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超实用)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超实用)

举报
开通vip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超实用) 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考纲要求: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 懂 精 表 达 会 鉴 赏 鉴赏诗歌第一步能读懂 题 目 意 象 特殊词句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作者情感 的 载体 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注 释 把握感情的切入点 作者 明确 风格 了解时代 (一)看题目——题目定内容1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08重庆《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超实用)
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古典诗歌语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考纲要求: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 懂 精 表 达 会 鉴 赏 鉴赏诗歌第一步能读懂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 意 象 特殊词句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作者情感 的 载体 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注 释 把握感情的切入点 作者 明确 风格 了解时代 (一)看题目——题目定内容1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08重庆《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06江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不看题目,就可能错误地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山中的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山行留客》,才能明白写作用意是留客,是让朋友留下来,欣赏美景只是个理由罢了。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作者是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已期待与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已过关的心情。 看题目——题目定内容 2 例(2005·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家的孤寂。 看题目——题目定内容 3 3、表达作者的情感。 看作者——作者定诗风1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北朝战乱尚武精神 南朝安定男女情思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积累历史知识 例1(2007·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看作者——作者定诗风1 例2(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看作者——作者定诗风1 2、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 陶渊明——归园之乐 李白——愤世嫉俗、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王维——含蓄生动,雄浑奇拔(边塞诗) 白居易——雅俗共赏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含蓄绰约 杜牧——清丽俊逸 李清照——闲适与愁苦。 看作者——作者定诗风2 积累文学常识 3、了解作者的际遇。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3 不同经历和遭遇,呈现的内容和风格会有极大差异。 如: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决定他超尘脱俗。李白的诗人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决定他是一个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草堂生活为界,之前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又经安史之乱;到了成都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前后作品内容、风格的差异。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故那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充满愁绪…… 有许多作者的生平,我们不了解,虽给我们做题带来些困难,但我们还可以从诗歌中找相关的信息。 例(20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看作者——作者定诗风3 (三)看诗后注解 两个作用: 1、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 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强调关注什么 (三)看诗后注解 例(2010·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意象的效果。(表达情感、塑造形象) 柳树—寓意是“惜别怀远”,表达思乡之情。 月亮—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流水—流水不返 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 ,生命苦短。 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 莲—纯洁、脱俗、高洁。 菊花 —傲霜之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 。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寒蝉—命在旦夕,悲凉的同义词 。 鸿雁—候鸟,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浮云喻游子 。 (四)看意象 积累文化常识 例(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问: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四)看意象 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指向。 (五)抓住关键词句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早 行(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少年游·早行(宋)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快速找出每首诗中的关键句 (五)抓住关键词句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早 行(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少年游·早行(宋)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轻松愉悦的心境。 诗人的寂寞 思乡 (五)抓住关键词句 例(2005·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五)抓住关键词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 鉴赏诗歌第一步能读懂 题 目 意 象 特殊词句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作者情感 的 载体 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注 释 把握感情的切入点 作者 明确 风格 了解时代 强化意识,学会运用 鉴赏诗歌第二步会鉴赏 【 高考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语文高考下定义高考日语答题卡模板高考688高频词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 要考什么(考试说明)】 1、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2、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常见的语言风格(特点) 平易、直率、委婉(含蓄)、雄奇、奔放、沉郁、清新、明快、凝练、华丽、质朴、晦涩。 杰出的诗人在创作中往往形成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如: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幽寂静穆,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以及(孟)郊寒(贾)岛瘦和“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等。