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身心合一:寻找最完美的自我

身心合一:寻找最完美的自我

举报
开通vip

身心合一:寻找最完美的自我第1节内容简介  大自然赋予人体的潜能是无限的,只看人们能否发现并加以发挥利用。人体的自动修复功能就是大自然赋予人体的潜能之一。人体本身具备一套完美的自我修复系统,能够通过身体的各种自然行为自动调整身体的多种疾病。也就是说,当人体某个部位出现病症时,不需要人们去想各种办法来解决身体的病痛,身体本身就可以通过人体原本具足的各种自然调整行为来解决自身的疾病。长期的实践表明,人的内心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人体百分之八十的疾病都是由内心的不良情绪造成的。因此,除了身体自身的调整以外,要想达到真正理想...

第1节内容简介  大自然赋予人体的潜能是无限的,只看人们能否发现并加以发挥利用。人体的自动修复功能就是大自然赋予人体的潜能之一。人体本身具备一套完美的自我修复系统,能够通过身体的各种自然行为自动调整身体的多种疾病。也就是说,当人体某个部位出现病症时,不需要人们去想各种办法来解决身体的病痛,身体本身就可以通过人体原本具足的各种自然调整行为来解决自身的疾病。长期的实践表明,人的内心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人体百分之八十的疾病都是由内心的不良情绪造成的。因此,除了身体自身的调整以外,要想达到真正理想的健康状态,必须配合心态的调整。而人的内心世界更是奥妙无穷的,究竟怎样才能使内心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呢?通过对自身心灵的探索,甩掉内心的沉疴,寻找完美的自我,治愈身体的痼疾。《身心合一》是对身心灵领域的全新解读与探索,在带来清新、舒缓的阅读体验的同时,教会人们如何去调理身心。第2节作者刘院福简介  作者简介:  刘院福,自1999年起致力于佛、道、易、医等经典文化的研究,深入探寻人体奥秘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从中多有获益。后从事传统养生行业,提出身心合一的自愈养生理念,并将古老东方智慧和西方灵修思想与传统养生融为一体,于2010年创立身心自然疗法。第3节身心合一完整版目录  目录:  第一章开启心灵疗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健康的首要条件是:家庭和睦  ?亲密关系:接纳对方的不完美  ?接纳是改变的开始  ?女人,千万不要当“怨妇”  ?不要抱着怨恨过一辈子  ?幸福原本就在这里  ?越痛苦的人抱怨越多  ?无条件的爱自己  ?不要抗拒烦恼的自己  ?接纳痛苦,享受幸福  ?尊重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你所担心的也许永远不会发生  ?过分担忧无异于一种诅咒  ?总想要做好是因为总怕做不好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做的  ?他与你表达爱的方式不同  ?幸福是内心的一种感受  ?他对你的好不是你想要的好  ?因为你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  ?世上真有克夫之命的女人吗  ?选择离婚不过是破坏了自己的婚姻  ?不要为了改变别人而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是为了适应别人  ?你理解你的父母吗  ?是孩子的错还是家长的错  ?真的是别人让你生气吗  ?是寒气太重还是怨气太多  ?内心缺少温暖才会更容易受寒  ?你爱自己冰冷的手脚吗  ?学会爱自己,手脚不再冷  第二章解读人体奥秘――医生从来不说的秘密  ?自愈力:人体天生能自愈  ?自愈力:人体内部有“神医”  ?最简单的自愈方式:放松  ?身体的问题就让身体自己解决  ?自愈力是身体的本能不是异能  ?疾病是我们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  ?生病也是身体的需要  ?接受是治疗的开始  ?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  ?疾病也是一种生命  ?你是否真的想要健康  ?不良情绪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健康不只是肉体单方面的事  ?人体80%的疾病源自各种不良情绪  ?类风湿:说话不要带“刺儿”  ?坐骨神经痛:你对生活厌倦了吗  ?耳鸣耳聋:你在拒绝谁的声音  ?男人,没有阳刚何来健康  ?到底是先有情绪还是先有病  ?为何不先问问自己病了多久  ?祛病难,得病也不容易  ?你关注的是疾病还是健康  ?想去病,先放下对病名的认同  ?揭秘病名的副作用  ?你知道癌症的真实死因吗  ?高血压是血压有问题还是身体有问题  ?糖尿病到底会不会遗传  ?小孩子老尿床究竟是啥原因  ?小儿疾病多数是父母造成的  ?孩子有问题就一定要治孩子吗  ?小儿咳嗽不只是身体有问题  第三章求医不如求己――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  ?神医扁鹊的启示:最好的治疗是预防  ?你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不要给疾病创造机会  ?不是只有打针吃药才是治疗  ?拍拍打打祛病痛: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  ?自己拍打治鼻炎,不花一分钱  ?拍打治感冒,一次就见效  ?自己拍打百会穴,有效预防脑血栓  ?高血压真的需要终身服药吗  ?不再生闷气,告别“梅核气”  ?拍打大椎穴,防治颈椎病  ?女性常拍“金三角”可延缓衰老  ?乳腺增生的拍打调理方法  ?头晕头痛的拍打调理方法  ?肚子胀不消化就拍小腹部  ?拍打小腹部圆您瘦身梦  ?爱美女性的福音:美容美体功  ?睡眠养颜的最佳时间是几点  ?熬夜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  ?为什么总是会失眠  ?根治失眠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子时养生的奥秘:睡觉补肾壮胆  ?为什么总感觉喝水不解渴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揭开养生保健的真正奥秘  ?天人合一:解读“人中”的养生奥秘  ?解读“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智慧  ?解读“不通则痛”的健康奥秘  ?家人相互拍打,促进身心健康  ?帮老人拍打一定要谨慎  第四章杂记――用心品尝人生美味  ?用心品尝人生美味  ?简单与快乐  ?假如没有我,会是谁难受呢  ?生活因我而改变颜色  ?心病还须心药医  ?素食是否真的有益健康  ?静坐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刹那即永恒  ?拈花微笑  ?当下如此美好  ?接纳不是容忍错误的行为  ?只为今生与你相见  ?你何尝不是这纷纭万世的主  ?假如过去和未来同时发生于现在  ?一切皆在我之内,我亦在一切之中第1节第一章  健康的首要条件是:家庭和睦  一说到健康,大家就想到吃。  民以食为天嘛,无可厚非。  生命是以食为天,而健康又以何为天呢?  换句话说:健康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  来找我调理的顾客――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不论在外奔波者或在家闲居者,不论事业有成者或无所事事者,也不论高官显贵或是普通大众――只要是身心健康存在问题,无一例外,家庭内部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和谐问题,更不用说许多已经破裂或濒临破裂的家庭,还有许多再婚家庭。  