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

五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五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1课 运笔的提按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笔提按的写法。 2. 了解不同书法家运笔的提按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好提按 教学过程: 一、激励导入 二、学习“提”和“按” 提按是学习书法极其重要的技巧,可以说每一个笔画的书写都离不开提按。正确运用提按,...

五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
.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1课 运笔的提按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笔提按的写法。 2. 了解不同书法家运笔的提按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好提按 教学过程: 一、激励导入 二、学习“提”和“按” 提按是学习书法极其重要的技巧,可以说每一个笔画的书写都离不开提按。正确运用提按,能写出优美的笔画。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过程,提按转换丰富。 1. 观察提按的变化,发现区别 教师出示:(1)轻按起笔;(2)折笔向右按笔下行;(3)渐行渐按;(4)向右下重按;(5)向又渐提渐行;(6)快提后收笔。 2. 练一练 临写下面例字 丈 女 久 教师讲解; 学生练习,教师相机指导。 3. 找一找 比较不同书法家运笔的提按变化特点,以“之”为例。 柳公权 褚遂良 欧阳询 赵孟頫 三、总结 连续不断,持之以恒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没有掌握,当然谈不上进步,而生硬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根据经验,楷书练字临帖,每天差不多要写二百多字,必须一次性连续不断写完。这才能达到一定的量才有一定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第二课 我来写贺卡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提按运笔技法。 2.通过提按的技法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提与按的书写方法。 3.体验提按产生的线条变化美感。 重点:掌握提按的运笔方法。 难点:掌握提按之间的转换技法。 贺卡内容:天天开心,心想事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永葆青春、桃李满园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9月10日是什么日子吗?这是我国的第几个教师节呢?这么重要的日子我们可以怎样来庆贺呢? 2.出示本课课题:(我来写贺卡》 二、学习新知 1.展示各种贺卡,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毛笔制作贺卡的魅力。 2.展示贺卡“师恩”,让学生观察版面设计及“师恩”二字的书写特点 (1)观察“师”字的结构特点。 师:左右结构,左高右低,左收右放,末笔悬针树伸展 (2)观察“恩”字的结构特点。 恩:上窄下宽、上收下放,心字底的三点相互呼应。 3.学生练习书写例字三遍。 4.评一评: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巩固左高右低,左收右放,上窄下宽、上收下放的书写规律 三、制作贺卡 1.学生讨论怎么设计写有“师恩”两字的贺卡 2.学生选择一种颜色的卡纸进行设计,考虑字的位置、大小以及周边如何装饰等,可以采用剪、画、贴、写等多种方法来 3.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裁剪时注意安全。 4.作业点评,通过激励性评价,进一步培养兴趣。 四、拓展延伸 1.拓展训练:教师节黄卡的内容除了“师思”两字,还可以写哪些内容?还可以写天天开心、心想事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水葆青春、桃李满园等。格式除了横写,还可以怎么写?还可以竖写、扇形写等。 2.延伸思考:当想写的字写不好时,有哪些办法可以将它写好?可以集字、查书法字典、请老师书写范字等。 五、整理反思 1.师生问答:在这节课上,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可以学以致用,用毛笔亲手写张贺卡来表达对老师辛勤教导的感恩,祝老师们教师节开心快乐。 3.清洁、整理学具。 第三课 集字临摹练习(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集字临摹的基本方法。 2. 集字创作“中国梦”三字书法作品, 掌握“中国梦”的书写特点。 3. 感悟习总书记的“伟大中国梦”,体验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 重点:写好“中国梦”三个字。 难点:处理好三个字的大小、笔画粗细、字距宽窄等章法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集字作品“中国梦”,请学生欣赏。 教师:今天我们来完成一幅内容为“中国梦”的集字作品。 2. 出示本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一) 》。 二、学习新知 1. 了解含义。集字作品中“中国梦”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名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中国人的梦。 2. 观察分析。 (1)请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是什么幅式? 这是一件横幅 (2)请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是由哪几部分组L 成的? 这幅作正文、落款、印章三部分组成。 (3)观察并思考:“中国梦”三个字的大小有何变化? 笔画的字线条略细, 笔画少的字线条略粗。 (4)字与字之间布白特点:字间距略小于一个字的大小。 (5)请学生思考:落款的内容可以写些什么? 时间、内容、作者姓名等。 (6)落款字的大小:正文字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大小 3. 分析“中国梦”三个字的写法。 (1)请学生书写这三个字, 并分组讨论。 (2)教师示范书写并小结。 “中”字“口”部呈扁状, 上宽下窄, 悬针竖从“口”部中穿过, 挺拔有力。“国”字为全包围结构。方框呈长方形, 横细竖粗, 左右两左细右粗, 左短右长, 内部笔画紧凑。 “梦”字形态较长, 上部紧密, 笔画之间的距离小, 中间的秀宝盖伸展;“夕”部横撇的撇画向左下伸展, 斜中求正。 4. 学生练习三个字, 教师巡视指导。 5. 评一评:对学生在书写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 三、集字创作 1. 