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举报
开通vip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说明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8、教学进程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课堂讲授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习题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课:安排每章后。(三)考试环节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答问、笔记、小测验、作业等。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解释、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五、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黎诣远《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周惠中:《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Varian:Intermediatemacroeconomics,w.w.Nortoncompany,fourthedition,2002Pindyck:Macroeconomics,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2000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核算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国民经济五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关系;领会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含义及关系。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本章共分七节,四学时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学时)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4、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0.5学时)1、GDP的含义2、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对于核算GDP的意义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0.5学时)1、用支出法核算GDP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0.5学时)1、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2、国民经济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0.5学时)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0.5学时)1、名义GDP的概念2、实际GDP的概念3、GDP平减指数第七节、结束语(0.5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3、国民收入构成及其恒等关系。4、基本概念的理解。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适当介绍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适当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SNA体系和MPS体系,讲解过分强调GDP的危害。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采用对比和案例教学的分析方法。每次课课前用5分钟提问,对提问内容精心设计。讲授结束时用3分钟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包括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与微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2)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第一次课章节第十二章的第一、二、三节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学时)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4、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0.5学时)1、GDP的含义2、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对于核算GDP的意义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0.5学时)1、用支出法核算GDP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3、GDP的含义教学难点1、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2、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3、用收入法核算GDP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与提问相结合师生活动设计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100字ppt自我介绍模板入职应聘自我介绍模板职场自我介绍医院面试自我介绍 ,对学生提出上课要求和注意事项。第一次课是学生新学期的开始,所以本次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次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活动展开:通过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引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过与微观经济学对比讲解弄清两者的异同;在讲GDP的含义时联系具体实例并介绍我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用具体数例或课后习题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在讲授中注意提问,与学生互动,可适当介绍该学科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业布置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4、课后复习题第1、3、4题后记 第二次课章节第十二章的第四、五、六、七节教学内容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0.5学时)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0.5学时)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0.5学时)1、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概念2、GDP平减指数第七节、结束语(0.5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相关总量指标的含义及其关系2、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恒等关系教学难点1、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2、名义GDP与实际GDP的理解及其关系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自学、讨论结合师生活动设计课前复习提问: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理解GDP的含义要注意哪些方面?接着提问并讲解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相关总量指标的含义及其关系;从总产出等于总收入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推出二、三、四部门的恒等关系;讲解名义GDP与实际GDP时结合课后练习加深理解;结束语部分归纳总结后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SNA体系和MPS体系。本次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本次课教师要对本章进行小结。习题讲解时可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以提问和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业布置课后习题第2、6、7、8题后记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1.基本内容:一、均衡的产出1.几个假定2.均衡产出的概念  (1)均衡产出        (2)图形3均衡的条件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2.储蓄函数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社会消费函数三、其他消费函数1.相对收入假说    2.生命周期理论3.永久收入假说四、国民收入的决定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3.乘数及其理论4.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章(节)第十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均衡产出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均衡产出的条件,理解知道凯恩斯的绝对消费函数理论。教学内容一、均衡的产出1.几个假定2.均衡产出的概念(1)均衡产出(2)图形3.均衡的条件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2.储蓄函数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社会消费函数重点难点重点消费函数的形式难点均衡的条件本章参考书目与资料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教具 一、提问复习:第十二章的内容,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1、引导学生讨论消费由什么决定?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消费与绝对收入的关系。四、2、讲清楚凯恩斯的绝对消费函数的形式C=α+βY的意义五、巩固复习:教学后记 作业与思考题课后习题的第1题和第2题。章(节)第十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以及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变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其他消费函数理论,理解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教学内容一、其他消费函数1.相对收入假说2.生命周期理论3.永久收入假说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1.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收入2.储蓄函数决定的收入重点难点重点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收入难点相对收入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理论本章参考书目与资料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教具 六、提问复习第内容,导入新课:七、1、总支出的含义八、2、凯恩斯消费函数九、讲授新课:一十、1、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2、图示结合代数形式理解均衡收入的决定;巩固复习:教学后记 作业与思考题课后习题的第3题到第9题章(节)第十三章第五节到第八节内容乘数理论、各种乘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乘数的基本原理,理解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教学内容一.