁回东北 7.据考古发掘,古代中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培育出了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培育出了粟,两大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可以相媲美。但是从公元前5世纪起的一段时期,我国北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比南方要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A.秦朝统一后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B.南方自然条件差且水灾频繁 C.北方铁器牛耕较早得到的推广 D.北方劳动力资源比南方丰富 8.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商代人们进入了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社会现实是 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丝织业规模扩大 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官府垄断丝织业 10.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11.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衙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茶具 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12.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有研究者根据这一材料证明“最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商业广告”的结论。这一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13.南宋时期,浙江境内的某名窑继承了越窑传统,烧制出粉青、梅子青等名贵釉色,成为青瓷中的最高典范。这个瓷窑应该是 A.定窑 B.钧窑 C.龙泉窑 D.铜官窑 14.“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制脱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圆明园兽首 15.清嘉庆年间,有官员提出:“若不准开厂(手工业作坊或手工工场),则工作之人无以资生,添数十万无业流民,难保其不附从为乱,故只当听其经营,不可扰事。”这段材料主张: A.严禁手工业生产,有利封建统治 B.为解决流民问题维护统治,准许手工生产 C.重农轻商的影响,反对手工生产 D.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鼓励发展手工业生产 16.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17.唐朝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所反映的实质是 A.杜绝在乡村及边远地区设市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县治所具备设立市场条件 18.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聚集),……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下列对这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长安城的“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②政府减弱了对“市”的管理能力 ③唐代后期长安城“夜市”比较繁荣 ④“夜市”的繁盛反映了当时商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贫困并购买力低下 B.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C.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D.资本无法实现扩张 20.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长期在外经商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注重多样化经营 21.有史书记载,明中后期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这表明 ①当时市场繁荣  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 ③阶级矛盾缓和  ④上层社会出现拜金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A.东方社会必然盛行专制主义 B.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主义 C.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的基础 D.儒学是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23.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24.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国初海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禁止任何海外相关贸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旨在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D.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5.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了汉、宋时期的两位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 甲(汉朝商人):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到长安后。我发现长安城中 “夜市”比较繁华,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东市和西市,甚为不便。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 乙(宋朝商人):我在汴河沿岸经营一家酒楼,生意红火,每天晚上打烊很迟,因而影响了隔壁住户的休息。他们几次将我告上衙门,但我都赢得了官司,因为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商人的地位也远远高于农民。 请找出上述甲、乙两位同学的阐述中四处不尽符合史实的地方。并说明你的理由。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云:“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于树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长。”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 材料二 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7世纪最冷。自天启6年(1626年)至崇祯13年(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 材料三 明末各地灾情情况选登 崇祯元年(1628年)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雨雪、木冰,岁大饥。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 崇祯5~7年 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 崇祯13年(1640年) 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浙旱蝗。河南北数千里,白骨纵横,民父子相食。 ——据(《明史》等资料汇编 材料四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日:“朕凉德藐躬,上千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明史》卷二十四 (1)材料一表明了布罗代尔怎样的史学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崇祯皇帝认为明朝灭亡与“天咎”相关,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观? (4)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试结合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说明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关系。 2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材料一 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 (1)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 “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三例。(比如:瑞雪兆丰年)。并简要说说你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唐·白居易 (4)概述白居易诗中描述所反映的主要观念或思想。 (5)概述白居易诗中描述所反映的主要观念或思想。 2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撑内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 材料二 “杭城(杭州)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 ——皆据(宋)吴自牧《梦粱录》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以下这两幅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设计家Thomas(1804—1872)的画册《 AllomCHINA 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两幅画透露出当时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那些实际情况?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怎样的风土人情? (3)对比前两问,相比于西方国家,你认为宋代杭州商业发展可能还有什么特点?并请分析其原因。并据你的回答说明中国古代城市的根本特征。 29.“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 材料二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3)近代以来,宁波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宁波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 (4)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五口通商后,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为了阻止外国商船北上,乾隆曾经试图提高宁波等港口的关税,但是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愤怒之下,1757年乾隆断然决定:以后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地贸易。 ——郎咸平《天下宁波帮:诚信、团结、现代商业意识》 (5)联系以上材料分析归纳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商人的特点,说明 “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的原因。并请同时分析指出“宁波帮”企业在近代发展中的阻碍因素。 参考答案(8) 1.B 2.D 3.C 4.B 5.D 6.C 7.C 8.A 9.A 10.A 11.D 12.A 13.C 14.A 15.B 16.D 17.C 18.D 19.D 20.C 21.B 22.C 23.A 24.A 25甲(汉朝商人):①错误:“长安城中 “夜市”比较繁华。”理由:汉朝时“夜市”还没有出现。②错误:“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理由:汉朝对市场的管理非常严格,商业交易受到官府得严格控制。③错误:“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理由:在汉代时候,商品交易的市和居民区是被严格分开的,不可能混杂在一起。 乙(宋朝商人):①错误:“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理由: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以来统治者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政策。 26(1)肯定了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气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2)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3)天人感应,君权神授。(4)君主专制统治,政治黑暗腐朽,不能有效抵御、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小农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因此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 27(1)图1: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2:喜上眉梢;图3: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图4: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2)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合喜事多等(意思符合即可)。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低平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言之成理即可)(3)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4)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 28本题紧紧围绕核心概念展开(1)现象:杭州多依赖外地粮食;杭州米行、米市众多。原因: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长途贸易发展;城市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商品经济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交通便利。(2)特征:政治上封建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思想上愚昧落后。风土人情:人口众多;人们的发型、服饰奇异;生活节奏缓慢;吸食鸦片。(任意两点)(3)生活性消费多于生产性消费;奢侈品消费多于日用品消费;行政军事消费多于商业市场消费。(只要从消费主体、产品结构的角度回答即可,不拘泥于文字)原因:中国是专制主义国家。根本特征:政治中心。 29(1)晋商和徽商: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宁波帮: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 (2)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宁波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对外开放。1984年宁波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4)受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宁波帮敢为天下先,敢于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宁波地方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和商业传统;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后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热情等。(其中四点即可)(5)特点:浙江商人诚信;善于创新,团结;具有现代商业意识。(其中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阻碍因素:封建主义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本文档为【浙江新高考书稿必修2(修订)专题八(修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615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51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8-09-04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