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及其时代转化金玉柱13,张再林1,王岗2

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及其时代转化金玉柱13,张再林1,王岗2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及其时代转化金玉柱13,张再林1,王岗2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及其时代转化金玉柱13,张再林1,王岗2 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及其时代转化 13123 金玉柱 ,张再林,王岗,李丽 (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2.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 汉430079;3.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中国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的有效阐发、诠释及转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 发展的重要时代任务。本文主要采用身体现象学的方法,依据儒家文化之礼仪观、身体观, 从实践智慧的视角对中国武术“身礼一体...

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及其时代转化金玉柱13,张再林1,王岗2
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及其时代转化金玉柱13,张再林1,王岗2 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及其时代转化 13123 金玉柱 ,张再林,王岗,李丽 (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2.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 汉430079;3.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中国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的有效阐发、诠释及转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 发展的重要时代任务。本文主要采用身体现象学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依据儒家文化之礼仪观、身体观, 从实践智慧的视角对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传统意蕴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与诠释,揭示 了“身礼一体”的文化意义。研究认为,中国武术“身礼一体”体现在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身与心关系等四重维度的智慧表达,彰显了显 著的根身性、反身性、切身性的具身性特点。最后,根据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内在特征 以及创新转化的时代诉求,提出了加强“身礼互训、契合“内容与形式”、建构“主体间性”、 对话“传统与现代”等复魅及重构路径,旨在促使“身礼一体”的中国武术得以真正可能。 关键词:中国武术;礼;身体;智慧;转化;发展 The Research on Wisdom Expression and Modern Trasformation in the Body and Etiquette of Chinese wushu 13123JIN Yu-zhu ,ZHANG Zai-lin,WANG Gang,LILi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China.2.Wushu Department,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China;3.City Colleg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710018,Xi’an,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ive elucidation, defina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re concept of China and humanistic spirit has become a critical mission to inherit and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essay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body phenomenology to study the object. Based on the etiquette concep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ody view, this thesis aims at revealing the meaning of body expression of Chinese wushu etiquette cultur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s cognition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of Chinese wushu. Conclusions:the etiquette cultural of Chinese wushu contains embodied, four dimension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people and society, man and man as well as body and mind.Lastl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body and