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管理专题

现代管理专题

举报
开通vip

现代管理专题现代管理专题 1( 企业知识资源的含义。 企业的知识资源是指企业拥有和可以反复利用的、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富增长的一类资源的总称。 企业的知识资源不像物质资源那样以实物资产形式或金融资产形式存在,它往往是无形的,但却又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富。 企业的知识资源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创造和拥有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 (2)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指企业通过信息网络所能收集到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 (3)智力资源。智力资源指企业...

现代管理专题
现代管理专题 1( 企业知识资源的含义。 企业的知识资源是指企业拥有和可以反复利用的、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富增长的一类资源的总称。 企业的知识资源不像物质资源那样以实物资产形式或金融资产形式存在,它往往是无形的,但却又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富。 企业的知识资源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创造和拥有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 (2)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指企业通过信息网络所能收集到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 (3)智力资源。智力资源指企业所能够利用的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中的各类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各种常识性的知识。技术专长以及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2.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特征有哪些, 企业的知识资源是赋予并表现企业个性的资源。人、财、物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是任何企业都可以得到的东西,但仅仅这些资源却无从 创,造价值。只有将这些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并适应市场,才能创造出价值。 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知识资源是无形的。 (2)企业的知识资源可以反复利用。 (3)企业的知识资源不会枯竭。 (4)企业的知识资源可以充分共享。 (5)企业的知识资源的使用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 3.企业的知识资源的作用 在工业经济时代,尽管知识资源对企业经营而言也是重要的,但企业的物质资源即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资源。而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快速演进过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已是在物质资源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的作用在新的经济时期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1)知识资源为企业创造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财富。 (2)知识资源正在成为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克敌制胜的源泉。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4. 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知识管理的定义尽管表述不同,但是,这些定义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以实现知识共享。 5.知识管理的原则 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进行最为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3个原则。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共享是使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交流则是使知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 (1)积累原则。无论对于组织或个人,特别是一个企业,自它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会有很多的信息和知识产生。如果没有积累,这些信息和知识就会随着某项具体工作的结束而消失,或者随着员工的离去而流失。知识积累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 (2)共享原则。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知识财富(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口头交谈和网络等) 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财富。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知识共享:员工之间知识交流所涉及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知识在个人、团队和企业三个层次之间的流动。 知识共享并不仅仅是1+l=2,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从他人那里获取知识或学到技能。知识共享要求在共享的过程中予以创新。知识共享不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而是一种手段,是为更有效地利用智力资本和提高知识创新能力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3.交流原则。提倡交流在知识管理的3个原则中处于最高层次。如果说积累和共享是使知识发挥作用的基础,那么交流则是使知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只有在交流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与创新,而创新正是知识管理的最高追求。企业应鼓励员工在交流中了解他人的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员工产生学习和创造新知识的冲动,这种在交流中培养起来的企业创新能力,将使企业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积累、共享、交流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知识经济下的企业文化必须适应“积累、共享、交流”这一基本原则。 6.什么是编码型知识和意会型知识, (1)编码型知识又叫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书面陈 述、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这种知识能够正式地、方便地在人们之间传递和交流。对显性知识的管理,目前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已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2)意会型知识也叫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点和价值观等的知识。为了更精确地描述隐性知识,我们把隐性知识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它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比方说,一个厨师,经过多年的经历,掌握了一些烹饪的诀窍,如火候的大小、作料的多少等等,而这个诀窍不能用科学的或技术的原理对其进行解释或加以表达。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它包括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这些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反映了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是什么)以及对未来的远景(应该是什么)。尽管它们不能方便地表达出来,但这些隐性知识影响着我们观察周围世界的方法。 7.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主要有哪些模式,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主要有四种模式: (1)社会化过程: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即知识在人之间的转移。 (2)外化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提高可见度。 (3)综合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或交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即 (4)内化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如通过培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人们头脑中的知识。 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对知识变换的管理,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尤其是对知识变换的管理,目前更是处在理论探索阶段。 8.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有哪些, 为了更好地完成知识管理的任务,实现知识管理的目的,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立知识主管 (2)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 (3)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的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 (4)真正重视知识的价值 (5)建立收益递增网络 (6)通过企业内部网把员工联系起来 (7)承认个人在知识发展中的独特性 1.博弈、博弈论的含义。 博弈是指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通俗地讲,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 博奕论就是系统地研究各种各样的博奕问题,寻求各博奕方合理选择策略的情况下博奕的解,并对这些解进行讨论分析的理论。 2.博弈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博弈的参加者。即在博弈中究竟有哪几个独立决策、独立承担结果的个人或组织。 (2)各博弈方各自可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即规定每个博弈方在进行决策时(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可以选择的方法、做法或经济活动的水平、量值等。在不同的博弈中可供博弈方选择的策略或行为的数量很不相同,在同一博弈中,不同博弈方的可选策略或行为也常不同,有时只有有限的几种,甚至只有一种,而有时又可能有许多种,甚至无限多种可选策略或行为。 (3)进行博弈的次序。在现实的各种决策活动中,当存在多个独立决策方进行决策时,有时候这些博弈方必须同时作出选择,因为 这样能保证公平合理,而很多时候各博弈方的决策又必须有先后之分,并且,在一些博弈中每个博弈方还要作不止一次的决策选择,这就免不了有一个次序问题。因此,规定一个博弈就必须规定其中的次序,不同的次序必然是不同的博弈,即使其他方面都相同。 (4)博弈方的得益。对应于各博弈方的每一组可能的决策选择,博弈都有一个结果表示各博弈方在该策略组合下的所得和所失,由于我们对博弈结果的评判分析只能通过对数量大小的比较来进行,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博弈的结果必须本身是至少可以量化为数量,结果无法量化为数量的决策问题不能放在博弈论中研究。我们把博弈中各种可能的结果的量化数值称为博弈中各博弈方在相应情况下的得益。规定一个博弈必须对得益作出规定。得益即收入、利润、损失、量化的效用、社会效用和经济福利等,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3.什么是占优战略均衡、纳什均衡及相互关系 , 所谓占优战略是指这样一种策略,即不管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这种策略都是最优的。在博弈论中,把对弈结局称为一种均衡状态,当这种结局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对局者都不想再改变他们所选择的策略。当对局者在所有策略中存在一个占优战略的时候,这个占优战略就是他们最优的策略。当对局者选择的都是占优战略的时候,这种均衡又叫作占优战略均衡。 纳什均衡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对手的策略选定的条件下,各个对局者所选择的策略都是最好的。 占优战略均衡:不管你选择什么策略,我所选择的是最好的; 不管我选择什么策略,你所选择的是最好的。 纳什均衡:给定你的策略,我所选择的是最好的; 给定我的策略,你所选择的是最好的。 还须指出重要的一点,占优战略均衡是纳什均衡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但纳什均衡却不一定是占优战略均衡。 4.什么是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指所有博弈方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同时或可看作同时作出策略选择的博弈。。动态博弈指各博弈方不是同时,而是先后、依次进行选择、行动,而且后选择、行动的博弈方在自己选择行动之前一般能看到此前其他博弈方的选择、行动的博弈。但在现实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一般都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是一种动态博弈。 5.什么是重复博弈与序列博弈, 重复博弈是指同一个博弈在相同的环境、规则下反复多次的执行的博弈问题。 序列博弈是指对局者选择策略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某些对局者可能率先采取行动。序列博弈也是一种动态博弈。在序列博弈中,先行者可能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我们把它叫作先行者优势。在某些市场中,特别在涉及市场进入的竞争时,先行者优势对于企业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6. 