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版高考人教版地理(江苏专用)课件-第十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荒-漠-化

新版高考人教版地理(江苏专用)课件-第十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荒-漠-化

举报
开通vip

新版高考人教版地理(江苏专用)课件-第十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荒-漠-化第十四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 荒 漠 化必备知识·导学思练一、认识荒漠化【探索应用】贵州省石山区威宁县政府扶持贫苦农民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将山区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高标准农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埂进行农田改造),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1)试说明当地建设石坎梯田的自然背景?提示:①土层薄,石漠化严重②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2)石坎梯田为什么可以缓解当地的旱情?提示:石坎梯田可以有效拦截雨水、增加地下径流,从而缓解旱情。二、荒漠化的防治读我国西北地区区...

新版高考人教版地理(江苏专用)课件-第十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荒-漠-化
第十四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 荒 漠 化必备知识·导学思练一、认识荒漠化【探索应用】贵州省石山区威宁县政府扶持贫苦农民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将山区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农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埂进行农田改造),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1)试说明当地建设石坎梯田的自然背景?提示:①土层薄,石漠化严重②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2)石坎梯田为什么可以缓解当地的旱情?提示:石坎梯田可以有效拦截雨水、增加地下径流,从而缓解旱情。二、荒漠化的防治读我国西北地区区域图,并完成下列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植被景观①为_________,②为_________,③为_____年降水量A为____,B为____,C为___本区自东向西随_________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_______也随之减少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40020050距海里程载畜量(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_________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2)人为原因。气候异常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原则与防治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1)防治原则。①坚持维护_________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2)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_______②利用_________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____问题⑤控制_____增长生态平衡水资源生物措施农、林、牧能源人口【探索应用】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km,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提示: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的。(2)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的?提示:人地关系思想观念的改变,人类对沙地进行有效治理的结果。关键能力·层级突破基础考点1 荒漠化成因与防治的分析思路【研析考题】例题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分析(2020·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思路分析】材料解读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图像解读①Ⅰ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在波动中略有减弱②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③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现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④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我的思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现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第(4)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赞同的理由:立足植被生长的自然条件改善、植树造林等方面分析;反对的理由:立足沙地存在的久远性、自然条件改善的局限性、人类活动可能加剧干旱等方面分析。答案:(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关联知识】关联1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冬春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次生盐渍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关联2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对点训练】  (2020·济南模拟)鄂尔多斯高原处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柴生物量的相对竞争系数(如图所示),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据此完成1~3题。1.鄂尔多斯高原上荒漠“波澜起伏”的原因是(  )A.高原高低起伏,地表不平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连绵的洼地C.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D.人类过度放牧,破坏地表2.据材料可知(  )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3.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避开天然降水B.减弱气温变化C.防止风沙掩埋D.控制光照强度【解析】1选C,2选B,3选A。第1题,由材料中“原本平坦的荒漠”排除A项;由“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排除B项;由“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可推知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排除D项;由材料可推知“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是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的结果。第2题,据图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的竞争系数较低,由材料“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较强。第3题,人为设置了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来观测不同水分条件下,油蒿和羊柴的竞争强度,故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避开天然降水对实验的干扰。    【加固训练】   (2020·衡水中学模拟)科研人员采用人为放火的方法,对我国西北某地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部生物量、植物多度等群落特征对火因子的响应进行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火烧后当年,火烧样地中草本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样地,第二年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度的变化如图a、图b所示。据此完成1、2题。1.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在火烧后(  )A.物种当年略有减少,第二年基本恢复B.植物多度当年不变,第二年略有降低C.植物多度当年提高,第二年基本恢复D.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度变化基本相同2.火烧后当年草本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最可能与之有关的是火烧后(  )A.土壤湿度降低B.昼夜温差增大C.土壤表层疏松D.土壤肥力提高【解析】1选C,2选D。第1题,图示火烧后物种当年略有减少,第二年仍然减少;火烧后植物多度当年提高,第二年基本恢复;物种丰富度略有减少但植物多度略有增加。第2题,火烧后可产生草木灰,从而增加土壤肥力,促使生物生长变快,则地上部生物量会显著提高;土壤湿度降低不利于生物生长;火烧前植物已基本枯死,则火烧前后昼夜温差、土壤表层软硬度变化不大。基础考点2 水土流失的治理【研析考题】例题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2020·全国I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3)题。(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思路分析】材料解读传统打坝淤地→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也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治沟造地→“田水路林村”→关注改善人居环境图像解读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坡耕地比例大我的思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选C,(2)选B,(3)选C。第(1)题,传统的打坝淤地,既能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也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故A、B、D项是两者都具有的功能;而治沟造地不仅拦截泥沙、增加耕地,而且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因此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C项正确。第(2)题,设问问的是“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结构和健全公共服务,都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A、C可排除;原有黄土高原农田是沿着沟坡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而治沟造地后,沟道被治理成一块块平整的良田,规模成片且平整,更有利于改善耕作条件、利于田间管理耕作,B对。第(3)题,“治沟”治理的是沟谷。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关联知识】关联1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1)抓自然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抓关键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关联2 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关联3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1)不同地段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沟谷集中区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生物措施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区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对点训练】  (2020·淮安模拟)从沟壑源头起至沟尾,每隔一定距离种植一道树网,每道树网至少有1栏树网。