etiquette of Chinese wushu, this essay suggests several way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and etiquette, fit concept and form, to reconstruct inter-subjectivity,dialogu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based on the internal feature of Chinese wushu and its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real possibility of Body and Etiquette of Chinese wushu. Key words:Chinese wushu; etiquette; body; wisdom;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 — — — — — — — — — — — — — —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中西体育思想比较研究(15BTY001);中国武术的国家地位及社会责任研究(14BTY076) 第一作者简介:金玉柱(1984年-),男(回族),山东菏泽人,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身体哲学。 第二作者简介:张再林(1951—),男,河北南皮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比较与身体哲学。 通讯作者简介:王岗(1965年—),男,山西临猗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武汉体育学院东湖学者,研究方向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前言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系着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有的中国人,并在‘礼’这个层面得到一定的认同。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中国人素来有“以礼论知,以礼论人、以礼论理、以礼论道”之文化之重旨,其如影形随地成为了中国 [1]人生命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丁鼎教授认为:“如果我们借鉴库恩的“范式理论”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完全具有“范式”的意义。”[2] 所以礼文化是一个绝佳的视角,它可以透视中国人的生存情态与智慧空间。中国武术之礼则是中国礼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承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然而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对于中国武术礼文化并没有进行全面深层次的理论挖掘与研究,对其文化底蕴的的当代诠释更是处于困境之中,可以看做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与务实推进这一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隐喻与缩影。礼是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核,那么如何对这一文化内核进行合理阐发,有效转化与创新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播与推广亟需重视的时代问题。本文尝试以身体现象学“具身认知”的理论为研究视角,试图探寻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传统认知思想,在此基础上诠释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意在对中国武术研究的理论构建与研究取向提供一些启示。从身体之礼出发,复魅与重塑中国武术的文化形象,也应该是当下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本有和应有之义。 1中国武术“身礼一体”与身体伦理学旨要的文化契合 身体伦理学为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根于身体、从身体推衍出社会人伦的伦理学理论,这种伦理学的身体性不仅表现为其通过一种反求诸身的现象学还原的方式把身体视为社会伦理的基础,而且还表现在其通过以行训身而对一种躬行主义的伦理的高度推崇。”[3] 在众多相关的学术研究中,如张再林的《中国古代伦理的身体性》;周丽昀的《身体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后现代视域》、《“伦理的身体”何以可能》;格明福的《身体仪式化之“为”—儒家礼仪观的身体向度》;唐健君的《身体作为伦理秩序的始基:以身体立法》;李昕桐的 《身体作为伦理的始源意义》等等,都揭示出了身体对于社会伦理所具有的始源性意义。身体与伦理相互关涉,其不但建构了生存伦理的逻辑根据,而且也是建立共在伦理的先在基础。身体伦理学为生命伦理学的深化提供了一个视角亦或窗口,可以加深人们对伦理学的理论旨趣与实践有效性的认识,同时,也契合了施密茨新现象学的身体伦理学旨要,即“从身体的现实性出发,通过入身形式的身体交流与情境融为一体建立了情境存在论。为我们构建了一 [4] 种我与他人、世界融于情境的共生伦理。”从身体伦理学的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武术方可称为一种“根身的现象学”,它不但可以通过身体讲述中国的故事,贡献文化的交流;同时可以通过身体体验世界的真实,追求精神的超越;亦可以通过身体感触生命的价值,推衍出社会的伦理。正如戴国斌教授认为的“武术技击的伦理隔离改变了技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场所,它通过‘胜之不武’的批评将技击导入了文明行列,禁闭、改造了技击的原始、残忍与血腥。当然,这种对原始技击的改造,使武术技击获得了仁礼价值,最终将武术技击由制人之法蜕变为自我规训之技,促成了武术由“搏人之技”向“仁 [5] 者之艺”的转变。”