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粤教粤科版(2017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粤教粤科版(2017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新粤教粤科版(2017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021-7-1目录TOC\o"1-3"\h\z\uHYPERLINK\l"_Toc77198856"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56\h2HYPERLINK\l"_Toc77198857"第2课《光的传播》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57\h8HYPERLINK\l"_Toc77198858"第3课《光的反射》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58\h13HYPERLINK\l...

新粤教粤科版(2017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2021-7-1目录TOC\o"1-3"\h\z\uHYPERLINK\l"_Toc77198856"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56\h2HYPERLINK\l"_Toc77198857"第2课《光的传播》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57\h8HYPERLINK\l"_Toc77198858"第3课《光的反射》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58\h13HYPERLINK\l"_Toc77198859"第4课《设计与制作:潜望镜》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59\h18HYPERLINK\l"_Toc77198860"第5课《光的颜色》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60\h23HYPERLINK\l"_Toc77198861"第6课《光与生活》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61\h27HYPERLINK\l"_Toc77198862"第7课《常用的工具》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62\h33HYPERLINK\l"_Toc77198863"第8课《巧用小棒》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63\h38HYPERLINK\l"_Toc77198864"第9课《好用的钳子》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64\h44HYPERLINK\l"_Toc77198865"第10课《方便的手轮》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65\h51HYPERLINK\l"_Toc77198866"第11课《晾衣架上的小轮》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66\h57HYPERLINK\l"_Toc77198867"第12课《适合的坡度》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67\h63HYPERLINK\l"_Toc77198868"第13课《传动的齿轮》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68\h67HYPERLINK\l"_Toc77198869"第14课《测试我们的反应》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69\h73HYPERLINK\l"_Toc77198870"第16课《爱护我们的大脑》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70\h85HYPERLINK\l"_Toc77198871"第17课《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71\h90HYPERLINK\l"_Toc77198872"第18课《专题探究:外貌特征能遗传吗》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72\h95HYPERLINK\l"_Toc77198873"第19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73\h101HYPERLINK\l"_Toc77198874"第20课《生物进化的证据》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74\h106HYPERLINK\l"_Toc77198875"第21课《自然选择》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75\h112HYPERLINK\l"_Toc77198876"第22课《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76\h116HYPERLINK\l"_Toc77198877"第23课《网上学习: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77\h120HYPERLINK\l"_Toc77198878"《探究技能:推断》教学设计PAGEREF_Toc77198878\h125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的第1课。本课活动是先让学生知道能够自行发光的是光源,接着通过观察暗盒中的物体等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了解: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关灯了”,主要是观察、比较在开灯和关灯状态下的教室内物体前后的现象。活动2“观察暗盒中的物体”是让学生利用暗盒进行观察活动,比较关灯前后暗盒内的光源、物体的不同现象,感受人眼为什么能看得见物体。二、学情分析学生多数没有经历过处在完全黑暗的暗室,对是否关灯后看不见物体是不能很好地了解的。生活中他们遇到的黑暗其实不是真正的暗室,或多或少会有外面的光线透进来室内,因此对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不能准确理解。需要制作一个内部完全黑暗的暗盒,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四年级简单电路的知识基础,设计和操作方面也有一定能力,因此设计和制作一个自带光源的暗盒不是难事。三、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3.通过探究,观察和比较人眼看见物体的条件。4.注重证据的意识,能对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比较,探究人眼看见物体的条件。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自带光源的暗盒(黑色盒子、黑色卡纸、简单电路、白色小球、剪刀、胶水)、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制作暗盒的材料(黑色盒子、黑色卡纸、简单电路、白色小球、剪刀、胶水)、白色乒乓球、橡皮擦、记录单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同学生日会上,彬彬提醒在吹蜡烛之前先找到灯的开关。问题:为什么要先找开关呢?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蜡烛灭了后就找不到灯的开关吗?(二)活动探究(1)活动1:关灯了出示:各种光源的图片。提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它们属于光源,如太阳、亮着的电灯、燃烧的蜡烛等。问题:如果没有光源,我们还能看见物体吗?任务:在一间能完全遮蔽光线的教室里,如果把电灯等光源关掉,我们还能看见物体吗?比较关灯前后的现象,与同学交流。要求: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对比关灯前后的课室物品,开展观察活动。汇报:关灯前后各种物品的观察结果。评价:根据学生能从比较的角度对比观察关灯前后物品的不同现象进行评价。问题:眼睛适应后是不是就能看见物体呢?交流:具体是不是还能看得见物体呢?