乘数及其理论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三.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四.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重点难点重点乘数及其理论难点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本章参考书目与资料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教具 提问复习:第十二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导入新课。讲授新课:1、乘数理论(过程要讲清,结合存款货币的创造)2、三部门收入的决定(定量税和比例税)3、各种乘数(政府支出、税收、转移支付、平衡预算乘数)讲4、四部门经济中的决定巩固复习:……教学后记 作业与思考题课后习题的第10题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基本内容:一、投资的决定1.实际利率与投资            2.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3.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4.预期收益、风险与投资         6.托宾的“q”说二、IS曲线1.IS曲线及其推导            2.IS曲线的斜率3.IS曲线的移动三、利率的决定1.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2.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3.流动偏好陷阱              4.货币需求函数5.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四、LM曲线1.LM曲线及其推导            2.LM曲线的斜率3.LM曲线的移动五、IS-LM分析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投资函数与IS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货币的需求函数与LM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理解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的各种因素,理解IS-LM模型分析。3.教学重点难点:IS曲线、LM曲线和IS-LM模型分析是教学的重点,资本的边际效率概念的理解、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以及LM曲线的三个区域理解是教学的难点。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要求学生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认真做好课后习题,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章(节)第十四章第一节内容投资的决定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投资函数、掌握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理解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及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投资边际效率曲线。教学内容一、投资的决定1.实际利率与投资2.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3.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4.预期收益与投资5.风险与投资6.托宾的“q”说重点难点重点投资函数,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难点资本边际效率概念的理解本章参考书目与资料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教具 一十一、提问复习:第十三章的内容,导入新课。一十二、讲授新课:一十三、1、引导学生思考投资由什么决定,影响投资的因素有哪些?提出投资函数的概念,强调投资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一十四、2、由投资需求曲线概念引导出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重点讲授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及意义。一十五、3、由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推导投资边际效率曲线。4、预期收益与投资、风险与投资要求学生自学,简单介绍托宾的“q”说一十六、巩固复习:小结本次课主要内容。教学后记 作业与思考题资本边际效率对投资决策的意义?课后习题2-3题章(节)第十四章第二节内容IS曲线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IS曲线的斜率及IS曲线的移动。教学内容二、IS曲线1.IS曲线及其推导2.IS曲线的斜率3.IS曲线的移动重点难点重点IS曲线方程及其推导难点影响IS曲线斜率因素的分析本章参考书目与资料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教具 提问复习:一十七、简单回顾上次课内容,导入新课。一十八、讲授新课:一十九、1、IS曲线的含义,强调IS曲线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二十、2、从与利率相关的投资函数、与收入相关的储蓄函数(由消费函数推导)、及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I=S的均衡条件推导IS曲线方程并举例描述曲线形状。结合教材中四象限图加深理解。3、分析影响IS曲线斜率的因素,重点强调d和β对曲线斜率的影响。4、简单讲授IS曲线的移动。巩固复习:小结本次课重点内容。教学后记 作业与思考题课后习题的第1题、第4-5题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课时安排:2小节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应当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学会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教学重点: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财政政策产生不同效果及其原因。教学难点: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挤出效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参考书目:1、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黄亚钧.袁志刚.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韩秀云.推开宏观之窗.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2、简述影响IS曲线、LM曲线的因素。导入:在上一章中我们分析了IS和LM曲线。由于在短期内,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来自需求方面,所以IS-LM模型是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所以西方学者认为,这两大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可以通过IS-LM模型得到清楚的说明。本章在上一章说明IS-LM模型的基础上,阐述西方学者是如何运用IS-LM模型分析西方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的。第二步,讲授新课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二、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对利率、消费、投资和GDP的影响政策种类对利率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对GDP的影响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货币政策(投资津贴)上升增加增加增加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下降增加增加增加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1.IS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2.LM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三、挤出效应1.挤出效应的概念2.挤出效应的产生原因3.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第三步,归纳总结将本节知识厘清思路,明确重点、难点。思考题:1、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Δm·(1/k),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A LM陡峭,IS也陡峭B LM和IS一样平缓C LM陡峭而IS平缓        D LM平缓而IS陡峭教学后记: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教学内容:第三节货币政策效果课时安排:2小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其原因;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教学重点: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货币政策产生不同效果及其原因。教学难点: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其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参考书目:1、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杨长江、石洪波.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当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分别处于怎样的情况下时,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当IS曲线的斜率给定不变时,LM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使IS曲线移动时对利率的影响越大,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也就是说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LM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LM曲线越平坦,IS曲线移动时将导致国民收入发生较大的变动,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我们本节课接着学习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货币政策产生不同效果及其原因。第二步,讲授新课第三节货币政策效果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1.IS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2.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1.古典主义极端情况的含义2.