重复博弈最好的策略是什么, 重复博弈最好的策略十分简单,只要将一个原则贯穿始终,即“针锋相对”。这一策略的获胜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即博弈是无限次重复的。也就是说,对局者都预期这一博弈将永远持续下去而不会停止。如果对局的次数是有限的话,上述结论将不再有效。 7.阻止市场进入的几种策略有哪些, 垄断者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有: (1)扩大生产能力策略。垄断者为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垄断者可能对潜在进入者进行威胁。但垄断者的这种威胁是否能达到阻止进入的目的,取决于其承诺。所谓承诺,是指对局者所采取的某种行动,这种行动使其威胁成为一种令人可信的威胁。那么,一种威胁在什么条件下会变得令人可信呢,一般是,只有当对局者在不实行这种威胁会遭受更大损失的时候。与承诺行动相比,空头威胁无法有效阻止市场进入的主要原因是,它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发表声明是容易的,仅仅宣称将要作什么或者标榜自己是说一不二的人也都缺乏 实质性的涵义。因此,只有当对局者采取了某种行动,而且这种行动需要较高的成本,才会使威胁变得可信。 (2)“保证最低价格”条款的策略。所谓“保证最低价格”条款策略是指某商店规定,顾客在本商店购买这种商品一定时期内(如一个月),如果其他任何商店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本店将退还差价,并补偿差额的一定百分比(如10,)。例如,如果你在该商店花5000元购买了一架尼康相机,一周后你在另一家商店发现那里只卖4500元,那么你就可以向该商店交涉,并获得550元的退款。 对消费者来说,保证最低价格条款使你至少在一个月内不会因为商品降价而后悔你的购买,但这种条款无疑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手段。 证最低价格条款是一种承诺,由于法律的限制,商店在向消费者公布了这一条款之后是不能不实行的,因此它是绝对可信的。这一承诺隐含着商店A向商店B发出的不要降价竞争的威胁,并使这种威胁产生其预期的效果。 (3)限制进入定价策略。限制进入定价是指现有企业通过收取低于进入发生的价格的策略来防范进入。潜在进入者看到这一低价后,推测出进入后价格也会那么低甚至更低,因而进入该市场终将无利可图。 (4)掠夺性定价策略。掠夺性定价是指将价格设定为低于成本,而期望由此发生的损失在新进入企业或者竞争对手被逐出市场后,掠夺企业能够行使市场权力时可能得到补偿。这也是一种价格报复策略。掠夺性定价与限制定价之间的差异在于,限制定价是针对那些尚未进入市场的企业,是想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低价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而掠夺性定价则将矛头指向已经进入的企业或即将来临之际。 1.组织文化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 关于组织文化的含义,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和意见。较为全面的一种解释是: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组织文化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组织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实践性。每个组织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或依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只能在生产经营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而形成。同时,组织文化又反过来指导、影响生产实践。 (2)独特性。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历史、类型、性质、规模、心理背景、人员素质等等因素。这些内在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组织经营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经营准则、经营作风、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等。 (3)可塑性。组织文化的形成,虽然受到组织传统因素的影响,但也受到现实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过程的影响。而且,只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积极倡导新准则、精神、道德和作风,就能够对传统的精神因素择优汰劣,从而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4)综合性。组织文化包括了价值观念、经营准则、道德规范、传统作风等等精神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单纯地在组织内发挥作用,而是经过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加工,使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整体的文化意识。 2.组织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组织文化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主要表现在: (1)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组织文化能对组织整体和组织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 (2)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对每个组织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组织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等于组织中弥漫的组织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该组织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具有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组织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 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引导,它不是被动消极地满足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塑造,使每个组织员工从内心深处为组织拼搏的献身精神。 (5)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是指组织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组织内发挥作用,对本组织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组织文化向社会辐射的渠道是很多的,但主要可分为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个人交往两大类。一方面,组织文化的传播对树立组织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帮助;另一方面,组织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组织文化分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 组织文化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物质层。它是组织中凝聚着本组织精神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和总和,还包括实体性的文化设施,如带有本组织文化色彩的生产环境、生产经营技巧、图书馆、俱乐部、公园等。物质层是组织文化中的最表层的部分,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是从直观上把握不同组织文化的依据。 ?制度层。制度层是具有本组织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厂规、厂纪、厂服、厂徽,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往方式、行为准则等。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第二层或称中介层,它构成了各个组织在管理上的文化个性特征。 ?精神层。精神层是本组织职工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生产经营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美学意识、管理思维方式等。它是组织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组织文化的源泉。它是组织文化比较稳定的内核。 (2)组织文化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由外到内的分布就形成了组织文化的结构,这种结构不是静止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的和作用。 ?精神层决定了制度层和物质层。精神层是组织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层次,它的形成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组织的实际情况所影响。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精神层就有什么样的物质层。 ?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精神层直接影响到制度层,并通过制度层而影响物质层,因此,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制度层的中介作用,使得许多卓越的组织家都非常重视制度层的建设,使它成为本组织的重要特色。 ?物质层和制度层是精神层的体现。 精神层虽然决定着物质层和精神层,但精神具有隐性的特征,它隐藏在显性内容的后面,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体现。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就是精神层的体现和实践。物质层和制度层以其外在的形式体现了组织文化的水平、规模和特色,体现了组织特有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组织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精神层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组织文化的完整体系。其中,组织的精神层是最根本的,它决定着组织文化的其他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研究组织文化的时候,要紧紧抓住精神层的内容,只要抓住了精神层,组织文化的其他内容就顺理成章地揭示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对组织文化的研究重点都放在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上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把组织文化误解为就是组织精神的原因。 4.组织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从组织文化的形式看,其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 (1)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 所谓显性内容就是指那些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精神行为为表现形式的,人通过直观的视听器官能感受到的、又符合组织文化实质的内容。它包括组织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等几部分。 ?组织标志。是指以标志性的外化形态,来表示本组织的组织文化特色,并且和其它组织明显地区别开来的内容,包括厂牌、厂服、厂徽、厂旗、厂歌、商标、组织的标志性建筑等。 ?工作环境。是指职工在组织中办公、生产、休息的场所,包括办公楼、厂房、俱乐部、图书馆等。 ?规章制度。并非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只有那些以激发职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规章制度,才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主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经营管理行为。再好的组织哲学或价值观念,如果不能有效地付诸实施,就无法被职工所接受,也就无法成为组织文化。组织在生产中以“质量第一”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在销售中以“顾客至上”为宗旨的推销活动、组织内部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目标的公共关系活动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具体实施,是他们的直接体现,也是这些精神活动取得成果的桥梁。 显性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上四个方面,它们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毕竟是精神的外化,还不是组织文化的根本内容,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 (2)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 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是组织文化的根本,是最重要的部分。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包括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几个方面。 ?组织哲学。是一个组织全体职工所共有的对世界事物的一般看法。组织哲学是组织最高层次的文化,它主导、制约着组织文化其他内容的发展方向。从组织管理史角度看,组织哲学已经经历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个人进行评价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和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价值和作用,组织中人的各种行为和组织利益的关系等等。 ?道德规范。组织的道德规范是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风气和习俗,包括是非的界限、善恶的标准和荣辱的观念等等。 ?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群体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它是组织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综合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了全体职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的认识。