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理学教案-第四章血液循环-6学时

生理学教案-第四章血液循环-6学时

举报
开通vip

生理学教案-第四章血液循环-6学时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第四章血液循环-1课时安排2学时授课时间第8周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教学方法(请打√)讲授讨论□示教□自学辅导□其他□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影音□其他□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掌握心动周期;心动周期内心室压力、容积的变化及瓣膜的活动。2.熟悉第一、二心音的机制和意义。3.掌握心肌细胞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和机制。教学重...

生理学教案-第四章血液循环-6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第四章血液循环-1课时安排2学时授课时间第8周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教学方法(请打√)讲授讨论□示教□自学辅导□其他□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影音□其他□教学目的和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掌握心动周期;心动周期内心室压力、容积的变化及瓣膜的活动。2.熟悉第一、二心音的机制和意义。3.掌握心肌细胞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和机制。教学重点: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心音的产生、第一、二心音的机制。教学难点:心脏泵血机制及过程。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通识教育:讲述芮成钢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芮成钢被称为学习中的“战斗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兴趣。一、课程导入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二、讲授新课第一节心脏的生理一、心动周期1.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cardiaccycle)。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2.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systole)和舒张期(diastole)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而休息时间缩短。这样将不利于心室充盈;不利于心室休息和供血,故心率过快对心脏不利,也将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二、心脏泵血过程1.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开始。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心房收缩期间泵入心室的血量约占整个心动周期中心室总回流量的25%。心房收缩的意义:①增加心室的容积和压力——利于心室射血;②降低心房压力——利于静脉血回流。2.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1)心室收缩期(以左心室为例):①等容收缩期(periodofisovolumiccontraction):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等容收缩期的特点:a.心室第一次密闭;b.室内压升高最快;c.心室容积最大,保持不变。②快速射血期(periodofrapidejection):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超过主动脉压,推动半月瓣开放,血液被迅速射入主动脉,射出的血量很大,占心搏出量的70%,称为快速射血期。③减慢射血期(periodofslowejection):心室收缩力量和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称为减慢射血期。此时室内压虽已略低于主动脉压,但因心室内的血液有较大的动能,仍能继续流向动脉。心室射血期的特点:a.由于心室收缩引起室内压提高,使射血得以完成;b.心室容积由最大至最小;c.射血速度由快至慢。(2)心室舒张期①等容舒张期(periodofisovolumicrelaxation):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下降,使半月瓣关闭;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故房室瓣仍关闭。由于主动脉瓣和房室瓣都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该期是室内压下降最快的时期。等容舒张期的特点:a.心室第二次密闭;b.室内压下降最快;c.心室容积最小,保持不变。②快速充盈期(periodofrapidfilling):当心室继续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继续强烈舒张,使室内压更低于房内压甚至造成负压,使心房和大静脉内的血液因心室的“抽吸作用”而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③减慢充盈期(periodofreducedfilling):随着心室内充盈的血量增多,心室与心房、大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变慢,称之为减慢充盈期。在减慢充盈期的后半段时间(相当于心室舒张的后三分之一期间),由于下一心动周期心房的收缩,又“挤入”额外的血液到心室,此时又进入下一心动周期。心室充盈期的特点:a.由于心室舒张引起室内压下降低于房内压,使充盈得以实现;b.心室容积由最小至最大;c.充盈速度由快至慢。(3)心动周期的特点: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8~24mmHg)比左心室(80~130mmHg)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1/6。④左、右心室的搏出血量相等。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最高的时期是快速射血期。因为主动脉压高于左心房内压,所以心室从血液充盈到射血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心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变化幅度大),因此心室从充盈到射血这段时间内压力是不断升高的;而从减慢射血期至心室等容舒张过程中左心室内压是逐渐降低的,至等容舒张期末达最低。3.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的变化心房内压可用腔静脉脉搏表示,心房内压力曲线的变化表现为三个正波(a、c、v波)和两个负波(x、y波),各波的意义:a波:心房收缩,房内压↑。c波:心室收缩,室内压↑,房室瓣凸向心房,使房内压↑。v波:等容舒张期末,心房中积存较多血液,使房内压↑。X降波:心室射血,体积减小,心底、房室瓣下移,房内压↓。y降波:心室充盈,心房中血液流入心室,房内压↓。4.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1)心房-心室压力差:是心室充盈的动力;主要靠心室的舒张形成;决定房室瓣的开与关。(2)心室-动脉压力差:是心室射血的动力;主要靠心室的收缩形成;决定动脉瓣的开与关。(3)房室瓣:关闭:等容收缩期初;开启:快速充盈期初(等容舒张期末)。(4)半月瓣:关闭:等容舒张期初;开启:快速射血期初(等容收缩期末)。三、心音1.心音的概念:在胸壁的一定部位用听诊器听到的一些随心动周期而规律变化的声音,主要由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流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2.心音听诊的意义:判断瓣膜的功能状态、心律、心率。3.