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3)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3)

举报
开通vip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3)《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  梳理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 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一)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二)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二、转折期与危机期(一)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3)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  梳理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 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一)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二)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二、转折期与危机期(一)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期:(1)新生儿(0-1个月):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2)1岁左右:在该阶段,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是应该主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这个过程应该持续到3岁以前。(3)3岁左右:☆3岁的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会撒的满地都是饭粒,洗手会打湿衣服,会把新买的玩具拆成碎块,但是他们会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千万不能压制孩子,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4)6岁左右:6岁孩子的明显变化就是社会角色变了,从幼儿园步入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每天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学习压力。因此,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如果孩子出现的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及时加以矫正,到了8、9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家长的正确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该时期的中学生最烦、最不愿接受的就是居高临下式的教育。因此,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努力与他们交朋友,即使工作再忙,也应该经常抽时间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去户外散散步等,千万不要对他们诉说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表现出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愿意与家长讲心里话。(二)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比如经常跟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例如,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说“不……”“我就要……”等,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心理逆反期。三、关键期或印刻现象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兹发现,小雁、小鸭等动物在出生后数小时就能跟随自己的母亲,但是如果刚出生时就把它们与母亲分开,不久,这些动物就再也不会跟随自己的母亲了。这说明动物某些行为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有关行为就再也不能形成。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就是关键期。换句话说,就是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比如,狼孩从小与狼生活在一起,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长大以后再怎么努力都get不了语言技能了。关键期对个体非常重要,首先因为它能够对个体产生作用的时间相当短暂,其次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出现的时间是不可变的,最后由于这种作用的效果不会被以后的经验所改变,所以它是不可逆的。四、敏感期或最佳期由于关键期的三个特征并不如人们当初所想的那样绝对,研究者们对关键期的概念做了一些修正,提出了敏感期这个术语。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又叫最佳期。五、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对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它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范围,也就是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水平,和儿童在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的发展变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在最近发展区中,儿童最容易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在最近发展区中,儿童的一切智力技能都首先经历儿童与成人共同完成的阶段,再最终被儿童掌握和内化;在最近发展区内,儿童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是成年人可以通过适当的、逐步的要求来帮助儿童提高能力,使得儿童可以逐渐独立承担完成任务的责任。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过去,人们认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而且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就会的本能。下面是常见的一些幼儿本能反射:(1)吸吮反射。奶嘴、手指或被子的边角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嘴唇,新生儿也会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出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2)眨眼反射,物体刺激到眼皮或眼角,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3)抓握反射,也叫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婴儿会把它紧紧抓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到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将其小手扳开。如果小棍子碰到他的手掌,他也会立即紧握小棍,这时如果将棍子抽走,他的小手会握的更紧。(4)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会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脚趾,使5个脚趾形成扇形。(5)迈步反射,又叫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它的脚放在桌面或地板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6)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儿童的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二)与心理发展关系密切的几种动作的发展(1)坐婴儿大约在6个月的时候就能坐。孩子坐起来,能开阔视野,接受更多的刺激,另外,坐起来,使得其视线能自然地落在自己的手上,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2)爬婴儿在8个月左右就能爬。爬行需要用手支撑,锻炼了胸肌,对胸腔和呼吸的发展有积极意义。