家庭矛盾的问题,真的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由此造成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是花样百出应有尽有。  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因为跟儿媳妇意见不合背地里生气,结果后背右侧有巴掌大一块地方总是火辣辣的痛,长年不愈,已持续了十年之久。而且皮肤外表没有任何异样,到医院做过各方面检查也都没有查出任何问题,岂不怪哉?  有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因为父母管教过于严厉苛刻,而且动辄打骂不休,结果造成严重的神经性头痛,病情严重时四肢抽搐不省人事,无法继续读书上学而不得已休学在家,父母追悔莫及亦无可奈何。  有位四十多岁的男教师,因为夫妻感情不和矛盾不断激化,身体渐渐形成了脑血栓,右侧偏瘫,结果媳妇也跑了,工作也炒了。后来倒是又找了一个,过了没到一年又跑了。终日冷锅热灶,挎着胳膊甩着腿儿。  有位三十多岁的女性,因为前夫有外遇,伤痛欲绝,离了,奇怪的是月经也绝了。后来又嫁了现在的老公,又因为年龄差距大没有共同语言,终日憋闷难受,抑郁惆怅,再加上月经不来不能生养,心里总像压着一块大石头一样的沉重,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死的心都有。  ……  每个不幸的病人身上似乎都有一段不幸的家庭经历,可是有谁会把这些家庭的不幸与自己的身心病痛联系在一起?但是难道不是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带来的种种身心健康的问题吗?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万事”,健康的事不也是万事之一吗?  所以,我常常对顾客说的一句话就是:健康的首要条件是――家庭和睦。  首要条件当然不是唯一条件,因为健康问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家庭和睦的确是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基本条件,而这一点也是大家最容易忽略掉的。  谈到健康,大家会想到吃,想到运动,想到各种营养保健品,想到各种养生保健的方法,甚至想到身心灵的内在提升,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最重要的健康基石――家庭和睦。  因此,当你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时,不妨先问一下自己:你的家庭和睦吗?  亲密关系:接纳对方的不完美  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  然而,我们有太多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亲密伴侣是完美的。  可是,这可能吗?世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人啊。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  在恋爱之初,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对方的优点。因为那时,我们都是彼此欣赏。  在结婚之后,我们看到的又几乎都是对方的缺点。因为此时,我们都会彼此挑剔。  时间变了,我们看待对方的态度变了,但是――对方并没有变,她�他还是她�他,还是原来一样的优点和缺点。  由于伴侣之间的朝夕相处,双方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将一览无余。只是,也许是出于一番好意,当我们彻底看清对方所有的优点和缺点时,我们都希望把对方所有的缺点通通变为优点,或者――把对方所有的缺点都去掉,而只剩下优点。  然而,非常有趣的是,往往就在你想要改变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同样想要改变你。你的伴侣同样的出于一番好心好意,希望把你全部的缺点都变为优点,或者把你所有的缺点都去掉,而只剩下优点。  这就如同夫妻吵架的一个固定模式:妻子站在妻子自身的角度上,认为自己是对的,丈夫是错的;丈夫站在丈夫自身的角度上,同样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妻子是错的。  这个固定模式之所以形成,就是因为:我们不肯全然接纳对方的不完美,都希望对方变的完美,更完美。  不得不再说一次: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世上唯一的完美,就是――不完美。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纳对方的不完美,而不是让对方变的完美。  就像你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很难被你的伴侣改变一样,你伴侣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很难被你改变。  而且当你越强烈的想要改变对方的缺点时,反而越容易引起对方内心的叛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你强化了对方的缺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要做的不是要改变对方的缺点,而是要多欣赏和赞美对方的优点,同时多接纳和包容对方的缺点。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方的优点。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我认为,婚姻是幸福生活的开始。一旦步入婚姻,我们就要从梦幻的爱情世界里走出来,踏入真实的家庭生活。所以说,婚姻就是幸福家庭的开始。  而――接纳对方的不完美,就是幸福婚姻的开始。第2节第二章  坦然接纳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  接纳是改变的开始  随着时下各种灵修课程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所谓的身心灵,也就是内在心灵空间的修养。尽管每个人学习身心修养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改变自己――不论是哪一方面的改变。  很多人是因为自己内心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或者生活中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事件,所以才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开始了身心灵方面的学习,希望通过学习以后能够改变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或者改变生活不如意的现状。  然而,若想要改变,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接纳自己当下所呈现的一切。  