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举报
开通vip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陈化兰~女~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暨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10届全国青联委员。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十五攻关”、“9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公益基金、人事部回国人员择优资助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和部省级项目。在动物流感~尤其禽流感的流行...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陈化兰~女~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暨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10届全国青联委员。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十五攻关”、“9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公益基金、人事部回国人员择优资助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和部省级项目。在动物流感~尤其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诊断技术、新型疫苗研制、分子演变及分子致病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创造性研究成果~并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近3年来~已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病毒学,Virology,及疫苗,Vaccine,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1篇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研究论文,同时~带动我国动物流感整体研究水平快速提高~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及影响力的禽流感研究实验室~与欧、美、日本等国际著名流感实验室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多次接受有关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学者的访问~陈化兰本人也多次受国际知名学府、研究机构及国际组织特邀作有关禽流感研究的学术报告。 在陈化兰同志主持下~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近年来加强了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监测和研究的力度~建立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大陆禽流感病毒种毒株资源库及其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库~阐明了我国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遗传演化和抗原变异规律~为禽流感疫情的预警预报、防制策略的制定、诊断试剂及疫苗研制与使用提供了全面的科学依据,建立完善了血清学、免疫学、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研制、改进了一系列禽流感诊断试剂,盒,~在全国推广应用,针对我国禽流感防制实际的迫切需要~陈化兰同志开展了全方位的禽流感疫苗防制研究~在禽流感常规灭活疫苗、新型基因修饰和基因重配疫苗~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型新城疫病毒活载体双价疫苗、H5亚型DNA疫苗及重组亚单位疫苗等方面相继获得成功和突破。 陈化兰同志主持研制的H5N2禽流感灭活疫苗~2003年获农业部颁发新兽药证书的H5亚型禽流感疫苗~是我国第一个研制成功并应用于H5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防制的疫苗,主持研制的反基因操作分子修饰,基因重配新型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2004年4月获农业部颁发临时生产文号投入使用~2005年1月获农业部正式颁发新兽药证书。新型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是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并推向大规模应用的流感病毒反向基因操作疫苗~突破了H5高致病力禽流感灭活疫苗研制的重大技术瓶颈~代表流感疫苗研制的国际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较H5N2灭活疫苗大幅提高~并在国内外首次证明可对水禽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新型H5N1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应用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至2005年初~两种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已累计推广应用40亿羽份~产生经济效益逾300亿元~极大提高了我国防控禽流感的能力~有效减少或避免了禽流感向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及公共卫生意义。 2004年初~周边国家及我国内地相继暴发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农业部 1 及院、所的正确领导下~陈化兰同志带领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立即投入这场禽流感的阻击战。短时间内先后接收来自全国16省、市疑似样品500余份~及时、准确确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50余起~排除7起~分离鉴定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60余株~对疫情的及时有效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全国禽流感防制紧急提供了大量、充足的各种诊断试剂,向全国9个兽药制品企业转让了我国当时唯一可预防H5亚型禽流感并获得农业部新兽药证书的H5N2灭活疫苗生产种毒和全套技术~紧急生产了12亿羽份供疫区强制免疫使用~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与此同时~陈化兰同志以农业部特派专家身 OIE和WHO联合举行的一系列有关禽流感控制策略的紧份多次参加了FAO、 急会议~向国际社会介绍了我国禽流感疫情、控制策略及研究进展,提出了“疫苗紧急免疫以及将疫区和非疫区在贸易中区域化分别对待”等重要建议并被采纳~为我方争取到最大的国家利益。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李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病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涛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精神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病因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和高难度国际协作课题10余项~其中于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课题资助~在国际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论著7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果。李涛教授现任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西部地区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科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四川大学精神病学/医学遗传学博士生导师。她于1997年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吴阶平医学研究奖”~2001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颁发的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重型精神病是一类以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代表的严重的慢性器质性脑部疾病~发病高峰在青壮年~主要表现为知觉、情感、运动和行为方面的异常。