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社会问题分析的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可能性

关于社会问题分析的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可能性

举报
开通vip

关于社会问题分析的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可能性关于社会问题分析的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可能性 丰岛慎一郎 (大分大学 经济学部) ,要旨, 本文,将尝试探讨关于社会问题的掌握及分析「地位特性理论(Status Characteristic Theory)」的应用可能性。在序中,提示出关于社会问题分析的基本观点,接着将关于地位特性理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的内容进行整理。最后,通过介绍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的研究(拙著2000),论述关于对社会问题的形式化研究的可能性。有关严密的定式化及其检证作业的问题,将作为今后的课题。 关键词: 社会问题 社会的认识 地位...

关于社会问题分析的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可能性
关于社会问题分析的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可能性 丰岛慎一郎 (大分大学 经济学部) ,要旨, 本文,将尝试探讨关于社会问题的掌握及分析「地位特性理论(Status Characteristic Theory)」的应用可能性。在序中,提示出关于社会问题分析的基本观点,接着将关于地位特性理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进行整理。最后,通过介绍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的研究(拙著2000),论述关于对社会问题的形式化研究的可能性。有关严密的定式化及其检证作业的问题,将作为今后的课题。 关键词: 社会问题 社会的认识 地位特性理论 1(序文 至今,很多的社会学者,将贫困、不平等、岐视、战争、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这当中,以机能主义、社会构筑主义、生活环境主义的立场为中心,对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小林1994;德股1997;厚东?高坂1998;中河1999)。还有现在,关于对社会问题的研究的争论,是以「社会学有何用处?」、「社会学能做些什么」等形式,与围绕着社会学的社会有用性和实践性的争论密切相连,作为社会学者全体应该致力的重要主题而被认识(奥村编1997;片桐2000;高坂2000b)。例如,第50次关西社会学会大会(1999年6月5日?6日)、第73次日本社会学会大会(2000年11月11日?12日)、第52次关西社会学会大会(2001年5月26日?27日)等,以现代社会的社会学作用和可能性为主题的讨论会连续举行的事还记忆尤新。 根据这些社会学所存在的今日的课题,本文作为明确笔者的研究重心的予备工作,在简单介绍关于船桥晴俊的社会问题的「一般的定义(词典的定义)」(见田?栗原?田中编1994)、中范围理论(小林1994)以及依据于形式化理论(小林?木村1991)的「社会问题的掌握方法」的同时,进行内容的整理。 1.1一般的定义(词典的定义) 广义的意思,社会问题就是带着社会构造性的依据而发生、因为那些,对于它的解决,社会构造的变革和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充实就成为了必要的问题群。(见田?栗原?田中编1994:425) 这是从社会学代表性词典的一个、见田宗介?栗原彬?田中义久编著的『社会学事典』(弘文堂),引用了船桥的「社会问题」的定义。这个定义,对于被认为是产生出社会问题的「基础(社会构造)」,施行一些定向策略(例如,社会运动和政治制度的改革)而加以解决的事作为必要的事情,来确定社会问题的地位。接着,在指出社会问题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上,有关社会科学应该努力的课题,船桥如下所述。 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各科学,是问题意识的连续不断的源泉,对它的解决,社会各科学应该发挥的作用也很大。第一步,它是被社会性地认知,但并不是全部的社会问题都会转化为社会纷争或被认知。社会科学的一个作用就是把握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它不仅作为个人立场的问题被把握,与历史位置和社会构造相关连,解明它的结构并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是社会科学的大课题(见田?