只有内心能够坦然的接纳,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  比如一个人内心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当然他是非常迫切的想要改变自卑的心理,但是他往往不能坦然接纳“自卑”这个当下的事实,而总是抱着一种抗拒、厌恶或者压抑、逃避的心理,甚至终日为此焦虑、懊恼。殊不知你越是抗拒或者压抑,就越会给你所抗拒的对象增加能量(因为抗拒或者压抑本身就是一种负能量),这样反而会在无形当中不断加重内心的自卑。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接纳的阴暗面。但是,要想真正改变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就必须要先接纳自己的阴暗面。因为,阴暗面也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同时,每一个缺点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点,每一个阴暗面的背后也都有一份阳光的礼物。只要内心坦然的接纳自己阴暗的一面,那么光明的一面自然就会逐渐显露出来。  是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那么不完美也就成了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也就成了每个人的必修课。而且事实上,不管你是否愿意接纳不完美,你也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  而且你越不愿接纳,往往就越不完美。  因为你不愿意接纳的那一部分,恰恰会通过你的“不愿意”来强化了它的能量和它出现的频率。你越是不愿意接纳,它越是频繁的出现,而且最终会呈现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里,于是乎“不愿意”“不快乐”“不顺心”等等负面的情绪状态,就会成为你人生舞台的主角。  所以,想要改变任何一种负面情绪或生活事件,就要先坦然的接纳它,这样内心才能平和沉稳下来,才有机会找到真正有效的改变的方法,并能够专注认真且坚持不懈的付诸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的内在灵性空间。  女人,千万不要当“怨妇”  来找我调理的顾客以女性居多,而且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怀有不同程度的怨气、恨气,以及各种压抑、不满的情绪。其中多数都是对自己的老公怨恨、不满,另外还有一些人是跟自己的婆婆较劲,或者对自己的大姑姐、小姑子不满,或者是跟自己的同事有私怨。  不管是对谁不满,其结果无非是拿着别人的错误伤害着自己而已。  很多顾客在向我诉说她的冤屈时,会把自己说的如何的对,如何的通情达理,自己做的如何的正确、得体,听起来感觉她就是天底下最委屈的人,最无辜的人,而且也是最明了是非、最通情达理的人。  然后我就会问她:既然错都在对方,既然你是如此的对如此的正确,为什么最后受到惩罚受到伤害的不是犯错的那个人,却会是你呢?按常理来讲受惩罚受伤害的应该是犯错的那个人,既然最终受伤的人是你,那是不是说你就是犯错的那个人呢?  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当你认为只有自己对,然后拿着自己的对去攻击对方的错的时候,你就已经错了。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谁都懂的道理,怎么可能你都是对的而对方都是错的呢?  当你认为对方不讲理而你最讲理的时候,你就已经错了。因为两口子过日子要讲情而不要讲理,感情是没理可讲的,讲理只能气死你。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只有优点没有缺点,或者只有缺点没有优点。当你认为对方没有任何优点时,不代表他真的没有,而是你没有看到。  有一位顾客因为对老公怨恨极深,肚子胀的跟皮球一样,每次她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大夫都会问她“怀孕几个月了?”可见她的肚子胀的有多大了。她不仅怨她的老公,还怨她周围的人,怨命运不公,怨老天爷不长眼,乃至怨她的父母亲人,怨整个社会。仿佛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对不起她,仿佛她就是天底下最无辜的人最委屈的人最可怜的人最没有人理解的人。真可谓“怨气冲天”。  有一位顾客因看不惯老公的行事风格,心口窝总感觉有东西堵得慌,平时稍微吃多点东西不只是感到胃胀,而且感觉脖子右侧像有股气顶着一样,难受的直想吐。第3节第三章  有一位顾客因不满老公平时对待她的态度,平时胸口总感觉有东西压着憋得慌,严重的时候晚上在屋里根本呆不了,胸口就像被压的上不来气一样,半夜三更都要跑到大街上走几圈才感觉舒服。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怎一个“怨”字了得。  感情是没理可讲的。很多顾客在倾诉自己的冤屈时,都会反复强调自己是如何的对而对方是如何的错。可是,如果你认为的对,只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的话,那么这个所谓的“对”,除了能让你“有幸”成为一个怨妇,让你身心饱受病痛折磨以外,又有何意义呢?  怨别人,害自己。女人,千万不要当“怨妇”。  不要抱着怨恨过一辈子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人们熟知的常理。  很多人一辈子就只被蛇咬过一次,可是这一次的经历却让他对蛇恐惧了一辈子。  让一个怕蛇的人在头脑中想象一条蛇,你会亲眼见证此人的恐惧是如何的真实。可是,如此真实的恐惧心理不都是来自于头脑里的想象吗?因为现实世界里根本没有蛇的存在啊!  所以,事实的真相是,你对蛇的恐惧心理只存在于你的头脑世界中,而并非当下的现实世界给你带来的恐惧。因为,在当下此刻的现实世界里根本没有蛇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的危险――蛇,以及对蛇的恐惧心理都只存在于你的头脑世界里。  你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此刻的现实世界,而是活在过去的记忆和对过去经历的回忆、想象和分析里面。  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受过一次内心的创伤,可是这一次的创伤却让他痛苦、抱怨了一辈子。  有趣的是,不论实际上你内心受伤害的程度有多深,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认为自己是天底下受伤最深的人――即使在别人看来你的伤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更有趣的是,这一次的经历可能早已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事,可是你内心的痛苦和抱怨情绪却依然如故,甚至日益加深。受伤一次,受害一生。  同样的道理,事实的真相是: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中,当初的事件早已不复存在,你此刻所有的痛苦或怨恨也完全来自于你的头脑世界,不是吗?  不管你对过去的经历是怎样的刻骨铭心,不论你有多么充分合理的理由让你放不下内心的苦痛和忧伤,其结果都只有一个――你的生命中再也不会有快乐,再也体会不到幸福的感受。  而且,事实上,任何所谓合理充分的理由和所谓刻骨铭心的记忆,不也一样源自于你的头脑世界吗?  然而,真相是――当下,此刻,快乐和幸福一直都在!原本就在!  你之所以感受不到,就是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此刻,而是痴迷在你的头脑世界中。  