课室这个暗室还有一些光线进入了,看来还是需要进一步寻找不受外界影响的环境继续观察、研究。(2)活动2:暗盒中的物体出示:自带光源的暗盒实物和图片。提示: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自带光源的暗盒,进一步研究在没有光源的情况下是否还能看见物体。任务:不打开暗盒里小灯泡的开关,通过暗盒上的孔能观察到盒内的物体吗?再打开暗盒里小灯泡的开关,观察盒内的物体,比较两次观察的现象。要求: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暗盒,观察暗盒内不同的物品。汇报:根据观察结果提出发现,知道在关灯时,盒内什么都看不见,是全黑的,在开灯时,能看见灯泡在发光,也能看见灯泡的光线照亮的盒内物体。评价:根据学生能否比较出人眼能观察到光源和物体的条件进行评价。拓展:阅读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月球是光源吗”。小结:光源的光进入眼睛,就能看见光源。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就能看见该物体。七、板书设计1.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灯泡状态:关闭观察结果:没有光线,观察不到灯泡状态:亮起来观察结果:有光线,能观察到光源的光光源进入眼睛看见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该物体第2课《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的第2课。本课活动是通过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光线打靶、做“照相机”等活动了解光传播的特点是沿直线传播。本课共由2个活动和1个实践活动组成。活动1“光的传播特点”,主要是观察现象,推测并描述光传播的特点是直线传播。活动2“光线打靶”是让学生利用卡纸、手电筒做“光线”打靶实验,探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践活动通过“做‘照相机’”并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光沿直线传播。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到光是直线传播的现象,也有一定的感知,只不过不会用“直线传播”的科学 词汇 英语3500词汇语境记忆pets3考试词汇二年级反义词和近义词初中词汇词汇大全考研英语二高频词汇表 去描述。学生能从现象中感受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光线打靶的活动进行验证自己的想法。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水平的动手能力,因此本课中的验证实验和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容易操作的。学生对体验光的传播特点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浓厚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三、教学目标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光传播的特点。3.能依据实验中获取的证据分析概况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4.能对身边的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四、教学重、难点能通过观察、推测、描述光传播的特点是沿直线传播。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简易“照相机”实物、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带孔的纸板、手电筒、光线打靶实验纸、透明薄膜、纸杯、橡皮筋、剪刀、黑色油性笔和黑色卡纸、学生活动手册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阳光普照,孩子们走在树林间,发现太阳光透过了层层的树叶后,就像一条条直线射到地面。问题:光线都是直的吗?交流:对教材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观察光的传播特点,了解光是怎么传播的。(二)活动探究(1)活动1:光的传播特点出示:太阳发出的光透过树叶、云层的间隙照射到地面,灯泡发出的光在黑暗中照亮物体等图片。提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见光线照射的现象,如太阳发出的光透过树叶、云层的间隙照射到地面,灯泡发出的光穿过黑暗照亮物体,等等。问题: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观察。任务:阳光下移动两块带孔纸板后并进行观察。要求:在阳光下,将两块带孔的纸板上下摆放,尝试移动纸板,让纸板下的地面出现光斑。观察两块纸板上的孔和地面上光斑的位置之间的关系,描述光是怎样传播的。交流:根据实验发现两个纸板上的孔和地面上的光斑这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难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活动2:光线打靶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任务:我们利用光线打靶装置来进一步验证光传播的特点。要求:用电筒分别照射装置上不同的入射孔,观察光线能射到几号靶,记录光的传播路线。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光线打靶实验。汇报:用口述和图示记录的方法汇报实验结果,发现从A孔射入能照射到3号靶,从B孔射入能照射到2号靶,从C孔射入能照射到1号靶。问题:如果要从A孔射入照亮1号靶,有什么做法?如果光从一个孔射入,能否照射到所有的靶位?应该怎么做?交流:根据要求想到实现问题要求的方法。如果要从A孔射入照亮1号靶,可以将中间挡板放下,或者在中间挡板穿多一个孔。如果光从一个孔射入,照射到所有的靶位,需要将中间的挡板放下。小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3)实践:做“照相机”出示:简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图、“照相机”的实物和图片。提示:“照相机”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像的,成的像是倒立的。任务: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照相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照相机”,利用“照相机”观察蜡烛的火焰,体验光线是直线传播的。交流:为什么观察到的蜡烛火焰像是倒立的?七、板书设计2.光的传播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第3课《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的第3课。本课活动是围绕光的反射来展开,通过做平面镜反射实验、制作“光迷宫”等探究、实践活动,理解光的反射现象。本课共由2个活动和1个实践活动组成。活动1“让光线‘拐弯’”,主要是知道光遇到平面镜后会被反射,并改变了传播方向。活动2“光线接力”是让学生观察、记录在光线接力活动中,光线遇到平面镜后怎样改变传播方向的。实践活动“制作‘光迷宫’”是利用光遇到平面镜会改变传播方向的原理制作“光迷宫”。二、学情分析用平面镜玩光线反射的游戏,学生是有一定的经验和感知,知道平面镜能反射光线,了解能转一转平面镜,光线也会改变方向。但学生一般是用一块平面镜进行光线反射,而具体平面镜怎么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怎么用两块以上的镜子进行反射就没有深入地进行思考。用图画表示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情况,这一点对学生有点难度,他们只能大概画出效果,不知道也不会从具体角度上进行记录,因此只要求有初步的效果即可。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多次尝试是能制作出“光迷宫”的。三、教学目标1.知道传播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2.能利用光传播的特点,用平面镜让光连续多次改变传播方向。3.