分发事先准备好的宣纸 2. 教学生折格子。注意正文、落款、左右边、天地等处的折法 3. 学生临写,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检查学生字的大小、留白是否统一协调。 4. 作业点评:通过激励性评价、作品展示等方法选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体验书法创作带来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 拓展训练:讲解“中国”三个字写成条幅如何安排, 写成扇雨加安排, 回家后试着进行二次创作。 2. 延伸思考:利用今天学习集字创作的方法, 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精忠报国”四字 五、整理反思 1. 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 教师小结:今天集字临摹创了“中国梦”的书法作品。 3. 清洁、整理学具。 第四课 人字头与登字头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人字头与登字头的书写要领, 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2. 能临写好“金、翕、登、发”四字, 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体验带有人字头与登字头汉字结构的美感。 重点:掌握人字头与登字头的书写要领。 难点:观察、领悟有人字头与登字头字的结构特点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整体感知:出示“金、念、登、发几字, 请学生说这四个字是什么结构, 它们的偏旁是什么 2.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人字头与登字头》 二、学习新知 1. 人字头与登字头的写法。 (1)说一说特点:请学生观察四个上下结构的字, 说说这四字有什么特点。 (2)找一找规律:人字头书写规律 展示“人字头”,找一找特点 书写要领:先撇后捺, 撇细捺粗。撇撩夹角约90度, 收笔捺高。 (3)写一写:学生试写人字头, 导师巡视指导 (4)评一评:对学生书写的人字头进行点评。 (5)说一说:登字头与人字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试写登字头, 教师巡视指导。 (7)请学生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书上几个字的偏旁位置是否合理。 2. 范字临习。 (1)出示“金、念、登、发”四字, 请学生说说写好这些要注意什么。 “金”字为上下结构, 人字头撇轻撩重, 下面的横有长知变化最后一横为长横, 中间的露竖在中线上。 “念”字为上下结构, 人字头撇细撩粗, 第三, 四笔为短横,略上斜。“心”呈扁势, 托起上部, 但仍在人字头的覆盖下 “登”字为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左小右大, 下部“豆”,笔画紧凑, 末笔长横伸展。 “发”字为上下结构, 登字头的右撩写成长点, 下部笔画较多左右紧凑, 不宜松散 此四字整体需注意上宽下窄, 中心对齐 (2)学生临习“金, 念、登、发”四字 (3)教所现指导, 重点检查学生是否做到上宽下窄 (4)作业点评:通过激励性评价, 进一步培养兴题:重三绕字学生是否做到上宽下窄、中心线对齐, 是否做到撇细捺粗,及撤捺夹角约90度, 收笔撇低捺高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 1. 拓展训练: 比一比, 观察不同书法家欧阳询, 柳公权、赵孟频在处理人字头与登字头时的不同方法。 同一个偏旁, 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处理好了, 同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2. 了解《泰山刻石》。 (1)出示《泰山刻石》, 请学生欣赏。 (2)说说看了《泰山刻石》的感受 (3)教师介绍《泰山刻石》, 帮助学生了解《泰山刻石》的时间、背景以及书写风格。 四、自主练习 1. 请学生观察“翕、合、食、发”四字, 说说书写这些要注意些什么“翕”字为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人字头撒捺伸展, 覆盖下部下面笔画较多, 各笔画位置要紧凑、合理, 重心平稳。“羽”左短右长, 左右对称。 “合”字为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人字头撇捺伸展, 覆盖下三笔短横刚好在横中线上,“口”部呈扁势。 “食”字为上下结构。人字头的撇画伸展, 捺画为反捺。下部“良”横折的横画与首点粘连, 末笔也是反捺。 发”字写法与上面相同 2. 学生书写这四个字, 教师巡视指导。 五、整理反思 1. 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 教师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 我们发现有人字头与登字头的字还是挺难写的, 我们知道了它们的书写规律, 即撤细捺粗, 撇捺夹角约90度, 收笔撇低捺高等。我们还知道了要做到上宽下窄、中心线对齐, 这样才能写好带有人字头与登字头的字。 3. 清洁、整理学具。 第五课 四点底与皿字底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四点底与皿字底的书写要领; 2.能临写好“无、烈、盖、盘”四字,要求写得正确。 重点:掌握四点底与皿字底的书写要领; 难点:掌握四点底、皿字底与其组合部件之间的位置、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猜字谜: 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四点底与皿字底》。 二、学习新知 学习四点底与皿字底的书写。 (1)出示图解,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四点底与皿字底的笔顺和笔法。 (2)教师小结书写要领。 四点底:四点自左向右写,左点偏向左下,第二点竖而偏左,第三点高,最后一点偏向右下。排列要均匀,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稍短,星上聚下散状。 皿字底:竖画上开下合,中间两竖画左细右粗,长横起笔较轻收笔较重字底为偏旁,要起到稳固重心的作用,字底在字的结构中起支撑和平稳重心的作用,一定要写正、写稳、写扁 (3)学生摹写,教师点评反馈 (4)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书上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2.范字练习 (1)教师示范“无、然、盖、尽”四字,边写边对“无、然、盖、尽”进行结构、用笔的分解分析仰。 “无”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的三横有长短、俯仰的变化,首横最短,呈仰势,第三横长而舒展,呈俯势。四竖画上开下合。四点底的四点间距均衡,左右两点相互呼应。 “然”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笔画较多,注意穿插和避让,写得紧凑一些。整个字呈上放下收之势。 “盖”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两点上开下合,三横平行,中横略短;下部皿字底四短竖上开下合,长横舒展,起承托作用。 “尽”字为上部的横画之间平行,各横画长短变化明显,第笔长横伸展;中间左边三点略小,朝左下,右边一点略大,朝右下:皿字底较扁,托起整个字。 (2)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 (3)对部分优秀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学生点评,教师穿插指导。 (4)总结书写规律:四点底的点均呈纵向,左右两点相向呼应皿字底四短竖上松下紧,下横长. 三、拓展延伸 1.观察比较。 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照、尽”,请学生比一比不同书法家书写四点底与皿字底的特点。 2.了解《石门颂》。 (1)出示《石门颂》,请学生欣赏。 (2)请学生说说看了《石门颂》的感受。 (3)教师介绍《石门颂》,帮助学生了解《石门颂》刻立的时间、背景以及书写风格。 四、自主练习 1,请学生观察“烈、照、盘、盛”四字,说说书写这些时要注意些什么伸展,四点底较宽,起承托作用。 “烈”字为上下结构。“列”部要左右伸展,四点底较宽,起承托作用。 “照”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的“昭”约占整个字的四分之日”部稍窄,“召”部略宽;四点底排列均匀,略宽于上部。 “盘”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的“般”要左右对称,“舟”部横画左伸右缩,右边的反捺较为伸展:皿字底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左右。 “盛”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的“成”约占整个字的三分之第四笔斜钩从左上起笔向右下伸展,行笔至右下向上钩出。 2.学生练习书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整理反思 1.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表扬书写优秀的学生,并将学生业进行展示。 2.清洁、整理学具。 第六课 八字头与八字底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八字头与八字底的书写要领。 2.能临写好“能、首、共、其”,要求能写的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体验带有八字头与八字底汉字结构的美感。 重点:初步掌握八字头与八字底的书写要领; 难点:掌握八字头、八字底与其组合部件之间的位置、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析比较:出示八字头与八字底,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相同点:都由两个点组成。不同点:八字头与八字底两点的开口方向不同,八字头上开下合,八字底上合下开;八字头两点起笔左低右高,收笔左高右低,八字底两点起笔等高,收笔左低右高;作为偏旁,一个是字头,一个是字底 2.出示本课课题:《八字头与八字底》 二、学习新知 1.学习八字头与八字底的书写。 (1)出示图解,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八字头与八字底的笔顺和笔法。 (2)教师小结书写要领。 八字头:两点先左后右,左点短,右点长。 八字底:两点先左后右,左点长细,右点厚实。 (3)学生临写八字头、八字底各三个,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摹写课本上“我来动笔”中的例字,先双钩然后填写所缺笔画,教师点评反馈。 3.范字练习 (1)请学生观察书本上“前、兼、共、其”四字,思考八头与八字底的写法有哪些类型。 (2)教师通过范字总结,八字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左圆点,右点,如“前种是左撇 点、右撩如“兼”字,字底也有两种写法,左点可向左下出锋也可向右上出锋,如“共”和“其”字,右点的写法一股用圆点。 (3)教师示范书写“前、兼、共、其”四字,边写边对“前、兼、共、其”进行结构、用笔的分解分析。 “前”字八字头上开下合,第三笔长横伸展,下部竖画挺直饱满,竖钩最长。“兼”字八字头上合下开:横画间距均衡,笔画较细,长短有变化;四点底排列匀称,托起上面部分。 “共”字上部的两横分别为短横和长横,长横伸展:八字底上合下开,饱满厚重,支撑起上面部分。 “其”字上部的横画间距较均衡,长短、起收笔均有变化;两竖画起笔方法不一样,左竖短,右竖长;八字底左为挑点,右为圆点,写得饱满厚重,支撑起上面部分,左右两点的距离略宽于首横。 (4)学生书写这四字,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5)对部分优秀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学生点评。 三、拓展延伸 1.观察比较: 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前、其”,请学生感受并说一说不同书法家书写八字头和八字底的特点。。 2.了解《乙瑛碑》 (1)出示《乙瑛碑》,请学生欣赏。 (2)请学生说说,看了《乙瑛碑》的感受。 (3)教师介绍《乙瑛碑》,帮助学生了解《乙瑛碑》刻立的时间、背景以及书写风格。 四、自主练习 1.请学生观察“首、尊、六、具”四字,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首”字上部取横势,八字头上开下合,横画左右伸展;下部取纵势,与八字头齐宽。 “尊”字八字头上合下开,取势较扁;下部横画起收笔、长短变化丰富,“寸”部上面的横画最长,左右伸展。 “六”字首点饱满圆润,横画细长,左右钟展:八字厚实,上合下开。 “具”字上窄下宽,横画间距均衡,里面的三横连左不连右末横要斜长:八字底两点呼应,上合下开,托起上部。 2.学生书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整理反思 1.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表扬书写优秀的学生,并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 2.清洁、整理学具。 第七课 集字临摹练习(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横幅,斗方和条幅这三种幅式的章法; 2.临写集字作品“上善若水”,把“上善若水”四字写得正端正,整洁,章法合理,布局完整。 3.初步感受书法集字临草中文字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艺术之美。 重点:参照范作,临写“上善若水”。 难点:让学生体会怎样的章法才是比较关观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上善若水”的横幅作品,让学生说说看到作品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这是一幅横幅作品,“上善若水”出自我国传典籍《道德经》 2.