这类疾病大多缠绵终生~可以导致严重的精神残废~不仅对患者~也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据1993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严重精神疾病,多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1.347%~估计全国有患者1,600万~精神疾病负担为全国疾病负担的20%~排在首位。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这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欲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从基础研究着手~明确其发病机制。而精神疾病的分子遗传病因学正是现代精神医学研究的难题和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研究热点领域。李涛研究员近十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原创性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现~她得主要研究发现包括:于1996年在国际上率先报导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进一步的系列研究揭示COMT基因和脯氨酸脱氢酶,Proline dehydrogenase~PRODH,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Neuregulin 1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dysbindin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与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关联或连锁不平衡~这些研究结果得到了国际其他独立研究小组的证实~为进一步定位与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性状有关的易感基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李涛研究员负责的精神医学研究室~是四川大学“人类疾病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精神医学领域唯一的省级重点科学研究基地。近年 2 以来~李涛研究员积极促进华西医院与国外一流研究机构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并定期选派西部年轻精神医学、遗传学工作者到国外学习。这些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极大的促进了西部地区精神医学基础研究领域发展。 作为一名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的对口支援专家~李涛研究员关心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她身体力行、不顾高原反应~赴藏实地考察~对西藏大学医学院的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分子遗传学专业知识培训~支持其开展多种地方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帮助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西藏自治区特色疾病高质量遗传资源库的建设路线、管理规划、工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指导当地人员撰写多份基金申报书。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刘芝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底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12月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工作。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会员~《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杂志编委~《Oncogene》、《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等杂志审稿专家。 几年来~负责承担了一些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子课题2项,1项已结题~1项在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2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1项~北京市科技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项目2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积极参加教学任务~积极培养人才~已指导了10名博士生和6名博士后。 近几年一直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对食管癌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目前国际肿瘤学研究的热点~经过几年的努力~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发现食管癌变与钙离子及细胞分化密切相关~为食管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发现了一条在食管癌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发现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及其失调在食管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找到了一批在食管癌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及基因家族~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以上工作完全是在国内独立完成的~具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在《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Oncogene》等肿瘤学权威杂志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编写专著3部。 由于她在食管癌研究方面的优秀成绩~2004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第 3 一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人事部等七部委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2年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吕植女士~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保护国际(CI)中国项目代表。 1985年开始至1995年从事大熊猫的野外生态学、社会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种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这期间在北京大学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习~并在美国国家健康中心完成了博士后工作。长期的和全面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室研究使得吕植能够第一次观察和揭示了这一物种自然历史的诸多方面~如社会行为~野外繁殖和遗传多样性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熊猫专家~而这一经历也同时引起了她对于生态保护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 为她带来了有关生态保护的策略和方法的诸多启示。 吕植同时也是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她带领一个由年轻教师和博士生组成的十多人的队伍在中国西部从事关键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的监测和共享数据库的建立,并逐步展开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问题的基础研究,并了解它们与人类活动和国家政策之间的相关性。长期以来~她积极从事自然保护研究和实践人才的培养。 