(3)手的动作手是人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婴儿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双手动作的发展相联系的,手的动作从不灵活到灵活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3-4个月前的婴儿,抓握物体还带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这种抓握的特点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偶然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其次,手的动作不能同视线协调起来,看见眼前的物体,伸手却抓不准。4-5个月时,婴儿开始出现手眼协调动作,也就是说婴儿在视觉引导下,能有目的的抓取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手的动作日渐灵活,出现了双手的配合活动,6个月后,婴儿会把物体从一只手倒向另一只手,之前,婴儿双手无法配合,左右手之间仿佛存在“神秘的中线屏障”。从6-8个月开始,婴儿在同物体反复接触中,兴趣中心逐渐从自身的动作转移到动作的对象,这时他会将各种东西乱敲、乱撕或扔在地上,想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动作能带来什么影响。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喜欢做重复动作,出现重复连锁的动作。例如,一个7个月的孩子,把盒子盖子拿下来,盖上去又拿下来,又盖上去,如此重复了24次,这种现象不仅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动作产生的效果发生了极大兴趣,而且可以说是他们认识事物因果关系的开始。这些活动对婴儿的智能发育是非常重要的。(三)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中枢、神经和肌肉的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幼儿动作的发展和幼儿身体的发展、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身体的发展有先后次序,动作的发展也表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在幼儿早期,动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水平。动作发展遵循以下规律:(1)从上至下(首尾规律)幼儿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幼儿最先学会抬头和转头,然后是翻身和坐,接着是使用手和臂,最后才学会腿和脚的动作,能直立行走和跑跳。任何一个幼儿的发展都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的。(2)由近及远(近远规律)幼儿的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3)由粗到细,或者由大到小(大小规律)生理的发展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因此幼儿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幼儿用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画的鞋子,往往要到6、7岁才能做到。(4)由整体到分化(从整体到局部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手舞足蹈,以后才逐渐分化为局部、精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如4、5个月的婴儿要取面前放着的玩具,往往不是用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身体。(5)从无意到有意先出现无意动作,然后才逐渐出现有意动作,动作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的支配。(四)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1.最初的认知活动的出现,突出表现在感知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发展上婴儿的视线能追随移动的物体,稍大点的婴儿还能主动去寻找视听的目标。婴儿已经能够对物体的大小、形状产生知觉,而认生是婴儿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2.婴儿阶段是人的言语萌芽期,婴儿从理解别人说话和牙牙学语中为掌握语言做准备婴儿阶段,虽然语言还没有产生,但是对语言的刺激非常敏感。出生后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出语音和其他声音,7个月大的婴儿还能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3.婴儿的情绪发展很早就已经表现出来,情绪逐渐分化,而且具有社会性的反应最初的情绪表现主要与婴儿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半岁左右的婴儿开始产生对他最接近的人的依恋。这种依恋表现为,当他最亲近的人在身边时就表现出愉快舒适,有安全感。当他亲近的人不在身边时,则表现为紧张不安,哭闹不止。婴儿不仅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有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10个多月的婴儿看到别人发怒时,会表现出不安。而当他有安全感,感到舒适愉快时,就会微笑,通过微笑引起成人对他的积极反应,这也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行为。二、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1-3岁称为先学前期,该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该时期开始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因此,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在这个时期才逐渐健全的。(一)动作的发展1.身体动作1岁左右,儿童开始学习独立行走,刚开始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显得僵硬,头向前,前脚掌着地,走得特别快,经常跌倒。而到了1岁半,儿童就可以走上楼梯了,2岁左右,孩子学会了双脚原地跳和原地站立踢球,也学会了跑和攀登,并且很少跌跤。2.手的动作1岁时,手逐渐灵活,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采取适当的动作。1岁半以后,孩子逐渐把物体当工具来使用,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只是敲敲打打,而会恰当地使用工具,比如用杯子喝水,用勺子吃饭等,开始了活动的萌芽。2岁以后,孩子开始学着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等,可以说,2岁就是人一生开始使用工具的年龄。(二)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语言的形成2.思维的萌芽3.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人”与“我”、“物”与“我”的比较,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与作为主题的自己之间的区别,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大约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其突出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三、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操作和摆弄物体)和与人交往的活动。活动本身不是心理,但是它和心理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心理发展离不开活动。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一)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幼儿年龄小,受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例如,3岁的菲菲看到奶奶在切菜,于是自己也拿出小盆儿和积木块,自己玩起了洗菜切菜的游戏。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帮助儿童开发想象力。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另外,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要受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因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二)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儿童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比如,两排相等数量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聚拢的一排棋子数目少一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别的。