栗原?田中编1994:426)。 在这里,船桥很重视「社会问题被社会性认知」这一点。并且论述道,问题的发生不管是表面的,还是潜在的,以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目标,解明问题发生背后的过程,寻求解决策略是社会科学的课题。这里所指出的,是想把社会问题以「社会性地被认知的问题(作为问题而被人们认知的现象)和「社会性不被认知的问题(作为问题不被人们认知,或不能认知的现象」加以区别,这是以R.K.Merton(Merton1966,1969)的主张为基础的。 1.2中范围理论 小林久高(1994),从中范围理论的立场根据Merton理论,进行社会问题定义的整理及其探讨。进一步,提出构筑主义,社会运动论,生活环境主义的想法,并加上了对社会问题意义的考察。Merton,将社会问题作为「由广泛范围的人们所共有的社会标准和社会生活现状的实质性分岐而成立(Merton1966=1969:译416)」的现象来理解。小林在指出,由「人们所考虑的正确的事态(=理想)」和「现实的状态(=现实)的不同(=差异,背离)的观点经验性地把握社会问题」这样的Merton的意思之上,使「社会问题不只限于带有社会性起源的问题,还有没被人们认知的潜在的社会问题(小林1994:68)」明显化。并且定义,当人们所持有的「价值」和「真的现实」有不同(背离)时,那里就存在着社会问题,主张从「问题设定」,「原因认可」,「问题处理」的全体来理解社会问题(小林1994)。 1.3形式理论 小林淳一?木村邦博,从形式理论的立场明言「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发现,产生出这些的过程和方式的解明,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一连串的作业的实行,反而是社会学的目的(1991:3)。进一步指出了,摸索出社会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评价它的基准设定和探讨作业的重要性。(小林?木村1991:5)并且主张,「如果不能解明引起社会性问题的过程和方式, 并将它用让他人能够了解的形式理论性述说的话,对这些问题策划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并极具说服力地论述等,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小林?木村1991:6)」这样的基于严密表现的政策性建议。这里所说的「用能够了解的形式理论性地述说」,是指根据记号和数式等形式化言语的抽象性表现」。换言之,不仅是要将复杂而又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实事求是地把握,还要从那些现象中抽出特征性的要素加以单纯化,通过抽象并且正确的表现(定式化,模式化构筑),理论性地说明它的过程和问题性(问题是什么)是形式理论的基本立场。 以上,从一般的定义(词典的定义),中范围理论及形式理论3个观点来论述了「社会问题的掌握方法」。作为这些「掌握方法」的共通点指出以下2点。 第1点,「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解明成为问题的现象的发生过程,并找出解决办法」是基本的观点。关于这一点,「社会学是潜藏着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意义的学问 (Giddens1997=1998:38)」,具有对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作出贡献的可能性」,它根据A.Giddens(1997=1998)的指出,明确地表现了出来。 第2点,是「对着眼于社会问题的社会性认识的应有方法。社会问题的表面性和潜在性,理想与现实的分岐(背离),还有对社会现象的「不可思议」和「问题」的认识(评价)的看法,是理解了B.Markovsky(1994)所说的「对于社会性认知的研究(approaches to socialperception)」。另外,考察并探讨对于社会问题的社会认知的应有方式,是在明确把握「什么是所在问题」,摸索出「社会学的用处」,「社会学可以做到的」等社会学的社会有用性和实践性之上,才可能得到线索。笔者认为,象这样的工作对于被称为确立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视点的理性经营能够作出贡献。 本文,基于以上所关心的问题,提出J.Berger等所主张的「地位特性理论 (Status Characteristic Theory)」及它的应用例,来考虑从形式理论立场的社会问题研究的可能性。 2.地位特性理论(Status Characteristic Theory)的概要和基本结构 2.1概要 地位特性理论,是从具有象征相互作用论的理论性背景的「期待状态理论(expectation Status Theory)所派生出的理论性研究(Fararo1973=1980;Cohen and 1)Roper1972;Berger et al.1989;高坂2000c)。