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实验了解光遇到平面镜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教学难点:通过设计、实验了解光遇到平面镜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光迷宫”实物、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手电筒、平面镜、A4纸、黑色卡纸、遮挡物(黑色盒盖)、笔袋、黑色盒子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小朋友们玩游戏,彬彬看到后认为镜子的光跑到墙上去了。问题:是镜子反射的太阳光吧?交流:对琪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为什么太阳光遇到镜子会拐弯?(二)活动探究(1)活动1:让光线“拐弯”问题: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否让行进中的光改变传播方向,使光线照射到我们想要照亮的地方?任务:尝试通过移动平面镜的位置,研究能否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要求:手电筒的光从摄入口进入,最后要照亮射出口的挡板。仔细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变化?如果会变化会怎么变化?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光线“拐弯”的活动。汇报:描述手电筒的光从射入口进入后,斜射到平面镜,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试着将平面镜的前后移动或旋转,光的传播方向也随之移动。评价:能根据现象准确描述实验结果进行评价。(2)活动2:光线接力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光照亮被遮挡的物体?任务:用多块平面镜进行“光线接力”游戏,让手电筒的光照亮到被遮挡物挡住的笔袋上,探究光的传播方向是怎样改变的。出示:光线接力中手电筒、遮挡物、笔袋的摆放位置图。要求:先思考用多少块平面镜,再进行操作。尝试将光行进的路线画出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光线接力”活动。汇报:能图文并茂介绍用了多少块平面镜、平面镜怎么摆放、光线的传播方向怎么改变等探究过程。评价:能从根据平面镜怎么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的方法考虑怎么摆放平面镜进行评价。小结: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调整平面镜的角度和位置,可以控制光线的传播方向。(3)实践:制作“光迷宫”提示:调整平面镜的角度和位置能控制光线的传播方向。任务:利用这个原理制作“光迷宫”,让光线从入口处进入,从出口处射出。出示:一些制作上的技巧说明图。要求:按照学生活动手册上的指引制作“光迷宫”。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光迷宫”。展示: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光迷宫”有多少个障碍物,放置了多少块平面镜。评价:根据学生制作的“光迷宫”效果进行评价。七、板书设计3.光的反射挡板射出口射入口光遇到平面镜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第4课《设计与制作:潜望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设计与制作”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的第4课。本课是专题探究课,活动是围绕光的反射来展开,以制作潜望镜为内容呈现任务、设计、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的完整过程。本课共由5个环节组成。环节1“任务”,主要是思考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提出制作潜望镜的任务。环节2“设计”是让学生利用潜望镜工作的原理,设计潜望镜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环节3“制作”是引导学生根据设计方案,按步骤制作潜望镜。环节4“测试”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地点测试潜望镜的使用效果。环节5“评价与改进”是让学生对经过测试的潜望镜进行评价,根据测试结果改进潜望镜。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潜望镜不会陌生,但是潜望镜具体的工作原理,他们就可能不会很熟悉。但学生经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再结合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会比较容易了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在绘画设计图时,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已经参考结构示意图,基本上能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但是在设计时,学生可能不会很全面地进行考虑,需要引导和激发他们多思考。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对如何评价一件产品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想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三、教学目标1.了解潜望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能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设计潜望镜,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完成制作。3.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4.能对潜望镜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5.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设计思路并完成制作任务,培养创新精神。四、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制作潜望镜。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硬纸卡、平面镜、剪刀、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同学们参加海军基地,看到了潜艇停在码头边。琪琪提出:潜水艇在水下是利用潜望镜观察水面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潜望镜?交流:对妍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潜望镜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可以制作一个类似功能的潜望镜?(二)活动探究(1)环节1:任务问题:潜水艇的潜望镜能从水下观察海面上的情况,它是怎么实现这种功能的?任务:观察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了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要求:思考潜望镜需要几面平面镜,怎么摆放平面镜。交流:发现潜望镜需要两面平面镜,平面镜上下各一个,面对面平行摆放。提出:尝试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具有类似功能的潜望镜。(2)环节2:设计要求:根据潜望镜的原理进行设计自制潜望镜。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提示: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的问题:用什么材料制作镜筒?平面镜的大小怎么和镜筒相匹配?平面镜怎样才能安装好?在什么地方测试?活动:经过讨论后,根据构思完成设计方案。交流:分享设计方案的工具、材料和设计图。评价:根据是否依据潜望镜的原理来设计进行评价。(3)环节3:制作要求: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潜望镜。(4)环节4:测试要求:选择合适的地点,用自制潜望镜进行观察,测试其能否正常使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潜望镜功能的测试。