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有局限性,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和幼儿晚期又各有不同。(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友感情。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有: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1)小班儿童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2)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果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3)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了解儿童的以上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老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幼儿刚入园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的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小伙伴的行列。2.爱模仿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玩具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好榜样。4.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楚,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突然有所发现:“面条!”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不会做复杂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班儿童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讲反话则会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效果。对儿童提要求也要注意具体细节,最好说“眼睛看着老师!”而不要说:“注意听讲!”因为儿童不容易接受这种一般性的抽象要求。(四)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1.爱玩、会玩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渐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2.思维具体形象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做支柱。比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粒糖给了弟弟3粒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6减3等于几”的抽象概念。中班幼儿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例如,他们常常认为“儿子”的意思就是“小孩”。当他们听说某个大人是某某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可思议:“这么大,还是儿子?”为了使教师说的话能让幼儿明白,必须注意了解幼儿的水平和经验,避免使用过于抽象的语言。语言教学中,尽量使用形象的解释来帮助儿童理解新词。教“笔直”一词,可以竖起一支铅笔,“笔直”就是像铅笔一样直,这样幼儿就能懂,而且能牢牢记住。3.开始接受任务对小班幼儿布置任务,一般需要结合他的兴趣。严格地说,小班幼儿还不能理智地按任务的要求行动。中班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在实验室进行的一些比较单调的任务,都只能从4岁开始。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学前儿童都喜欢玩。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活动。小班幼儿已经有游戏活动,但是他们还不大会玩,需要成人领着玩。4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中班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规定主题。他们不再像小班那样,出现许多平行的角色。他们会自己分工,安排角色。中班幼儿游戏的的情节也比较丰富,内容多样化。在沙坑里玩沙,能够发展起钻地洞的游戏;搭积木时,搭好了“动物园”后,玩动物园游戏。在游戏中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事情,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中班幼儿在游戏中逐渐结成同龄人的伙伴关系。他们不再总是跟着成人,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和小朋友相处,一同游戏,只有遇到困难才求助成人,或者是请求帮助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障碍,或者是请求判断是非,有时则是要求成人对他们的成功加以肯定。可见,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伴关系开始打破了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的优势地位,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五)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的表面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出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儿童不仅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家长、教师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问题,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耐心讲道理,也要向幼儿简单介绍一些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如,他们已经开始掌握了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如蔬菜,水果等),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如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应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3.个性初具雏形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健康发展。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岁前幼儿往往不会比较两个或几个图形的异同,而5岁以后幼儿则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对比的方法,把图形或图形的相应部分一一对应地进行比较。第四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一)发展的高速度(二)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三)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四)发展具有不均衡性1.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均衡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3.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五)发展具有整体性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幼儿脑的发育(二)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三)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三章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第一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发生认知论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思想(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过程作为一个生物学家,皮亚杰对机体如何适应环境很感兴趣。他认为,智力是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反应在行为上,行为被图式控制。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觉、观念和行为在心理上的表征。