并且也是沿袭了叫做「相互作用和社会性范畴的关系(G.Simmel和 R.E.Park)」的社会学古典性的研究(Berger et al.1972)。以这个理论的主张者Berger为中心的斯坦福特大学的研究小组,即所谓的「斯坦福特小组」(高坂2000a ;高坂2000c),是在社会心理学的领域积累了小集团的研究(实验性研究)的经验结果,以关于地位特性理论的模式构筑为目标,导出抽象性的一般化的结构(Fararo1973=1980)。进一步,运用「有限马尔科夫连锁过程」的概率论模式,还融合了对关于小集团内的力学体系的模式的定式化,构筑更严密的数理模式的理论性研究和模式检证及其为改良所进行的实验 的研究,采取「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am」的形态,经过多面而且系统的过程取得理论性的发展(Fararo1973=1980;Wagner and Berger1985:Berger,Wagner and 2)Zelditch1989;Wagner and Berger1993)(资料参照)。象这样的收获,是以「形式理论的开发和验证」的形式来作出学术性贡献。(高坂2000a ;高坂2000c)。 接着,想说明关于地位特性理论的有关研究。地位特性理论所关心的,是说明社会性地位特性(性别,年龄,人种,民族等)的差异,决定小集团内的可能观察的权利和威信序列的「秩序形成」的过程。这个理论,假设了以下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过程。 (1)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行为者)带有某种目的实行与其他成员(他人)会合的相互行为时,以 从前得到的关于地位特性的知识与情报作为评价基准,将自己与他人比较。 例如,行为者以「工作场所完成事务性工作」为目的,行为者自身是白人,他人是黑 人的情况下,对行为者来说,假定称为「人种」的属性主义性的地位特性,以「受教育 水平(「学历」)」的能力性特性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这2个地位特性,对人们就成为 强有力的评价标准的一个,所谓的「黑人—低教育达成水平」,「白人—高教育达成水平」 的典型性地位结合方式(关连性)是众所周知的,它与历史和文化、社会制度 、习惯、社 3)会一般观念等有很深的关连。 (2) 行为者,根据自己同他人的比较来排出顺序,并据此对他人采取肯定或否定性的态度 (反应)。 例如,「白人接受高等教育,而黑人不是这样」。因此,在工作场所自己(行为者)比 对方(他人)能力优越」,行为者会这样评价。由此,行为者对他人表现出「对方是比自 己差的存在」的举止。因为这样,在工作场所的人间关系,产生出2者间的差别和上下 关系,即「地位分化」。 (3) 由相互行为的类型的安定化,使依据于对某种地位特性作出的社会评价而排出的顺序被 固定化,其结果是形成阶层构造全体的秩序。 根据社会评价所作出的顺序排列,「行为者—他人」这2者关系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与 工作单位的工资(报酬)的分配和进升受到影响之类的状况(「黑人—低教育达成水平—低 收入」,「白人—高教育达成水平—高收入」,它造成社会全体的构造性不平等(社会性资 源分配差异),甚至巩固了产生人种差别的社会问题的基础。 从以上3个假设,可以看出,地位特性理论,是某种社会一般观念和偏见、固有概念成为人与人之间,产生能够观察的不平等状况的「社会性根据」的基本假设。这个假设,是依据于关于地位决定时产生的夹板状况(dilemma)和矛盾状况,排名次(尤其是人种和职业性地位的相结合方式)与社会构造相关连的古典性见解(G.Myrdel1944;E.C.Hughes1945),这是很明白的。所以关于地位特性理论的很多研究,都是以基于性别和人种、民族、教育达成水平差 异的歧视与偏见相关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那些现象发生的过程,探讨和考察克服它的手段花费了很大的劳力(Berger et al.1989:27)。这些,是前一章所触及的关于社会学实践性综合意义观点之上的启示吧。 2.2基本结构 本节将「斯坦福特小组」大成果中的一个,关于地位特性理论的基本结构简单地说明一下。 首先,有关地位特性理论经验的一般化的基本结构,如以下。 课题集团,对于课题的状况,分化有关的外部地位时,根据这种分化,决定集团内能够观察的权利和威信序列。它不管外部的特性与集团的课题有无关系都成立(Fararo1973=1980:译52)。 首先,「外部的地位」,是指课题集团(对于成员应该达成的特定课题(目标)而设定的集团)与课题达成并无关系或不限定于课题的地位特性。地位特性理论被称为diffuse status characteristic,相当于性别、年龄、人种、民族等生来的地位(=归属的地位)。它是与某种社会观念和偏见、固有概念关连的一般性期待(general expectations)相联系着。(Cohen and Roper1972) 另一方面,课题进行时是以手段,道具的形式(instrumental)相连接,并且基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的成果,限定性且个别性的地位特性被称之为specific status characteristic(或specif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这是教育达成水平与职业所得等所说的社会资源的所有的多少相关联的地位特性(=获得的地位),可以认为它是与近代社会的构成原理的一个的业绩主义相联系着。