组织精神是组织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组织哲学、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 以上就是组织文化的四个主要隐性内容。除此之外,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还包括组织的美学意识、组织心理、组织的管理思维方式等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中要加以注意的。 5.组织文化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用途,理论界目前对组织文化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组织文化的内在特征,可以将组织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堡垒型。 (2)按照组织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3)按照组织文化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可以组织文化划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 (4)根据文化与战略和环境之间的匹配,把组织文化分为:适应性/企业家精神文化;使命型文化;小团体式文化;官僚制文化。 6.制约组织文化建设的因素有哪些, 组织文化建设是组织内、外部环境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当我们进行组织文化建设时,应当首先明确影响组织文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强度,以及每种因素的作用方式。 (1)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体制既是影响组织经营管理制度的重要因素,又是影响组织文化发展完善的重要因素。 (2)政治体制。当我们具体地观察每一个组织的文化特征时,就会发现:任何组织文化中都体现着一定的政治性,绝对超然的组织文化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亦即政治因素对组织文化有着普遍影响。 (3)社会文化。组织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的文化建设必然接受并服从它所在的环境的影响和要求。 (4)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组织文化的重要因素。这两种因素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原因就在于这两者都是组织发展壮大的基础。 (5)行业技术经济特点。行业不同,其生产、经营的业务作业必然不同,该行业中的组织文化也必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例如, 铁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在任何国家几乎都纪律严明近似于军队一般;相对而言,森林工业中的林场营林作业就显得纪律松弛得多。 (6)组织所在的地理位置。任何组织及其所属单位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不同的空间位置承载着不同的社会环境、民族习俗、市场发达程度、生产力布局特征等等有差别的组织存在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影响组织文化的重要因素。 (7)组织基本员工的特点。人是构成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对组织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组织文化建设中要求考虑员工的特征,其实质是指要因人员队伍的具体情况而制宜,通过适当的思想、文化、道德教育或宣传工作,去引导培养和提高组织全体员工的素质。 (8)组织的历史传统。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是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成长、发展过程,都会使其成员工形成种种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表现为组织传统。组织的历史传统是建树或更新组织文化时必须认真调研并严肃对待的因素。 7.组织文化建设的程序有哪些, (1)研究树立阶段。这个阶段首先要调查研究组织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组织文化建设目标的初步设想,经各有关部门审议之后,向组织全体职工发起组织文化建设的倡议,并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组织的文化建设活动。 (2)培育与强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将组织文化建设的总任务分解成组织内部各部门各业务环节明确分工的工作任务,使各部门根据自己特点而有意识激励本部门职工形成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把组织文化建设变成具体的行动。 (3)分析评价阶段。这个阶段首先是根据信息反馈将整个组织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的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研讨深层次的原因,评价前阶段的成功与失误,具体内容应该看组织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是否适合本组织实际需求,各基层机构的风气、精神面貌是否体现了组织文化建设的宗旨。 (4)确立与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处理问题与归纳成效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在评价基础上摒弃原来组织文化中违背时代精神的内容;后者是将符合时代精神的组织文化建设经验加以总结,并加工成通俗易懂的、有激励作用的文字形式,用以进一步推广。 (5)跟踪反馈阶段。随着组织经营环境的变化,组织文化的内容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这是意识形态上应变的需要。然而,现有业已确立的组织文化是否能及时地迎合环境变化,不应该依靠组织管理者的主观判断,而应依靠来源于基层实际情况的反应。这就是反馈信息。但检验组织文化适应性的反馈信息必须是经常性和系统性的。所以,组织文化建设程序的第五阶段,或者说某一循环期的最后阶段的工作是有布置的信息跟踪。这种有意安排的跟踪,一方面能保证及时解决 组织文化应变问题,同时也是组织文化建设下一轮循环的基础和起点。 建设组织文化的方法有哪些, 8. 在上述五个阶段的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有适当的具体塑造方法。塑造组织文化的方法有多种,一般而言,有成效的方法是: (,)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扬好人好事,等等。通过这种方法给广大职工提供直观性强的学习榜样。这些榜样的事迹和行为,就是组织文化中关于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具体样板。做好这种工作,就是把组织所要建立的文化意识告诉给广大职工。 (,)激励法。即运用精神的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二者相结合的鼓励,包括开展竞赛活动、攻业务技术难关活动、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评先进等一切使职工能感到自己的事业进取心将有满足的机会,从而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己工作能否有成绩的基础,认定是自己的工作岗位、自己的组织。与此同时,还必须从生活方面关心职工,通过不断改革分配制度去满足职工物质利益上的合理要求。 (,)感染法。即运用一系列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和读书活动等,培养职工的自豪感和向心力,使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集体凝聚力。 (,)自我教育法。即运用谈心活动、演讲比赛、达标活动、征文活动等形式让职照工对照组织的要求找差距,进行自我教育,转变价值观念和行为。 (,)灌输法。即通过讲课、报告会、研讨会等宣传手段进行宣教活动,把组织想要建立的文化目标与内容直接灌输给职工。 (,)定向引导法。即有目的地举行各种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并创造出新价值观念氛围。 9. 霍夫斯坦特提出的表现国家文化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许多学者采用文化因素分析组织行为管理上的差异。比较著名的有荷兰的霍夫斯坦特。他提出了表现国家文化差异的四个关键因素:权力差距,防止不确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等。 (1)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可接受程度的高与低 权力差距是指社会公认的权力在组织内不均等分配。在一个社会的组织中,权力的分配往往是不均等的。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较高,可称之为“高权力差距”的社会;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较低,可称之为“低权力差距”的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究竟属于“高权力差距”还是“低权力差距”的社会,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 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2)防止不肯定性(uncertainty avoidance)的迫切程度 任何一个社会,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建立更多的正规条令,不容许出现越轨的思想和行为,追求绝对真实的东西,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个强烈追求防止不肯定性的社会,一般说来会产生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会激发人们努力工作的动机。 (3)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只关心自己,而且也只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所有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小集团内、组织群体内、亲戚朋友圈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报答。 (4)男性化与女性化 这个指标所表示的,是所谓“男子气概”价值观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程度。而“男子气概”则是指: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喜欢冒险。这些价值观之所以用“ 男子气概”这个词来表示,是因为在几 乎所有的社会中,男子对这种价值观有较高的评价。有趣的是,一个社会对男子气概的评价越高,其男子与女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就越大。 10.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有哪些影响, 霍夫斯坦特认为,以上四种文化指标或因素对于管理中的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和激励内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领导方式影响。对领导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 霍夫斯坦特认为:美国是个人主义最高的国家,因此美国的领导理论以被领导者追求个人利益为基点,然而美国的领导理论并不适用于第三世界各国,因为这些国家属于集体主义社会,职工关心群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保障,并且愿意以对群体的忠诚为酬报。霍夫斯坦特还认为:“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实现职工参与管理的情况。法国和比利时“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很高,因此人民通常没有参与管理的要求,所以企业中很少看到有工人参与管理的情况;美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处于中间状态,因此企业中存在参与管理,但有一定的限度。 (2)对组织结构影响。对组织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和“防止不肯定性的程度”。这是因为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分配权力以及减少或防止经营中的不确定性。法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较大,又迫切要求防止不肯定性,因此倾向于“金字 塔”式的传统层次结构。联邦德国虽然有较强的防止不肯定性的心理,但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较小,因此注重规章制度。美国、瑞士等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处于中间状态,因此在这类国家中是各种组织形式并存。 (3)对企业激励内容影响。对企业激励内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防止不肯定性的迫切程度”和“男性化与女性化”。美国等国家,是个人主义程度很高的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激励方法多从个人出发,以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获得尊严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第三世界国家与日本,是集体主义程度较高的国家,激励就需要着眼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过分奖励个人往往行不通。美国倾向于男性化,所以适于把承担风险、进取获胜作为激励的内容。日本和法国虽然也倾向男性化,但是防止不肯定性的心理较强,因此分配一种无危险、很安全的工作岗位就成了激励因素。 11. 跨文化管理的领导技巧有哪些, (1)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管理人员应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熟悉国内外环境的管理能力。促进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使其既能在国内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又能从国际环境收集信息,了解国外消费者需要和爱好,通过技术优势打进国际市场。 (2)文化敏感性和沟通技巧。管理人员为了提高文化敏感性首先控制本人的地方观点,民族中心思想。耐心了解来自不同文化前景 员工的社会文化观点,价值观,生活方式,沟通习惯,语言表达和认识方式的差异。对于有些员工因认识引起误会或犯工作上差错,管理人员应仔细找寻原因,耐心指导,以宽容态度加强员工自信心,提高工作效率。 (3)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对管理有利与不利之处。管理人员从过去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的组织行为管理扩充到今天多元化文化,多种语言的组织行为管理,当然感觉有许多不利,不习惯之处。例如彼此观点不明朗,增加沟通上复杂性和混乱性,集中意见困难,统一行动困难。不可能实施统一的人事管理和绩效评考标准。 文化差异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对管理上有利之处。特别是在组织扩充业务时,能够收集多方面新建议和选择机会。洞悉国外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有利于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更好地为外国顾客服务。因此,多元文化在管理上增加创造性,提高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12.文化差异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文化差异管理一般有三种方法: (1)地方狭隘主义。地方狭隘主义具有一种信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一致。如果组织具有这个信念,既不能认识不同文化员工的潜力,还要设法使各人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均匀一致。因此这些组织又被称为单一文化观点。他们每个管理功能是为着生产均匀一致的意图不可能赏识文化差异的好处或者了解文化差异对组织影响的积极 性。这种类型的管理人,他所应用的组织的哲学是”我们的做法,就是唯一的做法。” (2)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认为自己种族的文化和工作方法是优越的。种族中心主义的管理方法只是把文化差异看作根源。他们想信一切变革必须一面倒,由统治文化下的个体和群体建立一致的做法。 (3)文化融洽法。文化融洽法又称为文化协同作用法。它的哲学观点认为我们的方法和他们的方法客观上不相同。但是,彼此都不是天生比对方优越。唯一的管理方法是探讨它的好处和努力积极影响文化差异的组织成员,尽量吸取有利和减少不利之处。文化融洽法是跨文化管理最实用和有效的方法。 1.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初产生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对经验管理的否定。科学管理理论,把人放在大生产过程的从属地位。 进入30年代,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后形成的行为科学中,则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的、乃至中心的位置上。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X—Y理论。对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也是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 麦格雷戈认为,企业的管理应着重于对人的管理,按照Y理论的假设,对人的管理主要在于安排适当的、具有吸引力和有意义的工作,使个人的需要和组织的目标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人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能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最大满足。一句话,管理是一个“创造机会、发挥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 在Y理论的基础之上,洛希(Jay Lorsch)于1970年在其《组织结构与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中提出了“超Y理论”,以权变管理思想进一步完善“?-丫”理论。 超Y理论是在Y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进一步发现和认识。人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即使是相同的人,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即权变理论。这种理论完善了Y理论中对“社会人”的假设。 西蒙(H.A.Simon)的“管理人”也是对“社会人”假设的发展。 2.人本管理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 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人本管理的特征: (1)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的地位。 (2)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 (3)人本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 (4)人本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是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 (5)人本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都能得以实现。 (6)人本管理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和管理实践活动的综合概念。 3.人本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重新认识人 理论界对个体人行为的研究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理论界对人性的假设经历了“完全理性人”、“有限理性人”、“经济 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管理人”的发展。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人”的某些特征,对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但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人的某些特征,对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但每一种人性假设又有自身的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弥补。 (2)人本管理中的激励 激励是通过影响员工个人需求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本管理理论中的激励原理,旨在研究个人需求和制度对个人需求满足感的影响以及产生这种激励的机制。 按照一般的分法,管理学的激励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包含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操作条件强化理论、归因论、挫折理论。 (3)人际关系管理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人群组织,一个由许多个人不仅在其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企业与外 部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构成企业的人际关系网络。企业的对外人际关系网络具有信息沟通、调动资源、增强互信感等功能,是对正式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良好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 (4)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通过投人一定费用可以获得的,并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依附于某个人身上的价值存量。产权特征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人力投资行为有重大影响。 (5)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6)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最初的组织文化源于组织创建者的经营理念。员工的甄选过程、组织现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行动、组织社会化过程起到维系组织文化的作用。组织文化以多种形式传递给员工。最常用的有故事、模范人物、仪式、物质象征和语言。 4.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人本管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涉及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选择以及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与重点。 (1) 个性化发展准则 个性化发展的准则要求组织在成员的岗位安排、教育培训,在组织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资源配置过程等诸多方面均以是否有利于当事人按他本意,按他特性潜质发挥,以及按他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决不是简单地处置,决不是仅仅从组织功利性目标出发。 (2) 引导性管理准则 引导性管理准则在组织运作中要求组织中的所有成员放弃由岗位带来的特权,平等地友好地互相建议互相协调,使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完成组织最终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谋求各自的个性化发展(事实上自我管理就是个性化发展的一个条件,同时也是它的一个结果。 环境创设准则 (3)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创设一个能让人全面发展的场所,间接地引导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这样的环境对组织内部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物质环境,包括工作条件、设施、设备、文化娱乐条件、生活空间安排等;二为文化环境,即组织拥有特别的文化氛围。因此, 创设环境的准则就是说组织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利于组织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会自我管理。 物质环境的创设与组织拥有的资源有关,凡组织资源充裕的,那么物质环境的创设可能优越一些,虽然并不能说物质环境愈好,人就愈能个性化全面发展,但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发展人的潜质、潜能,训练技能的重要支撑。组织文化环境的创设不像物质环境的创设那样只要方向明确、有资源支持便可很快做到,组织文化的创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行。一旦组织文化环境创设成功,那么它的效用是非常大的。 (4)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 所谓组织要与个性化全面发展的个人一起成长,就是说组织本身的发展应与以人为本管理方式相适应,即组织体系、架构以及运作功能都要逐步凸显人本主义理念,改变金字塔科层制结构,建立学习机制,从而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之成为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 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准则要求组织的发展不能脱离个人的发展,不能单方面地要求组织成员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价值理念等来适应组织,而是要求组织的发展来适应成员个性发展而产生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在全体成员的一致性上面再做发展的考虑。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最终目标实质上是在个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人为本管理的组织。 以人为本管理的上述四个原则实际上不仅仅是开展人本管理的准则,而且还是检验人本管理的标准。许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在标榜自己在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时,实际上只是表明它们对人非常重视,而目的则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这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 5.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是极其丰富且形式多样的。从企业当前和今后面临的经营环境对企业的要求来看,从企业的实践效果看,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可主要归纳为目标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沟通与敏感性训练、思想教育工作、权变领导六个方面。 (1)目标管理 人为本的目标管理在一般意义上的目标管理的基础上更加强 以 调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强调全体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目标管理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强调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体现参与管理 ;?实行自我管理;?充分授权;?注重成效。 (2)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个性、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和谐进取、学习创新、品格高尚、团结协作的环境与氛围,使得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了。 (3)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 工作轮换指员工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工作扩大化是指扩大工作内容,使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工作丰富化是指把一种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体现在工作之中。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管理方法,它可以扩张人的知识和技能,挖掘人的创造潜力,激励员工承担更大的职责,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 (4)沟通 沟通,就是信息交流。以人为本的管理中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企业必须创造适合于员工间沟通条件和环境,培养员工沟通的技能,使沟通在企业内部尽可能无障碍地进行。 (5)权变领导 权变领导是指在企业领导方式上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根据员工的个性差异以及相应的环境来实行因人制宜的领导,以克服由于工作任务或职权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取得好的领导效果。 1.电子商务的含义 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交易活动,可以称作电子交易或网上交易。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只能完成电子交易的部分环节,如电子商情发布、网上订货等。较高层次的电子商务是利用网络完成全部的交易过程,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从寻找客户、商务洽谈、签订合同到付款结算都在网上进行。而广义的电子商务不但包括电子交易,还包括企业内部利用电子手段进行的管理活动,如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分析、计划安排、资源调配等。本书采用的是广义电子商务概念。 2.电子商务的特点有哪些,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与传统的交易方式有很大不同,由于交易手段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 (1)交易过程电子化。 (2)交易市场虚拟化。 (3)交易对象特定化。 (4)交易高效化。 3.电子商务的作用有哪些, 电子商务改变了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传统的营销方式和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企业来说是面临的新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企业必须充分运用这种新型交易形式,在市场竞争中增强实力。 (1)增加销售机会,扩大销售收入; (2)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减少库存积压,改善库存结构; (4)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能力; (5)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 (6)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息化程度。 4.电子商务的分类有哪些, 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若干种类。其中最主要的是按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分类,可分为以下三种。 (1)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企业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简称B To C(或B2C),是企业以互联网为主要服务提供手段,向消费者销售商品,为社会公众提供消费服务。 (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简称B To B(或B2B),是企业之间为采购材料或销售商品,通过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其它专用网络实现的交易活动。 (3)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简称B To G,是政府通过互联网或专用网络,为企业提供服务,监督企业的经济行为,采购商品等商务活动。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政策信息,引导投资方向,也可采用电子报税、电子报关等。政府还可以通过网络选购商品,实施政府采购。 5.网络营销的特点有哪些,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下一种新型销售方式,是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商品的市场营销活动。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有许多变化。 (1)商品交易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在有形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交易双方面对面洽谈业务,而网络营销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在网上完成交易活动。 (2)营销策略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有完善的促销方式,但网络营销由于销售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不适合或不能满足需要,应建立适应于网络营销的营销策略。 (3)商品交易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有特定的交易对象,而网络营销针对的是网络客户,客户群体发生了变化,网络客户有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 (4)商品交易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从交易的地域来看,网络营销比传统营销有着更广泛的范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商品。但网络营销的商品有一定的限制,并非所有商品都适合在网上销售。 (5)交易双方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网络营销利用电子化手段传递信息,交易双方交流顺畅,使客户在营销过程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网络营销是一种互动式的定制营销,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改进产品设计,引导客户消费。 6.网络营销的类型有哪些, 网上营销的方式多种多样。 (1)根据营销渠道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网上销售和间接网上销售。 直接网上销售是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自行通过网络销售商品;间接网上销售是在他人的电子商务网站上委托销售商品,适用于没有能力建立网站的企业。 (2)根据网上交易的完善程度不同,可将网上营销分为完全网络营销和不完全网络营销。 完全网络营销是在网上完成商品交易的全部过程,从商务谈判、货款结算到商品发运均在网上进行;不完全的网络营销只是在网上完成交易的某一过程,如只在网上发布广告,或网上销售网下付款,网上销售网下交货,或者网下撮合,网止交易等。 (3)根据网上市场的类型不同,将网上营销划分为网上零售、网上贸易、网上交易市场。 网上零售是面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这种方式是把商店开到了网上,在网上设立商店或柜台,一般称为网上电子商店或网上商城,把可供销售的商品在网上陈列出来,供顾客挑选。 网上贸易是利用互联网或专用网络,向客户批量销售商品的贸易活动。网上贸易的客户一般不是直接消费者,而是产业用户和再销 售者,他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作为生产资料加工产品,或者通过再销售赚取利润。 网上交易市场是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的交易市场,是买卖双方在网上交易的场所。 7.网络营销过程 (1)建立网上交易系统 在网上销售商品同传统方式一样,也需要有经营场所,而网上的交易场所是建立在网上的虚拟系统。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首先要建立网上交易系统,也就相当于在网上建立一个商店或柜台。如前所述,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可以采用自建服务器、服务器托管和虚拟主机等方式,也就是说既可以自己建立一个网上商店,也可以在网上租一个柜台,还可以在别人开的网上商店里销售自己的商品。具体采取哪种形式,应根据企业的能力和需要而定。 (2)网站宣传 交易系统建立以后,还必须利用网上广告、注册搜索引擎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广大客户知道,吸引用户到网站访问。网上商店应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还应有一个容易记住的地址(域名),这样网上商店才能繁荣起来。 (3)商店布置和商品宣传 同传统的商店一样,网上商店也需要装饰,但不须使用装修材料,只是把网页设计的美观漂亮,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为消费者所接受。商品的摆设合理,分类明确,详细介绍各种商品的功能特点。在网站结构上,应便于浏览,提高链接速度。网站的设计,应能代表企业的形象和文化理念。 (4)销售策略的制定 开展网络营销,还必须针对网上客户的消费心理,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网上营销同传统的营销方式有诸多不同,应结合网上销售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策略。网络营销的策略包括商品价格的制定、促销方式的选择等。 (5)商品交易 网上商品交易的过程,主要包括销售协议的签订,货款结算和商品交付等阶段。客户在网上选定商品后,即可在网上签订销售协议,由客户选择付款方式,收到货款后,即可按约定的方式将商品送达客户指定地点,完成交易过程。 (6)售后服务 在商品交易结束后,网络营销的过程还没有结束,还要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客户在购买商品后如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在使用中需要帮助,可通过网络与销售方联系。销售方还应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主 动与客户沟通,询问商品的使用情况,征求客户的意见,向客户推荐新产品等。 8.电子商务系统的构成 电子商务的应用,需要应用系统支持,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才能开展各种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是指电子商务运行的计算机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 (1)电子商务的计算机系统 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立的,必须有完备的计算机系统作保障。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硬件系统是指运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计算机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主机和附属设备,如客户端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集线器、路由器、打印机、扫描仪、调制解调器、网络设备等。软件系统是计算机和运行程序,如操作系统Windows 2000、网络管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网络传输软件等。 (2)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是实现电子商务的网络系统和交易软件系统,包括网络服务器及商品发布系统、支付系统、安全交易系统等。 (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以企业内部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为基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销售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从运用的技术手段来看,主要有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电子转账系统(EFT)和增值网络系统(VAN)等。 9.电子商务的网络系统 实现电子商务的首要环节是建立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与外部网络相互联接。计算机网络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计算机,用通讯设备和通讯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在计算机网络上,可以将本地的信息传递到网络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也可以接收任何一台计算机传送过来的信息,不管两地相距多远,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电子商务正是建立在一定的网络平台上,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商务信息,开展商务活动。 要实现完全的电子商务,必须健全网络系统。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网络平台主要有国际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及其它通信网络。 (1)国际互联网(Internet) 国际互联网是以军事网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在已经成为遍布全球,将成千上万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系统联接起来,为社会公众服务 的商业网络。电子商务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商务活动。 )内联网(Intranet) (2 内联网是企业的内部网络,是企业内部的各部门或分支机构用网络联系起来,形成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利用内联网,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销售系统、采购系统、库存系统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内联网通过防火墙与企业以外的网络相对隔离,内部设立不同的访问权限,提高安全保护能力。企业通过内联网处理电子商务交易的信息。 (3)外联网(Extranet) 外联网是内联网的扩展和延伸,是企业之间为了满足商务需要,相互建立的网络系统。企业可将有稳定商务往来的客户纳入到企业信息系统中来,保证畅通的联系,允许其向企业内部传递商务数据,获取商务信息。 10.电子数据交换与增值网技术 (1)电子数据交换(EDI) 电子数据交换,简称EDI,是随着经济管理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指发生业务关系的各方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把 商务信息按着一定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通过计算机专用网络进行传输,实现商务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 EDI不同于当前通过国际互联网传递信息。EDI运用的是专用网络系统,如我国的中国公用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CHINAEDI)等,它的使用对象只限于专用网络内的企业,传送的数据多为业务单据,并有标准的格式。在EDI工作方式下,如果保持贸易关系的一个或若干个商业伙伴经常有大量的文件需要交换,可以建立一个专用的网络,将它们彼此连接。