心音的成分:主要由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1)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异同:第一心音第二心音 出现时间(标志):心缩期(心室收缩开始)心舒早期(心室舒张开始)`心音特点:音调低,历时较长 音调高,历时较短听诊部位:心尖区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听诊区意义:反映心室收缩力量 反映动脉压的高低(2)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形成机制:①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是心室收缩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这一时期包括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关闭之前。第一心音是由房室瓣关闭、心室收缩使血流冲击房室瓣引起心室振动及心室射出的血液撞击动脉壁而引起的振动混合而成。②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早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主要是由于半月瓣迅速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引起的振动以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的。(3)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三心音发生在快速充盈期末,是一种低频率低振幅的心音,其形成可能与心室部分充盈后血流速度突然改变而造成的心室壁和瓣膜的振动。在儿童及年轻人可听到第三心音。第四心音又称心房音(atrialsound),是心房收缩使血液进入心室而引起的振动,老年人可出现。当第三心音、第四心音出现在成人时多为病理现象。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1)一次兴奋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心肌细胞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兴奋性依次发生以下周期性的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心肌机械变化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①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ERP):从0期去极→复极3期达-60mV。包括:绝对不应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ARP):从0期去极→复极3期达-55mV;局部反应期:从-55mV→-60mV②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RRP):从-60mV→-80mV③超常期(supranormalperiod,SNP):从-80mV→-90mV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与钠通道的状态有关,而钠通道的状态又与膜电位的变化有关。所以,随着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兴奋性的变化呈现周期性。有效不应期内,钠通道完全失活(绝对不应期)或仅有少量钠通道刚开始复活(局部反应期),此时心肌的兴奋性完全丧失(绝对不应期)或极低(局部反应期),所以,即使给予强刺激心肌细胞也不会产生反应(绝对不应期)或仅产生局部兴奋(局部反应期)。因此在有效不应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和机械收缩。相对不应期内,大部分钠通道已经逐渐复活,但开放能力未达到正常状态,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新的动作电位。超常期内,钠通道已经基本复活,而且膜电位靠近阈电位,使其兴奋性高于正常,因而用阈下刺激即可引起细胞兴奋。在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内,由于部分钠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而不能开放,所以此时引起的动作电位与正常动作电位不同,其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都小于正常,兴奋传导的速度也较慢。心肌细胞有数百毫秒的有效不应期(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此期内的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产生新的兴奋和收缩,因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总是保持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以实现其泵血功能。2.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之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搏点的异常刺激,可在正常节律之前发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期外)收缩。由于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收缩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常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失效,因此在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这称为代偿间隙。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心肌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搏细胞,是正常的起搏点。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1.心肌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1)起搏点(pacemaker):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窦房结(90~100次/分)潜在起搏点(异位心律):房室交界(40~60次/分);浦肯野纤维(15~40次/分)(2)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方式:①抢先占领(preoccuppation):潜在起搏点的4期自动去极化尚未达阈电位时,已受到窦房结发出并传播来的兴奋所激动而产生动作电位,其自身的自动兴奋便不可能表现出来。②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suppression):潜在起搏点在窦房结较高频率的节律长期驱动下,自身处于超速驱动的状态,而自律活动被压抑的效应。表现为一旦窦房结的驱动作用中断,潜在起搏点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从被压抑的状态恢复过来,再表现出本身的自动节律。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①4期去极化的速度;②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③阈电位水平。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兴奋在心脏的传导1.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整块心肌相当于一个机能上的合胞体,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细胞间传导。2.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1)传导的顺序:窦房结(P细胞)→心房肌、结间束(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结区)→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2)传导的特点:①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其中P细胞是起搏细胞,过渡细胞的作用是将P细胞的兴奋向周围传播。