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乐平里八景

乐平里八景

举报
开通vip

乐平里八景乐平里八景乐平里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其中以“屈原八景”最为有名: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照面井由银灰色龙骨石砌成。井水粼粼如镜,清甜可口,相传为屈原幼年照影梳洗之处,一丝微尘也躲不过“井镜”的明察。井台上立着一块石碑,正中刻着“照面井”三个大字,碑文曰:“预白遐迩人等,此系屈公遗井,特遵神教重新整顿,以后切勿荒,。倘有故违,定遭天谴。此株青树...

乐平里八景
乐平里八景乐平里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其中以“屈原八景”最为有名: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照面井由银灰色龙骨石砌成。井水粼粼如镜,清甜可口,相传为屈原幼年照影梳洗之处,一丝微尘也躲不过“井镜”的明察。井台上立着一块石碑,正中刻着“照面井”三个大字,碑文曰:“预白遐迩人等,此系屈公遗井,特遵神教重新整顿,以后切勿荒,。倘有故违,定遭天谴。此株青树永世勿得砍伐。三闾合坛弟子同修,皇清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立。”照面井碑石左右长着一株四季常青的青树和一株阔叶浓阴的柞树,像两个威风凛凛的卫士,日夜守卫着屈公遗井,把“神”和“天”搬出来维护屈公遗井,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故乡百姓对屈原的景仰之情。井下砌着一堵半径4米,高约5米的半圆形台地,台沿上有石砌雕花栏杆,立着13根立柱。石柱一高一矮,错落有致,高者雕着八棱帽头。石柱中间有12孔,各分三层,上层是四楞方正的条石栏杆,中层是刻着多层图案、花纹的片石栏板,下层是长扇形的枕式栏底,栏杆外是刚劲挺拔、馨香宜人的古松古柏,形如伞盖的排排垂柳,把照面井掩映在伏虎山腰。骚坛社员李盛良《照面并》诗:“并堪照面独称奇,一股清流万古诗。莫道西湖灵隐寺,大夫遗水胜瑶池。”读书洞读书洞在响鼓溪深谷的半山上,相传为屈原读书处。洞口处原有清朝同治年间所刻“读书洞”三字,早已剥落不清,现又立一新碑。传说屈原在洞内读书时,曾有石桌、石椅、石凳。乡民盛传,夜间行经洞旁时,洞内若有朗朗读书声。其实,这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洞的山风水声所造成的一种错觉罢了。读书洞西的响鼓岩上,有一圆形石台,传说楚庄王曾在此擂鼓督战,故名擂鼓台。屈原在家乡时,经常登临此台,吟诵自己的诗作,故又名吟诗台。擂鼓台位于香炉坪下的响鼓溪西岸,与响鼓岩、珍珠帘成一组姊妹景点。响鼓溪的淙淙水声,听起来犹如擂鼓台的咚咚鼓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郢都,楚国君臣仓皇逃走,屈原闻讯怀石投江。次年,白起火烧夷陵(今宜昌市境内),纵火烧毁楚先王陵墓,继续挥师西上,进攻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西楚百姓奋起抵抗。激战之夜,乡民们忽然听见了咚咚鼓声,一阵紧过一阵,犹如集结于军万马的号角。乡民们从四面八方向鼓声响起的地方靠拢,将擂鼓台团团围住。忽然看见擂鼓台上升起一面巨大的鼍鼓,气势如虹的屈原,抡起鼓槌拼命地击打,咚咚鼓声声震四野。乡民们为屈原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刀光剑影辉映夜空,喊杀之声震撼大地,秦军吓得丢盔弃甲,望风而逃。一轮红日怒涌而出,鼍鼓化为石鼓,屈原无影无踪。屈原回乡击鼓抗秦的一幕,在屈原故里传为佳话。擂鼓台山明水秀,奇峰突兀,为乐平里一大奇观。吴丈蜀《擂鼓台》诗:“碧树葱茏前古台,曾闻对阵刃锋摧。当年战鼓终沉寂,无有秦军掠地来。”李盛良《擂鼓台》诗:“痛恨奸臣与宠姬,登台擂鼓而攻之。扬眉振臂槌高举,直到风云变色时。”作者敢于标新立异,不写击鼓抗秦,而写击鼓攻奸,直掏楚国亡国灭族的根源,更加耐人寻味。响鼓岩位于伏虎山麓的响鼓溪畔。洞室高约2米、宽4米、深3米。上负陡岩,下临清溪。洞口藤萝垂帘,花草馨香。洞中有石案石凳,洞顶有钟乳石,犹如一组倒悬的莲花灯。四周景色静中有动,西侧为响鼓岩,岩顶有圆形石台,传为屈原吟诗处,故名吟诗台。南为响鼓溪,急流飞泻,落入石潭,状如迸雪,声若击鼓。玉米三丘从读书洞下来,沿响鼓溪上行,至王寨山前,只见一新修复的屈原庙座落在山坡上。庙下有两股“龙眼”,泉水常年不断。此泉附近有三块水田,据传是屈原躬耕之地,人称“玉米三丘”。这一传说由来已久。见诸于文字的有唐代沈亚之的《屈原外传》。