每个客户需要传输文件时,先在自己的计算机进行编辑处理,然后通过EDI转换软件将原始文件转换成为标准的EDI文件,再通过专用网络直接发送给对方。对方客户接收到文件后进行相反处理,翻译成系统可以接受的文件格式进行阅读和处理。 EDI一般适用于一些经常需要远程传递大量数据的大型企业,如跨国贸易公司、国际运输企业、大型制造企业、银行及海关、商品检验、税务等政府服务机构。企业之间交易的单据均可通过EDI传输,如商品目录、报价请求、报价单、订购单、商务合同、付款通知、发货通知、收货通知、运输说明及税务资料等。利用EDI技术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减少库存占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数据处理错误,但加入专用网络有一定的设备和费用投入。 (2)增值网(VAN) 增值网,简称VAN,是EDI发展的产物。它是利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增加EDI的服务功能,向客户提供传递数据和加工数据的网络服务系统。之所以称为“增值”,只因为它不但提供数据传输功能,还能在传输过程中,根据客户的需要,完成数据格式的转换,以为不同客户系统识别和运用,提供了增值服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不同的客户可能选择不同的网络系统,根据自己业务的需要,采用不同文件格式的应用系统。而客户的应用系统只能处理符合特定格式的数据或文件,也不可能建立多种应用系统,这样客户之间的数据交换,必须由增网络系统进行格式转换。客户的商务文件和单据,经过增值网转换后,可传送到不同的客户系统中,同时也可以接收传来的数据。企业可以运用增值网技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经济一体化和贸易的全球化,使EDI增值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1.电子商务的支付系统 (1)电子商务支付的特点 结算与支付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商务要以支付手段的电子化为前提,在网上进行交易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支付结算过程。因此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应具有以下特点:(1)与商品交易同步,即在进行商品交易时,就可以确认客户的信用状况,完成资金结算,而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 地点再结算;(2)运用计算机系统完成结算过程,即在交易确认后,由系统以电子化形式自动完成货款的划拨;(3)必须有金融机构的参与,由银行作为第三方把资金从购入方帐户转入销售方帐户;(4)支付系统必须安全可靠,保证交易双方资金不受损失。 (2)电子商务支付形式 电子商务支付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脱机付款,在交易完成后,再利用现金、支票等形式付款。这种方式虽然安全性高,但极不方便,不适应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种是在线付款,在完成交易的同时,完成支付过程。这种方式效率较高,是电子商务支付的发展方向,但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方式越来越多,新的支付手段不断产生,除了信用卡等传统支付手段以外,又出现了更加适合电子商务的数字化支付手段,如数字货币、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电子转帐系统等。 12.电子商务的安全系统 (1)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是在网上进行的公开交易,有关交易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处理和储存,与传统的交易过程截然不同,产生了新的安全问题,如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电子通讯的安全性、交易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保存和管理、交易过程中的商业秘密、交易双方的商业信用,以及电子货币的安全性等,都必须建立规范的安全制度和安全系统。开 展电子商务,首先要解决交易的安全性问题,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电子商务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开展交易活动,因此其安全性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和电子商务运行的安全。目前电子商务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储存安全、信息传递安全、交易主体确认、商业信用风险。 (2)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 安全问题是实现电子商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电子商务不能在一个安全环境下开展,将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在网上的交易活动,交易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必须结合这一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体系和控制机制,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保障:信息的保密性、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信息的不可否认性、交易主体的确认。 (3)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手段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主要靠硬件设备保障、系统技术保障和法律制度保障。电子商务系统的硬件设备,由计算机设备和通信设备组成,要保证其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电子商务立法,要对影响电子商务安全的行为进行打击。鉴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复杂性,在系统设计时保证安全运行,是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的关键 问题。当前,系统安全技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密技术、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安全协议 身份的电子文件,在交易中出示了数字证书,双方的真实身份就确认了。 1.MRP?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MRP?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订货点法到库存订货计划(即物料需求计划MRP)、从MRP到作为一种生产与控制系统的闭环MRP、从闭环MRP到作为一种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PR?)等几次飞跃。 (1)订货点法。订货点法是一种库存量不低于安全库存的补充方法。 (2)物料需求计划(MRP)。是依据市场需求预测和顾客订单制定产品生产计划,然后基于产品生产进度计划,组织产品的材料结构表和库存状况,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所需材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从而确定材料的加工进度和订货日程的种实用技术。 (3)闭环MRP。闭环MRP系统是在基本MRP系统基础上,把能力需求计划、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环形回路。 (4)制造资源计划(MRP?)。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活动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但这还不够,因为在企业的管理中, 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仅仅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会人员另行管理的,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贮,甚至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于是,在八十年代,人们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并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英文缩写还是MRP,为了区别物料需求计划(亦缩写为MRP)而记为MRP?。 2. 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MRP的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然而,要正确编制零件计划,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 简称 MPS)。主生产进度计划是指在每个时间段根据各种终端物品(一般是最终物品)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时间,在平衡企业资源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的生产进度表。这是MRP展开的依据。 ?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 简称BOM)。物料清单也称为产品结构表。它表示产品组成结构和组成单位产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数量。 ?库存状态记录(Inventory Status Record,简称ISR)。 库存状态记录是指有关材料库存水平的详细记录资料。这些资料包括现有的库存水平,在途库存,交纳周期,订货批量,安全库存,材料特性和用途,供应商资料等。 3.闭环MRP系统的原理。 MRP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个现实可行的主生产计划。它除了要反映市场需求和合同订单以外,还必须满足企业的生产能力约束条件。因此,基本MRP系统进一步发展,把能力需求计划、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环形回路,称为闭环MRP。 在闭环MRP系统中,把关键工作中心的负荷平衡称为资源需求计划,或称为粗能力计划,它的计划对象为独立需求件,主要面向的是主生产计划;把全部工作中心的负荷平衡称为能力需求计划,或称为详细能力计划,而它的计划对象为相关需求件,主要面向的是车间。由于MRP和MPS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所以资源需求计划与能力需求计划之间也是一脉相承的,而后者正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 4.MRP?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MRP?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地发挥作用。 5(MRP?管理模式的特点有哪些, MRP?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的一致性与可执行性。MRP?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管理模式。计划由粗到细逐层优化,但始终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计划下达前反复进行能力平衡,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计划,处理好供需矛盾,保证计划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2)管理的系统性。MRP?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把企业所有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结成一个整体,各部门都从系统整体出发做好本职工作,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工作质量同其他职能的关系。这只有在“一个计划”下才能成为系统,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应被团队精神所取代。 (3)数据共享性。MRP?是一种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部门都依据同一数据库信息进行管理,任何一种数据变动都能及时地反映给所有部门,做到数据共享。在统一的数据库支持下,按照规范化的处理程序进行管理和决策。改变了过去那种信息不通、情况不明、盲目决策、相互矛盾的现象。 (4)动态应变性。MRP?是一个闭环系统,它要求跟踪、控制和反馈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可随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迅速作出响应,及时决策调整,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它可以及时掌握各种动态信息,保持较短的生产周期,因而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为了做到这点,必须树立全员的信息意识,及时准确地把变动了的情况输入系统。 (5)模拟预测性。MRP?具有模拟功能。它可以解决“如果怎样„„将会怎样”的问题,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计划期内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而不是等问题已经发生了再花几倍的精力去处理。这将使管理人员从忙碌的事务堆里解脱出来,致力于实质性的分析研究,提供多个可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供领导决策。 (6)物流、资金流的统一。MRP?包含了成本会计和财务功能,可以由生产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据,把实物形态的物料流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保证生产和财务数据一致。财务部门及时得到资金信息用于控制成本,通过资金流动状况反映物料和经营情况,随时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参与决策,指导和控制经营和生产活动。 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表明,MRP?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计划体系,是实现制造业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管理模式。 6.ERP的管理思想 ERP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 Group Inc 根据IT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提出来的。所谓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个使财务、分销、制造和其他经营业务达到均衡协调的应用软件系统。