②优势传导路连接左、右心房,可使左右心房几乎同时收缩。③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0.02~0.05米/秒),形成房-室延搁(0.1秒),以保证心房、心室的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的血液充盈。④心房内和心室内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传导速度快,从而保证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有利于实现泵血功能。(3)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结构因素:①心肌细胞的直径;②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数量。生理因素:①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②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四、心肌的收缩性及其特点1、“全或无”式收缩:功能性合胞体作用——同步收缩2、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特别长3、依赖外源性Ca2:心肌细胞的肌浆网不发达,贮存的Ca2量也较少;同时需要依赖2期Ca2内流(ICa-L),才能触发肌浆网释放更多的Ca2(钙触发钙释放)。否则,将造成“兴奋-收缩脱耦联”或“电-机械分离”。课程小结: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2.心脏泵血机制及过程(重点和难点)3.心音的产生、第一、二心音的机制和意义。心肌细胞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和收缩关系;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和产生;4.窦性心律、异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的概念;影响自律性的因素;5.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原理;路径;影响因素;心肌细胞收缩性特点。10分钟:课程导入20分钟:心脏泵血过程10分钟:心音及特点20分钟:心肌的生理特性10分钟:课程小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1.心脏泵血机制及过程?2..心音的产生、第一、二心音的机制和意义。3.心肌细胞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和收缩关系;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和产生;4.窦性心律、异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的概念;影响自律性的因素;5.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原理;路径;影响因素;心肌细胞收缩性特点。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互联网资源等):1.《正常人体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2.百度、百度文库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第四章血液循环-2课时安排2学时授课时间第8周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教学方法(请打√)讲授讨论□示教□自学辅导□其他□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影音□其他□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掌握各类血管的特点。2.了解血流动力学的相关知识。3.掌握中心静脉压;4.熟悉静脉血压和回流影响因素教学重点:1.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其意义;2.微循环的组成、调节及意义。3.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教学难点:1.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阻力)2.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程回顾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2.心脏泵血机制及过程(重点和难点)3.心音的产生、第一、二心音的机制和意义。心肌细胞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和收缩关系;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和产生;4.窦性心律、异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的概念;影响自律性的因素;5.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原理;路径;影响因素;心肌细胞收缩性特点。二、讲授新课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vessels)——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作用:(第二心脏作用)①变间断的心脏射血为持续的血液流动;②缓冲动脉血压不致于大起大落(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差)。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作用: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precapillaryresistancevessels)——小动脉和微动脉。作用:构成主要的外周阻力,维持动脉血压。通过动脉壁平滑肌的舒缩活动使局部血管的口径和血流阻力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改变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sphincter)——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环绕的平滑肌。作用:控制其后的毛细血管的关闭和开放,以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5.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作用:是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postcapillaryresistancevessels)——微静脉。作用:通过舒缩改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血压,影响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的分配情况。7.容量血管(capacitancevessels)——静脉。作用:容纳全身循环血量的60~70%,起血液贮存库作用。8.短路血管——动-静脉吻合支。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JohnsHopkins大学生理学W.Milnor教授的定义:血流动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应用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血液、血液所流经血管树的特性、以及血液流动和伴随流动进行物质交换的规律。StephenHales英格兰著名生理学家,被称为血流动力学的创始人。1.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bloodflow)——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1)泊肃叶定律:单位时间内液体的流量(Q)与管道两侧的压力差(P1-P2)以及管道半径(r)的4次方呈正比,与管道的长度(L)呈反比。