不要抱着怨恨过一辈子,因为爱一直包围着你,从未离开。  如果你愿意放下头脑世界里的怨恨和苦痛,试着让自己处在当下此刻的现实状态中,或许你就会发现:爱一直都幸福满满的存在着,从未离开过任何人,哪怕是一秒钟……  幸福原本就在这里  请想象一下:当你置身在一座辽阔的、茂密的森林里面,从你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手摘下一片树叶,然后放在自己眼睛的近前,请问此时你会看到什么?  没错。你看到的就是一片树叶。也只能是一片树叶。  可是,此刻你正身处在一座广袤的森林里面,不是吗?在一座幅员如此广阔,蕴含如此丰富的森林里面,你却只看到了一片树叶,是这样吗?  是的,事实就是如此。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此刻的你尽管身处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面,而你对此却浑然不觉,你还会错误的以为你只拥有一片树叶而已。因为此刻你所有注目的焦点都指向了一片树叶。  而这就是问题所在――你抓住了一片树叶,却错失了整座森林。  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我们紧抓着某件事不放,而迷失了全部生活的美好。其实生活原本不就是美好的吗?就好像我们原本就置身在一座美丽壮观的森林里面一样。我们只是不知道,真正让我们烦恼或者痛苦的,并不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缺少快乐和幸福,而是因为我们把所有关注的焦点,都锁定在某一让我们烦恼或痛苦的生活事件里面(一片写满了烦恼和痛苦的树叶),以至于我们对周围本已存在的浓浓的快乐和久久的幸福完全浑然不觉,我们还会误以为自己拥有的就只有苦恼而已。  其实,幸福原本就在这里,快乐原本就在这里――我们必须首先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而之所以我们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只是因为我们被一片写着烦恼或者痛苦的树叶遮住了心灵的窗户而已。  此时我们所要做的,并不需要刻意去改变或寻求什么――因为一切原本就在,因为幸福原本就在――我们所要做的仅只是转移一下关注的焦点。“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只要将视野从眼前的一片树叶,扩展到整座森林,本自存在的森林。  我们甚至不需要把眼前的树叶扔掉,因为内心的苦恼与这片树叶无关,我们完全可以继续拿着这片树叶,只是不再被它遮住眼睛,而是放眼展望整座森林。在放眼展望整座宏观森林的同时,也不妨碍我们欣赏森林里面每一株小草或每一片树叶。  因为,真正令我们与幸福隔离的并不是眼前的树叶(某件貌似苦恼的生活事件),而是我们内心对树叶的执着。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生可能只感受过一次痛苦的经历,而这一次的痛苦却屏蔽了一生的幸福。  因此我们首先要清醒的认识到,真正隔绝毕生幸福的并不是那一次痛苦的经历,而是一个人把毕生关注的焦点都聚焦在了那一次所谓的痛苦体验。  如此一来,即使用整个虚空一样无边无际的甜美的幸福包裹着你,你又如何能感受得到呢?  其实,只要我们扩大一下视野,转移一下注目的焦点,给内在心灵腾出更多的空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幸福里面,幸福真的原本就在这里。而且不多不少,刚刚好是一生的幸福。  幸福原本就在这里,此时此地,你感受到了吗?第3章第二部分第1节第一章  越痛苦的人抱怨越多  很多人自认为自己很痛苦(甚至有很多人都会自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痛苦的人),而且表面上看起来也确实很令人同情,可是当你跟他们相处久了你就会发现一个规律:越是自认为痛苦的人往往抱怨的理由越多。反过来也是一样:抱怨越多借口越多的人往往越认为自己是最痛苦的人。  有句话乍听起来似乎很不近人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里的可怜之人大多是自认为自己可怜。而且这些自认为自己可怜的人,总喜欢在自己心里把自己描绘成全天下最可怜的人。  可恨的不是这些可怜之人的可怜之处,而是那些令人可恨的可怜人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只知道抱怨,不知道改变。  似乎抱怨别人永远比改变自己容易。于是很多人越来越习惯于抱怨别人或者外在事件,而不知道只有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走出痛苦的深渊。  殊不知抱怨越多痛苦越深,因为所有的抱怨或指责都只发生在自己的头脑世界里,而无关乎当下的现实状态。  因为,真正令人感受到痛苦的就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是吗?  所以,抱怨越多的人越痛苦,而越痛苦的人抱怨也就越多。  如果你能够停止头脑世界中的抱怨,转而想办法认真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能够坦然的活在当下的自然状态,那么你就能够从头脑的痛苦世界里逐渐走出来,不断迈向当下的幸福所在,如此你也将成为一个可爱的幸福人。  力克?胡哲,生下来就没有四肢,而他却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活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如果要比身体的“可怜”之处,有几个人会比他可怜?  霍金被称为“宇宙之王”,光耀千秋,可是在无数光环的背后,却是一个极度残缺不全的躯体――残缺到令人难以想象!试问世间有几个人的身体会比霍金更“可怜”?!  那些自认为痛苦的可怜人,似乎表面上也在不断的寻求解脱痛苦的方法,但是当人们善意的提供给他们各种有效的解脱痛苦的方法时,他们却会以无数听起来既合理又充分的借口(毫无疑问的,任何借口也只来源于自己的头脑世界),来强调各种方法对他们来讲是如何的不起作用,他们是因为怎样怎样的借口做不到。几乎任何一种方法他们都有无数的借口来强调这种方法不适合自己去做。最后他们甚至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不是我不愿意改变,而是没有适合我的方法。  于是他们用无数的抱怨和借口把自己封锁在了痛苦的深渊,永远都没有办法解脱。尽管他们表面看起来是多么的想要解脱。  有时候你真的很难弄清楚――当他们一边不停的抱怨,一边不停的问“怎么办”的时候――他们到底是真的想要解脱的方法,还是只想让大家知道他们是天底下最痛苦的人……  无条件的爱自己  当你内心充满慈爱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地球上的万事万物,不只是富有情感的人类――大到山峦、湖泊,小到蝼蚁、昆虫,甚至清晨的一缕风,黄昏的一抹霞――无不蕴含着细腻的情感以及生命的灵动。  世间万物尚且如此,遑论我们自身这一副宝贵的铁骨铮铮、激情饱满、血肉有情的鲜活的躯体。我们身体周身的血脉似乎都流动着种种细腻的感受,每一个细胞以及每一寸肌肤似乎都在诉说着自己一段段过往的情怀,追忆着自己是如何的随主人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在岁月的长河里度过了怎样的酸甜苦辣与爱恨情仇。  真的,当你内心真正的柔和下来,以谦卑的心怀与自己的身体做一次深层的内在交流,你就会听到周身血脉愉悦的吟唱,体会到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倾诉着的一切的感受。  