1995至2000年期间~她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物种与保护区中国项目主任~她致力于支持和提高大熊猫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包括综合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和使保护和社区共同受益的生态旅游。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把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相结合的大型项目。1996年她开始在西藏考察野生动物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及其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先后在藏北无人区羌塘自然保护区和藏东南包括墨脱进行了徒步考察~并成立了WWF的西藏项目。 2000年~她获得哈佛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奖励在该中心进行了一年的访问~研究世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2001年~她在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任客座教授~讲授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课程, 并建立了该学院的中国研究小组。 2002年~吕植创建了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在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青藏高原开展保护的示范项目~范围从基于社区的保护~自然保护区和民间环保力量的能力建设~到运用创新的思路和手段整合科学、政策和市场的优势来解决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同时保护国际注重协助中国政府在国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减少生态足迹。 4 吕植的其他它主要兼职和社会职务还有: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兼职教授~ IUCN 物种生存委员会熊类组熊猫专家组组长~全国青联委员~国际地圈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等。她著作颇丰~论文、文章和摄影作品曾出现在《自然》、《科学》和《美国国家地理》等各类学术刊物与科普杂志上。她合著出版的书籍有: 《拯救野生大熊猫》,英文~2001纽约,~《最后生存的机会》,2000北京,和《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1987~北京,等~以及《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2000 北京,。吕植于1998年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全国政协“杰出青年科学 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等。她经常在国内和国外的媒体上表达有关中国自然奖”和 保护的问题。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她被《纽约时报》评为未来中国值得关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曾嵘~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蛋白质组研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蛋白质组组织理事会委员~国际期刊《Proteomics》编委。研究领域为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的发展和疾病相关蛋白质动态行为研究~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先后负责863课题1项~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1项~973子课题1项等~2004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曾嵘1995年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师从我国蛋白质分析领域著名教授夏其昌研究员~攻读蛋白质分析博士学位。在学期间~她应用质谱技术进行蛋白质鉴定和蛋白质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蛋白质组学工作的研究者之一。由于在读期间的突出表现~她获得了2000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奖励。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嵘留所参与蛋白质组研究分析中心的组建~通过她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该中心现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蛋白质组研究基地。 随着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基本完成~蛋白质科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核心。与基因组不同的是~细胞内的蛋白质的表达~修饰~空间位臵和相互作用是随时间~空间和环境因素动态变化的~因此用静态的或单一条件来进行研究显然不符合生命的动态性特征。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在各个层次上的变化可以相互影响~进而最终影响蛋白质或蛋白质群的功能。这种蛋白质多层次的变化总称为蛋白质动态行为。可以说~蛋白质的动态行为是生命复杂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分子基础。 研究如此复杂的蛋白质动态行为首先需要高通量~整体水平的研究技术。因此曾嵘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致力于发展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和建立大规模蛋白 5 质组研究平台。近年来~在高通量蛋白质鉴定及修饰分析~蛋白质定量~亚细胞蛋白质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蛋白质组研究方法和技术上进行探索。发展了基于pH梯度的多维色谱-质谱联用鉴定多肽和蛋白质的方法~为高通量蛋白质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际上较早并且较系统地对鼠肝线粒体等亚细胞器进行大规模蛋白质组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多维色谱,质谱结合的方法~获得线粒体特异蛋白质~并进行了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采用亚细胞分级和稳定同位素定量方法结合的策略~有效区分蛋白质的真实定位和可能的多定位甚至污染~在蛋白质组水平上发现了某些蛋白质的新定位。 肝癌是我国的“国病”~其发生~发展~转移等过程与蛋白质动态行为有着密切关系。曾嵘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应用激光捕获微切割~多维色谱,质谱~双色荧光差异凝胶电泳~稳定同位素标记差异蛋白质分析~免疫荧光定位~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目前已获得近千个肝癌和癌旁组织的差异蛋白质信息。这些发现将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肝癌提供潜在的分子标记物和药物靶标。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得主 范代娣~1966年生~共产党员~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多年来一直奋斗在教书育人和科研第一线~不但在教学方面一丝不苟~在科学研究方面更是本着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 2003、2004年度分别获得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3年被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陕西省青年科技奖”,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1998年度分别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均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西安市重大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等10多项科技计划。出版专著两部:《细胞培养及蛋白质工程》、《重组蛋白质分离与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参编“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微生物工程》~编写第一部第四章。