由于常数K与液体的粘滞度η有关,所以泊肃叶定律又可写为:(2)层流和湍流层流(laminarflow)——液体中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都与血管的长轴相平行;且血管轴心处的流速最快,越靠近管壁,流速越慢。湍流(turbulence)——是一种不规则的流动状态。湍流的结构至今还未彻底研究清楚。湍流中包含有大大小小的涡和二次流等。湍流流场中的每一点上流速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不规则的起伏,其振幅、频率及方向等都是随机的。血流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时,血流中各个质点的流动方向不一致,产生旋涡。关于湍流的形成条件,Reynolds提出一个经验公式:V——血液在血管中的平均流速(cm/s);D——管腔直径(cm);ρ——血液密度(g/cm3);η——血液粘滞度(泊)从最优化的观点来看,有理由相信人体循环的几何形状应使湍流不易发生,从而在保证供血量的情况下作功最小。血流快,血管粗,粘滞度低时,易发生湍流。一般当Re数>2000时,可发生湍流。2.血流阻力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和血液粘滞度(bioodviscosity)呈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呈反比。R主要由r和η决定。血液粘滞度的影响因素有:(1)红细胞比容。(2)血流的切率(shearrate)(3)血管口径(4)温度三、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1.静脉血压 静脉血压远低于动脉压,而且越靠近心脏越低。静脉压分为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为4~2cmH2O。意义:反映心脏射血功能(心功能)和静脉回心血量(循环血量)的关系。(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外周静脉压——指各器官静脉中的血压。2.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血管系统中的血液受重力影响所产生的静水压与体位有关。静水压对静脉功能的影响远大于对同一水平的动脉功能的影响。因为静脉有较大的可扩张性。血管的可扩张性是指血管壁内外的压力差(跨壁压)每改变1mmHg时血管容积变化的百分数,可用下式表示:△VD=————△P×V0其中D为可扩张性,△V为血管容积的变化值,△P为跨壁压的变化值,V0为血管的初始容积。3.静脉血流(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在静脉系统中,血压仅下降15mmHg,故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小,仅占整个体循环总阻力的15%。(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②心脏收缩力量:静脉回流的动力是静脉两端的压力差,即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压力差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③体位改变: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⑤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四、微循环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1.微循环的组成和功能(1)组成: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metarteriole)、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2)微循环的三条途径及其作用:①迂回通路(营养通路):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②直捷通路(thoroughfarechannel):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骨骼肌中多见)。③动-静脉短路(arteriovenousshunt):组成: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作用:调节体温(皮肤分布较多)。2.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内皮细胞+基膜,厚0.5微米。3.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400亿根,1000平方米。4.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1)微循环的血流特点:①血管口径小,血流慢,一般为层流;②毛细血管血压的高低取决于其前阻力血管与后阻力血管的比值(5:1时,平均为20mmHg);③微动脉是总闸门;④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分闸门,它们由于受代谢产物的调节,不断发生5~10次/分的交替舒缩,称为血管舒缩活动(vasomotion)。(2)微循环的血流调控:①毛细血管压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成反比。②微动脉的阻力对微循环血流的控制起主要作用。③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主要受代谢产物调节。5.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1)扩散(diffusion):为主要方式。直径小于毛细血管壁孔隙的分子可以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发生净移动。(2)滤过和重吸收:滤过(filtration):由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的差异而引起的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管外的移动。重吸收(reabsorption):由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的差异而引起的液体由毛细血管外向毛细血管内的移动(与滤过方向相反的液体移动)。(3)吞饮(pinocytosis):五、组织液的生成1.组织液的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除基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与血浆大致相同。促使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的力量包括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促使液体从血管外重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力量有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因此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effectivefiltrationpressure)可表示为: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通过计算,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10mmHg,有液体滤出毛细血管;而毛细血管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8mmHg,产生组织液的重吸收。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六、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1.淋巴液的生成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每小时约有120ml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每天约2~4L。毛细淋巴管的起始端为袋状盲管,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没有基膜。相邻的内皮细胞边缘像瓦片状相互覆盖,形成向管腔内开放的单向活瓣。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胶原细丝与组织中胶原纤维相连,使毛细淋巴管总处于扩张状态。