只是当我们头脑中充斥着种种嘈杂的声音,比如情感的纠葛、精神的无聊、物欲的迷乱、工作的乏味、人生的无奈等等,我们就根本无暇顾及到也无从体会到身体内在的感受了。只有当身体不得不以病痛的形式向我们提出抗议的时候,我们才不得不以对待一个不听话的捣蛋鬼,甚至以敌人的方式来响应身体的陈诉。只是有时候我们还来不及与病痛对簿公堂,就已经悄然殒世了。  有一位老顾客因为胃痛胃胀来找我调理,我在帮她调理的同时问她一个问题:“当你自己心情烦闷、忧伤的时候,你希望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以怎样的态度对你?是希望他们真诚的温柔的呵护你、关爱你,还是希望受到他们无情的奚落、指责?甚或是直接将你送往心理疾控中心或者精神病院――在你心情极度忧伤或烦躁的时候?”  她说:“在我心情低落、难受的时候当然是希望得到家人的疼爱啦,当然不希望在我心情脆弱的时候受到家人的冷落、责骂,否则我的心情就更难以恢复平静了。”  我说:“是的,你的胃也是如此,此时它也非常希望得到主人温柔的呵护、真挚的疼爱,此时它最不愿感受到的就是主人对它的不满、抱怨、斥责,也不希望主人只是把它简单粗暴的送进医院交到医生的手里,或者拿一堆五颜六色不知是何成分的药丸来胡乱的应付自己――否则它也更加难以恢复健康。它非常希望主人能与自己坦诚的交流,就如同在你心情难受的时候希望得到家人真诚的抚慰一样。”  胃也是有感受的。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也都是有感受的,因为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个冰冷麻木的机器,或是一个呆滞的毫无生命活力的木偶。当我们内心充满慈爱、感恩与赤诚――难道你感受不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散发着生命的活力、每一寸肌肤都在吟唱着生命的赞歌吗?  我们的身体原本就是一个充满健康活力的生命体,只有当我们缺乏足够的自爱和真诚的时候,只有当我们读不懂身体的语言从而给身体带来各种不该有的伤害的时候,身体才会不得已以疾病的方式提醒我们,提醒我们要自爱,要真诚的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以爱的鲜活能量给身体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当我们能够无条件的爱自己的时候,身体自愈的过程就开始了。所以,我们要想完全彻底的疗愈自己,就必须学会无条件的爱自己,全然接纳自己当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当下自己所是的样子,把自己视为大自然完美的产物,自己的身体也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完美健康的生命体。  当然,学会自爱不等于自我放纵、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真正的自爱是要求我们能够坦然承受并全然接纳自己当下所是的样子,不对当下的自己再加任何的评判。  真正的自爱就是无条件的爱自己,全然拥抱当下的自己,而这也就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不要抗拒烦恼的自己  我相信没有人会想要烦恼。我们想要的是快乐。  可是生活中似乎总会不时冒出种种令我们烦心的事,使我们追求快乐的愿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也许我们采取了各种我们所能想到和学到的方法来对抗烦恼,也许我们也偶尔会体验到短暂的快乐,可是烦恼似乎永远无法彻底消失。它总会不期而至,滋扰身心。  有许多朋友经常会跟我讲述他们与烦恼的拉锯战,他们用尽了平生所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后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内心的烦恼还会与日俱增。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身体上或者生活中的问题,其根源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烦恼。为了去除烦恼我们也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是努力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想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对方法。  方法就好比是方向。比如说我们想要去某个地方,我们拥有非常先进的交通工具,路途所需的各种物资也相当丰富,也具有相当的毅力坚持,然后我们很努力的朝着我们的目标行进,但是有一个问题:假如我们行进的方向错误,那么结果会如何呢?  结果就是我们越努力的行进,离我们的目标就会越远。  同样的道理:为了去除我们内心的烦恼,为了得到持久的快乐,可能我们都已经以坚强的毅力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但是假如我们的方向错误,那么我们付出的越多,快乐就会离我们越远。  那么方向错在哪里呢?也许就错在我们一贯采取的方法:与烦恼对抗。因为我们想要更多的快乐――“想要更多的快乐”本身不会有错,可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快乐,我们就会采取种种方法与烦恼对抗,以为只有去掉烦恼才能得到快乐。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误以为想要得到更多的快乐,就必须要去除更多的烦恼。于是在我们心目中烦恼就成了一种不祥之物,我们讨厌烦恼的存在,抗拒烦恼的存在,我们会采取种种方法与烦恼对抗,而从来不会全然接纳烦恼的存在。第2节第二章  我们抗拒了太久,以至于忘失了古训:烦恼即菩提。烦恼即快乐。  其实生活常理也告诉我们,当我们与某种状态持续对抗时,无形中也就加强了这种状态的存在。因为抗拒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而且这股能量的流向恰恰就是被抗拒的一方。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在抗拒什么,我们的抗拒都是在为我们所抗拒的事物提供能量。  比如我们与某人产生冲突时,我们越是与对方对抗,就越会加重冲突的事态。我想这种情形我们都不会陌生,在夫妻之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当我们与爱人发生冲突时,我们越是为了坚持各自的立场而持续的抗拒对方,夫妻之间冲突的氛围就会持续的增强。因为这种抗拒本身就是在给对方提供能量,只不过这种能量是负面的。而能量的传递是相互的,对方又会把我们给出去的能量加工以后再反弹回来,于是冲突就会持续加重,直到有一方精疲力竭,或者彻底决裂――很多婚姻也因此而走向破灭。  烦恼也是这样。当我们内心抗拒烦恼的存在时,就等于我们给烦恼提供了能量,烦恼得到了能量的加持,只会更加持久而有力的存在,当然不会有消失的可能。假如我们认为只有去除烦恼才能得到快乐的话,那么对快乐的追求就会成为我们永生的愿望,也就是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愿望。因为我们虽然喊着追求快乐的口号,却一直做着通过对抗来加强烦恼的事,名副其实的事与愿违。  因为方向错误,因为我们把烦恼当成了快乐的绊脚石,于是我们付出太多的努力来铲除这块“绊脚石”,我们不断的与烦恼对抗,却又在对抗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了烦恼的能量。我们就这样一直在这种错误的模式里循环。  我们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却希望得到正确的结果。