(5)环节5:评价与改进要求:根据测试发现的问题,对潜望镜进行改进。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根据发现的问题,改进潜望镜,再进行测试,不断反复测试、改进。要求:经过测试和改进,从以下的方面对自制潜望镜进行评价:使用效果、方便易用、材料简单、外形美观……活动:一边展示一边进行自评、小组评、老师评的多角度评价。七、板书设计4.设计与制作:潜望镜评价内容:1.使用效果2.方便易用3.材料简单4.外形美观……第5课《光的颜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光的颜色”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的第5课。本课活动是通过利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再现彩虹等探究性活动,了解太阳光是有颜色的光,能被分解成七种颜色。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彩色的阳光”,主要是利用三棱镜等工具分解阳光,知道阳光有不同的颜色。活动2“再现彩虹”是让学生尝试利用喷壶在阳光下制造彩虹,知道背对太阳才能制造出彩虹。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文学作品和生活经验中,能发现阳光有很多种颜色的表现,同时彩虹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但彩虹具体怎么产生,阳光是什么颜色?学生就没有深入进行思考。而阳光穿过三棱镜或水棱镜时会发生折射的现象,这点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也是不需要了解的,因此只需要学生明白怎么使用器材进行做即可。三、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2.能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3.会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彩虹。4.能表现出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教学难点:会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彩虹。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三棱镜、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三棱镜、平面镜、水盆、白纸、水、喷壶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室内的办公桌上,阳光照射到桌面的三棱镜状玻璃摆件后形成彩虹。问题:阳光是彩色的吗?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阳光是什么颜色的?(二)活动探究(1)活动1:彩色的阳光出示:不同时刻中的阳光场景图。提示:清晨,一缕缕金色的阳光洒进了房间;中午,耀眼的白色阳光普照大地;傍晚,红色的阳光透过了云层。问题:阳光究竟是什么颜色?任务:尝试让太阳光穿过三棱镜,投射到墙壁上,或者在盛有半盆水的盆子里摆放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在墙壁上或白纸上出现的彩色光带,描述阳光由哪些颜色组成。要求:仔细观察构成彩色光带的颜色,这些颜色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解阳光的探究。汇报:展示探究结果,发现阳光被三棱镜或水棱镜分解后形成的彩色光带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小结: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由七种颜色光组成。(2)活动2:再现彩虹提出: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小水滴也会像三棱镜一样分解阳光。因而,在雨过天晴的天空中常常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任务:尝试在阳光下用喷雾的方法制造小水滴,再现彩虹。提示:注意是要背对还是正对太阳才能成功呢?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喷壶再现彩虹。汇报:当背对太阳的时候才能成功再现彩虹。拓展:还原白光,在圆形卡纸上涂上七种颜色并旋转,观察是否能形成白色。要求: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利用牛顿盘探究,观察怎么涂色才能容易形成白色。汇报:发现七种颜色按照不同顺序、不同比例的涂色,有不同的效果。七、板书设计5.光的颜色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第6课《光与生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光与生活”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的第6课。本课活动是通过了解光源的发展、光与照明、光与信息、光污染等光与我们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突出了光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现了“STS”(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简称)的思想。本课共由2个活动、1个实践活动和1个科学阅读组成。活动1“光与照明”,主要是了解光照明的发展历程,结合实际分析不同光源的使用效果,分析家用光源的使用情况。活动2“光与信息”是了解光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传递信息,感受到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活动“灯光通信游戏”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模仿莫尔斯码的形式设计新密码,实践如何利用光传递信息。科学阅读“光污染”是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光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但过量的照明会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等产生不良的影响。二、学情分析光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光与生活具体在哪些方面有关呢,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过,也很少会了解光除了照明外的应用。学生在生活中有了解过密码,因此对莫尔斯码会有很高的兴趣,也会积极地设计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密码。三、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不同光源及其用途。2.了解照明用具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3.能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方法了解光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4.能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四、教学重、难点知道和光有关的重大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手电筒、记录单。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在晚上的江边,岸边的建筑物灯光辉煌。问题:过去人们用什么照明?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过去人们用什么照明?(二)活动探究(1)活动1:光与照明提示:太阳是地球上最巨大的光源,它给地球上的万物提供了光和热。人类自从学会钻木取火以来,经历了从火光照明到灯光照明的发展历程。问题:根据光源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别说说它们的使用效果。交流:分别就太阳、火焰、蜡烛、煤油灯、电灯等光源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交流,提出这些光源的优点和缺点。