从这点,可以明白地位特性理论,是立足于R.Linton和T.Parsons的「地位—作用」的概念,是置于diffuse和specific的社会区分的基本标准之上的。 接着,「可能观察的权利和威信序列」是由(1)象给予他人影响之类的行动的机会(action opportunities)(2)对集团内的相互作用的课题执行输出(performance output)(3)课题进行时由他人的评价而得到报酬的行动(reward action)(4)他人对集团波及的影响(influence)这4个社会性相互作用的概念的而成立(Berger et al.1972)。作为能够观察的事例,以「某会议的场面」为例。 (1) 某人,对他的成员述说很多意见,并多次提问。 (2) ,成为议论的先导,提出好建议。 (3) 因为上述的活跃,,从他的成员那里得到较高的评价,,的意见被会议采纳。 (4) ,被他的成员推举为会议参加者中最高的排名。 概括上述,这个基本结构是(a )自己与他人相比较(从行为者的观点来看对他人的评价和对自己 的评价(b)从与「一般性期待」的比较(社会性被期待的「对他人,对自己评价」)和现实的「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这种「依据于行为者的社会认知」的观点,通过社会的相互作用,把握并说明人与人之间地位分化(status differentiation)生成的过程。 最后,在Berger et al.(1966),Berger et al.(1972),Fararo(1973=1980),Berger et al.(1977)及Webstes and Foschi(1988) 的基础上,设立以下8个假定,将关于地位特性理论的基本结构以及各个概念进行内容整理。 (假定1) 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状态,下,以行为主体的个人(行为者)为中心,作为评价对象的 ,) 自己p’和他人o 的3者关系成立(p,centric)。 (假定2) p和o ,都在,中以目标对象,为志向。(task-oriented or collectively- oriented) (假定3) p和o,以,为目标行动的结果,是变成成功或失败的哪种状态。P达到目标(,) 的情况下,p对成功的p’给以肯定性的评价(+),对失败的o 给以否定性的评价(-)。 并且这个反向也成立,即p对于p’和o 给予各个不同的评价(differentially evaluated)。 (假定4) p的评价,在,中p’和o 依存于对,是否带有手段,道具性地位特性(C=specific status characteristic)。 (假定5) p和o ,在,中基于外部性地位特性(,,diffuse status characteristic) 而分化。 (假定6) p在,的集合中,带有与某种状态相连的「限定性的达成期待(specific expectation)」γ x,进一步p和带有与γx相同期待状态的,在,的集合中的 某种状态「一般的期待状态(general expectation state),,,,相关连。 (假定7) 在,中,,以外区别,和,的社会性根据事先不存在。 (假定8) 在,中,设想c和d处于事先有关联,或者没有关系的哪种状态。 通过以上的假定,解明地位特性理论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过程,表现为以下。 在,中,p在有关,的评价p和o 时,以,为基准对p’和o 排顺序一事,就是形成阶层秩序的社会过程。 在下章,介绍应用上述基本结构的研究(拙著2000)。 3(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例 拙著(2000)关于大众对社会少数者的社会政策(具体是关于日本社会给予定住外国人参政 5)权的政策)意见形成的过程,使用经验性数据(1997年「社会的公正感研究」全国调查数据),尝试进行探讨和考察。 在此,简单说明关于日本社会给予外国人的参政权的问题。随着国际化的进展定居外国人的不断增加,以在日韩国人为代表的定居外国人寻求参加政治的权利(地方参政权)的各层次的市民活动变得活跃起来(宫岛编2000)。定居外国人寻求政治参加的实现的背景是日本社会存在着对于少数民族的偏见和岐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采用以往的经验或者直接把差别和 6)不平等为内容的复杂而生动的社会问题来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里,拙著(2000),是引用地位特性理论的基本结构,将有关少数民族政策意见的形成过程,如果用一般化的形式来表现,就是尝试「社会认识构造化过程」的定式化。 ,构成要素, p:个人(主体) p’:自己 0:他人-在此,带有叫做民族性的地位特性。在这种状况下民族作为,(diffuse status characteristic)而产生。 