出示本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二)》。 二、学习新知 1.了解含义。 教师提问:“上善若水”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水滋润万物。 但不与万物争高下。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观察分析。 (1)出示“上、善、若、水”四字,请学生观察、讨论这四个字书写要领。 (2)师生讨论得出四个字的书写要领。 “上”字首笔竖画粗壮厚实,起笔力量要重. “善”字横画长短错落有致,长横舒展:“口”部上宽下窄,横折的起笔不与竖画相连。 “若”字上下小,中间大,横画左右伸展,撇画舒展。 “水”字竖钩直挺有力,撇捺舒展,左右基本对称;横撇不碰到到竖钩,右边撤的收笔碰到竖钩。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临写,教师点评反馈。发现比较优秀的作业,及时展示、点评。 3.章法分析 (1)分析“上善若水”横幅作品的章法。 A.包含了哪几部分? B.书写顺序是怎样的? C.横式作品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出示条幅和斗方作品,请学生分析这两种形式的章法要点,教师总结。 条幅:写“上善若水”这幅条幅作品时,正文起首不空两格,没有标点,落款写在正文左侧,略小于正文,最后可以盖上印章。 斗方:写“上善若水”作品时,“上善”一行,“若水”为一行,大小均匀,落款在正文左侧偏下。 三、集字创作 1.分发事先准备的宣纸。 2.教学生折格子。注意正文、落款、左右边、天地的折法和留白等。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带有普遍性题,教师可集中讲解。 四、整理反思 1.学生互评,提高欣赏水平。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推荐作品,集体欣赏、点评,教师在评价标准上做些适当引导。 2.举办班级的书法展,展出今天临写的“上善若水”。 3.布置拓展作业: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万象更新” 4.清洁、整理学具。      第八课 日字头与日字底 教学目标:    1、学习日字头和日字底的写法。    2、把握好字的结构,要端正、美观地书写,注意位置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运笔,写好日字头和日字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握好结构,端正美观地书写。  教学过程:     1、指名说说“日”字头和日字旁的写法    2、学生练写,评价   二、讲授新课  阅读课本的碑帖例字,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日字头”“日字底”,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   三、合作探究“日”字头和底写法    1、出示日字头和日字底,学生合作探究日字头和日字底怎样写才好看。    2、交流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老师小结、范写。作为偏旁的“日”字与独体字比较基本相同,只是字形变小、位置偏上,注意横 的右端应留点空隙,横上下居中。    (1)学生练写、评价(2)自主性学习   四、学生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观察,探究怎样写时   2、小组里交流   3、指名当小老师范写  4、老师根据小老师的范写补充评价  五、练习  1.在习字册中练写 2.清洁、整理学具。  第九课 心字底与贝字底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心字底和贝字底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心字底与贝字底的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 2.能临写好“思、感、资、贞”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体验带有心字底与贝字底的字的结体变化美感。 重点:初步掌握心字底和贝字底的书写要领。 难点:指导学生观察、领悟带有心字底与贝字底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字谜:出示甲骨文心,请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教师:这是甲骨文的“心”字,“心”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现在,有哪些书体呢?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心字底和贝字底。 2.出示本课课题:《心字底与贝字底》。 二、学习新知 1.学习心字底和贝字底的书写。 (1)出示图解,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心字底和贝字底的书写笔顺和笔法 (2)教师小结书写要领心字底:先写左点再写卧钩,先中点后右点。三点左低右高贝字底:左竖短,横折形长,三横有长短,下两点要能托住上部分。 (3)学生临写心字底、贝字底各三个,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摹写课本上“我来动笔”中的例字,先双钩然后填写所缺笔画,教师点评反馈。 3.范字练习。 (1)请学生观察书本上“思、感、资、贞”四字,思考这四个字是什么结构,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2)教师通过范字总结:这四个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思、贞”上窄下宽,“感、资”上宽下窄。 (3)教师示范书写“思、感、资、贞”四字,边对四个字进行结构、用笔的分解分析。 “思”字为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首笔短竖略向右斜,上部“田”开下合;心字底左低右高,呈扁状,托起上部。 “感”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部斜钩伸展,心字底较小,点与卧钩紧凑。 “资”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部“次”字呈扁形,捺反捺;贝字底呈纵势,中间两横靠左,不与右竖相接,最后两撑开,托起上部。 “贞”字横画间距较均衡,长短、起收笔均有变化;贝字底竖短,横折竖长,下两点支撑起上面部分。 (4)学生书写这四字,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笔进行重点指导。 (5)作业点评:通过激励性评价,进一步培养兴趣,巩固学生对带有心字底与贝字底的字比例关系的把握,发现这两类字的基本规律。 4.观察比较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贞、恩、思”,请学生感受并说说不同书法家书写心字底与贝字底的特点。 三、自主练习 1.