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重大攻关~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她在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范代娣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重组蛋白质工程、高密度发酵工程及其下游产品开发方面。目前正在从事类人胶原蛋白系列衍生物及其下游产品开发~目前已经实验室成功研究出性能不同的十几种类人胶原蛋白。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范代娣教授负责完成的课题 “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类人胶原蛋白中试”由陕西 6 省组织专家鉴定~认为项目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申报了国际PCT专利。 “类人胶原蛋白”是她命名的一种改性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吸收性、促新细胞形成及促上皮细胞形成功能~克服了天然胶原蛋白病毒隐患的缺点~如,疯牛病、猪瘟疫、禽流感等,~人胶原蛋白隐含艾滋病、肝炎等传染危险~同时受到世界人权组织的阻力~鉴此~将人体已知序列胶原蛋白的一段基因进行特定重复并修饰后重组于E. coli内~并经过对其水溶性、免疫排异性、稳定性、成胶性、吸收性等特性的改进~使其产品结构及性能在国内、外属首创~被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由于其技术创新性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该项目以技术入股由8家股东投资3000万组成股份公司建设该项目~其产品远销美国、以色列、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地,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 2003年被列入“国家十五重大攻关计划”~国家资助150万~2004年被国家列入高技术示范工程~资助900万元用于年产500公斤冻干生产线建设。 范代娣教授作为我国第一届生物化工专业博士毕业生~始终把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己任~她认为生物工程领域的成果如果走不出实验室~这个瓶颈问题不解决~永远不会真正产生经济效益~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她认为多学科团结协作才能干大项目~出大成果~基础学科必须与应用学科相结合~因此~在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多学科优势互补。她认为~应用基础学科的科研项目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兴国才不是一句空话。 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得主 姬秋梅~藏族~西藏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西藏牦牛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博士~副研究员。政协西藏第七届、第八届委员。研究领域主要为牦牛生产系统。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2项~中科院院区合作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重点项目3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2项~同时主持完成了“春晖计划”留学回国、国家外专局等渠道多项项目。获得第四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省级、院级科技进步和成果奖多项。 在学术创新方面~姬秋梅积极克服西藏科研条件和水平相对滞后的限制~通过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国际家畜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等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并紧密结合西藏畜牧业科研和生产特征~积极引进和创新适合西藏畜牧业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途径和新方法~对草地畜牧业的研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创新研究成果:?首次划分了基于统计学结果的六个西藏畜牧业生产系统~区划结果较为合理~对西藏农业生产的决策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持续发展西藏畜牧业提供了参考。 ?草地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畜牧业发展研究中的应用为西藏草地的小尺度研究提供了实用、方便且准确的方法~用非线性分析技术发展了西藏主要草地类型的DM非线性估测模型~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野外测定费时、费财和遥感测定较为粗略等缺陷~应用草地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各畜牧业生产系统内的能量分布状况~为 7 西藏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技术。?牦牛能量流动体系的发展的研究~首次建立了较为系统、合理的牦牛能量流动体系~确立了适合于牦牛各种生产的能量转换公式~为今后西藏其它家畜品种生产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模式和参考。?曲面响应法的应用~为各种最优试验设计以及牧业生产中投入产出预测提供了方法。?用计算机界面技术研究家畜生产系统和系统的动态监测~首次发展了牦牛生产系统的计算机拟态模型~模拟了牦牛将草地的干物质转化成畜产品的能量流动过程~增强了家畜生产的系统概念。牦牛生产系统计算机拟态模型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为其它家畜生产系统提供了一种宏观和微观知识相结合的研究技术。 在科研工作方面~对西藏畜牧业科研生产中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进行技术攻关研究~完成了?“产乳高峰期对牦牛补饲以提高牦牛产乳量”的研究~试配和筛选出最佳饲粮配方~使得牦牛的个体产乳量可提高40,,?通过“牛皮蝇对牛革危害的调查”~评价了由于牛皮蝇病在牛革加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藏绵羊干死毛含量”调查,首次提出了西藏草地型绵羊羊毛中干死毛含量~对品种的选育和纺织业提供了基础数据。?“转基因牦牛基因文库的构建和生长激素基因的分离”~研究成果参加了第一届国际牦牛学术研讨会~同时获得西藏青年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主持完成了西藏自治区重点研究项目“SOD粗品的研制”~研究出了西藏不同家畜中SOD含量和SOD粗品生产技术~为我区家畜血资源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主持完成自治区重点研究项目“西藏牦牛资源现状和生产性能退化分析”和“林周县牦牛本品种选育”总结工作~提出了西藏牦牛生产性能退化的幅度以及防治退化的具可操作性的措施。 在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姬秋梅坚持以身作则、榜样引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清正廉洁~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工作责任心强。十多年来~在西藏畜牧业科研中辛勤耕耘~特别是在牦牛生产系统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十几篇论文先后发表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多篇论文被选入国际会议论文集~为西藏的“三农”工作献计献策~为西藏畜牧科研辛勤耕耘~为西藏牦牛科研走向全国和世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得主 孔令东~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及资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中药抗抑郁、中药抗痛风、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和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主持人之一主持科技部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重点攻关1项。另外~主要参与完成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和其它省部级课题4项。作为第1、1、2 ~3和6完成人分别完成江苏省科技成果鉴定5项。作为第一发明人已获专利授权1项。