我们一直在与烦恼对抗,却从来不知道停下来享受当下的快乐。  我们习惯性的与烦恼对抗,也许会得到暂时的快乐。但是要想得到持久的快乐,我们就要先接纳烦恼的存在,而不再与之对抗。  因为呈现出烦恼状态的自己,也是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是吗?既然同样都是自己,我们就要全然的接纳,干嘛还要抗拒呢?如果我们抗拒的话,不就是一个自己在抗拒另一个自己吗――一个自己已然呈现出了烦恼的状态,另一个自己想要把烦恼状态的自己去掉。  一山不容二虎。两个自己在打架,不管哪一方获胜,最终不都会有一个自己受伤吗?哪里还会有快乐可言呢?  要想得到持久的快乐,我们就要跟自己握手言和,停止与烦恼的自己对抗,全然接纳处于烦恼状态的自己。给烦恼足够的空间存在,也给快乐足够的空间存在,让烦恼与快乐彼此和谐的存在――和谐不就是最大的快乐吗?  不要忘了:烦恼即菩提。烦恼即快乐。先人古训,岂虚言哉?  接纳痛苦,享受幸福  我们现在了解到,处于烦恼状态的自己也是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我们要全然的接纳自己,接纳烦恼,与烦恼同在。与此同时,我们也就能享受到当下的快乐。  那么,当我们感受到痛苦的时候,会不会也是同样的道理呢?痛苦来临的时候,我们都通常会怎么做?是接纳还是抗拒?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想着怎样尽快去除内心的痛苦,我们会像对待烦恼的态度一样对待痛苦:与痛苦对抗。我们不接纳内心的痛苦――有谁会喜欢痛苦呢?可是,当痛苦真实呈现在当下的时候,当下处于痛苦状态的自己不也是一个真实的自己吗?如果我们不与自己对抗,不与痛苦对抗,如果我们坦然接纳痛苦的自己,试试看,此时内心的状态又会怎样?会不会比之前平静了许多?内心的幸福感会不会逐渐的自然的呈现出来?  痛苦与幸福原本同在,他们本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如同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一样。当我们接纳痛苦的同时,也就等于接纳了幸福。而当我们拒绝痛苦的同时,也就等于拒绝了幸福。  当我们内心真的不再与痛苦对抗,当我们能够全然接纳生活中痛苦的一面,我们就会真实的体验到:其实痛苦根本不需要从生活中消失,因为它会自然的消融在生活里面,了无痕迹。而且痛苦消融的时刻,就是幸福呈现的时刻。因为幸福原本就在,只是被一片写满痛苦的树叶遮住了我们的视线而已。  痛苦是如此,恐惧不也是如此吗?恐惧来临的时候,不也是一个恐惧的自己在当下真实的呈现吗?其实当下时刻哪个状态的自己不是最真实的自己呢?焦虑的时候呈现的是一个焦虑的自己,悲伤的时候呈现的是一个悲伤的自己,内疚的时候呈现的是一个内疚的自己,紧张的时候呈现的是一个紧张的自己,恼怒的时候呈现的是一个恼怒的自己,嫉妒的时候呈现的是一个嫉妒的自己,怨恨的时候呈现的是一个怨恨的自己,猜疑的时候呈现的是一个猜疑的自己――只要是当下呈现出来的状态,不论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任何一种状态的自己不都是最真实的自己吗?  当然,正面、积极的状态呈现的时候也同样是最真实的自己。比如快乐的自己,比如幸福的自己,比如欣慰的自己,比如友爱的自己,比如慈悲的自己,比如关怀的自己,比如宽恕的自己。只是正面、积极的自己我们更容易接纳,甚至想要更多的追求,而很少会抗拒。我们所抗拒的,往往都是生活中负面的消极的状态。  可是正、负两面恰如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缺少手心的手或者缺少手背的手,都不可能是一只完整的手。生活如果只有积极而没有消极就不是完整的生活,时光如果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就不是完整的时光,生命如果只有健康没有疾病就不是完整的生命,人生如果只有阳光没有黑暗就不是完整的人生,自己如果只有喜乐没有苦痛就不是完整的自己。  我们之所以抗拒,往往就是因为我们过于追求完美,我们往往过于追求阳光、积极的一面,而抗拒晦暗、消极的一面。殊不知我们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在制造着不完整的人生,不完整的自己。  不完整的自己,又怎么可能完美呢?  而一个完整的自己,未必会完美,但却最真实。  做最真实的自己,不好吗?让烦恼的自己烦恼,让快乐的自己快乐,让痛苦的自己痛苦,让幸福的自己幸福。让一切积极或消极状态的自己真实自然的呈现着。让嗔恨与宽恕共存,让悲伤与喜悦同在。  做真实的自己,做完整的自己。不再抗拒,学会接纳。与自己同在,与一切同在。  尊重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说她们单位总是会频繁的开一些无聊的会议,她对此感到特别厌烦。每次开会的时候内心都会特别焦躁特别抗拒,仿佛每一次会议都是在浪费她宝贵的时间、吞噬她宝贵的生命。  我对朋友说:“需不需要开会是单位领导们决定的,不是我们普通职员能够决定的。而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参加会议,却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我们无法左右事件的发生,但可以左右我们应对事件的态度。”  我们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每一时刻,这是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把握的。而且我们也应该为之百分之百的负全责,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每一时刻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想想看:我们生命中的哪一时刻、哪一分钟、哪一秒钟不是最弥足珍贵的呢?难道生命中的时段还会另外有贵贱之分吗?大自然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时段不都是同样宝贵的吗?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的生命时段中会发生哪些事件,而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来填满生命中的任一时段,任一分钟,任一秒钟。  如果我们以担忧、焦虑的心态来填写生命的某一时段,那这一时段必然会以担忧、焦虑的状态呈现出来。同样的,如果我们以烦躁、无聊的心态来填写,生命就会呈现出烦躁、无聊的时段;如果我们以苦恼、悲伤的心态来填写,生命也会呈现出苦恼、悲伤的时段。而如果我们以平和、愉悦的心态来填写呢?生命不就会自然呈现出平和、愉悦的时段吗?  因此,假如我们内心不给单位开会这一事件贴上任何人为的标签,比如“无聊”、“无意义”、“浪费时间”等,那么开会的这一时段(不管是一两个小时还是四五个小时),不也同样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时段吗?不也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吗?如此一来,我们还会有烦躁、焦虑、抗拒等任何负面情绪产生吗?  如果有,那就是我们不尊重时间,不尊重生命。  如果我们不尊重时间,时间怎么会尊重我们呢?如果我们不尊重生命,生命怎么会尊重我们呢?  所以,尽管我们无法左右会议的召开,但是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填满整个会议的时段,却是我们自己要百分之百为之负责的。