请学生观察“忽、息、质、贤”四字,说说书写这些时要注意些什么。 “忽”字为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部“勿”斜中求正,重心平衡;下部心字底呈扁状,三点左低右高。 “息”字为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部“自”呈纵势;下部心字底取势较扁。 “质”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部呈扁势;下部贝字底呈纵势,下两点撑开托住上部。 “贤”字为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部“又”末笔为反撩贝字底呈纵势,托起上部。 2.学生书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整理反思 1.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表扬书写优秀的学生,并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 2.清洁、整理学具。 第十课 山字头与京字头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山字头与京字头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书写时的细微变化。 2.能临写好“崇、岑、玄、亭”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体验书写的快乐,感受书法之美。 重点:掌握山字头与京字头的书写要领。 难点:初步掌握带有山字头与京字头的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出示“崇、岁、玄、夜”四字,请学生说一说这四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的偏旁分别是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山字头与京字头》 二、学习新知学习山字头与京字头的写法 (1)出示图解,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山字头与京字头的书写笔顺和笔法 (2)教师小结书写要领。 山字头:中间竖短而斜向左下,竖折分笔写成,右短察整体左低右高 京字头:先写点再写横。点取直势,形态粗壮,横画细左低右高 (3)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书上“我来动笔”几个字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4)评一评: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2.临写范字 (1)教师示范书写“崇、岁、玄、夜”四字,边写边对“崇、岁、玄、夜”进行结构、用笔的分解分析 “崇”字为上下结构,山字头三竖略向左斜,竖折的竖画和横画分开两笔写成:中间的宝盖向右伸展:下部“示”的竖钩与山字头的竖在同一中心线上,左右两点相互呼应。 “岁”字为上下结构,山字头三竖略向左斜,竖折的竖画和横画分开两笔写成:下部笔画较多,注意穿插和避让,应写得紧凑一些,斜钩向右下伸展。 “玄”字为上下结构,京字头点居横中,为竖点;下部的撇折起笔不碰到横画,末笔的点画饱满圆润。 “夜”字为上下结构,上合下开;京字头点居横中,为侧点下部的单人撇画向左伸展,“夕”笔画紧凑,末笔捺画伸展。 (2)学生临习,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 (3)对部分优秀作业进行投影,学生点评,教师穿插指导。 (4)总结书写规律:山字头与京字头的宽窄应与下部协调配合 三、拓展延伸 1.拓展训练: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玄、夜、言”,请学生比一比不同书法家书写京字头的特点。 2.了解《礼器碑》。 (1)出示《礼器碑》,请学生欣赏。 (2)请学生说说看了《礼器碑》的感受。 (3)教师介绍《礼器碑》,帮助学生了解《礼器碑》刻立的时间、背景以及书写风格。 四、自主练习 1.请学生观察“岑、岂、亭、京”四字,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岑”字为上下结构,山字头较小,“今”部的舒展,最后一笔为短竖。 “岂”字为上下结构,山字头竖画较为倾斜,最后一写作短撒:下部“豆”的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二,注意横向笔画之间的距离:“口”较扁,末笔横画伸展,托起上面部分。 “亭”字为上下结构,京字头比中间的秃宝盖窄:末笔与首笔点在同一中心线上,出钩较长。 “京”字为上下结构,京字头点居横中,横画伸展;下部“曰”上宽下窄,“小”的竖钩与首笔点中心对正,左右两点分得较开,呈八字形,相互呼应。 2.学生临习“岑、岂、亭、京”四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整理反思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山字头和京字头的写法,并且在书写相关的字时感受到了山字头和京字头的变化和运用。 3.清洁、整理学具。 第十一课 集字临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了解“学而时习之”的出处和含义。 2. 引导学生了解颜楷不同点画形态及书写方法,把字写得端正、匀称、美观,各部分搭配合理。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重点:理解“学而时习之”的字形结构。 难点:集字创作时把握好字与字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出示“学而时习之”,请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是本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三) 二、学习新知 1.集字解读 (1)出示“学而时习之”五字,请学生观察、讨论这五字中些笔画比较难写。 根据学生回答,单独练习横折的写法。 (2)学生察分析五个字的书“学”字中间宽面”字字形扁个纵向笔画的间距要匀称“时”字左窄右宽右部横画间距均匀,长知、曲直均有变化习”字上横下纵,笔画横细竖粗,间距均匀少”字左缩右伸横撤笔断意连,捺画伸展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临写,教师点评反馈。发现有比较优秀的作业,可及时进行展示、点评。2.作品欣赏 (1)出示横幅和条幅作品,欣赏并说说书写作品时的注意点。 教师总结:正文的字大,落款的字小。正文字的大小整体均衡,又有变化。“学”字笔画多,在作品中的字形可以写得略大“而”字笔画少,字形较小。“时”字的结构要紧凑,左右不可分太开。“习”字上面部分宜偏。 “之”字捺画伸展。 三、学生临写 1.分发事先准备的宣纸。 2.教学生折格子。注意正文、落款、左右边、天地的折法和留白等。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检查学生字的大小、布白是否协调合理。 四、整理延伸 1.学生互评,提高欣赏水平。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推荐作品展示,集体欣赏,点评,教师在评价标准上做些适当引导。 