作为子课题第二完成人获“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三完成人获江苏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第一届优秀博士论文奖。已在 “SCI”学术榜刊物上发表中论文25篇~被引用86篇次。在国内自然科学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8 30多篇。 孔令东教授对传统中医药怀有浓浓感情~2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药学研究~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中药经典方药为源头~不断探索中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集合多种现代药物研究手段建立了较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平台~展开对传统中医药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较系统进行中药筛选发掘~逐步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研究模式。众所周知~传统中医药历史源长、博大精深~但囿于科学研究方法、技术等限制~总体看~至今中药研究的科学化、知识化程度还相对不高~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美英等科学技术发达国家中中药的科学性还没有完全得到认可。孔令东教授认为~目前只有加快对中医药理论和方药功效做出科学阐述~才能确立其在国际上的声望~只有依靠科学研究成果~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才能在国际得到实现。 孔令东教授近年来主要集中研究中药抗抑郁和中药抗痛风。抑郁症日益常见多发~WHO预测至2020年它将成为导致所有年龄段人丧失生活能力的第二大原因~西药治疗局限性大~而传统中医药学在此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经典方药~因此开展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的研究极有意义。其课题组以抗抑郁为切入点~ 对治疗情志病经典方半夏厚朴汤进行较长期深入研究~提出抑郁症是半夏厚朴汤证主要表现形式的新观点。在整体、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证实半夏厚朴汤抗抑郁成分多样性特点和多层次、多途径作用机制~为寻找改善机体系统功能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佐证。研究揭示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可能是介导半夏厚朴汤改善抑郁行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基础,即早基因是其作用信号传导过程中的靶点~在一定程度上开辟半夏厚朴汤药理作用新视野。另外~还不断深入研究该方配伍与抗抑郁的相关性等方剂学关键科学问题~设计出“ 新型半夏厚朴汤” 组方。该项研究探索了复方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中药现代化具有一定的推动和启示意义。在药物筛选方面~以“补肾定心”理论为线索~在较大规模筛选基础上~证实温补肾阳药及其中药成分调节HPA轴抗抑郁作用机制~为探寻减少CRF通路上神经传递的抑郁新药开辟更广泛途径。 在抗痛风中药研究方面~针对痛风复杂的病因病机~其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国际通行氧嗪酸所致高尿酸血症之痛风动物模型~及其它抗痛风研究技术平台~研究清热燥湿代表方药黄柏和二妙丸抗痛风作用~为临床用药和清热燥湿治则提供科学依据。并发现其它中药抗痛风组分和成分。 孔令东教授还致力于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和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参与《中国药典》增补和修订中药饮片藤黄、姜和中药炭药炮制研究。在中药复方人参注射液,升压灵,研究中~提出有效成分与生物学结合评价制剂质量新见解~建立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探索多技术、多方法、多信息、多参数指纹图谱综合分析非线形质量控制模式和评价体系新思路。其课题组首次用IR法、粉末X-射线衍射法、NMR法、LC-DAD-MSD法对该注射液的原料药材、中间体和制剂系统地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相关分析系统和质量标准~该方法明显优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单一技术指纹图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9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得主 吴志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是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她热爱祖国~勤恳敬业~治学严谨~人品高尚~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除了完成繁重的临床医疗和教学任务之外~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福建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省科技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她开展的肝豆状核变性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等多种神经遗传病的研究~有关结果发表于《Archive of Neurology》及《Neurology》等国际著名的神经病学专业杂志~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患者。此外~她还与国外同行合作~对常见的神经免疫疾病“多发性硬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顶级的《自然医学》杂志(Nature Medicine)。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谢绝了国外提供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率领国内的研究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在短短时间内已取得显著成效~在神经病学领域脱颖而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与铜代谢障碍有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临床上无症状~子女可得病~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出现肝炎、肝硬化~肾损害~运动不协调或精神障碍等。该病可有效治疗~但强调早诊早治。该病早期表现常不典型, 常规方法无法做到症状前诊断。吴志英教授系统研究了我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绘制了基因突变频谱图,研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证实了中国人第一突变热点Arg778Leu与严重的临床表型相关,对基因诊断出的症状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及5年临床随访观察~证实锌制剂可作为该病症状前患者首选的治疗药物~获得很好疗效~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上述结果分别发表于《Archive of Neurology》2001年第5期和2003年第6期~均为国际上首次报道~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的科技之光栏目亦曾采访报道~2004年11月她还应邀前往日本做了专题报告。近期~她率领的团队首次证实了本病发病与ATP7B蛋白的异常易位相关~研制的有关抗体申报了国内专利~曾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是成人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吴志英教授首次发现该病患者的4q?10q易位对表型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这对深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我国病人特点的基因诊断方法~研究结果于2004年8月底在《Neurology》杂志发表后~迅速被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重要杂志的论文正面引用。 