正是在这种“制人”技术的“制己”化使武上了伦理化的道路;正是这种对他人视人如己的互主体性的礼敬中,从而也使得中国武术的伦理化身体亦或说仁礼化身体破土而出真正成为可能。从武术技击的层次来看如此,从武术伦理的层次看更是彰显了“身礼一体”的文化特色,如拜师礼中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角色安排,无不体现在身体的空间建构与隐喻表达之中,彰显了一种中国智慧的身体表达。 2中国武术“身礼一体”智慧表达的四重维度 通过认真梳理与逻辑分析后得出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主要体现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身心关系的和谐有序,即“合自然之道”、“合四时之序”、“合人之伦”、“合自身之节律”,“合”者“和”也。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和谐有序的四重关系的构建,源于身体的认知,身体的不同倾向造就了不同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正如叶浩生教授认为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心理过程、意识体验是身体 [6] 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反观中国武术更是如此,无处不体现了‘强具身性’的特征。 2.1礼法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身体智慧表达 中国古代哲学的相关理念指出:“《易》能“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凭借的是普遍的礼化,礼取易象于日用常事,以之类比天地;而易则取象天地用以类比人生,二者的共同点则是将感受力与思想融为一体。礼以身体为本去顺应天地人,沟通天地的方法就内在地包含 [7]在礼中。” 《礼记》中有一篇叫《月令》,里面逐月记载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规律,如某个月份什么花开了,什么鸟过来了,哪类虫 子开始叫,天上的星星是什么,哪个时候鸟开始繁殖,这时不要去掏鸟窝,不要去抓怀孕的 [8] 动物,这些都用一种礼的形式被规定。那么,对于中国武术而言,不论是从“器”的层面,还是从“技”的层面,亦或是“道”的层面,无不强调与自然的互融、交胜及合德。概而言之,可以用十二个字进行形容,即“得于自然、成于自然、合于自然”。“得于自然”强调的是格物穷理,万物相感,彰显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天地自然之道;“成于自然”强调的是顺应天道、自然有度,彰显的是往往是“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天乐之道;“合于自然”强调的则是天人一体、融摄超越,彰显的则是外不待乎物,内不资乎我,率性而动的“为仁由己”之道。这里的“得、成、合”是源于身体,基于身体而得以最终实现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用身体去礼敬自然,取法自然的实践态度与生活智慧。 站在哲学的角度审视中国武术,它无不遵循着“道法自然、道通天地、应物自然”的体认路线。正如阮纪正先生认为的“中国武术是一个强调“一阴一阳之为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的“道本论”,它提供了本体论支撑;强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为无不为”的阴柔方式,它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强调“返璞归真”、“自然无为”的发展走向,它提 [9]供了价值坐标。” 的那样,中国武术可谓是一套师法自然的独特身体艺术,充分彰显了“自然之妙有”,巧取了“自然之妙功”。在招式上它遵循“制天命而用之”的运行路向(无预设、无所执的自化、自正、自然的自组织行为);在技法原理上它遵循“阴阳五行”的宇宙系统论(静及生动,动及生静,宇宙全息,比附顺应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想);在文化修行上更是坚守“尽心—知性—知天”的内省察路线(身心合一、体美合一、身道一体的文化修行)。它充分体现了《乐记》中“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及程颐“天下无一物无礼乐”的周遍含容,无所执著,明白四达以及顺应自然的的智慧美学精神。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取向天地人的本一,知情意的感通。最纯正地体证于日常的生活艺术之中,诸身体于自然,效法异类。中国武术作为典型的身体文化形态对于自然之礼更是如此,正如有学者认为的:“在那个时代,天干、地支、无极、太极、阴阳、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中国武术中的诸多拳种也正是基于此,进行类比与推想,建构出了风格迥异的身体形态技术(太 [10]极拳、形意拳、六合拳、八卦掌、九宫掌等)。” 这是武术人礼敬自然,礼法自然的独特表达;是身体感知世界的体知方式,在身体认知上已经内化为固定的行为图式。以一种“以此喻彼”的方式,通过身体转化为人自身的一种理想的存在方式,成为人自身生命的活生生的呈示推展而象征。中国武术礼法自然的身体隐喻,是长期持续的文化力量,体现了中国武 术具身认知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文化建构,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建构不断的通过礼的形式进行规定、进行彰显,最终由身体展现礼法自然的完满境界。同时也验证了“礼的制定,是圣人根据天地之理,万物之性,再参酌人们逐渐形成的某些规则和约定损益去取而成。”的道理。 2.2礼以合序:人与社会关系的身体智慧表达 李克强总理在与袁行霈、陈来教授等文史学者就关“国学智慧”的相关内容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尤其提出了“克己复礼”“尽己为仁”“仁者爱人”文化理念的传统意蕴与时代价值,指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义境界的习性方法,因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它体现了一种君子的文化。