2.举办班级的书法展,展出今天临写的“学而时习之”。 3.布置拓展作业:请学生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夜静春山空 4.清洁、整理学具。 第十二课 厂字旁与广字旁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提厂字旁与广字旁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般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辰、厥,府、庭”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构比例适当。 3.在静心书写中,体验书写的快乐,感受书法之美。 重点:初步掌握厂字旁和广字旁的书写要领。 难点:指导学生观察、领悟《多宝塔碑》中带有这两种偏旁类型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用幻灯片出示“座、度、唐、辰”这四个字,请学生说一说这四个字的偏旁分别是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厂字旁与广字旁》 二、学习新知 1.观察分析,尝试书写 (1)出示厂字旁广字旁,明确;两个偏旁的笔顺,请学生说两个偏旁书写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厂字旁横画斜而短,撇画先竖后转左下。 广字旁先写点,后写横,撇露起尖收。 (2)学生分别临写厂字旁和广字旁各三个,同桌之间相互选出写得最好的一个厂字旁和广字旁。教师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2.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座、度、唐、辰”几个字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3.临习指导。 (1)出示“辰、厉、府、广”四字,请学生说说厂字旁和广字旁在这些字中不同的处理。厂字旁和广字旁写法相似。厂字旁横稍上斜,撇斜长。广字旁横画的长短视下部分宽窄而定,横较细,撇细长略带弧度,点居横中 (2)分析四个字的书写特点。 “辰”字为半包围结构,厂字旁的横稍上斜,撇画向左舒展第三笔为短横,第四笔为短撇,第五笔横画向右伸展,比首笔横要长:末笔的撩穿过短撇,向右伸展。 “厉”字为半包围结构,厂字旁的横稍上斜,撇画起笔在横画起笔下面,两笔画相接,撇画向左下舒展:内部“万”笔画较多,注意各笔画之间的距离和穿插关系。 “府”字为半包围结构,首点在米字格竖中线上,横画与竖撇的起笔相接,“付”的横画收笔比广字旁的横画偏右,“付”的竖钩与广字旁横的收笔在同一条线上。 “广”字为半包围结构,点画在横画的中间,撇细长略带弧度广字旁里面的横画较多,注意各横画的间距和长短变化;最后的两点上合下开,托起上部。 (3)学生临习“辰、厉、府、广”四字,教师巡视指导。 (4)作业点评,逐步掌握两个偏旁不同的变化 三、拓展延伸 1.请学生比较不同书法家书写厂字旁和广字旁的特点,体会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2.欣赏《四狭颂》。 此碑在甘肃成县天井山,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为仇靖所写,歌颂了武都太守李翕治理西狭阁道的事迹。此碑结体方整雄伟,庄严浑穆,笔力稳健,已有波磔笔画,但不少字还有篆书结构,方整中带圆融。 四、自主练习 1.临习指导:出示范字“厥、唇、庭、座”四字,进一步观察、临习,写出偏旁的变化, “厥”字笔画较多,厂字旁的横较长,撇较细:被包围的部分左右对等,改捺为点。 “唇”字横画短,撇画细长。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呈窄长形,注意各笔画穿插。 “庭”字广字旁点居横中,撇与“廷”部的掠左右伸展,轻捺重。 “座”字广字旁点居横中,撇画细长,起笔在上横的起笔下方,但两笔不相接;被包围的部分注意对称关系,末笔横画较长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作业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个偏旁细微的变化和各自的写法。 五、整理反思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厂字旁与广字旁的书写,并学写了相关的范字。厂字旁和广字旁书写时要根据不同字形注意把握笔画的粗细、长短、角度等。 3.清洁、整理学具 第十三课 走之底与走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走之底与走字旁的书写方法,了解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的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近、通、起、超”,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感受中国书法结体变化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初步掌握走之底与走字旁的书写要领。 难点:掌握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的书写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出示“近、造、起、赵”,请学生说说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偏旁。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走之底与走字旁》 二、学习新知 1.教师演示“走”字的字形演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所书写的汉是经过了几干年的演变而来的。在古代,“走”不是“走路”的意思,而是“跑”的意思。金文中可以看到上半部分是一个奔跑的“人”,下半部分是一个“止”字,代表一只脚。隶书中上面的“人”变成了“土”,下面的“止”也改变了形象。慢慢演变成我们现在书写的楷体字——走。 3. 学习书写走字旁。 出示“赵、起”。 这两个字认识吗?看看这两个字中的“走”,你有什么发现?带有走字旁的字都是左下半包围。写走字旁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走字旁先写“土”,再写竖和短横,最后写撇和捺,撇短呈纵势,捺长取横势。 4. 学习书写走之底 教师分析走之底的结构,讲解走之底的书写要领:点的位置、横折折撇的写法(分解练习,书空练习)、捺的写法。走之底点取平势,横折折撇短小呈纵势,平捺上平下斜。 4.请学生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近、造、起、赵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5.请学生观察“近、造、起、赵”四个字走之底与走字旁的特征,并说一说,然后自己练一练。 走之底由点、横折折撇、捺组成,重点注意横折折撇的写法,要轻重适宜,捺画平而舒展。走字旁上两横上短下长,左边参差,右边较齐,撇细短,捺平而舒展。 “近”字为半包围结构,走之底的捺画向右伸展,托起“斤”;“斤”部的首笔短撇起笔略高于走之底的点。 “造”字为半包围结构,走之底的点和横折折撇窄长,撩画右伸展,托起“告”部;“告”部高于右边走之底。 “起”字为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上两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捺画向右伸展,托起“己”部;“己”部较小,末笔为竖折。 “赵”字为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两短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捺画向右伸展,托起“肖”部,“肖”部与走字旁紧凑。 学生练习书写这四字,教师巡视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 6.观察比较。 观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道,起”,请学生感受并说一说不同书法家书写走之底与走字旁的特点。 三、自主练习 1.说一说特点:观察“通、遂、超、赵”四个字的结构特点 “通”字走之底横折折撇粗细分明,“甬”的起笔高于走之底,末笔为垂露竖,不碰到走之底的捺画。 “遂”字走之底横折折撇粗细分明;“家”部上两点起笔高于走之底的点,末笔为反捺,不超过走之底捺画的长度。 “超”字走字旁的两短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捺画向右伸展托起“召”部;“召”部笔画紧凑。 “赵”字走字旁的两短横上短下长,向左伸展,第四、五笔分别为点、撇,捺画向右伸展,托起“肖”部;“肖”部与走字旁紧凑。 2.写一写范字:学生试写四个范字各两遍,初步感知体验两部分的比例关系。 3.找一找规律:总结出半包围结构两部分所占的位置比例有大小之分。 4.评一评作业: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5.学生再次书写四个范字各三遍。 6.学生课堂作业展示。 四、整理反思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走之底由点横折折撇、捺组成,重点注意横折折撇的写法,要轻重适宜,捺画平而舒展;走字旁上两横上短下长,左边参差,右边较齐,撇细短,捺平而舒展。 3.清洁、整理学具。 第十四课 同字框与门字框 教学目标 1. 掌握同字框与门字框的书写方法, 了解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的书写规律。 2. 能临写好“同、用、开、问”四字, 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 感受中国书法结构变化的美感, 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掌握同字框与门字框的书写要领。 难点:初步掌握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整体感知:出示“同、用、关、开”,请学生说说这四个字的偏旁分别是什么。 2.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同字框与门字框》。 二、学习新知 1. 教师演示“门”字的字形演变。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今天我们所书写的汉字是经过几千年演变而来的, 猜一猜是什么字教总字的字形变化不大, 甲骨文, 小篆、楷书的“门”字, 都由两扇门组成。古代单扇的门叫“户”。 2. 学习书写门字框 教师问:这两个字认识吗? 看看这两个字中的“门”, 你有什么发现? 带有门字框的字都是三面包围。书写门字框里面部分的时候, 有什么要注意的? 门字框的字为三面包围结构, 先写竖再写横折, 两横短小。竖折较直, 内横靠左。横折钩形长, 折笔向下与左竖呈相向之势, 框内的部件居中或略靠左, 笔画分布要均匀。 3. 学习书写同字框。 学生分析同字框的结构, 教师讲解同字框书写要领:同字框为三面包围结构, 左竖稍短, 粗壮有力, 横折钩横略向上斜, 折笔的位置较高一点。 4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同、闻、问、开”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 5. 学生观察“同、用、关、开”四个字同字框与门字框的特征, 然后自已练一练。 同字框和门字框, 框的宽窄应视框里笔画的多少而定, 如笔画多, 框应略宽, 笔画略细; 笔画少, 框应略窄, 笔画略粗。门字框要注意左短右长, 左小右大。 学生练习书写这四字, 教师巡视指导, 有针对性地对字体结构、用笔进行重点指导。 第十五课 方框 教学目标 1.掌握方框的书写方法,了解带有方框的字的书写规律。 2.能临写好“团、圆、因、围”四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适当。 3.感受中国书法结体变化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掌握方框的书写要领 难点:初步掌握带有方框的字的书写特点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出示“团、圆”,说一说这两个字偏旁是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本课课题:《方框》。 二、学习新知 1.了解“口”部。通过“国”字学习“口”部。在古代,每个部首都有一个读音“口”读音为wei,表示疆域、边界。 2.学习书写方框。 方框的书写要领:左竖要坚挺有力,曲中带直。横折钩横画上扬,起笔处和竖画呼应,折处提笔然后重按,再用力下行,到末端(超出左边的竖)顿笔调锋,迅速出钩。外形呈左梯形,左合右开,不能写成方形。 3.我来动笔。 用铅笔或钢笔先双钩再填写“四、因、圆、围”的偏旁,看看位置是否合理。其中“四”字的偏旁与其他字有什么不同。 4.练一练 (1)请学生观察“团、圆”两个字的特征,并说一说。 (2)教师总结 “团”字为全包围结构,左竖细,右竖钩粗长;方框里的笔画紧凑,各横画注意长短、粗细变化;末横要与钩相连。 “圆”字为全包围结构,方框写法与“团”字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团”字横折钩的起笔与左竖的起笔分开,“圆”字的首笔与横折钩的起笔相接;方框内的笔画紧凑,“贝”的左右两竖有粗细、长短变化。 (3)学生练一练,教师巡视指导。 5.观察比较出示不同书法家书写的“国、四”,请学生感受并说一说不同书法家书写方框的特点。 三、自主练习 1.说一说特点:请学生观察“因、围”两个字的结构特点并说一说。 “因”字为全包围结构,左竖画与横折钩的起笔分开,左竖画比横折钩的竖略短、略细;方框内的“大”偏左靠上,笔画较粗。 “围”字为全包围结构,首笔竖画与横折钩的起笔相接;方框内笔画繁多,注意布白均衡,框内上下均有竖画与方框的上下横相粘,方框内的笔画略细。 2.写一写范字:学生试写两个范字各两遍,初步感知体验内外两部分的比例关系。 3.找一找规律:总结出方框各部分的特征。 4.评一评作业:对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点评。 5.学生再次书写两个范字各三遍。 6.学生课堂作业展示。 四、拓展延伸 1.出示《曹全碑》,请学生欣赏。 2.请学生说说看了《曹全碑》的感受。 3.教师介绍《曹全碑》,帮助学生了解《曹全碑》刻立的时间背景以及书写风格。 