7) ,,,:一般性期待状态-「世论」 T:课题-对社会少数者的政策 +:积极性的社会认识及其肯定性评价 -:消极性的社会认识及其否定性评价 假定1(问题): 以关于社会少数者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的政策(,)存在着。 假定2(政策意见) 个人(p)在评价政策上持有2种不同意见。一个是自己(p’)的意见,另一个是通过社会 相互作用,个人所认识到的「世间一般的意见=世论(,,,)」 假定3(意见形成): 个人(p),是基于「对处于少数者的社会立场上的自我认识(相对于o 的p’的认识=, ,)」、「个人所认识到的世论(对于,的,,,=,, )和「自己的意见(对于,的p’的意 见,,)」的比较,对社会少数者的政策,决定最终性的意见。 ,,:对于p’的认可(+,-) 「o 使社会承受不利」:+ 「o 没有使社会承受不利」:- ,,:p对于认识到的,的,,,(+,-) 对于,的肯定性意见(赞成):+ 对于,的否定性意见(反对):- ,,:对于,的,,的意见(+,-) 对于,的肯定性意见(赞成):+ 对于,的否定性意见(反对):- 假定4(根据社会评价的顺序排列和秩序形成): 个人的政治意见与以,为基准的社会性评价列出的顺序有关,作为社会全体的意见(世 论)反映在政策制定上。其结果,是在社会全体少数者的地位被决定的同时,社会全体的 阶层秩序也被形成。 首先,对以上4个假定,极简单地说明一下。假定1,是面向有关少数者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在社会全体作为应该实现的目标来掌握对少数者的政策,明示出在政策意见的形成过程中的,的基本性地位。 假定2,是基于基本结构(参照2.2),以个人(行为者)为中心的形式(p-centric)表现意见形成过程。并且在此,不仅是以o 自身为认识对象,而且扩大以对于o 所处的社会立场的个人认识(,,)」为对象的范围,尝试作为能够观察的形式(经验性数据)处理来接近可能的状8)态。 假定3,在p决定最终性意见的过程,加入对少数者的社会性认识,假定,, 和,, 之间的认识性分岐即个人意见与认识到的世论的分岐有影响。象这样的个人认识性分岐,例如尽管所说的给予定住外国人参政权的政策性改革社会性的被要求,但也许会变成持有反对或消极的意见的人的政治姿态加强的主要因素。另外,也认识到,因为这些政策性改革不被实施, 可能引起少数者不能获得政治参加机会的状况。假定4,个人意见形成过程与地位分化的产生及阶层秩序的形成的联系明确化。 接着,以上述4个假定为基础,尝试作为构成意见形成过程基本要素的「心理状态(,,)」的构筑。作为手续,在过程中关于认识的要素,,(对于,的p’的认可,,, (对于o 的,,,),,, (对于,的p的意见),以,,为中心进行了论理性组合。其结果,形成8个类型的心理状态(参照下表)。 表 有关对少数者的政策的意见形成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状态 IP,, IP,, IO GO CS IO GO 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如,看一下?。这是显示了个人认识到「少数者承受社会性不利,并且对关于少数者的政策自己和世间都赞成」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下,,,和,, 处于认识性相一致状态。另一方面,?是显示了个人「认识到少数者承受不利,而且对少数者的政策自己是赞同的,但世间反对」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下,产生出个人自身的意见同认识到的世论相背离的状态(认识性差异)。其他6种心理状态,也可以和上述一样说明。 9) 最后,将这8种心理状态对照经验性数据(1997年「社会的公正感的研究」(全国调查数据)。其结果,在对少数者的政策意见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自己的意见与认识到的世论的分岐(认识性分岐)的影响一事,得以明确化。根据这个结果,导出以下2个命题。 1) 对于对少数者的政策,自己的意见与认识到的世论相一致的人,不管对少数者的岐 视和不平等状况有无认识,受到世论的影响有着改变自己意见的可能性。 2) 对于对少数者的政策,自己的意见与认可的世论不相一致的人,不管对少数者的岐 视和不平等状况有无认识,有不受到世论的影响,保持自己意见的可能性。 这些命题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如以下。 1’) 对于,,,, 和,, 相一致的情况下,尽管认可,,时,没有发生,p具有使, ,,和,, 相一致的倾向。 2’) 对于,,,, 和,, 不一致的情况下,尽管认可,,时,没有发生,p具有使, ,,和,, 不一致的倾向。 从以上2个命题的表示,可以认识到,在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出的所谓的「认识性分岐」的社会认岑的应有方式,是媒介了作为「人的意识的总体」的世论,使得如政策制定之类的政治过程受到影响,与地位分化以及阶层性秩序的形成相联系着。 