该树网的种植方法是在沟壑底部直立种植2棵以上树苗,在沟壑两壁各横向种植1棵以上树苗,如图甲;或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苗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苗,此树苗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苗相交,如图乙。据此完成1~3题。1.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人造景观,发展乡村旅游B.植树造林,获取木材效益C.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D.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2.下列地形区中,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是(  )A.我国东南丘陵B.我国青藏高原C.撒哈拉地区D.东西伯利亚山地3.在陡坡、雨量大的大型沟壑建设树网时,具体做法及使用的模式是(  )A.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甲模式B.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甲模式C.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乙模式D.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乙模式【解析】1选D,2选A,3选C。第1题,按照此法种植树木,当洪水顺着沟壑流动时,泥沙被树网层层拦截,进入河流的泥沙大大减少,久而久之,树木成材沟壑填平,会获取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第2题,该植树造林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防治水土流失,因此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地形区应是植被遭到破坏、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我国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适宜普及树网;我国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雪山连绵,撒哈拉地区是干旱的热带沙漠地区,水土流失都不严重;东西伯利亚山地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不严重。第3题,坡度越陡的地区降水后流速越快,从而需要修建更多的树网,即缩小间距;图乙模式是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苗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苗,此树苗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苗相交,更能减弱水土流失,大型沟壑在沟底需要种植更多的植被,故选择图乙模式。    【加固训练】   (2020·嘉兴模拟)读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坡耕地面积增加B.天然林地面积增加C.人工草地面积减少D.荒坡面积减少2.燕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  )A.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B.将天然林改造成果园C.大力开发、改造荒坡D.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解析】1选D,2选D。第1题,结合图例及数值可知,燕沟流域治理后,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天然林地面积基本不变;人工草地面积增大;荒坡面积减少。第2题,读图可知,燕沟流域坡耕地面积减少,人工乔灌木、人工草地、果园+经济林等面积增加,因此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容易导致植被破坏;将天然林改造成果园,会破坏原生态系统;为治理水土流失,应减少开发、改造荒坡。综合考点3 运用综合思维,探究风沙活动问题【研析考题】例题风沙问题的综合分析(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cm高度范围内。(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思路分析】材料解读①该区域地处青藏高原,冬春季节降水少→气候干燥②“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大风多③由于铁路路基较高→易受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④风沙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图像解读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且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我的思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第(2)题,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第(3)题,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草(石)方格沙障。【关联原理】关联1 抓原理——风沙活动成因(1)沙源。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2)动力。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关联2 析应用——风沙活动的危害和防治(1)风沙活动的危害。①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②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③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④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2)风沙活动的防治。①工程措施:a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b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②生物措施: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③组织管理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构建模型】【对点训练】  (2020·保定模拟)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A.发源区B.流通区C.形成区D.外围区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A.森林、草场萎缩B.地下径流增加C.沙漠面积扩大D.湖水盐度下降【解析】1选B,2选C。第1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第2题,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区及戈壁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    【加固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解析】第(1)题,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第(2)题,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风向一致,另一方面H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观点A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方面分析,泥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观点B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会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新动向·新情境·新预测【命题新素材】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mm。  下图为非洲萨赫勒地区示意图和津德尔气候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图。【关键词句】撒哈拉沙漠南缘、津德尔气候资料【命题导向】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区域干旱环境的对比分析等。【高考新命题】【命题示例】(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特征,说明其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萨赫勒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否相同?试简单说明。给材料我命题——学以致用【我的命题】(3)(选择题或综合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气候特征:全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量少,且集中在7、8月。位于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脆弱,由于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水热条件,这里是潜在荒漠化的地区。(2)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再加上重重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萨赫勒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候干旱。(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母材料】1.小浪底水库泄洪排沙  自200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水库每年都要进行调水调沙,提高黄河下游主河槽的河水通过能力。通过利用“人造洪峰”将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同时减少小浪底水库的泥沙淤积。  2018年6月至7月,黄河处于防汛关键期,黄河上、中游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降水,黄河上游、中游和渭河流域均有不同量级洪水,持续时间近1个月。小浪底管理中心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流域水情信息,加强运行管理,以应对突发汛情。  按照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的调度指令,小浪底水库从2018年7月5日10时起按每秒2600立方米的流量泄洪排沙,裹挟着泥沙的混浊水流从3条排沙洞奔腾而出。泄洪后小浪底水库最低库水位降至212米以下,累计出沙量约3.6亿吨,实测最大出库含沙量达到每立方米369千克,均创历史记录。这次泄洪排沙一共持续了24天,确保了小浪底水库和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2.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图2)。这里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达160万公顷,但90%的耕地出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有的农民被迫举家搬迁。  从1994年起,乌兰察布市开始重建生态。至2008年,陆续有一半多的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草)。与此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图甲)和农业产业结构(图乙)。首先是调整种植业的结构,摒弃早春作物小麦和莜麦,而是以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其次是把低产的农田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以提供优质饲草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退耕前的不到30%增加到2008年的50%以上。第三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由过去的粗放散养转为舍饲圈养,畜种结构由过去以土种畜为主的毛肉型转变为奶牛、肉羊为主的乳肉型,逐步改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方式,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广种薄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天然草场草原植被覆盖度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本文档为【新版高考人教版地理(江苏专用)课件-第十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荒-漠-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T人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85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1-12-15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