《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记载了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事迹和政绩。《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书法风格秀丽,结体匀称,以圆笔为主,被视为汉碑精品。此碑现藏陕西西安碑林。 五、整理反思 1.师问生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发现方框的书写特点是左竖细短,横折钩的竖粗长;末横要连接横折钩的钩。 3.清洁、整理学具。 第十六课 集字临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条幅、斗方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书写条幅和斗方的章法。 2.使学生学会书写“天地有正气”,掌握五字的间架结构,并写得正确、美观。 3.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 重点:学生学会书写“天地有正气”的条幅、斗方作品。 难点:掌握“天地有正气”五字的间架结构,要求写得正确美观、章法合适。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选产中最灿烂的瑰宝之一。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著名书法家频真卿的书法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教师简单介绍)。 2.关于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哪些? 《祭侄文稿》书成于公元758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时任平原(今山东境内)太守的颜真卿与其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起兵讨伐叛贼,杲卿幼子季明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进行联络。叛军攻陷常山后,杲卿父子不幸被俘而遭杀害杲卿被刑时,至死骂不绝口。颜氏家庭,可谓一门忠烈。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寻访杲卿及家人下落,结果只从常山携回季明首骨。面对为国捐躯的侄子首榇,颜真卿时百感交结,兄弟谊,叔侄情,家国痛,贼子恨,激情所至,文思书意进发而出,挥笔写下了《祭侄文稿》。 3.小结:颜真卿一身正气,字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写幅“天地有正气”纪念他。 4.出示本课课题:《集字临摹练习(四)》。 二、学习新知 1.“天地有正气”含义介绍。“天地有正气”,出自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有一股浩然正气。 2.探究技法,练习书写。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字是由哪些笔画组成的(撇、捺、横、竖、横折钩),还记得它们的运笔方法吗?好,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体会。 3.学写“天”。 (1)把笔轻轻搁好,我们先看“天”字,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想想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天:两横较短,撇捺舒展。 (2)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握笔姿势,哪位同学愿意带大家复习一下?请同学们对照这些要求练写一个“天”。 (3)请同学们轻轻把毛笔搁好,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写的“天”看看他写得怎么样,哪里做得好?有写得不到位的地方吗 (4)老师也来练练这个字,请同学们认真看,专心听,并用手跟着我书空练习。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再练习一遍。 (5)评价反馈:这是某同学写的,看看他写得怎么样。 4.学写“地、有、正、气” (1)看来“天”字大家掌握得都不错,我们再来看看写“地、有、正、气”四个字时要注意什么呢? “地”字左窄右宽,左纵右横,左缩右伸。 “有”字上横下纵。 “正”字纵横间距匀称,上缩下伸。 “气”字横折弯钩的弯钩部分,应向内收而圆劲有力,出钩爽利 (2)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下面对照这些要求请同学们临摹遍“地、有、正气”四字。 (3)轻轻放下毛笔,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字,说说他哪里写得比较好。 (4)每字再练一遍。 (5)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字临摹 1、出示条幅作品。 条幅是长条形竖着张挂的。书写时正文的上下要留出适当的边空,叫天地。在正文左侧,留一点空,一般写上书写者的姓名并盖章,叫落款。这五个大字写得怎么样?你们也想写出这么漂亮的条幅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写“天地有正气”。 2.观察条幅各部分的比例,学一学怎么折纸。 3.教师示范折纸(条幅),重点是天地和落款怎么留。 4.学生折纸,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写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作品展示:同学们写得非常棒,哪些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一起评价,说一说这幅作品哪些地方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7.如果把“天地有正气”写成斗方应该怎么写? 教师总结:五个字写成斗方则行距略宽,款字要长,以补左下空疏。 四、整理反思 1.师生问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书写过程中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完成了“天地有正气”五字的集字临摹作品,并感受了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的不同效果。回去后,可以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天高秋月明”。 3.清洁、整理学具。 PAGE 29 .
本文档为【五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3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119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09
浏览量: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