4(结束语 前一章,在拙著(2000)的基础上,提示出社会问题的把握和分析中的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例。可是,这种应用的研究,没有经过严密意义上的定式化和经验性检证。拙著(2000)的目的,是尝试从「社会性认知」的观点,采用地位特性理论的基本结构,将有关少数者政策意见的形成过程,用一般形式来表现,尝试社会性认识的构造化过程的定式化。可是,实际上,这只不过是称为「心理状态」的假设构筑物恰巧应用了经验性数据(事实)。这样的「应用」作业,并不能充分说明社会现象(高坂2000a )。所以,拙著(2000),可以说作为形式化研究是程度较低,没有超出试论的领域。作为今后的课题,与地位特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一样,用导入数学模式来尝试将心理状态的时间变化也放入视野的严格的模式构筑,则探讨对模式检证必要的经验性数据等的工作就成为了必要。笔者认为,象这样,从形式理论的立场以接近社会问题为目的,从反复试行错误一点一点积累成果,在探讨社会性的社会有用性和实践性的意义上,和在「继续挑战「知性课题」的意义上(盛山1985:84)」都是重要的理知性经营。 【注】 (1) 斋藤友里子(1998),关于期待状态理论有以下说明。 人的属性和报酬的多少带有一定的地位价(依据于社会性评价的顺位),公平评价也左右着地位价的均衡?不均衡,即带有与属性相等地位价的报酬提出了作为正当基本标准起作用的命题。 另外,与地位特性理论同样,关于继承了期待状态理论的「地位期待理论(status expectation theory)],高坂(2000a)提出 Humphreys and Berger(1981:954)理论并予以说明。 这个理论是记述关于各个人的评价和认知的差,由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安定性而变成能够观察的特征上差的基础的过程(高坂2000a :95)。他们把这个称为地位组织化过程。 (2) 关于「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am」的意图,用Fararo(1989=1996)的以下的 语言直率的表示。 最近,Wagner and Berger(1985)强调,一个研究程序中特定的各理论的多样化并不 伴有那些理论的统一(Fararo1989=1996:译158)。 (3) 地位特性理论的研究,是具有较高地位的人被期望为比一般有能力,其结果是在集 团内给予较有力的权力和影响力,这些经验性地被一般化着(Hembroff and Myers1984). 另外,地位特性理论的代表性研究者Cohen and Roper(1972)指出,黑人一般比白人无 能的观念,是与现代的美国社会的文化和习惯密切相连着。 (4) 「p-centric(p中心的)」的想法,是依据于F.Heider的平衡理论(Fararo1973=1980) (5) 1997年「社会性公正感的研究」全国调查,是从1997年8月至11月,以日本全国的有 权者为母集团,对随机抽出的全国120个地方的对象者,实施个别面接调查法。调查对象 为男女共1800人,其中有效回答者数为1112人(有效回收率为61.8%)。 (6) 例如,金明秀(1996),以在日韩国人青年为对象,依据于导入实证叫做相对性剥夺的社会 学概念的模式,尝试明确差别,不平等与民族的关系。这样的社会学研究,在日本是少数。 (7) 世论被定义为「关于持有某些公共性意义的问题的人们的意识,但通过某些频道而表现出 来,被社会性认知(平野1993:111)」(文中的下线为笔者所加)。根据平野(1993)的理论, 世论的形成是置于个人心理的过程的基盘,通过各种各样社会性相互作用而进行。 (8) 有关对少数者的社会性认知的项目,如以下所述。 ?现代日本社会中有无人权?民族?国籍的不平等的询问项目(2点左右) ?作为在日本存在着穷人的一个原因,有无考虑过对特定的人存在偏见和差别的询问项目 (5点左右) (9) 「对照」的方法,如以下。 1. 对应于IP和GO的2个项目制成表,根据这个将回答者分为4组。对应IP和 GO 的2个项目的提问如以下。 对在日本长住并缴税的外国籍人,存在着是否应该承认选举中的投票权的议论。(4点 左右) (a )你是怎样考虑的(对应IP) (b)你认为世间一般的人是怎样考虑的(对应GO) 2. 关于4组结果,测算出对于由人权?民族?国籍的不公平感和对特定的社会 集团的偏见差别的人们的认知水平的平均值(有关对少数者的社会性认知)。 3. 以有关社会认知的的2个项目的平均值所显示的倾向为基础,将4组所持有的认知倾 向与相符的心理状态适用。其结果如注表所示。 注表 心理状态与经验性数据「对照」的结果 IP GO IO 実数(%) ? ? , , , 489 (54.5) ? ? , , , 273 (30.5) ? ? , , , 34 ( 3.8) ? ? , , , 100 (11.2) 計 896(100.0) (10) 关于世论和政策决定的关联,参照平野(1993)的论述。 【文献】 Berger, Joseph, Cohen, Bernard P., and Zelditch, Morris Jr. 1972. "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7,3,: 241-255. Berger, Joseph, Fisek, M.H., Norman, R.Z. and Zelditch, Morris Jr.,eds.,.1977.