沈云:屈原被放逐后,吟诗耕田,每念及楚国命运,即忧心忡忡,伤感不止,“原坠泪处,独产白米如玉”。灵牛耕田灵牛耕地漫步玉米三丘时,可发现此地耕牛不穿鼻绳,耕地时却知道转弯,人称屈原神牛。相传屈原在郢都为左徒官后,常回乡察民情,观民风,整理上谏和写诗,当时用的竹简往往一收就是好几捆。一次,屈原挑着担子起程回郢都,不料脚一滑,竹简散落一地,绳子也断了。他看见不远处有位老人在耕板田,于是走上前向老人求绳。老人说“我这里只有牛撇绳,给了你,我把牛无收管,哪怎么耕田呢?”屈原说到“不要紧的,以后你的牛耕田不要撇绳也能听使唤。”老人于是把牛绳递给了屈原。说来也巧,老人回过头来,把牛一试,牛果然和先前一样听使唤。从此以后,乐平里的牛耕田、耙田都不用牛绳。《归州志》记载“此乡牛不需绳引,如售之别乡,亦仅三日,自后非用绳不利;如他乡牛入三闾之境,过三日亦不必引绳,而自然贴服”。即:屈原村从外地买来的牛,头三天还要牛鼻绳,三天以后就不再需要了。屈原村里的牛到外地,头三天不需要牛鼻绳,但过了三天后就需要了。所以人们把这里的牛称为“灵牛”。多年来,该现象也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有人说与地球磁场有关,也有人说是当地农民诗人多,牛听诗书多了便沾了文气,能听懂主人的口令,但至今,仍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回龙锁水相传屈原被疏,回到故乡乐平里躬耕玉米田。不久,秦国挥师攻打楚国。楚王焦虑,急忙派人召见屈原。就在屈原返朝时,天空突然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轰然一声巨响,乐平里出口处万丈高的岩壁,天崩志裂般从空而降,一条长八百米、宽五百米的飞石巨龙横亘于河中心,阻断了乐平里。乡亲们目睹这一情景,都说这是苍天有眼,不让屈原再受奸佞迫害。但屈原爱国心切,决意返回。这时天空又响起几声巨雷,把阻河处劈开一道口子,屈原这才挥泪告别家乡向郢都。由此,回龙锁水便成了历史遗址。尔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在回龙锁水龙头顶上修建了回龙寺。从此,屈原的家乡人便叫这个地方为“回龙锁水”,又叫“锁水回龙”,如今,是三闾八景之一。雷劈石“七里峡半半峡三里半”是古人依据七里峡的地名地势出的一副很久没有对出下联的上联,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屈原骚坛诗社社长谭光沛先生经过研究才依据乐平里东面的道教胜地五指山对出下联,“五指中峰峰中五指中”。而七里峡从外向里的尽头有两块40平方开外的相对规整的巨石,呈倒“人”字形矗立在那里,犹如去乐平里的一道石门。两块石头上密布着大碗大的凹凸相互对应,两石的底部有两个石头恰似楔子一样,纹丝不动。这两方大石头就是“雷劈石”。擂鼓台屈原遭奸佞小人诬陷被撤职后,流放到汉北。行前他回到故乡乐平里,常常独自一人登上山岩,仰天长叹,自言自语。有一次他说着说着渐渐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边塞狼烟四起,秦国军队又大举进攻楚国。百姓惊恐万分,纷纷南逃。楚国将士越战越勇,秦兵死的死,伤的伤,楚国大获全胜。屈原从梦中醒来,回到冰冷的现实。他决心继续战斗,于是在乐平里擂鼓聚众练兵。官府得知后,便派军队来围剿。官军走到七里半峡,忽然几个炸雷将为首的一个武官劈成两半,士兵见此情景,心惊肉跳,乱成一团。接着山崩地裂,山上无数个石头飞而下。紧接着又是狂风大作,山洪突发,洪水象万匹战马,呼啸而来,冲向敌群,敌军全部葬身于一片汪洋之中。敌军被消灭的消息传到乐平里,人们奔走相告,都说是屈原爱国精神感动了苍天,是苍天发怒要惩罚这些不义之师。从此,乐平里乡亲们更加斗志昂扬。几个月后,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雄纠纠地走出峡口,奔向那抗秦的战场。如今,乐平里还留下屈原当年击鼓组织乡民练兵抗秦的擂鼓台乐平里牌坊1983年1月建于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入口处,与屈原庙隔溪相望,水泥结构,四柱三门,高九米,宽八米,台基四周有石阶三级,将牌坊平地托起,前后各有石狮一对。牌坊雕塑精美,色彩斑斓,气势雄伟。“乐平里”三字为川南苏原题书
本文档为【乐平里八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896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5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公务员考试
上传时间:2019-07-18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