所以组织液和其中的蛋白质、脂肪滴、红细胞、细菌等微粒,都可通过这种活瓣进入毛细淋巴管而不能返回组织液。2.淋巴循环的功能(1)回收蛋白质;(2)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4)淋巴结起防御屏障的作用。3.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淋巴管中的淋巴借助管壁“淋巴管泵”(平滑肌的收缩和瓣膜)的作用向前流动而不能倒流;淋巴管周围组织对淋巴管的压迫等因素都能促进淋巴回流。10分钟:课程回顾15分钟1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2.心脏泵血机制及过程(重点和难点)3.心音的产生、第一、二心音的机制和意义。心肌细胞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和收缩关系;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和产生;4.窦性心律、异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的概念;影响自律性的因素;5.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原理;路径;影响因素;6.心肌细胞收缩性特点。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互联网资源等):1.《正常人体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2.百度、百度文库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第四章血液循环-3课时安排2学时授课时间第9周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教学方法(请打√)讲授讨论□示教□自学辅导□其他□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影音□其他□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掌握RAAS系统的产生和功能;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血管升压素的产生和功能;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系统的功能;心房钠尿肽的功能。2.熟悉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活性物质的促动因素。3.了解前列腺素、组胺的功能。掌握冠脉流量的调节;肺循环和脑循环特点和影响因素。教学重点:1.RAAS系统的产生和功能;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3.血管升压素的产生和功能。教学难点:1.冠脉血流量的调节;2.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3.脑血流量的调节。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程回顾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2.心脏泵血机制及过程(重点和难点)3.心音的产生、第一、二心音的机制和意义。心肌细胞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和收缩关系;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和产生;4.窦性心律、异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的概念;影响自律性的因素;5.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原理;路径;影响因素;心肌细胞收缩性特点。二、讲授新课二、体液调节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先被肾素(renin)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再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最后在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成为血管紧张素Ⅲ(angiotensinⅢ)。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生理作用:①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②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NE)的释放量;③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加强;④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⑤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因此,总效应表现为血容量增加,血压明显升高。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与心肌细胞上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还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使总的外周阻力变化不大;而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可使外周阻力明显增加。所以临床应用时肾上腺素常作为强心剂,而去甲肾上腺素常作为升压剂。3.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贮存于神经垂体。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的主要作用:①抗利尿效应: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血容量增加;②升压效应(超生理剂量时):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意义:维持体内循环血量、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动脉血压的稳定。4.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内皮细胞合成,血管内的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可使内皮细胞释放→血管舒张。内皮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relaxingfactor,EDRF),EDRF可能是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低氧、缩血管物质(NE、VP等)、搏动性血流对内皮切应力、能激活内皮细胞膜受体的物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NO的生理作用①舒张血管:NO→激活血管平滑肌腺苷酸环化酶→cGMP↑→游离[Ca2]↓→血管舒张②即刻调节血压:BP突然↑→血流对内皮切应力↑→释放NO→血管舒张→外周阻力↓→BP↓③调节心血管:NO→延髓N元→交感缩血管紧张↓NO→抑制交感N末梢释放NE→NE↓NO→介导某些舒血管效应:ACh→内皮细胞释放NO→血管舒张缓激肽→内皮细胞释放NO→血管舒张(2)缩血管物质又称内皮缩血管因子(endothelium-derivedvasoconstrictorfactor,EDCF):内皮素(endothelin,ET)。5.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激肽(kinin)系统激肽主要分两类:(1)血浆中的缓激肽;(2)组织中的胰激肽(赖氨酰缓激肽、血管舒张素)。主要作用:①强烈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和血压;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③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④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6.心房钠尿肽(atrialnatriureticpeptide),也称心钠素:来源:心房肌(血容量增加使其受到牵拉时分泌)。