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 Expectation-State Approach.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Berger, Joseph, Zelditch, Morris Jr. and Anderson, Bo,eds.,.1966. Sociological Theories In Progress.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erger, Joseph, Zelditch, Morris Jr. and Anderson, Bo,eds.,.1972. Sociological Theories In Progress Vol.2.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erger, Joseph, Wagner, David G. and Zelditch, Morris Jr. 1989. "Theory growth, social processes, and metatheory " Pp. 19-42 in Theory Building in Sociology: Assessing Theoretical Cumulation, edited by Turner, Jonathan H. Sage Pubns publications. Cohen, Elizabeth G., and Roper, Susan S. 1972. "Modification of interracial interaction disability: an application of status characteristic the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7,6,: 643-657. Collins, Randall. 1994. Four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友枝敏雄,訳者代表, 『ランドル?コリンズが語る社会学の歴史』有斐閣. Fararo, Thomas, J. 1973. Mathema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0. 西田春彦?安田三 郎,監訳,『数理社会学?』紀伊國屋書店. Fararo, Thomas, J. 1989. The Meaning of General Theoret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髙坂健次,訳,『一般理論社会学の意味―伝統とフォーマライゼーション』ハーベスト社. Giddens, Anthony. 1997.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松尾精文ほか訳『社会学―改訂第 3版』而立書房. ) 平野浩. 1993. 「世論 市民の意識と政治過程」梶田孝道?栗田宣義編『キーワード/社会学』川島書店, 111-130. 片桐新自. 2000. 「社会学を考える―社会学の再生を求めて―」『関西大学 社会学部紀要』32,1,: 179-204. 小林久高. 1994.「地域問題の分析のために―社会問題?社会運動?生活構造―」『奈良女子大学文学 部 研究年報』38:67-86. 小林淳一?木村邦博. 1991.「イントロダクション:社会学のねらいと方法」小林淳一?木村邦博編著 『考える社会学』ミネルヴァ書房, 1-17. 髙坂健次. 1978. 「差別問題にたいするフォーマル,アプローチ」『ソシオロジ』23,2,: 1-16. 髙坂健次. 2000a.『社会学におけるフォーマル?セオリー―階層イメージに関するFKモデル―』ハー ベスト社. ――――. 2000b.「ミドルマンのすすめ―「役に立つ」社会学?ノート,1,―」『関西学院大学社会 学部紀要』87: 197-206. ――――. 2000c.「数理社会学と古典理論―架橋を促すためのノート―」『理論と方法28』15,2,: 233-248. 厚東洋輔?髙坂健次. 1998.「総論 社会学の理論と方法」髙坂健次?厚東洋輔編著『講座社会学1 理論 と方法』東京大学出版会, 15-64. Hembroff, Larry A., and Myers David E. 1984. "Status Characteristics: Degrees of Task Relevance and Decision Processe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7,4,: 337-346. Hughes, Everett. C. 1945. "Dilemmas and contradictions of statu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0,5,: 353-359. Humphreys, P. and Berger, Joseph. 