出示:家用光源的图片。提示:家用光源有不同的类型,其用途也不同。任务:调查自己家中光源的种类及其使用情况,与同学进行交流。要求:完成学生活动手册。汇报:能将不同的家用光源的使用情况列出来,如蜡烛在停电时照明用,节能灯泡装在台灯里是学习时照明用等。评价:根据学生能否从照明的角度描述进行评价。(2)活动2:光与信息出示:烽火台、灯塔、交通灯、光导纤维的图片。提示:人们不仅利用光来照明,还利用光来传递信息。从古代的烽火台、灯塔到现代的交通灯,都是通过光来传递信息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人们可以利用光导纤维进行通信,并已将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电视、广播、交通、军事、医疗等众多领域。任务:查阅资料,了解光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和同学分享。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将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享。汇报:选择个别小组分享光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任务:阅读资料“灯光通信”。了解莫尔斯码是怎么设计的。(3)实践:灯光通信游戏任务:使用莫尔斯码,或者用其他有规律的灯闪代表不同的字母、数字,设计一套新代码,尝试与同学进行通信,体验人们如何利用光来传递信息。要求: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展示:不同小组间通过具体例子演示的方式展示自己小组设计的新代码。评价:能根据是否利用不同规律的灯闪形式设计代码进行评价。(4)科学阅读:光污染任务:阅读“科学阅读‘光污染’”,了解照明工具会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七、板书设计6.光与生活照明光污染光与生活传递信息火光蜡烛煤油灯电灯烽火台灯塔交通灯光导纤维深远影响负面影响第7课《常用的工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常用的工具”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中的第1课。作为单元第1课,本课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人们使用工具完成工作的问题。然后在通过观察和操作几种常见的工具,进一步认识到工具虽然各有不同,但有可能具有相同的工作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各种类型的工具做出铺垫。所以整体上讲本单元结构是先总后分,首先是初步的认识并引起思考,再分门别类一样样展开探究学习。本课共三个活动,分别为:活动1“找帮手”,内容为用螺丝刀拧螺丝,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使用工具对完成工作的帮助。活动2“常用工具的使用”,内容是观察并试用几种常用的工具,了解它们的 使用方法 消防栓的使用方法指针万用表的使用方法84消毒液使用方法消防灭火器使用方法铁材计算器使用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工具结构和使用方法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原理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内容为调整桌椅高度,让学生选择适合的工具调整桌椅的高度。学生学习使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课标要求学的以致用的目标。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过程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顺利完成本课学习任务。本课主要内容是了解常见的工具,并通过活动认识工具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六年级的学生在家里也会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有些工具他们是会使用的,但也有些工具,如钢丝钳,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是不会使用的。但由于这些工具本身的使用方法并不复杂,所以即便学生之前没有使用过,但也会见过其他人使用。所以,在体验活动中应该会很快上手。三、教学目标1.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2.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常见工具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能初步掌握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4.对常用工具在使用中涉及的科学道理产生疑问和探究的兴趣。5.体会到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工具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螺丝刀、螺丝钉、木板、钢丝钳、牙签、扳手、镊子螺丝(螺母)、其他一些常用工具。学具准备:螺丝刀、螺丝钉、木板、钢丝钳、牙签、扳手、镊子螺丝(螺母)、其他一些常用工具若干、学生活动手册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境。问题:适合起螺丝钉的工具是哪种?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看法(用螺丝刀),并进一步讨论人们利用工具完成工作的例子。(二)活动探究(1)活动1:找帮手体验:让学生徒手和借助螺丝刀两种方式拧螺丝钉。交流:学生汇报使用工具的体会,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人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例子。讨论:展示活动手册第7页第一题内容,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小结:我们可以使用钢丝钳拧铁丝、开瓶器开瓶盖、剪刀剪纸等。这些任务一般都无法徒手完成,需要借助工具。使用工具对人们工作的帮助是很大的。(2)活动2:常用工具的使用媒体:展示羊角锤、钢丝钳、滑轮、扳手、刨笔刀、镊子等工具的照片及实物。任务:每组观察一种工具,了解其结构,再找出它们发挥功能作用的部位。汇报:分组汇报之间的观察结果,可以通过演示来展现某种工具的功能。其他组的同学评价并提出意见。小结:归纳各组的汇报,教师小结这几种工具的结构功能和正确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演示:用羊角锤钉钉子和拔钉子(学生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实验:按组分发牙签、螺丝(螺母)等材料,要求分组活动,学习使用钢丝钳、扳手、镊子这三种工具。教师巡视指导,监督安全。小结:各种工具起的作用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原理可能相同或相似。(3)实践:调整桌椅高度任务:到了六年级,学生身高增加迅速。原本高度合适的桌椅,很多都已经不合适了。根据教室里桌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调整桌椅的高度。讨论:教师根据前面的练习,提出使用哪种工具调整桌椅高度(扳手)。演示: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如何调整椅子的高度,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并提出意见。任务:课后回家寻找合适的工具,在利用放学或其他时间为班级的桌椅调整高度。(4)回顾小结问题:今天大家有哪些收获呢?小结: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七、板书设计7.常用的工具螺丝刀——拧螺丝钉羊角锤——钉钉子和拔钉子钢丝钳——剪铁丝、夹紧东西滑轮——升旗扳手——拧螺丝刨笔刀——刨笔镊子——夹东西第8课《巧用小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巧用小棒”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中的第2课。是开始分别研究不同类型简单机械类工具的开始。小撬棒属于杠杆类工具,是常见的简单机械类工具。本课共由3个活动组成。活动1“开罐盖”是由驱动问题引出的任务。