言论中尽显‘礼’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古籍《修身》中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充盈在我们生活之中,礼是人应该走的正道,如果偏离他,就一定会“颠蹶陷溺”,陷入不可测的危险境地。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荀子有“即群言礼”的思想,这一思想强调的意思是我们生活在群体之中,必须要“学礼、知礼与达礼”,应时时处处去奉行它、践行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体会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昆山之路icu常用仪器的管理名人广告失败案例两会精神体会 到它的道德意蕴,感受到群体的力量,进而才能构建出群体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正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即群言礼”的思想所折射出的是一种观照道德的社会视角。其中所关照之礼是作为客观的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行为规范的层面而存在的,并且在群体之中或者整个社会之中随着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建构而得以被充分的肯定。从而以是否“法礼”“足礼”作为“无方之民”与“有方之士”的分判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这个意义上,礼隐性地涵盖了作为整体的社会性领域,彰显了“礼义节奏”在社会中的教育意义。正如张学智教授认为的“礼者理也,礼是万物的自然秩序在人及其所组成的社会上的表现。”[11] 那样,礼所揭示的意义揭橥而出。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礼不论是在武术江湖之中,还是在流派门户之中,都遵循了荀子“即群言礼”的伦理思想,正如阮纪正先生认为的:“中国武术之‘礼’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带有内外有别、上下有等、进退有序、尊师重道的‘类宗法’,具有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种“等级差序”的结构色彩”。中国武术在道德伦理上强调“尊师重道”,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同门之间长幼有序”的群体规范与伦理色彩。在日常生活中“它通过某些象征性的动作、程序和行为,以“人体文化符号”表达了习武者特有的个体生存信念和社会身 [12]份认同。” 如拜师礼中的座位摆放,敬礼顺序;器械礼中的递放位置,先后顺序;鞠躬礼的高度,时间长短;抱拳礼的肢体动作,角度位置等等,这些礼仪动作,都是一些身体的语言,潜在地沟通了习武群里内外人们的思想和感想。即使在不同的门派或流派之间,其竞技打斗或献艺演出,还带有某些特别的共时性规程。每种流派的套路先后、对练首尾,都有 一些类似于礼节性的动作造型,其中有的还跟某些教门或会党安好融合起来,成了武林人士互相识别和内部沟通的手段,更是现实行走江湖的身份符号和行为特征。 习武者正是在这些礼仪规范的身体之流动下,社会关系被平衡的转喻到了身体之上。这一通过身体所进行的身份认同体现了一种“身体之在 和“身位之在”双重特性,这一特性所表达的正是一种身份认同与伦理秩序的身体呈现。这并不意味着前者属于身体,后者属于心灵,而是都属于身体,是对身体的丰富质态的体认。从身体伦理观的角度来看,武术对礼的表达“呈现出礼以化身、即身而仁在的特点。因为外在礼仪形式的规定正是表达了习武者特有的生存信念以及精神意象,并且作为一种语言交流的身体“符号”和“隐喻”,其中富含着种种社会规定,吟咏着深刻的伦理道德内涵。社会规定及伦理道德则规训着武术人的身体,最终通过礼的形式践履身体的仪式化之“为”,这种仪式化之“为”对身体的约束,充 [13]分强调了与人的真性情相通。” 这种真性情是一种“仁道”的身体智慧彰显;一种“为仁由己”的在世基调。 2.3礼以敬人:人与人关系的身体智慧表达 儒家经典《论语》中“修己安人”思想,为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提供了一条重要准则。意思是讲实现人与人的之间的和谐相处,应以“仁”为最高原则,为了实现“仁”的目标,就应该从“修己”与“安人”入手。如果不能“修己”,就不能有效地去“安人”;如果不“安 [14]人”,就不能算作彻底的“修己”。 对于作为教化之学、伦理之学、向善之学的中国武术而言,“修己安人”的思想则秘响旁通地深契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智慧和身道奥妙。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技不同,西方格斗项目更注重“击比中”“中必摧”的技击理念,中国武术则讲究“点到为止”“礼让为先”的仁义之举。正如戴国斌教授认为的“中国武术是一种文明化、 [15]伦理化、理想化的身体实践。” 那样,文明、伦理、理想等理念的介入,使得由“打”而来的中国武术形成了“不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的伦理要求。这种伦理既是对内在生命的看护与整饬,也是对外在秩序的诉求和表达,是对生命感觉的梳理和现实生存的规范, [16]而这种梳理和规范又是以身体的在世生存为起点的。 也正是如此,中国武术最终由“制人”走向了“制己”的伦理化道路,这一伦理化之路彰显了中国武术是一种“向善”的学问;一种体认和谐的文化;一种君子之争的文化。反过来看,生命体在被规约的过程中实际也是被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不断的生成过程之中,礼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礼通过不断的作用于身体,身体之礼得以具体而生动的展现,这里的礼对于生命体而言不是外在的符号或规则, [17] 而是融入了生命体之中并被生命所体现着。中国武术强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简单易懂的14个字道出了中国武术之身体的文明化及伦理化色彩。礼与德,“用先 秦儒家经典《礼记》里面的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辉动于内的 [18]德,是言谈举止处处合于礼的原动力,也是礼之所以合于理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礼为外,德为内,彰显了中国武术礼文化“内外兼修”的礼道情怀。