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 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精益生产”的思想,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简单地是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思想。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遇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总之,借助IT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ERP系统得以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变成现实中可实施应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7.ERP系统与MRP-?的区别有哪些, ERP是在MRP?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了进一步理解ERP系统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需要弄清ERP与MRP?之间的区别。 1)在资源管理范围方面的差别 ( MRP?主要侧重对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ERP系统提出了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即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2)在生产方式管理方面的差别 MRP?系统把企业归类为几种典型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管理,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按库存生产等,针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一套管理标准。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企业为了紧跟市场的变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看板式生产成为企业主要采用的生产方式,而ERP则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这种混合型制造环境,满足了企业多元化经营需求。 (3)在管理功能方面的差别 ERP除了MRP?系统的制造、分销、财务管理功能外,还增加了支持整个供应链上物料流通体系中供、产、需各个环节之间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等。 (4)在事务处理控制方面的差别 MRP?是通过计划的及时滚动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它的实时性较差,一般只有实现事中控制。而ERP系统支持在线分析处理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售后服务及质量反馈,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通过集成来并行地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效绩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 此外,在MRP?中,财务系统只是一个信息的归结者,它的功能是将供、产、销中的数量信息转变为价值信息,是物流的价值反映。而ERP系统则将财务计划功能和价值控制功能集成到整个供应链上,如在生产计划系统中,除了保留原有的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外还扩展了销售执行计划SOP和利润计划。 (5)在跨国(或地区)经营事务处理方面的差别 现代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各个组织单元之间、企业与外部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ERP系统运用完 善的组织架构,从而可以支持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制应用需求。 6)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差别 (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ERP系统的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进行集成管理。ERP系统应用客户/服务器(C/S)体系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支持 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E-business, E-commerce)、电子数据交换EDI,此外,还能实现在不同平台上的互操作。 8.ERP的实施需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ERP 系统的实施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ERP软件的选择。目前世界上ERP软件很多,他们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企业在选择ERP软件的时候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明确需求、软件的功能、开发工具、软件文档、售后服务与支持、软件商的信誉和稳定性、价格问题、企业原有资源的保护。 (2) 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买来软件安装上,并不代表ERP可以实施成功,还需要企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知识更新、数据规范、机构重组、全面动员、风险控制。 (3)实施的方法和步骤。ERP项目的实施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总体规划,分布实施、设立专项机构、教育与培训、原型测试、数据准备、模拟运行、系统切换、业绩评价。 9.ERP应用成功的标志有哪些, ERP应用是否成功,原则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 (1)系统运行集成化。ERP软件的应用将跨越多个部门甚至多个企业。为了达到预期设定的应用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能够运行起来,实现集成化应用,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2) 业务流程合理化。这是ERP应用成功在改善管理效率方面的体现。ERP应用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对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因此,ERP应用成功也即意味着企业业务处理流程趋于合理化,并实现了ERP应用的以下几个最终目标:?企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面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大大加快;?客户满意度显著改善。 (3) 绩效监控动态化。ERP的应用,将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如何用好这些信息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是衡量ERP应用成功的另一个标志。在ERP系统完全投入实际运行后,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设计出一套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的报表体系,以期即时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一般是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由企业设计完成。企业 如未能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自己的绩效监控系统,将意味着ERP系统应用没有完全成功。 (4) 管理改善持续化。随着ERP系统的应用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企业管理水平将会明显提高。为了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程度,可以依据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企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为企业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断改善管理的机制,才是真正目的。这也是ERP应用成功的一个经常不被人们重视的标志。 10.供应链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键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 供应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复杂性。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变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节点企业要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 ,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11.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 在供应链管理方式下,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由合作企业完成,即所谓的业务外包。 12.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在以上四个领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供应链管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而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流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供应链管理还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 ?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 ?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物流供应与需求管理;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 ?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 ?企业见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等问题);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等。 13.敏捷制造的涵义 敏捷制造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指定21世纪制造业发展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始于1991年,有10O多家公司参加,由通用汽车公司、波音公司、IBM、德州仪器公司、AT,T、摩托罗拉等15家著名大公司和国防部代表共20人组成了核心研究队伍。此项研究历时三年,于1994年底提出了《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了既能体现国防部与工业界各自的特殊利益,又能获取他们共同利益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是在具有创新精神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先进制造技术(以信息技术和柔性智能技术为主导)、有技术有知识的管理人员三大类资源支柱支撑下得以实施的,也就是将柔性生产技术、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力与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灵活管理集中在一起,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进度作出快速响应。敏捷制造比起其它制造方式具有更灵敏、更快捷的反应能力。 14.敏捷制造的要素 敏捷制造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生产技术,组织方式,管理手段。 (1)敏捷制造的生产技术因素 具有高度柔性的生产设备是创建敏捷制造企业的必要条件,以具有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特征的先进的制造技术的支撑,建立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任意批量且快速灵活制造产品,支持顾客参与生产的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实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绿色无污染制造。 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过程模拟技术,可靠地模拟产品的特性和状态,精确地模拟产品生产过程,既可实现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任意组合,又能丰富品种、缩短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和进入市场的时间,从而保证对消费者的需求的快速灵敏的反应。 (2)敏捷制造的组织方式 敏捷制造企业必须具有高度柔性的动态组织结构。根据产品不同,采取内部团队、外部团队(供应商,用户均可参与)与其它企业合作或虚拟公司等不同形式,来保证企业内部信息达到瞬时沟通,又能保证迅速抓住企业外部的市场,而进一步做出灵敏反映。 (3)敏捷制造的管理手段 以灵活的管理方式达到组织、人员与技术的有效集成,尤其是强调人的作用。敏捷制造在人力资源上的基本思想是,在动态竞争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员,柔性生产技术和柔性管理要使敏捷制造企业的人员能够实现他们自己提出的发明和合理化建议,这就需要提供 必要的物质资源和组织资源,支持人们的行动,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知识的人是敏捷制造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不断对人员进行培训进行素质提高,是企业管理层的一项长期任务。 在管理理念上要求具有创新和合作的突出意识,不断追求创新。除了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要利用外部资源和管理理念。 在管理方法上要求重视全过程的管理,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机管理技术以及BRP等管理。 15.敏捷制造企业的特征 敏捷制造追求实现理论上生产管理的目标,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21世纪生产模式。