财政政策完全无效的原因3.货币政策的完全有效性的原因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第三步,归纳总结将本节知识厘清思路,明确重点、难点。思考题:1、运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教学后记: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教学内容: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课时安排:2小节教学目的: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教学重点和难点: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参考书目: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经济萧条时期可以采用哪些政策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可画图说明。导入:从以上回答中,以及上两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一定时期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无论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两种政策的搭配使用都可以用于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又由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都是极端的情况,在实际中很少存在,因此,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既可选择财政政策,也可选择货币政策,或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就有一个政策如何选择,并使之配合的问题。第二步,讲授新课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一、政策的选择当均衡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决策者可以进行多种政策选择,一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增加了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但也使利率上升;二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但使利率下降;三是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对这两种政策搭配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有不同的影响。见下表。政策均衡的国民收入均衡利率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下降从上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这两种政策都可以增加总需求,使国民收入增加,但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货币政策的实施是通过对利率的影响来影响总需求的。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搭配产出利率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4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三、案例分析第三步,归纳总结厘清本节知识思路,形成完整体系,明确重点、难点。思考题:1、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2、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教学后记: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课时安排:2小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教学重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教学难点:功能财政思想,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自动稳定器。教学方法:讲授法参考书目:1、(美)迈克尔·帕金著,梁小民译.宏观经济学(第5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怎样的混合政策?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导入:上一章更偏重于从理论方面说明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本章则侧重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即阐述宏观经济政策在实践中是如何执行的。第二步,讲授新课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一、充分就业二、价格稳定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四、平衡国际收支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二、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运用三、自动稳定器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四、功能财政与平衡预算财政五、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六、公债与赤字第三节货币政策一、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二、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第三步,归纳总结厘清本章知识思路,形成完整体系,明确重点、难点。思考题:1、举例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2、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教学后记: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失业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了解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种类、形成原因及效应;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作用。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本章共分八节,六学时第一节失业的描述(0.5学时)1、失业的数据2、失业的分类3、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0.5学时)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0.5学时)1、失业的影响2、奥肯定律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0.5学时)1、通货膨胀的数据2、通货膨胀的衡量3、通货膨胀的分类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1.5学时)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4、构性通货膨胀5、通货膨胀的持续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0.5学时)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1学时)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第八节结束语(0.5学时)习题(0.5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治理,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难点。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在教学中注意在讲授完有关经济理论时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运用通胀理论分析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2.查阅资料:各国自然失业率不同的原因;3.案例分析:为何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和失业如此之低?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书后习题(P636)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第一次课章节第十八章的第一、二、三、四节教学内容第一节失业的描述(0.5学时)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0.5学时)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0.5学时)1、失业的影响2、奥肯定律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0.5学时)1、通货膨胀的数据2、通货膨胀的衡量3、通货膨胀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失业的概念与分类2、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3、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分类教学难点1、奥肯定律、自然失业的表达方式2、失业的经济学解释3、通货膨胀的衡量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兼有讨论、提问。师生活动设计课前提问: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2、如果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不稳定,会出现什么经济问题?3、失业与通货膨胀有何关系?课堂活动展开:从案例:“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及“美国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引入学生学习新课,接着讲解失业率的概念及失业的分类,注意比较概念。板书演算:自然失业率与离职率与就职率的关系,画图讲解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失业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并正确理解奥肯定律的实质。讲通货膨胀时,可举例提问某产品价格上涨是否是通货膨胀,怎样衡量通货膨胀?等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举例让学生上台计算通货膨胀率π作业布置1、什么叫自然失业率?什么叫通货膨胀?2、、课后作业第2题。3、预习下一节内容。后记 第二次课章节第十八章的第五、六节教学内容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1.5学时)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4、结构性通货膨胀5、通货膨胀的持续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0.5学时)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货膨胀的原因2、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教学难点1、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自学、讨论结合师生活动设计课前提问内容:复习提问:1、什么叫摩擦性失业,什么叫周期性失业?2、奥肯定律的内容怎样表述?课堂活动展开:提问:通货膨胀为何政府要进行治理?通货膨胀有哪些原因?指导学生看书,再就学生存在的疑点进行重点讲解,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的学生易理解。