从苌家拳《初学条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学拳宜以涵养为体,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武术内在之德行,仁义等促进了武术通过“善”、美”之技术而得以外显。又如,李经悟与人打手较技中,在对方即将贴出时及时收手,并在后来对别人说:“对方明白就行了,不要再让人难堪。”先生的教诲之中可以体会到“仁义”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来之于内的道德诉求,高超的武术技术表达了高尚的人文精神,最终由“美”的技术外化于身,这种“美”的技术,同样是一种“礼”的体现,是一种“礼以美身”的践履工夫。其“通过投 [19] 身于交织着运动的他者的场域,在与他者的镜像中获取自身实践的意义及动力。”另如《论语?子路》中“礼之用,和为贵”,中国武术在技法对抗之中无不强调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的体认和谐的价值取向。《太极拳解》中有“从人则活,由己则滞”的言说,它强调的是“不顶抗的逆反”、“非屈服的顺化”、“不妥协的圆融”,表现出了一个“不争的斗士形象”,彰显了一种极为鲜活灵动的追求“和谐”的生命智慧。”[20] 《礼记?礼器》云:“礼也者,犹体也。”中国武术不正践履着这样的身体,不正美化着这样的身体吗,这样看来中国武术的确也为一种“礼”的范式文化。 尽管武术是一种搏杀之术,但中国武术的竞技中却少有血腥的场面。正如明朝王廷相所云:“高手过招、点到即止”,为什么高手之间进行“论武较技”还要讲究“点到为止”,在这里,我们与其说看到了我们民族性格中一种自相矛盾的悖论,不如说我们民族在面对生命时的一种达观,这种达观正是“礼”这一文化内涵在武术竞技中的外现与表达。“立于礼”, [21]或曰“克己复礼”,所谓“复礼”,即依据“礼”践行。” 而使得那种不爱不仁,不尊不恭,不恭无礼的技击思想为人所不耻而日渐淡出了人们的视域,同时恰恰以一种“反证”的方式,为我们表明了“身礼一体”与“以身为仁”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持有“君子怀德,行己有耻”以及“ 克己复礼以为仁”的道德自觉使得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伦理思想得以赫然朗显,不无生动不无圆融的人类伦理的最高化境得以真正皈依。 2.4礼以达体:人自身的身与心关系的身体智慧表达 [22] 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轻视之‘身’、禁锢之‘身’、隐逸之‘身’” 之身心分离的身体观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以身度物”“即身而道在”的身心一统的身体观。这一“身心一体”的身体观强调“身体即生命”,不但时刻“关怀自身;而且认为这一身体观具有着生存美学的疗愈意义,它彰显了中国哲学的治疗以及美化身体的作用。这里的身体被 古人视为美学以及伦理学的“阿基米德点”,天下众生被视为我身体生命的扩充和延伸。一旦他人被视为我身体生命的体现,那么这就同时意味着为他的社会伦理则必然被视为我自身身体生命的发用。”(张再林2006) 近年来中西方身体理念的对比与分析研究俨然成为了时代热点,尤其以中国武术的身体理念作为论证与分析的视角,因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这已经成为共识。从众多文献中可以发现,相比西方体育来说,中国武术更加关怀身体,美化身体以及礼敬身体。中国武术它不是简单的身体运动,追求的是“技艺道”不断递进的过程。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武术是一个通过自身的体认与践履,不断的学会生存与生活之术, [23]最终教化成生命意义上的英雄亦或是全人之人。” 那样。“不论是追求艺术境界的中国武术,还是实现对心灵自身调节的中国武术;无论是对自然之理的体悟,还是对人本个体的教 [24]化,” “身心合一”之“人”的修行理念始终未变,这体现的是一种爱己、成己,讲究修身的中国智慧美学。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一种文化的身体践履。“身心一体”、“内外相合”的武学思想贯彻于中国武术的创拳和发展的思想脉络之中,它关注习武者的一招一式,通过一招一式的演练来体悟技法之道、人生之道,进而由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是一种侧彻底底的“由技进道”的文化修行,一种既强调外在之身,又强调 [25]内在之心的一种身体两面的修行艺术。” 它通过体、履、身、心之间的综合运作,身体之内在价值得以充分的实现与展现,进而彰显了由武“见真、见美、见善、见仁”等身体的智慧美学,无疑也已成了为康德意义上的“至善”的别称。所以,中国武术这种强调德性与自我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主体行为的动力因,从技到艺再到道的相互转换,正是以其内在的德性为其自因,使得长期以来隐而不显的中国式的“内在超越型”的身体观得以真正豁显。 邱丕相先生指出“在太极拳的习练中,通过肢体的外在运动,使习练者懂其习武门径,而内在的“心”才能使习武者窥其深奥。太极拳以心静为本,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心静则身正。先以内在的以心练功,而后方能以外在的以形练功,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 [26]中指出的“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骨髓”,说的便是此意。” 这里讲的其实正是关怀自身,修身明体的的境界体现。无执无失乃至通达无碍是对自身身心关系的礼敬态度,习武者通过身体技击层面的超越达到内在心灵的净化与超脱,关怀自身同样是是礼敬自身,是礼以明体的具身化表达。这种礼敬自身的态度,以融入身体得的方式,在身体力行的动作过程中,在习武者一招一式的攻防演练以及起乘转合之中得以显现,籍由此可以推证到对生命德性的塑造,使人的身体体貌已不再是一种徒有其表的物质躯壳和如同行尸走肉般的一堆血肉,而是一种内化为主体存在不可分离的部分;规定着知与行的性质和作用方向;体现着美 的精神的贝尔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和康德所谓的“道德的象征”。 