敏捷制造的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1)产品系列具有相当长的寿命 敏捷制造企业容易消化吸收外单位的经验和技术成果,随着用户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敏捷制造企业会随之改变生产方式。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根据顾客需求重新组合的产品或更新替代的产品,而不是用全新产品来替代旧产品,因此,产品系列的寿命会大大延长。 (2)信息交换迅速准确 敏捷制造企业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来改进生产,这要求企业不但要从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那里获得足够信息,还要保证信息的传递快捷,以便企业能够快速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 (3)以订单定生产 敏捷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将一些重新编程、可重新组合、可连续更换的生产系统结合成为一个新的、信息密集的制造系统,可以做到使生产成本与批量无关,生产一万件同一型号的产品和生产一万件不同型号的产品所花费成本相同。因此,敏捷制造企业可以按照订单进行生产。 16.准时生产制-- JIT生产方式的产生 在20世纪后半期,整个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阶段,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给制造业提出的新课题即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否则的话,生产过剩所引起的只是设备、人员、库存费用等一系列的浪费,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能力以至于生存。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53年,日本丰田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综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特点和优点,创造了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准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 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JIT的基本思想是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 JIT生产方式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在生产现场控制技术方面,JIT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生产正确数量的零件或产品,即准时生产。它将传统生产过程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货,改为后道工序根据“看板”向前道工序取货,看板系统是JIT生产现扬控制技术的核心,但JIT不仅仅是看板管理。 JIT生产方式的目标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废品量最低(零废品)、库存量最低(零库存)、准备时间最短(零准备时间)、生产提前期最短、减少零件搬运,搬运量低、机器损坏低、批量小。 1.企业的信息资源的含义及特征是什么, 企业的信息资源指产生于企业内部或外部的、企业可能得到和利用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 一般而言,企业的信息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时效性。信息资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在生命周期内,信息资源是有效的,而超出生命周期的信息资源则是无效的,这就是信息资源的时效性。 (2)有序性。即相关信息发生在时间上是连贯的、相关的和动态的。正是这种有序性,企业才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资源的过去分析现在,并从过去和现在推测未来。 (3)共享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表现为许多人可以使用相同的信息。此外,共享性还表现为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信息能够互相交换、共同利用。为了保证信息的共享性,企业必须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1nternet/Intranet以及通讯设备。 (4)可储存性。从企业的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看,它可以是文字的、数字的、图形的、声音的、符号的等等,这说明信息资源必须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媒体才能得以存在和传输,由此产生各种储存方式。 企业信息资源的新特点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快速传播,尤其是其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手段的高级化,使得企业信息资源在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 (1)全方位性。在新的经济时期,企业在经营决策中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发展以及市场需求、顾客情况、竞争对手、供应商、金融部门、分销商等等有关的企业外部的信息和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状况、营销等等在内的企业内部的信息,否则的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面临严重的威胁。而借助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能使企业获得这样的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成为可能。 (2)快速变化性。在新的经济时期,无论是市场需求信息,还是科技发展信息,或是竞争对手信息等等,信息资源中这些信息的变化速度之快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爆炸”性。伴随新经济时期到来的是企业面临的信息量的空前膨胀,即所谓的“信息爆炸”。面对着里爆炸性增长的大量信息,企业必须具有从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高效地、及时地搜寻、分析和发现有用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从以上信息资源的特点来看,信息是企业的一种宝贵资源。因此,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才可能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信息资源的真正价值也才能得以实现。 2. 信息化的特征有哪些, 信息化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信息革命是由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引发的,在信息化社会,依靠计算机快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信息是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2)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实现了在正确的时候,以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对象,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化。信息除了被处理和被传输外,它还应该被以适当的方式管理和存储,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化,现在的数据管理己从早期的文件管理方式发展到关系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和工程数据库等; (4)信息应用的大众化。信息应用的大众化要求信息的应用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计算机开发人员,社会的各类人员均可成为信息化覆盖的对象。 (5)信息应用的大众化。信息贡献的社会化反映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的使用对象是社会的各种人员,每个信息获取对象并不仅是单纯的获取,他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他会不断向网络资源库提供与他有关或无关的各种信息,也就是说网络中各种资源的一部分都是靠社会提供的; (6)信息覆盖范围的全球化。信息覆盖范围的全球化则要求随着信息覆盖范围日益广泛,最终将实现信息覆盖范围的全球化,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将是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征。 3.信息化的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信息化的层次主要包括: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 (1) 产品信息化体现产品所含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产品日益由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 (2)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 (3)产业信息化则描述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趋势; (4)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广范围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5)社会生活信息化则是指包括经济在内的科技、教育、军事、政务、人们日常生活等均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4.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讲,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通常体现在三大领域: (1)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2)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 (3)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5.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有哪些, 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新经济时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1)企业信息化有助于企业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2)企业信息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3)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4)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6.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含义与特征,对一个工业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尽可能合理的构建起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完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2)以上述基本的管理模式为依据,建立起企业的总体数据库。该总体数据库分为二个基本部分,一个基本部分是用来描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实际数据及其关系;另一个基本部分则是用来描述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 (3)建立起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 (MIS)、制造资源规划(MRP II)、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专家系统(ES)等等在内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4)建立Intranet,提供企业内部信息查询的通用平台,并利用这一网络结构,将企业的各个自动化与管理系统及数据库以网络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从而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 (5)建立Extranet,使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以及顾客或消费者之间达成相应的信息共享。 (6)接通Internet。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获取大量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充实自己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可以向外部发布企业生产经营等公开的信息。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网址,在网上开设虚拟商店,宣传自己的产品及其服务,直接在网上开展经营活动,通过企业与顾客或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互动沟通,进一步开拓市场,同时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水平。 7.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企业要有信息化的内在要求。 (2)要有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3)要有基本的技术和管理基础。 (4)要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5)企业信息化要与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观念更新相结合。 (6)要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 (7)企业信息化要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要有专门的部门来实现。
本文档为【现代管理专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359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7KB
软件:Word
页数:5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