这个任务源于生活,有很强的操作性。活动通过学生完成开罐的任务,并对任务过程进行绘图,引出支点作用的研究。活动2“罐子边缘的作用”用模拟实验完成支点作用的研究后,学生再结合小撬棒的例子学习杠杆的概念。活动3“认识杠杆类工具”中,学生通过判断杠杆三个作用点,巩固本节课有关杠杆的学习。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过程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顺利完成本课学习任务。他们对于打开罐盖的方法是有生活经验的,但对于其中的科学道理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课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小棒翘起罐盖过程中的用力、受力及罐子边缘的作用。学生是可以完成任务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接受杠杆的概念就会水到渠成。三、教学目标1.认识到工具能够方便人们完成工作。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作用。3.了解杠杆的主要特征,知道杠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4.体会到杠杆类工具的应用非常广泛,能给予人们很大的帮助。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杠杆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实例中杠杆的三个作用点。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书本、小铁棒、螺丝刀、螺丝钉、教学课件。学具准备:小铁棒、螺丝刀、螺丝钉、学生活动手册。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境。问题:徒手很难打开饼干罐的盖子,有什么办法?讨论: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用小棒去撬等)。(二)活动探究(1)活动1:开罐盖问题:分组动手打开饼干罐,先徒手试试,再用小铁棒试试。注意:①体会用不用工具时的差异。②把开盖的过程画下了,并用箭头表示手的用力方向和盖子被打开的方向。实验:学生分组活动,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交流:实验完毕,组织学生分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汇报的共同之处。思考:所有小组都用同样的方法:就是把小铁棒搁在罐沿上撬。请问可不可以不靠着罐沿,直接用小棒撬起盖子?(2)活动2:罐子边缘的作用问题:上面的活动,我们关注到罐子边缘,大家认为这个罐子边缘在开盖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交流:学生回答。媒体:介绍实验方法。实验:学生分组活动,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汇报:实验完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小结:根据大家的汇报,我们一致认为,罐子边缘的作用很大,是决定性的。教师:其实小铁钉在刚才开盖子的过程中就变成的一种简单机械叫:杠杆。教师(课件)出示杠杆的概念和三个重要的点,组织学生阅读。(3)活动3:认识杠杆类工具教师:杠杆类的工具很多,它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工作时都有三个重要的点。例如:剪刀、羊角锤,课件展示它们的工作过程及三点位置。教师:这里还有很多杠杆类的工具,请大家判断它们的三个重要的点在哪里?用彩色笔标出来。红色代表动力点、绿色代表支点、蓝色代表阻力点。学生开始观察、标注。实验完毕,组织学生展示交流。(4)回顾小结教师:今天大家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七、板书设计8、巧用小棒杠杆三个重要的点1.动力点2.支点3.阻力点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第9课《好用的钳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好用的钳子”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的第3课,教材由两个活动构成。活动1“它们都能省力吗”是利用模拟实验来研究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与传统的研究方式不同,本课没有使用杠杆尺作为杠杆特点的量化研究工具,而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用模拟实例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不同。更重要的是通过体会去发现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对我们都是有用的。这样的处理不仅减低了难度,而且更贴近生活实际,符合本单元的设计定位。活动2“延长的手臂”,本活动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杠杆能省力,这个容易理解。但不省力甚至费力的杠杆类工具,人们为什么要制造呢?是本活动的目的指向,不仅具有科学研究的意义,更具有生活实践的意义。可以充分反映本课及本单元设计的根本立足点,以“用”为核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简单机械类工具机械道理及人们利用这些道理做出的设计。二、学情分析在前一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对杠杆类工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学生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及应用原理并不清楚。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需要着重考虑的地方,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体会杠杆类工具有的能省力,有的能让人工作更加方便。2.能用实验模拟工具的工作方式,知道完成不同任务需要不同工具。3.能使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对不同类型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作用点和判断其是否省力。五、教学准备演示材料:杆秤、实验记录表、教学课件等。分组材料:钢丝钳、食品钳、尺子、铅笔、小棒、书本、橡皮擦、瓦楞纸片、报纸团、学生活动手册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生活情境:在超市的五金工具柜,主题人物分别拿着钢丝钳和食品钳。产生问题:这些钳子能让我们夹东西时更省力吗?驱动任务:比较研究两种不同杠杆类工具的特点。(二)活动探究(1)活动1:它们都能省力吗任务:找出钢丝钳和食品钳的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分析:比较这两种钳子的支点到动力点、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有什么不同。讨论:这两种工具都能省力吗?模拟实验:①用书本代替重物,用小棒代替杠杆,再用塑料块代替支点。②通过改变杠杆支点位置,分别把塑料块放在不同的位置尝试撬起书本,看是否都能把书本轻易撬起来,反复实验加深体验。分析:两个对比实验分别模拟了哪种工具?小组实验:通过改变杠杆支点位置,分别模拟钢丝钳和食品钳的工作状态,体验手指用力的感觉。支点与动力点的距离支点与阻力点的距离手指用力的感觉较远较近较近较远交流:这两种工具都能省力吗?为什么?小结:只有钢丝钳能省力。(2)活动2:延长的手臂问题:像食品钳那样的杠杆类工具不能省力,人们为什么还要制作和使用它们呢?实验:用瓦楞纸片、报纸团等物体模拟糕点、面包,再分别用钢丝钳和食品钳夹取这些物体。体会哪种工具使用起来更方便。讨论:不省力甚至费力的杠杆类工具有没有用?最大的用途是什么?小结:延长了我们的手臂,扩大了移动距离,让人们工作更方便。思考:如果用食品钳夹钉子,能夹得紧吗?举例:类似的例子还有钓鱼竿、扫把、筷子、镊子、刀剑棒等武器……讨论:人们设计制作杠杆类工具时会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汇报:学生汇报对两类杠杆的特点认识,说说人们从实际需求出发应用杠杆原理制作工具的体会。讨论:分析活动手册第2题的例子,判断这些例子是费力还是省力?说说为什么?小结:船桨、镊子、抽油机是不省力的,刹车把手是省力的。