3 中国武术“身礼一体”智慧表达的时代转化与复魅 3.1 加强“身礼互训”促使“身礼一体”得以真正可能 所谓“内得于心,外显于行”,习武者在习武和用武的过程中,不能不涉及人我、群己等各方面的社会性关系,必须要有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内在的精神自律来加以调节。这种内在的精神自律的核心正是礼,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应时刻强调“身即是礼,礼即是身”的价值理念。《礼记》中有“礼,时为大”的话,意思是说礼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不论是武术的教育领域、还是武术传播及传承领域,对于“礼”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生产,甚至一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正在逐渐消逝,武术礼文化的深层意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与阐发,逐渐失去了其本该应有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担当。复魅中国武术的礼文化,重中之重是要明晰武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之间的具身化表达,时刻强调武术之礼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尺度。做到躬身礼敬,懂得身与礼的内在关联,只有这样礼才能真正的由内而外被“身体力行”着。 3.2 契合“内容与形式”推动 “身礼一体”得以全面彰显与复魅 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作为一种德行观念,礼的价值基础不仅仅在于外在行为的适当性,更在于这种行为上的适当性是仁义等内在德性形之于外的流露和表现。礼依义而成,义由礼 [27]而行,正因为礼是义的实现和表达,礼方始具有了道德规范的意义。 从中国武术礼文化的传承来看,其对礼义重视的内在力度远远高于礼仪的外在力度,有着明显的内容与形式脱离的现象。如李金龙等人指出的“中国武术礼文化是指在传统习武者中制定并传承的体现中国礼的精神的内容与形式的综合,其内容主要包括武术礼仪和武术礼义,武术礼仪是行为规 [28]范,武术礼义是内在的精神规范。”的那样,中国武术内与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契合,不论是书面或流传最广的内容大多内武德、仁义等方面的,对于武术礼仪的标准化以及时代转化研究并没有得到很好重视,武术礼仪与礼义并没有得到贯通及融合。因而,契合“内容与形式”促使“身礼一体”的全面彰显与复魅应该是中国武术礼文化得以彰显的重要任务之一。努力建立“以仁为体、礼为用”“仁之经纬斯为礼”的“身礼一体”观,建立始终“以仁存 心”,“以礼存心”的文化思想,使“内容与形式”得以真正融合。 3.3 建构“主体间性”强化“身礼一体”得以动态转化与流通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无礼,何以正身”、“礼及身而修”、“礼者,人道之极也”。对于中国武术而言,身礼一体的“主体间性”建构,正是要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学问,既通过身体之礼去承认“他人”的存在,这种存在处于“仁爱 之情,是非之义。” 除此以往,他人则通过“身体之礼”去感悟“理”的存在,从而使得礼自由贯穿于人与人之间,所以我们说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关于身体的学问,同时更是一门关乎人为伦理的学问。正所谓:“礼“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以自然的材质之身作为基础,以“虚壹而静”的大清明心为契机,以依礼义而行的完美身体为归旨,成就 [29]荀子身礼融合的生命体。” 这中‘入’不但要入自己之身体,同时还要入他者之身,实现真正的“身礼一体”在主体之间的流通与转化。这是一种“人我一体”的博大之心,一种达人中达己的“互体”。这种“爱他等同爱己”的文化理念,使得习武之人真正的走出了狭 [30]小之天地,走进了博大的“仁爱”之大天地 这对扼杀“群体性的迷失”以及“半个人”现象的不断弥漫不无时代意义。 3.4 对话“传统与现代”助推“身礼一体”得以有效阐发与融合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哈拉尔德?韦尔策曾说过:“对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所属的大我群体的过去的感知与诠释,乃是个体和集体赖以自我认同的出发点,而且是人们当前——着眼于 [31]未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的出发点。” 对于中国武术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言,更是如此,应该立足于传统,从传统文化精神中寻找力量。立足传统不是全部‘拿来’,不分糟粕与精华,而是必须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化因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承与转化,甄别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对于具有负面影响的文化因子更是应该及时剔除,例如通过收徒仪式而进行拉帮结派,以及门派间的不良习俗门规等等,无不污浊着社会新风气,严重影响了武术正面形象的传播。正视这些问题,有效的进行弱化与规避,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武术礼文化的时代时代价值得以彰显与传承。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对话传统与现代,实现传统和现代的互生式对话与交流的真正可能,也只有在这种理念指导之下,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文化理念才能向时代敞开,向生活世界敞开。 4结束语 对于中国武术的相关身体研究,近些年来更多是“关于身体,而不是来源于身体”,更倾向于强调“表象的”身体,而不是“体验的”身体。道不远人,行不远身,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则以身体作为自身存在之基而获得可能,这种礼的文化身体是一种具身化的“身体图式”,它“来之道德、美学与身体在社会学中的会合,身体因之出现在价值重 [32]估中,身体的感受成为了价值的重要来源。” 