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要通过三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和顺应是两种互补的过程。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以同化为例,一个婴儿通过吸吮小奶瓶,发展了一种吸吮图式。当他试图吸吮大奶瓶的时候,就运用了这种吸吮图式,这就是同化。以顺应为例一个婴儿需要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通过同化和顺应,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觉察就转化为主观的认知结构。事实上,同化和顺应是同时发生的,尽管它们其中之一可能一时占了主要地位,但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机体在和环境发生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成熟主要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皮亚杰认为,成熟在幼儿日益增加的理解他们周遭世界的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幼儿能否承担某些任务,还要看他们在心理上是否也成熟到足以负担。比如,一个5岁的幼儿可能不能形成计算“22=4”的演绎推理能力。2.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分为具体经验(物理经验)和抽象经验(即逻辑数学经验)。具体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基础。3.社会环境幼儿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经验,还需要社会交往。教育者不仅要帮助幼儿获得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还要向幼儿灌输社会规则和社会价值观,为幼儿创造社会交往的条件。大大小小的集体讨论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是至关紧要的。不管幼儿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甚至是没有语音的聋哑幼儿,到了七岁左右也会出现具体运算的逻辑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环境、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幼儿心理发展而已。4.平衡平衡是主体对外界刺激所进行的积极反应的集合。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通过这四个阶段,婴儿的试探性行为就转化为青少年和成年人具体的、符合逻辑的智力行为。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都可能按照同样的顺序发展认知能力。他进一步指出,每一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完成的基础之上,所以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能跳过的。★前运算阶段(2—7岁)该时期的儿童认知特点是以“自我中心”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客观事物,而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问题。皮亚杰把这一时期再细分为象征性思考和直觉性思考阶段。1.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该阶段的儿童已能运用象征符号进行思考,其标志就是象征性游戏的出现。在象征性游戏中,婴幼儿通过替代物,如把啤酒瓶当做汽车司机手里的离合器拉杆;通过扮演角色,如扮成医生等,以自己的想象来象征生活中的人和物。这时的儿童思维已经超越了实际情况的制约,凭借的是象征手段。象征性思考阶段被称为前概念阶段,因为这时儿童所运用的概念并不与一般成人运用的概念相符。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性的。这种概念很少有个别与一般之分,如儿童把“妈妈”的概念和自己的母亲等同起来,一听到别人喊妈妈,他会马上跑去找自己的妈妈。2.直觉性思维阶段(4—7岁)该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直觉来思考。虽然对个别事物的大小、轻重、形状等有具体认知,但不能抽取事物的特征来进行抽象思考。例如,将同是50毫升的水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细而长,一个杯子短而粗,儿童会认为放在细杯子里的水多。这表明,儿童尚未形成“守恒”的概念,也就是不知道即使形状改变,物体的量是不会改变的。另外,由于该时期儿童的心理表象与直接知觉到的事物形象的联系如此直接,因此形成了这一时期思维的另一个特点——自我中心。也就是说,儿童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幼儿有自我中心思维的特点。如幼儿知道自己有个哥哥或姐姐,但是不知道他的哥哥或姐姐是否有弟弟。又比如,儿童能很早就认识自己的左右手,却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分清别人的左右手。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也就是说,人在清醒时,不是什么都看什么都听,什么都记得,而是有选择的,有一定指向的。当幼儿在听故事时,他的心理活动指向故事,老师讲到哪里,他能跟到哪,听得很入神,别的事物他都不去注意。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有时周围发生了别的事,他也不会察觉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比如,我们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在想自己的心事,对老师所讲的话完全没有听见;同样幼儿听老师讲故事,当他听得很入神时,周围的大人对他说话他可能都听不见,这就是幼儿的注意对事物的集中。(二)注意与心理过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词后面总要跟一个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字眼,比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想等。我们在清醒时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与,注意与我们的看、听、说、想、记等心理活动密不可分,没有注意的参与,这些心理活动都无法很好地进行。学生上课不注意听,就不能有效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幼儿走路不注意看就会出现危险。因此,注意对我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三)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也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幼儿集中注意,学习效果就好,容易记住新知识,能力提高也快。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1)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事物构成一个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出现在幼儿的生活空间里,注意能使幼儿捕捉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使幼儿调整自己的行为,把精力集中在新情况。(2)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凡是幼儿注意到的事物,幼儿对该事物的感知就最清晰、也最容易记住。在让幼儿观察同一情景时,不同幼儿观察到的事物各不相同,往往是由于他们注意的不同所致。(3)注意对幼儿坚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小朋友正在听故事,突然从教室外面进来一个人,这时小朋友会把注意指向这个人,并且是不自主的,也没有预定目的,这就是无意注意。在幼儿的活动中,无意注意是大量存在的。(一)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属于无意注意,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如下两大类: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在整个幼儿期,刺激强烈、对比鲜明、新颖的事物对引起幼儿注意有重要作用。如电视、电影中新颖多动的画面,突然出现的镜头等都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非常有利于对幼儿的教育。(1)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具、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的,只有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才能吸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有效达到活动目标。