(三)拓展出示杆秤,俗话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秤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七、板书设计9.好用的钳子动力点至支点的距离>阻力点至支点的距离省力(钢丝钳)动力点至支点的距离<阻力点至支点的距离费力(食品钳)延长了我们的手臂扩大了移动距离让人们工作更方便第10课《方便的手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方便的手轮”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的第4课。主要通过身边的实例来学习轮轴。本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原理,二是找找身边的轮轴应用。活动1“轮和轴的转动”要研究轮轴的作用,先认识轮轴的结构。活动开始就在课文中阐明方向盘、阀门一样都是通过转动来工作的。一方面表明了它们有关联,另一方面强调了转动。接下来本活动分了两个步骤:①要求学生观察手轮和方向盘手柄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特征,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再让学生观察拆下来的水龙头手柄,并通过观察和动手尝试发现手柄和轴是一起转动。但这里并不出现轮轴的概念,只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手握部分都是一个大轮,中心连着根轴就可以了。②研究轮轴的作用,采用模拟实验探究。因为实验材料是一个大轮和一个小轮,所以实验前一定要先根据前面活动的观察结果,出示轮轴的概念。强调大轮是轮,小轮是轴,由此实验装置就有了来由,实验方法也有了依据。活动2“找找身边的轮轴”,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更多的轮轴类工具,认识轮轴应用得非常广泛。二、学情分析轮轴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但对学生而言,轮轴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对轮轴的概念和省力现象的理性分析也是缺乏的。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独立探究的能力,会利用观察、实验所获的证据来解释所探究的问题。本课关于轮轴是否省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轴的本质,同时激发他们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轮轴的简单机械。三、教学目标1.知道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2.通过观察手轮、手柄等了解轮轴的结构特点。3.通过轮轴实验,了解人们利用手轮、方向盘等工具完成某些任务的意义。4.体会使用轮轴等简单机械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轮轴结构,探究轮轴用力的特点。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分析探究轮轴用力的特点。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螺丝刀、水龙头、绳子、轮轴装置、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螺丝刀、水龙头、绳子、轮轴装置、学生活动手册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生活情境:主题人物在楼下自来水管道上看到一列阀门手轮很像小方向盘。产生问题:这些小轮子转动和方向盘一样吗?驱动任务:探究手轮(轮轴)的作用。(二)活动探究(1)活动1:轮和轴的转动问题:阀门上的这些红色的小轮子有什么用?活动:学生观察并描述手轮、方向盘和螺丝刀的手柄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交流:都是由轮和轴组成。问题:手柄转动时阀门上的轴也会一起转动吗?操作:让学生观察拆下来的水龙头手柄,并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手柄和轴是一起转动的。交流:手握部分是一个大轮,中心连着根轴,手柄和轴是一起转动的。小结:轮轴结构的特点像方向盘、阀门手轮这样由轮和轴组成,并且轮和轴能一起转动的简单机械,就是轮轴。问题:轮轴有什么作用呢?媒体:轮轴实验装置。问题: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讨论:学生分析交流。媒体:①先复习一下测力计的使用方法。②拉绳子的时候,测力计用力的方向应该向上,和提起重物方向保持一致。实验:对比直接提起重物和用大轮转动提起小轮上的重物,分别用了多大的力。实验要求做三遍,记录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汇报:分组汇报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论。小结:通过转动大轮提起挂在小轮上的重物比较省力。问题:如果是转动小轮提起大轮上的重物,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实验:通过转动小轮提起挂在大轮上的重物,重复做几次,最后比较数据,得出结论。小结:通过转动小轮提起挂在大轮上的重物比较费力。讨论:活动手册第2题,要打开阀门,装上图上哪种手轮更加省力?为什么?交流:学生根据本课知识发表意见。小结: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因为轮越大相当于杠杆中动力臂越大。(2)活动2:找找身边的轮轴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你们还能见到哪些轮轴类工具呢?讨论:门的把手和螺丝刀是轮轴吗?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交流:门的把手是轮轴,外面较粗的是轮,里面较细的是轴。螺丝刀也是轮轴,螺丝刀的柄部为轮,金属刀部分为轴。(三)拓展生活中的轮轴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助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七、板书设计第10课方便的手轮由轮和轴组成,并且轮和轴能一起转动的简单机械就是轮轴。(如方向盘、阀门手轮)在轮上用力时,省力轮轴在轴上用力时,费力第11课《晾衣架上的小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晾衣架上的小轮”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的第5课,主要研究滑轮的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滑轮的应用,不要求进行滑轮的受力分析研究。教材由两个活动构成。活动1“提起重物的轮子”,本活动首先明确滑轮的定义,再遵循先动脑后动手的原则,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动手画一画滑轮提起重物的连线图。由于图形上滑轮、重物和手的位置已经画好,学生只需要连上线。提示已经非常明显,所以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连线图组装滑轮提起重物的任务就比较容易完成。活动2“做‘起重机’”,本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认识滑轮组,有条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滑轮组进一步组装一个小吊车。再用滑轮组吊起重物,从中体会用滑轮组和单独用滑轮的不同。二、学情分析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的学习过程,对简单机械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历,知道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机械是否可以省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校里每周都要进行升旗仪式,这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由于定滑轮的位置较高,真正看清的学生不多,所以学生并不太了解滑轮的作用。在生产中,动滑轮和定滑轮常组合在一起应用于起重机、吊车等机械,但学生对这一类大型机械的认识也比较缺乏。滑轮组的组装难度比较大,但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可以成功的。