如果我们以无聊、烦躁的内心状态来填满整个会议的时段,那才真的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吞噬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而且罪魁祸首恰恰就是我们自己。  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生命时段都是平等的,我们何须贵此贱彼呢?我们唯有以感恩的心尊重和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以幸福、快乐、愉悦、富足的心态填满生命中的任一时刻。  开会是如此,生活当中哪一事件不是如此呢?要知道,生命中任一时刻的外在展现,都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内在。如果我们以平和、愉悦的心态填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那我们的一生不就是幸福快乐的一生吗?  你所担心的也许永远不会发生  很多朋友向我讲述他们是如何渴望悠闲舒适的田园生活――与青山为伴,与绿水为伍,聆听风涛的音韵,感受四季的气息。整个人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与日月共起卧,与天地同呼吸。  煮一壶茶,看庭前花开花落;枕一卷书,观天外云卷云舒。  如此桃源仙境似的心醉神驰的生活自然令世人向往,当然,我们向往的不只是幽雅静美的自然环境,更是一种不为名缚不为物累的超然洒脱的心态。第3节第三章  其实,如果我们身居喧喧嚷嚷之地汲汲营营之所,也能保持一颗平常自在之心,那不也如同在桃源深处的田园生活一般吗?  听我如此一说,朋友们则大摇其头,其脸上的表情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旅人面对一个不谙世事的稚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途险恶人心难测”等等的人生暗语,已在朋友们的心田里扎下了根――生而为人,太多的牵挂,太多的期盼,太多的忧虑,太多的假如,太多的世事难料,太多的前途未卜……是啊,如此多的未知如此多的不安如何让人超然?  我们往往抱着种种美好的寄望,却又怀着太多沉重的担忧。到底是世事难料,还是人心难安?  让我们暂时停下纷繁的思绪,沉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内心所担忧的,难道不都是现实中并未发生的吗?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所担忧的,其实与当下的现实无关,而只与头脑的想象有关。  所有我们担忧的场景,其实都只发生在我们的头脑当中。  更为可怕或者可悲的是:生活中有太多我们一直在担忧的事,事实上从来都未曾发生过,而且永远都不会发生。  可是我们一直在担忧,担忧着尚未发生、从未发生甚至永远都不会发生的事。  真的是“未知”让我们恐惧,还是内心没有个安处?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你担心孩子将来没有出路,结果孩子经商有道事业有成,你的担心并没有发生;  老公经常很晚回家,你担心老公可能会有外遇,其实老公对你始终心口如一忠贞不二,你的担心并没有发生;  好多亲戚相继罹患各种癌症,你担心自己也难逃一癌,然而经过你持久的运动和生活作息的调整,体质反而日益增强,你的担心并没有发生;  很多朋友因高血压而脑出血或因糖尿病而尿毒症,你担心自己的高血压或爱人的糖尿病也会蹈此覆辙,事实上你们常年坚持的保健养生颇见成效,你所担心的并没有发生。  事实上,我们平时所担心的事情,大多数都没有发生,也永远都不会发生。可是我们的担忧却占据了生活中大部分时光,也占据了我们头脑中的大部分思绪。  而且有时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过分的担忧,而导致了太多原本不该发生的不幸。很多时候过分的担忧无异于一种诅咒。  每一个明天都是未知的状态,每一个未来都有发生一切的可能,唯有当下发生的状态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所有我们担忧的都是当下尚未发生的,而且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  很多人也许会有种种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担忧是如何的有必要,但是不管你的理由有多么的充分,当你在头脑中塞满了太多对未来的担忧时,你就已经错失了每一个原本幸福喜悦的当下时刻。然而生命不就是由每一个当下时刻串连而成的吗?如果我们因为内心的担忧而错失了每一个当下时刻,那我们不就错过了一生的幸福喜悦吗?  其实,只要我们能够心安坦然的处在当下的每一时刻,胸怀坦荡的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宠辱不惊随毁誉,去留无意任得失,那么我们的人生不也一样可以自在安稳吗?  过分担忧无异于一种诅咒  为了明天做打算,内心有一份事业的蓝图,或者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憧憬,以及为免除内心的担忧而提前做一些预防措施或者备一份预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这都无可厚非。适度的忧虑,或者说是考虑,有时候也是非常必要的。  问题是我们常常陷于对未来场景过度的忧虑当中,且不能自拔。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对未来的担忧往往产生于过去的某种经验,也正因为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或者耳闻目睹过,以至于我们对未来的担忧更显得真实而且有必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的人生格言,也恰好成为支持我们担忧的有力佐证。  如果适度的担忧是一种善意的提醒,那么过度的担忧无异于一种诅咒。  有一位妈妈听说朋友的儿子开长途夜车出了车祸,当场身亡。从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刻起,这位妈妈就开始担忧她的儿子千万不要出车祸,因为她的儿子也是跑长途开夜车。儿子每次只要一出车,或三天或五天,只要儿子没回来,她就整夜睡不着,饭也吃不香,生怕儿子在路上出事。家里唯一的孩子,这样多少带有危险性的职业,妈妈的担忧当然是善意的,或许也是一种母爱的表现。只是这样的担忧未免太过,终于在两年后的某天夜里,在一起车祸中她的儿子终于“如”了她的愿――当场身亡。  她当然不是在诅咒自己的孩子,但事实就是这样发生,如其所想,准确的说是如其所担忧的那样。  有位妻子深爱着她的老公,生怕她的老公在外面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有一次她老公因为单位的上级领导犯了错误,也被带到警局例行查问,其实她老公啥事都没有,问过话也就回来了。可是从此以后这位妻子就有了一股莫名的担忧,总是担心她老公有一天也会被判入狱。而且脑海中或者睡梦里时常会映现出老公被警察带走的场景。就这样日思夜想了三年以后,终于有一天她老公“如愿以偿”的被警察带走了。三年前她老公的上级领导被判了三年,三年后她老公被判了六年,而且还不是因为什么大错,貌似一起冤案。  她是如此的深爱着她的老公,一个人带着孩子痴痴的等了他六年,她怎么可能会诅咒自己的老公呢?可事实就是如她所担忧的那样发生了。  有位男士,家族里先后有三位亲戚患上癌症不治而亡,最后死的都很痛苦。如果癌症真的会遗传,他的担忧也算是正常的,只是他已担忧到唯恐自己不得癌症的地步。他本有咳嗽的毛病,在三位亲戚未得癌症之前他并没有把咳嗽当回事,等到三位亲戚因为癌症相继去世以后,他不只是开始担忧,而且似乎急于证明他确实已经得了肺癌。