但公式的推导需要讲解(或提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学生上台画图演示,并比较两者对经济的不同影响。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同时要讲清通货膨胀的反面是通货紧缩。联系我国情况讲解案例:1996~2002我国连续8次降息与今年来连续5次涨息的情形。要学生分析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再分配与产生的影响。本次课内容较多,讲授后老师要进行归纳总结。作业布置课后习题5、6、7题后记 第三次课章节第十八章的第七、八节教学内容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1学时)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第八节结束语(0.5学时)习题讲解(0.5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及其政策含义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教学难点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自学、讨论结合师生活动设计课前复习提问:1、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2、什么叫结构性通货膨胀?活动展开:首先提问: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有何关系?长期内都会保持这种关系吗?讲解分析,让学生明白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和政策导向。通货膨胀内预期不变,长期内由于预期的通货膨胀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理解预期的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π-πe)=-ε(u-u※)的含义。作业布置课后练习9、10题。后记 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基本范畴的含义。把握经济增长的测度模型和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周期的历史沿革和基本表现形态。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及扩展,经济周期的乘数-加数原理和实际周期理论。学会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分析中国改革和开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能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本章共分10节,八学时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0.5学时)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0.5学时)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2、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3、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第三节、增长核算(1学时)1、增长核算方程2、增长的经验估计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四节、新古典增长理论(2学时)1、基本假定和思路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3、稳态分析4、储蓄率的增加5、人口增长6、资本的黄金律水平7、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第五节、内生增长理论(0.5学时)1、基本模型2、两部门模型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0.5学时)1、鼓励技术进步2、鼓励资本形成3、增加劳动供给第七节、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0.5学时)1、经济周期的含义2、经济周期的特征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0.5学时)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周期研究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第九节、乘数-加速数模型(1学时)1、加速原理2、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3、乘数-加速数模型第十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2、基本理论教学重点与难点1、经济增长核算2、新古典增长理论3、乘数-加速数模型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在教学中注意在讲授完有关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时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书后习题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第一次课章节第二十一章的第一、二、三节教学内容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0.5学时)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0.5学时)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2、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3、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第三节、增长核算(1学时)1、增长核算方程2、增长的经验估计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2、增长核算方程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教学难点增长核算方程及其应用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自学、讨论结合师生活动设计课前提问内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本次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说明中国的“经济奇迹”。在进行增长核算教学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增长在要素与技术间的分配,并测度各自的贡献率。作业布置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3、中国该树立总样的发展观,你的理由是什么?后记 第二次课章节第二十一章的第四节教学内容第四节、新古典增长理论(2学时)1、基本假定和思路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3、稳态分析4、储蓄率的增加5、人口增长6、资本的黄金律水平7、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2、稳态分析3、储蓄率的增加4、人口增长5、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教学难点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2、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自学、讨论结合师生活动设计课前提问内容:经济增长理论的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假设条件在经济模型的构建中有何作用?本次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说明新古典增长理论及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在讲授时注意模型的逻辑推导和增长过程中的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作业布置1、什么时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2、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那些影响?3、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那些影响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Y=f(K)=2k-0.5k2人均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为0.03,求:(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2)与黄金律相对应的人均资本量。 后记 第三次课章节第二十一章的第五、六、七、八节教学内容第五节、内生增长理论(0.5学时)1、基本模型2、两部门模型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0.5学时)1、鼓励技术进步2、鼓励资本形成3、增加劳动供给第七节、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0.5学时)1、经济周期的含义2、经济周期的特征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0.5学时)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周期研究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内生增长理论基本模型2、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3、经济周期的基本范畴教学难点内生增长理论基本模型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自学、讨论结合师生活动设计课前提问内容: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改革后,中国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本次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说明经济周期理论。讲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及推导出现实的政策选择,结合改革后中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和“软着陆”说明经济周期的基本范畴。作业布置怎样理解现实生活中经济过热和内需不足的周期性波动?后记 第四次课章节第二十一章的第九、十节教学内容第九节、乘数-加速数模型(1学时)1、加速原理2、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3、乘数-加速数模型第十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2、基本理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加速原理2、乘数-加速数模型3、实际经济周期基本理论教学难点1、乘数-加速数模型2、实际经济周期基本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相结合师生活动设计课前提问内容:什么是乘数原理?本次课主要以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主要介绍乘数-加速数原理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与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比较,通过讨论,说明各自的优缺点。本章内容结束后,教师作本章内容的小结。作业布置1、说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2、课后习题:12、13、14题后记 
本文档为【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5-24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