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例(2007·浙江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高考热点: 1、动词 2、修饰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案: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例1(2010·广东卷)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关注动词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例2(2010·重庆卷)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例3(2004·全国卷)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 hú]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例(2010·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关注修饰语 二、鉴赏表达技巧 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 谋篇布局 二、鉴赏表达技巧 常用的表达技巧术语(知识)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高考修辞8种) 对比-反复---反语--用典--双关(常见修辞)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白描、虚实、赋比兴、象征、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谋篇布局: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例(2010·安徽卷)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二、鉴赏表达技巧——修辞 还有“对偶(仗)” 还有 “双关”手法,如 “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 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 “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例2(2010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二、鉴赏表达技巧 例3(2010·全国卷)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二、鉴赏表达技巧 例4(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能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 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由作品中的形象构成。 人物(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物(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和物) 形象 (2010·期末统考)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南宋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一)人物形象 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    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例(2010·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一)人物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 景物(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或物,诗人感情的载体。 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例(2010·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问: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指的是由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感、志趣的意象,艺术地组合到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 意境特点如孤独凄凉、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激情飞越、沉郁顿挫、苦闷感伤…… (三)意境 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例(2010·新课标卷)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四、诗歌思想情感 (一)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归类概述 1.写景抒情。 2.咏物言志。 3.边塞征战。 4.怀古咏史。 5.即事感怀。 6.羁旅行役。 四、诗歌思想情感 (二)古代诗歌情感的归类 1.惜别之情。 2.黍离之情。 3.思乡之情。 4.怀古之情。 5.讽喻之情。 6.报国之情。 7.咏景之情。 8.恋友之情。 四、评价诗歌思想情感 * 常见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四、诗歌思想情感 透过诗歌题目了解作品的内容的范畴。 读题目,能大致推断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用意。诗歌题目多种多样,题目不同,内容的范畴也不同。如: (1)登临之作 多抒发今昔变迁的感慨; (2)怀古之作 多借古喻今,抒发个人进退的思考; (3)叙事之作 多借事抒情; (4)咏物之作 多托物言志; (5)送别之作 多抒发“黯然消魂”、“坦陈心志”的情感。 四、诗歌思想情感 四、诗歌思想情感 例1(2008·安徽卷)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例2(2010·辽宁卷)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四、诗歌思想情感 四、诗歌思想情感 例1(2010·课标全国卷)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例3(2010·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 问: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点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要点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要点2018综治平安建设工作要点新学期教学工作要点医院纪检监察工作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四、诗歌思想情感 (2010期末统考)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南宋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 四、诗歌思想情感 ①孤独漂泊,思念家乡;②中原未复,山河破碎;③时光易逝,世事无常; ④怀才不遇,功业难成。 诗歌鉴赏第三步——精表达 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 1、第一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2、第二种模式 炼字型 3、第三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4、第四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5、第五种模式 综合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哪个更恰当? 某字的妙处(作用、效果)。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哪些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手法(或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本诗是如何描写的?怎样表现的?怎样体现的? 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用了这种手法的好处或效果。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提问方式:赏析本诗的某句或某联。 第五种模式 综合型 解答分析:这种提问类型是综合考查语言、手法、意境和情感内容的。需要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答题步骤:通过什么样的意象,够成怎样的意境,运用怎样的手法或语言文字,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10海淀期末)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通过什么内容或形象(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技巧(怎样写的)+表达了什么(为什么) 阅读延伸题:《送友人入蜀》中诗人感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也就是说人的进退升沉早已命中注定,不必去问算卦占卜的君平。请联系李白(或其他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人生进退升沉的看法。 尾联中写“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人的进退升沉早已命中注定,不必问算卦占卜的君平。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困难,坎坷,但我们不该放弃自己的梦想,像南宋诗人辛弃疾,他一生所追求的是做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军,收复国家的失地,迎回二圣,但每当他以为自己的理想可以实现的时候,都会接到一纸调令,但他从未放弃。人生的进退升沉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即使并重注定,也要像辛弃疾一样永不放弃,勇敢追逐。 海淀一模题目: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 叶梦得②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10分) 本词的豪放风格十分典型,似是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溢涌出一种豪放气概。起句写词人登高远眺之景,视野雄浑开阔;继而遥想当年的淝水一战之景。“沸浪骇奔鲸”寥寥几笔就将战景描绘得宏大有力。下阙视角变换,写八公山下之景,既有断崖草木的刚直峥嵘,又有天空中的云涛吞吐,作者的豪放之气在博大之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综观全词写景格调,同东坡《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也仿佛于此震撼人心的雄伟之景中,窥探了词人的铮铮铁骨。其于绘景中挥洒的万丈豪情,令人为之动容。 谢谢! * *
本文档为【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超实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豆浆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4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16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