主要作用:①降低血压:舒张血管,外周阻力减小;搏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②减少细胞外液:作用于肾受体,使肾排水、排钠增加;抑制肾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意义:调节血压和体内水盐平衡三、局部血流调节1.代谢性自身调节是指由局部代谢因素调节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当组织代谢活动增强时,局部缺氧、代谢产物增多,使局部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局部血流增加,以改善缺氧、带走代谢产物。2.肌源性自身调节是指血管平滑肌随血压的变化而改变其紧张性,从而使器官(肾、脑、心等器官较多见)血流量保持稳定。当供应某一器官的血管内血压升高时,血管平滑肌受到牵张刺激而发生收缩,使器官血流量不因灌注压升高而增多;当灌注压降低时,发生相反的变化,即血管舒张。因而保证了器官血流量的相对恒定。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1.肾-体液控制机制(renal-bodyfluidmechanism)——肾脏通过调节肾脏排水量,调节体内细胞外液量而维持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平衡,对血压起到长期调节作用。2.过程:体内细胞外液↑→血量↑→动脉血压↑→肾排水、排钠↑→体内细胞外液↓→血压↓;体内细胞外液↓时,发生相反的过程。3.意义:弥补神经调节(快速、短期)的不足;对血压在长时间内的稳定起调节作用。第五节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1.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1)血管走行:主干在心脏外表面走行;小分支常以垂直于心脏表面的方向穿入心肌并在心内膜下层分支成网。这种分支方式,使冠脉血管在心肌收缩时易受压迫。(2)毛细血管丰富:与心肌纤维1:1相伴,交换面积大,交换速度快。(3)缺乏有效的功能吻合支:因吻合支少而细,难以迅速建立新的侧支循环。2.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1)途径短,流速快。(2)血压较高,灌注压大。(3)血流量大(冠脉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4%~5%)。(4)动-静脉氧差大(心肌耗氧量高,对氧的提取率高。当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心肌难以从单位血液中增加氧的摄取,需靠提高血流量来满足)。(5)血流量随心动周期波动。心肌的节律性收缩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较大,左心室主要在舒张期得到血液供应;因此,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及舒张期的长短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很大。3.冠脉血流量的调节(1)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主要因素):在运动、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心肌活动增强,耗氧量增加或心肌组织O2分压降低,均可因心肌代谢产物腺苷(adenosine)等的作用,引起冠脉舒张以适应心肌对氧的需要。(2)神经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作用:迷走神经的直接作用是使冠脉舒张,但又能使心脏活动减弱和耗氧量降低,继发性引起冠脉收缩,二者的作用互相抵消。心交感神经的直接作用是使冠脉收缩,但是由于心脏活动加强,代谢加速,代谢产物可引起继发性冠脉舒张,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被掩盖。(3)激素的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和大剂量的血管升压素均能影响冠脉血流量。后二者可使冠状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二、肺循环肺的血液供应分别为体循环的支气管循环和肺循环。二者在末梢部分有少数吻合支。1.肺循环的生理特点(1)循环途径短,外周阻力小。(2)肺动脉血压较低(仅为体循环的1/6~1/5)。(3)肺血管顺应性大,肺的血容量变化大。平静呼吸时,肺的血容量较大,约为450ml,可随深呼吸发生较大的变动(200~1000ml)。(4)毛细血管血压低,有效滤过压为负压,保持肺泡干燥,利于气体交换。2.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1)局部化学因素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低氧的反应。当肺的某部分肺泡氧分压降低时,肺泡周围微动脉收缩,血流减少,让较多的血液流向通气充足的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2)神经性调节:迷走神经有轻度舒血管作用,使血管阻力稍降;交感神经有缩血管作用,使血管阻力增大。但在整体情况下,与体循环的情况有关。(3)体液性调节:体液因素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及组胺等,都引起肺血管收缩。三、脑循环1.脑循环的特点(1)脑血流量大,耗氧量多,同时脑组织对缺氧特别敏感,耐受性差。(2)脑的血流量变化小。由于颅腔容积固定,脑血管舒缩受到限制。(3)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严格限制物质进入脑组织。2.脑血流量的调节(1)局部化学环境对脑血管舒缩活动影响大。当血液CO2分压升高或O2分压降低、局部脑区活动增加(局部代谢产物增多、氧分压降低)时,脑血管舒张,脑血流量增加。(2)神经因素对脑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较小。脑血管的神经支配少,作用弱。(3)肌源性自身调节。可调范围:平均动脉压60~140mmHg3.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屏障,称为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fluidbarrier),它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此屏障的结构基础可能是无孔的毛细血管壁和脉络丛细胞中存在着运输各种物质的特殊载体系统。导致脑脊液与血浆中一些成分不同:脑脊液中蛋白质、葡萄糖、K、HCO3-和Ca2较血浆中为低,而Na、Mg2较血浆中为高。血液与脑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自由交换,称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周足,可能是血-脑屏障的结构基础。另外,毛细血管对某些物质的特殊通透性也与这种屏障作用有关。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对于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均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0分钟15分钟1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1.RAAS系统的产生和功能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3.血管升压素的产生和功能4.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促动因素和功能5.激肽系统的功能6.心房钠尿肽的功能7.肺循环的生理特点;非循环血流量的调节8.冠脉循环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9.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血-脑屏障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互联网资源等):1.《正常人体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2.百度、百度文库
本文档为【生理学教案-第四章血液循环-6学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9-30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