1981. "Theoret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Status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6,6,: 953-983. Martin, Michael W., and Sell, Jane. 1985. "The effect equating statu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generalization proces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8,2,: 178-182. Markovsky, Barry. 1994. "Social Perception" Pp. 73-94 in Group Processes, edited by Foschi, Martha and Lawler, Edward J. Nelson-Hall Publishers. McWilliams, Susan and Blumstein, Philip. 1991. "Evaluative hierarchy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Pp. 67- 88 in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 Volume 8.Jal Press. Merton, Robert K. 1966.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in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2nd ed.,, edited by Merton, Robert K and Nisbet, Robert A. Hartcourt. =1969. 森東吾?森好夫?金沢実,訳, 『社会理論と機能分析』青木書店. Myrdal, Gunnar. 1944. An American Dilemma, Harper & Row. 見田宗介?栗原彬?田中義久編.1994.『社会学事典』弘文堂. 宮島喬編,2000,『外国人市民と政治参加』有信堂高文社, 中河伸俊. 1999.『社会問題の社会学 構築主義アプローチの新展開』世界思想社. 奥村隆編. 1997.『社会学になにができるか』八千代出版. 斎藤友里子. 1998.「ジャスティスの社会学 政策論の基礎」髙坂健次?厚東洋輔編著『講座社会学1 理 論と方法』東京大学出版会, 163-198. 盛山和夫. 1985. 「社会学における理論の発展のために」『理論と方法』1,1,: 71-86. 徳岡秀雄. 1997. 『社会病理を考える』世界思想社. Toyoshima, Shin'ichiro. 2000. "SOCIAL PERCEPTION AND POLITICAL OPINION: AN APPLICATION OF STATUS CHARACTERISTIC THEORY" Pp.133-149 in Japanese Perceptions of Social Justice:How Do They Figure out What Ought to be?, edited by Miyano, Masaru.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Sports, Culture Grant-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Report, grant number 09410050. Wagner, David G. and Berger, Joseph. 1985. "Do Sociological Theories Grow?,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 ,4,: 697-728. Wagner, David G. and Berger, Joseph. 1993. "Status Characteristics Theory: The Growth of a Program,"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ams: Studies in the Growth of Theory, edited by Berger, Joseph and Zelditch, Morris J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ster, Murray and Foschi, Martha. 1988. Status Generalization: New Theory and Research. Stanford University.
本文档为【关于社会问题分析的地位特性理论的应用可能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