三、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2.知道滑轮可以提起重物,常应用在起重机等机械上。3.能完成滑轮和滑轮组的组装。4.体会到滑轮使人们工作更加方便。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完成滑轮及滑轮组的组装。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体会使用不同滑轮的效果不同。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绳子、实验记录表、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绳子、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生活情境:主题人物在用晾衣架晒衣服,发现晾衣架能把衣服升高。问题:(晾衣架上)那些小轮子起了很大作用吗?驱动任务:这些小轮子为什么会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二)活动探究(1)活动1:提起重物的轮子活动:观察滑轮,说一说它们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交流:滑轮有轮、轴和凹槽。问题:滑轮是怎样吊起重物的?尝试组装一个能吊起重物的滑轮,有几种办法呢?交流:按活动手册指引,先在图中把滑轮两边的绳子补充完整,再进行交流。小结: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组装滑轮提起重物有两种方法。方法一:①把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②绳子的一端挂住钩码。③用手往下拉绳子,观察钩码是否被提起。方法二:①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②绳子绕过滑轮,滑轮上挂住钩码。③用手向上拉绳子,观察钩码是否被提起。实验:用实验材料组装滑轮,记录实验现象,验证是否成功提起重物。组装方法重物能否被提起滑轮是否随重物一起移动图1图2我们的发现:交流:根据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果。问题:两种滑轮在使用中有什么不同?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结:利用滑轮能够提起重物。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2)活动2:做“起重机”媒体:出示起重机、吊车等照片。教师介绍:为了更好得运用滑轮,人们常常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任务:学生观察滑轮组图片,尝试动手组装滑轮组。实验:分组尝试使用两个滑轮组装成的滑轮组提起重物。汇报: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组装滑轮组的情况。交流:使用滑轮组与一个滑轮提起重物有什么不同体验?(三)拓展任务:找一找身边有没有其他需要提升重物的地方。设计一个利用滑轮的装置,并画出简图。七、板书设计第11课晾衣架上的小轮定滑轮:不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第12课《适合的坡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适合的坡度”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的第6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对简单机械的作用已有所了解。本节课要研究斜面,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再现:“走缓坡好,还是走陡坡好?”引出驱动任务:缓坡和陡坡各有什么特点呢?活动1“缓坡和陡坡”,本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方案,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难。方案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拉力的比较,另一方面是上坡时间的比较。活动手册提供了实验记录表,需要学生加以完善。所以本活动除了要完成缓坡、陡坡的特点研究,更加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活动2“各种各样的斜面”,本活动是对斜面应用的更多了解和认识,重点是观察常见的斜面:台阶、楼梯、盘山公路及螺丝等都是斜面。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探究能力,能够结合材料设计简单的实验。基于之前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学生能主动探究,并在探究中熟练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三、教学目标1.知道斜面是常见的简单机械。2.知道斜面可以省力,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程度不同。3.能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斜面的特点和作用,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体会到以人为本是进行工具设计的重要原则。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使用缓坡比陡坡省力,使用陡坡比缓坡节约时间。教学难点:如何将斜面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去。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搭斜面的平木板、方块、钩码、测力计、小车、秒表、实验记录表、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搭斜面的平木板、方块、钩码、测力计、小车、秒表、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生活情境:主题人物背着包准备过人行天桥,天桥有缓坡和陡坡,主题人物不知道应该选哪个坡行走。问题:走缓坡好,还是走陡坡好?驱动任务:缓坡和陡坡各有什么特点呢?(二)活动探究(1)活动1:缓坡和陡坡问题:直接提起重物和用斜面提起重物,哪个更省力?交流:学生达成共识,斜面更省力。猜想:通过缓坡和陡坡把重物移动到相同的高度,哪一个更省力?任务:设计实验来研究。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流:通过交流进行改良并确定最终方案。媒体: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交流:学生根据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交流。小结:使用缓坡比陡坡省力。问题:通过缓坡和陡坡把重物提升到相同的高度,哪一个更能节约时间?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活动:进行分组实验。交流:学生根据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交流。小结:使用陡坡比缓坡更省时。讨论:天桥有缓坡和陡坡,应该走哪一个呢?为什么天桥要设计长短不同的斜坡?汇报: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同,只要有道理,都应该被肯定。小结: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工程师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了缓坡和陡坡。(2)活动2:各种各样的斜面媒体:出示盘山公路图片。问题:数学中有两点一线直线最短,为何不直接修建一条笔直通向山顶的道路,而是修建成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交流:学生用斜面原理解释问题。媒体:出示图片,两个粗细一样的螺丝钉,一个螺纹较密
本文档为【新粤教粤科版(2017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9.92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大浪淘沙
一线教师,区级兼职教研员
格式:doc
大小:87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1-07-15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