这些身体感受的价值则主要体现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身心关系的和谐有序,也正是中国武术礼法自然,礼以合序,礼以敬人,礼以达体等理念所彰显出的人文思想以及实践智慧。对于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文化阐释与研究旨在返回到现实的武术文化发展语境当中来,勘寻武术文化的指纹与肌理,挖掘武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有效的时代转换,充分彰显其应有的文化魅力, 为世界展现特殊的诗情与意境。 参考文献 [1] 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8. [2] 丁鼎.“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J].齐鲁学刊,2007(4):13-15. [3] 张再林.中国古代哲学的伦理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3-71. [4] 李昕桐. 身体作为伦理的始源意义—施密茨新现象学视阈下的身体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2013(2):142-146. [5] 戴国斌.中国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386. [6]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 教育研究,2015(4):104-114. [7] 田丰.身体思维与礼乐文明的现代转化[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2:81. [8] 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7. [9] 阮纪正.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45. [10] 李守培,郭玉成. 中国传统武术天人伦理的历史形成研究[J]. 体育科学,2016(6):77-84. [11] 张学智. 王夫之对礼的本质的阐释[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9-45. [12] 阮纪正.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45. [13] 格明福,徐蕾.礼:身体仪式化之“为”—儒家礼仪观的身体向度[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 [14 ] 刘福兴.“修己安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准则[J].前沿,2006(8):195-197. [15] 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98. [16] 唐健君.身体作为伦理秩序的始基:以身体立法[J]. 学术研究,2011(11):141-146. [17] 张艳艳.先秦儒家“礼以美身”的观念辨析[J]. 学术论坛,2007(7):10-14. [18] 彭林.礼乐人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93. [19] 张震.“回到运动本身”的具身化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5(5):74-83. [20] 王国志,邱丕相等.太极拳:一种体认和谐的典型音符[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64-67. [21] 蒋国保.孔孟“君子”说之同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2-21(02). [22] 冯合国.走向生命治疗学[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7:5. [23] 唐韶军.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5:8. [24] 王岗.中国武术的当代价值选择:人文之美[J]. 中华武术?研究,2011(5):1-5. [25] 金玉柱,王岗等. 中国武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基于身体哲学的视角[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112-115. [26] 邱丕相,刘帅兵. 论太极拳的文化精神及意义 [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14-18. [27] 王楷.礼及身而修:荀子的礼的个体修养之维[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68. [28] 李金龙,宿继光等. 中国武术礼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9-135. [29] 张艳艳.先秦儒家“礼以美身”的观念辨析[J]. 学术论坛,2007(7):10-14. [30] 许延威. 身体观语境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现代价值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1-36. [31] 张凡.弘扬传统文化不能忘了“优秀”二字[N].中国文化报,2017-02-24(03). [32] 李传奇,田雨普. 身体哲学视野下的体育修身论[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5-68. [33] 项阳.礼乐传统发展的当代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2-20(06).
本文档为【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智慧表达及其时代转化金玉柱13,张再林1,王岗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28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