吴志英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从事合作课题研究期间~针对常见的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进行了分子发病机制研究~克服重重困难~证实了选择性阻断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的浸润可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脑脊髓炎~结果发表于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刊物《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第3期~福建医科大学为第二作者单位。 该研究为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自然医学》杂志是《自然》系列杂志的刊物~以该校学者的身份在世界顶尖级学术期刊全文发表研究论文的~吴志英教授是第一人。深入研究发现~一种IFN-γ的诱导蛋白与多发性硬化密切相关~目前她正着手研发多发性硬化的基因疫苗。 10 当一名医师为患者解除痛苦~是吴志英从小立下的志向。她1990年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就以优异的成绩留在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先后师从国内知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慕容慎行教授和阮旭中教授~分别获得神经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余龙教授实验室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她~造就了她为医学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作为一名医生~她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视病人如亲人~时刻为病人的利益着想。虚心向老一辈神经病学专家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由于诊病细致耐心~诊疗水平较高~所以慕名求诊者众多~每周的专科门诊时间病人常常爆满。病房主管临床医疗小组~床位总是住得满满的~常常要加床~病人康复出院时带着满心的欢喜和赞叹~赞叹这位年轻教授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吴志英教授注重为人师表,总是利用简单的图解和临床病例将书本知识讲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深受学生的好评。她除了指导研究生们进行课题设计、实验和论文撰写外~更加注重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勤于钻研的实践精神。为了随访证实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家系成员的诊断结果~她自已也常常利用值班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到边远的山区~送医送药并采集血样~反复论证~以确保结果的高度可靠。 从医15年来~她在出色完成临床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已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获第五届福建青年科技奖、第七届运盛青年科技奖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得主 章晓联~女~1965年,月出生。博士~博士后~武汉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获得武汉大学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学士学位~1989年获武汉大学病毒生化硕士学位。随后一直从事微生物及免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3年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随后1997年-2001年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U.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做博士后及研究专家~在美国工作4年后~主动放弃国外固定工作, 致力报效祖国。2001年8月作为回国引进人才, 回到武汉大学医学院免疫系工作至今。现任武汉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免疫研究室主任~和医学院免疫系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武汉市微生物及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免疫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章晓联回国后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尤其是研究对人致病性的传染病致病菌伤寒杆菌致病基因方面在国际上有着创新性的重要发现和成果~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并为学科建设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章晓联积极带动学科的学术活动~如主持了在武汉大学承办的2004年国际免疫学前沿研讨会,担任2003年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微生物及免疫学会主持人之一,和第8届全国基因结构,表达和调控学术会议的分会主持人等。 11 章晓联博士长期以来从事胞内病原微生物的分子及感染免疫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等,,项科研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伤寒杆菌病原毒力岛上的IV型纤毛基因操纵子和点特异重组酶基因,并阐明伤寒杆菌IV纤毛对人体细胞特异性致病机制~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还进一步研制和开发了携带病毒抗原的伤寒杆菌疫苗和新型药物~她对伤寒杆菌致病基因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对弄清伤寒杆菌的致病机理以及研制完善的伤寒疫苗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开展了与糖蛋白糖基化、丙肝病毒糖蛋白糖基化与免疫相关性有关的国际前沿领域研究~其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对由于糖基化引起的疾病研究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感染免疫和糖基化与免疫方面发表相关核心期刊论文,,余篇~在“Infect. Immun.”~“Gene”, “Antimicrob. Agents and Chemother.” “J. Med. Chem.”~“Cancer Res.”~ “J.Am.Chem.Soc.”~ “Cell.Physiol.&Biochem.”等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SCI论文,,篇(总影响因子:,,)~章晓联发表的第一作者文章被“Nature”,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Mol Cell”等国际权威刊物引用,,余次,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尤其对胞内病原微生物如伤寒杆菌致病机制方面创新性成果~和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对弄清伤寒杆菌的致病机理以及研制完善的伤寒疫苗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章晓联博士研究成果曾获湖北省重大成果奖、湖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全国免疫学会优秀论文奖、全国青年微生物学工作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以及美国GTCbio’s conference Cytokines and Inflammation会奖等。申请发明专利6项~编写教材和著作6部~如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第一部《免疫学双语实验技术指导》等。主讲《医学免疫学》、《免疫学原理》和《免疫学最新进展》等课程~教学效果一直受到高度好评。 章晓联博士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湖北省杰出青年科研基金~以及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教职工等~以及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候选人(已进入答辩)。章晓联教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爱岗敬业~诚信正直。具有较好的师德师风~为人师表。她学风正派,学术思维活跃~学术成果突出~是一位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科研组织能力的优秀青年女科学家。 12 13
本文档为【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