(2)要求教师说话清楚,符合儿童特点,同时说话要抑扬顿挫,这样才能让幼儿听懂教师所说的话,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3)恰当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既要避免繁杂干扰,又要能适当引起幼儿的注意,利于幼儿正常活动的开展。(4)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赋予各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因素。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只要幼儿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1)兴趣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因素。幼儿兴趣各有不同,引起注意的对象也有可能不同。有的孩子在街上看见汽车会特别注意,而且可以注意很长时间,但对自行车不会注意。这时因为他对汽车特别感兴趣。(2)需要也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漂亮的玩具极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非常喜欢玩,如果有小朋友在游戏,其他小朋友就会马上去注意并要求参加进去。(3)幼儿的生活经验也与幼儿的无意注意的产生有关。凡是幼儿很熟悉或见过的事物,都非常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如幼儿听过的故事、动画音乐,还要幼儿自己经常玩的玩具或吃的东西,也容易引起注意,这些都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二)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使我们自觉控制的注意,它服从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的需要与任务。如我们认真听老师讲课、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看报、观察幼儿等都属于有意注意。在幼儿园中,老师在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中,经常提醒幼儿说:“注意啦!”这时幼儿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此外,幼儿从始至终地听老师讲故事,认真画画、做手工等都是幼儿有目的性的活动,而且为了完成活动要努力控制自己不做别的事,这也是幼儿的有意注意。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参与、体验活动的趣味性,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中,使自己的活动有目的,并在老师的提醒下完成活动。所以说,幼儿园各种活动、各种游戏的开展对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具有积极作用。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幼儿如果明白老师、成人让他做的事,而且知道具体的任务是什么,他就会按要求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中,幼儿是需要有意注意的。如手工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在纸上贴小鸟,告诉幼儿用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纸。那么,幼儿的粘纸活动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而进行的有意注意活动。因此,让幼儿理解活动目的,知道有什么任务,是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的。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幼儿如果对所进行的游戏或活动感兴趣,那么,幼儿就会自觉地让自己投入活动,并且主动参与活动。比如,许多幼儿喜欢听孙悟空的故事,所以当老师一说要讲孙悟空的故事时,他们就会自觉放下手中的活动,安静地等待。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最好把幼儿的智力活动和幼儿的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维持幼儿的有意注意。如让小朋友看图画书时,可以让他们用手指着画,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注意图画书中的内容。反之,如果让幼儿单纯坐着听老师讲解,幼儿就不容易将注意保持在这一活动上。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注意哪些情况。例如,老师说:“要搭高楼,最大的积木应该放哪儿?小的应该放在哪儿?”这时幼儿就会注意大的积木,而且会去为搭积木寻找合适的位置。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三、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的活动(一)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经验有密切关系(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常见的强化方式有鼓励、表扬和批评、惩罚。强化方式可以改变幼儿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例如,有一组幼儿在搭房子,另一组幼儿在搭火车。如果老师表扬了搭火车的一组幼儿,结果会发现另一组中有不少幼儿也会改为搭火车。反之,批评也会改变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评价幼儿时要慎重,否则,就会影响幼儿对活动对象的选择。对幼儿强化过程的关键在于给予幼儿启发或指导,而不是批评、惩罚、表扬和鼓励等强化本身,如果强化引起幼儿情绪上的波动太大,如很兴奋、很不高兴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注意,使幼儿不能对注意的对象正确选择。2.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注意的稳定性对幼儿活动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要听完一个故事,做完一件手工,玩一个完整的游戏,听老师讲完一段完整的知识,都离不开稳定的注意。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课持续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因此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长时间的注意一个事物。在设计活动时,不应太单调,时间不宜过长。(2)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3.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4.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观察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就是说明一个人阅读时注意的范围比较广。(二)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1.幼儿注意的分散于防止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如幼儿听故事时,被教室外的小鸟叫声所吸引,不能专心听故事。(1)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②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③无关刺激的干扰④注意转移的能力差(2)防止幼儿注意分散①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组织活动2.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原始的感知阶段(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一)视觉的发展(二)听觉的发展(三)痛觉的发展(四)触觉的发展(五)学前儿童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第四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趋势二、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第五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二、幼儿的想象与幼儿的活动(一)幼儿想象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5.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儿童进行想象6.引导儿童的想象符合客观规律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七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四章 学前儿童情绪、意志、社会性的发展第五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本文档为【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7-08
浏览量:20