他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跑遍了省城以及附近省城的各大医院,检查结果都无大碍,根本查不出有什么恶性肿瘤。可是越查不出来他却越担忧,最后跑到北京几家最有名的医院做检查,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家医院查出了他肺部有一处异样的阴影,经过几番精心取样化验检查,终于确诊为这是一种罕见的介于恶性与良性之间的疾病,既不能手术,也不能化疗,还没有对症的药物,只能默默的等待死神的降临。他就这样回到省城医院苦苦等了三个多月,一直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开始担忧到生命结束不到一年的时间。难道他不懂得爱惜自己吗?难道他会故意诅咒自己吗?可他竟真的得了一种并非癌症的不治之症。  难道一切都是天意?或者心想就真的会事成吗?很多时候往往是盼啥不来啥怕啥来啥。其实怕不也是一种想吗?也许不论我们想的是啥,只要我们想到深处,情至极处,信之念之,盼之思之,最后似乎都能够成真。  只是事情在成真之前,所有的担忧或想象都只发生在我们的头脑当中。甚至可以说,最后事实的真相似乎就是我们的头脑创造出来的。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何不创造一些和谐的、喜悦的、幸福的、平安的场景?如果说过分的担忧真的是一种不可逃脱的诅咒,那么,过分的喜悦不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祝福吗?  那就让我们喜悦到深处,幸福至极处,将和谐信之念之,把平安盼之思之,也许最后一切都能够成真。也许我们的人生真的就是幸福、喜悦、和谐、平安的一生。  总想要做好是因为总怕做不好  做任何一件事当然本意都是想把事情做好。但是如果刻意想要把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那就近乎是一种病态心理了。  很多人总是在竭尽全力的想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而且似乎很多事也都比周围人做的更好,与此同时似乎也比其他人风光,但其实这些人尽管表面看起来风光,内心却总是疲惫不已。  因为她们之所以如此殚精竭虑的想要把每件事情做好,恰恰是因为她们潜意识的自卑心理:总怕事情做不好。  她们很没有自信,甚至有很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似乎连她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因为很多的潜意识都来自过去或者童年的某些经历。比如一个小朋友总是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和夸奖,他会误以为自己不够好,自己没有价值,没有资格得到家长的爱和肯定,因此很容易形成一种自卑心理。  但是出于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于是他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做好家长交代的每一件事,以此来获取家长的欢心,因为这样就能得到家长的认同,体现自己的价值。  长此以往他就会习惯以这种方式来获取其他人赞赏的目光,比如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等。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在无意识中强化了自己内心的一种观念――我很没用,我不够好,我必须努力把事情做好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  也就是他不自觉的强化和压抑了内心的自卑和不自信。而且压抑久了似乎就感觉不到内心的自卑,反而表现出一种貌似尽善尽美的行为模式,甚至不容许任何事出现任何的瑕疵,凡事力求做到最好――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害怕:一旦做不好就得不到他人的认可。  潜意识里,她们总想要做好,恰恰是因为总怕自己做不好。  也正是因为她们潜意识里自卑不自信,所以别人看待自己的目光,就成了自己是否有价值的判断标准。  只有当我们不再在意别人的目光,只是坦然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不再仰赖于别人的表情来判断自己存在的价值,当下心安自在,自信满满,这样不管我们事情做的结果如何,内心都会是快乐自足的。  因为真正的生命价值和自我满足感,不可能来自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而只能来自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不要担心结果的好坏,不必在意别人的评论,只要尽心尽力去做,自自然然就是最好的结果。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有一位顾客总是喜欢抱怨,抱怨的同时她还会不停的跟别人说:“我这辈子竟为别人活着了,从来都没有为自己活着。”  我对她说:“任何人都只能为自己活着,不可能为别人活着。你所谓的‘为别人活着’,不也是你自己的想法吗?你只是在为你这个想法活着。‘为别人活着’是你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别人的需要。所以你现在之所以一无所有,就是为了成全你自己所谓的‘为别人活着’的需要。”  很多人总是在抱怨说自己一辈子竟为别人活着,自己曾经为谁谁谁付出了多少,到头来却没有任何的回报,“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可谓是一无所有。这些人表面上在说“我为别人活着”,似乎听起来很高尚很无私,但其实她们内心充满了怨恨、不满等等的负面情绪,没有丝毫的温暖和满足感,以至于自己给自己编写了一部不快乐的人生。  其实她们就是没有认识到生活的真相:任何人――无论是谁――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为自己做的,不是为别人做的。因为在你之外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看似很平常很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是一种最自然平常的人生态度。当你内心不再有别人时,也就不会再有自己。而当你内心真的不再有自己时,你所做的一切自自然然就是为别人而做的。此时你就是为别人而活,但是并没有一个“我为别人而活”的想法。一切都是平常自然的去做而已。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第4章第三部分第1节第一章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做的  生活无大事,却也无小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懂得用心经营。只要懂得用心经营,再大的事也会化为稳固家庭幸福的有力基石;如果不懂得经营,再小的事也会成为摧毁幸福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位年轻的学员在跟我学习的过程中,对我诉说了萦绕在他内心许久的一个困惑。他说
本文档为【身心合一:寻找最完美的自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9163
暂无简介~
格式:txt
大小:67KB
软件:记事本
页数: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7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